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看《放牛班的春天》有感
看电影《放牛班的春天》有感
我喜欢看电影,但对电影后面的故事关注不多。
作为教师,经人推荐,专心观看了电影《放牛班的春天》,确实引起了我对教育孩子方面的一些感想和思考。
这部电影讲到的孩子们,都是行为上有问题的孩子。我深深的感受到,对问题孩子的教育需要我们教育者要有足够的耐心,付出更多的时间、精力,特别是爱的投入,甚至顶着一定的压力,采用一些非常规的教育方法。一味的严厉处罚,特别是不问青红皂白的处罚,只会让他们更加冷漠、仇恨,故意跟你对着干,他们不能融入这个社会,最终会报复社会,走上犯罪的道路,少年孟丹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竟然用烧教养院的房子来报复,宣泄自己的仇恨。
作为小孩子,他们将来的变化是很大的,不能将他们看死,不要认为他们现在行为很糟将来就一定是社会“垃圾”,古人云:“其老不欺少”。小孩子在行为上有偏差,那是我们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或者是社会上的教育的某个方面或者某一次或几次上出了问题,才出现这样的现象,这并不能代表他最终的结果,如果相关的教育者,包括父母,还有社会不放弃他们,付出更多的努力,定能取得好的效果。作为行为上有问题的孩子,性格更加鲜明,在问题的下面往往潜藏着许多潜能,还有待于我们教育者去发掘和培养,主人翁皮埃尔就是一个例子。
小小年纪的孩子,如果非常冷漠,那是多么可怕的事情。我觉得教育不在于教给孩子多少知识,最重要的是要孩子们懂得爱,不仅教育者要付出巨大的爱心,更重要的是要孩子们能与我们的教育者能够有爱的交流。因为皮埃尔犯错,马修老师故意不让他在练习时领唱,而到了在伯爵夫人等面前表演时,也是皮埃尔最失望的时候,马修老师给了他一展天籁般歌声的机会。在皮埃尔的眼中,马修老师看到了他的感恩之心,这就是孩子与教育者之间爱的交流,这也是导演想强调的。至于皮埃尔获得别人肯定的愉悦和兴奋之景,这是不言而喻的,相比于皮埃尔懂得了爱而言,这只是过程中的一个部分,导演只能在有限的时间里进行弱化处理。教育的过程中,要让孩子们有丰富的情感体验,才会让孩子们逐渐懂得爱,其中创造机会并指导孩子们获取成功,体验成功的喜悦是非常重要,是培养孩子们的兴趣、树立孩子们做事的信心的灵丹妙药。孩子们懂得了爱,就知道为什么而学习,怎样去学习,那样的学习一定不会差。皮埃尔能获取了巨大的成功,也因为他懂得了爱,从听的母亲过世开始,演出、独自驱车回家、母亲的葬礼几个场景的展现,虽然没有一句对白,却已经充分表现出皮埃尔与母亲的深厚感情,以及对事业的热忱。
整部电影很流畅,情感非常真切,也很现实。放牛班的孩子,也能走上正道,将来为社会做贡献,但凭借马修老师个人的力量是不可能都让这些孩子成功的,有其他老师的帮助和支持,也有像孟丹一样未教育好的,而像皮埃尔一样成功的孩子也毕竟是少数。皮埃尔的成功有多方的原因:首先有自身的天赋和努力,老师的指导和帮助,还有母亲的关爱和信任(母亲为了他努力工作,时常带东西来看望,相信他并让他读音乐,为了不让他再住校而放弃了一段美好的感情),最后还有音乐学校的接纳。
再说人到中年的光头马修老师,矮小的身材,失意落魄音乐家,为了生活找上了许多人不愿意做的工作。对于我们普通的中小学教师来说,他有卓越的艺术水平。他不为自己的失意而抱怨,也不为孩子们的威胁而退缩,为了孩子们,他毅然放弃了誓言,再度闪烁灵光为孩子们谱曲,并亲自指挥。他并不是专业的教师,不懂高深的教育理论,然而他却比我们许多专业教师做得都棒。他转换思路,用音乐抚慰孩子们饱尝虐待而伤痕累累的心灵,叩开了孩子们真善美的心门;孩子们犯了错,并不是一味的严厉惩罚,而是孩子们乐意接受且有效的教育方法,而且尽量在别人面前来维护孩子们那已经深受伤害的自尊心;让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位置,都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就算不会唱歌也能做一个活乐谱架。
我为马修老师的坚持而感动,为孩子们天籁般的和声而感动,为孩子们顶着威胁采用自己的方式送马修老师而感动,为孩子们的成功而感动,为母亲的伟大而感动„„
其实教师就是一个伯乐,应该是每个孩子的伯乐,要善于发现并放大每个孩子的优点,呵护孩子脆弱的自尊心,树立孩子强大的自信心,激发孩子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激情。
第二篇:看《放牛班的春天》
看了《放牛班的春天》
听着《LES CHORISTES》很有感觉的童声合唱,不由的双击了放牛班,重温的经历无比美好,《LES CHORISTES》连续不断的教堂音乐,清澈见底。开场的凝重的格调,两个苍老的老人,用因为沧桑而平静的心情,回忆自己的童年时光。
初进这个学校,俨然更像一鬼片的古堡,校长是一个贪婪、自私、刻薄的人,任意处罚学生,老师和学生几乎就是对垒的敌我,然而这个心中充满音乐的学监马修的到来,将使所有这一切改变。马修老师做事认真,对学生期待很高,也对院长如此。但是院长却是个难以相处的人,这点与在马修刚进院时神父说的院长很好相处显然截然相反。当马修初见院长的时候,那种落差演绎的十分到位。马修给足了学生机会,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并且发扬,必要的时候以“包庇”为方式,以平等的身份地位同学生沟通。他强烈不满这里所谓的领导,凡事只看到消极的一面。马修老师和院长等人最大的不同是他对待犯错的学生时先帮他们免除体罚,渐渐的我们发现这不是包庇,因为他想要让学生在犯错后被原谅的内疚心理状态下自发的发生一些改变,或者诱导他们往正确的道路上走。马修要树立一个与育辅院里所有其他老师都不同的形象,让本已叛逆厌恶老师的学生能有新的体悟。在马修心理,这里的学生都是充满活力但是桀骜不驯的马匹。学生得到了额外的宽恕,或许是因为一种感恩的心理的驱使,在马修的音乐课上,学生们总是能够配合的很好,从一个捣蛋鬼口中说出了“马修老师不是最坏的”这样的话虽然老师本人没有听到,但尤为发自内心。这样,马修成立了自己的合唱团,在它日益壮大的同时,孩子们的生活也变的越来越丰富,他们踢球,玩儿追踪游戏,折纸飞机„„但谄媚狡猾,消极守旧,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院长却没能品尝到其中的乐趣,他喜欢照章办事,出了问题只要处罚到位就没有再多的教学责任,只要不影响到自己的升迁。他似乎也知道学生的进步,但是代价是他要牺牲自己的利益,这对哈善这个俗人来说是万万不可的。正如他对马修老师说“你的愚蠢让我扛了很多苦差事!”而马修老师正需要这样一个刻薄吝啬的院长做陪衬吧。渐渐的我们发现院长身边的人都不喜欢院长,而更好的和马修老师相处了。无奈的是,官大一级的院长在合唱表演完后再也承受不了支出的费用因而作出了解散合唱团并解雇马修老师的决定,因为他并不希望马修把学校搞的这么一团和气这么热闹欢腾。在此之前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马修老师带领所有人去了郊游而导致学校失火,这无疑给了哈善院长一个解雇马修的十足的理由。临近尾声,马修老师的告别式不禁有一丝失落——“多么希望孩子违规前来告别,但是没有动静,孩子们的懂事对我比较像是冷漠。”这不禁也让观众感慨万千,难道这么久的日夜相处,贝比诺,波尼,莫汉奇,就没有一个能够慰藉马修老师的心吗?随后告诉我们结果不是这样的,当然不能这样。温暖的法国电影是充满人情味儿的就如同法国的夜晚和红酒。当马修老师走到窗户底下时,孩子们的歌声响起了,一架架纸飞机带着孩子们亲笔书写的祝福飞向他也带着不少熟悉的错别字。有的不用署名就能认出,有的却不能一一分辨,孩子们没有露脸的告别式充满惊喜,恰比前来惜别要有意思的多,又将歌声和纸飞机这两个影片中的典型元素串联起来。最后,小贝比诺也要跟马修老师走,似乎贝比诺每个星期等待的人就是马修老师,所以“贝比诺的耐心并没有白费”。
全片的焦点人物就是最后成为音乐家的莫汉奇。他曾被上界班主任称为“天使的面孔与魔鬼的心灵”。他是由单亲妈妈抚养的。与别的孩子不同,他更有自尊心,更敏感。马修体会到这位单身母亲的含辛茹苦,这个孩子的任性。一方面极力从“补牙”为幌子,用善意的谎言在母亲面前违护莫汉奇的自尊心,而另一方面则冒着处犯校长的危险将正在受罚的莫汉奇放出去,探望母亲,对他也极为信任。发现他的独唱天赋,又积极培养。特别是莫汉奇将墨水瓶投向他时,他依旧宽容地安慰这位失望的母亲。另一方面以取消莫汉奇的独唱资格使他明白:要想得到别人的尊重,必须先尊重别人。特别是为伯爵夫人演出的那一天,马图从新给予莫汉奇的充分肯定,最终感化了这头“小野牛”。
“我唱,你唱,他唱„„影片《放牛班的春天》如一声响雷,让法国合唱事业如雨后春笋般地繁荣起来,时至今日,共汇集起几十万各个年龄段的合唱业余爱好者。”甚至有评论这么说。
第三篇:放牛班的春天有感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看完《放牛班的春天》这部影片,我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感谢老师的安排,让我又一次受到了良好的师德教育。
影片中在法国一个偏僻的小镇,坐落着这样一个充满暴力,恐怖,严厉制度的少年管制学校。住着一群不学无术,冷漠,野蛮无知的孩子。他们是使家长无奈,老师烦恼的少年。谁也不会在意这些尚未成熟的心灵中央所怀揣的天真烂漫:梦想,热气球飞行员,建筑家„„我还注意到一个细节,其中有一个孩子做了一件事,在老师的眼里,他是在违反校纪,但是那是在忽略他梦想的前提下得出的结论,当孩子被问及为什么要那样做的时候,他说,我在攒买热气球的钱,这正是那个将来想成为热气球飞行员的孩子。
既然是学习教育的,就从自己的专业角度来对影片反映的问题进行一下自己的分析。影片反映了一个现实存在的问题,在那个叫池塘之地的地方,是一些在老师家长眼里不可救药的孩子,于是他们被分配到那里。代表了他们与其他学生的不同,由于被过早的贴上了“坏学生”的标签,他们就认为自己就“应该”做差生的事情,不求上进,与老师作对。这就像我们至今有很多学校会实行的分班制度,不可否定,分班确实对一部分优秀学生的发展有利,但是也会限制大部分中等水平和下等水平学生的发展。还记得影片中有一个镜头,当他们在马修老师的音乐中,逐渐找到自己的定位时,孩子们望向窗外,他们的眼神里充满了渴望,我想那个眼神是每个教育者看了都会动容,会有一种前所未有的责任感升腾。
还有的是严厉的校长,他因为代表了现实生活中那一部分不顾及学生利益,只在乎自己职场前途的领导者,校长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学校的灵魂,在教育工作的开过程中,我们应该杜绝这种自私现象的发生。
与此相对比的,是把孩子当成亲人来关怀的马修老师。马修老师无疑是影片的重点。他身上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他是一位成功的老师,他用自己的方式—音乐,成功的改造了孩子的灵魂。作为一名老师,他懂得因材施教,组成合唱团的分工可以体现出来,如有两个孩子分别担任指挥助理,乐谱架。而且他善于发现学生的天赋,并尽力让他们的优点得以最大程度的发挥。他给莫杭治“开小灶”,充分发掘他在音乐方面的潜能,在进步之中,孩子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增加了自信心,这对莫杭治最终的成功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另外,他善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兴趣才会有强烈的学习动机。另外,马修老师不仅是一位成功的教育者,也是孩子们最亲密的朋友,甚至是亲密的亲人,在教育过程中他选择原谅,宽容,呵护,跟孩子们做朋友,他做到了一个老师的至高境界,在他离开池塘之底的时候,那一架架透过窗户飞出来的纸飞机,就是学生们对老师最深厚的爱戴。
学高为师,身正是范。学为人师的马修老师,始终都给孩子们树立起最好的榜样,他也是所有老师的最好榜样。无论一个人卑微与否,都不能代表,他没有美好的情感„„
学前教育专业
朱颖
1013410039
第四篇:放牛班的春天有感
浅析《放牛班的春天》的艺术特色 姓名:梁顺年级专业:09级化工学号:C40914030 论文导读:观众一定会认为主人公的经历一定会是影片的主要线索。冷暖色调的应用。他的情感、成长经历是故事的主线。对比,浅析《放牛班的春天》的艺术特色。关键词:线索,对比,色调,情感
衡量一部影视作品的好坏优劣,一定还是从电影艺术的三要素提起,即画面、声音、剪辑,如果根本上做的很精良,再加上思想上的深刻,表现手法上的创新,演员表演的到位,等等,那么,它实在会是一部好的作品。无疑,《放牛班的春天》在上述几个方面都做的很好,是一部上乘之作,下面作者试着从艺术上分析其较突出的特色:
一、叙事结构的巧妙
电影是时间和空间的艺术,追求时间讲述上的创新,比如使用倒叙的手法,时间上的重回是电影创作者惯用的一个手法,在电影大师伯格曼的《野草莓》中得以淋漓尽致的发挥,电影在空间上也采用了闪回的表现方式,使时空穿梭,也体现了电影艺术的独特魅力。电影是标准长度的1个半小时,叙事上的特色最有吸引力,也运用的最为娴熟。
《放牛班的春天》在开头的设置和《天堂电影院》的片头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样是功成名就的两个艺术家,同样是背井离乡的两个外乡人,同样是疲惫不堪的身心,同样是为了参加葬礼回到家乡,甚至所渲染的意境同样怀旧忧伤,凭直觉判断主人公的经历一定非同寻常,带着好奇的心情随着皮埃尔回到了法国,这样首先带给观众的是一个有悬念的、有观影兴趣的开头,让观众想看下去是电影抓住人心的基本。那么,观众一定会认为主人公的经历一定会是影片的主要线索,但是深夜故人的造访,30年前的故事不是通过皮埃尔的回忆来叙述的,而是通过一本日记娓娓道来,这样影片的第一主人公就定位在那本日记的主人——一位助理教师马修的身上,以第一人称的“我”来讲叙,通过镜头时空回到了1949年1月,镜头推到了近景的被命名为“池塘之底”的少年管制学校的校门, 故事正式拉开了序幕,影片仅用了4分30秒的时间来铺陈,开门见山。
由此可见,故事是由两条线索组成:一条是:皮埃尔·莫安琦的成长经历。他是如何从一个问题少年蜕变成长为一位世界著名的指挥家的,他的情感、成长经历是故事的主线。另一条线索就是助理教师马修在寄宿学校的经历,从他步入校门到他离开学校这段时间用音乐同孩子们教学的经历。这两条线索相互缠绕,相互交织,又各自独立,正因为故事的两条线索在开头就各自展开,放在了同等重要的位置,才使得故事丰富、立体,使两个主人公的形象完整独立。
如果两位主人公的经历是影片明线的话,那么,校长哈森的故事可以认为是一条暗线,因为他同样是音乐出身,曾经是个喇叭手,和马修对音乐的执著、对学生的教育方式、对自我价值的实现等方面都是一个对比,他在影片中是专制制度的象征,仿佛空气一般弥漫在学校四周,他的“行动——反应”的校规像一只无形中的黑手掌控着学校的一切事物,无法逾越,马修的每一次的实践和成功,都是对哈森的专制暴力的反抗,对他设立的“行为——反应”体制的回击,所以,马修的对立体哈森也时刻参与其中,马修的线索中有了哈森的加入才更加跌宕起伏,矛盾冲突突出精彩。比如在影片中,马修发现孩子们对音乐的兴趣后,就积极谱曲悄悄在晚上排练,向上级哈森汇报想得到支持时,哈森对此冷淡,对先斩后奏的马修泼了冷水,表面上同意实际等着马修出丑看他的笑话,这也激起了马修的斗志,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当然,除了对立之外,还有被感化的一面,刻板严厉的校长竟然也折起了纸飞机,踢起了足球,也感受到了自由单纯的快乐,足以说明音乐的魅力,马修教学实践的成功,又
印证了专制体制的苍白无力。
结尾处,影片又回到了两鬓斑白的皮埃尔手捧日至的画面,他和马修带走的皮利诺补充了完整的故事,马修走后,皮埃尔上了里昂音乐学院,而马修默默无闻的一直从事着音乐教育工作,马修的音乐梦想、马修对美的向往甚至马修已经逝去的生命,在他的学生皮埃尔身上,得到了自然延续和充分实现。影片最后两条线索有始有终,交代清晰,平行而完整。结尾也只用了4分钟的时间,非常精炼,最后一个镜头随着汽车的行驶而结束全片,配合合唱团优美的歌声,温暖感人。论文参考,对比。纵观全片,叙事上的特点造就了影片的结构紧凑,情节突出,故事精彩完整。
二、冷暖色调的应用
色调是彩色电影画面总的色彩组织和配置,它往往以一种颜色为主导,使画面呈现出一定的色彩倾向。[1]色调的出现可以是整部影片,比如《金色池塘》是描写温馨迷人的黄昏之恋,金黄色的色调贯穿全片,也可以是不同的段落用不同的色调,如《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有黑白、彩色、橘黄三种色调,还有一种就是根据主题需要,一种色调贯穿一个场景。当然,导演使用特定的色调必然有其特定的意义。
《放牛班的春天》中不同段落使用了不同的两种色调,从主人公马修叙述故事开始到皮埃尔加入合唱团之前是灰蓝色调,渲染了一种沉闷压抑的气氛,马修自己调侃他是一个陷入“池塘之底”的音乐家,来到寄宿学校时,他已经对自己所拥有的音乐梦想基本绝望了,灰暗的心境配以灰暗的色调。学生们处在高压专制的环境之下,缺少温暖和关爱,仿佛置身于恐怖的地狱,没有希望的前途和梦想,终日以搞恶作剧、叛逆的行为来解闷发泄,生活就是这样如此迷茫单调,灰暗的色调也代表了他们的心境。当然,这段时间也正是冬季,天气阴霾冷清,但导演在色调的运用上不仅考虑到自然环境,更主要的是同故事情节相呼应。论文参考,对比。当皮埃尔正式加入合唱团时,阳光出现了,色调一下子变成了橘黄色,很显然是导演故意为之,来预示着故事要向着光明的方向转变,音乐可以使日子变得阳光灿烂。从马修的日记上显示为3月份,春暖花开的季节,合唱团也迎来了自己的春天和阳光,正如这时孩子们唱的一样“黑暗中的方向,希望之光,生命的热忱,荣耀之路,童年的幸福,转瞬即逝,绚丽的金光,闪耀在小路尽头”。马修的创作激情又一次被点燃,合唱团越来越成功,和这些本质并不恶劣的孩子们在一起,很难说清楚到底是谁救赎了谁,观众看到了光明和温暖,感到了情感的真挚和共鸣,这才是电影带给我们的愉悦,《放牛班的春天》做到了,所以它让人们津津乐道,感动流泪。
同样,皮埃尔的前后转变也可以从他加入合唱团为划分,之前的皮埃尔忧郁、反叛、不羁、敏感,被上一任学监形容为“天使的面孔与魔鬼的心灵”,是因为喜爱偷窃屡次逃学而被送到学校。尤其是皮埃尔的眼神让我想到了法国导演特吕弗的名作《四百下》中的男主人公,安托万同样是一个迷茫的少年,眼神和皮埃尔何等相似,从这样孩子的眼神中能感受到一个敏感而脆弱的灵魂,感受到对爱的渴望,感受到于旁人的隔膜与封闭。特吕弗在谈到这一时期的少年时曾说:“介于童年与成年之间的少年时代,一个人在那样的转变时期会有令人忧患的经历:感情还很幼稚,身体开始发育,即渴望独力,又慑于父母师长的权威……这时,稍有不快就会爆发出反抗的火花,而所谓不良少年恰恰反映这种精神危机,他们认为世道不公……对付办法之一就是不顾一切地胡来。” 这段陈诉也正好符合皮埃尔的年龄和心境,蓝灰色的色调也体现了他“问题少年”的心理。论文参考,对比。但皮埃尔是幸运的,他遇到了伯乐马修,如一盏明灯照进了他的心灵,用音乐这剂良药医好了颓废无助的“千里马”,让他天才般的成长,耀眼夺目。马修为皮埃尔的未来规划好一幅蓝图,事实证明皮埃尔成功了,那么暖色调的运用也印证了皮埃尔的前途——加入合唱团后的光明,也说明了所谓的“问题少年”只是教育方法不得当而已,童话大王郑渊洁说过:“没有差学生,只有差家长和差老师”,皮埃尔很幸运,遇到了好家长和好老师,迎来了生命中的春天。[2]
在这里色调的应用主要是来表现主题,渲染气氛,应时应景,同时又体现了一种风格化的创作。可谓“一举两得”。
三、真挚细腻的感情
影片体现出法国电影的优良传统,即人文主义的关怀,以小见大,以真情打动人,它区别于好莱坞式的大场景、大制作、大成本,视觉上的狂轰乱炸。而是小人物成为影片的主角,马修是个身材矮小、身躯微胖、其貌不扬的光头老师,中年失意,落魄到在乡村寄宿学校当助理教师的境地,悲观失望,前途渺茫,但孩子们对未来的憧憬激励了马修的创作,他组织的合唱团重唤起了孩子们对生活的渴望与信仰,并培养出世界级音乐家皮埃尔。作为一名教师马修对孩子们的宽容和爱,付出与无所求,他的隐忍、正直、友善、执著、从容、才华,让无数观众动容。如太阳般马修的真挚情感直射到人心底最温暖柔软的地方,谁能说他不是一个伟大的英雄呢?
另外,影片还运用了真实而细腻的细节描写,比如他指定皮埃尔维持班级秩序时,对他说:“既然人们说酷小伙有领导能力,你应该好好表现一下。”表现出马修善良、信任他人、懂得表扬的激励作用,体现出他作为老师的职业素养,而听到这句鼓励后用静止镜头表现出皮埃尔眨了眨眼睛的画面,表现出一种渴望敞开心灵的真情流露。论文参考,对比。还有孩子们起哄用唱歌来嘲笑马修,马修从中发现了好嗓音,他躺在床上不能平静,想到要为孩子们做点什么,“我发誓不放弃音乐写作,永不轻言放弃。论文参考,对比。”他拿起皮夹,拿出纸笔,重新谱曲,镜头中孩子们入睡,那晚马修房间的灯没有熄灭。论文参考,对比。当然马修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在蒙东不满教学要强行走出教室,其他孩子也跟着离开时,马修望着他们的背影苦闷、无奈的说着“安静、安静,”看出当老师的艰辛与挫折。影片最后马修离开学校时,他看到了地上落着的纸飞机,一个俯视镜头,一只只纸飞机从天而降,马修兴奋感动的捡起它们,眼中闪着泪花,又留恋的停下脚步回头深望,真是恋恋不舍呀,孩子们用最无言的方式表达了他们的感激。每每看到这些细节描写时,心中一震,犹如自己也是其中一员,体会着五味杂陈。
参考文献:
1.苏牧.《荣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
2.张秋.《不准调头》.2007
第五篇:《放牛班的春天》有感
看了《放牛班的春天》后,我的感触很大。
这部电影主要讲了人过中年的马修是“池塘畔底”这所少管所的代课老师。人生似乎在这个地方更没了希望。暴戾的校长、冷漠的老师、阴森的大门、调皮的无可救药的如同魔鬼的少年„„似乎永远也犯错不断。这部电影主要讲了人过中年的马修是“池塘畔底”这所少管所的代课老师。人生似乎在这个地方更没了希望。暴戾的校长、冷漠的老师、阴森的大门、调皮的无可救药的如同魔鬼的少年„„似乎永远也犯错不断。
马修的第一节课就因为同学的吵闹而得到了校长的咆哮。同学不小心打上了心地善良的麦神父。因为马修独特的教育方式,孩子们第一次做错了事不被体罚,第一次知道做错了事可以用负责任的方式弥补。他为了他们一次次打破自己的底线,又一次,马修突然发现怎群孩子很喜欢唱歌,马修为孩子们组建了一个音乐团,其中马修发现莫翰奇对音乐很有天赋,用他对孩子们彻底的真爱,使这些已经麻痹了的少年们,有了一丝丝良知,成就了莫翰奇的音乐之梦,也成就了自己的音乐之梦。当他被恶毒的校长赶走后,孩子们折起带着祝福的纸飞机,送给这个拯救过他们灵魂的人。他们变成了爱的精灵,纷飞在春的序曲中,融化了冰封的海洋,展开风帆,义无反顾的航行在光明的前程中,翻开新的人生篇章。
马修以他宽广的胸怀包容着这些可怜的孩子,他以一颗博爱的心将温暖和希望播撒在孩子们的心田。他用音乐唤醒了这些孩子们冷漠的心,也唤醒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渴望。其实人人心中都有爱,人人心中都有一颗炽热的心,人人都能体会到他人对自己的仁慈与付出。只是,如果没有人来拨动这根爱之弦,这种炽热的心就会被封沉。而马修就是最好的拨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