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陶渊明读后感

时间:2019-05-14 22:09: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走进陶渊明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走进陶渊明读后感》。

第一篇:走进陶渊明读后感

《未来的冲击》是托夫勒奠定声名之作,该书的出版也标志着未来学进入美国文化的主流领域,走进陶渊明读后感。在社会的剧变下,短暂性的讯息不断袭扰人类的感觉,新奇性的事物不断撞击人类的认知能力,而多样化的选择则不断搅乱人类的判断能力。当人类无法适应这三股联袂而来的变动刺激时,便导致了变动的疾病:未来的冲击。托夫勒在该书中写到:“变化的加速并非仅仅使某些工业部门或某些国家受到冲击,它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力量,可以深深地渗透到我们的生活,迫使我们去扮演新的角色,使我们受到一种新的、严重失调的病态心理的威胁。这种新的疾病,可以称为未来的冲击”;“然而,当多样性与短暂性和新奇性汇合在一起时,我们便使社会飞速奔向一种历史的适应性危机。我们创造了一个如此短暂、陌生和复杂的环境,以致使千百万人受到适应力崩溃的威胁。这种崩溃就是未来的冲击。”这就是本书题目的来源。

未来冲击的大风暴此前早已席卷一些发达国家,许多人一提起“未来”便为之色变。他们患了“未来的恐惧”。

(二)、读书摘要及随想

这篇读书笔记,我打算用自己读书时一贯的风格而不是像以前所写的几篇读后感那样引用很多别人的东西,以下展现的将是我读此书时的原汁原味的想法。虽然这些想法很单纯幼稚,但我还是想把它们付诸文字。并且限于篇幅,每章我只写一个主题,尽管对其他方面也有一些想法,但还使决定把它们塞近抽屉。

该书共六篇二十章,作者以其简单明快的手法,将西方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西方发达国家所面临的经济社会危机及他对这些危机的看法和主张、他对于这种冲击的重新思考和主张的应对未来冲击的社会未来主义策略等等呈现在我们面前。下面是我的一些摘要和随想。

作为一个理工科的学生我似乎应该多看看专业书籍,但是我一直以为专业只是工具,而无法被利用的工具不过是废品。就像刀在剑心的手里可以成为保护一个新时代诞生的工具,在歹徒手里也可以成为杀人作恶的凶器,而对于普通人那不过是一段两三尺长的钢铁。

电脑于我就是刀,技术于我就是剑术,再好的刀没有高明的剑术不过是一个摆设,再高明的剑术没有它所要追求的道和所要保卫的东西也不过是供人娱乐的杂耍伎俩。所以,要成就一番事业光靠一把好刀一身好剑术是没有用的,更重要的是知道自己想要干什么,知道到底什么才是自己将要投身于此并奋不顾身的事业。

毫无疑问我们正面对着未来的巨大冲击,时间比过去的几百年都要快,甚至这十年的比过去十年的要快,下个月的比上个月的要快,更甚至于今天都比昨天的要快,这个快不是指一天不再是二十四个小时了,而是在同样的时间里可以发生的事情更多了,世界变得更复杂了。

然而大部分人却只是潜意识的意识到这一点,而且选择的还是逃避,一种出于自我保护心理的逃避,以为只要自己不把它当回事这世界就永远不会变,会一直的像印象中的那样日复一日。人们让自己沉迷在各种各样的东西里面,根据网上的一个调查数据,大部分人都或多或少的对一样或多样东西沉迷成瘾,网友还评选出“最易上瘾事物”,依次为:网络(78.5%)、赌博(60.5%)、烟酒(57.9%)、手机(37.3%)、购物(23.5%)、看电视(23.3%)、熬夜(18.3%)、饮食(15.1%),读后感《走进陶渊明读后感》。

特别是我们这一代人,普遍的选择缩小自己的生活圈,蜷缩在自己的小世界里,而且很难在现实世界里找到归属感,网络成为了我们寻找归属感的地方,在现实中也找不到成就感,网络也成为了我们寻找成就感的地方,于是我们总是舍不得离开网络,就算有时候什么都不做也要坐在电脑前看着电脑屏幕,似乎看着网络连接就会感到很安心,就像整个世界都在自己眼前一样,只要自己想要就可以拥有自己想要的一切,至少自己不是孤独的。

确实很多人都沉迷于网络和游戏,但是这却不是什么问题,真正的问题在于那网络和游戏是否值得他们沉迷,这沉迷又能给他们带来什么。《网瘾战争》的主人公在最后的经典台词中有这样一句话“你天天叫嚣着魔兽世界让我们沉迷,没错,我们沉迷了,可我们沉迷的不是游戏,而是游戏给我们的那种归属感,我们沉迷的是这4年来的朋友和感情,是这4年来的眷恋和寄托。”他们所沉迷的并不只是游戏,而是那些在现实中所缺失的却是一个人所非常需要的东西。

信息时代这只是四个字,在不同的人眼里有不同的意义,对于有些人也不过是四个苍白空洞的文字,但是毫无疑问,网络是无法被忽视的存在,人们会越来越多的待在网络终端前也是不可逆转的趋势,这肯定是没有错的,这是一个完全可以造福于社会的技术。很多人把现在很多人沉迷网络归咎于网络的出现,但事实是这现实的世界有问题,是它不能满足一个人最根本的需求,归属感和成就感,一个人渴望不孤独,渴望和自己的同类待在一起,一个人渴望实现自己的价值,渴望让自己的生命有意义。是因为现实满足不了,人们才转而投向网络的,就像没有网络的时候人们沉迷于其他东西一样,比如吃喝玩乐,它们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然而网络和其它沉迷的东西也是不一样的,不同于沉迷于酗酒抽烟赌博,网络可以有它积极的一面。网络不是魔鬼,相反它将是拯救我们的天使,只要我们有一个真正好的网络,一个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沉迷其中的网络。我坚信一个好的网络是可以给社会带来前所未有的积极影响的。但是一个好的网络不是GFW创建的,不是绿坝创建的,不是敏感词创建的,也不是打着保护青少年创建的,一个好的网络应该是一个良好的信息平台一个把人们关联在一起的社区,它不是把人们拉离现实,而是能让人们能更好的在现实中生活。

其实现在大部分人并没有找到网络的入口,或者说,现在真正的网络入口还没有真正的形成。现在大部分人在电脑前很多时候都是条件反射,或者很多时候都是陷入网络的,是被陷在网络的某个角落,游戏或者论坛又或者别的什么。网络现在的意义还只不过是一个娱乐的地方,或者说是打发时间填补空虚的地方,它还只是在拉你脱离生活,而不是在帮助你生活。而未来的网络将会是另一个样子的,它会让你和世界更好的交互,可以让你更好的生活,它会让你和别人交流更无阻,让你更好的和社会沟通。

随着移动网络接入技术的发展,更便携功能更强大的网络接入设备必然会出现,成本也会越来越低,甚至我们可以想象会有那么一天每个人都会有一个网络接入终端随身携带,也会有那么一天网络接入服务是不收费的。那时网络会是什么样子的呢?就像一个贴身顾问一样每天陪着你,甚至可以说是成为你的一部分。

而我们做IT的人的任务就是建设一个值得人们沉迷的网络,一个可以造福于社会的网络,我们希望网络能给人们带来的是温暖,不仅是虚拟世界里的温暖,更是现实世界的温暖。我们要做的不是让人们脱离现实沉迷网络,不是让网络和现实对立起来,而是让网络和现实统一起来,网络让人们更好的了解社会,更好的在社会中找到归属感,更好的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幸福,更好的在社会中实现自我的价值。

而显然,这一切不是在向钱看齐的驱动下所能够完成的任务。这是需要我们的政府作出努力的,政府在其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因为这是一个公益工程。我可以肯定的说,这是未来发展的大势所趋,一个政府能否做好这项工作是和这个国家未来前途是否光明息息相关的。

未来的冲击当然不只是以上说的那么一点,而以上说的也只是泛泛的提提,但是这种趋势是绝对靠谱的。虽然有很多东西不是我们所能左右的,但是我们可以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让这个世界向更光明的方向发展,这样即使悲剧了我们也能少一些的遗憾。

第二篇:《陶渊明集》读后感

《陶渊明集》读后感

《陶渊明集》收录诗文辞赋等作品共l42篇,以诗歌为主。陶诗以五言诗为佳,可大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继承汉魏传统的咏怀诗;一类是几乎很少先例的田园诗。其咏怀诗内容丰富,有中年游宦在外的行旅诗,有晚年归田以后写的《杂诗》、《饮酒》、《咏贫士》等抒情言志之作。其田园诗包括中年出仕时期的《怀古田舍》、《劝农》,以及晚年归田时期的《归园田居》、《桃花源诗并记》等。

陶渊明大约生于东晋哀帝兴宁三年(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后改为潜,因家中长有五棵柳树,被人称为“五柳先生”,私谥“靖节”(死后由朋友私下起的,并非朝廷颁布,故称私谥),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星子)人,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做过太守。他是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后世称他为“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后弃官归隐。后世称靖节先生。有《陶渊明集》。其隐逸文化总的风格有三:其一是柔,其二是淡,其三是远。

对于陶渊明,我们知晓最多的非他的田园诗词莫属,他开创了田园诗词的先河,那种淡泊,那份飘然,远远地脱离出了但是那个昏乱的世道,我觉得他最大的成就在于他隐世避居之后的田园诗词,经历了世事的变故,在世俗中的游历,感悟,才有了那样一份飘然于世的情怀.《陶渊明集》是一部不朽的传世之作,经过几代人的努力,让其有了现在的丰富程度,让我们有幸了解更多,更深刻的陶渊明这位伟大的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陶渊明集总计七卷,其中搜录了陶渊明一生创作的大部分存世的诗词,赋,散文, 陶渊明的作品感情真挚,朴素自然,继承了汉魏以来五言古诗的艺术传统,以质朴、精炼的语言和“白描”手法,形成淡远淳厚的意境,具有平淡自然、韵味隽永的独特风格,但是陶渊明的思想是十分复杂、充满矛盾的。他思想中消极的东西也不少。有时流露出逃避现实,乐天知命的老庄思想,及时行乐的思想,如(《归园田居》其四)中“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的虚无主义思想等等,都是值得考究的,毕竟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心理弱点,陶渊明这种避世,隐世的心理随着他的年岁的增长也越来越明显。又如中他对于那种避世而居的世外桃源的生活的向往被表现的淋漓极致,这篇文章完全的写出了他的心声,对于那种老死不相往来的隐逸独处的生活,是他心理最美好的想象,从他写渔夫再度去寻找而不得其踪的描写可知.他也知道这样虚无缥缈的地方并不存在,以上种种缘由也是他“田园诗人”之称的可考来源之一吧。

《陶渊明集》收录诗文辞赋等作品共l42篇,以诗歌为主,还有散文等。陶渊明的诗词中五言诗是最出色的,最具欣赏价值,而且诵读起来朗朗上口,其五言诗也可大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继承汉魏传统的咏怀诗,内容丰富,有中年游宦在外的行旅诗,有晚年归田以后写的《杂诗》、《饮酒》、《咏贫士》等抒情言志之作;一类是几乎很少先例的田园诗。这类诗以描写田园自然风光为主的作品有一个基本的特点,就是他把田园自然风光看成是一种人生的安身立命之所,描绘成一种与黑暗现实、混浊官场完全对立的理想境界,因而他竭力把自己的社会政治理想、人生人格理想对象化,使田园与自我精神融汇为一。其咏怀诗其田园诗包括中年出仕时期的《怀古田舍》、《劝农》,以及晚年归田时期的《归园田居》、《桃花源诗并记》等

中文092方晓旭

0901051022

第三篇:陶渊明集读后感

田园之乐,乐在其中

——读《陶渊明集》有感

陶潜,字陶渊明,东晋末年大文学家。他的诗文不华丽,不矫情,仿佛山野里的一片野菊,不抢眼,却开得烂漫肆意,生机盎然。捧读陶诗,如登高山,如临深溪,如掬清泉,如品香茗,说不尽那份清悠雅淡,浸润心田。

陶渊明的诗文纯真质朴,清新自然。元好问说陶诗“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评价极为中肯。萧统在《陶渊明集序》中说“其文章不群,词采精拔;跌宕昭章,独超群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对陶渊明的文采也是推崇备至。陶诗艺术手法的活用和自然真淳的风格,与《诗经》是一脉相承的。尤其是他的四言诗,如“采采荣木,结根于兹。晨耀其华,夕已丧之。”叠字的运用,使得诗句音韵和谐;比兴的手法,令诗篇更具情趣。在陶诗中,还能读出“庄子”的味道。“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那种豁达开朗、超脱物我的大气令人颇受感染。最令人赞叹的是陶渊明在诗文中“无痕”的表现手法。虽用典,却似自家话语,与上下诗文皆能贯通,浑然一体;看似在状写景物,实则将内心所感一并融入,写景、抒情、议论并无严格的界限。“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似写“人境”,实写心境——诗人那远离喧嚣、淡然沉静的内心。“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正道出了诗人对于出道为官的自责自悔以及重返田园的暗自欣慰。

读《陶渊明集》,对陶公的为人也有了初步的认识。陶渊明自幼家贫,却能饱读诗书,思想中受到儒家、道家两派学说的濡染。他胸怀远志,却恰逢乱世,报国无门。在他的诗文中,渴望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诗句俯拾皆是。如“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描写了自己少年时宏伟的抱负。“脂我名车,策我名骥。千里之遥,孰敢不至”,抒发了诗人怀志奋起的心意。有些文学评论说陶渊明“消极避世”,我并不赞同这一说法。陶渊明生活的年代恰逢东晋与南北朝的交替时期,连年战争、时局动荡,陶渊明苦于出身庶族,不受重用,只能做做“参军”、“祭酒”这样的小官,眼看军阀割据、争权夺利的社会现实却无力改变,于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中最终选择避离乱世,这实是无奈之举。辞官归田后陶公的选择是自食其力,用现在的话说,他做到了“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如此勤劳务实,怎能说他消极?即使深受老庄的影响,倡导顺应自然与天命,他也并不迷信于黄老之术。诗云“存生不可言,卫生每苦拙”,表明了他对“长生不老”的否定;“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表现了他脚踏实地的人生态度。最为难得的是,陶渊明能够荷锄躬耕,安享田园之乐。他不仅树立榜样——“舜既躬耕,禹亦稼穑”,以圣人之举劝人务农,还亲身参加实践——“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提起其中的乐趣,他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苏轼说他“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扣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迎客。古今贤之,贵其真也”,我觉得这番话对陶公的评价极为妥当,陶公为人真诚、坦荡、不虚伪、爱憎分明,其人品的核心词不正是一个“真”字吗?想来,也只有这样自然真率的人才能写出那样清新质朴的诗吧。

掩卷遐思,陶渊明的诗品与人品都给了我诸多启示:做人贵求真,教书务求实。生活可以忙碌、可以喧嚣,但自己的内心一定要沉静;世界那样繁华、那样精彩,但自己可以放慢脚步、品味多样人生。都说校园是一方净土,那么每一个班级就是一小块田园吧,只要在这块小小的园地里躬耕忙碌,不必等到秋天,其实每一天都能收获喜悦。

做一个踏实的园丁,始终保持着一颗纯洁素朴的心;做一个勤劳的园丁,在自己的“园地”里播种、收获;做一个幸福的园丁,分享小花小草成长的快乐„„

第四篇:陶渊明

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是乡里小人也——陶渊明。

很早就听说陶渊明很了不起,有骨气,不向权贵低头。

陶渊明又名潜,是东晋伟大的诗人,出生在没落的地主家庭,他青年时代有远大的抱负,曾经三次做官,但由于官场的黑暗和腐朽,他最终选择了辞官回乡,过隐居生活。

陶渊明归隐后,生活变得十分贫困,要过年了,别人都是忙忙碌碌的,而他家却还冷冷清清的,由于他爱写诗,于是他挥笔写下一副传于后世的对联,上联是:“二三四五”,下联是:“六七八九”横批是:“南北”。读过书的人一看就知道他的意思,上联缺“衣”下联少“食“横批没有“东西”,陶渊明用自己的只是创去连宣泄困苦,虽然身苦,看心态乐观,不改初衷。

他那“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更是勉励后人以天下苍生为重,以节义贞操为重,折腰时心已愧,不趋炎附势,保持善良纯真的本性,不为世上任何名利和浮华所改变。

比如他的《五柳先生传》中,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写出了他不涉官场的尔虞我诈,不陷入世俗的恩恩怨怨,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娴静少言,不慕容利,点点风骨,跃然纸上,从不为“五斗米折腰”到“娴静少言,不慕容利”陶渊明在我心中一直以一个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立居。

人生在世,始终一帆风顺是天方夜谭的,面对挫折坚信,我们绝不能望而生畏,徘徊不前,生活的积极者,应像陶渊明一样为自己的志向“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求名利,保持一颗快乐的心,于浊世中,洁身独立。

第五篇:浅谈陶渊明

五柳先生与陶渊明

一道菜与厨师息息相关,厨师的味觉嗅觉决定一道菜的品质,诗文也同样,他的好坏被创作他的诗人,深深的影响着。五柳先生的作品,无论是在黑暗现实和官场丑恶下,对生活依旧怀有恬淡闲适的情趣与悠然心境的田园诗,对个人理想坚定不移,坚守个人品质的咏怀咏史诗,还是为赠答朋友,带着深切情感的诗歌,都极其具有陶渊明自己的性格特点与创作风格。

恬淡自然、意蕴醇厚。隽永无穷的艺术风格,贴近日常生活的题材与内容,不假雕琢,不尚辞采的语言风格,以淡淡的白描镌刻出无穷的绮丽,表达出诗的形象与意境。苏轼在《朱子语类》与《与苏辙书》中评他的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真实自然而又韵味无穷,不看则已,一看就想再看,再看了,还想看,无生厌之时。朱熹评价为“渊明诗平淡,出于自然。”这些精神在他的诗文中凝结成一个“千载”情节。

陶渊明生活的年代,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空前尖锐,政治极为黑暗、腐朽。陶渊明出生在一个衰落的官僚家庭,从小就喜爱读书,对儒家对经典有特别浓厚的兴趣,而除了儒家经典,他对两晋时代盛行的《老子》、《庄子》,还有大量的先秦至汉魏的史学、文学著作,广泛地接触了古代文化遗产。东晋玄风和如见的精神同时影响着陶渊明。他的诗文,表现出对田园的热爱,对自然的向往,无论是老庄的逍遥自在还是儒家的乐道不忧都有体现。年青时的陶渊明,颇具“大济苍生”的宏伟抱负,希望有一番大作为。然而他正直耿介的性格与当时官场腐败的风气格格不入,他纵然没有力量移风易俗,起码也不肯同流合污,把自己的人格丧失掉。这是陶渊明弃官最主要的动机,环境的污浊使他最终,走上了“躬耕”的道路。

高远拔俗、天然浑成的艺术境界,天然本色的语言都促成了陶渊明独特的诗文魅力,开拓了以自然平淡朴素为美的意境,陶渊明的诗,有如一副趣味盎然的田园生活画,山清水秀、清风拂面,看见炊烟袅袅,听见了飞鸟啼鸣,令人忧烦扫尽,陶然忘机,不禁心醉意迷,心驰神往。这样高的境界,这样的亲和异常,更源于陶渊明的天性,他的天性是快乐的,这样“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的天趣,与他家道中落,中年丧妻,晚年乞食,一生理想不得的敏感一同,使他特别的在自然中寻找寄托,田园、旷野、酒、书、松、菊,甚至游云、飞鸟都是陶诗中的隐逸,都是他的生活。

当时社会的黑暗,使得陶渊明向往着一个与内心相契的社会,哪怕贫穷,那也是快乐的。而这个相契的社会就是桃花源。在这里,没有赋税,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鸡犬之声相闻,不与外人相往还,却是快乐无比,闻说世外之事,反表叹惋,而不愿外出,凡五百馀年。在陶渊明看来,既然内外有别,淳薄各异,自然终究不得往还。最后,颇有几分神秘色彩,也是在强调这个道理。故在记中三次出现“外人”一词,表明那里正是渊明心目中的一片圣土。这样的桃花源,不只是陶渊明心中的净土,也是后代文人墨客与不得志的政客内心的向往。

陶渊明的作品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对黑暗腐败封建政治的揭露和批判

陶渊明早期宏伟的建功立业的抱负与当时黑暗腐朽的政治环境形成了反差与对抗。在文中表达自己个人高尚廉洁品质的同时揭露了当时社会的虚伪之风盛行,道德败坏,持不同意见遭到诽谤,善良正直的人遭受污蔑,廉洁退让的节操丧失以尽,是非颠倒,奸贤莫辨。并通过描写桃花源的理想社会,与他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不论是“恨不及周穆,托乘一来游”少年抚剑而游的猛气,“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的无奈,还是“临没告饥渴,当复何及哉。”的嘲讽。都是陶渊明对当时政治的态度和内心的申诉。

参考资料:《陶渊明集》山西古籍出版社

《千古绝唱系列:桃花源记(千古文人桃源梦)》作者:马炜

(二)对农村田园生活的描写

远离尘嚣的田园生活自由浪漫,春游、饮酒、读书、写诗每天做着自己喜爱的事情,陶渊明的内心的欢愉且幸福的。而对农村的现实,他也如实诉说,战争下的农业遭到极大的破坏,厚重的徭役与赋税,让本就“靠天吃饭”的农业生产更加困难,处在这个环境下的陶渊明,产生了桃花源这个美好社会的雏形。“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中愉快轻松的生活态度。“在世无所须,唯酒与长年。”与“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求。”的豁达自然的人生态度。都是陶渊明的内心世界,个人品质与作品的结合。

(三)对人生哲理的探索

个人曲折的政治经历与在乡村田野中闲暇时间的思考使得陶渊明对人生有了自己的想法。人的价值在哪里,人的一生究竟要怎样度过,生与死,时间的流逝都是陶渊明不断思考探索的事情。而他对死亡豁达自然的态度,使得他在作品中的豁达更加深厚。“自古皆有没,何人得灵长?不死复不老,万岁如平常。”在《读山海经》中,陶渊明这样表达过自己对生死的看法,长寿不死难道就是人们的最终追求吗?这样的人生难道不是显得无趣无聊吗? 陶渊明虽然生活在东晋时代,但他却是自认为属于千载以前的理想社会,他的心系于那些纯朴自然、率真无比的人们。所以,造就了陶渊明纯朴自然的诗风。其作品本身对于“率真”、“任情”的美学追求,平淡质朴的语言风格以及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的自然魅力。归隐却不感伤厌世,心中的热血豪气使他直到晚年都显得高贵而意气飞扬。而这样的豪气中带着他内心里最细腻的缠绵悱恻的多情。两种交错的感情中带着他本身具有的正义和刚正,组成了陶渊明独特的内心世界,使得他的诗文独具魅力。而这些魅力,也是后人不断模仿与无法超越的美。

逃离人类法则,自己选择生活,主宰生活,是陶渊明不一样且闪光的地方,逃脱规则与体制的牢笼,运用自己的艺术表达、思想表达和生活方式的选择,倔强地存在下去。他在逃离中完成了自己,取得了个人主义的胜利,表现了生命的不屈、强悍以及抵抗到底的强韧精神。晚年的陶渊明生活在生活的压迫下,不得不乞食为生,然而,即使是乞食,依旧显得高贵而有尊严,有如他在《乞食》中所说,“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主人解余意,遗赠副虚期 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情欣新知欢,言咏遂赋诗;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韩才。衔戢知何谢,冥报以相贻。”对于志向不合的人,尤其是权贵们,陶渊明也是不肯低头的,与那位主人属于“新知欢”大致两人也是意气相投的,又与其进行一番真挚的谈话,诗名虽以“乞”字略显卑贱,而诗文的内容与作者的感情,让人阅读起来不自觉尊敬起来。

对生活的挑剔与极强的韧劲和忍耐力,让陶渊明表现的更加独特而赋有灵魂,对尊严强烈且敏感的要求与对自由的向往和热爱,使陶渊明的文字,透露出精神洁癖,也正是这种精神洁癖,吸引了读者,打动了文人,因为人一旦有了这样的素质和特有性就有了强大的人性力量,这种独特而难得的对尊严与自由的坚守,使得陶渊明的内心更加的坚韧,富有忍耐力。内心深处与精神方面强烈的需求,使得其他世俗利益变得无关紧要。正如《陶渊明的遗产》一书中所说“有的人只是浅睡,所以总有一天还会醒来。醒来的频率和时间也就决定了生命的品质。陶渊明的可贵之处,在于他的尊严常常是醒着的。”

自由的他,看重尊严的他,不屈的他,自然的他,忍耐的他,高贵的他,可怜的他。都是那个陶渊明。

参考资料:《陶渊明的遗产》作者 张炜《陶渊明诗文选译》凤凰出版社

下载走进陶渊明读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走进陶渊明读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陶渊明《饮酒》读后感[共五篇]

    《饮酒》通过眼前景物的叙写,表达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得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文学作品就是一个艺术形象——透过语言,在自己心理屏幕上复活出一个活生生的形象世界......

    陶渊明的饮酒读后感(精选5篇)

    陶渊明的饮酒读后感(精选6篇)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陶渊明的饮......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读后感(通用)[推荐五篇]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读后感范文(通用6篇)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

    《三字经》读后感:走进经典

    《三字经》读后感:走进经典 《三字经》我们班几乎每个人都有,也都读过,但真正了解它很不容易。可以说它是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一本书。上学期老师让我们背《三字经》,我时常坐在......

    走进毛泽东读后感

    “走近毛泽东”观后感 班级:14法学姓名:李婧彤 学号:144172310 毛泽东,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创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百年难出毛泽东。新中国创立初期......

    《红楼梦》读后感:走进红楼梦

    《红楼梦》读后感:走进红楼梦 悄然来到青峺峰下,看见那绛珠草的晶莹剔透,蓦然回首,看见大观园中的身影在向我微笑…… 我伴着奇香异草的清芬,来到蘅芜院。宝钗把“好风凭借力,送......

    《走进海洋》读后感

    《走进海洋》读后感 金家坝小学六3班沈迎怡 说起海洋,大家对它应该并不陌生,但是,具体了解海洋的人却寥寥无几,这次,我就读了一本叫做《走进海洋》的书,读完后,让我进一步了解了海......

    走进海洋读后感

    海洋与未来 ——读《走向海洋》有感 你知道我们中国有多大的面积吗?你一定会说有960万平方千米。这你就错了,中国不仅有960万平方千米的陆地领土,还有经常被人们忽略的300万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