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
——以山东高密市为例
一、和谐社会背景下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的必要性
(一)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是更好地适应形势和任务发展的客观需要
当前,党正在带领人民群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合民心,顺民意,决定了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正处于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之一。然而,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随着我国社会转型的进一步加快,随着群众对公平与正义、民主与进步的关注显著增加,各种利益关系的调整不断深化,冲突和矛盾也日益增多。实事求是地讲,现在是人民群众得到利益最多最实在的时期,同时也是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意见较多较为集中的时期,这就使得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成为一种必然。
(二)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要通过发展来不断增强社会和谐的物质基础,通过法制建设来不断提供社会和谐的法制保障,通过文化建设来不断构筑社会和谐的精神支撑,也要通过群众工作来不断协调关系、凝聚人心。发展为了人民群众,发展依靠人民群众,发展成果由人民群众共享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在高密市委所做的《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凝聚科学发展合力》中也提到:当前,社会的发展缺的不是资金、项目、技术、人才等这些要素资源,这些可以通过市场运作和政策吸引来解决,现在缺的主要是发展空间。像办工厂涉及向农民征用土地,搞城建需要动员市民搬迁,如果群众工作做不好,得不到群众的理解、参与和支持,就得不到发展空间,和谐社会的建设也就无从谈起。因此,群众工作是实现社会和谐与提高和谐程度、和谐水平的重要基础。人民群众是我们国家实现社会治理、维护社会安定和谐的主体。
(三)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是保持社会稳定的根本方法
密切联系群众,善于做群众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我们党的政治优势。目前我国正处于历史发展的最好也是最关键的时期,改革发展越是处于关键时期,越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越需要社会稳定,党的群众工作越是要加强。随着法制建设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群众学会依法维护自身权益。但在日常的工作中,执法机关常常遇到“案结事不了”的尴尬局面,有些案件的当事人片面强调自己的权利而忽视应尽的义务,希望通过上访从“法”外索求利益,结果就引发了非正常上访、甚至群体事件,对社会稳定造成不良影响。解决这些问题,基本手段是依法办事,但更重要的是加强与群众的沟通,靠政府做好群众工作。因此,只有把群众工作做扎实了,才能更好地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二、和谐社会背景下群众工作面临的突出问题
建国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足可以说明党群关系主流是好的,但是同时我们也要承认我们党的群众工作现状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尚有不相适应的地方。主要表现有:
一是群众工作方式方法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在组织群众上,不善于运用说服、示范、引导、激励的方法开展工作,当群众的意见与干部不一致时,不善于用说服、教育的办法去引导,习惯于用命令、强迫、压服的方法对待群众;在宣传群众上,认为现在电视、报纸、广播、电脑等现代化传媒已经在逐步普及,不需要也不善于用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方法去教育群众。想问题、作决策脱离群众,盲目行事,给群众利益造成了损失。
二是部分领导干部群众观念淡薄,脱离群众。有的干部不愿做群众工作,群众观念淡薄,对群众感情不深,摆不正同群众的关系;一些干部不会做群众工作,不懂群众心理,不了解群众愿望,工作方法简单生硬;还有一些干部不敢做群众工作,遇到人民内部矛盾畏难发愁,遇到群体性事件惊慌失措。例如在高密市,900多个行政村中,有804个村地下水不同程度的含有高氟、高盐、高碱,群众长期受到病症的困扰,这就需要政府的高度重视,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因此,领导干部必须善于做好群众工作,增强群众观念,把群众所想与政府所做结合起来。
三是社会不同群体之间利益矛盾突出,社会贫富差距拉大影响了党群关系。分配不公,贫富悬殊会抑制人们工作的积极性,造成社会生产效率低下,甚至可能引起群众对党不满,造成社会的动荡。比如过去征地拆迁往往跟群众讲大道理,甚至要求牺牲少数人的眼前利益来发展多数人的长远利益,引发少数人抵制和对抗,导致许多事情干不成或干不好。2009年,高密市实施涉及500多万平方米的城区供热管网改造工程,大家都认为这是一项很实际的民心工程,但由于工程量大、施工条件复杂、天气变化等诸多因素影响,部分区域没能按政府承诺的期限及时供热,引起群众不满。这就需要政府协调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促进党群关系。
三、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 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
群众工作,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切实解决好怎样看待群众、怎样组织群众、怎样维护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当前,要带领群众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单凭一腔热血和一股干劲是不够的,必须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着手于协调处理各方面的复杂关系,落脚于满足人民群众的各类需求。
(一)群众工作要讲究方式方法,把尊重群众与引导群众统一起来
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着力提高宣传群众、组织群众的本领,善于在服务群众的过程中做好宣传群众、教育群众的工作,努力保持社会的和谐稳定,确保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进行。
既要尊重、依靠、服务群众,又要教育引导好群众,切实把尊重群众与引导群众、宣传群众与服务群众、依靠群众与依法规范群众行为有机结合起来。各级干部特别是基层干部担负着宣传、教育和组织群众的责任,要当群众的“向导”,不能当群众的“尾巴”,但要当好群众的“先生”,先要当好群众的“学生”。高密在密切联系群众、虚心向群众学习的同时,坚持“富裕一方,教化一方”的理念,注意把教育群众作为群众工作的重要内容,通过弘扬“崇贤好学、诚信和谐、开放包容、务实创新”的新时期高密精神,深入开展“看变化、感党恩、干事业、创家业、奔小康”主题教育,以及文化、卫生、科教下乡等活动,使群众教育有了载体、有了抓手。通过选市民英模王钦峰、曹鹏、王雪等不同阶层、不同侧面的典型,在全社会倡导了文明和谐的新风尚。
(二)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进一步增强领导干部自身的群众观念和公仆意识
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党只有一心为公,立党才能立得牢;只有一心为民,执政才能执得好。要掌握群众工作的基本功,努力培养与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用真情去感召、吸引、凝聚群众。
一是加强干部作风建设,树立良好形象。基层干部直接和群众打交道,他们的形象如何,决定了群众工作的说服力和感召力。从2005年开始,高密坚持以作风建设为主线,以群众满意为标准,坚持一年一个主题,大力倡导“用心用力、认真办事、真抓实干、攻坚破难”的优良作风,使之成为各级干部的一种品质、一种风格、一种精神。工作中,既注重思想教育的基础性作用,又注重用好实践锻炼这个手段,选调干部到信访部门、招商引资一线、企业、农村锻炼,组织干部到重点工程、重点项目建设一线点对点、面对面地解决问题、推进工作,使各级干部的作风得到了很好历练。
二是以基层组织建设为重点,打牢群众工作基础。基层组织建设是做好群众工作的可靠保障。针对部分基层组织涣散薄弱、“无人办事”、“无钱办事”等突出问题,按照因地制宜、优势互补、稳妥推进的原则,采取村村联建、社区联建、村居联建等方式,着力提升村居班子的整体水平。同时,还在农村社区设立27个党委,在29个规模较大的城市住宅小区设立党组织,切实做到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党组织,哪里就有过硬的群众工作。
(三)做好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妥善协调和处理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要求我们必须突出促进公平与正义,把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群众利益无小事,在各项工作中,要时时刻刻把群众利益得失放在心上,尽心尽力把涉及群众利益的事情办好。过去,或是孤立地运用法制手段解决涉法问题,或是孤立地运用信访手段解决信访问题,往往使一些案件在涉法和涉访之间转换,不能真正解决问题,还可能引发新的矛盾或导致群体性事件。从2007年以来,高密市探索建立“各级组织联动、分流渠道畅通、信息资源共享、基层群众受益”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在市级建立了信访突出问题和群体性事件联席会议制度,集中解决信访突出问题,控制和防范群体性事件。市级领导带头接访群众,带头包靠重点案件,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面对面征询群众意见,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去年以来,市级领导共接待来访460起,处结积案、难案73件,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不和谐因素。
(四)要建立健全群众工作的领导体制与工作机制,为做好群众工作提供制度保证
通过科学的制度建设,营造起良好的制度环境,是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可靠保证。近年来,高密市建立健全群众工作管理、民主决策监督、民意沟通、群众诉求反映、决策失误追究等体制机制,为做好群众工作诸如老人活力和动力。从2008年开始,成立了市委群众工作部,在镇街和有关部门、企业设立群众工作室,形成了党委、政府为主导,有关职能部门密切配合,人大政协、工青妇等组织广泛参与的群众工作管理新机制,形成了无缝隙、全覆盖的群众工作新格局。一是建立完善民意沟通机制,实行市级领导和党员干部包村居、企业、学校等制度,建立完善政府网站,开设了市长公开电话和媒体热线,保障广大群众话有处说、事有处办;二是建立群众工作激励机制,在干部提拔任用上,进一步扩大群众参与度,关注干部的群众口碑,真正使那些素质高、能力强、群众公认的干部得到任用,树立起正确的用人导向,激励和约束广大干部把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内化为执政为民的实际行动。
通过几年的实践,高密市的群众工作在组织实施、制度约束、职责任务、效果保障、考核奖励等方面都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工作运行机制,逐步走上了规范化、制度化轨道,得到了群众的广泛认同,促进了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我们应该认真吸取高密市在做好群众工作中的实践经验,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着眼于最广大人民群众,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相信有群众广泛参与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美好愿景,必然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充满活力。
第二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背景材料
1、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围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这一重大问题,提出“要不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注重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和谐社会是指整个社会处于顺和、协调、稳定的状态。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基于对自己执政经验进行全面总结和对国际经验进行深刻反思,在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的基础上,执政理念的一次升华,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2、2005年2月19日,中共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在中央党校开班。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开班式上作了重要讲话。他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要在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扎扎实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
3、政协江苏省第九届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指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江苏,必须把构建和谐社会与推进三大文明建设作为“四位一体”的任务,贯穿于“两个率先”的始终,努力建设一个经济发达、政治清明、文化繁荣、法制健全、社会安定、生态良好的和谐社会,建设一个充满活力、公平正义、团结共处、谅解宽容、各尽其能、各得其所的和谐社会。江苏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把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将以人为本的理念和人的全面发展追求体现到各方面工作中去,使每一个公民在履行社会义务和责任的同时,享有法定的权利、合理的收益、均等的机会和司法的正义,不因地域差异遭受歧视,不因教育差异受到压抑,不因收入差异被社会冷漠。要妥善协调和处理各种利益关系,理顺群众情绪,调解社会矛盾,形成良好的人际环境。
江苏省长梁保华作200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06年主要工作目标之一就是要着力构建和谐社会。坚持以人为本,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维护人民群众利益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富民步伐。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统筹兼顾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切实安排好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大力推进法治江苏、平安江苏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二|、知识链接 政治常识
①我国的国家性质是人民民主专政,要充分发挥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根本力量的作用,又要鼓励和支持其他社会阶层人员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积极贡献力量。
②国家职能。履行政治职能、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确保社会稳定。履行文化职能,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力的精神支撑。
③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④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各级国家机关应以人民利益为本,要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⑤我国的公民与国家是和谐统一的关系。国家要依法保护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同时,公民应自觉履行维护国家利益的义务。
⑥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加强党的建设,特别是执政能力建设,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党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⑦“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要大力发展三生产力、发展经济为和谐社会构建提供物质保障,要用先进文化为社会主义和谐发展提供精神支撑,要用和谐的生态自然环境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自然支撑。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最根本利益。
⑧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贯彻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高度重视和关心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团结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
经济常识
①、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各项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为社会主义和谐发展提供社会物质保障。
②、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五个统筹”。以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中央与地方、人与自然等关系。
③、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达到共同富裕。在分配上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逐步理顺收入分配秩序,缩小贫富差别,尽可能地实现社会公平,保持社会稳定。
④、提高劳动者素质,积极扩大就业,改善就业结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⑤、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缩小城乡和地区差距,减少贫困
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制度涉及劳动者的切身利益,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要求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以保障人民的生存和发展,保证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下降并逐步提高,使人们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⑦正确处理好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的关系。哲学常识
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有促进作用。要求我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同时要重视正确意识的作用。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提出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当前社会存在许多不和谐现象的基础上提出的,并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② 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③ 物是普遍联系的,这就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和谐社会需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要正确处理好三个文明建设的关系。
④ 矛盾的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敢于矛盾、揭露矛盾,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既要看到经济社会发展,又要注重自然、生态环境与人的全面发展。
⑤ 规律是客观的,人们必须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人们在尊重客观规律的提出了要建立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
⑥ 认识应该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深化、扩展、向前推移。党提出建设“和谐社会”表明了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认识上的质的飞跃,是一种理论创新。
⑦ 人生价值包括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贡献,这就要求我们在贡献中实现人生价值。建设“和谐社会”需要“人民各尽其能”体现了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各得其所”体现了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
⑧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历史的创造者,这就要求我们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群众的利益而奋斗。“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的社会”就体现了人民群众不仅是历史的创造者,而且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三、专题训练
简答题
1、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又把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2005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请从经济学的角度谈谈怎样构建“和谐社会”?
答:(1)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实现经济发展与各项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
(2)坚持和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先富与共富的关系,关注弱势群体,尽可能地实现社会公平,保持社会稳定。
(3)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步伐,普遍保证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下降并逐步提高,使人们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4)积极扩大就业,切实保障劳动者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说明:如从其它角度答题,只要言之有理且符合题意可同样给分。)
辨析题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答:(1)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因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要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既要充分发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根本力量的作用,又要鼓励和支持其他社会各方面人员为经济发展积极贡献力量;既要保护发达地区、优势产业和先富群体的发展活力,又要高度重视和支持欠发达地区、比较困难的行业和群众的发展愿望。
⑥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妥善协调利益关系,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⑦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调、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
⑧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建立和健全社会预警体系,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⑨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进一步健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工作机制。题中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认识是不全面的。
论述题
3、材料一:《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指出,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注重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材料二:我国目前人均GDP超过了1000美元,基尼系数超过0.4的国际警戒标准。根据国际经验,这一时期是社会问题多发期、社会最不稳定期。
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建设“和谐社会”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
答:(1)辩证唯物论认为,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和谐社会正是针对我们目前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基尼系数超过0.4这一深刻变化的实际提出的,体现了主观和客观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整体和部分是相辅相成的,当各部分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具有全新的功能,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这就要求我们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要求我们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谐社会”的建设需要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体现了上述道理。
(3)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双方的统一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和谐就是矛盾着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达到统一、协调,和谐社会要求自然界内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诸多要素实现均衡、稳定、有序,相互依存、共同发展,这是矛盾的统一性第一种情形的体现;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根据国际经验,处于这一时期的发展中国家,可能有两种前途:一种是进入“黄金发展时期”,另一种进入“矛盾凸显时期”,即各种矛盾激化,经济社会发展停滞不前,甚至引发社会动荡和倒退,为了避免第二种情况,就必须建设各尽其能,各得其所的和谐社会,体现了促进矛盾双方向有利的方面转化,这是矛盾统一性第二种情形的体现。
(4)认识应该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深化、扩展、向前推移。党提出建设“和谐社会”表明了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认识上的质的飞跃,是一种理论创新。
(5)人生价值包括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贡献,这就要求我们在贡献中实现人生价值。建设“和谐社会”需要“人民各尽其能”体现了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各得其所”体现了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
(6)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历史的创造者,这就要求我们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群众的利益而奋斗。“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的社会”就体现了人民群众不仅是历史的创造者,而且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如果回答主要矛盾或其他的原理,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适当给分)
4、材料一: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的核心是“和为贵”。与传统社会相比,当下社会的“不同”多起来了,不同的价值观念、不同的行为模式、不同的利益诉求等等。然而,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和而不同,正是现代社会发展进步的标志。
材料二:利益分配不光是危害社会和谐的最突出问题。在国际上,拉美国家的现代化模式之所以受到质疑,就是因为GDP增长过程中伴随着巨大的贫富落差,由此导致人际对立对抗、社会动荡**。“拉美陷阱”是一面镜子,我们应以此为鉴。材料三: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命题。200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整顿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这表明,党和国家在继续坚持效率优先原则的同时,将切实采取有力措施解决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
(1)上述材料体现了哪些矛盾分析的方法?
(2)选用问题(1)中的某一方法,结合上述材料,说明应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3)结合材料二、三,运用经济常识说明防止收入差距过分扩大的意义。答:(1)体现了两分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等矛盾分析的方法。
(2)如:矛盾的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既要看到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绩,又不能忽视存在的问题;既要在全社会树立共同理想,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又应该允许个人有不同的具体的价值选择。和而不同,才能促进社会的进步。
再如:矛盾特殊性的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和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反对不管时间、地点、条件变化的简单化做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反对照抄、照搬别国的经验;必须注意区分和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和人民团结。
又如: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相互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点和主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必须以共同富裕为目标,合理兼顾效率与公平。当前,应重点解决好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3)防止收入差距过分扩大有利于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更好地贯彻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保证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公平,实现共同富裕。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三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社会和谐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也是全国人民的共同社会理想。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站在时代和全局的战略高度,进一步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地位,从三个方面阐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首先,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其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带领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的必然选择。新世纪新阶段,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从国际来看,和平、发展、合作成为时代潮流。同时,国际环境复杂多变,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我们仍将长期面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从国内来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不断加强,综合国力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社会政治长期保持稳定,我国的发展已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我们党要带领人民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成功应对来自外部环境的挑战,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就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
第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解决当前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迫切需要。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体制机制尚不完善,民主法制还不健全;一些社会成员诚信缺失、道德失范,一些领导干部的素质、能力和作风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一些领域的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这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就会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对此,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居安思危,深刻认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科学分析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社会和谐,确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第四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的舞台。有差异,但未必有冲突,更精确地说,正因为有差异,所以才可以不冲突。这种对差异的积极的、建设性的或者说非冲突化的处理,正是中国自古以来所推崇的“各尽所能,各得其所”的理想社会的核心构想,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从方法论意义上看,这种极具智慧的解决方案就是保持差异与和谐之间的张力,寻求两者间的平衡点,以此促成个体有最大作为、社会得到最佳整合这样一种充满活力的局面,从而,最大限度地争取经济活力与社会稳定的并存和互补。为了保持差异与和谐之间“必要的张力”,需要以制度性安排来调整市场在利益分配上的失衡。差异说到底是利益的差异,和谐自然包含对利益的协调。不在利益分配制度上对市场自发机制采取一定的弥补,就不可能引导和影响差异的走势,追求和谐社会的努力就很难产生效果,和谐社会就没有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也将被虚拟化。具有自发性质又获得了经济上主导地位的市场体制,客观上为掌握各种经济—社会资源的个人或群体提供了发挥自身优势的机会,因此,当前迫切需要搭建建设性的政策架构,由国家制定公共政策和发展社会事业,发挥政府作为各种利益群体中介人和协调人的作用,通过立法和行政等方式,促使社会财富适度转移,扭转差异扩大的趋势,缓和利益矛盾,争取适度差异基础上的社会和谐。有差异必有矛盾,有矛盾难免发生冲突。差异基础上的和谐,不需要绝对排除群体之间的利益冲突。和谐社会不是没有冲突的社会,而是冲突被良性化、制度化了的社会。除了由国家或政府担任中介人,采取直接介入的方式之外,还可以采取法律的,社会的等不同方式,借助明确的规则约束,让不同的利益群体通过体制化的平台,如集体协商或谈判机制等,直接沟通乃至博弈,从中产生能够为各群体所接受的利益分配格局。经过制度化、无害化和建设化的处理,可以有效利用冲突的激活效应,同时又可避免由冲突所带来的破坏性后果,实现差异基础上的社会和谐。无论差异还是和谐,它们都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个人或群体对差异与和谐的认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差异与和谐的实际效应。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在承认个体或群体间的差异、承认不同个体或群体的基本权利和权益的基础上,对已经存在的差异格局作出合理、合情的解说。和谐社会需要利益协调,但利益协调也是有限度的。一切现存的秩序都需要合理化的过程,需要经过一个解说而被相关方接受和认可的过程。只有综合发挥利益协调、良性冲突和合理解说的作用,才能够在利益分化和差异的基础上,实现认知层面和现实层面的社会和谐。在这一点上,执政党的研究工作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实践过程,也是一个理论过程。
第五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十六届六中全会全面分析了当前的形势和任务,研究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若干重大问题。一致认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2.我们所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特点、要求及重点
全会强调,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
全会提出,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九大任务”)是:①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②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③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④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⑤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⑥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⑦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⑧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⑨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全会指出,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必须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为社会和谐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同时更加注重发展社会事业,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必须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保障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和利益,引导公民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必须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充满活力的社会,也是团结和睦的社会,必须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巩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巩固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大团结。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从社会主义建设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提出的重大任务。
我们党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就是要求全党同志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更加自觉地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使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这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性
(1)从国内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2)从国际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3)从我们党肩负的使命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
(1)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2)关系到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
(3)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4)关系到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利条件
(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最根本的保证。(2)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断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我们已经具备了较为坚实的物质基础,可以为缩小社会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完善社会保障、发展社会事业、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等提供更充分的物质保证。
(3)在我国,各阶层、各党派、各民族、各团体政治上享有平等地位,根本利益是一致的。(4)马克思主义在党和国家工作中的指导地位已经确立并不断得到巩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教育科技文化事业不断发展,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民族凝聚力显著增强。这些都是有利于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基本的前提条件。
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强调把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任务落实和体现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上来。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高校作为培养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摇篮,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阵地。为了使学院整体利益与教职工、学生利益统筹兼顾,干群之间、师生之间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互相体谅、互相帮助,学院各项事业蓬勃发
展,师生员工同心协力,校园生活丰富多彩,不同群体、不同岗位的人们之间团结友爱、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勤奋敬业、积极向上,创造力和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和发挥,校园秩序井然、安全稳定,教学工作、生活秩序良好,师生的精神面貌与校园环境相适宜,科学治校、民主治校、依法治校的水平不断提高。现就我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校园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学院更快更好发展的基本条件。和谐能够凝聚人心,和谐可以团结力量,和谐促进事业发展。校园奏响和谐的旋律,将会为学院的发展和学生的成才注入活力,使学院的组织效能得到充分发挥,提高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促进师生的自身发展和身心健康。近几年,学院迅猛发展,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学生数量迅速增加,跨地域办学,给管理和安全工作以及今后的发展带来很大压力。如何建立一个稳定和谐的校园就成了当务之急。因此,我们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以发展增和谐,以改革促和谐,以公平求和谐,以稳定保和谐,努力把我院各项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二、建设和谐校园的指导思想
建设和谐校园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教育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努力构建全体师生员工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励志笃学,求实敬业,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的校园环境,使渭南师范学院成为师生员工精神舒畅、校园环境优美、教育教学质量上乘的新型大学。
三、建设和谐校园的目标和原则
建设和谐校园的目标是:经过分阶段努力工作,实现校园内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和谐发展。民主法治,就是民主办学更加充分体现,依法治校切实落实;公平正义,就是各种利益关系兼顾协调,各种矛盾及时化解,公平得到推崇,正义得到伸张;诚信友爱,就是师生员工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团结友爱、融洽相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蔚然成风;充满活力,就是一切有利于学院事业发展的创造得到支持,师生员工的创造才能充分发挥,各种积极因素充分调动;安定有序,就是学院组织管理机制和制度措施健全,秩序良好,师生员工文明礼貌,遵纪守法,学院安全稳定;和谐发展,就是教学科研水平不断提高,师生员工工作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学院各项事业协调发展,校园环境更加优美。
建设和谐校园的原则是:按照建设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牢固树立和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教学为中心,把提高办学水平、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在学院党委的统一领导下,统筹兼顾,逐步推进,创造条件,分步实施。坚持干部党员带头,引导群众、正面教育、重在实效。
四、建设和谐校园的基本任务
1.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先导,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教育师生员工。努力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深入开展爱国爱校爱岗教育、师德师风教育和校风学风建设活动,不断强化培养师生的主
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引导师生员工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国家利益与学院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使建设和谐校园成为全体师生员工的自觉要求和行动。
2.坚持科学民主和依法治校,发展校园民主政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实现科学治校、民主治校、依法治校。坚持教代会制度,逐步推进校务公开。在学院工作和重大问题决策中充分尊重民意,善于广集民智,通过民主集中制制度不断完善,通过教代会、学术委员会以及工会、共青团、学生会等群众组织和民主党派、党外知识分子作用的充分发挥,学院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民主化制度措施的不断建立健全,使学院的管理更加科学民主、公平公开,师生员工的主人翁地位和作用得到充分体现。
3.建设先进校园文化,营造良好育人环境。校园文化建设是和谐校园的一个重要特征,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以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教育科技、文娱体育活动为载体,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导向,弘扬主旋律。要充分利用教学、科研、生产、生活和文体活动等设施条件,建设融教育与知识于一体的校园自然人文景观。创新校园文化形式,扩大校园文化领域,丰富校园文化内容,创造校园文化品牌。共青团和学生会组织要充分发挥在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中的优势,积极组织各类校园文化活动。学院有关方面和各系党、团组织要加强对校内社团活动的指导和管理,支持和引导大学生社团自主开展活动,发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积极营造适合学生健康成长的校园文化环境。
4.党员领导干部带头,为群众做表率。各级领导班子都要努力提高把握方向和驾驭全局的能力;抓住机遇、整合资源、推进发展的能力;以人为本、统揽人才、凝聚人心的能力;廉洁勤政、规范治校、科学管理的能力;团结和谐、从容应对、保持稳定的能力;读书学习、深入思考的能力。不断完善和坚持班子内
部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坚持民主集中制。所有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把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同建设和谐校园工作统一起来。坚持要群众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不让别人做的,自己首先不去做。
5.加强管理制度建设,保证工作和谐高效运转。建设和谐校园,是贯穿于学院各项工作之中,涉及学院各个方面乃至每一个工作岗位、每一个人的综合性、系统性工程。学院各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能,不断建立健全工作制度、措施,把建设和谐校园工作与本职工作紧密结合起来。要不断加强和完善教学管理、财务管理、仪器设备、基建项目管理制度;完善人事和干部管理、调查研究、联系群众制度;完善校务公开、民主决策、决策项目预告和重大事项公示制度,建立健全决策落实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发挥纪委(监审处)的作用,加大对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力度,定期对重要决策的执行情况进行跟踪反馈,保证学院各项工作和谐高效运转。
6.加强党的组织、思想和作风建设,充分发挥党的基层组织,发挥共产党员在建设和谐校园工作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学院各级党组织要按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拓宽领域、强化功能”的要求,改进工作方法,转变工作作风,创新工作形式,从严治党,从严要求,注重源头治理,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努力做到组织建设做在工作前,预测工作做在预防前,预防工作做在调解前,调解工作做在激化前,以求达到“预警在先,苗头问题早消化;教育在先,重点对象早转化;控制在先,敏感时期早防范;调解在先,矛盾纠纷早处理”的效果。要进一步做好
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统一战线工作的作用,发挥工会、共青团和学生会等群众组织的作用,广泛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促进学校发展。
7.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的优秀人才。要把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长期任务。按照《意见》以及配套落实文件的要求,创造条件,把握原则,做好工作。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平等待人、诚恳待人、以理服人,有时代感、吸引力、感染力。要紧紧抓住理想信念教育这个核心,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大学生头脑,大力倡导学生组织“学马列小组”、“党课学习小组”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小组”等活动,倡导“思想政治教育导师”制度。要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教学、科研、行政管理和后勤服务的各个方面,营造以学生为主体的育人环境,增强构建和谐校园的内在动力。学院所有教职员工都有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义务和责任,都要主动参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学生思想上的知心人,专业学习的领路人,日常生活的贴心人。要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为学生排忧解难。要坚持正面教育引导为主,做深入细致地思想政治工作。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协调发展。要不断创新校园文化活动形式、丰富活动内容。通过举办艺术节、学术研讨、知识讲座、读书活动、演讲、影视评论、学校培训、公益劳动、社会调查、社会服务、勤工助学、挂职锻炼等,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大学生全面和谐发展。要不断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提倡思想政治工作者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教职工与学生交朋友,为学生排忧解难,做学生心理健康的良师益友。要不
断加强校园网络教育管理工作,加大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网络、文明使用网络,远离不良网络信息的工作,实施“绿色校园网络”计划。要把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作为建设和谐校园的基础性工作,按照不同对象,提出不同要求,把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具体要求,与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文明礼貌抓起,从日常小事做起,养成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良好道德品质。
8.加强机关作风建设,提供优质高效服务。机关工作要更新观念,转变作风,提高效率,强化服务意识。以创建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奉献型机关为目标,大兴学习之风、实干之风和团结之风。以强烈的事业心、责任心、大局意识和饱满的工作热情,以身作则,为人表率。各级领导干部要努力做到与师生员工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重实际、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关心师生员工的困难和问题。形成人心思进、团结和谐、心系学院兴衰、共谋学院发展的良好氛围。
9.维护学院稳定,创建安全校园环境。进一步树立稳定压倒一切,安全重于泰山的意识。准确把握意识形态领域的信息和师生的思想动态,进一步加强师生的法纪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和校纪校规教育。加强校园安全防范工作,加强校园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建设以及网络管理和信息安全工作。要及时发现化解各类矛盾,妥善处置各类事端,严防各种意外恶性事故发生,努力营造一个安全、健康、发展的校园环境。
五、建设和谐校园的措施要求
建设和谐校园,既是我们提高办学水平、管理能力的重要内容,也是学院教学质量的具体体现;既是摆在全院师生员工面前的一项重大任务,又是需要在具体工作和岗位上重视和做好的一
个重要环节。这就要求全院各级组织、各个方面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工作中切实落实,全院师生员工人人参与、个个出力、共同奋斗。学院的具体措施是:
1.把建设和谐校园作为学院发展规划的重要任务,在制定学院“十一五”和2020年长远发展规划时,把建设和谐校园与建设国内有一定影响、西部一流师范学院的目标相结合,予以规划、部署,提出不同阶段具体目标和工作要求。
2.把建设和谐校园工作作为学院党的工作的重要任务,作为学院工作考核、创先评优的必备条件,各级领导干部要经常深入第一线、深入师生、深入实际,切实提高思想理论水平、政策水平和工作能力,使构建和谐校园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建立领导干部联系点制度,校级领导干部联系一个系部、单位,党政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联系一个科室或年级,系党政负责人联系一个班级,每学期至少到联系点开一次座谈会,参加一次集体活动,做一场报告。建立学院领导接待日制度。接待和处理师生提出的问题。学院办公室作为接待日具体负责单位,负责接待日安排,接待记录和有关工作的落实。建立工作意见箱,征求师生对学院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3.树立新的办学理念。运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科学管理方法,以增强办学活力、提高办学效益为着力点,进一步深化院内管理体制度改革,构建科学规范和有利于学院可持续发展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通过加快学院管理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步伐,逐渐理顺教学、管理、服务工作的关系,进一步明确不同层次、不同岗位、不同职级人员之间的工作职责和利益分配,制订《特殊贡献奖励条例》,使每个教职工、每个工作岗位的责、权、利清楚明了,各项工作有条不紊。
4.建设和谐校园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既要求学院各级、各个方面以及全体师生员工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在行动上积极落实,又要求我们按照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六个必须”进行积极探索、创造性地去做工作。为了鼓励和支持创新创造,激励先进,学院把建设和谐校园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检查评比的硬指标,每年在宣传思想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评比时,奖励在建设和谐校园工作中具有创新性和显著效果的单项工作5—10项,奖励在某一方面做出突出成绩的师生30—50人。此项奖励的评选由党委宣传部牵头,会同组织部、办公室、人事处、教务处、后勤处、学工部、工会、团委制定评比奖励条件,组织检查和评奖。
5.成立“渭南师院建设和谐校园建设督导评议组”,由一名院领导任组长,学院办公室、宣传部负责人任副组长。吸收专任教师代表、民主党派负责人、无党派知识分子代表、离退休教职工代表、职工代表和学生代表若干人参加。反映师生对建设和谐校园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对学院安排布置的工作进行督导,评议各方面推荐的单项工作奖和先进个人候选者。
党委要求,学院各级党组织,各个方面要把建设和谐校园工作作为一项长期的政治任务,切实采取有效措施,扎扎实实做好有关工作,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各方面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师生员工的根本利益,以发展增和谐、以改革促和谐、以公平求和谐、以稳定保和谐,把我校建设与发展的各项事业不断向前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