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农村基层干部的社会调查报告(共)
调查报告
通过一个月与农村基层干部的接触,实践报告如下
职责要求:
第一,要严格依法办事,公道正派。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做事不能乱来,既要做好工作,又要保证自己不犯错误,不违纪,不违法。
第二,要讲大局,维护班子团结和社会稳定。
团结和稳定是各村的首要问题,它是能否搞好村的工作、能否加快村经济发展、能否搞好村的建设、能否奔康致富的关键和根本。班子不团结,社会不稳定,全村意见难统一,必然导致什么事都办不了
第三,要有事业心和责任感,当好“三员”
要有为民办好事、办实事,带领村民发展经济,搞好新农村建设、福利事业,造福村民、造福子孙后代的事业心和对党委、镇政府负责,对政府下属部门负责的责任感,积极完成上级布置的工作,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执行政府部门通过的决议决定及制定的措施和办法,每做一件事要首先考虑村民的利益,考虑后果,要做到有计划、有目标。
一是当好宣传员。新当选的村干部绝大多数都是当地各方面的能人,其工作上与上级组织接触多,离政策“近”,政治素养、政策水平、见识胆略相对较高。这就要求既要自觉主动地向一般群众宣传党纪国法、产业政策、市场行情和各类农科知识。又要利用长期与群众在一起生活,同呼吸共命运,掌握情况多的优势,倾听群众呼声,归集群众意愿,积极做好宣传,同时向上级组织反映情况,帮助上级组织因地制宜决策工作。
二是当好带队员。作为村里的领路人,要有服务村民的意识,戴上“望远镜”,立足村情,着眼长远,制订该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排出阶段性实施目标,组织全村群众一个战役一个战役的打胜,切忌患上“多动症”,东抓一把西抓一把。切忌患上“近视病”,哪里黑了那里歇。切忌患上“红眼病”,百姓富了不服气,百姓穷了看不起。切忌患上“健忘症”,只埋头自己致富,忘了带领群众发家致富,见到利益朝前跑,听到问题躲着走。
三是当好趟路员。在农村市场经济尚不发育,农民种养潜在风险较大的今天,农业生产怎样对接市场?种啥养啥?怎样种养?作为村经济发展的带头人,要有
敢为人先的意识和敢于冒险的精神,带头示范推广,真正把教训留给自己,把经验传给群众。
当前存在的问题:
1、农村基层党员年龄、文化、性别结构不合理。一是党员年龄普遍偏大,老党员多,年轻党员少,年龄结构比例失调。二是从男女党员的比例看,女性党员偏少。三是党员文化层次较低,大专学历以上的党员少,一个村几乎没有一个大专生。
2、农村党员干部科技素质低,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差。干部缺乏技能培训,致富办法少,起步难度大,思想惰性大,观念比较陈旧,发展思路不清晰,农村基层组织对农民影响力逐渐呈弱化趋势。
3、农村基础条件差,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不健全。一是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滞后,大多数行政村几乎没有任何积累;三是农村基层干部待遇低,工资少,社会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不完善,农村干部积极性不高,工作主动性差。
4、农村民主管理机制不健全,村民自治有待加强。民主监督、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在农村刚刚起步,民主管理制度还不够健全,干部群众民主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有能力、有知识的党员流失严重,由于民主自治机制不完善,干部能力得不到发挥,他们中的许多人为了生计进入城市打工或者离开家乡从事其他活动,履行干部职责成为农村干部的“第二职业”。
5、农村基层组织运行经费不足,工作辛苦,条件艰苦,影响了工作积极性。自农村税费改革以后,农村基层组织的经费来源主要依靠省、市、县的转移支付,而这部分资金根本无法满足村级事务的开支。加之原农村集体负债较大,仅靠转移支付这一项,连正常开支都还不够,而且每年还要偿还一部分欠款,使村级财务运转艰难。他们又长期工作在第一线,工作最具体、最直接,长期与农民直接打交道,稍有疏忽,就会遭到群众的非议,甚至谩骂。而农村工作又是复杂的,每完成一件工作都要受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制约,如修路架桥、五保户、残疾人的供养等等,都是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但要干好每一项具体工作都需要资金作保障,没有资金作保障,再好的设想也是一句空话。但群众不那么认为,作为农村基层组织就应该为我们解决具体问题,否则要你干什么?收入少由于工作压力大,条件艰巨,工资又不是很高,群众又不能理解,影响了一部分村干部工作的积极性。
第二篇:农村基层干部调查报告
目录
一、概述……………………………………………………(2)
二、调查内容………………………………………………(2)
1、受教育程度。…………………………………… ……(2)
2、对教育需求程度…………………………………………(2)
3、获取自身技能途径。……………………………………(3)
4、农村基层青年干部个人收入情况…… ………………(3)
5、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情况。…………………………(3)
6、农村青年对未来发展及学习需求。……………………(3)
三、影响农村基层青年干部学习需求的问题……………(3)
1、可以用于学习的时间少…………………………………(3)
2、农村传统思想锢禁,弱化了青年干部的学习激情……………………………………………………………(4)
四、农村基层青年干部学习需求发展的对策和建议……(4)
1、与时俱进,强化培训学习,提高农村基层青年干部整体素质。………………………………………………………(4)
2、转换角色,装满农民的钱袋子。………………………(4)
3、加强农村基础教育投入。………………………………(4)
4.加强农村基层青年干部思想政治教育。………………(5)
五、附件《农村青年学习需求调查问卷》
关于对农村基层青年干部学习需求的调查报告
一、概述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村基层青年干部是国家青年不可忽视部分。他们扎根农村基层,是国家各项方针政策的最终执行者,推动农村社会建设和发展的主力军,因此农村基层青年干部发展状况对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育是素质能力的决定因素,全面掌握农村基层青年干部教育水平发展状况,对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次调研采取问卷调查方式,对我乡农村基层青年干部的学习需求作随机调查,调查对象为了4名年龄均在35周岁以下的农村基层青年干部。
二、调查内容
1、受教育程度。
在随机调查的四人中,大专学历的2人,占总人数的50%; 本科学历2人,占总人数的50%。在这四位农村基层青年干部中,有三人在基层政府工作,一人在村委会工作。调查表明,此次调查的四名农村基层青年干部学历层次偏高,基本文化素质较高,但专业技术技能素质较低,他们大多从事乡镇某一方面的行政公共事务工作,收入较高。高层次的文化素质和低水平专业技术技能素质,使他们只能在农村基层组织中承担一定的公共事务管理工作,而不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方面起指导和直接带领作用,这样直接影响了新农村建设进程,影响了“三农”的发展。
2、对教育需求程度。
在调查对象中都明确表示,希望进一步提升自身学历层次。其中50%的希望通过脱产学习方式攻读相应的学历,另外50%的则希望通过业余学习和自学方式攻读相应的学历。利用学校机构的载体,主要为:广播电视大学、普通高校。
调查表明,农村基层青年干部大部分人都希望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学历层次,以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3、获取自身技能途径。
在对农村基层青年干部获取自身技能调查中发现有3名调查对象希望通过中专技校组织的短期培训获取技能,1人希望通过当地政府组织的短期培训获取相关技能,表明农村基层青年干部对技能培训的认识增强,并希望通过高效能 低成本的方式成才。
4、农村基层青年干部个人收入情况。
从农村基层青年干部收入调查表中可以看出,个人年收入1--3万元的有1名,个人年收入3--5万元的有3名。说明随着政府机构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农村基层青年干部的收入大幅提高。
5、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情况。
在调查对象中最为关注的是家庭生计、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及环境建设问题,其次是农民权益保障、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农民养老。调查显示,农村青年比较关注民生问题,参与社会基层建设的意愿比较强烈。
6、农村青年对未来发展及学习需求。
在调查四名调查对象中,都有一个共识:就是希望进一步提升自身学历和专业技术技能,通过相关培训,学习文化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掌握先进技能,学有所用,以技致富,对社会具备更强的适应能力,充分体现了农村基层青年干部对知识技能的需求加大。都能对自身发展进行定位,思路清,有逻辑的人生目标。
三、影响农村基层青年干部学习需求的问题
1、可以用于学习的时间少
由于在农村基层单位工作,基层单位的工作人员近年来流失严重,流失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利用各种关系流向县级部门;二是部分优秀人员被县级部门“挖走”;三是不愿扎
根基层,外出“下海”经商。然而当前基层的工作是“上有千条线”,最终都要在基层落实,加之基层工作人员严重缺失,所以每个基层工作人员的肩上的担子都很重,尤其是青年干部负担的各种业务最少的都有四、五种,更有甚者达十多种。真正能静下心来用于学习的时间少之又少,单位领导还常常以各种原因阻止青年干部长时间(一星期以上)参加学习。
2、农村传统思想锢禁,弱化了青年干部的学习激情当前农村社会封建思想依旧残留,部分农民的小农意识浓厚,导致相当部分的农村学生还没有接受完基本的文化知识教育,便外出务工挣钱为家庭的生计贡献出力。部分村民缺少各种致富知识,但他们并不认为通过学习能够解决这个问题。这种现象使得长期与他们在一起工作的干部缺少了竞争意识,也就缺少了对各类知识的需求。这是一个瓶颈。
四、农村基层青年干部学习需求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1、与时俱进,强化培训学习,提高农村基层青年干部整体素质。党的十六大提出:“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面对政策理论水平、业务水平、依法行政水平及致富能力的不平衡问题,我们要积极结合农村的现状,强化对农村基层青年干部的素质教育。教育思路是:贯彻一条主线,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穿农村基层青年干部培训学习始终;树立两种观念,即终身教育观念和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的观念;提高四项水平,即提高政策理论水平、业务水平、依法行政水平和为民致富水平。
2、转换角色,装满农民的钱袋子。在新形势下,农村基层青年干部要赢得广大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归根结底取决于能否团结和率领他们致富奔小康。
3、加强农村基础教育投入。加大对农村基层教育培训经费的支出比例,加强培训机构师资队伍建设,更新理念为广大农村基层青年干部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的平台。
4.加强农村基层青年干部思想政治教育。让农村基层青年干部树立良好的思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点、价值观、努力学习知识技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第三篇:桑植县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调查报告
桑植县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调查报告
近年来,我县各级党组织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加强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增强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号召力,切实提高农村基层干部和广大党员的整体素质,为我县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和组织保证。但是,在新形势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逐步推进,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面临着新的挑战。日前,我们对全县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作了专门调查,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基本情况及现状
近年来,县委把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作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使我县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得到全面加强。
1、乡村两级领导班子的文化、年龄结构通过逐步调整趋于合理。全县336个乡级领导班子成员中,大学本科以上文化的24人,占7.1%,大专文化205人,占61.1%,中专文化53人,占15.8%,高中文化54人,占16%。35岁以下的202人,占60.1%,35?45岁的129人,占38.4%,46?50岁的5人,占1.5%;全县548个村级领导班子中,村支部书记、村主任大专以上文化的8人,占0.7%,高中文化444人,占40.5%,初中以下文化643人,占58.7%。35岁以下103人,占9.4%,35岁至45岁的431人,占39.4%,45岁以上的561人,占51.2%。从文化、年龄结构来看,乡镇干部的结构趋于合理,而村级干部文化、年龄结构较以前有所改观,逐步向合适的结构发展,但整体来看,仍显文化偏低,年龄略大。
2、乡、村两级领导班子人员冗肿的现象得到较大改变。近几年来,通过稳步推进机构改革,大力压缩人员编制和领导职数(全县共清退临时雇请人员369人,分流富余人员704人),乡镇干部形成了一人多岗,一人多职,责任明确的局面,在岗的干部工作量增加了,人人头上有了压力,闲着不干事的人少了,踏实工作的人多了,怕苦怕累的少了,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的人多了,有效地防止了互相扯皮、拖沓懒散的现象。各乡镇也相继实施了村级人员精简工作,以人口、土地和村级可用资金等为标准,采取定编制、定职位、定人员、定待遇办法,实施村支两委成员交叉兼职,采取村主任兼任文书、村支书兼任村主任、村党支部委员兼任村委会成员,以及根据实际情况村里其它职务相互交叉兼职等形式,共精简各类人员1600多名,初步改变了过去村级机构多、人员冗肿、经费负担重等现象,在全县着力构建了精干、效能的行政管理体系,形成了一支精干高效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
3、农村基层干部的战斗力、凝聚力不断增强。近年来,县委为全面提高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的领导水平、工作水平、知识素养和创新能力,采取点面结合、内外结合、学研结合、长短结合的方式,对全县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干部进行系统的培训教育,仅2002年共培训乡镇干部887人,村干部2450人。通过教育和培训,大大提高了干部队伍的素质和能力。同时,利用乡、村两级领导换届之际,对领导班子进行大力调整。经过调整和强化培训,村级领导班子文化程度偏低、工作能力偏弱现象得到改善,创业精神强、致富能力强、工作合力大的领导班子呈上升趋势,全县548个村级领导班子中,较好的班子354个,占64.6%,一般的班子153个,占27.9%,差的班子有41个,占7.5%。乡村领导班子能较好地贯彻上级精神,带领群众脱贫致富,涌现出沙塔坪乡党委、黄家台村党支部、燕窝村党支部等一批
省、市级先进基层党组织。
二、当前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当前农村的新情况、新问题、新变化对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提出新的要求,但从现实看,我县农村干部队伍与当前农村工作的形势和群众的要求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
1、农村基层干部的整体素质偏低。目前,农村基层干部的整体素质与新形势要求不适应。全县3/5的村干部文化程度在初中以下,45岁以上的村支书、村主任所占比例达51.2%,这种年龄、文化结构,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两个根本性转变”的进程,这已成为制约我县农村经济发展的潜在因素。主要表现在:一是工作力不从心。农村工作特别是边远地区的农村工作对身体条件要求很高,时时要求村支书翻山越岭,进家到户开展工作,年大力衰,力不从心,必然影响工作。二是思想观念滞后。有相当部分村支书(主任)思想仍然停留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仍死死抱住落后的传统观念和计划经济观念,等、靠、要的思想意识严重,总是用过时的眼光、过时的观念、过时的标准来观察、分析、解决问题,跟不上改革开放的步伐,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的步伐。三是工作水平较低。部分村支书(主任)干工作还是凭热情和干劲,靠过去的实践经验、靠过去的条条框框,因循守旧,不善变通,不能创新,对上级政策或指示当成“收发室”,照抄照搬,根本不结合本地实际因地制宜,扬长避短,有所创造,不能捕捉发展机遇。导致任职多年,无所建树,村里面貌没有多大的改观。四是领导方式单一。从目前调查的情况看,有相当部分基层干部依法行政能力低。有的农村干部反映,现在是“老办法不好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新办法不会用”。有些干部感叹现在工作“行政命令不行,思想工作不灵,物质刺激少钱,法制管理没权”。无论是发展经济、维护社会稳定,还是处理突出事件上,总感到办法越来越少,工作越做越被动。有的甚至因工作方法简单粗暴,局部影响了党群、干群关系。
2、农村基层干部的作风有待加强。调查发现,当前农村基层干部的工作作风与群众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不少农村基层干部的工作浮在面上,热衷于坐办公室,不愿深入农村、深入群众,不愿把自己融入广大人民群众之中,真心诚意为群众办实事,解决实际问题。不少群众反映,现在的干部再也看不到以前那种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的融洽感情,除非象“农业税”等硬性任务,平时基本看不到。有的基层干部即使下去了,也只是起到传话筒、留声机的作用,上面开了会、下了文,带着精神下村,给村干部交待一番就打道回府,把工作交给了村干部,自己不参与。在指导群众的生产上,开会号召的多,具体指导的少,出现了问题,指责的多,帮助的少,与群众之间没有融洽的关系,因此不能了解到群众的要求和真实的思想,把不住问题的症结,从而导致基层群众中的遗留问题越来越多,有的甚至发展为重大的信访、集访问题,严重影响了干群关系。同时,调查中发现在基层不同程度地存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普遍反映现在的会议多、文件多、报表多、资料多、事务多,不少工作任务停留在纸上,落实在数字上,总结在报告上。有的基层干部热衷于搞花架子,好大喜功,喊大口号,做大文章,搞大形式,办事做决策不从本地实际出发,不从广大群众根本利益出发,热衷于搞政绩工程,想问题办事情不以群众的意识、利益和承受能力出发,往往是为个人出政绩,求升迁,急功近利。
3、农村基层干部队伍不太稳定。不少农村基层干部思想状况不佳,不安心工作。一些干部认为农村工作没有什么干头,也干不出什么成绩,做农村干部无望,以至工作积极性不高。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乡、村干部的经济待遇比较差,国家政策规定应该享受的待遇难以全部落实,村干部一旦从岗位上退下来,享受不到任何待遇,现行的养老保险根本没有落到实处,打击了他们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特别是农村工作难度越来越大,村干部越来越难当,大到税费征收、产业结构调整、计划生育,小到邻里纠纷、村民吃喝扯撒拉,村干部都得管,上面的各种检查、评比、达标、验收等具体工作都得村干部去落实,村干部对农户又不能动用行政命令,遇到不讲理的群众,村干部往往感到十分为难。用他们的话说是“上头压,下边骂,哪里有我说的话”。实行承包制后,农民有了自主权,村干部与农民之间关系由领导型转变为服务型,村民中流行这样一条顺口溜:“土地到户不靠你,大事小事不怕你,有了问题就找你,不来解决来骂你,要钱要粮不给你”。村干部思想上压力很大,工作放不开手脚,以至于工作干不下去,造成村干部自御担子的事屡见不鲜。
4、农村基层后备干部缺乏。主要表现在农村村级后备干部来源不足,相当数量的村几乎没有后备干部,有的村有几名后备干部仅仅是挂名而已,应付上级检查而已,平时没有加强教育培养,形同虚设。造成这种状态的主要原因是:一是农村中特别是贫困落后山区农村的一些年龄轻、素质好、能力强的人都通过各种渠道外出打工、经商、办厂等,他们的经济收入远远高于村干部,由于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其中大部分人不愿意当村干部。二是村主要领导对培养后备干部有抵触情绪,怕后备干部抢了自己的位子。三是村里工作的实际困难打击了年轻后备人才当村干部的积极性。四是部分乡镇对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重视不够,有的只重视现行村级干部的管理和培养,忽视了村级后备干部的培养。
三、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1、完善选人用人机制,规范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一是要强化指导。在严格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的基础上,建议制订出台《村干部选拔使用条例》、《村级规范化管理章程》,以简单实用、便于操作为原则,有效地指导好农村干部队伍建设,以便基层组织在开展工作时有章可循、有例可依。在干部选拔任用过程中,积极探索和完善选任机制,推行群众参与评议、干部共同推荐、主管部门审定、党委集体表决、接受社会监督的一种“群众公评、干部公推、部门公审、党委公决、社会公示”制度,落实广大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同时,要大胆探索和尝试“两推一选”、公推公选村干部和后备干部的做法,在选拔村支部书记时实施“两票制”(群众信任票、推荐产生支委候选人;党员投票选举支委成员),以扩大党支部成员产生的竞争度、民主度和群众公选度。二是要统一选拔标准。要坚持“德、才、财”标准。我们认为,在坚持德、才为先前提下,加上“财”,即村主干要有带领群众发展经济、脱贫致富的本领,是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比较切合实际的一条村干部选拔途径。三是要拓宽选拔渠道和视野。要运用立体思维选拔任用村支书(主任),可从机关干部中下派、从邻近的先进村选调、从外出务工经商的经济能人中回引、从乡镇企业的党员干部选派、从回乡的大中专毕业生中培养、从复员返乡的退伍军人中启用。这既可优化人才资源配置,又可以发挥人才的潜能,还可以改变贫困村面貌。
2、加大培训教育力度,努力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的整体素质。当前,必须把提升农村基层干部的素质作为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一项战略任务,强化教育培训,促进农村干部素
质提升。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要求,多途径锻造农村干部的水平。一是提高学历水平。通过与大中专院校、成人学校联合办学模式,改善乡、村干部学历层次低的状况,力争在一定时间内,大部分乡镇干部的文化程度达到大专以上,大部分村干部的文化程度达到高中、中专以上。二是加强能力提升。以县乡党校为基地,建立农村干部轮训制度,重点进行政治理论、市场经济理论、现代农业知识、法律法规、WTO知识等,着力提高广大农村干部带领群众发展经济的本领、党的政策理论水平和处理新时期农村人民内部矛盾的能力。三是开拓视野。有计划地选派农村干部到发达地区参观取经,学习发达前沿地区的先进观念、科技和管理经验。四是加强后备干部选拔培养工作。大力加强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建立后备干部培养管理制度,制定近期发展和远期发展目标,对村级后备干部建立档案,定期培训,努力造就一支德才兼备的后备干部队伍。五是建立考核制度。通过考试和考核,对干部的理论学习和教育培训情况进行监督和检验,并将学习培训情况作为选拔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充分调动和激发农村基层干部参加学习培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争取在五年内对全体乡村干部进行一次轮训,努力使农村干部做到明政策、会管理、懂技术、灵信息,成为发展农村经济、带领群众致富的带头人。
3、建立健全农村基层干部的激励保障机制,稳定农村干部队伍。一是完善村干部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统一投保的途径和标准,确保投保的连续性,实行县、乡、村、个人四级负担,使村干部的养老保险步入长期、稳定、有保障的投保渠道,解决村干部特别是村支书的后顾之忧。二是建立村支部书记(主任)工薪制。实行绩效挂钩,坚持镇乡统筹,按月定期定额发放工资。根据土地、人口、经济总量、集体可用收入等要素,在年初由各乡镇党委、政府核定,一般应保证村支部书记(主任)月工资在300元以上。村其他干部工资由村按岗位、职责和工作量大小确定。三是建立完善村支部书记(主任)任期目标管理责任制。把村支部书记(主任)全年工作目标量化为若干具体内容,实行“三挂钩”:即与党建工作目标、村级经济发展目标、精神文明建设目标挂钩,年终由乡镇党委进行考评,对连续三年前三名的支部书记给予重奖,建议上级部门拓宽用人渠道,把一些长期从事行政村工作,且成绩特别优秀的村干部录用到乡镇行政机关或事业单位中,个别特别优秀者经上级党委考察选拔进乡镇领导班子,使他们确实感受到自身的价值,感到工作有奔头;对连续三年后三名的自然淘汰。县委每三年进行一次“十佳脱贫致富带头人”和“十佳示范村”等评选活动,进一步激励村干部事业心。
4、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的监督管理,努力改进工作作风。首先,要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当前,重点要建立健全三项制度:一是村支部、村委会议事制度。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坚持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不搞个人说了算,切实加强班子团结,增强班子凝聚力和战斗力。二是进一步推进政务公开制度。坚持和完善村务公开制度,进一步充实村务公开内容,要及时准确地公布村里的财务收支情况、计划生育工作情况、土地使用情况以及村民关心的重要事项;大力推进乡镇政务公开,将有关政策法规、发展目标、乡镇财政预算、干部任用等方面作为公开的重点,将政务公开同乡镇领导班子考核结合起来,规范办事程序,提高决策水平,提高工作透明度,加强民主监督力度,密切干群关系。三是日常工作制度。要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如首问制度、重大事项向党员村民小组通报制度、财务制度、民主生活会制度、干部驻村管理办法、村级零接待制度、干部目标责任制考核办法等,逐步实现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其次要加大干部调整力度。要结合农村后进支部整顿、培育先进村典型、三级联创、两学两带等活动,优化班子结构,严把入口,疏通出口,落实干部能上能下制度,及时淘汰没有实际本领、工作不力的乡村干部。同时,积极把能带头致富并能带领群众致富的优秀人才选拔到领导班子中,建立优胜劣汰、能上能下的年轻干部选用机制。再次要加强监督考核力度。要多管齐下,形成干部监督的整体合力,把群众监督和组织监督、纪检监察监督等组合,建立健全监督网络,扩大监督的范围和内容,把干部监督贯穿于干部的培养教育、考察考核、选拔任用和日常管理中。同时,要完善考核标准,加大考核力度,分层次定期对乡镇班子成员和村班子成员进行考核,对他们的工作、生活、交际情况进行全面考核。通过走访其社交圈和生活圈等途径获取信息,了解其八小时之外生活中的思想品质表现,增强党员干部的宗旨观念和对人民负责的意识,自觉地把广大群众的利益维护好、完成好、发展好,改进工作作风,努力实践“三个代表”。
第四篇:农村社会调查报告
农村社会调查报告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需要使用报告的情况越来越多,其在写作上具有一定的窍门。其实写报告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农村社会调查报告,欢迎阅读与收藏。
俗话说的好:“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是希望,是花朵…”。所以,城里的大人们千方百计地为“希望们”能茁壮成长创造最佳的条件:小学生负担太重,该给他们的书包“减减肥”;中学生的知识面不宽,要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很多孩子娇生惯养,生活能力差,要让他们多接受“磨难教育”。
我国有80%的居民生在农村,那里的孩子也是父母的命根子,那么,那里的小学生也有很多压沉书包的参考书吗?他们的全面素质如何?样样农活都能干,他们还需要“磨难教育”吗?
走向田野,看看那些“花朵们”在干什么,听听那里的同龄人说些什么,再拿我们自己与他们作个比较,或许能引起我们大家的一些思考……
我的家乡江苏省灌云县东王集乡离县城不过二十里,那里没有城市高楼林立的压抑,也没有马路上的喧嚣,这或许是与城市截然不同的生活环境。
带着看看农村孩子受教育情况,问问他们今后的打算及他们与城市差距何在等问题,我选择了本村十个组中的两个组进行了调查,调查对象主要是10—20岁的年轻一代,主要以谈话或间接询问等方式进行了解,具体情况如下:
小学(10—13岁)初中(14—16岁)高中、职专及其他(17—21岁)
47(人) 34(人) 34(人)
对于小学生,我并没有很深入地去问,只是从表面上进行了了解,比如:“上学累吗?”“想不想上学”“作业多不多”,当问到将来想不想上大学等,结果有90%以上的孩子很想留学校里,他们根本没有城市里孩子的那么多课外习题,更不用去什么补习班,是真正的“无忧无虑”的童年,而每个孩子都能流露出对“成为大学生”的向往,家长们也有80%左右希望孩子们能接受高等教育,问其原因,无非是“将来出息会大一点”;“将来不再去忙土地”。这些孩子年龄尚小。家长也尚未在真正意义上考虑孩子的将来,没有一个家长有超前教育的想法。也许是条件、思想上的多种因素,被问及有没有想过让孩子早点学外语,或者学一样“乐器”时,他们的回答是:“到哪里学呀?他(孩子)也没想学。”
对于初中生,也只问问他们“学校老师上课好不好”、“有没有搞素质教育”。了解他们现有知识的广度。课余都干什么及毕业后的打算。50%的学生觉得,虽然老师上课讲时能听懂,但有时看书却看不懂;另一半同学甚至听课都有些吃力。对于素质教育实施情况的调查令人失望,只有十多个同学从电视上听说过有这回事。34名学生中只有三四个对四大名著有所了解,他们家中没有购买很多好书的经济实力,便互相交换着看或去老师家借书看。大部分同学读过的课外书只有小说。对于为什么不看名著的回答,有20%的同学反映“看不到”,而80%的学生竟说没意思、不喜欢。95%以上的同学平时不关心国家大事,对于世界局势则更无从说起。那他们平时都在干什么?在被调查者当中,有90%以上的学生回家要做家务,其中有一半的同学却并不是这样,听其他人讲,许多人都是地地道道的网虫,据调查,有些家长是“赌王”,天天都坐在牌桌上,久而久之,孩子们也学会了,真是“无师自通”。其中竟有一位18岁的女孩,这是一个本该不倦汲取知识的年龄,可孩子们却走向与自己不相称的赌桌,真是让人痛心疾首。
初中生34人上高校继续就读14人
上大学4人上高中10人
毕业后打工14人
已成家5人
因身体状况欠佳辍学1人
说起将来的打算,每个人开头都是“也想上高中”,但是家长们考虑的更多:“孩子不是读书的料”、“供不起”、“还是早点儿有份安定的工作吧”、“中专也可以转城市户口”……。当然,孩子们也很体谅父母:“家里田多”、“上高中,大学要很多钱”……。结果表明,经济因素是农村孩子无法接受高等教育的最主要、也是最直接的原因。令人欣慰的是,仍有一部分学生坚定地要圆“大学梦”。这不是小孩子的幻想,而是真真切切的理想,他们对自己充满信心,对未来充满希望。其中有的学生家里并不富裕,一进屋我就担心,他们能负担得起今后的学费吗?但是当我听到家长的话时我才知道原来我的担心是多余的。“现在社会上竞争厉害,多学点文化总会有好处的,我们没有盖楼房,留着钱给他(她)读书呢!他们始终坚信,有了文化才会有出路。能看到自己辛辛苦苦拉扯大的儿女们学成归来是他们一生最大的幸福。
17—21岁被调查者是我们的同龄人,34人中有6人上高中,33%的人读大学,1人读中专,还有的就是已经“毕业”了,在所有上高校者中,每个人都有一个共同的认识,那就是就业压力大,社会竞争太激烈。
被调查的学生中,大多数舍不得拿钱去买漂亮的文具,新款的书包。在他们当中只有2个人家中有电脑,只有5个人吃过“肯德基”……
他们是我们的同龄人。
教育上,农村与城市的差别究竟有多大,怎么缩短呢?
再穷不能穷教育,学校教学设施不全,教学水平不高,可以由乡、市、政府出钱改善教学设施,提高教师水平。的确,我看到最漂亮的房子是小学校舍,乡里还投资盖好了教师楼,现在再有个像样的图书馆,让同学们都能看到想看的书,想看的.好书。
再苦不能苦孩子,这里的苦是经济上的贫穷,对于不能上学的孩子,政府应该重视;考上高校的学生,政府应该为其贷款,使他们能顺利完成学业,这样等他们不久学成归来又可以带动村里的发展,这将是一笔不小的投资啊;这里的苦还有知识上的贫乏,学校老师是否能根据学生的具体水平,制定一个合理的课程计划,确定适中的授课难度,并且在课外给确实有困难的同学“开开小灶”。在城里各学校相继进行素质改革时,村里的老师是否也能加点儿紧,哪怕是赶末班车,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他们多听听新闻,多看些好书。
无力为困,无计为困,无智为困。困则穷,穷又困……,这是一个恶性循环,所以——再困不能困家长,家长的教育对子女的学习,以及今后人生道路方向的选择上起了很大的作用。10—20岁的学生自觉性本来就不强,若家长再不加以正确引导,“任其自然”,那怎能奢求其“努力学习”呢?我认为应该对家长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教育,让其参与到教育行列中去,并为他们进行“教育交流”创造条件,使一部分家长“以教育为本”的想法为其他父母所接受。若能把牌桌上不良“竞争”转变为“看谁能把子女教育得更好”
我们提供了若干个岗位,一个企业“以人为本”,人人都把其当作是自己的一部分,那企业的魅力是怎样的大啊。
暑期的实践生活虽然不长,只有那仅仅的两周,但却为我的人生刻下了一段铭心的经历。我不知道别人是如何看待这次的实践生活,但对我来说却是意义非凡的。使我在享受生活的同时也品尝到了生活的艰辛。想要经营一个企业不是容易的,靠蛮劲和热血是无法解决的,谁能保证这些有效期有多长。
第五篇:农村社会调查报告
正文
结合“三个代表”指导思想针对当地村民自治问题展开调查,现将课题组对狼窝铺村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议、民主监督四方面情况的调查总结如下:
一.民主选举是村民自治的基础问题,关键要克服瓶颈制约,找准平衡基点,整体推进。
村委会民主选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村委会由全体村民选举产生,经“海选”产生候选人,然后进一步选举出村委会领导班子成员。但是,调查问卷显示,村民虽然都对民主选举这一举措表示赞成和肯定,但村民的法律意识普遍较差,民主选举的主动性和优越性并没有完全体现出来。在调查过程中,该村表现出来的问题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民主选举中的瓶颈制约:
1、法律规定的前瞻性与文化传统的滞后性矛盾。一方面,在我国,农村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革的情况下,客观形势亟需法治民主的深化;另一方面农民的民主参与意识的滞后性有着较深的传统文化根基。反映在村委直选中,不少选民对村委班子成员的选择并非出于他们的主动,而往往是被“塑造”出来的。对候选人要素重要性的认识远远低于对利益分配的关注或者政治象征背景的联系和与自己的亲疏远近,有的地方甚至还出现“卖票”现象。因而,村级民主选举的规定与选民本身的需求明显地相背离,选举中投票率的高低并不能完全反映选民民主意识的强弱。
2、法律规定的有限性与实际操作的复杂性矛盾。我国农村的民主法治化进程与改革开放同时起步,各种社会关系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具有不确定性,这一环境下形成的民主选举制度还是初步的,它需要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因此,《村委会组织法》对民主选举的条文规定不可能顾及全面。虽然地方法规的《选举办法》能给一定配套,但也有不少局限性。在法律法规与实施细则,原则规定与具体措施之间的空隙较大,有的规定过于原则,不便操作;有的虽有行为模式,但没有法律后果;有的内涵模糊,不好统一理解等。
(二)整体推进民主选举中的对策措施:
1、在引导与磨合中,强化村民的参与意识和参与水平。增强村民的参与意识和参与水平,是农村民主自治的软环境。1
没有广大农民群众的这种理念与思想,再好的民主选举的法律规定也会走样变形。不断丰富的村级民主选举实践,是营造民主法治环境的大课堂。对于广大村民来说,只有他们认识到自己由权力的对象不同村里不同的条件所决定。对于实行民主管理,首先要坚持和完善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其次,要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结合本地实际,明确规定民主议事的内容,凡属村务管理的重大事项以及农民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的处理,都应先召集党员大会讨论,再分别提交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征求党内外群众意见,按大多数人的意见实行民主决策,坚决纠正不顾群众意愿而由几个干部自行其是的做法。要实行民主管理,还要切实加强群众对村干部的民主监督。
(三)为使我们的调查更加完整,我们用问卷的方式从村民口中了解一些情况。通过这个问卷,增加了村领导所采取的一系列做法的真实可信程度,同时也从村民的看法中发现一些存在的问题。调查的一些数据如下:
(1)有42.1%的村民说没有开过全体村民大会,有36.8%村民不清楚这点,其它的说开过一两次。
(2)有58.8%的村民认为开会的内容是传达中央文件,讨论村内大事,有35.3%的村民认为开会无实质的内容,走形式。
(3)有76.2%的村民不知道中央要求实行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的政策,只有23.8%的村民知道这一点。
(4)85.7%的村民认为没有乱收费的现象,只有14.3%的认为有乱收费。
(5)农民遇到不合理的负担项目,有50%的人士向上级领导,部门反应,有38.9%随大流,有11.1%选择了拒收,几乎没有人知道会向法院起诉。
(6)村民比较愿意统一搞,占了44.4%,另外还有33.3%愿意干部群众干部带头,农民志愿,有22.%的是乡村起头,农民志愿。实际上的时候有一些看法与这个基本相近。
从以上的这些数据可以表明,农民对村里的村务公开等等有很多不明白的地方,甚至还有些人不知道。以后应该是农民们对这些事情多了解了,也是有很大的好处的。总体上村民对本届的村委会还是挺满意的,唯一不足指出,要多对本村,以及中央及地方的文件精神进行宣传,使村民更加的了解其内容,从而可以更好的进行村民自治,取得更好的效果。
二.民主决策在村民自治体系中起着关键作用
我国有八亿农民,实现村民自治是农民当家作主的一种体现,而民主决策在村民自治体系中起着关键作用。首先,决策关系重大,决策失误带来的损失最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影响决策的因素更为复杂,民主决策可以将决策失误的风险降到最低点。民主决策对农业更具特殊意义,农产品的生产周期长,往往是一着不慎,几年难翻。其二,决策是群众关注的热点。需要民主决策的事,一般是比较重大的问题,不可能把一些琐事拿来“民主”一番。既然是比较重大的问题,没有群众民主参与,村民自治就失去重心。其三,民主决策影响其它三个民主。决策是否民主,是对民主选举质量高低的检验,所选的村委会成员素质高,决策一般会民主,反之,民主决策就会走形;民主决策是民主管理的先决条件,民主决策才能使决策科学,而科学的决策是有效管理的前提;民主决策是民主监督的重点,如前所述,民主决策对重要事项的决策,当然就是民主监督的重点了。
在这次社会实践活动中,我们狼窝铺村随机抽选的60位村民做了问卷调查。对“民主决策”所问的5个问题中:
(1)知道本村开展过村庄规划的占53%,其余对此不了解;而对村镇规划75%的村民表示满意,19%村民不满意,其余的则表示无所谓。
(2)对于村里的重大决策应该如何做出?有39%和35%的村民认为应该有村里的领导决定或由全体村民讨论后由领导人决定:另有17%和9%的村民认为应由村民代表或全体村民决定。
(3)在74%的村民眼中在乡村工作的干部是最有影响力的,其余则认为有能力在外面的人。
(4)48%的村民觉得自己在村里的地位一般;38%的村民认为没有地位;另有14%的认为有一定的地位。
(5)50%的村民偶尔被邀请参加村里的重大问题决策;14%被经常邀请;有36%的村民从未被邀请。
应当指出,农村的村务决策均已在一定程度的民主基础上运作,但离有关法律制度规定的民主决策的要求和原则还有一定的距离。以上数据表明,并非所有重大村务都由村民群众直接参与决策。在村级事务决策的实际运作过程中,重大村务事实可被区分为二类,并分别采取不同的决策方式。一类为重要村决策,主
要由村社区领导集团集体决策。另一类是特大村务决策,分别以不同的方式、一定程度地吸纳了村民群众直接参与议决过程。但是,这种参与的机会不多,而且对决策的实际影响程度非常有限。根据国家制度规定,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是村民直接参与本村重大村务民主决策的主要形式。但在村务决策实际运作过程中,无论是村民会议,还是村民代表会议,均没有实质性的决策权力。村领导集团决策村务对民主决策制度原则有一定的偏离。
从村领导集团决策的形成和倾向看,未能充分反映村民群众的意愿。按照有关制度规定,村领导集团应在广泛吸纳村民群众意见的基础上进行决策。从村领导集团决策的实际状况看,首先应当肯定,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的决策确实是以村民群众的意愿为基础的。然而,从决策形成和决策倾向的角度进行分析,村领导集团的决策是各种机构、组织、群体或个人交互作用和影响的结果,其所作的每一项决策总是代表着一定的利益倾向。不可否认,现实中相当部分的重要决策并不一定反映和代表多数村民群众的意愿和利益。
据文卷调查结果显示,81%的村民对现任村委会表示满意,对村委会干部表示相当的信任和支持。与此同时,数据表明,在三官村有61.9%的村民对当前的村务不太清楚,47.6%的村民不清楚村里是否有村务公开栏或村务公开室。而据村委会干部介绍,村里有相应的民主监督政策及举措,实践分队的同学们也在村委会办公室的楼下看到了内容详尽的村务公开栏,这一现象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村民主监督存在的问题。民主监督是村民自治制度的重要内容,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村民民主意识、监督意识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三.结论
目前农村现状显示,村民委员会所具有的集中管理权,与分散的监督权呈现出非对称性,而这种非对称性往往又导致管理者权力意识的膨胀,引发与民主制度背道而驰的一系列问题。虽然,农村基层党组织肩负着监督的职能,但是这种监督在党支部与村委会关系在理论和实践上有待于进一步理顺的现实情况下,其监督作用的发挥是受到一定影响的。针对这一现状,农村民主监督的发展应抓好村务公开的普遍实行、村民民主理财小组的积极作为、村民罢免权的切实行使及对村委会成员实行工作过失追究制度等。从三官村村民自治现状来看,民主监督已经从抽象的“纸上权利”变成了实际行动,对于制约村干部的用权行为起到了
一定作用,在此基础上,提高村民民主意识、监督意识,使民主监督进一步深入人心,使加强农村村民自治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