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怎样用101网校补习旧课
怎样用101网校补习旧课
有的同学总觉得上新课时老师讲的课,不好理解,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学生以前的课没有学好,或者以前学习只是一般,没有复习,都忘了。对于中学课程,特别是理科,知识前后连贯性比较强,前面学习的知识是理解后面知识的基础,要想把现在老师的课听懂,必须将以前的课补起来。
在实践中我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说来大家参考一下。
第一步,要补哪节知识,首先自己看一遍此节课本和笔记,使自己对该节课有一个了解,然后再听101网校的《名师面授》中的知识梳理,这个知识梳理是全国名师对这一节内容的一个总结提高,听完后,合上书,看自己能否回忆出刚才所看所听的内容,如果不能,那要再看再听一遍,如果能,就进入下一环节。
第二步,将101网校的《同步课堂》(老师的教案)下载到电脑中,然后把例题的解题过程剪切掉,把例题当习题做,做完后对文字答案,如果看不懂,再点听该例题的《名师面授》,并且将错的例题放到电脑中自己做的错题夹里,方便以后复习。
第三步,把该节的同步练习限时做完,要像考试一样要求自己,做完后,自己改,错了的看解题过程,不懂的题目可以到《答疑解惑》中问老师,或带到学校问老师或同学,把错题、好题收集到自己电脑的错题好题夹中。
第四步,在《答疑解惑》中来找这一节的提高拓展,《答疑解惑》中的问题浏览,它把101网校全国的学生提的问题都集中这里,它是一个动态的、海量的问题库,比如就高一化学必修一的<<离子反应>>,在《答疑解惑》选择“问题浏览”,在“问题浏览”中输入“离子反应”,学生问了很多关于“离子反应”的问题,千奇百怪,每一个问题后面都有全国一线优秀老师详细的解题思路和过程,这时,你对于这一节课本的视野变开阔了。
第五步,可以到状元班中去听老师讲这节课内容,再总结提高。还可以看每科的学法指导。对于数学还能做《数学周周练》或者《数学点点通》。
平时每天学的新课也能按照这五步学习法进行,如果同学持之以恒,家长适时监督,成绩不提高都难啊。
第二篇:浅谈在新课中补旧课
浅谈在新课中补旧课
面对“补课”这个词,我心中常常五味杂陈、感慨良多。曾几何时,补课早已成了大多数中国家庭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甚至成了家长和孩子心中永远的痛!
那么,补课真能有效吗?怎么补课会更有效?
习惯好,学习好的孩子当然没必要补课。凡是需要去补习班的孩子大多是基础不好,尤其是学习习惯不好的。有些孩子去了非一对一补习班,不但补习无效,反而又添了新毛病,倒不如在家上网课。
有些孩子常常发誓:有空我一定把原来落下的课程再学一遍。这种想法大多无法实现,也许在寒暑假可以试一试。
孩子在校上课期间,新课在按计划不断推进,新的学习任务往往已让他们疲于应对。对于那些跟不上进度的同学来说,长时间停下来专门去弥补过去知识的不足显然不切实际。
面对孩子们焦灼不安的眼神,面对家长望子成龙、不惜代价的孤注一掷。都应该让教育者静下的来好好想一想:如何在跟上进度的同时又能弥补过去的缺陷?
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告诉我:如果孩子基础差,或落下的课太多,除利用寒暑假集中补一补外,上课期间,最明智、最有效的补课方法是----在新课中补旧课。
学习是在新知识的基础上构建新知识的过程。学生听不懂课往往是因为累积性误差导致新旧知识无法衔接。
首先,告诉孩子要有平常心,不要对自己提太高的要求,尽力而为,能
听懂多少算多少。待老师讲完课后,利用课上或课下的时间认真盘点一下,哪些知识点是新的,哪些知识点是过去应该把握而未把握的。把本该早就把握的知识点当新知识点对待。然后在有限的时间里,尽最大努力把新课中暴露出来的缺陷尽补上。这样,在没影响学新课的前提下,把旧课也补上了。
这种补课策略可以称之为:露头就打,各个击破。
久而久之,构建新知的障碍自然会越来越少,上课能听懂的部分会越来越多,成绩也自然会一点一点地提高。
当然,开始暴露出来的问题可能会很多,甚至多到一时都解决不完。
此时,不用着急,不用自责,能消灭多少就消灭多少,能学会多少就学会多少。每个人的能力和精力都是有限的,不求尽善尽美,只求无愧于心。用乐观豁达的心态面对自己的困境和不如意。要善于肯定自己的进步,不断用积极的心理暗示提醒自己,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学习本来就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只要每天进步一点点,我们知识的海就会不断拓展广度和深度;只要每天进步一点点,我们能力的树就会向着参天的方向伸展。
还有一个不该出现的现象,需要引起家长和孩子们的注意:
有些孩子在学校不努力学习,有不懂的问题不及时问老师,问同学,却把解决问题的希望都寄托在校外补习上。有免费的教育资源不用,宁愿花大价钱去补习,实在是舍本逐末,愚昧至极!
第三篇:旧哨完小《课例研修》总结
旧哨完小《课例研修》总结
2014年4月8日,爱尼山中心小学《怎样做课例研修》校本培训工作全面启动,通过对理论知识的集中学习和自主学习领悟,我们旧哨完小结合本校学生实际,确定了课例研修主题,并于4月11日——5月15日组织实施课例研究工作。现结合我们的课例研修活动情况,对本次课例研修工作作如下总结:
一、研修背景
以“应加强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从学生熟知、感兴趣的生活事例出发,以生活实践为依托,将生活经验数学化,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焕发出数学课堂的活力。生活化教学是数学活动本身的需要,是现实生活本身的需要,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为宗旨,以课例研修为载体,关注教师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数学问题生活化的培养。
二、研修目的“课例”是教师学习的“认知支架”;“课例”是教师直面教学共同分享的“平台”;“课例”是教理论与教育实践的中介;“课例研究”能够增长教师的实践智慧,使教师成为有研究能力的实践者。
学校是教育发生的地方,课堂是教师成长的地方。我们希望通过集中研修,理论学习,经验总结交流,最终达到不断提高学校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教师业务能力,提高教师对数学课标、教材、教师用书等的解读能力,提高教师目标贯通意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而促进学校办学质量的提高。通过学校校本培训的开展,增进教师间的交流,增强教师间的团结协作、积极进取,努力竞争的思想意识,提高学校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因此,此次的课例研修是教师研修团队的共同行为,在关注对真实教学问题的发现、研究与解决的同时,将理论学习与备课、说课、授课、观课、议课、反思等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引导更多的教师掌握并运用课例研修的方法,改进常态教学、区域研修和校本研修,促进不同教师群体的发展。
三、研修方法
在认真学习《怎样做课例研修》理论的基础上,用说课、观察、质量检测进
行研讨(即三实践两反思),开展主题式课例研究活动。以全面推进“参与式”教学方式为先导,以课例研修为突破口,以培训学习和教师参与研究为主要形式,以培养专业型、创新型教师为目的,全面提高我校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
四、研修过程
(一)研修准备阶段:
1、了解什么是课例研修及其特征;
2、充分了解课例研修对教师成长的重要意义。
3、在2014年4月14日晚,我们旧哨完小全体教师9人进行了《怎样做课例研修》的会议。在会上,课例研修组长杨仙慧老师对我们完小此次《旧哨完小课例研修方案》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明确了此次进行的课例研修的指导思想、研修背景、研修目标、课例研修主题、人员分工、研修方法、具体安排、研修成果(包含过程性成果和终结性成果)及注意事项都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与安排。
(二)确定研修主题:
通过中心小学举行的三次集中培训和我们完小举行的三次集中培训的工作安排及要求,同时为了“提高教师对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解读能力,加强教师目标贯通的意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宗旨,我们完小的课例研修组以校本研修为载体,关注教师课堂教学中目标意识的培养,结合我完小数学教学中实际存在的问题,特制订我们旧哨完小课例研修的主题为:“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探究”。
(三)授课观课阶段:
这一阶段经历了三次课前会议(说课、学案修改),三次现场授课、观课,三次课后反思活动,每次活动都紧扣研修主题认真开展,教师们都能积极参与,并充分发表自己的建议、想法及收获。使“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生活化”得到了充分的实践与体现,进而圆满的完成了我们此次的课例研修活动,并有效地实现了我们的研修目标,从而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提升了教育理念、教育能力、政策观念、课例研修的科研意识和水平,促进了教师专业化进一步的发展,同时也提升了学校依法办学的理念。
四、研修成果及策略
通过对“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探究”。让我们深刻的认识到:
首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做到:
1、关键问题的设置和活动的开展,活动流程、要求必须与学习目标环环紧扣,逐层落实,分层突破。
2、学习目标的设置必须紧扣教师用书、文本、课标、学生、单元重点,以及教师对课堂的驾驭能力。
3、充分渗透评价功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落实目标的指向性要明,目标是什么,就教什么,学什么,突破什么,练什么,巩固什么。
5、教学目标的有效落实和达成,能促使学生有效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学生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获取新知识,搜集处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合作交流能力。
6、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
7、促使教师对目标的提出和确定,设计、使用更有效。
8、为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打下坚定的基础。
其次,在课堂教学中,还应重视课中教学行为的有效性。
1、教师要着力打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放下传统观念中“师道尊严”的架子,要“俯下身子”与学生交流。只有在和谐、平等、其乐融融的师生关系中,才有师生全身心的投入,教者神采飞扬,学者兴致高涨。这就需要教师树立以发展学生为本的观点,坚持教学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教师更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即自己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参与者。此外,教师还要时刻铭记学生是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而不是知识的容器,他们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积极地建构知识。
2、教师要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联系学生的实际,从生活或具体情境中引入数学新知,让学生在有效的情境中产生学习和探索的兴趣。教师要善于了解学生的学情,结合教学内容,努力创设各种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教师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学习新知的动机,积极投入到探索新知的活动中。
3、高效课堂来自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设置。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出
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使学生从中感悟到数学的乐趣,产生学习的需要,激发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有效地参与学习。
最后,在课堂教学中,还要重视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
1、将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的工具,拓展学生视野,帮助学生理解新知;
2、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课堂氛围;
3、利用信息技术,提供丰富的数学信息,帮助学生学会解决复杂的生活问题。
总之,通过全校教师的不懈努力,我们旧哨完小各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和进步,初步探索出完小校本教研的新模式,构建完小校本教研新方法;探究教师专业成长新亮点。使参与研修教师的专业知识、课堂教师能力、课例研修能力显著提高,经过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反思教学实践成为反思型、研究型教师,但这仅仅是点滴成绩。今后,学校研修的质量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教师课题研究的质量还需改进。今后,我们将继续把课例研修与课堂教学 紧密结合,努力寻找研究的突破口,提高课堂的实效性及教师的专技水平;进一步做实校本研修,更注重过程的管理,从而使学校课例研修工作不断的完善、发展、创新。
杨仙慧
2014年5月18日
第四篇:语文新课标与旧课标的不同点
语文新课标与旧课标的不同点
龙南中学初三年级
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语文课程中的渗透。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课程标准当然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最根本的指导思想。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应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将思想情感的教育,渗透于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之中,融入到课程实施的方方面面。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不能采用说教的方式,而是应该精心选择阅读、表达的内容,通过“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方式,与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语文能力的过程融为一体。
二、进一步突出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根据当今社会和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标准(实验稿)》的修订继续坚持学习方式、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的改革,对课程目标与内容、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再作适当的调整,在本课程里进一步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和自然,关注自己的成长,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新。
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不仅要让学生懂得这方面的道理,而且还应该在阅读、表达的活动中,通过引导,使他们在精神上受到激励、感染,让这种意识成为自觉的行动。
语文课程作为一门实践课程,必须要求学生在阅读、表达的实践上下功夫,应避免围绕知识条文、概念定义耗费精力。要培养这方面的实践能力,不能光靠反复做题,而是要设计各种学习活动,让学生把语言文字的运用和生活联系起来,和各种学科的学习联系起来,根据生活和学习的实际需要,在运用中真正提高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能力。
社会生活的发展对语文能力和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例如,修订中提出了关于“非连续文本”的新要求:
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第三学段课程目标与内容)
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第四学段课程目标与内容)所谓“非连续性文本”,是相对于以句子和段落组成的“连续性文本”而言的阅读材料,多以统计图表、图画等形式呈现。它的特点是直观、简明,概括性强,易于比较,在现代社会被广泛运用,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须臾不离,其实用功能十分明显。学会从非连续性文本中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得出有意义的结论,是现代公民应具有的阅读能力。
除了应该学会借助传统的媒体阅读和表达,学生还应该能够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来获取信息和交流沟通,这也是实践能力的一部分。
同时,语文学科也应高度重视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语文课程中,应该逐渐改变“告诉式”的教学方式,积极引导学生学会探究,学习从习以为常的语言现象和事实中发现问题;在自己的表达中,努力摆脱模式化的套路,寻求语言运用的创新。学习语文,的确要展开技能训练,使学生熟练地运用语言文字,掌握语言运用的规范、书写的规范,但是不能把它当作唯一的学习方式。培养创新能力,还必须改变刻板划一的教学模式,创设生动、活泼、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让他们获得充分展示自己语文学习成果的机会。
三、进一步突出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运用。长久以来,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都没有直截了当回答“语文课程是什么”的问题。关于“课程性质”的表述,这次修订作了如下表述: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强调课程的目标和内容须聚焦于“语言文字运用”,突出“综合性”、“实践性”特点。语文课程的内容十分丰富,语文教学可以因教师风格差异而异彩纷呈,但是教学目标和内容都必须围绕“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运用”这个核心。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一些背离核心目标的做法。有些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往往会脱离课文的语言文字运用情况,讨论、评析作品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问题。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 标准(2011 年版)》)“教学建议”的要求,阅读教学可以从具体语言文字运用现象入手,通过对课文语言的品味、咀嚼,来探索文本的意蕴;也可以从整体阅读的感悟出发,到语言文字中找出依据。总之,要紧扣语言文字的运用。
还有的教师,特别注重对文本意蕴领会的“深”和“透”,教师“讲课”所考虑的重心在于如何把学生给“讲懂”了,忽视对文本中语言文字的进一步掌握。其实,一味追求把课文“讲深讲透”并不合适,而忽视语言文字运用的教学更是问题。使学生“理解”、“听懂”、“记住”,只能是语文教学目的的一部分,学习语文,还应该多下功夫积累词语,学会将所学的词语运用到自己的表达中去。
有的教师对语言文字很重视,但他们立足于语言、文字等学科知识点的落实,对语言文字材料的积累感悟用力不够。语文课程是一门学生学习如何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实践性课程。学习语文的功夫,首先应该花在对具体语言材料的积累、品味、感悟上,在语言材料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再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可能(学生已经具备的对语言文字运用现象抽象提升的条件),帮助学生认识语文运用规律。
开设语文课程的目的不是要让学生个个成为精通“语言”“文字”性质、要素、结构、特点、规律之类专门学问的学者。语文课程目标不是落在关于语言、文字的知识系统和学科规律的理论体系上,课程内容不是语音学、词汇学、语法学、语用学、文字学、文章学、文学的知识拼盘。而是要让学生学会“运用”或者说“驾驭”语言文字这种工具,是要通过运用语言文字的范例和实践,学习如何在生活中、在本课程和其他课程的学习中,并准备将来在不同工作领域里,运用好语言文字。
四、进一步增强课程目标的切合性和教学实施的可操作性。
广大语文教师对于课程标准的修订最突出的意见和建议集中在具体的内容上,希望课程目标更加切合学生的实际发展状况,“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能够增强可操作性。
根据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和学习语文的特点,本次修订着重对相关内容的目标、建议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对原先设定目标难度过高的部分适当降低;有的进行了补充说明,强调改变繁琐的教学过程和过于理性、抽象的要求;有的修改了对“目标”、“建议”的表述,力求使各学段目标的梯度和层次及有关表述更加清晰。
在“课程目标”和“实施建议”中,还进一步强调了关于语文学习的关键性要求,补充相应的措施和说明。
读书是语文学习的第一要务。《标准(2011 年版)》强调“读书”在语文学习和思想文化修养中的关键作用,要求高度重视阅读的“兴趣、习惯、品位、方法和能力”,对于推荐阅读书目和诵读篇目也作了一定的调整和补充。例如,“课程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教学建议”中指出:
语文课程的建设应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
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
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
所以,语文教学中一定要下大功夫认真抓好“读书”这一根本环节,应该让学生养成朗读课文的习惯,一些重点课文要熟读甚至背诵;还要引导学生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使他们不畏惧阅读长篇著作,而且逐步对经典名著产生兴趣。《标准(2011年版)》提倡要高度重视积累。阅读、诵读可以帮助学生增强积累,但是还要指导学生用好积累的工具,掌握积累的方法,激励和督促学生养成这方面的习惯,并且引导学生在语文运用中充分调动自己的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还要加强梳理,每隔一个阶段进行一次“盘点”,边学习,边温习,并且将所学内容条理化,盘点领悟知识、经验和各种新信息之间的联系,逐步把握语文学习和语文运用的规律。
在语文课程改革实验中,出现了一些实践上的偏差,这次修订特别提出要求予以改正,例如: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但也要防止逐字逐句的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再如,课程目标中关于“有感情地朗读”的要求,如何做到“有感情”?修订后的“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更加有可操作性:
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的情感态度的理解。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
评价“有感情地朗读”,要以对内容的理解与把握为基础,要防止矫情做作。
五、针对语文教学和社会语言文字运用中的突出问题,采取一些新的措施,增强了改革力度。
六、2011版语文新课标增加背诵篇目(7至9年级14篇)
1、《十五从军征》(十五从军征)汉乐府;
2、《木兰辞》(唧唧复唧唧)北朝民歌;
3、《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陈子昂;
4、《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崔颢;
5、《卖炭翁》(卖炭翁)白居易;
6、《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李清照;
7、《南乡子》(何处望神州)辛弃疾;
8、《满江红》(小住京华)秋瑾;
9、《庄子》一则(北冥有鱼„„亦若是则已矣);
10、《礼记》一则(虽有佳肴);
11、《列子》一则(伯牙善鼓琴„„吾于何逃声哉?);
12、《与谢中书书》陶弘景;
13、《湖心亭看雪》张岱;
14、《河中石兽》纪昀。
第五篇:情书-镌刻在旧木课桌上的初吻
上了大学以后,天的颜色好像都变得比以前蓝了。宿舍的窗外是长满银杏树的街道,早上会有好多金色的叶子落在阳台上。那时候,我十八岁,是一个喜欢银杏树、喜欢蓝裙子、经常坐在阳台上小说的女孩子。
常常和同伴去外面的超市买950毫升的牛奶和漂亮纸口袋装的话梅,然后一边吃着冰淇淋
一边踢着黄叶子走过暮色初起的街。
因为我决意要做一个散淡的人,所以过着无所事事的读书生涯,心理时常充满莫名的忧伤。
因为心理的忧伤,我便喜欢一个人。我也不知道怎么会注意到他,只是有一段时间,我总会遇见他,看到他不经意地从我身边走过,或是在同一个仓合出现,我都会很紧张。坐在图书馆的阅览室,笔直看过去,又是他!那么一双的闪亮的眼睛,不怀好意却又那么英俊,我知道男人不应该靠一副脸容取胜,但我实在是被他的容颜征服。那眼睛,可以看牢一个人,一眨不眨,黑眼珠的颜色深浓,白眼珠却是残酷,睫毛更有一种羞涩的意思,他太奇怪了。我喜欢他。
1997年4月25日傍晚我坐在阳台上的时候,忽然他从下面经过,他穿黑色T恤,戴一顶鸭舌帽,帽子反着戴,把鸭舌头遮着后脑勺。他手里抱着一个球,像个小流氓似的悠闲地走向远处的篮球场。我的蓝裙子被风拂动,我的心惆怅地融化了。
我便跑去蓝球场,远远地看着他与别人打球。他们都是男生,有几个人注意到我了,便互相转告,大家都看我,他也几次回过身来,但是他没有表情。他们并没有起哄,只是认真地打球,我突然觉得自己又土有又傻,便走了。
我决定忘记他。但是转眼机缘又来了,开运动会时,我又看见黑色恤的他,他的反戴的帽子,小流氓似的走路姿势,淡漠的神情。那一天,我和好朋友一起走,我告诉好朋友哪个男生我喜欢。她了看他,对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