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周恩来总理》观后感[推荐]
《周恩来总理》观后感
4月8日下午,丁嘴镇党的群众路线领导小组在镇会议室二楼专门组织观看了《周恩来总理》影片,全镇机关人员、村支部书记和部分党员参加学习。周总理是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周总理的卓著功勋、高尚品德、光辉人格、深深铭记在全国各族人民心中。
在观看电影的同时,大家被周总理的实干精神、艰苦朴素的作风以及时时刻刻为群众着想,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公仆精神深深的感动。
一是要发扬艰苦朴素、甘于奉献的精神。周总理一生只买了两双皮鞋,穿的袜子补了一层又一层,每天都工作到深夜,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永远学习。虽然今天我们物质条件好了,但是党员干部更应该秉持这种优良的作风。不怕苦,不怕累,把群众的事放在第一位,勤勤恳恳做好本职工作。
二是要融入群众,了解群众需求,倾听群众呼声。周总理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深入平常百姓家中,去世之后也把骨灰撒入中国的五湖四海。我们党员干部更要带头深入基层,融入基层,看看群众还有哪些需要,听听群众不满意的地方,要积极向群众学习,把群众的需求落实到实处。党员干部都是从群众中来,最终还是要到群众中去,群众是我们的基石。
三是要严格要求自己,公私分明,不搞特殊化。周恩来总理严格要求自己,对身边的亲属也从严要求,坚持最低原则。今天我们党员干部更要严于自律,坚决抵制四风。要杜绝“托关系”、“走后门”等不良现象,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
四是要鞠躬尽瘁为人民服务。周恩来以人民群众为重,哪怕是极小的一事,只要涉及群众的方方面面,在他心里就没有小事,总会尽力解决问题。我们身在基层,每天遇到的事情很多。虽然我们认为有的事情很小,但是对于群众来说就是大事,这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这就要求我们要把每一件事情都当做大事来办,认认真真做好每一件事,真诚的为群众服务,解决他们的困难。
第二篇:周恩来总理
周总理虽然已经离开我们多年,但他的音容笑貌永存,他那一心为国家一心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品德,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周恩来同志50多年的革命生涯,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发展、壮大,同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同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程紧密联系在一起。他毫无保留地把全部精力奉献给了党和人民,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他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在中国人民心中矗立起一座不朽的丰碑。我们缅怀周恩来同志,就是要永远铭记和认真学习周恩来同志的精神,使之不断发扬光大。
周恩来同志始终信仰坚定、理想崇高,集中表现为他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的精神。这是他毕生奋斗的力量源泉。周恩来同志说:“人是应该有理想的,没有理想的生活会变成盲目。”他在确立共产主义信仰之时就说过:“我认的主义一定是不变了,并且很坚决地要为他宣传奔走”。他对党的事业、对社会主义中国的光明前途、对振兴中华民族的伟大事业,始终充满必胜的信心,无论遇到什么样的艰难困苦,从不动摇。他说:“共产党人就是为不断克服困难,继续前进而存在的。畏难苟安,不是共产党人的品质。”他在确立革命理想信念的过程中,既有追求真理的强烈愿望,又有深思熟虑的理性思考;既重视对科学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又注重在实践中运用和发展科学理论;既注意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先进理论,又注意吸取中华民族的文化精华,他的革命理想信念是建立在理性自觉的基础之上的,因此是坚如磐石的。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了“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情况下,都要以誓死不变的精神为共产主义奋斗到底”的誓言。
周恩来各时期图片一(14张)
周恩来同志始终热爱人民、勤政为民,集中表现为他甘当人民公仆的精神。周恩来同志始终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把自己看成人民的“总服务员”,反复强调“我们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人民的”,“我们国家的干部是人民的公仆,应该和群众同甘苦,共命运”,要“永远做人民忠实的勤务员”。他心系人民,急群众之所急,忧群众之所忧。只要是关系群众安危冷暖之事,他总是关怀备至、体贴入微。逢年过节,他总是关心在生产一线的工人能不能吃上一顿饺子。他多次奔赴抗洪前线、地震现场,哪里有灾情,哪里群众有困难,他就及时出现在哪里。1973年,他重返延安时,目睹群众生活仍然贫困的情景,禁不住潸然泪下,痛心地自责对不起老区人民。1975年,大手术之后,他依然牵挂着远在千里之外的云南锡矿工人的健康。他一生勤勤恳恳、呕心沥血、任劳任怨,一天工作时间超过12个小时,有时在16个小时以上。即使在病重住院的生命最后时期,他还抱病操劳国事。他说:“死我并不怕。古人说,人活七十古来稀,我已是七十七岁多的人了,也算得上是高寿了。可是这二十几年的时间,总应该把国家建设得好点,人民的生活多改善一些,去马克思那里报到,才感到安心。现在这种状况去报到,总感到内疚、羞愧。”逝世前,他交待说:“把我的骨灰撒到江河大地去做肥料,这也是为人民服务。活着为人民服务,死后也要为人民服务。”周恩来同志真正做到了他所说的“应该像条牛一样努力奋斗”,“为人民服务而死”,为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人民总理爱人民,人民总理 人民爱”,人民群众用朴素的语言表达了对周恩来同志最真挚的感情。
周恩来同志始终顾全大局、光明磊落,集中表现为他高度珍视和自觉维护党的团结统一的精神。周恩来同志深知党的团结是党的生命,始终顾全大局、维护党的团结统一。他把增强党的团结、反对个人主义提到“对党、对人民、对共产主义的事业都具有决定意义”的高度,特别告诫:因为我们党是胜利的党、执政的党,尤其要警惕种种破坏和危害党的团结的行为。他坚持民主集中制,强调“特别是要在高级领导同志中间加强集体生活,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来保证我们党的团结”。他把维护和巩固党的团结作为自己言行的准则,有利于
党的团结的话和事就说、就做,不利于党的团结的话和事就不说、不做,讲党性不徇私情,讲原则不讲关系,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把个人荣辱置于身外。他坚持任人唯贤,反对任何派别思想、小团体习气、地方主义、山头主义和本位主义,从不搞小圈子、小集团,始终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在维护党的团结统一方面堪称楷模。
周恩来同志
周恩来同志始终实事求是、严谨细致,集中表现为他求真务实的精神。周恩来同志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实际工作。他一贯倡导实际工作者要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认为“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客观规律,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强调“单靠多读几本马列主义的书是不行的,问题在于实践”。他善于把革命胆略与求实精神结合起来,既有超人的大智大勇,处变不惊,善于化解错综复杂的矛盾,善于应对险象环生的局面,又能够极为周密和细致地考虑和处理问题。他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反复倡导要“讲真话,鼓真劲,做实事,收实效”,要把主观能动性和客观可能性结合起来,干劲要大,步子要稳,既要有雄心壮志,尽快赶上先进水平,又要循序渐进,不能一步登天。他高度重视对实际情况的调查研究,注重总结实践经验,考虑问题时总是力求在分析、综合、比较上多下功夫,主张“一切当从多方考虑,经过集体商决而后行”。正因为如此,在组织领导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过程中,周恩来同志既是国家建设总体蓝图的重要设计者,又是将党和国家各项重大决策创造性地付诸实施的卓越组织者,深得毛泽东同志的倚重。
周恩来各时期图片二(16张)
周恩来同志始终虚怀若谷、戒骄戒躁,集中表现为他谦虚谨慎的精神。周恩来同志为党和人民作出了卓越贡献,但功劳越大,他越是虚怀若谷。他常说“我们每一个人,不管过去做了多少工作,现在担任什么职务,没有党和人民,就既不会有过去的成绩,也不会有今天的职务。党和人民是伟大的,我们个人是渺小的”。他为自己立下的座右铭是“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他对党和人民事业高度负责,认为做工作“应该有临事而惧的精神。这不是后退,不是泄气,而是戒慎恐惧”。他认为“不仅要教育群众,还要向群众学习。因为领导者本身知识还不完全,经验还不够,领导地位并不能使你得到知识和经验”。他善于启发和倾听不同意见,即使是普通干部或群众讲的意见都认真考虑。他说:“一个人的认识总是有限的,要多听不同的意见,这样才利于综合。”他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充分发挥每个同志的聪明才智,自己却从来不居功、不诿过。他平易近人、平等待人,真诚同各界人士广泛交往,从不以领导者自居。他经常说:“一个人站在领导地位,不虚心,不平易近人,自以为了不起、什么都懂,只要有这种思想并且在作风中表现出来,就危险了。”周恩来同志以其谦虚谨慎、广纳善策、平易近人、平等待人的风范,赢得了党内外由衷的信赖和爱戴,是中国共产党人谦虚谨慎、不骄不躁优良作风的最好榜样。
周恩来同志始终严以律己、廉洁奉公,集中表现为他无私奉献的精神。周恩来同志毕生 严以律己、艰苦朴素,只求奉献、不思回报。他说:“对自己应该自勉自励,应该严一点,对人家应该宽一点,‘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他经常告诫领导干部要过好思想关、政治关、社会关、亲属关和生活关,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
周总理珍藏彩色画册(20张)治操守和优良作风。他对自己的工作,总是经常进行反思,自觉开展自我批评、自我总结、自我考察、自我完善,从不文过饰非。他身居高位,但从不搞特殊化,凡要求党员和群众做到的,他自己首先做到。他说:“精神生活方面,我们应该把整个身心放在共产主义事业上,以人民的疾苦为忧,以世界的前途为念。这样,我们的政治责任感就会加强,精神境界就会
高尚。”“物质生活方面,我们领导干部应该知足常乐,要觉得自己的物质待遇够了,甚至于过了,觉得少一点好,人家分给我们的多了就应该居之不安。要使艰苦朴素成为我们的美德。”他睡的是普通木板床,他的衣服补了又补。他严格要求自己的亲属,给他们订立了“十条家规”,从没有利用自己的权力为自己或亲朋好友谋过半点私利。他身后没有留下任何个人财产,他和邓颖超同志一生中的全部工资积蓄都交了党费,他的骨灰撒在祖国的江河大地上。他说:“我们这一辈子和这一个时代的人多付出一点代价,是为后代更好地享受社会主义幸福”。周恩来同志一生心底无私,严以律己,廉洁奉公,是共产党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典范。
飞机遇险的时候
1946年1月,周恩来同志从延安乘飞机去重庆。同行的除了工作人员,还有叶挺的女儿小扬眉,她才11岁。
飞机飞得又快又稳。透过云层,可以看到积雪的山峰层层叠叠,好像波涛汹涌的大海。突然,飞机遇到一股强烈的寒流,机翼和螺旋桨上都结了冰,而且越结越厚。不大一会儿,机身也蒙上了厚厚的冰甲。飞机像冻僵了似的,沉甸甸地往下坠,还失去了平衡。机翼掠过一座座山峰,眼看就要撞着山尖了,情况十分严重。机长命令机械师打开舱门,把行李一件一件往下扔,好减轻飞机的重量,还要大家背上降落伞包,做好跳伞的准备。
大家正忙着,忽然听到小女孩的哭声。周恩来同志立刻站起来,从摇摆不定的机舱一头,几步跨到小女孩面前。原来小扬眉的座位上没有降落伞包,她急得哭了。周恩来同志马上解下自己的伞包给小扬眉背上,还亲切地鼓励她说:“孩子,不要哭,要像你爸爸那样勇敢、坚强,同困难和危险做斗争!”
大家看到周恩来同志不顾自己的安危,把伞包让给了小扬眉,都要把自己的伞包让给周恩来同志。周恩来同志用命令的口吻说:“不要管我!大家要沉着,不要慌张„„”
就在这时候,飞机冲出了寒流的包围。在阳光的照射下,冰甲开始融化了,整块整块的冰哗哗地往下掉。飞机渐渐升高了,继续快速平稳地向前飞行。“咱们脱险啦!”机舱里一片欢腾。
周总理的睡衣
邓妈妈七十多岁了。她戴着花镜,安详地坐在椅子上,给敬爱的周总理补睡衣。睡衣上已经有好几个补丁了。这一回,邓妈妈又穿上了线,右手捏着针略略抬起,左手在熟练地打结。她是多么认真啊。
一位年轻的护士,双手捧着这件睡衣,望着补丁上又匀又细的针脚,眼睛湿润了。
在她们面前的小凳子上,摆着个针线包。这个绣着红五星的针线包特别引人注目。它是多年来周总理和邓妈妈随身带着的。是从什么时候起他们就带在身边,一直带到北京来的呢?是从延安窑洞,从重庆红岩,还是从二万五千里的长征路上
周恩来“斗酒”胡宗南
1943年,周恩来率中共代表团由重庆返回延安,途经西安,国民党西安最高军事首领——第八战区副司令胡宗南为周恩来洗尘。胡宗南吩咐黄埔六期以上三十余名将官偕夫人出席酒会,把周恩来灌醉。
招待会在小雁塔举行,邓颖超因身体不适未能出席。胡宗南想灌醉周恩来的打算被在胡部工作的共产党员熊向晖悄悄告诉了周恩来。
酒会由胡宗南的政治部主任王超凡主持,王在祝酒辞的结尾时说:
“在座的黄埔同志先敬周先生三杯酒,欢迎周先生的光临,请周先生和我们一起,为领导全国抗战的蒋委员长的身体健康,先干头一杯。”
周恩来举起酒杯,微笑着说:
“王主任提到了全国抗战,我很欣赏。全国抗战的基础是国共两党的合作。为了表示国共合作抗日的诚意,我作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愿意为蒋委员长的健康干杯;各位都是国民党员,也请各位为毛泽东主席的健康干杯!”
胡宗南闻听此言愣住了,王超凡和其他作陪者也都不知所措。周恩来举目四顾,继续微笑着说:
“看来各位有为难之处,我不强人所难,这杯酒就免了吧!”
隔了一会儿,十多位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夫人举杯走向周恩来。其中一位说:
“我们虽没进过黄埔军校,但都知道周先生在黄埔军校倡导‘黄埔精神’。为了发扬黄埔精神,我们每人向周先生敬一杯。”
周恩来微微一笑,风趣地说:
“各位夫人很漂亮,这位夫人的讲话更漂亮。我想问:我倡导的黄埔精神是什么?谁答得对,我就同谁干杯。”
此言一出,众夫人张口结舌。
胡宗南忙说:“今天只叙旧谊,不谈政治。”
周恩来转向那些夫人说:“我们还是谈点别的吧。”他同她们寒暄几句后把她们送回原座。
稍后,十几位将军排成一行向周恩来走来,领头的说:
“当年我们都是黄埔学生,您是我们的政治部主任,同我们有师生之谊。作为****,我们每人敬老师一杯。”
周恩来说:“胡副司令长官讲,今天不谈政治。这位将军刚才提到我当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政治部主任不能不谈政治,请问胡副司令长官,这杯酒该不该喝?”
胡宗南说:“他们是军人,没有政治头脑,酒让他们喝,算是罚酒。”
不久,又一批夫人走来。有一位看着讲稿说:“我们久仰周夫人,想不到她因身体不适没能光临。我们各敬周夫人一杯酒,表示对她的敬意,祝她健康,并祝她顺利回到延安。我请周先生代周夫人分别和我们干一杯。周先生一向尊重妇女,一定会尊重我们的请求。”
周恩来严肃地说:“这位夫人提到延安,我要顺便说几句,前几年,延安人民连小米都吃不上,经过自力更生,发展生产,日子比过去好,但仍然很艰难。如果让邓颖超喝这样的好酒,她会于心不安的。我尊重妇女,也尊重邓颖超同志的心情。请各位喝酒,我代她喝茶,我们彼此都尊重。”
周总理廉洁从政小故事
“我作为国务院总理,工作是失职的,对不起那里的人民。”
周总理的廉洁从政深入人心,不是表面的,是实实在在的。70年代初,素有“苦甲天下”的甘肃定西连续20多个月没有下过一场透雨,许多群众不仅缺衣少食,连饮水都十分困难。在中央召开的工作会议上,来自甘肃的宋平同志汇报了定西的灾情。周总理听完汇报,神色十分严峻。他说,要想尽一切办法把群众组织起来,发展生产,增加收入,改变面貌。后来,中央工作会议召开全体会议,周总理在大会上心情沉重地说:“我听到了甘肃中部地区群众生活困难的情况,心里难过,很不安。解放20多年了,那里的群众生活还这样困难,我作为国务院总理,工作是失职的,对不起那里的人民。”会后不久,总理便派工作组到甘肃,带去粮食、棉衣、棉被等救灾物资。若干年后,当人们看到定西群众仍穿着当年总理亲自布
置发放的棉军衣时,无不感慨万千。
“只要我当总理,会议厅就不准装修。”
周总理的廉洁是无比的威严,他的影响力是当今无人能比的。当年在国务院会议厅入口处,有一块镌刻着“艰苦朴素”四个大字的木屏风,这是总理身体力行的工作作风的写照。在国务院的会上,人们不止一次地听到总理拒绝装修会议厅的建议,总理说:“只要我当总理,会议厅就不准装修。”1959年,在大跃进的气氛下,水利部未经报告请示,在密云水库附近兴建一座水利建设成就展览馆。有一天,在西花厅开会,总理突然转过头向水利部副部长钱正英说:“钱正英,贺老总告诉我,你们在密云水库那里修建一个相当高级的楼,有没有这回事?”钱答:“有,是一座水利展览馆。”总理沉默了一会儿,摇摇头,轻声地说了一句:“没有想到你们也会办这种事。”钱听了羞愧得无地自容,心里像刀割一样难受。如果按现在某些干部的想法,总理既未严厉批评,又未责成处理,既无纪委处分的威慑,更无丢官的危险,完全可以蒙混过关。但在周总理伟大人格的感召下,钱回部后,立即在党组会上作了传达。水利部党组随即决定:将这座价值400多万元的建筑,无偿转让给第一机械工业部一个研究所,并向中央写了一个深刻检查的报告。
“对被减人员一定要负责到底。”
1960年,中央根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成立了精减领导小组,精减多余职工。为了安排好被精减职工的生活,周总理绞尽了脑汁。在一篇关于精减的文件草稿中,总理在“对被精减人员一定要负责到底”一句话前边,亲笔加上“党政领导机关”几个字,重点强调领导机关的责任。在文件草稿中讲到精减职工的安置办法时,他又加了一段话,强调“对于一切精减下来的职工,都要采取各种补助和帮助的办法妥善安置”。在他的关怀督促下,全国2000多万精减人员的安置和生活问题大都得到了妥善解决,没有发生大的问题。
“你们说假话当然不对,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压你们。”
1962年初,中央召开扩大会议(又称七千人大会)。大会期间,周总理参加福建省的小组讨论会。当听到下边的同志反映强迫命令、浮夸、讲假话等坏作风给工作和党群关系造成的危害时,他心情十分沉重地说了一段切中时蔽、感人肺腑的话。他说:“这几年来,党风不纯,产生了浮夸和说假话现象。我们要提倡说真话。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要大家讲真话,首先要领导喜欢听真话,反对说假话。大家都说假话,看领导的颜色说话,那不就同旧社会的官场习气一样了吗?„„你们说假话当然不对,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压你们。”接着,总理又强调指出,要提倡鼓真劲,做实事,收实效。”。他说:“说真话,鼓真劲,做实事,收实效。这四句归纳起来就是实是求是。”
一次记者招待会,周恩来总理介绍我国建设成就。一个西方记者问:“中国人民银行有多少资金?”这涉及到国家机密,不可能直言相告。总理眉头一皱,很快答道:“有18元8角8分。”在场的人全都愕然。总理解释说:“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面额为10元、5元、2元、1元、5角、2角、1角、5分、2分、1分,共十种主辅人民币,合计为18元8角8分。中国人民银行有全国人民作后盾,信用卓著,实力雄厚,人民币是世界上最有信誉的一种货币。”话音刚落,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总理有意回避问题的实质,以“总面额”替代“总金额”,于是堵了外国记者的口,又不损害招待会和谐的气氛。运用曲解,使语言犀利而风趣,充分表现出他过人的应变能力和高超的语言艺术。
周恩来总理的捷才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下面这些答问都不是提前准备好的,也是事先难以预料到的。周总理不仅回答得巧妙,而是在很短的时间里,几乎是对方刚说完,马上就回答。没有过硬的素质是根本做不到的。
在日内瓦会议期间,一个美国记者先是主动和周恩来握手,周总理出于礼节没有拒绝,但没有想到这个记者刚握完手,忽然大声说:“我怎么跟中国的好战者握手呢?真不该!真不该!”然后拿出手帕不停地擦自己刚和周恩来握过的那只手,然后把手帕塞进裤兜。这时很多人在
围观,看周总理如何处理。周恩来略略皱了一下眉头,他从自己的口袋里也拿出手帕,随意地在手上扫了几下,然后——走到拐角处,把这个手帕扔进了痰盂。他说:“这个手帕再也洗不干净了!”
——尽管中美当时处于敌对状态,但周总理一贯的思想,还是把当权者和普通美国民众分开。在谈判桌上横眉冷对,那是一点情面也不讲的。但会场外,他可是统战高手,尽量做工作,力图潜移默化。他对普通美国民众一直是友好的,包括新闻记者在内。所以,在那个美国记者主动要和周总理握手时,周总理没有拒绝。但这个记者看来纯粹要使周总理难堪,否则不会自己主动握手,然后又懊悔不迭地拿手帕擦手。周总理在他擦手之前,也不会意识到他会这样做。当时大堂里人很多,就看你周恩来下不下得了台。所以周总理也拿出手帕擦手。请注意两人做法不同的是:记者擦完手后仍把手帕塞回裤兜,而周总理是擦完手后把手帕扔进了痰盂。周总理的意思是:你的手帕还能用,我的手帕因为擦了以后沾染了你的细胞,你这无耻小人的病菌,再也不可能洗干净使用了,所以我就把它扔到痰盂里去。
有一次周总理应邀访问苏联。在同赫鲁晓夫会晤时,批评他在全面推行修正主义政策。狡猾的赫鲁晓夫却不正面回答,而是就当时敏感的阶级出身问题对周总理进行刺激,他说:“你批评的很好,但是你应该同意,出身于工人阶级的是我,而你却是出身于资产阶级。”言外之意是指总理站在资产阶级立场说话。周总理只是停了一会儿,然后平静地回答:“是的,赫鲁晓夫同志,但至少我们两个人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我们都背叛了我们各自的阶级。”
——周总理不管在何种场合,遇到什么样的对手,都能唇枪舌箭,以超人的智慧,应酬自如,对手甭想占到便宜。他坦言“我们都背叛了我们各自的阶级”,出其不意地将赫鲁晓夫射出的毒箭掉转方向,朝赫本人射去。此言一出,立即在各共产党国家传为美谈。
外国记者不怀好意问周恩来总理:“在你们中国,明明是人走的路为什么却要叫‘马路’呢?”周总理不假思索地答道:“我们走的是马克思主义道路,简称马路。”
——这位记者的用意是把中国人比作牛马,和牲口走一样的路。如果你真的从“马路”这种叫法的来源去回答他,即使正确也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周总理把“马路”的“马”解释成马克思主义,恐怕是这位记者始料不及的。
美国代表团访华时,曾有一名官员当着周总理的面说:“中国人很喜欢低着头走路,而我们美国人却总是抬着头走路。” 此语一出,话惊四座。周总理不慌不忙,脸带微笑地说:“这并不奇怪。因为我们中国人喜欢走上坡路,而你们美国人喜欢走下坡路。”
——美国官员的话里显然包含着对中国人的极大侮辱。在场的中国工作人员都十分气愤,但囿于外交场合难以强烈斥责对方的无礼。如果忍气吞声,听任对方的羞辱,那么国威何在?周总理的回答让美国人领教了什么叫做柔中带刚,最终尴尬、窘迫的是美国人自己。
一个西方记者说:“请问,中国人民银行有多少资金?”周恩来委婉地说:“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资金嘛?有18元8角8分。”当他看到众人不解的样子,又解释说:“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面额为10元、5元、2元、l元、5角、2角、l角、5分、2分、1分的10种主辅人民币,合计为18元8角8分„„”
——周总理举行记者招待会,介绍我国建设成就。这位记者提出这样的问题,有两种可能性,一个是嘲笑中国穷,实力差,国库空虚;一个是想刺探中国的经济情报。周总理在高级外交场合,同样显示出机智过人的幽默风度,让人折服。你说这样的问题事先怎么准备,没有雄辩的口才和飞速的思维怎么可能做到?
1945年重庆谈判时,国民党政府的谈判代表对以周恩来为首席谈判代表提出的和平协议难以接受。一官员恼羞成怒地对我方代表咆哮道:“对牛谈琴!”周恩来神态自若,不缓不慢地应了一句:“对,牛弹琴。”
——这位国民党官员说“对牛弹琴”意思是贬低共产党谈判代表的水平,而周恩来原话奉还,还是这四个字,只是在“对”字后停顿了一下,变成两个断句,把国民党官员的言论比作“牛
弹琴”,你说绝不绝?
长沙马王堆汉墓发现不腐女尸引起世界轰动。基辛格博士秘密访华时曾向周总理提出一个要求:“尊敬的总理阁下,贵国马王堆一号汉墓的发掘成果震惊世界,那具女尸确是世界上少有的珍宝啊!本人受我国科学界知名人士的委托,想用一种地球上没有的物质来换取一些女尸周围的木炭,不知贵国愿意否?” 周总理听后,随口问道:“国务卿阁下,不知贵国政府将用什么来交换?”基辛格说:“月土,就是我国宇宙飞船从月球上带回的泥土,这应算是地球上没有的东西吧!”周总理听后哈哈一笑说:“我道是什么,原来是我们祖宗脚下的东西。”基辛格听后一惊,疑惑地问道:“怎么?你们早有人上了月球,什么时候?为什么不公布?”周总理笑了笑,用手指着茶几上的一尊嫦娥奔月的牙雕,认真地对基辛格说:“我们怎么没公布?早在5000多年前,我们就有一位嫦娥飞上了月亮,在月亮上建起了广寒宫住下了,不信,我们还要派人去看她呢!怎么,这些我国妇孺皆知的事情,你这个中国通还不知道?”周总理机智而又幽默的回答,让博学多识的基辛格博士笑了。
——长沙马王堆汉墓女尸经历千年而不腐烂,这是一个应当严禁外泄的国家科研机密。周总理不为基辛格博士提出的用月土交换木炭的方案所动心,并且巧妙地借用中国古代传说,婉转地拒绝了对方的请。
第三篇:人民总理周恩来
看着总理的照片,总是眼睛发涩,心疼的滋味此起彼伏。朴素的衣着,军旅中的艰苦日子。疾病阻止了多少伟人前行的脚步。
开国盛典上,那么多的人,那么多的热情,倒也没见着什么“踩踏事件”。不要说所谓的新闻披露问题,终归是说什么也不一样的。
呀,铁道部在1949年10月的新政府组织系统表中就已然出现了。
还是从俗气点的角度说,果真很让人心疼。总理的短式布衣棉袄,在国民党将领的大衣(对料子不甚研究,将来选布料时可能就会知道)们的映衬下...怎么联系到现代观念总是那么煞风景!火大!反正我想说,总理明明值得更好的。
小学的时候,就无比梦想着可以像革命年代一样,在街上、人群间发传单。怎么可能再回到那时候呢。总理说“人生赖奋斗而存”,如今生活的小圈子是那么安逸,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揪心啊。
“耿介”这个词好,昨儿个听《枕上书》的广播剧,出现好多次呢。(虽说戏谑成分多了点。话说考完刑法碌碌无为、睡玩三七分的感觉相当不好啊,遁走~~对了,昨儿晚上搜XX百科时发现她性格特点亦是天马行空般地思维跳跃,无独有偶,我也算不着基因突变了吧~微笑~)
还有还有,在政府组织表单上的:外交部、贸易部、纺织工业部、邮电部、林垦部、水利部、文化部、教育部、新闻总署、出版总署、司法部、法制委员会。哈哈,我家兴趣很庞大啊,将来就算被单位开除了,照样可以进下一个、下下一个,呼~天无绝人之路,世界无限广阔!呀,落了我家海关总署,这可是我划拉刑法书时最中意的职业领域呢。小插一句:莫永谊老师说我可以写杂文哦~~
1939年7月总理在延安坠马不是江青的问题?!(虽然我很喜欢耳雅文中的“蒋青”青夫子...)
1939年在延安,刘少奇主席也很瘦削。(现在我也瘦了,却是因为在和平年代不好好吃饭...)
此处涉及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草案)》。“缔约国一方一旦受到第三国侵略,另一方'得以'援助。“总理将”得以“二字改为”即尽全力“。我思忖着咱民法上的文句不就以”得以“居多吗,此词应为法律专业术语,但当时应该还尚未成为社会共同法律确信吧。当时”致电“的那些文书总感觉好神圣,想想现在的网络...踢走~煞风景的倒霉孩子。对了,我见国务院便签的照片,好像这办公用纸很朴素,也不怎么大,每次总理写得不多,却要用好几张...站在高处的视角,总是与平地不同。我也想去中南海啊!怨念~~ 我想,如果和将士们一起站在海军军舰上,我一定不会畏惧大海。
有时候,很大很大的话,可以说得很温暖很平凡。四个现代化的接力棒仍在薪火相传,要做的还有很多。为什么历史遗留问题就像打不死的小强,寿命那么那么长呢?!看到斯大林改变派遣空军入朝掩护志愿军作战的主张时是有些难过的。如果能够实现,一定可以减轻我军很多伤亡。可是事情又不能单方面去看。之后还有远东军的问题,心疼终究还是心疼。
将谈判一拖再拖,着实让人觉得憋屈。多方利益交织繁复累赘。呼,需要耐心,不就像拉锯战么,你方唱罢我登台...怎么说,而今自是看了不少言情式笔墨,在这怀念性的文篇里看到些略达深情的侧面诉说,却是一会儿觉得轻了,一会儿又觉得重了。思索一番,倒也找不出合适的笔调来描绘这份爱情。那时的书信、情谊、语汇是那么不同,像是早就被历史厚重的扉页隔开,叫人不要思忖类比,权当是一种膜拜。记得有本书写到邓颖超先生,在少年时用了很短的时间学完了很多的课程,具体记不清了,只道是崇敬不已。而她却也累坏了,后来长征时旧病复发,硬生生受了很多苦楚。在那个年代肺结核究竟折磨了多少勤恳奉献的人。止于尊,始于崇。我叮咛自己,管好思绪。时代的遗憾,让我怨念好深,从未真正见过,便很难心中坚信。
安妮写到,”哦,圈子。打开吧。“我却要凭借自己的力量去推开。虽然掌握主动权很好,可是对于我的决心力量,实在不敢抱有太多骄傲(突然灵光乍现,想到当年王健老师说的”奴性”问题了,黑线~~)。但,毕竟这一年,亦在前行的路上生生爬出些许痕迹,也算安慰,算不得万分惶恐了。(我可是谦虚着说看过的完整全本哦——读者丛书《天南地北》、《西方古代文学》、叶兆言《陈旧人物》、朱自清《欧洲之旅》、魏风华《绝版魏晋》、余秋雨《摩挲大地》、《水知道答案》三册、徐百柯《民国那些人》{好!}、朱力宇《法理学案例教程》、费孝通《乡土中国》{此为再读,应该加以鼓励};余秋雨《寻觅中华》、《澳门十年》、《文化碰撞——中国北美人际交往误解分析》{英文,虽然有很多生单词我没有查...}、费慰梅《梁思成与林徽因》、梁慧星《民法总论》{枯燥的课本啊}、《cosplay的秘密》、《文华新旅》、《古韵侠风》、《人民总理周恩来》、余秋雨《千年一叹》{高三时带给我佛光的书啊,送给冰玉了,而今从图书馆借来重读,大艺术散文,人类文明高度啊~~宏观果然很治愈人,就像“抬头看看天空,还有什么苦难无法包容”}。施瓦布的《民法导论》我还看了300多页呢,只是这学期够呛能看完的。孟德斯基的《论法的精神》是难以看完,还有《东方古代文学》、《冰点·特稿》。有涉猎“法学家茶座”、“社会学茶座”哦~~下学期可以看战争史、影视动画类书籍、费孝通的其他社会学书籍、《图像中国建筑史》,还有《史记》!)
还是心疼,如此般操劳。(不是说我哈,本来没想显摆看书的问题,不是怕说我不学无术来着~~)
(日内瓦会议)“那段日子里,总理既管内又管外,有时一天只能睡两三个小时,可谁也代替不了他。出席会议、各种会见,都得他亲自出马,而工作人员可以顶替着轮流工作...”我一直希望可以找到一个独属于我、任何人都代替不了的位置,曾经也悟出些因由,比方得到相同的信息,第一手总比第二手多些底气,仿似更得精髓,其实本是一样的,换换也无妨,倒也没多少人有这心思去“折腾”,终究还是经验来得要紧。啊,再说句,看徐百柯的《民国那些人》亦是,这种黑白插图很有感觉啦。
物质享受向来都不是最重要的。20世纪60年代,茅台酒能摆在总理招待外宾的桌上,是它的骄傲。而今,总觉得少了份尊贵、多了些匪气。在1956年总理访问巴基斯坦时有这样两句对话—— 周恩来对苏拉瓦底总理说:”我被记者包围了。“ 苏拉瓦底说:”我来救你。“
我觉得很好笑,很戏剧化的情节,却比涌上脑海里的任何类似情节都要庄重得多。之前还有一处颇为在意,是日内瓦会议商讨朝鲜问题时的一处描述——”两道浓眉下闪闪发光的一对透出智慧的大眼睛“,身体抖了抖,说得有点小家子气。我始终告诉自己切勿把总理神化、完美化,要尊重他生命的每一处细节。(改了多次语句)只是,总觉得,不管用什么格调、什么语气去形容,终归是不妥的。平实、冷峻似乎才是唯一诠释历史的霸道。
看到”1958年6月26日,周恩来视察北京怀柔水库“时,对怀柔这地儿,便顿增了分好感。(几天后要奔赴的军训基地啊~~)
突然想到在东区食堂的墙上挂着的”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标语。是楷体,我又确认了遍,可为什么老能联想到周总理呢?我不怎么光盘,每次瞟到,都觉得相当不自在。
再补点关于谈判的问题。呜,虽然我话很多,实在是难于辩论。主要是因为,我认为大家说的都有理。(⊙_⊙)而且,我脑子里一向把”谦让‟摆得很重,要是去和别人争地盘,估计得被国人骂死。
我对水利工程建设好像也卓有兴趣,嘿嘿,大江大河,再怎么着还是可以控制的。可是,人家还是怕大海啊~~
““因为积极准备兴建三峡枢纽,必然的要联系到远景与近期的开发,干支流的关系,大中小型工程的结合,上中下游的兼顾及水火电的比例等一系列的问题,也就必然会涉及长江流域的综合利用、整个工业的部署和电力网的设立等。””本能地,我是喜欢看这种话的,耐性不够、也缺少钻研的韧性和兴趣,我还是更喜欢综合类的事务,如此掌握的信息量也可大些、全些。诚然,我是希望手心能握住很多很多的。
“从国际战略的角度考虑。主要是为了孤立美国...不收回香港,维持其资本主义英国占领不变,是不能用狭隘的领土主权原则来衡量的。”这使我想到法制史课上,老师讲到的李鸿章事迹。他最后与俄签订的关乎东北地区的条约有着牵制日本的料想。知识分子总是更能得到我的理解和同情。
前段日子在手机上下载了8集纪录片《香港十年》,总算有个契机让我记起了它、去看了。在20世纪50年代末,《人民日报》仍发挥着无与伦比的巨大作用。报刊、出版社(两眼放光)。《民国那些人》是有专章诉说民国报人啊。羡慕着,憧憬着,又纠结着。复印室的味道可真真不怎么好闻。昨天好不容易在西直门那儿的报亭里买到了《漫友·6月下》,发现上册所谓的“下期预告”中的《艳势番》,并非我想象般地在这期连载,应是发售单行本。15块钱呢,怨念深重。满脑子思忖着如何来摸清《漫友》的刊行流程规划,要不要打入敌人内部呢? “周恩来在19日作关于外交问题的报告,23日作关于三峡枢纽工程和长江流域规划的报告之后,又在25日再一次检讨反冒进'错误‟。我期待的蘑菇云还有150多页的距离,但这种多方事务交织的感觉却很类似。隐隐期待着,又有些胃疼,好像又饿了...吃泡面。
这学年我是看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问题的决议》的,奈何见识浅薄,着实没看出多少东西。话从于洋洋超像的朝鲜新闻播报员模仿秀说起,她说有我们十年动荡的相似味道,盲目崇拜。这种历史的脚步,就无人足以撼动吗?
(毛主席)假如我们党在某个时候“有些人不顾大局,像莫洛托夫那样,像我们中国的高岗那样,那就要出现分裂。”高岗,莫洛托夫,他们发生了什么?我看书总有个不求甚解的坏习惯,如蜻蜓点水、戛然而止。可是人家不想查啦~~
“接着,毛泽东又过问了《人民日报》社论《必须坚持多快好省的建设方针》的起草工作,并把社论初稿带到莫斯科,在他参加社会主义共产党、工人党会议期间进一步斟酌修改。”好吧,抄到这里我才发现自己之前看错了,我以为他是拿给赫鲁晓夫(现在是他吧,同时代的~)他们看,还气鼓鼓地想象着,他们一边应着说好的时候,一边暗地里嘲笑。看到周总理对于“反冒进”的检讨,“违心话”、“假话”这些字眼便不自主涌入脑海。大概亦是因为编者的缘故,比方明文写着“又尖锐地批评了中共中央一些领导人实事求是地纠正经济建设急躁冒进倾向的反冒进‟错误„”,让我有种总理明知自己手中掌握真理却又碍于形势无力反抗的错觉。有一个人怀疑我,自己变会动摇,奈何全国大气候的阻挠?伽利略的客观真理建立在分明的数据上,便又扯出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分水岭。当时经济建设乃属“摸着石头过河”,用现在的”事后观点“去评析,太过苛责了。是啊,我总希望总理什么都是最好的,那样他该多累啊。之前一位外国记者写的关于周总理的传记译本文里有句话我很珍视,大意是毛主席填补了总理少时脑海里高大宽厚却又模糊的父辈形象。既有一份尊敬在心中,便会不自主看重、倾向对方的所言所行。我不也是喜欢一个人便不自觉地护着她,只是生活的小剧场没那么多的是非争论,无非是自在与否罢了。因为感性,所以更加真实、更加亲切啊!
呜,不得不说,在”1960年10月19日,周恩来在北京颐和园会见原黄埔军校师生“那张照片里,站在这里右边那人很霸气。嗯,裤腿也很有型,他是谁啊? 好想笑,看这段——
蒙哥马利问杜聿(写着写着突然想到,这字念啥来着...我在中华在线词典部首查字板块查出了~~yu四声)明:“你的百万大军到哪里去了?” 杜指指陈毅,笑笑说:“都送他了。” 蒙哥马利又问:“一个也不剩?” 杜聿明望了一下回答:“就剩我一个。”
(唔哈哈,好兴奋,一下想到我家东华帝君了,绞手指~~)
我突然意识到,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新生的国家,还很年轻。我们活在了她的青葱岁月里。那篇文章来着,说“时势造英雄”。在四级英语课本里有篇文章写“领导人”的一番话很好——
“At a moment when we are waiting to see whether we have elected a president or a leader,it is worth examining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For not every president is a leader,but every time we elect a president we hope for one, especially in times of doubt and crisis.”
(“how to be a leader” written by Michael Korda)在和平年代捡麦穗是种文艺范的乐趣,而在困难时期便让人心疼得想落泪。呵呵,总理还会打算盘呢。
“怎么能以今天的尺度去量过去那个时代的作品呢?”是啊~ 在总理临终前,能有邓小习近平总书记在身边,我很感激。这是希望。而今的朝鲜,能再出现一个巨人带领他们走上新时代吗?
“文化大革命”的脚步近了,我想趁心情尚好之时,赞美一下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二编研部编著的这本书,内容中肯、体例合理,细见于在以时间为轴同时采递进式,在前篇埋下引子,使读者做到条理清晰、心中有数。(如果将来我在出版社工作,一定会再更深入地学习的☺)看到“在新疆监狱关押的孩子们回到延安后的合影”,我想到了小学课本里“小萝卜头”的故事以及西安事变,揪心。我很感激这篇文章结束的很快,毕竟重在体现总理对民主人士、党政军干部的保护。有些灾难太重,重到我只能畏缩着逃避开来。看到“„九一三‟时间后的毛泽东和周恩来。这是他们二人的最后一张合影。”顿时觉得好难过。毛主席也老了很多。这几十页总是很沉重,压抑着我的神经。不过我又看到书中出现„怀柔县“了哦,是林彪下属叛逃被机智英勇的驾驶员迫降(可以用这个词吗?)的地方。只是后来驾驶员中弹牺牲了。接下来是”小球转大球“的内容,比起内政,我果然更感兴趣于国际外交事务。看一遍miluku的凤于九天MV,缓缓睡吧。1976年1月8日9时57分,周恩来与世长辞。总理没有儿女,一年年过去,还会有多少人记得,枉我声称最为敬重总理。1月8日,寒假前的最后几日,我还在北京,那以后不能再考前临时抱佛脚了,要腾出日子,去中南海西花厅,去天安门,祭奠他在天之灵。哀而不生的结束是这本书给我最后的礼物。这本书编著得很好。一瞬间脑袋空空的,便就此搁笔吧。
第四篇:周恩来总理纪念碑
周恩来总理纪念碑
周恩来总理纪念碑坐落在石河子市北郊的石河子总场,距市中心3 公里,占地总面积50亩,大门正对的是庄严肃穆的周恩来总理纪念碑,其南侧为周恩来总理纪念厅,北侧为周恩来总理纪念馆。
纪念碑是用钢筋混凝土浇铸而成,高12.8米。碑身方柱体岿然耸立;碑基墩厚,碑座安若磐石;碑角四棱挺直而上,交棱成冠。供人们瞻仰的平台面积为 225平方米,纪念碑正面向西,刻有“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永垂不朽”十二个金字;南侧碑文是1965年周恩来总理视察兵团时为军垦战士的题词:“高举毛泽东思想的胜利红旗、备战边防、生产建设、民族团结、艰苦奋斗、努力革命、奋勇前进。”北侧碑文是周恩来总理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摘录,背面是一四五团场(现农八师石河子总场)党委撰写的建碑志文。统观全碑,挺拔高耸,造型凝重,风格淳朴雄浑,衬上碑前花圃,碑周青松,给人以温和严肃和万世不朽之感。
纪念碑是为纪念周恩来总理来此视察而修建的。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副总理于1965年7月5日视察石河子,在石河子总场条田林带中接见了部分干部、军垦战士和上海支边青年,周总理发表了“出生不由己,道路可选择”的至理名言。1976年1月周总理逝世后,为了缅怀周总理的丰功伟绩,由145团(现石河子总场)党委提议、经石河子地委批准,纪念碑1977年春破土动工建设,7月1日落成,为全国第一座周总理纪念碑。碑址坐落在当年周总理接见上海支边青年代表时所在的地方。周总理享年78岁,所以碑身高7.8米,周总理来此视察时67岁,所以碑文位高6.7米。纪念碑瞻仰平台四周的红地砖铺面8.1米,象征着“八一”南昌起义。
周总理纪念碑建成不久,又增建了周恩来总理展览厅。1991年至1994年,周恩来总理纪念碑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工程,原展厅改建为周恩来总理纪念馆,其建筑面积为1680平方米,内设正厅、展厅和放映厅。正厅北墙为大型油画《新疆风光》,油画下放尊0.78米高的周总理半身铜像。展厅分三部分:“周总理和新疆各族人民及军垦战士心连心”;“光辉的历程,伟大的一生”;“敬爱的周总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三个展厅共展出230多幅图片和部分实物。
同时扩建的还有周总理纪念厅,其建筑面积为225平方米。正墙设有高2.2米、长9米的大型浮雕:“周总理陈毅副总理和新疆各族人民在一起”。另外还有一些附属建筑、凉亭、喷泉、办公室、休息室等。
周恩来总理纪念碑、纪念馆和展览厅建成之后,先后已有党和国家领导人、国内和世界各国的来宾络绎不绝前来瞻仰,缅怀周总理的丰功伟绩。
1995年12月,恩来总理纪念馆被江泽民同志命名为“全国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列为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9月至2001年分别被自治区和农八师石河子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2年3月,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 AA级旅游单位。
周总理纪念碑是军垦新城的骄傲,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她浓缩了丰富的军垦文化,是老一辈兵团军垦战士的写照。
周总理纪念碑具有重要的纪念意义和观赏价值,是石河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园内目前正在进一步美化环境,种植花草,以吸引更多的游人。
第五篇:致周恩来总理
致—周恩来同志誓词 虽然俺没见过您,俺也对您的丰功伟业不感兴趣,俺也不会因为现在的中国感谢您,因为俺不是政治家,俺只是一个民间小草跟,但是俺总是在地铁上看见您的史诗功绩,以俺一个小草跟来看您真的没感谢,我也不会说出感谢党,感谢毛主席,感谢周总理的话,说出那些话的人不一定是尊重您们的人,就那个江啥来说,天天跟咱毛主席在一起还不是一样要篡位,虽然我没说出那些对您客套的话,但是俺肯定不比那些说着一套做着一套的人,我没吃国家饭,但是也没做啥对不起党,对不起国家的事,不向有些人我也不一一道来了就举例说明吧,那些啃爹的城管,吃国粮不为国家做事,俺不是红二代红三代的,***不就是红二代吗,还不是犯事了,我爸不叫李刚,我也不敢开车撞人,虽然现在如此的黑暗,但是您还算是一盏灯,但是您没有照亮我,因为我比较喜欢黑暗,但是我还是尊重您,只希望您帮我照亮一个人的道路。—一个草跟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