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烂泥湾和白云寺村民情日记

时间:2019-05-14 22:58: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来自烂泥湾和白云寺村民情日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来自烂泥湾和白云寺村民情日记》。

第一篇:来自烂泥湾和白云寺村民情日记

开栏语为推进全市 “万名干部进万村入万户 ”活动扎实有效开展,市 “三万 ”活动办公室联合本报,今起在时政版开设 “我的民情日记 ”专栏,历时两月,集中选登一批 “民情日记 ”。主要对象为市直工作队选派单位主要领导,各县市区党委、政府主要领导,派驻工作队员特 别是博士生、硕士生工作队员撰写的 “民情日记 ”。要求把被访农户和村的基本情况记清楚,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详尽真实;要有对问题的深度分析和思考,思想性强;语言生动活泼,有感染力,可读性强;字数不超过 2000字。活动结束后,我们将对选登的《民情日记》组织评选,对获奖的作品给予表彰奖励,并结集成册。敬请关注!

3月8日 星期二 晴

市委安排我们进驻竹溪县新洲乡烂泥湾村和白云寺村,两村地处该县最东端,属典型的边缘贫困山村,从十堰经竹溪县城到那里,至少9小时车程。鉴于山高路远,我们一大早从市区出发,经竹山县城,过宝丰,抄便道,直奔目的地。扎实开展干部进村入户活动,让机关转作风、干部受教育、群众得实惠,意义十分重大。民政部门以“为民服务,为民解困”为天职,在此次活动中理当扑在前面、落实在前面。几天来,按照“集体决策定目标,集思广益出点子,言传身教给方法,步步为营抓落实”的思路,我们紧锣密鼓地赶抓驻村入户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经过数小时的颠簸,车在烂泥湾村委会前停了下来。村党支部书记翁定齐快步迎上来,笑声朗朗,一一跟我们握手、问好,引领我们到将要入住的房间。稍事休息,天色渐晚,村里准备安排我们一行吃晚饭。尽管我一再申明我们自己做饭,一切从简,但翁书记坚持要他们做饭、我们请客,权当为我们接风。盛情难却,只好客随主便,我交待翁书记:“省市明确要求食宿自理,不能给村里增加负担。这顿饭您们做可以,但要尽量搞简单些。”不一会儿,几盘地道的农家菜就摆上了桌。大家坐定,吃菜,开饭,都不由赞叹:“菜味道真好,谁做的?”翁书记笑答:“我爱人做的,还行吧?”

我本身就是出生在农村,吃农家饭长大。今天在这么偏远的地方,能吃到这么地道、可口的农家饭,感慨良多。竹溪人厨艺好,由此想来名不虚传。如今的竹溪餐馆,遍布十堰城区大街小巷,不少竹溪乡亲由此走上了致富路。可见,地方特色厨艺也不失为值得总结推广的致富之道。

匆匆吃完饭,在工作组大通铺宿舍里,我们和白云寺村党支部书记江大成及翁定齐一起,开了个简单的碰头会。大家纷纷发言,达成了初步意见:在按要求搞好规定动作的同时,召开五个座谈会,即村干部座谈会、党员座谈会、低保对象座谈会、复员退伍军人座谈会和五保对象座谈会,并通过入户调查,努力掌握村情和民情,掌握基层党员和干部的思想状况、工作状况、生活情况、精神状态,进一步了解低保对象、空巢老人、优抚对象们的生产生活情况,特别是他们的所思、所想、所盼、所虑。

3月9日上午 星期三 晴

吃过早饭,我和工作组同志前往白云寺村。这个村现有村民196户810人,耕地1100亩。

走访的第一个对象是四组的桂有才老人,今年75岁,是这一带小有名气的木匠。老伴十多年前已经过世,儿女也都出门在外。现在他一个人看护着家中的9间房屋。屋子里的地面,打扫得干干净净。床上收拾得整齐有序。我问老人:“你一个人生活,吃饭洗衣服怎么办呢?”老人说:“饭是自己做,衣服自己洗。这些都没有问题的。”我问:“你一个人生活,是不是很孤单呢?儿女多久回来一次呢?”老人笑着说:“孤单也没法呀。现在习惯了,有电视看,还好。他们在外面做事,现在很少回来。”我拉着老人的手说:“你一个老人在家,一定要注意防火呀。用电也要注意安全。”老人说:“我都不碰电的,电劲太大,怕它。” 我们给桂有才老人送上了便民服务联心卡。我说:“这上面有我们的电话,若有什么事或是困难,可以找人给我们打个电话的。”我寻思着,老人独自一人在家生活,的确让人牵挂,我对江大成说:“你们要多关心这样的老人,一个这么大年纪的老人,独自生活,无人照料,你们平时一定要注意老人起居安全,隔三岔五上门看看。”

白云寺村1组的吴丰德、吴丰地两兄弟,家庭比较困难,他们的老伴分别患有风湿等多种疾病,目前都是农村低保对象,仔细询问记录了两家人的生产生活情况和具体困难后,我们去了3组的柯尊国家。柯是村里小有名气的个体户。我问:“村里的乡亲们,现在总体还是比较困难的,下一步打算怎么样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呢?”柯尊国说:“我从内心里希望能够多给村里做点事,只是不知道从哪里入手。”我说:“如果我们设法支持你建一个便民超市,给乡亲们提供服务,你愿意么?”柯尊国连连点头。

基层组织建设是我们工作组调研的重点内容之一。在白云寺村村委会,村党支部书记江大成简要介绍了村里相关工作情况。在党员活动室,我发现靠窗户的桌子上有一大摞报刊,我翻了翻,分别有《人民日报》、《半月谈》、《湖北日报》、《湖北政报》、《环球时报》、《十堰日报》、《中国民兵》、《乡镇论坛》、《国防报》、《农村养殖技术》等10多种刊物。近几个月的刊物,上面全是灰尘。我对江大成说:“上级有要求,党支部应当及时组织党员学习阅读,村里花了钱,订了这么多刊物,变成了一堆废纸,多可惜呀!”江大成说:“我们一定注意,马上落实好党员学习制度,把活动迅速开展起来。”

不知不觉,已到了中午12:15,上午一共走访了7户,给我的总体印象是:村里村外,山路盘旋;房前屋后,干净清爽;村民实在,干群融洽;惠农政策,落实较好;便民服务,亟待加强。

3月10日 星期四 晴

上午8:30,我们召集烂泥湾村五保、优抚、低保、移民、空巢老人等相关对象,详细询问他们的家庭、从业、家庭收支、住房、惠农政策享受等相关情况。翁定齐首先介绍了烂泥湾村的整体情况。他说,这两年,我们在市民政局的帮助下,在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村里各项工作取得了较大的发展。移民搬迁安置顺利完成,通村公路、“解困工程”、“ 扶贫救助工程”、“兴农致富工程”以及阵地建设等,都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效。

接着,空巢老人代表董学志、党员代表黄志芳、外出务工人员代表赵大庆、复退军人代表王成武、移民代表吴作文和翁茂华等9人,分别结合自身情况,从家庭、从业、家庭收支、住房、惠农政策享受等方面发了言。

梳理大家的发言和两天来的切身体察,我觉得,市民政局不仅要不折不扣完成市委明令“一进、二访、三送、四促”的“十个一”规定动作,还应该结合民政部门职能职责,契合这里公共产品严重缺失、公共服务立等跟上等迫切需要,尽力做好“十件惠民急需之事”:一是创建一个新型农村社区;二是扶持一个村级便民服务超市;三是探索建立一个留守儿托育所;四是支持建立一个空巢老人托养中心;五是设置一批道路标示牌;六是认定一批低保对象;七是帮助完善一批办公服务设施;八是组织培训一批复退军人;九是开展一次定向结对帮扶活动;十是

开展一次送温暖活动。

因接到通知,要赴通山参加全省会议,我于下午返回十堰。此行,来去匆匆,时间虽短,但有诸多感触:没想到,边远山村变化如此之大;没想到,基层干部与群众如此和谐;没想到,朴实的村民对过上美好生活如此渴盼;没想到,这里需要帮助解决的问题依然还有这么多。哪里有群众需要,哪里有亟待排解的困难,哪里就应有我们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关注、关心和关爱。

会后我会尽快再到烂泥湾村和白云寺村。

曹芳明)

局长(作者系市民政局党委书记、

第二篇:来自烂泥湾和白云寺村民情日记

3月8日 星期二 晴

市委安排我们进驻竹溪县新洲乡烂泥湾村和白云寺村,两村地处该县最东端,属典型的边缘贫困山村,从十堰经竹溪县城到那里,至少9小时车程。鉴于山高路远,我们一大早从市区出发,经竹山县城,过宝丰,抄便道,直奔目的地。扎实开展干部进村入户活动,让机关转作风、干部受教育、群众得实惠,意义十分重大。民政部门以“为民服务,为民解困”为天职,在此次活动中理当扑在前面、落实在前面。几天来,按照“集体决策定目标,集思广益出点子,言传身教给方法,步步为营抓落实”的思路,我们紧锣密鼓地赶抓驻村入户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经过数小时的颠簸,车在烂泥湾村委会前停了下来。村党支部书记翁定齐快步迎上来,笑声朗朗,一一跟我们握手、问好,引领我们到将要入住的房间。稍事休息,天色渐晚,村里准备安排我们一行吃晚饭。尽管我一再申明我们自己做饭,一切从简,但翁书记坚持要他们做饭、我们请客,权当为我们接风。盛情难却,只好客随主便,我交待翁书记:“省市明确要求食宿自理,不能给村里增加负担。这顿饭您们做可以,但要尽量搞简单些。”不一会儿,几盘地道的农家菜就摆上了桌。大家坐定,吃菜,开饭,都不由赞叹:“菜味道真好,谁做的?”翁书记笑答:“我爱人做的,还行吧?”

我本身就是出生在农村,吃农家饭长大。今天在这么偏远的地方,能吃到这么地道、可口的农家饭,感慨良多。竹溪人厨艺好,由此想来名不虚传。如今的竹溪餐馆,遍布十堰城区大街小巷,不少竹溪乡亲由此走上了致富路。可见,地方特色厨艺也不失为值得总结推广的致富之道。

匆匆吃完饭,在工作组大通铺宿舍里,我们和白云寺村党支部书记江大成及翁定齐一起,开了个简单的碰头会。大家纷纷发言,达成了初步意见:在按要求搞好规定动作的同时,召开五个座谈会,即村干部座谈会、党员座谈会、低保对象座谈会、复员退伍军人座谈会和五保对象座谈会,并通过入户调查,努力掌握村情和民情,掌握基层党员和干部的思想状况、工作状况、生活情况、精神状态,进一步了解低保对象、空巢老人、优抚对象们的生产生活情况,特别是他们的所思、所想、所盼、所虑。

3月9日上午 星期三 晴

吃过早饭,我和工作组同志前往白云寺村。这个村现有村民196户810人,耕地1100亩。

走访的第一个对象是四组的桂有才老人,今年75岁,是这一带小有名气的木匠。老伴十多年前已经过世,儿女也都出门在外。现在他一个人看护着家中的9间房屋。屋子里的地面,打扫得干干净净。床上收拾得整齐有序。我问老人:“你一个人生活,吃饭洗衣服怎么办呢?”老人说:“饭是自己做,衣服自己洗。这些都没有问题的。”我问:“你一个人生活,是不是很孤单呢?儿女多久回来一次呢?”老人笑着说:“孤单也没法呀。现在习惯了,有电视看,还好。他们在外面做事,现在很少回来。”我拉着老人的手说:“你一个老人在家,一定要注意防火呀。用电也要注意安全。”老人说:“我都不碰电的,电劲太大,怕它。” 我们给桂有才老人送上了便民服务联心卡。我说:“这上面有我们的电话,若有什么事或是困难,可以找人给我们打个电话的。”我寻思着,老人独自一人在家生活,的确让人牵挂,我对江大成说:“你们要多关心这样的老人,一个这么大年纪的老人,独自生活,无人照料,你们平时一定要注意老人起居安全,隔三岔五上门看看。”

白云寺村1组的吴丰德、吴丰地两兄弟,家庭比较困难,他们的老伴分别患有风湿等多种疾病,目前都是农村低保对象,仔细询问记录了两家人的生产生活情况和具体困难后,我们去了3组的柯尊国家。柯是村里小有名气的个体户。我问:“村里的乡亲们,现在总体还是比较困难的,下一步打算怎么样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呢?”柯尊国说:“我从内心里希望能够多给村里做点事,只是不知道从哪里入手。”我说:“如果我们设法支持你建一个便民超市,给乡亲们提供服务,你愿意么?”柯尊国连连点头。

基层组织建设是我们工作组调研的重点内容之一。在白云寺村村委会,村党支部书记江大成简要介绍了村里相关工作情况。在党员活动室,我发现靠窗户的桌子上有一大摞报刊,我翻了翻,分别有《人民日报》、《半月谈》、《湖北日报》、《湖北政报》、《环球时报》、《十堰日报》、《中国民兵》、《乡镇论坛》、《国防报》、《农村养殖技术》等10多种刊物。近几个月的刊物,上面全是灰尘。我对江大成说:“上级有要求,党支部应当及时组织党员学习阅读,村里花了钱,订了这么多刊物,变成了一堆废纸,多可惜呀!”江大成说:“我们一定注意,马上落实好党员学习制度,把活动迅速开展起来。”

不知不觉,已到了中午12:15,上午一共走访了7户,给我的总体印象是:

村里村外,山路盘旋;房前屋后,干净清爽;村民实在,干群融洽;惠农政策,落实较好;便民服务,亟待加强。

3月10日 星期四 晴

上午8:30,我们召集烂泥湾村五保、优抚、低保、移民、空巢老人等相关对象,详细询问他们的家庭、从业、家庭收支、住房、惠农政策享受等相关情况。翁定齐首先介绍了烂泥湾村的整体情况。他说,这两年,我们在市民政局的帮助下,在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村里各项工作取得了较大的发展。移民搬迁安置顺利完成,通村公路、“解困工程”、“ 扶贫救助工程”、“兴农致富工程”以及阵地建设等,都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效。

接着,空巢老人代表董学志、党员代表黄志芳、外出务工人员代表赵大庆、复退军人代表王成武、移民代表吴作文和翁茂华等9人,分别结合自身情况,从家庭、从业、家庭收支、住房、惠农政策享受等方面发了言。

梳理大家的发言和两天来的切身体察,我觉得,市民政局不仅要不折不扣完成市委明令“一进、二访、三送、四促”的“十个一”规定动作,还应该结合民政部门职能职责,契合这里公共产品严重缺失、公共服务立等跟上等迫切需要,尽力做好“十件惠民急需之事”:一是创建一个新型农村社区;二是扶持一个村级便民服务超市;三是探索建立一个留守儿托育所;四是支持建立一个空巢老人托养中心;五是设置一批道路标示牌;六是认定一批低保对象;七是帮助完善一批办公服务设施;八是组织培训一批复退军人;九是开展一次定向结对帮扶活动;十是开展一次送温暖活动。

因接到通知,要赴通山参加全省会议,我于下午返回十堰。此行,来去匆匆,时间虽短,但有诸多感触:没想到,边远山村变化如此之大;没想到,基层干部与群众如此和谐;没想到,朴实的村民对过上美好生活如此渴盼;没想到,这里需要帮助解决的问题依然还有这么多。哪里有群众需要,哪里有亟待排解的困难,哪里就应有我们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关注、关心和关爱。

会后我会尽快再到烂泥湾村和白云寺村。(作者系市民政局党委书记、局长曹芳明)

第三篇:来自刘家湾和乐园村民情日记

4月12日 星期二 小雨转晴

早就该到“三万”活动联系点去看一看,由于刚到一个新单位,急需了解和处理的事较多。处理完手头急办的工作,今天一大早,我带人一起从十堰出发直奔竹溪中峰镇联系点。

午饭后,我们第一站到刘家湾村,正赶上村里召开老党员、村干部、村民代表、贫困户、残疾人、在家致富能人代表座谈会。村党支部书记刘克成向我们介绍了村里的基本情况:全村3个村民小组132户528人,总耕地面积321亩,其中水田179亩、旱地142亩,2010年人平纯收入3651元,现在外出务工人员160多人,村里年经济收入在90万元左右。

刘克成介绍完情况后,我向他问了三个问题,即:村民的收入主要来源是什么?村里有无债务?下一步村里准备干点啥?刘克成一一回答:村民的收入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即种地收入加农村各项补贴、外出打工收入、养猪养鸡收入,每户年均大约收入18000元;村里还有35万元债务,主要是建村委会综合楼,修河堤、拦水坝欠下的;下一步村里想干五件事,即对村里现有9口水塘和1000米堰渠进行维修、修建通户路600多米、发展近400亩板栗和核桃、把3组住在山顶上的20户村民搬下来及搞好村庄整治。

刘克成一口气说完后停下来等待我的发言。我接过话头说:“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今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把农田水利建设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村里的水利建设,我们会积极向县里建议争取纳入农田水利项目。修建通户道路可采取自筹一点、帮扶一点、国家补一点的办法解决。村庄整治和农户搬迁上面有政策,我们会向县有关部门争取,尽量列入计划。发挥山场优势,种植核桃、板栗,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这个思路是对的,但能否形成产业做成规模,我们工作队会请县农业和林业技术专家来认定,避免走弯路。”我边记边答话,随后用商量语气对刘克成说:“县里茶叶已做成大产业,村里山场能不能种植茶叶,成为县茶场供应基地。” 刘克成表示要同班子好好商议此事。

接下来我同村民代表进行了交谈。第一位发言的村民刘运初说:“现在农村的政策,那真是没得话说,过去种地得交这税那税,现在不交钱国家反倒补贴!要说共产党不好那就是说瞎话了!我那老婆子去年腿杆子疼住院国家还给报了两千块钱,娃娃上学学费也不要了,到家门口的路也修好了,我们这辈子赶上好时

代了……”

“别光说好听的,这年头农村有什么都不能有病。”一旁的残疾村民李才成打断了刘运初的话。我请这位村民把话讲完,他情绪激动地说:“农村现在最大问题就是病不起。我们农民辛苦好多年攒点钱,只要有个病,就会花个精光,重回贫穷老路。治病费太贵了,我家姑娘一年打工钱还不够治她的白癫风病。”

听完这两位村民的诉说,我感到既温暖又有点不安。多么朴实的农民啊,他们对党在农村的政策都很拥护和满意,对今后的生活也充满了希望,可是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确实需要我们下大力气解决。

之后村民邱国昌、刘克东的发言让我感到振奋。29岁的邱国昌初中毕业后外出打工赚了钱准备回家创业,他想租村里的土地种植魔芋、套种玉米,还想发展养殖业。我鼓励他依靠科学,选准项目,早点下手。刘克东是个木工老板,他想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发展家具超市,却苦于没有贷款渠道。他反映的这个问题引起其他村民代表的共鸣……

转眼已是下午4:30,因为还要去乐园村走访,我便对大家说:“老乡们,你们说的这些问题,我们全都记下来了,回去后,一定争取县里、市里相关部门的支持,相信会得到解决的。”

4:50,乐园村村委会,我们同前来暗访检查“三万”工作的县委书记余春存不约而遇,一起来到村委会会议室与村民代表们座谈。参与座谈的6名村民代表中,罗本余、魏启龙过去是这个村里的老党支部书记,陈明清是原村委会主任,他们普遍反映:现在农民收入提高了,日子好过了,但是一些社会问题如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村干部后继无人等问题值得担忧。

余春存接过话题说:这次省委、市委开展“三万”活动,组织干部进农家,就是要让干部“接地气”,多接触群众,倾听心声,打开心结。我告诫驻村工作队员:一定要静下心、沉下身,进农家门、说农家话、解农家难。

座谈会进行到下午6:30。晚上,我们把村民们反映的问题进行了疏理,主要有三大问题:村水利设施建设投入不够;农村因病返贫现象突出;缺少资金贷款渠道。通过这次走访,我们了解到群众所忧、所想、所盼,深深感到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克服困难、建设美好家园的责任重大。

(作者系市国资委主任温沁忠)

第四篇:来自石鼓村民情日记

5月25日 星期三 晴

今天一大早,我带领局机关工作人员从十堰出发,驱车前往我局 “三万”活动驻点村——丹江口市石鼓镇石鼓村。

10点整,我们来到汉江以北、丹江口水库旁边的石鼓村。一下车,村党支部书记王金朝和 “三万”工作队员蒋军成一边给我们引路,一边介绍村里的情况。石鼓村现有474户1767人,耕地3500亩,土壤贫瘠。近几年来,该村利用地理条件和资源禀赋,发展以仁用杏、核桃为主的经济林1500亩;养殖猪、牛、兔、羊;兴办山野菜加工厂,吸引外来资金建立养鸡场,种植烟叶800亩,有效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在村里开了一个座谈会后,我们前往石鼓村三组烟叶基地。石鼓镇常务副镇长林廷锐介绍:“去冬今春,我们这里遇到了60年一遇的干旱灾情,农民生活用水困难,农业灌溉不便。今年小麦减产80%,油菜歉收75%。”石鼓镇农技站站长温太斌指着近处田间的烟苗说:“这些绿油油的烟苗是最近刚种植的,因为长期干旱已经晚了十多天了,多亏了市气象局、地震局„三万‟活动工作组在我们这设立炮台,实施人工增雨,田里才有了墒,我们才能把烟苗种下去!”看到村民们正将一盘盘烟苗搬运到田间,浇水栽种烟苗,我和他们打过招呼,就带领着局机关干部们挽起裤腿,在温站长的指导下帮助栽种烟苗。不一会儿,我们就把近处的耕地插上了烟苗,田间顿时绿意盎然。随后,我们来到两公里以外的标准化烟叶育苗基地,察看了烟叶育苗温室大棚,并和林廷锐等人一起探讨了如何发展规模化烟叶种植。

不知不觉已是下午1点50分了,我们来到了石鼓村三组特困户陈太增家。陈太增,今年58岁,家中4口人,父亲陈正明长期患病,惟一的儿子陈青峰今年25岁,从小就患上了严重的精神病,至今生活不能自理,需要专人照料。他妻子身体也长期不好,3亩地全靠陈太增一个人耕种。家里居住的一间平房,还是村委会帮忙搭建的。为了解决他家的生活窘境,村委会为他儿子申请了一级残废证,发放了低保金,缓解了他们的生活压力。了解到他家的遭遇后,我深感揪心,立即掏出300元钱递给陈太增,鼓励他们克服困难,增强信心,自力更生。走在路上,我了解到,目前丹江口市低保救助范围有限,标准较低。石鼓村有几十户困难群众需要救助,但只有21户低保名额,许多贫困边缘户难以得到

救助。这些困难家庭大多是因残致贫或因病返贫,低保户平均每月每人只有50元至80元左右的补助,在物价高的情形下只能维持生活。而且,这些家庭普遍缺乏自身的“造血功能”,仅靠简单的“外部输血”,难以从根本上解决脱贫的问题。如何才能使他们摆脱困境呢?这个问题引起了我的思考。

一声汽笛把我从沉思中拉了回来。原来,王金朝来到我们面前,指着远处山坡上郁郁葱葱的树苗说:“那里是我们200亩核桃基地和300亩仁用杏基地!”站在一旁的林廷锐说:“这些年来,王金朝带领村民大力发展集体经济,栽种苍树100亩、连翘300亩、烟叶800亩,种植核桃树200亩、白杨树800亩、仁用杏300亩。他还多方筹资,引进先进技术,建设150模式养猪小区,创办山野菜加工厂,还引资上千万创建金汇源养鸡场,夯实了集体经济的基础。”

“来的路上,我看到了4A级旅游景区太极峡就在你们村旁边。它刚刚开业,潜力很大,你们还可以好好利用这个资源,壮大集体经济。”我建议道。“是啊,我们正在规划中,准备修复老石鼓村留下的的大石鼓,再利用先民留下的老街、天然的蛤蟆石、特有的丹霞地貌,以及靠近太极峡这个得天独厚的优势发展旅游业。当前就是还有6公里的道路没有硬化。”我听后十分高兴,和他们一起探讨如何打破交通瓶颈,怎样将石鼓村的旅游资源与太极峡连成一片,吸引游客,同时让村里的山野菜、核桃等特产销售出去。随后,我代表局党组向石鼓村捐资5000元,用于支持该村产业开发和经济建设,并鼓励村镇干部再接再厉,共创美好的未来。

(作者系市地震局党组书记、局长张清甫)

第五篇:来自王家村民情日记

5月8日 星期日 阴天

十堰日报社“三万”活动工作组带着铺盖行李进驻茅箭区茅塔乡王家村,转眼两个多月了。来的时候,报社党委把我们召集到一起,提出了很高要求,一定要达到“机关转作风,干部受锻炼,农民得实惠”的目标。这段时间,虽然没有给农民谋到什么实惠,可是我们受到的教育实在太深刻了,改变了我们过去在机关的很多想法和看法,其中就有三个“完全没想到”。

没想到农村发展变化这么快

按照必须完成“十个一”的规定动作要求,要联系一户特困户。村党支部书记易敏想了想说,就定村里的王朝祥那一户吧,老两口都六七十岁了,抱养的一个女儿远嫁竹溪,算是最困难的一户。沿着到户的水泥路缓缓上了一个小坡就到了王朝祥家。三间正屋,两间偏厦都搪得雪白。进门一望,横梁上挂了一大趟子腊肉,有的已黢黑,不知是哪一年的。堂屋大桌子上放了一大簸箕小麦,靠墙根是一蛇皮袋子包谷糁。我们到灶屋转了转,吃的自来水,烧的省柴灶,灶后4个大瓦缸一字摆开,揭开缸盖一看,里面都装着满满的小麦,怕有上千斤,两年都吃不完。和主人聊了聊,他们都享受着低保。

王朝祥是王家村四组少数几户住平房户之一。这个小组不几年就陆续有31户盖起了200多平方米的新楼房,水泥路、自来水、电、网线通到家家户户。看病有合作医疗,老弱病残有低保。谈起这几年农村贯彻落实党的强农惠农政策的新变化,三组农民老汉王明忠说,如今我们这里老百姓的生活比过去地主老财强十倍都不止,说罢哈哈大笑。

没想到干部群众关系这么好

我们工作组把这次“三万”活动的重点放在“访民情、增感情”上。到4月21日,已走访了全村100%的农户。走访座谈中,我们摸清现状,征求意见,了解愿望。边座谈,边宣讲政策,边传递信息,边解答疑难。农民群众纷纷表现出对干部进村入户的感激之情。4月12日,我们和易敏一起走访农户张定罗家,张定罗的老婆给我们一人打碗糖茶。座谈罢,张定罗一家子跟着我们一起到农户陈志兴家。陈志兴家谈罢,张定罗、陈志兴两家子又跟着我们一起走访徐纪元家。

临转回来,陈志兴的老婆、儿子媳妇拦在路上死拉活拉我们到他家吃午饭不可,好险把易敏的衣裳都扯坏了。

在王家村,我们所走访的农户,都对乡村干部赞不绝口。乡党委副书记王磊长年住在这个村,家家户户大大小小都和他亲热。村民代表张克玉说,我们的村干部处处为老百姓着想,舍得出力贡献大,公路硬化、引水到户、房屋涂白,每年都要为群众办几件实事。而易敏却说,不是我个人好,而是党的惠民政策好,我不过是贯彻落实罢了,再就是制度好,村上经济都是乡经管站管理,群众信得过,我们也行得端过得硬。

没想到党在农村的形象这么伟大

通过心连心的交流,王家村的群众也给我们反映了些问题和困难。经过梳理,我们选择热点难点和急需解决的问题,力所能及地帮办实事。

王家村是个库区村,位于茅塔水库右岸的四组有个滑坡体,去年夏季下大雨山体坍塌,把组长周思贤的楼房埋了半截子。易敏一声招呼,全组男女老少都来帮忙抢险。这次我们去后,村民纷纷反映要修一条水渠分水减灾,保护滑坡体下十几户村民安全。我们认为这个事是个急事。4月8日清早,我们到市国土资源局找到局长乔冰汇报情况,乔局长立马打电话到茅箭区国土资源分局。旋即我们回到村上,就见茅箭国土分局龚副局长、周科长等3人已经来了,正去山上勘察,真是雷厉风行!

王家村的老百姓把这样全心全意为群众办事谋福的干部称之谓“党”。二组村民刘金昌说,过去上面总是向百姓“要”这税那费,给不起就牵羊赶猪,甚至上房揭瓦,搞得很对立。现在上面不是“给”就是“投”,这补贴那补贴,这投资那保障,党的政策真是“两个哑巴睡一头——好得没话说”,再不好好搞,就是自己的问题了。

像刘金昌这样赞党爱党、颂扬党的好政策的,在王家村走访座谈中听到的可以说是“众口一词”。这个当今农村的新变化,使我们倍感精神振奋,也使我们倍感责任重大。我们工作组在积极为村上帮办几件实事后,还将帮村上理清思路,谋求更大发展。

(作者系十堰日报社正县级退休干部潘承田)

下载来自烂泥湾和白云寺村民情日记word格式文档
下载来自烂泥湾和白云寺村民情日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来自小河村民情日记

    3月21日星期二小雨白浪街办小河村是我区重点打造的新农村建设示范点,这个村在集体经济发展、新村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搞得有声有色。下午2点,我前往小河村,想看看村里的搬......

    来自桥儿沟村民情日记

    3月23日 星期三 多云 “三万”活动动员会召开后,我就打算好好利用这次难得机会,下乡进村看看村庄变化,听听村民的意见呼声。今天,我终于抽出空儿来,决定先到城郊的村去走一走,看一......

    来自津城村民情日记

    3月18日 星期五 晴 郧西县上津镇是旅游名镇,津城村就在镇中心,我为能在古城开展“三万”工作而颇感欣喜。 不过两个小时的时间,我们就从十堰到了上津镇。这座镶嵌在大山深处的......

    来自韩溪河村民情日记

    3月24日星期四晴 开展“三万”活动,竹山县委办联系的宝丰镇韩溪河村,是潘口水电站移民搬迁安置大村。作为一名曾经的移民乡镇干部,我亲身感受了移民群众故土难离的不舍、顾全大......

    来自廖河村民情日记

    3月17日 星期四 晴 今天是我们驻房县五台山林场廖河村“三万”活动工作组走访乡亲的第三天。一大早,我们翻香炉崖,穿冷水沟,过干坝子水库,下锦鸡坪,进东西二沟,一天下来走访乡亲近......

    来自伍家沟村民情日记

    5月10日 星期二 晴 在“万名干部进万村入万户”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之时,我决定今天去我局“三万”活动联系点——丹江口市六里坪镇伍家沟村看看。 一大早我们一行5人就出发了......

    来自安坪村民情日记

    5月9日 星期一 阴转晴 竹山县楼台乡安坪村是我们 “三万”活动联系点,位于竹山县的最北端,是典型的地广人稀的高山区,下辖5个组350户1458人,有党员42人,五保户23户,低保户47户,贫困......

    来自洪门铺村民情日记(定稿)

    4月26日星期二晴 3月7日,我们“三万”活动工作组进驻到帮建村——郧县青曲镇洪门铺村。一安顿下来,我就到该村二组的田间地头走走,想了解一下乡亲们现在在做什么,地里种的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