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城镇建设课题(美国经验篇)
美国小城镇规划建设经验篇
美国地域辽阔,资源丰富,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其城市化进程在19世纪的工业革命和20世纪的后工业革命之后起步,并得到迅速发展,至20 世纪60 年代,该国城市化的任务基本完成,到目前,按从业人口分类城市化水平达98%。美国共有50 个州,3042 个县(郡),35153 个市、镇。其中,300 万以上人口的城市有13 个,20万到100 万人口的城市有78 个,10 万到20 万人口的城市有131 个,3 万到10 万人口的城市878个,几千到3 万人口的小城市(镇)达34000 多个。美国城市以中小城(市)镇为主, 10 万人以下的小城市(镇)居多,大约占城市总数的99.3 %。大量小城市(镇)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围绕大中城市周围布局,使许多地区的大、中、小城市逐步形成密集的城市群(带),从而形成了大、中、小城市(镇)相互配合的城镇体系。
一、中小城市(镇)在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自二十世纪40年代起,美国的城市化已经进入了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仍在继续,但速度已经放慢,乡村人口主要流向中小城镇,甚至出现大城市人口向郊区小城镇迁移的“郊区化”或“逆城市化”趋势。1980年的人口普查表明,在整个70年代,美国50个大城市的人口下降了4%,而这些大城市周围的小城镇的人口则增加了11%。中小城市(镇)的兴起,是伴随着人口和产业向中小城市(镇)的聚集而发生的。随着中小城市(镇)产业的扩张和企业数量的增加,中小城市(镇)的商业活动日益活 1
跃,带动了中小城市(镇)经济的发展。比如,在美国洛杉矶的一个小城镇,常驻人口只有9千人,而在这里工作的人口却有7万多人。这表明美国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在二十世纪60年代以后得到较快发展,城市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二、美国城镇规划、建设及管理情况
美国城镇规划、建设及管理情况总结其做得比较好的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城市发展与城市规划建设工作相互促进
城市规划工作与城市发展相互促进。9世纪之前的美国城市发展基本上是依赖于自然资源的开发、是在缺乏规划和政府控制的状况下进行的,由此导致了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城市空间秩序混乱、拥挤、不卫生和由于无序造成的灾害。在旧金山规划署了解到,1916年纽约市通过了“区划法规”(Zoning Regulation),该法规是美国最早对城市土地、包括对私用土地进行土地分区管理的法规,城市规划工作体系逐步完善。美国的城市规划体系大致分为四个层次,一是综合规划,内容涉及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旨在明确区域性的战略发展目标。二是总体规划,是对综合规划的进一步深化,仅是建议,不具备法律效力。三是土地利用规划及分区规划,并制定区划法,这是美国控制土地的最基本手段,也是各城市规划工作的核心内容。方法是将城市划分为许多地块,并明确使用性质(如工业、农业、商业、住宅、公共设施等)和开发强度(如容积率、层高、体量等),批准后具有法律效力,必须严格执行。四是土地详细规划,是对区划的进一步细
分,并将详细规划作为区划的控制手段。
美国政府在城市发展和土地利用方面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地方政府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主要体现之一就是城市规划。美国地方政府对城市的规划着眼于中长期的经济社会综合发展,规划的核心是功能分区,它规定了城市的每一个地区的特殊的开发与再开发的详细要求。并且在规划中提出了以“公共交通为导向”和“传统邻里为核心”的发展模式,认为过于绝对的功能分区割裂了原有的社会形态和生活模式,强调“混合用地”的土地性质;提出增加建设密度,以提高公共服务效率,有效提高公共财政的使用;同时提出了规划中要重视“步行尺度”。美国的许多城市规划研究都提出了最佳适合本地区发展的人口规模,如Palo alto市都市规划认为7万人最适合本地,并且通过债券市场发型了30亿美元的债券,用政府把空余用地买回来的方式来控制人口的增加。当今的美国规划 “走向新空间”的规划思路又提出了两个转变:城市规划的社会学转向和社会科学的空间转向,切实使城市发展与城市规划建设工作更加有效地相互促进。
大多数地方政府都设臵了负责规划的部门,规模较大的市都有独立的规划委,并且是拥有作出法定性规定权力的委员会之一,较小市由市议会担任规划委的角色。需要指出的是,美国不同层次的政府的权、责、利划分基本上相当明了,也减少了机构的重叠,联邦、州、县、市在一定的范围内各司其责。地方政府对其所辖地区的经济、社会(包括居民生活水准)发展负有直接责任。
从美国城市规划的编制及实施情况我们可以看出,美国对城市规划是十分重视的,同时实施情况也是比较好的。其规划的制定及实施有完善的法律体系作为支撑,其规划能够较好的与经济建设紧密挂钩,其可操作性也较强,所以能够得到较好的实施。
(二)注重改善城市的环境,不断提升城市发展的能力
在美国环境建设是城镇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规划审批的第一件事情是“环境监测”,对原有的生态环境的保护是每个开发项目必须的事情。同时在规划上对城市的公园、绿地建设有着严格的要求,“凡规划确定的绿地,不论土地权属,一律不得改变用途”。公路建设过程中也十分注重地形、地貌及植被的保护,从不轻易破坏。美国的环境建设的内容比较广泛,并不仅仅局限在种花种草、植树造林等园林绿化方面,而且更注重城镇景观环境的设计。建筑物的外观设计、道路的线形、沿途景观以及路标等既是构成城市整体景观的要素,也是环境建设的内容。比如在伯克利大学授课中,我们了解到许多大型的项目往往因为一棵树或者是一个鸟窝就不得不停止建设。
规划步行道和自行车道,方便慢行交通。在美国,在沿海、沿河基本上都设臵有自行车道。绿荫葱葱中的自行车道与车水马龙的交通公路的有机结合,一是通过改善环境后规划建设居住区,吸引城郊年轻人来此居住,改善该区交通设施条件,二是使慢行交通、公路交通与城市轨道交通有机联系,改善居民的出行条件。
(三)有完善的基础设施支持城镇的发展
美国的城市建设非常重视垃圾处理和污水处理等环保设施的建设。先进完善的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基本上解决了环保问题,给城镇提供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经济环境。美国的城镇不但拥有与大城市一样的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而且还有大片的森林、绿地和更为接近自然的、令人感到优雅舒适的环境。远离城市的村镇及散布在森林中的独立住宅都是水电齐备,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城乡基本没有任何差别,而且乡村拥有比城市更好的自然环境条件。因而这也是吸引更多人口迁移小城镇的主要原因。
(四)科学合理的交通规划和管理理念
在美国的城镇规划建设中,道路交通建设是一个重点考虑的内容,通过多年的建设,目前基本形成了一个快速交通网络,值得学习和借鉴的是“生命线”和“共乘车道”(car pool)。美国的高速公路最内侧车道一般禁止车辆通行,主要为供高速救援车辆行驶,该车道线被称之为“生命线”;同时美国的公路为乘坐2人以上的车辆专设了一个车道,其他单独驾驶的车辆禁止通行,并且收费站、过桥处均为之提供便利,由于美国人一般喜好一个人驾车行驶,为提高资源的集约率,所以共乘车道也允许缴费的车辆行驶。另外,美国对车辆避让行人的诸多规定也值得我们的学习。
同时发展绿色交通体系,完善城市交通设施,鼓励居民步行,骑自行车上班。建立连接城市与城郊,卫星城市的快捷通道,合理调整人口区域分布,促进经济发展。在城市内有计划的开发,居住区提高人口密度。居住区与商业区同时开发,促进商业经济发展。吸引人口到城市中心区,振兴城市经济,提升城市形象。
(五)政府监管与公众参与的管理模式
在策划城镇的各种开发建设项目时,美国的各级政府鼓励居民积极参与,并十分重视当地的居民和社会公众的意见,并鼓励公众积极参与建设项目的全过程。尤其在项目的策划和规划设计阶段,政府会尽可能地听取公众的意见。通常的方式是政府相关负责人员、规划设计人员以及当地的居民共同召开恳谈会、论证会等,共同讨论项目的立项和规划设计方案。首先由政府人员或规划设计人员就项目的立项意图、规划设计方案等进行说明,然后再征求居民等的意见,最后再进行修改,如此需要反复多次。市议会也有一定的公众时间,市民还享有提案权和对于重大问题进行公民投票的复决权。其对城镇的管理主要采取政府监管,居民参与的方式,在拥有健全完善的规章制度的同时依法办事,违法必究的管理作风。正因为如此,在美国的小城镇中见不到违章建设的现象。即使要改建自己的住房,也必须要按照当地的规定,征求所在住区居民的同意,否则就要受到控告。
第六、重视培育城市特色,追求城市发展个性
重视城镇特色是美国城镇建设的特点之一,无论走到哪里,都可以看到不同面貌和特色的城镇,那种千城一面、万镇雷同的现象很少到。建筑形式上是基本统一的,风格都是欧式,尖顶、二、三层为主,但各户房屋色彩丰富多样,各不相同,门窗、台阶等多各有其特点,并且十分重视旧建筑物的保护和维修,在维
修传统的建筑物时,不仅保留了传统的外观,而且还注意保留传统的室内装饰。
三、美国小城镇建设经验的启示
小城镇是城乡过渡的重要阶梯,也是实现统筹城乡的重要平台。发达国家小城镇建设已取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但其发展有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其建设经验不能简单照搬。必须结合中国国情综合考虑并采用。因此,对比美国小城镇的建设经验,对中国小城镇建设的启示如下:小城镇的建设要走区域化发展的道路;要把加大产业化的发展作为小城市发展的动力源;要在发展中注重生态环境的建设,走可持续化发展的道路;要加强基础设施及社会服务设施的建设等吸引产业及人口的聚集。
第二篇:国外小城镇建设经验
国外小城镇建设经验
美国 小城镇追求个性
美国在小城镇建设中很重视规划的作用。美国小城镇规划有四条基本原则:一是尽可能满足人的生活需要,注重功能;二是充分尊重和发扬当地的生活传统;三是最大限度地绿化和美化环境;四是塑造城镇不同的特点和培育有个性的城镇。
美 国建设小城镇不能随意而为,需要编制详规,而且政府很重视基础设施建设。美国小城镇建设资金由联邦政府、地方政府和开发商共同承担,联邦政府负责投资建设 连接城镇间的高速公路,而小城镇的供水厂、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等是由州和小城镇政府负责筹资建设。开发商则负责小城镇社区内的交通、水电、通讯等生活 配套设施的建设资金。
政府特别重视环境建设。在美国,环境建设是城镇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给小城镇提供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经 济环境。政府在规划时,重视城镇特色,追求个性,无论走到哪里,都能看到不同面貌和特色的小城镇,那种千城一面、万镇雷同的现象是见不到的。小城镇建好 后,仍然重视建设管理,所谓“三分建设,七分管理”。美国的城市建设管理经验主要有两点:一是拥有健全完善的规章制度;二是依法办事,违法必究。
德国 村镇建设注重自然美
德 国的村镇建设经验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政府高度重视村镇改造和建设,颁布了一系列保护农业用地、保护农产品价格的法规,加强管理机构、管理队伍的建 设、完善村镇建设的投资机制,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形成了比较均衡的城镇结构体系;二是优先考虑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的建设,为改造村镇的居住环境,提 高村镇居民生活的舒适度,政府十分注重基础设施、社会服务设施的建设和各种公益事业的健全完善,且这些建设资金大部分来源于国家补贴和乡镇的税收;三是注 重单体设计与整体景观协调,德国村镇的特点是村落建设与自然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之所以能够如此,主要是靠村镇改造规划和设计的调控作用,德国的村镇建设是 建筑设计在统一中寻求特色,在突出特色中满足规划的统一要求;四是注重环境建设和保护古建筑。
日本 发展小城镇缩小城乡差别
日本建筑界目前面临着三大难题,一是人口老龄化问题,二是中小城镇及农村地区人口过疏问题,三是旧区改造问题。而这三大难题在小城镇表现得尤为突出。世纪50年代后期至70年代中期是日本城市大发展时期,农村人口大量流向大城市,形成东京、大阪、名古屋三大都市圈。这时日本的城乡差别加大,小城镇没有 发展反而萎缩。70年代后期政府反过来开始进行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至80年代中后期,全国村镇的基础设施水平已和城市基本持平,政府鼓励人们返乡工作。
日 本注重在小城镇发展特色产业。东北部的山形县小国町,现有1.1万人口,面积738平方公里,97%都是山林,远离大城市,周围是山,有三条河通过,是“ 孤立"的小城镇。1955年人口1.8万人,之后沿海地区发展了,人口被吸引过去。当地政府为了本地的发展开始搞规划,找特色。除去搞水力发电、办工厂之 外,开始大搞特色旅游和旅游农业,开发自然旅游资源,吸引城里人来度假。小国町地处东北,冬天积雪很厚,达2米多深,适合搞滑雪旅游场项目。城市离自然越 来越远,大城市的人渴望回归自然。当地还辟出一部分山地让城里人自己种、自己收获当地特产的山菜。
日本在开发建设小城镇中,注意保护农民的收益,对农产品实行限产,对价格实行保护价。
日本国内的水果、蔬菜、大米等的价格都相当高,农民从事农业的收入不比城里人差多少。这样一来,城乡差别进一步缩小,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小城镇的住宅及各项建设就能做到协调一致。
在 小城镇旧区改造时,注意保持传统风格。如在奈良附近有一个古镇寺内町,在改建时就保存完好。此外,日本小城镇建设也有先天不足之处,那就是土地私有制与生 俱来的缺陷。由于土地私有,使旧区改造非常困难,“钉子户"非常难拔,极易形成不完整和支离破碎。由于土地私有,使不同户主建筑物互不相连,浪费土地,每 栋建筑交通占地面积过多,建筑使用面积系数很低,浪费严重。
英国 开发小城镇吸引大城市人口
伦敦市政府支持大规模开发新的小城镇。原因一是战后伦敦和英国东南部地区急剧增加的城市人口需要疏散;二是英国中部工业发达地区产业结构需要调整;三是政府根据当时的趋势估计,需要开发居住、就业条件和预留规划用地。
英国的小城镇开发分为三个阶段:
1、1946—1954年,这时的目的是为了吸引大城市的过剩人口,主要特点是城镇规模较小,密度较低,功能区分清晰,较多考虑社会效益而较少考虑经济效益。
2、1955—1966年,这时的主要特点是城市规模扩大,城市功能分区趋向于综合功能分区格局。
3、1967—1976年,这一时期新的小城镇大部分由在老城镇基础上开发新的工业区和居住区形成,对于不适合单独扩展的小镇进行了成片合并。
第三篇:文明卫生小城镇建设经验
文明卫生小城镇建设经验
彝良县城始建于1909年,是一座比较年轻的小城镇。多年以来,由于受历史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县城规划建设滞后,管理不到位,“脏、乱、差、挤”现象比较突出,严重地影响了彝良地方形象,影响了彝良人的形象,极大地阻碍了全县对外开放的发展步伐。面对这种状况,县委、政府痛定思痛,狠下决心,切实把城市建
设和管理工作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从2001年12月我县城市综合治理整顿万人动员大会开始,拉开了县城“六大秩序”治理整顿管理序幕。(来自wenmi114.com)两年多来,在县委、县政府强有力的领导和广大居民群众的积极配合支持下,全县上下各级各有关部门思想认识高度统一,坚持以人为本,立足彝良实际,紧紧围绕建设县城“一湖二环四片区”精品旅游文明卫生小城镇的发展目标,切实加强领导,强化措施,全民动员,克服了建设资金缺乏、管理基础薄弱、管理队伍力量不足等诸多困难,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创新机制,强化服务,严格管理,使我县城市管理工作步入了法制化、规范化、日常化的管理轨道,县城“脏、乱、差、挤”现象得到有效治理,始终保持了优美、整洁、舒适的人居环境,市民文明卫生意识明显增强,文明开放程度明显提高,树立了彝良良好的地方形象,受到国内外来宾和社会各界的好评。同时,加强了乡级集镇管理,形成了城乡联动、整体推进的良好格局。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抓领导,建队伍
城市管理是一项复杂的、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加强领导,强化队伍建设。2000底,我县就组建了城管监察大队,负责城市管理工作,但由于力量薄弱,管理效果不明显。为确保真正管到位,2001年底,成立了由1名政府副县长任主任、相关职能部门分管领导任成员的城市管理委员会,统一领导指挥城市管理工作。下设办公室为常设机构,落实了政府办一名副主任兼任主任,专职负责组织协调督促检查此项工作,改变过去多个部门实施多头管理,实际无法实施有效管理的状况,理顺了管理体制。办公室下设“一队、一站、四个中队”分工负责开展工作。即:城市管理监察大队,在全县抽调12名精干人员组成,落实了编制,负责城市规划建筑等秩序管理;角奎环卫中队,聘请了69名环卫工作组成,负责全城14条街道的保洁工作;交通秩序管理中队,由交警队抽人组成,负责交通秩序管理;河道秩序管理中队,由水利局抽人组成,负责河道秩序管理;城市管理警察中队,由公安局抽人组成,负责为城管工作保驾护航。同时,对全县18个乡镇设立了集镇管理所。管理经费由县城干部职工每年每人承担50元的城市管理维护费和财政预算解决,做到机构、人员、经费三落实。同时,县委政府每季度听取一次城管工作专题汇报,城管委每月召开一次城管工作专题会议,并把城管工作和单位干部职工及其家属维护城市环境卫生秩序情况纳入各机关事业单位年终考核的重要内容,层层签订责任书,切实加强领导,强化督促检查,确保各项管理措施真正落到实处,形成了领导有力、分工明确、协调配合、上下联动、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长效管理机制。
二、抓规划,建制度
规划是龙头,制度是保证。我县始终坚持规划优先的原则,完成了县城总规和详规,严格规划控制,重点对影响市容市貌的各类市场进行了全盘统筹规划,确保建设一盘棋,管理一条龙。根据规划布局和县城管理的实际需要,制订出台了《彝良县城市管理试行办法》,对“六大秩序”管理做出了具体的管理规定,使城管工作步入了法制化管理轨道。一是规范交通秩序。控制电三轮总量,划定区域集中停放小客车、电三轮和花轮车,严禁乱停乱放,严禁载重车辆进城。二是规范市场秩序。严禁地摊和屋檐摊,“坐商一律归店、行商一律归市”,禁止大型建材和机械修理在城区内经营。三是规范卫生秩序。严禁乱丢、乱倒、乱帖、乱挂、乱吐和燃放烟花爆竹、敞养牲畜;对机关单位、个体经营户和居民户全部实行门前“三包”制,签订保洁责任书;对街道实行由环卫工人分片包干、责任到人的全天候24小时保洁责任制;对主要街道进行定期冲洗。四是规范建筑秩序。严禁违章建筑、私搭乱建,实行封闭施工。五是规范河道秩序。六是规范治安秩序。建立了以110为龙头的城管、公安、交警、工商、卫生等有关部门组成的联合执勤、分别执法、全方位、多层次的治安联动联防监管体系,制订了服务承诺制,保证及时出警,及时打击违法犯罪活动,维护良好的社会治安秩序。对违反相关规定行为,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规定,相应制订了严厉的处罚规定。
三、抓建设,打基础
创建文明卫生城市,核心在建设。近年来,特别是近两年来,我县切实树立经营城市的理念,按照“以地生财、以财建镇”的发展思路,千方百计争取上级投入,吸纳民间投资,盘活存量资产,聚财聚力搞建设。先后筹集资金1亿余元完成了人民街改造,工商小区、个私园区等小区和人民广场、罗炳辉广场以
第四篇:四方台小城镇建设经验材料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着力提升百年古镇档次和品位
北林区四方台镇
近年来,我们四方台镇党委、政府深入贯彻区委二届三次全委会关于打造“百年古镇、滨北重镇”的指示精神,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区直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全镇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科学规划,积极筹资,从完善基础设施入手,全力加大建设开发力度,实施了大规模整体改造,有效提升了中心集镇的承载力、聚合力和影响力,使百年古镇焕发出了勃勃生机。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1、立足优势,高起点编制规划。四方台镇是1952年由国务院批准的建制镇,具有独特的交通优势、商贸优势、文化优势及人文古迹优势,经过多年的积累式发展,已初具规模,特别是区委二届三次会议后,我们按照上级打造特色化、现代化小城镇的要求,在提高四方台镇建设标准和开发水平上下功夫,出资12万元,聘请省规划设计院对我镇进行了全面的、科学的规划和设计。突出“合理布局,基础先行,综合开发,产业支撑”,重点规划了“一城四区”,即:全力完善小城镇功能,加强商贸物流区、工业开发区、旅游观光区和特色农业区建设。在完善小城镇功能方面,我们重配套、重格调、重特色,进行了精心设计,并严格按照规划设计,有序建设,重点实施了小城镇基础设施工程、商品房开发工程
1和环境改造工程,着力把我镇建设成为功能齐备、环境优美,有文化、有品位、有活力的现代化中心集镇。
2、多元投资,高标准配套建设。坚持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积极争取整合各类专项资金、广泛动员激活社会资金,破解建设资金短缺瓶颈,3年来共投入资金21275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和人居工程建设,形成了大规模开发、高水平建设的新格局,促进了小城镇建设提档升级。在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上,先后投入资金1275万元,对镇内道路、上下水、绿化、广场、路灯、步道板等基础设施进行了全方位、立体式、高标准规划建设。铺设白色路面1800延长米,砂石道路完好率达100%;改造上下水6000延长米;植树1万株;建绿地5000平方米;栽榆树墙2000延长米;建面积为7000平方米的站前广场一处;安装路灯120盏;铺设步道板
2.6万平方米。在商品房开发建设上,我们针对四方台镇住房条件较差、建筑用地少这一特点,本着谁开发、谁建设、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制定了商品房开发五年建设规划。目前,共引进社会资金2亿元,开发商品房建设面积达到20万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超过1万平方米的标准小区达到了5个。今年我们还将开发建设8栋、约5万平方米的商品楼。之所以取得这样良好的效果,缘于在开发建设初期,政府着力解决了两大难题:一是电力和用水供应不足问题,我们由主抓乡企的领导出面,配合开发商协调农电部门对四方台镇中心区的用电进行增容,共增315千伏安变压器3台;协调
自来水公司铺设专门管线3000延长米。二是动迁难的问题,一部分钉子户借开发商品楼之机谋取暴利,一座普通的小草房要出了每平方米1万多元的天价,动迁工作曾一度陷入僵局。我们便组织机关干部和街道干部反复做工作,但局面仍不见好转,最后我们考虑到商品房建设工程群众非常支持的优势,采取了由动迁范围的群众去做钉子户的工作,打人民战争,并取得了扎实成效。2008年开发建设的7500平方米商品房,当年销售一空,至此掀起了商品房开发建设的高潮。
3、强化措施,高效能实施管理。尽管四方台镇属于建制镇,但城区内的农业户还较多,特别是近两年来外地农业人口大量涌入,进一步加大了环境卫生管理难度。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坚持建设与管理同步抓,强化了管理力量,健全了管理制度,创新了管理方式,极大提高了工作质效。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完善环境管理工作体系。建立了党政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街道干部、城建助理和监察大队深入抓工作落实的工作领导体系,进一步理顺了主抓领导、分管领导与街道干部、城建助理和监察大队的工作关系和工作职责。在具体工作中,为了更好地处理矛盾纠纷,我们深入推行一线工作法,组织所有人员走向街头现场办公,确保矛盾处理不过夜,有效提高了小城镇建设和管理效率。二是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群众参与意识。工作中,我们切身感到推进环境改善既不是单独一个部门的事,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须依靠广大群众自觉参与,齐心协力才能取得实
效,保持长久。为此,我们本着人民城镇人民建、人民城镇为人民的指导思想,从抓宣传、抓引导入手,全力提高城镇居民的整体文明水平。近几年,我们共印发城镇建设、环境卫生、传染病防治知识等传单1万余份,与镇内居民、企事业单位等部门鉴定“门前三包”责任书5000余份,并采取分片包干的办法,组织镇党政领导班子成员、镇机关干部、城管干部和街道干部分别深入四个居民委和各个居民小组进行入户宣传。通过多形式、多层面的宣传,广大居民主动参与、自觉遵守镇规民约的意识明显增强,自我保洁、相互监督的良好行为已日渐养成。三是加强管理队伍建设,强化日常管理。将城镇环卫大队,由原来的2人增至现在的11人,以强化环境卫生管理,做到死看死守,随时发现问题随时解决问题。将清扫工队伍,由过去的19人,增至现在的23人,人员工资由原来的月均220元调到月工资500元,并将工作方式由过去的一天上道一次变为现在的全天候上道,实行分路段承包,明确责任,实现了全镇环境卫生无缝覆盖。同时,我们又配备了5台垃圾车,与镇内各单位、个体工商户和居民签定了“门前三包”责任状,做到了全民参与、专业化管理,确保了垃圾日产日清、街路全天保洁。
尽管我们在小城镇建设和管理上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兄弟乡镇比,仍有一定差距。今后,我们要按照上级的要求,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全力提高建设和管理水平,为把四方台这座“百年古镇”打造成一个充满活力、和谐平安、文明富
裕的现代化集镇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五篇:小城镇建设论文
关于小城镇建设思考
内容摘要:农村小城镇建设成为我国城镇化建设最具活力的组织部分和主导力量。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加快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有利于促进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有利于促进我国城市化进程,可以有效地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也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措施,对三农问题的解决和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城镇化发展战略的精神,理清建设和发展小城镇的思路,对小城镇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总之,发展小城镇,是发展农村的重要抓手,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是我国实现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要途径,我们一定要持续的坚持科学的发展下去,科学建设下去。
关键词:小城镇 新农村 城市化
十六大提出繁荣农村经济,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的战略目标中,小城镇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的重要选择。建设和发展小城镇,不仅是我国城市化道路的重要途径,更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这一事关中国现代化建设根本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胡锦涛同志曾经指出:“实施西部大开发和加快小镇建设,都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当前,许多地区都在加大力度,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但是,在对发展小城镇的认识和实践上,也存在着一些误区和不容忽视的问题。有的认为建设小城镇就是把农民变成市民,圈地、搞市政建设;也有的理解为发展小城镇就是“县改市”,“县改区”、“乡改镇”。有的不从实际出发,盲目攀比,一哄而上,乱铺摊子,结果市场建起来了,却“有场无市”,造成资源浪费;有的忽视调查研究,不重民意,不按经济规律办事,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结果决策失误,搞成“烂尾”工程;有的仅靠动员行政力量,搞小城镇经济建设,忽视了市场机制的运作,结果成效不大;有的光顾眼前利益,单纯算经济帐,忽视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不注重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长远利益,对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造成隐患,等等。这些问题解决不好,小城镇的发展就要走弯路,经济建设就要遭受损失。因此,正确认识和把握城镇化发展战略的精神,理清建设和发展小城镇的思路,对小城镇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加快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80年代中期伴随着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成为我国城镇化建设最具活力的组织部分和主导力量。30年来,农村建制镇的数量扩大了近15倍,发展到了19060多个。目前,我国的农村城镇化正处在加速发展时期。农村小城镇是我国城镇体系中层次最低,数量最大的群体,它处于城市之尾,农村之首,起到连接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桥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通过减少农业人口,增加城镇人口的方式有效地解决工农两大产业间的利益失衡问题,还可以扩大农产品市场的空间范围,提高农民的相对和绝对收入水平。因此,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加快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有利于促进我国城市化进程
中国未来城市的城市化发展道路,可能的选择方案将是走总体城市化与农村城市化共同推进的道路,即在发展大中城市的同时,有计划地推行农村城市化,重点建设好一批县城镇和中心镇,使其逐步具有城市功能,成为总体城市化的组成部分。显而易见,没有农村城市化,整体城市化将难以实现。因此,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既是整体城市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其重要推动力量。
(二)加快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有利于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
乡镇企业尤其是乡镇工业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问题也日益暴露出来。乡镇企业规模小、布局分散,大部分分布在农村,不仅难以管理,而且无法实现相应的聚集效益。通过小城镇的发展,使目前分散的部分工业企业积聚到小城镇,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资源的最佳配置,促进乡镇企业上规模、上档次,加快发展步伐,走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工业化道路。同时,农村企业转变增长方式,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发展农村经济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发展小城镇可以加强对资源利用的规划管理,并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规模经营,有利于转变乡镇企业尤其是乡镇工业的经济增长方式。
(三)加快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可以有效地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目前不仅有1亿多农业剩余劳动力等待转移,而且数量每年还在增加。理论研究及客观实践已经证明依靠大中城市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有限。而乡镇企业由于正在发生增长方式的转变,其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呈下降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大力发展农村小城镇,可以促进乡镇企业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发展,可以有效地转移剩余劳动力。
农村小城镇通过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使土地相对集中,这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提高劳动生产率创造了前提条件。另外,农村非农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可以为农业采用先进的、大型的农业机械设备提高机械化水平。同时,小城镇建设为农村职业教育、科技推广应用创造了条件。这将有利于农业生产、管理的科学化。
(四)加快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能够促进农村小康的早日实现
小康社会是一个综合性概念。衡量小康社会的指标也是多方面的。应包括社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素质、生活质量、社会分配结构、社会秩序等多方面的内容。小城镇建设可以集中相当多的文化、教育、科技、卫生、体育、信息和服务事业。这对于提高农村人口生活质量,促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将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农村小城镇建设不仅可以通过促进工业化、商品化而为农村实现小康提供物质基础,而且也可以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从而推动农村小康的全面实现。
二、加快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措施
建设和发展小城镇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农村小城镇在农村经济发展具有多项功能,是当前和今后较长时期农村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任务。如何建设和发展小城镇是十分值得重视和研究的问题。所以,要搞好农村小城镇建设必须采取以下措施:
(一)解放思想,树立发展是富民建镇的第一要务
中国发展小城镇有许多有利条件,也有许多不利因素,最大的不利因素,还是思想解放不够,改革力度不大,措施办法不多。要以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大胆解放思想,不断深化改革。当前,加快发展小城镇建设,必须提高以下几种认识:一是始终坚持发展是富民兴镇的第一要务。积极引导干部、群众认识生产力,掌握资本;挖掘生产力,积攒资本;发展生产力,增加资本;扩大开放,引进资本。要积极引导农民进镇做工、经商、办企业。一切以发展辨是非,以发展评得失,以发展论英雄。二是不搞争论,大胆改革,大胆实践,锐意进取。学习先进经验,“先干不争论,先试后评论,先做再议论”,弘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勇于创业”的精神。面对矛盾不回避,面对改革不动摇,面对议论不争论,允许试,允许闯,争取时间发展,让实践作结论。坚持正确的,完善不足的,引导扭曲的,改革错误的,宽容失误的。真正做到创新不跟风,依靠不依赖,引导不误导,使大家立足镇情心系群众,开拓创新,大胆实践,把思想集中到发展上来,把精力用到改革上去,招商引资放手发展私营个体经济。三是给农民以国民待遇。对一些小城镇的户口一律放开,只要有固定住所、稳定工作和固定收入的都可以在城镇人户、就业、入学、劳动保障等,对进城农民一视同仁。四是一切坚持“三个有利于”。在农村解放思想的落脚点是加快发展,促进农民致富,促进小城镇建设。解放思想的具体行动则表现为一切坚持“三个有利于”为标准,即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人民群众的富裕,有利于城镇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坚持千政策、万政策,引导群众致富就是好政策;大干部、小干部,领导群众致富就是好干部。有了这样的理念,就有了定位的标杆、做事的标准、干事的标尺,解放思想就有形化、具体化了,经济发展、小城镇建设就有了思想基础。
(二)用科学规划作为发展小城镇的奠基工程
小城镇的发展不能靠搞运动和行政命令,要依靠市场机制的作用,农民进小城镇要靠市场吸引。但是,小城镇不是完全自发能够形成的,特别是宏观布局上要有控制,城镇建设上要有规划。小城镇规划要体现高起点、可持续。高起点、可持续的规划可以使城镇健康有序地发展,而目光短浅的规划会给老百姓和社会留下无尽的遗憾和痛苦。所以,在编制和完善城镇发展规划中,首先,要提高规划的科学性。从根本上说城镇化水平是由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没有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的发展,以及市场流通的活跃,就不可能有农村城镇化。同时,城镇发展还受人口、资源、地理环境等自然条件的制约。因此,发展小城镇,要有合理的布局和分工,重点发展有潜力的县城和县域中基础好、发展潜力大的中心镇。要按照市场经济的需求,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立足优势,突出特色,规模适度,注重实效,科学确定小城镇的经济布局和市场定位,走集约式城镇化道路。城镇规划应同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及长期规划相衔接,以使小城镇成为联接广大小集镇、农村与大中小城市的纽带,形成较强的推动经济发展的聚集效应和扩散效应。其次,要注重规划的超前性、协调性。城镇建设规划关系农村现代化的百年大计,必须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要体现地方特色,突出时代感和文化底蕴,有适度的超前性。要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针,坚持高起点、高标准,统一规划,适度超前;同时,又要全面协调、合理布局、抓住重点、量力而行,分步实施。其中包括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协调,各产业发展与基础设施的协调,城镇功能的健全、规模适度、空间的合理分布、以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等。第三,要加强规划的指导性、可操作性。制定规划要以“农村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作为基本发展目标,建立完善的规划编制与实施的管理制度,健全规划成果的专家审查制度,制定保证规划得以实行的措施和法规,确保规划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并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严格依规建设,有序发展。使小城镇建设适应城市化和社会化大生产及现代生活的要求,迈上新台阶。第四,要体现特色和精品意识。特色是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纵观城镇发展的历史,越是有特色的城镇,知名度越高,发展越快。小城镇建设必须增强精品意识,追求自己的时代特色和地方风格,构筑自己的鲜明特色和品位,形成独特的吸引力,不要盲目模仿大城市,贪大求全,面面俱到。如果每个乡镇都是一张面孔,千篇一律,那么就会出现“走了一村又一村,村村像城镇;走了一镇又一镇,城镇像农村”的状况,整个小城镇体系将失去生机和活力。所以,各个乡镇要根据本地资源条件、自然景观、乡风民俗、经济发展水平、历史人文背景、区位特征等进行创新性的开发,扬长避短,发掘特色,培植特色,科学定位,体现个性,做到以特见长、以精取胜、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旅游则旅游,实行各具特色的工业兴镇、农业产业化兴镇、旅游兴镇、商贸兴镇、历史文化名地兴镇。
(三)以合理布局、突出特色为发展小城镇的根本措施
发展小城镇,首先遇到的是城镇布局问题,即城往哪里建?我认为:一是根据区位优势来布局。在大城市周边地区,要按照产业和人口的合理分布,适当发展一批卫星城镇。在沿海发达地区,要适应经济发展较快的要求,完善城镇功能,提高城镇建设水平,更多地吸纳农村人口。在中西部地区,应结合西部大开发战略,重点支持区位优势和发展潜力比较明显的小城镇加快发展。二是适应产业发展需求来布局。在一个城镇里,功能区要严格区分。工业区、商业区、住宅区、行政区等要避免混杂,有条件的城镇在功能区之间要用绿地或自然景观隔离,可以设立商业生活街或休闲自然风景区等。每个小城镇在分布上应弱化行业划分的分散格局,强化经济区域优势,形成有瓜菜的、有水果的、有商贸的、有旅游的、有饮食服务的集散中心,一镇一品,形成区域经济中心。三是依据历史文化特色布局。历史文化特色也是发展小城镇的重要依托。其次是突出特色的问题。如果一个小城镇在合作和竞争的过程中,没有自己的特色,没有专业化、专门化的效率,就会在别的小城镇和城市强有力的竞争中衰落。因此,小城镇的发展,要根据城镇资源、区位、产业和经济结构特点、历史沿革和发展现状,立足比较优势,扬长避短,突出特色,在“个性”上下功夫,开发拳头产品,选准项目,培育发展主导产业,走以市兴镇、产业立镇之路,形成自己的独特优势,走出一条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以龙头企业为主体,发展加工主导型小城镇;以农业产业化为对象,发展主导型小城镇;以专业市场为依托,发展市场主导型小城镇;以旅游、文化资源为依托,发展旅游开发主导型小城镇;以地理集散为依托,发展交通枢纽型小城镇;以吸引外资为重点,发展开放主导型小城镇;以农业科技革命为动力,发展科技主导型小城镇等。
(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把小城镇建设成为培养新型市民的大学校
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伟大事业。物质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础,因而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必须牢牢把握,不可动摇,但精神文明如果搞不好,物质文明也会受到破坏,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就会成为一句空话。我国的基本国情除了地大物博外,还应看到人口众多、素质较低的现实情况。这个问题在农村表现得尤为突出。全国约有多半数人口居住在农村,受过高等教育的寥寥无几,受过中等专业教育的也是少数,而多数文盲、半文盲集中在农村。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是我国城市化、现代化的一大难题,是农村城镇化、现代化的最大难题。因此,必须花很大的气力,像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那样,大力加强小城镇的精神文明建设,把小城镇建设成为培养和教育新型市民的大平台。
三、加快城镇化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
加快小城镇建设,既是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重要途径,也是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城乡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首先要以农民就业和增收为目标,以产业为依托,实现业兴城富
加快农村城镇化步伐,必须围绕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持续、稳定、永久转移这个中心,着力实现“三个转变”。即在发展途径上,由过去先建城镇后兴产业,向以产业为支撑、实现业兴城富转变。在发展布局上,由过去的遍地开花分散发展,向重点推进、梯度延伸转变;在产业转移方式上,由过去就乡镇工业抓乡镇工业结构调整的思路,向用城乡统筹的思路去推进乡镇工业的升级换代转变。
(二)发展小城镇在具体运作方式上要与全面发展农村经济相结合
农村城镇化,实际是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的过程,脱离了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小城镇建设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建设小城镇,必须注重以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小城镇,以乡镇企业夯实小城镇经济,并以所有制改革为契机,促动小城镇成为二三产业的集中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地、农村商品和生产要素的集散地。具体运作方式上,要做到四个结合,即把发展小城镇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把发展小城镇与乡镇企业二次创业相结合;把发展小城镇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相结合;把发展小城镇与突出地域特色相结合。
(三)发展小城镇的突破口要着力排除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性障碍。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消除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当务之急是要在就业、工资、社会保险等方面,消除对农民工的歧视,使农民真正融入城市和社会。”实践证明,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管理体制,制约了“三农”问题的解决,延缓了农村城镇化进程。改变这种“城乡分治、一国两策”的“二元”社会结构,必须改革完善现行的户籍制度、土地制度、金融制度和乡镇行政管理制度,为小城镇建设提供配套的制度保障。
总之,发展小城镇,是发展农村的重要抓手,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是我国实现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要途径,我们一定要持续的坚持科学的发展下去,科学建设下去。
参考文献:
①胡培兆.以城镇化模式建设新农村[N].人民日报,②郭海.反响农民工就业,出路总比困难多[N].中国经济时报,③蔡建发 陈永洲,《福建经济》
④林毅夫,落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点建议
⑤易棉阳;潘志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所面临的矛盾与对策[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⑥郑新立;;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几个问题[J];农业经济问题;⑦陈家学;;新农村建设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J];学习月刊;⑧邱昕;从新农村到小城镇[D];中央美术学院;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