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作文天净沙秋思改写
天净沙·秋思 改写
我慢慢走在夕阳下,太阳的余辉把我孤独的影子拉得斜长。
如今已是深秋,我孤身一人,骑着一匹嶙峋瘦马,马儿伴随着我漂泊它乡已经多日,它也渐渐瘦了下来,再没有往日的健壮与活力,我们在那用石子铺成的蜿蜒古道上踽踽而行.一阵西风吹来,拂动我的衣袖,一荡一荡,带起地上的落叶,哗哗作响,把我的思绪拉到眼前。映入我眼帘的是一片凄凉,一如我的心境。一棵老树,一根枯藤。老树看起来疲劳乏力,如同正在慢慢衰竭的老人,似乎已经走到生命的尽头,随时会倒下。几根枯藤无力地缠绕着大树,发出哀伤的呻吟,那扭曲着的打在树干上的结仿佛也打在我的心中,枯藤无力地缠绕在老树的枯干上,一种莫名的伤感萦绕于我心头。
“哇!哇!呱!呱!”一阵沙哑的鸣叫掠过耳畔,在冷冽的秋风中远去。那是一只乌鸦,它一定也老了,老眼昏花。它是不是和老树经历过同样的沧桑?它是不是对这晚景有着无限的感伤和惆怅?它能找到夜间的归宿么?
无奈,继续在荒凉的古道前行,四周并无市俗的喧闹,一座小桥横跨在溪水的两岸,流水从远古流来,好像倾诉着无尽的悲伤。它的歌声令人心碎,如同一个游子的低吟。走过小桥,抬起头,忽见前面隐约有个小村庄,我不禁加快了脚步。炊烟飘渺,如同老母的思绪漫无着落。一片安静祥和的景象,这情景卷起了我深深的思乡之情,在外漂泊数载,未回过家乡,怎能不思念?
我不禁想起儿时,每日无忧无虑地玩耍、嬉戏,天天在父母的身边。而如今,漂泊他乡,毫无故乡的音讯,那思乡之情充满了全身,让我夜夜难以入睡。眼神收回到面前的古道上,这条路不知是何年何月就已修成,凹凸不平,弯弯曲曲,更往我的心中增添了几分愁绪。
暮色沉沉,黑夜就要降临了。我不禁夹紧长袍,加快脚步。我还要在天黑前多赶几步路。可是,何处又是我的归宿?
一切都静了。嬉耍了一天的孩童此刻该回家了吧?在温馨的屋里,早已摆好了热腾腾、香喷喷的饭菜正等着他们。而我,这断肠人,却仍黯然失神地独自漂泊在天涯„„
第二篇:古诗词改写《天净沙-秋思》
古典诗词写意——《天净沙-秋思》
作文(60分)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将其改写成一篇散文
要求:(1)不改变原诗内容意境;(2)想像合理;(3)不少于600字。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春 晓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天净沙 秋思
王阳洋
高二四班
2017.03.23
秋风吹打在我的脸上,身上,将我的衣衫吹的作响,数次将我的帽子吹走,我又数次捡回来戴上,将我的腰吹弯,紧紧贴在马背上。
没有目标,没有方向,只能这样继续前行,已经不能回头了,因为早已忘了最初的方向,只能流浪,流浪。
牵着马,在一片荒林中继续前行,藤树早已没有往常的摸样,已经干枯,还夹杂着几颗不知名的树,它们早已被改变了相貌,在这里过完一生,如同我一样,无人关注,关心,即使消亡也不会有人察觉,树上的乌鸦哇哇的叫,与此时的我一样,我也想大声的呐喊,可谁会去听呢,只会招来厌恶,不过,乌鸦的叫声分明是在嘲笑我无依无靠。
终于看到树林的尽头了,尽头会有什么呢?狼群虎豹还是漫天黄沙,我已没有选择了,拖着腿,一步一步的磨到了树林的尽头,在乌鸦的嘲笑中开始新的旅程。
映入眼帘的先是一座人家,青烟徐徐上升,我好奇的往前走,仿佛发现了世外桃源,我站在小桥的桥头边上,隐隐约约看到有人在房子中忙碌,却清晰的看见那张在我记忆中早已模糊的笑容。天色不早了,继续赶路吧…
太阳下山了,黑暗来临,一个人,一匹马,走在小路上,迎着西风,飘荡。
等到体力不支时,找到一间破庙,我将希望寄托给了面前微弱的火光,我梦到我回到家乡,那一张张熟悉的面孔,他们对着我微笑,仿佛我从未离开过他们。熟睡的我露出了久违的笑容,也留下了一滴眼泪。
可怜,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秋思
高二三班
吴倩茹
2017.03.23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我来自远方,天大地大。一个人一匹马浪迹天涯,合适回家。
不知不觉又度过了多少个村庄,我的靴子上面沾满了尘土,已申请删。头发也有些凌乱。脚步蹒跚向一个村庄走去。一个瘦骨如柴的马,去年他还那样的壮实。可是今年却成这般模样,也许他还在怀念远方的味道吧。而我却瘦骨嶙峋。也许他还在怀念故乡的味道了吧。阳光打在我的脸上,干瘪的皮肤上终于带来了点光泽。这太阳不似家乡的太阳。那么明艳那么动人,此时凌风真真,我不禁缩了缩脖子,去村庄看一看借宿的地方。
看进村子了,一座桥出现在我眼前,她也像我一样那么瘦小,马蹄声不再那么欢快,在青石板上,发出软慢的声音,对面一个已经被虫子快吃完的老树上馋了一根已经干枯的藤条。树上还有一个乌鸦发出:“哇哇~~”刺耳又难听的声音。一排一排整齐的茅草屋中,断断续续传来欢快笑语,不知家里人可好。不知寄回去的信,他们收到了没,故乡啊!故乡~我何时才能见到你。
问了一家又一家,还是没有住所,天这么大。难道我连如身之所都没有吗?老马已经自顾自的吃起了草,而我肚子却咕咕的交个不停。索性今晚也在屋外睡吧!可是这几天的天气实在太冷了,会冻坏我的。
唉!还是牵着这匹马去别的地方吧露宿吧!口中不断吟起:“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第三篇:改写天净沙秋思优秀
改写天净沙秋思优秀2篇
改写天净沙秋思优秀2篇1故乡,是我从小长大的温床,但现在,我为了谋生糊口,被迫离开这张陪伴我长大的温床,远走他乡。
在这羊肠小道上,此情此景,总是让人触景生情。已枯萎的藤子还缠绕着这棵老树,仿佛是一个年幼的孩子缠绕着他的母亲。看,一只只乌鸦归巢了。他们栖集在那棵老树上,叽叽喳喳地闹着,好像一家人在谈论自己在一天的所见所闻。
再看看小溪旁的。那几户人家,一缕缕炊烟不停地上升,还飘来了一阵阵饭菜香呢!小桥旁的潺潺流水,倒映出那几处人家,更显得和谐、融洽。
我骑着一匹瘦马,迎着萧瑟的秋风在荒凉的古道上走着。看到此情此景,我心里不禁一酸。我也更想念远在故乡的亲朋好友们。夕阳正徐徐西下,我这个伤心仍在漂泊天涯。
改写天净沙秋思优秀2篇2深秋的黄昏,秋风萧瑟,在古道上肆虐,吹起片片落叶,在空中漫舞。路边,一棵老歪脖子树,静静地站在那儿,老树上缠绕着一棵枯藤,还有几片不曾凋落的叶子在上面发抖,更显凄凉。树枝上一只乌鸦站在巢边,向远方眺望。它在等什么呢?不远处一座小桥,潺潺的'流水在下面流淌着,水面上偶尔有落叶旋转而下。山坡上有一户农家小院,主人正在做饭吧,烟囱上正冒着缕缕炊烟,一只黑色的看门狗,趴在门边,一动不动。
忽然,远处传来了马蹄声,哦,一个游子骑着一匹瘦骨嶙峋的马儿,缓缓地行走在荒凉的古道上。不知何时,乌鸦已经回到自己的窝里,农家的炊烟也若有若无,古道上只剩下游子缓缓离去的身影,他的家在哪里呢?
第四篇:天净沙秋思教案
《天净沙·秋思 》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体会作者用凝练的语言描写出的一幅美妙的风景图,体味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学习诗人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培养学生赏读诗歌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能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初步具有创造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学生古诗词修养,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教学重点】
1、体会本首诗词的意思和包含的情感。
2、品味诗词的特点。【教学难点】
1、培养感悟古代诗歌内容的能力。
2、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像感悟诗歌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
1、朗读法、联想法、讨论点拨法
2、采用自制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内容与教学步骤】:
一、课前预习
1、作者简介。
2、了解什么是元曲及特点。
3、理解词语意思。
4、初步感悟本首曲的意思和表达感情。
二、课前检查
课前小组长检查学生预习情况,作好记录。老师抽查学生预习情况,做到心中有数。课堂展示
(一)导入新课:
1、师诵读童谣《秋天到》,让学生体会秋天到处是丰收的景象,空气中弥漫着果实的浓香。
2、大雁南飞时,在外打工的人也开始准备回家的行囊,希望在新年之夜和亲人欢聚一堂。
3、在大家沉浸在丰收的喜悦,回家的迫切之情时,有一个人牵着瘦弱的老马,一个人孤独的走在荒凉的小道之上,他就是——元代马致远(板书)。
4、今天我们来欣赏他的作品——天净沙.秋思(板书课题)
(二)、预习展示
1、简介元曲及特点。(出示课件)
作者生活于元代,在元代最著名的文化遗产是元曲,“曲”是一种合乐歌唱的诗歌形式。元曲继唐诗宋词后兴起, 是元代的新诗体。
2、简介作者:(课件)
马致远(1250一1321),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他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炼,流畅自然。
3、写作背景
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朝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它的体裁是“曲”。
(三)、整体感知,把握大意:
1、通过课题大家知道了哪些信息?(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季节是秋季、在秋季时表达的感情等等)
2、今天我带来了马致远人在他乡的旅途中所经过了这一处景色,(出示课文插图),现在请你观察插图,看看图中有哪些景物。
3、学生小组根据课文插图讨论并在插图中圈出来。
4、学生回答观察到的景物。(枯萎的藤蔓、苍老的大树、黄昏归巢的乌鸦、小小的石桥、潺潺的溪水、荒凉的小道、一匹瘦弱的老马、西落的太阳、孤独的人)
5、教师出示课文课件。6.试读一遍,找出问题。
教师小结:正音:枯藤(téng)
瘦马(shòu)
夕阳(xī)7.下面请大家听教师朗读,划出节奏。(配音乐师朗读)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8、抽查学生根据理解的节奏来读文。
9、这首小令一、三、五句押尾韵“a”,二、四句押尾韵“ia”,读来朗朗上口,大家喜欢吗?我们感受一下。(朗读)
10、学生观察本曲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前三句是典型的整句排列,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句式工整)根据特点要读出一气呵成、淋漓痛快的酣畅美和明快的节奏感。试一试。最后一句是散句,要读得曲折跌宕,读出落魄无助的生存境遇。
11、根据理解再一起把整首小令朗读一遍。这样朗读我们感受到了它整散相间,长短结合的形式美。12.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13.小组朗读,并推举代表在班级朗读。
(四)合作学习
1、学生通过情景插图和课文对照整体感知小令意思。
2、检查学生在预习时所理解的词语意思。
3、小组合作把词意带入文中理解意思。
4、小组推选代表译文。
5、师生共同归纳译文。
(五)深入学习
1、景物描写,通过朗读,我知道作者写到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等景物。这些景物,组成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
2、感情的抒发,通过朗读,我感受到这首小令真切的表现出天涯沦落人思念家乡、孤寂愁苦的感情。
3、主题理解,通过朗读,我觉得,这首小令的主题是表达一个远离家乡的游子思乡
之情。_。
(六)感受意境美及思想感情。
1.根据课文内容运用想象和联想,小组讨论和交流,体会本文所勾画的深秋晚景图与天涯游子的心绪之间的联系。讨论结果:
(1)正面衬托(以哀景写哀,衬托凄凉无比):
枯藤:给人一种荒凉感。老树:让主人公联想自己的人世沧桑,给人一种人生暮年的凄凉感。昏鸦:黄昏归巢,增添凄惨之感。古道:道路苍凉。
西风:冷风,吹在游子的身上,吹冷身体,更吹凉孤寂的内心。瘦马:乃游子所骑,由马瘦自然可以联想到主人的清贫。
夕阳西下:日暮乡关何处是?天色渐晚,我将投宿何方?安身何处?看来,今天晚上,又是一个无比孤独、凄凉的夜晚!
教师小结:你看,景物描写,不着一字,字字含情。这是衬托,正面衬托的效果。(2)反面衬托(以乐景写哀,反衬悲意更浓):
小桥 流水 人家:孤独的游子走上弯弯小桥,看到流水潺潺,人家屋顶炊烟袅袅,一派幽雅、安宁、温暖的景象,这样安详温馨的画面,突然撩起主人公无尽的归思之情,使流落异乡的“断肠人”更添悲愁。
教师小结:这一句,同样景中融情,不过,与刚才那几句所不同的是,这里用的是反衬,从反面衬托。
(3)教师小结:请大家一边听一边想:又是一个深秋的黄昏,一天快要结束了。夕阳斜挂在山头欲落还留的样子,它依依不舍地完成了一天的使命。眼前的景色真是满目凄凉:藤是枯萎的藤,已经没有了生命。树是千年老树,飒飒的西风在吹着它走向风烛残年。道是荒凉的古道,马是体弱无力的瘦马。飘零在天涯海角的人,面对如此萧瑟的景色怎么能不断肠呢。你看这小桥、流水、人家都是那么安详,那么静謚。又是那么温馨。而我的家乡、亲人却又离我那么远。哦,他们还好吗?天气渐渐变冷,他们加了衣服吗?买了被子吗?这一切的一切是都么让人牵挂。既然那么让人牵肠挂肚,我为什么不早点回去呢?为了所谓的前程吗?为了那所谓的功名吗?那功名离我近吗?远吗?京城的路还有多长呢?我又是那么的迷茫。在这样的黄昏中,在这样的古道上。又是这样萧瑟的季节。我是继续去追求功名呢?还是回去服侍那年老的双亲呢?我自己也不能回答自己。只好满怀愁绪徘徊在漫漫得古道上了„„。”如此萧瑟的景色让人满目凄凉,又加上安详,温馨的小桥、流水、人家做反衬,使愁情更为深切,悲伤更为凄沥。写景之妙尽妙于此也!
2.这首小令,最能体现主题的诗句是那一句?你认为,这篇作品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主题句:断肠人在天涯。
主题: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的表现出天涯沦落人思念家乡、孤寂愁苦的感情。
(七)、学以致用。
1、学生根据本课所学自由创作
2、个人读创作作品,简单点评。
(八)课堂评价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元代散曲家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读懂了一位漂泊天涯游子的孤寂愁苦之情,一起领略了景中融情,情景交融的高妙写作技巧,还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真正是收获巨大!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生活中,读今古群书,写绚烂华章。做少年雅士,竞时代风流!(九)作业布置
根据本课所学,展开想象和联想,拿起手中笔,把这首小令改写为一篇融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为一体的散文。
(十)、板书设计
枯藤
老树
昏鸦
以哀景写哀
衬托凄凉无比
借景抒情
古道
西风
瘦马
夕阳西下
思乡之情
小桥
流水
人家
乐景写哀
反衬悲意更浓
第五篇:《天净沙秋思》教案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背诵诗歌,掌握文学常识。(2)品析诗歌中的几个意象,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3)进一步体会诗歌的魅力,提高对古代诗歌作品的鉴赏力。教学重点:品析诗歌中的几个意象,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提高对古代诗歌作品的鉴赏力。教学方法:诵读法,品析法,研讨法。教材分析
1、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中的一首《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古典诗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而散曲是学生新接触的一处诗歌形式,所以,这一课就显得尤其重要。要让学生在学习名家名篇的过程中,领悟散曲的独特魅力,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于古典诗歌的学习热情,启迪学生思维。
学情分析
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已经学了许多诗歌,但还没有接触过散曲,二者在学习中的方法类似,都要品析意象,赏析写法,理解诗歌所表达思想感情。所以学生学习本课应该有一定基础,对于作者情感的理解会稍难一些,需要学生预习,了解作者的经历,查找相关资料。
教法和学法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首散曲中的小令,是艺术成就很高之佳作。教学这首散曲必须先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情趣,使学生受到如临其境的感染。本着课堂上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这节课的教学主要采用教师展示课件,教师指导点拨,学生合作探究,师生共同学习等策略,为了达到课堂的最佳效果,在策略实施过程中关键是营造诗意氛围,激活学生思维。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堂
请大家欣赏两幅幅图画,并齐声吟诵所配诗句郁达夫《故都的秋》与辛弃疾《水龙吟》中有关写秋的文字。(稍作停顿)自古以来,中国就是诗的国度,唐有唐诗,宋有宋词,元有元曲。我们今天要欣赏的这首《天净沙〃秋思》就是一首元曲。(展示课件)
二、介绍体裁
1.学生齐读注释⑨:选自《全元散曲》。天净沙,曲牌名。马致远,生卒年不详,元大都(现在北京)人,著名戏曲作家。
2.教师提问:
(1)元曲具有什么特点? 学生思考交流后回答:
明确:这个“曲”字告诉我们,这首秋思在古代是可以唱的。因为是元代的作品,我们把它叫做元曲。简单地说,元曲就是元代的可以唱的一种文学作品体裁。
(2)“天净沙”是什么意思呢?跟这首元曲的内容有关系吗?
明确:(可引导:注释里是怎么说的?)曲牌名。那也就是说,“天净沙”与这首曲的内容没有关系,而与它的——曲调有关系。它是表明一首曲的曲调的。
(3)而与内容有关的是哪个部分?
明确:“秋思”。那么“秋思”就是这首曲的题目了。
三、诵读感知
1、媒体播放朗读,学生听读。(注意节奏、情感)
2、学生跟读,体悟情感。
教师提问:一曲小令、一缕情丝,你认为这曲小令当中哪个词最能体现这种情思、这种思念?请找一找。(略等:大家一起来告诉我,是哪个词呢?)
学生回答,教师追问:大家都认为是“断肠”,那么有谁知道断肠是什么意思?
明确:形容人悲伤到了极点。而断肠人,多指漂泊在外、思念家乡或亲人的人。
(出示组图)生活当中可以描写的秋景有黄山的秋日,有香山的红叶,也有长江的渔家唱晚,在诸多如画的秋景中,马致远弃而不用,为什么偏偏选了“枯藤、老树、昏鸦”这些秋景呢?请同学们思考并相互讨论一下。
学生自主分析,小组交流。
明确: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是借景抒情。在平常生活里,藤、树、乌鸦,这些都是很普通的景物。假如是你在开心的时候,看到这些景物会不会在这些词之前加上“枯、老、昏”这些形容词呢?
一切的景象都是因为断肠人思念亲人,心情非常低落凄苦,所以自然会选取一些最能表达自己心情的景物。
(教师播放音频)学生闭目静听,感受情景,并交流感受。体悟诗歌妙处。学生小组交流 明确:
化景为情,情从景出。语言凝练,刻画准确。格调清逸,音节和谐。
四、对比赏析
试比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与刘禹锡《秋词》的不同。学生诵读、思考后回答。
明确:简言之,从《秋词》中可以读出刘禹锡心中的豪气干云之境,从《天净沙〃秋思》中可以读马致远心中的萧索凄凉之境。
明确:情由景生,诗由心生,刘禹锡的字里行间都洋溢着一股昂扬的气息,“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已将心中的豪迈之气推向高潮,是一幅生气勃勃的画。而马致远则是将一件件反应秋天萧瑟气息的物象连缀,形成一幅整图。这样便有强烈的视觉冲击,令人一读便在脑中马上浮出那幅萧索悲凉的画面。而“断肠人”三个字便是对所描写的那些景物的最好诠释,景断肠,人更断肠,3 而这样的秋季不是显得天涯萧索,满目荒凉吗?
五、师生小结
这堂课我们通过朗读小令,将文字转化成画面,体会了它的意象,从总体感受到了小令的意境;再通过联想和想象感受了作者绘秋的思乡之情,进入它的艺术境界,我们的文学素养自然有了一些提升。
五.作业
①背诵并默写《天净沙〃秋思》。
②课下查阅图书或网络与“秋”有关的诗词曲,选择你认为经典的欣赏背诵。
教学反思
以上教学设计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原本打算发挥插图的作用,帮助学生感悟诗歌的意境,却不料有此节外生枝的环节,幸好我没有武断地依自己的预先设想独断专行,不然伤害了同学的自尊不说,更扼杀了同学们的创造力,那是多么愚蠢的行为啊!教学中我欣喜地看到我们的学生有着那么敏锐的观察力,那么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们对课文及插图有自己独特的理解,让教学有了独辟蹊径地纵深发展。想起以前的诗歌教学,惟恐学生不能体会其中的妙处,罗罗嗦嗦,林林总总,最后倒弄得意境全无,诗歌欣赏成了理性的知识图解,而今是学生帮我巧妙地运用了教材中的资源,话语不多却尽得文章真意,可以说本案例切实体现了“重在自主、重在发现、重在探究”的教学新理念。
一、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参与意识。本节课中学生的鉴赏活动贯穿教学的始
终,无论是对文本的解读,还是对诗歌意境的感悟,都不是由教师直接传递、告知的。在课堂上学生拥有充分的鉴赏权和发言权,教师自始自终没有干涉学生的学习行为,而只是在教学的组织上作了适当引导,教师成了课堂的引导者、开发者与欣赏者。整个教学片段中,由于教师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尊重学生的参与意识,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质疑、交流、争辩和探讨,从而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在师生共同创设的情境中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的状态,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新理念,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演练场。
二、体现开放式教学思想,重视学生的创造与探究。新课程提出开放式教学思想,提倡多元化教学,美国教育家杜威也说过:“知识的目的不在于知识本身,而在于学生自己获得求知的方法”。在上述教学片段中,教师不拘泥于现成的教学设计,而能准确把握住教学的动态过程,敏锐捕捉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充分尊重了学生的自主发现、自主感悟,学生亲历了知识的发生、探究与创造的过程,最终产生了属于自己的“活化”的知识。在用自己的话语描述诗歌意境时,学生参与意识强烈,思维敏捷,优美而生动的语言更是令人赞叹,这一切都是教师运 5 用开放式教学、开放式评价的结果。开放使学生拥有了较自由的学习空间,开放使教学多了一份主动,多了一份生动。
三、营造氛围,珍视学生的成功体验。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身,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在整个教学片段中,教师始终以平等、鼓励的对话方式营造出自由、和谐的教学氛围,适时点拨、热情鼓励,使学生能以极大的热情无所畏惧地投入到创造性的学习活动中。学生在探究图片的瑕疵时,时而疑惑、时而顿悟,教师则时而赞许、时而期待,从而有效激发起学生积极求知的欲望,显示出了较高的思维、探究潜力。实践证明只有处在自由、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中,学生才能情绪高昂地乐于参与、乐于探究,才能最大程度地激发起学习的兴趣,享受到成功的体验。
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上述教学片段表明:我们学生的头脑不是等待灌装的容器,而是等待我们去点燃的火把,他们是有思想、有创造精神的。教学中只要我们教师能弯下腰来,聆听学生的心声,放飞学生心灵的翅膀,重视学生的发现和探究,不必刻意,创新往往就在不经意间和你相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