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深化便民服务创新社会管理
深化便民服务创新社会管理
汪岗镇党委书记、人大主席穆正松
汪岗镇地处大别山北麓,政府驻地距县城9公里,全镇辖15个行政村,226个居民组,是商城县“一园四景”五大旅游景区的重要衔接地。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立足于转变政府职能,加强社会管理,深入开展便民服务,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形成了“镇建便民中心,村设便民代办点”的新型便民服务网络,极大地提升政府行政效能,增强了政府的公信力。
一、顺势而为,积极转变政府职能
开展便民服务是乡镇政府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对自身管理机制进行的一次大变革。汪岗镇顺势而为,着力从三个方面倾力推进便民服务,转变自身职能。
(一)应改革之需,着力实现三大转变。为适应建设美丽新农村的需要,汪岗镇一是通过镇建便民服务中心,着力将镇政府工作由“抓事务、抓管理”向“抓产业、抓服务”上转变;二是通过整合服务项目,集中人力资源,将与农民联系最为密切的站所统一集中到镇服务中心办公,实现了从分散向集中的转变;三是通过组建统一办事的平台和公共服务的窗口,实行“一站式”服务,办事形式由暗变明,速度由慢变快,实现群众办事从无限期向限时、从串联式向并联式的转变。
(二)应群众之需,着力改进服务方式。为帮助农民提供脱贫致富和劳务输出的信息,镇党委、政府依托镇便民中心,开启
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绿色通道,切实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各类热点、难点问题,为广大农民提供优质服务,提高公共服务质量,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机关长期存在的“门难进,事难办,脸难看,话难听”的现象。群众由过去“进机关求人办事”变为“进中心接受服务”,初步找回了“上帝”的感觉。
(三)应发展之需,着力规范政府行为。一些农村基层政策由于宣传不到位、群众法制意识较淡薄、少数基层干部依法行政意识不够强、工作方法简单等,影响了农村社会的稳定。设立便民服务中心,推动政府工作重心下移,改进管理和服务方式,提高基层组织依法行政能力,规范行政行为,提高基层执行力,畅通群众诉求渠道,化解社会矛盾,保障各项政策的贯彻落实,进一步融洽了党群干群关系,维护了农村稳定。
二、创新举措,全面编织服务网络
镇投资50万余元,新建成高标准便民服务大厅。大厅占地面积240平方米,配齐电子显示屏、空调、办公桌椅、电脑、饮水机等现代化办公服务设施,还设置了便民小药箱,硬件设施建设标准在全县屈指可数。逐步完善软件资料,通过印发《汪岗镇党务政务公开100问》、办事指南、便民服务卡,悬挂公示栏,电子屏显示等多种形式,公开便民服务项目名称、办事程序、申报材料种类、承诺时限、收费依据和政策依据,公开办事流程,在大厅还配设办事导引员,引领前来办事的群众到指定的窗口办理相关事项,让每一位群众办事时明明白白。村里设立村级服务代办
点为群众代理向镇中心申报的事项;镇中心为群众代办需向县申办的事项。只要群众提出代办需求,镇中心或村级代办点就及时办理,在全镇形成了完整的便民网络体系。
三、强化管理,不断提升服务水平
将与农民联系最为密切的民政所、社保所、财政所、农业中心、村建中心、国土资源所、计生中心、司法所、群众工作站等9个站所首批入驻中心,实行开放式零距离办公,一条龙服务,一站式办结,减少办事环节,让群众来大厅办事方便快捷。一是强化宗旨教育。增强工作人员的宗旨观、发展观、大局观、服务观、效率观,引导工作人员牢记宗旨,用好为民之权,尽好岗位之职,树立“把方便让给群众,把麻烦留给干部”、“群众有需求,干部有服务”的理念,爱岗敬业,办事公正。二是加强业务技能培训。工作人员经过培训上岗,岗位责任明确,能够胜任中心工作,能够满足群众对服务工作的需求。三是做到一专多能,一岗多能。根据农村实际,中心大多数工作人员不可能大部分时间和精力在大厅值班,而是要围绕镇中心工作和临时性重要任务到乡村工作一线去。因此,大厅工作人员既能胜任本职岗位工作,适应大厅办公的要求,又能完成上门服务的任务。
四、注重延伸,拓展服务领域
镇便民服务中心在做好大厅窗口服务的同时,还积极拓宽服务领域,丰富服务形式,延伸服务链条。一是服务向生产领域延伸。与金融部门联合,为企业生产经营提供政策信息服务,为农村创业者提供政策咨询、就业培训服务,如登记用工信息、发放
招聘培训简章。二是服务向科技领域延伸。多种形式送科技下村,为群众提供水稻、小麦良种良法服务,如发布科学种田信息、讲解预防病虫害知识、上门防治疫病等。三是服务向流通领域延伸。建立农副产品供求及价格发布平台,将信息网点延伸到便民服务中心,及时向社会发布产品需求和价格信息。
五、搭建平台,发挥便民作用 镇便民服务中心成立以后,规范运行,改善服务,方便群众,逐步将其搭建成为宣传法律政策的平台、教育群众的平台、服务群众的平台、密切干群关系的平台等“四大平台”,便民作用日益凸显。
(一)立足于为民,打造宣传政策平台。依托民政、计生、农业、惠农、法律援助等办事窗口,热情接待前来办事的老百姓,耐心解答政策咨询,让老百姓在办完事情的同时熟知相关惠民政策。另外,精心挑选新农保、民政、计生、农技、林业、司法等部门的惠农政策,制作成宣传手册,在群众前来办事时发放,还让前来办事的群众代发宣传手册,将手册发到左邻右舍手中,扩大惠农政策宣传覆盖面,群众对惠农政策的知晓率达到90%以上。
(二)立足于惠民,打造教育群众平台。结合镇便民服务中心第一大服务窗口、工作人员及每天前来办事群众多的特点,将其作为宣传教育的基地,对群众进行多方面政策教育。另外,通过组建宣传教育分队收集近期热点惠农政策,进行集体备课,结合正在开展的“大宣传、大走访”活动,利用下基层联系群众之际,采取讲故事、举实例、打比方等方式通俗浅显地向群众宣讲
惠民政策,将政策精神落实到群众心坎上,增强惠农政策对群众的政策引导作用,让每位群众真正成为惠农政策的最大受益者。
(三)立足于便民,打造服务群众平台。镇便民服务中心按照“公正、便民、高效、廉洁”的服务准则,要求中心工作人员热情接待、耐心办事,坚持以办事方便不方便、公正不公正、群众满意不满意为工作标准,从受理到办结提供全程服务、规范服务,对受理的每一件事情都要认真对待,把各项事务的办理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杜绝暗箱操作,避免违规操作,防止吃、拿、卡、要现象的发生,推进了源头治腐工作。实践表明,采取“一个窗口办理,天天服务群众”的办事方式深受群众欢迎,群众再也没有以前那种只能定时办、分散办、节假日办不了的苦恼事了。自4月14日镇便民服务中心揭牌正式运行以来,共为群众办理各种事件278起,便捷、高效的服务得到群众的高度赞誉。
(四)立足于系民,密切干群关系平台。长期以来,由于办事不公开、不公正、不方便,加之“门难进,事难办,脸难看,话难听”问题的存在,群众意见很大。建成镇便民服务中心后,从根本上改变过去各站所各自为战和惟我独知、惟我独办、惟我独揽的状况,进一步树立了镇党委、政府的良好形象,有效地改善了干群关系。
第二篇: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深化综合治理工作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阿图什市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经验材料
阿图什市位于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西缘,北与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接壤,边境线长123公里,总面积1.61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4万人,有维吾尔、汉、柯尔克孜等11个民族。市辖七乡一场,两个街道办事处,是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首府所在地,为全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近年来,阿图什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自治州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一系列文件指示精神,以科学发展观,切实加强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注重实践要领,谋划各项工作部署,改进和加强新形势下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努力实现“平安阿图什、和谐阿图什”目标,大力提升城市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水平和服务管理新模式,不断把握新形势下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新要求,与时俱进,创新管理,摸实情、出实招、求实效,探索形成了符合我市实际的新做法,形成了具有阿图什特色的新经验,为促进经济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强责任 抓落实 部署到位
阿图什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坚持“党政领导,综治牵头,公安为主,部门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方针,把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作为加快阿图什发展的“保障工程”和维护流动人口切身利益的“民心工程”来抓。凡涉及流动人口切实利益的重大事项,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都亲自过问、亲自部署、亲自抓落实。日常工作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具体抓。在组织领导上,及时成立了以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为组长,市委常委、公安局局长为副组长,各相关成员单位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各级各相关部门也相应的成立了流动人口管理工作协调小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站(点),形成由公安、街道(社区)管理为主体,各有关部门协调配合,覆盖整个市、乡(村)、街道(社区)的三级管理网络。各级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机构、人员、经费得到了较好落实。
在安排部署上,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定期召开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汇报会、分析例会、协调会、现场经验交流会等会议,专题研究部署、全面推进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把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与中心工作有机结合,对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进行任务分解,责任细化,切实做到了有计划、有部署、有分工、又有协作,形成了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工作合力。
强服务 抓排查 管理到位
流动人口服务模式不断跟进。针对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比较难的问题,怎么抓?从哪里入手?我们不断理清思路,紧紧抓住以和谐社区建设为抓手,把“绿、静、美、安,易、乐、康、融”作为建设和谐社区的总体目标和要求。坚持以人为本,转变“重管理,轻服务”的观念,以服务为核心,以惠民措施为关键,以网络建设为基础,以经费投入为保障,从这四个方面抓工作创新,抓责任落实,抓协作共管,抓关怀服务,探索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新路子。通过制作发放流动人口联系卡,成立“妈妈志愿者服务队”,设立一个党员就是一面红旗的“党员示范岗”等做法。这些小小的举措,让流动人口感觉服务亲切温馨,工作有新意,有爱心,特别是提供劳务就业信息,社会医疗保险、维权服务,2 子女入托、入学等这些方面,实实在在帮助流动人口解决了生产生活方面的困难和问题。建立了劳动力市场,为流动人口提供生活、就业、培训服务等零距离服务,为流动人口构建服务家园。做到“两个丝毫不能”:一是丝毫不能有损流动人口的利益;二是丝毫不能加重流动人口的负担。在管理上,劳动、公安、城管、工商、税务、计划生育等部门联合办公,实行“一站式”服务。为方便流动人口与市场的联系,特别设计制作了就业服务联系卡,卡上设有服务项目、联系电话等内容。在收取费用上能减免的要尽量予以减免,能优惠的要给予最大的优惠。劳动部门免费为流动人口发放《就业准入登记证》、《务工登记证》,免费联系就业岗位,免费处理各类劳务纠纷;公安部门免费为流动人口办理《暂住证》,工商税务部门对在劳动力市场开设食堂和商店的免收一切费用等。如今,面对干净舒适的务工生活环境,外来务工的流动人口笑了。
流动人口管理模式不断创新。目前,街道社区已初步形成了多元化的服务管理模式。在社区实行一个窗口服务,一个平台受理,一个程序办结的“一站式”服务模式,延伸服务触角,促进和谐发展,不断提升对流动人口落实优惠政策,跟踪服务的水平;实行“以房管人、以人管人”,“分片包户、集中排查、定点管理”,采取“捆绑制”、“包干制”等有效管理措施,成效明显,初步实现服务社区化、管理现代化。建立了街道、社区、单位、物业、“红袖标”多层面、全方位的流动人口管理网络,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服务管理网络化,建立了流动人口信息数据库,初步实现了动态化、常态化管理。街道(社区)扎实推进“四知四清四掌握”工作机制,认真开展包片包户工作,真正把流动人口各项服务管理延伸到户,落实到人,通过建立包户干部奖惩办 法,激发工作热情,强化责任落实,确保包户干部日常走访排查工作扎实开展,使“日清周结”工作得到落实,使流动人口情况等得到及时发现和掌握,社区干部做群众工作,维护社会稳定的能力不断得到提高。强化管理措施,责任追究毫不放过。对流动人口管理员工作不扎实、不深入、责任不落实,对相关责任人进行通报批评或给予相应的经济处罚。对干部职工隐瞒不报的出租房屋或留宿他人3日以上不主动报告的,清查中发现的,对该单位进行通报批评,并加以整改,如果整改不力,再次发生类似问题的,对该单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给予一票否决;对出租房屋隐瞒不报,又不履行治安管理责任,发生案件的,视情节追究相关人员法律责任,同时对相关责任单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给予一票否决。对群众、村(居)民出租房屋不主动办理登记手续的,非法出租的,坚决予以取缔,查究出租人责任,对村(居)民留宿他人3日以上不向村(社区)报告登记的一次批评教育,二次停发3个月享受的各类惠民待遇补贴,三次的或容留、雇用“三无人员”的取消享受的一切惠民待遇。
流动人口排查多措并举。街道(社区)85名包户干部对所包户分类、分片入户排查,做到了街不漏巷,巷不漏户,户不漏人;建立了以片区民警、包户干部为骨干、红袖标、中心户长、楼(院)长、享受低保人员为辅助的协管员队伍和信息员队伍,对流动人口随时报告登记管理,确保了将“来有登记、在要管理、走要注销”落到实处。定期开展“拉网式”排查行动,重点加大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密集的场所排查整治力度,及时发现和掌握漏登失管问题和违法犯罪苗头等安全隐患,对漏登失管的及时登记纳管,对违法犯罪苗头及时防范打击,消除安全隐患,做到不留盲点和死角。建立了清查工作长效机制和制度措施。扎实开展流动人口的“三查”工作,实行集中排查、村(社区)日汇总、周例会、乡(街道)月分析、日清日报制,在城市建立了逐户排查登记制度,在农村建立了干部包户排查制度,在逐户排查登记的基础上,采取公安、房管、街道、乡(村)等相关部门联合行动,开展日常清查、集中清查、拉网式清查,确保查不漏户、户不漏人,切实做到对流动人口底数清、情况明。2008年以来,全市共登记核查流动人口26580人,清查“三无人员”415人,抓获在逃人员55人。
强防范 抓打击 措施到位
近年来针对流动人口的犯罪特征,我们组织公安等专门力量,加大流动人口犯罪的打击力度,通过“四知四清四掌握”运作机制和干部包户机制,做到定期见面和电话约定,及时见身份证等合法证件,并对其证件逐一进行信息登记、指纹捺印和图像采集,建立流动人口、外籍流动人员基础信息台账,了解掌握基本情况和行动轨迹,做到一人一卡一登记,做到了心中有数,管理有目标,防范有重点。
2008年以来,先后破获了流动人口“9.2”伊扎布特组织散发反动光碟案、“3.23” 伊扎布特组织张贴反标案,切实将敌对势力的各类破坏活动消除在预谋阶段,较好实现了奥运会期间“大事不出,小事没有”的平安奥运目标;2009年“7.5”事件期间,2010年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和“7.5”等敏感时期的社会治安的持续稳定,有力的震慑了犯罪分子,有效地打击了流动人口各类犯罪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法律和社会效果。2011年1-6月份,打击流动人口犯罪27人,犯罪率为0.5%,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25%。
第三篇:湄潭“四化”建设 深化群众便民服务管理
湄潭“四化”建设 深化群众便民服务管理
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湄潭县围绕“为民务实清廉”主题,以深化拓展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为切入点,扎实开展便民服务“四化”建设,实现党员干部“全身心”、群众有事“速响应”、服务群众“零距离”工作目标。
平台“一体化”,服务群众连心网。一是先后投入资金上亿元,新改(扩)建村级办公阵地130幢、县党务政务服务中心1个,镇党务政务综合服务中心15个以及993个村民组群众工作服务点。在全县37个涉农重点部门建立了群众工作室,各部门明确了分管领导和专兼职工作人员,搭建起全县群众工作组织建设“立体式”格局。二是在新改建的县党务政务服务中心,以“功能齐全化、窗口一体化、服务效能化”目标要求,配备了效能监察室、电子监控室,设置了群众自助上网区和群众办事等候区为一体的服务中心,中心共进驻党群部门6家、政府部门33家以及供电、供水、烟草专卖、广电、通讯、保险、法律服务、金融等公共服务企业12家,实现审批服务整体化推进格局。三是大力实施远程教育“村村通”联网连心工程。经过多年努力,已形成覆盖全县各镇、村和社区的远程教育工作网络。
党建“信息化”,资讯传播提能力。依托信息化技术手段,健全党建工作信息化建设,向基层群众传递先进的文化知识。一是开办“党建专栏”,学习各地党建工作经验、先进典型、党员干部先进事迹等,让全县党员干部群众及时了解党建工作动态,提升党员素质与能力。二是开办“惠农资讯”,及时收集各地涉农信息,让党员干部、群众及时了解全国支农惠农政策、农产品信息,助推产业发展。三是开办“学习交流”板块,通过解读党的方针政策、弘扬传统精神,传承经典文化,进一步增强党性观念,树立远大理想,增强干事创业信心。
服务“系统化”,群众生活新跨越。一是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的住与行问题。先后投入10多亿通过实施教育、农田水利、农村电网、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新(改)建公路1500多公里,在全省率先实现“村村通油(砼)路”目标。投入资金近3亿元,开展以“四在农家”为载体,产业化建设为支撑、村庄整治为重点、黔北民居新村建设为标志的新村示范点建设。目前,新(改)建黔北民居累计已突破3.6万户,惠及15万余农民,黔北民居住房覆盖率已达45%以上。二是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和科学化。以“突破茶叶产业、稳定烤烟产业、巩固畜牧业,做大做强米业”的农业产业化发展为方向,从抓基础设施、产业基地、品牌宣传和扶持龙头企业等方面着手,全力发展特色产业,茶叶产量3万吨,增长20%,产值21.1亿元,实现综合收入41.2亿元,“茅贡”米第六次获国家级金奖。三是各镇深入实施了“六个一”工程。即:新建一个文化广场、一座公厕、一所幼儿园、一条新街、一个农贸市场、一个规划)。不断完善农村公共事业和公益事业,提升了村民的精神品味和文明素质,使农民群众享受到了城市社区生活般的舒适与便利,促进了农村文明与城市文明的完美衔接。
阵地“网格化”,拓展功能为便民。一是以深化基层服务性党组织为抓手,健全提升县、镇、村三级便民服务中心(站、点)功能建设,推动基层组织服务阵地进一步完善。二是完善便民服务网络建设。健全以县级政务服务中心为“车头”、15个镇便民服务中心为基础、133个村(居、社区)便民服务点为补充的三级便民服务网络,统一便民服务事项,充实便民服务内容,提升便民服务功能。三是全县服务群众网格统一实行服务事项、办事程序、申报材料、收费标准、办结时限的“六个公开”,不断深化探索,完善便民服务机制,延伸窗口首问负责、限时办结、责任追究等制度触角,真正为群众解决办事难、难办事的问题,确保群众工作满意度进一
步提升。(马奕昕)
(报送单位:遵义市湄潭县文明办)
第四篇:创新社会管理[范文]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时期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既是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又是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保障。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国力稳步提升的同时,我国还存在社会发展滞后的问题,比如收入低、就业难、看病贵、房价高、保障弱等,成为制约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因此,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群众生活满意度,实现经济与社会发展同步,既是发展的重点,也是当务之急。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群众生活满意度,就是要切实增强群众意识、站稳群众立场、做好群众工作。群众观点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也是我们做好群众工作的思想基础。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一定要增强群众意识、站稳群众立场,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坚持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通过卓有成效的群众工作,夯实社会管理的群众基础。(思想为基础)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群众生活满意度,就是要着力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题。增进人民福祉,始终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和最终归宿。要坚持以人为本,加快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当前,要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入手,尤其要着力抓好就业这个民生之本,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真正为群众把实事办好、把好事办实,尽快改善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努力解决困难群众的后顾之忧。(民生为抓手)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群众生活满意度,就是要突出人文关怀、着眼化解矛盾、维护和谐稳定。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强化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完善多方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进一步整合基层社会管理资源和力量,增强社会管理和服务的合力和效率;加快建立行政决策风险评估和决策纠错机制,从源头上预防社会矛盾和风险。要突出人文关怀,做好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加强特殊人群帮教管理和服务工作。要着眼化解矛盾,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健全社会矛盾和纠纷调处化解机制。要健全突发事件应急体系,提高全社会危机管理和抗风险能力;加强和完善公共安全体系,提高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安全保障水平;构建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制度为保障)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生活满意度,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牢牢把握科学发展的要求,大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有力保障。
第五篇:社会管理创新
社会管理创新
第一讲为何要加强和改善社会管理
一、社会转型对社会管理的挑战
1、政府社会管理的能力遭遇瓶颈,公信力下降。
财政状况;体制机制;管理手段;人员能力;事务繁杂;新事物层出不穷。
2、社会风险的不断增多。
中国社会转型的风险:制度性风险;阶层性风险;分化心理性风险,现代社会风险。
1)、制度性风险:贫富差距拉大,导致社会人民群众不满和仇富现象,阶层对立;社会保障滞后;腐败问题严重,导致人民不满和仇官现象。
2)、阶层性风险:激化社会矛盾。
一是社会主要群体弱势化,削弱党的执政基础。二是中间阶层发育缓慢,中间阶层是社会的推进器;三是精英群体的结盟,其他群体很难上升和发展,使社会不公平。
3)、文化心理性风险:
一是平均主义心态;二是社会信任危机,政府、企业、个人不诚信问题严重;社会焦虑加剧,每个人出现焦虑。
4)现代社会风险:核灾难;生物基因;生态;经济金融风
险;
5)、从人口到社会结构:老龄化,城市化,流动人口,社会分化。
二、实现社会和谐的必由之路: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只有加强社会管理创新,才能化解各种风险;才能更好的实现民主法治;才能形成社会的诚信友爱的风尚;才能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才能使社会充满活力;才能维护社会的安定 秩序;才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三、事关执政能力和地位:我们的党只有不断加强社会管理创新,才能增强党的执政能力。
第二讲社会管理的理念和经验
一、基本理念:谁管,管什么和怎么管
1、社会管理是对整个社会的管理。就是国家由权利部门和授权的部门依据一定的规则,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进行干预、协调、调节、控制等,目的是提高对社会活动的管理来调整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维护社会秩序。
2、社会管理的主体:政府和民间组织。
3、社会管理的内容:社会关系,社会结构,社会发展。
4、社会管理方式:不局限于监督和控制,社会生活和社会服务。
综上,社会管理的定义是:政府、社会组织和公民委促进社会系统党的和谐运行和良性发展,共同对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以及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服务、监督和控制的过程。
5、社会管理相视的概念:社会建设、社会工作、社会控制、公共服务。
二、传统的社会管理
1、儒家的社会管理思想:孔子提出来的德治的思想,用仁爱的方式管理社会;梦之提出来的仁政,主张刚柔相济。二者的结合就是以德治国。管理者要有更高的道德水准。
2、道家的社会管理思想:提出道法自然,强调了遵循自然规律。无为而治。
3、法家的社会法律思想;反对礼制,主张法律的,刚性的管理制度,是站在统治的地
位提出的主张。重法、重势、重术。依法治国。
三、西方的社会管理:
四、我国的社会管理创新的提出:
1、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群众观,矛盾观,思想教育,全民动员,社会、经济、政治高度一致。
2、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92年:法制观;稳定观。
3、1992年到2002年: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处理好社会突出问题;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第三代领导人突出}
五、社会管理创新的提出和完善
2004年9月16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明确提出要推进社会管理创新,这为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我国社会建设和管理指明了方向。
2005年2月21日,胡锦涛在中央政治局第20次集体学习会议是提出深入研究社会管理规律,更新社会管理理念,推进社会建设和管理创新。
2006年10月11日,党的十六届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必须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整合社会资源,提高社会管理水平......。
2011年2月1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以上领导干部研讨班上讲话时强调......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2011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上的工作报告中,社会管理创新,首次以重要篇幅写入“各级政府一定要把社会管理创新和公共服务摆上政府更加重要的置......”。
陕西12.5规划,第十篇提出:创新社会管理,建设和谐陕西。
第三讲社会管理体制如何布局
经过长期的探索,我国初步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具体来讲,就是加强党的领导,强化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强化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责,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增强社会服务能力,支持人民团体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性作用。同时在体制机制是还处在不少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地方,需要不断探索和突破。
一、党的领导:从范围上看党的领导是全方位的,覆盖国家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层次上看党的领导主要是体现在根本性、全局性、关键性方面。从方式上看党的领导必须是坚持依法执政。从功能上看党的领导是必须协调各个方面的关系。
二、政府负责:制定政策完善法律法规;保证社会管理的财政投入;培育社会组织、引导公民参与管理。
三、社会协同:
1、党和社会力量的关系:任何政党都必须积极面对社会组织,善于和社会组织建立联系,将社会组织的力量整合到党的执政体系之中,并成为执政的资源。
2、政府和社会力量的关系: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政府离不开社会力量的参与和推动持。社会力量能够更好的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可以监督和制约政府,政府必须为社会力量提供发展的空间和法律保障,政府必须对社会力量进行协调和监督。
3、各种社会力量之间的关系:合作关系和竞争关系。
四、公众参与:
1、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意义:公众是参与社会管理的主体之一,能激发社会活力,能增加社会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因素。
2、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的意识:
3、培育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文化意识。
4、创新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机制。
5、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方式:
第四讲维护群众利益的社会管理机制
社会管理说到底就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涉及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落实到具体工作上,就是要加强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利益的机制,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统筹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加强社会矛盾源头治理,妥善处理群众矛盾,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切实维护群众权益。
一、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的攻坚阶段、发展的关键时刻,只有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才能及时化解社会不和谐因素,实现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
1、人民内部矛盾的体现:
1)经济生活领域:收入分配不公问题的凸显;贫富差距悬殊;社会阶层分化明显;增长的公共产品和服务需求与有限供给之间的矛盾。2)政治生活领域:党群、干群关系紧张;群众政治权利难以实现;群体性事件频发;民族宗教问题依然存在。
3)意识形态领域:新思想、新观念与旧思想、旧观念之间的矛盾;道德水平参差不齐;东西文化的对话导致的混乱。
2、人民内部矛盾产生的根源和解决之道
1)根源:社会经济根源;体制结构根源;思想意识根源。
2)解决之道:坚持优先保障生产权利的原则,解决群众生存、吃饭问题;正确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第五讲基层社会管理创新
一、基层关乎成败:基层不牢,地动山摇。基层是社会管理的基石。
1、基层是社会矛盾的多发地,基层社会矛盾多发的根源是:追求经济利益思想的极端化;一些基层干部的工作方法简单粗暴;热点难点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基层党政机关压力大。
2、基层是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的难点:社会管理对象的多元化;社会管理内容的复杂化;社会矛盾纠纷群体规模化;基层人员流动频繁化。
二、城市社区管理创新
1、社区管理创新的必要性:社会管理重心在基层、服务在基层;社会稳定的因素反映的问题在社会上,但发生在社区,社区处于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的风口浪尖,是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
2、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权责不称有责无权、管理缺位;人少事多任务繁重;设施简陋、资源缺乏;服务缺少、参与性差。
3、社区管理的路径:转变职能理顺关系;走向自治;创新模式搭建平台;
第六讲农村社会管理
一、当前农村社会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
1、城乡差距引发农村社会不满:
2、农村土地问题引发的社会矛盾:拆村并庄运动;土地规模经营。征地拆迁。
3、农村教育、文化、信仰问题。城乡教育差距大。
二、农村社会管理体制
三、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的对策途径。
第七讲公共安全与危机管理
一、社会安全感问题凸显
公共安全是指事关社会众多人的生命、健康和公共财产的安全。安全感是人内的在街边需要。
1、民意表达的迸发:民众开始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到国家的政治生活中表达他们对于安全的需要。当前民众安全感缺乏,正好反映了人们日益增长的安全需要与国家安全保障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
2、经济改革的深入: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解放了社会生产力,解决了中国几十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但同时产生了一个严重的后果,就是个人私欲膨胀,同时,市场经济催生出来的私欲往往还和公共权力勾结连一起,产生出公权私用的腐败;
3、公共安全事件涌现:现在的安全事件不仅涉及传统的领域中食品安全、生产安全、能源安全、社会 安全、防灾安全经济安全等问题,同时非传统安全领域的问题也越来越多,日益引起民众的关注比如生态安全、金融安全、社会安全、信息安全、文化安全、突发事件等,公共安全问题几乎以各种形式存在于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危害的灾难性、范围的广泛性、影响的关联性演变的隐蔽性等。公共安全问题成因复杂,主要是是天灾和人祸的结合,并以人祸引发的公共安全事故为主。
二、把好食品的入口关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是民生所系是安全管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食品安全问题关系到人类的生活、生存、延续,是人类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1、食品安全的重要性:一是食品安全是以人为本,二是确保食品安全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三是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内容。
第八讲安全生产管理
一、安全生产的的本质全生产的目的就是使生产在保证劳动者安全健康和国家财产及人民...(00:02:44)
(二)当前我国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存在的问题(00:03:44)
(1)分割的监管体制导致权力分散。(00:06:12)
(2)基层安全生产监管力量薄弱。(00:08:53)
(3)安全惩戒制度不完善。(00:11:18)
(4)安全生产监督力量不够。(00:13:46)
案例 烟花爆竹安全监管联席会议制度(00:16:57)
联席会议制度的主要工作职能是,在省政府领导下,严格执行国家及...(00:18:33)联席会议制度要求,各成员单位要按照职责分工,主动研究涉及烟花...(00:19:20)
(三)理顺安全生产监管体制(00:21:12)
(2)增强企业安全生产的能力。(00:22:46)
(3)加大对安全生产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00:23:19)
(4)增强安全生产的监督力量。(00:25:44)
四、群体性事件与和谐社会建设(00:29:48)
类型和特征(00:31:25)
社会群体性事件的类型(00:31:34)
农民的“以法抗争”(00:32:53)
土地问题是目前农民以法抗争的焦点(00:34:41)
农民土地抗争的当事方发生了变化(00:35:37)
农民土地抗争的地域分布发生了变化(00:36:59)
农民土地抗争的方式发生了变化(00:37:55)
农民土地抗争的冲突程度变得相对激烈(00:38:26)
农民土地抗争的语言发生了变化(00:39:05)
农民土地抗争的外力介入情况不同(00:39:55)
环境污染引发的维权案件值得注意(00:40:58)
第九讲工人的以理维权
工人维权抗争的原因复杂
工人维权抗争的主要方式
工人维权抗争走向联合劳资冲突将是工人维权抗争的主要形式
市民的“理性维权
物业冲突特征:暴力增多
业主维权的特点(房屋折迁问题突
维权性事件的基本特征
2008年6月28日贵州瓮安事件
社会泄愤事件对社会稳定的严重影响
社会泄愤事件突发性极强
2007年较大的泄愤事件
调整利益关系
社会不满会引发国家合法性危机
提高管治能力(00:22:28)
地方政府想尽一切办法迟报、谎报、瞒报、漏报有关突发事件的信息...(00:24:42)信息公开是依法处置的前提(00:
风险社会下的危机管理(00:27:49)
风险社会的概念与特征(00:28:52)
风险社会的特征(00:29:30)
风险社会视野下的中国(00:33:04)
社会风险如果得不到较好的解决和处理,累积到一定程度,就有可能...(00:33:41)危机管理能力创新(00:34:26)
完善管理主体,营造全民积极参与管理的氛围。(00:38:01)
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危机管理机制?..(00:40:23)
第十讲社会管理中的社会组织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组织在协助政府加强社会管理方面发...(00:00:15)
一、中国社会组织的发展状况(00:01:13)
(一)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扫描(00:02:42)
(二)发展的特点与轨迹(00:07:46)
在数量方面,我国社会组织的总量呈现为在曲折中不断增长到发?..(00:08:17)在组织体系方面,我国初步建立起门类齐全、覆盖广泛的社会组?..(00:10:08)在地域分布方面,我国社会组织发展整体推进,但是仍然存在着?..(00:11:27)在社会参与方面,人们社会参与的过程呈现出一个从有限群体的?..(00:13:41)
(三)社会组织的类型(00:15:56)
准行政组织。(00:16:30)
二、社会组织的“特异功能”(00:21:21)
(一)社会整合功能(00:22:07)
(二)中介沟通功能(00:27:58)
(三)公共服务功能(00:29:54)
(四)公权力监督功能(00:32:02)
三、社会组织的培育和管理(00:36:00)
首先,加强完善相关法制建设,创造有利于社会组织发展的法律和政...(00:36:54)其次,要改革社会组织双重管理体制。我国现行社会组织管理体制主...(00:3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