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师德演讲稿爱在细微处——我的教育故事
爱在细微处
——我的教育故事
实验小学滨海分校 丁曰斐
内容摘要:
打开学生心灵的那源头活水,不是我在书本上看到的理论,更不是我在平时脑中的空想。它是一切细微处的爱,是从唇间绽开的一抹微笑,是对犯错孩子投来的一个期待的眼神,是竖起的一个真诚的大拇指,是从举手投足中透露出来的关怀……
关键词:教育故事师爱宽容 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2010年的9月,带着毕业生的稚嫩和满怀的憧憬我走进了实验小学滨海分校这个大家庭。面对一双双天真纯净的眸子,一颗颗纯洁无邪的心灵,一个个生龙活虎的身影,一张张天真烂漫的笑脸,作为一名新教师,从我踏入校门的那天起,我一直在叩问,在找寻——除了四年大学学到的专业技能以外,究竟什么才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到底什么才是教书育人的那源头活水?
有的老师告诉我说是高尚的师德,有的老师告诉我说是人格的魅力,有的老师告诉我说是必然的责任,有的老师告诉我说是对学生无比的爱。问过很多人,得到很多答案,都对,却又总感觉都不尽然。
于是,初为人师的我,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因此,常常有湿了鞋,摔了跤的时候。
小骞,学习差,习惯差,上课总是发呆,不知道该干什么;作业经常的要么是不能及时上交,要么是丢三落四的不能把作业写完整,教育了好几次都不见效。一天早上,我收前一天晚上的语文试卷,全班同学只有他没有交上。出于职业惯性,听到这个后,我心中的怒火便蹭地就窜起来了。在走廊里,我对着一直低着头的他大声的训斥着,这时候我们班数学老师杨老师走了过来,看到我与小骞在走廊上,问怎么回事,我就把事情原委说了一通。意想不到的是,杨老师听了后面无愠色,反而笑嘻嘻地对小骞说:“哎呀,真是可惜呀!你看你要是能写完作业,全班同学的作业就全齐了,多好啊!要是这样的话,丁老师可是要好好奖励奖励你们班同学,可以拿出一堂课出去好好玩玩。真可惜啊!”说完,孩子非常羞愧地低下了头。我在一旁注意到,杨老师在说这些话的时候,不仅没有像我一样大发雷霆,反而一直面带微笑,看孩子的眼神里,全是说不尽的慈爱与鼓励。
我默默地感受着杨老师与孩子们用心交谈的力量所在,此时此刻,我忽然有了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这不就是我一直苦苦找寻的源头活水吗?它不是我在书本上看到的理论,更不是我在平时脑中的空想,而是真真切切的发生在我的身边,就在细微处闪着它动人的光芒。它是从唇间绽开的一抹微笑,是对犯错孩子投来的一个期待的眼神,是竖起的一个真诚的大拇指,是从举手投足中透露出来的关怀……
这件事儿给了我很大的触动。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不在那么莽撞,不在那么急躁。慢慢的,我开始容忍孩子的小错,也开始包容某些孩
子的“缺陷”。原来,当你真的开始尝试的时候,会发现有些事儿没有你想象的那么难。相反,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小毅(化名)是我们班的“特殊学生”。患有癫痫的他,说话时还有些口齿不清,表达不畅,在学习上也是糊里糊涂。对于一个这样的学生,家长只求能安安全全的上学放学即可,对学习没有太多奢求。但是我们老师却没有任何理由放弃任何一个学生。“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教育理念已深入我的心底。
于是,我经常抽空把小毅叫到办公室进行“加餐”。小毅一有进步就毫不吝啬大加表扬。在我的耐心辅导下,小毅的学习成绩有了很大的长进。有一天,小毅兴奋地跑到我面前说:“丁老师,上次你教我的那种题我会了,你再出几道题考考我吧!“看到孩子如此之大的改变,高兴的不只是我,我们所有的老师都为之感动。水滴石穿,耐心的付出终于有了回报。
我想,身为人师,无需望洋兴叹的感慨,更无需惊天动地的豪言,只要脚踏实地的干,只需细微处无私的爱。
这种细微处的爱,可以是一个会心的微笑,可以是一句温存的问候;也可以是一汪感动的泪水,一次倾心的交流;还可以是一番严厉的批评,一节激情四射的课堂……
作者简介:
丁曰斐,女,1986.12.14生。2010年6月于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小学教育系毕业,2010年9月任教于胶南市实验小学滨海分校。
第二篇:师德演讲稿爱在细微处——我的教育故事
爱在细微处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下午好,我演讲的题目为《爱在细微处》
2009年的9月,带着毕业生的稚嫩和满怀的憧憬,我走进了班主任这个大家庭。面对一张张天真烂漫的笑脸,作为一名新教师,从踏入校门的那天起,我一直在叩问,在寻找,究竟什么才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
有的老师告诉我说是高尚的师德,有的老师却告诉我说是人格的魅力,问过很多人,得到很多答案,都对,却又总感觉都不尽然。
于是,初为人师的我,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因此,常常有湿了鞋,摔了跤的时候。
陈涛,学习差,习惯差,上课总是发呆,作业经常不能及时上交,丢三落四,教育了好几次都不见效。一天早上,我收前一天晚上的数学试卷,全班同学只有他没有交上。出于职业惯性,听到这个后,我心中的怒火便蹭地就窜起来了。在走廊里,我对着一直低着头的他大声的训斥着,这时候我们班语文老师走了过来,看到我与陈涛在走廊上,问怎么回事,我就把事情原委说了一通。意想不到的是,语文老师听了后面无愠色,反而笑嘻嘻地对陈涛说:“哎呀,真是可惜呀!你看你要是能写完作业,全班同学的作业就全齐了,多好啊!要是这样的话,雷老师可是要好好奖励奖励你们班同学,可以拿出一堂课,出去好好玩玩。真可惜啊!”说完,孩子非常羞愧地低下了头。我在一旁注意到,语文老师在说这些话的时候,不仅没有像我一样大发雷霆,反而一直面带微笑,看孩子的眼神里,全是说不尽的慈爱与鼓励。
我默默地感受着语文老师与孩子用心交谈的力量所在,此时此刻,我忽然有了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这不就是我一直苦苦找寻的钥匙吗?它不是我在书本上看到的理论,更不是我在平时脑中的空想,而是真真切切的发生在我的身边,就在细微处闪着它动人的光芒。
第三篇:师德学习心得体会——爱在细微处
爱在细微处
——学习张伟校长高尚品德,抒写一线教师爱与责任
实验幼儿园
曾经,我是一名有着十几年教龄,经验也较丰富的中学英语教师,虽然辛苦,但心中也满满装下了成功与自豪。也许是想换换工作环境,也想挑战一下自己,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申请来到了幼儿园工作。面对不一样的教学环境,不一样的教育对象,不一样的教学策略和工作方法,我就像怀揣了一只兔子一样,心里通通乱跳,有新奇、有担心、有顾虑、有激情、有冲动、有兴奋。
在幼儿园工作的日子里,我一点点地从园长,业务副园长,保教主任,骨干教师身上学到了许多幼儿教学的理论知识,基本技能和教育策略,它丰富了我的教学新世界,让我快速地成长了起来,挑起了幼儿教育的新担子。在孩子们的成长过程中,我倾注了自己全部的爱与责任。
记得那是三年前,我跨进了实验幼儿园的大门,来到这如诗如画的童心世界,心情曾是那样的兴奋。清晨,当悠扬的音乐响起,我开始了一天的工作,我带着清新的笑脸迎来可爱的孩子们。然而,面对刚刚入园哭闹不止的孩子,我却束手无策。兴致勃勃地教他们唱歌、画画,却有孩子尿湿了裤子,我得停下来为他们换裤子,面对香喷喷的饭菜,幼儿不动勺子,我要一口一口的喂;洗手时,有人故意玩水打湿了头发,我要用毛巾把他擦干;上课了,他们你说你的,我唱我的,他们拿起画笔,在本子上乱涂一通,不会给我一个甜甜的微笑,整天哭鼻子要妈妈。在哭闹声此起彼伏的煎熬中,我发现距那个温馨如诗的世界多么遥远和飘渺。我只好把哭闹的孩子揽在怀里.用亲切的话语安慰他们。两个礼拜后,孩子开始甜甜地叫我“冯老师”,开始像小尾巴一样跟着我时,我的心里好一阵激动。当我发现在我的指导下孩子们能进行简单的生活自理,做简单的游戏,画个圆圆的太阳时,我高兴了半天。
在有阳光的日子里,我会和他们一起蹲下来,观察采花粉的蝴蝶为何一动不动; 会和孩子们一起收集资料,布置每一个区域;我会扮成大猫,在孩子们拉的老鼠洞外跑来跑去,和他们一起游戏,听他们兴奋的尖叫;我会在我的笔记本里,记下孩子们的喜怒哀乐,分析情况,找出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法,帮他们进步,制作成长档案给他们看。只有既溶入孩子世界,又跳出孩子世界的人,才称得上是好老师。我关注着每一个孩子,全班小朋友都装在老师的眼睛里:谁的扣子掉了,谁的辫子散了,谁的衣服穿反了,老师的眼睛都知道。老师的爱,是一切美好的行动和源泉,只有爱才能修成良好的品德。
记得王嘉硕小朋友刚来班里时,走路弯着腰,低着头,眼睛从下往上看;在活动中,经常坐在位子上,一言不发,整天闷闷不乐。为培养他的自信心,培养他活泼开朗的性格,我在日常工作中,开始有意的去锻炼他。请他为小朋友发水果,请他给大家背唐诗,请他帮老师拿东西。慢慢的,他逐渐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做事不再那样拘谨。在活动课上,经常看到他高举的双手;活动间隙,时常能听到他略带沙哑的开心的笑声。
王嘉硕的家长看到孩子发生的可喜的变化,对我们十分感激。“冯老师,我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心情,硕硕和你们在一起的这一年,开朗了很多,自信了很多,你们老师太好了。”她质朴的话语,也令我感动。我告诉她:“这是我们的工作,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做的,爱孩子,教孩子是我们的责任”。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块有待雕琢的宝石,我要好好地抓住他们,培养他们的能力,端正他们的缺点,磨练他们的意志,激发他们的情感,我要好好地爱我们的孩子。
幼儿园真是个让人快乐、使人年轻的地方,每一处都是鲜花盛开,每个孩子都是一份纯洁和快乐。我奉献者,也收获着,我不在乎地老天荒,只要永远做孩子们幸福路上的引路人。
第四篇:优秀师德征文:爱在细微处
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是沟通思想的桥梁。作为教师,只有具备了深厚的爱生之情,才会时刻把学生放在心上,只有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爱,学生才会向教师敞开自己的心扉,真正做到“亲其师,信其道”。现在的学生,如果碰到烦心的事,教师一味的指责,将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建设,如果教师能从日常的细微处关爱学生,定能使学生带着希望和快乐轻松上路。
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从推行素质教育到实行课程改革以来,我们一直围绕着一个中心“不让一名学生掉队”,这就是说对学生必须“一视同仁”,公正对待每一位学生,使全体学生得到发展。例如:在课堂提问时,同一个问题有的学生能回答,有的却不能;有的学生回答得好,有的却回答得不好。倘若不分层提问大搞“一把抓”,“打哑枪”的学生不为鲜见,长此以往,不利于学生自尊心、自信心的培养,会有部分学生将逐渐对学习失去兴趣,班级会逐渐出现两极分化现象。对此,必须层次分明,要对准他们的“味口”,实行“分餐制”。这样,学生回答问题的成功率就高,师生感情会越来越好。同时课堂上要多营造民主、平等、宽容、尊重、和谐的教学氛围,这样有助于减少学生的紧张和焦虑的心态,有助于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达到学生身心合一的最佳教学效果,提高学习效率。相反,严肃、紧张、呆板、乏味的氛围会抑制学生学习的热情,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造成课堂气氛死气沉沉。
苏联著名教育家赞科夫曾经说过,“请你不要忘记,孩子们受到不公平的待遇,特别是这种待遇来自一个亲近的人的时候,他的痛苦心情会在心灵里留下一个长久的痕迹。”
善待学生的插嘴。我们总认为上课插嘴,是不尊重老师的一种表现。其实,学生在上课插嘴,并不意味着他不尊重老师,至少我们知道,他会插嘴,代表着他正认真听你讲课;他会插嘴,代表他的思维很活跃,充分地运用着你传授的举一反三;他会插嘴,证明他的求知欲望强烈,对你的课堂知识极为感兴趣。也许,他的“插嘴”内容根本是风马牛不相及,十万八千里,远离你的教学思路,但毕竟他的思维跳跃性是你望尘莫及。所以,在课堂给学生插嘴的权利,适宜的问题给予解答,过火的问题加以引导,用实际的例子告诉学生什么可以,什么不可以,才是“平起平坐”的尊重。自然,“平起平坐”很容易令人担心学生会把老师当作朋友,而纵容学生放肆的可能性,其实,“平起平坐”也有一个度,毕竟老师不是父母,不是兄弟姐妹,不是朋友,老师唯一的身份只有老师。因而,严而不凶,宽而不松,严在当严处,于细微处见真情,才是“平起平坐”的尊重。
尊重学生,学会倾听。一项调查显示,中小学生在遇到困难和心理烦闷时先和父母讲的占30%,先和老师讲的仅占3.3%,和谁也不说的达到29.7%。是孩子们不愿意与老师或父母讲心里话吗?他们说:“爱玩是我们的天性,每当我们打完球带着满心欢喜、满脸笑意走进教室时,老师总是说应该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学习上……”可见,能不能让孩子们说心里话关键在大人。学生愿意向老师倾诉,证明老师值得他信赖,如果教师只是一味的用“不可以”这样做,用教师惯用的姿态,直接否定孩子的想法,只会扼杀下一次的沟通,因为学生再不会找你倾诉想法。
现代教育中的德育功能是通过信息反馈实现的,心里话的倾诉是教育的重要链条,因而成为不可缺少的信息通道。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并以此为突破口,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不吝于赞美。当我们发现了学生的闪光点,却不适时地给予赞美,终将功亏一篑。心理学研究发现,如果着意知觉对方,有意或无意地寄以期望,对方就会产生相应的反应。教师对学生表示好感,学生就会在学业、品德、习惯方面表现进步。教师如果对学生表示厌恶或失望,学生心理就产生负效应,表现为退步。只有真正的爱学生,赞美才能真实而富有色彩。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信任和尊敬,这是人之常情,也是一个人保持愉悦的心情和旺盛的工作热情的需要,赞美能满足人们的这种需要,作为教师就应懂得这项育人的原则,不应总把精力集中在专挑学生的毛病,专批评学生的缺点上。“毛病越挑越多”,绝不会越挑越少。教师应把注意力集中到发现和赞美学生的真、善、美的闪光点上,“美”的东西越赞越多、越赞越“美”。赞美不等于对学生不严格要求,也不等于不批评。这样,不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会使他们精神脆弱,听不进批评,一听批评就消极或暴跳如雷,那样实际上是害学生。批评是为了让学生懂得什么是真、善、美。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爱心奉献给他们。”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爱之中,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爱之中,他就觉得世界是美好的。
杭州市临平第一小学 孙玉珍
第五篇:《爱在细微处》作文
爱在细微处
粥店在我上学的路上,粥店来办事个中年汉子。头发虽然很少却梳得很整齐,身上系这一块青蓝色的长围裙。店面虽小,却收拾得井然有序,三张方桌擦得锃亮,每张方桌都放这一罐红糖。小店的粥十分有特色,小米熬得黏你的嘴唇。如果你喜欢,还可以放上一大勺红糖,再用筷子慢慢搅开,闻着粥香。看着粥由乳白色慢慢变成酱紫色。低下头,沿着碗边吸一口,慢慢咽下,那个香啊!可足足品味良久。粥也便宜,一块钱一碗,钱就放在放他身边的那和铝盒中。每天早晨上学或傍晚回家,我都在这儿喝上一碗香糯小米粥解解馋。
汉子的生意很好,早晨店里总是挤满人,汉子一边舀粥一边招呼着顾客:“再等一下,马上就好!”当汉子吧盛好的粥递到顾客手中时,心里的幸福感顿时如潮水般四溢开来。不过,在吃粥的人群中,我也常看到一个小孩的身影。小孩是个流浪儿,穿着一身破旧的衣服,身上散发着异味,周围的客人自然很讨厌。那天,我就排在小孩身后。小孩并不是像别人一样把钱递给汉子,而是在接过粥的一瞬间,把手里的钱飞快地往盒子一扔,便飞快地跑开了。忽然间我意识到,一元硬币扔到铝盒声音较为清脆,而小孩扔钱的声音明显是一毛钱的声音。“他只扔了一毛钱。”
我立即向汉子说,脸上带着一丝得意。谁知汉子依旧在忙手里的活,连转身看都没看:“我知道,他天天只扔一毛。”“那你为什么不拆穿他的把戏?”汉子的话令我疑惑不解。汉子说:“这孩子太可怜,一碗粥对我来说不算多少损失,但假如我揭穿他,他或许再也不会来,也许他只能饿肚子了。”随后,汉子把盛好的粥递到我手上。我的脸却是一阵通红,暗自佩服汉子的善良与度量。
中年汉子的粥好喝,不仅仅是粥的味道甜美,(后面被划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