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风廉政理论文章二(五篇模版)

时间:2019-05-14 22:33: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党风廉政理论文章二》,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党风廉政理论文章二》。

第一篇:党风廉政理论文章二

大力提倡亲民作风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各级领导干部中大力倡导亲民作风是重要的一环。

《管子.形势篇》中有这样一句话:“道之醇厚,遇之有实,虽不言日‘吾亲民’,而民亲矣。”其意思是:为政者对待百姓,只要醇厚治理,多办实事,虽不说自己亲民,而百姓却会亲近他。2000多年前 即有此“亲民”思想,确实很不容易。在80多年的奋斗历程中,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懈奋斗,真正做到了爱民亲民,就在前不久抗击非典的日子里,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把人民的生命安危视为头等大事,不仅作出果断决策,采取有效措施,而且情系人民群众,深入疫区一线,极大地鼓舞了全党全国人民抗击非典的信心和斗志。事实说明,在广大干部中光为提倡和积极培育亲民作风,使广大干部亲近百姓,对百姓态度醇厚,为百姓多办实事,这是立党为公的必然要求,是执政为民的具体反映。

作风,是人们在学习,工作,生活中的态度和行为。但作风作为外在此文来自学生无忧网 www.xiexiebang.com表现,总是要受到内在因素的影响和支配的。作风背后有理念,作风之中有感情,正是由于有不同的理念和感情。“中国共产党人要坚持以兴国为己任,以富民为目标”、“顺民意、谋民利、得民心,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维护”、“要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群众利益无小事”、“要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等等,胡锦涛同志的这一系列重要论述,体现了“以民为本,利民为重”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贯穿着“唯民——富民——为民——亲民”这样一条思想脉络,对各级领导干部应当抱着什么样的理念和怀着什么样的感情去对待人民群众做出了明确的回答。我们必须认真学习领会这些重要论述,强化群众观念,树立为民意识,培养亲民作风,以不愧人民公仆的称号,不负人民群众的期望。

那么,今天倡导亲民作风,应以什么为具体内涵,以什么为恒量标准呢?这不妨从对待人民群众的“三真”做起。其一,真正尊重。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是我们国家的主人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主体。亲民,首先要尊重群众,要真心实意,不能虚情假意,切忌流于形式,力戒变成“做秀”,而要做到心里装着群众,公文写作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以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做为衡量我们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是否正确的最高标准。其二,真情交往。尊重群众,依靠群众,其前提是深入人心,联系群众,始终同群众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亲民,顾名思义就是亲近群众,同群众多接触、多交往、多联系。干群界限分明,老死不相往来,只会造成隔阁,难免产生误解,何谈什么亲民、爱民、为民?倡导亲民作风,应当是把群众当亲人、当朋友,多走动、多交往,特别是要到最困难的地方去,到群众意见最多的地方去,到工作推不开的地方去,把党的关怀带给群众,倾注深情帮助群众。其三,真诚服务。亲民为民,最后都要落实到关爱群众,服务群众,不断地实现好、维护好、发长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离开服务,何谈为民、亲民?“群众利益无小事”,说明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情,都要看成大事、急事,以真诚的态度抓紧研究解决,竭尽全力地去办。服务群,不是听言辞,而是看行动。关键是要抓住“谋利”和“解忧”这两个主要环节,真抓实干,使群众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对那些困难的群众,更要饱含深情,真诚关爱,亲情抚慰,鼎力救助,使其尽快摆脱困难的处境。

多看群众脸色

“看人脸色”,通常作为贬义词。意为仰人鼻息,趋炎俯势,惟命是从。

现在,我们不妨换个角度看这个成语,将它作新的诠释。对于各级党政领导来说,经常注意观察群众的脸色,则是执政之道、亲民之举。有位长期从事基层工作的同志深有体会地说,“我们很在乎群众的脸色,群众脸色往往是群众情绪和意愿的‘晴雨表’,看群众脸色,从群众喜怒哀了乐的情绪变化中,可以找到改进工作的切入点。”

“我们很在乎群众的脸色”,这话说得多好啊!其实,这正是实践我们党的宗旨和党的群众路线的具体表现,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从兰考群众蜡黄的脸色中感受到群众的辘辘饥肠,增强了责任感,抱病率领群众战风沙、修水利,为战胜自然灾害、改变兰考贫穷落后面貌作出了巨大贡献;优秀公仆郑培民从湘西山区群众灰暗和焦虑的脸色中,看到贫困的沉重和脱贫的企盼,自觉地从富裕地区来到湘西,挑起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重担;优秀公仆孔繁森从一位藏族老大娘不健康的脸色中,察觉到她郁结多年的沉疴,便从随身携带的药箱里拿出药品为她治病……

现实生活中,有一些干部却不“在乎群众的脸色”。有的为获取“政绩”,劳民、扰民、伤民,挖空心思搞“形象工程”,不在乎群众不满甚至愤怒的脸色;有的工作漂浮,脱离群众,不在乎群众在生活、生产中遇到困难时求助的脸色。在这些同志看来,群众的脸色无关紧要,怕这怕那,就是不怕群众脸难看。

本新闻共2页,当前在第1页12

第二篇:党风廉政理论文章一

小节不小

有人说,吃喝玩乐纯属个人爱好,至多是小节问题,值得兴师动众吗?此言差矣,小节问题如不引起重视,必然贻害无穷。

我们共产党是执政党,每个领导干部手中或多或少都掌握着一定的权力,能否自觉运用好党和人民所赋予的权力,守得住小节,直接关系到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因为,从个人角度看小节问题是小事情,但在一定范围内蔓延成风,就会成为人民议论的社会热点问题和党风廉政建设的难点问题。党的形象好不好,要从领导干部的各种行为来认识和判断,特别是从群

众身边看的见、摸得着的领导干部的吃、喝、玩、乐等小节问题上判断的。

从近年来揭露出来的大量事实看,许多领导干部走上腐化堕落、违法犯罪的道路,成为历史的罪人,多是从贪图安逸、追求享乐、放肆纵欲开始的,许多别有用心的人也常常是从领导干部所谓的“生活小节”上打开缺口的。

俗话说“小洞不补,大洞受苦”,“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大节都因小节的不断积累而成,大事多由具体的小事不断汇集形成。一个人的演变总是从小事开始的。剖析许多犯罪分子的犯罪轨迹不难发现,许多领导干部都经历了小节不注意,逐渐走向犯罪深渊的过程,就像人身此文来自学生无忧网 www.xiexiebang.com上长的毒瘤一样,不及时“刮骨疗毒”,任其扩散,就会危及生命,不可救药。可见,领导干部不仅要在大是大非问题上站稳立场,还要在生活小节上严谨自律。

“求监督若渴”好

近日,市纪委领导在学习《党内监督条例》座谈会上说:“各级党组织和群众对领导干部必须严格监督。就领导干部而言,则要积极倡导监督,热情欢迎和支持监督,变被动监督为主动争取监督,有一种求监督若渴的精神。”笔者认为,这一体会切中时弊,颇有见地。

监督与被监督是矛盾的统一体。党内监督、舆论监督等等是外因,领导干部作为监督对象则是内因,外因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如果党员领导干部对各种监督抱着不欢迎、不合作甚至厌恶、抵制的态度,那么即使监督制度再完善、监督者的初衷再好,也无济于事。领导干部能不能做到主动争取监督,有没有一种缺少监督就寝食不安、食不甘味的惶然感,这是对党性修养和公仆意识的最实际的检验。

主动争取组织和群众的监督,首先要正确对待、欢迎和争取批评。随着《党内监督条例》的颁布实施,各项监督制度不断完善,虽然给政治民主创造了宽松的环境,但群众和党员在行使监督权利时仍然会有不少顾虑。有些同公文写作志能够“斗胆”对我们领导干部提出坦诚的批评,已实属不易,难能可贵。然而,有些干部由于缺乏严于律己和接受监督的自觉性,抵制、害怕监督,把监督看成是对自己的不信任。认为来自上级的监督跟自己过不去,班子成员之间的监督是互相拆台,下级的监督是吹毛求疵,群众的监督是对自己的不尊重。这些看法是极其错误和有害的。其实,群众和党员的批评不管方式和场合如何,都是为了你好,并不是要跟你“过不去”。如果硬说这是“过不去”,那也只是跟你的缺点错误过不去。倘若捂着疮疤不让揭,讳疾忌医,势必走向反面,最终在纪律和法律面前“过不去”。这样的反面事例难道还少吗?

主动争取组织和群众的监督,还要努力创造有利于监督自己的环境。在监督的问题上,任何一个单位可以说既有真帮忙的,也有帮倒忙的。有些人整天环绕在领导周围,吹喇叭,抬轿子,实际上形成了一外包围圈,一个防止多数人监督的包围圈。殊不知,廉价的赞誉虽然让人神怡,却很可能在政治上坏我们的大事;坦诚的批评尽管令人不快,却很可能在政治上搭救我们。现在的问题是:最不应受赞誉的最想得到赞誉,而最该挨批评的却最怕别人批评,甚至“闻过则怒”,一触即跳。这对严格实施监督很不利。领导干部要主动争取到群众的监督必须冲破这个“包围圈”,深入到敢于真心实意地监督自己的群众中去。这样才能听到真话,看到实情,才能保持清醒头脑。同时,还要保护群众监督的积极性,造成一种监督有理、监督有功的氛围,防止和克服那种谁监督谁触霉头的不正常现象。

“好位子”析

时下每逢干部调整,总会有一些人眼巴巴地盯着所谓的“好位子”,无非是握有实权、能得实惠、易于升迁的位子。

一些干部之所以对这些“好位子”趋之若鹜、垂涎三尺,说穿了就是想占据这些位子为自己捞好处,这正好折射出这些干部世界观的错位、价值观的扭曲以及宗旨观的动摇。单单从这一点说,这些人就不配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就不配去占据这些位子。如果真让他们去了,很可能会滥用手中的权力,到头来既败坏了党和政府的形象,也会害了他们自己。

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我们的一切干部不论职务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务员,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服务。”20世纪50年代刘少奇同志在与北京市淘粪工人时传祥的一次谈话中,曾说淘粪工人和国家主席的工作都是为人民服务。老一代革命家在对待岗位的变迁、职务的升降、去留方面,确实为我们做出了榜样。

对于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来说,位子的本质都是一样的,那就是每一个位子都是自己为人民服务的岗位。不论在哪个岗位上,都应忠实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干一行,爱一行,干好一行。那些以个人利益为标准去衡量位子好坏的人,倒是更需要加强世界观的改造,更需要经常问一问自己“参加革命是为什么”,从而牢固树立宗旨观念。否则,把他们放的位置越重要、“油水”越多,他们跌的跤子也会越重。

本新闻共2页,当前在第1页12

第三篇:党风廉政文章

党风廉政建设中的楷模——我的爷爷

他是一位普通的党员,在工作岗位上虽然没有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来,但是他为所有的党员展现了自己最光辉的一面。工作踏实,为人正派,廉洁奉公。永远将集体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用党的章程严格要求自己;在生活中,他勤俭节约,平易近人,乐于帮助有困难的人。他,成为其他党员学习的楷模,也是我一名初三学生心中的英雄。他就是我的爷爷——一位普通的老党员。

爷爷今年60岁,是一名老党员。前几年由于年龄及身体状况,他退休了。现在他自己为了生活又开了一家店铺,为贴补家用而奔波着。

爷爷,退休前是县某单位的一名老党员,从爷爷的身上,我看到了党的光辉形象。

记得有一次,我同爸爸去爷爷单位,爷爷是这个单位的小领导,手下还有好几名职工。我与爸爸乘车老远赶到单位,我想,爷爷肯定会把我与爸爸引到食堂美餐一顿。可恰恰相反,到单位后,只见到爷爷,走进他亲手栽种的菜园里,摘了几个西红柿、辣椒,给我和爸爸做了些面条。我问爷爷:“你为什么不把我们引入食堂吃呢?”爷爷沉默了片刻,笑着对我说:“孩子,你还小,不懂这些道理,爷爷是一名党员”。我奇怪的问:“爷爷,是不是党员不能进食堂呢?”爷爷:点了点头说:“聪明的孙子,你说的没错。党员要学会勤俭节约,爷爷虽然是这个单位的小领导,单位里吃顿饭的钱是有的,但爷爷不能这么做”。饭后我与爸爸回家了。

回来的路上,我不断地想,不断地问爸爸爷爷说的话是什么意思,爸爸语重心长地说:“爷爷,人实在,是个优秀共产党员。他一生在工作战线上,默默无闻,从不争名夺利,损公肥私。他总是以国家和集体利益为重。记得爸爸上初中的时候,你爷爷当时是个技术员。当时,兴起解决家庭子女就业问题,他身边的一些人,纷纷利用手中的权利,为子女解决了工作,而你爷爷呢?秉公执法从不绚私情,有人骂他是傻瓜。直到现在,家里还是农村户口。爸爸说完沉默了”。是啊!爷爷是一名优秀的党员,是千千万万优秀党员中的一员,正是由于有像爷爷一样的人,我们的国家,才会有今天。

古往今来有很多名人用一生来诠释了“廉政”这个词,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他任太史令时,朝中势力最强的将军李广利千方百计的想要拉拢他。一次,李广利命人给他送来了一对珍贵的玉璧,他的女儿见了很是欢喜,说这玉晶莹透亮。他却语重心长得对女儿说:“玉璧贵在无瑕,人也因如此。如果我收下这对玉璧,心灵上也会留下斑污,并要受制于人。”说完,就让人把玉璧送了回去。还如汤斌,他为官一生,出著书立说,发展理学学说外,几乎所有精力都集中在了河务和漕运的治理上,并注意为百姓减轻负担、赈灾救施、兴利除害,处处为百姓和国家着想,他自己却十分的清廉,至死仅遗银8两,连买棺材的钱都不够。

正气感天地,清风留人间。在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中,总有人为金钱所累,总有人因权力而屈,于是他们丧失了人格,卑微地活在这个社会上,如爬虫,如虫豸,却还为自己的那一点点利益熏心的小权

利而沾沾自喜,自以为获得了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东西。殊不知,他们却恰恰丧失了人类生存在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品质——真诚、廉洁。位居高官,更应为民服务,更应两袖清风,否则怎么对得起选出你们的人民大众,怎么对得起拥护信任你们的老百姓啊。

有时候,我们或许觉得廉政离我们很遥远,身为一名学生,最多也只是班中一名小干部而已,根本不可能存在贪污、腐败之类的恶习。其实不然,廉政不只是一个行动,他应该在我们的心中,他是一个信念,他其实也可以转换为诚实、公平、爱。拥有这些优秀的品质,我心想廉洁也会在我们心中发芽、生长。我想,是爷爷伟大的形象一直影响着我,我想说,爷爷,我为你骄傲,你虽然默默无闻,非常平凡,但在我心中,您是最伟大的人。

第四篇:理论文章如何写

(一)要言之有“物”,力戒空谈写理论性文章常犯的一个通病,就是容易写得很空。有些观点也不错,就是不解决什么问题,读起来没有味道,其原因就是理论脱离实际。写理论文章要想避免脱离实际,最重要的是要有针对性,有的放矢地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真正把当前人们最关心而又迫切需要讲清楚的问题,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加以阐述。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结合工作实际多搞一些调查研究,切实掌握大量的丰富的第一手材料,然后再经过提炼和概括,所用的事例也应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这样写出的文章才能置于形势和群众之中,才能讲到“点子”上。如果不接触实际和群众,坐在屋子里闭门造车,是不可能写出好文章的。所以,我感到文章形成的过程,实质上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过程,是调查研究的过程。

(二)要言之有“理”,力戒武断理论文章,顾名思义,关键是要把道理讲清楚。而讲道理,又不能采取用扣帽子或者用上头的“圣旨”来压人的简单办法,更不能武断地下结论。要以事论理,以理服人。比如我在给黑龙江广播电台撰写两组(共20篇,已采用)关于深化改革的文章中,每一篇都回答一个问题,讲清楚一个道理。我在写“对改革形势到底怎么看”这篇文章中,并没有讲多少大道理,而是用人民群众亲身感受到的事实即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群众吃、穿、用、住、行所发生的深刻变化来看改革,这样既澄清了部分

人对改革的种种非议,又十分客观地肯定了改革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坚定了进一步搞好改革的信心,使人们听起来有真实感和亲切感。事实是最公平的和铁面无私的,所以,好的理论文章首先必须把握住事实。一方面要用事实讲清楚道理,证明道理;另一方面通过理论的系统和概括,再进一步加深对事实的认识。

(三)要言之有“情”,力戒说教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好的理论文章务必做到生动活泼,具有广泛的群众性。让群众愿意看(听),而且看(听)后有所启发和收获,甚至产生强烈的反响和共鸣,这样的理论文章才算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决不能把群众根本看(听)不懂的大理论一甩,干巴巴硬帮帮地在那里说教,群众对这样硬性灌输的文章是最反感的。为避免出现上述情况,起码要做到两点:一是在理论文章内容的选材上,要用群众最了解最熟悉最感兴趣的事情来说明问题,阐述道理;二是在语言的运用上要力求群众化,少用或不用群众根本看(听)不懂的那些理论性很强的术语,最好用群众中形成的理论来回答和说明群众中出现的问题。这样群众看(听)起来就会感到亲切、可信,不仅解决问题,而且是实实在在地为他们说话。

(四)要言之有“新”,力戒老套社会在前进,事业在发展,新情况和新问题是层出不穷的。理论文章只有比较全面地客观地反映时代前进的新脉搏,才具有生命力。所以,理论文

章必须有新意。所谓新意,就是内容要新,材料要新,观点要新,语言要新,写法要新。使人们看(听)后有一种新鲜感并有所启发。具有新意还应理解为只有不断提出和解决新问题,才能推动事业前进,才能更好地发挥理论工作的先导作用。比如,我们现在要加快发展社会主义的商品经济的步伐,而我们在写理论文章的时候,却仍然用过去产品经济时期的旧思想、观念、办法来观察和处理问题,那就难免要出大的偏差。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毫无新意的文章,也就毫无生命力。也许会有人提出,有些问题本来就是老生常谈,哪来的那么多“新意”呢?我看这种看法也不一定全面,即使是老问题,随着客观形势的发展变化,其内容和解决的方法也会有新的变化的。比如解决党风问题,现在同改革开放以前相比,就有了许多新的不同的特点,因此,解决的办法也就随之有所不同。总之,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那么,我们观察和处理事物的方法也就不应一成不变。

(五)要言之有“限”,力戒冗长要提倡写短文,尤其是在报刊上发表的理论文章一定不能很长。这不只是因为报刊的版面有限,还因为作为一篇好的理论文章,必须言简意赅,力戒冗长,做到中心突出,重点明确,每篇文章解决

一、两个问题。为此首先要精心选题和选材,经过反复加工和提炼,把最精华和最精彩的东西表达清楚;其次要有高度和深度,要做到短而高,短而深,短而精。这就要加强综合分析,真

正抓住事物的本质而不是现象;其三文字运用上一定要注意精炼,要惜墨如金。能用一个字的就不用两个字,能用一句话说清楚的就不说两句话。所以,必须细心观察,勤于思考,不断实践。只有长期坚持,才能写出精粹的文章来。

(六)要言之有“准”,力戒失实真实、准确是理论文章的生命线。一篇理论文章好与不好,最重要的标志是它的观点、内容、材料、论据是否真实是否准确。只有真实准确,才能比较客观地全面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貌,才能发挥其指导实践的巨大作用。要不惜在这方面多下些功夫。为此,应把握住以下主要三点:一是贯穿每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和重要论点,要同中央的精神保持一致,既不能脱离,又不能偏离,更不能唱反调。要力求吃透中央精神,把中央的精神同丰富多彩的实践融为一体;二是每篇文章所涉及到的重要事实要同实际情况相符合,有的是讲具体某个事件,有的是概括全局,无论是那一种,都务必同客观实际相一致,让群众看(听)后,感到真正是那么回事;三是对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复杂问题,要掌握好事物的准确“度”,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既不能肯定一切,又不能否定一切。总之,要讲得恰到好处。

第五篇:理论文章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中

发挥基层党校课堂关键性作用的有效途径

中共华阴市委党校 卫军平

一、依法治国的概念及党校课堂的新机遇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也是我国的基本治国方略。1999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的宪法修正案,全国人大通过修宪,把 “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内容写入宪法。党的十六大提出,要把依法治国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还把依法治国作为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项基本内容。十八届四中全会确定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描绘了建设法治中国的总蓝图,做出了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新部署,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奋斗宣言和行动纲领,在中国法治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而在党的重要文件中提及党校的课程内容这一现象是多年来极为鲜见的,对于党校课堂的发展建设来说更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坚持把领导干部带头学法、模范守法作为树立法治意识的关键,完善国家公务员学法用法制度,把宪法法律列入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内容,列为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社会主义学院必修课。”在党的重要文件中提及党校的课程内容这一现象是多年来极为鲜见的,对于党校课堂的发展建设来说更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这一着笔给我们带来的一个新课题就是如何发挥好党校课堂在法治社会建设中的关键性作用。

二、党校课堂是推进法治社会建设,不断提升培训对象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科学化水平的主渠道。

中国共产党是十分重视理论武装的党,依托党校对干部集中进行理论教育,是我们党长期的优良传统。自1933年以来,82年的发展历史中,党校紧紧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和党的建设的需要组织学习党的理论知识,总结党的历史经验,统一思想认识,为我党夺取政权、实现稳定执政提供了有力保证。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致力于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全面坚持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将是新时期各级党委的中心任务与党的建设的重要举措。基层党校(县级)面对的培训对象是科级及其以下党员领导干部及后备干部,村干部,理论干部。这些党员领导干部既是中国特色法治体系建设中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又是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的执行者和落实者;村干部、后备干部与理论干部是依法执政的执行者、又是依法行政的践行者。所以,这部分群体对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丰富法治思维、如何提高依法办事的能力等有较高的渴求性。可是身处基层,受学习环境与学习资源所限,能满足其学习需求的诸多方式里相对规范化、系统化的党校课堂是主渠道。

现实中还存在一些党的基层组织软弱涣散,一些党员不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不注重积极学习宪法和其他法律法规理论知识,不利于在群众中形成统一行动,加强党的领导,依法施政。同时,这部分群体学习法律法规与新的条例政策的渠道相比之下更为狭窄与自由化,因此,基层党校还应积极自觉履行为地方党委部门建言建策的职能,探讨以流动课堂与专题培训作为主渠道,送课进村、进社区,对基层党组织与党员群众面对面培训教育、宣讲,把新形势下基层零散、模糊的思想认识统一到党的主流理论上来,统一到依法行政的意识上来,为党委中心工作服务。

三、基层党校课堂法治教育现状与存在问题

通过近一段时间的走访调查了解,我们发现渭南市的县级党校法治教育课堂的现状是这样的。县级党校每年基本上都要举办主体班次10个左右,培训各级各类干部学员2到5千余人,在课程的安排上,除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廉政教育、社会管理、三农政策、党的基本理论、时政理论、经济形势等内容,一些专业性的法律内容安排较少,宪法教育不多。我们既缺乏系统、科学的法学教育培训计划,又缺少专业的法学教育工作者。在培训过程中发现到广大学员对于党校法学教学的需求比较迫切,为满足学员学法用法的多元化需求,不仅仅要求教学内容要“新”,要围绕着中央、地方最新的法治动态展开,还要求“深”和“活”,既要有一定的法理深度和研究价值,还要能指导自身的实际工作,既要有生动鲜活的案例,还要有联系实际的分析理论提升。

在党校与多部门共同努力下,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通过大规模培训轮训方式,党员领导干部的法律认知水平和法治意识不断提高,党校法治教育培训工作取得了较好地成绩。但还存在着一些方面的问题与难点需进一步解决完善。

1、在课堂管理上还存在课堂管理细节的科学化水平不高与管理成效不甚好的现象。从某种意义上说,党校课堂的管理水平在学员所代表的各个部门与各类岗位面前起着示范性作用甚至表率作用。但基层党校课堂在注重以学员为本、强化规则意识、程序意识、公开意识、平等观念等,推动管理实施中的细则化、标准化、规范化、程式化、系统化等科学化水平方面还有很大差距。起不到示范表率作用。

2、在党校课堂法治课程内容设定上,注重义务性、禁止性法律规范的教育,强调法律责任,却忽略了权利性、保护性法律规范的宣传,缺少了法治思想的引导,忽视了宪法知识的教育。

3、在教学方式上,部分培训课程仍采取课堂灌输式讲授,启发式、案例互动式等现代教学方式运用不很充分。如某些部门在普法教学中过度坚持实用至上,由于工作职能和侧重点的不同,总是要求设置一些涉及本部门审批、管理、处罚等方面的法律法规课程,忽视了对一些基本法理、法律知识以及加强依法执政能力方面的学习,从而使学法难以形成系统;个别同志认为有关的法律知识对工作没有直接作用,多学无益,可以暂时不学等等。

四、发挥基层党校课堂在法治社会建设中关键性作用的有效途径 党校教育是干部教育,它的受训对象是以各级党政领导干部为主的特殊群体,从一定意义上说,党校教育就是“精英教育”,有它自身的特殊性。党校课堂教学是理论知识架构、实践经验总结、学员思想激发与碰撞诸内容的融合体。随着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带来的海量信息与新知识的冲击,是党校课堂教学面临的最大冲击。拾人牙慧、自相矛盾、隔靴搔痒等是课堂教学常常遇到的尴尬境地。不过,党校课堂在党的理论传播中,具备先天优势,即宣讲渠道的正统化、还有学员实践经验的集中化,如果能在形成理论体系系统化的基础上,冲击专业化的领域,就能在同类培训中更具有引领与推动性作用。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让宪法和法律课程进入党校课堂,通过党校教育提高党员领导干部与国家公务人员的法治思维与依法办事的能力。把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增强法治意识作为法治社会建设的关键。这给党校课堂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接续党校传统固定课堂教育的优良历史传承下,探讨异地课堂、流动课堂、虚拟课堂、模拟课堂等多种形式,坚持党性修养与党性锻炼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把新纳入的宪法与法律相关课程转化为符合干部培训与干部学习汲取实际的党校课堂教学。

1、教学内容上,重点突出,提升教学针对性。首先要把宪法教育作为各类班次最基本的法治教学内容,同时针对不同对象突出侧重点。对于各级领导干部的法治教育,以主体班次培训为重点,精心设置课程,突出依法执政理念、党风廉政教育、法治政府建设、公共危机管理和法律实务知识。对于农村基层党员干部,要着力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化解矛盾纠纷、农业农村政策、基层组织建设以及社会管理等方面法律法规的教育学习。对于企业管理人员,以部门、高校合作办班为途径,着力加强公司法、贸易法等有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法规以及应对金融危机、风险防范、劳动保护等法律业务知识,提升企业依法生产经营、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与水平。同时,选取前瞻性、启发性、实践性强的法律知识材料作为学习辅导读本,并充分结合地方实际和发展战略部署,有计划分步骤地认真组织实施教学。

2、教学方式上,创新方法,增强教学的实效性。理论教学仍然是必要的,否则法治学习很可能达不到全面系统,但同时,也应加强案例式、互动式、现场式、研讨式等现代教学组织形式,做到与理论讲授的有机统一。从学员角度而言,许多同志都来自实践的第一线,这就使得他们在党校的学习是带着问题来的、带着思考来的,丰富的工作阅历、扎实的实践经验、开阔的思维空间是他们的优势。因而,以学理论为主要内容的单向法律条文灌输授课方法并不能完全满足他们的实际需要,有许多的观点、看法得不到沟通交流,处于被动。而采取现代化的教学方式方法,可以很大程度激发学员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并很好的弥补党校教师理论储备强、实践经验弱的不足,以教师为主导,以学员为主体,做到优势互补,彼此启发,提高学员分析判断能力,达到良好地课堂效果。

3、以师为本,加强教师队伍的法理意识转化。“党校姓党、讲坛有纪律”,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给普法教育产生实际影响,决不允许有像“毕姥爷”那样的“两面人”教师。建设一只“专、精、兼”结合的法治教育师资队伍是党校课堂建设法治教育阵地的前提基础。一要加强师资纵向培训。基层党校教师与培训学员在信息与理论的覆盖面与接受量上相比并不具有优越性,特别是在法治社会建设中所需要的法学专业知识,法律素养的提高方式等,在基层更是少之又少。因此,学校要为教师搭建更多更高的平台,不断以专业化、系统化知识培训提高教师的理论素质,以师资的高素质来推进课堂教学上层次。二是要加强师资横向交流。“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一知万”、“触类旁通”。以对等、互惠与共赢理念加强县级党校师资之间的交流,通过师资的横向交流,汲取其他党校的先进性经验,集中更多同类班次学员的不同特质,增强教学的针对性。三是在日常工作中,要树立教人者先受教的意识,通过集中学习、集体备课、跟班听课、教学观摩等教研活动,认真组织授课教师深入了解、掌握、储备各类专业法律知识;要加强法律学科建设,确立教师法学研究主攻方向,明确目标任务;要结合客座教授聘用等工作,加强法律师资库建设,根据培训需要,聘请一些长期从事法学研究或涉法工作,具有扎实理论功底和实践经验的领导、专家学者、专业人员来校授课,并与党校教师开展对接,促进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

4、统筹结合,推进党校法治课堂宣传教育的影响力。一是发挥党校的对外宣传优势。对外法治宣讲覆盖面更广、受益度更强,通过选派师资、对外宣讲,送党校课堂进基层,能有效引导基层干部群众知法、守法,净化社会风气,规范自身行为。二是发挥党校科研优势。切实发挥党校理论研究和决策咨询作用,积极参与法治理论与实践的各类学术研讨活动,积极组织教师开展法治专题调研,撰写论文及调研文章,为依法治国依法行政开拓思路、提供智力支持。同时,在理论刊物中定期发表优秀法治理论文章,传播法治精神与文化。

5、多措并举,为党校法治课堂提供有力保障。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坚持依法治校,及时分析研究法治教育存在的问题,明确职责分工,健全工作运行机制,落实经费保障,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和有效实施;二是要重点把握好教学对象特点、内容,按照工作规划的要求,结合中央、省、市要求和本地实际认真制订基层党校课堂法治教育长期和工作计划,并稳步推进落实;三是加强部门协作。党校各要与有关部门就法治课堂工作及时协商沟通,根据培训目标需求设计编制培训方案,将法治宣传教育环节真正纳入党校培训体系当中。

总之,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主题启迪下,我们基层党校要换用法治思维审视党校课堂,调整党校教育新任务,在法治社会建设中积极发挥党校课堂的关键性作用,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贡献应有之力。

下载党风廉政理论文章二(五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党风廉政理论文章二(五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理论文章

    争做党性强品行正作风实的组工干部公道正派者,以“公”为“道”,不偏不倚;持“正”为“派”,不歪不斜。公道正派是一种态度、是一种作风、是一种形象,更是优秀组工文化的核心体现......

    理论文章

    读国家领导人讲话有感 ——培养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10月28日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李克强、刘云山等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全国公安机关爱民模范集体代表和爱民模范。在热烈......

    理论文章摘录

    理论文章摘录 2007年第10期 天津大学党委宣传部 编2007年4月17日 目 录 忠诚党的创新理论的楷模 ................................... 罗 挺1 难忘的一课.......................

    理论文章

    梦想和愿望是引领前进的旗帜,是凝聚力量的保障,是催人奋进的动力。实现“中国梦”,需要每个人、每个团队付出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脚踏实地做好本职工作,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对......

    党风廉政学习体会文章

    党风廉政学习体会前段时间,我学习了揭露霍津义、范宪二人贪污腐败案件的相关材料。令我的内心极为震撼:同样是风华正茂、踌躇满志,同样也在自己的岗位上曾经做出了令人羡慕的成......

    环保理论文章

    大手拉小手,共创美好家园摘要:绿色,是一个人与自然的和谐高度,是一道唯有爱心才能永久呵护的良知背景。为进一步绿化校园、美化家乡,进一步树立绿化环保意识,营造植绿、爱绿、护绿......

    统战理论文章

    乡镇统战工作的困惑与出路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第二十次统战工作会议上强调:“统一战线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使工农联盟在新形势下切实得到巩固和发展,要调动统一战线成员的......

    理论调研文章(定稿)

    导干部要在作风建设中做表率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领导干部是关键。只有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真正起到表率作用,坚决纠正不正之风,才能把党的作风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领导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