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网络社会中人们交往关系的变化和伦理道德建设的调查研究
河南理工大学万方科技学院2010年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河南理工大学万方科技学院
2008级思想政治理论课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网络社会中人们交往关系的变化和伦理道
德建设的调查研究
——
作者范琳琳
系别能源与材料工程系
专业安全工程(工业)
年级
学号0828190236
成绩
指导教师
2010 年 7 月 28日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题目:
××××××××××(小二号黑体加粗)
社会实践主要内容:
××××××××××××××××××××××××××××××××××××××××(四号宋体)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评语: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成绩:
评定教师签字:
年月日
网络社会中人们交往关系的变化和伦理道
德建设的调查研究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社会正逐步从工业化社会向信息化社会迈进。随着现代社会科技的发展瞬息万变,人们交往的方式也是日新月异,从古时传统的狼烟,信鸽,邮驿等方式到上个世纪的电话、电报、传真一直发展到现在的手机、QQ、飞信,MSN等一些先进的联系工具。这些交往方式的变化也使得人们之间的交往关系发生潜移默化的改变。我们不可否认网络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了许许多多的方便,但凡事都不是完美的,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也带来了许多政治、法律、伦理道德和社会问题,一些违背道德的网络犯罪也是层出不穷。据统计,我国现在的网民大多为十几岁,二十几岁,这些网民一般上网看新闻,玩游戏和学习。
关键词:网络行为交往关系 伦理道德
一、网络行为
网络行为是网络社会所特有的交往行为。同现实社会中的交往行为相比较,网络行为具有特殊的涵义,其特殊性表现在:
其一,所处的环境特殊。即处在一种虚拟的现实中。这种虚拟的现实是由计算机、远程通讯技术等构成的网络空间实现的。在这个虚拟的空间里,存在着虚拟的一切:不仅有虚拟人、虚拟社会、虚拟共同体,而且有虚拟全球文化。虚拟的环境产生了虚拟的情感,进而有虚拟的伦理道德。当然,这种虚拟的东西并非虚无,只是另外一种存在方式罢了;虚拟的规范也不是凭空设想,而是实实在在的约束。这种“二元性”的特殊环境和行为决定了由此所引发的伦理问题必然具有同传统伦理学不同的特征。
其二,交往的方式特殊。即交往具有“虚拟性”和“数字化”的特点。网络社会中的交往以符号为媒介,使得人与人之间在现实中的直接接触减少,而是简化为人机交流、人网交流。此时人的存在以虚拟的“网络人”的面目出现。这种“匿名性”使得人们之间的交往范围无限扩大,交往风险却大大降低,交往更具随机性和不确定性,进而交往中的伦理道德冲突也更加明显。同以前相比,网络交往方式所受到的道德和法律的约束更少一些。传统伦理学在这里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它无法直接判定网络交往方式是否合乎(传统的)道德规范,例如它无法判定网络攻击的正当性。这表性传统伦理学并不十分符合现代网络社会的交往实际。因而,建立一门适合现代网络化生存的伦理学不仅十分必要,而且非常迫切。
其三,交往所遵循的道德规范亟待解决。网络的匿名性同时也导致了随意性。尤其是对知识产权、版权、隐私权等权利的侵犯。未获授权之前甚至根本不考虑授权就发布、登载信息资源,随意下载别人的作品等,无疑违背了法律和道义的精神。在互联网缺乏监督力量和手段的情况下,人们只有依靠法律的、伦理的宣传,只有依靠个人内心的道德法则来制约这种现象的发生。尽管如此,这些手段收效甚微。我们可以看到,在技术手段走到法律、道德意识之前时,往往是要么更改规范,要么就得限制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很显然,在现阶段提出网络伦理学是很必要地,进行网络道德规范的建设比限制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更具有积极意义。
二、交往关系
(一)人际关系的疏远 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是需要时间来培养的,感情会随着时间的增长而被冲淡。而我们现在生活中的交流几乎全是相隔万里用一些虚拟的信号加以表达,我们那灿烂的笑容被转化成了生硬的卡通图片,我们的行为都被数码化了。与电话相比电脑的交流更可怕,他可以使人沉溺于其中而不能自拔,使现实生活中的交往机会减少,人与机器的接触却日益频繁,而终日与电脑终端打交道,同他人的社会交往会被削弱,使家庭成员之间,邻里之间,同事朋友之间的感情联系淡薄。
(二)人及关系的拉近
科技的进步也拉近了人们之间的关系,人们又了更多的途径来沟通你我他,无论人么之间相隔多远,只要是网络触及的地方,人们就能轻松联系,视频聊天,语音聊天,电子邮件等等途径都为我们提供了便利。而现在人们还拥有博客,随时随地share自己的幸福,所见所想,尽情的展示自己,让别人了解自己的生活,我们也能更贴近别人的生活,看看别人都过得怎么样。还记得汶川大地震是,网友们都密切关注灾区救援的进展,通过各种途径为灾区人们捐钱捐物,甚至自发到灾区救助灾民,虽然灾难无情,但网络使我们更贴近,我们心连心,一起面对灾难,我们风雨同舟,我们众志成城。而且,网络是我们有了更广泛的空间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关于各种时事新闻,社会上正在发生的现象,我们都可以在比较大的限制范围内发表言论,甚至说人们可以专门发帖发牢骚,说说自己的烦心事,麻烦事,网友们也都可以帮助他,给他出主意。有时候我们更愿意和陌生人说一说自己不愿和朋友师长交流的问题,而素昧平生的网友更能给自己一个好建议。
三、网络交往中的伦理道德
(一)不断挑战道德的底线
网络世界的发展对形成和发展道德标准,制定新的规范开拓了新领域,产生了积极促进作用。在网络中,同样需要教养和道德规范和法律的约束。在现实社会中人们可以用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和别人,然而网络是一个人人彼此都不认识的空间,不像现实社会中有许多舆论的压力,所以很多人的行为就脱离了在现实生活中的轨道,所以这对于建立在现实社会基础上的传统的道德规范形成巨大的冲击,造成了在现实生活中所形成的道德规范在网络运行的新环境中形同虚设的现象。网络社会是人类为自己开拓的另一个生存空间,这个崭新的信息世界,基本上还是没有法律规范,没有道德规范的寝化社会,人们只是按照自己在现实社会中的人生体验来约束自己。这对建立在现实社会基础上的传统的道德规范形成巨大的冲突,使之约束力明显下降。
(二)网络道德规范向法制化转化
具体的道德规范在量上的积聚并不是无止境的,其结果必然导致向法律法规的转化。针对网络社会中的犯罪行为和许多严重的社会问题,许多道德规范显得软弱无力,因此许多国家制定了相应的法律规范,力求规范团体和个体在网上的行为和关系。例如美国通过的“信息净化法”,“总统反恐怖法”和“隐私权保护法”,新加坡的“Internet管理体系”。01(B))。我国为了促进Internet的健康发展,也于1996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暂行规定”,并在97年3月八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新《刑法》中也增加了对计算机犯罪的惩罚规定。
(三)构建网络伦理的建议与对策
网络社会不同于现实社会,它有其自身的特点诸如开放性、自由性、非人性化、虚拟性等等。正是由于网络社会具有不同于现实社会的诸多特点,这使得网络社会中的伦理问题也具备了不同于一般社会问题的特征,如网络主体的高度自主性、网络伦理规范的多元性、网络社会问题生成与存在方式的智能性、影响普遍性、控制的困难性等等。网络伦理问题的这些特征给人们认识和解决这些问题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有的学者认为,网络社会的伦理问题主要表现在道德范畴的方面,亦有的学者将网络社会中的伦理问题概括为观念、规范和行为三个方面,即在观念层面上,个人主义道德观盛行;在规范层面上,道德规范运行的机制;在行为层面上,网络不道德行为蔓延。因此,就解决问题的具体思路而言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我们可以借鉴外国网络伦理建设的先进经验,把网络伦理纳入到各级教育中去
结合我国具体的实际情况,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网络伦理教育体系。同时,在全社会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各种媒体宣传网络伦理,使全社会公民都能及时的了解什么样的网络行为是正当的、什么样的网络行为是非道德的、甚至是违法的,从而在全社会形成正确的网络伦理导向,提升广大公众道德自律水平,最终杜绝不正常的网络行为。一下列于一些网民应遵守的基本规范。
(1)你不应该用计算机去伤害他人;
(2)你不应干扰别人的计算机工作;
(3)你不应窥探别人的文件;
(4)你不应用计算机进行偷窃;
(5)你不应用计算机作伪证;
(6)你不应使用或拷贝没有付钱的软件;
(7)你不应未经许可而使用别人的计算机资源;
(8)你不应盗用别人的智力成果;
(9)你应该考虑你所编的程序的社会后果;
(10)你应该以深思熟虑和慎重的方式来使用计算机。
(11)为社会和人类作出贡献;
(12)避免伤害他人;
(13)要诚实可靠;
(14)要公正并且不采取歧视性行为;
(15)尊重包括版权和专利在内的财产权;
(16)尊重知识产权;
(17)尊重他人的隐私;
(18)保守秘密
2、进行行之有效的网络监管
其一,由监管者先行审查境外网站或者信息,判断不适合入境者立即通过技术手段屏蔽隔离,国内用户没有选择判断权;其二,对于已在境内流动的信息,由主干路由器上的过滤软硬件系统实时扫描,一旦发现不良内容瞬间阻断,用户基本上也来不及浏览判断;其三,对于用户发布信息或意见的公开渠道,尤其是论坛、新闻跟贴和博客,大都采取敏感词的预防范机制,阻止不良内容生产和传播。在此基础上,对已经发布或传播的已生成内容,组织数量不少的监管人员巡视抽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或者删除,或者记录在案。
3、媒体帮助
鉴于现在上网的大多数为8090后,和网络上的各种交友网站和其他各种不同性质的网站参差不齐的情况,媒体可开播一些栏目来帮助我们解决一些问题,如湖南电视台的8090.[参考文献]
[1]刘可风等主编:《应用哲学与应用伦理学引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2]卢风、肖巍主编:《应用伦理学导论》,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年9月。
[3]宋惠昌主编:《应用伦理学》,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年7月。
[4]卢风著:《应用伦理学》,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4月。
[5]王海明著:《伦理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
第二篇:网络社会中人们交往关系的变化与伦理道德
网络社会中人们交往关系的变化与伦理道德
19世纪有一位名叫塞缪尔·斯迈尔斯的英国伦理学家说过:一个国家的前途,并不取决于城堡之坚固,而在于它的公民的文明素养,在于人们接受的教育的程度,人们的远见卓识和品德的高下。1987年10月6日,日本《推进教育改革大纲》正式启动,确立了21世纪日本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宽广的胸怀,强健的体魄,丰富的想象力,自主自立,富有团结精神的世界通用的日本人。1989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其会议报告明确指出:“总而言之,21世纪最成功的劳动者将是最全面发展的人,将是对新思想和新的机遇最开放的人。” 以上,不难看出一个人的先进性思想的重要性,全民整体思想素质水平对国家的重要性。这种素质化的理念对世界的影响力,乃至对整个人类的影响力又是何其的深远!对于我们当代大学生来说,无外乎做到八个字的统一,即“外注形象,内重修养”„„
进入新世纪以来,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而在这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最具活力的、关键性的终归还是人的思想的流动,也就是现在不断强调的人的主观能动性了。而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加入WTO以来,中国参与世界经济的合作与潮流交流正在进一步深化。面对着难得的机遇和激烈的竞争,作为当代社会的天之骄子的我们,更有注重文化和思想修养的责任,以适应当今日益激烈的竞争。而“两课”的内容则是最为先进的思想、活的灵魂,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利器。“和谐”的思想则为我们提供了活的理念、发展的高要求„„因此,培养具有世界眼光和民族文化修养的大学生已经成为了高校不可回避的时代责任。
培养具有世界眼光和民族思想文化修养的大学生具体来说就是要求我们应当具有世界性、民族性和知识性三方面先进思想的特点。所谓世界性,就是总体性,全局性和时代性。它要求新一代大学生要用全球视野去观察当代世界的发展趋势,对于关系人类的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作出自己的回答。所谓民族性,是同世界性紧密相连的范畴。首先要对中国的历史和传统文化有一个整体的认知和把握,其次要有尊重和崇敬本民族文化的基本心态;还要对本国的政治、经济和法律制度有全面的了解和理解。所谓知识性,是指作为世界通用的中国公民对社会、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知识的广泛了解与掌握。在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有两个方面的知识:一是作为专业人士对本身所从事专业知识的掌握、运用和发展;二是作为公民应该具备的国内和国际知识,包括政治、历史、经济、法律、伦理道德等基本知识。不可否认,高校“两课”在培养“四有”新人和素质教育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社会中和谐的思想对孕育21世纪新一代人才的我们有着无比深刻的影响。所以我们有必要了解“两课”思想与“和谐”理念。
具体的说来,“两课”在最初指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的统称。后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努力培养大学生成才的需要,使得现在高校中的两课的发展不断的趋于完善,具体指的大概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等8门必修课程。这些课程体系具体的说来就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产生、发展的历史必然性;介绍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产生和发展的进程及其实践的成功与教训;介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从而使我们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 1
论和“三个代表”等重要思想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和把握,帮助我们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历史上最科学、最先进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介绍法律制度在现实中实践的重要性的过程中,帮助我们正确认识和理解“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不断增强法制意识和法治观念。而且又从伦理学产生和发展的角度,通过实践知识,来帮助我们正确认识和理解“以德治国”的重要意义。从介绍中国的历史发展进程和世界多元文化当中,帮助我们来正确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和多元世界文化,以激发我们关注人类发展的命运和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难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介绍政治学思想理论和实践产生、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系统的介绍民主、自由、平等等政治学范畴的真实含义及其发展规律,帮助我们对当代世界各国政治环境、国际政治局势以及中国的政治现状有一个全面、客观的认知和理解。总之,两课不仅是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同时也是每个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必修课程。它始终立旨于通过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和提高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无疑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功能和重要作用。
“和谐”从字面上简单的来说, 大概就是指“配合得适当和匀称”。实际意义上来说和谐就是拥有自己该拥有的,不去承担自己不该担的;能自由的呼吸新鲜空气,能说自己想说的话,能办自己能办的事;不会再有人因为你是农民工看不起你,不会因为你是弱者而被欺凌„„与社会相联系起来加以讨论的话,因为社会是指“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所构成的整体,也叫社会形态”.所以,所谓和谐社会,就是指构成社会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之间互相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所谓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它应是各方面利益关系得到有效的协调,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创新和健全,稳定有序的社会.普通的说来,就是一种公平正义,诚信友爱, 民主法治, 安定有序,充满活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从而体现和谐的内涵——公平、协调、能动、有序,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
在古今中外的文明中都有关于和谐思想的宝贵成果。西方思想史上,很早就出现了“和谐”的思想,比如:毕达哥拉斯学派有句名言:什么是最美的---和谐;柏拉图提出了“公正即和谐”的命题;亚里士多德认为:中等阶层对国家政权的稳定与社会和谐起着重要作用;黑格尔用矛盾、差异、对立、同一等范畴深化了对和谐的认识;1842年,德国空想社会主义者魏特林在《和谐与自由的保证》一书中,把社会主义社会称为“和谐与自由”的社会,并指出新社会的“和谐”是“全体和谐”。我国历史上也产生过许多关于社会和谐的思想。比如,孔子说过“和为贵”;墨子提出“兼相爱”;荀子提出“和则一,一则多力”;孟子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上述思想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千百年来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然,在存在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的旧制度下,这些理想是根本无法实现的。
然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特点,第一,它是通过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来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第二,是通过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来维护社会公平;第三,是通过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来形成良好的人际环境;第四,是通过加强民主法治建设来维护社会稳定;第五,是通过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来保证可持续的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不是偶然的.实际上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同时,这也说明我们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深化,即社会主义不仅是民主的和富裕的社会,而且还是各方面协调发展的社会.我们大学生作为社会成员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知识分子的代表,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重任前,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应当逐渐把步入社会,参与社会实践,加强与社会的紧密联系,以培养自身的综合能力,提高自身整体素质作为大学阶段学习生活的最高目标。正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所说,我们大学生应当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时刻铭记自己肩负的使命和责任。
两课的实践正如做每一件事情,只要我们用心的,认真的去做,就一定会有收获。如果以为事情简单,但不行动,不付出努力去做,再简单的事情也是做不好的。但如果我们付出了努力,相信一定会获得回报的,只是多少的问题罢了。所以我们只有把理论中的心得体会带到自己的工作、学习中去;更严格的来要求自己,更加坚定我们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决心,坚定我们自己“完善自我,更好服务社会”的理想,才能真正意义上的做到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与统一,外注形象的完美化!
和谐的体现在于生活和学习的各个细节,正所谓小地方处处和谐了,大事上才不至于方方面面的去考虑和谐。作为大学生,在学校中,来灵活的营造宽松和谐的气氛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只有当我们的积极性、能动性、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只有当我们的人格充分的得到尊重,智慧得以显露,行为得到认同时,才能形成真正活跃、宽松的和谐气氛。长此以往的发展下去,才能得以体现和谐的意境,才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我认为,我们现在对于两课的学习,对当今社会中关于和谐的探索,这些都是艺术的体现和升华。真正的来自于生活的艺术,当然可能自己会没有意识到的,也许正是这种无意识,对它们来说,才产生这种美丽式的深奥与模糊。可能只有真正的哲人才懂的它们,所以有着许许多多的人拿它们当作自己的理想而加以摸索和研究。可能到了最后,我想描述的我的认识无外乎——在这里和谐是两课的灵魂,没了和谐便等于是一个活死人,没有了两课就等于没有了一切承载物。只有让我们彼此充分做到“外注形象,内重修养”这一本质的涵盖,我们的道路才会光明,我们的生命才会有所火花的升华,我们的国家才会繁荣富强„„
第三篇:网络社会中人们交往关系的变化和伦理道德建设的调研社会实践报告
网络社会中人们交往关系的变化和伦理道德建设的调研社会实践报告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社会正逐步从工业化社会向信息化社会迈进。为 迎接21世纪的挑战,各国正在规划和实施适应信息时代的全国性、乃至全球性高速信 息公路。世界上几乎所有发达国家都已相继建成了国家级的计算机网络,并相互连成 覆盖全球的国际性学术计算机网络Internet。据统计,到1997年1月为止,全球已有1 94个国家和地区联入了Internet。这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新的信息网络革命,它将比历 史上的任何一次技术革命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带来的冲击更为巨大,它将改 变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工作和学习方式。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也带来了许多政治、法律、伦理道德和社会问题。研究 探讨网络发展所带来的伦理道德问题,已经成为国内外各界人士普遍重视的前沿性课 题。道德范畴主要包含三个方面内容:道德意识、道德规范、道德行为。本文探讨了 计算机网络发展对道德的复杂性影响。1 道德意识方面(领域)1.1 道德相对主义盛行 后现代主义的道德相对主义(“你想怎样就怎样”或者“怎样都行”),非中心 主义,多元化,表面化,无终极目标等等,直接源于后工业社会生产形式、组织形式 和文化格局。但是在信息高速公路的雏型Internet网络世界中,道德相对主义却找到 了它最适宜生长繁延的领域。这是因为: 1)Internet没有中心。在科学家们设计Internet的前身ARPANET时,军方就要求这 个网络没有中心。这样做的理由是,不管网络上的哪一个特定的点受到攻击,它的其 他部分都能够正常工作。这样Internet就成了一大片相互联接在一起的网络,没有哪 片网络统治哪片网络,也没有哪片网络是主要的。Internet成了一个绝对没有中心的 网络世界。2)Internet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从地理角度讲,Internet覆盖在整个地球的表 面上。而地球也是一个球体,在这个覆盖于球体的网状物中,既没有开始的地方也没 有结束,意味着没有终极。一进入这个由光纤电缆和调制解调器构成的世界,你就变 成了电子化的飞速运动的存在。这种状态,除了使人忘记对终极目标的追求外,也会 让他不想对任何东西负责。因为作为一个个体,陷在无边无际之中,他无法觉得自己 有能力对任何事情负责。也就是说,小小的个人在无边无际的网中的无能为力,为道 德相对主义提供了最好的土壤和借口,造成道德相对主义的盛行。1.2 无政府主义泛滥 Internet当初的设计思想,是让信息在网络中能够自由的传播,这样,当网络的 一部分遭到袭击时其它的部分依然能够正常运转。当这种思想变成现在的Internet事 实之后,使你在网上实施言论控制成了一种不太容易的事情。眼下的Internet像一片藤草丛生的荒野。在这里,还没有政府机构诞生。所有的 人都是自己的领导和主人,因为所有的人都拥有网络的一部分。没有谁独自拥有Inte rnet,因此,Internet就没有一个最终的管理者。美国政府和各个地方以及机构的网 络,再加上外国的网络造成了今天的Internet。在这当中,谁都没有绝对发言权,没 有谁说了算。但同时,谁又都有发言权。这样,Internet成了一个容许真正言论“自由”的地方,一个彻底“民主”(或 无政府主义)的地方,一个无法无天的地方。在这里,任何人可以按照他自己的原则(或者不要原则)说任何话,做任何事。在Internet上,一个人不需要承担自己的义 务和责任,由此可以滥用自由的权利。1.3 人际情感的疏远 人际情感是需要人与人的社会交往来维持的。而在网上交流时,我们的言谈举止 都被转换成二进制的语言,我们的音容笑貌以数字化字符方式在屏幕上传播,我们成 了数码化的存在:Degital Being。Internet改变了人际交往的方式,使人与人之间的 交流变成了人与机器之间的交流,这与现实生活中人与人的直接交往相比,人与人之 间的隔离不是减少了,而是增大了。尤其是Internet所提供的跨时空,跨地域的多人 参加、多向交流的技术,使人们更容易沉溺于网上交际,使现实生活中的交往机会减 少,人与机器的接触却日益频繁,而终日与电脑终端
打交道,同他人的社会交往会被 削弱,使家庭成员之间,邻居之间,同事朋友之间的感情联系淡薄。2 道德规范方面 2.1 对传统的道德规范形成冲击,其约束力减弱 网络社会是人类为自己开拓的另一个生存空间,这个崭新的信息世界,基本上还 是没有法律规范,没有道德规范的寝化社会,人们只是按照自己在现实社会中的人生 体验来约束自己。这对建立在现实社会基础上的传统的道德规范形成巨大的冲突,使 之约束力明显下降。目前网上的道德规范是非强制性的,只能靠个人的内心信念来维系,这样网上人 是否遵从道德规范,也不易察觉和监督,而不像现实社会中的道德要靠社会舆论,传 统习惯,内心信念三者同时来维持。因此建立在网上的道德规范约束力减弱。2.2 使道德规范在量的规范上不断扩张 从历史的运动来看,人类社会规范有一个量的积累过程,这表现为道德规范的适 用对象的范围在总体上趋于提高和扩大。网络世界的发展对形成和发展道德标准,制 定新的规范开拓了新领域,产生了积极促进作用。在网络中,同样需要教养,网络行 为和其它的社会行为一样,需要一定的道德规范和原则。因此,世界各国纷纷研究制 定了一系列相应的道德规范,这些规范涉及网络行为的方方面面,从电子邮件使用的 语言格式,通讯网络协议,到字母的大小写,电子邮件签名等细节都有详尽的规范。例如美国华盛顿一个名为“计算机伦理研究所”的组织,推出“电脑伦理十诫”,南 加利福尼亚大学网络伦理声明中指出的六种网络不道德行为类型,等等。(注:参见 :文献[1],第12~14页。)所有这些规范都是对原有道德规范的补充和发展,使其在 量上不断积聚和扩大。2.3 网络道德规范向法制化转化 具体的道德规范在量上的积聚并不是无止境的,其结果必然导致向法律法规的转 化。针对网络社会中的犯罪行为和许多严重的社会问题,许多道德规范显得软弱无力,因此许多国家制定了相应的法律规范,力求规范团体和个体在网上的行为和关系。例如美国通过的“信息净化法”,“总统反恐怖法”和“隐私权保护法”,新加坡的 “Internet管理体系”(注:升文:《全球追捕网上黑客》。北京青年报,1997-10-01(B))。我国为了促进Internet的健康发展,也于1996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计 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暂行规定”,并在97年3月八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新《刑法》 中也增加了对计算机犯罪的惩罚规定。3 道德行为方面 3.1 使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产生新特点 Internet直接介入“交际”领域,为人类创造了独具特色的网上空间,为现代人 的交往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场所:其一,网上空间具有虚拟性,可以“相识不相见”,从而免除交往者的奔波之苦;其二,网上空间具有开放性,交互性,且覆盖广袤。上 网者可以定向抵达一点,也可以同时抵达多点,从而形成颇具规模的“交际圈”,为 人们在更大的范围内交友、择友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其三,网上交友可以“匿名 进入”,在“Internet上,没人知道你是只狗”,交谈者可以对对方的真实身分一无 所知。这也便于人们以平等的身分进行交往,使交际变得更加自由和轻松。正是由于Internet的自身特点,使网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具有了新特点:既直接 又间接。直接:网上提供许多聊天或交谈渠道,人们可以借助网络进行同时性谈话。间接:所有谈话都是通过屏幕上的字母和语句来完成,听不到对方声音和语气,看不 到表情。Internet为人们“撒谎”和“说真话”同时提供了巨大的方便。3.2 出现大量不规范行为 杜尔凯将失范注释为“一种社会规范缺乏,含混或者社会规范变化多端以致不能 成为社会成员提供指导的社会情境”。(注:〔美〕杰克•D•道格拉斯等:《越轨社 会学》。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53页。)在网络发展初期,新旧道德 规范并存、交替、更迭,造成规范内容的冲突和衔接的脱钩,引发了大量的失范行为,主要表现为: 1)失规范的行为。建立在现实社会中的道德规范由于不适应网络运行的新环境,而形同虚设。面对新的网络领域,又一时没有形成新的道德规范,从而大量网上行为 处于既不受旧规范的制约,又无新法可依的真空状态。例如:某个人通过某个ISP或B BS传播了侵权或违法的信息,那么ISP业者或BBS站长应承担什么样的责任?是过错的 责任还是无过错的责任?如是过错责任,在什么情况下才算有其过错呢?这引起了多 方争议。至今,法律上还没有明确的界定。2)规定冲突的行为。在网
络世界上,新的道德规范建设过程中,会不断受到传统 道德规范的抗拒,这种不同规范体系的并存、冲突、必然造成网上行为的两重性。例 如现实生活中要求人们遵守纪律,承担责任,而在Internet中,更强调言论自由和不 受控制,不要对任何事情负责,两者并存的结局便导致大量的不负责任的谩骂,发布 虚假信息等等。3)严重的失范行为——网络犯罪。由于立法滞后和Internet自身安全性差的弱点(跨时空、跨地域的开放性的、无主控的国际网络),网络上时常会非法潜入一些“ 黑客”或者恶作剧的精灵,进行破坏。Internet又成为犯罪分子开拓的新领域,网络 犯罪由此产生,并有愈演愈烈之势,成为网络社会的公害。常见的网络犯罪有网上盗 窃、诈骗,电脑病毒的制作和传播、盗版等等。计算机网络就像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极大地造福人类,又可无情地损害人类。当然网络发展对伦理道德的影响不可能一夜之间形成,所以在评价它的影响时要求我 们既要有一种超前意识,又要有一种现实的态度。在我国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的初期,我们就应该认真研究它可能并已经带来的任何道德方面的复杂性影响,考虑利用网络 对社会舆论进行必要的引导,塑造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新环境,以便于制定有效的 防范措施,通过法律、政策和道德教育等手段来约束人们的行为,保证我国网络建设
第四篇:网络社会中人际交往关系变化和社会伦理道德建设的调查和研究(最终版)
网络社会中人际交往关系变化和社会伦理道德建设的调查和研究
1、工作/学习时段每天有多少时间在线()
A、1小时以下B、1—2小时
C、2—4小时D、4小时以上
2、每周放假/休息时段有多少时间在线()
A、1小时以下B、1—2小时
C、2—4小时D、4小时以上
3、平时上网的目的是()
A、查找资料B、网络游戏
C、浏览新闻D、网络聊天
E、其他
4、您会在网上填写你的真实资料吗()
A、会B、一定程度上会C、不会 5您在QQ、MSN上对待陌生人的态度是()
A、和善B、冷漠C、恶劣 6您对陌生人的视频要求的态度是()
A、同意B、拒绝C、视情况而定 7您认为网上的人际与现实相比()
A、容易B、差不多
C、持怀疑态度D、难
8您喜欢通过网络认识新的朋友吗?()
A、喜欢,经常去认识新的朋友
B、一般,根据我的情绪
C、不喜欢,又不认识也没见过面
9您认为网络中的朋友与现实中的朋友是否同等重要()
A、是B、不是C、不能比较 10在网络上说粗话的现象与现实相比较()
A、从不说B、比现实多
C、差不多D、现实较多
E、只在网上说
11、您认为网络上的伦理道德与现实相比()
A、差B、差不多
C、好
12、您是否在网吧见有人浏览过黄色网站()
A、是B、否
13、您或者您身边的人是否遭遇过黑客袭击()
A、是B、否
14、您是否抄袭过网上的论文()
A、是B、否
15、网络与人际关系()
A、网络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B、网络使人和人疏远
C、没什么太大影响做完发到我邮箱谢谢
第五篇:入党思想汇报——论网络信息与党民关系的和谐建设
入党思想汇报——论网络信息与党民关系的和谐建设
敬爱的党组织:
今天我怀着崇敬的心情写下了关于我近段时期的思想总结。在这段时间我通过反复的阅读党章理论知识,以及收看新闻联播等途径,我的思想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这段时间我还特别以网络信息与我党民的和谐建设作了专题研究。
20世纪90年代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推广,特别是国际互联网技术出现和发展,人类进入了一个文化、技术的交流的信息新时代。这次革命为我党民建设提供了新的契机,但另一方面西方国家利用自身的网络信息技术手段,大量传播隐蔽性、欺骗性的西方形态意识、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信息,这种信息侵略给我党的党民和谐建设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手段,和谐建设党民关系,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传统的社会组织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党民关系的构建依靠严密的制度和权威来完成。党民关系式通过集体转达、个别谈话、民众通过收听电视广播等我党主动传达信息、民众被动接受信息的过程。由于种种原因,这个时期的信息都是单向的流动,所以这种信息流动制约了党与人民群众的流通。21世纪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成熟,人类进入了网络信息技术时代。这种信息交流时双向的,这样也必将打破以往思想传播的单一化。网络传播为我党的党民关心建设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人民群众从被动地单一地接受党的思想转为主动地参与党的建设中来;互联网技术也为我党提供多种宣传教育手段,通过民众反馈的问题及时改进党的政策,所以也就增强了党民关系建设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党民关系构建的网络化、信息化意味着党民关系构建手段的现代化,增加了人民对党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增强了党的大众方针的实施效果,能够促进新型党民关系的构建,促进了社会和谐。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事物发展具有两面性,网络技术给我党的党民建设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挑战。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和自由性,网络的虚拟性、隐蔽性各种观点充斥于互联网,特别是某些人和国家故意捏造一些非事实诋毁我党,混瑕人们视听,使得一部分民众对我党产生了错误的意识。同时,网络垃圾信息的泛滥,这些网络垃圾信息对人的价值观及党的信仰提出了极大地挑战。一些国内外势力肆意在网络中传播腐蚀的生活方式、颓废生活观念,使得一部分人跌入各种美丽的陷阱里。这就要求我党制定相应的法规政策,积极引导人民群众,使之为我党的党民建设服务。
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我一定加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学习,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努力学习实用的网络技术,以求更好的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敬献微薄之力。
望党组织在实践中考察我!
此致
敬礼!
汇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