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校本教研展示课总结
从十月中旬开始,按每组的推荐,我们举行了校内语文优质课的展示。共计:语文7节、国学2节。从展示课情况来看,几位主讲教师都做了认真、充分、精心的准备。每节课都各有特色、各有韵味,相信每一位参与听课的老师只要用心听了都能有所启发,如果你能从中学到一点并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就是你最大的收获,“以教定研,以研促学。”下面就这九节课,和老师们
交流一下我个人的看法:
一:对展示课的点评
一年级凌颖老师主讲的《ai ei ui》是一节扎实和常规的拼音教学课。亮点如下:
1、创设了乐学的情境。老师用直观形象的图片、用扳手腕的游戏、用儿歌、用图片、用富有亲和力的语言和激励性的话语,为学生创设了乐学的情境,注重了学生情感的激发。
2、三个拼音的出现方式,老师颇具匠心、自然巧妙。
3、注重指导学生一年级拼音书写的规范性。稍显不足的是,由于是回头课,孩子们熟知了所学内容,因此,我们没能更好地看到学生由不会到学会的过程。
二年级汪伟老师主讲的讲读课《从现在开始》。亮点如下:
1、充分表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整节课看到了学生自己读、自己说、自己评、自己做的环节,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发言积极。
2、注重了学法的迁移和指导,运用了不同的教学方法,来处理大致相同的“猫头鹰”、“袋鼠”、“猴子”争当大王的教学内容。启发了学生的思维,提升了学生学习的能力。
3、体现了快乐的课堂。每个学生戴的头饰,学生分角色地表演,老师充满感染力的语调,多媒体适当的运用,为课堂增添了不少趣味和快乐。本节课美中不足的是:(1)老师要进一步加强普通话的练习;(2)老师要更加关注学生的发言;(3)随文识字要继续加强。
三年级张慧老师《找骆驼》,整个教学设计环环相扣、循序渐进,尤其对三年级学生:(1)由出示主要内容的提纲来提高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2)由回顾文前编者的问题来培养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去思考的习惯;(3)由文中词语,到相关的扩词的联系,由文中的语句到相关句式的练习培养了学生迁移、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4)由文中的结论到引导学生追根溯源的思考和分析等这些方面,说明了张老师在教学中把握住了三年级词、句、段的教学重点。但由于多媒体课件出现了一些问题打乱了老师的思路,让老师有些紧张,影响了课堂教学的发挥。学生精彩的朗读反衬得老师的点评有些平淡;一些富有趣味性的教学环节却被老师单
一、缺少感染力的语调所掩盖;整个课堂氛围显得沉闷了些,缺少生机和活力。建议:
1、多磨砺自己,多增加面临实际教学事件时需要的教育机智,多一些驾驭课堂的能力;
2、进一步丰富语言,要想感染别人,首先要感染自己。
四年级周蓟榕老师主讲的《巨人的花园》,前半部分讲的是美丽的花园,后半部分讲荒凉的花园,前半部分老师的情感很平淡,给我们的印象也不深刻,后半部分老师的感情、语言渐入情境,所以,老师的配乐范读、引导学生读都很煽情,在老师的带动下,学生的读书也入情入境了许多,这一点是周蓟榕老师最大的进步。本节课,从教学设计上,老师采用了中年级段以读促学的教学模式:初读整体感知,细读合作探究,品读品味想像,研读体会感情。值得商榷的是:(1)还是没能看到学生更加精彩的品读(2)学生回答问题时稍显雕琢过多的痕迹。
五年级王雪老师主讲的《桂花雨》,这节课让人印象最深的是停电后,王雪老师仍不慌不忙、有条不紊继续进行的那份从容和镇定,尤其是老师对桂花雨的那段范读,即使没有音乐的渲染,也让整间教室浸润在桂花雨的芬芳里,让人陶醉,所以课文还需美读才能焕发出“美的辐射力量”。从教学设计上,王雪老师以八次“香”字统领全文,以“摇花乐”来体会儿时趣、思乡情,由景及事到抒情,关注了高年级段对写作方法的领悟和赏析。在“摇花乐”这一教学环节中,老师通过让学生联系生活情境唤起情感体验,用不同的方式去读文本、去想像,逐层深入,读书的效果一次比一次好。但也还有以下几处值得商榷:(1)就全文而言,读的还不够,尤其是对“香”字的品读不到位,课堂上读书的高潮还没出现(2)文本蕴含的思乡情体现还不浓郁,因此学生上台的表演显得有些嬉戏,缺少了质朴的真情实感。所以王老师还要多深入教材,潜心备课,方可抓住脉络,这样,教学艺术才能更上一层楼。
五年级王灿老师主讲的《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我们有感于王老师标准、流畅的普通话;有感于王老师能用自己充满感染力的语言与范读为大家创设了一个丰富的情境;有感于王老师对文本教材整体的把握和驾驭的能力。所以,课堂上洋溢着激情,洋溢着感动和欢欣的情愫。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以姚明回答记者的话,“还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呢?”导入课文,以板书启发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以“小钱是不幸的,有是幸运的”为切入口,浓墨挥洒,以学生个性化品读的方式,以联系上下文体会词语意思的方式;以“大地震图片”唤起学生情感体验的方式;以合作、探究、研读等方式,一步步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最后学生的齐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节课老师还需思考是:
1、如何把老师的讲更多得变成引,如何把老师精彩的语言变成学生精彩的回答,如何更好地体现以学定教,以学生为主体?教学需要反思,才能更加精益求精!
六年级王孝彬老师主讲的《穷人》,亮点如下:
1、导语幽默风趣,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课堂充满了平和、宽松、愉悦的氛围。
2、本节课王老师以“5+2”为切入点,以主人公忐忑不安的心理描写为重点,又以“5+2”为升华点来设计教学过程,结构新颖、耐人寻味。尤其是采用了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去领会桑娜忐忑不安的心情:打乱顺序的5句话,相关动作、神态的描,拆字理解,标点符号的体会等。这节课较之前而言,王老师有了很大的进步,很多问题引导的多,而不是直接告知学生,学生参与多了、自主学习多了、思考的空间多了。但也还有以下几处值得商榷:(1)本文是讲读文,在整体性的把握上略显不够(2)齐读方式略显多,重点句段可再加强品读(3)以穷人为题可让学生找找主人公生活的窘境,以更能理解主人公复杂的心情(4)结尾处可以以歌曲《好人一生平安》来升华、渲染!
张德方老师和汪蕊老师为我们展示了两节国学课,让我们也大开眼界,浸润着经典作品的芬芳,感受着传统文化的魅力。张老师《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课中,张老师浑厚、响亮、富有磁性的声音及鼓励学生读书、回答问题时富有亲和力和启发性的语言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次,张老师广博的知识面,对相关知识的拓展也让我们耳濡目染,同时,张老师在介绍不同的词牌时,能化难为易为生活中的歌曲时,让我们也听到了张老师的歌声,看见了他刚劲有力的粉笔字。这些都展示了张老师很好的语文素养与潜质。值得商榷的是:本节课在教学结构的设计上还需进一步调整,建议为:第一环节导入时可让学生介绍一下对赤壁之战的了解;第二环节读书的教学安排可按张老师的设计进行,适当时老师也展示一下范读;第三环节理解意思,可让学生对照注释,先理解这首词的意思,同位间说一说,疑难处老师帮助讲一讲,通过检查要达到学生都能理解这首词的意思,第四环节体会感情和相关的拓展。
汪蕊老师主讲的《弟子规》这节课,就教学结构安排而言,针对二年级孩子来说,很合理。做到了深入浅出,环环相扣,寓教于乐,达到了一定的思想教育作用。尤其是用“孔融让梨、孟母三迁、程门立雪”三个小故事引入国学,让人耳目一新。其次,汪老师的教读也让人印象深刻。同时,课堂上的拼音读、开火车读、争小红旗读、学生拿卡片找朋友齐背等形式很好,让整个课堂读书的氛围非常热烈。第四个特色,为帮助学生理解每句话的意思,老师穿插了一些小故事和动画视频,丰富了文本内容,让学生感到通俗易懂,容易受到启迪。稍显不足的是:在理解作品时,稍感整体性欠佳,老师一句句牵着学生去理解,生怕学生不会。可让学生对照注释再结合译文让学生说一说,尽可能地让学生说出每句的意思,看学生理解的怎么样,然后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举例说明自己的理解,然后再穿插老师的小故事,效果会更好一些。
这两节各有特色,但对译文理解的重视程度还要加强。语文课玉国学课的共同点:都加强对文本的朗读,都注重对文本内涵的把握,都渗透对文本情感的体会,都有相关的拓展点,但语文课更侧重于字、词、句、段、篇等语言文字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训练,而国学课则倾向于朗读、理解、背诵,更侧重于文本的内容和思想性统一的体会,更需要以诵读、以理解为基石唤起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体验,更让学生明白:哦,国学中的经典作品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航向标,是指示灯,进而能够引导学生引起思想上、行为上的一些改变。国学课也是让我们学校开设的单一的“周学一语、“日行一善”的理念贯穿在丰富的国学课堂中。所以,国学课要“倡简”、“务本、“求实”、“有度”。国学课首先要解决的是:1会背原文2会背译文。国学课堂可以体现“五个一”:读一读、看一看、说一说、背一背、谈一谈。
二、给老师们的建议:
1、对一、二年级老师的建议:
1、识字是首要任务,阅读教学是识字的基本途径,要在语言环境中识字。
2、识字方法很多,要让学生用自己最习惯最喜欢的方法识记汉子,激发兴趣。
2、对三、四年级老师的建议:
1、三年级承担了写段的教学任务,所以教学文本时要分析写作特色,初步掌握写作方法;
2、三、四年级承上启下,不能忽视生字词的教学,识字、写字、联系上下文理解词意仍然是需要关注和把握的重点。
3、对五、六年级老师的建议:
1、加强品读,注重效果
2、以学定教,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老师主导性
3、在领悟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及写作方法上还需加强
4、作为语文和国学老师都要进一步“三个加强”:(1)、加强普通话练习;(2)、加强语言的感染力;(3)加强有感情地范读课文及必要时教师要养成教学生读书的习惯。三、一点感受:
展示课前后,我欣喜地看到了有些教研组同志间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比如:教研组长徐丽萍、陈久云、张德方,老师熊慧琳、王申辉,这些同志都能为本教研组有展示课的老师忙前忙后,给予热情的支持、配合和帮助,希望这种团结友爱的精神在以后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继续发扬光大!同时我也感受到了有些老师能听从学校安排的大局意识,比如王灿老师,在家里有极特殊的情况下,也能听从学校安排作了加课展示,比如李迎春老师,能克服长期以来有人听课就紧张、怯场的特点,给同教研组的新手进行了扎实的课堂教学展示。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以上的点评仅是我个人的一些看法,贵在交流和探讨,不当之处,也请老师们交流指正!
第二篇:校本教研典型案例展示
校本教研典型案例展示
《林黛玉进贾府》教学与《红楼梦》基本阅读对策研究
西安市83中 王晶
2010~2012年西安市83中 王晶等老师进行了一次全面系统的校本教研尝试,“《林黛玉进贾府》教学与《红楼梦》基本阅读对策研究”。
目录“
《林黛玉进贾府》教学与《红楼梦》基本阅读对策研究
(一)陈述问题
1.引导学生阅读经典的必要性是不容质疑的 2.《红楼梦》是我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 3.多数学生不能卒读经典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二)寻求合作并制定方案
1.了解当前本课题研究状况以及要解决的问题 2.学习了课程改革的相关理论
3.明确了研究方向,设计了研究的基本思路(三)采取行动
1、制定研修计划 2.调查研究阶段
3.研究《林黛玉进贾府》教法 4.解决问题和延伸
(四)成果呈现与分析
(1)调查学生阅读《红楼梦》的实际状况,研究学生读不下去的根本原因,形成调查研究报告。
(2)形成了以“激发学生阅读原著”为教学目的的《林黛玉进贾府》的课堂教学方案。
教学过程具体分为课前准备、课上引领、课中研读、课下激励四个阶段。
(五)评价效果
(六)总结启示
(一)陈述问题
1.引导学生阅读经典的必要性是不容质疑的
随着经济的发展,声讯时代的到来,“读图时代”、“快餐文化”对传统文本阅读尤其是经典作品阅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而经典作品是人类历史长河千淘万滤后的思想、文化、精神的结晶,蕴藏着至高无上的大智慧,是民族文化的奠基之石,是一个民族精神的成长的积淀。阅读经典可以获得高质量的精神享受:放飞人的想像力,激发人的创造力,触动人的灵魂。
鼓励经典阅读已越来越成为世界性话题,不少国家近年来都相继把阅读经典当作弘扬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雨果诞辰两百周年纪念时,法国在全社会尤其在青少年中就掀起一股“重读雨果经典作品”的热潮。近些年来,美国教育机构也一直致力向中学生推荐世界各国及本民族的优秀经典书目,并明文规定这些书目“数十年不变,且必须参加相关内容考试”。同样,为让青少年吸入足够的经典“正餐”营养,我国教育部在颁布的新教学大纲中,第一次明确规定中小学课外必读30种文学名著,《红楼梦》就是高中生必读书目之一。
2.《红楼梦》是我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
阅读和了解《红楼梦》对中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积淀文学素养是非常必要的。在新课程必修教材中,十周的教学时段里安排有两本名著导读的内容,《红楼梦》是必修三要求的必读名著。必修三的第一课就是《林黛玉进贾府》。课改区高考题已明确涉及名著阅读内容。
无论从素质教育角度还是应试角度考虑,引导学生阅读《红 楼梦》都是非常必要的。
3.多数学生不能卒读经典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无论从素质教育角度还是应试角度考虑,引导学生阅读《红楼梦》都是非常必要的。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读图时代”、“快餐文化”对传统阅读尤其是古典名著阅读产生了巨大冲击。大部分高中学生读不了、不爱读、读不懂《红楼梦》,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样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就遇到了这样的问题:
《林黛玉进贾府》(以下简称《林》)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是人教版教材必修三的第一课。长期以来这一课的教学却是困扰师生的一个大难题。
因为《林》为人教版必修三第一课,在寒假期间我们一对此课的教学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布臵寒假作业要求学生阅读《红楼梦》原著,教师在假设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下备课,开学第一节课开《林》,在教学中我们才发现我们的教学设计是架空的,大部分学生根本没完成寒假作业。
首先从教师层面看,《林》是寒假之后的第一课,教师上课面临的难题是大多数同学没读过《红楼梦》,没预习课文,而此课篇幅长,内容多,教参建议教学用时为三课时,这对大多数老师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即使在加三个课时教学依然难以展开讲透,细节把握不到,学生无法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其次,从学生层面讲,绝大多数学生对《红楼梦》没兴趣,读不懂,读不下去。而开学第一天,学生还沉浸在过年的喜悦中,预习课文都很难,更别说参与教学了。
学生为什么不爱读此书?如何让学生耐下心来把《红楼梦》拿起来,读下去?怎样进行《林》的教学才最贴近学生实际?最有实际效果?这是一个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二)寻求合作并制定方案
随着我校教学研究各项制度的建立完善,教学研究之风日益浓厚,我们以校长深入我年级一线任教并引领教研为契机,认真领会校本教研课题小处切入,问题来自教学,研究基于教学,成 果用于教学的指导思想,明确了校本教研的途径和目的,树立了探索研究的信心。
1.了解当前本课题研究状况以及要解决的问题
目前国内关于中学生阅读现状的调查研究很多,对《红楼梦》内容及阅读方法的研究更是一个传统的课题,但是将二者结合起来,而从教材教法入手,研究如何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阅读《红楼梦》的课题,目前在国内尚属空白。
2.学习了课程改革的相关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人的认识不是来源于现实本身,而是来源于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和教学观是本课题的主要理论支撑。建构主义认为教学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允许建构的多元创造,注重学习的互动方式。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营造尽可能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情景,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进一步调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因素,发挥其在学习中的积极作用,促进学生在探索和协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达到建构语文知识和形成语文素养的目的。
3.明确了研究方向,设计了研究的基本思路
经过反复研讨,我们决定把研究的着重点放在必修三第一课《林黛玉进贾府》的教学上。
本课题通过对学生《红楼梦》阅读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了解学生的阅读困难;针对性地研究《林黛玉进贾府》课堂教学目的、教材剪裁和添加、教学思路及教学活动设计等。试图通过这一课的教学带动《红楼梦》阅读。也就是尽可能使此课的教学效果成为一个诱饵,逗引学生去阅读原著、爱上原著。使学生最大限度的了解《红楼梦》,对《红楼梦》达到基本的阅读,进而上升到鉴赏的程度。
(三)采取行动
1.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大多没有完成阅读作业,这一现象引起我们的关注,我组开始研讨学生为什么爱不读此书,如何让他们读的问题。在教研活动时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在于校长亲临我组研讨的过程中,我们逐渐受到启发,眉目清晰,确立了通过《林》的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达到基本上能阅读的研究课题。为此,小组多次研讨,制定课题研究的可行性计划,研究方法及明确具体人员分工。(附2:研究计划及分工)
2.调查研究阶段
小组研究设计调查问卷(附3:调查问卷),了解学生阅读心态、阅读进度、阅读困难、阅读收获。对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学生的阅读现状及阅读的主要困难,针对问题研究解决办法。(附
4、调查报告)研究如何通过《林》一课的教学,最大限度的针对学生阅读现状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带动学生,吸引学生完成《红楼梦》基本阅读。
3.研究《林黛玉进贾府》教法
首先依据调查问卷的分析统计结果,集体研讨教学目的,课型设计,教材教法。然后每人拿出一个课堂教学设计,在组内交流研讨。最后汇集各人思维亮点,教法亮点,打造精品教学方案,突出教材引领作用,使课堂教学达到激发学生兴趣,逗引学生阅读的目的。(附5:原《林》教学设计1;附6:《林》教学设计修改讨论稿及相关音像资料)
4.解决问题和延伸
⑴再次明确的基本阅读要求,对教学后的阅读情况进行跟踪调查,使多数学生达到基本阅读要求。
⑵成立阅读鉴赏小组,鼓励深入研究,展示阅读成果。
(四)成果呈现与分析
(1)调查学生阅读《红楼梦》的实际状况,研究学生读不下去的根本原因,形成调查研究报告。
(2)形成了以“激发学生阅读原著”为教学目的的《林黛玉进贾府》的课堂教学方案。
调查的主要问题:
1、学生真实的阅读心态。
2、学生阅读进度如何?
3、在阅读过程中存在哪些障碍?
4、阅读《红楼梦》后 有何收益?
调查方法与对象:
本次调查采取问卷调查、座谈访谈的方法对高一年级学生532名学生进行调查。发放调查问卷532份。收回问卷530份,其中有效问卷530份,有效率达100%。
调查分析结论:通过调查分析我们了解到了高一年级学生阅读《红楼梦》的整体状况,了解到学生对阅读在主观上并不排斥,但在实际阅读中也确实存在障碍,主要是:
1、难度大。《红楼梦》半文言半白话的表达,大量诗词、典故、术语成为阅读的首要障碍,大多数学生感到阅读很艰难,读不下去。
2、篇幅长。必须花费大量时间才能读完,这对习惯以快餐式阅读的当代中学生和整天奋战在数理化题海中的高中生来说的确是件难事。首先就难以有时间的保证,因此,即使有些学生一开始很有兴趣,可坚持不了多久就放弃了。
3、《红楼梦》人物关系复杂,一时半会难以理顺,很多同学读不了几回就有繁冗混乱之感,缺乏耐心再读下去。
4、《红楼梦》内涵丰富,主题深刻,反映了广阔的社会背景。学生对历史没有充分的了解,不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这也成为学生阅读的一个困难.
5、多年来,社会普遍对课外阅读的重视不够,有些家长一看学生读小说就反对,认为是看闲书,学生本身就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如果家长反对,学生就顺理成章放弃阅读。
(1)调查学生阅读《红楼梦》的实际状况,研究学生读不下去的根本原因,形成调查研究报告。
(2)形成了以“激发学生阅读原著”为教学目的的《林黛玉进贾府》的课堂教学方案。
如何使学生耐下心把《红楼梦》拿起来,读下去?这是一个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也是中学语文教师应该肩负的历史责任。而课堂就是完成这一使命的一个重要阵地,我以为教师有必要认真研究《林》 的教学方案,使之成为解决这一为问题的重要途径。
《林》一课到底应该怎么教?
新课程观认为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动态交互作用的“生态系统”,课程应该是生成、整合、实践的课程。所以教什么?怎么教?也应该是随着学生实际情况而动态变化。既然我们面对的学生实际体验就是“没兴趣”“读不懂”,我们就有必要想办法认真思考如何通过教学改变这一现状。
为此,我针对《林》的课堂教学思考了三个问题:
1、如何定位本课的教学目标,才能既符合教材要求,又不脱离学生阅读实际?
2、教师讲多少?讲到什么程度最合适?
3、怎样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怎样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进而最大限度地阅读原著。
通过研究,形成了一个新的教学构想,即《林》一课的教学应该充分利用网络环境,运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教学过程具体分为课前、课上、课中、课下四个阶段。课前准备:
1、放寒假前,布臵作业要求学生阅读《红楼梦》原著,或看相关视频。明确要求必读《红楼梦》前五回。
2、利用qq或其他网络环境,创建班级群,在群里建立《红楼梦》阅读资料库及班级论坛,开展交流互动。
3、设计《阅读情况调查表》为第一课时教学做准备。课上引领: 第一课时
1、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寒假作业完成情况,教师点评分析,对完成情况好的同学进行表扬鼓励。
2、开展“《红楼梦》知多少”课堂讨论活动,激发学生兴趣。
3、学习必修三《名著导读》内容,初步感知作品。
4、布臵预习课文,要求学生找出自己感兴趣的段落朗读思考。(此环节是进入课文教学的必要准备和过渡)第二课时 感知课文内容,激发兴趣。
1、在预习基础上,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朗读,说明为什么喜欢这些段落,引导学生形成讨论问题。
2、将问题归纳梳理,列于黑板上。教师引导学生将问题集中于本课教学的重难点上,鼓励学生充分讨论,激发学生找到自己的兴奋点。
3、根据学生的兴趣点分组,选择感兴趣的题目进行研究。注:学生阅读生成及我设计的研读问题:
1、贾府的建筑及陈设。(引导学生研读课文及全书中关于建筑的描写,并总结其特点)
2、贾府的礼仪。(引导学生研读全书中贾府礼仪及当时社会的礼仪风尚)
3、贾府人物的服饰及造型。(服装质地、款式、发型、佩饰)
4、贾府里的人物关系图谱。(结合课后图标研究)
5、林黛玉进贾府行踪。(到哪里?见了谁?如何称呼?和林黛玉是什么关系?)
6、众人眼中的林黛玉,林黛玉眼中的贾宝玉,宝玉眼中的林妹妹是什么形象?
8、王熙凤的处世方式。(从这一课延展到全书)
9、研读《红楼梦》主要人物判词,从本课推测《红楼梦》中主要人物的命运。
课中研读:
1、结成学习小组后,老师明示要求,帮助学生制定计划,进行小组分工,限定时间,开始文本研读。
2、要求学生们围绕本小组选择的问题查阅原著(允许读简缩本、白话本、或看电视剧、连环画);借助网络在网络平台上发表自己的阅读感想。教师及时观帖、评帖,掌握学习动态。
3、形成小组汇报材料。安排一次作文,要求学生将研读成果写成小论文,制作演示文稿或网页为成果展示交流作准备。
(此环节改变了灌输式教法,由学生主动积极地建构知识,充分 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这一环节在课下完成,时间大约2—3周。)
第三课时
展示读书成果,实现资源共享。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研读情况的基础上,回归课文教学,依据重难点,精选几个小组来展示同学们的研究成果,着重选择与教材要求的教学目标(人物、情节、环境)相关的三个方面话题进行详细研究,达成教学目标。
(通过两周的问题研究,学生对原著有了基本的了解,也对课文比较熟悉了,课堂教学是有的放矢的,课堂成了对话、交流、合作、探究、展示的平台。)
课后激励:
1、成立“《红楼梦》研究小组”,引导有兴趣的学生对作品深入研读、达到个性化鉴赏的程度。
2、将学生优秀的鉴赏作品汇集成册。
(由点及面,带动学生广泛关注经典,阅读经典。)⊙这样构想的创新意义
《林》这一课涉及面广,生字多,难度大。牵扯到建筑、陈设、礼仪、服饰、饮食、诗词、人物及人物塑造方法等多方面内容,按传统教法,至少要四课时。但传统教法的弊端是学生难以参与到教学中去,老师讲的辛苦,学生听得无趣。我充分研究了学情,改变教法,根据学情制定了新的教学方案,践行了新课程理念。
〃改变了教学目标
原目标:
1、了解《红楼梦》的作者及故事情节。
2、体会本文重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及其写法。
3、了解课文中怎样描写贾府这一典型环境,理解环境描写的特点。
新目标:
1、通过名著导读和阅读课文,初步了解《红楼梦》内容。
2、通过讨论,寻找课文看点,激发兴趣,了解节选部分的情节大意。
3、通过分组,展开深入研读、网上讨论、发帖跟帖,让学生最大限度参与课文及原著阅读。
4、通过成果交流回归课文,理解环境描写、人物描写的精妙。(名著节选教学,目的在于以课文为抓手,使学生从情感上感受到“能读懂”,“《红楼梦》还是挺有意思的”,进而树立想读、敢读原著的信心。从知识上扩大了课容量,使此课的教学成为一个诱饵,逗引学生去阅读原著、爱上原著。)
〃更新了教学思路
原教法:第一课时介绍作者及《红楼梦》前五回内容。第二课时分析典型环境。第三课时分析典型人物及写人方法。
新思路:第一课时为引入课,第二课时成立阅读小组,将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转化为若干问题通过学案交给学生;课下组织学生针对感兴趣的一个方面进行研究性阅读;最后回归课文,在课上展示研读成果,达成目标。
〃打破了教学时空限制
教参建议本课教学为3课时,事实上,传统教法以教师的讲授为主,一般4-5个课时都难以完成。
新教法从时间上打破了连续授课的贯例,第二课时把研读任务交给学生。然后停下来,给学生一个研读过程(2周左右),之后再用一到两个课时让学生进行成果展示。从空间上打破了在教室上课的常规,阅读在课下进行,成果在网上交流,实现了资源共享。
⊙成立“《红楼梦》研究小组”激励优秀生对作品深入研究、达到个性化鉴赏的程度。将优秀鉴赏作品汇集成册。
⊙制定不同程度学生阅读方案,研究调动、激励不同程度学生达到要求的可操作性方案。使大多数学生对《红楼梦》的了解达到基本要求:情节有基本的了解,人物关系大致清楚,主要人物事件、性格有所了解。设计检测题进行考察。
《林》的教学,立足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充分体现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教学目标是调研学情的前提下形成的,教学过程充分关注到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网络教学,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自主研讨、交流展示等环节,充分体现了新课程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理念。通过这一课的教学,使读不了原著的学生大体了解了《红楼梦》的基本情节,主 要人物及其关系;使不爱读的同学产生了兴趣,进而达到粗略阅读水平;使有兴趣、读得懂的同学受到了激励,进而指导他们深入研究原著。总之,这一课的教学是我在网络背景下进行的一次以课堂教学带动名著阅读有意义的尝试。
(五)评价效果
行动结束以后,需要对实际效果进行评价。效果是在实践基础上产生的,是生成的,留有许多讨论的空间,因此我们充分展开研讨激发不同的人对效果发表不同的意见,为此我们展开了一下活动:
1.课题成果的研究讨论:首先在同学科范围内进行课题成果的研究讨论,不同年级教师对本课题的设计和研究内容进行了必要的补充和修正。之后,在全校范围内,对课题的研究过程及成果进行演示研讨;又将此课题在大学区教研活动中汇报。不断地研讨评价使课题日臻完善。
2.对课题的不断完善和充实:课题主要的研究阶段在2010年,2011年我校成为“十一五”全国规划课题研究实验学校,学校投资32万建立网络教室,我们有参加了“十二五”国家重点课题网络教学模式的研究,将此课题与网络教学相结合,进一步完善了课题内容。
3.专家的引领、评价:对于校本教研的概念理解我们的认识是有一个过程的,最初,我们认为只要是我们在学校中,基于教学实践的需求而进行的教研活动都属于校本教研,比如公开课、学科课外活动,在专家指导下进行的校本课题研究是我们深刻认识了校本教研的核心是“研”。
4.发表成果:依托此课题研,课题组的教师发表了6篇论文,课题获省级规划课题成果奖。
总结启示
校本教研是教师实现专业成长的有效读经,近年来,校本教研之风蓬勃兴起,教师们通过参加课题研究,使自己理论水平得 以提高;教学经验和教训得以总结反思;教学能力得以提高;同事合作得以加强;教学成果得以展现。所以,校本教研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
第三篇:语文展示课总结(最终版)
语文教师示范课总结
本学期学校举行了教师示范课展示活动。本次活动中,语文组由陈继文、王晓辉两位教师进行了示范课展示,参与听课人数多,效果好,起到了应有的效果。下面结合本次示范课,进行简单的总结。
1、值得肯定的地方:
示范课的两位教师高度重视这次活动,对自己的课做了精心的准备。从教学设计到课件制作,下了很大的功夫。同时进行了组内的集体备课,经过反复的研磨才走入课堂。教学过程中能根据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情况进行灵活的运用。整堂课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下进行。新课程理念在授课时得到了很好的落实。
2、听课教师在听评课中得到了收获和启迪
教师们听课的积极性很高,当堂无课教师积极参与,有课的教师串课去听。大家认真听、仔细记,对照自己的教学找差距。在评课时教师们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展示课教师介绍自己的教学设计思想,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听课教师点评展示课教师的教学,学习展示课教师的教学方法。无论是授课教师还是听课教师都从不同角度对这次活动发表自己的感想和认识,真情实感,收获颇丰。
3、不足
教师在课堂上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与教师的教学设计有一定的关系。部分教师在评课时存在着走形式、走过场的现象。
第四篇:三年级语文校本教研总结
让写字快乐起来
本学期,我们三年级语文组扎扎实实地开展教研工作,开学初根据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计划,制定适合本年级的教研内容和校本研修专题,做到每周有主题,每次有收获。在教研中我们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主要围绕写字教学展开专题研讨。就这半年来我们对写字教学的一点体会总结如下:
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是一项重要的语文教学基本功,是基础教育的基本任务。小学三年级是钢笔字教学的起步阶段,也是基础阶段。钢笔字教学时应注重学生书写习惯、兴趣的培养,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书写技能,让三年级的学生能使用钢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前三学段写字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写字,每天十分钟,做到天天练。可实际教学是写字时间不足,随意性大,重难点不突出,重视度降低。这学期,我们发现学生在汉字书写方面存在以下问题:1.笔画书写不规范,字迹潦草;2.混淆同音字、形近字;3.生字识记不准确,加减笔画的现象较多。如何持之以恒、扎扎实实指导学生们写好字,是识字教学时老师们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注重课堂书写指导
(一)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
新课程标准非常重视写字习惯的培养。教师有责任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比如,让三年级的学生在老师的提醒与纠正下,把“坐姿端正”内化成习惯。一尺一寸一拳头,头放正,身要平,两脚微微分。”写字之前组织学生轻诵小口诀,提醒自己坐端正。再比如先看后写。三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独立写字能力,课堂指导写字时提醒学生不能提笔就写或看一笔写一笔,而应该认真观察字的结构、占位,整体把握这个字;再引导学生在词语中、句子中、具体的语境中写字。这样既减少了错别字,又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审美能力,也使学生在不破坏对整个词语的理解和运用的前提下先看清楚字再写。
(二)激发写字的主动性
指导写字的过程不是教师的独角戏,学生主动参与非常重要。如教学《燕子专列》,布置预习时我就对学习生字提出具体要求:1.读准字音、观察结构想办法识记字形;2.把你认为易错的笔画用红笔圈出来。第一课时检查预习环节我直接听写生字,边听写边巡视,对学生有疑惑的字和集中出错的字进行强调。然后集体交流生字学习时的心得。他们观察细致,书写认真,参与度高。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调动了学生积极性。
(三)注重写字能力的培养
随文识字已成为语文教师的共识。把写字和语言环境,探究字源、理解字义联系起来越来越被大家重视。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写好字,还有助于深刻地了解我们民族文化,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比如,指导书写《燕子专列》中“跋涉”的“涉”字,我从以下几个环节进行:1.预习时读准字音、识记字形;2.阅读指导时感悟文本、理解字义。针对课文第二段内容,多媒体出示了燕子迁徙的情景,请学生说说都飞过了哪些地方,体会路途的遥远。再出示“跋”和“涉”的字形演变,这两个字偏旁分别是足字旁和三点水。学生形象地感受到“跋”是越山而行,“涉”是趟水而过;3.指导书写。“涉”的象形文字构造是水在中间,左右两侧各一只脚。楷书把“水”写在了左侧,“步”写在了右侧。“步”在甲骨文中是一前一后两只脚行进之意,右下边没有一点,如果有一点,就成了六个脚趾。指导后,学生练写、评改。“涉”的指导过程将音、形、义三方面教学内容有机结合,既有助于理解内容,又加深了学生对“涉”的识记和把握。
(四)培养学生掌握规律把字写美观的能力
汉字是造字规律很强的字,有独体字、合体字。如果是独体字,书写时要字体居中,突出主笔。如果是合体字,要把握字的结构特点。每种结构书写规律不同,把握了规律就能举一反三,以一代十。《燕子专列》中“启”和“疲”都是偏旁在左上的半包围结构的字,教学时发挥学生自主性,先观察这两个字的特点,请同学在黑板上写,大家共同评议如何把字写漂亮,学生总结出书写时被包围部分不是藏在
部首里,而是超过了部首向右伸展,这才能使整个字左右均衡,字形沉稳,美观。尤其是“疲”字的最后一笔“捺”要有顿笔,要写舒展。再请学生对照例字,结合刚才的评议写两个“疲”,然后独立写好“启”。符合书写规律的汉字还有很多,课堂教学重在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掌握规律。在平常的作业中不断巩固把这类字写美观。
《燕子专列》在两课时的教学中指导了九个字,把写字指导融入阅读教学,避免因时间集中、方法单一导致的教学效果下降。在指导学生把字写正确,写美观的同时,注重发挥学生写好字的主动性,培养写字能力。
二、平时注重培养学生写好汉字的能力
(一)养成提笔就是练字的好习惯
教师课堂指导的写字习惯迁移到家庭作业非常关键。我们要培养学生提笔就是练字的好习惯。为此,我们建立了班级作业书写的评价机制。
1.自我评价
学生在认真书写、检查、改正后,按5分制在右下角给自己的作业打分。学生们很珍视这个自我评价的好机会,促进了他们认真完成每次作业。
2.教师评价
书写工整的学生,会赢得一枚“书写工整”的小印章。得到5个小印章就可以换一朵小红花贴在作业本封面上。积攒3朵小红花的学生就可在班级展览栏中选一次你最满意的作业展览。同时,每三周更换一次的班级书写展览中展出其他学科的优秀作业。强烈的荣誉感促使学生们认真书写每一科作业。这一过程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耐心、细心、爱美之心。我们通过有效的评价,学生的书写和综合能力得到了提高。
(二)充分利用字帖写好汉字
字帖是学生第二个写字指导老师。我们每天下午有5分钟的练字时间,每天伴随着舒缓的轻音乐,全班同学和语文老师共同练字。那样的氛围,非常有助于学生养成练字的好习惯。
鲁迅说:“汉字是中国人最为重要的书面交际工具,它不是诗却有诗的韵味,不是画却有画的美感,不是舞却有舞的节奏,不是歌却有歌的旋律。”汉字如此神奇而富有内涵,想要写好它,是我们每一个热爱汉字的人永远的梦想和追求。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写好汉字,课堂外督促学生勤练汉字,传承和发扬我们悠久的民族文化。
第五篇:语文教研组校本教研总结
语文教研组校本教研总结
2010——2011第二学期
时光的脚步带领我们又走过了一个充实而忙碌的学期,每年到这个时候,我们不禁都要感叹岁月的匆匆,回望校本教研这块绿地,那盎然的叶尖闪动着一颗颗全体二小教师智慧和汗水的结晶体。先将本学期工作总结如下:
(一)咬定青山不放松,我与诗意语文共成长
校本教研中,我们语文教研组的课题是“小学语文诗意课堂的探索与实践”:①语文课堂是一个生命历经的课堂,而文本是历经生命的土壤,远离“土壤”,何来生命?只有带着孩子走进文本,才能感受情的感动,理的感悟。②语文学科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只有在老师热情洋溢的或启发、或激励或小结的语言中,把朗读、感悟、想象等紧紧地结合在一起,才能上出语文的味道,才能不断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③适当的拓展,提升了情感,丰满了形象,延伸了文本。
(二)历经一个学期的探索与实践,我校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的改革中我们得出了以上的思考,又带着这种思考再次走进阅读教学,形成了我校目前阅读教学的特色——让语文课堂流淌真情;让语文课堂富有深度;让语文课堂走向厚实。
1、让语文课堂流淌真情
一直以来,真情课堂成为了我校阅读教学的特色。语文不是无情物,它本就栖居着浪漫和诗意,作者情意的表达就隐匿于语言文字的深处。“感人心者,莫乎于情。”课堂上感动学生的是情,打动学
生的是情,震撼学生的仍然是情!语文教学要让情感复原,让感情流淌,让语文课堂充溢真情。
(1)教师充满激情,使课堂流淌真情
课堂需要激情,因为课堂是一个需要用激情吹奏的一池春水,它是流动的、活泼的;孩子需要激情,因为只有激情才能激发激情,才能点燃圣火,拨动生命的琴弦;教师需要激情,因为只有激情才会有创造,只有激情,才能使教诲永远具有探究的魅力。那么,激情从哪里来?“未成曲调先有情”,教师先有情,学生才会被激情。在阅读教学中,要引起学生的阅读期待,教师必须先对文本进行深入的研究,要深刻地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和文章的写作背景,这样才能深入地感受课文,进入角色,将文章中的意与自己的情感流露于举手投足之中,洋溢在言辞之间,深入学生心田,润物于无声。这样,对文本的解读无论是品读、启发、点拨、还是想象、拓展,教师才能充满激情,如同一股清新的风吹动了课堂的空气,吹醒了沉睡的心灵,吹开了原野的花草。教师的激情还要来自于读书。因为只有读书,才能让我们拥有更宽广敏锐的心灵,而拥有了宽广敏锐的心灵,才能使我们常常感动,常常饱含进取的激情,使语文课堂流淌真情。
(2)课堂巧设情境,使课堂流淌真情
教师的激情使课堂流淌着真情,情境的创设使课堂激荡着真情。我校从1995年开始进行富有本校特色的语言情境教学法的研究,利用语文教师语言能力比较强的优势,把语言情境和音乐、画面情境紧紧相融,唤起学生的兴趣,串起认识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的纽带。
2、让语文课堂具有深度
一直以来,深度课堂成为我校阅读教学最高境界的追求。我们追寻文本内在情感的深度,我们追寻学生情感体验、思维品质发展的深度。
(1)以学案带问题和思考走进课堂,使课堂具有深度
过去,许多老师认为在学习新课前,学生就要如同一张白纸,只有经过课堂上教师的指导之后,才能涂抹缤纷的色彩。我们并不同意这样的做法,让学生带着问题和深深地思考走进课堂,对文本的感悟就不是初次而是第二次;要感悟的内容就是学生所想而难以感悟的,这不就是教材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吗?而解决重难点的过程就是学生对文本深刻感悟的过程。
怎样才能对文本内在情感挖掘深,使学生感悟文本深,最终让语文课堂富有深度呢?我校于6月16日下午,进行了语文学科校本教研活动第二次探索:活动伊始,杨桂艳主任对我校语文教师本阶段的课堂教学进行点评,总结优缺点,提出希望;然后观摩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执教的《一夜的工作》。听课过程中,王老师的大师风范感动了二小每一位教师,听课结束,老师们还沉浸其中,不愿离开;研讨活动进行中,老师们深情谈感受,甚至有的潸然泪下。教研过后,每位教师认真做了听课反思。通过这次语文教研活动的开展,我们每一位教师真正感受到了名师的诗意语文课堂,将学习并指导自己今后的课堂教学。
总之,校本教研使我校教学在探索中前行,回首过去,我们在校本
教研上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展望未来,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在实践中教研,在教研中成长。教师的事业不在于功成名就的辉煌,而在于点燃未来的希望,在于做一名真正的学生成长道路上的指路人,成为学生若干年后最感激,最怀念的一位好老师。爱在心,责在肩,法在手,走在生命之路的两旁,随时播种,随时开花,将学生的求学之路点缀得花香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莘莘学子,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流,却觉得幸福。我相信我们会在这求索的过程中不断的完善自我,不断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