第一篇:地质地貌与土壤野外实习报告200714040109 Microsoft Word 文档
实习目的和要求:
1、通过此次野外的实地实习,掌握地质地貌野外调查的基本方法,培养实践技能,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掌握地理调查方法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练习做野外笔记,锻炼野外工作技能,为深入学习地质理论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地理专业知识的兴趣。
2、使学生初步了解实习区土壤类型的基本特征及其分布规律,并分析其成因;掌握土壤的层次结构及各层划分依据;认识土壤的剖面、地形分布规律及其野外观测技术。
3、学会在野外肉眼鉴定和描述岩石岩性的方法,熟悉实习区内的地层特征,掌握地层层序的划分。
4、认识常见的地貌类型,并掌握其特征及形成的原因。
5、了解掌握有关工具(地质罗盘、地质锤等)的使用原理和方法。
实习内容及体会:
一、实习区概况:
1、位置及地质构造:济南市长清区位于山东省济南市的西南方,其在地质构造中,处于泰山隆起得边缘,断裂构造发育,褶皱平缓规模较小。
2、地层及岩石:县内地层以单斜出现,由南向北依次露出有:太古界泰山群变质岩、寒武系灰岩和页岩、奥陶系石灰岩。从山前到黄河之间是第四系沙砾石层和各种土类,厚度与东向西逐渐增大。
3、地貌:长清区东南依泰山,西北濒黄河,形成东南高西北低的倾斜地势,有东南向西北依次是山区丘陵。山前平原和黄河洼区.山区丘陵属泰山余脉,山岭起伏,沟壑纵横,海拔均在200米以上,地面坡度大于10度。山丘低凹处,河谷横切,成为南.北大河和清水沟的发源地。
4、土壤:从区境东南到西北依次分布着棕壤、褐土、潮土和风沙土。全区共有四个土类八个亚类11个土属68个土种。长清区的自然植被大部分为农作物,全区的农作物覆盖率为35%。木林覆盖率为13.8%。山区土壤植被率为43%,平原区土壤植被率为63%。
5、水文:长清区境内河流属于黄河流域,南北大合水系。主要河流有黄河、南大沙河、北大沙河、玉符河和清水沟。黄河自东阿县邵庄东北和平阴县王营流入长清境内,经四镇在柳家宅子村北流入济南市区。区境内河段长52公里,由于泥沙沉积河床而形成地上河,给两岸人民带来洪涝灾害。
6、地下水:有七个类型的地下水层:太古界泰山群变质岩系风化裂隙含水层,风化厚度约20米,含风化裂隙潜水,水位随地形而异,埋深一般小于10米,分布在五家庄乡、马山南部乡、五峰山乡、双泉乡东南部等地区。
7、山脉情况:山脉分布于南部和东南部地区。全区山区面积达884.88平方公里.东南部山区是泰山北支山脉。自摩天岭主峰分别向北和西北延伸出两大支脉,一是位于万德镇的黄山即黄巢寨支脉和崮山镇的大山顶支脉,从黄山向北延伸形成黄山顶支脉;二是从黄山向西延伸形成玉皇顶支脉。区内的名山有灵岩山(其主峰海拔683.7米,山之阳的灵岩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著名的游览胜地)、五峰山(因有群仙、志仙、会仙、仙、迎仙五个山峰换联错列而得名,风景秀丽,是游览名胜区,五峰山的古建筑群遗址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还有青崖山、马山、大峰山、孝堂山等等。
8、气候:特征为大陆度为62%,干燥度为1.26,属于温带大陆性半湿润季风气候,四季明显,春季气温升高快,从3月开始以每天7度的幅度增长。
二、准备工作:
1、预研究:在实习之前,我们从网上搜索资料或是实地调查,对实习区自然地质条件进行了初步了解;
2、制订计划:在实习之前,赵老师把他制定的实习计划(如实习路线、实习内容等)告诉我们,让我们对实习情况有个大致了解,并从中学会自己尝试着去制定实习计划;
3、物质准备:用于定位的地质罗盘、用于取样的地质锤子等。
三、实习路线:
此次实习路线按照课堂所讲的布设原则(a.以最大可能的覆盖调查地区的地址要素,b.满足任务的精度要求,c.精细、方便、快捷)安排如下:
双龙山北山脚东侧山麓地带—>双龙山北山口上方山坡—>双龙山北山脚东侧沟谷地带—>双龙山北山脚东侧沟谷第二段—>双龙山北山脚东侧沟谷南侧的尽头
其中,观察点的布设也是能有效的掌握野外各种地理现象,能有效控制岩性、构造、地层的变化。
四、主要内容:
1、第一站——双龙山北山脚东侧山麓地带
(1)概况:地处位于饿狼山的西北处,山脚东侧的山麓地带,周围有许多小山地,东、西、南三侧均为小山地,正东方山坡和缓,山的高度较矮,基本上是灰色的石灰岩,称为石灰岩丘陵,高250.7米,东南侧双龙山为该地带最高峰(约高达297米),长清校区处于石灰岩丘陵中的小盆地(中间低四周高),沿南北方向延伸出两条沟谷断裂带,沟谷内部发育有很厚的黄土,经冲击形成狭长的沟谷断裂带。
(2)
2、第二站——双龙山北山口上方山坡
剖面:浅灰色或暗灰色(新鲜面呈现蓝灰色),其中夹杂着黄色的泥质斑点,这种岩石又称为豹皮状灰岩,花斑由白云岩组成,呈浅黄色或褐黄色,与周围灰色或深灰色灰质组分界线明显,特别是那些花斑状似虫孔的,两者界限平直。岩石风化面上,常有虫孔和花斑共生,是豹皮灰岩的标志。
形态:一些岩石在流水的冲击作用下经溶蚀造成表面有许多气孔,而且此处有许多呈黑色的铁质结核,氧化后呈现红黑色,质量重,含铁量很高。多数岩石不呈现结晶态,内部含有海生生物碎片或方解石小颗粒,成为泥晶砾屑生物碎屑灰岩。
(2)此地点的走向、倾向、倾角测量用到了地质罗盘,其构造及使用方法如下:
罗盘主要是中央的磁针,天池外的内盘是钢制的,天池底色一般是白色的,底部划有一红色直线,有一端是有两个红点在红线的左右,红线是南北定位的,有红色一方是子方(正北方),另一端是午方(正南方),上面是一根很灵敏的磁
针,磁针有一端是有一个小孔的。
运用地质罗盘测量岩石的产状(走向、倾向、倾角)是地质实习的基本技能,本次实习,我们通过运用地质罗盘测量岩石的产状,复习了地质罗盘的使用方法。具体方法如下:
a)用地质罗盘测岩石的走向:测量岩层走向时,将罗盘的长边(与罗盘上标有N—S相平行的边)的一条棱与层面紧贴,然后缓慢转动罗盘(注意:在转动过程中,罗盘紧靠层面的那条棱的任何一点都不能离开层面),使圆水准器的气泡居中,磁针停止摆动,这时读出磁针所指的读数即为岩层的走向。读磁北针或磁南针都可以,因为岩层走向是朝两个方向延伸的,相差180°。例如岩层的走向为60°或240°。
b)用地质罗盘测岩石的倾向:测倾向时,用罗盘的北端指着层面的倾斜方向,使罗盘的短边(即S边)与层面贴紧,放平,并转动罗盘,转动方法及原则同上,北针所指的读数即为所求的倾向。倾向仅有一个指向,只能用一个数值表示,例如岩层的倾向为150°。
c)用地质罗盘测岩石的倾角:测倾角时,将罗盘竖起,以其长边贴紧层面,并与走向线相垂直,用中指拨动罗盘,使测斜器上的水准器(长水准器)气泡居中,这时测斜器上的游标所指半圆刻度盘的读数即为倾角。倾角的变化界于0-90°之间,如一岩层的倾角为35°。
在实际测量中,走向与倾角只需要测一个,就可以加或减90度来确定另一个。
(3)用罗盘测岩石的产状:
根据罗盘的使用方法,测出该处的走向、倾向、倾角大致如下:
走向:273°
倾向:3°
倾角:6°
因此,该处岩层的产状大致为向北缓缓倾斜。
3.对沟谷地貌的观察
(1)北山脚东侧沟谷
该沟谷宽约24—25米,高度有14米左右,沟谷断面两侧基本是直的,沟底稍微有点坡度。该沟谷从校门口一直延伸到山头。
大体形状如下:
土壤剖面图结构如下所示:
(2)东侧沟谷第二段
宽约45米,高度约7米,土壤均为褐土,土质比较均匀,做出该剖面图如下所示:
(3)在双龙山的山脚下,进入此处沟谷深处,在第一个断面处,长度约为1200米,宽11—12米,高12米,上部直下部较为倾斜的斜坡,由于崩塌作用而形成的,两侧均为黄土,中间为褐土,上面颜色为浅黄色,下部为棕色,土层均质多为砾石等。
继续前行,到达沟谷中段,可以观察到此处的沟谷与约50米,上顶宽19米,沟谷底宽8米,高13米,有砾石层,砾石是石灰岩,有棱角“角砾碎屑”成层状分布,洪积物由上至下逐渐减少
(4)东侧沟谷南测的尽头
长约31.5米,宽约20米,高约12米,有厚碎屑层,成分为石灰岩、角砾岩、沉积物碎屑叠加构造,约4—5米厚,砾石层下有清晰界线,推测该界线原为沟谷面,在砾石层上面,下面各有1个沟谷时期,而现在下面经流水切割上升,使得切穿碎屑层形成现在沟谷。第四纪中更新期岩层发红色,沟谷较深,下面堆积丫头砾石,是沟谷向上抬,中晚更新代呈浅黄色。
如图:
五、实习注意事项
在野外测定产状要素,往往只要测量岩层和一切构造面的倾向和倾角,并记录下来。记录的格式:岩层的产状为150°∠35°,前者表示倾向,后者表示岩层的倾角。由于走向和倾向相差90°,倾向加或减90°即为走向,上述岩层的走向是60°或240°两个数值。这也是为什么一般不记录走向的原因。只有当岩层倾角近于直立时才记录走向。
野外测量岩层产状时,必须在岩层露头上测量,不能在滚石上测量,因此要区分露头和滚石。区分露头和滚石,主要是靠多观察和追索,并善于判断。另外,若被测量的岩层表面凹凸不平,可把记录本平放在岩层面上当作层面,以便提高测量的准确性和代表性。如果岩层出露很不完整时,这时要找岩层的断面,找到属于同一层面的三个点(一般在两个相交的断面易找到),再用记录本把这三个点连成一平面(相当于岩层面),这时测量记录本的平面即可。
六、总结与体会
此次野外实习是我们期待已久的,虽然只有短短的半天,但是我们学到了很多课堂上学不到了东西,真正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对地质、地貌、土壤都有了一个深刻的认识和切身的感受,贯穿南北方向的两条沟谷断裂带为我们形象的了解沟谷地貌提供了便利的条件,通过野外的整体认知,强化了我们的专业技能,加深了专业认识,巩固了专业思想。并让我们对野外地质的考察和研究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对地貌形态也积累了很多感性材料,对我们今后更进一步地理解和
把握地貌形态具有重大的意义,同时也开阔了我们的视野,锻炼提高了我们的野外实习能力,基本上能熟练操作罗盘测量岩层产状要素,培养了实践的技能。在实习的过程中,赵老师在专业上的指导,同学们之间的互助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另外,实习区的自然景观更是令我留恋忘返,加深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了对专业知识的兴趣。
第二篇:地质地貌野外实习报告
地质地貌野外实习报告
实习目的:
在大学的两年里,我们学习了《地质学》、《地貌学》《水文学》、《土壤地理学》,对其有了一定的了解,认识,但如果要说非常明白,那是不可能的。因为这些知识,都只存在于书本中,书本多半是简单化了的,因此要谈某个地方的地质地貌,只以书本只是来评判,那就成了纸上谈兵了,这是万万不可以的。所以学校组织了这次野外实习,这是我们专业必修课,是为了让我们把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能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从而更好的掌握,运用上述课程。实习时间地点:
4月20日 四川师范大学成龙校区
4月25日 成都市龙泉驿区龙泉山
5月4日 彭州市湔江关口 5月5日 彭州市小鱼洞
5月6日 彭州市白鹿镇 5月7日
彭州市五龙溶洞
实习器材: 罗盘、卷尺、皮尺、地质锤、放大镜、手持GPS、区域地形图、地质构造图、遥感影像图。
指导老师:白忠,宁龙梅,姜世忠
实习人员: 四川师范大学地理与资源科学学院地理科学专业2013级2、3班全体同学。实习要求:
1.观察并叙述成都粘土的特征等,龙泉山和龙门山的地形地貌、岩层特点等以及分析小鱼洞的河谷地貌。
2.记录沿途所测量的有效数据,并对数据进行整理、汇总。利用数据画出一些突出的地貌。
3.简述地质地貌和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实习内容:
一.2015年4月20日四川师范大学成龙校区。
路线:成龙校区南云门小山坡—— 地理园区、游泳池附近——东门车城大道 1.地质罗盘的使用
仰角的测定:(1)使用瞄准器瞄准所测目标顶端。(2)转动悬锥使管水准器气泡居中。(3)读出竖直刻度盘读数,即仰角。
(1)岩层走向:将罗盘长边与层面紧贴,转动罗盘,是盘底水准器的气泡居中,读出指针所指刻度即为走向。
(2)岩层倾向:将硬皮笔记本紧贴岩层表面,把罗盘放于笔记本上指向倾斜方向,转动罗盘使底盘水准器居中,读出指北针刻度即为倾向。
(3)岩层倾角:将罗盘直立,以长边靠于岩层真斜线,转动底部活动扳手使测斜水准器气泡居中,读出悬锥中间所指读数即倾角。示意图如下:
2.地点:点(1)成龙校区南云门小山坡。
地理经纬度:(30.56°N,104.19°E)海拔:505米;
岩层时代:白垩纪苍溪组。白垩纪是地质年代中中生代的最后一个纪,长达8000万年,是显生宙的最长一个阶段。白垩纪因欧洲西部该年代的地层主要为白垩沉积而得名。白垩纪位于侏罗纪和古近纪之间,约1亿4550万年前至6550万年前。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是地质年代中最严重的大规模灭绝事件之一,包含恐龙在内的大部分物种灭亡而得名。白垩是石灰岩的一种类型,主要由方解石组成,颗粒均匀细小。白垩纪这一时期形成的地层叫“白垩系”,用手可以搓碎,缩写记为K,是德文的白垩纪缩写。白垩层是一种极细而纯的粉状灰岩,是生物成因的海洋沉积,主要由一种叫做颗石藻的钙质超微化石和浮游有孔虫化石构成 岩性特征及产状:颜色以砖红色为主,表层风化碎屑。由砂泥岩和页岩组成,形成了砂岩和页岩的互层,呈平行不整合;岩层呈水平产状;岩层出露厚度约7.5cm。
分析:水平产状表明该岩层是由于沉积形成,岩石的颗粒较细表明为河流相沉积。砂岩和页岩的互层表明该地在该地质时期受干湿交替气候影响。3.点(2)地理园区、游泳池附近。
地理经纬度:(30.56°N,104.19°E)海拔:505米
成都粘土是分布于成都平原的二级以上阶地,覆盖于白垩纪紫色泥沙岩之上,厚度差异较大,一般厚度为2至7米。成都粘土形成于更新世晚期,与马兰黄土形成时期相同。
成都粘土的特征:为灰黄、棕色粉砂粘土。由于植被覆盖较好,所以富含腐殖质,较暗黑。普遍含钙质结核,其原因在于四川盆地气候湿润降水丰富,土壤淋溶作用较强,土壤中钙元素经淋溶作用后形成结核。粘土所含矿物:伊利石,蒙脱石
成都粘土的成因:目前主要有两种学说,一是风成说,二是水成说。风成说:其成因与华北地区的黄土成因相似,成都粘土是由于西北 风将若尔盖、柴达木以及河西走廊地区的沙尘吹入四川盆地形成。在成都平原湿润、植被丰茂的环境条件下形成的特殊黄土。水成说:来源于周围山地,撞击印痕有水搬运而成,并受水膜保护而未磨损。
成都粘土与北方黄土的区别:成都粘土粘性大于北方黄土、植被覆盖率高、人类利用密集(多种植果树等)、腐殖质含量高、含结核。
4.点(3)东门车城大道
地理经纬度:(30.56°N,104.19°E)海拔:514米 岩层时代:第四纪上更新统地层。
该处为雅安砾石层,分为上、下两部分:下部以砂、砾岩为主,不具层理,砾石成分有石英岩、花岗岩、玄武岩和辉长岩等,砾石大小不一,一般砾径2~8厘米,大者可达20~40厘米,胶结物为橙黄、黄色之粘土;上部以黄色粘土为主,略具层理。总厚数米至40米,含有哺乳类化石和少量松、栎及蒿属孢粉。组成四川西部Ⅳ或Ⅴ级高阶地,一般高出河面:平原山前地带为90~100米,丘陵区为70~120米,南部边缘为125~130米。根据哺乳动物化石和本组出露的地貌位置,定为新生界第四系中更新系统。该层广泛分布于成都平原及周边一带,形成起伏不大的低缓丘陵;其为成都平原堆积物,因此此处砾石磨圆度较高,分选性差,多为次圆状,次棱状;雅安砾石土砾石成分多为板岩、花岗岩、火成岩及砂岩。
5.总结:通过此次的实习,学到了该怎么使用罗盘,以及该怎样实习,为以后的野外实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还了解到了成都粘土特征、形成原因等。二.2015年4月26日,龙泉山; 路线:创鼎机械厂——桃花故里WN8°
1.龙泉山背景介绍:龙泉山脉位于103°40′E-104°40E′、29°40′N—30°30′N之间,呈南(偏西)向北(偏东)走向。在四川盆地内部,山脉形成一条高高的、狭长的隆起,其西面是成都平原,东面是川中丘陵。龙泉山脉是岷江与沱江两大水系的分水岭,也是成都平原与盆中丘陵的自然分界线。
2.点①创鼎机械厂,地质点;
地理经纬度:(30.54°N,104.29°E)海拔:611米 岩层时代:上侏罗纪遂宁组;
岩性特征及产状:以暗紫红色、紫红色、灰绿为主,由砾岩、砂岩、粉砂岩、泥质页岩、泥板岩组成,岩性较为稳定。广布于四川盆地。53°∠75°节理构造,剪切节理,延伸较长。节理面光滑,发育良好,节理缝隙闭合好。解理密度为4组每米。
3.点②桃花故里WN8°
地理经纬度:(30.32°N,104.19°E)海拔:823米 岩层时代:以侏罗纪蓬莱镇组地层为主;
岩性特征及产状:以泥质页岩,中厚层砂岩,泥质互沉,滨湖沉积相,由粗到细,由下向上,中段是泥岩,夹有粉砂岩,下段是灰绿色砂岩。239°∠3°。4.马刀树:
地理经纬度:(30.54°N,104.39°E)海拔:828米
主要特征:由于砂岩、页岩、泥岩易被风化,下雨易移动 而造成的重力地貌反应,与土层蠕动有关。
5.总结:龙泉山基本地貌类型:地貌形态以低山、丘陵为主。是构造作用与沉积、风化侵蚀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且龙泉山地层时代多为侏罗纪,而中国侏罗纪地层多为陆相沉积。具有典型的低山地貌和鞍部地貌,地形绵延起伏坡度较大。该地区存在大量马刀树和醉汉林现象,其原因在于该地坡度大,降水丰富,因此蠕动和滑坡现象较多,产生了马刀树和醉汉林。
5.---龙泉山地质剖面图,如下图:
三.2015年5月4日——5月7日,彭州市;
路线:涧江堰——小鱼洞涧江河谷——龙槽沟——安澜庄园——团山村5组——亚东水泥厂——最牛学校——白鹿镇——塘坝子——五龙溶洞
<一>.彭州市背景:地处成都平原与龙门山过渡地带,山、丘、坝俱全,形成了“五山、一水、四分坝”的自然格局。彭州市纯平原423平方公里,平原丘陵混合334平方公里,丘陵山地混合664平方公里。市境内矿藏丰富,主要有煤、石灰石、蛇纹石、花岗石、沙石和铜、铁、金等。在众多的矿产资源中,尤以煤的储量丰富,且煤质好,多数为气煤、气肥煤,主要分布在新兴、磁峰、通济、白鹿、小鱼洞和龙门山等镇。石灰石含钙量高,品质优良,主要分布在小鱼洞、磁峰、白鹿、通济等镇。在金属矿中,铜的储量高,主要分布在龙门山镇的马松岭、铜厂坡、花梯子和核桃坪等处。<二>5月4日上午
1.地质地貌点:丹景山地貌观测及岩性特征、产状:丹景山是龙门山和成都平原的分界线,同时也是扬子地台和龙门山断裂带的分界线。丹景山地区在单斜地貌的山体上有明显的单面山,形成于侏罗纪晚期,背部为叠瓦式构造。其沿着岩层走向,两面不对称。同岩层倾向一致的缓而长,而相背的山坡陡而短。主要由于其处于扬子地台和龙门山断裂带的分界线上,山体的一个方向断裂所致。视倾角28°左右。岩性为紫色砂岩,砾岩和砂岩夹泥岩。简笔图如下:
2.地质水文点:涧江堰;
地理经纬度:(31.08°N,103.83°E)海拔:747米; 岩层时代:侏罗纪莲花口组岩层;
岩性特征及产状:岩性为紫色砂岩,砾岩和砂岩夹泥岩,130°∠45°。<三>5月4日下午 1.地质构造点:
地理经纬度:(31.19°N,103.75°E)海拔:985米; 断层走向:140°。2.地貌点:
地理经纬度:(31.19°N,103.76°E)海拔:954米;
此处位于龙门山断裂带上,有滑坡群,易发生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坡地地貌明显。
3.河流地貌:小鱼洞涧江河谷;
河流地貌是河流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堆积作用)形成的地貌,主要表现为河漫滩、冲积扇、三角洲等堆积地貌和沟谷地貌 地理经纬度:(31.18°N,103.76°E)海拔:985米;
河谷地貌:阶地——谷坡——河床——漫滩——阶地;该河段为U型河谷;河谷形态及河谷内各种地貌类型的总称。河谷是河水所流经的线状延伸的凹地,由河水侵蚀冲刷而成。形态组成河谷主要包括谷坡和谷底两部分。谷坡是河谷两侧的斜坡,常有河流阶地发育。谷底比较平坦,由河床(见河床地貌)和河漫滩组成。谷坡与谷底的交界处称为坡麓,谷坡上缘与高地面交界处称为谷肩或谷缘。形成和发展河谷是河流作用的产物,其形成和发展有 3个途径。①下蚀作用加深河谷。河谷形成的最初阶段,水流侵蚀相对高起的地方,侵蚀下来的物质堆积在低洼地区,这两种作用不断地进行,使谷底愈来愈低平。②旁蚀作用促进谷坡剥蚀后退,使河谷拓宽。谷坡苞蚀后退的过程包括坡面上的片蚀作用、沟壑侵蚀作用、块体崩落运动以及支流的旁蚀作用等。③溯源侵蚀使河谷向上延伸,加长河谷;陆地抬升或海面下降使河流下蚀作用加强,延长河谷终端,加长河谷。河谷的形成和发展还受到地壳构造运动的影响。地壳上升,河流下蚀作用占优势,形成深切峡谷;地壳稳定或下沉,河流旁蚀作用占优势,河谷得以展宽,河漫滩发育。如果地壳升降在时间上交替出现,河谷就发展成为阶梯状的复式河谷。河漫滩位于河床主槽一侧或两侧,在洪水时被淹没,枯水时出露的滩地。河流洪水期淹没的河床以外的谷底部分。它由河流的横向迁移和洪水漫堤的沉积作用形成。平原区的河漫滩比较发育。由于横向环流作用,V字形河谷展宽,冲积物组成浅滩,浅滩加宽,枯水期大片露出水面成为雏形河漫滩。之后洪水携带的物质不断沉积,形成河漫滩。
湔江河是发育在龙门山断裂带上的一条河流,其河漫滩和阶地生动地反映了当地的地质地貌发育过程。老的小渔洞大桥因地震而被破坏,湔江流过此地,河岸是阶地和高山。褶皱山系最早可以到震旦系,附近有二叠三叠的地层。较陡的呈灰白色岩层为二叠灰岩。龙门山断裂带是引起5.12大地震的主要原因,同时该地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较容易发生。
地貌描述:小渔洞地区为中山地貌,由构造抬升和河流下切形成,宽谷和峡谷均有分布。观测点地区谷底平坦起伏较小,宽度较大为宽谷地形。表明该地河流地貌发育较完全。
河漫滩观察:观察发现湔江河河漫滩宽且平坦,河漫滩上分布有大量砾石,砾石表面较光滑、无棱角。说明该地的河漫滩发育成熟。同时发现了已干枯的古河道和河漫滩,据推测其原因有:(1)由于构造作用造成地形的升降,使河流改道。(2)在河流发育过程中出现了牛轭湖的裁弯取直。
但是该干涸河道中未发现透镜体状沉积物,且该地地质构造活动剧烈,所以该干涸河道应是由于构造运动造成。
阶地的观测:经观察湔江河阶地为三级,人类利用充分。阶地上有人为修筑的道路和堤坝。
测量后的绘图如下:
<二>5月5日上午 1.地貌点:龙槽沟口;
地理经纬度:(31.2°N,103.76°E)海拔:1054米; U型谷,峡谷地貌,中山区。
峡谷地貌:峡谷出现在构造高原、台地或方山之间,沿构造裂隙发育,两坡由崖壁组成。2.岩性点
地理经纬度:(31.2°N,103.76°E)海拔:1054米; 岩层时代:三叠纪岩层;
岩性特征及产状:多以沉积岩,泥质砂岩为主;120°∠32° 3.地貌点:安澜庄园
地理经纬度:(31.22°N,103.76°E)海拔:1101米; 跌水地貌 <三>5月5日下午
1.地质地貌点:团山村5组
地理经纬度:(31.25°N,103.79°E)海拔:1134米; 河流冲积,岩石磨圆度好,分选性好
回龙沟是山体断裂抬升,是三叠纪后的多次构造运动是老地层抬升;回龙沟右侧,山体两边滑坡,砾石堆积;经过5.12地震回龙沟左侧,山体滑坡,使得滚石阻挡或损坏道路。2.地貌点:
地理经纬度:(31.25°N,103.79°E)海拔:1153米;
此处基本能看见回龙沟大概,且处于中山向高山地区,沟谷两边的山向中间滑动后填补沟谷,基本形成了V形谷。根据观察,该处的洪积扇阶地从上到下阶面坡度比较大,所以此地下面的阶面坡度有可能会小。而在清凉寺里的一处堆积物中我们发现,岩石的磨圆度差,而且堆积杂乱,没有洪积扇,只有坡积物。
<四>5月6日上午 1亚东水泥厂:
地理经纬度:(31.16°N,103.89°E)海拔:1134米;
二叠纪和石炭纪交汇岩层,该处多石灰岩,是水泥的原材料;还有灰岩,多为白色,纯色;适宜露天采矿。3.最牛学校
此学校地处龙门山大断裂带,在5.12汶川大地震中,周围房屋都倒塌了,它却依然挺立在那里,成了最牛学校。
<六>5月7日上午 1.塘坝2路路口
地理经纬度:(31.19°N,103.91°E)海拔:901米; 此处为山地地貌,岩层时代为三叠纪须家河组岩层;
该地为碳酸盐溶蚀洼地,溶沟,峰林等岩溶地貌明显,发育有以巨大落水洞,在溶蚀作用下形成微地貌。其周围主要为峰从,下方存在漏斗,连着落水洞,但由于外力作用该地貌点的漏斗痕迹已被碎屑物填埋。石芽,流水由地表转入地下,形成暗河,地下河,再出露地表,形成地表河。由于喀斯特地貌的发育,溶洞形成,使该点上部形成峰从,下部形成溶沟,由于后期外力作用的侵蚀,外来系统被剥蚀,下来的形成了飞来峰,孤立在原地系统之上。土壤为山地黄壤,土层较厚但是水分含蓄量较小。有蠕动现象,出现马刀树等景观。
形成原因:该地坡度不大,岩石多石灰岩,由于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石芽、溶沟、落水洞等岩溶地貌。2.岩性点:
该处溶蚀作用强,从而导致岩溶坍塌,形成坍塌角粒岩 3.地层点;
地理经纬度:(31.19°N,103.91°E)海拔:901米; 岩层时代:以二叠纪地层为主;
岩性特征及产状:岩石以砂岩为主;多为直立岩层,138°∠88°;此处有煤层,因此推断该处为陆相沉积,在2亿年前为大陆性环境,植被茂盛。5.五龙溶洞
地理经纬度:(31.19°N,103.93°E)海拔:1199米; 溶洞的形成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石灰岩里不溶性的碳酸钙受水和二氧化碳的作用能转化为微溶性的碳酸氢钙。由于石灰岩层各部分含石灰质多少不同,被侵蚀的程度不同,就逐渐被溶解分割成互不相依、千姿百态、陡峭秀丽的山峰和奇异景观的溶洞,由此形成的地貌一般称为喀斯特地貌。该处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发育下的溶洞,由流水侵蚀发育而成。洞内发育有钟乳石,石笋等岩溶地貌。大溶洞高达几十米,小溶洞直径仅几厘米。岩层主要为石炭纪,二叠纪灰岩,可溶性强,在水热组合作用下,发育为喀斯特地貌,是我国重要的地址研究地。
6.龙门山背景:龙门山国家地质公园坐落在龙门山中段,主要分布于彭州和什邡境内。此地岩层上古生界地质现象发育,厚度大,层层展现地球上古老地质的演变过程,为地球地质演化过程的活档案。经同位素测定,此地闪长石年龄为20.43亿年,花岗岩年龄为10.27亿年,杂岩为6.54亿年——7.67亿年,奥陶系大理岩不整合地覆盖其表面上,在岩体边缘有白云母伟晶岩出露,晋宁中期花岗岩入侵于前震旦系变质岩中,是世界上极为罕见的地质大观园。2002年,龙门山国家地质公园在彭州九陇镇正式挂牌。龙门山是四川强烈地震带之一。自公元1169年以来,共发生破坏性地震26次,其中里氏6级以上地震20次。近些年,由于印度板块向亚洲板块俯冲,造成青藏高原快速隆升。高原物质向东缓慢流动,在高原东缘沿龙门山构造带向东挤压,遇到四川盆地之下刚性地块的顽强阻挡,造成构造应力能量的长期积累,最终在公元2008年5月12日,龙门山北川——映秀地区突然释放,发生里氏8.0级地震(汶川地震)。
<七>.总结:地质地貌实习是深刻认识专业知识并在实践中体会知识的重要手段。通过此次为期4天的地质地貌实习我看到了一些以前只在书上见过的地貌景观,领略了地质构造和地壳运动带来的神奇,还使我们更加详细的了解地质地貌学的基本知识和原理,特别是加深了对岩溶地貌的理解,将课堂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为学习其他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
第三篇:地质地貌野外实习报告
实习时间:XX年7月7日—7月18日
实习地点:国家地质公园秦皇岛市
实习人员:太原师范学院——城市与旅游学院学生
实习目的:
1、学会地形图、地质图的使用和阅读地质现象,2、掌握地质罗盘的使用方法
3、练习做野外笔记,锻炼野外工作技能
4、能比较正确地分析和认识一些地质现象
5、了解实习区地层发育情况及接触关系
6、了解实习区总的构造构架和特点
7、初步分析实习区矿产、地貌、水文地质等的一般轮廓
实习概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并对地质地貌知识有更深的理解,提高运用能力,在杨东林等几位老师的带领下,太原师范学院城市与旅游学院100多名同学到河北省秦皇岛市进行了为期11天的地质地貌实习。尽管只有11天,但是在老师们的精心讲解和耐心指导下,配合一些背景资料,我们得以比较系统地了解当地的地质地貌知识,并学会了一些外出实习的基本考察方法,同时也通过实践,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目录
1实习区概况
2实习主要内容
3结束语:实习的心得体会及总结
一、实习区概况
实习地点在美丽的海滨城市—河北省秦皇岛市柳江盆地周围及海滨地带,距太原市900多公里。其中北区实习区是本次实习的主要区域,所在柳江盆地位于秦皇岛市抚宁县境内,南距秦皇岛市约23公里。本区地处燕山山脉东段,南临华北平原和渤海湾,北依燕山,为南北延伸的低山丘陵区,最高峰为西北部的老君顶,海拔493.7米,最低处为大石河河谷内的南部落,海拔70米。行政属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县石门寨乡管辖,有秦青铁路、地方铁路与秦皇岛市相通,交通便利。气候受海洋影响较大,比较湿润温和。实习区主要河流有大石河、汤河、北戴河。沿海产鱼、虾、蟹等,是我国北方主要水产基地之一。
二、实习主要内容
(一)地层
柳江盆地为一向斜构造,它位于华北地台山海关至遵化之间的一个隆起构造上,地层序列与华北地台标准剖面大同小异,见下表
1、元古界
(1)龙山组
分布于张崖子至东部落,南部鸡冠山等地。由两个沉积韵律组成。不整合于下元古代之前形成的绥中黄岗岩之上。主要是紫红色、黄绿色、灰黑色及蛋清色等杂色页岩,底部为砂岩。属典型滨海相沉积,与下伏的绥中花岗岩呈沉积接触关系。厚91米。
(2)景儿峪组
主要分布在区内的东部地区,出露最好剖面在李庄北沟,在黄土营村东也有出露。岩性由粗至细,由碎屑岩—粘土岩—碳酸岩,构成一个完整的韵律,具有海侵沉积的特点。与龙山组呈整合接触关系。其分界标志是其底部黄褐色或铁锈色的中细粒铁质石英砂岩,其中含大量海绿石,其底部的中细粒长石石英净砂岩具大型海成风暴波痕。本组地层属滨海相至浅海相沉积。厚38m。
2、古生界
《1》寒武系
下统
(1)府君山组:
在东部发育良好,东部落北剖面可作为标准剖面。是寒武系最下不的底层,岩性主要为暗灰色豹皮状含沥青质白云质灰岩,含较多的莱得利基虫化石。本组属浅海沉积相,与下伏景儿峪组,上覆的馒头组均为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分层标志十分明显。底部尾暗灰色含沥青质、白云质结晶灰岩,局部含碎屑。厚146m。
(2)馒头组:
该组由于岩体的侵入破坏和构造破坏,出露零星,东部落的北部和西部都有出露,可作为标准剖面。本组上下界限明显,与毛庄组的分界是以顶部的鲜红色泥岩作为标志层的。岩性特征是鲜红色泥岩、页岩为主,页岩中含石盐假晶,并夹有白云质灰岩。没有发现可靠的化石依据。与下伏的府君山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与上覆毛庄组为整合接触。厚71m。
(3)毛庄组
在沙河寨西出露比较好,化石丰富,可作为标准剖面。主要岩性以紫红色页岩为主,含少量白云母,其颜色比馒头组页岩的颜色暗一些,俗称猪肝红。以褶颊虫类三叶虫化石为主。厚约112m。
中统
(4)徐庄组
分布较广,东部落西剖面出露较好,化石十分丰富,本组地层上下界限清楚,可作为标准剖面。岩性为浅海相的黄绿色含云母质粉砂岩,夹暗紫色粉砂岩、细砂岩和少量鲕状灰岩透镜体或扁豆体。含有三叶虫化石。与下伏毛庄组的分界是以黄绿色粉砂岩与暗紫色粉砂岩互层为标志。厚101m。
(5)张夏组:
受到覆盖和破坏较少,是寒武系地层在区内分布最广的地层之一,几乎盆地周围都有分布,在揣庄北288高地以东的山脊上出露最好,是区内较好的标准剖面。下部为鲕状灰岩夹黄绿色页岩;上部以鲕状灰岩为主,夹藻灰岩、泥质条带灰岩。三叶虫化石最丰富。本组与下伏地层为整合接触。厚130m。
上统
(6)崮山组
本组与张夏组在区内的分布相仿,比较好的有288高地上的剖面,可为标准剖面。下部和上部都以紫色砾屑灰岩及紫色粉砂岩为主;中部则是灰色的灰岩与张夏组界限明显,接触部位两者岩性差别很大。化石十分丰富,几乎每层都可以采到。主要三叶虫化石有:蝙蝠虫未定种、帕氏蝴蝶虫。厚102m。
(7)长山组:
出露较好的剖面在揣庄北288高地,为标准剖面。岩性为紫色砾屑灰岩、粉砂岩与页岩互层,夹有藻灰岩及生物碎灰岩。三叶虫化石主要有:蒿里山虫未定种、长山虫未定种、状氏虫未定种。与下伏地层为整合接触两者分界清楚。本组在区内出露厚度较小,只有18m左右。
(8)凤山组:
本组分布与崮山组、长山组相同,出露较好的揣庄北288高地可作为标准剖面。主要岩性为黄灰色泥灰岩夹砾屑泥灰岩。黄绿色钙质页岩及薄层状泥质条带状灰岩。泥质成分增多,容易被风化,风化往往形成黄色土状物。化石丰富三叶虫化石垂直分带明显。砾屑形成小团块,本组与下伏长山组为整合接触,分界是以底部的青灰色砾屑泥灰岩为标志层。厚92m。
《2》奥陶系
(1)冶里组
分布于区内东、西部,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出露较好的是在潮水峪至揣庄一带。下部为灰色微晶质纯灰岩夹少量砾屑灰岩及虫孔状灰岩;上部为灰色砾屑灰岩夹黄绿色页岩。所产化石有三叶虫、笔石、腕足类等。与下伏的凤山组为整合接触,其分层标志是以灰色砾屑灰岩作为底界,此砾屑灰岩很薄,厚度不到0.5m,其上是纯灰岩。厚125m。
(2)亮甲山组
位于石门寨亮甲山。属浅海沉积。主要岩性是中厚层状豹皮灰岩,下部夹少量砾屑灰岩和钙质页岩。含有头足类、腹足类和蛇卷螺未定种等化石。与下伏冶里组为整合接触,分界以亮甲山底部的中厚层状豹皮灰岩为标志,风化后呈泥质条带状,局部含泥质结核。层厚118m。
(3)马家沟组
本组分部与亮甲山组一致,以亮甲山及北部茶庄北山发育较好。属浅海相沉积,较深水环境。本组岩性以白云岩和白云质灰岩为主,底部具微层理、含角砾、含燧石结核黄灰色白云质灰岩。化石有:头足类和腹足类。与下伏亮甲山组为整合接触,界限十分明显。白云岩具“刀坎痕”。层厚101m。
《3》石炭系
(1)本溪组
中石炭本溪组在本区的东、西部分布都很广,发育和出露最好的是半壁店191高地、小王庄一带发育较好,小王庄剖面可作为本区的标准剖面。有2—3个由陆相到海相的完整沉积韵律。本组岩性特征与华北地区一致,是一套海陆交互相沉积。陆相粉砂岩中含植物化石:鳞木、科达、芦木等。下部为铁质砂岩、褐铁矿和粘土岩,平行不整合与马家沟组之上;上部为细砂岩、粉砂岩及页岩,夹3—5层泥灰岩透镜体。石门寨西门—瓦家山剖面地层厚度为70.7m。
(2)太原组
在半壁店、小王山一带发育较好。本组岩性比较稳定以灰黑色砂岩含铁质结核为主要特征,夹少量煤线及灰岩透镜体,由两个韵律组成,是海陆交互相沉积。含植物化石:脉羊齿、鳞木,动物化石:网格长身贝、古尼罗蛤。与本溪组呈整合接触,分界明显,本组底部青灰色铁质中细粒长石岩屑杂砂岩,具小型球状风化。瓦家山剖面厚48m。
《4》二叠系
下统
(1)山西组
主要分布于东部黑山窑至曹山一带,西部也有出露。有两个韵律,第一个韵律含煤层,第二个韵律的顶部含铝土矿。本组是区内重要的含煤地层,属近海沼泽沉积。主要岩性为灰色、灰黑色中细粒长石岩屑杂砂岩,粉砂岩炭质页岩及粘土岩。含植物化石:芦木未定种、带科达、纤细轮叶。与下伏太原组呈整合接触关系。厚度变化较大,约在35m至60m。
(2)下石盒子组
分布于黑山窑至石岭一带,西部有零星分布。由三个韵律组成。属湖泊相沉积。主要岩性为灰色中粗粒长石岩屑杂砂岩。含植物化石:多脉带羊齿、山西带羊齿、带科达。层厚115m。
上统
(3)上石盒子组
主要在黑山窑、欢喜岭至大石河西侧有出露。发育较好的剖面是欢喜岭,可作为标准剖面。岩性特征以河流相的灰白色中厚层状含砾粗粒长石净砂岩为主,夹极度少量紫色细粒砂岩及粉砂岩。本组未获得化石资料。与下伏下石盒子组为整合接触关系。层厚72m。
4)石千峰组
最初的命名地点在山西省太原市西25km的石千峰。本组是二叠系最上一个组。出露较好的剖面是欢喜岭至瓦家山一带,可作为标准剖面。主要岩性是一套河流相的紫色岩层,包括粉砂岩、泥岩、夹少量砾岩、粗至中细粒净砂岩和杂砂岩。含植物化石:太原带羊齿、尖头轮叶、朝鲜羽羊齿。与下伏上石盒子组为整合接触关系,两者可以从颜色上区分。厚150m以上。
-----4中生界,新生界,第四系--------------
(二)岩浆岩
柳江想写内部与边缘存在规模不等时代不同的火成岩岩体。盆地西侧有大面积出露的燕山期花岗岩,形成高耸陡峭的地势;侵入向斜西翼的岩脉岩墙一般偏酸性,向斜动东翼为规模不大的中性岩脉,岩墙等,中生代的火山喷出岩(鞍山岩)分布于向斜盆地的核部,形成盆地内的高山。
1.侵入岩:花岗岩、花岗斑岩、灰绿岩、闪长玢岩
(1)花岗岩所见出露于东部张崖子村附近,岩石为肉红或灰白色,岩体分布很不均匀,结构构造变化大。其中有很多混合岩化迹象和老变质岩的残留体或捕虏体。西部花厂峪一带的花岗岩,属于中生代晚期侵入的花岗岩。岩体大,呈肉红色,由正长石、斜长石、石英和少量黑云母组成,具中细粒显基斑状结构。
2.花岗斑岩
潮水峪村和沙锅店等地出露花岗斑岩岩墙。
3.灰绿瑸岩
比较集中于亮甲山采石场,岩石呈暗绿色,部分辉石已绿泥石化和硅酸盐化。
4.闪长玢岩
分布于潮水峪村西北,砂锅店东等地,呈岩墙状产出
喷出岩:安山岩
安山岩
分布于柳江向斜核部的中侏罗统地层中,类型丰富,颜色以灰绿色为主,少数为暗紫红色,呈块状构造,少数有气孔构造和杏仁构造。
(三)构造
本区位于燕山沉降带东段,山海关隆起的东南边缘,又因现代燕山隆起与渤海拗陷的过渡带以及燕山山脉由东西转转向北东向的肘状部位,应力比较集中,故新、老构造均比较发育。据地矿部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资料,本区断裂构造发育,其中以nne向断裂最为发育,其次为nw向断裂、ne--nee向断裂和ew向断裂,此外,在山海关之北尚发育有环状断裂。
柳江盆地地处秦皇岛市北,其地质构造以断裂为主,褶皱不发育。(1)褶皱:
柳江向斜位于华北地台。。。。
(2)断层
(3)地质构造发展简史分析
(四)地貌
(五)矿产
(六)其他
第四篇:秦皇岛地质地貌野外实习报告
第一章 前言
实习时间:2010年5月25日—5月31日
实习地点:国家地质公园秦皇岛市
实习人员:齐齐哈尔大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系学生
实习目的:1.练习做野外笔记,锻炼野外工作技能
2.能比较正确地分析和认识一些地质现象
3.掌握地质罗盘的使用
4.了解实习区地层发育情况和接触关系
5.初步分析实习区矿产、地貌、水文地质等的一半轮廓
实习要求:1.要听从老师的安排
2.在实习过程中要认真做笔记
3.在实习过程中要注意安全
日程安排:第一天,上庄托——花厂峪。第二天,石门寨西门——瓦家山。
第三天,砂锅店——潮水峪。第四天,北戴河
实习区概况:实习地点在美丽的海滨城市——河北省秦皇岛市柳江盆地周围及海滨地带。秦皇岛市位于河北省东北部,北依燕山,南临渤海,西隔缸山与嵑石山遥望,东越长城与辽宁绥中为邻。市区划分为秦皇岛、山海关和滨海3个区。其外围尚有抚宁、昌黎、卢龙和青龙4个市管县,所谓秦皇岛地区即包括上述3区4县。秦皇岛区是全市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山海关区的“天下第一关”是万里长城的东端起点,雄伟壮观,为山、海相接的隘口,向为兵家必争之地。海滨区为疗养避暑胜地,风景秀丽,气候宜人,滨海沙滩最适宜海浴。秦皇岛市为东北和华北两大经济区得交通咽喉,铁路和公路交通发达。现在有京沈、京秦、大秦和青秦四条铁路。公路除了京沈和津秦两条国道外,并有地方性沥青路多条。柳江盆地位于秦皇岛市区之北的抚宁县境内,属石门寨乡管辖。南起黑山窑村,北至义院口长城脚下,长约15km,东起张崖子村,西至伍庄——山羊寨一带,宽约12km。盆地中心南距秦皇岛市23km,由秦皇岛市区开来的班车通往盆地内个村寨,青秦铁路纵贯盆地中部,交通较为便利。
在柳江盆地范围内,个时代地层的发育具区域代表性且连续出露,岩石类型也较齐全,地质构造清晰直观、外动力地质作用现象较多。此外,在海滨和山海关一带可以观察到许多近、现代海洋地质作用现象及各种地貌。
实习区地形和水系:俯瞰秦皇岛地区,表现为北高南低,总趋势为西北高,东南低,总体上属丘陵区;但其北部和西北部的局部为低山区,临海地带长约为50km,发育有狭窄的向还倾斜平原和台地。柳江盆地地处燕山山脉东段,为南北延伸的低山丘陵区。北、东、南三面为燕山期花岗岩形成的陡峻山岭所包围,东南面多为丘陵。总的地貌特征与全区相同,亦表现为西北高,东南低。盆地内的主要水系为大石河,即沿此方向纵贯盆地,出盆地后于山海关注入渤海。境内的主要河流有大石河、汤河、代河和洋河等,均系入海河流,为临海小型水系。它们大都发源于北部的低山丘陵和台地区,其流向均为由北向南、由西北向东南流入渤海。
实习区工农业生产状况:实习区气候属温带,半湿润,季风型气候。但受海洋影响较大,实习区农业为重。农业主要种植玉米,小麦,高粱等。山坡多种植果树,尤以桃树,杏树较多。工业以采掘业为主。有煤,耐火黏土,建筑石材以及水泥原料等。
第二章 地层
柳江盆地为一向斜构造,它位于华北地台山海关至遵化之间的一个隆起构造上,地层序列与
华北地台标准剖面大同小异。
1.奥陶系 :马家沟组 :本组属浅海相沉积,较深水环境。本组岩性以白云岩和白云质灰
岩为主,少量的石灰岩。底部具微层理、含角砾、含燧石结核黄灰色白云质灰岩。化石有:头足类和腹足类。与下伏亮甲山组为整合接触,界限十分明显。白云岩具“刀坎痕”。层厚 101m。
2.石炭系
(1)本溪组中石炭本溪组在本区的东、西部分布都很广,发育和出露最好的是半壁店
191高地、小王庄一带发育较好,小王庄剖面可作为本区的标准剖面。有2—3个由陆相到海相的完整沉积韵律。本组岩性特征与华北地区一致,是一套海陆交互相沉积。陆相粉砂岩中含植物化石:鳞木、科达、芦木等。下部为铁质砂岩、褐铁矿和粘土岩,平行不整合与马家沟组之上;上部为细砂岩、粉砂岩及页岩,夹3—5层泥灰岩透镜体。石门寨西门—瓦家山剖面地层厚度为70.7m。
(2)太原组在半壁店、小王山一带发育较好。本组岩性比较稳定以灰黑色砂岩含铁质
结核为主要特征,夹少量煤线及灰岩透镜体,由两个韵律组成,是海陆交互相沉积。含植物化石:脉羊齿、鳞木,动物化石:网格长身贝、古尼罗蛤。与本溪组呈整合接触,分界明显,本组底部青灰色铁质中细粒长石岩屑杂砂岩,具小型球状风化。瓦家山剖面厚48m。
3.二叠系下统
(1)山西组
主要分布于东部黑山窑至曹山一带,西部也有出露。有两个韵律,第一个韵律含煤层,第二个韵律的顶部含铝土矿。本组是区内重要的含煤地层,属近海沼泽沉积。主要岩性为灰色、灰黑色中细粒长石岩屑杂砂岩,粉砂岩炭质页岩及粘土岩。含植物化石:芦木未定种、带科达、纤细轮叶。与下伏太原组呈整合接触关系。厚度变化较大,约在35m至60m。
(2)下石盒子组
分布于黑山窑至石岭一带,西部有零星分布。由三个韵律组成。属湖泊相沉积。主要岩性为灰色中粗粒长石岩屑杂砂岩。含植物化石:多脉带羊齿、山西带羊齿、带科达。层厚115m。
4.二叠系上统
(3)上石盒子组
主要在黑山窑、欢喜岭至大石河西侧有出露。发育较好的剖面是欢喜岭,可作为标准剖面。岩性特征以河流相的灰白色中厚层状含砾粗粒长石净砂岩为主,夹极度少量紫色细粒砂岩及粉砂岩。本组未获得化石资料。与下伏下石盒子组为整合接触关系。层厚72m。
(4)石千峰组
最初的命名地点在山西省太原市西25km的石千峰。本组是二叠系最上一个组。出露较好的剖面是欢喜岭至瓦家山一带,可作为标准剖面。主要岩性是一套河流相的紫色岩层,包括粉砂岩、泥岩、夹少量砾岩、粗至中细粒净砂岩和杂砂岩。含植物化石:太原带羊齿、尖头轮叶、朝鲜羽羊齿。与下伏上石盒子组为整合接触关系,两者可以从颜色上区分。厚 150m以上。
5.中生界蓝旗组:本组以一套火山岩系分布在盆地中部老君顶至大注山一线。在上庄坨,傍水崖一带出露较好。本组岩性主要为火山熔岩与火山杂屑岩 互层。
第三章岩石
一.沉积岩:以物质来源为主要考虑因素的分类,沉积岩被分成三类,即由母岩风化物质、火山碎屑物质和生物遗体形成的不同沉积岩。母岩分化产物形成的沉积岩是最主要的沉积岩类型,包括碎屑岩和化学岩两类。碎屑岩根据粒度细分为砾岩、砂岩、粉砂岩和黏土岩;化学岩根据成分,主要分出碳酸盐岩、硫酸盐岩、卤化物岩、硅岩和其他一些化学岩。
二.岩浆岩: 柳江想写内部与边缘存在规模不等时代不同的火成岩岩体。盆地西侧有大面积出露的燕山期花岗岩,形成高耸陡峭的地势;侵入向斜西翼的岩脉岩墙一般偏酸性,向斜动东翼为规模不大的中性岩脉,岩墙等,中生代的火山喷出岩(鞍山岩)分布于向斜盆地的核部,形成盆地内的高山。
1.侵入岩:花岗岩、花岗斑岩、灰绿岩、闪长玢岩
(1)花岗岩所见出露于东部张崖子村附近,岩石为肉红或灰白色,岩体分布很不均匀,结构构造变化大。其中有很多混合岩化迹象和老变质岩的残留体或捕虏体。西部花厂峪一带的花岗岩,属于中生代晚期侵入的花岗岩。岩体大,呈肉红色,由正长石、斜长石、石英和少量黑云母组成,具中细粒显基斑状结构。
2.花岗斑岩
潮水峪村和沙锅店等地出露花岗斑岩岩墙。
3.灰绿瑸岩
比较集中于亮甲山采石场,岩石呈暗绿色,部分辉石已绿泥石化和硅酸盐化。
4.闪长玢岩
分布于潮水峪村西北,砂锅店东等地,呈岩墙状产出
三.喷出岩:安山岩
安山岩
分布于柳江向斜核部的中侏罗统地层中,类型丰富,颜色以灰绿色为主,少数为暗紫红色,呈块状构造,少数有气孔构造和杏仁构造。
第四章 构造
本区位于燕山沉降带东段,山海关隆起的东南边缘,又因现代燕山隆起与渤海拗陷的过渡带以及燕山山脉由东西转转向北东向的肘状部位,应力比较集中,故新、老构造均比较发育。据地矿部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资料,本区断裂构造发育,其中以 NNE向断裂最为发育,其次为NW向断裂、NE--NEE向断裂和EW向断裂,此外,在山海关之北尚发育有环状断裂柳江盆地地处秦皇岛市北,其地质构造以断裂为主,褶皱不发育。(1)褶皱:柳江向斜位于华北地台。(2)断层
第五章 地貌
大石河河流地貌,柳江的褶皱地貌,海岸地貌,溶蚀地貌等等...第六章 地质发展史
柳江盆地于晚元古代早期发生海进,在长期遭受风化侵蚀而使地势平缓的古老变质岩系之上,开始接受沉积,直至古生代,沉积了厚度较大的相互平行的岩层。在这一漫长的时期里,柳江盆地与华北广大地区一样,有过时间长短不等的上升侵蚀期,如自中奥陶世起至中石炭世初的漫长时期,遭受风化侵蚀,以致上古生界与下古生界之间有一个长时间间断所造成的平行不整合;景儿峪组与下寒武统府君山组之间有一个较短暂的沉积间断.上古生界的小、晚石炭世为海陆交互相,而至二叠纪时全为陆相,在陆相的沼泽环境下有煤形成,自晚元古代至古生代末,古地理曾有明显复杂的变化。尽管海陆变迁,和大陆条件下的气候变化,但柳江盆地地区只发生过平稳的刊降运动.所以这个时期的所有岩层的接触关系都是整合或平行
不整合,而没有角度不整合的接触关系.从小生代初以来的整个中生代时期里,所经历的构造变动在性质上与古生代不同,中生代的构造变动使本区的青白口系及古生界地层发生褶皱及断裂,经历几个阶段后形成了柳江向斜。
第七章 实习心得体会
为期一周的地质地貌实习,让我充分的认识真正了解了各种地质地貌环境,同时也巩固了校内所学的理论知识,理论是建立在实践之上的,只有通过实践,理论才能得以充分发挥,这次实习的重要意义就在于,它结合了理论,让我们在实践中学习理论,为今后的理论学习及社会实践划上一个逗号,这次实习另一感受,就是觉得时间太短,如能再长一点,我想理解得会更透彻,更加牢固。
第五篇:九宫山地质地貌野外实习报告
九
宫山地质地貌野外实习报告
一、实习目的与意义
实习目的
1.实习地区地理环境的了解
1)九宫山地理位置特征 2)九宫山地质构造基础 3)九宫山地形地貌特点 4)九宫山地区气候特点 5)九宫山土壤类型及性状 6)九宫山地区水文简况 7)九宫山地区植被状况 2.九宫山地区地质地貌调查
1)九宫山的地层及岩性
2)九宫山v形谷的形成及发育
3)九宫山岩石的风化及解理的形成
4)九宫山斜坡重力地貌的类型及其形成演化 5)九宫山流水地貌发育状况及其表现
6)九宫山花岗岩的形成、物质组成、产状 7)1)2)3)物质学上常见的地质构造及其在九宫山的表现 野外进行岩石识别的方法及步骤
九宫山云中湖区的珍惜保护树种特征
九宫山云中湖区常见的园林绿化与观赏树种及其特征
4)地质罗盘的结构、功能、使用方法、如何用其定向、测岩层产状? 5)火成岩的产状类型及其在九宫山的表现 6)野外如何区分方解石和石英矿? 7)九宫山地区的水系流域特征
8)九宫山地区的植被演替垂直地带性特征 9)九宫山地区断层三角面的成因分析
10)九宫山地区石灰岩的分布地段、产状、特性 11)闯王陵风景区旅游资源质量评价
实习意义
1、野外实习是地理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实习过程中,学生能验证和巩固地理科学知识、学习地理科学方法、端正地理科学态度,更好的领略地理科学精神。
2、在专业素养方面,学生能掌握野外实习工作的程序、实习路线和实习点的选择以及实习的基本要求、基本方法、野外判别方向。
3、在综合素质训练中,培养创新能力,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学会与人共处,磨练意志,培养遵守纪律、雷厉风行的习惯,我们应该重视每一次实习机会,在实习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素养。
二、实习内容
Ⅰ、实习地区地理环境概况(一)九宫山地理位置 九宫山位于湖北省咸宁市通山县南部地区,南面与江西省武宁县接壤,西与崇阳县相交,北与通山县的横石潭镇相连,东与通山县的太平山林场相接,属幕阜山系九宫山脉中断。地理位置为东经114°23′35″—114°43′24″,北纬29°19′27″—29°26′52″,海拔高度117–1656.7米。鄂南第一峰老鸦尖海拔1657.7米,为九宫山自然保护区的最高点.(二)九宫山地质构造基础
九宫山自然保护区沉积碳酸盐和碎屑岩及侏罗纪侵入的花岗岩、伟晶岩、细晶岩、脉石英等,三大类岩石汇一园,是一本天然岩石学教科书。九宫山自然保护区地层分布较全,出露较好。从元古界至志留系均有出露,岩性类型齐全,既有岩浆岩的侵入体,又有变质岩系和沉积岩系,但以元古界板溪群的变质岩系和侏罗世末的花岗岩侵入体出露面积最广。
九宫山自然保护区内有典型完整的地层及构造剖面,九宫山位于扬子板块 和华南板块的结合部,园区内的南华系-留系地层剖面,晋宁运动及印志之-燕 山期推覆构造和滑覆构造等构造剖面都反映了扬子板块南缘的演化历史,是研究扬子板和华南板块拼接关系和构造演化的关键所在。另外,中晚侏罗世形成的花岗岩和变质岩侵入解除关系反映了中生代深部地壳重熔和岩浆侵入事件,在中国东部和濒太平洋区域均具有重要对比意义。
九宫山保护区内地质构造为幕阜山复背斜背翼与通山复向斜南翼相交接的构造地段,区内代表性褶皱构造有:幕阜山复背斜、北翼九宫山背斜、莲花巷倒转背斜、大坪里倒转背斜、代表性断裂构造有:富家山逆断层、上程正断层、构造线呈近东西向平行相间排列,并分布有一系列新华夏系北东向断裂,无论是褶皱展布,还是断裂组合均反映了近南北向东西向引张的力学机制。(三)九宫山的地形地貌特点
山高谷深,坡陡谷狭,岭谷相间,平行排列是井冈山自然保护区总的地貌特征。
① 地貌发育特征
1)地壳运动和地质构造对九宫山自然保护区地貌的形成与演化影响显著,地貌的分布受地质构造的控制。
2)岩性对地貌发育有重要影响,岩性不同,地貌形态、组合亦不同。3)新构造运动抬升强烈。
4)在新构造强烈抬升下,经受冰川、流水、风化等外力作用的破坏,形成了别具一格的中山地貌景观。5)冰川地貌,流水地貌分布明显。② 地貌特征
1)层状地貌,各有特色
本区处于两个不同的大地构造单元,地址发展历史不尽相同,具有从多种多样的岩性,岩性不同,加上新构造运动掀斜式抬升,地貌类型在空间上呈现自南向北有规律地展布的特征。依次是中山、地貌、丘陵,整个地势逐级下降好似阶梯、层状地貌十分显著。
2)岭谷相间,平行排列
本区属于长江支流富水水系,发源于九宫山北坡的河流都是富水的支流,基本上呈南北向,垂直于构造线方向,为横谷类型。自东向西具有岭谷相间的地貌特征—高耸的山岭与深深下凹的山谷相间排列。
3)谷底重叠,分外分明
南北向河谷,在裂点上下具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形态特征,但它们却都谷中有谷,小谷套大谷的现象,一上一下极为明显。裂点以上是小冰川“U”谷套在大冰川“U”谷之中的冰川套谷,列点一下是流水作用形成的峡谷(“V”型谷)套在冰川“U”谷之中的谷中谷,即裂点一下的冰川“U”谷被流水作用造成狭窄的“V”型谷。
③ 九宫山第四纪冰川遗迹
⑴冰蚀地貌
A.冰窖和冰斗 九宫山冰窖“U”谷源头比较清晰的是毛田冰窖。九
宫山冰斗沿分水岭分布,悬挂在山坡或谷坡上,按海拔高度大概分为1400米左右与1000米左右两级,前者如陶姚洞冰斗,后者如大仰山东坡冰斗。B.冰川“U”谷和悬谷 九宫山冰川“U”谷是最主要的冰蚀地貌类型,形态十分典型,尤以海拔900–1000米左右裂点以上最为清晰。如
铜鼓包冰川“U”谷、一级电站冰川“U”谷、太阳山岭冰川“U”谷等。
C.冰盆、冰坎和冰阶 九宫山冰盆主演分布在山上,主要有龙塘冰盆
和一级电站冰盆。D.角峰和刃脊 九宫山分水岭地带很多山峰海拔均在1300米以上。
山峰林立,尖峰指天,俊秀挺拔,为典型冰川角锋。E.盘谷 高湖之北谢家、石圈是两个典型盘谷,它们分别由太阳山岭
冰川“U”谷、老鸦尖冰川“U”谷的冰川直达山麓掘蚀作用形成的,东西两侧为低山所环绕,向出口处收敛,成为肚大口小的椭圆形凹地。F.鼻山尾 界牌所在的河谷方向有东南向西北伸展,整个形状酷似鼻
尾山。
⑵冰碛地貌
A.终绩堤 主要分布在界牌和中程畈谷地中。B.冰蚀阶地 高湖明显有两级冰蚀阶地。
C.冰水扇 高湖扇形地由冰水沙砾石堆积物组成,似冰水扇。
第二级阶地比第一级阶地高100米,以震旦系页岩为基座,其上有
冰川漂砾。
⑶第四纪冰川堆积物
A.冰碛物
可分为四种不同类型:深红色冰川泥砾、褐黄色冰川泥砾、黄色冰川泥砾、浅黄色冰川泥砾。其中深红色冰川泥砾仅见于船埠
和墩背之北罗源保;褐黄色冰川泥砾分布不广,以墩背九宫山七级电站最为典型;黄色冰川泥砾在山麓地带除西港谷地外,其他谷地均有分布;但黄色冰川泥砾仅见于山上。山麓地带还有巨大漂砾分布,以九宫山五级电站难免山坡漂砾最为典型,漂砾星罗棋布。B.冰水沉积物
九宫山自然保护区冰水沉积物在高湖有着广泛的分
布。高湖冰水扇由冰水砂砾组成,砾石主要成分以花岗岩为主,磨圆度较好。
(四)九宫山地区气候特点 1.气候特征
九宫山自然保护区地处中亚热带,气候类型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其主要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春季多变,阴晴不定;夏季湿热;秋高气爽;冬季干冷。全年雨量充沛,日照充分,无霜期长,雨热同期,多暴雨。此外,具有较为显著的山地气候特征。
⑴ 春季(3月25日–5月26日)
春季区内气旋和锋面活动频繁,气温的季内变化大。本区春季逐日平均气温,低山河谷地区由10.5℃上升到20.4℃,中山由6.7℃上升至16.6℃。常有连续阴雨和大风天气,气温回升慢,阴雨绵绵,并经常产生倒春寒现象。春季雨日为全年最多季节。⑵ 夏季(5月27日–9月14日)
本区夏季气温日较差大,雨量集中,雨热同期。6月份为本区梅雨集中期,降水连续时间长,降水量与降水强度均较大,多暴雨山洪,7月份雨季结束。7月下旬至8月上旬天气炎热,日照充足,8月中下旬常有伏旱发生。逐月平均气温为22.1–26.8℃,月平均最高极端气温为33.2℃(7月),季平均降水量为720㎜.⑶ 秋季(9月15日–11月14日)
本区的气候特点表现为降温明显,秋高气爽,降水量少。9月份气温下降迅速,低山河谷地区日平均气温23.1℃,中山地日平均气温为16.7℃(九宫镇);11月份下旬日平均气温,低山河谷为11.0℃,中山地平均气温为4.7℃.平均季降水量为280㎜.⑷ 冬季(11月15 日–3月24日)本区冬季的气候特点主要表现为空气干燥、寒冷,降水稀少。低山河谷地区季平均气温低于8℃,1月平均气温为3.5℃;中山地季平均气温低于2℃,1月平均气温为-2.9℃,1月最低气温达-20℃。冬季降
水最少。
2.气候要素
⑴日照
九宫山自然保护区日照时数偏少,且中高山地区的日照时数及辐射量低 于低山河谷地区,平均年日照时数为1600小时,平均日照率为30%~47%.⑵气温
A.平均气温 九宫山自然保护区年平均气温有南向北逐渐增加,年平均气温地区差异大,由南向北年平均气温右。8.8℃逐渐增加至16.7℃:同一山体,通常南坡比北坡温度高2-7℃;不同地形区的年平均气温亦有明显差异。
B.气温的日变化 九宫山自然保护区全年各月平均日较差均在10℃左右,中的山地偏高,7、8、9、10个月的平均日较差为:10.1℃.10.2℃、9.9℃、11.0℃。
C.极端气温 九宫山自然保护区内各地由于海拔不同,极端气温区域差异较大。历年极端最高气温通羊镇为40.5℃,九宫镇为33.9℃;历年极端最低气温通羊镇-13.3℃,九宫镇为-18.9℃。
D.积温 九宫山自然保护区平常年份积温低于平原河谷地区,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15℃、20℃的初日随海拔增高推迟,海拔高度平均每上升100米,初日推迟3-4天;终日则随海拔升高而提前,海拔每升高100米,终日提前4天左右。
E.无霜期 山地海拔高度平均每升高100米,无霜期一般缩短5-6天。
⑶降水
九宫山自然保护区降水量自南向北呈逐步递减趋势。区域内年均降水总量1400-2000㎜(1957-1985年),1973年降水总量达2199.8㎜,为历年降水最高年,同年6月23日,日降水225.9㎜为历年降水最高日。不同地区因环境条件的差异,在降水强度和降水次数上有明显区别。A.降水量年变化
本区降水量年变化表现为春夏多,秋冬少。春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总的36﹪,夏季占37﹪,秋季占14﹪,冬季占13﹪。降水量最为集中的是5月、6月,最少在1月、12月。B.一日最大降水量 历年日最大降水量,境内各地均大于 100㎜。C.降水日数
区内年均降水日数为150-199天,各地因地形条件不同而有所差别。D.降雪初终期及积雪深度
区内年均降雪期为90天,初雪日12月13日前后,终雪日3月11日前后。初雪日通常中山早、低山迟,终雪日则低山早、中山迟。⑷湿度和蒸发
A.湿度
九宫山自然保护区内不同地形条件的地区及同一地区不
同季节相对湿度不一。高山、峡谷湿度大,平地湿度小;春夏湿度大,冬季次之,秋季小。
B.蒸发量
通羊镇年均蒸发量1363㎜,年内各月的蒸发量以7月
份最大,为212㎜,一月份最小为46.2㎜.九宫山自然保护区比通羊镇年均蒸发量略小。
⑸ 雾和风
A.雾 九宫山自然保护区雾日多,高山的雾日比低山多。
B.风 九宫山自然保护区冬半年主导风向为偏北风,夏季主导风向
为偏南风。区内全年多为静凤或偏东风。区内平均风速小,但平地、山口及山顶风力较大。
气象灾害 ⑴
⑴ 干旱 本区干旱多发生在六至九月份,干旱的特点表现为大旱小旱,年年有旱,夏旱、伏旱、秋伏连旱,年际交替出现,干旱次数频繁。⑵ 洪涝 本区多暴雨发生造成洪涝灾害(多发生在6月中、下旬)。⑶ 低温冻害 本区通常每年有三次低温天气出现,即春寒、五月寒、秋分寒。春寒年平均为5.3次,五月寒,5月上旬平均气温连续5天低于18℃的几率为5年两遇,5月中旬连续5天低于20℃的几率为3年一遇。
⑷ 风雹、冰凌 本区风灾主要有两种,即寒潮打风和雷雨大风。冰凌,常出现与本区的中低山区,平均8年一遇。冰雹,出现于春秋两季,尤以4-6月午后常见,本区降雹以南部山区出现最多。
(五)九宫山土壤类型及性状
九宫山自然保护区所属土壤地理分区为江南红壤、黄壤、水稻土区。土壤分受各种成土条件的综合影响,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受经纬度变化的影响,土壤分布呈水平地带性;受海拔高度的影响,土壤分布成垂直地带性;受水文、地质和地形条
(六)宫山地区水九文简况
A.径流量 夏季降水丰沛,径流量大,冬季干冷,径流量小。
B.含沙量 区域内植被覆盖良好,含沙量小。
C.水能 河流自山地发育,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
D.补给类型 以大气降水为主,同时有地下水和季节性冰雪融水补给。(七)九宫山地区植被状况。
九宫山自然保护区位于我国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的过度地区,自然植被保存良好。由 于水热条件充裕,其植物种类丰富,指标类型多样。
九宫山自然保护区以森林植被为主,尤其是以落叶混交林占相当大的面积。草丛不甚发达,主要在溪边、林缘零星分布,在山顶成斑块状分布。
九宫山的基带原始植被属中亚热带北部常绿阔叶林带,因地处该带北缘,植被成分具有由中亚热带过度的特征,故有较多的落叶阔叶成分,境内水热条件随着高度变化较大差别,由低向高顺序出现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常绿落叶针阔混交林,阔叶矮林带和灌草丛带。
九宫山区北坡森林植被垂直带谱:
常绿阔叶林。主要分布于海拔400米以下低山丘陵。为九宫山区原始值被基带,在海拔230米以下的村落,有以苦槠为有时种的“风水林”。散生片林主要代表群落有苦槠林、樟树林、甜槠林,林中生长的种类,带有青冈栎红脉吊樟,长叶石栎,冬青厚皮香,青栲。多脉青冈,油茶黄连木,中华石楠。黄檀、石岩枫、柞木树、白木俞、稠李、盐肤木、枫香等,在海拔1000——1200米,有小面积交让木,厚皮香,包石栎等为优势种组成的单优群落,低山丘陵内有较大面积的马尾松和南竹分布。在海拔300米以下的杉木林,多为人工栽培,呈小块片林分布,也有在松、竹和阔叶林中混生。
常绿落叶针阔混交林,主要分布在海拔400——1400米之间的低山和中山地带。在海拔1000米以上,群落中落叶树种的比重大,针叶树种以马尾松,台湾松分布最广,与阔叶树混交组成针阔叶混交林,在金家田——老鸦尖垂直线分布在海拔190米以下,在马尾松林分布线上的针叶林全部被台湾松代替。阔叶矮林带和灌草丛带,分布于老鸦尖海拔1500米以上直到山顶尖部,老鸦尖顶部的小面积范围内属孤山之顶,因地势高寒,强风和云雾等因素,件变化影响,则表现为地域性。
根据中国土壤分类表、湖北省土壤普查分类表,以及根据通山县1983年第二 次土壤普查成果,九宫山自然保护区土壤,按湖北省土壤分类暂行方案 可分为5 个土类,8个亚类,18个土属。Ⅰ红壤
Ⅰ-1棕红壤
Ⅰ-1-1第四纪黏土类棕红壤 Ⅰ-1-2泥质盐类棕红壤 Ⅰ-1-3碳酸盐类棕红壤 Ⅰ-1-4酸性结晶盐类棕红壤 Ⅰ-2黄红壌
Ⅰ-2-1泥质盐类黄红壤 Ⅰ-2-2碳酸盐类黄红壤
Ⅰ-2-3酸性结晶盐类黄红壤 Ⅰ-3红壤性土 很多阔叶林树种出现矮化现象。
Ⅱ九宫山地区地质地貌调查
㈠ 九宫山的地层及岩性
九宫山自然保护区地层分布较全,出露较好。从元古界至志留系均有出露,岩性类型齐全,既有岩浆岩的侵入体,又有变质岩系和沉积岩系,但以元古界板溪群的变质岩系和侏罗世末的花岗岩侵入体出露面积最广。
1)元古界地层 主要为晚期冒地槽阶段的沙泥质复理石建造,变质较深,岩性复杂。本区元古界地层由下部的伊山组和上部的梅组构成,主要特征是一套宾海相页岩、砂岩和砾岩,含黑云母、十字石、石榴子石、滑石、绢云母,总厚度为3800米。
2)震旦系地层 分布不广,出露少,分下统南沱组,中统陡山沱组和上统灯影组,其中下统南沱组含一套并积层,成灰绿色,灰黄色,含石英砂砾,花岗岩砾,与下伏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厚约61米。
3)寒武系地层 出露点多,分布较广,由下统观音塘组,中统杨柳岗组和上统畈上组构成,主要特征是以浅海相碳酸岩和碎屑沉积为主,地层层理、节理发育,以灰岩、页岩、白云岩为主构成九宫山背斜北翼基底,形成低山地形,总厚度1200米。4)奥陶系地层 出露较广,由下统留咀桥组,中上统研瓦山组和五峰组构成,主要特征是以浅海相碳酸岩和碎屑岩沉积为主,有硅质页岩、泥质页岩、灰岩、白云岩,总厚度735米。
5)志留系地层 分布较广、出露齐全,区内有志留系下统龙马溪组,西坑组出露,主要特征以浅海相碳酸盐类沉积、碎屑沉积为主。包括粉沙质页岩、页岩、岩质页岩、硅质、炭质岩夹细砂岩,总厚度约1150米。
6)侏罗系地层 为岩浆侵入体,该岩浆体侵入元古界板溪群地层中,呈岩基产出并构成九宫山山体核心,面积81平方千米,该侵入体内部相以中粗粒黑云 母花岗岩为主,其外部过渡相以中细粒黑云母花岗岩闪长岩为主,其边缘相以细粒黑云母花岗岩为主。
7)第四季 本区第四季主要为坡积物、倒石堆及冰积物和冰水沉积物。㈡ 九宫山“V”型谷的形成与发育
河流作用主要分为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河流侵蚀主要发生在河流上游,河流搬运在途中,河流沉积在下游。河流下蚀作用以中上游较强,形成“V”型谷,河流测蚀作用以中下游较强,形成槽形谷。在河谷发育初期,以下蚀和溯源侵蚀为主,河谷横剖面呈“V”。而九宫山是咸宁地区河流的上游源头,正是这种河流下切作用导致九宫山地区的水系上游多“V”型谷。㈢ 九宫山岩石的风化及解理的形成
㈣ 九宫山斜披重力地貌的类型及其形成演化 ㈤ 九宫山流水地貌发育状况及其表现
㈥ 九宫山花岗岩的形成、物质组成、产状
㈦ 地质学上常见的地质构造及其在九宫山的表现 ㈧ 野外进行岩石识别的方法及步骤
㈨ 九宫山云中湖的珍稀保护树种及其特征
㈩ 九宫山云中湖区常见的园林绿化与观赏树种及其特征
(十一)地质罗盘的结构、功能、使用方法,如何用其定向、测岩层产状?
1)结构
地质罗盘仪的外形有长方形、方形和八边形。主要构件有:磁针、顶针、制动器、方位刻度盘、水准气泡、倾斜仪(桃形针)、底盘等。方位刻度盘刻度从0°-360°,按逆时针方位刻制,东与西位置和实际相反。刻度盘上的N表示北(为0°),E表示东(为90°),s表示南(为180°),w表示西(为270°)。方位刻度盘的内圈有倾角刻度盘,刻度盘上与东西线(E-W)一致的为0°,与西北线(S-N)一致的为90°。2)功能
1.测量方向 2.在地图上定点 3.测量岩层的产状要素
3)使用方法
1.测量方向
用罗盘测量任一目标的方向时,永远以0°(即N方向)对准目标,使水准气泡居中,然后读磁针北端所指方位刻度盘上的数字,即为所测目标的方位角。纪录时除记方位角直外,还要冠以所处象限民称,如SW230°,其中230°是方位角,SW是象限称呼。2.在地图上定点
a)利用地形地物:如果所在地点地面有明显地形地物标志(如房屋、塔、山头、三角架、桥梁、河沟或道路拐弯处等),可利用该点的标志物在地图上找到其位置。
b)利用交会法:如果所在地点地面附近无明显地形地物 标志,则可以利用罗盘仪测定不在同一方位上的2-3个目标物的方位角,然后在地形图上通过所测的2-3个目标物作出2-3条方位线,其交点即为所求地点。这种方法称为交会法,其中以三点交会法更准确。
3.测量岩层的产状要素
a)测量走向:将罗盘的长边与岩层面贴触,如罗盘无长边,则取与南北方向平行的边与层面贴触,并使罗盘放水平(水准气泡居中),此时罗盘长边(或S-N)与岩层的交线即为走向线,磁针(无论南针或北针)所指的度数即为所求的走向。
b)测量倾向:把罗盘的N极指向岩层层面的倾斜方向,同时使罗盘的短边(或与东西方向平行的边)与层面贴触,气泡居中,罗盘放水平,此时北针所指的度数即为所求的倾向。c)
(十二)火成岩的产状类型及其在九宫山的表现
(十三)野外如何区分方解石和石英矿?
(十四)九宫山地区的水系流域特征
(十五)九宫山地区的植被演替及其垂直地带性规律
植被的分布是自然界各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从大范围看,气候条件是主导因素,尤其是水热条件不仅影响群落的组成、结构、外貌,而且随着水热条件的变化,植被的分布以及水热条件的变化也相应发生变化。测量倾角:将罗盘长边或与南北方向平行的边与走向垂直,并贴紧层面,此时桃形指针在倾角刻度盘上所指的度数,即为所求的倾角。九宫山地处中纬度地带,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由于南北、东西水平跨度小,海拔高度相差悬殊,其植被分布规律主要表现在垂直方向上。由低向高顺序出现了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带、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带、落叶阔叶林带、阔叶矮林带和灌草丛带。
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主要分布于海拔5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带;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带主要分布在海拔500-1300米之间的低山和中山地带;落叶阔叶林带在海拔1300-1500米之间形成一个较狭长的分布地带;阔叶矮林带和灌草丛带主要分布于海拔1500米以上直到山顶尖部。
(十六)九宫山断层三角面的成因分析
(十七)九宫山石灰岩的分布地段、产状、特性?(十八)闯王陵风景区旅游资源质量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