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龄老人自我状况主观评价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文章标题:高龄老人自我状况主观评价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是老龄研究领域中得到较多关注的话题。中华医学会建议对老年生活质量的评价应考虑11个方面,即:健康状况、生活习惯、日常生活功能、家庭和睦、居住条件、经济收入、营养状况、心理卫生、社会交往、生活满意度、体能检查(于普林等,1996)。各种相关研究显示,老年
人、尤其是高龄老人,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健康方面的问题或日常活动需要别人的帮助。有学者提出,仅仅用一成不变的健康人的标准来评价所有人的生活质量是不妥当的,这种评价忽视了人群的多样性和异质性。例如,有人虽然带病或有残疾,但他已学会了如何带病生活,具有良好的自我感觉,而且还能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作用(Koch,2000)。作者由此得到的启发是,当年龄增高后,老人们或多或少地都会有一些疾病或症状,一些高龄老人虽然带病,但他们可能已经在长年的带病生活中找到了自己的生活方式,从而对健康状况和生活状况都比较满意。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评价他们的生活质量,如何有针对性地制定对策和开展工作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值得深入研究和商榷。
数据来源
本研究使用数据来自1998年对中国80岁以上高龄老人的健康长寿基础调查(“中国高龄老人健康长寿研究”课题组,2000)。本研究使用了80~105岁老人的调查结果,样本量为8805人,其中男性占40.3%。调查内容中包括老人对自己生活和健康的评价,共有两个问题:“你觉得你现在的生活怎么样?”“你觉得你现在的健康状况怎么样?”提供给老人亲自选择回答的有:很好、好、一般、不好、很不好5种评价。
关于老年人生活质量的评价,大多研究者采用了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指标。但因为主观指标容易受到外界干扰和内在偶然因素的影响,而且每个调查对象都是从个人的角度做出评价,身处不同地区、时代、环境的个人,评价标准必然不同。因此这些主观指标的效度和信度往往在分析研究中受到质疑。如1998年中国高龄老人健康长寿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高龄老人认为自己目前的生活“很好”或“好”(69.7%),只有2.86%的老人认为生活“不好”或“很不好”(“中国高龄老人健康长寿研究”课题组,2000,244页)。对这种结果可以有不同解释:(1)事实确实如此;(2)这些高龄老人能够存活到如此年龄,显然是一个选择性的群体,他们对生活的乐观与知足是长寿的一个因素,因此会对生活质量的评价过于乐观;(3)这些老人往往会将过去艰苦的生活做为对照,因此得出现在生活“很好”的结论;(4)这些老人的回答受到调查环境的干扰,如家人或地方领导的在场等,但实际上他们很多人的生活质量相当差(董人铮,2000)。后面的三种解释都基于一个假设,即对生活满意的高龄老人如此之多是不可信的。不过,据四川省1990年对823例百岁老人的调查结果,有75%的调查对象感到生活幸福,比例也是相当高的(袁鸿江等,1999);根据1992年中国老年人供养体系调查结果分析,在9889名60岁以上的老人中有幸福感的占81.92%(姜晶梅等,1998);根据1998年对1000名上海城市高龄老人的调查,生活满意度为“差”的老人只占2.2%(林茵等,2000)。由此看来,这些调查的结果比较一致。此外,1998年高龄老人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调查对象的性格特征具有明显积极乐观的倾向;老人的乐观态度必然会使得他们对生活的自我评价趋向较好,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虽然老年调查对象对生活状况的自我评价偏高,但还是可信的。
同一调查中的自评健康状况则与自评生活状况的分布稍有不同,评价自己健康状况“很好”和“好”的老人占53.95%,认为不好的有7.89%,明确认为“很不好”的只有0。56%(“中国高龄老人健康长寿研究”课题组,2000,248页)。与调查员的观察相比较,被访老人、尤其是身体比较虚弱的老人有高估自己健康状况的倾向,甚至在看来体弱多病的老人中还有10.2%认为自己的健康状况属于“好”(见表1)。但总的来说,自我健康状况评价和调查员的观察比较一致(两变量的相关系数Gamma=588)。
虽然健康状况和生活状况自我评价高度相关(如果将两种评价都划分为二分变量,即“好”和“其他”,两变量的相关系数Gamma=0.729),但还是有区别的。有45.7%的老人认为自己的生活和健康状况都好,有23.0%的老人虽然认为自己的健康状况不算好,但生活状况还好。因此本文将对生活自评和健康自评分别分析,探讨对生活和健康状况的主观满意度与老年人当前生活习惯、身体状况、以及个人性格特征的关系,并探讨如何改善患有疾病或日常活动能力有困难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高龄老人自我评价的相关因素分析
本研究假设调查对象的性别、民族(汉族/少数民族)、受教育年限、婚姻状况、现居住地(城市/农村)、居住方式(与家人同住/独居/住养老院)、经济状况(主要生活来源)、年龄、性格特征(乐观/悲观)、是否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目前参加活动情况、日常活动能力(ADL评分)、患有几种慢性病以及患病是否影响日常生活等变量与生活和健康状况自评有关。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大部分老人都趋向于认同乐观积极的性格特征。图1为乐观特征与悲观特征的平均认同分布,认同程度从“很像”到“很不像”,取值范围从1至5,取值越低的认同程度越高。本文综合了“不论什么事都想得开”、“自己的事情自己说了算”、“与年轻时一样快活”三项为乐观特征,“感到紧张、害怕”、“觉得孤独”、“越老越不中用”三项为悲观特征,两种特征的平均分布如图1所示。显示出大部分老人认同乐观特征而不认同悲观特征。双变量分析发现,乐观性格与较好的生活与健康自评高度相关,因此被作为主要的相关因素考虑。
为了考察可能与老人自我评价相关的多种因素的作用,本文采用了多元逻辑斯蒂回归分析,但需要说明的是,在此仅仅是借用该分析方法考察在控制了其他变量作用的情况下,某个变量与自评变量的关系,不涉及任何因果关系的假设。因为个人对自己生活或健康的评价既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如人们普遍认同的健康标准、家人的态度等,也与每个人心中的相对标准有关;既受个
人性格特征的影响,同时也是性格特征的一种表现。所以本文的分析类似于各变量与自我评价变量之间的偏相关关系分析。
表2列出了对自我生活评价和自我健康评价有影响的变量,以及其回归参数估计和显著性。表中的应变量为二分变量,“1”代表自我评价为“好”或“很好”,“0”,为其他各级评价结果,包括“无法回答”(关于“无法回答”的趋势当另文分析)。回归分析中应用反向剔除法进行了自变量的筛选。
回归结果显示,较有可能对自己的生活状况评价好的调查对象特点为:女性、少数民族、住养老院者(参照组为与家人同住者,而独居老人的生活状况自评倾向于最差)、90岁以上的老人(参照组为80—84岁)、自评健康状况好的人、具有乐观性格的人,这些变量的影响与我们的常识一致。但是,日常活动需要人帮助和至少患有一种疾病的调查对象也更倾向于对生活状况有好的评价,这种关系如何解释还有待进一步探讨。另外,有时做家务劳动(如做饭、带小孩等)的老人更倾向于有好的自我评价,而几乎每天做家务则恰恰相反,是与好的自我评价显著负相关。同时,看电视或听广播有显著的正面影响。
第二个回归模型显示,较有可能对自己的健康状况评价好的调查对象特点为:男性、农村居民、没有退休金、95岁以上、自评生活状况好、具有乐观性格、经常进行体育锻炼、几乎每天做家务、几乎每天打牌/打麻将、看电视/听广播、日常活动不需要帮助、没有疾病或即使有病,但也不会严重妨碍日常生活。
讨论
从以上分析结果可见,老年人对自己生活状况的评价是与家庭、性格特征、参加活动以及通过电视广播与外界的接触密切相关的,它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的一种反映,比如孤居独处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的不利影响,说明了家庭在老年人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在日常活动中需要借助别人的帮助和患有慢性病与老年人生活状况自我评价没有负面的相关作用。这说明多数老人已经能够以自己的方式对待所患的慢性病(多数是老年病),学会了带病生活,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已经习惯了而不觉得那是个主要问题,他们对生活质量的测量标准是随着自身的健康状况而进行调节的。此外,生活的丰富多彩有助于老年人对生活采取积极态度,但是过多的劳动和职责会起相反的作用,如几乎每天做家务的老人反而更倾向于不好的生活状况自我评价。有些被认为是关联比较密切的变量,在分析中被筛选出去,说明这些变量与生活状况自我评价没有设想的关系,如是否有配偶(LiuGuiping,2001,曾经也指出这一点)、受教育程度、城乡差别、经济状况等。看电视和听广播可能与经济状况有间接关系,有些老人不能看电视和听广播可能是因为家里没有条件。
多数老年人对自己健康状况的评价看来比较清醒理智,因为该评价与日常生活能力和患病状况高度相关。与生活和健康状况评价都高度相关的是老人的乐观性格,而年龄组的高度相关则显示了高龄老人这个群体的选择性。
根据对高龄老人生活质量自我评价的分析结果,作者认为,进入高龄的老年人不可避免地会有这样那样的疾病或活动上的不便,有些老年疾病或失能甚至是不可逆的或难以治愈的,而与此同时,很多老人们都表现出对自己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鉴于这种特定状况,改善高龄老人生活质量的重点应当是加强社会和家庭的人文支持和关怀力度。如公共设施和社区环境应当考虑方便带病老人的出行和生活,使他们感觉到社会对他们的支持和体谅,而不是因为年老而受到各种限制。还应当创造条件,积极引导、组织、支持和鼓励高龄老人多参加社会集体活动,并对老人及其亲属进行咨询和培训,使高龄老人能够相对愉快、平安地渡过带病的晚年。
参考文献
1.董人铮.关于高龄老人生活质量现状的思考[J].中国人口科学,2001增刊:中国高龄老人健康长寿研究专辑.
2.姜晶梅等.我国城市老年人幸福感的主要影响因素探讨[J].中国老年学杂志,1998(3):132~134.
3.KochT.LifeQualityvsthe‘QualityOfLife’:assumptionsunderlyingprospectivequalityoflifeinstrumentsinhealthcareplanning[J].SocialScienceandMedicine,2000(51):419~427.
4.林菌等.维护高龄老年人的生存质量I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0(2):65--66.
5.LiuGuiping.MaritalStatusandSelf-ratedHealthOfChineseOldest-old.In:InternationalSymposiumOfHealthyAgingStudiesinchina.Beijing,October2001.
6.于普林,杨超元,何慧德.老年人生活质量调查内容及评价标准建议[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1996(5):320.
7.彭鸿江等.四川省1990年823例百岁老人的调查报告[J].中国老年学杂志,1999(4):193~195.
8.中国高龄老人健康长寿研究课题组.中国高龄老人健康长寿调查数据集(1998)[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高龄老人自我状况主观评价及其相关因素分析》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高龄老人自我状况主观评价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第二篇:武汉市农村高龄老人养老状况调查报告
武汉市农村高龄老人养老状况调查报告
联合课题组
内容摘要:高龄老人系指8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武汉市60岁以上农村老年人约50万人,其中80岁以上且无养老金的农村高龄老人约3.6万人。这3.6万名无养老金的农村高龄老人面临着最大的生活困难和最突出的养老问题,他们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最弱势群体。根据武汉市委、市政府关于探索、研究“建立对农村高龄老人生活补贴制度”的要求,武汉市老龄办、武汉市社科院于2009年上半年组织开展了“武汉市农村高龄老人养老状况调查”并形成了调查报告。本调查报告为市委市政府决策提供了依据,其中关于给农村低收入高龄老人每月发放生活津贴的建议被市政府采纳,列入2010年武汉政府十件实事,惠及广大老年人。
关键词:社会救助
社会福利
社会保障
农村高龄老人
根据武汉市委、市政府关于探索、研究“建立对农村高龄老人生活补贴制度”的要求,武汉市老龄办、武汉市社科院于2009年上半年组织开展了“武汉市农村高龄老人养老状况调查”并形成了调查报告。本调查报告为市委市政府决策提供了依据,其中关于给农村低收入高龄老人每月发放生活津贴的建议被市政府采纳,列入2010年政府十件实事,惠及广大老年人。在武汉市十二届人大六次会议上,阮成发市长郑重承诺2010年继续为群众办好10件实事,其中之一就是“改善老年人生活条件。”具体内容为:“建立关爱百岁老人制度,给全市百岁以上老人每人每月发放500元津贴,定期进行体检、开展生日探望、春节慰问等三项关爱活动各 课题负责人:武汉市老龄办主任谢江虹,武汉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黄红云;课题组成员:武汉市老龄办卢忠新,江克松。
安排资金500元。给80岁以上的农村生活困难老人每人每月发放20~100元不等的高龄生活津贴。”这是继武汉市居家养老护理服务工作连续三年列入政府实事后的又一重大举措,将要福祉近4万老年人,仅这两项每年财政就要支出2500万元。该调查报告同时也荣获湖北省老龄工作优秀调研成果一等奖。
一、调查背景介绍
高龄老人系指8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武汉市60岁以上农村老年人约50万人,其中80岁以上且无养老金的农村高龄老人约3.6万人。这3.6万名无养老金的农村高龄老人面临着最大的生活困难和最突出的养老问题,他们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最弱势群体。
本次调查于今年3月至5月进行。调查范围为全市6个远城区;调查对象为持有农业户口且年龄在80周岁以上的农村老人;调查方式为实名问卷、入户走访式的全面普查;调查项目为经济收入、自理状况、赡养情况、低保水平和主要困难等8 个大项、23个具体内容。
(一)调查范围和调查对象具有较强的代表性。这次调查,范围涉及1901个村(场),占现有村(场)总数1950个的98%,共调查35338名高龄老人,占无养老金和其他收入的农村高龄老人总数的95左右%。应该说调查面很广,代表性很强。
(二)调查对象中女性双倍于男性。调查显示,35338名被调查的农村高龄老人中,80岁以上女性老人24217人,男性老人为11121人,女性老人为男性老人的2.18倍。
(三)调查对象中90岁以下高龄老人占九成。在被调查的35338人中,80—84岁的高龄老人占六成(21455人,为总数的60.72%);85—89岁的老人占三成(10670人,占总数的30.19%);90岁以上老人占一成(90—99岁老人3160人,占总数的8.94%;百岁以上老人53人,占总数的0.15%)。
二、武汉市农村高龄老人的基本养老状况
(一)从身体状况来看,身体差的高龄老人占六成多。调查得知,身体状况差的高龄老人23042人,占调查总数的65.21%;身体状况一般的为11299人,为调查总数的31.97%;老年人自感身体状况好的为997人,占调查总数的2.82%。
(二)从自理情况来看,不能自理和半自理的占八成。调查显示不能自理的高龄老人为10804人,占总数的30.57%;半自理的为17095人,占总数35338人的48.38%;能自理的老人7439人,仅占总数的21.05%。
(三)从收入状况来看,无收入的高龄老人占近八成。调查发现,有27177名高龄老人无固定收入,是调查总数的76.91%;年收入在千元以下的老人达6299人,为调查总数的17.83%;年收入在千元以上的老人为1862人,占调查总数的5.26%。
(四)从子女赡养来看,年赡养费在几百元以下的占97%。调查显示,没有得到子女赡养的高龄老人达12391人,占调查总数的35.06%;每年得到子女几百元赡养的老人为21636人,占调查总数的61.23%;每年可得到子女上千元赡养款物的为1311人,仅占调查总数的3.71%。
(五)从居家养老状况来看,空巢老人占四成。通过调查发现,独居的空巢高龄老人14435人,为调查总数35338人的40.85%。
(六)从社会保障来看,享受农村低保的高龄老人仅为6%。调查显示,纳入农村低保范畴的高龄老人为2122人,只占调查总数35338人的6.01%。
三、农村高龄老人生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各级党委、政府和全社会的关爱下,各项养老保障措施和惠老政策给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更多的实惠,武汉市农村高龄老人总体生活状况趋好,但有相当部分高龄、空巢、困难、重病农村老人养老生活窘困,他们是最困难的群体和政策边缘化人员,亟需党和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关爱和帮助。
调查表明,农村高龄老人反映经济困难的占八成(27648人,占78.24%);反映医疗困难的15076人,占42.66%;反映生活不便、护理困难的老人13716人,占38.81%。
(一)无稳定收入,晚年基本生活难以保障。调查表明,95%的农村高龄老人处于无固定收入或低收
入状态,养老的经济基础十分薄弱。农村老年人主要靠自己劳动生活,一生没什么积蓄,养老生活费用主要来自子女有限的支持,有的老人子女全年给的赡养费和实物不足千元。随着年龄的增长,疾病的增多,劳动能力逐渐丧失,基本生活的窘境随之显现。最困难的情况是老年人年高体弱、无钱养老,家庭养老能力弱化,赖以依靠的法定赡养人无力提供必要的养老支撑。
如:江夏区山坡乡群星村一组现年81岁的邓先桂婆婆由于儿子早逝,媳妇出走,留下两个未成年的孙子,婆婆无固定生活来源,靠拾破烂维持生计,还要供两个孙子读书,生活的艰辛无以言表。江夏区五里界街联益村年近八旬的田化富老人,坐骨残三级,老伴及两个子女都是弱智,全家四口人,没有一个是身心健全的人,一家人的生活来源仅靠田老剃头的手艺(拄着双拐走村串户)和带着三个智障人种地来维持,生活极为困苦。
调查显示,只有6%的农村高龄老人享受了低保救济,其金额每季度在几十和一百多元间,救济水平偏低。尽管这样,也给受惠老人极大的心理慰藉,解决了最基本生活用品如购买油、盐之款。
(二)多数高龄老人患有多种疾病,难以做到及时医治。在农村,缺钱治病是一个很普遍的问题,特别是高龄老人年高体衰,60%的老人多种疾病缠身,一般都是小病扛大
病拖,实在不行送医院,但很多老人无钱医好就出院回家,看不起病、看病难的问题仍然困绕着很多农村高龄老人,卧床几年、靠简单药物勉强维系的高龄老人为数不少。近两年来,武汉市农民包括农村老人基本都参与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看病难、不敢看病、不能看病的问题,但是由于收入少、门点少、门坎高等因素,看病仍是一个大问题。
虽然目前武汉市参合农民人数达265.4万人,参合率达96.4%,但是,老年人要到指定的乡镇医院看病住院才能报销,报销比例较小、范围较窄、额度较低,而且住院需要先垫付资金,如果家庭经济条件不佳,就会出现就医难题,个别老人因无力支付医疗费,受不了病魔的折磨,自尽了结。
(三)农村高龄空巢老人日益增多,生活照料问题凸显。随着社会的人口老龄化和高龄化加剧,加之农村外出务工经商人员的年轻人增加,农村空巢老人、留守老人日益增多,占农村高龄老人总数的40%。这些农村高龄老人自理能力差,其子女也是50多岁的准老年人,忙于家务和关照儿孙,对上辈的照料自然打了折扣,居家护理缺位,无力照顾老人的现象在所难免。2007年市政府推出居家养老护理服务政策以来,给农村的高龄、空巢、困难老人极大的关爱,但是享受数量较少,覆盖面有限,与老年人的护理需求还有一定距离。
四、提高武汉市农村高龄老人养老生活水平的建议 农村老人的赡养问题,成了构建和谐社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亟需突破的瓶颈。农村高龄老人自给及生活自理能力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减弱,与城市高龄老人相比,农村高龄老人经济资源缺乏,社会支持网络薄弱,随着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农村高龄老人养老对社会的依赖日益迫切。我们要在政策上引导、措施上保障,使高龄低收入、无收入老人基本生活由以往低标准、临时性、不确定性的救济方式转变为一种规范的制度性保障,逐步解决农村高龄老人养老生活的基本问题,切实建立兼有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双重性质的农村新型社会养老保障制度。
(一)建立农村高龄老人养老补贴制度,提高农村高龄老人养老保障水平。我们认为,建立“对农村高龄老人生活补贴制度”,是目前最有效、最直接帮助农村高龄老人度过生活难关的有效措施。建议对武汉市的3.6名农村高龄老人采取分级定补、定额补助的办法:
1、对80岁—84岁农村高龄老人,每人每月给予20元的高龄老人生活补贴(全市符合条件的农村老年人约2.15万人,每年需要516万元);
2、对85岁—89岁农村高龄老人,每人每月给予30元的高龄老人生活补贴(全市符合条件的农村老人约1.1万人,每年需要396万元);
3、对90岁—99岁农村高龄老人,每人每月给予100元的高龄老人生活补贴(全市符合条件的农村老年人约0.32万人,每年需要384万元)。
以上三项合计1296万元,按市区两级财政各负担50%(纳入财政预算),市财政每年只需承担648万元,却对全市3.5万名农村高龄老人月月有惠及。这样做,在社会上产生的尊老敬老助老影响不言而喻,将大大提升政府亲民形象,推进民心工程建设。
(二)积极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加快养老保险机制建设步伐。按照新型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农民将拥有自己的养老金账户。参保农村居民年满60周岁后,如按规定缴纳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累计满15年,或按规定一次性补缴了一定年限的养老保险费,即可开始每月领取养老金。武汉市正在开展这项试点工作,届时年满60周岁、符合相关条件的参保农民届时将可领取基本养老金。随着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试点的逐步推开,他们以后将可以像城里人一样每月领取养老金,这将给高龄老人养老带来福音。这种养老保险的资金来源包含中央和地方财政补贴。这也意味着,中央财政首次对农民的养老承担责任,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纳入各级政府的议事日程。
(三)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善农村老年人的医疗条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解决广大农民就医问题 的有效方法,建议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针对农村老年人出台一些特殊政策,减轻农村老年人的医疗负担,保障“老有所医”。
1、免除农村80岁以上高龄老人参加合作医疗的自费部分,每人每年15元,估计4万人,每年需要60万元;
2、按照就近就地原则,允许农村老年人患小病就近(村合作医疗点)看病予以报销,减少老人的劳顿之苦和交通费用;
3、开展城市医疗卫生下乡支农巡回义诊活动,为高龄体弱、经济困难农村老年人送医上门;
4、建立农村老年人大病救助基金,为患大病老年人提供医疗保障;
5、对农村高龄老人适当提高医疗费用报销比例。
(四)推进多种养老护理方式,做好政府居家养老护理提标扩面工作。建议在强化家庭护理的同时,注重发展社会护理方式,解决农村老年人特别是高龄老人无人照料问题。
1、注重发挥农村老年人协会在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方面的重要作用,推广签订《农村家庭赡养协议书》,增加子女护理约定内容,为老年人提供基本护理保障。
2、降低门槛、放宽条件,做好政府提供居家养老护理服务的提标扩面工作,逐步将农村的高龄、空巢、困难老人,纳入政府居家养老护理服务范围。
(五)加大宣传教育力度,营造尊老助老的良好社会氛围。要大力弘扬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强化子女的敬老养老意识,教育和要求子女必须履行赡养老人的责任与义务。建议通过多种宣传工具,开展评选敬老养老好儿女、好媳妇、模范家庭活动,大力宣传尊老敬老助老的法律法规和先进事迹,使人们认识到尊老敬老助老是宪法规定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从道义和制度上规范人们的尊老敬老助老行为,使老人心情舒畅,精神愉快,颐养天年。
(六)逐步加大对农村老龄事业的投入。要调动各方积极性,修建各种为老服务和老年福利、文化娱乐设施,让广大农村老年人能更好更多地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
第三篇:《研究生主观幸福感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心得
《研究生主观幸福感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心得
摘要:小组论文《研究生主观幸福感及影响因素分析》是对XX大学研究生进行抽样调查。利用因子分析法和回归分析法分析了研究生主观幸福感(SWBP)现状及影响因素。本篇论文的主要目的是对小组论文在写作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进行解释。在小组论文写作中主要涉及的问题是文献综述,调查问卷的编制、发放和收集,数据分析和论文写作。
关键词:小组论文,问题,解决方法 1 前言
随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反映心理健康状况积极层面的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其影响因素在国内外也有较多的研究和报道。然而,目前有关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老年人、教师和青少年学生群体,而对研究生的关注则较少。因此加深对这一群体的主观幸福感及各因素之间的联系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正是基于这些原因,我们小组选择的是对研究生群体的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这也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
国内外学者先后对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做了一系列的研究分析。Diener, Ed and Micaela[5](2010)通过分析幸福感差异的驱动因素,指出影响幸福感差异的因素主要有:受教育程度,收入水平,就业与失业,账户储蓄,是否拥有房子,结婚与否,居住地区等。Clark, Andrew and Claudia Senik[6](2010)研究了经济增长政策与人们主观幸福感的内在联系,指出仅仅依靠经济增长是不能达到增强人民幸福感的社会目标的,百分百的就业率和一个普及的社会保障能够增强幸福感。Frey, Bruno S.and Matthias Benz[7](2008)在研究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中提出了收入对主观幸福感有显著地影响作用。吴淑凤[8](2006)在《和谐社会下影响社会幸福感形成的四个维度《理论与经验研究》中通过对社会幸福感形成的四个维度即需求满意度维度、相对标准维度、目标维度和文化维度的介绍分析,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解释了影响社会幸福感形成的各个因素,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相应的理论分析框架和研究视角。郑霞[9](2007)为了研究硕士生主观幸福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对南昌大学、江西师范大学和江西财经大学的412名硕士生进行了调查研究。通过文献分析发现,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主要有经济状况、健康状况、人际状况、性格状况、压力状况、婚恋状况、休闲状况、婚恋状况、文化背景。冯翠仙[10](2008)进行了硕士研究生主观幸福感与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采用发放问卷的形式,从山西3所高校硕士生中随机抽样150名进行调查。研究采用量表法,使用方差分析等相关统计方法。经过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应该积极鼓励硕士研究生形成良好的人际网络,建立亲密关系,提高他们的社会支持度,从而提高硕士研究生的幸福感。
在本次小组论文的写作中,我主要参与的工作是调查问卷的编制,问卷的发放、收集,数据的收集、整理。以及辅助小组其他成员对整理好的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得到论文撰写所需要的数据。为论文的最终完成提供理论依据。以下是我在本次小组论文写作中的心得体会。阅读中内外文献
要对一个问题进行研究,首先,我们要知道我们所研究的问题应包括哪些方面。中内外学者对该问题的研究程度。以及该问题现在的研究进度。所以,我们就需要搜集和阅读大量关于我们所研究问题的文献、书籍。对其进行归纳、整理,这样我们就能对该问题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这样也能帮助我们形成我们自己对该问题的研究方向和方法。在此次小组论文中,我们选择的是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收集数据,然后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研究。调查问卷的编制、发放和收集
在明确了我们要研究的问题以后,接下来就是调查问卷的编制和数据收集了。编制调查问卷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现总结如下: 问题的表述应注意的事项
1)语言尽可能简单明确。不使用模棱两可、容易产生歧义的语句。
2)语言要通俗易懂。不使用调查对象可能感到陌生的语句。除了对专业人士的调查问卷外,要避免使用专业化的术语。
3)语言表述要客观。不使用暗示、倾向性的语言。例如,“绝大多数中学生崇拜歌星,你崇拜的歌星是什么?”。前面的“绝大多数中学生崇拜歌星”这句话对调查对象有明显的暗示性。
4)问题的内容要具体。不设计抽象、笼统的问题。例如,“学生对学校建设的建议”。这个问题过于笼统。可根据调查目的修改为“学生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建议”。
5)问题的内容要单一。不要把两个及两个以上问题整合在一起提问。选项的编写应注意的事项
1)相关性。设计的选项必须与所询问的问题有直接的关系。
3)独立性。给出的各个选项之间不能有包含、兼容的关系。它必须是相互独立的、互相排斥的。
4)穷尽性。设计的选项应尽可能包含所有的情况
编制完调查问卷以后,接下来就是发放和收集问卷了。在问卷发放时应当注意问卷发放的随机性和代表性。以新疆大学研究生为例。不能把问卷都发给一个学院的学生,也不能都发给男生或女生,等等。应根据问卷的数量选择学院的个数。尽量平衡男女比例。兼顾文理科等。这样才能使收集到的数据具有代表性。在收集完问卷后,要对问卷进行筛选。保留有效的问卷。剔除无效的问卷。这样,该阶段的工作就完成了。数据分析
当我们把调查问卷数据拿回来后,我们该做的工作就是用相关的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在此,我们用的是spss为处理软件。它的过程大致可分为四个过程:定义变量﹑数据录入﹑统计分析和结果保存。
第一步是设置变量。它包括设置变量的name、type、width、decimals、label、Values、Missing、Colomns、Align、Measure属性。
第二步是数据录入。在spss的数据录入窗口中直接输入就可以了。在数据录入窗口,我们可以看到有一个表格,这个表格中的每一行代表一份问卷。我们也称为一个个案。在数据录入窗口中,我们可以看到表格上方出现了1、2、3、4、5„的标签名。这其实是我们在第一步定义变量中,我们为问卷的每一个问题取的变量名。即1代表第一题,2代表第二题,以次类推。我们只需要在变量名下面输入对应问题的答案即可完成问卷的数据录入。
第三步是统计分析。有了数据,我们可以利用SPSS的各种分析方法进行分析。但选择何种统计分析方法,即调用哪个统计分析过程,是得到正确分析结果的关键。这要根据我们的问卷调查的目的和我们想要什么样的结果来选择。在我们的小组论文中,用的是回归分析和因子分析。
第四步是结果保存。我们的spss软件会把我们统计分析的结果保存在一个窗口中即结果输出窗口(output)。由于spss软件支持复制和粘贴功能,这样我们就可以把我们想要的结果复制﹑粘贴到我们的报告中。一般情况下,我们建议保存我们的数据。结果可不保存。因为只要有了数据,如果我们想要结果的,我们可以随时利用数据得到结果。撰写论文
论文写作并不是从提笔写或在电脑上打字开始的。此前的许多步骤都属于论文写作的必要环节,一定程度上比实际动手写重要得多。下面就介绍一下撰写一篇规范的论文的步骤。
第一步,确定论文的选题。从广义上说,选任何与所研究问题相关的题目都能够写出东西来,只要你有新观点、新发现、新角度、新研究方法、新材料等等。第二步,围绕已经确定的论文选题。回顾相关的理论和研究,或者叫“文献检索”。这一步是必要的。如果没有这一步,你的论文内容很可能重复了别人已经做过的工作,等于白做。查找的过程,也是启发思路、产生观点火花的过程。如果不走这一步,它等于放弃了自己新观点、新视角、新材料的来源。这也是为下一步做观点、角度、材料上的准备。第三步,提出我们自己关于选题的理论假设或要研究的具体问题。论文的中心思想或论证主题,一定要明确,并且贯穿论文的始终。第四步,决定采用哪些研究方法。一般地说,根据自己的选题和讨论的具体问题,可以以一种研究方法为主,以其他的方法为辅。第五步,设计论文的框架结构。就像建筑师在盖房子前必须有图纸一样。当我们到了写论文这个层次上,大体的文章框架不能仅仅存于脑子中,一般要形成文字。它们要相对细致一些,便于写作时心中有数。第六步,对已经取得的文献资料、调查材料和各种论据进行分析、归类,分别充实到各章节中。然后进行解释、论证。这实际就是论文写作本身。这样描述意在让作者理解论文写作的过程。各种材料和论据,不是天生就可以证明论点或说明具体问题的。需要通过作者对材料的组织和论证,才能使其变得富有生命力,自然地、有力地为自己所论的题目服务。第七步,对论文从技术上进行规范化的检查和调整。章节设计的技术问题、文中的引证标示、注释及编号、文后的参考文献编排,以及不属于论文本身的内容提要、关键词等等,都要按照规范化的要求进行检查和调整。这些虽然属于技术性问题,但也反映出作者的治学态度。特别是引证,凡是使用了别人观点的地方,都必须注明材料来源。不能含糊不清,更不能将别人的研究成果变成自己的。标明的材料来源也要十分清楚。论著名称、作者或编者、出版社或发表的刊物名称、出版或发表时间等等,一应具全。有时,一篇较有水平的论文,最容易被忽视的问题就是引证的不规范。通过以上七步,一篇完整、规范的论文就完成了。心得体会总结
在第一部分的工作中,我们阅读了大量文献。我们了解了所研究问题的情况,并形成了初步的论文写作的思想。在第二部分的工作中,我们完成了问卷的编制、发放和收集工作,为论文的撰写收集了必要的数据。在第三部分的工作中,我们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了加工、处理和分析工作。最终我们得到了需要的分析结果。它为最终的论文写作提供了理论数据基础。最后,按照第四部分的要求最终完成了我们的论文。
通过本次的小组论文写作,我学会的不仅仅是如何写一篇论文,同时也学会了如何做好论文写作的前期工作。怎样编制调查问卷。以及怎样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在以后的论文写作过程中,我会继续运用这种方法和思想。并通过不断的学习使自己对数量分析方法的运用更加成熟。
参考文献:
[1]王玲玲.硕士研究生主观幸福感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0.6:132-133 [2]肖新华.硕士研究生主观幸福感及其提升策略研究[D].湖南大学,2007.9:98-99 [3]吴淑凤.影响社会幸福感形成的四个维度[J].长江日报,2007.2:125-126.[4]何艺新.研究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应对策略[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9:398-399 [5]Diener, Ed and Micaela Y.Chan(2011).Happy People Live Longer: Subjective Well-Being Contributes to Health and Longevity.Applied Psychology: Health and Well-Being 3(1): 1–43.[6]Clark, Andrew and Claudia Senik(2010).Who Compares to Whom? The Anatomy of Income Comparisons in Europe.Economic Journal 120(544): 573–594.[7] Frey, Bruno S.and Matthias Benz(2008).Being Independent is a Great Thing: Subjective Evaluations of Self-Employment and Hierarchy.Economica 75(298): 362-383.[8]吴淑凤.和谐社会下影响社会幸福感形成的四个维度:理论与经验研究[J].学习与实践,2006.7:86-87 [9]郑霞.硕士研究生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研究[D].南昌大学,2008.8:190-192 [10]冯翠仙.硕士研究生主观幸福感与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J],2008.8:388-389
第四篇:自我评价--自我分析
基本描述:我非常固执,一旦决定的事情,会对其他的观点置之不理,并经常沉浸于具体的细节和日常的操作中。每次都能十分专注地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个项目或任务上灵敏的组织能力
-一丝不苟、认真专注地对待具体问题、事实和细节非常强的责任意识;别人可以信任你实现自己的诺言通情达理、视角现实有韧性,在困境中不轻易放弃 如何控制我的不足
下面列出了我可能存在的一些不足,这些不足有的比较明显,有的并不明显或是我没有意识到。心理学以及成功学的研究表明,将很大的精力花费在改进劣势或者不足上面,并不是发展自我的最佳途径,然而,如果我意识到某种不足影响到了我的成功和发展,你应该有意识地控制它,使它的消极影响减少到最小,而不是期望将它提高到一个非常高的水平,甚至期望它成为我的优势。我在工作中的不足:
-不愿意尝试、接受新的和未经考验的观点和想法对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完成的任务缺乏耐心难以看到问题的整体以及行为的长远影响
-对于方针或决定将会对别人造成什么样的影响缺乏敏感不愿意促成必要的改变,不愿意支持有风险的行为不能理解与他们自己的要求不同的要求有时表现地过于强势,让人难以接受-对失败和没有把握的事情感到紧张和压力
第五篇:教师师德状况自我评价
教师师德状况自我评价
本我按照学校及教育部门的要求,认真学习了《教师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通过学习,使自己更加认识作为人民教师肩上的重任,自身职业道德水平和政治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
1、依法执教,我能够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能够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从严格守法的高度执教,在教学中始终坚持正确的方向。
2、爱岗敬业,我能够做到热爱教育、热爱学校,教书育人,注意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我对待工作尽职尽责,毫无怨言。
3、热爱学生,我关心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重视对每个学生的全面素质和良好个性的培养,不用学习成绩作为唯一标准来衡量学生。
4、严谨治学,我注意树立优良学风,刻苦钻研业务,不断学习新知识;我能够严谨治学,提高业务水平;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