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基层干部群众路线学习心得
党的根基在基层,血脉是群众,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是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的必然要求。
当前为期一年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在全国上下轰轰烈烈开展,作为工作在农村第一线,服务群众最前沿的基层工作人员更应义不容辞、先行先试、倾心倾力地践行群众路线。
一、进村入户,深入调研。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我们党的生命线。走进群众,贴近群众,走群众路线是我们的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也是我们党始终保持生机与活力的重要源泉。基层干部要下基层、摸实情,放下身段,深入农村走访调研,以谈心谈话、节日慰问等形式深入群众、了解民生,认真记好《工作日记》,并根据掌握的村情概况、存在的问题、发展建议等内容,精心撰写调研报告。要对农村、农业、农民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吃透乡情、村情、民情,把情况掌握在基层,把认识形成在基层,把问题解决在基层,把形象建立在基层。“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要持之以恒的了解人民所想,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向人民群众学习,不断积累基层工作经验,储备自身能量。
二、扎根基层,融入群众。我们基层干部只有依靠群众,为了群众,才能干得好,留得久。“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是要说农民话、办农民事、想农民难;就是要严格驻村制度,时刻和农民在一起,真情实意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解决群众困难,努力做群众的知心人、暖心人;就是要把服务群众放在第一位,要与群众打成一片,融入到群众中去,接地气、办实事,认真倾听群众的意见,向群众请教,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
三、耐心细致,热心服务。我们始终要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拜人民为师。要时刻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思想观念,群众来访时,对于群众的困难疑惑问题,要细致耐心解答,做到不急不躁、耐心细致,做到耐心服务。同时,要将群众的每一件事情放在心上,真心为群众的利益着想,怀着为民服务的深厚感情,重点解决好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问题,确保人民群众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受益者,切实做到热心服务。
四、勤于学习,充实自我。新时期各种新情况和新问题不断出现,各种矛盾互相交织,各种思潮纷至沓来,对我们基层干部的理论素质、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我们要在与农民群众摸爬滚打的交往中吸取营养、增长智慧,要自己的理想目标与现实实践结合起来,要把理论知识与农村实践结合。特别是要加强政策理论、科学技术知识和党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学习,通过学习,拓宽视野,打开思路,强化理性思维,提高准确判断形势、应对复杂局面、解决实际问题、推动工作开展的能力。要发挥专业优势,以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任劳任怨的工作态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工作精神,实现价值。
第二篇:基层干部学习心得
学习心得
“四个全面”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从2014年12月到2015年2月,短短时间内,总书记先后10多次阐述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丰富内涵、辩证关系以及战略意义,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引领各项工作”。“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绝非话语的简单并列与排比,贯穿其中的是中国共产党人清醒的忧患意识与自觉的责任担当。
全面小康,核心在于全面。我们不仅要在经济领域实现小康,还要在政治方面更文明进步,文化方面更丰富繁荣,社会方面更和谐友善,生态方面更绿色环保。小康社会如果不“全面”,就会出现用平均数掩盖大多数的问题,就会出现“一俊遮百丑”的现象。“全面小康”覆盖的人群是全面的,是不让一个人掉队的全面小康。如果政治发展、社会和谐、生态良好、人民富裕等方面还存在短板,也不能算是货真价实的全面小康。
“全面深化改革”是我国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的“金钥匙”。当前,我们的改革正驶入深水区、攻坚区。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深化改革如果不“全面”,某些领域一马当先走出很远,其他领域坐而论道没有动静,不仅会让改革失衡、跛脚、事倍功半,甚至会使得改革发生变异,导致公平正义缺失、社会隔阂与对立加剧。
法治是繁荣稳定的基石,法治是执政兴国的支撑。只有全面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在全社会范围形成尊重法律、敬畏法律的法治氛围,我们才能真正从人治走向法治的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健康轨道上,人民群众才能真正享受到法治精神的阳光雨露。
全面从严治党,不仅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起着政治保证、组织保证作用,而且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所在。因此,必须坚决铲除腐败的毒瘤,以严明党的政治纪律为重点加强纪律建设,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确保党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
总之,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全面”,不是各自为阵的“散兵游勇”,而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只有“四个全面”百花齐放,齐头并进,共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能梦想成真。关于四个全面心得体会
(一)按照会议安排,我认真学习了总书记“四个全面”的重要论述,在学习过程中,使我对“四个全面”的重大意义、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把握,深入贯彻落实“四个全面”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有了新的提高。现将自己的几点体会汇报如下。
一、对“四个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四个全面”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发展规律的认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的战略布局,是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总方略,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路线图”。也是对治国理政实践的新总结、认识的新境界、工作的新要求,是我们全部工作的总遵循、总抓手、总方略。“四个全面”的每个“全面”都有各自丰富的思想内涵,各个“全面”之间又有紧密的内在逻辑联系和辩证统一关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战略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另外三个“全面”是重大举措,其中全面深化改革是强大动力,全面依法治国是重要保障,全面从严治党是根本保证。
二、努力落实好“四个全面”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党的十八大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新的阶段性特征,提出了一些更具明确政策导向、更加针对发展难题、更好顺应人民意愿的新要求,以确保到2020年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是发展改革成果真正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全面发展的小康社会,是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基础的小康社会。近年来,我市认真落实中央、自治区的要求,全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小康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还有不少差距。就城镇化而言,我市是45%,全国小康目标是城镇化率60%,我市的城镇化率到2020年还要提高15个百分点,必须大力推动全市城镇化。为此,我市制定了全市推进城镇化工作的实施意见,出台了2015年主城区城市建设、规划、管理工作行动计划和百姓安居工程行动计划,主城区实施“两环、两桥、xx路、xx口”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工程。xx市区实施“一街、一路、一镇、一社区”改造工程,建设实力县城和风情小镇。结合实施农村牧区“十个全覆盖”工程,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改善乡村面貌。
(二)关于全面深化改革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上强调,改革要坚持从具体问题抓起,着力提高改革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着眼于解决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把有利于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惠民生的改革举措往前排,聚焦、聚神、聚力抓落实,做到紧之又紧、细之又细、实之又实。习总书记开宗明义的这一要求,是真抓实干、打好全面深化改革这场攻坚战的又一动员令。目前我市主城区正在进行城市管理事权下划的改革,理顺了管理体制,不少事项已落实到位,必将有力推进城市建设和管理。
(三)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鲜明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大论断,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基本原则,对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法治队伍建设以及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作出了全面部署。
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时期,既是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矛盾凸显期,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面对诸多考验。无论是推动保障科学发展,还是有序推进改革;无论是调节社会利益关系、化解矛盾冲突,还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都需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以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
(四)全面推进从严治党
从严治党,首先要严格按照党章办事。作为党员干部,必须始终牢记入党誓词,以焦裕禄、杨善洲等模范人物为榜样,对照宗旨检查言行、修正坐标。自觉讲党性、重品行、以实际行动作表率。
从严治党,还必须严肃党纪,坚决惩治腐败。我们要牢固树立大局观念和全局意识,防止和克服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本位主义,不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杜绝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要牢固树立党章意识,自觉用党章规范言行,做到政治信仰不变、政治立场不移、政治方向不偏。改进工作作风,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坚决反对讲排场比阔气,坚决抵制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改作风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求我们常抓不懈、常抓常新。历史已经证明,不受制约的权力,比然会被滥用,必然导致腐败。作为一名领导干部我们要慎用权力,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从自身做起,杜绝腐败现象的发生。
总书记强调,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四个全面”是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的重大战略布局,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的新飞跃,必将成为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基本因循,成为人们自觉的精神动力,成为全国各族人民的行动指南,确保我们从一个胜利迈向又一个胜利。
“四个全面”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总书记要求我们:“要原原本本学习和研究经典著作,努力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四个全面”思想的提出,并不是偶然的,而是中国共产党人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基本信仰、注重党的思想理论建设优良传统的必然成果,它与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一脉相承的,是批判吸收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科学理论。“四个全面”既是邓小平“三步走”战略第三步的顺利实现的确保,又超越了“三步走”战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落脚点,而是指向了完完整整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四个全面”自觉践行了我们党群众路线的生命线。十八大以来,全国上下深入开展了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书记反复强调,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密切联系群众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根本保证和关键所在。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习近平“四个全面”思想正是在贯彻落实群众路线中萌芽,并逐渐形成、丰富与完善,由“三个全面”升华为“四个全面”。正因为“四个全面”思想是群众路线的结晶,所以一经正式表述,就立刻获得全国人民的共鸣。
“四个全面”是我们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生动体现。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努力,中国已经基本完成邓小平“三步走”战略的前两步,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面临着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中国发展进入了“新常态”。在这种背景下,总书记以一个革命家的高度责任感,在对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和对中国国情、世界形势深入了解研究基础上,对国家与民族发展战略问题再次进行了审慎的思考,提出的“四个全面”的伟大思想,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深化的发展过程,反映了他对真理认识的不断探索精神,贯穿着实事求是这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
伟大的实践产生伟大的理论,伟大的理论指导伟大的实践。总书记“四个全面”的伟大思想,既是对中国发展深刻思考的理论成果,更是立足中国国情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四个全面”是以总书记为代表的全体共产党人的思想结晶,是最新科学社会主义观一系列系统的基本理论观点的总概括,是我们实现中国梦的共同思想基础,是我们从胜利走向新胜利的理论指南。只要我们毫不迟疑、毫不动摇地长期坚持这一理论指南,我们的事业就必将代代传承,似火炬接力,向着我们的目标前进。
第三篇:民法典基层干部学习心得
4篇民法典基层干部学习心得
篇一
“法,国之权衡也,时之准绳也。”民法典之“笔”聚合“史”“时”“势”,挥毫间,格韵千秋、与时相偕、笔意飞扬,擎举“人民至上”的理念落笔着墨,以“回应人民所呼所盼”运笔纵横,对准“民众关切的社会焦点”笔锋直入,将“笔意”与“笔法”合融,飞墨走笔间,尽显“神形意”之美,铺展开中国之治的气度和力量。
民法典,以苍劲雄浑之笔绘“神”,勾画出民族文化的“韵律美”。文章中指出,民法典系统整合了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长期实践形成的民事法律规范,汲取了中华民族5000多年优秀法律文化。人类社会千百年传承至今的民族文化“韵律”正是民法典的价值立向,民法典以苍劲雄浑之笔书写了强烈的社会价值和民族精神。“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民法典的第一条,也是整部法典的价值倚靠,24字基本内容贯穿了整部法典,融入了法典细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蕴含于民法典之中的“神韵”,在上下五千年优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浸润和滋养下,传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民法典注入了“精气神”。比如“人格权”的独立成编,体现了人身自由不受侵犯的要义;比如“不得违背公序良俗”,体现了社会和谐稳定的要义;比如知识产权制度,就是通过对个人权利的保护,鼓励社会大众靠智慧和双手去创造财富……从情理和价值出发解读民法典的逻辑,我们会发现,每一条规定都是对传统美德和社会公德的弘扬,每一页内容都充分发挥了司法的指引和示范功能,充分体现了民法典鲜明的民族文化特性,每一笔都生动彰显了中国的文化自信和民族底气。
民法典,以细实严谨之笔绘“形”,提炼出中国方案的“时代美”。文章指出,民法典是一部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符合人民利益和愿望、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法典。过去我们所使用的单行法,多是在不同时期制定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单行法之间表述和概念上的冲突和矛盾日益凸显,无法满足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时代需要。民法典则紧扣时代脉搏,是继往开来的鸿篇巨制,对单行法中所缺乏的时代特征进行了填充完善,对单行法中在同一问题上的分歧表述进行了科学合理的规定,严谨的系统、科学的设计、精准的表达,让时代精神在法治篇章中落地生根,为民法典注入了强大生命力。民法典的编撰与时代同频共振,是时代精神的立法表达,面对时代提出的新问题和新现象,民法典从社会发展规律出发,以具有时代意义的新规定给出“标准答案”,从物权编的诚信导向机制到合同订立的失信惩戒机制,再到“人格权”和“侵权责任”的独立成编,为世界的法治文明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同时,民法典的时代精神还体现在民法典的实施上,在新的实践基础上,不断地完善和充实民法典的内容,让民法典成为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有力抓手,彰显中国现代化治理的“大智慧”和“时代美”。
民法典,以气韵生动之笔绘“意”,描绘出制度文明的“高光美”。文章指出,民法典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制度载体。民法典的制度文明主要体现在它的内容上,很多规定直接涉及公民与法人的权利和义务关系。民法典从“法”到“典”,看似是“一字之跨”,实际上其编撰过程经过了不懈的探索和反复的斟酌,经过了扎实的分析和深层的研究,经过了前期大量的理论准备和成熟的经验酝酿,五易其稿,终于在群策群力下孕育而生。民法典共有7编和附则,1260个法条,每一条都立足民生最关切,紧贴社会生活实际,深剖社会热点、难点“小切口”,从现象之“标”深入,从问题之“源”透视,最后落脚于治理之“本”,其内容准且精,其功能好用且管用,凝聚了广泛共识,是人民意愿的集中表达,标注了制度文明的新高度。民法典中是一部系统的法典,集民法之大成,集民众之智慧,集治理之效能,这“一字之跨”其实是向更加公平正义的制度文明跨进,也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跃升,这“一字之跨”绘出的是制度文明的“高光美”。
民法典被称为“社会生活百科全书”,是为民之法典,是积微之大政,是我国法治建设和发展的重大成果,也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核心推力,汲取了优秀民族文化之“神彩”,融入了鲜明时代特征之“形态”,彰显了深厚的人文关怀之“意蕴”,以“巨笔”挥毫出全面依法治国的鸿篇巨制。
篇二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对体育领域来说,“民法典时代”的到来意义重大,将为中国体育行业未来的发展夯实基础。
中国正在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竞技体育屡创佳绩,全民健身如火如荼,体育产业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体育的边界随着互联网时代各产业融合程度的加深而越来越复杂,体育行业也在不断变化的新形势下产生了大量的新课题,民法典的颁布,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堪称一场“及时雨”。
对于体育活动中的人格权保护,民法典为体育领域中经常出现的肖像权纠纷提供了更为有力的法律武器。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的广度和强度都被放大,运动员等人群也在市场化大潮中产生了越来越强烈的维护人格权的需求,这也成了体育行业的一个严峻课题。民法典对于人格权的相关规定,回应了互联网时代人们对于人格权保护的新诉求,在保障相关群体利益的同时,也为媒体报道、舆论监督规范了尺度。
民法典中的自甘风险条款,对于自愿参加具有一定风险的文体活动进行了规定,有利于解除文体活动组织者的后顾之忧,让大家更有信心、有动力组织文体活动,最终将有利于群众体育、竞技体育相关赛事活动的蓬勃开展,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
对于体育产业,民法典通过对市场交易规则的梳理,将为体育产业相关各方提供稳定的行为预期。民法典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在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民法典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进一步完善了我国民商事领域各项基本法律制度和行为规则,为民商事活动提供了更为明确的行为规则和基本遵循,也将推动中国体育产业朝着更健康、更有活力的方向发展。
民法典,体育情。民法与每个人息息相关,民法问题本质上是民生问题。编纂民法典,是增进人民福祉、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民法典对于体育活动的保障,体现了体育在人民群众追求更美好生活道路上的重要作用,也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体育改革不断深入,在这条道路上,法制建设是不可或缺的一环。体育与教育、体育与旅游、体育与文化等等关系,都必将更多地需要民事法律的支持,而民法典也必将为发展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提供更为坚实的法治保障
篇三
近日,中央政治局就“切实实施民法典”举行第二十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全党要切实推动民法典实施,以更好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更好保障人民权益。”这一要求深刻表明,民法典实施水平和效果,是衡量各级党政机关治国理政成效的重要方面。
管子曰:“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从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成文法典《法经》问世,到代表中国古代历史上最高立法水平的《唐律疏议》出台,历史表明,法之盛衰关乎政之治乱,良法向来是治国之重器、善治之前提。今天,汲取中华民族5000多年优秀法律文化,借鉴人类法治文明建设有益成果,系统整合新中国70多年来长期实践形成的民事法律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诞生,宣告中国迈入“民法典时代”。可以说,编纂法典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走向繁荣强盛的象征和标志,是中国法律传统和法治信仰的生动写照,映射出中华民族在法治道路上的不懈奋进。
充分认识颁布实施民法典的重大意义,才能更好推动民法典实施。从实践看,中国经济发展行稳致远,社会生活风清气正,都离不开民法制度夯实基础、与时俱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民法典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是一部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基础性法律,对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巩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依法维护人民权益、推动我国人权事业发展,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都具有重大意义。”充分把握民法典的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才能推动“中国之治”进入更高境界。
实施民法典,是一项系统工程、长期工程,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常抓不懈。履行职责、行使职权、开展工作,各级党和国家机关不仅要考虑民法典规定,还要加强同民法典相关联、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制度建设。与此同时,维护好民法典权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提高司法公信力是题中应有之义。善以保证民法典有效实施为重要抓手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善以提高民事案件审判水平和效率来及时回应社会关切,才能让老百姓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欲茂其枝,必深其根。10次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收到42.5万人提出的102万条建议,民法典诞生就是充分尊重民意的过程。遵循同样的逻辑,民法典要实施好,就必须让民法典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不管是遇上高空坠物,还是碰到遗产纠纷,抑或遭遇隐私泄露,只有全体社会成员以民法典为遵循,养成自觉守法的意识,形成遇事找法的习惯,培养解决问题靠法的意识和能力,才能让民法典真正成为老百姓保护自身权益的法典。从这个意义上讲,把讲清楚阐释好民法典作为“十四五”时期普法工作的重点来抓,把民法典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方能保证全社会缘法而行,实现法盛人和。
大国治理,机杼万端,法治始终是令人瞩目的关键词。让民法典的规章与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融入日常生活,神州大地必将绘就全面依法治国的崭新画卷。
篇四
6月1日,民法典全文正式公布,将于2021年1月1日起施行。这部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早已成为两会上代表委员的热议焦点和生活中群众百姓的热门话题。它集中反映了人民意愿,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法治理念,是全面依法治国、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内容,在新时代法治中国建设中具有重大意义。
民法典的立法目标是保障人民需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显示,2019年地方各级法院受理案件3156.7万件,审结一审的刑事案件129.7万件,这意味着受理案件中有很大一部分属于民事案件。面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矛盾,民法典将成为重要的法治保证和有效的法律利器。以保护民事权利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对民生关键问题给与多角度、全方位的回应,体现人民需求,保障人民权益,增进民生福祉,开启人民权利保护的新时代。
民法典的立法原则是以人民为中心。1260条,10万余字,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条文、字数最多的一部法律。民法典是对我国现行民事法律规范的系统性整合、修改和完善,在字里行间呼应着社会现实,用行文条款书写着人民权利。它囊括了全部民事主体的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组织在社会生活中所涉及的方方面面,规范各类民事主体的各种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可以说,人的“生老病死”各个阶段的权利,都可以在这部“社会生活百科全书”中找到答案,且围绕着“人”做出了周全的利益保障。
民法典的运作形式是开门立法,广纳民意。历时5年,草案各编10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向社会公众征求意见10次并收到102万条意见……这些数据正是《民法典》开门立法、广纳民意的充分证明。集民智、映民意、应关切,吸引更多的公民和机构参与立法过程,通过广开言路的形式,充分考量和吸纳民意,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保障社会公众的合法权益。而群众意见的接受和采纳,更是与民心民意达成共识的最好证明。
民法典有着太多的闪光点。它体现了时代的精神和特征,有典型的中国特色与风格,对中国问题作出了回应,与时俱进,有发展眼光。它是中国人民“保障私权”呼唤的最有利回应,这种回应既凸显观念的进步,更体现了“人民至上”的立法精神。它的诞生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维护人民切身利益,将深刻影响我们每个人。这样一部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精神、反映人民意愿的法典,正承载着亿万人民的期许阔步向我们走来。
第四篇:基层干部培训班学习心得
基层干部培训班学习心得
国有企业党组织是党的执政基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党组织的能力,充分发挥作用,对于强基固本,加强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加强国有企业基层党组织建设,必须紧紧围绕“保证、支持、参与、服务、监督”五项职责,着力提高五个能力,发挥五个方面的作用。
一、着力提高谋全局、把方向的能力,发挥推动科学发展的作用
谋全局,就是统筹兼顾;谋万世,就是科学发展。国有企业基层党组织要谋全局、把方向,必须集中精力研究解决带有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长远性、方向性的重大问题,善于站在全局立场观察和分析问题,善于把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和上级指示精神同谋划企业的改革发展结合起来,用科学发展观指导企业发展。
把方向,就是始终把握企业发展的正确方向。国有企业基层党组织必须始终以保证企业正确的发展方向为己任,以科学的理论指导重大决策,以集体的智慧研究重大问题。在思维方式上打破“非此即彼”的片面性;在领导方式上避免直接指挥或无所作为;在工作手段上要善于通过组织发挥集体作用,从而把党对企业的政治领导落在实处。按照这样的定位,基层党组织首先是把握方向,按照“将企业带上可持续发展之路,将职工带上富裕之路”的目标,开展工作;其次是引导方向,通过对国家大政方针和企业发展战略的宣传,把正确的价值观传递给每一位职工,形成共同愿景。
二、着力提高理大事、管协调的能力,发挥服务企业和职工的作用
理大事,就是要抓主要矛盾,抓影响全局、影响成败、影响职工思想情绪的关键点。国有企业基层党组织要主动参与重大问题的决策,规范并严格执行决策程序,凡属于企业发展战略、重大改革方案、重要建设工程、重要人事任免、阶段性的工作目标、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劳动、用工、分配制度调整等都是企业的大事,都要深入调研、认真思考、细致谋划;都要集体讨论、集思广益、科学决策。对于确定的大事要跟踪考察,一抓到底,抓出成效。
管协调,就是要统揽全局,协调各方,消除矛盾,保持平衡。要从促进改革、加快发展、维护稳定的大局出发,从整体推进全局工作的要求出发,主动协助厂长协调好方方面面的关系,协调好党群组织与行政的关系,协调好政工工作与生产经营管理的关系,协调好安全生产与经营管理的关系,协调好党群、干群关系、协调好部门之间和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关系,协调好企业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做到围绕中心,各司其职,保证改革不偏离方向,保证企业各个阶段目标的实现,营造企业内外良好的发展环境。
三、着力提高抓班子、带队伍的能力,发挥凝心聚力的作用
抓班子,就是要始终坚持抓领导班子思想、能力、作风建设,着重抓好制度的落实。坚持和完善学习制度,不断提升班子抓改革、促发展的能力,坚持和完善科学决策制度,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健全领导班子民主决策机制,坚持和完善党风廉政制度,解决好党内外监督的问题。通过制度和机制,使领导班子始终做到“为民、务实、清廉”,始终做到“讲政治、有本事、肯实干、能自律、业绩好”。
带队伍,就是要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抓好四支队伍建设。要特别重视人才工作,把党管人才的原则与市场化选聘结合起来,努力培养高素质的干部队伍、经营队伍、职工队伍和党员队伍。党管人才主要是管政策、管培养、管选拔、管服务。基层党组织要转变旧的人才观念,树立人人都有可能成才的理念,努力为各类人才的成长营造良好的思想、舆论、政策、工作与生活环境,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企业氛围;还要热心发现人才,诚心使用人才,精心爱惜人才,用心留住人才;对待人才要鼓励创新,宽容失败,让人才与企业共同成长,使企业的人才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
四、着力提高聚人气、谋发展的能力,发挥促进企业和谐的作用
聚人气,就是要统一思想、凝聚人心、化解矛盾、激励斗志。国有企业基层党组织要做理顺关系、解决矛盾、防止内耗的“润滑剂”;做调动各方积极性、创造性的“催化剂”;做协调好企业内外关系的“粘合剂”。事实证明,只有相信职工、依靠职工,才能真正办好企业。聚人心必须以保稳定为前提。国有企业基层党组织要从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企业的高度,充分认识稳定工作的重要性。一要从源头上维护稳定,坚持群众路线。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要从广大职工的利益出发,落实职工最现实、最直接的利益,重点解决难点、热点、焦点问题,保证出台的政策符合大多数职工群众的利益。二要统筹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更加注重公平。推进改革、制定政策要统筹兼顾,既要注重大多数,也不能忽略少数人;既要关注弱势群体,也不能损害“强势群体”;既要关注职工群众的利益,也要保证国家和企业的利益,切实做到国家、企业、职工利益相统一。三要建立沟通渠道和协调机制,及时发现问题,早日化解。稳定是国企党组织的硬任务,只用和谐稳定,才能干成事,才能谋发展。
谋发展,就是要紧紧抓住第一要务。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做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要坚持统筹协调,实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协调发展、企业和人的共同进步。当前,正是国有企业调整结构的良好时期,基层党组织要支持董事会和厂长(经理)抢抓机遇,实现企业跨越式发展。发展不仅仅是改建扩建,改革也是发展、提高管理水平也是发展,要通过改革和加强管理,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核心文化和核心管理经验,提高核心竞争力和获利能力。
五、着力提高强肌体、拒腐蚀的能力,发挥党的先进性作用
强肌体,就是要不断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不断发展先进性。国有企业基层党组织要不断深化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在党的“五大”建设上有新的突破。一要探索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建立党员长期受教育的长效机制。二要从组织入手提高素质。要加强组织建设,着力提高党组织的凝聚力、影响力、号召力,更好地发挥党组织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的作用;要规范组织发展,严把入口,疏通出口,着力在生产管理骨干和优秀专业技术人员中发展党员,以改善结构,提高素质,更好地体现党的先进性。三要从制度入手加强作风建设。坚持并完善党深入基层、联系群众的各项制度,坚持“问计于民、问政于民、问需于民”,确保不脱离群众、脱离实际。肌体强壮,拒腐蚀的能力才能强大。
拒腐蚀,就是要按照《实施纲要》的要求,不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一要坚持长期教育,警钟常鸣,构建廉政文化,以德拒腐。二要坚持制度,构建防腐制度体系和责任体系,以法防腐。三要完善监督制度,重点对一把手、重要工程和企业敏感问题实施有效监督,源头防腐。四要推进党内改革创新,完善管理机制,以机制防腐。四要惩防并重,坚决打击,以高压态势惩腐。基层党组织不仅要敢于反腐,还要善于拒腐,要积极研究产生腐败的现象和规律,大力实施风险预控,准确及时辨识各种易于产生腐败的风险,防控在先;要教育党员干部经得住诱惑、守住根本;要全面贯彻《实施纲要》、《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若干准则》,坚决防止工程上马、干部落马,确保党员干部既能干事,又要干净,以党员干部的优良形象和作风取信于民。
第五篇:基层干部十八大学习心得
十八大学习心得
党的十八大举国关注,这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攻坚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我在电视上收看了十八大开幕式及胡锦涛代表中共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题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心潮澎湃,斗志昂仰,同时也感触颇多。
认真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是全党和全国人民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我们要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认真学习、理解、领会和实践十八大精神。通过十八大精神的学习,使我深刻的觉悟到:中国的兴旺发达关键在党,民族的全面振兴关键在党。在实际工作中认真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尤其作为党员干部,要进一步增强了自身的政治意识和责任意识,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以后工作中要始终坚持党的性质和宗旨,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立足本职岗位,作出更多业绩,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社会各项事业强调“民生”,干部选拔任用强调“民意”,法治建设强调“民主”,胡锦涛总书记所作的十八大报告,与“民”字相关的词汇频繁闪现。“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是我国千百年来有识之士的共同理想。但真正视人民为国家之本,真正富民强邦的,是忠实地代表人民利益,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的中国共产党。从91年前浙江嘉兴南湖的一叶扁舟,到今天举世瞩目的盛世盛会,我们党不断发展壮大,带领人民从胜利不断走向胜利,始终立于不败之地,最根本的一条在于我们党始终把“民”字放在了心中最高位置,始终坚持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民”字立党心,党心连民心。在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阶段召开的十八大,不仅体现了我们党始终如一、一心为民的政治追求,凸显了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而且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出了新要求、确立了新思路、明确了新任务。这些新要求、新思路、新任务无不紧扣一个“民”字,无不紧扣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达到新要求、落实新部署、完成新任务,同样也离不开一个“民”字。
作为一个基层领导干部,一定要以胡总书记的讲话为工作指引,实事求是,立足本职,勤恳工作,扎扎实实为群众排忧解难,尽心尽力为人民服务,不断谱写跨越发展的新篇章,为建设富裕开放文明和谐新河阴不懈奋斗。乡镇领导干部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要力量,坚持贯彻党的农村各项政策。乡镇、乡村管理要坚决遵循这些教导,认真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管理发展规律,不畏艰险,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创进取。建设新农村,全面贯彻党的农村各项政策。让中央的惠民政策落到实处。保证粮食安全和农村的稳定,人民安居乐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