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s12罗布泊_消逝的仙湖导学案
春初八语文 12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主备人:蒋静 徐春霞姓名:组别: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积累并掌握课文中生字词
2、了解报告文学的文体特征
3、归纳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感受并理解作者的忧患意识。
二、导入
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南部的罗布泊,曾是我国第二大内陆湖,因地处塔里木盆地东部的古“丝绸之路”要冲而闻名于世。昔日的罗布泊曾被称作仙湖,碧绿的湖水,茂密的胡杨林,是生命的绿洲。而现在却是一片漫漫的黄沙,骆驼的尸骨随处可见,号称千年不死的胡杨树只剩下了干枯的枝干。是什么造成了这一幕悲剧的发生?
三、资料链接
1.罗布泊
罗布泊在若羌县境东北部,曾是我国第二大内陆湖,海拔780m在20世纪中后期因塔里木河流量减少,周围沙漠化严重,迅速退化,直至20世纪70年代末完全干涸。
盆地中河流如塔里木河、孔雀河、车尔臣河、疏勒河等汇集于此,曾经形成了巨大的湖泊。此后湖水减少,楼兰城成为废墟。1921年后塔里木河断流,湖水又有增加,1942年测量时湖水面积达3,000k㎡。1962年湖水减少到660k㎡。1970年以后干涸,主要原因是因为塔里木河两岸人口突然增多,不断向塔里木河要水,使其长度急剧萎缩至不足1000公里,使300多公里的河道干涸,导致罗布泊最终干涸!敦煌、哈密、鄯善、吐鲁番、库尔勒、若羌都处于罗布泊周边地区,罗布泊核试验场的面积大约是10万平方千米。
2.楼兰
楼兰,西域古国名,楼兰名称最早见于《史记》,曾经为丝绸之路必经之地,现只剩遗迹,地处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北境,罗布泊的西北角、孔雀河道南岸的7公里处。图示为楼兰古城现状。
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的楼兰在历史舞台上只活跃了四五百年便在公元4世纪神秘消亡,是何原因至今说法不一。过了1500多年,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和罗布人向导奥尔德克于1900年3月28日又将它重新发现,因而轰动世界,被称之为“东方庞贝城”。百年来,楼兰一直是中国乃至世界各地探险家、史学家、旅行家研究考察的热点。楼兰美女、楼兰古墓、楼兰彩棺„„一个又一个楼兰之谜诱惑着所有的人们。
.3.作者简介
吴岗,博士,男,1976年10月生。现为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1999年进入武汉大学生命科学院微生物遗传专业学习,毕业后考入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师,从朱作言院士,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从事鱼类分子生物学研究。
4.文体知识
本文是报告文学,它是用文学手段处理新闻题材的一种文体,兼有文学和新闻两种特点,既有真实性又有形象性。它叙写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的先进人物,反映人民群众多彩多姿的生活,揭露为人们嗤之以鼻的丑恶事物。于是,有人称它为“用文学形式写的具有新闻价值的报告”或“艺术的文告”。
四、预习检测
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1)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
萧瑟()和煦()干涸()咫尺()肋骨().....
吞噬()裸露()戈()壁滩水泵()无垠()......
边缘()庇()护记载()为人所知()....
(2)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
萧瑟:
和煦:
干涸:
沧海桑田:
浑然一体:
四、自学指导
(一)、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理清思路,给文章划分段落层次:
第一部分(1~3):罗布泊的位置、神秘事件和现状。
第二部分(4~14):罗布泊的历史。
第三部分(15~25):罗布泊的现状。
第四部分(26~28):类似的悲剧还在上演,发出拯救生态环境的号召。
(二)、文本探究
跳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课文所描述的罗布泊过去为什么被称作“仙湖”?现在又是怎样一番景象?
2.它消逝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
3.同样的悲剧还有哪些?
4.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深层原因是什么?
深层原因是
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1.揣摩文章语言。
2.运用课文理念,联系现实,思考关注环境问题,培养自身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文本探究,体会文章语言
请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并进行赏析。
细读课文,思考问题:
1.课文中多处引用了具体的数据,请举例说明这样写的好处。
例如:
2.课文第20段:“号称千年不死的胡杨林啊,在忍受了20余年的干渴后终于变成了干枯的“木乃伊”。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向谁伸出求援之手!”
这一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3.文章第22段:“站在罗布泊边缘,会突然感到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大地在这里已脱尽了外衣,露出自己的肌肤筋骨。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这一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4个心情沉重。3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一瞬。30年前那片胡杨茂密、清水盈盈的湖面就在这瞬间从我们的眼中消失了。
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
① 如何理解文中画线句子中“我们个个心情沉重”?
②结尾句“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为什么用“又”?这句话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5.文中第四段说“罗布泊还能重现往日的生机吗”,请你谈谈自己的看法。
提示: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只要有道理,自圆其说即可。
6.全文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7.你认为从罗布泊的消失中应吸取的教训是什么?
三、课堂小结
这篇课文是从一篇报告文学中节选下来的。罗布泊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还曾经是一个美丽的仙湖,但现在却成了令人恐怖的沙漠,它吞噬了无数的生命。作者通过详实的资料说明,人对自然贪婪和盲目的索取是造成这一悲剧主要原因。课文最后,作者发出了拯救生态环境的呼吁。
四、拓展延伸
1.如果你是位世纪老人,见证了罗布泊的百年沧桑,你将向你的子孙后代或伴随你成长的罗
布泊诉说些什么呢?
罗布泊,经历了沧海桑田的罗布泊,如此沉重的回忆,犹如层层逼近,逐渐蚕食罗布泊的沙砾,沉沉的,压在我的心底。千年之前,楼兰古城,何等繁华,何等壮丽,楼兰之畔,有罗布泊,水甘甜而清冽,清风徐来,但见水底树影摇曳,鱼戏其中,其乐融融。而今,丝绸路上,楼兰,千古楼兰,已坠千古,楼兰之滨,唯余黄沙莽莽,罗布泊,已不见踪影,黄沙之下,只听百余年前潭中碧影,悲然嗟叹,如泣如诉。当月落黄沙下,更能听见那池底嬉戏的游鱼,透过那沉沉的黄沙,向我们传来千古悠悠的悲歌。
五、巩固练习
1、《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特点。
2、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6分)
A、号称千年不死的胡杨林啊,在忍受了20余年的干渴后终于变成了干枯的“木乃伊
()
B、罗布泊使我惊讶,罗布泊像一座仙湖,水面像镜子一样,在和煦的阳光下,我乘舟而行,如神仙一般。()
C、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
()
课外阅读:罗布泊之谜——诡异 有人称罗布泊地区是亚洲大陆上的一块“魔鬼三角区”,在罗布泊,不可思议的事时有发生,许多人竟渴死在距泉水不远的地方。
1949年,从重庆飞往迪化(乌鲁木齐)的一架飞机,在鄯善县上空失踪。1958年却在罗布泊东部发现了它,机上人员全部死亡,令人不解的是,飞机本来是朝西北方向飞行,为什么突然改变航线飞向正南?
1950年,解放军剿匪部队一名警卫员失踪,事隔30余年后,地质队竟在远离出事地点百余公里的罗布泊南岸红柳沟中发现了他的遗体。
1980年6月17日,著名科学家彭加木在罗布泊考察时失踪,国家出动了飞机、军队、警犬,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进行地毯式搜索,却一无所获。
1996年6月,中国探险家余纯顺在罗布泊徒步孤身探险时失踪。当直升飞机发现他的尸体时,法医鉴定已死亡5天,既不是自杀也不是他杀,身强力壮的他到底是因何而死呢?余纯顺遇难的地点在罗布泊东南,彭加木失踪地在罗布泊西北,两地距离160公里左右。他们的遇难和失踪相距整整16年,这给原本就波诡云谲扑朔迷离的罗布泊又罩上了神秘的光环。
罗布泊,人们何时才能揭开你神秘的面纱。
第二篇: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导学案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学习目标】
1.培养搜集资料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2.感受并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3.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
【学习重点、难点】
1.学习对比和引用数据的方法。
2.深入理解作品传达的强烈的忧患意识。
一、【课前自学】
1.写出你积累的字词。
2.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盲目增加耕地①水、盲目修建水库②水、盲目掘堤③水、盲目建泵站④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将塔里木河⑤干了。
A.抽B.用C.截D.引
3.本文在文体方面有什么特点?
二、【合作探究】
1.你能通过题目发现多少信息点?
3.本文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研读展示】
1、画出文中你认为最精彩的句子,点评其好在哪里。
2、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使文章让人读后感到真实可信?
第三篇: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导学案
课题: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教学目标:
(1)训练朗读能力,体会文章语言的新闻性和文学性。(2)培养捕捉关键语句的能力,锻炼理解分析能力。
(3)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培养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导语:同学们,上课前让我们来看一组图片。图片上上黄沙漫漫的地方是罗布泊,同学们,我们注意这个“泊”字,偏旁是怎么写的?这说明“罗布泊”原来跟什么有关系?这个“泊”字在这儿是什么意思?(湖泊)而“罗布”维吾尔族之意是:多水汇集。历史上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当他踏上这片想象中荒凉萧瑟的大地时,却被它的美丽惊呆了;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20世纪三十年代进入罗布泊,他说:罗布泊使我惊讶,罗布泊像座仙湖。然而今天,它却变成了黄沙漫漫,寸草不生的地方,这表明:罗布泊— 消逝了。仙湖的罗布泊什么样子?现在的罗布泊什么样子?是什么原因让它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一起走进吴刚的这篇报告文学——《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2、出示目标:
(1)训练朗读能力,体会文章语言的新闻性和文学性。(2)培养捕捉关键语句的能力,锻炼理解分析能力。
(3)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培养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
3、检查预习
二、整体感知(一)、本文体裁
(二)、关于罗布泊的视频
(三)深入探究
1、过去的罗布泊究竟什么样子?老师找了几组图片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能配合这个画面的文段作为这幅图片的解说词。
罗布泊像座仙湖,水面像镜子一样,在和煦的阳光下,我乘舟而行,如神仙一般。这里牛马成群,绿林环绕„„
在船的不远处几只野鸭在湖上玩耍,鱼鸥及其他小鸟欢娱地歌唱着。
2、我们用什么词概括?绿洲、仙湖
3、这样美丽的仙境该用怎样的语气去朗读呢?欢娱的、愉悦的、高兴的。
哪位同学用欢娱的语气给我们朗读示范一下?
4、(点击鼠标,打出一幅展现罗布泊现在状貌的图片)同学们,文中的哪些文段可以作为这幅图片的解说词呢?
罗布泊,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没有一棵草,一条溪„„罗布泊,天空中不见一只鸟,没有任何飞禽敢于穿越。
5、你告诉老师,此时的罗布泊是怎样的?
荒漠、消逝
6、这些文字该怎样朗读?哪位同学愿意示范朗读一下?
罗布泊,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没有一棵草,一条溪。夏天气温高达700C。罗布泊,天空中不见一只鸟,没有任何飞禽敢于穿越。
7、文中还有恰当的语段可以作为这幅画的解说词吗?
站在罗布泊边缘,会突然感到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大地在这里已脱尽了外衣,露出自己的肌肤筋骨。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
老师带来了几幅图片,我们看一看——罗布泊的过去,罗布泊的现在。(多媒体展示,配乐是腾格尔的《天堂》)师:(打出图)你瞧,这是过去的罗布泊,蓝天下满眼绿色,一片生机。那里花草摇曳、鸟类栖息、牛羊遍地、水明如镜
师:(打出图2)这是今天的罗布泊,你瞧,土地都已经盐碱化了。师:(打出图3)这棵树叫胡杨,你看看,因为干涸,它死掉了,成为了永远凝固的生命师:(打出图4)你再看,这是刚刚死掉的胡杨林,茫茫沙海中仿佛在抗议、在警示师:(打出图5)这是湖泊干涸后留下的大片盐碱地,这是茫茫的沙漠
8、美丽的罗布泊怎样会变成了现在连一滴水都没有的罗布泊呢?造成罗布泊消逝的罪魁祸首是谁?为什么人们会制造悲剧,自讨苦吃?
改道 四盲人们不懂得自然规律,不懂生态平衡,只图眼前利益,头脑里没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9、与此同时,还有哪些悲剧在上演?应吸取怎样的教训?
青海湖、月牙泉;开发要克服盲目性,认识自然规律,认识生态平衡,发展经济同时要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10、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对仙湖罗布泊的赞美向往,对罗布泊消逝的痛惜,对人们愚昧无知行为的强烈谴责。作者的强烈愿望:拯救生态环境。
三、研读赏析
(一)报告文学的特点是:真实性(列举数据、叙述事实)、形象性(对比、拟人、排比、)、抒情性(直接抒情),请结合课文中具体句子,小组合作,简单分析、交流。
1、“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筑水库130多座,任意掘堤修引水口138处,建抽水泵站400多处,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1万多立方米。”
列数字,具体、准确说明人们是盲目地拼命地滥用塔里木河水资源。正是这种盲目行,造成了罗布泊的荒漠化。“任意”一词,更突出了人们破坏水资源的无知和愚昧。
2、世界著名的内陆湖——青海湖,50年间湖水下降了8.8米,平均每6年下降1米,陆地已向湖中延伸了10多公里;数千年风沙未能掩埋的甘肃敦煌月牙泉,近年来却因当地超采地下水,水域面积从50年代的1.1652万平方米缩小至5397平方米,水深只剩尺余„„
用具体数字表明,更加令人不寒而栗!湖泊——青海湖的伤害.由些及彼,以此类推,在文末发出的呼吁也就理所当然,顺理成章了。
3、“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将塔里木河抽干了„„”
“盲目”一词,写出人们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利益;眼光狭隘,不顾整体利益,滥用资源的悲剧。连用了四个“盲目”,以排比的句式,大大强化了遗憾之情、谴责之情。
4、“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向谁伸出求救之手!”
用拟人手法,赋予胡杨林以人的感情,胡杨林的“挣扎与痛苦”,其实是作者为人类盲目破坏环境而痛惜不已的感情流露。
5、“站在罗布泊边缘,会突然感到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大地在这里已脱尽了外衣,露出 自己的肌肤筋骨。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 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
用拟人手法,形象地描写赋予罗布泊以人的感情,罗布泊向世人流露了“痛苦与无奈”,怎不令人痛心。反复“站在罗布泊边缘”一句,强化了目睹的惨状,也令人痛心而沉重。
6、“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地刺痛着我们的心,使我们个个心情沉重。”
用拟人手法,“黄色沙地深深刺痛着我们的心”,实际写出了“我们”看到罗布泊变成了荒漠景象而内心痛苦、沉重的情感,有力地烘托了罗布泊的惨状。这样表达,强化了生态被破坏的悲哀。
7、“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
连用三个“救救”,构成了排比,以强烈的语气发出了拯救生态环境的呼声,表达了强烈的环保意识、忧患意识,振聋发聩。
8、对比手法。作者对比罗布泊的今昔,让人知道罗布泊并非从来如此,原来昔日这里曾是美丽的仙湖和繁华的绿洲。作者将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都作了鲜明而具体的描写,显示了巨大的落差,造成了文势的跌宕,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9、直接抒情。例如“此时此刻,我们停止了说笑,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地刺痛着我们的心,使我们个个心情沉重。”这样的抒情让人共鸣,让读者也深深地痛心,深切地意识到破坏生态环境的严重后果,觉悟到只有保护环境才能保护人类自己。
四、拓展延伸
(1)请仿照例句用比喻写出你读了本文的感受。
例:这是一首含泪的挽歌,唱出了对仙湖消逝的无限悲哀。
(2)假如你就是罗布泊或者是罗布泊上的最后一株草,最后一朵小花,最后一棵树,最后一滴水,最后一条小溪„„你将代表你失去的同伴向人们诉说些什么呢?
五、结束语
地球是我们人类共有的家园。家是一个温馨的字眼,是灵魂的栖息地,是幸福的源泉。如果家没有了,那我们还能剩下什么?请看看我们的双手,是创造,还是毁灭?请看看我们的双眼,是热切的盼望,还是无助与茫然?让理性回归吧,我们有理由相信:天会变得更蓝,树会变得更绿,水会变得更清„„
师:这里,“裸露”的“裸”是什么意思? 生(齐):什么都没有穿。
师:哦,全部暴露的意思。那“脱尽了”的“尽”又是什么意思? 生(齐):脱光了,一丝不挂的意思。
师:说“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说“大地在这里已脱尽外衣”,这究竟是指什么? 生(众):指大地的植被被破坏了。师:只是一般性的破坏吗?“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又表明什么? 生(众)指植被被全部破坏,大地被严重伤害。
师:对了,这种描写生动极了,师:老师有个问题,那就是——作者为什么不直接说大地的植被被破坏,而要说“大地脱尽了外衣”呢?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呢?从修辞的角度看,这是什么
修辞方法呢? 生(众):拟人。
师:在这儿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有什么好处,有什么意义吗?
师:这里作者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赋予了大地以生命,罗布泊像人一样,暴露在700C的高温下,怎么不痛苦呢?我仿佛能听到它痛苦的呻吟声。同学们这段解说词又该如何朗读呢?有哪位同学想试一试吗?
生(读):站在罗布泊边缘,会突然感到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大地在这里已脱尽了外衣,露出自己的肌肤筋骨。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
师:她的朗读使我们仿佛听到了罗布泊在痛苦地呻吟,让我们用掌声表示鼓励。
(掌声响起)
师:从前碧波荡漾的罗布泊现在没有一只鸟,没有一条溪。成了荒凉的痛苦的罗布泊,成了恐怖的罗布泊,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生1:因为人们盲目用水。
生2:因为人口激增,水的需求也跟着增加。
师(插话):“也”字很重要,它强调了一个因果关系。
生3:因为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将塔里木河抽干了„„
(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板书核心句:“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
师(指着板书上的“吸水鬼”)我们平常听到了都是“吸血鬼”,这里为什么不说“吸血鬼”而说“吸水鬼”?
生1:因为“四盲”指用水、截水、引水、抽水,都跟水有关,所以是吸水鬼。师:老师知道,“盲”是指盲目,那么“盲目”又是什么意思? 生:(众)“盲目”就是没有目的的,不考虑后果,只注重眼前。师:大家说得好。“盲目”与上文中的哪个词想照应? 生(齐):“任意”
师:文中又说“四盲”是巨大的“吸水鬼”,这“巨大”到底有多大?书里告诉了我们,大家找一找。
生1: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筑水库130多座,任意掘堤修引水口138处,建水泵站400多处,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1万多立方米。
师:这位同学真聪明,他用有串具体的数据告诉我们这个吸水鬼巨大的程度,这叫做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看看文章还有哪些地方告诉了我们具体问题?
生2:1958年,塔里木河流域有胡杨林780万亩,现在已经减少到420万亩。伴随着胡杨林的锐减,塔里木河流域里土地沙漠化面积从66%上升到84%。
师:这位同学又用数字说明了罗布泊被破坏的严重程度。师:具体来说,这巨大的吸水鬼对罗布泊造成了怎样的破坏呢?
生3:断了水的罗布泊成了一个死湖、干湖。罗布泊干涸后,周边生态环境马上发生变化,草木植物全部枯死,防沙卫士胡杨林成片死亡。师:“马上”说明了—— 生(齐):变化速度快。
师:“全部枯死”、“成片死亡”说明了—— 生(齐)受破坏的程度很大。师:悲剧仅仅是罗布泊吗?
生(齐):不是,还有青海湖,月牙泉。
师: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作者呼吁,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那么怎么救呢? 生(众):减少盲目开发、用水,要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师:作者通过文章告诉我们,要合理的开发使用水资源,要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要有一种忧患意识。让我们看看文章的结构,作者把令人恐怖的罗布泊呈现在我们眼前,告诉我们其中的原因也就可以了,为什么要写罗布泊美丽的过去?把对罗布泊美丽的过去的描写去掉好吗?为什么呢?
生1:不能去掉。这是一种对比,通过写美丽的过去引起人们美好的想象和联想,使人们更注重环保。
师:(点击鼠标,打出字幕)美丽的罗布泊你看到了,荒凉的罗布泊你也看到了,假设你作为一个世纪老人,见证了罗布泊百年的沧桑,你将向人们说些什么?大家可以议一议,也可以写一写。(多媒体显示)师:(对着学生)老人你好,想听听你对罗布泊的诉说——
生1:要节约用水,保护环境。
生2:美丽的罗布泊已经离我们远去了但青海湖和月牙泉离我们还很近,我们要保护他们,不让罗布泊的悲剧再次上演。
师:地球是我们每个人的家园,保护地球就是保护我们的家园,保护地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让我们来保护我们的地球家园。(观看多媒体,在田震的《月牙泉》中结束全文)
第四篇:《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最新导学案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报告文学的文体特征
2、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3、引导学生运用设问、概括提要的方式理清行文思路,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培养学生概括要点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4、联系现实,思考关注环境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点】
1、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并归纳变化的原因。
2、了解环境遭受破坏的深层原因,明确我们在以后的开发中应吸取哪些教训。
课前预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
:萧瑟()
和煦()
吞噬()....干涸()
裸露()
沧海桑田()
...戈壁()
无垠()
栖息()..
2、解释词语: 沧海桑田:近在咫尺: 浑然一体
3、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罗布泊为什么被称为“仙湖”?描绘一下这“仙湖”的景色。
2)这“仙湖”什么时候消逝的?为什么会消逝?请说说你的看法。
3)它的消逝带来了怎样的恶果?同样的悲剧还有哪些?
4)本文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012年
月
日
使用人
班级
姓名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激情导课
(一)出示目标
(二)预习检查 读准字音,掌握字形 萧瑟
和煦
吞噬
裸露
戈壁滩
沧海桑田 .......
(三)解题:
1、“泊”字什么意思?“逝”意味着什么?分析题目给我们提供了哪些必要的信息?
2、针对题目,你能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请学生带着以上问题阅读全文,要求:
1、在书上画出有关问题的答案。(看能否能找出关键词或用一两句话加以概括)
2、理出各内容在书中出现的次序。以此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三、精读课文,研读赏析
美丽的罗布泊就这样人为地消逝了,这怎不令人痛惜,作者用他的笔倾诉他满怀的忧伤和悲愤,令人痛心。
(一)哪些语句最形象生动,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你最欣赏的句子,并进行简单评析。提示可以从关键词、修辞、写作方法、表达方式等角度加以赏析。
1、昔日:罗布泊像座仙湖,水面像镜子一样,在和煦的阳光下,我乘舟而行,如神仙一般。在船的不远处几只野鸭在湖上玩耍,鱼鸥及其他小鸟欢娱地歌唱着。
那里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
现在:罗布泊,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没有一棵草,一条溪„„罗布泊,天空中不见一只鸟,没有任何飞禽敢于穿越。
2、站在罗布泊边缘,会突然感到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大地在这里 已脱尽了外衣,露出自己的肌肤筋骨。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
3、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将塔里木河抽干了„„
4、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
(二)文章还有一些直接抒发强烈感情的语句,找出来赏析一下。
(三)真实性
本文是一篇报告文学,兼有文学和新闻两种特点,新闻要求真实,在调查研究、实地考察、查阅资料上是下了一番功夫的,叙述事实、列举数据都真实可靠。请同学们找出相关语句感受一下报告文学的真实性。
四、拓展延伸
我们欣赏了曾经美丽的罗布泊,也感受了今日罗布泊的荒凉,假如你是一位世纪老人,见证了罗布泊的百年沧桑,你将向人们诉说什么?提示:
A“我”与罗布泊同龄,共百岁。
B“我”的成长史就是罗布泊的坎坷史。
C从出生到20岁,斯文 赫定发现仙湖,想象要丰富,用拟人化的口吻最好。
D从20—60岁,紧扣两次改道,“四盲”危害,重点讲人类对罗布泊的破坏。E从60岁—100岁,扣“我”的少年、青年时代的美好记忆,寻找回来的世界,思念、牵挂、魂牵梦绕的故乡山水。
F展开联想,恳求上苍再赐我百年,我要回报罗布泊的养育。
五、检测反馈
1、改正下列句子的错别字。
(1)塔里木河下游河水丰盈,璧波荡漾,岸边胡杨丛生,林木茁状。()(2)原来费弃的耕地长出了青草,这里变成了牧厂。()
2、根据下列画线句子的意思写出相应的成语。
(1)罗布泊,一眼望不到边际的戈壁滩,没有一棵草,一条溪。()
(2)罗布泊很快与广阔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融合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3、面两个句子哪一个表达好?为什么?
①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向谁伸出求救之手。
②棵棵胡杨树,只剩下奇形怪状的枯枝。
4、“站在罗布泊的边缘„„”一段,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运用的是什么方法?从中可以看出本文什么特点?
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
试写一封公开信,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制止生态恶化。
七、反思评价
第五篇:《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导学案
八年级语文教学案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姓名 教学目标:
1.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归纳变化的原因。
2.揣摩语言,体会课文语言的真实性、形象性、抒情性,丰富语言积累。3.感受并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教学重点:
1、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并归纳变化的原因。
2、理解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深层原因,明确人在与自然相处中该吸取哪些教训。教学难点:
1、品读课文,揣摩语句,体味其真实性、形象性、抒情性。
2、探究造成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总结教训。课前导学:
一、收集关于罗布泊的资料
二、根据汉字写拼音。
萧瑟()和煦()干涸()吞噬()裸露()鹭鸶()栖息()濒临()戈壁()无垠()庇护()咫尺()肋骨()罗布泊()
三、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查找资料,了解报告文学的文体特征。
2、分析课题给我们提供了哪些信息?
3、针对题目,你还能提出那些问题?
课堂学习
四、整体感知,自主探究,合作释疑。
1、罗布泊现在是什么样子?过去又曾是什么样子?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试着用一个词语加以概括。
2、阅读课文,找出造成罗布泊消逝原因的句子。
3、造成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是什么?找出文中揭示深层原因的句子并归纳。
五、研读赏析,品味语言
美丽的罗布泊就这样人为地消逝了,这怎不令人痛惜?文中除了这种直接指明原因的表达,作者还有些融情感于景物的含蓄表达,请同学们品析下列句子,体会本文语言的形象性、抒情性。示例:
“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向谁伸出求救之手!”(作者将胡杨拟人化,写出了他们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并为人类自己盲目破坏生态环境而痛惜不已。)
1、“站在罗布泊边缘,会突然感到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大地在这里已脱尽了外衣,露出自己的肌肤筋骨。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
2、“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将塔里木河抽干了„„”
3、“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
4、“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
五、拓展延伸――牢记“消逝”教训
1、人类酿造的悲剧只有罗布泊吗?文中还举到那些?
2、假如你是一位世纪老人,见证了罗布泊的百年沧桑,你将向人们诉说什么?
六、课后作业
罗布泊、青海湖、月牙泉的悲剧给人类敲响了警钟,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请同学拿出笔,为环保出一份微薄之力,写一条宣传标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