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虎王归来》观后感
《虎王归来》观后感
看完《虎王归来》,我的总体感受是:影片幽默、恶搞经典、寓教于乐;片头精致,节奏感强;人物形象设计富于美感,画面丰富;联系流行元素,直讽现实,结尾感人。
影片一直想要告诉我们的是一个很简单却深刻的道理:人类才是最凶狠狡诈的动物,是其他任何生物所望尘莫及的,比老虎可怕得多;同时人与动物应当和平共处,共建和谐社会。这个主题是很有深度的,跟《中国虎》的主题有异曲同工之处,简而言之就是人类的自我批判和动物保护。然而,在第一点上表达的并不深刻:对人类的批判仅仅是靠小刺猬滚滚的几句简单抱怨,人类主角武小松非但没有自我反省反倒流露出一种不屑。而在第二点上,要保护野生动物是一个接近真理的道理,在几乎地球人都知道的情况下想让人们有较大感触就需要用非常规有新意的手段进行表达,然而影片却是用虎王的嘴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地喋喋不休地说出来:“听说你们正在建设和谐社会,„„人类和动物要和平共处”,一下就大打折扣,“和谐社会”这样的话,完全可以不说,让观众自己体会,说给大人听,让人感觉很假。说给小孩听,这些道理却不一定都能领会。但结尾虎王用自己的行动——瘦弱的虎躯(不吃人类),救下武小妹并好好的照顾(“每天要保证她八个小时的睡眠”这样的关照,让我不禁感到他是一个多么慈爱的老伯伯),又从悬崖下救起武小松,证明了老虎是不会伤害人类的,是可以和人类友好相处并成为朋友的,这样表达方式比说教的作用要大的多,是感人的。
《虎王归来》的故事改编得比较新颖有悬念接近受众。儿童是影片的主要受众群,主角也从武松变成了武松的“后人”武小松,拉近了与受众的距离,不管是从思维方式还是看待世界的眼光,以及使用的语言都大大接近了受众心理,他身上的十八般武艺,勇敢又有点害怕,不愿在同伴面前丢脸,都是小孩心理的一种写照,很容易引起小观众的共鸣。细节的改编喝酒改为喝奶,由此还引起的《喝奶歌》都很有意思,也给影片增加了不少笑点,和刺猬滚滚的斗嘴,面对老虎本能的畏惧,却要克服畏惧跟老虎打斗,体现了小孩的逞能心理。一路上遇到三次老虎,前两次都是假的,这两次可以说借鉴了两个成语:为虎作伥,狐假虎威,还使用了现代的流行元素,周老虎,这些都自然地不露痕迹对孩子们产生了一种教育作用,更多的猛虎实际是人类自己装的,真正的老虎并不想伤人,想要伤人的其实是人类自己。让一个孩子领悟到人与自然和谐生存的重要性也比让一个大人领悟到这一点要有意义得多。
另外,对于影片的幽默,我感到很大部分来自于方言的配音,《武林外传》式的说话腔调,确实看时很搞笑,但影片结束笑完之后,在我脑海里留下的东西却不多。而且对于小孩来说不一定都能听懂这些方言,即便听懂,对幼小的孩子来说也会产生一些误导,比如他们很可能就会把说狐狸话方言的人当成坏人。也有人认为,影片中不同的人、不同的动物用了不同的方言,损害了某些方言地区的人们的感情,说凭什么就用河南话作为狐狸的语言,是不是就是说我们河南人狡猾呢,这样的看法多少有些小题大做,但也展现了一个事实,方言在传播上是有一定局限性的,普通话才是发展趋势,电影还是使用普通话的好。内容风趣生动才是根本,不在于实现它的载体是否具有喜感。
影片的细节很用心,但也有差强人意的地方,影片在危险的打斗过程中用了双语的字幕提示,让小观众能直接的感受到这个动作是不能模仿的,这很用心。
人物的形象上,设计是具有美感的,尤其是老板娘的形象,泼辣婀娜也很有责任感,成年人对未成年的关爱与保护体现很得当又具喜感,但是动物的形象就打了折扣,前两只老虎都不够威猛(或许是导演认为是两只假虎有意为之),其他小动物的形象特征都不够鲜明,打斗的动作也多重复,看久了就会感觉审美疲劳,摸鼻子会让老虎粉身碎骨的创意可嘉,用的次数多了也就疲劳了。武松打虎那段配乐用的京剧的敲打,节奏感强,也很引人入胜,可后面的打斗场面就没有了相应的配乐,甚至听不见配乐。故事的逻辑上也有些美中不足,武小松能听懂动物的语言,但有时显得其他人也能听懂动物的语言,有时候又听不懂,这让人看得有些迷糊。还有那少林十三僧,前面一点没有交代,武松射了一支信号箭,突然就出现了,多少有些突兀,我想他们的出现应该是为了后面发挥十三擎天柱准备的吧,我特地数了数确实是十三僧。
总之,我觉得这部影片是比较成功的,有故事,主题深,形象、配音、配乐、片头都很用心,新鲜的词汇,雷人的话语,引用流行元素,很有大片风范。尽管还有许多不尽如意之处,但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很多,也让我看到了希望。
第二篇:《虎王归来》读后感(李玮轩)
《虎王归来》这部电影很精彩,接下来我就讲讲里面发生的故事吧,《虎王归来》读后感(李玮轩)。
武小松因为小妹被老虎抓到洞里去了,所以下决心要把小妹救出来。武小松来到离山上不远的的地方喝了八碗奶,准备走的时候被老板娘抓住了,却遇到了真老虎派来寻找武小松的刺猬,刺猬叫“滚滚”,滚滚一直给武小松带路,途中遇到了两只假老虎。第一次也遇到老虎,一看就知道不是真老虎,因为这只老虎的尾巴被武小松扯断了还不疼,所以肯定是冒牌货;第二只老虎很厉害,武小松叫了几个小和尚用了十三揍天棍,才把假老虎给打败了,原来是穿着虎皮的狐狸,读后感《《虎王归来》读后感(李玮轩)》。最后,在刺猬的带领下,武小松终于见到虎王,虎王和武小松打了一架,虎王胜利,虎王说了几句话就让武小松和他成为了朋友。
这部电影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人和动物应该和谐相处,我们人类不应该吃动物的肉,人和动物永远都是平等的,我们应该把动物放回大自然,还应该保护动物。
第三篇:电影归来观后感
电影归来观后感
由张艺谋导演的影片《归来》上映不久,微博上看过的人有骂张导的,说他惯于抹黑新中国。但在豆瓣电影和时光网影评中,此片的评分值分别达到8.0分和7.7分,属于比较高的。在女儿的怂恿下,我今天特地去影院看了一遍。
要让我来打分的话,我会给此片9分以上。这部电影给我的感觉:压抑得窒息,分裂得痛苦,创伤得揪心,荒诞得真实,又宽容得光明。
我觉得此片和张导执导的另一部影片《活着》一样,非常客观地反映了文化大革命前后的社会生活现实。凡从那个时代过来的老年人,应能记得当时人们的心态,习惯的思想方式和表现出来的行为。我这个如今很少踏进电影院的老年人,看一些进口片和港台片,常常会看不懂,感到太跳跃。看《归来》的时候,影片中主人公们的一奔一跑,一拉一扯,一颦一笑,一个眼神,一滴眼泪我全都心领神会。冯婉瑜(巩丽饰)和其女丹丹感情的破裂,丹丹当初的决绝和后来的后悔,陆焉识(陈道明饰)对女儿的宽容和对妻子的深情,都让我觉得十分真实自然。
此片的演员阵容可谓强大,男主角陈道明,女主角巩俐,均是大牌明星,演得非常认真投入,因而感人至深。演女儿丹丹的青年演员张慧雯,名气不大,应该说也很到位,是否会成为又一位“谋女郎”?。至于阎妮、张家译、陈小艺、刘佩琦,丁嘉丽等,这几位都是可以在一部片子中担纲的名角,在这里出演配角甚至跑龙套,当然也为影片增色不少
影片所讲述的是个悲剧,怪谁呢?怪丹丹过左?这不公平,那个时代年青人都持这样的思想,都这样行事,属于当时的“正能量”;怪冯婉瑜对女儿无情?更不合理,她太爱丈夫了,而且深信其是受冤枉的;怪陆焉识害了妻女?是啊,表面上看连他自己也这样归责了——影片中没有交代他划为右派的原因,但可以想像他其实也是无辜的,或许还代表着一种正确的观点(就像马寅初先生当初提出控制人口的主张受到批判一样)。不管怎么说,真实的历史就是如此,似乎上有错,下也有错,好像你无过,他亦无辜——究竟谁之过,只有让让历史去评判了。
影片光明的一面,借剧中人的口说:“一切已经成为过去”。这段不堪回首的历史是不是真的一去不复返了呢?看看现在许多人还在一味讴歌那个时代,甚至把反映真实历史的作品看作抹黑,现在的年轻大众已经不能理解片中的情节和思想,就能知道恐怕远不能这么乐观。
许多人希望我说说,是否值得去看这部电影?我觉得,五十岁以上的人,推荐去看,这是一种很有意义的怀旧,胜似在老城厢走街穿巷追寻年轻时代的影子,记得苦才能体味甜。对于想了解真实历史的年青人,也绝对应该去看;这部片子没像《活着》一样遭禁,这是值得庆幸的进步。不过若是纯粹抱着消遣的心态去影院,那么我剧透给你——片中没有色情,没有枪战,没有香车美女,没有飞檐走壁,没有拥抱接吻,也没有眼花缭乱的武打,恐怕会让你失望。今天影院中俩坐在我旁边的年青人边玩手机,边用眼角余光瞟向银幕,显然感到索然无味。
影片最后没有“咪里玛啦大团圆”(注:以前对戏剧的套路总结为几句顺口溜——“才子佳人相见欢,私订终身后花园,公子落难小姐援,苦尽甘来中状元,咪里玛啦大团圆”),而选择在失忆妻子不认识眼前的丈夫,却又痴痴苦等他归来;平反归来的丈夫想尽办法帮助妻子恢复记忆,最终仍不得不在风雪中陪妻子“苦等自己”的结局中悲怆落幕,也是寓有某种深意的吧。
是啊,青春已经逝去,哪能再回还?
往事不堪回首,但却不能忘却!
第四篇:张艺谋《归来》观后感
张艺谋《归来》观后感
从两周前就打算看张艺谋的新作《归来》,而且十分强烈。因为看了之前的预告片之后,深深的感到这部电影就是我最喜欢的早期张氏电影,如大红灯笼,活着,一个不能少等等。十分质朴,没有大场面,十分走心。
今晚终于去1912中影巨幕观看了《归来》,果然,这部电影没有辜负我对它的期望值。
当焉识逃狱至家中敲门,婉瑜在屋中内心挣扎,是女儿未来重要,还是自己的爱人重要,最后她选择了不见。就呆呆的站在那里,哭泣,有喜悦,有无奈,有不甘。当看到焉识从门缝递进来的字条时,她彻底的崩溃了,开门后,焉识已经走了。她决定一定要赴约,去看一眼焉识。
终究,还只是看,由于女儿的举报,她俩十几年的分离只是有那短暂的“看”,眼神交流也基本谈不上,有的只是双方的呐喊,呐喊着憋了十几年的念想。
于是,焉识被抓走后,冯婉瑜的那句,“我再也不能把焉识锁在外面了”道出了她的所有。
文革结束后焉识平反归来,迎接她的是另一场不幸,她的爱人,婉瑜,因为被方师傅欺凌,以及对焉识的想念,精神出了问题,健忘,而且最重要的是,她不认得了焉识。
焉识听婉瑜诉说着对焉识的思念,却又不能让婉瑜相信自己是焉识。于是,焉识便和婉瑜共同踏上了漫长的相逢不相识,纯粹心灵沟通的生活,每个月5号去他们会一起去火车站接“焉识”,平时里焉识就跟婉瑜读“焉识”写给她的信。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于死的距离,也不是我站在你面前,你不知道我爱你,而是我就站在你的面前,不能直面说出我爱你,只能通过虚拟的“焉识”来间接表达。
在社会中,作为普通百姓,在政治面前是渺小的。正常的生活因为上层的错误指示,彻底打破。一对恩爱夫妻,愣是硬生生的被分离了二十几年。
但是对我们这些普通百姓,我们可能不可以撼动上层,但是我们可以保存着内心的一切。你可以羁押我,体罚我,打我,杀我,但是你不能改变我的内心。于是,焉识和婉瑜就成了这个领域的代表人物,我们夫妻对彼此之间的爱与思念,不随日减。
焉识与婉瑜之间简单而强烈的爱,就是他们生存下去的动力。
对焉识来说,虽然你不认得我,但我可以代替“焉识”去做“焉识”能为你做的事情,只要这样,做什么都无所谓。
在当今的时代中,讲求物质,不走心的生活节奏中。感情层面的生活受到了其严重的腐蚀,彼此能保持一份简单而长久的爱,是很困难的。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张导的电影为社会注入了一股正能量。至少我已吸收了它。
爱,不是商品,不是物质,是信仰,是至高无上,也是质朴,简单。爱是哲学,只要有爱,我们每个人都是哲学家。爱不是付出也不是回报,爱是自发,没有任何动机的。或者说唯一的动机就是爱本身。
我爱你,没有为什么,没有爱哪里,就是简简单单,纯纯粹粹的爱你。
第五篇:电影归来观后感
电影归来观后感
昨天去看了《归来》,本来是没有报太大希望去的,可是等看完之后才发觉心情久久不能平复。一个普通知识分子家庭影射出的整个社会的悲凉,感觉要是不写点什么真是对不起我流的那些泪了。
有人说历史的书篇,总是蘸着鲜血一页页被写下的,很有道理。那些血书记录着无数苦难和死亡的故事,故事背后总是一片片废区,就像是一个人的一生一样,经历了无数的沧桑和痛苦,在垂死暮年让岁月的残骸把自己层层包裹起来,一声不吭,平静的好似什么也没发生过,个中滋味,只有亲身经历过才知道。
文革,就像蛰伏已久的一场血雨,一下十年,悲欢离合,人情冷暖,也许并不够一生回忆,却足以使所有的年华老去。那个时期的感觉就像是每个人都走在街道上,迷失了自我,只是机械在走着,革命的天光照亮了整个街道,可是人们内心的灯火早已熄灭。
历史的巨潮中,人实在太渺小了,许多人都是在年幼无知、经验尚且不足的情况下被外界所诱惑,做了一些疯狂的事,可是当他们有能力看清楚事情真相的时候,结局却早已无法改变,这真是那个时代悲剧又无可奈何的事情。这些苦楚又从来不允许被呐喊出来,一切只能默默承受,每个人都成了命运的受害者,丹丹也是这些可怜的人中的一个,不禁感慨那时年少轻狂的代价也太大了点儿。
然而终于有人发现这场雨下的太久了,也是人们终于疲惫了,于是一声令下,闹剧就此收场。一切来的太突然了,就好像交响乐进行着进行着却没有了收尾符,人们还没来的及在盛宴的狂欢中醒悟过来却发现一切已经结束了。所以才会有那么多无所适从的人,在黑暗中待久了,适应不了黎明的到来,宁可永远的黯淡下去。
其实电影中最虐的就是陆焉识想尽千方百计到最后也没能够唤回他的妻子,而冯婉瑜更是终其一生也等不到丈夫的归来,人世间最遥远的距离也莫过如此,琴声依旧悠扬动人,一切透着熟悉的味道,弹琴的还是当年的那个人,只不过岁月如歌,年华易老,抚琴人脸上早已刻满岁月的痕迹,而听琴人的思念却永远留给了过去的那个人……
归来,其实是两个被命运捉弄的人对于过往美好的追求,就好像一个人在受了太多苦难之后总想从老天那里讨回一点补偿一样,但命运有时偏偏不让你如愿以偿,最后谁也没有等来期望的结局。唯一令人欣慰的是陆焉识接受了现实,选择了向前看,选择了用剩下的岁月来默默守候,哪怕到最后自己什么也得不到。
正是人世凉薄才让人间真情显得伟大,经历的越多就越看到人心的可贵。人潮聚散,得到与失去,到最后能够保留下来的一定是最纯最真的东西,因为人世间诱惑太多,经得住时间打磨的东西并不多,不禁感慨他们能遇见彼此是一件何其幸运的事啊。一个风流兼才子,一个佳人颜如玉,在及笄并发之年,对着一棵树默默地许下年轻的誓言,从此成为彼此牵绊终生的人。然而在乱世中,两个本该相依为命的人却相隔千里,孤独地迎接了每一场命运的风雨,承受了每一个时间制造的灾难,直到每一寸身躯再经不起命运的摧残,却因为那份难以割舍的爱可以继续相互搀扶着走下去,如此浪漫,令人感动,想到这里我又不禁想要讴歌生命了……
他们之间是爱情吗?是亲情吗?我觉得都不是,这份感情已经因为经历的太多而变得无法用语言表述出来,非要说的话那就是偿便人生苦难后还能彼此陪伴的幸福吧。就像一杯陈年老酿,浓烈、苦涩、难以入口,唯有懂酒之人方可品出其久经沧桑的沉静与香醇,享受乐在其中的幸福感。
懂酒的人,何尝不是懂人生的人。
诗人艾青在游新疆的时候留下这么一句话“活着的人都好好活着吧,别指望大地会留下什么记忆”。要是他现在还能重游故地的话也应该发出相似的感慨吧。也许苦难真的能够教会我们一些平常学不到的东西,它让我们变得珍惜眼前的生活。因为生命真的很脆弱,一不留神你的世界就会轰然倒塌;而偏偏人性又是这脆弱生命中顽强的部分,它总能在乏味中发现乐趣,于绝望中发现希望,甚至可以把苦中作乐也变成一件浪漫的事,这不能不说是造物主对人类的偏爱了。
高中时期珍藏的一段话,写在这里最合适:人生是一条顺流而下的河流,不可能不携带泥沙,尘埃和沿途的漂浮物。但人性中应该有种种强新的自我更新能力,它不停地接纳,沉淀,洗涤,不停地自我净化,从沿途的水源中吸取透明,让浩荡的清风吹拂出层层波浪。经历了浑浊而拒绝浑浊,携带着泥沙又放弃泥沙,让他们化作两岸的沃野,生长葱茏风景,而我们最终看到的,是一条划过大地闪着波光的动人河流。这是我至今为止看过对人性最真挚的赞美了,每每读来不禁感慨万千。
过去的都已经过去,那些说不完的苦难的故事,其实早已在喧嚣中落定。寂静即是情感,平淡也是爱,生活仍在继续,2014,祝大家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