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56号教室》读后感(定稿)
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有感
最近,我读了一本畅销书《第56号教室的奇迹》,书中写到“在洛杉矶市中心一间会漏水的小教室里,一位名叫雷夫·艾斯奎斯的小学老师用了将近四分之一世纪的时间,创造了一间充满奇迹的第56号教室,感动了整个美国。”
首先,我感到很新奇,也感到很意外。过去,我总我们国家家大业大,历史遗留问题多,教育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教育不能均衡发展,国民的基本教育权益得不到保障,迫不得已才在“老”、“少”、“边”、“西”等地区由企业和个人捐资助学,建起许多“希望小学”,让那里的失学儿童能就近上学。看了这本书,我才知道西方国家的教育也并不是完美的,也同样存在教育均衡发展问题,而且想不到在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竟然也有“希望小学”,只不过换了一个名称——“第56号教室”,各方面条件稍微好点罢了。
其次,我感到书中的主人公很实在,并不高不可攀,文中的故事也十分平常,可信度高。书中的雷夫老师写了许多发生在56号教室中他和他的学生们的零碎的事,而这些事也许我们每个老师都可能经历过,只不过雷夫做了有心人,把它们记录下来,并且加以研究和实验,终于形成了自己的独到的见解和理论体系。
第三,我作为一名长期从事基础教育工作的第一线的老师,雷夫的老师的成功案例给了我很多启示:
1、老师要勤奋,要有奉献精神。雷夫老师每天在校工作时间十多个小时,早上6:30到下午6:00,每周两个通宵工作的日子,每个周末从上午11点钟到下午2点钟一直工作,假日中的每一天都在无偿地教学生,从早上6点钟开始一直到下午5点钟,雷夫老师给学生教算术,讲文学,学历史,组织学生旅行,看电影,做手工,做摇滚,沉迷于莎士比亚戏剧的排练。他对教育的热情令人折服和不求回报的付出让人感动。对照我们国家,有的地方感到惭愧,如教师有偿家教虽然明令禁止,但形同虚设,有偿家教竟然形成了一个产业链,成为最赚钱无风险的行业。
2、教师要做个有心人。雷夫在自序中这样写到:“像所有真正的老师一样,我经常失败。我睡眠不足。我在凌晨时分躺在床上睡不着,为着一个我无力教育的孩子而感到极度痛苦。当一个老师,真的会很痛苦。”很多时候,雷夫都会觉得他所做的不是最好的,但他可以做得更好。其实我们也都知道,对于每一个个体而言,教育真是一个不断犯错、不断改进,不断提升的职业。只是有些人一错再错——拙劣的老师,而有些人——像雷夫那样——一次可以比一次做得更好。孔子云:“吾日三省吾身。”教师非常需要永不止步的自我反思和体悟,要具备每日自省的自觉性,在教育这块特殊的土壤里,永远都不可能有“最好”,只有“更好”。而充分地运用我们潜在的智慧,就可以不断地实现那个“更好”的目标,触摸到一个又一个教育的奇迹。今天,雷夫老师的成功就是奇迹,有位长期从事农村教育的老教师写下几十篇亲历的教育教学案例,出版发行成了奇迹。或许明天你也会创造奇迹,只不过你首先要做个有心人,要不断研究,要耐得住平凡和寂寞。
3、教师要研究学生。学生的学习是教学的基础和前提,没有学生的学习,教学就失去意义。在《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一书封面的醒目处写着“让孩子变成爱学习的天使”,为了研究学生,雷夫老师能用一天的时间去观察一个孩子的一举一动。他提出了“成功无捷径”的理念,培养孩子们孜孜不倦、不屈不挠地克服困难的态度。在教育实践中,他逐步感悟并形成了“让孩子们站在同一条起跑线”,“我们的期望决定孩子们的表现”,做一名智慧而成功的教师”,为孩子将来过上一流的生活做准备”,“不要把信仰强加于孩子”,“孩子也是教师和家长的老师”、,教孩子终身受用的技能”,永远不要失去对孩子的关注”等许多先进的观念和认识。作为教师,要学会了解学生,学会研究学生的学习,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喜欢的老师,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才能更好地教书育人,提高教学质量。
“第56号教室的奇迹”其实就潜藏在我们每个人的心底,相信只要我们努力工作,用心去做,一定也能创造出属于我们的奇迹!
第二篇:56号教室读后感
再次感动于《第56号教室的奇迹》
——读、思、行
韩素娟
第一次看到雷夫这个名字,是两年前了。我无意中在图书馆看到了这本书,觉得介绍不错,就接回家来看。没想到去年今年学校给每人发了一本。
最初的触动:
当时的我刚刚踏上讲台,成为一名老师半年的时间。正好处在理想与现实不能找到平衡点的时候,自己满脑子的教育理想有时候感觉力不从心,有时候又觉得无从施展。
这本书的前沿我用了半小时读完后,就彻底失眠了„„
书中的雷夫在30年前也遇到过跟我一样的困惑,原来成功的老师也会有疑惑,也在不断地反思。我没在敢往下继续阅读这本书,因为我害怕,我从心里害怕自己的教育理想不能像他那样实现。
直到得到朋友的支持,我才继续把这本书读完了。接下来,我跟好几个做老师的同学推荐了这本书。我激动地把这本书(之前阅读的那个版本)的结尾故事讲给大家听。
雷夫介绍到自己每天6点多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时,也会困惑,会觉得自己的行为不值得,会失落,因为孩子是人,不是神,总还是多多少少会有他认为解决不了的问题。但一天的一个细节,让他释然了。一次放学后,他无意中听到两个孩子的对话。
一个男生和一个女生,分别都是班里最受欢迎的。但是这个男生只喜欢这个女生,而这名女生却不喜欢他,当这个男孩子不甘心地问理由的时候,她给出的回答是:因为你不像雷夫老师那样,对所有的人都好。你只是对我好而已„„ 这个回答太精彩了,雷夫作为一个老师,诠释给学生什么叫做大爱,从而影响着这个女孩子的交友做人的准则。
片段一与反思:
雷夫倡导“没有害怕的教育”和彼此信任,他反复强调知识本身就是最好的奖品,他运用了“道德发展六阶段”理论:我不想惹麻烦---我想要奖赏---我取悦某人---我要遵守准则---我能体贴别人---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这第六阶段的道德要求与儒家思想所倡导的“慎独”不谋而合。
一般看来,能够做到第三阶段的老师就可以称得上是个非常有教育智慧的老师了,而最初工作的我,好像一直在第一、二阶段徘徊。
我不断地反思,如何才能让学生发自内心地去做,而不是为了老师,或者说是为了奖励,为了避免惩罚而做。就拿做眼保健操来说,孩子们会去做,但是动作不到位,或者说做的不够认真,这是简简单单的不认真、懒惰造成的问题吗?我觉得应该不是。
于是,我在采取引导学生争章的同时,还会利用中午时间给他们播放有关眼睛的视频,和学生一起做体验活动,闭上眼睛去做一些事情,帮助他们实际体会到眼睛的重要性。学生的行为会有所转变,但由于他们还小,还是会有忘记的时候。于是,我也还是会请一名同学来对大家做稍微地提醒。
片断二与反思:
雷夫老师不但对孩子们的德育教育做得好,讲课也是非常民主,贴合学生实际情况的。书中有一个他上数学课让学生猜选项的教学过程,请学生把自己当做出题的老师,除了正确的答案选项外,还会给出哪些错误答案。
我觉得这样孩子们更爱思考,积极性更高。于是,我也进行了尝试,在二年级讲授乘加乘减后,总有孩子在做题时计算顺序会出现问题。于是,我找了这样一道题目:4+2×3=,请孩子们把自己当做老师来给出选项,因为学生们没有做过这样的题目,所以做起来特别有兴趣。也给了我足够的惊喜,有的孩子不但说出了18,还给出了理由,是因为运算顺序错误造成的。
做了几次这样的练习后,孩子们更愿意去把结果进行分析、对比了。收获:
这两本书中还有很多的教育方法和智慧,但我还是坚持认为雷夫老师要阐述给我们的是一种教育的理念。人的每一个行为都是因为有的理念而产生的,不同的世界观会影响我们去做不同的事儿。
书中的一些好的做法也许不适合在中国的学校用,但我相信有一点是一致的,就是作为一名老师,产生困惑的时候,多想,多实践,多反思,一定能找到更好的教育方法。
第三篇:56号教室读后感
用审美的视野关注学生的成长
——《第56号教室》读后感文苑:柯百会
暑假里,我阅读了美国的一位传奇教师雷夫·艾斯奎斯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这本书。当我从网络上看到对这本书的评价时,就深深地被吸引了:“在洛杉矶市中心一间会漏水的小教室里,一位名叫雷夫·艾斯奎斯的小学老师用了将近四分之一世纪的时间,创造了一间充满奇迹的第56号教室,感动了整个美国。”“他创新的教育方式,把孩子变成热爱学习的天使;他热情的教育态度,把教室变成温暖的家。
这部书究竟是怎样的一部作品呢?能分享全美最佳教师的爱心和智慧。是涵盖了多少知识呢?会得到美国总统、英国女王和欧普拉同时感动推荐。它有什么神奇之处?读着这本书,我发现雷夫老师是一个敢讲真话、有智慧、充满爱心的老师。当读完最后一页时,我已经被雷夫老师独具特色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深深地感染了,其中让我感受最深的是雷夫老师善于发现学生的美,始终用审美的眼光关注学生的成长进步。
作为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我认为教师这一角色最重要的定位莫过于肩负起社会的责任和期待,对学生浓浓的师爱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应具有的真挚情怀,不唯虚,不唯利,不唯名,一切为了孩子的成长,为了一切孩子的发展,为了孩子的一切,为此我认为新时代的人们教师应努力探索倾注师爱的途径和方法,而用审美的视野诠释师爱无疑是最值得研究和实践的捷径。
什么是“美”?《说文解字》说::“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羊大则美羊”。细心分析,“美”字是一个完全对称的汉字,从她的“形体”就能感到它的优雅端庄、不偏不倚。“美”有羊,有羊就美丽;“祥”有羊,有羊就吉祥;“鲜”有羊,有羊就鲜美;“善”有羊,有羊就善良„„,诸此种种,无不表达着古人对“美”字美好向善的归依认同。大雕塑家罗丹说过:我们身边不缺少美,缺的是发现美的眼睛。的确,面对天真烂漫的孩子,我们需要用审美的视野去发现教育的美。孩子们是天真无邪的,是“美”的化身,是“美”的使者,从这个程度而言,教师没有理由拒绝“美”,学生的“美”是无时不刻在学习生活中显露着,然而我们教师缺少的就是一种发现“美”的眼睛,错失过许多“美”的瞬间。
站在审美的角度去关注学生的成长,你会有着海阔天高的视野。此时的你用老师的宽容和理解成就孩子的健康成长。孩子的犯错并没有那么可怕,可怕的是老师没有用正确的视角去看待,没有用富于美学的眼光去处理。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这是儒家待人接物的基本准则,即以一颗宽容的心对待别人,摒弃的是至人无立足之地的极端思想,多给予别人改过的机会,用海纳百川的胸怀接纳一切,这就是儒家的为人处世的美学思想。我想放在当代教育也是如此,心平气和地看待学生的犯错,找到错误的根由,换个角度去思索,也许是另一片天地。
用审美的视野看待学生的成长与马克思唯物辩证法是和谐统一的,唯物辩证法认为对立与统一是相对的,我们应多看到统一的一面,另外唯物辩证法还认为看待事物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不要被矛盾的次要方面所迷惑。学生的成长就是正常发展与犯错伴随的,“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谁都有犯错的时候,关键是如何去看待,用审美的眼光看待这一问题,视野就显得豁达开阔了。面对调皮学生的捣乱、折腾,教师绝不可以给他乱贴标签,我们要看到他身上的长处,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而且要抓住时机把这一长处发挥出来,势必大大提升该学生的自信心,你就是他人生成长的旅程中的一盏导航灯。
如何用审美的视野去看待学生的成长呢?要以一颗博大的胸怀去接纳一切的学生和学生的一切。为学生的成长真诚地付出自己的爱,用一颗真心去感化学生,“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何况是面对稚嫩心灵的孩子?“投之以桃,报之以李”,教师为学生付出的爱,学生一定会桃李相报,这种超越名利的爱的回赠不正是一种美学吗?
总之,美就在我们身边,美就在孩子们的身上,切不可用极端的方式扼杀美的存在,要善于发现灵动的美,互动的美,和谐的美,有了美,就有了爱,有了爱就有了孩子健康成长的未来。师爱是教书育人的灵魂,审美视野则驱动师爱无限绵延的不竭动力。雷夫老师就是用这种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把爱传递给孩子,用发展的辩证思想鼓励孩子的每一步成长。《56号教室》——一本使我终身受益的好书,为我今后的教育教学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我愿成为雷夫一样的教师,也希望有千千万万的雷夫为我们的学生点燃前进的导航灯。
第四篇:56号教室读后感
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的感想
寒假期间,我阅读了被称作教育界奇迹的一部作品——《第56号教室的奇迹》,深深地被雷夫.艾斯奎斯老师感动。雷夫老师用他平和的心态和自信,讲述在56号教室中他与他的学生们点点滴滴的事儿,字里行间处处渗透出雷夫.艾斯奎斯老师二十多年的教育经验与教育智慧。以下我就从这本好书中,采撷几颗美丽的贝壳与大家一同分享我的读书感受。
雷夫老师告诉我们:“不管是教导学生还是子女,一定要时时从孩子的角度看事情,以信任取代恐惧,做孩子们可靠的肩膀,你就是榜样。”例如,雷夫老师对班里一位不交作业的孩子的教育:丽莎在开学的第一天就在交作业时找不到了自己的作业,并当着老师的面到处翻自己的书包和资料袋。当我们看到一贯这样的学生,严厉的老师会打电话通知家长,或立即让孩子回家取来,其目的是让孩子养成在学习上按时完成作业的好习惯,殊不知,老师的出发点是好的,但从孩子的角度考虑未必是最佳:原因一,孩子的谎言被及时揭穿,孩子即使自己想主动改正已没机会,自己已是不诚实的孩子;其二,孩子如离校回家去,安全隐患太大。但是雷夫老师低下身子说他相信她,相信他写了作业只是找不到了,不过有一个大问题需要丽莎注意,那就是乱放东西。然后告知她可以在两位同学中挑选一位,中午帮助她整理资料袋。雷夫老师的宽容的做法不仅小心地呵护丽莎的尊严,让其主动将没交的作业交了上来,还通过同学的友爱,帮助其学会自己整理学习用品结果,可谓一举数得。事实也证明,从此以后丽莎的作业再也没有找不到过。
其次,“大人应该不惜一切代价,避免孩子们对他的信任破灭。”当我读到书中这样一个事例时:“一位广受敬重的老师,她曾在开学第一天告诉全班学生,会在一年结束时带他们出去旅行。但她几乎每天都以取消参加旅行的资格来威胁行为失当的学生,许多学生甚至为了确保参加资格而做了额外的付出。一年结束前的最后一个礼拜,这位老师竟然宣布,由于她将搬离此地,旅行必须取消。我真希望她能在学校多留一阵,听听学生们对她的不满。这种背叛不只把她在一整年里为孩子们做过的所有好事都毁了,更让孩子们对校方和成人大失所望。我们不能怪孩子们这么想。大人应该不惜一切代价,避免孩子们对他的信任破灭。”
我的内心也深深震撼,这件事令我想起我曾今带过的毕业班学生,当时的情景:还有近一个月的时间即将面临小升初的毕业测试,学生们自发在班级互相传递并书写临别赠言,课间写不过瘾,甚至发展到在上课也忙着他们自认为很重要的一件事。将课堂学习的任务抛在脑后,学习效率直线下降,看到这样的情景,我心里暗暗着急,虽然严厉禁告学生上课不能做,但学生由公开转变为悄悄进行。眼看强硬的办法没效果,为了让他们能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我专门为此事向他们承诺,老师很理解他们在即将离别之际,想在留言册上表达依依不舍的心情,但现在是非常时期,我们要抓紧时间学习,现在暂时不要把心思用在写留言册上,等复习一结束,我就会专门找半天时间让他们好好写。学生听后没有吭声,写留言册的风气终于被我压了下去。记得后来这件事就不了了之。不仅仅在这件事上,细细想想还有我答应带他们开展某项活动,由于各种原因而没能开展;当他们取得优异成绩而我没有及时兑现奖励等等,至今想起,我仍然为我自己的失信而感到羞愧。我没有遵守承诺,没有“做孩子们可靠的肩膀”,我在“你就是榜样”面前显得那么渺小。我们的学生是天真可爱的,父母把他们送到学校来,他们是怀着好奇和巨大的热情来学习知识,对我们的教师又是怎样的信任,作为教师“身教确实重于言教”,我们不能让他们幼小的心灵遭到信任的欺骗。“孩子们一直在看着你,他们以你为榜样。你要他们做到的事情,自己要先做到”。现在我一直以这句话作为我的座右铭。
同样是指导学生阅读,雷夫老师在指导学生阅读上却有自己的独特方法。在他看来,“要让孩子在长大后成为与众不同的成人——能考虑他人观点、心胸开阔、拥有和他人讨论伟大想法的能力——热爱阅读是一个必要的基础。”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可能更多的也是在思考怎样的阅读方式是适合学生的最佳方法,在这方面雷夫老师的做法颇受人赞赏:他从为孩子挑选文学作品,帮助不会阅读的孩子,推荐家长登陆阅读网站引导孩子阅读并作出评估,以及把阅读和世界联结起来等等。孩子对于阅读非常明确,不是因为考试,也不是因为老师要求他们读,而是非常简单“我阅读,是因为我喜欢。”他们从老师那里明白:“热爱阅读的孩子能拥有更美好的人生。”“为人生而读”。
雷夫老师不仅在指导学生阅读上有好方法,而且在教学生写读书笔记上也有创新。他在指导五年级学生写读书心得时,已采用了因材施教,对于阅读难度较高的书本,他带领学生在课堂读,对于阅读难度较低的书籍,他提供妙趣横生、深受儿童喜爱且引人入胜的好作品,让阅读能力有强有弱的学生自己挑选读。当我还停留在摘抄好词佳句,写一两句心得体会是时,雷夫老师已引导学生走进小说中,帮助学生理清小说的元素,并尝试从小说的主角、反派、冲突、故事背景、情节、高潮、结局,以及主题来指导学生写具有周密、有挑战性、很有效的读书心得。在每月完成一份读书心得中,学生不仅写作能力、思维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还学会了从整本书中汲取精华,来学会独立思考人生,学会了用自己的一双慧眼来发现生活中的“真” “善” “美”。我不禁为他们拥有这样一位老师感到欣慰和自豪!
总之,成功教育的背后,教育的价值观和内涵往往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雷夫老师的教育经验和智慧值得我们每一位老师思考和学习。他的成长经历对我们每一为教师要“做一名好教师”非常有借鉴意义。我们应该明白对待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应对机智,要有恰当合理的处理方法,要善于总结经验,形成自己的方法和策略,这样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五篇:《希望教室》读后感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更何况我们选择的是教育这份职业,是从事培养人的职业,这就更坚定了我们要终身学习的目标。在《希望教室》这本书里,我学到了很多东西,有些东西也在平常的教育中进行着,疏于不知对错,读了这本书以后,我才知道我的做法与苏老师相类似,这就更加坚定了我向着这个目标前进。书中更多的是苏老师独到的教育策略,读着能让我的教育思路豁然开朗。正如苏老师在书中说到的:“喜欢上阅读是,是一件很幸福的事!你可以从书本中,得到许多的乐趣。而那种乐趣,是你明白了、重视了作者的意境,并且在故事中完成了一趟精彩旅程的乐趣。”我觉得这种与大师心灵交流的过程,的确能让人有一种“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希望教室》这本书以教给学生成长的36种能力为主轴,另附“用爱救回孩子” 两个记录问题孩子成长的故事和“父母SOS”老师与家长亲情互动的内容,为我们娓娓叙说有关“希望教室”的故事。
读这本书,我惊叹于苏老师文学底蕴的深厚,遣词用句的精当。作为一名数学老师他的36个小故事能写得如此精彩动人,用爱救回孩子写得如此推心置腹,父母SOS考虑得如此面面俱到,很多语句我觉得是那么脍炙人口,而在他的笔下也许信手就能拈来。我就把这些经典的话语划下来,细细品味其中的滋味,希望今后在自己的故事中能应用,并能应用自如。(我喜欢他的话语:
1、用“阅读”的方式,反过来治疗“没有耐心、注意力不够集
中”的孩子,这招叫做“以彼之道还治彼身”。
2、好的学习课程,总会激起良善的涟漪。
3、这两个孩子,像是悬在我心头的天秤,永远在摇摆、晃动中。期待他们能顺利站在正确的支点,学习如何取得人生的平衡!
4、虽然未来的变化很难说,但是我的内心却是感动莫名,澎湃万分!
5、任何一位成功的人其实都知道:“读书”只是一种工具,让我们站在比较好的位置的一种工具。于是为了我们更好的未来、更好的梦想,再痛苦、再辛苦的历程,也都得撑过去。)
读这本书,我佩服于苏老师教育的睿智、幽默、明快与轻松。这36种能力中,大部分是直接教给孩子的。如为了让孩子们懂得感恩,他让孩子们整天在胸前背一个重重的书包以体验妈妈怀胎十月的辛苦;为了学习贴近父母的心,他设计了为父母洗脚活动用来触发孩子对于孝顺本身的极大共鸣;为了让孩子们拥有同理心,他设计了以“假如我没有双手”为主题的体验活动;为了让孩子们学会自我解压,他设计了搞怪的作业 “大笑三分钟”……他的这些活动与作业天马行空,给孩子们生动的教诲、动人的回忆。其中“倾听,让关系更密切”主要是教给父母怎样去关注孩子的,孩子有时限的成长期需要父母的陪伴,如果父母忽视了孩子的成长过程,也就浪费了上天赐给他们享受美好幸福的机会。还有好几种能力虽是教给学生的,但我看主要还是先得教给老师,是老师用怎样的一种心态来面对学生,就会出现学生向怎样的方向发展,如让孩子保持积极的想法,一天一天慢慢进步,就看老师用怎样的方式来处理学生答错题的方式;记得微笑,尝试驱
散所有负面情绪,面对任何苦闷,作为老师也不能情绪进课堂,展现在孩子面前的应该是微笑,保持好心情……
读这本书,我感动于苏老师博大的爱心教育,在苏老师身上教育的大爱精神得到了完美的诠释。苏老师对成绩再糟糕的孩子,他都会反复向孩子表述:“老师没有放弃你,所以你也不可以放弃自己!”因此他每天放学后一个小时给上不起补习班的、数学成绩差的孩子免费补习。对品行再不良的孩子,他都会用自己的行动去挽救他们,苦口婆心地劝导、真心诚意地安抚,面对两位逃学学生,苏老师虽然也被搞得心力交瘁,但苏老师一如既往的坚定性终于让两个孩子有了很大的改变,尤其是那位女学生,从最后一名越到了中等水平,先前逃学混混的生活习性也荡然无存了,但孩子是发展中的人,要彻底改变自己,还需要挑战自己的极限。虽然那时孩子已离开苏老师进了中学,但苏老师仍然继续关注着这位女孩,这是一种爱的延续。
掩卷沉思,我思绪万千,读这本书我收获的不应只是感动,要知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很多东西还是需要在自己的教学中践行的。只要心中充满爱,我想我的教室里也能像苏老师的希望教室一样飞出最美的天使,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今生注定了我们的生命就在“希望教室”里,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撑起我手中的那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将是我永恒的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