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电影《放牛班的春天》有感
永不断线的风筝——电影《放牛班的春天》有感
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令我感悟很深,我读懂了人性的美与丑,它是伟大老师的一首颂歌,歌颂了对孩子永不放弃的执着;是一声声心灵的呼唤,一个好的老师就能改变一个人的一生。只要相信,就会有奇迹发生。
《放牛班的春天》描写了一群群捣蛋、顽皮、逃课、盗窃的问题少年,他们在音乐老师克莱门特·马修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改变了残酷的“池塘之底”教育制度。那一群群“放牛”的小孩通过马修及自身的努力最终找到了属于各自的兴趣,也坚定了自己的信念最终踏入了属于自己人生的春天。
这部影片没有夺人的时尚演员,没有花哨的特技拼凑,只有几个稚气未脱的“问题”孩子,一位已经秃头的老师,一段段干净简单的音乐,天籁之音的背后流淌着一段段辛酸感人的涓涓的故事。
令我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就是莫朗奇,他有着天使的笑容,魔鬼的心灵。在他沉默的面孔背后隐藏了太多年轻小孩无法承受的孤独与叛逆。在遇到马修老师之前,他的确是一位底气十足的叛逆小子,他逃课、盗窃,甚至连他妈妈都对他感到绝望。是马修老师拯救了一个少年,悦耳动人的音乐令莫朗奇蠢蠢欲动的心贴近了春天。在伯爵夫人来到“池塘之底”欣赏马修音乐组合团时,马修对莫朗奇的宽容与信任成就了一位伟大的音乐天才,影片通过伯爵夫人舒适的音乐享受表情及唯妙唯俏的音乐令人听到了心灵的呼唤声音,从莫朗奇眼中我们看到了感恩、骄傲与宽恕后的快乐。为后来莫朗奇到音乐学院并谅解了他的妈妈做好了充足的铺垫。
其次就是“池塘之底”的一批批不同教育理念的老师,他们的表现令我们真正懂得了老师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者”,一位称职的优秀老师往往能给予学生精神的动力,他们的信任与赞美激励了一代代学生,有了他们的坚持不懈和无限的耐心为社会为国家培养了那么多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新学生。马修老师、马克森斯大叔用一颗最真诚的心对待每一位同学,他们令孩子们看到了暖春,唱出了希望,正如歌曲所唱的“希望之光和生命热忱”,对于孩子们犯下的错误,他们采取的并不是校长哈森提倡的“行动—反应”原则,体罚永远不能超越宽恕的力量。他们始终相信宽恕的力量,正如他们相信夜幕下会有神奇的魔力一般。老师之间对学生态度的对比通过影片人物构图完美地刻画出来,为后来哈森校长的免职埋下了伏笔。这一切都证明了“只要相信,并且以一颗真诚的心待人处世就会有奇迹发生。”
这部影片对我意义深远,步入社会后我将成为一位传道授业的教师,马修老师就是我职业的榜样,对于我职业道德的提升及教育理念的形成都起到了促进和改善作用,我会以一颗真诚的心对待教育,令教育这只在风中舞动的风筝越飞越高!而那一只只永不断线的风筝就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
中文08-4班曾秋花
第二篇:观电影《放牛班的春天》有感
观电影《放牛班的春天》有感
看《放牛班的春天》还是在上学期,是参加的一个社团组织观看的。一直被故事感动着,也是影片中的主人翁的作为是我再一次确定自己的目标——做一位人民教师,教书育人!
影片叙述的是克雷芒·马修老师和他的学生的故事。克雷芒马修是一个不得志的音乐家,在人生低谷期间选择了这所名为“池塘之底”的再教育学校做老师。“池塘之底”是一所收容行为偏差学生的管教寄宿学校,这里住着一群不学无术,冷漠,野蛮无知的孩子。他们是使家长无奈,老师烦恼的问题少年。在这个学校中老师和学生几乎就是对垒的敌我,上一个老师就因为无法忍受才被迫离开。马修刚来到这个学校的第一天就是在应该说是惊愕,小心中度过的:他看到马桑大叔被学生伤得血流满面,他还见闻学生犯错找不到肇事者要集体处罚,他一进课室就被捉弄得下马威,他被同事警告这里的孩子有着“天使般的面孔和魔鬼般的心灵”。再后来的相处中马修用尊重,理解,宽容,宽恕感化了他们,使那些幼小的心灵重新见得阳光。这其中不乏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学习思考的„„当抓到了伤害马桑大叔的学生,他没有告发他,让孩子去关禁闭,而是代以处罚孩子去当马桑大叔的护理员。孩子原本充满愁恨的心,因为马桑大叔的耐心与夸奖,变得收敛而具有怜悯之心。学生犯了错处罚是不可或缺的,但一定要寻求正确的方法。以前在“池塘之底”,校长老师们采取的是犯错就惩罚的教育方法,以暴制暴,这样反而使他们更加叛逆,更加无法管教。而马修采用的是一种宽恕包容的方法,这不仅体现在打伤马桑的里基度身上,还在丹东和莫朗以及所有学生身上。如丹东那样冥顽不化的少年,马修也极力挽回。当丹东受罚时,马修曾这样试图阻止“等一等,他是我唯一的低音!”„„全片的焦点人物就是最后成为音乐家的莫朗。他来自一个单亲家庭,由妈妈抚养的。与别的学生不同,他更有自尊心,更敏感。当莫朗妈妈来访时,马修一方面极力以“补牙”为幌子,用善意的谎言在母亲面前违护莫朗的自尊心,而另一方面则冒着处犯校长的危险将正在受罚的莫朗放出去,探望母亲,对他也极为信任。发现他的独唱天赋,又积极培养。特别是莫朗将墨水瓶投向他时,他依旧宽容地安慰这位失望的母亲道:孩子心中的母爱不愿与人分享。另一方面以取消莫朗的独唱资格使他明白:要想得到别人的尊重,必须先尊重别人。特别是为伯爵夫人演出的那一天,马图从新给予莫朗的充分肯定,最终感化了这头“小野牛”。不过最后因为被误会偷盗钱财而遣送少管所的丹东偷偷溜回学校放火烧了校舍,老师又正好偷偷带学生出去玩,造成了很大后果,老师校长被革职,马图带着一个小学生走了(不乏怜悯之心),莫朗也进入了音乐学院,看完这部电影感触颇多,马修老师通过善良,宽容,耐心把处在井底的“问题学生”带回洒满阳光的大地!
第三篇:观电影《春风化雨》和《放牛班的春天》有感
观电影《春风化雨》和《放牛娃的春天》有感
豫龙三小
孙丽红
2014年2月10日
观电影《春风化雨》和《放牛娃的春天》有感 看完电影《春风化雨》,我和许多人一样都流下了眼泪。为基丁老师的离开而掉泪,为尼尔学生的自杀而惋惜,为最后同学们的觉醒和大胆的抗争而感动……
片中的基丁老师是我们心目中的理想老师:他循循善诱,追求思想的自由和彻底解放,破除顽固不化的旧的教学思想,创造性在他那儿能够自由地驰骋……
他上的第一堂课就令人终身难忘。而如今,我们的教育又是怎样的呢?我是从事小教工作的,我们现在仍然是一本书和一本教参,改考卷时,仍以教参上的标准为答案,多一字或少一字都要扣分,与他(基丁老师)相比,我们是那么的闭观自守,又那么的迂腐陈旧,更是那么的死板教条。
《放牛班的春天》是2005年奥斯卡最佳外语提名奖片子。这部电影的译名很有意思,“放牛班”中的“放牛”二字其实指的就是我们常说的“对学生不教不管”,也就是所谓的“放羊”之意。而电影中的这群孩子就是这样一批让老师头痛不已的只能“放羊(牛)”的问题学生:打伤马桑大叔的乐格克,顽皮捣蛋的佩皮诺,古怪固执的莫杭治以及其他无心读书整日胡闹的孩子。
面对这样一群几乎不把老师放在眼里,一味胡闹的孩子,辅育院的老师都只能采取体罚、禁闭等处罚的方式。终于,能带给他们春天的人来了。他就是一个名叫克莱蒙马修的失业的音乐教师,马修怀着一颗仁爱之心看待这些孩子,对学校残忍的“行动—反应”制度深恶痛绝。他热爱音乐创作,他用爱心关怀孩子。在偶然的机会下,他发现了这些孩子喜爱音乐,于是他费尽心思组成了一个合唱团,为他们谱曲,用音乐引导他们的心灵。当然,最后的结果是音乐净化了他们的心灵,也对他们的人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首先,我觉得作为教师是必须要有爱心和宽容。
第二,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缺点。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关键要看怎么去挖掘,怎么去教育,充分挖掘孩子的优点天赋潜能和爱心,是教师一种责任,这样孩子才能很好地成长起来。对于孩子的缺点要从积极的方面去引导孩子改正缺点,切勿不能用体罚的方式,这样只能适得其反。这部法国影片中马修的行为,杭莫治的成材,佩尔诺的成长,有力地印证了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之先生的一句话:“漫天撒下爱心种,伫看他日结果时”。
第三,处罚的方式,威而不严。
第四,与孩子找到共鸣。影片中的马修和孩子们就是找到了他们共同的兴趣,从而在教师的引导下最终使这些孩子在音乐方面找到了他们的立足点,影响了他们的一生。
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建立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用温和的情感感动学生,用爱心和宽容包容学生,像马修一样,在三尺讲台前实现自己的价值。
作为跨世纪的老师,我们一定要抓住时机,为教育事业的 不断发展而努力探索。
第四篇:放牛班的春天有感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看完《放牛班的春天》这部影片,我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感谢老师的安排,让我又一次受到了良好的师德教育。
影片中在法国一个偏僻的小镇,坐落着这样一个充满暴力,恐怖,严厉制度的少年管制学校。住着一群不学无术,冷漠,野蛮无知的孩子。他们是使家长无奈,老师烦恼的少年。谁也不会在意这些尚未成熟的心灵中央所怀揣的天真烂漫:梦想,热气球飞行员,建筑家„„我还注意到一个细节,其中有一个孩子做了一件事,在老师的眼里,他是在违反校纪,但是那是在忽略他梦想的前提下得出的结论,当孩子被问及为什么要那样做的时候,他说,我在攒买热气球的钱,这正是那个将来想成为热气球飞行员的孩子。
既然是学习教育的,就从自己的专业角度来对影片反映的问题进行一下自己的分析。影片反映了一个现实存在的问题,在那个叫池塘之地的地方,是一些在老师家长眼里不可救药的孩子,于是他们被分配到那里。代表了他们与其他学生的不同,由于被过早的贴上了“坏学生”的标签,他们就认为自己就“应该”做差生的事情,不求上进,与老师作对。这就像我们至今有很多学校会实行的分班制度,不可否定,分班确实对一部分优秀学生的发展有利,但是也会限制大部分中等水平和下等水平学生的发展。还记得影片中有一个镜头,当他们在马修老师的音乐中,逐渐找到自己的定位时,孩子们望向窗外,他们的眼神里充满了渴望,我想那个眼神是每个教育者看了都会动容,会有一种前所未有的责任感升腾。
还有的是严厉的校长,他因为代表了现实生活中那一部分不顾及学生利益,只在乎自己职场前途的领导者,校长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学校的灵魂,在教育工作的开过程中,我们应该杜绝这种自私现象的发生。
与此相对比的,是把孩子当成亲人来关怀的马修老师。马修老师无疑是影片的重点。他身上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他是一位成功的老师,他用自己的方式—音乐,成功的改造了孩子的灵魂。作为一名老师,他懂得因材施教,组成合唱团的分工可以体现出来,如有两个孩子分别担任指挥助理,乐谱架。而且他善于发现学生的天赋,并尽力让他们的优点得以最大程度的发挥。他给莫杭治“开小灶”,充分发掘他在音乐方面的潜能,在进步之中,孩子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增加了自信心,这对莫杭治最终的成功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另外,他善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兴趣才会有强烈的学习动机。另外,马修老师不仅是一位成功的教育者,也是孩子们最亲密的朋友,甚至是亲密的亲人,在教育过程中他选择原谅,宽容,呵护,跟孩子们做朋友,他做到了一个老师的至高境界,在他离开池塘之底的时候,那一架架透过窗户飞出来的纸飞机,就是学生们对老师最深厚的爱戴。
学高为师,身正是范。学为人师的马修老师,始终都给孩子们树立起最好的榜样,他也是所有老师的最好榜样。无论一个人卑微与否,都不能代表,他没有美好的情感„„
学前教育专业
朱颖
1013410039
第五篇:放牛班的春天有感
浅析《放牛班的春天》的艺术特色 姓名:梁顺年级专业:09级化工学号:C40914030 论文导读:观众一定会认为主人公的经历一定会是影片的主要线索。冷暖色调的应用。他的情感、成长经历是故事的主线。对比,浅析《放牛班的春天》的艺术特色。关键词:线索,对比,色调,情感
衡量一部影视作品的好坏优劣,一定还是从电影艺术的三要素提起,即画面、声音、剪辑,如果根本上做的很精良,再加上思想上的深刻,表现手法上的创新,演员表演的到位,等等,那么,它实在会是一部好的作品。无疑,《放牛班的春天》在上述几个方面都做的很好,是一部上乘之作,下面作者试着从艺术上分析其较突出的特色:
一、叙事结构的巧妙
电影是时间和空间的艺术,追求时间讲述上的创新,比如使用倒叙的手法,时间上的重回是电影创作者惯用的一个手法,在电影大师伯格曼的《野草莓》中得以淋漓尽致的发挥,电影在空间上也采用了闪回的表现方式,使时空穿梭,也体现了电影艺术的独特魅力。电影是标准长度的1个半小时,叙事上的特色最有吸引力,也运用的最为娴熟。
《放牛班的春天》在开头的设置和《天堂电影院》的片头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样是功成名就的两个艺术家,同样是背井离乡的两个外乡人,同样是疲惫不堪的身心,同样是为了参加葬礼回到家乡,甚至所渲染的意境同样怀旧忧伤,凭直觉判断主人公的经历一定非同寻常,带着好奇的心情随着皮埃尔回到了法国,这样首先带给观众的是一个有悬念的、有观影兴趣的开头,让观众想看下去是电影抓住人心的基本。那么,观众一定会认为主人公的经历一定会是影片的主要线索,但是深夜故人的造访,30年前的故事不是通过皮埃尔的回忆来叙述的,而是通过一本日记娓娓道来,这样影片的第一主人公就定位在那本日记的主人——一位助理教师马修的身上,以第一人称的“我”来讲叙,通过镜头时空回到了1949年1月,镜头推到了近景的被命名为“池塘之底”的少年管制学校的校门, 故事正式拉开了序幕,影片仅用了4分30秒的时间来铺陈,开门见山。
由此可见,故事是由两条线索组成:一条是:皮埃尔·莫安琦的成长经历。他是如何从一个问题少年蜕变成长为一位世界著名的指挥家的,他的情感、成长经历是故事的主线。另一条线索就是助理教师马修在寄宿学校的经历,从他步入校门到他离开学校这段时间用音乐同孩子们教学的经历。这两条线索相互缠绕,相互交织,又各自独立,正因为故事的两条线索在开头就各自展开,放在了同等重要的位置,才使得故事丰富、立体,使两个主人公的形象完整独立。
如果两位主人公的经历是影片明线的话,那么,校长哈森的故事可以认为是一条暗线,因为他同样是音乐出身,曾经是个喇叭手,和马修对音乐的执著、对学生的教育方式、对自我价值的实现等方面都是一个对比,他在影片中是专制制度的象征,仿佛空气一般弥漫在学校四周,他的“行动——反应”的校规像一只无形中的黑手掌控着学校的一切事物,无法逾越,马修的每一次的实践和成功,都是对哈森的专制暴力的反抗,对他设立的“行为——反应”体制的回击,所以,马修的对立体哈森也时刻参与其中,马修的线索中有了哈森的加入才更加跌宕起伏,矛盾冲突突出精彩。比如在影片中,马修发现孩子们对音乐的兴趣后,就积极谱曲悄悄在晚上排练,向上级哈森汇报想得到支持时,哈森对此冷淡,对先斩后奏的马修泼了冷水,表面上同意实际等着马修出丑看他的笑话,这也激起了马修的斗志,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当然,除了对立之外,还有被感化的一面,刻板严厉的校长竟然也折起了纸飞机,踢起了足球,也感受到了自由单纯的快乐,足以说明音乐的魅力,马修教学实践的成功,又
印证了专制体制的苍白无力。
结尾处,影片又回到了两鬓斑白的皮埃尔手捧日至的画面,他和马修带走的皮利诺补充了完整的故事,马修走后,皮埃尔上了里昂音乐学院,而马修默默无闻的一直从事着音乐教育工作,马修的音乐梦想、马修对美的向往甚至马修已经逝去的生命,在他的学生皮埃尔身上,得到了自然延续和充分实现。影片最后两条线索有始有终,交代清晰,平行而完整。结尾也只用了4分钟的时间,非常精炼,最后一个镜头随着汽车的行驶而结束全片,配合合唱团优美的歌声,温暖感人。论文参考,对比。纵观全片,叙事上的特点造就了影片的结构紧凑,情节突出,故事精彩完整。
二、冷暖色调的应用
色调是彩色电影画面总的色彩组织和配置,它往往以一种颜色为主导,使画面呈现出一定的色彩倾向。[1]色调的出现可以是整部影片,比如《金色池塘》是描写温馨迷人的黄昏之恋,金黄色的色调贯穿全片,也可以是不同的段落用不同的色调,如《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有黑白、彩色、橘黄三种色调,还有一种就是根据主题需要,一种色调贯穿一个场景。当然,导演使用特定的色调必然有其特定的意义。
《放牛班的春天》中不同段落使用了不同的两种色调,从主人公马修叙述故事开始到皮埃尔加入合唱团之前是灰蓝色调,渲染了一种沉闷压抑的气氛,马修自己调侃他是一个陷入“池塘之底”的音乐家,来到寄宿学校时,他已经对自己所拥有的音乐梦想基本绝望了,灰暗的心境配以灰暗的色调。学生们处在高压专制的环境之下,缺少温暖和关爱,仿佛置身于恐怖的地狱,没有希望的前途和梦想,终日以搞恶作剧、叛逆的行为来解闷发泄,生活就是这样如此迷茫单调,灰暗的色调也代表了他们的心境。当然,这段时间也正是冬季,天气阴霾冷清,但导演在色调的运用上不仅考虑到自然环境,更主要的是同故事情节相呼应。论文参考,对比。当皮埃尔正式加入合唱团时,阳光出现了,色调一下子变成了橘黄色,很显然是导演故意为之,来预示着故事要向着光明的方向转变,音乐可以使日子变得阳光灿烂。从马修的日记上显示为3月份,春暖花开的季节,合唱团也迎来了自己的春天和阳光,正如这时孩子们唱的一样“黑暗中的方向,希望之光,生命的热忱,荣耀之路,童年的幸福,转瞬即逝,绚丽的金光,闪耀在小路尽头”。马修的创作激情又一次被点燃,合唱团越来越成功,和这些本质并不恶劣的孩子们在一起,很难说清楚到底是谁救赎了谁,观众看到了光明和温暖,感到了情感的真挚和共鸣,这才是电影带给我们的愉悦,《放牛班的春天》做到了,所以它让人们津津乐道,感动流泪。
同样,皮埃尔的前后转变也可以从他加入合唱团为划分,之前的皮埃尔忧郁、反叛、不羁、敏感,被上一任学监形容为“天使的面孔与魔鬼的心灵”,是因为喜爱偷窃屡次逃学而被送到学校。尤其是皮埃尔的眼神让我想到了法国导演特吕弗的名作《四百下》中的男主人公,安托万同样是一个迷茫的少年,眼神和皮埃尔何等相似,从这样孩子的眼神中能感受到一个敏感而脆弱的灵魂,感受到对爱的渴望,感受到于旁人的隔膜与封闭。特吕弗在谈到这一时期的少年时曾说:“介于童年与成年之间的少年时代,一个人在那样的转变时期会有令人忧患的经历:感情还很幼稚,身体开始发育,即渴望独力,又慑于父母师长的权威……这时,稍有不快就会爆发出反抗的火花,而所谓不良少年恰恰反映这种精神危机,他们认为世道不公……对付办法之一就是不顾一切地胡来。” 这段陈诉也正好符合皮埃尔的年龄和心境,蓝灰色的色调也体现了他“问题少年”的心理。论文参考,对比。但皮埃尔是幸运的,他遇到了伯乐马修,如一盏明灯照进了他的心灵,用音乐这剂良药医好了颓废无助的“千里马”,让他天才般的成长,耀眼夺目。马修为皮埃尔的未来规划好一幅蓝图,事实证明皮埃尔成功了,那么暖色调的运用也印证了皮埃尔的前途——加入合唱团后的光明,也说明了所谓的“问题少年”只是教育方法不得当而已,童话大王郑渊洁说过:“没有差学生,只有差家长和差老师”,皮埃尔很幸运,遇到了好家长和好老师,迎来了生命中的春天。[2]
在这里色调的应用主要是来表现主题,渲染气氛,应时应景,同时又体现了一种风格化的创作。可谓“一举两得”。
三、真挚细腻的感情
影片体现出法国电影的优良传统,即人文主义的关怀,以小见大,以真情打动人,它区别于好莱坞式的大场景、大制作、大成本,视觉上的狂轰乱炸。而是小人物成为影片的主角,马修是个身材矮小、身躯微胖、其貌不扬的光头老师,中年失意,落魄到在乡村寄宿学校当助理教师的境地,悲观失望,前途渺茫,但孩子们对未来的憧憬激励了马修的创作,他组织的合唱团重唤起了孩子们对生活的渴望与信仰,并培养出世界级音乐家皮埃尔。作为一名教师马修对孩子们的宽容和爱,付出与无所求,他的隐忍、正直、友善、执著、从容、才华,让无数观众动容。如太阳般马修的真挚情感直射到人心底最温暖柔软的地方,谁能说他不是一个伟大的英雄呢?
另外,影片还运用了真实而细腻的细节描写,比如他指定皮埃尔维持班级秩序时,对他说:“既然人们说酷小伙有领导能力,你应该好好表现一下。”表现出马修善良、信任他人、懂得表扬的激励作用,体现出他作为老师的职业素养,而听到这句鼓励后用静止镜头表现出皮埃尔眨了眨眼睛的画面,表现出一种渴望敞开心灵的真情流露。论文参考,对比。还有孩子们起哄用唱歌来嘲笑马修,马修从中发现了好嗓音,他躺在床上不能平静,想到要为孩子们做点什么,“我发誓不放弃音乐写作,永不轻言放弃。论文参考,对比。”他拿起皮夹,拿出纸笔,重新谱曲,镜头中孩子们入睡,那晚马修房间的灯没有熄灭。论文参考,对比。当然马修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在蒙东不满教学要强行走出教室,其他孩子也跟着离开时,马修望着他们的背影苦闷、无奈的说着“安静、安静,”看出当老师的艰辛与挫折。影片最后马修离开学校时,他看到了地上落着的纸飞机,一个俯视镜头,一只只纸飞机从天而降,马修兴奋感动的捡起它们,眼中闪着泪花,又留恋的停下脚步回头深望,真是恋恋不舍呀,孩子们用最无言的方式表达了他们的感激。每每看到这些细节描写时,心中一震,犹如自己也是其中一员,体会着五味杂陈。
参考文献:
1.苏牧.《荣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
2.张秋.《不准调头》.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