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有病,天知否》读后感
不该忘却的耻辱岁月----《人有病,天知否》
尽管陈徒手先生在写《人有病,天知否》这本书时尽量保持客观的态度,试图真实的阐述历史,但是我们依然能够看到作者心中的压抑和愤愤不平,我想不管是那一个读者都不可能平静的读完这样的一部文学作品而毫无愤懑和触动。在政治风云的年代,文学很难不受政治的影响保持自身的独立性,作家的主体地位更是无从谈起,于是便有了历史上的悲情人物:
旧时月色下的俞平伯
午门城下的沈从文
丁玲北大荒的日子
一九五九年冬天的赵树理
郭小川,党组里的一个和八个
郭小川,团泊洼的秋天
汪曾祺的文革十年
浩然,艳阳天中的阴影
果戈里到中国也要有苦闷
老舍的话剧《茶馆》以独特视角描写了从戊戌维新失败到民国初年革命北洋军阀割据时期,再到国民政权覆灭前夕中国的历史变迁。老舍先生的市井生活底子之厚无人可比,真正钻到这些人的灵魂深处,把北京人写绝了,可是没想到《茶馆》的形成却经历了那么多的艰辛和无奈。
“老舍每改一遍,几乎完全是重写,他对工人生活是陌生的,对运动也搞不清楚。只有改了九稿以后,运动才结束,回过头来才算看的清晰。”“对多年不厌其烦的修改,老舍持平和、乐观其成的态度:‘想我这样的写家,不靠大家,一个人是写不出来的,我这个戏与大家合作非常愉快,愿意干到底。虽然原稿几乎被打碎,但我没有害怕,热情比害怕更有用。功到自然成,写十遍不多。’”
老舍自己也说改了十稿完全背离了当初的写作意图,可是那时的他只能一味的接受所谓来自各方面的“指导”,他的作品也只能沦为政治的附属品。文学作品本来就是人写关于“人”的,怎能忍受“千夫所指”,文学作品需要人的指点,但不需要别人指指点点。如果连作家自由思考和表达的权利都不能得到保障的话,怎能保证文学自由的书写人性。对于老舍这样的大家来说接受来自各方面的意见,甚至是一些根本不懂文艺的人的攻击,把原稿改了十多次,还保要持“乐观、平和”的态度,实在是出于太多的无奈。
然而对于“可爱”的知识分子的老舍来说,单纯的歌颂和接受是不够的,1958年《茶馆》停演后,各种非议已经接踵而来,有的已经提到路线、原则的高度,如认为全局流露了“今不如昔”、“怀旧”的情绪,全剧是在影射“公私合营”“反对社会主义”。老舍最终还是受不了几十个红卫兵轮着皮带打人这样的侮辱投湖自尽了,他用自己的沉湖为自己的作品做了最后一次无言的讲解,把解不开的思考疙瘩不情愿的留给后世,那双充满热情、不停的歌颂政治的手被无情的政治戛然毁掉。《茶馆》后面的故事依次展开,却以剧作者、导演、演员的悲惨遭遇演绎中国社会动荡的变迁,舞台背后的一幕幕场景比剧作本省更真实、更残酷、更无情。
如果说老舍是“可爱”的知识分子的代表那么,郭小川就是“单纯”知识分子的代表了,他是革命出身的天才诗人,如此热爱这个党,如此热爱这个国家,他真诚的歌颂伟大的党,他热情的欢迎新中国,甘愿把心都掏出来证明它的纯色,然而今天我们看来是很优秀的作品却是在狂热的年代只能给他留下一片绝望的星空。
1956年的“双百方针”实施以后,中国的文坛上出现了少有的繁荣的景象,很多优秀的作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然而他们并没有意识到那只是暴风雨前的平静,一场声势浩大的反右运动正在拉开帷幕,在他们还沉浸在自由的喜悦中时,禁锢的网正在死死箍住他们的咽喉。郭小川正是这样的一个单纯的知识分子,在阴谋繁荣的年代,他刚刚萌发的、鲜活的,充满生机的创作观念让他迸发出了无尽的创作热情,他以明朗、自由、热情的心境写下了《党组里的一个和八个》、《望星空》,然而这种热情却无形中为他规定了一大片无法逾越的创作禁区,诗人活跃的思维搁置了,创作的生命力明显萎缩。他曾经在反右中自我反省到:我当时思想混乱了,认为自己搞错了,心想我们是真的跟不上了吗?其实,主席的意思是放手让毒草出来,放出来再加以扑灭。我误解了主席的指示,思想情绪更是向右的方向发展。”其中“双百”的实质可见一斑。
第二篇:《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全集》读后感
知否这部小说格局很大,人物事件的复杂度也超于红楼梦,而且也迎合了广大受众的心理,是新时期的爽文。
但是红楼梦是伟大的小说留于青史,知否只能成为一时的现象,必将淹没于时光之中。原因也是明显的。因为里面的人物都不是“正常”的人。
且不说明兰是穿越之人,里面的人的善恶过于分明了。善的大,善恶的全身上下都是恶。这无疑让读者省去了很多思考,只需要动一动感情而已,宽赞一通好人,痛骂一顿恶人。就连里面前后看似有人物性格变化的顾二叔,终究的真相也是前面坏是众口铄金的假象,洗白了成前后一统的`好。众相的刻画变成了对立的两相,变成了奥特曼打怪兽,变成了游戏的升级。
而红楼梦这类伟大的小说里面是真正的众生相。很难说谁是真正的好人谁是真正的坏人。贾宝玉好吗,众星捧月,但他也害死了金钏;薛宝钗袭人好吗,也有着深沉的心机;贾政坏吗,只是封建家族冥顽的大家长罢了;薛蟠坏吗,人人责骂,但也不过是一个呆子而已。
曹雪芹刻画的这些人物的身上会照出所有普通人的影子。是所有时代的读者真正的镜像,照出了众生相。
高明的小说中是无我,作者隐于文本之后,对文中人物也没有批判和好恶,只是描述,是文学理论中叙述的全知视角。爽文的作者就是主人公视角,对文中人物的喜好厌恶也跃然纸上,于是他便挥着大旗领着读者跪拜冲杀,读者也就放下自己的脑子随之而上,怎一个爽字了得。
在蒋勋说红楼梦里提到美学家李泽厚对红楼的评价,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繁华盛景下的哀愁充盈于整个大观园,这也是像极了人世间像极了每个人的人生,包含了生命的弘大主题。这个主题的阐述红楼之前也就是金瓶梅,之后也就很难再有比肩的高峰之作了。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全集》精选读后感】相关文章:
1.吾弟,知否知否高中作文
2.知否美文
3.《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你喜欢赵丽颖还是盛明兰?
4.优秀诗歌:作业知否
5.一段春愁君知否散文
6.试问涟漪,爱无言知否初一作文
7.知否小学生作文350字
8.绿树芳名君知否心情日记
9.主人忆尔尔知否,抛却青云归白云全诗鉴赏的内容
第三篇:知否 第一集观后感
知否 第一集观后感
当认真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这次观看让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这时候最关键的观后感不能忘了。观后感你想好怎么写了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知否 第一集观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从20xx年末到20xx年xx月,我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追完了七十多集的《知否》,还顺便把小说也看了。今天回过头来重温了第一集,发现这一集的安排是非常厉害的:
冬天,第一个场景就是卫小娘的炭火被克扣,几个下人为几斤炭火而吵嘴,其中还提到了很重要也奇怪的一点是现今是林小娘在管家。我们能从下人的争吵中看到这一家子的混乱,一个妾室管家,另一个妾室有孕在身却连屋子里的炭火都不够用。
下一个场景,我们终于看到了这个家的主人和妻子,他们在为了长女的婚事而争吵。其实,贯穿全剧/全书的,除了内宅中的争斗外,就是嫁女儿、娶媳妇的过程;甚至于宅斗,也是为了一桩好的婚事而服务的。盛家受到亲家的怠慢,大娘子盛王氏发脾气,主君盛纮好言好语相劝,二人终于和好。这个场景就暗示了未来盛家在嫁女儿过程中的不顺利、盛家夫妻二人未来的种种不顺心的事。
之后,《明兰传》的主角盛明兰出场。此时的明兰只是一个小丫头,但已经非常聪明懂事了,知道体谅生母。而好不容易争取到的炭火不能用的事实再次提醒我们,明兰的母亲卫小娘在这一家的地位非常有限,而明兰是一个从小就不受宠爱的丫头。这个场景中,卫小娘提到让明兰去祖母身边伺候,也在之后变成了现实。
下面就是订婚的宴席。整个这一场戏,穿插了盛家和亲家之间的矛盾,祖母对即将出嫁的盛家长女华兰的教诲,未来的男主顾廷烨和盛家兄妹长枫、明兰之间的投壶比赛,盛家夫妻二人的面和心不和等等。细致分析需要很多时间,我懒得写了,哈哈。这场戏很好地展现了剧中多位人物的性格特点,比如王氏的急躁,盛纮的爱慕虚荣,祖母的有远见等。
投壶的戏结束后,是顾廷烨和盛长柏的结交。这个结交对于后面的剧情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长柏也是影响明兰和顾廷烨感情发展进程的重要人物。
接着又是卫小娘对于明兰的教诲。由于小说中明兰是一个穿越人物,其行为就容易理解了。而电视剧中明兰没有穿越人物的设定,那么此处对于明兰生母这一角色的加戏我觉得是很正确的选择。有这样一个明事理的生母不断对明兰进行教育,明兰之后的超出一般孩子的言行才会有较为合理的解释。即便如此,明兰在之后几集中近乎完美的表现还是会让人惊讶。
这一集最后的一场戏是对盛长枫在宴席上的表现,进行惩罚他险些将亲家的聘礼输给了顾廷烨,多亏明兰出手,盛家才保住了颜面。这场戏里,盛长枫生母林小娘的戏份很重,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一个柔弱可怜的妇人的形象。而身为观众的我们知道,她一面做戏扮可怜,另一面已经贿赂了主君身边的人;既保护了自己的儿子,又让盛纮夫妇跳不出错来。说实话,林小娘和王大娘子的争斗,是这部剧的前半段吸引我追下去的重要原因。
总结一下,第一集介绍了众多的出场人物,并且很好地展现了他们的性格。分析了这么一大通的目的是什么呢?我是想说,编剧对于小说的改编我觉得是很好的.。有很多小说的粉丝看了第一集就疯狂吐槽电视剧乱改。而我不是小说的粉丝,某种程度上可以更加冷静地看待这些改编。
我们来看一下改动有哪些。在小说的开篇,盛家在泉州,由于盛纮工作的调动,即将搬到登州。此时,卫小娘难产而死,姚依依在现代世界发生车祸,穿越到了盛明兰身上,发烧昏睡不醒。华兰的亲事也没有定下来。而之后的剧情中,盛纮费了很久的时间才定下华兰的亲事,顾廷烨也是在小说已经开始了三分之一的时候才首次出现(这是一部百万字的网络小说),并且他并不是长柏的好友,而是华兰丈夫的好友。明兰清醒之后根本没有任何卫小娘的记忆。所以我想到的比较大的改编就是三点:华兰的亲事,顾廷烨的出现,明兰对生母的记忆。
上文已经提到过,由于在电视剧中明兰没有穿越的设定,因此生母对她的教育是很重要的。这一个改编很好。顾廷烨的出现时间点前提,这个改编我认为是为了电视剧的效果。在这部七十多集的电视剧中,赵丽颖在第五集出现,已经让包括我在内的一些人着急了(尽管我很喜欢饰演童年明兰的小演员)。角色和演员是类似的,如果男主角到了二十多集的时候才第一次出现,并且只打了个酱油,又过了十几集后他的戏份才逐渐多起来。那么观众怎么能够接受这样一个主角呢?就算是小说,通过作者后记,我们也能看到,在更新的过程中,作者选择晚出现的顾廷烨作为最终的男主也是承受了很大的压力的,受到了很多粉丝的非议。因此,让顾廷烨早早出现,并且在初期就给他很多正面的戏份,比如和长柏结交,是一个非常好的改编。
最后,为什么将华兰的亲事提前呢?我们上文分析了那么多第一集的作用,而这一切都要归功于有为华兰提亲这样一个大事件。只有这样重要的事件,才可以将盛家的老老少少的表现都放在一起来看。如果如小说一样,只有单纯的调任和搬家,戏剧冲突恐怕要打折扣。另一方面来说,将华兰早早嫁出,后面盛家的宅斗就只有如兰、墨兰和明兰三姐妹及她们背后的势力,这样人数少了,却可以更加惊心动魄。
这一篇文章不知怎得,从观后感变成了对第一集的无聊的阅读理解。而且我的分析也并不细致,没有对每个场景中具体的戏份进行阐述,而只是简略提到了这些戏和后文的关系。今天已经写了这样多,不想再写了。观后感,有机会还是要再写的,只希望不要再写成现在这个样子的东西。第一集只是一个开篇,后面还有很多精彩的段落我很喜欢。其实最重要的,还是戏中人物之间的情感,以及他们带给我的感动。没有这些东西,电视剧是不能吸引我们追完的。
第四篇:《大家都有病》读后感
不能摆脱的依存症
记得当年闺蜜买了一本绘本,作者是那个曾画过《粉红女郎》的台湾漫画家朱德庸,名字叫做《大家都有病》,讲述的是“一个有病的社会,一个有病的时代”。但当时我没有急着去翻看别人的“病症”,而是认真地想了想,自己得病了吗?我还有的治吗?
几年前没有思考出一个所以然的问题,到高中生涯都结束了也还没有想明白,如果每个人都必然会有病的话,几年都还找不出病因,是不是属于病入膏肓了?然而天无绝人之路,我忽然想起了身边人最爱跟我说的一句话:“你一个人是会活不下去的吧?”这不是在指我有多害怕孤独,而是在说我没有了别人的帮忙,我就很难做成一件事,并且这个别人指的也只是特别熟悉的人。大概这就是我的病,我得了一种叫做“依存症”的病。
依存症其实很常见,每个人都多多少少会对自己身边的人或物保持一种特殊的依赖感,严重的甚至会达到痴狂的状态,这也常常会使其他人感到费解。有的人执着于耳机,即使不听歌的时候也一定要将之挂在脖上;有的人依赖背包,不管出行远近都一定要背着;也有的人只习惯于属于自己的那张床,在外夜宿就注定难眠……可能在很多人的眼中,只有矫情的人才能得上依存症这种矫情的病,但是啊,再大大咧咧、没心没肺的人,心底都存在着对某事某人的依存,不是没有,只是不说。所以,如若你对一个人的依存症感到难以理解,那么也还请试着理解他(她),因为你也许也跟他(她)一样,只是你们所依存眷恋的东西不同,仅此而已。
来说一个故事吧。
记忆中,有个姑娘,破天荒地养了一只仓鼠做宠物,她说那是朋友送的,也不好拒绝,就那么收下了。刚开始时,她对它也就那样,关在笼里,每天就投点儿食,也不注视,也不打扰,我们都觉得她的状态甚至比关在笼里的仓鼠还要惊恐。她没有养过宠物,这样的样子常常会引得我们这些身边的朋友发笑,我们大多都养过很多很多宠物,所以对于和宠物相处也就显得习以为常了。然而她不一样,她还是在这个领域的初学者,一切与它的接触都是那么小心翼翼。后来啊,这只仓鼠仿佛成为了她的灵魂伴侣,成为了她寂寞时的谈天对象,有时她还会把食物捧在手心,让小仓鼠蹲在其中“咯吱咯吱”地咀嚼。
故事的结局总是出人意料的,过了将近一年,姑娘在一次搬家过程中永远失去了她的仓鼠,仓鼠笼子被压得变了形,而里头那只肉嘟嘟的小身体也没有能力再爬起来靠近她了。后来我们去找她,知道了这个不幸的消息,本想安慰安慰她,却看她扯了一个笑说:“哎,还好我不算矫情,不用花费精力挖坑埋了它,反正它的生命也就只有两三年而已,少一年也没差,迟早都要走的。”再后来我们知道了,她把它的尸体扔进了垃圾桶,并亲自将垃圾袋装进了垃圾车,随其走远。我们都在背后揣测着,是不是这个姑娘太过冷漠了,还是也许是本来就不爱动物的原因吧,做得近乎不近人情,连眼眶都没红一下。
再后来怎样了呢?姑娘每经过宠物市场时,都不会为笼子里的可爱的小仓鼠们驻足,当然,她也再没养过仓鼠了,直到我们都淡忘了这件事。有一次我们去她家吃饭,她的妈妈把当年的事翻出来当作笑料告诉我们:“这孩子真是傻得很,当年啊,她养的那只小宠物不是死了吗,她呀,就晚饭也不吃,在房里哭了一晚上。还有一次,我听见她在房里跟人说话,我以为是谁呢,没想到居然是对着那小家伙的照片在聊天,吓得我啊,那段时间还真觉得她是病得不轻!”姑娘一直低着头吃饭,也没辩驳什么,她妈又说道:“既然喜欢,当初再买一只不就好了吗,性子就是倔,非要说什么‘不一样不一样’,我看都一样……”阿姨还在继续爆料,但我听到这里,突然就笑不出来了。没错,姑娘是病了,病得不轻,她依存着那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小可爱,任何一只其它的都无法替代!
于是我现在每回想到姑娘,都会把她跟圣·埃克苏佩里笔下的小王子联系起来,他们俩都得了一种叫“依存症”的病,小王子执着于一朵与众不同的玫瑰,姑娘执着于一只绝无仅有的仓鼠。而我们这些旁人,只认为他们就是偏执而已,在我们眼中,那些独特的东西却跟它们的同类近乎一样。
再回到我自己的问题上来吧,也是一样的病症,不过我依存的不是一件物品或一只宠物,而是一群人,一群我愿意称之为“朋友”的人,我为什么会依赖他们,因为依存症就是这样,在患者心底的某个地方总存在着一片天地是完全属于他所爱的事物的,而越爱,自己就越不能自已。我很开心自己会患上这样一种充满人情味儿的病,想通了之后,现在每回再有朋友笑我:“你是不是一个人会活不下去呀?”我会理直气壮地告诉他:“对呀,没了你们我还真活不下去!”
所以说,我对于这样一种病呀,不是不想摆脱,而是无法、是不能。
第五篇:知否,知否,从警应自立自律
知否,知否,从警应自立自律
七监区
**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同事,大家好: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一书中提出了“人生三大境界”。
第一大境界用一句古诗来概括那便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漫漫人生路,蜿蜒曲折长,不知前程迷茫,唯有立足本心。这第一境界便是“立”,是立志、立行,是下定决心的改变,是迎面困难的坚定,是孤独前行的勇气,是从头再来的信心,当我们只有达到了第一境界,才会有第二、第三境界。
那何为“自立”呢?有青年民警说“我三岁时候就能帮妈妈打酱油了,妈妈夸我能自立”;也有青年民警说“不对不对,我寒暑假勤工俭学赚学费才能称的上自立。”:还有青年民警说“我不要家里一分钱努力工作买车买房才能叫真正自立呢!”
自立仿佛很远,成功立业才能彰显,其实自立很近,身边小事见真知。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将我们的备勤房打扫的干干净净便是一种自立的表现;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摸索着独立完成一本本减刑假释材料便是一种自立的表现;不畏浮云遮望眼,我们理清犯情,冷静处理突发事件便是一种自立的表现。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将领导同事的批评教导铭记在心不断改进更是一种自立的表现。
“路要靠自己去走,才能越走越宽。”青年民警成长无捷径可走,唯有自立的开始,扎实掌握专业知识,提升独立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才能为今后的人生发展打好坚实基础,才能踏踏实实走好今后的从警之路。
回过头来,那么人生第二大境界又是什么呢?人生的第二大境界也可以用一句古诗概括,便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个世界上本没有平坦的康庄大道,当你明确了自己想去哪儿并且全力以赴奔跑的时候,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为政之道,修身为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没有修身,何来最后的成材卓著;没有自律,何来真正的自由。
我们如何做到自律呢?要有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坚定信念,严格遵守工作八小时外纪律要求;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态度,到岗一分钟尽责60秒,恪尽职守不断奋斗;要有功成不必在我豁然大度,脏活累活抢着干,不计较个人得失;精彩的人生,始于努力,赢在自律。“你有看见过凌晨四点的洛杉矶么?”篮球明星科比的这一句话在互联网上广为流传,凌晨四点出门练习的经历完美诠释了他对于篮球运动的努力和坚持。有青年民警开玩笑说“这没什么,我也见过凌晨四点的十里丰啊,因为我在夜巡啊。”可是静下心来想想,我们能每天都4点起床吗?我们能像科比一样坚持20年吗?是啊,我们也许做不到科比般强大的自律,但是我们可以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永葆赤诚之心,恪守人格修养的自律;永存敬畏之心,恪守行为习惯的自律,严以律己,严以修身,不断跳出舒适区,走出一个更好的自己。
知否知否,唯有自立才能自强,唯自律才能自由;
知否知否,唯有望尽天涯路,为伊消得人憔悴,才能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最好的结果就在那灯火阑珊处。
知否知否,从警应自立自律。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