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点评心得
点评心得
今天芳芳老师给我们上了一堂培训课,虽然简短但是让我获益匪浅。
这是一堂关于如何去做点评的课。起初我还以为还要给我们点评呢,就像在学校老师给我们上课那样,那我要好好做准备了。待我的思绪还没有回来,下面的话让我彻底明白了。如今不是要给我们做点评,是我们要学会如何给学生做点评。这下是彻彻底底的掉了过来。以前在学校老师做点评时和在翰林院看见老师们给我们提出意见时看似那么的简单。这次自己要做点评了不知道是不是也那么简单呢?
一切都不是自己想的那样,看到的永远也赶不上自己做到的。自己思维中的那种简单,只是停留在个人的大脑中,仿佛是脱离现实的,是没有经过事实去验证的。记得昨天王婧老师在在招聘新老师是讲的时候让我们去听了。当时坐在下面我就在思考,如果让我给这两位老师提出意见,找找他们讲的不足之处,我该怎样去讲。其实发自内心的我看不出什么,只觉得试讲老师简笔画画的很不错,其他的真看不出什么。不知道是他们表现太好了,还是我太愚钝了,找不出所以然来。我只能讲是我的阅历和经验太少,几乎是为零的。
每个人在幼儿的时候都是先学会爬再学会走的,如今的我们也是一样的。芳芳老师给我们讲的很详细也很辛苦,让我们刚踏进社会的老师们懂得如何去做点评。在这短短的时间里我明白了想做一个漂亮的点评,就要先学会如何做一个点评前的沟通。我觉得要想和学生有一个完整而又成功的沟通。首先就要与他寻找共同的语言,与他有了共同语言你才能成为他的朋友。对于一个学生而言朋友对他是非常重要的,他可以在自己朋友面前畅所欲言,毫无保留的将他的一些事情全都告诉你。这样你就可以了解他的学习情况和习性,这样对他的学习成绩的提高是非常重要的。切记不要让他时刻记得你是他的老师,这样的话你俩沟通就有困难了。即便你很年轻你俩之间也会产生代沟,有了代沟也就没了共同语言。就像长辈和晚辈之间一样,只有你说我听的状态。尽管你说什么我赞同什么,但是内心里却是恰恰相反的,我们之间无话可谈了。我们是两个世界的了,我们的语言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动作就像地球与火星的一样的。尤其是针对现在的高中生,眼光个个都遥望在高高的象牙塔里,周围的世界里再无他物,是家里宝贝,学校里的娇子。整天一个个不知道在想什么,也许都是九零后,他们的世界不允许外人的踏入,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就跟不上他们的脚步。以上所说的切记切记不能犯的大忌。也许每个人的看法和想法是不相同的以及做法也是不同的,这个仅仅是我的想法。也许是不适用的。
再做点评沟通前,在与学生交流时,要先了解到学生的学校和所在的班级以及平时成绩何在班级的排名。最重要的是先要了解到学生是理科生还是文科生,还有学生的不良习惯。学生的不良习惯是在谈话中发现的,我觉得这种问题是不能直接问的。了解到了学生的情况后,我们还要了解家长想要达到一个什么效果。这些都需要我们要了解的,要获取的,这是我们对学生分析的重要资料。
做点评单纯的只做这些是不够的。看一个人首先看的是他的外貌,经过了解后才能了解到她的内心想法。这跟我们做点评一样,在你没有实实在在的去做之前,首先见到家长之后的礼貌工作必须做到位。让人家一看便知这里的老师素养不错,即便孩子提高不了成绩能提高素养也是很不错的,所以见到家长后我们的礼貌用语,我们的称呼都要得体大方,我觉得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
芳芳老师还跟我们讲了一些我老做老师的礼仪问题。对于男老师那是他们的问题我不需要有太大的疑问,对于女老师,我当时就想到了一个穿丝袜的问题。也许这个也是学生和老师不同的区别之一。要规规整整的,不能太过张扬,依着简洁大方,再画个淡妆就行。
今天虽然听了短短的一节培训课,但是在这短短的时间里,所获得的所思所感,比自己凭空想象的要多得多,至少他是实际的。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啊!
今天的主要内容就是如何去做点评,不能把点评这个事情想得太简单,也不能把他太过
于复杂化,平常心去对待,告诉自己我会做好的。以后的道路还很很长很长,要学的东西还很多很多,而现在才刚刚的开始。在这条路上要靠自己来走,脚印是否清晰要看自己如何去走了,在这里老师和同事们会带着自己上路但方向是自己把握的。今天感谢芳芳老师的授讲,我相信在翰林院这个大家庭里我会学到很多很多东西的。我以后会好好努力。像我的前辈们指教,跟他们好好学习,因为我发现没有地方比翰林院更能学到东西的了。我会告诉自己,我能行的,时刻提醒自己要自信,我会做好的。加油!
第二篇:工班长点评心得
记机务段运转车间工班长点评工作心得
工班长点评工作是从2009年初开始的,到现在已经走过了将近3年时间,像任何新生事物一样它也经历了从不成熟到逐渐完善的过程。本人是机务段运转车间的一名本科生,亲身参与工班长点评工作是从2011年8月份开始的,现就近几个月对工班长点评工作提出一些个人的看法。
工班长点评工作首先要职工自互评。就我本人而言,在一个班的工作中存在问题是很常见的,毕竟24小时谁也不能保证自己精力时时刻刻都集中,所以职工进行自互评就可以暴露出很多的安全隐患,同时别人也可以从这些暴露的问题中吸取经验教训保证在自己的工作中不要重复出现(我自己就找了个本子专门记别人在自互评中暴露的问题,而且在工作中也帮了很大的忙,就像有一次王琨在自互评中说潘集带料车结果发现料票少了2张,然后11月3号班,我跟李志银师傅带一辆料车去潘一结果李师傅下车检车料票掉地上了,我就可以及时发现,不然到潘一在发现没有料票后果就严重多了),所以说这个出发点是很好的。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有一些人由于担心在自互评中暴露问题会受到车间或段里考核,而不敢说问题,往往都是大问题变小问题,小问题变成没有问题。虽然车间领导明确表示自互评中暴露的问题不会进行考核,但是大家却是抱有怀疑心理,所以车间或段里应下发一份文件,主要内容就是明确告诉大家,暗查或者添乘中发现的问题只要在职工能在自互评中暴露出来,就不会进行考核或者可以减轻处罚,而假如暗查或者添乘中发现问题而职工未有在自互评中暴露出来就要加重处罚。还有就是职工自互评工作程序化,无论是库内启单机、站接机车、调车作业等大家执行的都是一个标准,假如说本班都执行到位,我觉得一句话标准化执行到位就行了,点评的重点应该放在本班对公司、段、车间近期抓的生产任务、注意事项上(像近期的移位确认调车长手信号、冬季防火等等)。当然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工班长去引导,在自互评前布置自互评重点。这就牵扯到工班长在点评工作中起到的作用了。
工班长点评职工是工班长点评工作的重要项目。工班长都工作在生产的第一线,他们点评职工的工作可以说是更加结合实际,更能“深
入民心”。就我而言,车间4位工班长的点评会我都参加过,他们对职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的都是比较到位的,但我感觉到的是他们说得多但职工真正听进去的少,通常工班长最后开始大段分析发言时,职工却已经神游物外了,甚至有的人点评到他了,一问他还不知道讲谁呢。本来工班长点评工作的目的就是要“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杜绝问题”,但职工压根就没听,工班长点评起到的作用没有得到真正的体现。我觉得应该像点评机调员那样,一个机班互评过就点评那个机班,顺便把出现的问题也让大家交换下看法,这样大家都参与了(前提是大家点评时不要太程序化,否则时间就拖得太长了)。
总体来说,工班长点评工作在生产实际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希望在以后的日子里越来越完善,真正达到它预期的目的。
第三篇:马云点评心得读后感
《马云点评》读后感
近三周关注于企业家与公司史,我越来越深刻的体会到三点:1.成功是逼出来的,伟大是熬出来的,成功者在年轻的时候,总是混沌于自己的归宿,在某种程度上,他们都是“打工女皇”吴士宏;2.内心单纯的人应当前途远大,在某种程度上,他们都是许三多,从来没有过精明的成功者,即便是史玉柱,也从来不曾圆滑世故;3.这个世界因为极端而发展,因为调和而完善,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正像软银的孙正义所说的:“我坚信,一切的成功都是缘于一个梦想和毫无根据的自信。”
书。在所有的中国企业家里面,我最欣赏马云。《马云点评创业》尽管是CCTV的商业之作,但仍旧熠熠生辉。我认同王利芬对马云的两点评价:1.他知道自己是谁,要干什么,要到哪里;2.在他的脑子中,手段运用必须服从于目的。马云有着浙商骨子里的聪明,但难得可贵的是,他聪明得冷静而又克制。他知道精明只能带来小胜,而诚信才能换来大赢,而这两者之间的桥梁,必须依靠稳健的管理。《经济学人》这样评价马云和他的阿里巴巴:“该公司最大的财富也许就是他的创始人马云,马云在公众眼中是个有魅力善言辞并懂得利用媒体的人。他拥有大胆的想法,怀有巨大的市场目标,以及对商业的敏感,这都使他吸引了人们众多的眼球。”题外话,这本专业杂志在三十年前就准确预言了当今的“中国制造”问题。
我最喜欢马云的三个创业观点:1.必须先去了解市场和客户的需求,然后再去找相关的技术解决方案,这样成功的可能性才会更大。关于这个问题,我曾和吾师杨斌做过探讨,企业在早年往往是资源外生论的,也就是关注于“该去做什么”,而在步入成熟期之后,则应该转向资源内生论,也就是“能去做什么”,但中国企业的寿命普遍太短。2.我建议所有的创业者都应该多花点时间,去学习别人是怎么失败的,因为成功的原因有千千万万,失败的原因就一两个点。我总是认为,管理学只是在教会我们“不要去做什么”,而对于“要去做什么”,它也同样一无所知,我有些怀疑咨询公司的价值,它们可以诊病,但真的能开出药方吗?3.男人的胸怀是委屈撑大的,多一点委屈,少一些脾气,你会更快乐。
我欣赏《赢在中国》的商业实战环节,成王败寇的理性对抗,从此处的设计,我们也可以看出一个成熟的CEO至少需要哪些方面的素质:1.泰康人寿销售,推销保险;2.蒙牛营销,宣传造势,赢得媒体;3.长城葡萄酒促销,卖场经验,消费者心理学;4.联通世界风路演推广,品牌策划;5.好记星英语学习产品设计,市场调研;6.UT斯达康手机网络广告策划,广告创意;7.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募捐活动,整合社会资源。有两点思维模式值得汲取:
1.自己做,还是借用外力;2.分析任务,订立目标,做好分工,控制流程,不断反思,继续改进。此外,我欣赏许怀哲的那句话:“比赛还没有结束,我就有机会。”
从《逃离外企》、到《输赢》、到《圈子圈套》,再到《杜拉拉升职记》,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70年代的白领们在职场生存中的美丽与哀愁,他们以自身的经历现身说法,他们因为碰壁、创痛而体会得更深,他们的笔触因为亲历而温情款款,因为泪水而冷峻无情,因为反思而富于哲理。《杜拉拉升职记》至少可以告诉我们这样几点:1.在搞清楚游戏规则之前,温顺的执行力是晋升的关键;2.尽可能地让你的老板做选择题,而不是简答题,沟通简洁明确,你先给他方便,他才能给你方便;3.与其人岗匹配,不如老板匹配,这才是胜任力的关键,越早与你的上司“建立一致性”越好;4.10% 的知识从培训课程中来,20% 来自于向有经验者的学习,剩下的70% 都来自于 on job trainning(实践中学习),你要足够认真,懂得利用资源,还要学得快,态度诚恳。
看完《赢在中国》第一季,我只有一个感受,用吴晓波的话说就是:“这个时代,没有对错之分,只有生生不息的生长。”有几位选手非常难忘:1.周谨,这个女人有一张太亲和的脸与一颗太精明的心,从她身上我学到的最多:a.在失败的时候,仍然要去争;b.只有开除过员工,CEO 才能真正成熟。但随着比赛的进行,我对她的喜爱越来越少,敬畏越来越多。商业在本质上毕竟是冷血的,周谨成熟了,也失去了原本女人的可爱。2.浦滨,有性格的人是讨人喜欢的,但他注定做不了大格局,尽管他身上苦行僧般的操守令我肃然起敬,但是质刚易碎。3.周宇,他身上有着很鲜明的 Street Smart,是只土狼,能够咬着牙做事,又是只土鳖的,从不缺乏实践能力,他从一开始就走上了本土化发展的良性轨道,但至少缺乏三点:资本社会化、公司专业化、经理人职业化。从他的身上,能够看到民营企业的缩影与通病。4.宋文明,万万没有想到他会胜出,但又的确在情理之中,他比任春雷老练多了,甚至比许怀哲还要聪明。他会藏着自己的锐气,而又做到不可或缺。他是那类内敛锋芒的代表。
第四篇:点评材料
2010年3月,二年级语文组所有语文教师在组长李丹老师的带领下进行了小学语文低段“随文识字”教学方法的实践研究。课题组成员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热爱孩子,教科研意识强,有一定的教科研能力,勤于思考,善于合作,工作责任心强。在四个多月的研究中,他们一直坚持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对于随文识字教学形式有一定的理解,开展多次研讨活动。年轻教师的示范公开课、课题方案的汇报、课题成果的展示、课后的评课、反思、交流、研讨,都开展得扎扎实实、轰轰烈烈,效果极其显著。他们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研究出适合小学低段“随文识字”教学方法的有效教学模式,走出了一条“随文识字”课堂教学之路。
第五篇:名师授课听课心得及教学点评
名师授课听课心得及教学点评
课前预习和自学是高效课堂的前奏
宣恩县沙道沟中心小学向远地
九月二十九日上午,参加“国培计划”的四十多位小学英语培训学员,在继续教育学院班主任李芳老师的统一安排下,我们聆听了恩施市实验小学罗蓉老师执教的四年级英语现场观摩课,课题是:《My Schoolday》。听了本节课后,我的感触颇深,现将自己的一些感受说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
从这堂课我真正体会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本来就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特别是英语教学师生互动就更为重要,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对英语知识加深认识和实践活动的过程。这堂课,整个教室就是一个学生操练英语的“训练场”。罗蓉老师有很深的基本功,她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扎实。课堂始终体现着自主,合作和探究的现代课堂教学模式。课前加强预习与自学,课堂加强训练与检查,充分发挥了学习小组的合作探究作用。课堂上学生在“小老师”、小组组长的自主管理下学得轻松,学得愉快,老师只是这堂课的组织者,监督者和管理者。
其次,本节课还有一个值得借鉴和学习地方,那就是运用课堂积分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课堂上所有的学生都在积极思考,认真地听,卖力地读,争先恐后地说,学习兴趣非常浓厚。课堂上,老师设计的各种活动及游戏也比较新颖独特,学生乐学,操练适时有效,方式多种多样,既巩固了课堂学习的新知识,又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和思维的空间。学生学习兴趣得到了良好的保护和正确培养。
由此可见,英语学习课前预习多么重要。这堂课如果没有做好
名师授课听课心得及教学点评
课前预习这个重要的铺垫,是不可能取得这样成功。因此,英语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相当重要,这堂课取得了成功,正是老师安排学生预习到位,学生自学能力很高,它才是课堂有效进行训练的通行证,更是课堂拓展知识深度、广度的有力保证。当然,课后也有部分学员持有不同的看法:有的学员说这堂课在我们农村学校绝对行不通,不适用,还有的学员说这堂课是事先训练好了的。不管他们说的是否在理,我觉得学生学到了知识,提高了自学能力就有老师不可磨灭的功劳。在学生学习的道路上,老师只是个引路人,探路者。俗话说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什么样的学生该用什么样的方法去教,那得灵活处理,不能死搬硬套。总之,要使课堂行之有效,老师的教法必须灵活多样,台上一分钟,台下得练十年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