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我的初观(合集5篇)

时间:2019-05-14 23:04: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老子》我的初观》,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老子》我的初观》。

第一篇:《老子》我的初观

《老子》我的初观

中国的先哲们所创造的思想照耀了古今,这是晚我从小受老师教育的观点,但中国文化的魅力也仅是能在几篇古文中推想吧!更多的接触先秦哲学还是为曾有的,这也是我对过去的一个遗憾吧?

中国的正统思想儒家学说,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写下的是浓重的一笔,在今天他的影响还是很重要,并且国际上对他的学习也日益深入。听惯了《论语》、《孟子》等儒家学说,所以我带着一份空白来初观《老子》。

无疑的说《老子》也是一本不朽的著作,他给我的印象是惊讶、也是惭愧、更多的是骄傲!它的内容古朴,用笔墨少却把天人的关系囊入了胸中,使自然宇宙的全景在眼前飘荡。这其中有人太多的经典、太多的精华,这是我第一次感到中国传统文化积淀的厚重,感受到我们是一个伟大的民族,我们有太多的骄傲,这份未曾有过的骄傲在我心中生根发芽,我为之自豪!同时也为迷迷糊糊走过的二十个春秋惭愧叹息,原来自己过去生活在一个多小的空间呀,原来还有这麽多未曾接触的思想,这么多未曾听过的哲人,这么早就已将人类思想概括的这么好的这么完美的圣人。

《道德经》又名《老子》它分为上篇和下篇也就是《道经》和《德经》,历史的记载是很多的,在马王堆出土的汉锦上有其故老的版本,就是现在我们看到的《老子》一书,出入很少。追溯他的明确作者这还是个没有定论的问题,一般认为就是老子本人,但根据各种史书不同的记载它的写作年代有几百年的差异,这不是一个人所能跨越的,所以它的成书在春秋时期还是战国时期古今都没有明确的说法,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老子》的作者是个隐者,他洞悉自然与人,是位阅历丰富、通晓历史、爱国爱民、德高望重、长寿的哲学大师。《老子》这本书全面阐述了一个先哲的光辉思想,他涉及到了修生、人生观、荣辱观、政治、军事观等等,对它在短时间内全面的论述是困难的。它包含了辩证观、自然和谐观、人道主义观太多,他的思想太伟大,同现代哲学观相比它是始祖,又比现代哲学观更为全面和完整。当然它自身之中会含有由于时代造成的“糟粕”,除去个别的瑕斑剩下的就是一块完整的美玉了。

有人认为《老子》崇尚虚无,是颓废思想,这也是《老子》受人攻击的重要一方面,但我 觉得真正的老子所属的“虚无”不是今人强加给他的解释,老子所属的虚无是在自然与人之间的平衡之时的顺其自然,让这种平衡来统治一切,让天人间的“道”来把握一切。《老子》书中的瑕丝也许只是后人加给它的意识,是对他的一种误解吧,除此之外书中哪里不闪烁着智慧的光辉?

《老子》的道是非常性的、自然性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是《道德经》的开篇,也是思想的起始。“道”是一切的本源,万物的来去服从与“道”。“道”是一种规律,一种状态它是从无到有的,他从无形的细微到有形的物质,这是科学的,现代成熟的观点是能量可以变成物质,物质最初来源于能量,有无形的能量形成了有形的物质,一切物质还有能量,也是能量的载体受能量的影响。“道”也是同样的,它无形却产生有形,无处不在的影响着万物,同万物息息相关。这是先人的哲学,它虽然局限于一定的历史年代,它却用另一种观点形式阐述了当时还不能认识的事物,他没有杜撰只是用了一个观念和说法去呈现,这是没什么不可以的,它不需要辩驳什么。“道”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的存在实实在在,自然也是同样的,它不以意识而存在,自然是客观的,它是万物一种自发行为的总和,有多个因素制约,它的发展趋势是由很多的变量来控制,最终流向哪里这是个无发预知的结果。《老子》中也有相同的观点于认识,“道”是自然的,是客观的,到要求人们要以自然作为约束条件,自然是不可违的,虽然现代科技飞速的发展是我们人类有了更多能力去改造自然,也有很多人坚信人类最终会战胜自然,其实

这是无知的不现实的,人与自然的和谐体现在“道”中,认识与自然相和谐的,人永远不可能凌驾与自然之上,所为的战胜自然其实是更多的了解自然,从而利用这个规律与自然更好的相处,让我们更好的发展,走向更辉煌的繁荣。这种观点是先人经过血与泪后得到的经验,也是当今世界共同所倡导的和谐关系,这在两千多年前已经通过他的智慧告诉了我们,它的价值是无法估量的。老子的自然之“道”是智慧的,老子的人生修养也是明晰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是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这是老子对人生之境的注解,他把人生的哲理明晰了,全方面得开待了做个什么样的人。知道别人的人是智慧的,在智慧之中难的是了解自己的人,今天我们常说的这句话就是老子的名言。他还有太对的信条是我们今人的训条。要成功就要不懈的奋斗,“强行者有志”,即步步向上的志向,为了这种志向去追求,去完成你自己的理想,这是老子的态度,他并不是攻击者说的那种“虚无”。当达到成功后我们都希望有一个跨越和保持,去保有这种成功,“不是其久”就是对我们最好的教诲。我们首先要了解他人,再了解自己,持之以恒完成自己的愿望,当然这是同他人同社会相和谐的追求,为自然和社会创造出应有的成就和精神思想,必将会流芳百世、永载史册的,这是对人生的一种指导。在生活处事中,有份追求与不舍,却也不用过于固执,过于锐利,事事出头为名利而累是对人生的耗费。对名利有一分谦虚的心境,是老子所推崇的,也是中华民族传承的美德。我们为人生的“以身为天下”梦想持之以恒的奋斗,人生的目的不在于功名利禄,而是天下苍生,这是无以言说的高尚。宠辱不惊,贵贱不移这是一种泰然,是一份胸怀。对个人而言追求什么、怎麽追求老子都给世人了一种明确的方向,这种引导是先哲再考虑自然社会的进程后,以“道”的方向对我们的一种规劝。它也是中国教育最终追求的价值体现,也是一种自然人道的体现。人应当这样活,为他人,为人民奋斗,在奋斗中在奉献中实现自我的价值。这是现代的倡导,更是先哲的心声。

《老子》的人生之见是真谛,它对自然、国家的思考也是那么完美。一个国家对外的关系在现代的社会呈现出一种合作与发展,老子的“慎兵”正是这种体现,应该是现代各国处理外交国际事务所遵从的准则。无论怎样,要以“和”为首,战争的破坏性我们人类早已熟知。人类太多的文明都在战争中被毁于一旦。当代的科技文明已经发展到了一种空前的高度,倘若再次发生战争也许带来的结果不只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阶段的停止,很可能是我们的毁灭。当我们对自然的了解越多,就越懂自然,自然的力量让人类清楚的认识到自己的脆弱,老子的“慎兵”应是各国,也是各国现在的外交态度,只有与此,人类的和平才能长久,人类的繁荣才能继续。老子是自然发展观的最先倡导者,对于自然,国家,人类社会的发展“道”也就是客观的规律首先要被尊重,“道法自然”自然之道是一切事物发展运行的总纲,国家的一切政策要符合客观的科学的发展规律,才能保持国家的健康持续进步,这是历史的经验,老子的遗嘱。“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现在的和谐之论来于此,自然的的相融、国家的和谐在阴阳的相和中得以释诠。“和”是我们个人,更是国家民族的信仰,和是中华文化的核心,“知和日常,知常日明”有此我们民族历经沧桑而不老,我们的文明久经历史而青春,我们民族的心永不老。

《老子》的记叙虽然不是历史上最长的正统观点,它却高于正统的儒家太多。它即包罗了儒家的仁,也有行于无形的和与自然。它对人民是仁爱,是同甘共苦,对自己的修养是客观的是向上的,是高雅的。它是人道的,是概括万物的。当今的我们,当代的社会很有必要去学习去理解先辈们留下的思想财富。它是对人类未来的长远考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世界民族的思想之林中,生在先秦的它所阐述的思想以达到了一个迄今无法超越的高度,让我们以他为母吸允着他的养分结合今天的实情为人类的明天谋一个好的前途。全世界人民所追求的智慧是由中华民族的先哲创造的,这是我们的骄傲。当今国际上一直在呼吁回到孔

子老子的思想中去,人类在二十一世纪才会有明天。短暂的对《老子》的自修让我思想的提升已经很多很多,我清楚的明白我所理解的只不过是那精华的五千言的一点而已,就像一只蚂蚁找到了一大块奶酪,只咬了一丁点,今后的学习还很漫长,不读五遍,开口莫谈红楼,我初读《老子》就开口品论,一定很欠火候,还有许多不是之处在日后学习中慢慢增补。老子的学说是朴素、客观、唯物的,不是反对者所说的虚无与唯心,只有在深入的学习中才会懂得他的无限魅力。大学,使我有机会在老师的引导下接触中国哲学,我觉得这是很有必要的,我也因此很高兴,拜读《老子》《论语》《孟子》等著作,可以让我们在小学道高中阶段形成的不完整的思想体系得以在系统的学习中走向成熟与完备,成为一个完完整整的自己,大学肄业时,我们将是国之栋梁,个人的价值在崇高思想的指导下实现应有的人生价值。当代大学学习《老子》是必须的。它在我们走向成熟时给予我们全面的思想指导,最终成就人才,为社会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石,引导社会的潮流流向人类光明的远方。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要好好学习《老子》,学习先哲们的思想给我们的人生明智,为我们自己找一个明天,自此我们将褪去幼稚,走向成熟,自此我们将不再迷茫,有个方向;自此我们将不再孤单,应为我们人生的道路上已汇集了很多为人类为社会奉献自我实现价值的志同道合者。

第二篇:观《老子说道》感

观《老子说道》感

10光信3班201030800320彭欢启

老子,姓李,名耳,字耽。老子,一个身世不详之人,却给人留下了无尽的哲学思想。短短的《道德经》却蕴含了高度的哲学思想。老子主张“无为”,凡事洒脱、自然,顺其自然。为人,要低调,不做出头鸟。老子言:“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知者不博,博者不知”。不正是说明了做人要谦虚,实事求是吗?

老子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很多人会想,水有什么厉害的,太阳一出来,全都死光光了。可是,殊不知,它们只是有形化为无形了而已,天一下雨,它们就有出现了。可见,其有多么的强大。而,滴水穿石,一巴掌就能拍散的滴水却可以穿透坚硬的石头。以柔克刚,它是表现的淋漓尽致。而,在这个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社会中,确实是要能屈能伸,世故圆滑,可立足于不败之地呀。而,水流,在朝着它的终极目标——大海——前进时,不正是如此能屈能伸吗,然而,奔流不息,勇往直前,却让它终将能实现目标,成为强者,立于不败之地。

貌似,《道德经》里面讲的都是些大道理,真正对我们这些步入大学生活不到一年的大学生没有多大切身作用。实则不然。现在的我们都是个成年人了,过不久就要步入这个社会的,更是应该努力学习为人处世的方法,尽早让自己能够学会如何适应这个社会,这样,方能立足于社会,成为生活的强者。而《道德经》正是在教导我们怎样做人,怎样生活。

第三篇:我读《老子》

我读《老子》

我读《老子》

摘要:老子五千言,流传两千多年,据说是世界上仅次于《圣经》发行量的一部人类文化典籍。之所以有这样历久弥新的翻译量、印刷量和阅读量,其根本在于它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恒常思辨、警醒和“淬火”作用。人类历史总有许多疯狂的时代,要么是战乱频繁期,要么是急剧上升期,要么是引颈转型期,这时都需要听听老子不冷不热、不愠不火、不疾不厉、不狂不躁的言说。

关键字:老子思想原则

老子是中国,也是全世界最早具有辩证法思想的哲学家之一。关于老子其人、其书及其“道论”历来有争论。根据司马迁在《史记》一书中给他写的一个简单的传记来看,他是春秋时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厉乡曲仁里人。“老子”是人们对他的称呼,“老”是年高德重的意思,“子”是古代对男子的美称。他的生卒年月不详。

老子做过周朝的“守藏室史”,所以他谙于掌故,熟于礼制,不仅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并有广泛的自然科学知识。公元前520年,周王室发生争夺王位的内战,这年4月,周景王卒,大夫刘耿立王子猛为悼王。王子朝杀悼王自立。晋人攻王子朝,立王子匄为敬王。这次内战达5年之久,公元前516年,王子朝失败,席卷周室典籍,逃奔楚国;老子所掌握的图书亦被带走。于是,老子遂被罢免而归居。形势的变化,使老子的地位发生变化,使他的思想起了大转变,由守礼转向反礼。老子由于身受奴隶主贵族当权者的迫害,为了避免祸害,不得不“自隐无名”,流落四方,后来,他西行去秦国。经过函谷关(今河南灵宝县西南)时,关令尹喜知道老子将远走隐去,便请老子留言。于是老子写下了5000字的《老子》。相传老子出关时,骑着青牛飘然而去。

老子的思想主张,大都保存在《老子》一书中。《老子》共81章,分上下两篇,共5000多字。因为它所讲的是道与德的问题,后来人们又称它为《道德经》。现在我们所见到的《老子》一书,并不是老子的原著,因有战国时人增益的文字,但其中的主要思想却是属于老子的。

《老子》自古以来就有“哲学诗”的美誉,其用类似诗歌的笔法论哲理,读来令人赏心悦目,在细细品味中慢慢领悟其哲学真谛。《老子》第二十五章提示出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条贯穿着天地人的在法则,这条在法则也是贯穿全书的老子哲学思想 的主线,顺着这条主线铺展开来的核心词汇又是:“无为而不为”和“因循为用”――具体而扼要地体现 了“道法自然”的思想。从而形成老子哲学的主旨,即:对待一切事物,总要明了它们发展变化的规律。认识了规律,循

规律行事,就合乎道,便没有办不了的事,可以“没身不殆”,否则“不道早已”,食恶果是咎由自取。

老子哲学思想体系的核心概念是“道”、“名”、“德”。

关于道的概念,老子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一、道是一种学说;

二、道是一种关于宇宙起源的哲学学说;

三、道是一种物质与意识谁为第一性的学说;

四、道是一种关于事物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学说;

五、道是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学说;

六、道是一种关于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相结合的学说。总之,老子总结和概括了奴隶制和封建制社会形态的阶级斗争特点,总结和概括了自然科学的新成果继承并发展了以前哲学发展的优秀成果,创造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的理论体系。

关于名的概念,是指具体科学领域中被人们已认知的所有事物名称的总和。名这个概念在老子哲学理论体系概念层次上是低于道这个概念的。道与名的关系就是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哲学只有扎根于具体科学这个肥沃的土壤里,它才能绽放出与时俱进并能代表时代先进精神的绚丽灿烂的花朵。研究科学的人能知道目前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研究哲学的人能了解未来的世界将是什么样子的。

关于德的概念,有两层含义:

1、德通“得”。是指人们的作为适宜、适度,这层含义从表面上看是使德的内涵社会化,其实质是使德的内涵等级化。这就是说帝王做帝王适宜的事情,百姓做百姓适度的事情。

2、是指心意的意思,即思想或意识的意思。老子要求的德是在道指导下而形成的德,也就是在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理论指导下而形成的符合自然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思想或意识,使人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以此指导人们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老子》虽只有五千字,却是论题之广,独见之深,涉及自然哲学,处世哲学,政治军事等各个方面,具体表现为循规律掌握 正确对待的原则。

对待一般问题,要把握事物 信息,正视对立转化,知足知止。如第三十六章:将欲合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举之;将欲取之,必先予之:是谓微明。柔胜刚,弱胜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第六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宝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亡道哉!“只有重视事物信息,注意矛盾转化,知足知止的人,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治国天下之道――“无为“则治,修身为本。老子认为,主政尚“无为”,要“无事”,要知道 “民贫、国乱、坏事频起、盗贼多有”的发生发展规律。苛政病民,违反规律而造事,是本来无事,是庸人自扰。这样君主便不能使人信任,国家以怎能不乱。第四十八章:“将欲取天下者常 以无事,及其有事,又不足以取天下矣。”作为一国的君主,不能则不能“无为”,更不能“贵食母”。“行于大道,唯施是畏”,下是说不 的可怕。老子强调善建善抱是修治“身、家、乡、邦、天下”必须共同遵循的原则,而其基石却奠定在 修身之上。“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其祭祀,世世不辍。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空,其德乃余;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邦,其德乃平:修之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诸侯国之间的问题与战争。老子主张大小国都要谦下,即大小国都要平等对待。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发生,根源总是在大国。强凌弱,大欺小,是古今中外国与国之间不得安宁的规律。如第六十一章:“大国者,天下之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其下。故大车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车,则取于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国不过欲兼畜从,小车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为下。”第三十章“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是谓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 ;不道早已。”违反规律则天道不容。

如何立身处世――守柔。守柔,是老子论立身处世的原则。“若水”、“守雌”就是守柔不争。而不争下是为了争,要取得争的胜利,要始终能立于不败之地,同样要顺乎自然,要明了自然的规律。四十三章“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出于无有,入末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天下希及之。”

我们处在经济社会急剧上升期,也可以说是人的思维意识与社会结构的巨大转型期,我们如何在到处莺歌燕舞,日日有庆典、时时有捷报、处处有欢歌的盛世沸腾中,保持一点清醒、常态、低温,保持一点警觉、思辨、冷眼?我以为读读老子,当是时下需要鼓励的文化原典阅读方式。西方过去就有许多人重视老子,黑格尔把老子学说看成是真正的哲学;尼采说老子思想“像一个不枯竭的井泉,深载宝藏”;现在也有许多西方人在老子的智慧中,寻找改良经济社会畸形发展的出路,我们更应近水楼台先得月。

老子虽然离我们太遥远,他所经历时代的社会问题,也远没有我们今天复杂多变。但他热爱生命,反对瞎折腾,反对争强好胜,反对物质奴役,反对动辄战争的思想,对于今天的我们,仍是非常适用的哲学。他主张顺其自然,主张简单、朴素,主张谦卑、守弱,主张养生、长寿,我以为是抓住了人的生存本质,我们应当远离诸多依赖聚富敛财和劳民伤财而建功立业的思想,顺应自然,循序渐进,从而活出人的从容、淡定和美好诗意来。

第四篇:我读老子

我读老子(财务一班,李响11060334)前一段时间我们语文课上学习了《道德经》,那时老子毕生所著,是他思想的结晶,读老子就是读道德经。他用不多的字数,阐述了道家对宇宙本原观的基本思想。

老子对《道德经》的理解主要是讲求“无为”,“尊重规律”。

老子讲“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说作为世界本源的道是可以用语言来形容的,但并不是永恒的。“名可名,非常名。”说的是可以称呼的名不是恒常的名。由于道是再不断变化的,所以它产生的人,天,地,也是不断变化的。那就要求我们适应环境,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我们必须得努力去适应,而不能让环境适应你。否则你就会被淘汰老子说:“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智。”这就要求我们有一一个开阔的胸襟,能知足,虽然在今天看了这种观点已经不适宜现代化的建设,但这充分反映了老子作为道家创始人的无为心境。这种敢于舍弃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为什么那些有着无私精神得到人做起事来总是散发着朝气和无穷的力量呢,因为他们心中的状态符合老子所说的万物本源的“道”所以人生要成功,必须要把道的特性变成自己的一种本质,永远想到自己所做的比自己想得到的多得多,那么你离成功就不远了!

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修养,是辩证的。站在子的角度,向社会推广无为,有助于国家的稳定,但如果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片面的无为是无助于人类的进步的,所以对于当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老子的无为论应该以辩证的方法,一分为二的看待,“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对待竞争,我们要敢于去迎接挑战,对待失败和不平等我们要报以一种平常心,用合适的方法去改变或适应,而不去盲目的争鱼死网破。这样有助于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终的成功,只有厚积才会勃发。同样,“无为”用在当代待人处世上就是要对人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则刚。”最重要的是明确真正的对手是谁,要战胜的是谁,最后胜利的法宝却是“不争而善胜”

这就是我读老子,度道德经的读后感,我们应该辩证的去看待它,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我们人生的指导是大有裨益。

第五篇:(原创)《老子》我译(续)

第十一章

原文:

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原创)《老子》我译(续)。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译文:

一个车轮有三十根辐条共接一个轮毂,辐条之间空虚无物,正因此,才有车的使用价值。用陶土做成容器,容器中间是空的,正因为容器中间有空处,才会有容器的使用价值。造房子要在墙上开凿门和窗,门和窗是空孔,供人出入及通风透光,正因为有这些空孔,才有房子的使用价值。所以说,“有”是可以带来实际利益的,但“无”也是有其巨大作用的。

读后感:

《老子》第十一章再次强调了第一章所提出的“有”与“无”这一对概念对立统一的重要性。通过老子列举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有”和“无”要结合起来才会是完整的宇宙,“有”是需要“无”的配合才产生价值的。在空间上,“无”表现为“虚空”。试想,如果宇宙每一处都是密密的物质,那么,宇宙就是一个密实的超厚超大的板子或球体,那么,就不会有万物的生生灭灭了。真实的宇宙是由“真空”加大小星球构成的。任何具体的物体都只能占据有限的局部空间。从宏观来看,宇宙“空无”的部分大于“实有”的部分。没有“空间”,人就不能生存。所以,当自己有了生存空间,也要给别人留点。

为人处世要处理好虚实、有无的关系。以学习为例,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大脑的容量也是有限的,因此,人的一生只能学习很少的东西,尤其是谋生之艺,不可能全部掌握,只能追求成为某一行的行家,把其余的一切都视若无物。有所不为然后才能有所为。

此外,学习必须保持谦虚之心。如果认为自己已经什么都懂了,那就是“自满”,就不可能学到新的知识。

人的生活,什么状态才是最好的?有的人说应该充实,只要每一天都能够充实地度过,一生就会充实地度过。但有的人充实过了头,整日忙忙碌碌,忙完工作忙应酬,忙完应酬忙学习,一刻也不闲,似乎特别珍惜光阴,结果身体吃不消了,未老先衰,甚至落得英年早逝的地步。其实给自己留点空闲,不做工作,也不做家务,就是休息,玩耍,这样更能持久。如果让我选择,我就选择“不忙也不闲”的生活方式。

理解了“无”的妙用,很多事情都可以有豁然开朗的局面。以前,我总认为有人失业,说明这个社会不健全。但逐渐认识到人是有惰性的,如果不给自己一点压力,就不太愿意好好做事。这时,如果有人来抢自己的职位,自己就会紧张起来,做事就比较认真一点。所以,失业人员是促使在职人员克服惰性的最有效因素。各国政府都有意容忍一小部分人处于失业状态(“无”),让他们去跟在职人员竞争,从而提高在职人员的工作效率(“有”)。这就是“无”的妙用之一。

同理,楼市中有一小部分房子处于空置状态(“无”)也是有积极作用的,读后感《(原创)《老子》我译(续)》。首先,开发商是欢迎大家踊跃购房的,你买的越多,他就赚得越多,他并不关心你买那么多房子干什么,你买的房子空在那里,你已经为经济发展做了贡献,促进了一手楼市的兴旺,起码你已经让开发商发了财,开发商建房子也让相关产业人员(如土地所有者、建材商、售楼小姐等等)赚了钱。其次,无论是一手市场上的空置房,还是二手市场上的空置房,都有平抑楼价使楼价自然回归到合理水平的作用。开发商手里的空置房太多,他们就会降价销售,除非他们能够长期承受资金链紧张以致断裂的局面。二手市场空置房多了,转卖不易,要么降价转手,要么低价出租,租赁市场也会跟着降价。二手市场和租赁市场走低,反过来影响一手市场,开发商不敢再盲目推出新楼盘,这样,楼市就回到理性发展的道路上了。所以,我们完全没有必要担忧空置房问题,市场会用“周期性”来解决楼价过高的问题。政府的调控措施根本上来看其实是市场供求关系变化所催生的。

以前,我们看到到处都有未开垦的荒地,以为那些地空在那里是浪费资源,于是将其变成良田,或者建起工厂,或者变成居民区,但现在我们发现到处高楼林立,到处都是污染,到处都有人类活动,野生动植物生存空间越来越小,甚至大量灭绝,我们开始恐惧起来了,我们开始怀念到处是荒地的景象了。如今,人们有意保留大面积的荒山沼泽,形成自然保护区,就是认识到空地并非没有作用,而是有着巨大的生态效益。这其实也是一种“无”的妙用。

推开来说,任何一种“无”都有其不可思议的作用。

“无官一身轻”,“无才”可以不招嫉妒,“无能”不去争权夺利,“无财”不怕贼惦记,“无势”不遭人嫉恨(这在改朝换代的革命时期意义更大),而“无病无灾”简直就是真正的富贵了。即使是死亡了,身体都化为“无”了,既免去了个人挣扎求生的痛苦,也是为后人腾出了生存空间,所以,中国老百姓把老人的去世称为“白喜事”,要饮酒三天(当然必须以哀悼的名义)。

世俗之人,往往只看到“有”的好处,“无”的坏处,而看不到“有”的坏处和“无”的好处。因而,人们都忙于“占有”。有的人(特别是贪官)真的是贪心不足,老百姓嘲讽他们说:“就是狗屎,他们也要比别人多吃一口。”

本章,老子为我们阐述了“留有余地”的好处。智者为人处世是讲究“留有余地”的。艺术家写字、画画要“留白”,城市设计要留足广场、道路、公园,军事家会给自己留一条退路,政治家讲话灵活以便能够回旋。

理解了“无”的妙用,就应该反思如何对待“有”,如何追求“有”。追求“有”并没有错,错在不知足不知止。在第九章里,老子已经阐明了“满盈”的危险,实际上就是讲“有”而不知“止”的危害。仔细想想,世人皆以“人无我有”为荣,贪婪者还要“他人全无,唯我独有”,诸如“生存空间”、“盈利空间”等等,都想独占,不肯与人分享,这就是人间的一切罪恶之根源。2012-3-7

下载《老子》我的初观(合集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老子》我的初观(合集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读《老子》第七章

    我读《老子》第七章 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 以其不自生, 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 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 故能成其私。 翻译 天长远地永久。 天地之......

    观郭初阳老师执教

    观郭初阳老师执教《项链》有感 段飞 欣赏了郭老师执教的《项链》教学观摩课,启发颇大,感触颇深。 本节课以全新的教学手法和教学切入角度,为我们提供了对于课堂教学的解读和思......

    《老子》读后感

    读《老子》有感 作者: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思教三班蔡东 终于读完了《老子》了,当初选择读《老子》是因为我见它厚度比较薄,读起来应该比较快读完。但事实证明我错了。虽......

    老子读后感

    读《老子》有感 13秋英语1班 汪海媚 《老子》世称《道德经》,《老子道德经》等,它的作者就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老子,他是河南鹿邑县人,大约生活于战国春秋时期。 老子》已......

    老子读后感

    老子读后感 学院:理学院年级:2012届姓名:张文承学号:2012326602066 我最近在名著导师的介绍下,读了《老子》。当然是附带注释的那种,原本的词汇太晦涩,容易产生误解。读完之后顿觉......

    《老子》心得体会

    《老子》与《庄子》 读《老子》心得体会 虽然《老子》只有短短五千字,但就像刘勰讲的那样“五千精要”,读《老子》,发现老子的思想是超越时代的,对他的思想人们历来争议颇多,各种......

    《老子》心得体会

    《老子》与《庄子》 读《老子》心得体会 虽然《老子》只有短短五千字,但就像刘勰讲的那样“五千精要”,读《老子》,发现老子的思想是超越时代的,对他的思想人们历来争议颇多,各种......

    《老子》心得体会

    《老子》与《庄子》 读《老子》心得体会 虽然《老子》只有短短五千字,但就像刘勰讲的那样“五千精要”,读《老子》,发现老子的思想是超越时代的,对他的思想人们历来争议颇多,各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