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爱心伴孩子成长》观后感
肖老师讲《爱心伴孩子成长》观后感
开学初期全校老师统一学习了肖老师讲《爱心伴孩子成长》,我在学习的过程中,感觉肖老师的讲座就是在讲述我们身边的故事。
肖老师讲教师的三种“威”:暴察之威,成乎微弱;狂妄之威,成乎灭亡;道德之威,成乎安强。听得我心里一颤一颤,越想感觉自己做老师真够失败,自己很多时候做到的,可能就是“暴察之威”,像个警察一样看着孩子,让孩子看到了心里紧张,所以该学习的太多太多。
诚如肖老师所说:“我们应该想到是孩子们成就了我们老师。”所以,我们应该带着感恩的心走进课堂,在孩子们面前,不是一味夸奖所有的好的学生,鞭策差点的学生努力赶上大家的步伐,造成孩子们骄傲、自卑等各种负面情绪的滋生。而是应该教育他们如何面对每次的成功与挫折,学着正确面对每次考验,帮孩子们真正实现内心的成长。
肖老师的讲学让我对教书育人有了新的认知,育心育德胜育知。肖老师在教书时,首先让孩子守规矩。每节课首先做两件事:收拾课桌,捡垃圾。《弟子规》上说:“房室洁,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肖老师的理论是“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取法乎下,了无可得。”小孩子要懂规矩,要求要严格。于是小朋友在上课前,都把书桌整理好,而且把她用的粉笔摆整齐。
所以,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关注孩子们的德行,从小培养他们要孝敬父母,要尊师敬长,远离污染源。孩子具备了圣人所教的德行,就会成为圣贤之人。
第二篇:爱心伴孩子成长
爱心伴孩子成长(1)
第一集
肖陈颖老师主讲
2007年12月18日
各位长辈,各位老师,大家请坐。尊敬的各位长辈,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我先做一下自我介绍,我来自中国四川的成都,我的家乡在四川成都。在这几天跟有些老师交流,很多老师说有听过这个地名。我在去庐江文化教育中心学习以前,一直是个小学的语文老师和班主任,在去庐江以前教学有六年的时间。在这次来马来西亚,也是很出乎我的意料的一件事情,因为我从来没有想过,我会因为这样的原因来马来西亚,所以这一次是我第一次来,也是我第一次走出中国,谢谢。我在十五号的早上从中国的山东出发,在我离开山东的时候,那天早上的气温是零下五度。我不知道各位老师,有没有感受过零下五度的这种温度?我当时走到路上,小河已经全部结冰了。后来就乘飞机到了广州就是二十多度,然后再到马来西亚,就感觉一天就从冬天走到了夏天。
我那天出发的时候,有个很深刻的感受,早上五点半我们就起来,因为要很早出发。我到楼下的时候,发现我们中心的很多老师等在楼下,等着来送我。因为他们说,我们中心要把你嫁到马来西亚去,你要远嫁重洋,我们娘家的亲人要来送一送,所以就感觉到很有意思。我当时走到餐厅也觉得非常的感动,因为前一天,我们的老师就给我包了很多饺子。他们说不知道马来西亚有没有饺子吃,说你要多吃一点。所以「多吃一点」这几个字,这几天就在耳边回响。到了马来西亚,我感觉我每天都在吃,从早上一直吃到晚上,吃得我觉得已经长胖了不少。所以感觉并没有离开家,只是觉得从一个家来到另一个家。
我们不得不想起来,到底什么是家?请问各位长辈,什么是家?我以前觉得,我的家就只在我的一个小小的家庭里面,有爸爸和妈妈。但是随着学习传统文化,让我愈来愈体会到,有爱的地方就是家。所有的我们这些老师,都像亲人一样对待我们,我来到马来西亚,一点都没有感觉是在外国。因为每张脸都笑得这么真诚,每位老师都是那样的亲切。所以在整个学习的过程,愈来愈体会到的,就是传统文化带给我们的到底是什么?就是在让我们感受,周围所有的朋友、所有的长辈,他们对我们点点滴滴的付出。进而让我们有能力去回报,这些有血缘关系也好,没有血缘关系也好,这样的人都是亲人,回报这些亲人。
我今天讲课的题目,是「爱心伴孩子成长」。其实我是没有资格站在讲台上说是讲课,因为我是个比较年轻的小学老师,说经验也不能讲很丰富。但是觉得很幸运能够遇到圣贤的教导,能够遇到传统文化,所以在自己学习的过程很受益。这样的受益就要和长辈,和我们很多的老师,还有同仁要会报、要分享。所以今天这个课题,让我想起我自己的老师,我想我们在座的,我听说都是小学老师。我回想一下,我们自己成长过程当中,印象深刻的老师都是谁?留在我们记忆当中的这些影像,都是些什么?可能不是当时的那一道题,而是当时这个老师讲题时候的态度,和他的笑容,甚至一个手势,可能都留在我们心里。让我想起我初中时候的数学老师,我在上初中的时候,这个数学老师姓秦,叫秦老师。
那她给我们上第一堂课,就留给我们一个好习惯,直到现在,我所有的初中的同学都有个习惯,就是在用作业本的时候,第一页纸都要把它变成空白的,不写,从第二页开始写。我不知道有没有老师有这样的习惯?当时这个老师她给我们发新本子的时候,就跟我们讲,把第一页空出来,我们都觉得很奇怪。老师就说,这一页空白的纸代表的是什么?代表的是一个学生走到老师面前,就像一张白纸。而以后所有的知识也好,技能也好,还是为人处世的态度,都是老师教给我们的。所以我们后来再翻开作业本,每次打开,看到这第一页的白纸,就让我们生起对老师的这分感恩之心。这个习惯,我们的同学一直保留到现在,而每次这张白纸还会提醒我们,学习的时候要谦虚,时时让自己归零,向周围所有的人学习。
当时我记得秦老师还有些行为,也让我们非常的感动。比如说在我的记忆当中,这位老师几乎没有批评过同学。她教数学,当时班上有些同学成绩也不是特别理想,老师很想给他补习,但是她又怕单独给这些同学补习,会造成这些孩子心理的压力。所以她就想了个办法,我记得在初三的时候,每到周末(我们的周末是星期五),这个老师就会对全班同学发出邀请,说愿意到我家作客的同学,都可以今天晚上跟我回家,我们班上就有十几个同学去老师家。老师向全班邀请,在私下里对这些需要补习的同学发出邀请,就有这些需要补习的孩子,还有些成绩中等的,也有些成绩很优秀的孩子都去,这些成绩比较落后的小朋友,就不会有压力。后来我们到了老师家里,我记得老师的先生就给我们煮粥,拿了一个大锅,煮了一大锅粥,分给我们同学吃。老师的女儿就洗菜,我们的同学就帮着去摘菜。吃饭的时候这个桌子还不够坐,把这个门板卸下来,放到两个凳子上,大家围坐在一起吃饭。现在想起这种场景都觉得这种生活,这种学习很有意义。过后老师再根据每个孩子不同的情况,给我们出题让我们做。那在这样子单独辅导,老师却从来没有收过任何的费用。
我记得有一天我的母亲,带着一条丝巾,还有水果去看望老师。我就看到在门口,秦老师跟我的母亲就在那里推拖,她说不收。当时我就在想,一条丝巾也算不了什么,老师收下也是应该的,为什么老师不收?直到现在,我才能够有一点点的体会,丝巾虽小,但是却代表的是老师的一个态度。她要告诉我们所有的孩子,她对我们的付出,是完全不求回报的,她对我们的付出是没有任何代价,不需要交换的。后来她把这个水果收下来,转身就分给了我们同学吃。直到后来我们同学都长大了,我的很多同学结婚的时候,他们都回到这个学校里,去找这位老师来做他的证婚人。所以常常这位老师的邻居都很羡慕她,说你虽然只有两个女儿,但是感觉到,你的孩子怎么这么多。为什么老师的孩子会有这么多?因为老师以一颗母亲的心来对待我们,所以虽然已经离很久了,但是我现在想起来,仍然非常的感念这位老师。
后来我也就当上了一名小学的老师,当我踏上讲台之前,我也立下雄心壮志,想要成为一名好的老师。我去到学校,就接了一个一年级的班级,我想请问各位长辈、各位老师,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好不好教?我看到有的老师会心一笑。我以为很好教,因为那个学校初出茅芦,也不懂,我就每天面带微笑,我发现笑了不到一个星期,就变成了怒目金刚。因为一对他们很好,他们就骑到我的头上来,我每天就非常的劳累。因为我每天对他们威逼也好,利诱也好,甚至大吼大叫,那都只有一时的效果而已。比如说上课,他们一闹,我就像救火队员一样,这边压下去,那边又冒起来,所以每天自己很累。我还在心里想,因为我曾经听到说,有的老师被学生气哭了,我当时就想,我可坚决不能让他们气哭了,所以我就每天绷着个脸,很凶的样子,我以为这样就是有威信。直到后来学了传统文化,才了解到威信有三种,一种是暴察之威,一种是狂妄之威,还有一种是道德之威。「暴察之威成乎危弱,狂妄之威成乎灭亡」,唯有「道德之威成乎安强」。什么是暴察之威?就是脾气很大,自己不做,每天像个警察盯着孩子看。孩子不对,就发脾气,仍然不听就发更大的脾气,所以这个团体会愈来愈危弱。其实不光是治理一个班级,所有的团体都一样。
我记得当时在庐江有位企业的总经理,一个企业家他学习了传统文化以后,让他的企业起死回生了。他就到讲台上去分享,他说以前比如说,公司里的员工,像吃饭的时候,他自己就跟员工吃的不一样,让厨师专门给他做,只要不合口味,他说我就冲过去,把厨师骂一顿,并且跟他讲说你怎么样?想被辞退!这个厨师就很紧张。他说他的公司因为在这样的情况下,盯着员工干活,只要他不盯着,员工就偷懒。甚至是就在背后,只要是不被你逮到,就很庆幸,公司就愈来愈危弱。到后来他学了传统文化以后,这个老总也非常积极,回去给他们公司所有的员工鞠躬,甚至早上第一个到公司。他说以前打考勤,仍然有人迟到,现在没有人迟到。他们所有的领导都是比员工更早到公司,并且站在门口迎接每位员工来上班,见到员工全部九十度鞠躬。他说现在他公司的业绩也愈来愈好,而且员工也都不用管。他说现在我很放心到处走,员工一定不会有问题。
那一天我也很反省,在我们带班教孩子,也是一样。当时我为什么会那么累?自己脾气很大,像个警察,自己不做,每天还盯着孩子看。结果孩子也是当着我一个样,背着我就另外一个样,所以这种威信并不是真正的威。直到后来才知道,真正要树立老师的威信,没有那么难,就是以身作则而已。我们自己说的话,自己要先做到,这样我们的孩子对老师才会有信任。我在上班以后也很幸运,遇到了一位很好的老师,当时我也不会教学,这位老师是个长辈引荐给我。他说这位老师是中国最年轻的特级教师,也是全中国当时评了十家特级教师,这个老师很年轻就有很多的头衔。所以我也很紧张,就约好时间去拜见老师。
当时是去请教一堂课,我不知道我们马来西亚,有没有上公开课的这样的惯例?没有。我们在中国有常常会上叫观摩课,或者叫公开课,就是请很多老师来看你上这堂课。我当时为了去请教一堂课,我就带着课本就去了,坐在那里忐忑不安。因为这位老师还是一位,当时我们成都市最好的小学的校长。我去到那里老师正在开会,我没有想到他见到我第一句话,他跟我说「对不起,让你久等了。」我当时就觉得很感动,因为我只是很年轻的一个教师,而他已经有相当的经验,我等一等那是应该的,但是他却给我道歉。之后他说的每句话,他跟我讲,他都是以商量的口气,他说我的看法是这样,你再斟酌一下。所以我才感觉到真正有学问的人,我们讲「学问深时意气平」,他会愈平和,会愈谦虚,他的学问其实会愈高。
当时我去问老师上课怎么上,老师就问我,你上这堂课,教学目标到底是什么?我不知道马来西亚有没有提前备课的习惯?要备课。会不会写教学目标?我们也是要写。我以前写的目标都是要学会几个字、会写几个字、课文要读通,哪些地方要读得有感情,我都是这样写的。我就把这些会报给老师,但是老师把那个本子一放,他仍然问我,这些是一个短期的目标,我们要认清楚学会一篇文章以后,到底为什么?那我当时就愣住了,因为我没有去思考过,学会一篇文以后到底是为什么。老师就跟我讲,我们的教学要为孩子一辈子的幸福负责任。我当时一听,觉得这个话好像是离我太远,因为我想我是教语文的,不就是教孩子读书、写字吗?听、说、读、写就是这些,我怎么能够为他一辈子的幸福负责任?老师跟我讲,每堂课都可以为孩子一辈子的幸福负责任。我当时就很震撼。所以在学习了两年传统文化以后,对这句话才有一点点的认知和体会。所以不得不让我静下心来,再一次的思考,到底我们学习的目标是什么?
我曾经问过我们班的同学,有一次我去教学,班上的孩子就问我,因为我去那个学校,前期一直在讲如何上课的态度,就没有把语文书翻开。这些同学就说,老师,你怎么来了两天还没有上语文课?我当时就问他,请问你什么是语文?我不知道马来西亚是称叫什么课程?我当时就跟他讲语文,语是语言,就是教我们说话;文是文字,教我们写字。说话是学习口头的表达,学会与人用口头来沟通,写字是要学会书面的沟通。人与人沟通的目的是什么?是不是为了吵架,为了制造矛盾?不是,是为了让我们更加的和谐相处。所以那天我就问了全班同学,是个四年级的班级,我问他们,请问各位同学,你们为什么来上学?我不知道有没有老师问过我们的同学?有老师点头。我发现他们就愣在那里,全班有七十多个孩子没有一个人回答。有个孩子就说,妈妈让我上学,我就上学。有个孩子说上学为了找个好工作。好,我又问他,那为什么要找个好工作?他说找个好工作可以赚钱。我又问他为什么要赚钱?他说赚钱可以买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后来我又问他,怎样的工作才是个好工作?所以这些问题一问出来,孩子都愣了,愣在那里。
所以让我想起了一件事情,当时我们有个家长在学习《弟子规》,带着孩子一起学,他的孩子还没有到上学的年纪。有一天这个妈妈带着他的儿子,来到了一个超级市场买东西,就遇到了一位母亲的朋友,这个叔叔就跟她的儿子开玩笑,就说你怎么还不去上学?小朋友觉得很奇怪,他马上就问他的妈妈,妈妈为什么要上学?叔叔脱口而出,上学为了赚大钱。这样一句话出来,他的母亲因为有学《弟子规》非常的紧张,立刻就跟这个叔叔示意不要再讲,她就蹲下身子跟他的儿子讲,孩子,上学不是为了赚钱,上学为了学本领,为什么要学本领?学会了本领可以服务大众。比如说刚才有位卖包子的叔叔,我们去买他的包子,他有什么本领?他会做包子,所以他可以用这样的本领来服务大家。我们去买了包子,我们可以怎么来感谢这个叔叔?可不可以把你的洋娃娃送给他?小朋友说送给叔叔,可能叔叔不需要。为了表达我们的感激之情,我们就把钱给叔叔,让他去买他需要的东西,这是上学的目的。所以我们古人讲「读书志在圣贤」,但是现在很多人读书志在赚钱,我们去体会觉得这个差距差得太远了。
在这个古典里面有句话叫「社会国家者,互助之体也」。它讲社会和国家是互助的,这样的一个结构,不是有高低贵贱之分的。当时有个母亲带着他的儿子,也是学《弟子规》,他们小区都有保安的叔叔。当时她就带着她的儿子路过保安亭,她就跟儿子说,孩子,跟保安叔叔鞠躬。儿子说他是来看大门的,我干嘛要给他鞠躬?这个母亲就立刻跟孩子讲,上到国家主席,下到保安以及清扫街道的清洁工人,都在做同样的一件事情,在做怎样的一件事?服务大众,都在为大家付出和服务。如果没有他们,我们怎么有安定的环境?没有清扫街道的阿姨,我们怎么有清洁的马路?我们都应该对他们抱以同样的感恩,只是他们的分工不一样而已,但是他们的付出是一样的,所以我们对他们的恭敬和感恩,也应该是一样的。这个母亲这样一教,让孩子感受到我们对待每个人,都要有这样一种平等的、恭敬的心境。
当时我跟小朋友讲,我们读书的目的也是一样,读书不是为了要让自己,好像可以过上非常享乐的日子,而是我们学会了本领服务大众。在中国还有个故事,在中国几千年前,也是一个圣哲人叫老子,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这个老子他很有智慧。有一次老子要出海关,要出关,当时这个海关官员就想到老子很有智慧,就想请教老子一个问题。海关的官员有两个儿子,大儿子这个很老实听话,反应不是特别快,比较木讷;小儿子聪明伶俐。这个官员就问老子,你能不能够帮我看一看,等我老了以后,我要靠哪个儿子?老子就说那好,把你的儿子叫过来。这个官员就把两个儿子叫到老子面前,老子就从兜里掏出了一把钱放到桌上,就跟这两个儿子说,你们俩谁去打爸爸一下,这个钱就是你的。这个大儿子一听,他根本没有听到说钱是我的,他只听到要打爸爸一下,他想那怎么可以,爸爸对我这么养育付出,我怎么可以去打爸爸?
但是小儿子他就想,我打爸爸一下,爸爸也没有任何的损伤,父亲又没有损失,我又能赚到钱,何乐不为?於是就冲过去打了爸爸一下,抱着钱就跑掉。老子就对官员讲,你知道了要靠哪个儿子吗?请问我们各位老师,他老了以后,要靠哪个儿子?要靠大儿子。曾经我们跟很多家长讲这个故事,接下来就问家长一个问题,我们都知道这个官员要靠大儿子,但是现在我们都在朝哪个方向,在培养我们的孩子?可能我们发现这个孩子老实木讷,心里还会非常的不高兴。还在想你看人家隔壁家的儿子,聪明伶俐,脑子还会转弯,你都一根筋都没有办法动。过了几十年以后,果然就像老子预计的一样,大儿子一直守在父亲的身边,每天孝养父母。但是这个小儿子,也像他小时候表现出来的聪明伶俐一样,他很会做生意,很会打算盘,所以他就走到很远的地方去做生意,赚了很多钱。有一天这个海关的官员得了重病,他已经感觉他的生命快要完结了,所以找人带信给他的小儿子,希望他的小儿子回来见他最后一面。
小儿子接到这封信以后,第一个念头也想回去看看父亲。但是因为他很会算计,接下来他就开始算,这样符不符合经济学的原理。他算我回去看我的爸爸,第一我不是医生,回去以后对我父亲的病也於事无补。第二我回去的路上要耽误多少时间,让我少赚多少钱。他想第三不仅少赚钱,路上来回还要路费,那不仅不进钱还要出钱。一算结果还一样,爸爸还是会走,那我不回去也是一样的,直到最后小儿子没有回家。所以我们就开始静下心来思考一下,这两个孩子到底哪个孩子的人生更有意义?大儿子可能没有赚很多的钱,他可能就在这个小地方陪着他的父亲,每天孝养父母,团结邻里。每天当他有孩子的时候,他尽自己父亲的本分,尽自己先生的本分对太太好,教导儿子,每天过得很踏实。小儿子他赚了很多钱,但是我们思考一下,等他的儿子长大,他老了以后,他会有怎样的结局?他根本体会不到父母的这种心境。
所以在这个学习的过程,我们一直都在体会,到底怎样的人生才是幸福的人生?我们讲要为孩子的一辈子的幸福负责任,什么是幸福?我们自己幸福吗?我曾经问了我们身边的老师,我问他你觉得幸福吗?他说我很幸福。我问他你为什么觉得很幸福?当时有个老师就跟我讲,我每天下班,哪怕我加班很晚,我回家了,快到家门口的时候,我就看到我的先生,一定都在路口等着我回家,她说那个时候我感觉很温暖而很幸福。当我和先生一起走到家里,往家走的时候,看到我的家里灯一定是亮的,她说我的婆婆正在给我们准备晚餐,这个时候我感觉很幸福。
我后来又去问另外一个老师,他也跟我讲,他也很幸福。我问他为什么?他说每次我回到家里见到母亲,母亲都会告诉我说,亲戚聚会的时候,所有亲戚都讲,你真是好福气,儿子不用你操心。他说这个时候我能感受到,母亲的那分安慰和喜悦,他讲虽然我没有赚很多钱给妈妈,但是这个时候我知道我的母亲很幸福,所以我也很幸福。他说还有我的弟弟从同学家回来,从初中的时候就跟哥哥讲,「哥哥,我到很多同学家里去作客,没有哪个家里这些兄弟相处,有我跟你这样亲密的,我们兄弟俩都不吵架。」他说这个时候我做为一个哥哥,我感到无比的安慰和幸福。他的这些回答,让我重新来体会到底什么是幸福,幸福是我们在沿着自己做人的本分去做,我们的内心就会生起无限的喜悦。
我又想起一个故事,当时有个老师去讲课,一讲完下面这些员工就跟老师说,你们每天这样子讲课又不收钱,我觉得你们一定很苦。这个老师说难道我脸色不好看吗?这个员工就讲,不是的。我给你讲个故事,你看中国人讲「克己复礼」,你看克制自己,那多苦!他就讲了个故事,曾经有一对夫妇,先生喜欢吃鸡蛋白,我不知道大家能不能听得懂?那个鸡蛋有两层,先生喜欢吃鸡蛋白,太太喜欢吃鸡蛋黄。他们俩结婚以后,太太就把自己喜欢吃的蛋黄留给先生吃,先生就把自己喜欢吃的蛋白留给太太吃。他们俩到六十岁,吃了可能有三十多年,到他们六十岁的时候都变成老头和老太太。有一天坐下来聊天,一聊到才发现原来对方喜欢吃的,和自己喜欢的不一样,两个人就大笑起来。
当时员工就跟我们的老师讲,你看中国人有多苦!都吃不到自己喜欢吃的东西。要是我,我就直接跟我的太太说,我喜欢吃蛋白,把蛋白留给我吃;你喜欢吃蛋黄,留给你吃。那不是都可以吃到自己喜欢东西吗?我不知道各位老师听了这个故事,觉得这对夫妇过得很苦,还是很乐?是觉得很苦,还是会觉得很幸福?所以当时我们就觉得很奇怪,为什么这个员工他会觉得很苦,因为他没有去体会过为对方着想,以及对方为你着想的那种幸福的感觉,他从来没有去体会过。所以当时我们就跟他讲,真正的幸福到底是什么?吃到了蛋白和蛋黄那种乐乐多久?那不过就是一时的嘴巴对舌头的满足而已。但是我们一回想起来,这一对老年夫妇一起携手走过几十年,发现对方原来时时都为自己着想,那是怎样的一种幸福!
所以中国人的幸福,那是心与心的交流,那是时时感念别人对我们的关怀和爱护,以及时时我们自己去关爱周围的人,这种幸福哪里是吃到一块蛋白和蛋黄,欲望暂时的满足能够比拟的?我们在这样的过程当中,愈来愈感受到幸福与我们的心境有关,与我们的思想观念有关。我们要真正把幸福带给我们的孩子,我们自己要先理解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所以让我们想起,当时有个老师问了我三个问题,我们静下心来思考一下,我们的每天有没有去感受过,周围的人对我们点点滴滴的付出?我们的每天在每个细节当中,有没有感受到幸福?在我们每天成长,每天工作,人生一步一步走向晚年的过程当中,有没有积累我们自己的德行?我们回报了多少关心我们的人?当时我听到这些问题,我还有点听不太懂,直到现在学了两年了,才愈来愈感受到真是这样。每天都有多少人在关怀我们,但是以前自己却看不到,因为自己的心很麻木,觉得所有的人对我的关怀是应该的。
让我想起我们的孩子,现在他们过得幸福吗?曾经看到了个报导,这个报导上写到,现在的孩子不快乐。我不知道马来西亚的孩子快不快乐?曾经我听到,我们有个幼儿园的老师他讲,当时有个老人家就在那里愁眉苦脸的,跟这个老师说,我的孙女现在都笑不出来,你看我的童年很快乐,但是我的孙女儿却这么小就笑不出来。老师就问他,你的孙女儿多大?他说十二岁了。这个老师一笑,你的孙女儿十二岁笑不出来,有什么好奇怪的?我的学生幼儿园的,才三岁就已经笑不出来。当时我们一听觉得很惊讶,现在的孩子为什么不快乐?当他童年的时候都没有办法感受到快乐,他长大以后能快乐吗?所以不得不让我们去找原因,孩子不快乐是结果,原因到底在哪里?
让我想起当时我去听一堂课,一堂《弟子规》的课,老师教的是一些六岁到九岁的这些孩子,当时老师问了一个问题,问所有同学说,「请问各位小朋友,你们什么时候最快乐?」一个六岁的小姑娘站起来,她说「老师,走到哪里就守哪里的规矩,我觉得很快乐。」我当时一听觉得很奇怪,因为我觉得,守规矩就像把手都绑起来,怎么会快乐?直到学习了两年,才让我静静的去体会这句话。如果一个孩子我们来设想一下,他不守规矩,他能快乐吗?比如说他在家里骄横、跋扈惯了,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当他到了学校,他要同学的玩具,同学不给他,他一定要,就会跟同学怎么样?两个人一定会抢起来,他可能会打得鼻青脸肿,他可能每天都在这样过。
我们在想班级有班级的规矩,比如说上课不可以随便讲话,不可以四处走动,那这个孩子说,「我就偏不守规矩,我要走来走去。」可能下课老师就会找他谈话,那他每天会快乐吗?这个孩子长大了,如果进入了一个公司、一个团体,他自己想我要有个性,我干嘛要跟你们一起相处?结果这个孩子和公司所有的员工格格不入。比如说他早上故意迟到,我就是不守规矩,那可能没多久老板就会把他开除,不需要这样的员工。这样的孩子他从小到大会四处碰壁。如果他守规矩,比如说这个孩子,他走到班级守班级的规矩,他上课就听老师的话,安心的上课,认真完成作业,下课也遵守和睦相处的规矩。当他在上班以后到了公司里多观察,看看公司都有哪些好习惯,他就很快的能够融入一个团体。我们去想一想,这样他,真正的能够轻松和快乐。
曾经有两个大学毕业生,到了一个公司应聘,她们学历都还不错,两个女孩。当时这个公司的领导就想着,年轻的员工要带出去,一起去招待客人,要历链一下他们为别人服务的能力。这两个女孩子是湖南人,我不知道我们的老师,了不了解湖南人喜欢吃怎样的菜?她们喜欢吃辣椒。当时公司请客人吃饭,请的客人是广东人,广东人喜欢吃怎样的菜?比较清淡或者比较带甜味的菜。我们要请客人吃饭,要点谁喜欢吃的菜?我想这个问题太简单了,但是这两个孩子大学毕业,却真的不知道。她们到了圆桌上,就开始跟客人一起吃饭,领导就点了广东人喜欢吃的菜。吃到一半,这两个湖南的女孩子就非常的不满意,在餐桌上就议论起来,就在那里说没有菜可以吃。领导觉得很没面子,就专门给她们点了一盘有辣椒的菜,菜一端上桌子首先给谁吃?那这个桌子一定会转到客人面前,让客人先吃。
但是这两个女孩一看,终於有一道菜自己喜欢的,客人拿着筷子正准备去挟,还没有挟起来,她们就把桌子一下子转到自己面前,就认着那个菜吃,领导又把菜转过去,她们又把它转过来。结果这餐饭吃完了,吃得老总满脸通红,下来以后就跟这两个女孩子讲,你们觉得这餐饭吃得怎么样?这两个女孩一点都没有感觉,就回答说幸亏最后有一道菜,我们还比较满意。她们有没有感觉自己是在做什么样的工作,当下自己是怎样的角色。然后领导就跟她们讲说,你们难道不知道上了菜,要先客人吃吗?这两个孩子说是这样吗?我从小到大家里吃饭,都是我第一个吃。我从小到大妈妈都会问我,女儿你喜欢吃什么?我都做给你吃。
所以我们感受到,现在的孩子没有学习,即使他大学毕业,他不懂得与人相处的规矩,他可能会碰壁,他可能会造成很多人的困扰,因为没有人教过他们。但是相反,我们看到中国古代的这种典籍,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教规矩,从餐桌上就开始教。比如说有一部经典,它就写得很清楚,吃饭的时候要怎样吃。它当时就写到这个孩子跟父母一起吃饭,第一要自己摆桌子,要学会摆桌子,把这个菜、碗盘都摆好。第二它讲到父母亲在吃饭,孩子要学会观察,观察什么?它说要去看妈妈爸爸喜欢吃的菜。怎样才是喜欢吃的菜?挟得比较频繁的菜,老去挟那个菜,那个菜就是爸爸妈妈喜欢的菜,那喜欢的菜就要把这个菜放到父母的面前。还要去观察父母的碗里面没有饭了,要马上起来添饭。后来我跟很多小朋友讲,因为每次我到班上,我第一堂课我都会跟小朋友讲,我说肖老师很会看谁是最聪明的孩子,请问我们各位老师,怎样的孩子最聪明?我们的评价标准是什么?
曾经有个家长,他的儿子很活泼,那怎样才是活泼?在机场大吼大叫。在这种公众场合就在那个拿着那些宣传单,叠飞机到处飞,然后在这个整个机场的大厅里大吼大叫,所有的人都看着他。他旁边一个阿姨就说,你的儿子真活泼,活泼的孩子,好动的孩子很聪明。我们静下心来想一想,这是真正的活泼吗?这叫没有家教,没有规矩,把父母的脸都丢尽了,父母还不知道。后来我跟小朋友也讲什么是真正的聪明?聪明是不是你会做数学题?会考一百分那叫聪明吗?后来我就跟小朋友写到「聪」,对不起,我写的简体字,能不能看得懂?聪和明,孔老夫子在《论语》里面讲到「君子有九思」,有九个思惟的方式和态度。其中两个就是「听思聪」和「视思明」,什么意思?就是会听、会看,耳聪目明。那怎样的孩子才是耳聪目明?比如说别人一句话,你能听出他话里的意思;你要会看,看到别人的需要,并且进一步的去帮助对方。
当时我在带班的时候,我就跟孩子讲到聪明,我就跟他们举例子,比如你的同桌打了个喷嚏,你听出个什么?他说我听出他可能要感冒了。那我问他们,我们可以做什么?他说我可以给他拿药。我说是,那当下可以做什么?可以立刻递上一条纸巾,这就是聪明,因为你会听并且你会做。那正在讲到这里,当时我的黑板就写满了,我没有找到黑板擦,我当时就正好问小朋友,请问黑板擦在哪里?这全班的孩子就一愣。我就正好问他们,从老师这句话你听出了什么?然后孩子们就说,我听出了老师想擦黑板。我问他们,我们可以做什么?孩子们就说,我们可以帮老师找黑板擦。
我就继续问他们,我们可以做什么?有小朋友就说了,我们可以帮老师把黑板擦乾净,我连问三遍没有一个孩子行动,他们就坐在底下。我问他们可以做什么?孩子说我们可以帮老师把黑板擦乾净。我问一遍,他们回答一遍,反正我就一直面对他们微笑,仍然问他们我们可以做什么?把那个「做」说得很用力。终於在问到第四遍的时候,有个男孩他就从座位上站起来,在地上捡起黑板擦,把黑板擦乾净了。我当时就跟全班同学讲,这才叫聪明,聪明绝对不是落在嘴巴上。所以我就感受到我们现在的孩子,他的学习都是停留在嘴上,停留在试卷上,但是很少能落实在生活中。那些道理他都懂,甚至讲起来的时候比老师还能讲,但是他就是不做。
如果我们考试问小朋友说,看到红灯你要怎样?他会说红灯停,绿灯行,他都能够在卷子上答出来。但是生活当中遇到红灯,看到左右没人,可能他就过去了。所以现在我们所感受到的,是教学和生活脱节,所以教出《弟子规》讲,「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一句话都不做,不力行,但学文,就是只知道学习考试,用嘴巴磨嘴皮子。长浮华,成何人,这些孩子一个个都能言善辩,但是做到的却微乎其微。所以当时也让我觉很有意思,觉得这些孩子,自从这个小朋友动起来以后,我发现班上的小朋友,就开始变得真正的愈来愈聪明。比如说我到了学校,本来这些孩子没有习惯帮老师抱本子,帮老师拿东西。我当时我就抱着一叠作业本,要回办公室,抱起来,我就问小朋友,你们看到老师抱了这么多本子,你们看出了什么?你们能不能帮着做些事情?有孩子就会过来帮老师抱本子,慢慢就会养成一个好习惯。
后来我到学校刚刚进校门,我们班的同学在二楼看到我,就会有五、六个同学冲下来,把我的这些包、这些作业本,几个人全部就抢过去,就帮我拿到办公室。我们点点滴滴的启发孩子,他其实做得很快乐,比如说老师在咳嗽,你可以做什么?听到老师咳嗽了,孩子可以做什么?他说可以给老师倒一杯水,我们这个时候就可以教孩子如何倒水。后来我到学校,我就感觉很自在,就让我想起最早在刚刚带班的时候,我有一次下课的时候,那几个小朋友帮着我,抱着书本回办公室,有个男孩就高声的叫了一声说,「起驾回宫」。就感觉到一个老师在孩子心目当中,这个地位非常重要,被侍侯得好像一个皇太后一样。但是事实上我们没有这种想法,只是希望我们要成就一个孩子,为人处世的态度,让他们真正的学会在生活当中的灵活度。
曾经我在深圳上班,当时有个校长就跟我们全体老师讲了一件事,他说那一天他也是刚刚招聘了一个大学生,有一个学校来参观。他就跟这个大学生说,去倒一杯水来给客人。这个指令难不难?这个大学生就去倒水了,很久没有倒过来,过了一会儿来了,没有水,给校长说对不起,校长,隔壁的门锁了。校长说你再到隔壁去,隔壁的隔壁去找一下有没有杯子和水。这个大学生又去了,过了一会儿又回来了,还是没有倒过来,说校长,这个办公室没有杯子。然后校长说,你可不可以找个老师倒杯水来?这个大学生又出去了,过了很久又回来,跟校长说对不起,校长,我没有看到其他的老师。校长就说,一个大学生一杯水都倒不来,我如果把这个老师要到我的学校,可能是我的负担。所以如果是实习的话,他可能就会把他辞退,不会再要他。
所以让我们感受到,现在学校培养了很多的毕业生,但是公司觉得缺人才,找不到人。原因到底在哪里?不是缺高学历的人才,不是缺会考试的人才。而是缺真正会灵活的处理每件事情,会做人、会做事这样的人。所以我们就感觉到,一个孩子真正的有学习,那才是真正的活泼。曾经有家长问我们说,你们把孩子教《弟子规》会不会教傻了?我不知道我们的老师,有没有遇到这样的家长,你看学那么多规矩,还敬礼,这个会不会傻乎乎的?当时我们就跟他讲,我们的孩子看到你要进门,他会给你拎一双拖鞋;看到你坐下来累了,他会到背后给你捶捶背;看到你渴了,会立刻送一杯水,这孩子会傻吗?绝对不会傻,而是真正的活泼,真正的聪明。所以在这整个教学的过程,让我感受到的就是在学《弟子规》的过程,孩子学得很快乐,而且愈学脑子愈灵活。
我当时在教学的过程,就正好有个机会去到中国的山东,山东有个回族小学,这个学校全是回族的孩子。这个学校当时的校长请我们的老师去教学,为什么?他当时到庐江去听课,听完了以后,他觉得传统文化一定要带回学校,去教他的学生。这个学校是什么状况?所有的孩子一共才一百左右的学生,但是没有老师愿意去教。为什么?因为学校常常会有暴力和冲突,每天学生都会打架。而且有的老师就讲,我情愿没工作,我也不会去那里。那些学生不仅互相打架,甚至还欺负老师,转过背,就在老师的背上贴上大字,老师都不愿意去那里受气。这个学校的校长说他去了以后,孩子有些变化,甚至这个地区对学校孩子的成绩,不做任何要求。因为他们说老师能够在那里坚持一年,就不得了了,能坚持一年让孩子不打架,你不要说教课就已经很不错了。当时一来请我们去上课,因为校长很真诚,老师就派我去,我当时一想要去到这样的地方,我也很忐忑。
我是十一月一日到了民族小学,因为十一月二十七日庐江有课,我就离开了,不到一个月的时候,这些孩子变化,可以说是翻天覆地的变化。所以在这里我也带了一封信来,可以给各位老师读一下。这是一个六年级的孩子,他在学习了《弟子规》,我们每天就只是用了一堂课的时间,来讲《弟子规》,其他的课程照常上课。那这个孩子他就写成这样一封信。他讲敬爱的肖老师,您好,近来身体好吗?已经十多天没有见到您了,我非常想念您。因为自从您来了以后,我们学校变了,我们也变了,变得有礼貌,不打架、不骂人。在家也知道孝顺父母,团结兄弟姊妹了,家庭非常和睦。老师,这一切都是您教育的功劳,记得您是十一月一日来的,是您把圣贤的经典《弟子规》,至圣先师的教诲精心的传授给我们。把我从无底的深渊中拉了回来,您的教诲,一直在我的耳边回荡,使我做事恭敬,每件事都做得很好。
在您的教导下,我们学校变了,以前校园里垃圾很多,还经常出现打架、骂人的现象,现在跟以前可大不一样。我们同学主动的扫地、捡垃圾,校园变乾净。而且大家能够做到「兄道友,弟道恭」,不打架了,也不骂人了,还对老师特别恭敬,也养成了勤奋好学的习惯。这个可喜的变化,都是您教育的结果,老师,在您的教导下,我们也变了。以前没有学《弟子规》这本圣贤的经典,不知道孝顺父母,总是让父母担心。父母一让我干活,我就哀声叹气不愿意去,有时还和父母顶嘴,不尊重父母。所谓「人不学,不知道」,老师,通过您,我找到了身上的垃圾。因为我跟小朋友做比喻,我跟他们讲这些坏习惯,就像一包一包的垃圾在我们的身上,我们每天抱着这些垃圾吃饭,抱着垃圾睡觉,自己还不知道,所以要赶快扔掉。这个孩子就写,我找到了身上的垃圾,现在我把垃圾扔掉了,我按照您讲的去做,父母叫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同时也养成了爱干家务的好习惯,每天我坚持做扫地、刷碗、烧火,还有叠被子,干活使我很快乐。因为只有我多干点,父母就可以少干一点,就可以让父母休息一下。
我也不和父母顶嘴了,而且非常孝顺,这些可喜的变化,都是您教育的功劳。老师,在家里我不仅孝顺父母,而且团结兄弟姊妹,现在我的家非常和睦,和睦的原因是您的教导我清清楚楚的记着。以前我和哥哥经常打架,不是因为一点小事,就是因为一个苹果、一块糖,我们两个人打得很激烈,虽然我们只是身上痛,却不知道妈妈痛在心里。现在我的家里一团和气,妈妈非常喜欢我们,我们也爱妈妈。我和哥哥也不打架,有好吃的先给父母吃,真正做到「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老师,这些都是听了您的教导。老师您还记得吗?是您看我们不吃早餐,只吃方便面,是您告诉我方便面有致癌物质,吃了以后会得肝病,我现在已经不吃方便面。您不仅让我免除了肝病,还让我学会了做饭,早上我很早起来做饭,我吃,父母也吃,这样让我又孝顺父母,又学会本领,真是一举两得!老师,我想您人虽然走了,在您的教导已经深深的印在了我的心里,会使我受益一生的。我一定会用我的行动,来报答您的教育之恩。这是山东庆云县羊庄子,民族希望小学的一个杨浩同学,二00七年十二月六日写的一封信。谢谢各位老师。
我当时看到的时候我很感动,当时是这个校长把这些信像掏宝贝一样的,从他兜里拿出来。他说我从来没有想过我们的学生,能够写这样长的信。这个校长讲,以前提起写作文,没有一个孩子能够写超过一页,一般他说就是几句话。他没想到这次,一写写了整整四页,他说而且这些孩子以前写信没有像这样,就是写字没有像这样工工整整的写。但是这次所有的孩子给你写的信,那个字都是空前的好,都是认真,非常恭敬的在写。而且甚至我看到的是,全校当时有一个孩子非常调皮,他也给我写一封信,他说老师,只要你赶快回来,我都听你的,我也不打架,也不骂人。而且我在这信当中,看到孩子不停的提到一句话,老师,都是因为你的教导。
其实我自己感觉到很惭愧,因为这些教导不是我的,我也是向老师学习,我才会有这样的体会,才能够把这些好的经典带给孩子。所以当时有些长者就问我,你是怎样做到?这些孩子以前是这样的调皮、难教,为什么不到一个月,他们有这样的变化?所以让我在推广经典的过程当中,我自己体会最深刻的,就是没有孩子教不好,真是这样,每个孩子一定可以教好。孩子现在有些不好的习惯,原因是什么?其实真是这样「人不学,不知道」,因为从小没有去跟这些孩子讲过,你应该怎么做人,没有人讲过。所以曾经在这个民族学校,六年级发生一件事情,当时这个六年级的班上就闹得很严重。是怎样?有个班长,六年级有个女班长是当了好几年,五年都是这个孩子当班长。
这个孩子班长当了五年就自我膨胀,所以就弄权一时,凄凉万古。五年级的时候,因为她也是属於这种暴察之威,同学都要听她的,不听她的,她就会找她的哥哥去打这个同学。所以同学就很难过,终於五年级的时候,这些同学就省悟了,你凭什么管我们,他们就要改选。改选班长,一改选就把前任班长就孤立起来,一孤立,这个班长又很难过,所以当时这个班上就闹得很冲突。在这样的情况下,我看到他们班主任,还有老师怎么处理?就把这些孩子拉到面前来,每个人骂一顿,然后说你也有错,你也有错,这些小朋友哭着就出去了。
我后来就在想原因到底在哪里?孩子他犯错误,原因是他不知道要怎样做。比如说我们现在班上的一个班长,他了不了解他的职责是什么?我不太清楚马来西亚是不是也叫班长?也叫班长。他知不知道他的职责是什么?我记得我每次也会跟全班同学在选班长之前,我跟他们讲一个故事。在我读师范的时候,当时第一天去学校报到,这个桌椅都布满了灰尘,那当时我们就拿出一张纸巾,就把桌子擦一下,椅子也擦一下,那擦多少?擦到刚好我能坐下去,我不会擦多一块,给别人擦,那我就坐下来。这个时候有个女同学,因为那个时候互相都不认识,有个女同学打了一盆水,拿了毛巾从第一排开始擦桌子,不管有人、没人坐,她都把它擦乾净,擦到我们面前还给我微微一笑。很快一个星期以后要选班长,我就问他们,谁当选了?这个女孩真的是当选了,而且当时全班除了她自己,所有的人都选她。因为一个星期以后,大家认识的都只有她一个人,她随时都来帮助我们干活,有了任何困难,她都会来帮我们做。
所以我跟孩子讲,班长不是权力的象徵,他不是权力的象徵,不是去管同学的。班长是做什么?第一个班长是服务的,是为所有的同学服务的,这是一个领导者的心境。第二个班长是做榜样的,你首先自己你要带头做好所有的工作,这是班长的职责。绝对不是我当了班长,我就用这个权力去管同学,不是这样。所以我发现这个孩子不会当班长的原因,不是她不愿意学好,而是没有人告诉她,班长的意义在哪里。所以那一天我就带着全班同学,开始找我们的定位到底有哪些?我就跟他们讲,在家里是哪些角色?孩子说在家里我是儿子、女儿,我是哥哥、弟弟、姊姊、妹妹。我都把它全部列在黑板上,那在学校又是什么角色?他说在学校我是学生,我是同学,我是学长,我是学弟。在班级可能我是个科代表,我是个班长,或者我是个小组长,把这些角色都给它列出来,再一个一个的讲给同学听,每个角色要怎样去做,你才符合这个标准。所以在这个过程我才发现孩子都听得很专注,因为从来没有人告诉他,你要怎样当个儿子。
我们现在想起来觉得很有意思,我们都以为孩子他应该知道,自己怎么来当儿子。但是我们思考一下,在孩子整个成长的过程当中,我们有没有教过孩子,你要怎样来做个儿子,才是个合格的儿子,他好像不太知道。甚至我们的爸爸,我们以前常常跟一些家长交流,比如说开车要有驾驶执照,我们去上公司,要有这些专业技能的凭证。但是我们把孩子生出来以后,父母就无证上岗了,没有经过任何的培训,也不需要任何的凭证就上岗了。但是父母是不是都知道,自己要怎样来做个母亲,怎样来做个父亲?可能还不太清楚。所以当时我们就跟小朋友给它列出来,点点滴滴的教他,你应该怎样做。发现这些孩子不是不愿意学,他们学得很快乐,所以立刻学校就会发生一些变化。当时我总结了一下,这些变化到底都是有哪些方面,我们到这个学校,第一星期都开始讲孝道,所以我感受到教孩子,真的没有那么难。老祖宗给我们的方法真的是最彻底的,「百善孝为先」,给孩子讲孝道,孩子的心就整个都柔软下来。所以第一个星期,我们到了学校,每天都讲孝道,跟孩子讲父母的恩德,我们才发现没有讲以前孩子真的不懂。
所以有很多同学当时就讲,老师,不讲孝,我们真的不知道妈妈原来付出了这么多。所以要让孩子先知恩,我们跟孩子讲当我们很小的时候,当我们学走路的时候,爸爸妈妈是怎样一步一步扶着我们蹒跚学步。现在我们的爷爷奶奶,可能他们年纪大了,他们走路会缓慢,我们有没有耐心也扶着爷爷奶奶慢慢的走?就像我们小时候,他们耐心的教我们走路一样。也跟孩子讲当我们生病的时候,父母是怎样在我们的床前「昼夜侍,不离床」?所以现在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可能他们生病了,我们用怎样的态度来回报?当我们还不会拿筷子吃饭的时候,母亲是怎样一口一口喂我们吃。所以现在爷爷奶奶老了,他们可能两手颤抖,拿不起碗筷的时候,我们有没有耐心也给爷爷奶奶喂饭?我们把这个小时候,父母对孩子的点点滴滴的付出,都告诉他们,那孩子他们都很感动,而且在这个过程,就开始慢慢的把浮躁的心,就愈来愈静下来。
所以在中国经典里面,孔夫子的学生,孟夫子讲了一句话,「人有四端」,我们教孩子首先教他做人,首先要有做人的这样的一个心境,所以孟夫子讲,一个人他的特徵是什么?有四种心境。第一个就是「恻隐之心,人之端也」,我们掌声谢谢这位老师。「恻隐之心,人之端也」,一个人首先他要有仁爱的心,仁爱的原点也在孝道,也在孝顺。当时我在教这些小朋友,他们孝心一起来每天就会写日记,我在想这个日记是个很好的方式,跟孩子做沟通。因为我曾经在一个学校,在这个民族学校之前,去另一个小学也去代课,代了四个月,那个班级有七十四个孩子。我不知道马来西亚的班级,一班有多少个小朋友?七十四个孩子,我站上讲台看到的全是眼睛,很多。我想我如何能够去了解每个孩子的情况?我只能通过一个途径去跟孩子做交流,所以后来我就让他们写日记。很多老师当时就问我说,我们班也写日记,但是孩子的日记都是用抄的,去把作文书翻一篇就抄给我。你怎么让孩子写真话给你?
后来我就在想,为什么孩子会去抄日记?可能我们在赞叹孩子的时候,就开始讲了说这个好辞、好句用得很多,华丽的辞藻用了很多。这样一赞叹,孩子就想老师喜欢这样的日记,我就要迎合老师的口味,去抄一篇给我。所以当时在孩子的日记,我就没有任何要求,我跟所有同学讲,日记只有一个要求,就是说真话,你说你的心里话。我这样讲,孩子不一定一开始会很信任你,我当时跟他们讲,比如说这个日记绝对不是完成任务,不是应付老师,你要应付我没有任何的意义。所以我就跟他们讲,你没有写的,你就跟我写一句话说,老师,今天我没有写的,都可以,但是你要写真话。所以在这个过程慢慢的很多孩子,就开始写出他的心里话,通过日记就可以对孩子做一些引导。所以当时我们在讲到「恻隐之心,人之端也」,很多孩子孝心一开,他就会写。
当时有个姊姊她就写到,今天我正在写作业,我突然想起来要给妈妈铺被子,我就走过去到卧室正准备铺,一看被子已经铺好了。这个时候我的弟弟走进来,说「姊姊,每天都是你帮妈妈铺,今天我来做。」那弟弟铺了,我就继续写作业,作业写完,我想起来要给妈妈洗脚,当我走进客厅,准备给妈妈洗脚,一看弟弟正在给妈妈洗,我的弟弟又比我先了一步,我就走过去,弟弟洗一只脚,我洗另一只脚。大家想像一下她的母亲会有怎样的面容?一定笑得合不拢嘴。那这些孩子没学《弟子规》以前,不是这样的,两姊弟常常吵架。所以我们就感受到一讲,孩子都会去做,而他一做,我们把他的日记拿出来全班一读,就是最好的榜样。所以我一读完以后,这段时间日记很多孩子都写,他们给妈妈洗脚,或者铺被子。
有一段时间也很有趣,因为我们孟夫子讲「亲亲而仁民」,就是一个人如果孝心开了,他会去把这个孝心拓展到爱周围的人,进而更拓展到爱护周围的环境、周围的物品,他都会去爱护,因为这个心境根本都在一个孝心。当时这些小朋友很有意思,我就看到有一天有个小孩他就写,今天我在路上看到一只小鸟,从巢里面跌下来摔死了,我想人死要入土为安,鸟死了也要入土为安,我就把小鸟埋了起来。我给牠埋了起来,我还给牠立了一个墓,写上小鸟之墓,我还在墓旁边默哀三分钟。因为「丧三年,常悲咽」,他说父母死要守丧三年,小鸟去世我给牠默哀三分钟。而且孩子在做这个时候,他是很认真的,他说小鸟死了,牠的妈妈会有多难过!所以他那种心境,他体会到自己父母对他的爱,他会觉得万事万物都会对它非常的关爱。所以他会用这种同理的心,去亲亲到「仁民而爱物」。
当时还有一次我们班在上课的时候,当时这个小朋友在闹,我叫了两声,那个声音被他们淹没了,所以我就拿着鞭子敲那个讲桌,我就使劲儿的敲了一下。晚上就有同学写日记,他把日记写出来就跟我说,老师今天你敲讲桌的时候声音很响,我想讲桌一定很疼。我当时一听要不要给讲桌道歉?所以我觉得面子也很不容易放下,但是一想我要做好榜样。第二天我就面无表情故做镇定,跟所有小朋友说,老师没有做对,所以要给讲桌道歉,给讲桌鞠了一躬,说对不起。因为我是这样要求孩子的,我跟他们说你使劲拍桌子都不可以,那我自己要先做,虽然做得不情愿,但是却发现孩子仍然很受感动。第二天那个日记就有孩子写,老师,你敲讲桌原因还是怪我们,因为我们没有好好的上课,才让你对这个讲桌这样使劲儿敲,原因都在我们这里,老师还去给讲桌道歉,应该我们给它道歉。所以就感觉这些孩子他的心,愈来愈柔软,愈来愈细。
在这个日记当中也很有意思,这些小朋友,当时我在带这个班级,有八个金刚。我不知道各位老师,能不能理解八个金刚的含义?我看很多老师都在点头。这八个金刚以前常常每天都打架,打到什么程度?当时我带他们是四年级,这些四年级的孩子,可以冲到六年级的教室跟别人打。我后来在想为什么他们去打架?这是结果,要解决问题一定要把原因找出来。所以后来我在想,一个人的思想会决定他的行为,我们从一个人的行为,也可以去推断他的思想。这些孩子打架乐此不疲,而且我当时看到一些同学,谈起我们班的大金刚,满脸那种羡慕的神情,一脸的崇拜,谈起来觉得很厉害,就是用大拇指,像英雄一样。所以那天我抽了一节课的时间,跟小朋友讲什么是英雄。这些孩子我们思考一下,所有的同学都认为什么是英雄?我们的同学认为什么样的人会是英雄?他们会认为打架厉害的人是英雄。这个观念是谁教给他的?我们的父母有没有跟他说,你看隔壁的叔叔那么会打架,多厉害,有没有这样教过?好像没有。但是孩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观念?他是在哪里学的?
可能很多是从电视,甚至有的动画片,塑造了英雄的形象,都是打败了很多的人,然后自己又一个人跑出来。所以这些孩子,认为这样子的人是英雄。那我当时就跟这些小朋友讲,有一个人打遍天下无敌手,但是全世界有一个人却永远战胜不了,这个人是谁?这个人就是他自己。怎样来理解?我跟小朋友讲,我们有两个自己,一个是人之初,性本善的自己,另外一个是沾满了坏习惯的自己。你要想回复到自己真正本来的样子,一定要战胜坏习惯。所以我跟小朋友讲,真正的英雄不是去打败别人,而是战胜自己的坏习惯,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比如说你今天想打人,你把拳头伸出去,你已经不是英雄了,因为打人是不好的。如果你能忍住不打,你反而是英雄,因为你忍住了自己的坏习惯。所以那一天有个同学他就写日记,「今天我的同桌来骂我,我正想出手去打他,我突然想到老师讲的话。」
因为当时我跟他们讲,有一个法宝可以让你成为英雄,什么法宝?只有一个字,就是要忍。我就问他们忍无可忍要怎样?他们说忍无可忍就无须再忍。我当时就跟他们讲忍无可忍,还要再忍才是英雄。因为你忍不住,你就被坏习惯控制了,你已经是它的奴隶了,怎么还是英雄?当时这个小朋友他就讲,我正想打他,但是我突然想到老师讲的话,要忍人所不能忍,不能忍的时候还要能忍,我就把手收回来。於是我今天特别高兴,因为我当了一回真正的英雄。当时我把这篇日记也在全班读给大家听,结果「见人善,即思齐」,让同学们都相观而善,互相去学习别人的长处。那段时间果然班上的刑事案件就急遽下降,本来以前都忙於去当判官,每天都在那里审理案件,每天升堂开庭。后来这个明显打架愈来愈少,因为他们都开始转念,思想观念一转,行为就开始转变。因为他们都想当真正的英雄,而真正的英雄就是忍住自己,而不是去打败别人。
因为我跟他们讲,你打败别人的同时,败得最惨的就是你自己,因为你已经变成了坏习惯的奴隶,你已经不是英雄了。我们大大的去赞扬,这些忍住自己坏习惯的孩子,我们这种评价就会给全班导向,当时班上的气氛就变得很融合。所以我才知道小朋友很多的问题出现,都是因为没有给他们好的这些教育。当时有个小朋友他还来跟我讲到,因为我们讲「恻隐之心,人之端也」。我记得当时我们班上,打架最厉害的一个孩子,那个孩子他本来每天的心思,都在打架上面。当我们把仁爱的心、孝顺的心传递开以后,我就常常在办公室会遇到这些孩子,在街上捡到流浪狗,或者在路上捡到小鸟就拿过来,拿到我这里,让我给牠养。
我们教室里曾经出现着,小朋友在听课,这个狗就在教室里走来走去的散步,这些小朋友也觉得很自在。因为我跟他们讲,这个狗是在考验你们上课专不专心,你愈专心就给小狗也就做很好的榜样。那个上课比其他的时候更专注,没有孩子去开小差。当时有一只小狗,小朋友在一条阴沟里面捡到一只狗,当时全部的小朋友就去把这个狗,先用热水洗了一个澡,洗完澡他们又去找了个盒子用稻草铺起来,再把牠送到办公室。一下课,我就发现很有趣的现象,班上最调皮的这些孩子,就是以前下课就去打闹的这些小朋友,反而现在一下课,就到办公室来看望这只狗,就围在那里。而且我看到是最调皮的孩子,把自己的牛奶拿过来,一滴一滴的喂这只小狗吃。我当时看了就很感动,就感受到不是孩子不好教,真是这样。当他打架的时候,是他没有感受过仁爱的那种平静的喜悦,他没有感受过。当他这种仁爱心唤醒的时候,我们看到的就是非常柔和的,这样子的一个孩子在我们面前。
曾经还有个小朋友,他捡了一只鸟过来给我,那只鸟刚刚从蛋里孵出来,就从巢里掉下来。因为我们讲要仁爱,我们自己一定是以身作则,所以那只鸟我放到办公室,牠就到处扑牠的翅膀,翅膀没有长满了又飞不起来,牠一扑就会从桌子掉到地上,我又怕其他人踩到牠。我要上课了,我就只能把牠捧在手上,那一堂课我就捧着这只鸟,上了一堂课,这个鸟还时不时叫一声,我就感觉到原来上课也是可以这么快乐。上完这堂课,我就把这只鸟,问全班哪位同学可以认养。班上就有个孩子,成绩很不好的一个孩子,就主动来说他要养。我就把这只鸟递给他,捧给他,正好我就想起来,这个孩子每天写日记,都写同样的一句话,每天都这样,已经写了一个多月了。他怎么写?他说早上我吃了早饭,高高兴兴的上学了;中午,我高高兴兴的回家。每天都这样写,没有任何改变。
正好这个时候我把小鸟给他,我就跟他讲,你能不能每天记录一下,小鸟吃了哪些东西,牠长了几条羽毛,你都写一下,写给老师,让我了解一下。从那以后,这个孩子他的日记,就开始变得愈来愈多,他就开始明白日记可以记这个,他没有压力。就有一天他日记就写到,「老师,今天这只小鸟已经羽毛长满了,我把牠放了,我很高兴。」我当时我也很高兴,我说你做得很好,把小鸟已经养得牠已经可以飞了。因为他还讲,我想牠终於可以去找牠的妈妈了。那孩子很快乐,过了两天他又写,老师,今天我放的那只小鸟回来看我了,还对我笑。我想请问各位老师,我们有没有见过小鸟对我们笑?有没有见过小狗、小猫对我们笑?好像没有。我当时就很好奇,我就跑去问他,你怎么知道是你放的那只鸟?孩子就跟我说,老师,我看牠的眼睛我就知道是那只鸟。我当时觉得很奇怪,后来我又问他,那你怎么感觉到牠在对你笑?小鸟笑是什么样子?这个孩子他也很认真的跟我讲,老师,我看牠的眼睛,我就知道牠在对我笑。
所以当时我就很惭愧,我有没有在这生命当中去体会过,万事万物的那种笑容?他为什么能够感受到小鸟的笑?那是因为孩子在用心体会,他不是用眼睛看的,他是用心去感受的。那天这个孩子给了我很深刻的教导,那天我骑着车回家,在路上我就使劲的看,这些树有没有对我笑?我就发现真是这样,一个人的心境改变了,周围的环境就开始发生变化。我那天心情非常愉快,因为我真的感受到每棵树都在对我微笑。所以我们才感受到,世界仍然是那一个世界,我们的心变了,周围的环境好像就开始变化。当时我所感受到的是孩子他们一教,就立刻可以去做,而且他们一做就会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了以后去做,就会这样的快乐。
曾经我们在接受一次采访,主持人问我,现在很多孩子学得很苦,为什么你的孩子学得很乐。我当时我就觉得很奇怪,我说学习本来就是快乐的,因为孔老夫子在《论语》里面,第一句话就讲「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为什么现在的孩子不乐?因为第一个学了以后没有时习之,不去做,学习都是为了一个分数,都是为了一次应付,他怎么能够快乐?另外学的到底是什么?我们先教孩子做人,先教孩子认真的态度,孩子不光是学得快乐,而且能学得很好。所以在整个一年的过程实践当中,我去到了两个学校,第一个是在庐江汤池一个学校,有七十四个孩子的一个班级。这个班当时是全校成绩最差、纪律最差,都不好的一个班,换了几个班主任。我们带他们四个月,孩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光是行为、习惯的变化,而且学习成绩也变化很大。当时他们在就是四个月以后,学习成绩在那个学区,上升了六个名次。我就觉得我并没有花更多的时间,教他们如何来背书,如何来写作业。但是因为孩子的恭敬心起来、孝心起来,他学习的动力都不一样,所以他们整个学习都开始变。
第二个是我到了山东,也是个学校,整个是回族的孩子。这个学校刚刚也跟大家报告,没有老师愿意去,仅仅一个月也是发生这样的变化。所以我们在整个过程,愈来愈让我感受到,人是可以教得好的。我们有足够的信心能够把所有的孩子教好,因为中国有五千年的智慧,它已经呈现出来的是五千年的方法,五千年的效果。所以我们沿着老祖宗这样的足迹去教,一定能够把孩子教好。所以接下来在明天、还有后天的课程,我会继续向各位长辈和老师具体的会报,在这两个学校里面,是怎样来具体落实《弟子规》,具体把《弟子规》怎样结合我们的课程,来教学的。今天先和大家分享到这里,谢谢各位长辈,各位老师。
爱心伴孩子成长(2)
第二集
肖陈颖老师主讲
2007年12月18日
像刚刚马老师讲到的,昨天晚上我感受到的,是有一首歌一直在我耳边回荡,一直到今天早上,这个歌声还一直在耳边响起来,就是那首「儿行千里」。不知道为什么,有段歌词不断的在我脑海里重现,「千里的路还一步没走,就看见眼泪在母亲的眼里」。所以就感受到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真是这样的,我们的老祖宗把这些好的教育的态度,好的方式都已经呈现给我们。所以在今天上课的时候我也在想,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当中,一直在提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还有教学方法。我仔细一想,发现在我们古圣先贤的典籍里面这些都有,昨天我们有提到教育的目标(从这里看出来我平时做事太少,连一个笔盖都打不开,这也是在给我考试。)
我常常会问同学什么是考试,我想这个名词,对我们校长和老师是最熟悉不过的。我也想请问我们各位长辈、各位老师,什么是考试?当时我就跟小朋友讲,在试卷上作答是一种考试,这种考试得到的是个分数。但事实上真正的考试,是在生活的每个当下,比如说刚刚这个笔打不开了,这就是给我的考试,接着这个笔又没有墨水,也是给我的考试。它在考我当这个笔打不开的时候,我会不会很慌张,会不会全身发抖,写不出来了怎么办?所以在每个当下,我们的心境就是最好的答卷。我们刚刚在讲到教育的目标,是为孩子一辈子的幸福负责任。昨天跟各位长辈沟通,幸福到底在哪里?其实幸福只在一念之间。我们的心境有没有感恩?有没有充满爱?所以在过程当中,感受到孩子不快乐原因,到底在哪里?
当时有个中学的同学学《弟子规》,他就问老师,《弟子规》到底教什么?我们老师就告诉他,《弟子规》学了以后能让你笑出来,因为你们现在笑不出来。为什么笑不出来?在家里不孝顺父母,每天跟父母冲突,你能笑得出来吗?在学校不恭敬老师,惹老师生气;跟同学打架,每天制造矛盾你笑得出来吗?走路跌跌撞撞,东西乱放,每天都找不到,找不到东西常常浪费自己的时间,你笑得出来吗?跟同学、跟朋友之间说话不守信用,你笑得出来吗?所以《弟子规》就是教孝的教育。因为它讲「入则孝」,告诉我们如何孝顺父母,在家里你如何笑得出来;「出则弟」,告诉我们在学校如何跟同学相处,教我们在学校怎样能笑得出来。接着「谨而信,泛爱众,亲仁,学文」,全部都是教我们怎样生活,怎样过幸福的日子。所以《弟子规》能够让我们的孩子,愈学愈快乐。
当然这种快乐,绝对不是把《弟子规》背下来,背下来没有办法影响到他的生活。另外我们还感受到,现在的孩子没有感恩心,当然不是全部,很多的孩子是这样。他们认为父母这样对我是应该的,所以觉得你不这样做反而不正常。当一个孩子没有感恩心,他一步一步在成长,一步一步在走向工作岗位的时候,他的心里只想着,你如何为我付出。每天没有去感受过,周围人对他的这种恩德,他每天都在索求,而有的时候求不到,他就会很苦。所以就感觉到现在的孩子,真要让他们幸福,一定要学会经营幸福人生的思想观念。而这些观念都是我们的老祖宗,很早就告诉我们,所以我们《三字经》上,第一句话就讲「人之初,性本善」,我们教育如果能够保持孩子这颗本善的心,这颗孝敬的心,孩子他的人生,真的可以愈走愈快乐。
在传统文化里面,教学的内容就是孟夫子讲的,人有四种心境,仁、义、礼、智这样的态度,仁昨天我们讲到。孟老夫子还讲「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就是讲一个人的学问的高低,到底是以什么来判断?不是以一个人的学历的高低,来评判一个人的学问。我们常常问小朋友一个问题,我们问他们说,大学毕业有没有学问?孩子们都会说大学毕业有学问。接着我又问他们,如果一个人大学毕业,但是不孝父母,他有没有学问?小朋友就愣在那里了。不孝父母没有学问,但是这个人又大学毕业,所以我们感受到的,一个人学问的高低,跟他的学历是没有关系的。因为一个人的学问在他的心境,所以评价一个人的学问,看他有没有这四种心境。看一个人学问的高低,是看他的孝心是在提升,还是在下堕?看他的羞耻心有没有提升?看他的恭敬心有没有时时在提升?还要看他的是非判断力有没有在提升?
昨天我们讲仁爱的心,是从孝心引发出来,所以我们到了学校都跟孩子讲孝。我想昨天各位老师听了这堂音乐课,也非常的感动,我们自己都如此的感动,不要说我们的孩子。曾经有个导演到庐江去采访,他就问我,「肖老师,你教的孩子都是小学生,能把他们教好;如果一个人已经成年了,已经二十多岁了,还可以教得好吗?」请问各位老师,如果一个人已经成年了,二十、三十,甚至四、五十岁了,还能教得好吗?我当时非常肯定的告诉他,一定可以教得好。他说你为什么这样肯定?我就跟他讲,我自己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因为我二十七岁才接触到圣贤的文化。在接触到传统文化以前,自己和现在的年轻人没有什么区别,我接受所有的这些西方的思想,我也接受这些很奇怪的、很怪异的,一些前卫的东西,我都能接受。后来学习了传统文化,才知道原来是以前不懂,人不学,不知道,所以我从来没有想过,我会来走上弘扬传统文化,这样的道路。
因为我从读书的时候,就像老师以前讲到的那样一个人,平生无大志只求六十分。以前我就是这样的想法,我觉得六十分就可以了,所以在我整个读书的过程得过一张奖状,是个长跑运动的一张奖状。大家看我像不像个运动员?我的体育是最差的,当时我的同学说,女子一千五百米跑步没有人报名,你去报!你报了只要你跑完了就得奖,因为没有人报名。所以我想我就去报,结果我去报,一报我的同学一看,说这个人体育这么差都敢报名,我们也要报,结果一下子就有很多人报名。当时记得我在跑的时候,我们学校的操场是两百米的,一圈一圈跑得我也是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到最后我看到所有的同学都在冲刺,我一看最后一圈了,所以我也又吸了一口气使劲往前跑。跑到要到终点的时候,我就听到一个声音跟我讲,说你还有一圈。最后我就在众目睽睽之下,慢慢的又跑了一圈,得了一张奖状叫「精神文明运动员」。这是我在读书的时候得到的一张奖状,其他的从来没有在学习上得过什么奖励。
以前看到古文就觉得很头疼,觉得这个背起来多难,一看到「子曰」,就把眉头皱到一起。但是现在为什么还有勇气来学习传统文化?因为我发现原来传统文化离我并不遥远,它并不是像我以前以为的那样,置之高阁,遥不可攀,不是那样。反而是每句都可以做到,每句都可以落实,并且哪怕是一句你落实了,当下就会快乐。所以那天有一个同学写一篇日记很有意思,因为我们圣贤人讲,一个心法就是反求诸己,我也给小朋友交流这样的心境。那一天班上有个孩子就写这样一篇日记,他说今天我走到路上,一不小心就被天上小鸟掉下来一块屎,掉到我的脸上,我非常的生气。我冲回家,一路走,一路就在生这个小鸟的气,到了家里把脸洗乾净。我突然想到反求诸己,于是我想小鸟为什么会把屎拉到我的脸上,没有拉到别人的脸上?因为我们告诉孩子人生没有偶然,所有的事情都有前因后果。所以这个小朋友一想,他本来生气,他就笑起来,因为他想到一定是我以前拿弹弓打过鸟。我打人家,人家现在只是拉了一泡屎在我的脸上,已经对我非常的宽容。所以他这样一想起来,这个气一下子就没有了,反而觉得还很快乐,觉得自己以后不可以再欺负小鸟。
所以我们感受到哪怕是一句教导,我们当下去做,当下就可以幸福。所以在我们给孩子教孝的过程当中,感受到的是孩子在行孝的过程非常的快乐。比如说那一次我们讲,好吃的东西你会给谁?我们问小朋友当你拿到,因为我们教孩子写毛笔字,写书法课,书法课就设有奖项,比如说净手奖,就是整个书法课完成以后,墨水没有弄到自己的手上,那自己的手乾乾净净,就叫净手奖。净手奖我们就给孩子奖励,发花生给他,把花生发给他,第二天我们就会问,问孩子花生都给谁了?谁吃了?小朋友也都很诚实,有个孩子站起来说,我马上就把它吃了,有的孩子就说我拿回家给妹妹吃了,也有同学讲我给了爸爸妈妈吃。有的时候我们还会奖励一些糖果,当时有个孩子他就把糖果拿到以后,就吃掉了。那有个小朋友他就写了一篇日记,他说我拿到糖果的时候很想吃,但是我一想到糖果要「长者先,幼者后」,要给妈妈吃。所以我拿回家,我拿给我的爸爸吃,爸爸说不吃,我又拿给妈妈,妈妈也说不吃,你吃就好了。我就跟妈妈讲,你想成全我当一个孝子,就请你把它吃掉。妈妈也很有智慧,就把这个糖吃了。
所以第二天我们就在全班,问同学一个问题,我们当时就说,请问各位小朋友,糖果自己吃了能甜多久?如果把糖果给妈妈吃能甜多久?糖果自己吃了,只是舌头满足一下自己的欲望而已,甜过舌头以后就不会再甜了。但是如果给妈妈吃,这个甜是发自内心的甜,那会甜一辈子。所以当时我跟小朋友讲,你们要有明智的抉择,一颗糖可以甜一阵子,也可以让你甜一辈子,你自己选择,你想要它甜多久。所以后来我们的小朋友拿到好吃的,都拿回家给妈妈吃,给奶奶吃。他们写回来的日记都这样讲,我真的感受到原来孝顺父母很快乐,原来忍住自己的欲望,把糖果给妈妈吃,我心里很甜。所以我们在把孝心启发孩子的时候,孩子真正能感受到,人生的这种快乐和喜悦。而这种喜悦将伴随孩子他这一辈子,这种是真正能够利益到孩子一生的教育。
另外这个义,义是在孟夫子讲「羞恶之心,义之端也」,就是要让孩子有羞耻之心。当时我们班有个小朋友他就也是写日记,就写到今天我的爸爸出差回来,我冲过去就接过了爸爸手中的糖果,然后回到沙发上,我就吃起来。但是我突然看见我的姊姊,接过的是爸爸的皮箱,我很惭愧。我当时看到这篇日记,我觉得这个孩子,他已经在提升他的道德学问,因为他的羞耻心生起来。为什么这样讲?因为这个动作,这个孩子已经做了很久,每次爸爸回家,他都是去接过糖果,然后吃起来,没有觉得这样不对。但是因为我们有教孩子怎样孝顺父母,所以他开始反省自己,看到姊姊接过皮箱的时候,他感受到的是自己只看到了自己的糖果,而没有看到爸爸的辛劳,而姊姊却是看到父亲在外奔波的辛劳。他有学习他就会有反省,会去反思,所以生起了这颗羞耻的心,他说我很惭愧。
当时我们在跟很多家长沟通,家长就很着急,他说那我出差回家难道不能给孩子带糖果吗?其实不在于带不带糖果,我们在教孩子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心境的引导。如果这个时候妈妈跟孩子讲,你看爸爸出差在外每天如此辛劳,但是他仍然不忘记你这个女儿,爸爸在外面给你买礼物回来。你接过的不是爸爸的礼物,接过的是爸爸的那分爱子之心。所以我们感受到一个孩子,他如果从小没有教他,他每次见到父亲,可能就开始想,你今天又带什么东西给我,如果不满意,他还很生气。那天我听到蔡老师讲,说在我们小时候有一个玩具,我们都会很珍惜。为什么?因为看到玩具,我们看到的不是玩具有多少价格,而是看到它的价值,它的背后是父母对我们的那分关爱。所以当时我们还跟家长沟通到,一个孩子要有羞耻心,一定要首先有是非的判断力,他要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那要让孩子有判断力,首先我们自己要有这种谨慎的判断力,昨天周老师也跟各位老师有讲到。
当时我在一个学校的门口,看到一个两岁的孩子,昨天是不是有讲到?这个孩子在学校门口耍赖、打滚,不愿意跟妈妈回家。但是母亲掏出了一颗糖,这个孩子立刻就跟妈妈回家了。他妈妈问他说你想不想吃糖?想吃糖就跟我回家,孩子很听话。那我每次讲这个事情的时候,很多家长都面带会心的微笑,我知道一定很多的家长这样的在做。但是我们有没有静下心来,去体会一下孩子听话了,他听的是谁的话?听妈妈的话,还是听糖的话?曾经有个母亲也是跟我们讲,我的女儿很懒惰,我后来就学了一本书籍非常的有效,这个书上告诉我,给所有的家务活标价,她说我的女儿立刻变得很勤快。比如说洗一件衣服两块钱,擦一双皮鞋给一块钱,我的女儿这个一下子就变得勤劳起来。但是勤劳了一星期,有天我回家很累了,我在沙发上躺着,就叫女儿说,女儿,帮妈妈把洗衣机里的衣服晾一下,妈妈给你两块钱,这个女儿连走都没有走出房间的门,就在里面回了一句话,跟她妈妈说,「妈妈,今天我也很累,这两块钱我不赚了。」
我们感受到真正的教育,要静下心来去思考,孩子做了一件事情,他的动力到底来自于哪里?是「父母呼,应勿缓」,还是糖糖呼应勿缓?是父母呼应勿缓,还是两块钱呼应勿缓?那是完全不一样的。同样是做了,但是我们的教育这个孩子的心境,到底往哪个方向在走?已经完全不同了。所以当时我这样一讲,很多家长他也非常的谨慎。曾经我们班有个小朋友,写了一篇日记,他写到今天我的同桌找我借橡皮,我立刻就借给了他。这个同学做得好不好?一个人做的事情好,还是不好,最根本的不是看他外在的动作,更要看他当下的心境。他接下来就写,因为我想到下一次我找他借,他也会借给我。这个同学借橡皮给他的同桌,是出于怎样的心境?我一看就觉得很有意思,我就问他一句话,请问你的同桌不借给你,你还会借给他吗?所以从这个方向我们去体会,人与人的交往,绝对不是利益的交换。在这样一个细微的地方,我们也能去引导孩子,把他已经走偏的人生道路,重新给他拉到正道上来。因为借东西不在表面的一个动作而已,同样是借,但是如果我是出于我的本分,我是同学应该关爱我的同桌,是出于这样的心境借给同学。还是想到我借了,下次你会来还给我,这样利害心的人生和道义心的人生,是完全不一样的。
所以当时我跟小朋友讲,人与人的关系,我们可以去体会一下,一般有四种,一种是「以利相交,利尽则交疏;以势相交,势倾则交绝;以色相交,华落而爱渝;以道相交,天荒而地老」。以利相交,如果是以利害关系相交往的朋友,朋友以利而来也将以利而去。这个道理我想不用讲,非常的简单,人与人不管怎么的关系都是一样。比如说我们讲君臣关系,就是领导和员工,如果是以利相交,那这个员工因为我们的工资开得很高而来,他可以因为更高的工资就走了。如果是朋友之间的交往,是建立在互相有利的关系上,那「利尽则交疏」,这个利益一旦没有了,交往也会疏远。
「以势相交,势倾则交绝」,如果一个人因为我们的权势很高,地位很高,很多人就可能巴结。巴结来的这些人,「势倾则交绝」,一旦这个地位没有了,权力没有了,这些人也都不见了,因为这种交往,并不是建立在正道的道路上面。「以色相交,华落而爱渝」,如果我们一个女子长得花容月貌很美,如果这样的男士是冲着色,冲着外貌而来的,那「花落而爱渝」,一旦脸色多了几根皱纹了,或者岁月不留情,容貌不像以前那么美了,那这个男士也将变心。因为当时他就是冲着年轻貌美来的,当他看到更年轻貌美的,他可能心也就跑到另外的地方去。所以唯有「以道相交,天荒而地老」,道义相交的朋友,那是愈久关系愈好,愈久觉得这种浓浓的情义,在心里一想起来都会很温暖。所以我们从小如果教给孩子,这样正确的判断力,让孩子去明辨,我与人的交往到底是怎样,我如何能够交到道义的朋友?
当时我们跟小朋友讲,如何能够交到道义的朋友?经典里面有句话叫「方以类聚,物以群分」。我们想要交到有道义的朋友,首先你问一问你自己,你是怎样的一个人?你是以怎样的心境在交朋友?你都以利害关系去交往,那你交来的朋友一定也是跟你一样,也是以利害关系来的。要让孩子从小有道义这样的态度,在家里就要教他,因为道德的根本还是孝道,还是这颗孝心。所以我们在跟家长交流,就会跟家长提到,家里就是教孝道最好的地方,就是教孩子判断力最好的地方。如果我们家里都在谈利,都在谈利害,都是在谈你做了一个工作给你多少钱,我们在教孩子什么?我们在教孩子跟母亲,你都是用利益相交。所以现在为什么很多的孩子为了钱,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六亲不认。都是我们自己,从小有没有把正确的态度告诉给孩子?这个判断力非常的重要,它是真正的智慧。所以有这样的判断力,我们的孩子他才会真正生起,我们刚刚讲的羞耻之心。因为他要明白了哪些是对的,哪些是不对的,那他做不对的事情,他才会觉得不好意思。
当时有个家长就说,那这些很细微的地方,我怎么能够感受,我怎么会知道?我们就跟这个家长讲,正确的判断力到底来自于哪里?一个孩子他从小他生出来,他就在看、就在听,判断力就在生活的点点滴滴就在教给他了。比如说一个小还抱在妈妈怀里,不小心打了妈妈一下,我们这个时候,母亲的态度应该是怎样的?如果这个时候妈妈仍然一笑,笑着对宝宝说,「宝宝,你手的力气原来这么大。」那这么一笑我们教给孩子的是什么?孩子会觉得原来打妈妈,妈妈会笑,这个判断力就教给他了。很多家长跟我说,我的儿子他很小他懂什么?但是我们去体会古人讲的一句话,「三岁看八十」,一个孩子正确的判断力,在他三岁以前可以全部都教给他,他都在看,都在学习。如果这个时候孩子不小心打了我们一下,我们哪怕是拉着他的小手,严肃的告诉他,「这是不对的。」在他的小手上打他两下,以示警告。这个时候孩子就知道,原来打妈妈是不对的,他下次不会再这样做。这些细微的判断力随时随地都在教。
那当时有个父亲跟我们的老师讲,你不知道我的儿子可聪明了,为什么?有一天我的儿子找我要两块钱。因为人民币面值有一种就是一张两块的,也有一块的面值一张。当时他说我就给了他一张两块的钱,我的儿子就说爸爸,我要的是两张一块的。这个爸爸觉得很奇怪,一张两块和两张一块不是一样的吗?他的儿子说不是这样的,爸爸,我们学校有个奖项可以给班级加分,叫拾金不昧奖。捡到钱的去交功,就会给班上加分,你给我一张两块的,我只能交一次加一分;但是你给我两张一块的,我可以去交两次,给我们班加两分。他的爸爸觉得我的儿子很聪明。请问各位老师他到底聪不聪明?如果我们没有正确的判断力,可能还会觉得这个孩子很热爱集体。所以我们要去从一个孩子行为的背后,更关注的是他的这颗心。
所以学问之道没有其他的,首先要看他的心,请问大家为什么孩子想去给班上加分?因为加了分能得到老师的表扬。他要的是什么?要的是名,他要的是自私自利的名,要的是老师的表扬,所以他这颗心已经走偏了。但是他的父亲,不但没看到孩子的心境,有没有在人生的正道上,反而还去赞叹儿子的言行。所以这个孩子我们可以想像一下,当他走向工作岗位的时候,他的心思都会去动哪方面的脑筋?为了名、为了利他可以不择手段,他可以用欺骗,他已经不诚实了。所以我们更多的去关注孩子的心境,我们的教育就感受到,孩子都开始回归到真实的自己,而不是做个表面给老师看。所以每次我在引导小朋友的时候,我都会跟他们讲,你不用骗老师,没有任何的意义,你摸着自己的良心,问你自己的良心就好。因为一个人真实的学问,不是用表面做出来的,就在这颗心而已。我们常常也会去思考,一个孩子考试,刚刚我们讲什么是考试?考试的高分背后,他的心境到底是进,还是在退?他的孝心在提升,还是在下降?他的仁爱心有没有在考试的背后得到提升?这才是真正教育的关键。不在于表面的分数,而更在于分数背后他的那颗心境。
当时我在带班的时候,有一次发考卷,发现全班的同学非常的紧张,我当时就把这卷子放下。因为我发现孩子的心境,已经全部都在往后退,因为他们没有一个正确的态度,来面对考试的结果。所以我把卷子没有发下去之前,我就跟小朋友讲什么是考试?考试有两种,一种是在试卷上作答,这是一种考试。还有一种考试,就是我们面对每个结果,我们当下的心境是什么?这是真实的你人生的答卷,这个答卷真的将影响你一辈子。怎么讲?比如说我们拿到一个试卷,这个分数比我预计的要高,我当下是什么心境?我有骄傲吗?有得意吗?侥幸吗?当我拿到这个分数比我预计的要低,我又是什么心境?我会难过吗?沮丧吗?甚至一蹶不振吗?甚至难以接受,觉得人生已经走到了绝路上。我看到现在很多的孩子,因为没有正确的面对每个结果,他甚至可以走向把自己的生命结束,都有可能。我不知道我们马来西亚有没有这样的孩子?
因为我在大陆这边,祖国大陆看到这样的报导,一个孩子因为分数没有考好,他可以从楼上跳下来,结束他宝贵年轻的生命,他可以不顾父母,不顾所有亲人对他的养育,可以跳下来。为什么?因为我们教育的目标,定格在一张试卷上面,而没有定格在孩子的心境上面。他在考试的一次一次的过程当中,他的心境是一降再降,每次都是对他沉重的打击,并没有磨链他真正的意志,没有正确的心态去面对。所以当时我就跟这些小朋友讲,如果考得不好,你会沮丧难过吗?另外面对同桌的分数,你又是怎样的心境?见到同桌比我好,你会嫉妒吗?你会心里想着:等着瞧,下次我一定超过你吗?面对我的同桌比我的分数低,我又是怎样的心境?我会不会瞧不起他?甚至拿着卷子到同学面前抖两下,「你看,我都没复习,我就能考这样。」那面对班上第一名的同学,你又是怎样的心境?你会把他当作一个目标,使劲超过他吗?面对班上成绩最不好的同学,你又是怎样的心境?你会不会瞧不起他?
所以我会跟孩子讲,正确的心境是什么?当我考得好的时候,我是怎样的态度,我考得很好,我只有一个态度仍然是仁爱之心。这个仁是想到自己,就想到别人,我们会立刻去感受到,还有些同学没有考好,我现在考得好,我的心境就是总结经验,我总结经验的目的为了帮助同学。这个心境跟做事情是一样的,我成功的时候,我的心境也是这样。我可不可以总结经验,把我的经验分享给更多的人,让他们也能像我一样获得成功,那我们这一次的成功有价值。当我在考试当中失败的时候,我正确的心境应该是怎样?从结果找原因。如果我成功了,我的态度,就是总结经验帮助别人;如果我这次考试考得不好,或者这件事情我做失败了,我当下我只有一个态度,从结果找原因。考得不好是结果,原因在哪里?我在结果上烦恼忧虑,没有任何帮助。但是如果我把原因找出来,帮助自己也可以同时帮助别人,助己又可以助人。所以考得不好也没有关系。
那我们面对同学的分数,我们以什么样的心境?同学比我们好,我们只有个态度,就是「见人善,即思齐」;「人所能,勿轻訾」。《弟子规》上讲「人所能,勿轻訾」,别人有能力别人好,第一个态度不嫉妒,不是去嫉妒别人。第二个态度「见人善,即思齐」,见到别人做得好的地方,我们就去学习。所以看到别人考得好,我们要善于学,从哪里学?当时我就跟同学讲到,他考得好是结果,原因在哪里?我当时给他们做了个比喻,比如说一个同学他考试很成功,就像他得到了一个大西瓜。我也想得大西瓜我怎么办?你看别人种瓜得瓜,那你要去播种,你要播种同样的种子,你也能有同样的收成。你现在在种豆,你要想得到西瓜,那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会让小朋友去观察,同学是怎样学习的,你去看一看。别人考得好的,平时的作业他是怎么做的?他对老师是怎样的态度?对学习、对父母又是怎样的态度?往往我们看到很多孩子,考得成绩好的,人缘也很好的,这样的孩子,往往都是在家里孝顺父母,很多都是这样。所以你要从孝顺父母开始,启发你的孝心,孝心是永恒的动力。孝心是一个孩子做任何事情永恒的动力,一个孩子如果有孝心,他可以发觉他各方面的能力。所以见到别人考得好,不嫉妒;见到别人考得不好,我们也生起这颗仁爱的心。见到别人不好,我们就想我如何去帮助他,「己有能,勿自私」,自己有能力不要自私,把我的能力告诉给我的同学,让大家都共同进步。
所以我们看到所有的孩子,我当时把试卷在发下去的时候,他们的表情,那种状态就完全不一样。我让孩子没有直接的改错题,而是让他们写出试卷分析。试卷分析怎么写?三点,第一个我错的题,我让孩子写出错题是什么,把它写出来。第二点找原因,题目写错了原因在哪里?你的原因要找出来,并且原因要找到你的态度上,错题是个结果,第二找原因,把原因找出来。第三找方法,我要怎样改进避免以后出现同样的错误,这个原因一定要找到根本,根本其实都在态度上。一个孩子学得不好,我们仔细去看一看,现在没有哪个孩子他的脑子不灵活,都很灵活。为什么学不好?都是没有正确的学习的态度。所以原因找到自己的态度上,方法也从自己的态度上下手去改。那比如说很多孩子就找出原因,他说我是粗心大意,怎样能够改进自己粗心的态度?不是在写作业,一个孩子粗心,绝对不是在写作业的时候才粗心,而是在他生活的点点滴滴他都会粗心,所以要改也是要改到点点滴滴的地方。
比如说写作业的时候认真,做每件事情也都认真,那你的粗心才能改过来。「置冠服,有定位」开始,从你穿衣服开始,从梳头发开始。所以我们就教孩子如何洗脸、如何刷牙、如何梳头、如何洗手,这些我们都教。那在教的时候孩子都学得很快乐,因为他们发现原来梳头、洗脸、穿衣服,都有学问,都可以调自己的一颗心。因为学问之道就在这颗心上,梳头也能看出你的一颗心,你的心有没有恭敬,恭敬你自己的形相,也是恭敬别人。那你穿鞋有没有把鞋带系得很好,有没有把你的鞋子擦得很乾净,也是在培养你的恭敬心,你细致的态度都是在生活的点滴当中。所以让孩子把这个方法找出来,我们有这样的态度来面对一次考试,同样孩子如果学会了这样的态度,他可以用这样的态度,去面对生活的每件事。比如说他以后到了一个公司,如果这件事情做得很好,他会去总结经验争取下次做到更好。如果这件事情没有做好,他也不会去懊恼,他会去找原因,并且找方法解决问题,这也是我们古人做事情的一个态度。
我当时听到一件事情,中国有一套书非常的好,叫《五种遗规》。《五种仪规》是由清代的叫陈弘谋先生,一个大儒他编写的,他收集编撰的。那当时陈弘谋先生非常的有德行,他到很多地方做官,曾经有一次他就被派到一个地方去上任。上任的时候就发现,前任的官员留了一千多桩余案没有审理,就给他留下来。这个时候,他第一个态度就是解决问题,并没有抱怨,没有说你看你这个当官的怎么当的,居然有一千多桩案子没审,他没有这样去抱怨过。反而立刻着手就开始调查研究,并且解决问题,问题解决以后,他就开始找原因。他想到原因是什么?因为当地没有受过教育,所以常常有诉讼的案件,邻里之间经常打架,经常吵架。他想如何来改进?他就找方法,因为他发现根本原因,在于人不学,不知道。所以就写了后面有一本书,叫《训俗遗规》,他就把那本书写好了以后,广泛的去发给乡亲,后来这个地区被治理得非常的好。这是一种做事情的态度。
从一次的考试也能够教给孩子,如果一个孩子养成这样的态度和习惯,真的会让他受益一辈子,这才是真正理智的幸福人生的教育。当时第二天有一个孩子又写日记给我,他说老师,这次的考试我比上一次进步了十分,我很高兴。因为他的日记,我就第二天跟孩子讲什么是进步?也想请问我们各位老师,什么是进步?进步也有两种,一种是分数上的进步,但是更重要的,是你的心境有没有提升?所以当时我就问小朋友,因为跟孩子讲,要跟他讲得很具体,要不然他听不懂。我当时就问他们,比如这个同学他的分数进步了十分,但是因为这十分他骄傲了,他是进步,还是在退步?进退不在分数上,真正的进退仍然在你的心境上。但是同样的我们来看一下,如果一个孩子,他考试比上一次退步了五分,因为这五分他总结经验,提起理智的态度,他是在进步还是在退步?分数在退,但他的心境却是在进。所以进退不要问老师,进退也不要去跟同学比,因为你的进退就在你自己的心境上。
古人讲「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很多人说传统文化是很消极的。我们就会告诉他,不是这样,传统文化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他的进步是达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每天都可以提升「作新民」,每天都是新的。因为他的新不在一个表面,他的新是时时反观自己的内心,我的心境每天有没有提升?当我们引导孩子时时反观内心,老师就会变得愈来愈轻松。因为孩子不会做表面给老师看,我时时跟孩子讲,你们的进退你自己知道,你骗老师没有任何意义,所以进退只在一念之间,不在于你的分数。这样去引导,孩子就不会去跟同学比分数,而会跟自己比。我跟他们讲,你们只有一个目标,就是昨天的你,你有没有比你昨天进步?有,你就是进步的。因为每个人的状况会不一样,那我们跟别人比没有任何的意义。甚至我告诉孩子,每个人都是第一。
当时有同学,我跟他们讲到这点不太明白。我就跟他们做个比方,比如说一个闹钟,我们看到的是钟面两个指针而已,或者是三个时针、分针和秒针。这三颗指针是不是就是第一?如果没有背后一个一个的螺丝,一个一个的零件,这个三颗针它转不动的。所以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责,每个人做好当下的自己,你就是第一的。不在于要争着都要去当时针,都去当时针,没有人愿意做背后的零件,这个钟就走不动。所以没有人不是第一,每个孩子都可以做到第一,关键是你有没有把你当下的工作做好。你如果分配到任务是刷马桶,你可以刷马桶刷出第一。你如果任务是当领导,你可以当领导当到第一,没有区别的,因为你们的心境,你们的态度是第一的。所以工作不分高低贵贱,没有的,但是你的心境却有进退之间。所以我们在跟孩子引导的时候,时时让他反观自心。
当时还有个同学,我们也跟他们讲,如果一件事情,我们怎么去判断它是好事,还是坏事?一件事情做成功了是好事吗?其实跟孩子考了一百分是好事吗?是一个问题,更重要的,是看这一百分带给孩子的,是心灵的进步,还是他心灵的退步?如果一件成功的事情,提起的是孩子总结经验,它将是下一次更成功的阶梯。但是如果一个事情做成功了,我当下傲慢、得意洋洋,这件成功的事情,已经是下一次失败的预兆。但是同样的,如果一件事情做失败了,我因此奋发向上,总结果经验,那在这次失败的过程当中,已经在奠定下一次成功的基础。所以成功和失败并不代表好事和坏事,真正的好坏,在于我们如何的去面对每次的成功,以及每次的失败,我们如何去面对。心境有提升,这就是好事;如果心境在下堕,这就是坏事。怎样才能判断心境的提升?时时观照仁爱心有没有提升?恭敬心有没有提升?羞耻心有没有提升?判断力有没有提升?那这样的提升才是真正的提升。
当时我们班上有个同学考了第一名,九十六点五。她写了一篇日记,她写老师,我考了第一名,我回到家里,妈妈问我,你要什么奖励?我跟妈妈讲,我什么都不要。但是我要了妈妈一句话,她说妈妈跟我讲说,女儿,你真棒。这里面我们去体会,第一个孩子值得肯定的是,她没有要奖励,这是个进步。因为以前考试都有奖励,但是我们跟孩子讲,你考得好是应该的,因为要报父母之恩。但是这个孩子的话当中,我们也听出了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她说妈妈讲,女儿,你真棒。这个孩子认为我考得好是谁的功劳?她认为是谁的功劳?个人的功劳而已。所以当时我也给她写了一段话,只问她一个问题,请问你的九十六点五分的背后,有多少人的付出?那这个问题我没有直接去批评她,希望引起她的反思。这个孩子第二天,她写了一行字给我,她写到,老师,九十六点五分有妈妈的照顾,有老师的教导,还有同学的帮助。所以我告诉这个孩子,你的分数、你的成绩的背后,不是你一个人的,绝对不是。所以我们有什么资格居功自傲,没有资格。
所以我们要从小给孩子一个态度,叫「让功于众」。如果成功,我们的态度就是要让功于众,因为成功不是我一个人的。我们每次的成功都离不开父母,离不开老师,离不开同仁,甚至离不开所有的万事万物对我们的成就。所以当时我跟这个小朋友一讲,她就觉得很惭愧,生起了羞耻之心。她自己感觉到,一开始还很想骄傲,我就问她没有老师的教导,你能考第一名吗?没有父母的养育,你都饿死了或者冻死了,没有衣服穿,没有东西吃,你还有机会学习吗?没有。如果没有同学的帮助,可能你也没有办法取得这样的成绩,所以这个成绩是属于我的,仅仅是一点点而已。在这些过程当中,不断的去启发、引导孩子生起一分孝心,生起孩子感恩的心,这样的成绩对他才是有意义,才是有帮助的。我们讲「学问之道无他」,所有的学问根本都在判断力,都在我们孩子有没有正确的判断力上。如果他有了正确的判断力,他就会有正确的心境生起来。所以根本都在孩子的这颗心境上面,心境的进退才是真正的进退。
在整个教学的内容,就是直指孩子的那颗心,那这是我们古人的经典告诉我们的。关于这个判断力,当时还有很多的孩子,写日记来问我问题。比如说那天就有小朋友来问我,老师,请问您为什么有的人聪明,有的人笨?我也想问各位长辈、各位老师,如果我们的孩子这样问我们,我们怎样回答?他问为什么有的人聪明,有的人笨?我并没有去回答,因为我当时也觉得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因为是这样,我在教学的时候遇到问题,我就拿出来全班讨论。我当时就把这个问题全班讨论,出乎我的意料,这些孩子他的回答让我很震撼。那个时候我们学了三个月的《弟子规》,这是四年级的孩子,第一个孩子举手站起来,他就跟我讲,「老师,人没有聪明和笨的区别,只有用心和不用心。」第二个孩子站起来,他说「老师,我也认为没有聪明和笨的人,只有认真和不认真。」我当时一听,我真的是觉得很震撼,因为他们只有四年级,所以让我感受到学经典的孩子,他是真正的长智慧,他是智而不是知识而已。他学到的是智慧,不单单是知识和技能,他能够去辨别是非,能够去判断真伪。
当时我们就跟孩子讲,人生所有的问题一本《弟子规》可以解答。当你出现问题的时候,请你用心的读《弟子规》,我们这句话是不是讲得太过?因为这真的是我的一个体会,所有孩子的问题《弟子规》可以解答。比如说聪明和笨的问题,我就跟孩子们讲,我们拿出《弟子规》来看看,有没有在当中讲到聪明的人和笨的人?没有。但是《弟子规》最后一句话告诉我们什么?「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告诉我们所有的人都可以成圣成贤,那怎样成圣成贤?《弟子规》前面所有的部分,都是告诉我们如何成为一个圣贤人。从「父母呼,应勿缓」开始做,点点滴滴的做到,你就可以达到最后的结果,「圣与贤,可驯致」,并且当中还告诉我们方法。孩子为什么会觉得有的人聪明,有的人笨?他问这个问题的心境,是觉得有的同学会做事、会作题,但是有的事和题我自己不会做,所以他觉得这些会做的同学聪明,而我笨。
当时我就跟这些小朋友讲,这个聪明和笨只是暂时的,因为《弟子规》告诉我们,不要在结果上打转,这叫迷者畏果。一个人迷惑,很愚笨的人他考虑的角度就是结果,他在一件事情的结果上去打转,总是在一个结果上烦恼、不安、愤怒、恐惧,他都是在结果上面。但是一个觉者,觉就是我们讲觉悟的人,其实就是明白的人,做个明白人,那明白人干什么?找原因。把原因找出来,并且从原因上下手,就能够改变现在的结果。当时我就跟这些小朋友讲,他呈现出来的一个现象,好像他很能干,很会做事,是结果。我现在暂时不会做也是个结果,但是这个结果只是暂时的,它是可以改变的,通过你的努力可以改。而且《弟子规》告诉了你方法,什么方法?「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到别人有好的结果,即思齐,我可以向他学习;即使现在离得很远,以渐跻,只要我肯做,我也能一步一步的像他一样。比如说他很会作题是结果,原因是什么?上课专心听讲,不懂就不耻下问,问同学、问老师,好问。
那如果他很会做事是结果,比如说他很会管理班级是结果,原因在哪里?他很勇于承担,勇于练习。比如说扫地,他很会扫是结果原因在哪里?他扫得多,做得多,他有那颗为同学服务的心,所以他的能力是不断的在提升。而我现在是暂时落后,可能连个手绢都不会洗,也是结果,原因在哪里?有的女士讲除了洗脸和洗澡,我的手就没有碰过水,从来没有做过,你怎么会做?那不是你笨,关键看你有没有这颗心去学习。所以我们如果有学习的心境,每一刻都能提升我们的能力,也能达到同样的结果,所以人与人没有笨和聪明的区别,只有你用心和不用心,只有你肯做和不肯做。所以我们愈来愈体会,《弟子规》教给我们很多彻底的方法,让我们的孩子在每个境界当中,都能提升自己,提起自己的理智。他以后长大了,比如说到了公司,看到同事很能干,他不会羡慕,不会自卑,他也不会去嫉妒,不会去障碍别人。他只会回归到自己,我如何向他学习,这样的话,他的人生一定会愈走愈平坦。所以这才是真正幸福人生的教育。
当时还有些细微的地方,也感受到我们自己要先去学习。比如说有一次一个孩子也写了日记,他写到今天我给妈妈把衣服洗了,洗了以后,妈妈从外面干活回来,一看衣服已经被洗了,就问我是谁洗的?他说我没有承认是我洗的,因为我想当无名英雄。大家听一听,他是不是无名英雄?第一我也肯定他,你态度也很好,帮妈妈洗衣服。但是我要更多的去关照,无名英雄是什么意义?无名英雄是心里没有想得到表扬,这样心境才叫无名英雄,而不是不讲那叫无名英雄。我当时跟他讲,你的心里想当无名英雄,已经有名了。大家思考一下是不是这样?他的心里已经有名了,所以有名和无名不在外,所有的东西都在我们的自心。时时引导孩子反观你的内心,反观我们自己,有没有这样真正求学问的态度,没有任何这些名利这种污染,没有这些东西,就是一颗真诚的心。我帮妈妈洗衣服那是应该的,妈妈问我,我可以讲,我讲出来但是我不是为了得到母亲的赞叹,你才是真正的无名英雄。而不是我故意不讲,心里还在想要跟老师说,老师可以表扬我,那已经是名利心在洗衣服,不是孝心在洗衣服。
所以这些细微的地方,我们常常都会看到,孩子会呈现出来。如果我们有这种判断力,就能够把孩子当下导正,时时去观照做这件事情的动力。一个孩子做一件事情的动力,只有两个方面,我们把握住这就能够很明白,第一个就是孝心,出于仁义礼智的这种态度去做一件事情,觉得我是应该做的。除了这样的心境,就是另外一种心境,名利心、交换的心,觉得我做这件事情是有回报的,要图交换的。我们也常常感受到,我们自己做事情的动力是什么?我是以名利的交换来做一件事,还是完全无求的,完全无私的,觉得这就是我应该做的,做一个人的本分应该做的事情。所以当我们不断的去反思的时候,孩子他们也就开始愈来愈回归到提升心境,提升真实的学问当中来。那这样我们才能够明确的去判断一个人,到底有没有学问。因为学问跟他的外貌无关,跟他有没有穿名牌的衣服无关,跟他有多高的学历也无关,关键在于他的那颗存心。所以我们才感受到古人教学的这种智慧,教学的内容,教的都是直指这颗心。
除了教学的内容、教学的方法,我们古代的经典也有提到,怎样来教导孩子的这些方法。昨天靳老师在上音乐课的时候,提到一本最早的经典叫《礼记》。那昨天靳老师提到的是《礼记.乐记》,《礼记》里面还有一篇,是专门针对教学的叫《礼记.学记》。这个「学记」里面就写得非常清楚,一个人,一个老师和一个孩子如何来教、如何来学。当时就写到有四种方法,一个是「禁于未发」,我们随时都在考试。《礼记.学记》里面讲到教学的四种方法,《礼记.学记》里面讲到「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讲到四种教学的方法,第一种预防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在没有发生之前先预防。因为我们古人学习都是相通的,我们周老师昨天有讲,中医也是一样,真正医术很高的人,他在病没有发之前,病发之前就可以预防。等发出来再去救已经晚了,所以我们古人教导孩子的时候非常的谨慎。
昨天周老师也有讲到胎教,从胎教开始教,这就是禁于未发。这个孩子出生以后,我有一次看到一篇记载,觉得非常的感动,为什么?因为古人处处都是教学。当时讲到一个读书人的母亲,这个读书人被诬陷,关进了监狱,他的母亲做了菜就送进去,母亲没有去。这个读书人一见到这盘菜就哭起来,他一看就说我知道这是母亲做的。别人就问他为什么?他说因为我的母亲,从小给我做的菜,切菜,像那种一条一条的菜,每一条都切的一寸长,不会长也不会短,整整齐齐切一寸。为什么要把这个菜切到一寸长?是想教导孩子与人应对要有分寸。他说我的母亲切的肉,每一块都是切得方方正正的,没有不方的,因为母亲要教导我,做人要方方正正。我当时一听觉得很震撼,所以讲闺阃乃出圣贤之地,圣人是母亲教出来的,因为他的母亲在切菜的时候都在教。
甚至于我们看到古代的建筑,因为我从安徽有个很有名的风景区叫西递,西递都是一些古建筑。当时我们老师有的就去那边,看到这个门上面画了一把扇子,前门画了一把扇子,什么意思?扇和什么同音?和善,善良的善。它是要告诉人,推开门,出门就要行善;后门画了一片叶子,告诉落叶归根。一进门,因为很多的这种建筑都是这样,我们看到古建筑,中国传统的建筑,一进一个门,它的门口有个屏风,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印象?有屏风,什么意思?不露内秀。告诉我们一个人要内敛,不要张狂,爱是不自夸,不张狂,所以一个屏风把里面挡起来,要迂回才能看到房间的内部。那一进去,一般这种建筑一边会放个花瓶,这边会放个镜子,它告诉我们什么?保持平静。随时心地要平静,我们看到这些感受到的,就是中国老祖宗的那种教育无处不在。衣食住行全部都是教育,点点滴滴都在教孩子,我们的孩子在这样的环境当中成长起来,三岁看八十,他一定能够紮下他人生的根基。所以这些都是在禁于未发。
在我们学校当中如何来落实预防法?如何来预防?我当时接班的时候面对孩子,因为我会想到他们上课,很多孩子会玩东西。所以禁于未发,把这些不好的东西给他去掉,所以当时我对孩子的要求桌面怎么放?我跟他们讲桌面的要求是一本书。如果我要写作业,我会告诉你再加个本子,一枝笔、一个橡皮,其他东西全部收到书包里。为什么要这样?因为现在很多,包括文具盒都是玩具,我们把不好的缘给它断掉。这个缘,我们做个比喻,因就像一颗种子种下去,缘就是阳光、空气和水份。种子遇到水份,遇到阳光它就会发芽,然后它会结成果实。如果没有遇到这些阳光,没有遇到水份,这个种子不会发芽。所以一个孩子他很好玩,他现在有这种贪玩的心,是有这个种子在这里。我们首先禁于未发,面对他现有的状况,我们可以做的是把它的缘断掉,不好的缘断掉,让不好的种子不要发出来。当时我每一节课上课,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检查教室,我会巡视一周。
那我们讲教学有言教、身教和境教,我首先跟孩子讲道理,讲清楚「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上课以前先做到房室要清洁乾净。所以我就跟小朋友讲书本怎么放,我全部都会教,放到统一的位置,笔都放到书的旁边。其他多余的东西全部都收进书包里,包括文具盒,书包都放好课桌,抽屉里面不留任何东西,我会一个一个的检查。我第一次讲完要去落实,要不然孩子就不会再去做,所以我每次我进教室,我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整理讲台。因为教室,不是每天我一个人在教,我走到教室的第一件事我先擦讲台的桌面。然后把粉笔,我们的粉笔,我不知道我们这边用什么?我们是用粉笔。粉笔的每颗粉笔我都会把它放得非常整齐,不可以乱,粉笔都给它放整齐,一条一条,拿两条放外面,要用的,粉笔用个小盒子装起来。书本全部都整整齐齐的,跟桌子齐平了放。
我在整理讲台的时候,请问各位老师,孩子在做什么?他们就开始整理自己的课桌。所以我发现教育真的很有意思,没有那么难,当我们去做,孩子就会做。所以当我整理完,当然不是全部的孩子都会立刻去做,我接下来再巡视教室一周。我这次去巡视我就不会用嘴巴再去讲,看到孩子书歪着放,或者是没有做好的,我就会开始去帮他做,我也不会去责怪他,我会去帮他做。书歪了,我会去帮它扶正,笔没有放好,我会去帮他拿出一枝笔,帮他把文具盒收到书包里。请问大家,我在帮一个孩子做的时候,其他的孩子在做什么?他们都开始检查自己的书本有没有放整齐。然后我巡视我还做第二件事情,就是捡垃圾,教室里如果有纸屑,我就会去捡。发现也是这样,我一弯腰就会有孩子弯腰,他们就都会去捡。
后来我还代课带一年级的品德课,一个星期只有两节。我去一年级带品德课,我就做这两件事,一进教室我就收拾讲桌,然后捡垃圾。因为那是个乡村的小学,卫生习惯也不太好,小朋友那教室也很脏、很乱。后来我发现就很有意思,虽然一个星期我只有两节课,但是一个月以后,我去这个教室,走到教室门口,我发现什么?本来这些孩子在教室里乱跑,看到我来了,立刻捡垃圾。甚至后来又过了一段时间,我走到教室就发现有孩子,只要是我上课,他会去整理讲桌。所以就感觉到教育很有意思,我们坚持做对的事情,孩子就会跟上来,没有去责怪,这个境教也就能够一点一滴的形成。
当时我跟这些小朋友,首先教他们如何放书,书本放好以后,接着我们要开始上课,所以上课小朋友会站起来跟老师问好。我不知道我们马来西亚有没有这样的习惯?他们站起来怎么问好?这些孩子站端正了,就开始说老师好,就是这样。我不知道我们的孩子会不会这样?那我从这问好当中,我体会到的是什么?孩子在问好的当下,他的心境是怎样的?是应付,是不恭敬的。所以我们教是教恭敬心,教恭敬心在点点滴滴都能教,当下他是应付的,我绝对不会让他延续下去。所以就从问好开始教,我就跟他们讲,因为跟小朋友讲不可以,现在虽然孩子还小,直接骂他,他也不高兴。我就跟他们举例子,我说比如说你在路上遇到你的同学,你怎么去给他问好?你会不会说圆圆,早上好。我这样一学,他们就会笑,因为这种语言不是发自内心的,我说你们跟同学讲话会不会跟他们说,可不可以借枝笔给我?他们就会笑。我说那你平时怎么说话?你一定会说可不可以借一枝笔给我?那你为什么跟老师问好,你要这样问?说明你应付,心不在焉,所以我说老师不接受这样的问好。他们就开始笑,那我说我们重来问一次,然后我请同学再来问好,他们就会改变。从问好都开始教,回归到真实的自己,「老师,早上好」,我说你们真诚的问好,老师可以接受。
那当时就有家长就问了,对孩子要求是不是太严?你这样孩子每天会不会很苦?我发现并不是这样。孩子在循着规矩做事,循着正道做人的时候他非常的快乐,并且老祖宗告诉我们一句话,我们的目标定在上,「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取法乎下,了无可得」。我们对孩子的要求在高位,可能做到的都会再降一个等级。如果我们本来就定位在说,我的孩子只要他不打架、不骂人,就可以了,最后将教出一无是处的孩子,了无可得。所以一开始,我们禁于末发的预防法,告诉我们慎于开始,开始的时候要非常的谨慎,每个当下要求要严格。「教不严,师之惰」,这个严,很多人说严了以后那孩子不是很怨吗?为什么古人的父亲严,但是孩子没有怨?所以根本还是回归到我们自己身上,我们严格是首先是自己做到,再要求孩子严格,孩子没有怨言,孩子不会有怨言。而我们自己没有做到,又要求孩子,孩子他才会生怨。所以禁于未发是我们严格的要求孩子,前提是首先我们严格要求自己。好,这个上半节课就先跟大家分享到这里,待会儿再和各位长辈、老师继续会报。好,谢谢各位老师。
爱心伴孩子成长(3)
第三集
肖陈颖老师主讲
2007年12月19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老师们请坐。以前我就听到词语叫夹道欢迎,不知道这个词语是什么感受。结果到了我们马来西亚,终于让我体会到原来夹道欢迎是这样,让我幼小的心灵很受震撼,觉得有点受之有愧,也是受之不起,因为自己做得非常的不够;我们这些长辈,有经验的前辈,还这样的鼓励,真的是非常的感恩大家,谢谢各位老师。
刚刚我们在谈到中国的古圣先贤,他们真的是留给了我们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教学的目标,很明确的教学目标,要经营孩子一辈子的幸福;最好的教学的内容,所有的教学都是关照孩子的那颗心境,而不会被外在的表现所迷惑;也给我们最好的教学的方法。在中国的一部书籍上面,叫《了凡四训》,是一个叫袁了凡的先生,他写的家庭的经验留给他的子孙。他就讲到,「不论一时而论久远,不论现行而论流弊,不论一身而论天下」。他讲到我们在看待一件事情的时候,要用这样长远的、开阔的眼光去看。怎么理解?他讲,不要看现在一下,要看得比较长远;不要看现在的状况,要看它以后的影响;不要只想着我一个人,要想到天下人。
所以当时商纣王,在古代这些读书人就很有这样的智慧,他从一个细微处就能够看到一个人的兴衰,甚至一个国家的兴衰。当时商纣王他想用象牙筷子来吃饭,他的一个大臣就说,这样一个行为是亡国的行为。别人会觉得很奇怪,一个皇帝用象牙筷子,那很正常。但是其实这个有智慧的长者,他看到的是象牙筷子吃饭的背后,商纣王他当下的那颗心是怎样的。他一旦贪心起来、奢侈的心起来,那个叫「欲是深渊」,掉下去欲望没有满足的时候。所以他就分析,你看用象牙筷子吃饭,要吃怎样的菜才配得起这个筷子?可能需要山珍海味。好了,用象牙筷吃山珍海味,要怎样的盘子才配得起这些菜?可能要金盅玉碟。这些金盅玉碟加上山珍海味,又要怎样的房子、怎样的家俱才能配得起这样的食物?就要豪华的宫殿。吃饭的饭厅是这样的豪华,睡觉的卧室要怎样?那也要配套,不可能睡在茅草房里面,所以要建造豪华的宫殿。豪华的宫殿,费用从哪里来?费用要找人民。在那个时候人民本来就已经非常的贫困,如果国王还要去搜刮民脂民膏,一定会激起人民的愤怒,所以一定会造反。最后商朝就灭在纣王的手上。
所以古人他们看事情,会从一个细微的地方看到长远的影响。其实我们刚刚在讲「禁于未发之谓豫」,就是我们现在看到孩子一个细微的表现,把他往长远来看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当时我们说要让孩子多做家务,有的家长说,他说做家务可以请佣人做,我的孩子生下来就是来享福的。我们就跟他们讲到,什么是享福?如果我们自己观念不清晰,到底在享福还是在消福,我们不知道。后来我跟小朋友写了一句话,「享福消福,吃苦了苦」。你在享福的同时,其实我们很简单去思考一下就能够体会,我把它写一下。「享福消福」,福尽苦就来,但是「吃苦了苦」,苦尽甘来。我们往后面看就能看得清楚,一个孩子他还很小的时候,他还没有为家里做任何的付出、没有为社会做任何的贡献的时候,他就不断的在享受。我们跟孩子讲,这个其实是在折你的福报,在消你的福报,哪里是在享福!当你的福报一旦用完了、消光了,接下来的就是苦。所以古人讲一句话叫「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一个孩子从小如果过惯富足、懒惰、享乐的日子,如果有一天他没有办法,如果当他自己出去,只身在外,或者父母不在身边的时候,突然之间他会手足无措,他会觉得世界末日都到了,因为他可能连衣服也不会洗。这个不是耸人听闻,因为曾经真的是这样。在一个大学里面,有个孩子开学一个月跳楼自杀了。后来问原因是什么?原因说出来我们都会大跌眼镜,原因是这个孩子他很痛苦,他说因为学校的饭菜不合口味,是原因之一;第二个原因是我的衣服我不会洗,我的衣服全部都穿完了一遍,不会洗。因为这两个原因他可以跳楼。
我们现在看到,这个孩子如果从小养成了一个好习惯,其实真的,苦和乐到底在哪里?一个孩子如果每天都在贪求当中,那是真苦。身体的苦其实不是真的苦,内心的苦那才真的苦。一个孩子如果他在劳动的时候,其实我从很多小朋友的日记看到,愈劳动为家里付出的时候他是很乐的;虽然身体累一点,其实他的内心很乐。所以我们讲,快乐来自于哪里?行孝最乐,行善为乐,助人为乐。真正的享乐那不是乐,那是自己一时的麻醉自己而已,因为它不是让我们人生过得很踏实的,让我们的内心有这种踏实感的这种快乐,它不是。我们从小让孩子干家务活,让孩子去体会父母的辛劳,去行孝、去行善。在这样的过程,服务他人,培养自己各种能力的时候,孩子从小就能体会真正的快乐。
我们这样去讲,孩子就会很愿意去做,这个其实也是「禁于未发」,在一些不好的情况出现以前,我们先把它预防。预防以后,比如说我们孩子学会了这些自我生存的能力,他走到外面,我们父母不会担心。但是如果现在我的孩子连吃饭,挑剔吃饭、挑剔床铺,挑剔穿、挑剔吃,衣食住行都挑剔,他的适应能力会很弱,我们父母可能会一直为他操心。如果儿子一刻不在身边,我们就会很担心,不知道今天会出现怎样的状况。但是从小培养孩子自立,我们的心里会很安,知道孩子以后会怎样,我知道他在外面可以让我们很放心。
之前我听到蔡老师的讲课,当中提到一位很有智慧的长者,我不知道各位老师有没有听过卢叔叔?有听过吗?好像不多。这个智慧的长者,他自己事业经营得很好,家庭也经营得很好,他的孩子也教得很好。当时他的儿子毕业的时候去应聘,公司里面去应聘,老总跟他讲的是你想要多少工资你自己开。我们讲到这个孩子能够教成这样,而且孝顺父母,对人都很有礼貌,怎么教的?当时蔡老师给我们讲了一件事情,我们就感受到这位长者的教孩子禁于未发的那种智慧。因为他自己,卢叔叔自己,很年轻就成为了一个总经理,而且底下的员工有八万人。不是一个小小的总经理,那是真实的一个很有才能的管理者,很有德行的领导。他的员工有这么多人,他是这样一个地位,他的儿子还很小,他怎么教?最容易长养的是怎么样的情绪他都知道。
老师讲到,卢叔叔整个当总经理的过程,从来没有让他的儿子看到他坐小车回家。因为在那个时候,可能现在小车都比较普及,不太觉得,但是在那个时候可能小车还不太普及,坐小车回家可能儿子会觉得不太一样。所以卢叔叔每次坐车,坐到自己家巷子的外面就停下来,然后走回家,从来没让他的儿子看到过他上车。而且在整个他的儿子成长过程当中,从来没有把儿子带到他的办公室过。我们考虑一下,为什么要这样做?他是一个八万人的总经理,他的儿子如果去了办公室,周围的同事会对他的儿子说什么?他的孩子会看到他的父亲这个办公室一定和其他人的不一样。如果这样去做,孩子心里会生起怎样的心境?傲慢心一定会生起来。甚至回到学校就跟同学讲,你知道你爸爸是做什么的?我爸爸是怎么样怎么样,然后就开始比,你的爸爸办公室有多大,我爸爸是怎样。傲慢心一长起来,要再给它伏下去就很难。卢叔叔他有这样的智慧,杜绝了让孩子生起傲慢的这样的机缘,不带他去办公室。并且他还做了一个决定,每个周末陪家人坐公车出去旅游,出去外面踏青也好,散步也好,并且带上他的孩子的爷爷奶奶。我们去想像一下,在公车上可以教孩子什么?可以教孩子如何礼让,如何给老人让座。让他的儿子觉得我跟其他人没有任何的区别,我跟其他的孩子一样,这种傲慢心他就不会再长起来。当时我们感受到一个长者教孩子,他的这种禁于未发的智慧,真的是让我们也非常的佩服,要看得很长远。
曾经我在深圳教学,也是班上也有一些总经理,还有这些孩子。我曾经就有一个机会跟一个小朋友一起到了她母亲的办公室,她母亲是个总经理。我一去,我就看到这个孩子非常的熟悉,坐在比她整个高出半截的老板椅上面在那儿转圈。转一会儿,然后又在冰箱里面拿吃的,非常的随便。其实当下我们感受到的,这个孩子她有很强的优越感,她觉得自己就是一个总经理的女儿,非常的得意。她有这样的心境,去面对同学的时候,她跟同学的关系能够相处得特别融洽吗?她会觉得你妈妈是做什么的。而我们再去思考,如果这个孩子从小养成这样的判断力,她交朋友会以什么与朋友相交?她会用权利和势力去判断一个朋友。刚刚我们讲的,「势倾则交绝」,一个人不可能一辈子一帆风顺,如果当他有一天从上面一下子不小心遇到了挫折的时候,他有没有足够的能力去面对这个挫折?我们如果真的理智,面对孩子、教导孩子,我们从小让孩子避免他长养这些不好的情绪。
另外这个教育方法是「当其可之谓时」,这个意思就是机会教育。机会教育其实非常的有效,为什么这样讲?因为机会出现的时候就是最好的教导孩子的时候。什么时候是一个机会?第一,就是第一次做的时候,是个很好的教导的机会,所以我们讲要慎于开始。比如说当一个孩子第一次他不会做,拿到一个东西来问我们的时候,这就是最好的教导他的时候。比如说洗碗,一个孩子他不会洗,或者说洗衣服,我们现在很多家长说我的儿子很懒惰、我的女儿很懒惰。我们就会问他,你的儿子和女儿是不是一生下来就这么懒?我们回忆一下,当这个孩子很小的时候,我们正在洗衣服,这个儿子或者女儿他很有兴趣,他想来跟我们一起洗,但是这个时候我们在做什么?当我们在擦桌子的时候,这个孩子可能那个时候刚刚学会走路,他就想来帮妈妈擦桌子。但是这个时候我们在做什么?我们说:赶快走开,不要挡着妈妈干活,你还浪费我的时间。当孩子来洗衣服,他可能是在那里玩水,他觉得很好玩。这个时候很多母亲就说:你不要来帮倒忙,你把衣服弄脏了,我还要多洗一件。
其实这都是最好的机会,因为这时候孩子很好学。如果这个时候我们告诉孩子,比如说在擦桌子,孩子过来他来玩,这时候我们可以教他说:宝宝你真能干,这么小就能够帮妈妈干活。孩子一被鼓励,他的那个力量就干得更起劲。这时候我们再教他,你可不可以这样擦?像妈妈这样擦。桌子的桌面他构不着,我们还可以把他抱起来让他做,擦了桌面,再教他擦桌子的旁边,孩子会觉得原来干活这么快乐。所以这是一个机会,我们有没有把握住这样的机会教孩子?如果已经把握住了,我们很多孩子的缺失就能够给他扭转过来。
有的家长说,我的儿子已经错过了这个机会,怎么办?其实机会时时都在,慎于始是个机会,现在有时候还是会有这样的机会。孩子不会,来问我们的时候,我们可以尽心尽力的引导他,首先肯定他为家人付出的这颗存心,进而再引导他学会做事情的方法。首先是存心第一,要让保持他这种孝心、这种服务的心,然后再教方法。另外还有机会,就是犯错的时候也是教他的时候。我们现在很多家长也好,遇到一些老师也好,都特别害怕孩子犯错误。当时我也细细的去体会,其实因为我们没有意识到,犯错的时候其实是教他的最好的机会。怎样是这样的一个状况?我跟我们班的小朋友讲,我说老师不怕你犯错误,我绝对不会怕你犯错误,我怕的是你犯了错误不认错。我们想问一问各位长辈、各位老师,一个孩子犯错误可怕,还是他犯了错误不承认,掩饰错误,更可怕?犯错他不是故意的,或者他有的时候是习气使然,坏习惯促使的。犯了以后,更重要的是如何来改进,避免以后不犯错误,这才是一个关键。而不是批评他、责罚他,责罚以后,这个孩子他很怨,下次他就仍然犯错误,但是他犯了以后的想法就是我如何躲着不让你发现。我就跟这些小朋友讲,我们有这样一个态度,就是你犯了错误老师不会怪你,老师只是想帮助你。让孩子知道我们是去帮助他,不是谩骂、责怪。
当时有一个小朋友,那天我在上课的时候,就发现黑板擦不见了。我一问,全班都不讲话。当时我就没有再问下去,就另外找了一个擦掉。结果晚上这个孩子就给我写了一篇日记,他说老师,对不起,我今天没有承认,是我把黑板擦弄丢了。他说我是怎样弄丢的?他说我要抖粉笔灰,我在抖灰的时候,发现灰尘到处飞,我就到窗台口去抖灰,一抖风就可以吹散,结果一不小心就掉到学校外面的巷子里。他说我过不去,也没有去捡到,就不见了。他说老师对不起。
如果我们面对孩子这样一篇日记,我们怎么去面对?要不要再骂他一顿?我当时就感觉到很可贵。为什么?因为他自己有勇气承认错误,这一点态度就值得我去赞叹。我跟他批注了很多,第一个我就跟他讲,我说老师很感谢你对我的信任。我说我很感谢你对老师的信任,因为要想帮孩子,我们如果心里时时想着我是来帮孩子的,我就会提得起来一种心境,我如何才能帮到他,绝对不是发一顿脾气能够真正帮到他。我首先觉得,孩子跟我们建立信任那是首要重要的,有信任,孩子才会听话,才愿意听我们的劝告。我当时很感动,这个孩子能够信任我,把这样的事情告诉我。我后来也在想,如何建立跟孩子的信任?我们自己要以身作则,说话算话。
我会去分析,孩子为什么犯了错不敢告诉老师?我们思考一下,孩子如果犯了错,为什么会不敢告诉老师、不敢告诉父母?因为他犯错以后,如果老师和父母知道了,他得到的不是帮助,可能是一顿责打,可能是一顿的谩骂、批评,但这些批评其实没有真正帮到孩子。但是我们去静下心来想,老师和家长其实都是很想为孩子好,为什么我们愈去为他好,孩子却愈来愈躲着我们?愈来我们中间隔阂愈来愈厚?为什么会这样?甚至我们有的老师也讲到,包括夫妻之间,我明明就是对他好,为什么我愈对他好,他反而愈是跟我格格不入,中间的鸿沟愈拉愈远?很多母亲也这样讲,我明明就是为我儿子好,他为什么把话给他的同学讲,却不告诉我?我们想一想原因到底在哪里?我们真为孩子好吗?他有没有体会到老师和妈妈在帮助我?他犯了错的时候,他这时候可能真的需要帮助,但是我们给他的是有真的帮到他吗?他给同学讲,同学可能会安慰他。但是如果跟妈妈讲,可能就是一顿打。
所以,我们不得不静下心来,重新去思考如何能真正帮到孩子?想要真正帮到孩子,我们就要体会什么是真正的爱。爱是用心感受,绝对不是控制和占有,爱是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爱,我们昨天唱歌,是无私无我的为对方付出,甚至无求的付出,那才是真爱。不是说我对这个孩子,我现在这样对你的目的是要你考一个好成绩给我,那是交换,那是在逼孩子走一条路,那不是真爱。但是我们去想其实父母都是很爱自己的孩子,没有父母不爱的。我们愈来愈感受到,不管是老师也好、父母也好,都得回到原点,从头学起什么是爱,才能真正帮到孩子。
当孩子犯错的时候,我们去体会《弟子规》上的话,就能感受到真正的帮孩子是怎么帮。《弟子规》上讲犯错有两种,一种是无心非,一种是有心,过失有这两种,一种是「无心非,名为错」,一种是「有心非,名为恶」。不管无心和有心,《弟子规》上都讲,「过能改,归于无;倘揜饰,增一辜」。不管有心无心,你当下改了,这个过就没有了,但是「倘揜饰,增一辜」,你还去掩盖过失,那你就是错上加错。当时我跟小朋友讲,你犯了过失就像什么?就像你发现了一块垃圾。你不犯,你还不知道你身上有这个垃圾,你犯了过失,这要恭喜你,因为你发现敌人在哪里。你要发现敌人,你才能够去面对敌人,才能够打败敌人。所有的敌人只有一个,就是自己的坏习惯,我们要把敌我分清楚。你发现了敌人,也发现了垃圾,怎么办?首先你要认清楚,你要承认,所以要知过,首先要知过,因为有的孩子,他连错了他不知道自己错了。我就跟这些小朋友讲,有的同学他去嘲笑别的同学捡垃圾。我就问他,扔垃圾好还是捡垃圾好?他们说捡垃圾是好事。但是为什么现在扔垃圾的人没有人笑,反而捡垃圾的人有人笑?什么原因?那是因为我们自己的心里没有一把判断是非善恶的尺子,我们没有尺子,才会人云亦云。觉得很多人都在扔,我扔没关系,但是没有人去捡,觉得有人捡好像很没面子,不是这样。
我跟小朋友讲,你有正确的判断力你才能够做对的事情。你有正确的判断力,你去对照什么是判断力?《弟子规》就是最好的一把尺子。比如说「父母呼,应勿缓」是对的,那父母呼你没有应,是对的还是错的?你就是错的。你没有应,你就要立刻改,这个就是发现了敌人。你每天读《弟子规》,就是在找我还有哪些不够,我身上还有哪些垃圾。找到垃圾,认过,承认这是不好的,并且改掉,你就每天「德日进,过日少」,德行每天都在提升,过失一天比一天少。你身上的垃圾一天扔一个,一天扔一个,你会愈过愈轻松、愈过愈自在,你能获得真正的人生的自由。
我们很多孩子说老师,我要自由,我们现在有很多青少年也讲我要自由。我就问他们,什么是自由?孩子说随心所欲就是自由,我想干嘛就干嘛,我就自由了。我当时给他讲,你想干嘛就干嘛,有自由吗?很简单,你说我想上课的时候把脚放到桌子上,好,你放上来。放上来,接下来的是什么?你影响了课堂的纪律,下课老师就会找你;你说我想在马路上横穿,我就是不守规矩,我要横穿马路,我要在高速路上走来走去。可能出现的就是发生车祸,你被撞死了。你要自由,可能没有自由。
这样讲孩子还不太明白,我还给他们举个例子。我说比如说我们大自然有运行的规则,像地球绕着太阳转,它一直都沿着一个轨迹在转。如果太阳说,我今天不干了,我要自由,我要竖着跳一下,或者地球说我要横着来摇一摇,出现的状况会是怎样?可能就会出现宇宙时报就报导,两个星球相撞了,从此以后,地球这个名字就再也没有了。他要的这种自由是招来的自我毁灭,那不是自由。因为一个人你不可能一个人在地球上生存,我们每个人都是团体的人,我们作为一个团体的人,我们就要遵守做人的规则。就像你开汽车一样,开车要有开车的规则,违反规则可能会出交通事故。做人也是一样,如何做一个儿子,如何做一个学生,如何做好同学,这才是真正的在学习自由。如何来获得真正的自由?要改掉自己以前不好的习惯,你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那才是真正的自己的主人和英雄。
所以,犯错的时候是一个机会来了,因为你发现垃圾,你第一个要知过,知过要有正确的判断力,《弟子规》给我们正确的判断力。我们跟孩子讲,每天读《弟子规》的目的不是去背,而是去对照我今天能不能找出我的坏习惯,能不能发现身上的垃圾。读一遍就找一遍,读一遍就找出一块垃圾,然后扔掉,认过,认过是要承担责任。这个小朋友他把黑板擦弄丢了,我当时就跟他讲,弄丢了不要紧,这件事情可以是好事,也可以是坏事,关键在于你如何去面对这件事。你如果「倘揜饰」,这件事就是坏事,因为你在这件事当中损失惨重。为什么?粉笔擦丢了,这只是一个损失而已,这个损失是物质上的,还不足我们去讲它。但是因为这件事情让你的心境下堕,因为你「倘揜饰」就是不诚实,你这样的心境更是得不偿失的。如果在这件事情当中,你能得到提升,丢黑板擦是一件好事。
所以我跟他讲,你要承担责任,然后要改过,改过就是要把原因找出来。粉笔擦丢了是结果,原因在哪里?这个孩子就讲,我说原因一定是你当时心里在想其他的事情,《弟子规》的「执虚器,如执盈」你没有做到。什么意思?端着空的盆子、端着空的水杯,也像是端着满满一杯水一样的这样的恭敬去做。你拿着粉笔擦到窗台上去抖,你如果是这样的恭敬,你不会把它掉下去。一定是你当时跟同学开玩笑,或者心不在焉,才会掉下去。找到原因,我们以后如何避免?以后随时随地做事情专注、认真,你就能避免发生同样的错误,这才是根本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比如说一个孩子他把黑板擦弄丢了,他的心境是心不在焉做事的,第二天他可能会把杯子打碎,第三天他可能会弄丢一个本子,他会丢三落四,一定是这样,因为他的心境没有恭敬,没有认真。所以把原因找出来,但是同时我要给他承担责任,我不是去责怪他,而是让他知道,你犯了这个错误,一定要有这样的心境。当时我跟他讲,弄丢了东西一定要赔偿,一定要让孩子赔偿。如果不赔偿,他会觉得反正老师也拿我没办法,我下次再错了,我再承认错误就好了。那这个孩子就不断的犯错,不断的认错,不断的认错,他仍然不断的犯错。所以我跟他讲,我说你要承担责任,你要赔偿。如果赔偿你觉得我自己现在赔不了,我说可以,老师可以帮你买一个来赔给学校,但是你自己想怎么办?你可以用你的体力为班级付出,来作为赔偿。当时他就讲我为班上做清洁一个星期,他自己讲。我说可以,你做清洁的时候,你的想法就是忏悔我自己没有做对的事情,这样才让孩子印象深刻。要不然他下次犯了错,反正也没有什么惩罚。
我们现在讲,惩罚到底好不好?其实关键还是在我们的心境。我们惩罚孩子不是去责怪他,而是去帮助他的惩罚,孩子心里不会有怨,即使你罚他,罚得他很快乐。当时我们班也出现这样的状况,有小朋友上课,老在下面讲话。我当时就跟孩子开玩笑,我说你要是再讲,我就用封口胶把你的嘴巴封起来。没想到下午有个小男孩果然就带了一卷封口胶给我,我当时就骑虎难下。果然上课了,没一会儿下面又开始讲话。我已经讲了要用封口胶,怎么办?当时我就把这个同学叫上来,我叫他的时候,其实我不是真正想罚他,是想帮他。我跟他讲,我说讲话对不对?因为我们讲了很多次,上课不可以在下面乱讲。小朋友说不对。那你为什么讲?我跟全班同学讲,我说老师现在批评的不是这个同学,而是他的坏习惯。因为他被坏习惯所控制,他自己也很痛苦。为什么?他自己知道讲话不对,但是他控制不了自己的嘴巴,他的嘴巴老想讲,所以我们要帮他改坏习惯。
帮他,可以提醒他,是一种帮;自己提醒自己,也是一种帮;还有一种,是可以请求这些外界的,利用一些东西来帮他。我说现在可以请出封口胶来帮你,你愿不愿意接受它的帮助,打败敌人,成为英雄?这个孩子很高兴说我愿意。然后他就上来,很雄赳赳气昂昂的走上来。我说你要请封口胶帮忙要感谢,他给封口胶鞠了一躬,说谢谢你帮助我改正坏习惯,然后非常英勇的把封口胶贴在了嘴巴上。当时这个封口胶贴上去,但是孩子反而很快乐,因为他觉得是在帮助他战胜坏习惯。他贴了以后,坐在座位上,面带微笑。全班的同学,居然还有几个同学说,老师我也要贴,他们自己还自告奋勇说老师我也要贴。我说不可以,这个法宝不可以乱用,要首先让自己战胜坏习惯,如果你自己能力现在不够,你再请封口胶来帮你。
所以处罚了孩子,但是孩子没有怨,他甚至很感恩。原因不在于我们用什么方式去做,根本还在于我们的心境是不是真的在帮孩子。真的有帮他,孩子会很感恩,哪怕老师打他,他都会把教鞭请出来,请老师,说老师你帮帮我,打我两下,我的腿就是不听话。我们还说,一般老师还不会轻易的动手,你自己最好能够管好你的腿不要乱动。所以每一次我们即使责罚孩子,孩子不会有怨,反而他还很感恩老师,那犯错就不会是一件坏事。错了,我们就把敌人揪出来,并且让孩子承担责任,改过。这个习惯如果一旦养成,会让他受益一生。
我就记得当时有一个老师,他的同学,一个律师,很知名,有一个女儿,从小父亲就教导她做人要诚实。这个女儿在国外留学以后,就留在一个外资企业工作。在这个工作的过程,有一天她突然发现,因为她自己的失误,使公司损失了十万块。这个数字对于一个刚毕业的人来讲不是一笔小数目,那个时候还没有人发现,没有人发现这十万块亏空,她发现了。她那时候如果递交辞呈,她可以就走掉。但是因为这个孩子从小父亲教她要有承担、要诚实,所以她主动的去跟领导认错。她说对不起,因为我的过失使公司损失了十万。她因为有这样的态度,承担责任。不管我有没有能力,首先我要有这样的态度,我的能力可能还不够,但是我的态度不可以错。所以她跟领导讲,她说这个十万块我现在还不了,但是我一定会还。如果公司相信我,留我在这里,我会继续工作,在每个月的工资里面拿钱出来,还清这笔钱。如果公司觉得我不合格,因为做错了事,我到另外的公司,也会分期把这笔钱还过来。
这个领导一听很激动,站起来走来走去,这个小女儿也忐忑不安。当时这个领导就站下来以后,就从兜里掏出一支钢笔,他说我一直在想,我拿什么送给你比较好,这支笔跟了我好多年了,我要把它送给你。他说我不仅不会辞退你,他说我太高兴了,因为我正要到中国去开发市场,要找那边的负责人,我还没有找到一个让我能够信任的人。他说现在我终于定下来人选了,我就要派你去,并且派你上岗的奖金就是十万,你这十万块不用还了。因为她的这种态度,承担、诚实的态度,让她赢得了更好的工作的机会。
其实人生有没有偶然?我们觉得好像刚刚好,其实不是这样。我们另外思考一下,如果这个孩子从小学会了投机取巧、耍滑,她可能会利用各式各样的方式,「倘揜饰,增一辜」。她会掩盖自己的这种过失,然后逃掉,为自己开脱。她如果逃掉了以后,我们思考一下,她的人生会又走到怎样的境地?不管她走到哪个公司,我们去思考一下,这十万块是不是不用还了?可能在钱上面,这十万块不用还给公司,她逃掉了,但是这十万块会在她的心里压多久?这个债务会在她的心上背一辈子。她这一辈子不论走到哪里,她的心里都会背着这十万块的阴影,因为那是违背良心的事情。可能有一天她得癌症,这个就是最初的原因。所以我们讲一个人的良心随时都在,让孩子有正确的人生的态度,他能够趋吉避凶,甚至能够获得很好的工作的机会。我们现在看到机会教育其实时时都在,包括我们的孩子如果已经很久了,有些不好的习惯,我们当下知道了,都可以给他矫正过来,关键就是在于我们的心境有没有真想帮他。
当时有个父亲也跟我讲一件事,他说他的女儿快要上小学了,但是还有一个坏习惯,就是做好晚餐叫女儿吃饭,女儿在房间里看电视,叫半天不下楼。我不知道我们有没有遇到这样的孩子?好像都没有。他说叫半天不下来,那天我想一定要把这个坏习惯给她治住。这个爸爸就跟她母亲商量,我们今天要来进行治疗孩子疾病的行动。于是他们开始就做饭,只做了两个人的饭,做好以后,像往常一样叫女儿吃饭,女儿也像往常一样理也不理。但是他们这次很高兴,就说我们把它全部干光,就把饭全部吃掉。吃完以后,过了一会儿,女儿就下楼了,一看桌子已经收空了,妈妈在洗碗。女儿很惊讶,说为什么现在洗碗?这个时候我们怎么回答她?要不要讲说:刚刚叫你,你自己不下来,活该!这样讲的话,女儿可能就会马上跟我们吵起来。父亲非常的温和、平静的跟他女儿讲:刚刚叫你,你没有下来,我们以为你不饿。女儿说:爸爸,我现在饿了。她说饿了。这个爸爸也非常的平静又跟她讲,等下一餐!
这个女儿觉得很憋,因为她自己干的事情,父亲也没有跟她发脾气。她就跑去找妈妈,拉她妈妈的袖子说妈妈,我饿了。她的妈妈因为以前跟父亲有商量好了,也跟她说只有等明天早上再吃了。女儿觉得很委屈,就跑去拉冰箱,冰箱拉开一看,里面是空的。因为她父亲讲,要治就要彻底一点。这个女儿就哭起来,就跑到楼上去哭了。她的妈妈就心软了,就转过来问她的先生说你看怎么办?要不要给她做一点吃的?她的先生仍然态度坚决,但是很平静跟她母亲讲:面对敌人决不能手软。请问各位老师,谁是敌人?我们的女儿不是。但是坏习惯会让我们的女儿一辈子受它的奴役,它是敌人,是我们共同的敌人。我们如果做老师、做家长的,能够明明白白我们在帮孩子,我们认清楚,要给孩子战胜坏习惯一个助力,而不是给坏习惯一股助力,我们就明白当下我们要做什么。我们共同的敌人是坏习惯,我们要做的事情是给孩子力量战胜它。
他的太太也很无奈,晚上去看女儿,因为又饿又觉得很委屈,就哭着就睡着了。父母把她抱上床,也回房间。请问大家,父母能不能睡着?做父母的都知道,女儿挨着饿比他饿一顿还要难过,睡不着。半夜这个女儿就偷偷的溜进了房间,请问她要去找谁?现在的孩子都很厉害,她知道要从软弱的地方下手。所以她去找妈妈,她去拉着妈妈说妈妈,我要饿死了。她的妈妈很想立刻就跳起来给她做饭,一想起之前她的父亲跟她商量好了,说女儿半夜来找你,你一定要想起老祖宗的一句话,「小不忍则乱大谋」。你看我们老祖宗把这些智慧都很早告诉我们。小不忍是忍什么?一时忍不过,一餐饭而已,饿一顿没关系,饿不死;但是乱大谋,大谋是什么?女儿一辈子的幸福。有人会讲,有这么严重吗?我们去思考一下有没有?如果我们去做饭了,女儿知道,你看妈妈仍然,其实不是女儿知道,是女儿的坏习惯终于又知道,父母还是心疼我,还是没有办法打败我,你看我仍然可以让他们听我的话。现在的孩子他们都很清楚父母的底限在哪里,他知道向奶奶撒娇,奶奶就听话;对爸爸要打滚,爸爸就听话;妈妈可能需要我放声大哭,妈妈就会听我的话,满足我的要求,他都知道。他会针对不同的人,使用不同的方式来满足、达成自己的欲望。
我们去仔细看一看是不是这样?所以一定要,我们讲其实教育没有那么难,坚持原则;坚持原则,但是没有情绪。为什么会没有情绪?不要一看到孩子犯错,我们就火冒三丈。那个火一起来,智慧什么都没有了,留给孩子的也是情绪而已。他就会找母亲心情好的时候来犯错,反正这个时候犯错,妈妈不会生气。所以我们自己坚持原则,有原则,但是没有情绪。这个父亲就是这样的,说到做到,女儿就可以教得好。
但是我们现在看看我们的家长,往往是怎样做的?恰恰相反,情绪很大,但是没有原则。比如说我们跟孩子讲,不可以再要东西,上街我不会买给你,你怎么哭怎么闹妈妈都不会买给你。带着儿子上街了,好,孩子看到玩具了,妈妈我要。妈妈说:我说过了,不会买给你就是不会买给你。这个时候孩子就开始放声大哭,妈妈就开始打他的屁股说这么不争气,让我丢面子,心里很难过。发了一通脾气,孩子不仅哭,开始打滚,这个时候觉得我的面子确实没有办法,说回去再跟你算帐,然后就先给他买了。原则没有坚持住,但是脾气却很大。孩子学到什么?孩子知道,我一哭、二闹、三打滚,我就能够得到我要的玩具。因为他知道妈妈说话不会算话的,只要我打滚,妈妈就会节节败退。所以刚好相反,没有把孩子教好,没有办法教好。
这个母亲一想起小不忍则乱大谋,就跟她的女儿讲,马上就要天亮了,再等一会儿。这个孩子又哭起来,她的妈妈这个时候也心疼了,但是要忍住。天才刚刚蒙蒙亮,母亲就跳起来,冲进厨房给女儿做饭。结果发现厨房里面已经有一个小黑影子坐在那里,一手拿着刀,一手拿着叉。心里肯定在想,这一餐不可以再错过,再错过可能又得要等下一顿。从那以后,她的父亲讲,一叫女儿吃饭,女儿就会立刻下楼吃饭。
当时我把这个事情讲给一些家长听,有个家长面无表情。讲完了,下课就来找我,她说老师,你说的这一招我试过了,没用,她说在我的儿子身上不管用。我就问她为什么?她说我儿子也是叫半天不来吃饭。我说那你怎么做?她说我就把他拖过来,拖过来,他就大哭大闹。我说那怎么办?她说我也曾经试了,说你不吃饭,我就饿你一顿。她说儿子仍然看电视,看完了到了饭厅以后,没饭吃,他就大哭大闹,然后打滚。我说那你怎么做?她说我还能怎么做?我不给他吃,他就一直哭。她怎么做的?她还是给他吃了。所以我说因为你刚刚相反,你打他也好,骂他也好,都是情绪,但是你没有原则,所以孩子他没有办法教好。他知道妈妈说饿我饭,那是假的,她不会饿我。
曾经我们在汤池有下乡,下乡遇到一个老奶奶,有七、八十岁了。她的儿子是村长,教得很好,这个儿子又体贴,对人、处事都处理得很好。我们就向她请教,这个老奶奶也不识字,我们说你怎么教你的儿子?她说我有什么好教的,我不就是打呗,我又不识字。其实我们就感受到,到底谁有智慧?当时我们就问她说奶奶,你打你的儿子,你舍得吗?结果这个奶奶怎么讲,讲得很朴实,但是我们去体会却很有人生的哲理。她说,自己还有什么舍不得打,自己打有轻重,要是自己不打,以后长大了让别人打,不知死活。我们体会一下这句话,自己打有轻重,别人打不知死活。这是一个农村的不识字的奶奶讲出的话。请问现在即使博士毕业的爸爸有没有这样的智慧?让我们感受到,中国的文化它是这样代代承传的,它是家族、家风的承传。
我们去体会一下这句话的含义。自己从小把孩子教好了,他走出去不会让我们担心,不操心。自己现在不教,到了社会有没有人教?他可能会碰得满脸是灰,可能会碰的鼻青脸肿。因为他不知道怎么待人处事,他的坏习惯可能会造成他工作的丢失,可能造成他与同事的矛盾,甚至造成他夫妇离婚,甚至造成一个孩子锒铛入狱,都有可能。原因都是从小舍不得造成的,我们舍不得一时,可能会乱了一世,小不忍就会乱了大谋,真是这样的。
所以我们去体会,自己不教,社会会教。这次教,可能是一次挫折会教他,可能是一次失败会教我们的儿子,但是这一次教导,我们的孩子有没有足够的能力再站起来?我们去感受,为什么现在有的大学生可以跳楼?因为他遇到了一个小小的困难,他没有能力去面对,他的心境没有那种智慧去跨过这个困难。因为从小我们都没有去关照过孩子的心境,没有去教他如何处理危机,这样的态度没有,因为我们都帮孩子把这些事情都做好了。其实很简单的道理,我们常常讲,温室里的花朵禁不起风吹雨打。因为他的环境太好了,把他移植出来,他会立刻死亡,因为他适应环境的能力太差。自己现在舍不得一时,可能会一世的烦恼,担忧会担忧一辈子。我们感受到古人的这种教育,在每一个时候都是机会。犯错的时候,我们当下应该做的不是骂他一顿,起情绪,而是去抓住这样的机会,引导孩子走出这样的阴影。
当时我们班有同学也发生矛盾,打架。打架的时候,其实我们去体会一下,为什么会打起来?情绪波动很大,都是他的心境不平静才造成的,都是自私才造成的。我们班两个同学打架,如果来投诉,到我这里来,我一般不会问他们谁对谁错,我不会去问这个事情经过怎样,不去问。为什么?我想我们当老师有个经验,一问,孩子会怎么讲?他怎么怎么样,然后那个人就会说,不是这样的,他怎么怎么样。他们都会说谁不对?都是别人不对,哪有我的错?我们跟他们讲道理,我们说一个巴掌拍不响,他也是愈说愈生气。甚至两个人来,我以前也问,一问,两个人可能当着我的面又打起来。因为那个情绪,本来拉开了以后,又高涨。其实犯错误的时候,往往都是情绪化的时候,情绪一起来,智慧就没有了。所以我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处理孩子的矛盾,甚至我们成人之间,很多时候都是一样的。矛盾起来、冲突起来,甚至夫妇闹得要离婚,到了法院,问他们为什么?两个人气鼓鼓的一想,也不知道为什么,忘了。但是这个情绪就是反正我就是要跟你离婚,因为情绪起来,觉得我这口气咽不下去。一个情绪起来,智慧不见了,可能会做出终身遗憾的抉择,因为那个时候的抉择往往都是错的,不是往往,是一定是错的。
这个孩子两个人打架,我要做的第一件事是平复他的情绪。怎样平复?我一般,当然有很多的方法,像我常用的就是置之不理。两个人来了以后,把他们俩拉开,一人向这边,一人向那边,坐在那里,喝水也好,看书也好,反正我也不会去理他,让他们先静一下。其实孩子静下来,他才听得进去我们说话,他在情绪当中,我们讲再多话,他都听不进去的。因为他满脑子都是愤怒,满脑子都是刚才打架的场景,满脑子都是刚刚他咬了我一口,我还没有踢回去,心里都还想着我要什么时候再踢他一脚,他都在想这些。这个时候我把他们拉开,我不会去问。我或者要问,问其他的,我会问他今天早上吃的啥?或者问他说今天作业有没有抄下来?好像我不知道这件事情一样。这个孩子会跟我讲其他的事,他就把这个事情暂时放下。当他恢复平静的时候,我们再去处理,就会好处理很多。
曾经有小朋友,两个人打架,两个都还是比较乖的孩子,两个人也是因为一时火升起来,两个人就打起来。当时拉到我面前来,我也觉得很震撼,我说你们俩怎么会打架?完了以后,我就拿了一张卡片拿给他们,我说你们俩去读,把它背下来。那张卡片就是写的「感恩的世界」,写的「感激遗弃我的人,因为他教会了我自立;感激伤害我的人,因为他磨链了我的心智」。全部都是感激,我让他们去读、去背,读了五十遍。然后我就把他们叫进来,我说背下来没有?孩子说我已经背下来了。这个时候我说背给大家听一遍,他们俩就开始背。背完以后,我说你们俩应该要互相感恩,感恩伤害我的人,因为你成就了我的德行,没有你的伤害,我还不知道我德行这么差;有你的来惹事,让我在这个境界当中提升我的忍耐的限度,提升我的人生的境界。结果这两个孩子,两个人就很高兴,笑笑的,互相鞠一躬说,谢谢你给我的帮助,提升我的心境,提升我的德行。这件事情就没有了。
所以我发现,有的孩子怒火三丈的时候,他过来,我一般就会拉着他的手,我继续做我的事情,让他在旁边静一下;或者我给他倒一杯水,我跟他说,来看看《弟子规》,或者我会拿一本描红,拿出来说请你先把这篇《弟子规》描完。他把那本《弟子规》描完,他的气已经早就没有了。其实真正孩子之间的矛盾有没有大事?不过都是一点小小的事情。但是因为这样的事情,情绪起来,会愈闹愈大。
道理我们讲了很多,我现在很少跟他们讲道理。要讲,我会全班讲,我不会单独讲。因为道理他们比我还能讲,他们都知道怎么样怎么样,让他们讲,他们还会去跟别人讲,但是就是自己做不到。做不到,不是孩子不愿意做,而是坏习惯真的跟了他很久。所以我们的教育,家长和长辈还有一个态度,如果能够做到以身作则,加上耐心,为什么会有耐心?很多家长说我就是没耐心,我的耐心已经被我的孩子给我磨得没有了。我后来跟这些家长也开玩笑,我说我们让孩子忍人所不能忍,首先我们自己有没有做到?遇到情况的时候,我自己有没有忍下来?我都忍不住,我还让我的孩子如何来忍住他的坏习惯?我们的耐心要很明白,就是孩子现在的状况是结果,这个结果的养成是多长时间养成的?可能已经十年了,可能已经五年、六年,甚至十几年都有可能。这样十几年的结果养成了,我们可不可能两天就要让他改变?我说我们要做好的准备是十年养成的坏习惯,要花十年以上的时间,他可以改变,这样我们的耐心就出得来。
甚至我们自己先考虑一下,我们自己身上的坏习惯有多久了?我们改了没有?自己都还没有改,为什么却往往很容易原谅自己?比如说我自己就常常早上起不了床,睡懒觉。我每一次闹钟一响,就很痛苦,就起不来。我如果是今天很晚,或者是错过了规定的时间起床,我马上就原谅自己,我想明天继续努力,就没事了。但是对别人却很难生起这样的心,这个刚好也是和我们传统文化相反,老祖宗告诉我们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以恕己之心恕人,以律人之心律己」。以饶恕、宽恕自己的心去宽恕别人,以要求别人的那种心来要求自己,我们就不会苦了。
另外我们也考虑,有的家长说,我现在已经很有耐心了,我的儿子学《弟子规》很久了,为什么还没有变?我们也觉得很有意思。第一个,我们就跟他讲,学《弟子规》要做,你做了吗?你做到了没有?首先,光读不可能有变化;第二,我们讲到,我们打个比方就很容易,我们的孩子没有经过圣贤的教导,就像没有经过耕耘的这块土地,贫瘠到因为没有滋养已经裂缝了,寸草不生,已经裂缝了。今天我们遇到《弟子规》,遇到圣贤教导,据说可以种出好庄稼。好,我拿来种了。种下去,是不是就要它当年就要有好的收成?荒耕十年的土地,已经裂缝了,可能这一年我们施肥,第一个要做的是让土地首先不要乾涸,慢慢的它才培土;培土以后,我们才播种;播种以后,它才能长出新的苗,才能结出现在的果。现在我们在播种的果实,可能要过后才会呈现出来,不会当下就有。
另外我们再有一个角度来思考一下,我们帮孩子改坏习惯,就像在推一个东西,比如说我来推这个桌子。现在我在用力,这个桌子动了没有?它没有动,但是我在用力。直到怎样它才会动?直到突破这个重力的摩擦力,它才会动。这个重力的摩擦力就是孩子的坏习惯,我们不断的在教他好的,可能现在他还没有动,但不代表说我们当下的这个动作没有用。而是我们现在的力量还不够,我们做得还不够。就像孩子的坏习惯像一把火烧起来了,我们拿了一杯水去救火,我们用一杯水倒下去,说火为什么不灭?为什么会不灭?不是水没有用,而是杯水车薪,是我们还做得不够。不是说做《弟子规》没用,而是做得还不够。如果我们继续做,我们的孩子甚至我们的家庭,真的会发生变化。我们这样去想的时候,耐心就出得来,有耐心我们就不会苦,孩子也不会有压力。所以机会教育,在孩子犯错的时候是很好的教导他的时候。
另外,在孩子成功的时候,也是教导他的时候。就是说,对的时候也是教的机会,错的时候也是教的机会,都把他扶正到中道上来。为什么中国人讲中庸,叫中国、中庸?因为不要偏,你偏了就不中,就没有行中道。怎样理解?一个孩子答对了,我们要赞叹。但是赞叹确实要很谨慎,比如说其实每个条件都会引起很多长辈的赞叹。我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比如说一个小姑娘,长得很漂亮,天生丽质,带出去长辈就会赞叹,赞叹什么?说你看你的女儿长得这么美,眼睛是眼睛,鼻子只有一个,长得很美。这种赞叹给孩子带给他的是什么?这小女孩会觉得,你看我这么美,走到哪里都会赢得别人的刮目相看。她的注意力会注重自己的外表,而会忽略她的内心,她所有的时间都会花在那个脸上,但是一旦她的脸蛋不美了,她所有的信心就会丧失。因为她的信心就是押在这个脸蛋上,脸蛋一旦没了,她的骄傲、她的虚荣都没有了。
所以,傲慢的人他一定会自卑,傲慢和自卑是孪生兄弟。为什么?因为傲慢的这个东西,一个傲慢的人他的心不够平静,他可能因为自己的才华而傲慢,他就会因为才华而自卑,因为一山比一山高,他遇到比他能干的人他就会嫉妒。他如果因为自己的财富而傲慢,恃才傲物,因为自己财大气粗而傲慢,他也会因为财富而自卑,一旦财富没有了,破产了,他将觉得整个人生就垮下来。因为他安住的地方不对,安住的都是外在的东西。而一个人真要安,怎样才能安?一定是内心的稳、内心的安才是让我们的人生愈走愈平稳。绝对不会因为外在的条件变化,而让我的内心受到任何的影响,不会。
曾经有个作家,他和他的太太携手走过了五十年。有人就问他,说你觉得女性什么样的美才是真正的美?这个作家,他那个时候已经很大年纪了,他说我的太太很美。他说我的体会,一个女性的美绝对不是一个脸蛋的美,她的美是美在她的内在。他说当我在外面工作受到挫折的时候,回到家里,我的太太仍然鼓励我,让我去战胜这次的困难,这个时候我觉得太太很美。他说当我在外面疲劳了一天,回到家里,看到我的太太把家里打理得很乾净,到处都收拾得很好,在给我做饭的时候,我觉得这个时候太太很美。当我看到太太为这个家庭付出,尽心尽力教导孩子,做出一个母亲的好榜样的时候,我觉得这个时候太太很美。而且这种美会在我心里记一辈子,长远的美,那是真正的美。
我们常常问小朋友,你想美一阵子,还是想美一辈子?美一阵子,就是用很多东西涂在脸上,这个美可能要很多的代价,甚至现在要去美容,把眼睛割开,鼻子划一刀,都有可能。但是这种美也只能美一时而已,真正的美能够让人在心里记一辈子。我们常常也有这样的感受,我们去体会一下。我们常常觉得看一个人,第一眼看,这个人很美。但是如果我们跟她接触很久,发现好像愈看愈不耐看。但是有的人,我们第一眼看觉得一般般,但是跟她相处久了,觉得怎么愈看愈美。有没有这样的体会?所以我们就会觉得真正的美,为什么?第一眼看是看的外表,但是相处久了,人与人相处久了,其实都是在心与心的沟通,心与心的交流。这个时候我们体会到的是这个女子她的内心,那种美是由内而外的,那种美一定可以美一辈子。
所以我们讲最好的美容是什么?学《弟子规》,最彻底、最好的美容。很多老师去到庐江文化教育中心,他们就会说,为什么你们的老师每个人都这么年轻?为什么看起来笑容都很灿烂?我们跟他们讲,其实年轻的秘诀也没有其他的,开心加素食。我们那天已经听了「健康饮食」,素食真的能够让一个人的皮肤很好,外在的就可以很美;然后加上我们学《弟子规》,愈学愈快乐。我最近也发现,我们马来西亚很多的校长跟我说,说我的年纪可以当你的阿姨。我说我怎么看你也只像一个姐姐,因为看起来很年轻,这个校长就哈哈大笑。于是我就感受到,这个校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当中内心喜悦,这比任何的美容都管用。所以我们跟孩子讲,最美的衣服也是《弟子规》。你做到一条,你就给你的这件衣服织了一针,你做到了,你的最美的衣服就织成了,你就可以获得终身的美丽。
孩子成功,或者他有优点,或者他有这些做对的时候,评价要很关键。这个评价要怎样?评价到孩子的存心上面。比如说一个孩子他做对了一件事,我要赞叹,我绝对不会去赞叹他说你真棒。我一讲这样你真棒,他就会说,你看我多能干!我一定会讲到你为什么能够成功。我会在全班,我一般在全班赞叹和批评我都不会点名,我都不会去点名,但是我会用眼睛去看他。我说今天这个同学做得很棒,然后我就微笑的去看他一眼,这个孩子就知道我在表扬他。但是我不去点他的名,是怕所有的同学都会去投向他赞叹的目光,他可能会傲慢。我会表扬到他具体怎么做的,比如说一篇这样的作业,我会跟同学讲,我说这个作业做得很好。好,不光是他的答案正确,更重要的是他的态度恭敬。并且我会很具体的来指导同学,我说老师怎么知道他的态度恭敬?我从他的每一个字看出他的恭敬,因为他都一笔一划写得很整齐,所以态度非常关键。
当时我们班上有个同学,他听写,因为我教语文,我要听写,就错了三个字。当时我就让他改错,我说你翻开书去改一下,我还把正确的给他写在旁边。他去改了,改了错,拿过来本子我一看,极其潦草,把他错的字又抄了三遍。我不知道有没有遇到这样的同学?好,又抄了三遍。我也没有生气,我就跟他讲,我说你第二次错,请你每个字写五十遍。他很生气,拿着本子就出去了。我当时在想,他为什么会这么生气?五十遍。因为我有言在先,我说你态度不对,我会加倍的罚你;你态度认真,你错了,我会原谅你,老师可以帮助你,但是我不会接受你态度不对。当时全班都走完,这个同学还没有改完,我就去问他,他只写了几个字。所以我们发现,一个孩子他写作业的困难,其实不在于他不会,而是在于他不愿意。他做不好一件事情,不一定是这个孩子不会做,而是他不愿意做,障碍不在能力上,而在心境上。我们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很多的障碍其实都不在能力,都是自己的心境上的障碍,因为他想不通。
当时我就问他,你怎么还没有写完?他气鼓鼓的跟我说,他说老师你不公平。我说为什么?他说我的同桌也错了第二遍,你让他改三遍;我错第二次,你让我改五十遍,他说你极其的不公平,我不愿意做。当时我就笑一下,我就跟他讲,好,请你把同学的作业拿过来我们来看一下。我把作业翻开给他看,把他的本子也放到旁边,我们两个本子对比来看。我说我们先不说对还是错,我只问你一个问题,你们在写字的时候,态度一不一样?我一问,他就没话讲,因为他很潦草,而那个同学很认真的写,虽然写错,但是很认真,一笔一划。当时他就没话讲,我也不去逼他,因为这个孩子很小就有面子,要给他留面子。我说这样,你愿意写几遍都可以,你现在就可以回家,他拿着书包就回去了。
回去以后,第二天我就专门来讲「什么是老师的公平」。我跟小朋友举例子,那天也跟他们讲了,我说每个孩子如果都想当第一怎么办?我们比如说眼睛、鼻子、嘴巴,还有耳朵,它们都想当第一,它们认为第一是什么?认为第一就是在最高处。眼睛说我要当第一,所以我要长到头顶;鼻子说不干,我也很重要,我要当第一,也要长到头顶,耳朵也要长到头顶,他们就第一了吗?他们都离开了自己的工作岗位,其实他们都没有得到第一。我跟孩子们讲,老师对大家的平等,也不代表说一样是平等,每个同学的能力不一样,我如果一样去对待,反而是不平等。这句话我们举个例子,我跟他们讲,比如说一个同学他写字,他写毛笔字,他的能力,比如说他一直非常调皮,坐不下来,只能写三页纸就了不起了,但是今天他写了五页,老师就会去赞叹他。但是如果一个同学本来可以写十页纸,今天只写了九页,这九页纸比五页纸多了四页,老师是不是平等就是要一样要求?我说你们都要写九页纸,那其实是不平等的。因为这个要求对于前面这个孩子要求太高,但是对于后面这个孩子要求又太低。当时杨老师去教书法的时候,有的孩子写四页纸就可以到教室外面玩,并且还奖励他一颗糖,有的孩子写了十页纸都还不可以出去。有的老师觉得很奇怪,其实不是奇怪,因材施教是真正的平等。
我跟那些同学们讲,每个孩子基础不一样,老师如果一样的对待反而是不平等,平等不代表要一样对待,平等不代表要一样对待。我就跟他们讲,如果我们班有一个学习成绩很弱的孩子,他这次考的分数可能进步了一些,我会大大的去赞叹他。赞叹他的学习的态度,赞叹他学习的认真刻苦的精神,但是这个分数可能七十多分。另外有同学,一贯都考九十八分的,这次考了八十分,我可能去批评他,他的分数比前者要高,但是他的态度在下堕。我说老师看到的都是你们的态度,态度对了,我一定会赞叹你。所以赞叹的时候是赞叹他的态度的。
当时这个孩子,我就举到这个例子,我就讲比如说有同学做作业,第二遍做错了,老师让他写三遍,改三次。但是有同学也错第二遍,让他改五十遍,是不是老师不平等?这时候我就眼睛看着这个同学,他就开始笑。我就请他起来回答,他就站起来,他说老师是平等的。我说为什么?他说因为他们俩写作业的时候态度不一样。从那以后,这个同学上课都非常认真。因为我后来发现,这种默契就是在这样眼神的交流当中都可以建立。因为他感觉到老师给他留了面子,没有大大的批评他,反而他和老师之间有个小小的秘密,别人都不知道。
我常常会这样去做,批评和表扬我都会不点名,除非要让全班同学对这个孩子生起恭敬心。比如说一个成绩很差的孩子,有一次做得很好,我会大大的来点他的名,并且赞叹,目的是要让所有的同学对这个同学生起恭敬。其他的时候很少去点名、去批评或者表扬。我们一般就讲一件事,这件事讲出来孩子也知道,他接受起来没有压力,这是一个机会教育。到底什么是机会?其实每个当下都是机会,关键是我们自己如果有这样的心境,随时都能够捕捉到机会来教育我们的孩子。
第三种方法是「不陵节而施之谓孙」,什么意思?就是不要跨越孩子当下的能力去让他做超出他能力的事情。其实换句话说,就是循序渐进,给孩子一个台阶。也是刚刚我们讲到的平等,根据不同的孩子因材施教。当时我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其实每个过程都可以落实传统文化,每个教学的环节都可以。我们上课我会首先培养孩子一些能力,比如说我希望他们能够都有勇气站起来回答问题。班上很多孩子是没有勇气的,他很害羞。为了鼓励他们的这种对自己学习的信心,我就跟孩子有很多的互动。比如说上课,我就会跟他讲说,你有问题你可以问,你能够回答、解答,你也可以解答,不能解答的,你可以提问。我要求全班都要能够举手。
但是我刚刚去的时候不会这样,我说你有问题的,请举手。有人不举。我又问说,你能回答问题的,请举手。他也不举。于是我就会问他们,你不举手到底是什么意思?你如果读不懂书,读不懂,连句子都读不通,你也可以寻求帮助。所以我想,让每个孩子首先有勇气成为学习的主人。因为我们是在帮他,我不是把知识要灌给孩子,不是这样,而是通过教学,第一个,启发孩子的这种态度,本善的心境;第二,教会孩子学习的方法,总结失败的原因,成功的经验,教会孩子做人,教会孩子做事,这是我教学的目的。所以首先要让他们有信心。
当时有的孩子站起来哑口无言,怎么办?我就针对他们的情况,给他们降低难度。比如说有的孩子站起来回答不了问题,我会让他重复同学的问题都可以,同学回答完了,你可以重复一遍。有的同学讲话,一句话讲不通,我就会把这句话写在黑板上,让他读一遍都可以。比如说我说你要问问题,你怎么问?我给他一个模式,我会跟他讲,站起来第一句话就会说,「请大家翻到语文书多少页」,然后打开书本,然后说「请大家看到第几段」,然后再提问,「请问大家,什么什么是什么意思」。我给他这个句式,让这个孩子即使以前从来没有回答过问题的这样的同学,他站起来也没有压力。所以,我们在培养孩子发言的过程,其实都是在提升孩子心境的过程。
比如说有同学,班上有参差不齐的同学,每个同学的心境都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升。比如说当我在问一个问题的时候,有同学会不举手就在座位上回答,抢答。我不知道我们有没有遇到这样的同学?这样的心境,当时我就没有再去关注答案,而更多的去关注他当下的心境。我就把他叫起来,我说你回答得正不正确暂时不说,老师想知道你刚刚在下面抢答的时候,你是怎么想的?同样是举手,举手的心境不一样,孩子的进退也是不一样的。如果一个孩子为了炫耀自己举手,你看我多能干,我都会,你们都不会。他以这种方式来举手,我一般都不会请他,我不会去请他,因为请了他,长他的傲慢而已。那个孩子我告诉他,你应该有怎样的态度。当时我问他,这个同学就讲,他说我想帮助大家,他不承认是他想炫耀自己,他说我想帮助大家。我说好,你想帮助大家,你把答案讲出来就是帮助大家吗?我们如果没有智慧,想帮人都帮倒忙,帮不到。
我就跟他举例子,我说如果一个同学不会数学题,你如何去帮他?是不是把答案让他抄下来,你就帮到他了?他们都知道不是,抄了答案,这个同学下次也不会做。我跟他讲,学习语文也是一样,你把答案告诉他,这个同学下次遇到同样的状况,他仍然不知道该怎么做。如果你真想帮同学,你一定是很有耐心的去思考你是怎样知道这个答案的,把你的经验告诉同学,他下一次也可以用这样的方式去得到答案,他要学到的是一个路径、一个方法,而不是呈现一个结果而已,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当时我就跟所有的同学弄清楚,我跟他们讲,你的心境不对的时候,请你不要把手举起来。我们的心境应该是怎样的?发言的心境,《弟子规》有告诉我们,「己有能,勿自私」,这是我们发言的同学的心境。发言的时候心里就想着,我知道了,我想告诉给更多的同学,是帮助同学的心境。另外,我都会在细节当中教孩子,比如说他发言,站起来,我就会教他礼仪,怎么站。我会让他先站得很端正再讲话,没站端正,不要开口。站端正,怎么讲话?也要教,不教真的不会。《弟子规》讲,「立端正」,先站端正;接着《弟子规》又教我们如何讲话,「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说话的时候,「重」就是重点突出,不要讲一大堆还没有讲到主题,让人家都睡着了。「舒」就是要让人听起来舒服,怎样能让人听起来舒服?「勿急疾,勿模糊」,不要含混不清。最近我听到有的歌星唱歌都是听不清楚在唱什么,还有很多孩子跟着他学,我就跟他们讲,这是不对的。你要会判断,你要有智慧去判断对的和错的,错的,一定不可以跟他学。《弟子规》讲「重且舒」,没有做到,他没有做到,不可以跟他学。「勿急疾,勿模糊」,讲话应该这样讲,回答问题应该这样讲。在回答问题的过程,就培养孩子跟人讲话的态度。
另外还有一点就是「将上堂,声必扬」。有同学起来回答问题,声音就像蚊子一样。我不知道我们老师有没有遇到过?应该都有。曾经我也遇到这个小朋友,站起来,满脸通红,然后声音像蚊子一样。我就没有再让他讲,我就让他坐下,我跟全班就开始讲发言的心境。因为我们是想把这个答案帮助更多的人,我声音这么小,别人都听不到,我这个习惯好吗?我说话这么小声好吗?如果知道不好,立刻要改。后来那个同学写日记,他说老师,对不起,我今天上课声音太小,我下次一定要努力。曾经我们也跟孩子开玩笑,说你的声音太小了,可不可以把开关开大声一点?把音响开关开大声一点,给他做个手势,拧一下,要是愈小的孩子就会很管用,他的声音就可以放大。我们就跟小朋友讲,这个心境是发言的心境。
听话的心境是什么?听别人讲话是什么样的心境?第一,「人所能,勿轻訾」,绝对不是嫉妒。不是说你有什么了不起,你会我也会,不是这样的想法。第二,我们要恭敬每一个人,要有礼。怎样才叫有礼?「问起对,视勿移」,别人站起来回答问题,我们的眼睛要看着对方。所以,我们同学在回答问题的时候,我们会检查站立、说话,以及周围所有的同学有没有看着发言的同学,一个人开小差都不可以。当时我带这个七十四个人的班,他们以前的学习习惯相当不好,但是我仍然这样要求。有老师就问我说,肖老师,你这样子上课,你的课文能上完吗?你的时间够吗?我又不得不再问他一个问题,我们教课文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我们的目的不是把这篇文章教完那是我的目的,那是完成任务,那叫不负责任。我的教学,我一定要对得起我的孩子,我教他们一天我就要对得起他们一天,教他们一节课,我就要对得起这些孩子一节课。我遇到了孩子人生的态度已经错了,难道我要视而不见吗?难道我说我停下你的态度不管,完成我的教学任务就可以吗?其实这是一个角度。
另外我也跟他们讲,其实这是「磨刀不误砍柴工」的,一个孩子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以后的学习会愈来愈快。当时我在汤池带的班,我是晚了一个星期去接班,他们其他的平行班已经上了一个星期的课,我慢了一个星期。我仍然是这样培养孩子好习惯,结果我发现,最后我的速度比其他的人更快。因为前面一篇课文可能会慢一点,但是不要紧。我们去试想一下,如果一个孩子没有正确的学习态度,今天我要的是我的答案,我一个问题,我就抽最好、最会问答问题的人把答案告诉了我,我就一步一步按着教案把课文教完了。这个过程到底孩子领受了多少?有多少孩子会受益?不一定的。在这样的过程当中,我是首先让孩子有个良好的态度,而在养成态度的时候,看起来好像会很慢,其实不然。当一个孩子养成良好习惯以后,我们的教学会愈来愈轻松,甚至我们孩子的上课习惯很好了以后,他非常专注,老师讲一句他就记一句。我后来发现真是这样,我讲得几乎每一句话孩子都记得住。他这种专注的态度,不光是让他在课堂上受益,甚至能够让他在做每件事情的时候,他都会用这种专注的态度去做,他会受益一辈子。
我就感觉到,一个老师真正的价值到底在哪里?我们认清楚自己的价值,我们就会坚定不移的去判断当下我们应该怎么做。其实这个习惯养成也不需要太长时间,当时我们的班级,曾经有老师说,只要上课,这个班都会很闹。但是我带他们只有一个星期,全班上课没有一个人开小差;别说讲话,开小差都没有。因为我常常会吓他们,我说肖老师我会看,我一看你的眼睛我就知道你的心里在想什么。其实我也不知道,但是我要狠狠的盯着他的眼睛看一下。我虽然不知道他在想什么,但是我能感受得到他有没有专注。所以我只要上课的时候,有一个孩子讲话,我就停下来不讲,我就一直看着他,直到他停下来,我又继续讲。往往是我一讲,他又开始讲,他一讲我们怎么办?我又停下来看着他。我发现几次下来,班上就没有人再讲话。为什么会这样?后来我发现,我以前很急躁的时候,骂也骂了,罚也罚了,大吼大叫,甚至摔文具盒我都干过,都没有用。仍然像救火队员,自己累,同学也累,反而没有办法专注。但是事实上现在我们静下心来,真正让孩子感受到我们对他好的时候,孩子的这种状态就发生变化。
所以,「不陵节而施」是针对孩子现有的情况,一步一步的让孩子提升上来,好的让他更好,暂时落后的,让他有提升的机会。包括发言,还有一个心境是广纳雅言的心境。这样教,我就让孩子回答完一个问题的时候,我会教他们讲一句话,说请问大家有没有不同意见?让他自己问出来,就不会有同学如果说我不同意,他这样一讲,两个人就会吵起来。我跟他们讲,你问出来,其他同学,你帮助同学,你不同意见也要很温和的提。你说对不起,我能补充一下吗?或者说,你能不能够听一听我的意见?这些话我都写在黑板上,让他们重复的讲。同学给他提了意见,这个孩子还要有个反馈,说「谢谢你指出我的意见」,或者说「谢谢你对我的提醒,你是我生命中的贵人」,要让他学会讲这句话。因为《弟子规》讲「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闻欲恐」,听到赞叹很胆颤,看看我自己有没有做到;听到别人指出缺点的时候高兴,因为我说别人告诉你,你有垃圾,你要赶快扔掉,他是你的恩人。后来同学提意见的时候,反而他们不会生气,两个人还会鞠一躬说,谢谢你给我的帮助,您是我生命中的贵人。所以,班上的气氛也愈来愈融洽。
所以我们发现《弟子规》的每一句,在我们课堂的环节当中都可以落实、都可以做到。「相观而善」其实也是一样,就是我们树立一个好的榜样让孩子去学习。因为今天上午的时间已经到了,我们就暂时分享到这里,没有讲完的部分,明天上午还有一节课跟各位老师作会报。也非常的感恩各位长辈、各位老师这样鼓励我这样一个末学,非常感恩大家。谢谢各位老师,您们都是我生命中的贵人,谢谢大家。我还学会了一句马来语,这个谢谢,不知道对不对,「得力马嘎色」,谢谢。
爱心伴孩子成长(4)
第四集
肖陈颖老师主讲
2007年12月18日
尊敬的各位长辈,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早上好。各位老师请坐。不知道大家昨天睡得好吗?虽然这几天的课程安排时间很紧,但是我们看到每位长辈、每位老师都在给我们做出最好的榜样,好学的榜样,学习不疲不厌的榜样。昨天我们有提到中国古老的一部教育经典叫《礼记·学记》,《礼记·学记》里面给了我们教学的方法。第一个,不知道各位老师还记不记得?有四种方法。第一个是什么?我发现我们在当老师当久了以后,就有个坏习惯,这个坏习惯就是很喜欢去出考题考人家。「禁于未发之谓豫」,这个是预防法。接着第二个是「当其可之谓时」,就是机会教育,遇到孩子出现状况的时候是机会,遇到他高兴的时候、难过的时候,成功也好、失败也好,都是教育孩子的机会;因为这些时候,我们都会去关照孩子的那颗心有没有时时的保持平静。「不陵节而施之谓孙」,就是循序渐进,根据每个孩子不同的情况给他应有的协助,而不是用一个标准要求所有的孩子。最后一个是「相观而善之谓摩」,这是一种学习的方法。
当时我们就在跟一些老师讨论交流,在思考,现在常常讲,我们的孩子要有学习能力。我想请问各位长辈、各位老师,什么是学习能力?我们怎样来评价一个孩子有学习的能力?一个孩子,如果自己打开课本,他能够学到知识,这是一种能力,但是还不是最彻底、最全面的学习能力。而我们《礼记·学记》上提到的这句话,「相观而善之谓摩」,这个是最彻底的学习能力。我们换句话说,这句话的意思是互相观摩、互相学习,简单一点,《弟子规》上两句话就讲得非常明白,「见人善,即思齐」、「见人恶,即内省」,其实这是真正的学习的能力。因为如果一个孩子从小有这样的态度,「见人善,即思齐」,发现别人的优点就想着我如何向他学习;「见人恶,即内省」,看到别人不好的地方,马上反省我有没有这样。如果一个孩子有这样的态度,他在生活的点点滴滴,处处都可以学习。
所以,我们在班级就常常读日记,读日记,我选择日记有个标准,第一个就是「隐恶扬善」。我在选择日记的时候,一般都会选择很好的一个榜样,这样的孩子的日记拿出来给同学们读。就像刚刚马老师讲到的这个例子一样,一个校董在外面吃饭,遇到同学都给他鞠躬问好,那种内心的喜悦让我们感受到传统文化教育的力量,让我们感受到一个孩子有礼带给别人内心的欢喜。我们这个事情讲出来以后,其实也是扬善,也是在给我们树立榜样。当时有老师问我,他说你的班为什么转变很快?我当时就跟他讲,榜样的力量很强大。因为我们都知道孩子有一个特点,他们都善于模仿,特别善于模仿。我们给他模仿的榜样到底是什么?他每天看电视,每天看打打杀杀,他脑子里都是这些影像,所以到了学校,他就模仿这些人打架。但是如果我们每天给他树立很好的榜样,他模仿的就是这些好的言语、好的行为。所以,榜样非常的重要。
每次我们会给孩子读日记,就读这些小朋友在家怎么样孝顺父母的事情。我记得有个孩子就写到,他说我回到家里想到要帮妈妈干活,因为我们讲「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最早我们跟孩子讲这句话,就跟孩子在课堂上练习,把它回归到生活的场景来教这些小朋友。我们会问这个孩子,妈妈怎么叫你。他说妈妈可能叫我小宝。我们就模仿说,小宝,这个孩子可能闷闷的不会答应。这时候我们就会讲,妈妈这个时候会很着急,所以一叫你马上要先答应一声,「哎」,然后再立刻跑到妈妈面前,给母亲鞠一躬说妈妈,请问有什么事吗?这时候我们就会在课堂上跟孩子来演练这个过程。比如说我们会说「可不可以把水给妈妈端过来?」然后我们要跟孩子教,要跟他讲,你一定要说「是的,妈妈」,然后再去端水。这些话我们发现不教孩子,孩子真的不会讲。所以感觉到现在在教孩子的过程,每一句话都教给他。因为这些话孩子说久了,他就慢慢的内化,就开始知道如何与长辈应对,如何来和我们的同仁、和我们的同学相处。从语言开始,导正孩子不好的讲话的习惯。
把水端过来以后,我们就会教孩子怎么端水。我不知道那天李越老师有没有跟大家分享。我们在教孩子端水的时候,我们会让他去体会,你把水端给老师,端给老师、端给母亲的时候,怎样让母亲接过水的时候很方便喝。我们就会跟孩子举例子。端水可不可以用五个手指把这个水的杯子这样一抓?我不知道有没有孩子这样端水。这样一抓,抓到老师的面前。我就会告诉他,你的手一拿开,杯子上面就会有五个小小的手印,那老师都不敢喝水。另外如果有杯把儿的杯子,我们端过去的时候怎么端?如果你自己拿着这个杯把,你端到老师的面前,老师的手拿哪里?老师就没有地方拿。所以我们要考虑,自己要端着这个杯子的底部,然后一只手托着杯子的底,一只手扶住杯身,把杯把儿朝着老师的方向。我们还会去问,朝哪个方向?要朝哪个方向?朝着老师很顺手拿的这个方向,习惯右手就要朝着右边,或者朝着左边,然后端过去给老师喝。另外我们还会在这时候问他们,倒水要倒多少?可不可以倒得满满的?这个时候你端水就会非常的困难,因为你一步一走都会看到那个水会不会掉出来。所以倒水一般倒到三分之二,不可以倒满。这样端过去请老师喝水,请爸爸、妈妈喝水。
我们在讲「父母呼,应勿缓」还会有一个拓展。那一天跟小朋友讲什么是聪?什么是明?「听思聪,视思明」,耳朵认真的听,听到母亲的需要;眼睛仔细的看,看到母亲的需要。所以「父母呼,应勿缓」,不一定是妈妈开口叫我了,我才应,而是我眼睛看到了就会应。那天有个孩子就写日记,他就写到,他说今天我听了老师说要「视思明」,我回家就在想,我去问妈妈有没有事情干,妈妈会心疼我,他说妈妈会心疼我,跟我说没事。所以我要自己学会去体会母亲的心,自己学会去体会有没有事情可以做。他回到家里,他说我就看到家里地面是脏的,我就把地面扫了。接着我又看到柴火没有抱进来,我就把柴火抱进来烧饭,还烧了一壶水。他说我正想喝水,去倒水,发现水瓶是空的,我就烧了一壶水。他说我把这些事情都做好,妈妈回来了,一看地面乾净了,饭也做好了,而且还烧好了一壶水,他说妈妈特别的开心。我们在跟小朋友分享「父母呼,应勿缓」,这个「父母呼」他可能不是嘴上的呼,因为我们知道我们的父母念念都想着孩子。我看了这个小朋友的日记,我非常的感动。因为我就想起他这么小就能去体会,如果问妈妈,妈妈舍不得让他干活,不会让他干,所以他自己主动去做。
我当时也很惭愧,我就想起来,在我没有学习传统文化以前,真的没有去体会过父母的心。我记得当时我在深圳工作,我的父母都在成都。我在工作的时候,我前一段时间都打电话回家,后来就开始发短信。我把短信发回去,我的母亲、父亲就会回短信说,你如果工作太忙,就不用发短信了。我当时没有去体会过父母的这种心境,我当时在想,既然父母已经说了不用发短信,那我就不发了,我就真的不发了。但是后来我看到我的母亲给我发了一条短信过来,告诉我,她说今天你给爸爸发了一条短信,你的爸爸一见到我就非常高兴,而且每天晚上睡觉前,都会把你以前发的短信拿出来看一遍才会睡觉。我当时就感受到原来父母不是说不担心自己的孩子,而是很怕给儿女添麻烦。如果我们做儿女的没有办法用心去体会父母的这种心境,只是在表面上听他们讲什么,其实真的自己已经不孝了。所以直到现在,我还留着我的母亲发的这些短信,才感受到,我现在拿出来看到的时候,和我两年前看这个短信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我听到李律师在讲,说到有个孩子他的母亲得了癌症,得癌症的时候,儿子在日本工作,妈妈不愿意给她的孩子知道。所以她生病很严重,化疗了好几次,都没有给她的儿子知道。直到最后一次,她觉得已经不行了,快熬不过去了,她才打电话给她的儿子。后来儿子回来,很坚定的信心照顾母亲,母亲奇蹟般的癌症也好了。所以我们去体会父母的心,家里如果出了一点小事,我们在外面打电话回家,妈妈一定都会声音故意提高八度跟我们讲说「很好,家里一切都好,你放心」,除非发生极大的事情才会跟我们讲。如果等到父母已经讲出口的时候,那时候一定都已经非常严重了。所以我当时在想,我们的孩子如果从小我们就告诉他,用心去体会父母的心境,他从小有这样的态度,他就会少走人生的弯路,会少掉很多人生的遗憾。所以这个小朋友他的日记,因为这种心境很好,我们要给全班的同学分享,就拿出来「相观而善」,观摩学习他的这种用心。
当时我读完了这个日记以后,很多小朋友回家,本来他们的变化是,父母呼,不应;父母命,不行。后来第二个层次就到了「父母呼,应勿缓」,妈妈一叫就答应;「父母命,行勿懒」,立刻就去做。再提升第三个层次,就是用心去体会父母内心的呼唤,养父母的心。到第三个层次,就达到父母不呼也要应,父母没有命也要行。所以,我们很多小朋友,回到家里都开始主动的找活儿干,而不是等着妈妈来叫。那段时间,因为我们读了这篇日记跟孩子分享以后,小朋友都开始起而效法,所以榜样的力量都很强。这是善的一方面。
另外,「见人恶,即内省」,其实这个态度不太容易形成,当然这也是我自己的一个障碍。因为我在整个学习的过程,总感觉自己没有缺点,别人都是缺点。总感觉看这个人身上也有问题,看那个人身上也有问题。有一次我们就去下乡跟乡亲讲课,当时也是我们的马老师,马老师在讲台上讲,说讲到夫妇关系,最经典的一句话是「只看对方的优点,不看对方的缺点」。容不容易做到?其实不光是夫妇关系,朋友关系、君臣关系其实都是一样的,都要这样去做,我们的人际关系就会相处和谐,但是真的不太容易做到。当时就讲到「各自责,天清地宁」,这句话有没有写过?这句话有写过吗?没有,我写一下。夫妇之间「各自责,天清地宁;各相责,天翻地覆」,其实不光夫妇,人与人的关系都是这样。
当时我们在跟乡亲讲完,有个太太她后来也分享,昨天我们倪老师也没有放,有采访这个太太的一段录相。她后来就跟我们讲,她说我以前跟我的先生每天吵架,比如说一双拖鞋,一个小孩的拖鞋放在楼梯口,我没有把它放好,我先生回到家里就会说:你怎么当太太的,一双拖鞋都摆不好?然后我就会说:你有时间讲我,你弯一下腰就摆好了。她说先生就很生气,一脚就把这个拖鞋踢得很远,然后两个人就吵起来。因为一双拖鞋,她说我们有的时候可以吵五天,有的时候冷战就是十天半个月。她说听完了这句话,「各相责,天翻地覆」,我怪你,你不好,你怪我,我不好,两个人就吵得天翻地覆。
当时我们就跟这个乡亲讲了个故事,说有一对夫妇在做邻居,一家人是小吵天天有,大吵三六九,每天吵;另外一家人却相处和乐。这个吵架的太太有一天见到四下没人,就去敲对面的门,问说你们家怎么都相处这么和乐?去向她请教。这个太太就跟她讲一句话,她说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们家都是坏人,你们家都是好人。我们家都是坏人,所以我们都不吵架;你们家都是好人,所以都吵架。这句话听起来是不是有点不符合逻辑?她举了个例子,比如说今天我给先生倒了一杯水放到桌上,先生不小心打翻了。她说我就会立刻去讲说:对不起,都是我的错,我的水没有摆好位置,让您把它打翻了。先生就会给我马上也说:对不起,都是我的错,你这么好心给我倒杯水,我都不小心,太对不起了。然后太太说:没关系,我再给你倒。两个人就会很和乐。但是你们家如果出现同样的情景,如果太太给先生倒了一杯水放到桌上,这杯水被打翻了。先生立刻会说,因为先生是好人,谁是坏人?对方是坏人。「你怎么搞的,一杯水都不会放,居然放到桌子的旁边,把水让我一不小心就打翻了。」太太就会说:你不长眼睛,我好心给你倒一杯水,你就给我打翻了,要想喝,以后自己倒去。两个人就会吵起来。
我们这个故事讲完,这个太太回家也很反省,她就讲我按照老师们讲的「各自责,天清地宁」去做,我那天回家在床上一直在辗转难眠的想,我有错吗?因为当时我负责去采访她,我就觉得很有意思。她当时跟我讲,她说我一直在想我有错吗?我的孩子已经读初中了,小女儿还在读幼儿园,已经结婚十多年了,我从来没有觉得我有错,都是先生的错。她说我今天这个晚上想了一个晚上,我终于发现我确实错了,我没有做好一个太太的本分。她说从那以后她就改变,结果一变,家庭立刻就变了。比如说仍然是一样,鞋子没放好,先生回来一说,脾气很大,一说连个鞋都放不好。她说我立刻就跑过去,给先生道歉,说对不起,是我没有做好,我立刻把它摆好。她说我把它摆好以后,先生这个气一下就没了。先生就会说:你在家里做家务也挺累的,我来帮一帮你。她说以前先生从来没有帮她做过家务活,自从她改变以后,先生经常帮她做。她说原来这么简单,一念之间,「反求诸己」的态度一出来,关系的和睦就出来了。
夫妇是这样,一个孩子要想以后经营幸福美满的家庭,要从什么时候开始培养?一个孩子会不会对其他的人都是责怪,都不承担责任,突然有一天结婚了,他就改变?他会突然改变吗?所以,真正要让孩子一辈子幸福,从小就要紮下这样的根基,他才能够和谐的与人相处。当时我们就跟小朋友一句四个字的真言,就让他们记住,「反求诸己」。出现任何情况,找自己的原因,先找自己的原因,别人对不对先不要管,首先看我做对了没有?如果一个孩子有这样的态度,他当下就可以把这个不好的心境调整过来。
当时有个小朋友写了个日记很有意思,他说今天我走在放学的路上,因为我心情不好,所以我见到垃圾也不捡。他说不仅不捡,我一边走,看到一个罐头瓶子,我一脚把它踢起来,踢到前面同学的书包上。他说那个同学转头,我还不承认是我踢的,因为我心情不好。然后走到路上,我看到一个小女孩摔倒了,我也不去扶她,因为我心情不好,他说我这样回家了。下午第一堂课是体育课,他说我在操场上跑去上课的时候,我摔倒了。当我摔倒的时候,没有一个人来关心我,没有一个人来帮助我,他说我的心里非常难过。但是他说我突然想起了四个字,反求诸己,我一想,老师讲人生没有偶然,每件事情都是结果,原因其实都出在自己的身上。他突然之间开悟了,他说原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因为早上我没有去扶这个小女孩,所以下午我摔倒了,也没有人来帮助我。
这个小朋友,如果我们想一下,他没有这个态度,他这一天他的心情会怎样?本来心情就不好,摔了一跤又没人理他,他的心情可能会愈来愈糟。这种很糟糕的心情会影响到哪些方面?一定会影响他的学习,影响他待人处世的态度,甚至他的心境会看任何人都不高兴,并且把这些怨都积在心里,一点一点的累积,有一天就会爆发。所以我们感受到,学经典的孩子,为什么成绩也能够变好?因为他的心思都可以专注在学习上面,他没有这些烦恼来烦他的心。当这个孩子他有了这个态度,不仅让他自己醒悟了,他摔倒了没人扶他,让他学习感受这种自己摔倒,别人不理你的这种感受。下一次再遇到同学摔倒,他会去把他扶起来,一个态度就能够让孩子在当下的境界当中有所体悟、有所学习。我们讲「见人恶,即内省」,每个人其实都可以教导我们。
当时有个小女孩她也写了一篇日记。她说我在放学的路上,见到一个哥哥把一支钢笔掉到地上,我过去帮他拾起来,双手递给他。这个哥哥拿过笔,转身就走。她说从这里我今天有收获,我学到了如果别人把东西捡给你,我们一定要双手接过来,并且说谢谢。她是怎样学到的?我当时感觉到这就是学习的能力,这是真正的学习的能力,在生活的点点滴滴都能够去学习。你看一个小女孩,她把钢笔双手递给这个哥哥,这个哥哥一抓,转身就走。如果没有这种态度,她肯定会想,你怎么这么没礼貌?这个态度对她自己有帮助吗?对自己没有帮助。但是因为有想到「见人恶」,见到别人做的不够的地方,「即内省」,他在给我做反面的示范,让我体会没有礼貌给别人的内心带来的这种不安,带来的不满。所以下一次提醒我,我不可以这样做。她就讲下一次别人捡东西给我,我一定要双手接,并且说谢谢,因为这是她在送东西给人的时候,她心里期望的。所以在这些过程当中,孩子们都会有学习。
刚刚我们还讲了各自责的一个态度,谦让的态度。当时我们班也有两个小朋友,在写作业的时候抢桌子。我不知道我们马来西亚的孩子是不是两个人同桌?像祖国大陆都是两个人坐一张,两个人同桌。他说那天他的同桌把手就放到他的地盘上来了,我就狠狠的撞了他一下。他说我撞过去,他也狠狠的撞了我一下。我正想再撞他的时候,我突然想到老师讲要「忍人所不能忍」,所以这个忍字真的是最好的方法。当我们坏习惯、我们的脾气起来的时候,你只要忍下去,结果就会不一样。他说我正想撞他,我就想到忍人所不能忍,于是我没有再撞。结果我才这样做,没有撞过去,我的同桌就开始给我道歉。他说同桌就马上说对不起,刚刚把你撞疼了吧!所以我们感受到,其实人的这种惭愧心时时都在,如果我们忍下来,我们讲「愧之,小人可使为君子」,愧之,小人可以变成一个君子。你看我们没有去撞他,让这个同桌生惭愧心,我这样狠狠的撞了同学,同学却原谅我,他一下子就开始惭愧;让他生惭愧心,一个小人可以变成君子。但是相反,「激之」,君子会变成小人。我们一直去争,一直去情绪很高涨,一个人本来很有修养,可能都会变成一个小人跟我们一起吵起来。所以忍,忍住就可以让人都成为君子。
这个小朋友他说,我一忍,这个孩子(同桌)就跟他讲,对不起,把你撞疼了吧!这个时候我就说没关系,刚刚是我不对。本来他们俩在争地盘,结果接下来他们俩就说,你写作业用右手写,位置要宽一点,你过来一点,我让一点没关系。这个同桌就说,不是,不是,你的手都没地方摆了,你过来一点。结果两个人就变成了让,从争就变成了让。但是我们去设想一下,如果一个孩子没有忍的态度,这件事情再发展下去可能是什么?发展下去,两个人你再撞我一下,我再撞你一下,继续撞。好,你撞的比我刚刚撞你的还要疼,我再撞你不划算,用脚踢。好,你踢了我一下,我再踢你一下,两个人就会打起来。所以矛盾的产生,就是这一点点,一时的小不忍。
古人跟我们讲,要用长远的眼光来看,我们常常会讲,小孩子打打闹闹没关系。好,他打打闹闹,现在可能打过了就算了,当他长大了,这个态度会跟着他一辈子。现在跟同桌打,以后跟谁打?可能就跟自己亲密的人打架,因为同桌现在跟他关系最近,可能就跟先生打,就跟太太打。一时的不忍,我们也看到很多夫妇因为一时的脾气,闹到离婚的都有,造成多少家庭的悲剧,都是因为从小没有这样的一个态度。所以我们跟小朋友讲,小不忍真的是乱大谋。这样的日记我们也会拿出来读,在读的时候,很多孩子就开始反省,当他再遇到同样的情境,他就想得起来我的同桌是怎么做的,他就会来克制自己,相观而善。所以,榜样的力量很强,这是一种榜样。
另外我们还会跟孩子讲《德育故事》。我们中国在《二十五史》里面记载了很多很好的有德行的人。当时有些学者,在清代有个大儒把它挑出来收编成册,编成了《德育故事》。我们也印了很多,包括翻译成现代的文字,我们每天就讲德育故事给孩子听,在讲故事的时候其实也可以锻练孩子各方面的能力。当时我们讲德育故事,我们就请值日的同学,或者值日班长轮流上台讲。前一天我把故事给他,让他准备,准备好了,先讲给我来听,然后给他指导,第二天就在全班讲给同学听。所以让班上的同学每天都在听好的、看好的、学好的,他就不会每天心思里去想很多这些不好的东西。昨天我们在跟一些校长在交流,当时有校长说,有的孩子他坏习惯跟着他很久了,孩子自己想改,改不过来。我们可以怎么办?昨天我们打个比方,不是说善的力量没有用,不是没有用,而是善的力量太弱了。我们去体会一下,我们现在的孩子,每天他的脑子里想的善多还是学的恶多?我们讲「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没有学善的,他脑子不会是空白,他都会占满。善的没有进去,那里面都是恶的。现在我们点点滴滴给孩子善的引导,让他善的空间愈来愈多,恶自然就会愈来愈少。我们把善的力量让它提升起来,恶力量就会下去。
所以我们在带班的过程,一个深刻的体会就是班风很重要。这个班风,怎样来形成一个良好的班风?就是靠「相观而善」。因为我们的评价,一个老师在孩子的心里,他的地位是很重的。我们不断的在强化的部分,我们不断在赞扬的都是好的,孩子向善的这种力量就起来。另外我们在每个当下,只要有机会就会给孩子讲孝道。像德育故事,我一般就安排在午会,我不知道我们这边的课程安排,就是中午来到学校的时候,孩子会有个休息的时间。本来他们在教室外面乱跑,本来是这样,后来我把他们全部邀请到教室里面听同学讲故事,讲德育故事。而且讲故事,我们还可以让孩子,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表演德育故事,所以这些孩子他们都学得很快乐,有的是在讲,有的是在演。他的时间就被这些好的东西占据,免得他就在外面乱跑,或者又发生一些不好的矛盾。他的精力都用在我如何讲好故事,我如何写剧本,我如何演好我的角色,我如何来做道具,我如何来排演的时候服装。然后演得很好,我们再让这些高年级的同学到低年级的班上去演,他们又会觉得我很有成就感,他的兴趣就全部都转移到善的这方面来。
其实我们在推广的过程,感受到真是这样。当时我们让孩子,比如说排演一个孝行的故事。像「陆绩怀橘」,陆绩小小的时候到丞相家去吃橘子,那个时候很难得吃到一颗橘子。他就会把橘子收起来,带回去给妈妈吃。孩子在演的过程,愈演他就会愈投入,最后他就会把德育故事带到自己的生活当中来演。
当时我们班有个小朋友也很有意思,他就写了一个日记。他说今天我回家,爸爸从外面骑着摩托车回来,跟我说,宝贝,你知道我今天给你带什么了吗?他说我不知道。爸爸说你最喜欢吃的。他说我一听就高兴起来,是橘子!他说爸爸说是,拿开袋子就抓出来一个扔给我。他说我拿着橘子正想吃,突然想起来「长者先,幼者后」,我就把橘子又还给了爸爸。爸爸觉得很奇怪,说怎么,怎么不吃?我跟爸爸讲:爸爸,您还没有吃,我不可以吃。接着我的爸爸就很高兴,哈哈大笑,吃了起来,然后又拿了两个给我。他说爸爸你再给我两个,爸爸给了他两个。我拿进屋子,给了一个大的给哥哥,留了一个小的给我。他哥哥就觉得很奇怪,哥哥就问我说:今天怎么这么怪,太阳从西边出来了,你以前都挑大的,今天怎么把大的给我?这个孩子说(这个孩子叫杨原懂),他讲你听过「孔融让梨」的故事吗?我们这边有讲这个故事吗?有。他说你听过吗?他哥哥说有。这个孩子说,孔融四岁就懂得让梨,我杨原懂十三岁了,才学到《弟子规》,难道我就不能让橘子吗?
我当时一看我就觉得非常的可爱,他说我十三岁才懂得让橘子。这个日记我就拿给全班同学一读,读完这个日记,我们就给孩子们立志。我跟他们讲,德育故事是我们的这些古圣先贤他们小时候,或者长大了以后演出来的这些很好的故事,我们现在也要在生活当中演出现代的德育故事。所以每个孩子都要立志做最好的演员,要把德育故事演出来。这些孩子一听都很高兴。那段时间就常常看到这些孩子跟我们的古圣先贤学习的故事,像「黄香温席」,黄香九岁帮爸爸暖被窝。我们马来西亚不用,马来西亚很暖和。他很冷的时候暖被窝,夏天帮父亲搧凉蓆,把凉蓆搧凉了,再请父亲睡觉。我们就跟小朋友讲,讲完以后,他们回家也会去学习。冬天山东很冷,孩子们就会去给爸爸、妈妈灌热水袋,那是以前从来没有干过的事。以前都是爸爸、妈妈给他们灌热水袋,提前放到被子里,现在学了以后,就会向这些好的榜样「相观而善」。
另外我们讲「见人善,即思齐」、「见人恶,即内省」。孩子有没有智慧去判断真正的善和恶?什么是善?我当时问小朋友,我说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一个孩子他就讲,如果同学需要帮助,我去帮助他,就是善。我说是。当时还有一个同学讲,如果同学要借东西我借给他,就是善。是不是善?当时我也把那个日记又拿出来问,如果同学要借东西,我借给他了,但是我想的是下次他能再借给我,是善吗?所以,善恶不能够看表面,善恶要问你的内心。一念为人就是善,自私自利就是恶,你自私自利的心去帮人也是恶,那不是善。所以善恶不在外,善恶要问你自己的内心。
当时我们语文课本有一篇很有意思的作文题,这个作文题问到说,「野生动物保护法」颁布以后,有人就开始质疑,说「武松打虎」,大家有听过这个故事吗?武松打虎一直以为是英雄,但是「野生动物保护法」颁布以后,有人就觉得武松把保护动物打死了,武松是不是英雄?让大家来讨论。当时我们班的小朋友写了很多作文,我看了都觉得很有意思。有个孩子就写,他说武松打虎是英雄,因为他不是为了炫耀自己去打虎的。因为当时老虎进村子去伤人,把村子里的人都咬死了,武松为了救人,才不得已打死老虎,所以他是英雄。我们去看看这个孩子的判断,他是从哪个角度去判断的?从武松的存心,从一个人的存心的角度去判断他是英雄。
接着又一个孩子写,他说武松打虎不是英雄。为什么?因为武松把老虎打死了,老虎的妈妈会很难过,老虎的儿子会很伤心。这个孩子对不对?他也对。他是从什么角度去判断的?从孝道,从仁爱的角度,「凡是人,皆须爱」,凡是物,皆须爱,每个人、每个动物也都有父母,也都有孩子。所以他从这个角度也对。当时还有个孩子写,他说武松打虎是英雄,因为武松不是真的打老虎,老虎是比喻我们的坏习惯,武松打虎是说我们要打死坏习惯,战胜坏习惯,战胜了坏习惯才是真正的英雄。当时我看了这些作文,就觉得没有学习传统文化不可能写出这样有判断力、这样有深度的文章。这是四年级的孩子,他们已经有这样的能力去观照。所以我们就会知道,他在整个成长的过程当中不会走偏,因为他会去看,看到好的学习,看到不好的要能够挡住污染。
我们现在常常会讲说,一个孩子现在保护得很好,初到社会,这么多污染,我们如何能挡住污染。挡住污染不是给孩子营造一个真空的空间,而是让孩子自身增强免疫力。他自己有免疫力了,污染来了不会有问题,他不会生病。所以我们跟孩子讲「非礼勿视」,不好的事情你发现了,就要不看;「非礼勿听」,不好的音乐、不好的话语不可以去听;「非礼勿动」,不符合礼的这样的行为不可以去做;「非礼勿言」,不礼貌的话不可以去讲。有个孩子就写,他说老师,今天我听到了同学正在骂人,我立刻把耳朵闭了起来。我当时也觉得很有意思,我们的耳朵可不可以闭起来?眼睛可以闭起来,耳朵可不可以关起来?我都觉得很有意思。我就问他,我说你怎么把耳朵关起来?当时我们还跟孩子讲「是非终日有,不听自然无」。什么叫不听?每个人都会讲是非,可能我们在团体或者是在一些工作的岗位,在一些环境当中,总会有人去讲是是非非。我们最好的态度是什么?不听自然无,是非终日有,每天都有,但是我们不听就没有。我当时跟孩子讲,怎样叫不听?我已经听到了,怎么办?怎样叫不听?当时这个孩子跟我讲,他说不听就是这边耳朵进,这边耳朵出,听是听到了,但是进去就出来,不要记在心上。
所以我们跟小朋友做比喻,别人骂你、别人说你,能不能伤到你?没有一个人能伤到你。伤害你的人只有你自己,因为你可以抵御的。我说你的心就像纯净纯善的、很平静的一潭湖水一样,很清澈,别人说你的坏话就像一包垃圾,你不接受,他扔不进来。如果你听了,你记在心上,就像把这包垃圾你自己把它抱在怀里。那怪谁?你不要去怪别人,别人在给你考试,你知道那是垃圾,你不要拿就好了。有个小朋友就很有意思,他说我今天看到两个同学吵架,我就过去劝他们,说小弟弟骂你,你不要跟他吵,因为他骂你就像对着天空吐唾沫。对着天上吐口水,口水会落到哪里?会落到自己的脸上。但是如果你要迎上去,那个口水当然到你的脸上,你不迎上去不就没事了。我们常常这样去引导,孩子就会觉得很安然自得,甚至「人不知而不愠」。
有个小孩骑车回家,路上遇到两个孩子在那里,他说可能正在玩不好的游戏。他说我就下来,问他们你们在做什么?这个孩子是六年级的,玩游戏的是三年级的,小孩。他说没想到,这个三年级的同学其中一个扬起头就说:关你什么事?第二个同学仰起头也跟他说:你算老几,我要给你会报吗?这个六年级的男孩,他说我当时很生气,我的拳头就已经拽起来,因为他比他们都大。他说我只是好心问一问你,你怎么能够这种态度来对我?他说突然一想,忍人所不能忍。不仅要忍下来,因为我们跟孩子讲,你要不断的提升你的境界。不仅要能忍下来,还要去感激对方,因为对方给你一个很好的机会来提升你的忍功,你的功夫又提升了。所以他说我就下车给他们俩鞠了一躬,说谢谢你们。这两个孩子被我鞠一躬以后,感觉很莫名其妙,但是我这个时候很快乐,我骑着车就回家了。因为我一边走一边还唱歌,唱得什么歌?爱是恒久忍耐。
所以我们感觉到每个老师,我们都教孩子善的,都教孩子这些人生好的态度,他在任何一个情境下他都能提得起来。这是我们《礼记·学记》里面的教学的方法。
之后它还有提到老师的三个态度,它讲到「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其实不光是一个老师的态度,我们跟先生相处,跟太太相处,跟同仁、同事相处,跟下属相处,每种关系其实都是一样的。这是什么意思?「道而弗牵」就是我们在面对孩子出现问题想帮他的时候,态度是引导,而不要牵着他的鼻子走;是去引导他,陪伴他一起成长,而不是强制的牵着他,你就得听我的,牵着他走,他这样就会觉得不高兴。没有强迫。「强而弗抑」是指鼓励,「强」是鼓励,「抑」就是批评和压制,多鼓励他,而不是去批评他、压制他。「开而弗达」,「开」是指开导,给他一些提示,「达」是不把答案直接告诉他。遇到一个问题,我们去给孩子一些思考,让他学会思考。
「道而弗牵则和」,开导孩子,而不牵着孩子的鼻子走,这是一种教学的态度。其实就是《弟子规》讲到「势服人,心不然」,「牵」就是「势服人,心不然」;「道」就是「理服人,方无言」。如果只是用气势压倒孩子,他的心里不服气,表面上听话了,心里却生怨。而如果我们跟他讲理讲通了,这个时候他在跟我们在一起的时候,他会觉得心里很坦然。所以我们跟孩子处理问题的时候,我一般会先跟他们讲道理。像有些孩子发生争执,我就会跟他们写一些句子。比如说有两个孩子吵架,我就会跟他们写「贤人争罪,愚人争理」,「改过生智慧,护短心非贤」,让孩子自己去判断。贤人他都会说这是我的错,愚人才会说我有理,都是你的错。让孩子去看一看,你想当贤人还是想当愚人?「改过生智慧」,为什么?过就像垃圾,你扔掉它你就「过日少,德日进」,你的德行、智慧都会提升。「护短心非贤」,护短,我给他做个比方,就像一包垃圾你抱着不放。老师现在告诉你,你抱着一包垃圾,苍蝇、蚊子都围着你,但是你说我就是喜欢它,我不愿意把它扔掉。我说你看这样很傻。孩子我们这样一引导,他就会有正确的导向。所以我们感受到古人的这些经句,经典一句能够让孩子记住,他在遇到情境的时候就能提得起来。
我还跟小朋友写一段很有意义的话,跟他们写「上等学子,能经受住折磨,忍耐上进;中等学子,能接受鼓励,奋发图强;下等学子,能经受赞美,爱中成长;劣等学子,什么都不接受,处处叛逆」。我当时把这个写出来,我就问他们,请问各位小朋友,你们是属于哪一等的学子?请问我们各位老师,现在的孩子属于哪一种的比较多?其实这些经句一写出来,很明白、很明显就能够判断出来。当时我们的孩子就笑了,他说老师,我们很多是下等学子,还有的时候是劣等学子。我们就跟孩子立志,现在不等于以后,现在可能中下等,为什么?因为人不学,不知道。但是老师相信你一定可以成为上等学子,因为成为上等学子的方法没有那么难,就是能经受折磨,忍耐上进,你就可以成为上等学子。就是一个忍,你忍得住你就可以提升自己的境界。后来很多孩子都想成为上等的学子。我们给他立志,孩子就有力量,这是「道而弗牵」,不是强制性的要求孩子来做,而是我们给他一些开导。
另外像有一次我要调座位。当时这个班级有很多的同学,我当时接了一个七十四个人的班,这个班级里面有很多同学,坐在最后一排的就离老师很远。当我接班的时候,我就要调座位,因为我发现,坐到最后一排的反而是那些成绩不太好的同学。这个座位我们看到了什么?因为班上的人太多,可能有的老师感觉照顾不过来,顾不过来,我就把一些同学扔掉不管了,把好的就往前面放,不好的就放到最后一排去。事实上我们来看一下,愈是学习有困难的孩子,愈应该受到老师更多的关注和帮助。所以我就要调位子。但是我如果一开始调,孩子因为他们已经养成习惯,认为最后一排的人是怎样的?最后一排就意味着被放弃,意味着老师不喜欢,所以他们没有人想坐最后一排,没有人愿意去坐。我们讲「道而弗牵」,不是去把他强制,因为我要强制也可以,我是班主任。强制下来的结果,孩子一定会很怨,他会很讨厌老师,产生对立。
所以,我是先给他们「理服人,方无言」。我就跟他们讲,我说我们每个孩子要有仁爱心,仁爱心什么时候做?任何时候都可以做。我说我们如何来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孩子?你可以去帮他辅导功课,但是你也可以把好的位置让给他,让他更认真的听课,这是一个角度。另外一个角度,我就跟小朋友讲,坐在最后一排的孩子是老师最信任的同学。为什么?因为你离老师很远,老师相信你,才会把你放到最远的地方,说明你有自学的能力,你有自制的能力,你是老师的好助手。并且你在最后一排,也是做出最好的榜样。所以老师一定会挑最让老师放心的同学才会坐到最后一排。当时把这个观念转过来,有同学就主动要求到最后去,把那些学习困难的孩子换到前排。我们这样一换位子,不仅同学没有生气,反而他们还非常的高兴。
另外我又遇到一次做清洁,班上的同学不愿意做。我不知道我们的老师有没有遇到,他们不愿意做清洁。我就想这个原因到底在哪里?我一了解,是因为以前的老师说,今天不乖的同学,就要把他留下来罚做清洁。做清洁是好事还是坏事?孩子觉得做清洁是坏事,我为什么要做?我都很乖,你不要罚我。后来我就跟他们讲,做清洁是用我们的体力来服务班级、服务老师,这是个积福的机会,积累自己的福分,积累自己的福报。我说从今天开始,做清洁是奖励才能做;你没有做好,没有资格为大家服务。从那以后,孩子对清洁的态度一百八十度的转变。后来我到班上去,每天本来是一日三扫除,他们连一次都不会做,后来我就看到,只要是这一组的孩子做清洁,老早就跑到学校去。包括大扫除才会擦的玻璃,每天都擦,擦得乐此不疲,每天都在擦,每天做清洁做得很乾净。当然这个过程我们也要不断的去鼓励,就是「强而弗抑则易」,每天都去鼓励孩子做得好的部分。比如说我到了教室,我就会大大的赞叹,我说从来老师没有看到有人把桌子擦得这么亮。那个擦桌子的孩子就很高兴,然后就吸一口气,就深怕别人不知道是他擦的,下一次擦得更努力,更是很卖力的在做。所以我们讲其实人与人一样的。
我们老师讲到杨老师她的夫妇关系相处得非常好。她的先生买菜回家,杨老师就会讲什么?老师会说:来就来嘛,还这么客气,带这么多东西。他先生很高兴,下次再买。但是我们有的太太拿过菜就会问,你在哪里买的?多少钱?你都不会买,还跑去买什么?所以我们就会看到,这个时候一定要记住,价格不等于价值。哪怕买得很贵,但是它的价值是无法衡量的,因为是代表先生对太太的关爱。杨老师的先生,如果帮杨老师沏茶或者切水果,老师吃了水果就会讲一句话:怎么有人把水果切得这么甜!然后她先生就会说:等着,我再去给你切。泡一杯茶,喝完以后老师就会说:怎么会有人把茶沏得这么香!她先生每天就干活干得乐此不疲。所以,其实人的累都累在心上,当我们好话一句,真的是做牛做马都愿意,还做得心甘情愿,做得无怨无悔,做得全身是力气。所以一句好话出去,就可以让氛围改变。
教孩子也是一样,我们常常骂他,批评他,造成的就是对立,孩子很难过。我们常常去启发他,鼓励他,这个孩子他的力量、潜能就会被开发出来。所以我们「多说鼓励的话,少说批评的话」,鼓励带来的是激发潜能,而批评只是造成隔阂、造成伤害。我们感受到这些孩子往往都不是不好教,我在这个过程经常会想办法,如何鼓励孩子承担责任,我们讲「责任的承担是成长的开始」。我们班上有些孩子,写作业很困难,甚至有人不写作业。我当时遇到一个男孩儿,他已经一年没写作业了。一年没写作业,他的老师跟我讲,你要守着他,他就做一下;你只要离开他,他就不写。我就在想怎么办?其实每个孩子,我骂他一顿也行,守着他也可以,但是却不是发自内心,他不是内在的,不是长久的办法。
后来我们在想,「强而弗抑则易」,鼓励孩子承担责任。没有一个小朋友不愿意学好,每个孩子都想为人服务,我们有没有把机会给他?所以我就在班上成立了一个批阅小组,批阅小组的任务就是批改作业,批改全班的作业。因为当时确实作业也很多,学校自己规定,语文就有八样作业,每一样再乘以七十四份,我每天就被埋在作业堆里面。我每天用钢笔改作业,打红墨水要打三次,一天用完,我从来没有写过那么多字。但是当时在一个乡下的学校,因为他邀请我去代课,所以我们也只能入乡随俗,他们学校既然有这样的规定,我们要遵守。所以就只能每天一见到作业就开始改,另外我们仍然是要想办法,在这个过程当中提升孩子的能力。所以,让这些小朋友成立批阅小组,负责批改抄写的作业。
这些批阅小组的成员到底选怎样的孩子?请问各位老师。我第一个想法是选全班最好的,因为他们可以来帮老师做小助手。后来我想不对,我要把这个机会留给更多更需要关注的孩子,因为他们已经被遗弃得太久了。教育不是淘汰人,也不是选拔人,而是成就每一个来到身边的人,我们在这样的过程当中去想这样的办法。我就让班上其实是成绩最落后的,还有这个不写作业的,组成这样的批阅小组。当时全班同学很奇怪,我也没有去过多的讲,我说我相信他们能够做好。工作也不可以给他过高的工作,只是让他们批改抄写的作业。因为他们现在最需要提升的是基础的这样的能力,他们基础的东西很多都还不会。
所以我就在全班就讲,上完课我就会说,批改小组的成员开会。我是用开会,其实实质是干什么?实际是补习。为什么?我把他们叫过来开会,就跟他们讲什么?一个字一个字跟他们讲,这个字你们要注意怎么改,容易错在哪里,这个字最容易多写一划,这个字最容易少写一划,你们要注意改,可能你的本子里面就有人写错。跟他们讲完,仍然讲同样的内容,心境不一样,接受的状态会完全不一样。一个孩子如果我们把他叫过来说,你快过来我要给你补习,我跟他讲,你记住,这个字不可以写错,这样的心境的接受,还是我们提起孩子的责任,给他信心,给他鼓励。我会跟他讲,你要注意,批改同学的作业的时候,他可能会错,你要注意给他改出来,你要负责任。
结果我发现这些孩子异常的专注,非常专心的听。从那以后,他们很少再写错别字,因为他们要把标准的字写在这个同学写错的旁边,他要写一个范例的字。而且我发现更有意思的是他写的这个字比他自己写作业还要恭敬,还要认真。为什么?因为他有这一分责任心。所以那个不写作业的孩子,那天我就觉得很有趣,中午都加班在改作业。而且他写的字,因为他改了以后,同学有错,他会把它写在旁边,他写的字其实比他自己写作业还要多。但是他不觉得累,也不觉得难,为什么?都是因为有这样一分承担,有老师对他的信任。所以我发现,孩子不是教不好,关键是我们在心里有没有把这个孩子已经淘汰了。不是淘汰人,不是说把他遗弃叫淘汰。当我们心里有个念头说,这个孩子就是不行,我们已经在淘汰他了,他已经能够感受到老师不爱我了。所以我们有这样的心境,真的是可以成就每一个孩子。
我让他把这个作业批改完,还有锻链他的能力,我就要请这个小朋友拿着本子去找这个同学,把错要改正过来。你拿本子过去,就可以教孩子与人应对的态度。我就跟他讲,你一定要双手拿作业本过去,并且跟他说,我发现了你的一点小小的过失,小小的错误,你可不可以把它改一下。接本子的同学我们也要教,要让他双手接过来,并且跟这个同学说,谢谢你指出我的缺点,你是我生命中的贵人。我们在全班先要演练,练完以后这些孩子就可以去做。然后不断的发现了不会,继续让他们练。结果就发现这些很多其他的孩子,对这些落后的孩子的眼光就开始发生变化,他不会再去歧视班上的同学;因为他们的注意力都专注在我如何做好自己,如何有礼貌的待人。所以班级的风气就会转变过来,这是「强而弗抑」。
还有「开而弗达」。「强而弗抑则易」就是鼓励孩子,这件事情会变得容易,很容易,「开而弗达」,「开而弗达」是指把这个过程给孩子做一些启发,而不是直接把结果灌给孩子,不是直接灌的。比如说那天有个孩子就写,我把这篇日记读一下。他说今天中午我和奶奶吃过饭,有人喊奶奶去打麻将,三缺一。奶奶叫我快点吃,因为饭太烫,我就吃得慢。奶奶说我给你五毛钱,你帮我洗碗。我说我才不干,除非你给我一块钱我才干。奶奶拿出一块钱就走了。他说过后我觉得我有点过分,老师,你觉得呢?他跟我写,老师我觉得有点过分。你看这个孩子他觉得已经感受到他有点过分了。我们这个时候,「开而弗达」,我们如果直接告诉他,我们可以骂他一顿,可以跟他说你这个做法是完全不对的,然后点点点,可以跟他讲很多。但是这样的话,孩子接受到的可能有限。当时我就跟他讲,我跟他问了几个问题,我跟他写道,我说父母给我们生命要多少钱?奶奶从小把我们养大,我们给了奶奶多少钱?父母从来没有给我们要过钱,母子的情义用物质交换的吗?父母、奶奶给我们的付出,用钱能算得清楚的吗?我还跟他讲了个故事。就是在这些过程当中让孩子深入的去思考,而不是只给他一个答案而已,让他从心地上明白,我为什么要这样做。
当时跟他讲一个故事,有一个人他自己长大了,修了一栋房子,要让父母搬出去住,不给父母在家里住,这个父亲就很难过。当时村里有个长者,就跟这个年轻人讲,他说我给你讲一个故事。他说妈妈十月怀胎把你生下来,你有没有给过你的母亲十月的房租?有没有给过?结果这个年轻人一听,就突然明白长者的意思。我们的生命都是父母给的,现在居然要父母给钱,那是大不孝。现在的孩子因为受了很多的习染,他已经不太明白到底我跟父母是怎样的关系。我们跟孩子讲,父子有亲那是天性,儿子就要孝顺父亲,无条件的,不管父亲怎样都要孝顺。父亲关爱孩子,这也是出于天性,他不是哪个法律规定的说父亲要爱孩子,不是。一个孩子出生的时候,母亲和父亲就会非常发自内心,天然流露的就是爱自己的孩子,不是别人规定的。一个孩子从小他会在妈妈的怀里觉得很安全,这也是出于天性。
为什么之后孩子会跟父母距离愈来愈远?其实原因就只有一点,人不学,不知道。因为从小我们没有教,没有教对的,他都学错的。他学到的就是用利害与人相处,学到的就是跟人谈价格,他学的都是这些。如果我们从小教给孩子恩义、道义、情义的人生观,孩子愈大,他对父母的感恩是愈浓愈厚。我们跟这个孩子一讲,孩子后来就跟我写,他说老师,我错了,我不应该找奶奶要钱。当时我跟同学们讲,不是我们帮父母做家务活,这点要弄清楚。是谁在帮谁?是父母帮我们做了很多,那是我们应该做的。所以跟孩子讲,为什么?因为我们力气还小,做不了,爸爸妈妈帮我们做。现在我们有手了,长大了,力气也够了,我们就要接过来自己做,让父母做那是你的不孝。把这个观念告诉孩子,他就能生起惭愧心。
另外还有个孩子他写到,他说我的奶奶回家,我体会到奶奶每天中午睡午觉都给我搧扇子。他说我今天睡了一觉醒来的时候,看着奶奶还在摇扇子,他说我心里一酸,抱着奶奶就哭起来。其实你看如果没有教,奶奶搧扇子的动作做了好多年,孩子没感觉。但是这一次我们有讲到孝道,孩子就能够心变得更柔软,去体会周围人的付出。他说我看到奶奶的脸上汗顺着流下来,我身上一点汗都没有,他说我很难过,我抱着奶奶哭起来。然后他讲一句话,他说我在心里下定决心,奶奶我一定,等我长大以后,我要孝顺你,给你买一栋别墅。
好,我们来看看他这句话,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孩子的孝心已经起来了,但是我们同时也看到,他知不知道怎样行孝?当时我就跟他讲,我把这篇日记拿出来全班讨论,因为「开而弗达则思」,让孩子自己思考,我不会把答案直接告诉他。我就跟他讲,全班讨论,我们一念完日记,我就问小朋友有没有什么体会。当时孩子自己讲的,他们说老师,孝顺父母不一定要等到长大以后。当下可不可以?可以!「身有伤,贻亲忧」,你保护好身体,就在孝顺父母;「德有伤,贻亲羞」,你把自己的德行提高,你就在孝顺父母;「亲所好,力为具」,妈妈希望我们学习好,我们把学习搞好,就在孝顺父母;「冠必正,钮必结」,你把自己的形象注意好,都在孝顺父母,不一定要等长大以后才叫孝。
另外还有同学也提到,他说孝顺奶奶不一定要买别墅。跟孩子这样讲他听不懂,我跟他们做了一个比方,在开导孩子的时候,我常常跟他们打比方。我说比如说你长大了,赚了很多钱,你买了一栋豪华别墅给你的奶奶。但是别墅里面只住着你的奶奶,你还在外面赚钱,没有一个人陪在奶奶身边,我说这叫孝顺吗?奶奶会快乐吗?孩子一下子就能体会,孝顺不是用钱去达到的,父母可能不需要我们给他很多钱。但是你看这样的观念,在孩子这么小的时候,他都觉得用钱就可以行孝,不是这样的。我跟孩子讲,「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这个昨天有讲吧?养父母的智慧,养父母的志向,你才是真正的行孝。
那天我们在来马来西亚的飞机上遇到一位长者,我们跟他聊起来教孩子孝道,他说是,一定要教。然后他突然就问我一句,他说但是老师,你们在四处讲课,没有陪在父母身边,你们如何行孝?我当时就跟他讲,我说行孝有很多种。养父母的身体,像我的母亲现在身体也很健康,而且我的母亲也在文化中心服务,也在带一些孩子。在我们学校很多老师都在落实《弟子规》,「事诸父,如事父」,所以我觉得非常放心。因为我的母亲,所有的老师都把她当作自己的母亲一样,对她非常的关怀。「养父母之心」,我跟他讲,我说我的母亲的愿望是什么?她希望我们一个孩子,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我们要把这个生命用在最有意义的地方,我们才不会白白的活这一次,白白的当一回人。我说我的母亲也在学习传统文化,她最希望的是能够有更多的孩子能够接受到这么好的文化,我现在在做这样的事情,我相信我的母亲会非常的快乐。我说这就是在行孝。所以当时我就跟这个老师讲,行孝的意义其实不是一个狭隘的观念。
我在离开这些孩子的时候,小朋友都非常的留恋。最后我跟他们沟通,我跟他们讲,什么叫真正的跟老师学习?跟老师学习,不一定是跟在老师的身边才叫跟老师学。我也跟他们做个比方,我说比如你每天跟着肖老师,每天见面,但是老师的话你一句都不做,你在跟老师学吗?即使我们近在咫尺,但是我们已经远在天涯了。所以,人与人的距离不在于空间的距离,而在于心与心的距离。我说即使老师在外地,跟你在空间上隔了很远,但是我知道你正在力行《弟子规》,正在力行老师的教导,老师一想起来就会非常的快乐。甚至我跟他讲,你时时都记着老师的教导,老师的话都没有离开过你的心,老师离你还远吗?所以真正的恭敬老师,真正跟老师学,不是买东西送给老师,不是这样。而是听老师的话,把老师说的每一句都做到,你就在跟老师学习,这是最彻底的学习。
我在离开这个小学的时候,孩子们写了很多的信给我。当时有的同学也很有意思,我跟大家分享几篇。这个孩子写到,他说「亲爱的肖老师,我是第一次当您的学生,觉得给你的脸抹了黑,我没有做到学生的职责。我的字可以表示出我的心态,我的字愈丑就表示我对您不恭敬,你对我非常好,而我却一次次的让您生气。我和你相遇是一生中的缘分,但是我却没有珍惜这个缘分。因为我一次一次的向您说要辞职,而您却笑着对我说努力、加油,一定可以成功。现在我的组员回来了,还多了几个组员。」这是当时我们一个小组的组长,因为他跟我提出好几次要辞职,本来他的字写得很好,但是有一段时间写得不好,所以我每次跟他批注,都说希望你把字写好。结果这个孩子最后他是这样子来写,还画了一颗心,这个是复印的。
这边还有一个小朋友写,他说「老师,您好,听说您要走了,班上同学都舍不得您走。只要你不走,我什么都答应你。老师,你走了,不知道是怎样的老师来教我们?你走了,就没有人教全班的同学怎样走我们的人生,怎样孝顺父母,怎样恭敬老师。全班的同学听都还没听够,如果您这样的走了,我们人生的路就断了。老师,我希望您别走,您还有很多话没对我们说。」他接着第二段,提起理智。「但是人不能自私,老师,全班同学真诚的求您别走,但是您想走就走吧!我想送最后一句话给您,因为您对我们全班同学的恩德太大了,俗话说,一日为师,终身为母,请老师批准。」这也是一个孩子。
还有一个小朋友,信很多,他也写了一封,我也给大家读一下。这个孩子他在第一次的学习当中,写的第一封信是说,我的人生志向就是要吃遍天下的美食,他说我终于知道我要吃遍美食。但是经过四个月的学习,这个孩子的这封信他是这样写的。他说「老师,这是我第一次写信给您,看着您要走的时候,我有点舍不得。但是您是去拯救别人的心,我不得不放下我的一己私心,为别人着想,我会永远记住我有一位这样的老师。我就像小雨点,滴进大海的怀抱;我就像天空中的星星,而您却是宽阔的天空;我就像小草,而您像绿草的大地;您像一位清洁马路的工人,我就像一个垃圾。是您救了我这个小小的心灵,让我恢复了自信,您那慈爱的脸每天向我微笑,给我们阳光,给我温暖。谢谢您出现在我的生命中,您像天使,当我和坏习惯开战的时候,是您鼓励我,让我去战胜它。今天您却要离开我了,我很伤心,但同时也开心,因为您是去拯救下一个我,不让他们陷入危险中。我在这里向您祝福,您能拯救一个又一个下一个我,不让他们像我以前那样,让他们也快乐、自信和勇敢,并为别人服务,舍己救人,别人有什么需要,我们尽力帮助他们。我会将您给我们的智慧给别人,为中国出力,为您出力。我希望我们一起打倒坏习惯,把经典传播下去,老师,行吗?我会做到更好,我会尽我自己的全力去为别人服务,完成经典,请您别担心我。学生傅青云,2007年6月28日。」
这是一个小学四年级的孩子写的文章,如果我们要给他打分,请问各位老师,这篇作文能得多少分?所以我们讲,一个孩子德行的提高,一定能够让他的成绩也能变得很好。我们当时班上在造句,「即使…也」,班上的孩子的句子是这样,他说「一个人即使走得再远,也走不出母亲的心田」。我们有听过这样的句子吗?没有学习传统文化,孩子写的句子都是怎样的?所以我们感受到,我们带给孩子的一定是他终身受益的东西。
在最后我想跟各位老师也分享一篇,因为当时我在小朋友写完这些信件的时候,我也给他们回了一封信。我跟小朋友写这封信的时候,感觉到就像在写遗嘱,终于体会一个长者写遗嘱的心境,也跟大家分享一下。「各位小朋友,大家好!我想现在你们应该已经拿到成绩单了,此刻是真正的考试」,因为当时我提前离开了这些孩子,「当你看到每个分数的时候,你当下是怎样的心境?骄傲、失落、害怕,还是难过?还是当下提起理智,找出原因,帮助自己也帮助别人?孩子们,人生的路上会有花儿的微笑,也会有风雨的洗礼,有喜悦也会有痛苦,但这都是一时而已。能突破,能熬过,就能更上一层楼,就能开阔人生更高旷的视野,所以学会忍耐,就能透出人生的芬芳。乌云总会过去,太阳依然遍洒灿烂的光芒。上等学子能经受所有的折磨,忍耐上进,老师相信大家都是好学生,都是上等学子,一定可以经受每一次的考验与历练。人与人的缘分很微妙,跟各位同学虽然只是相处了一个学期,短暂却无比珍贵。这分缘分很难得,老师感到快乐和幸福。这分快乐来自于我们班的每个孩子,每一个都是不可取代的。因为你们都是那么善良、纯净,正是《三字经》上讲的人之初,性本善。这颗本善的心是我们一辈子的财富,所以各位同学一定要保持,要护着这颗心,一辈子不要改变。」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化,五千年的智慧,五千年的方法,五千年的效果,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我们作为一个中国人感到幸运。因为我们的祖先念念都想着后代子孙,他们把人生最宝贵的经验,用文字记录下来,希望后代的子孙不要再走人生的弯路。而这些智慧的典籍就摆在我们面前,可以说我们是世界上最幸运的人。所以我们要毫不犹豫的捧起来,满怀感恩的拜读、力行。面对每一部经典,就像面对一位五千岁的老人,在我们面前给我们教导,指明人生的方向,驶向幸福的彼岸。世界上有多少人,因为没有智慧的指引而痛苦不堪,所以我们不仅自己要学习,还要帮助更多还在痛苦中的人。老师虽然离开大家,但心却不会离开,只要孩子们记得老师的叮嘱,在家力行《弟子规》,老师就在你的身边。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座宝藏,开启宝藏的钥匙就是孝顺和恭敬,百善孝为先,孝是百善之首。所以我们从孝亲尊师开始,打开智慧之门,圆满我们的人生,并成就周围的每一个人。最后祝愿每个孩子有幸福美满的人生。」
当时我在写完这封信,同时还给孩子们写了一张照片,把最多的这些经典的教导写在照片的后面。我希望他们拿起一张照片的时候,想起的不是一个老师,而是我们古圣先贤的经典。所以在整个教学的过程当中,我自己体会最深的就是,人生没有那么难。其实我所受益的这些经典是老师教给我的,所以我有责任也有义务把它带给更多的人。人生的价值其实没有那么多,就是四个字,「知恩报恩」而已。
好,今天上午的分享就给跟大家分享到这里,谢谢各位老师。
第三篇:《爱心伴孩子成长》读后感
《爱心伴孩子成长》读后感
读完肖陈颖老师的《爱心伴孩子成长》一书,对“教学相长”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与感悟。教师对学生教授的是知识,但是更重要的是智慧。智慧的成长远远高于知识的成长。
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力求要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获得人生的感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那么我们该如何将大目标落实到日常教学过程中呢?
肖老师在许多方面给予了我们答案,她让我看到了什么叫做用心为孩子,什么叫做智慧的解决问题,什么叫做爱的教育。她以《弟子规》为依据,充分理解传统道德理念的基础上,运用心中的智慧,制造好的心境,用心去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这是一个自我成长的教师,其高尚的人格实在令人钦佩。
看完了这本书,突然对《弟子规》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我又读了几遍《弟子规》。
三个字的文章,朗朗上口,而其中的内容不愧是经典。每一句都是一个人做人的标准,看似无奇,实则艰难。
不仅如此,每次总有不同的感受,理解也会更进一步。如“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告诉我无论如何都要孝敬父母。“执虚器,如执盈,入虚室,如有人”告诉我在日常生活中做人做事都要有一颗诚敬心,要对自己的言行负责,慎重谨慎!“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对我而言,更是重要。因为我是“宽为限,宽用功”,因此功夫不到,滞塞也就通不了。
更高兴的是,随着诵读次数的增多,不需思考,里面的句子就这样自然而然地印刻在了心里。同时在生活中也会自然而然地浮现,时时提醒我要注意自己的心念和言行。
这样下去,才能将自己所学、所感、所思、所想,融汇到日常教学中,从而使自己与学生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第四篇:《爱心伴孩子成长》读后感
读《爱心伴孩子成长》有感
跃进小学
尹伦清
假期里,我认真拜读了肖陈颖老师撰写的《爱心伴孩子成长》这本书,这本书虽然内容浅显、语言朴实,但字字句句能看到一位老师的对孩子爱的写照,那种爱是发现、是理解、是宽容、是期待….读后使我耳目一新;肖老师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态度四个方面阐述她是如何抓住生活点点滴滴的事情教会学生做人、做事,《爱心伴孩子成长》读后感。教育效果突出,方法独特,另我佩服。
肖老师讲的教学方法不陵节而失之为逊--因材施教
循序渐进
不陵节而失之为逊,什么意思?就是不要跨越孩子当下的能力去让他做超出他能力的事情。其实换句话说,就是循序渐进,给孩子一个台阶。
根据不同的孩子因材施教。
举个例子,在我们平时的课堂中总是有一些孩子上课不发言,没信心,甚至有的孩子站起来哑口无言,怎么办?我们要针对他们的情况,给他降低难度。比如说有的孩子回答不了问题,我们会让他重复同学的问题都可以,同学回答完了,让他再重复一遍,读后感《《爱心伴孩子成长》读后感》。有的同学讲话,一句都讲不通,我们就可以把这句话写在黑板上,让他读一遍。
再比如:教学生问问题,怎么问?有的孩子就不会。那么我们老师就会给孩子一个模式,在黑板上写:,我们给他这些句式,让这个孩子即使以前从来没有回答过问题的这样同学,他站起来也没有压力。所以,我们在培养孩子发言的过程,其实都是在提升孩子心境的过程。
同时肖老师在培养孩子发言能力的时候,极其自然巧妙的把弟子规融入进去,如回答问题首先要起立,怎么站?“立端正”如何讲话“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声音要怎样?“将上堂,声必扬”目光怎样?“问起对,视勿移”这些方法特别值得我们学习。
肖老师认为让孩子有个良好的学习态度,虽然要付出很多很多时间和精力,看起来有时会很慢,其实不然,当一个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以后,我们的教学会愈来愈轻松,甚至我们孩子的上课习惯很好了以后,他非常专注,老师讲一句他就记一句,效率非常高。他这种专注的态度不光让他在课堂上受益,甚至能够让他在做每件事情的时候,他都会用这种专注的态度去做,他会受益一辈子。
第五篇:《爱心伴孩子成长》第一集
马来西亚师资培训课程—爱心伴孩子成长
第一集
肖陈颖老师主讲 2007年12月18日
各位长辈,各位老师,大家请坐。尊敬的各位长辈,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我先做一下自我介绍,我来自中国四川的成都,我的家乡在四川成都。在这几天跟有些老师交流,很多老师说有听过这个地名。我在去庐江文化教育中心学习以前,一直是个小学的语文老师和班主任,在去庐江以前教学有六年的时间。在这次来马来西亚,也是很出乎我的意料的一件事情,因为我从来没有想过,我会因为这样的原因来马来西亚,所以这一次是我第一次来,也是我第一次走出中国,谢谢。我在十五号的早上从中国的山东出发,在我离开山东的时候,那天早上的气温是零下五度。我不知道各位老师,有没有感受过零下五度的这种温度?我当时走到路上,小河已经全部结冰了。后来就乘飞机到了广州就是二十多度,然后再到马来西亚,就感觉一天就从冬天走到了夏天。
我那天出发的时候,有个很深刻的感受,早上五点半我们就起来,因为要很早出发。我到楼下的时候,发现我们中心的很多老师等在楼下,等着来送我。因为他们说,我们中心要把你嫁到马来西亚去,你要远嫁重洋,我们娘家的亲人要来送一送,所以就感觉到很有意思。我当时走到餐厅也觉得非常的感动,因为前一天,我们的老师就给我包了很多饺子。他们说不知道马来西亚有没有饺子吃,说你要多吃一点。所以「多吃一点」这几个字,这几天就在耳边回响。到了马来西亚,我感觉我每天都在吃,从早上一直吃到晚上,吃得我觉得已经长胖了不少。所以感觉并没有离开家,只是觉得从一个家来到另一个家。
我们不得不想起来,到底什么是家?请问各位长辈,什么是家?我以前觉得,我的家就只在我的一个小小的家庭里面,有爸爸和妈妈。但是随着学习传统文化,让我愈来愈体会到,有爱的地方就是家。所有的我们这些老师,都像亲人一样对待我们,我来到马来西亚,一点都没有感觉是在外国。因为每张脸都笑得这么真诚,每位老师都是那样的亲切。所以在整个学习的过程,愈来愈体会到的,就是传统文化带给我们的到底是什么?就是在让我们感受,周围所有的朋友、所有的长辈,他们对我们点点滴滴的付出。进而让我们有能力去回报,这些有血缘关系也好,没有血缘关系也好,这样的人都是亲人,回报这些亲人。
我今天讲课的题目,是「爱心伴孩子成长」。其实我是没有资格站在讲台上说是讲课,因为我是个比较年轻的小学老师,说经验也不能讲很丰富。但是觉得很幸运能够遇到圣贤的教导,能够遇到传统文化,所以在自己学习的过程很受益。这样的受益就要和长辈,和我们很多的老师,还有同仁要会报、要分享。所以今天这个课题,让我想起我自己的老师,我想我们在座的,我听说都是小学老师。我回想一下,我们自己成长过程当中,印象深刻的老师都是谁?留在我们记忆当中的这些影像,都是些什么?可能不是当时的那一道题,而是当时这个老师讲题时候的态度,和他的笑容,甚至一个手势,可能都留在我们心里。让我想起我初中时候的数学老师,我在上初中的时候,这个数学老师姓秦,叫秦老师。
那她给我们上第一堂课,就留给我们一个好习惯,直到现在,我所有的初中的同学都有个习惯,就是在用作业本的时候,第一页纸都要把它变成空白的,不写,从第二页开始写。我不知道有没有老师有这样的习惯?当时这个老师她给我们发新本子的时候,就跟我们讲,把第一页空出来,我们都觉得很奇怪。老师就说,这一页空白的纸代表的是什么?代表的是一个学生走到老师面前,就像一张白纸。而以后所有的知识也好,技能也好,还是为人处世的态度,都是老师教给我们的。所以我们后来再翻开作业本,每次打开,看到这第一页的白纸,就让我们生起对老师的这分感恩之心。这个习惯,我们的同学一直保留到现在,而每次这张白纸还会提醒我们,学习的时候要谦虚,时时让自己归零,向周围所有的人学习。
当时我记得秦老师还有些行为,也让我们非常的感动。比如说在我的记忆当中,这位老师几乎没有批评过同学。她教数学,当时班上有些同学成绩也不是特别理想,老师很想给他补习,但是她又怕单独给这些同学补习,会造成这些孩子心理的压力。所以她就想了个办法,我记得在初三的时候,每到周末(我们的周末是星期五),这个老师就会对全班同学发出邀请,说愿意到我家作客的同学,都可以今天晚上跟我回家,我们班上就有十几个同学去老师家。老师向全班邀请,在私下里对这些需要补习的同学发出邀请,就有这些需要补习的孩子,还有些成绩中等的,也有些成绩很优秀的孩子都去,这些成绩比较落后的小朋友,就不会有压力。后来我们到了老师家里,我记得老师的先生就给我们煮粥,拿了一个大锅,煮了一大锅粥,分给我们同学吃。老师的女儿就洗菜,我们的同学就帮着去摘菜。吃饭的时候这个桌子还不够坐,把这个门板卸下来,放到两个凳子上,大家围坐在一起吃饭。现在想起这种场景都觉得这种生活,这种学习很有意义。过后老师再根据每个孩子不同的情况,给我们出题让我们做。那在这样子单独辅导,老师却从来没有收过任何的费用。
我记得有一天我的母亲,带着一条丝巾,还有水果去看望老师。我就看到在门口,秦老师跟我的母亲就在那里推拖,她说不收。当时我就在想,一条丝巾也算不了什么,老师收下也是应该的,为什么老师不收?直到现在,我才能够有一点点的体会,丝巾虽小,但是却代表的是老师的一个态度。她要告诉我们所有的孩子,她对我们的付出,是完全不求回报的,她对我们的付出是没有任何代价,不需要交换的。后来她把这个水果收下来,转身就分给了我们同学吃。直到后来我们同学都长大了,我的很多同学结婚的时候,他们都回到这个学校里,去找这位老师来做他的证婚人。所以常常这位老师的邻居都很羡慕她,说你虽然只有两个女儿,但是感觉到,你的孩子怎么这么多。为什么老师的孩子会有这么多?因为老师以一颗母亲的心来对待我们,所以虽然已经离很久了,但是我现在想起来,仍然非常的感念这位老师。
后来我也就当上了一名小学的老师,当我踏上讲台之前,我也立下雄心壮志,想要成为一名好的老师。我去到学校,就接了一个一年级的班级,我想请问各位长辈、各位老师,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好不好教?我看到有的老师会心一笑。我以为很好教,因为那个学校初出茅芦,也不懂,我就每天面带微笑,我发现笑了不到一个星期,就变成了怒目金刚。因为一对他们很好,他们就骑到我的头上来,我每天就非常的劳累。因为我每天对他们威逼也好,利诱也好,甚至大吼大叫,那都只有一时的效果而已。比如说上课,他们一闹,我就像救火队员一样,这边压下去,那边又冒起来,所以每天自己很累。我还在心里想,因为我曾经听到说,有的老师被学生气哭了,我当时就想,我可坚决不能让他们气哭了,所以我就每天绷着个脸,很凶的样子,我以为这样就是有威信。直到后来学了传统文化,才了解到威信有三种,一种是暴察之威,一种是狂妄之威,还有一种是道德之威。「暴察之威成乎危弱,狂妄之威成乎灭亡」,唯有「道德之威成乎安强」。什么是暴察之威?就是脾气很大,自己不做,每天像个警察盯着孩子看。孩子不对,就发脾气,仍然不听就发更大的脾气,所以这个团体会愈来愈危弱。其实不光是治理一个班级,所有的团体都一样。
我记得当时在庐江有位企业的总经理,一个企业家他学习了传统文化以后,让他的企业起死回生了。他就到讲台上去分享,他说以前比如说,公司里的员工,像吃饭的时候,他自己就跟员工吃的不一样,让厨师专门给他做,只要不合口味,他说我就冲过去,把厨师骂一顿,并且跟他讲说你怎么样?想被辞退!这个厨师就很紧张。他说他的公司因为在这样的情况下,盯着员工干活,只要他不盯着,员工就偷懒。甚至是就在背后,只要是不被你逮到,就很庆幸,公司就愈来愈危弱。到后来他学了传统文化以后,这个老总也非常积极,回去给他们公司所有的员工鞠躬,甚至早上第一个到公司。他说以前打考勤,仍然有人迟到,现在没有人迟到。他们所有的领导都是比员工更早到公司,并且站在门口迎接每位员工来上班,见到员工全部九十度鞠躬。他说现在他公司的业绩也愈来愈好,而且员工也都不用管。他说现在我很放心到处走,员工一定不会有问题。
那一天我也很反省,在我们带班教孩子,也是一样。当时我为什么会那么累?自己脾气很大,像个警察,自己不做,每天还盯着孩子看。结果孩子也是当着我一个样,背着我就另外一个样,所以这种威信并不是真正的威。直到后来才知道,真正要树立老师的威信,没有那么难,就是以身作则而已。我们自己说的话,自己要先做到,这样我们的孩子对老师才会有信任。我在上班以后也很幸运,遇到了一位很好的老师,当时我也不会教学,这位老师是个长辈引荐给我。他说这位老师是中国最年轻的特级教师,也是全中国当时评了十家特级教师,这个老师很年轻就有很多的头衔。所以我也很紧张,就约好时间去拜见老师。
当时是去请教一堂课,我不知道我们马来西亚,有没有上公开课的这样的惯例?没有。我们在中国有常常会上叫观摩课,或者叫公开课,就是请很多老师来看你上这堂课。我当时为了去请教一堂课,我就带着课本就去了,坐在那里忐忑不安。因为这位老师还是一位,当时我们成都市最好的小学的校长。我去到那里老师正在开会,我没有想到他见到我第一句话,他跟我说「对不起,让你久等了。」我当时就觉得很感动,因为我只是很年轻的一个教师,而他已经有相当的经验,我等一等那是应该的,但是他却给我道歉。之后他说的每句话,他跟我讲,他都是以商量的口气,他说我的看法是这样,你再斟酌一下。所以我才感觉到真正有学问的人,我们讲「学问深时意气平」,他会愈平和,会愈谦虚,他的学问其实会愈高。
当时我去问老师上课怎么上,老师就问我,你上这堂课,教学目标到底是什么?我不知道马来西亚有没有提前备课的习惯?要备课。会不会写教学目标?我们也是要写。我以前写的目标都是要学会几个字、会写几个字、课文要读通,哪些地方要读得有感情,我都是这样写的。我就把这些会报给老师,但是老师把那个本子一放,他仍然问我,这些是一个短期的目标,我们要认清楚学会一篇文章以后,到底为什么?那我当时就愣住了,因为我没有去思考过,学会一篇文以后到底是为什么。老师就跟我讲,我们的教学要为孩子一辈子的幸福负责任。我当时一听,觉得这个话好像是离我太远,因为我想我是教语文的,不就是教孩子读书、写字吗?听、说、读、写就是这些,我怎么能够为他一辈子的幸福负责任?老师跟我讲,每堂课都可以为孩子一辈子的幸福负责任。我当时就很震撼。所以在学习了两年传统文化以后,对这句话才有一点点的认知和体会。所以不得不让我静下心来,再一次的思考,到底我们学习的目标是什么?
我曾经问过我们班的同学,有一次我去教学,班上的孩子就问我,因为我去那个学校,前期一直在讲如何上课的态度,就没有把语文书翻开。这些同学就说,老师,你怎么来了两天还没有上语文课?我当时就问他,请问你什么是语文?我不知道马来西亚是称叫什么课程?我当时就跟他讲语文,语是语言,就是教我们说话;文是文字,教我们写字。说话是学习口头的表达,学会与人用口头来沟通,写字是要学会书面的沟通。人与人沟通的目的是什么?是不是为了吵架,为了制造矛盾?不是,是为了让我们更加的和谐相处。所以那天我就问了全班同学,是个四年级的班级,我问他们,请问各位同学,你们为什么来上学?我不知道有没有老师问过我们的同学?有老师点头。我发现他们就愣在那里,全班有七十多个孩子没有一个人回答。有个孩子就说,妈妈让我上学,我就上学。有个孩子说上学为了找个好工作。好,我又问他,那为什么要找个好工作?他说找个好工作可以赚钱。我又问他为什么要赚钱?他说赚钱可以买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后来我又问他,怎样的工作才是个好工作?所以这些问题一问出来,孩子都愣了,愣在那里。
所以让我想起了一件事情,当时我们有个家长在学习《弟子规》,带着孩子一起学,他的孩子还没有到上学的年纪。有一天这个妈妈带着他的儿子,来到了一个超级市场买东西,就遇到了一位母亲的朋友,这个叔叔就跟她的儿子开玩笑,就说你怎么还不去上学?小朋友觉得很奇怪,他马上就问他的妈妈,妈妈为什么要上学?叔叔脱口而出,上学为了赚大钱。这样一句话出来,他的母亲因为有学《弟子规》非常的紧张,立刻就跟这个叔叔示意不要再讲,她就蹲下身子跟他的儿子讲,孩子,上学不是为了赚钱,上学为了学本领,为什么要学本领?学会了本领可以服务大众。比如说刚才有位卖包子的叔叔,我们去买他的包子,他有什么本领?他会做包子,所以他可以用这样的本领来服务大家。我们去买了包子,我们可以怎么来感谢这个叔叔?可不可以把你的洋娃娃送给他?小朋友说送给叔叔,可能叔叔不需要。为了表达我们的感激之情,我们就把钱给叔叔,让他去买他需要的东西,这是上学的目的。所以我们古人讲「读书志在圣贤」,但是现在很多人读书志在赚钱,我们去体会觉得这个差距差得太远了。
在这个古典里面有句话叫「社会国家者,互助之体也」。它讲社会和国家是互助的,这样的一个结构,不是有高低贵贱之分的。当时有个母亲带着他的儿子,也是学《弟子规》,他们小区都有保安的叔叔。当时她就带着她的儿子路过保安亭,她就跟儿子说,孩子,跟保安叔叔鞠躬。儿子说他是来看大门的,我干嘛要给他鞠躬?这个母亲就立刻跟孩子讲,上到国家主席,下到保安以及清扫街道的清洁工人,都在做同样的一件事情,在做怎样的一件事?服务大众,都在为大家付出和服务。如果没有他们,我们怎么有安定的环境?没有清扫街道的阿姨,我们怎么有清洁的马路?我们都应该对他们抱以同样的感恩,只是他们的分工不一样而已,但是他们的付出是一样的,所以我们对他们的恭敬和感恩,也应该是一样的。这个母亲这样一教,让孩子感受到我们对待每个人,都要有这样一种平等的、恭敬的心境。
当时我跟小朋友讲,我们读书的目的也是一样,读书不是为了要让自己,好像可以过上非常享乐的日子,而是我们学会了本领服务大众。在中国还有个故事,在中国几千年前,也是一个圣哲人叫老子,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这个老子他很有智慧。有一次老子要出海关,要出关,当时这个海关官员就想到老子很有智慧,就想请教老子一个问题。海关的官员有两个儿子,大儿子这个很老实听话,反应不是特别快,比较木讷;小儿子聪明伶俐。这个官员就问老子,你能不能够帮我看一看,等我老了以后,我要靠哪个儿子?老子就说那好,把你的儿子叫过来。这个官员就把两个儿子叫到老子面前,老子就从兜里掏出了一把钱放到桌上,就跟这两个儿子说,你们俩谁去打爸爸一下,这个钱就是你的。这个大儿子一听,他根本没有听到说钱是我的,他只听到要打爸爸一下,他想那怎么可以,爸爸对我这么养育付出,我怎么可以去打爸爸?
但是小儿子他就想,我打爸爸一下,爸爸也没有任何的损伤,父亲又没有损失,我又能赚到钱,何乐不为?於是就冲过去打了爸爸一下,抱着钱就跑掉。老子就对官员讲,你知道了要靠哪个儿子吗?请问我们各位老师,他老了以后,要靠哪个儿子?要靠大儿子。曾经我们跟很多家长讲这个故事,接下来就问家长一个问题,我们都知道这个官员要靠大儿子,但是现在我们都在朝哪个方向,在培养我们的孩子?可能我们发现这个孩子老实木讷,心里还会非常的不高兴。还在想你看人家隔壁家的儿子,聪明伶俐,脑子还会转弯,你都一根筋都没有办法动。过了几十年以后,果然就像老子预计的一样,大儿子一直守在父亲的身边,每天孝养父母。但是这个小儿子,也像他小时候表现出来的聪明伶俐一样,他很会做生意,很会打算盘,所以他就走到很远的地方去做生意,赚了很多钱。有一天这个海关的官员得了重病,他已经感觉他的生命快要完结了,所以找人带信给他的小儿子,希望他的小儿子回来见他最后一面。
小儿子接到这封信以后,第一个念头也想回去看看父亲。但是因为他很会算计,接下来他就开始算,这样符不符合经济学的原理。他算我回去看我的爸爸,第一我不是医生,回去以后对我父亲的病也於事无补。第二我回去的路上要耽误多少时间,让我少赚多少钱。他想第三不仅少赚钱,路上来回还要路费,那不仅不进钱还要出钱。一算结果还一样,爸爸还是会走,那我不回去也是一样的,直到最后小儿子没有回家。所以我们就开始静下心来思考一下,这两个孩子到底哪个孩子的人生更有意义?大儿子可能没有赚很多的钱,他可能就在这个小地方陪着他的父亲,每天孝养父母,团结邻里。每天当他有孩子的时候,他尽自己父亲的本分,尽自己先生的本分对太太好,教导儿子,每天过得很踏实。小儿子他赚了很多钱,但是我们思考一下,等他的儿子长大,他老了以后,他会有怎样的结局?他根本体会不到父母的这种心境。
所以在这个学习的过程,我们一直都在体会,到底怎样的人生才是幸福的人生?我们讲要为孩子的一辈子的幸福负责任,什么是幸福?我们自己幸福吗?我曾经问了我们身边的老师,我问他你觉得幸福吗?他说我很幸福。我问他你为什么觉得很幸福?当时有个老师就跟我讲,我每天下班,哪怕我加班很晚,我回家了,快到家门口的时候,我就看到我的先生,一定都在路口等着我回家,她说那个时候我感觉很温暖而很幸福。当我和先生一起走到家里,往家走的时候,看到我的家里灯一定是亮的,她说我的婆婆正在给我们准备晚餐,这个时候我感觉很幸福。
我后来又去问另外一个老师,他也跟我讲,他也很幸福。我问他为什么?他说每次我回到家里见到母亲,母亲都会告诉我说,亲戚聚会的时候,所有亲戚都讲,你真是好福气,儿子不用你操心。他说这个时候我能感受到,母亲的那分安慰和喜悦,他讲虽然我没有赚很多钱给妈妈,但是这个时候我知道我的母亲很幸福,所以我也很幸福。他说还有我的弟弟从同学家回来,从初中的时候就跟哥哥讲,「哥哥,我到很多同学家里去作客,没有哪个家里这些兄弟相处,有我跟你这样亲密的,我们兄弟俩都不吵架。」他说这个时候我做为一个哥哥,我感到无比的安慰和幸福。他的这些回答,让我重新来体会到底什么是幸福,幸福是我们在沿着自己做人的本分去做,我们的内心就会生起无限的喜悦。
我又想起一个故事,当时有个老师去讲课,一讲完下面这些员工就跟老师说,你们每天这样子讲课又不收钱,我觉得你们一定很苦。这个老师说难道我脸色不好看吗?这个员工就讲,不是的。我给你讲个故事,你看中国人讲「克己复礼」,你看克制自己,那多苦!他就讲了个故事,曾经有一对夫妇,先生喜欢吃鸡蛋白,我不知道大家能不能听得懂?那个鸡蛋有两层,先生喜欢吃鸡蛋白,太太喜欢吃鸡蛋黄。他们俩结婚以后,太太就把自己喜欢吃的蛋黄留给先生吃,先生就把自己喜欢吃的蛋白留给太太吃。他们俩到六十岁,吃了可能有三十多年,到他们六十岁的时候都变成老头和老太太。有一天坐下来聊天,一聊到才发现原来对方喜欢吃的,和自己喜欢的不一样,两个人就大笑起来。
当时员工就跟我们的老师讲,你看中国人有多苦!都吃不到自己喜欢吃的东西。要是我,我就直接跟我的太太说,我喜欢吃蛋白,把蛋白留给我吃;你喜欢吃蛋黄,留给你吃。那不是都可以吃到自己喜欢东西吗?我不知道各位老师听了这个故事,觉得这对夫妇过得很苦,还是很乐?是觉得很苦,还是会觉得很幸福?所以当时我们就觉得很奇怪,为什么这个员工他会觉得很苦,因为他没有去体会过为对方着想,以及对方为你着想的那种幸福的感觉,他从来没有去体会过。所以当时我们就跟他讲,真正的幸福到底是什么?吃到了蛋白和蛋黄那种乐乐多久?那不过就是一时的嘴巴对舌头的满足而已。但是我们一回想起来,这一对老年夫妇一起携手走过几十年,发现对方原来时时都为自己着想,那是怎样的一种幸福!
所以中国人的幸福,那是心与心的交流,那是时时感念别人对我们的关怀和爱护,以及时时我们自己去关爱周围的人,这种幸福哪里是吃到一块蛋白和蛋黄,欲望暂时的满足能够比拟的?我们在这样的过程当中,愈来愈感受到幸福与我们的心境有关,与我们的思想观念有关。我们要真正把幸福带给我们的孩子,我们自己要先理解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所以让我们想起,当时有个老师问了我三个问题,我们静下心来思考一下,我们的每天有没有去感受过,周围的人对我们点点滴滴的付出?我们的每天在每个细节当中,有没有感受到幸福?在我们每天成长,每天工作,人生一步一步走向晚年的过程当中,有没有积累我们自己的德行?我们回报了多少关心我们的人?当时我听到这些问题,我还有点听不太懂,直到现在学了两年了,才愈来愈感受到真是这样。每天都有多少人在关怀我们,但是以前自己却看不到,因为自己的心很麻木,觉得所有的人对我的关怀是应该的。
让我想起我们的孩子,现在他们过得幸福吗?曾经看到了个报导,这个报导上写到,现在的孩子不快乐。我不知道马来西亚的孩子快不快乐?曾经我听到,我们有个幼儿园的老师他讲,当时有个老人家就在那里愁眉苦脸的,跟这个老师说,我的孙女现在都笑不出来,你看我的童年很快乐,但是我的孙女儿却这么小就笑不出来。老师就问他,你的孙女儿多大?他说十二岁了。这个老师一笑,你的孙女儿十二岁笑不出来,有什么好奇怪的?我的学生幼儿园的,才三岁就已经笑不出来。当时我们一听觉得很惊讶,现在的孩子为什么不快乐?当他童年的时候都没有办法感受到快乐,他长大以后能快乐吗?所以不得不让我们去找原因,孩子不快乐是结果,原因到底在哪里?
让我想起当时我去听一堂课,一堂《弟子规》的课,老师教的是一些六岁到九岁的这些孩子,当时老师问了一个问题,问所有同学说,「请问各位小朋友,你们什么时候最快乐?」一个六岁的小姑娘站起来,她说「老师,走到哪里就守哪里的规矩,我觉得很快乐。」我当时一听觉得很奇怪,因为我觉得,守规矩就像把手都绑起来,怎么会快乐?直到学习了两年,才让我静静的去体会这句话。如果一个孩子我们来设想一下,他不守规矩,他能快乐吗?比如说他在家里骄横、跋扈惯了,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当他到了学校,他要同学的玩具,同学不给他,他一定要,就会跟同学怎么样?两个人一定会抢起来,他可能会打得鼻青脸肿,他可能每天都在这样过。
我们在想班级有班级的规矩,比如说上课不可以随便讲话,不可以四处走动,那这个孩子说,「我就偏不守规矩,我要走来走去。」可能下课老师就会找他谈话,那他每天会快乐吗?这个孩子长大了,如果进入了一个公司、一个团体,他自己想我要有个性,我干嘛要跟你们一起相处?结果这个孩子和公司所有的员工格格不入。比如说他早上故意迟到,我就是不守规矩,那可能没多久老板就会把他开除,不需要这样的员工。这样的孩子他从小到大会四处碰壁。如果他守规矩,比如说这个孩子,他走到班级守班级的规矩,他上课就听老师的话,安心的上课,认真完成作业,下课也遵守和睦相处的规矩。当他在上班以后到了公司里多观察,看看公司都有哪些好习惯,他就很快的能够融入一个团体。我们去想一想,这样他,真正的能够轻松和快乐。
曾经有两个大学毕业生,到了一个公司应聘,她们学历都还不错,两个女孩。当时这个公司的领导就想着,年轻的员工要带出去,一起去招待客人,要历链一下他们为别人服务的能力。这两个女孩子是湖南人,我不知道我们的老师,了不了解湖南人喜欢吃怎样的菜?她们喜欢吃辣椒。当时公司请客人吃饭,请的客人是广东人,广东人喜欢吃怎样的菜?比较清淡或者比较带甜味的菜。我们要请客人吃饭,要点谁喜欢吃的菜?我想这个问题太简单了,但是这两个孩子大学毕业,却真的不知道。她们到了圆桌上,就开始跟客人一起吃饭,领导就点了广东人喜欢吃的菜。吃到一半,这两个湖南的女孩子就非常的不满意,在餐桌上就议论起来,就在那里说没有菜可以吃。领导觉得很没面子,就专门给她们点了一盘有辣椒的菜,菜一端上桌子首先给谁吃?那这个桌子一定会转到客人面前,让客人先吃。
但是这两个女孩一看,终於有一道菜自己喜欢的,客人拿着筷子正准备去挟,还没有挟起来,她们就把桌子一下子转到自己面前,就认着那个菜吃,领导又把菜转过去,她们又把它转过来。结果这餐饭吃完了,吃得老总满脸通红,下来以后就跟这两个女孩子讲,你们觉得这餐饭吃得怎么样?这两个女孩一点都没有感觉,就回答说幸亏最后有一道菜,我们还比较满意。她们有没有感觉自己是在做什么样的工作,当下自己是怎样的角色。然后领导就跟她们讲说,你们难道不知道上了菜,要先客人吃吗?这两个孩子说是这样吗?我从小到大家里吃饭,都是我第一个吃。我从小到大妈妈都会问我,女儿你喜欢吃什么?我都做给你吃。
所以我们感受到,现在的孩子没有学习,即使他大学毕业,他不懂得与人相处的规矩,他可能会碰壁,他可能会造成很多人的困扰,因为没有人教过他们。但是相反,我们看到中国古代的这种典籍,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教规矩,从餐桌上就开始教。比如说有一部经典,它就写得很清楚,吃饭的时候要怎样吃。它当时就写到这个孩子跟父母一起吃饭,第一要自己摆桌子,要学会摆桌子,把这个菜、碗盘都摆好。第二它讲到父母亲在吃饭,孩子要学会观察,观察什么?它说要去看妈妈爸爸喜欢吃的菜。怎样才是喜欢吃的菜?挟得比较频繁的菜,老去挟那个菜,那个菜就是爸爸妈妈喜欢的菜,那喜欢的菜就要把这个菜放到父母的面前。还要去观察父母的碗里面没有饭了,要马上起来添饭。后来我跟很多小朋友讲,因为每次我到班上,我第一堂课我都会跟小朋友讲,我说肖老师很会看谁是最聪明的孩子,请问我们各位老师,怎样的孩子最聪明?我们的评价标准是什么?
曾经有个家长,他的儿子很活泼,那怎样才是活泼?在机场大吼大叫。在这种公众场合就在那个拿着那些宣传单,叠飞机到处飞,然后在这个整个机场的大厅里大吼大叫,所有的人都看着他。他旁边一个阿姨就说,你的儿子真活泼,活泼的孩子,好动的孩子很聪明。我们静下心来想一想,这是真正的活泼吗?这叫没有家教,没有规矩,把父母的脸都丢尽了,父母还不知道。后来我跟小朋友也讲什么是真正的聪明?聪明是不是你会做数学题?会考一百分那叫聪明吗?后来我就跟小朋友写到「聪」,对不起,我写的简体字,能不能看得懂?聪和明,孔老夫子在《论语》里面讲到「君子有九思」,有九个思惟的方式和态度。其中两个就是「听思聪」和「视思明」,什么意思?就是会听、会看,耳聪目明。那怎样的孩子才是耳聪目明?比如说别人一句话,你能听出他话里的意思;你要会看,看到别人的需要,并且进一步的去帮助对方。
当时我在带班的时候,我就跟孩子讲到聪明,我就跟他们举例子,比如你的同桌打了个喷嚏,你听出个什么?他说我听出他可能要感冒了。那我问他们,我们可以做什么?他说我可以给他拿药。我说是,那当下可以做什么?可以立刻递上一条纸巾,这就是聪明,因为你会听并且你会做。那正在讲到这里,当时我的黑板就写满了,我没有找到黑板擦,我当时就正好问小朋友,请问黑板擦在哪里?这全班的孩子就一愣。我就正好问他们,从老师这句话你听出了什么?然后孩子们就说,我听出了老师想擦黑板。我问他们,我们可以做什么?孩子们就说,我们可以帮老师找黑板擦。
我就继续问他们,我们可以做什么?有小朋友就说了,我们可以帮老师把黑板擦乾净,我连问三遍没有一个孩子行动,他们就坐在底下。我问他们可以做什么?孩子说我们可以帮老师把黑板擦乾净。我问一遍,他们回答一遍,反正我就一直面对他们微笑,仍然问他们我们可以做什么?把那个「做」说得很用力。终於在问到第四遍的时候,有个男孩他就从座位上站起来,在地上捡起黑板擦,把黑板擦乾净了。我当时就跟全班同学讲,这才叫聪明,聪明绝对不是落在嘴巴上。所以我就感受到我们现在的孩子,他的学习都是停留在嘴上,停留在试卷上,但是很少能落实在生活中。那些道理他都懂,甚至讲起来的时候比老师还能讲,但是他就是不做。
如果我们考试问小朋友说,看到红灯你要怎样?他会说红灯停,绿灯行,他都能够在卷子上答出来。但是生活当中遇到红灯,看到左右没人,可能他就过去了。所以现在我们所感受到的,是教学和生活脱节,所以教出《弟子规》讲,「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一句话都不做,不力行,但学文,就是只知道学习考试,用嘴巴磨嘴皮子。长浮华,成何人,这些孩子一个个都能言善辩,但是做到的却微乎其微。所以当时也让我觉很有意思,觉得这些孩子,自从这个小朋友动起来以后,我发现班上的小朋友,就开始变得真正的愈来愈聪明。比如说我到了学校,本来这些孩子没有习惯帮老师抱本子,帮老师拿东西。我当时我就抱着一叠作业本,要回办公室,抱起来,我就问小朋友,你们看到老师抱了这么多本子,你们看出了什么?你们能不能帮着做些事情?有孩子就会过来帮老师抱本子,慢慢就会养成一个好习惯。
后来我到学校刚刚进校门,我们班的同学在二楼看到我,就会有五、六个同学冲下来,把我的这些包、这些作业本,几个人全部就抢过去,就帮我拿到办公室。我们点点滴滴的启发孩子,他其实做得很快乐,比如说老师在咳嗽,你可以做什么?听到老师咳嗽了,孩子可以做什么?他说可以给老师倒一杯水,我们这个时候就可以教孩子如何倒水。后来我到学校,我就感觉很自在,就让我想起最早在刚刚带班的时候,我有一次下课的时候,那几个小朋友帮着我,抱着书本回办公室,有个男孩就高声的叫了一声说,「起驾回宫」。就感觉到一个老师在孩子心目当中,这个地位非常重要,被侍侯得好像一个皇太后一样。但是事实上我们没有这种想法,只是希望我们要成就一个孩子,为人处世的态度,让他们真正的学会在生活当中的灵活度。
曾经我在深圳上班,当时有个校长就跟我们全体老师讲了一件事,他说那一天他也是刚刚招聘了一个大学生,有一个学校来参观。他就跟这个大学生说,去倒一杯水来给客人。这个指令难不难?这个大学生就去倒水了,很久没有倒过来,过了一会儿来了,没有水,给校长说对不起,校长,隔壁的门锁了。校长说你再到隔壁去,隔壁的隔壁去找一下有没有杯子和水。这个大学生又去了,过了一会儿又回来了,还是没有倒过来,说校长,这个办公室没有杯子。然后校长说,你可不可以找个老师倒杯水来?这个大学生又出去了,过了很久又回来,跟校长说对不起,校长,我没有看到其他的老师。校长就说,一个大学生一杯水都倒不来,我如果把这个老师要到我的学校,可能是我的负担。所以如果是实习的话,他可能就会把他辞退,不会再要他。
所以让我们感受到,现在学校培养了很多的毕业生,但是公司觉得缺人才,找不到人。原因到底在哪里?不是缺高学历的人才,不是缺会考试的人才。而是缺真正会灵活的处理每件事情,会做人、会做事这样的人。所以我们就感觉到,一个孩子真正的有学习,那才是真正的活泼。曾经有家长问我们说,你们把孩子教《弟子规》会不会教傻了?我不知道我们的老师,有没有遇到这样的家长,你看学那么多规矩,还敬礼,这个会不会傻乎乎的?当时我们就跟他讲,我们的孩子看到你要进门,他会给你拎一双拖鞋;看到你坐下来累了,他会到背后给你捶捶背;看到你渴了,会立刻送一杯水,这孩子会傻吗?绝对不会傻,而是真正的活泼,真正的聪明。所以在这整个教学的过程,让我感受到的就是在学《弟子规》的过程,孩子学得很快乐,而且愈学脑子愈灵活。
我当时在教学的过程,就正好有个机会去到中国的山东,山东有个回族小学,这个学校全是回族的孩子。这个学校当时的校长请我们的老师去教学,为什么?他当时到庐江去听课,听完了以后,他觉得传统文化一定要带回学校,去教他的学生。这个学校是什么状况?所有的孩子一共才一百左右的学生,但是没有老师愿意去教。为什么?因为学校常常会有暴力和冲突,每天学生都会打架。而且有的老师就讲,我情愿没工作,我也不会去那里。那些学生不仅互相打架,甚至还欺负老师,转过背,就在老师的背上贴上大字,老师都不愿意去那里受气。这个学校的校长说他去了以后,孩子有些变化,甚至这个地区对学校孩子的成绩,不做任何要求。因为他们说老师能够在那里坚持一年,就不得了了,能坚持一年让孩子不打架,你不要说教课就已经很不错了。当时一来请我们去上课,因为校长很真诚,老师就派我去,我当时一想要去到这样的地方,我也很忐忑。
我是十一月一日到了民族小学,因为十一月二十七日庐江有课,我就离开了,不到一个月的时候,这些孩子变化,可以说是翻天覆地的变化。所以在这里我也带了一封信来,可以给各位老师读一下。这是一个六年级的孩子,他在学习了《弟子规》,我们每天就只是用了一堂课的时间,来讲《弟子规》,其他的课程照常上课。那这个孩子他就写成这样一封信。他讲敬爱的肖老师,您好,近来身体好吗?已经十多天没有见到您了,我非常想念您。因为自从您来了以后,我们学校变了,我们也变了,变得有礼貌,不打架、不骂人。在家也知道孝顺父母,团结兄弟姊妹了,家庭非常和睦。老师,这一切都是您教育的功劳,记得您是十一月一日来的,是您把圣贤的经典《弟子规》,至圣先师的教诲精心的传授给我们。把我从无底的深渊中拉了回来,您的教诲,一直在我的耳边回荡,使我做事恭敬,每件事都做得很好。
在您的教导下,我们学校变了,以前校园里垃圾很多,还经常出现打架、骂人的现象,现在跟以前可大不一样。我们同学主动的扫地、捡垃圾,校园变乾净。而且大家能够做到「兄道友,弟道恭」,不打架了,也不骂人了,还对老师特别恭敬,也养成了勤奋好学的习惯。这个可喜的变化,都是您教育的结果,老师,在您的教导下,我们也变了。以前没有学《弟子规》这本圣贤的经典,不知道孝顺父母,总是让父母担心。父母一让我干活,我就哀声叹气不愿意去,有时还和父母顶嘴,不尊重父母。所谓「人不学,不知道」,老师,通过您,我找到了身上的垃圾。因为我跟小朋友做比喻,我跟他们讲这些坏习惯,就像一包一包的垃圾在我们的身上,我们每天抱着这些垃圾吃饭,抱着垃圾睡觉,自己还不知道,所以要赶快扔掉。这个孩子就写,我找到了身上的垃圾,现在我把垃圾扔掉了,我按照您讲的去做,父母叫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同时也养成了爱干家务的好习惯,每天我坚持做扫地、刷碗、烧火,还有叠被子,干活使我很快乐。因为只有我多干点,父母就可以少干一点,就可以让父母休息一下。
我也不和父母顶嘴了,而且非常孝顺,这些可喜的变化,都是您教育的功劳。老师,在家里我不仅孝顺父母,而且团结兄弟姊妹,现在我的家非常和睦,和睦的原因是您的教导我清清楚楚的记着。以前我和哥哥经常打架,不是因为一点小事,就是因为一个苹果、一块糖,我们两个人打得很激烈,虽然我们只是身上痛,却不知道妈妈痛在心里。现在我的家里一团和气,妈妈非常喜欢我们,我们也爱妈妈。我和哥哥也不打架,有好吃的先给父母吃,真正做到「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老师,这些都是听了您的教导。老师您还记得吗?是您看我们不吃早餐,只吃方便面,是您告诉我方便面有致癌物质,吃了以后会得肝病,我现在已经不吃方便面。您不仅让我免除了肝病,还让我学会了做饭,早上我很早起来做饭,我吃,父母也吃,这样让我又孝顺父母,又学会本领,真是一举两得!老师,我想您人虽然走了,在您的教导已经深深的印在了我的心里,会使我受益一生的。我一定会用我的行动,来报答您的教育之恩。这是山东庆云县羊庄子,民族希望小学的一个杨浩同学,二00七年十二月六日写的一封信。谢谢各位老师。
我当时看到的时候我很感动,当时是这个校长把这些信像掏宝贝一样的,从他兜里拿出来。他说我从来没有想过我们的学生,能够写这样长的信。这个校长讲,以前提起写作文,没有一个孩子能够写超过一页,一般他说就是几句话。他没想到这次,一写写了整整四页,他说而且这些孩子以前写信没有像这样,就是写字没有像这样工工整整的写。但是这次所有的孩子给你写的信,那个字都是空前的好,都是认真,非常恭敬的在写。而且甚至我看到的是,全校当时有一个孩子非常调皮,他也给我写一封信,他说老师,只要你赶快回来,我都听你的,我也不打架,也不骂人。而且我在这信当中,看到孩子不停的提到一句话,老师,都是因为你的教导。
其实我自己感觉到很惭愧,因为这些教导不是我的,我也是向老师学习,我才会有这样的体会,才能够把这些好的经典带给孩子。所以当时有些长者就问我,你是怎样做到?这些孩子以前是这样的调皮、难教,为什么不到一个月,他们有这样的变化?所以让我在推广经典的过程当中,我自己体会最深刻的,就是没有孩子教不好,真是这样,每个孩子一定可以教好。孩子现在有些不好的习惯,原因是什么?其实真是这样「人不学,不知道」,因为从小没有去跟这些孩子讲过,你应该怎么做人,没有人讲过。所以曾经在这个民族学校,六年级发生一件事情,当时这个六年级的班上就闹得很严重。是怎样?有个班长,六年级有个女班长是当了好几年,五年都是这个孩子当班长。
这个孩子班长当了五年就自我膨胀,所以就弄权一时,凄凉万古。五年级的时候,因为她也是属於这种暴察之威,同学都要听她的,不听她的,她就会找她的哥哥去打这个同学。所以同学就很难过,终於五年级的时候,这些同学就省悟了,你凭什么管我们,他们就要改选。改选班长,一改选就把前任班长就孤立起来,一孤立,这个班长又很难过,所以当时这个班上就闹得很冲突。在这样的情况下,我看到他们班主任,还有老师怎么处理?就把这些孩子拉到面前来,每个人骂一顿,然后说你也有错,你也有错,这些小朋友哭着就出去了。
我后来就在想原因到底在哪里?孩子他犯错误,原因是他不知道要怎样做。比如说我们现在班上的一个班长,他了不了解他的职责是什么?我不太清楚马来西亚是不是也叫班长?也叫班长。他知不知道他的职责是什么?我记得我每次也会跟全班同学在选班长之前,我跟他们讲一个故事。在我读师范的时候,当时第一天去学校报到,这个桌椅都布满了灰尘,那当时我们就拿出一张纸巾,就把桌子擦一下,椅子也擦一下,那擦多少?擦到刚好我能坐下去,我不会擦多一块,给别人擦,那我就坐下来。这个时候有个女同学,因为那个时候互相都不认识,有个女同学打了一盆水,拿了毛巾从第一排开始擦桌子,不管有人、没人坐,她都把它擦乾净,擦到我们面前还给我微微一笑。很快一个星期以后要选班长,我就问他们,谁当选了?这个女孩真的是当选了,而且当时全班除了她自己,所有的人都选她。因为一个星期以后,大家认识的都只有她一个人,她随时都来帮助我们干活,有了任何困难,她都会来帮我们做。
所以我跟孩子讲,班长不是权力的象徵,他不是权力的象徵,不是去管同学的。班长是做什么?第一个班长是服务的,是为所有的同学服务的,这是一个领导者的心境。第二个班长是做榜样的,你首先自己你要带头做好所有的工作,这是班长的职责。绝对不是我当了班长,我就用这个权力去管同学,不是这样。所以我发现这个孩子不会当班长的原因,不是她不愿意学好,而是没有人告诉她,班长的意义在哪里。所以那一天我就带着全班同学,开始找我们的定位到底有哪些?我就跟他们讲,在家里是哪些角色?孩子说在家里我是儿子、女儿,我是哥哥、弟弟、姊姊、妹妹。我都把它全部列在黑板上,那在学校又是什么角色?他说在学校我是学生,我是同学,我是学长,我是学弟。在班级可能我是个科代表,我是个班长,或者我是个小组长,把这些角色都给它列出来,再一个一个的讲给同学听,每个角色要怎样去做,你才符合这个标准。所以在这个过程我才发现孩子都听得很专注,因为从来没有人告诉他,你要怎样当个儿子。
我们现在想起来觉得很有意思,我们都以为孩子他应该知道,自己怎么来当儿子。但是我们思考一下,在孩子整个成长的过程当中,我们有没有教过孩子,你要怎样来做个儿子,才是个合格的儿子,他好像不太知道。甚至我们的爸爸,我们以前常常跟一些家长交流,比如说开车要有驾驶执照,我们去上公司,要有这些专业技能的凭证。但是我们把孩子生出来以后,父母就无证上岗了,没有经过任何的培训,也不需要任何的凭证就上岗了。但是父母是不是都知道,自己要怎样来做个母亲,怎样来做个父亲?可能还不太清楚。所以当时我们就跟小朋友给它列出来,点点滴滴的教他,你应该怎样做。发现这些孩子不是不愿意学,他们学得很快乐,所以立刻学校就会发生一些变化。当时我总结了一下,这些变化到底都是有哪些方面,我们到这个学校,第一星期都开始讲孝道,所以我感受到教孩子,真的没有那么难。老祖宗给我们的方法真的是最彻底的,「百善孝为先」,给孩子讲孝道,孩子的心就整个都柔软下来。所以第一个星期,我们到了学校,每天都讲孝道,跟孩子讲父母的恩德,我们才发现没有讲以前孩子真的不懂。
所以有很多同学当时就讲,老师,不讲孝,我们真的不知道妈妈原来付出了这么多。所以要让孩子先知恩,我们跟孩子讲当我们很小的时候,当我们学走路的时候,爸爸妈妈是怎样一步一步扶着我们蹒跚学步。现在我们的爷爷奶奶,可能他们年纪大了,他们走路会缓慢,我们有没有耐心也扶着爷爷奶奶慢慢的走?就像我们小时候,他们耐心的教我们走路一样。也跟孩子讲当我们生病的时候,父母是怎样在我们的床前「昼夜侍,不离床」?所以现在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可能他们生病了,我们用怎样的态度来回报?当我们还不会拿筷子吃饭的时候,母亲是怎样一口一口喂我们吃。所以现在爷爷奶奶老了,他们可能两手颤抖,拿不起碗筷的时候,我们有没有耐心也给爷爷奶奶喂饭?我们把这个小时候,父母对孩子的点点滴滴的付出,都告诉他们,那孩子他们都很感动,而且在这个过程,就开始慢慢的把浮躁的心,就愈来愈静下来。
所以在中国经典里面,孔夫子的学生,孟夫子讲了一句话,「人有四端」,我们教孩子首先教他做人,首先要有做人的这样的一个心境,所以孟夫子讲,一个人他的特徵是什么?有四种心境。第一个就是「恻隐之心,人之端也」,我们掌声谢谢这位老师。「恻隐之心,人之端也」,一个人首先他要有仁爱的心,仁爱的原点也在孝道,也在孝顺。当时我在教这些小朋友,他们孝心一起来每天就会写日记,我在想这个日记是个很好的方式,跟孩子做沟通。因为我曾经在一个学校,在这个民族学校之前,去另一个小学也去代课,代了四个月,那个班级有七十四个孩子。我不知道马来西亚的班级,一班有多少个小朋友?七十四个孩子,我站上讲台看到的全是眼睛,很多。我想我如何能够去了解每个孩子的情况?我只能通过一个途径去跟孩子做交流,所以后来我就让他们写日记。很多老师当时就问我说,我们班也写日记,但是孩子的日记都是用抄的,去把作文书翻一篇就抄给我。你怎么让孩子写真话给你?
后来我就在想,为什么孩子会去抄日记?可能我们在赞叹孩子的时候,就开始讲了说这个好辞、好句用得很多,华丽的辞藻用了很多。这样一赞叹,孩子就想老师喜欢这样的日记,我就要迎合老师的口味,去抄一篇给我。所以当时在孩子的日记,我就没有任何要求,我跟所有同学讲,日记只有一个要求,就是说真话,你说你的心里话。我这样讲,孩子不一定一开始会很信任你,我当时跟他们讲,比如说这个日记绝对不是完成任务,不是应付老师,你要应付我没有任何的意义。所以我就跟他们讲,你没有写的,你就跟我写一句话说,老师,今天我没有写的,都可以,但是你要写真话。所以在这个过程慢慢的很多孩子,就开始写出他的心里话,通过日记就可以对孩子做一些引导。所以当时我们在讲到「恻隐之心,人之端也」,很多孩子孝心一开,他就会写。
当时有个姊姊她就写到,今天我正在写作业,我突然想起来要给妈妈铺被子,我就走过去到卧室正准备铺,一看被子已经铺好了。这个时候我的弟弟走进来,说「姊姊,每天都是你帮妈妈铺,今天我来做。」那弟弟铺了,我就继续写作业,作业写完,我想起来要给妈妈洗脚,当我走进客厅,准备给妈妈洗脚,一看弟弟正在给妈妈洗,我的弟弟又比我先了一步,我就走过去,弟弟洗一只脚,我洗另一只脚。大家想像一下她的母亲会有怎样的面容?一定笑得合不拢嘴。那这些孩子没学《弟子规》以前,不是这样的,两姊弟常常吵架。所以我们就感受到一讲,孩子都会去做,而他一做,我们把他的日记拿出来全班一读,就是最好的榜样。所以我一读完以后,这段时间日记很多孩子都写,他们给妈妈洗脚,或者铺被子。
有一段时间也很有趣,因为我们孟夫子讲「亲亲而仁民」,就是一个人如果孝心开了,他会去把这个孝心拓展到爱周围的人,进而更拓展到爱护周围的环境、周围的物品,他都会去爱护,因为这个心境根本都在一个孝心。当时这些小朋友很有意思,我就看到有一天有个小孩他就写,今天我在路上看到一只小鸟,从巢里面跌下来摔死了,我想人死要入土为安,鸟死了也要入土为安,我就把小鸟埋了起来。我给牠埋了起来,我还给牠立了一个墓,写上小鸟之墓,我还在墓旁边默哀三分钟。因为「丧三年,常悲咽」,他说父母死要守丧三年,小鸟去世我给牠默哀三分钟。而且孩子在做这个时候,他是很认真的,他说小鸟死了,牠的妈妈会有多难过!所以他那种心境,他体会到自己父母对他的爱,他会觉得万事万物都会对它非常的关爱。所以他会用这种同理的心,去亲亲到「仁民而爱物」。
当时还有一次我们班在上课的时候,当时这个小朋友在闹,我叫了两声,那个声音被他们淹没了,所以我就拿着鞭子敲那个讲桌,我就使劲儿的敲了一下。晚上就有同学写日记,他把日记写出来就跟我说,老师今天你敲讲桌的时候声音很响,我想讲桌一定很疼。我当时一听要不要给讲桌道歉?所以我觉得面子也很不容易放下,但是一想我要做好榜样。第二天我就面无表情故做镇定,跟所有小朋友说,老师没有做对,所以要给讲桌道歉,给讲桌鞠了一躬,说对不起。因为我是这样要求孩子的,我跟他们说你使劲拍桌子都不可以,那我自己要先做,虽然做得不情愿,但是却发现孩子仍然很受感动。第二天那个日记就有孩子写,老师,你敲讲桌原因还是怪我们,因为我们没有好好的上课,才让你对这个讲桌这样使劲儿敲,原因都在我们这里,老师还去给讲桌道歉,应该我们给它道歉。所以就感觉这些孩子他的心,愈来愈柔软,愈来愈细。
在这个日记当中也很有意思,这些小朋友,当时我在带这个班级,有八个金刚。我不知道各位老师,能不能理解八个金刚的含义?我看很多老师都在点头。这八个金刚以前常常每天都打架,打到什么程度?当时我带他们是四年级,这些四年级的孩子,可以冲到六年级的教室跟别人打。我后来在想为什么他们去打架?这是结果,要解决问题一定要把原因找出来。所以后来我在想,一个人的思想会决定他的行为,我们从一个人的行为,也可以去推断他的思想。这些孩子打架乐此不疲,而且我当时看到一些同学,谈起我们班的大金刚,满脸那种羡慕的神情,一脸的崇拜,谈起来觉得很厉害,就是用大拇指,像英雄一样。所以那天我抽了一节课的时间,跟小朋友讲什么是英雄。这些孩子我们思考一下,所有的同学都认为什么是英雄?我们的同学认为什么样的人会是英雄?他们会认为打架厉害的人是英雄。这个观念是谁教给他的?我们的父母有没有跟他说,你看隔壁的叔叔那么会打架,多厉害,有没有这样教过?好像没有。但是孩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观念?他是在哪里学的?
可能很多是从电视,甚至有的动画片,塑造了英雄的形象,都是打败了很多的人,然后自己又一个人跑出来。所以这些孩子,认为这样子的人是英雄。那我当时就跟这些小朋友讲,有一个人打遍天下无敌手,但是全世界有一个人却永远战胜不了,这个人是谁?这个人就是他自己。怎样来理解?我跟小朋友讲,我们有两个自己,一个是人之初,性本善的自己,另外一个是沾满了坏习惯的自己。你要想回复到自己真正本来的样子,一定要战胜坏习惯。所以我跟小朋友讲,真正的英雄不是去打败别人,而是战胜自己的坏习惯,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比如说你今天想打人,你把拳头伸出去,你已经不是英雄了,因为打人是不好的。如果你能忍住不打,你反而是英雄,因为你忍住了自己的坏习惯。所以那一天有个同学他就写日记,「今天我的同桌来骂我,我正想出手去打他,我突然想到老师讲的话。」
因为当时我跟他们讲,有一个法宝可以让你成为英雄,什么法宝?只有一个字,就是要忍。我就问他们忍无可忍要怎样?他们说忍无可忍就无须再忍。我当时就跟他们讲忍无可忍,还要再忍才是英雄。因为你忍不住,你就被坏习惯控制了,你已经是它的奴隶了,怎么还是英雄?当时这个小朋友他就讲,我正想打他,但是我突然想到老师讲的话,要忍人所不能忍,不能忍的时候还要能忍,我就把手收回来。於是我今天特别高兴,因为我当了一回真正的英雄。当时我把这篇日记也在全班读给大家听,结果「见人善,即思齐」,让同学们都相观而善,互相去学习别人的长处。那段时间果然班上的刑事案件就急遽下降,本来以前都忙於去当判官,每天都在那里审理案件,每天升堂开庭。后来这个明显打架愈来愈少,因为他们都开始转念,思想观念一转,行为就开始转变。因为他们都想当真正的英雄,而真正的英雄就是忍住自己,而不是去打败别人。
因为我跟他们讲,你打败别人的同时,败得最惨的就是你自己,因为你已经变成了坏习惯的奴隶,你已经不是英雄了。我们大大的去赞扬,这些忍住自己坏习惯的孩子,我们这种评价就会给全班导向,当时班上的气氛就变得很融合。所以我才知道小朋友很多的问题出现,都是因为没有给他们好的这些教育。当时有个小朋友他还来跟我讲到,因为我们讲「恻隐之心,人之端也」。我记得当时我们班上,打架最厉害的一个孩子,那个孩子他本来每天的心思,都在打架上面。当我们把仁爱的心、孝顺的心传递开以后,我就常常在办公室会遇到这些孩子,在街上捡到流浪狗,或者在路上捡到小鸟就拿过来,拿到我这里,让我给牠养。
我们教室里曾经出现着,小朋友在听课,这个狗就在教室里走来走去的散步,这些小朋友也觉得很自在。因为我跟他们讲,这个狗是在考验你们上课专不专心,你愈专心就给小狗也就做很好的榜样。那个上课比其他的时候更专注,没有孩子去开小差。当时有一只小狗,小朋友在一条阴沟里面捡到一只狗,当时全部的小朋友就去把这个狗,先用热水洗了一个澡,洗完澡他们又去找了个盒子用稻草铺起来,再把牠送到办公室。一下课,我就发现很有趣的现象,班上最调皮的这些孩子,就是以前下课就去打闹的这些小朋友,反而现在一下课,就到办公室来看望这只狗,就围在那里。而且我看到是最调皮的孩子,把自己的牛奶拿过来,一滴一滴的喂这只小狗吃。我当时看了就很感动,就感受到不是孩子不好教,真是这样。当他打架的时候,是他没有感受过仁爱的那种平静的喜悦,他没有感受过。当他这种仁爱心唤醒的时候,我们看到的就是非常柔和的,这样子的一个孩子在我们面前。
曾经还有个小朋友,他捡了一只鸟过来给我,那只鸟刚刚从蛋里孵出来,就从巢里掉下来。因为我们讲要仁爱,我们自己一定是以身作则,所以那只鸟我放到办公室,牠就到处扑牠的翅膀,翅膀没有长满了又飞不起来,牠一扑就会从桌子掉到地上,我又怕其他人踩到牠。我要上课了,我就只能把牠捧在手上,那一堂课我就捧着这只鸟,上了一堂课,这个鸟还时不时叫一声,我就感觉到原来上课也是可以这么快乐。上完这堂课,我就把这只鸟,问全班哪位同学可以认养。班上就有个孩子,成绩很不好的一个孩子,就主动来说他要养。我就把这只鸟递给他,捧给他,正好我就想起来,这个孩子每天写日记,都写同样的一句话,每天都这样,已经写了一个多月了。他怎么写?他说早上我吃了早饭,高高兴兴的上学了;中午,我高高兴兴的回家。每天都这样写,没有任何改变。
正好这个时候我把小鸟给他,我就跟他讲,你能不能每天记录一下,小鸟吃了哪些东西,牠长了几条羽毛,你都写一下,写给老师,让我了解一下。从那以后,这个孩子他的日记,就开始变得愈来愈多,他就开始明白日记可以记这个,他没有压力。就有一天他日记就写到,「老师,今天这只小鸟已经羽毛长满了,我把牠放了,我很高兴。」我当时我也很高兴,我说你做得很好,把小鸟已经养得牠已经可以飞了。因为他还讲,我想牠终於可以去找牠的妈妈了。那孩子很快乐,过了两天他又写,老师,今天我放的那只小鸟回来看我了,还对我笑。我想请问各位老师,我们有没有见过小鸟对我们笑?有没有见过小狗、小猫对我们笑?好像没有。我当时就很好奇,我就跑去问他,你怎么知道是你放的那只鸟?孩子就跟我说,老师,我看牠的眼睛我就知道是那只鸟。我当时觉得很奇怪,后来我又问他,那你怎么感觉到牠在对你笑?小鸟笑是什么样子?这个孩子他也很认真的跟我讲,老师,我看牠的眼睛,我就知道牠在对我笑。
所以当时我就很惭愧,我有没有在这生命当中去体会过,万事万物的那种笑容?他为什么能够感受到小鸟的笑?那是因为孩子在用心体会,他不是用眼睛看的,他是用心去感受的。那天这个孩子给了我很深刻的教导,那天我骑着车回家,在路上我就使劲的看,这些树有没有对我笑?我就发现真是这样,一个人的心境改变了,周围的环境就开始发生变化。我那天心情非常愉快,因为我真的感受到每棵树都在对我微笑。所以我们才感受到,世界仍然是那一个世界,我们的心变了,周围的环境好像就开始变化。当时我所感受到的是孩子他们一教,就立刻可以去做,而且他们一做就会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了以后去做,就会这样的快乐。
曾经我们在接受一次采访,主持人问我,现在很多孩子学得很苦,为什么你的孩子学得很乐。我当时我就觉得很奇怪,我说学习本来就是快乐的,因为孔老夫子在《论语》里面,第一句话就讲「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为什么现在的孩子不乐?因为第一个学了以后没有时习之,不去做,学习都是为了一个分数,都是为了一次应付,他怎么能够快乐?另外学的到底是什么?我们先教孩子做人,先教孩子认真的态度,孩子不光是学得快乐,而且能学得很好。所以在整个一年的过程实践当中,我去到了两个学校,第一个是在庐江汤池一个学校,有七十四个孩子的一个班级。这个班当时是全校成绩最差、纪律最差,都不好的一个班,换了几个班主任。我们带他们四个月,孩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光是行为、习惯的变化,而且学习成绩也变化很大。当时他们在就是四个月以后,学习成绩在那个学区,上升了六个名次。我就觉得我并没有花更多的时间,教他们如何来背书,如何来写作业。但是因为孩子的恭敬心起来、孝心起来,他学习的动力都不一样,所以他们整个学习都开始变。
第二个是我到了山东,也是个学校,整个是回族的孩子。这个学校刚刚也跟大家报告,没有老师愿意去,仅仅一个月也是发生这样的变化。所以我们在整个过程,愈来愈让我感受到,人是可以教得好的。我们有足够的信心能够把所有的孩子教好,因为中国有五千年的智慧,它已经呈现出来的是五千年的方法,五千年的效果。所以我们沿着老祖宗这样的足迹去教,一定能够把孩子教好。所以接下来在明天、还有后天的课程,我会继续向各位长辈和老师具体的会报,在这两个学校里面,是怎样来具体落实《弟子规》,具体把《弟子规》怎样结合我们的课程,来教学的。今天先和大家分享到这里,谢谢各位长辈,各位老师。
马来西亚师资培训课程—爱心伴孩子成长
肖陈颖老师
(第二集)
2007/12/18 马来西亚金马皇宫酒店
档名:52-263-01
曾经有两个大学毕业生,到了一个公司应聘,她们学历都还不错,两个女孩。当时这个公司的领导就想着,年轻的员工要带出去,一起去招待客人,要历炼一下他们为别人服务的能力。这两个女孩子是湖南人,我不知道我们的老师,了不了解湖南人喜欢吃怎样的菜?她们喜欢吃辣椒。当时公司请客人吃饭,请的客人是广东人,广东人喜欢吃怎样的菜?比较清淡或者比较带甜味的菜。我们要请客人吃饭,要点谁喜欢吃的菜?我想这个问题太简单了,但是这两个孩子大学毕业,却真的不知道。她们到了圆桌上,就开始跟客人一起吃饭,领导就点了广东人喜欢吃的菜。吃到一半,这两个湖南的女孩子就非常的不满意,在餐桌上就议论起来,就在那里说没有菜可以吃。领导觉得很没面子,就专门给她们点了一盘有辣椒的菜,菜一端上桌子首先给谁吃?那这个桌子一定会转到客人面前,让客人先吃。
但是这两个女孩一看,终于有一道菜自己喜欢的,客人拿着筷子正准备去挟,还没有挟起来,她们就把桌子一下子转到自己面前,就认着那个菜吃,领导又把菜转过去,她们又把它转过来。结果这餐饭吃完了,吃得老总满脸通红,下来以后就跟这两个女孩子讲,你们觉得这餐饭吃得怎么样?这两个女孩一点都没有感觉,就回答说幸亏最后有一道菜,我们还比较满意。她们有没有感觉自己是在做什么样的工作,当下自己是怎样的角色。然后领导就跟她们讲说,妳们难道不知道上了菜,要先客人吃吗?这两个孩子说是这样吗?我从小到大家里吃饭,都是我第一个吃。我从小到大妈妈都会问我,女儿妳喜欢吃什么?我都做给你吃。
所以我们感受到,现在的孩子没有学习,即使他大学毕业,他不懂得与人相处的规矩,他可能会碰壁,他可能会造成很多人的困扰,因为没有人教过他们。但是相反,我们看到中国古代的这种典籍,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教规矩,从餐桌上就开始教。比如说有一部经典,它就写得很清楚,吃饭的时候要怎样吃。它当时就写到这个孩子跟父母一起吃饭,第一要自己摆桌子,要学会摆桌子,把这个菜、碗盘都摆好。第二它讲到父母亲在吃饭,孩子要学会观察,观察什么?它说要去看妈妈爸爸喜欢吃的菜。怎样才是喜欢吃的菜?挟得比较频繁的菜,老去挟那个菜,那个菜就是爸爸妈妈喜欢的菜,那喜欢的菜就要把这个菜放到父母的面前。还要去观察父母的碗里面没有饭了,要马上起来添饭。后来我跟很多小朋友讲,因为每次我到班上,我第一堂课我都会跟小朋友讲,我说肖老师很会看谁是最聪明的孩子,请问我们各位老师,怎样的孩子最聪明?我们的评价标准是什么?
曾经有个家长,他的儿子很活泼,那怎样才是活泼?在机场大吼大叫。在这种公众场合就在那个拿着那些宣传单,迭飞机到处飞,然后在这个整个机场的大厅里大吼大叫,所有的人都看着他。他旁边一个阿姨就说,你的儿子真活泼,活泼的孩子,好动的孩子很聪明。我们静下心来想一想,这是真正的活泼吗?这叫没有家教,没有规矩,把父母的脸都丢尽了,父母还不知道。后来我跟小朋友也讲什么是真正的聪明?聪明是不是你会做数学题?会考一百分那叫聪明吗?后来我就跟小朋友写到「聪」,对不起,我写的简体字,能不能看得懂?聪和明,孔老夫子在《论语》里面讲到「君子有九思」,有九个思惟的方式和态度。其中两个就是「听思聪」和「视思明」,什么意思?就是会听、会看,耳聪目明。那怎样的孩子才是耳聪目明?比如说别人一句话,你能听出他话里的意思;你要会看,看到别人的需要,并且进一步的去帮助对方。
当时我在带班的时候,我就跟孩子讲到聪明,我就跟他们举例子,比如你的同桌打了个喷嚏,你听出个什么?他说我听出他可能要感冒了。那我问他们,我们可以做什么?他说我可以给他拿药。我说是,那当下可以做什么?可以立刻递上一条纸巾,这就是聪明,因为你会听并且你会做。那正在讲到这里,当时我的黑板就写满了,我没有找到黑板擦,我当时就正好问小朋友,请问黑板擦在哪里?这全班的孩子就一愣。我就正好问他们,从老师这句话你听出了什么?然后孩子们就说,我听出了老师想擦黑板。我问他们,我们可以做什么?孩子们就说,我们可以帮老师找黑板擦。
我就继续问他们,我们可以做什么?有小朋友就说了,我们可以帮老师把黑板擦干净,我连问三遍没有一个孩子行动,他们就坐在底下。我问他们可以做什么?孩子说我们可以帮老师把黑板擦干净。我问一遍,他们回答一遍,反正我就一直面对他们微笑,仍然问他们我们可以做什么?把那个「做」说得很用力。终于在问到第四遍的时候,有个男孩他就从座位上站起来,在地上捡起黑板擦,把黑板擦干净了。我当时就跟全班同学讲,这才叫聪明,聪明绝对不是落在嘴巴上。所以我就感受到我们现在的孩子,他的学习都是停留在嘴上,停留在试卷上,但是很少能落实在生活中。那些道理他都懂,甚至讲起来的时候比老师还能讲,但是他就是不做。
如果我们考试问小朋友说,看到红灯你要怎样?他会说红灯停,绿灯行,他都能够在卷子上答出来。但是生活当中遇到红灯,看到左右没人,可能他就过去了。所以现在我们所感受到的,是教学和生活脱节,所以教出《弟子规》讲,「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一句话都不做,不力行,但学文,就是只知道学习考试,用嘴巴磨嘴皮子。长浮华,成何人,这些孩子一个个都能言善辩,但是做到的却微乎其微。所以当时也让我觉很有意思,觉得这些孩子,自从这个小朋友动起来以后,我发现班上的小朋友,就开始变得真正的愈来愈聪明。比如说我到了学校,本来这些孩子没有习惯帮老师抱本子,帮老师拿东西。我当时我就抱着一迭作业本,要回办公室,抱起来,我就问小朋友,你们看到老师抱了这么多本子,你们看出了什么?你们能不能帮着做些事情?有孩子就会过来帮老师抱本子,慢慢就会养成一个好习惯。
后来我到学校刚刚进校门,我们班的同学在二楼看到我,就会有五、六个同学冲下来,把我的这些包、这些作业本,几个人全部就抢过去,就帮我拿到办公室。我们点点滴滴的启发孩子,他其实做得很快乐,比如说老师在咳嗽,你可以做什么?听到老师咳嗽了,孩子可以做什么?他说可以给老师倒一杯水,我们这个时候就可以教孩子如何倒水。后来我到学校,我就感觉很自在,就让我想起最早在刚刚带班的时候,我有一次下课的时候,那几个小朋友帮着我,抱着书本回办公室,有个男孩就高声的叫了一声说,「起驾回宫」。就感觉到一个老师在孩子心目当中,这个地位非常重要,被侍侯得好像一个皇太后一样。但是事实上我们没有这种想法,只是希望我们要成就一个孩子,为人处世的态度,让他们真正的学会在生活当中的灵活度。
曾经我在深圳上班,当时有个校长就跟我们全体老师讲了一件事,他说那一天他也是刚刚招聘了一个大学生,有一个学校来参观。他就跟这个大学生说,去倒一杯水来给客人。这个指令难不难?这个大学生就去倒水了,很久没有倒过来,过了一会儿来了,没有水,给校长说对不起,校长,隔壁的门锁了。校长说你再到隔壁去,隔壁的隔壁去找一下有没有杯子和水。这个大学生又去了,过了一会儿又回来了,还是没有倒过来,说校长,这个办公室没有杯子。然后校长说,你可不可以找个老师倒杯水来?这个大学生又出去了,过了很久又回来,跟校长说对不起,校长,我没有看到其它的老师。校长就说,一个大学生一杯水都倒不来,我如果把这个老师要到我的学校,可能是我的负担。所以如果是实习的话,他可能就会把他辞退,不会再要他。
所以让我们感受到,现在学校培养了很多的毕业生,但是公司觉得缺人才,找不到人。原因到底在哪里?不是缺高学历的人才,不是缺会考试的人才。而是缺真正会灵活的处理每件事情,会做人、会做事这样的人。所以我们就感觉到,一个孩子真正的有学习,那才是真正的活泼。曾经有家长问我们说,你们把孩子教《弟子规》会不会教傻了?我不知道我们的老师,有没有遇到这样的家长,你看学那么多规矩,还敬礼,这个会不会傻乎乎的?当时我们就跟他讲,我们的孩子看到你要进门,他会给你拎一双拖鞋;看到你坐下来累了,他会到背后给你捶捶背;看到你渴了,会立刻送一杯水,这孩子会傻吗?绝对不会傻,而是真正的活泼,真正的聪明。所以在这整个教学的过程,让我感受到的就是在学《弟子规》的过程,孩子学得很快乐,而且愈学脑子愈灵活。
我当时在教学的过程,就正好有个机会去到中国的山东,山东有个回族小学,这个学校全是回族的孩子。这个学校当时的校长请我们的老师去教学,为什么?他当时到庐江去听课,听完了以后,他觉得传统文化一定要带回学校,去教他的学生。这个学校是什么状况?所有的孩子一共才一百左右的学生,但是没有老师愿意去教。为什么?因为学校常常会有暴力和冲突,每天学生都会打架。而且有的老师就讲,我情愿没工作,我也不会去那里。那些学生不仅互相打架,甚至还欺负老师,转过背,就在老师的背上贴上大字,老师都不愿意去那里受气。这个学校的校长说他去了以后,孩子有些变化,甚至这个地区对学校孩子的成绩,不做任何要求。因为他们说老师能够在那里坚持一年,就不得了了,能坚持一年让孩子不打架,你不要说教课就已经很不错了。当时一来请我们去上课,因为校长很真诚,老师就派我去,我当时一想要去到这样的地方,我也很忐忑。
我是十一月一日到了民族小学,因为十一月二十七日庐江有课,我就离开了,不到一个月的时候,这些孩子变化,可以说是翻天覆地的变化。所以在这里我也带了一封信来,可以给各位老师读一下。这是一个六年级的孩子,他在学习了《弟子规》,我们每天就只是用了一堂课的时间,来讲《弟子规》,其它的课程照常上课。那这个孩子他就写成这样一封信。他讲敬爱的肖老师,您好,近来身体好吗?已经十多天没有见到您了,我非常想念您。因为自从您来了以后,我们学校变了,我们也变了,变得有礼貌,不打架、不骂人。在家也知道孝顺父母,团结兄弟姊妹了,家庭非常和睦。老师,这一切都是您教育的功劳,记得您是十一月一日来的,是您把圣贤的经典《弟子规》,至圣先师的教诲精心的传授给我们。把我从无底的深渊中拉了回来,您的教诲,一直在我的耳边回荡,使我做事恭敬,每件事都做得很好。
在您的教导下,我们学校变了,以前校园里垃圾很多,还经常出现打架、骂人的现象,现在跟以前可大不一样。我们同学主动的扫地、捡垃圾,校园变干净。而且大家能够做到「兄道友,弟道恭」,不打架了,也不骂人了,还对老师特别恭敬,也养成了勤奋好学的习惯。这个可喜的变化,都是您教育的结果,老师,在您的教导下,我们也变了。以前没有学《弟子规》这本圣贤的经典,不知道孝顺父母,总是让父母担心。父母一让我干活,我就哀声叹气不愿意去,有时还和父母顶嘴,不尊重父母。所谓「人不学,不知道」,老师,通过您,我找到了身上的垃圾。因为我跟小朋友做比喻,我跟他们讲这些坏习惯,就像一包一包的垃圾在我们的身上,我们每天抱着这些垃圾吃饭,抱着垃圾睡觉,自己还不知道,所以要赶快扔掉。这个孩子就写,我找到了身上的垃圾,现在我把垃圾扔掉了,我按照您讲的去做,父母叫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同时也养成了爱干家务的好习惯,每天我坚持做扫地、刷碗、烧火,还有迭被子,干活使我很快乐。因为只有我多干点,父母就可以少干一点,就可以让父母休息一下。
我也不和父母顶嘴了,而且非常孝顺,这些可喜的变化,都是您教育的功劳。老师,在家里我不仅孝顺父母,而且团结兄弟姊妹,现在我的家非常和睦,和睦的原因是您的教导我清清楚楚的记着。以前我和哥哥经常打架,不是因为一点小事,就是因为一个苹果、一块糖,我们两个人打得很激烈,虽然我们只是身上痛,却不知道妈妈痛在心里。现在我的家里一团和气,妈妈非常喜欢我们,我们也爱妈妈。我和哥哥也不打架,有好吃的先给父母吃,真正做到「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老师,这些都是听了您的教导。老师您还记得吗?是您看我们不吃早餐,只吃方便面,是您告诉我方便面有致癌物质,吃了以后会得肝病,我现在已经不吃方便面。您不仅让我免除了肝病,还让我学会了做饭,早上我很早起来做饭,我吃,父母也吃,这样让我又孝顺父母,又学会本领,真是一举两得!老师,我想您人虽然走了,在您的教导已经深深的印在了我的心里,会使我受益一生的。我一定会用我的行动,来报答您的教育之恩。这是山东庆云县羊庄子,民族希望小学的一个杨浩同学,二00七年十二月六日写的一封信。谢谢各位老师。
我当时看到的时候我很感动,当时是这个校长把这些信像掏宝贝一样的,从他兜里拿出来。他说我从来没有想过我们的学生,能够写这样长的信。这个校长讲,以前提起写作文,没有一个孩子能够写超过一页,一般他说就是几句话。他没想到这次,一写写了整整四页,他说而且这些孩子以前写信没有像这样,就是写字没有像这样工工整整的写。但是这次所有的孩子给你写的信,那个字都是空前的好,都是认真,非常恭敬的在写。而且甚至我看到的是,全校当时有一个孩子非常调皮,他也给我写一封信,他说老师,只要你赶快回来,我都听你的,我也不打架,也不骂人。而且我在这信当中,看到孩子不停的提到一句话,老师,都是因为你的教导。
其实我自己感觉到很惭愧,因为这些教导不是我的,我也是向老师学习,我才会有这样的体会,才能够把这些好的经典带给孩子。所以当时有些长者就问我,你是怎样做到?这些孩子以前是这样的调皮、难教,为什么不到一个月,他们有这样的变化?所以让我在推广经典的过程当中,我自己体会最深刻的,就是没有孩子教不好,真是这样,每个孩子一定可以教好。孩子现在有些不好的习惯,原因是什么?其实真是这样「人不学,不知道」,因为从小没有去跟这些孩子讲过,你应该怎么做人,没有人讲过。所以曾经在这个民族学校,六年级发生一件事情,当时这个六年级的班上就闹得很严重。是怎样?有个班长,六年级有个女班长是当了好几年,五年都是这个孩子当班长。
这个孩子班长当了五年就自我膨胀,所以就弄权一时,凄凉万古。五年级的时候,因为她也是属于这种暴察之威,同学都要听她的,不听她的,她就会找她的哥哥去打这个同学。所以同学就很难过,终于五年级的时候,这些同学就省悟了,你凭什么管我们,他们就要改选。改选班长,一改选就把前任班长就孤立起来,一孤立,这个班长又很难过,所以当时这个班上就闹得很冲突。在这样的情况下,我看到他们班主任,还有老师怎么处理?就把这些孩子拉到面前来,每个人骂一顿,然后说你也有错,你也有错,这些小朋友哭着就出去了。
我后来就在想原因到底在哪里?孩子他犯错误,原因是他不知道要怎样做。比如说我们现在班上的一个班长,他了不了解他的职责是什么?我不太清楚马来西亚是不是也叫班长?也叫班长。他知不知道他的职责是什么?我记得我每次也会跟全班同学在选班长之前,我跟他们讲一个故事。在我读师范的时候,当时第一天去学校报到,这个桌椅都布满了灰尘,那当时我们就拿出一张纸巾,就把桌子擦一下,椅子也擦一下,那擦多少?擦到刚好我能坐下去,我不会擦多一块,给别人擦,那我就坐下来。这个时候有个女同学,因为那个时候互相都不认识,有个女同学打了一盆水,拿了毛巾从第一排开始擦桌子,不管有人、没人坐,她都把它擦干净,擦到我们面前还给我微微一笑。很快一个星期以后要选班长,我就问他们,谁当选了?这个女孩真的是当选了,而且当时全班除了她自己,所有的人都选她。因为一个星期以后,大家认识的都只有她一个人,她随时都来帮助我们干活,有了任何困难,她都会来帮我们做。
所以我跟孩子讲,班长不是权力的象征,他不是权力的象征,不是去管同学的。班长是做什么?第一个班长是服务的,是为所有的同学服务的,这是一个领导者的心境。第二个班长是做榜样的,你首先自己你要带头做好所有的工作,这是班长的职责。绝对不是我当了班长,我就用这个权力去管同学,不是这样。所以我发现这个孩子不会当班长的原因,不是她不愿意学好,而是没有人告诉她,班长的意义在哪里。所以那一天我就带着全班同学,开始找我们的定位到底有哪些?我就跟他们讲,在家里是哪些角色?孩子说在家里我是儿子、女儿,我是哥哥、弟弟、姊姊、妹妹。我都把它全部列在黑板上,那在学校又是什么角色?他说在学校我是学生,我是同学,我是学长,我是学弟。在班级可能我是个科代表,我是个班长,或者我是个小组长,把这些角色都给它列出来,再一个一个的讲给同学听,每个角色要怎样去做,你才符合这个标准。所以在这个过程我才发现孩子都听得很专注,因为从来没有人告诉他,你要怎样当个儿子。
我们现在想起来觉得很有意思,我们都以为孩子他应该知道,自己怎么来当儿子。但是我们思考一下,在孩子整个成长的过程当中,我们有没有教过孩子,你要怎样来做个儿子,才是个合格的儿子,他好像不太知道。甚至我们的爸爸,我们以前常常跟一些家长交流,比如说开车要有驾驶执照,我们去上公司,要有这些专业技能的凭证。但是我们把孩子生出来以后,父母就无证上岗了,没有经过任何的培训,也不需要任何的凭证就上岗了。但是父母是不是都知道,自己要怎样来做个母亲,怎样来做个父亲?可能还不太清楚。所以当时我们就跟小朋友给它列出来,点点滴滴的教他,你应该怎样做。发现这些孩子不是不愿意学,他们学得很快乐,所以立刻学校就会发生一些变化。当时我总结了一下,这些变化到底都是有哪些方面,我们到这个学校,第一星期都开始讲孝道,所以我感受到教孩子,真的没有那么难。老祖宗给我们的方法真的是最彻底的,「百善孝为先」,给孩子讲孝道,孩子的心就整个都柔软下来。所以第一个星期,我们到了学校,每天都讲孝道,跟孩子讲父母的恩德,我们才发现没有讲以前孩子真的不懂。
所以有很多同学当时就讲,老师,不讲孝,我们真的不知道妈妈原来付出了这么多。所以要让孩子先知恩,我们跟孩子讲当我们很小的时候,当我们学走路的时候,爸爸妈妈是怎样一步一步扶着我们蹒跚学步。现在我们的爷爷奶奶,可能他们年纪大了,他们走路会缓慢,我们有没有耐心也扶着爷爷奶奶慢慢的走?就像我们小时候,他们耐心的教我们走路一样。也跟孩子讲当我们生病的时候,父母是怎样在我们的床前「昼夜侍,不离床」?所以现在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可能他们生病了,我们用怎样的态度来回报?当我们还不会拿筷子吃饭的时候,母亲是怎样一口一口喂我们吃。所以现在爷爷奶奶老了,他们可能两手颤抖,拿不起碗筷的时候,我们有没有耐心也给爷爷奶奶喂饭?我们把这个小时候,父母对孩子的点点滴滴的付出,都告诉他们,那孩子他们都很感动,而且在这个过程,就开始慢慢的把浮躁的心,就愈来愈静下来。
所以在中国经典里面,孔夫子的学生,孟夫子讲了一句话,「人有四端」,我们教孩子首先教他做人,首先要有做人的这样的一个心境,所以孟夫子讲,一个人他的特征是什么?有四种心境。第一个就是「恻隐之心,人之端也」,我们掌声谢谢这位老师。「恻隐之心,人之端也」,一个人首先他要有仁爱的心,仁爱的原点也在孝道,也在孝顺。当时我在教这些小朋友,他们孝心一起来每天就会写日记,我在想这个日记是个很好的方式,跟孩子做沟通。因为我曾经在一个学校,在这个民族学校之前,去另一个小学也去代课,代了四个月,那个班级有七十四个孩子。我不知道马来西亚的班级,一班有多少个小朋友?七十四个孩子,我站上讲台看到的全是眼睛,很多。我想我如何能够去了解每个孩子的情况?我只能通过一个途径去跟孩子做交流,所以后来我就让他们写日记。很多老师当时就问我说,我们班也写日记,但是孩子的日记都是用抄的,去把作文书翻一篇就抄给我。你怎么让孩子写真话给你?
后来我就在想,为什么孩子会去抄日记?可能我们在赞叹孩子的时候,就开始讲了说这个好辞、好句用得很多,华丽的辞藻用了很多。这样一赞叹,孩子就想老师喜欢这样的日记,我就要迎合老师的口味,去抄一篇给我。所以当时在孩子的日记,我就没有任何要求,我跟所有同学讲,日记只有一个要求,就是说真话,你说你的心里话。我这样讲,孩子不一定一开始会很信任你,我当时跟他们讲,比如说这个日记绝对不是完成任务,不是应付老师,你要应付我没有任何的意义。所以我就跟他们讲,你没有写的,你就跟我写一句话说,老师,今天我没有写的,都可以,但是你要写真话。所以在这个过程慢慢的很多孩子,就开始写出他的心里话,通过日记就可以对孩子做一些引导。所以当时我们在讲到「恻隐之心,人之端也」,很多孩子孝心一开,他就会写。
当时有个姊姊她就写到,今天我正在写作业,我突然想起来要给妈妈铺被子,我就走过去到卧室正准备铺,一看被子已经铺好了。这个时候我的弟弟走进来,说「姊姊,每天都是你帮妈妈铺,今天我来做。」那弟弟铺了,我就继续写作业,作业写完,我想起来要给妈妈洗脚,当我走进客厅,准备给妈妈洗脚,一看弟弟正在给妈妈洗,我的弟弟又比我先了一步,我就走过去,弟弟洗一只脚,我洗另一只脚。大家想象一下她的母亲会有怎样的面容?一定笑得合不拢嘴。那这些孩子没学《弟子规》以前,不是这样的,两姊弟常常吵架。所以我们就感受到一讲,孩子都会去做,而他一做,我们把他的日记拿出来全班一读,就是最好的榜样。所以我一读完以后,这段时间日记很多孩子都写,他们给妈妈洗脚,或者铺被子。有一段时间也很有趣,因为我们孟夫子讲「亲亲而仁民」,就是一个人如果孝心开了,他会去把这个孝心拓展到爱周围的人,进而更拓展到爱护周围的环境、周围的物品,他都会去爱护,因为这个心境根本都在一个孝心。当时这些小朋友很有意思,我就看到有一天有个小孩他就写,今天我在路上看到一只小鸟,从巢里面跌下来摔死了,我想人死要入土为安,鸟死了也要入土为安,我就把小鸟埋了起来。我给牠埋了起来,我还给牠立了一个墓,写上小鸟之墓,我还在墓旁边默哀三分钟。因为「丧三年,常悲咽」,他说父母死要守丧三年,小鸟去世我给牠默哀三分钟。而且孩子在做这个时候,他是很认真的,他说小鸟死了,牠的妈妈会有多难过!所以他那种心境,他体会到自己父母对他的爱,他会觉得万事万物都会对它非常的关爱。所以他会用这种同理的心,去亲亲到「仁民而爱物」。
当时还有一次我们班在上课的时候,当时这个小朋友在闹,我叫了两声,那个声音被他们淹没了,所以我就拿着鞭子敲那个讲桌,我就使劲儿的敲了一下。晚上就有同学写日记,他把日记写出来就跟我说,老师今天你敲讲桌的时候声音很响,我想讲桌一定很疼。我当时一听要不要给讲桌道歉?所以我觉得面子也很不容易放下,但是一想我要做好榜样。第二天我就面无表情故做镇定,跟所有小朋友说,老师没有做对,所以要给讲桌道歉,给讲桌鞠了一躬,说对不起。因为我是这样要求孩子的,我跟他们说你使劲拍桌子都不可以,那我自己要先做,虽然做得不情愿,但是却发现孩子仍然很受感动。第二天那个日记就有孩子写,老师,你敲讲桌原因还是怪我们,因为我们没有好好的上课,才让你对这个讲桌这样使劲儿敲,原因都在我们这里,老师还去给讲桌道歉,应该我们给它道歉。所以就感觉这些孩子他的心,愈来愈柔软,愈来愈细。
在这个日记当中也很有意思,这些小朋友,当时我在带这个班级,有八个金刚。我不知道各位老师,能不能理解八个金刚的含义?我看很多老师都在点头。这八个金刚以前常常每天都打架,打到什么程度?当时我带他们是四年级,这些四年级的孩子,可以冲到六年级的教室跟别人打。我后来在想为什么他们去打架?这是结果,要解决问题一定要把原因找出来。所以后来我在想,一个人的思想会决定他的行为,我们从一个人的行为,也可以去推断他的思想。这些孩子打架乐此不疲,而且我当时看到一些同学,谈起我们班的大金刚,满脸那种羡慕的神情,一脸的崇拜,谈起来觉得很厉害,就是用大拇指,像英雄一样。所以那天我抽了一节课的时间,跟小朋友讲什么是英雄。这些孩子我们思考一下,所有的同学都认为什么是英雄?我们的同学认为什么样的人会是英雄?他们会认为打架厉害的人是英雄。这个观念是谁教给他的?我们的父母有没有跟他说,你看隔壁的叔叔那么会打架,多厉害,有没有这样教过?好像没有。但是孩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观念?他是在哪里学的?
可能很多是从电视,甚至有的动画片,塑造了英雄的形象,都是打败了很多的人,然后自己又一个人跑出来。所以这些孩子,认为这样子的人是英雄。那我当时就跟这些小朋友讲,有一个人打遍天下无敌手,但是全世界有一个人却永远战胜不了,这个人是谁?这个人就是他自己。怎样来理解?我跟小朋友讲,我们有两个自己,一个是人之初,性本善的自己,另外一个是沾满了坏习惯的自己。你要想回复到自己真正本来的样子,一定要战胜坏习惯。所以我跟小朋友讲,真正的英雄不是去打败别人,而是战胜自己的坏习惯,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比如说你今天想打人,你把拳头伸出去,你已经不是英雄了,因为打人是不好的。如果你能忍住不打,你反而是英雄,因为你忍住了自己的坏习惯。所以那一天有个同学他就写日记,「今天我的同桌来骂我,我正想出手去打他,我突然想到老师讲的话。」
因为当时我跟他们讲,有一个法宝可以让你成为英雄,什么法宝?只有一个字,就是要忍。我就问他们忍无可忍要怎样?他们说忍无可忍就无须再忍。我当时就跟他们讲忍无可忍,还要再忍才是英雄。因为你忍不住,你就被坏习惯控制了,你已经是它的奴隶了,怎么还是英雄?当时这个小朋友他就讲,我正想打他,但是我突然想到老师讲的话,要忍人所不能忍,不能忍的时候还要能忍,我就把手收回来。于是我今天特别高兴,因为我当了一回真正的英雄。当时我把这篇日记也在全班读给大家听,结果「见人善,即思齐」,让同学们都相观而善,互相去学习别人的长处。那段时间果然班上的刑事案件就急遽下降,本来以前都忙于去当判官,每天都在那里审理案件,每天升堂开庭。后来这个明显打架愈来愈少,因为他们都开始转念,思想观念一转,行为就开始转变。因为他们都想当真正的英雄,而真正的英雄就是忍住自己,而不是去打败别人。
因为我跟他们讲,你打败别人的同时,败得最惨的就是你自己,因为你已经变成了坏习惯的奴隶,你已经不是英雄了。我们大大的去赞扬,这些忍住自己坏习惯的孩子,我们这种评价就会给全班导向,当时班上的气氛就变得很融合。所以我才知道小朋友很多的问题出现,都是因为没有给他们好的这些教育。当时有个小朋友他还来跟我讲到,因为我们讲「恻隐之心,人之端也」。我记得当时我们班上,打架最厉害的一个孩子,那个孩子他本来每天的心思,都在打架上面。当我们把仁爱的心、孝顺的心传递开以后,我就常常在办公室会遇到这些孩子,在街上捡到流浪狗,或者在路上捡到小鸟就拿过来,拿到我这里,让我给牠养。
我们教室里曾经出现着,小朋友在听课,这个狗就在教室里走来走去的散步,这些小朋友也觉得很自在。因为我跟他们讲,这个狗是在考验你们上课专不专心,你愈专心就给小狗也就做很好的榜样。那个上课比其它的时候更专注,没有孩子去开小差。当时有一只小狗,小朋友在一条阴沟里面捡到一只狗,当时全部的小朋友就去把这个狗,先用热水洗了一个澡,洗完澡他们又去找了个盒子用稻草铺起来,再把牠送到办公室。一下课,我就发现很有趣的现象,班上最调皮的这些孩子,就是以前下课就去打闹的这些小朋友,反而现在一下课,就到办公室来看望这只狗,就围在那里。而且我看到是最调皮的孩子,把自己的牛奶拿过来,一滴一滴的喂这只小狗吃。我当时看了就很感动,就感受到不是孩子不好教,真是这样。当他打架的时候,是他没有感受过仁爱的那种平静的喜悦,他没有感受过。当他这种仁爱心唤醒的时候,我们看到的就是非常柔和的,这样子的一个孩子在我们面前。
曾经还有个小朋友,他捡了一只鸟过来给我,那只鸟刚刚从蛋里孵出来,就从巢里掉下来。因为我们讲要仁爱,我们自己一定是以身作则,所以那只鸟我放到办公室,牠就到处扑牠的翅膀,翅膀没有长满了又飞不起来,牠一扑就会从桌子掉到地上,我又怕其它人踩到牠。我要上课了,我就只能把牠捧在手上,那一堂课我就捧着这只鸟,上了一堂课,这个鸟还时不时叫一声,我就感觉到原来上课也是可以这么快乐。上完这堂课,我就把这只鸟,问全班哪位同学可以认养。班上就有个孩子,成绩很不好的一个孩子,就主动来说他要养。我就把这只鸟递给他,捧给他,正好我就想起来,这个孩子每天写日记,都写同样的一句话,每天都这样,已经写了一个多月了。他怎么写?他说早上我吃了早饭,高高兴兴的上学了;中午,我高高兴兴的回家。每天都这样写,没有任何改变。
正好这个时候我把小鸟给他,我就跟他讲,你能不能每天记录一下,小鸟吃了哪些东西,牠长了几条羽毛,你都写一下,写给老师,让我了解一下。从那以后,这个孩子他的日记,就开始变得愈来愈多,他就开始明白日记可以记这个,他没有压力。就有一天他日记就写到,「老师,今天这只小鸟已经羽毛长满了,我把牠放了,我很高兴。」我当时我也很高兴,我说你做得很好,把小鸟已经养得牠已经可以飞了。因为他还讲,我想牠终于可以去找牠的妈妈了。那孩子很快乐,过了两天他又写,老师,今天我放的那只小鸟回来看我了,还对我笑。我想请问各位老师,我们有没有见过小鸟对我们笑?有没有见过小狗、小猫对我们笑?好像没有。我当时就很好奇,我就跑去问他,你怎么知道是你放的那只鸟?孩子就跟我说,老师,我看牠的眼睛我就知道是那只鸟。我当时觉得很奇怪,后来我又问他,那你怎么感觉到牠在对你笑?小鸟笑是什么样子?这个孩子他也很认真的跟我讲,老师,我看牠的眼睛,我就知道牠在对我笑。
所以当时我就很惭愧,我有没有在这生命当中去体会过,万事万物的那种笑容?他为什么能够感受到小鸟的笑?那是因为孩子在用心体会,他不是用眼睛看的,他是用心去感受的。那天这个孩子给了我很深刻的教导,那天我骑着车回家,在路上我就使劲的看,这些树有没有对我笑?我就发现真是这样,一个人的心境改变了,周围的环境就开始发生变化。我那天心情非常愉快,因为我真的感受到每棵树都在对我微笑。所以我们才感受到,世界仍然是那一个世界,我们的心变了,周围的环境好像就开始变化。当时我所感受到的是孩子他们一教,就立刻可以去做,而且他们一做就会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了以后去做,就会这样的快乐。
曾经我们在接受一次采访,主持人问我,现在很多孩子学得很苦,为什么你的孩子学得很乐。我当时我就觉得很奇怪,我说学习本来就是快乐的,因为孔老夫子在《论语》里面,第一句话就讲「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为什么现在的孩子不乐?因为第一个学了以后没有时习之,不去做,学习都是为了一个分数,都是为了一次应付,他怎么能够快乐?另外学的到底是什么?我们先教孩子做人,先教孩子认真的态度,孩子不光是学得快乐,而且能学得很好。所以在整个一年的过程实践当中,我去到了两个学校,第一个是在庐江汤池一个学校,有七十四个孩子的一个班级。这个班当时是全校成绩最差、纪律最差,都不好的一个班,换了几个班主任。我们带他们四个月,孩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光是行为、习惯的变化,而且学习成绩也变化很大。当时他们在就是四个月以后,学习成绩在那个学区,上升了六个名次。我就觉得我并没有花更多的时间,教他们如何来背书,如何来写作业。但是因为孩子的恭敬心起来、孝心起来,他学习的动力都不一样,所以他们整个学习都开始变。
第二个是我到了山东,也是个学校,整个是回族的孩子。这个学校刚刚也跟大家报告,没有老师愿意去,仅仅一个月也是发生这样的变化。所以我们在整个过程,愈来愈让我感受到,人是可以教得好的。我们有足够的信心能够把所有的孩子教好,因为中国有五千年的智慧,它已经呈现出来的是五千年的方法,五千年的效果。所以我们沿着老祖宗这样的足迹去教,一定能够把孩子教好。所以接下来在明天、还有后天的课程,我会继续向各位长辈和老师具体的会报,在这两个学校里面,是怎样来具体落实《弟子规》,具体把《弟子规》怎样结合我们的课程,来教学的。今天先和大家分享到这里,谢谢各位长辈,各位老师。
马来西亚师资培训课程—爱心伴孩子成长
肖陈颖老师
(第三集)
2007/12/18 马来西亚金马皇宫酒店
档名:52-263-02
像刚刚马老师讲到的,昨天晚上我感受到的,是有一首歌一直在我耳边回荡,一直到今天早上,这个歌声还一直在耳边响起来,就是那首「儿行千里」。不知道为什么,有段歌词不断的在我脑海里重现,「千里的路还一步没走,就看见眼泪在母亲的眼里」。所以就感受到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真是这样的,我们的老祖宗把这些好的教育的态度,好的方式都已经呈现给我们。所以在今天上课的时候我也在想,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当中,一直在提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还有教学方法。我仔细一想,发现在我们古圣先贤的典籍里面这些都有,昨天我们有提到教育的目标(从这里看出来我平时做事太少,连一个笔盖都打不开,这也是在给我考试。)
我常常会问同学什么是考试,我想这个名词,对我们校长和老师是最熟悉不过的。我也想请问我们各位长辈、各位老师,什么是考试?当时我就跟小朋友讲,在试卷上作答是一种考试,这种考试得到的是个分数。但事实上真正的考试,是在生活的每个当下,比如说刚刚这个笔打不开了,这就是给我的考试,接着这个笔又没有墨水,也是给我的考试。它在考我当这个笔打不开的时候,我会不会很慌张,会不会全身发抖,写不出来了怎么办?所以在每个当下,我们的心境就是最好的答卷。我们刚刚在讲到教育的目标,是为孩子一辈子的幸福负责任。昨天跟各位长辈沟通,幸福到底在哪里?其实幸福只在一念之间。我们的心境有没有感恩?有没有充满爱?所以在过程当中,感受到孩子不快乐原因,到底在哪里?
当时有个中学的同学学《弟子规》,他就问老师,《弟子规》到底教什么?我们老师就告诉他,《弟子规》学了以后能让你笑出来,因为你们现在笑不出来。为什么笑不出来?在家里不孝顺父母,每天跟父母冲突,你能笑得出来吗?在学校不恭敬老师,惹老师生气;跟同学打架,每天制造矛盾你笑得出来吗?走路跌跌撞撞,东西乱放,每天都找不到,找不到东西常常浪费自己的时间,你笑得出来吗?跟同学、跟朋友之间说话不守信用,你笑得出来吗?所以《弟子规》就是教孝的教育。因为它讲「入则孝」,告诉我们如何孝顺父母,在家里你如何笑得出来;「出则弟」,告诉我们在学校如何跟同学相处,教我们在学校怎样能笑得出来。接着「谨而信,泛爱众,亲仁,学文」,全部都是教我们怎样生活,怎样过幸福的日子。所以《弟子规》能够让我们的孩子,愈学愈快乐。
当然这种快乐,绝对不是把《弟子规》背下来,背下来没有办法影响到他的生活。另外我们还感受到,现在的孩子没有感恩心,当然不是全部,很多的孩子是这样。他们认为父母这样对我是应该的,所以觉得你不这样做反而不正常。当一个孩子没有感恩心,他一步一步在成长,一步一步在走向工作岗位的时候,他的心里只想着,你如何为我付出。每天没有去感受过,周围人对他的这种恩德,他每天都在索求,而有的时候求不到,他就会很苦。所以就感觉到现在的孩子,真要让他们幸福,一定要学会经营幸福人生的思想观念。而这些观念都是我们的老祖宗,很早就告诉我们,所以我们《三字经》上,第一句话就讲「人之初,性本善」,我们教育如果能够保持孩子这颗本善的心,这颗孝敬的心,孩子他的人生,真的可以愈走愈快乐。
在传统文化里面,教学的内容就是孟夫子讲的,人有四种心境,仁、义、礼、智这样的态度,仁昨天我们讲到。孟老夫子还讲「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就是讲一个人的学问的高低,到底是以什么来判断?不是以一个人的学历的高低,来评判一个人的学问。我们常常问小朋友一个问题,我们问他们说,大学毕业有没有学问?孩子们都会说大学毕业有学问。接着我又问他们,如果一个人大学毕业,但是不孝父母,他有没有学问?小朋友就愣在那里了。不孝父母没有学问,但是这个人又大学毕业,所以我们感受到的,一个人学问的高低,跟他的学历是没有关系的。因为一个人的学问在他的心境,所以评价一个人的学问,看他有没有这四种心境。看一个人学问的高低,是看他的孝心是在提升,还是在下堕?看他的羞耻心有没有提升?看他的恭敬心有没有时时在提升?还要看他的是非判断力有没有在提升?
昨天我们讲仁爱的心,是从孝心引发出来,所以我们到了学校都跟孩子讲孝。我想昨天各位老师听了这堂音乐课,也非常的感动,我们自己都如此的感动,不要说我们的孩子。曾经有个导演到庐江去采访,他就问我,「肖老师,你教的孩子都是小学生,能把他们教好;如果一个人已经成年了,已经二十多岁了,还可以教得好吗?」请问各位老师,如果一个人已经成年了,二十、三十,甚至四、五十岁了,还能教得好吗?我当时非常肯定的告诉他,一定可以教得好。他说你为什么这样肯定?我就跟他讲,我自己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因为我二十七岁才接触到圣贤的文化。在接触到传统文化以前,自己和现在的年轻人没有什么区别,我接受所有的这些西方的思想,我也接受这些很奇怪的、很怪异的,一些前卫的东西,我都能接受。后来学习了传统文化,才知道原来是以前不懂,人不学,不知道,所以我从来没有想过,我会来走上弘扬传统文化,这样的道路。
因为我从读书的时候,就像老师以前讲到的那样一个人,平生无大志只求六十分。以前我就是这样的想法,我觉得六十分就可以了,所以在我整个读书的过程得过一张奖状,是个长跑运动的一张奖状。大家看我像不像个运动员?我的体育是最差的,当时我的同学说,女子一千五百米跑步没有人报名,你去报!你报了只要你跑完了就得奖,因为没有人报名。所以我想我就去报,结果我去报,一报我的同学一看,说这个人体育这么差都敢报名,我们也要报,结果一下子就有很多人报名。当时记得我在跑的时候,我们学校的操场是两百米的,一圈一圈跑得我也是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到最后我看到所有的同学都在冲刺,我一看最后一圈了,所以我也又吸了一口气使劲往前跑。跑到要到终点的时候,我就听到一个声音跟我讲,说你还有一圈。最后我就在众目睽睽之下,慢慢的又跑了一圈,得了一张奖状叫「精神文明运动员」。这是我在读书的时候得到的一张奖状,其它的从来没有在学习上得过什么奖励。
以前看到古文就觉得很头疼,觉得这个背起来多难,一看到「子曰」,就把眉头皱到一起。但是现在为什么还有勇气来学习传统文化?因为我发现原来传统文化离我并不遥远,它并不是像我以前以为的那样,置之高阁,遥不可攀,不是那样。反而是每句都可以做到,每句都可以落实,并且哪怕是一句你落实了,当下就会快乐。所以那天有一个同学写一篇日记很有意思,因为我们圣贤人讲,一个心法就是反求诸己,我也给小朋友交流这样的心境。那一天班上有个孩子就写这样一篇日记,他说今天我走到路上,一不小心就被天上小鸟掉下来一块屎,掉到我的脸上,我非常的生气。我冲回家,一路走,一路就在生这个小鸟的气,到了家里把脸洗干净。我突然想到反求诸己,于是我想小鸟为什么会把屎拉到我的脸上,没有拉到别人的脸上?因为我们告诉孩子人生没有偶然,所有的事情都有前因后果。所以这个小朋友一想,他本来生气,他就笑起来,因为他想到一定是我以前拿弹弓打过鸟。我打人家,人家现在只是拉了一泡屎在我的脸上,已经对我非常的宽容。所以他这样一想起来,这个气一下子就没有了,反而觉得还很快乐,觉得自己以后不可以再欺负小鸟。
所以我们感受到哪怕是一句教导,我们当下去做,当下就可以幸福。所以在我们给孩子教孝的过程当中,感受到的是孩子在行孝的过程非常的快乐。比如说那一次我们讲,好吃的东西你会给谁?我们问小朋友当你拿到,因为我们教孩子写毛笔字,写书法课,书法课就设有奖项,比如说净手奖,就是整个书法课完成以后,墨水没有弄到自己的手上,那自己的手干干净净,就叫净手奖。净手奖我们就给孩子奖励,发花生给他,把花生发给他,第二天我们就会问,问孩子花生都给谁了?谁吃了?小朋友也都很诚实,有个孩子站起来说,我马上就把它吃了,有的孩子就说我拿回家给妹妹吃了,也有同学讲我给了爸爸妈妈吃。有的时候我们还会奖励一些糖果,当时有个孩子他就把糖果拿到以后,就吃掉了。那有个小朋友他就写了一篇日记,他说我拿到糖果的时候很想吃,但是我一想到糖果要「长者先,幼者后」,要给妈妈吃。所以我拿回家,我拿给我的爸爸吃,爸爸说不吃,我又拿给妈妈,妈妈也说不吃,你吃就好了。我就跟妈妈讲,你想成全我当一个孝子,就请你把它吃掉。妈妈也很有智慧,就把这个糖吃了。
所以第二天我们就在全班,问同学一个问题,我们当时就说,请问各位小朋友,糖果自己吃了能甜多久?如果把糖果给妈妈吃能甜多久?糖果自己吃了,只是舌头满足一下自己的欲望而已,甜过舌头以后就不会再甜了。但是如果给妈妈吃,这个甜是发自内心的甜,那会甜一辈子。所以当时我跟小朋友讲,你们要有明智的抉择,一颗糖可以甜一阵子,也可以让你甜一辈子,你自己选择,你想要它甜多久。所以后来我们的小朋友拿到好吃的,都拿回家给妈妈吃,给奶奶吃。他们写回来的日记都这样讲,我真的感受到原来孝顺父母很快乐,原来忍住自己的欲望,把糖果给妈妈吃,我心里很甜。所以我们在把孝心启发孩子的时候,孩子真正能感受到,人生的这种快乐和喜悦。而这种喜悦将伴随孩子他这一辈子,这种是真正能够利益到孩子一生的教育。另外这个义,义是在孟夫子讲「羞恶之心,义之端也」,就是要让孩子有羞耻之心。当时我们班有个小朋友他就也是写日记,就写到今天我的爸爸出差回来,我冲过去就接过了爸爸手中的糖果,然后回到沙发上,我就吃起来。但是我突然看见我的姊姊,接过的是爸爸的皮箱,我很惭愧。我当时看到这篇日记,我觉得这个孩子,他已经在提升他的道德学问,因为他的羞耻心生起来。为什么这样讲?因为这个动作,这个孩子已经做了很久,每次爸爸回家,他都是去接过糖果,然后吃起来,没有觉得这样不对。但是因为我们有教孩子怎样孝顺父母,所以他开始反省自己,看到姊姊接过皮箱的时候,他感受到的是自己只看到了自己的糖果,而没有看到爸爸的辛劳,而姊姊却是看到父亲在外奔波的辛劳。他有学习他就会有反省,会去反思,所以生起了这颗羞耻的心,他说我很惭愧。
当时我们在跟很多家长沟通,家长就很着急,他说那我出差回家难道不能给孩子带糖果吗?其实不在于带不带糖果,我们在教孩子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心境的引导。如果这个时候妈妈跟孩子讲,你看爸爸出差在外每天如此辛劳,但是他仍然不忘记你这个女儿,爸爸在外面给你买礼物回来。你接过的不是爸爸的礼物,接过的是爸爸的那分爱子之心。所以我们感受到一个孩子,他如果从小没有教他,他每次见到父亲,可能就开始想,你今天又带什么东西给我,如果不满意,他还很生气。那天我听到蔡老师讲,说在我们小时候有一个玩具,我们都会很珍惜。为什么?因为看到玩具,我们看到的不是玩具有多少价格,而是看到它的价值,它的背后是父母对我们的那分关爱。所以当时我们还跟家长沟通到,一个孩子要有羞耻心,一定要首先有是非的判断力,他要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那要让孩子有判断力,首先我们自己要有这种谨慎的判断力,昨天周老师也跟各位老师有讲到。
当时我在一个学校的门口,看到一个两岁的孩子,昨天是不是有讲到?这个孩子在学校门口耍赖、打滚,不愿意跟妈妈回家。但是母亲掏出了一颗糖,这个孩子立刻就跟妈妈回家了。他妈妈问他说你想不想吃糖?想吃糖就跟我回家,孩子很听话。那我每次讲这个事情的时候,很多家长都面带会心的微笑,我知道一定很多的家长这样的在做。但是我们有没有静下心来,去体会一下孩子听话了,他听的是谁的话?听妈妈的话,还是听糖的话?曾经有个母亲也是跟我们讲,我的女儿很懒惰,我后来就学了一本书籍非常的有效,这个书上告诉我,给所有的家务活标价,她说我的女儿立刻变得很勤快。比如说洗一件衣服两块钱,擦一双皮鞋给一块钱,我的女儿这个一下子就变得勤劳起来。但是勤劳了一星期,有天我回家很累了,我在沙发上躺着,就叫女儿说,女儿,帮妈妈把洗衣机里的衣服晾一下,妈妈给你两块钱,这个女儿连走都没有走出房间的门,就在里面回了一句话,跟她妈妈说,「妈妈,今天我也很累,这两块钱我不赚了。」
我们感受到真正的教育,要静下心来去思考,孩子做了一件事情,他的动力到底来自于哪里?是「父母呼,应勿缓」,还是糖糖呼应勿缓?是父母呼应勿缓,还是两块钱呼应勿缓?那是完全不一样的。同样是做了,但是我们的教育这个孩子的心境,到底往哪个方向在走?已经完全不同了。所以当时我这样一讲,很多家长他也非常的谨慎。曾经我们班有个小朋友,写了一篇日记,他写到今天我的同桌找我借橡皮,我立刻就借给了他。这个同学做得好不好?一个人做的事情好,还是不好,最根本的不是看他外在的动作,更要看他当下的心境。他接下来就写,因为我想到下一次我找他借,他也会借给我。这个同学借橡皮给他的同桌,是出于怎样的心境?我一看就觉得很有意思,我就问他一句话,请问你的同桌不借给你,你还会借给他吗?所以从这个方向我们去体会,人与人的交往,绝对不是利益的交换。在这样一个细微的地方,我们也能去引导孩子,把他已经走偏的人生道路,重新给他拉到正道上来。因为借东西不在表面的一个动作而已,同样是借,但是如果我是出于我的本分,我是同学应该关爱我的同桌,是出于这样的心境借给同学。还是想到我借了,下次你会来还给我,这样利害心的人生和道义心的人生,是完全不一样的。
所以当时我跟小朋友讲,人与人的关系,我们可以去体会一下,一般有四种,一种是「以利相交,利尽则交疏;以势相交,势倾则交绝;以色相交,华落而爱渝;以道相交,天荒而地老」。以利相交,如果是以利害关系相交往的朋友,朋友以利而来也将以利而去。这个道理我想不用讲,非常的简单,人与人不管怎么的关系都是一样。比如说我们讲君臣关系,就是领导和员工,如果是以利相交,那这个员工因为我们的工资开得很高而来,他可以因为更高的工资就走了。如果是朋友之间的交往,是建立在互相有利的关系上,那「利尽则交疏」,这个利益一旦没有了,交往也会疏远。
「以势相交,势倾则交绝」,如果一个人因为我们的权势很高,地位很高,很多人就可能巴结。巴结来的这些人,「势倾则交绝」,一旦这个地位没有了,权力没有了,这些人也都不见了,因为这种交往,并不是建立在正道的道路上面。「以色相交,华落而爱渝」,如果我们一个女子长得花容月貌很美,如果这样的男士是冲着色,冲着外貌而来的,那「花落而爱渝」,一旦脸色多了几根皱纹了,或者岁月不留情,容貌不像以前那么美了,那这个男士也将变心。因为当时他就是冲着年轻貌美来的,当他看到更年轻貌美的,他可能心也就跑到另外的地方去。所以唯有「以道相交,天荒而地老」,道义相交的朋友,那是愈久关系愈好,愈久觉得这种浓浓的情义,在心里一想起来都会很温暖。所以我们从小如果教给孩子,这样正确的判断力,让孩子去明辨,我与人的交往到底是怎样,我如何能够交到道义的朋友?
当时我们跟小朋友讲,如何能够交到道义的朋友?经典里面有句话叫「方以类聚,物以群分」。我们想要交到有道义的朋友,首先你问一问你自己,你是怎样的一个人?你是以怎样的心境在交朋友?你都以利害关系去交往,那你交来的朋友一定也是跟你一样,也是以利害关系来的。要让孩子从小有道义这样的态度,在家里就要教他,因为道德的根本还是孝道,还是这颗孝心。所以我们在跟家长交流,就会跟家长提到,家里就是教孝道最好的地方,就是教孩子判断力最好的地方。如果我们家里都在谈利,都在谈利害,都是在谈你做了一个工作给你多少钱,我们在教孩子什么?我们在教孩子跟母亲,你都是用利益相交。所以现在为什么很多的孩子为了钱,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六亲不认。都是我们自己,从小有没有把正确的态度告诉给孩子?这个判断力非常的重要,它是真正的智慧。所以有这样的判断力,我们的孩子他才会真正生起,我们刚刚讲的羞耻之心。因为他要明白了哪些是对的,哪些是不对的,那他做不对的事情,他才会觉得不好意思。
当时有个家长就说,那这些很细微的地方,我怎么能够感受,我怎么会知道?我们就跟这个家长讲,正确的判断力到底来自于哪里?一个孩子他从小他生出来,他就在看、就在听,判断力就在生活的点点滴滴就在教给他了。比如说一个小还抱在妈妈怀里,不小心打了妈妈一下,我们这个时候,母亲的态度应该是怎样的?如果这个时候妈妈仍然一笑,笑着对宝宝说,「宝宝,你手的力气原来这么大。」那这么一笑我们教给孩子的是什么?孩子会觉得原来打妈妈,妈妈会笑,这个判断力就教给他了。很多家长跟我说,我的儿子他很小他懂什么?但是我们去体会古人讲的一句话,「三岁看八十」,一个孩子正确的判断力,在他三岁以前可以全部都教给他,他都在看,都在学习。如果这个时候孩子不小心打了我们一下,我们哪怕是拉着他的小手,严肃的告诉他,「这是不对的。」在他的小手上打他两下,以示警告。这个时候孩子就知道,原来打妈妈是不对的,他下次不会再这样做。这些细微的判断力随时随地都在教。
那当时有个父亲跟我们的老师讲,你不知道我的儿子可聪明了,为什么?有一天我的儿子找我要两块钱。因为人民币面值有一种就是一张两块的,也有一块的面值一张。当时他说我就给了他一张两块的钱,我的儿子就说爸爸,我要的是两张一块的。这个爸爸觉得很奇怪,一张两块和两张一块不是一样的吗?他的儿子说不是这样的,爸爸,我们学校有个奖项可以给班级加分,叫拾金不昧奖。捡到钱的去交功,就会给班上加分,你给我一张两块的,我只能交一次加一分;但是你给我两张一块的,我可以去交两次,给我们班加两分。他的爸爸觉得我的儿子很聪明。请问各位老师他到底聪不聪明?如果我们没有正确的判断力,可能还会觉得这个孩子很热爱集体。所以我们要去从一个孩子行为的背后,更关注的是他的这颗心。
所以学问之道没有其它的,首先要看他的心,请问大家为什么孩子想去给班上加分?因为加了分能得到老师的表扬。他要的是什么?要的是名,他要的是自私自利的名,要的是老师的表扬,所以他这颗心已经走偏了。但是他的父亲,不但没看到孩子的心境,有没有在人生的正道上,反而还去赞叹儿子的言行。所以这个孩子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当他走向工作岗位的时候,他的心思都会去动哪方面的脑筋?为了名、为了利他可以不择手段,他可以用欺骗,他已经不诚实了。所以我们更多的去关注孩子的心境,我们的教育就感受到,孩子都开始回归到真实的自己,而不是做个表面给老师看。所以每次我在引导小朋友的时候,我都会跟他们讲,你不用骗老师,没有任何的意义,你摸着自己的良心,问你自己的良心就好。因为一个人真实的学问,不是用表面做出来的,就在这颗心而已。我们常常也会去思考,一个孩子考试,刚刚我们讲什么是考试?考试的高分背后,他的心境到底是进,还是在退?他的孝心在提升,还是在下降?他的仁爱心有没有在考试的背后得到提升?这才是真正教育的关键。不在于表面的分数,而更在于分数背后他的那颗心境。
当时我在带班的时候,有一次发考卷,发现全班的同学非常的紧张,我当时就把这卷子放下。因为我发现孩子的心境,已经全部都在往后退,因为他们没有一个正确的态度,来面对考试的结果。所以我把卷子没有发下去之前,我就跟小朋友讲什么是考试?考试有两种,一种是在试卷上作答,这是一种考试。还有一种考试,就是我们面对每个结果,我们当下的心境是什么?这是真实的你人生的答卷,这个答卷真的将影响你一辈子。怎么讲?比如说我们拿到一个试卷,这个分数比我预计的要高,我当下是什么心境?我有骄傲吗?有得意吗?侥幸吗?当我拿到这个分数比我预计的要低,我又是什么心境?我会难过吗?沮丧吗?甚至一蹶不振吗?甚至难以接受,觉得人生已经走到了绝路上。我看到现在很多的孩子,因为没有正确的面对每个结果,他甚至可以走向把自己的生命结束,都有可能。我不知道我们马来西亚有没有这样的孩子?
因为我在大陆这边,祖国大陆看到这样的报导,一个孩子因为分数没有考好,他可以从楼上跳下来,结束他宝贵年轻的生命,他可以不顾父母,不顾所有亲人对他的养育,可以跳下来。为什么?因为我们教育的目标,定格在一张试卷上面,而没有定格在孩子的心境上面。他在考试的一次一次的过程当中,他的心境是一降再降,每次都是对他沉重的打击,并没有磨炼他真正的意志,没有正确的心态去面对。所以当时我就跟这些小朋友讲,如果考得不好,你会沮丧难过吗?另外面对同桌的分数,你又是怎样的心境?见到同桌比我好,你会嫉妒吗?你会心里想着:等着瞧,下次我一定超过你吗?面对我的同桌比我的分数低,我又是怎样的心境?我会不会瞧不起他?甚至拿着卷子到同学面前抖两下,「你看,我都没复习,我就能考这样。」那面对班上第一名的同学,你又是怎样的心境?你会把他当作一个目标,使劲超过他吗?面对班上成绩最不好的同学,你又是怎样的心境?你会不会瞧不起他?
所以我会跟孩子讲,正确的心境是什么?当我考得好的时候,我是怎样的态度,我考得很好,我只有一个态度仍然是仁爱之心。这个仁是想到自己,就想到别人,我们会立刻去感受到,还有些同学没有考好,我现在考得好,我的心境就是总结经验,我总结经验的目的为了帮助同学。这个心境跟做事情是一样的,我成功的时候,我的心境也是这样。我可不可以总结经验,把我的经验分享给更多的人,让他们也能像我一样获得成功,那我们这一次的成功有价值。当我在考试当中失败的时候,我正确的心境应该是怎样?从结果找原因。如果我成功了,我的态度,就是总结经验帮助别人;如果我这次考试考得不好,或者这件事情我做失败了,我当下我只有一个态度,从结果找原因。考得不好是结果,原因在哪里?我在结果上烦恼忧虑,没有任何帮助。但是如果我把原因找出来,帮助自己也可以同时帮助别人,助己又可以助人。所以考得不好也没有关系。
那我们面对同学的分数,我们以什么样的心境?同学比我们好,我们只有个态度,就是「见人善,即思齐」;「人所能,勿轻訾」。《弟子规》上讲「人所能,勿轻訾」,别人有能力别人好,第一个态度不嫉妒,不是去嫉妒别人。第二个态度「见人善,即思齐」,见到别人做得好的地方,我们就去学习。所以看到别人考得好,我们要善于学,从哪里学?当时我就跟同学讲到,他考得好是结果,原因在哪里?我当时给他们做了个比喻,比如说一个同学他考试很成功,就像他得到了一个大西瓜。我也想得大西瓜我怎么办?你看别人种瓜得瓜,那你要去播种,你要播种同样的种子,你也能有同样的收成。你现在在种豆,你要想得到西瓜,那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会让小朋友去观察,同学是怎样学习的,你去看一看。别人考得好的,平时的作业他是怎么做的?他对老师是怎样的态度?对学习、对父母又是怎样的态度?往往我们看到很多孩子,考得成绩好的,人缘也很好的,这样的孩子,往往都是在家里孝顺父母,很多都是这样。所以你要从孝顺父母开始,启发你的孝心,孝心是永恒的动力。孝心是一个孩子做任何事情永恒的动力,一个孩子如果有孝心,他可以发觉他各方面的能力。所以见到别人考得好,不嫉妒;见到别人考得不好,我们也生起这颗仁爱的心。见到别人不好,我们就想我如何去帮助他,「己有能,勿自私」,自己有能力不要自私,把我的能力告诉给我的同学,让大家都共同进步。
所以我们看到所有的孩子,我当时把试卷在发下去的时候,他们的表情,那种状态就完全不一样。我让孩子没有直接的改错题,而是让他们写出试卷分析。试卷分析怎么写?三点,第一个我错的题,我让孩子写出错题是什么,把它写出来。第二点找原因,题目写错了原因在哪里?你的原因要找出来,并且原因要找到你的态度上,错题是个结果,第二找原因,把原因找出来。第三找方法,我要怎样改进避免以后出现同样的错误,这个原因一定要找到根本,根本其实都在态度上。一个孩子学得不好,我们仔细去看一看,现在没有哪个孩子他的脑子不灵活,都很灵活。为什么学不好?都是没有正确的学习的态度。所以原因找到自己的态度上,方法也从自己的态度上下手去改。那比如说很多孩子就找出原因,他说我是粗心大意,怎样能够改进自己粗心的态度?不是在写作业,一个孩子粗心,绝对不是在写作业的时候才粗心,而是在他生活的点点滴滴他都会粗心,所以要改也是要改到点点滴滴的地方。
比如说写作业的时候认真,做每件事情也都认真,那你的粗心才能改过来。「置冠服,有定位」开始,从你穿衣服开始,从梳头发开始。所以我们就教孩子如何洗脸、如何刷牙、如何梳头、如何洗手,这些我们都教。那在教的时候孩子都学得很快乐,因为他们发现原来梳头、洗脸、穿衣服,都有学问,都可以调自己的一颗心。因为学问之道就在这颗心上,梳头也能看出你的一颗心,你的心有没有恭敬,恭敬你自己的形相,也是恭敬别人。那你穿鞋有没有把鞋带系得很好,有没有把你的鞋子擦得很干净,也是在培养你的恭敬心,你细致的态度都是在生活的点滴当中。所以让孩子把这个方法找出来,我们有这样的态度来面对一次考试,同样孩子如果学会了这样的态度,他可以用这样的态度,去面对生活的每件事。比如说他以后到了一个公司,如果这件事情做得很好,他会去总结经验争取下次做到更好。如果这件事情没有做好,他也不会去懊恼,他会去找原因,并且找方法解决问题,这也是我们古人做事情的一个态度。
马来西亚师资培训课程—爱心伴孩子成长
肖陈颖老师
(第四集)
2007/12/18 马来西亚金马皇宫酒店
档名:52-263-02
我当时听到一件事情,中国有一套书非常的好,叫《五种遗规》。《五种仪规》是由清代的叫陈弘谋先生,一个大儒他编写的,他收集编撰的。那当时陈弘谋先生非常的有德行,他到很多地方做官,曾经有一次他就被派到一个地方去上任。上任的时候就发现,前任的官员留了一千多桩余案没有审理,就给他留下来。这个时候,他第一个态度就是解决问题,并没有抱怨,没有说你看你这个当官的怎么当的,居然有一千多桩案子没审,他没有这样去抱怨过。反而立刻着手就开始调查研究,并且解决问题,问题解决以后,他就开始找原因。他想到原因是什么?因为当地没有受过教育,所以常常有诉讼的案件,邻里之间经常打架,经常吵架。他想如何来改进?他就找方法,因为他发现根本原因,在于人不学,不知道。所以就写了后面有一本书,叫《训俗遗规》,他就把那本书写好了以后,广泛的去发给乡亲,后来这个地区被治理得非常的好。这是一种做事情的态度。
从一次的考试也能够教给孩子,如果一个孩子养成这样的态度和习惯,真的会让他受益一辈子,这才是真正理智的幸福人生的教育。当时第二天有一个孩子又写日记给我,他说老师,这次的考试我比上一次进步了十分,我很高兴。因为他的日记,我就第二天跟孩子讲什么是进步?也想请问我们各位老师,什么是进步?进步也有两种,一种是分数上的进步,但是更重要的,是你的心境有没有提升?所以当时我就问小朋友,因为跟孩子讲,要跟他讲得很具体,要不然他听不懂。我当时就问他们,比如这个同学他的分数进步了十分,但是因为这十分他骄傲了,他是进步,还是在退步?进退不在分数上,真正的进退仍然在你的心境上。但是同样的我们来看一下,如果一个孩子,他考试比上一次退步了五分,因为这五分他总结经验,提起理智的态度,他是在进步还是在退步?分数在退,但他的心境却是在进。所以进退不要问老师,进退也不要去跟同学比,因为你的进退就在你自己的心境上。
古人讲「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很多人说传统文化是很消极的。我们就会告诉他,不是这样,传统文化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他的进步是达到「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每天都可以提升「作新民」,每天都是新的。因为他的新不在一个表面,他的新是时时反观自己的内心,我的心境每天有没有提升?当我们引导孩子时时反观内心,老师就会变得愈来愈轻松。因为孩子不会做表面给老师看,我时时跟孩子讲,你们的进退你自己知道,你骗老师没有任何意义,所以进退只在一念之间,不在于你的分数。这样去引导,孩子就不会去跟同学比分数,而会跟自己比。我跟他们讲,你们只有一个目标,就是昨天的你,你有没有比你昨天进步?有,你就是进步的。因为每个人的状况会不一样,那我们跟别人比没有任何的意义。甚至我告诉孩子,每个人都是第一。
当时有同学,我跟他们讲到这点不太明白。我就跟他们做个比方,比如说一个闹钟,我们看到的是钟面两个指针而已,或者是三个时针、分针和秒针。这三颗指针是不是就是第一?如果没有背后一个一个的螺丝,一个一个的零件,这个三颗针它转不动的。所以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责,每个人做好当下的自己,你就是第一的。不在于要争着都要去当时针,都去当时针,没有人愿意做背后的零件,这个钟就走不动。所以没有人不是第一,每个孩子都可以做到第一,关键是你有没有把你当下的工作做好。你如果分配到任务是刷马桶,你可以刷马桶刷出第一。你如果任务是当领导,你可以当领导当到第一,没有区别的,因为你们的心境,你们的态度是第一的。所以工作不分高低贵贱,没有的,但是你的心境却有进退之间。所以我们在跟孩子引导的时候,时时让他反观自心。
当时还有个同学,我们也跟他们讲,如果一件事情,我们怎么去判断它是好事,还是坏事?一件事情做成功了是好事吗?其实跟孩子考了一百分是好事吗?是一个问题,更重要的,是看这一百分带给孩子的,是心灵的进步,还是他心灵的退步?如果一件成功的事情,提起的是孩子总结经验,它将是下一次更成功的阶梯。但是如果一个事情做成功了,我当下傲慢、得意洋洋,这件成功的事情,已经是下一次失败的预兆。但是同样的,如果一件事情做失败了,我因此奋发向上,总结果经验,那在这次失败的过程当中,已经在奠定下一次成功的基础。所以成功和失败并不代表好事和坏事,真正的好坏,在于我们如何的去面对每次的成功,以及每次的失败,我们如何去面对。心境有提升,这就是好事;如果心境在下堕,这就是坏事。怎样才能判断心境的提升?时时观照仁爱心有没有提升?恭敬心有没有提升?羞耻心有没有提升?判断力有没有提升?那这样的提升才是真正的提升。
当时我们班上有个同学考了第一名,九十六点五。她写了一篇日记,她写老师,我考了第一名,我回到家里,妈妈问我,妳要什么奖励?我跟妈妈讲,我什么都不要。但是我要了妈妈一句话,她说妈妈跟我讲说,女儿,妳真棒。这里面我们去体会,第一个孩子值得肯定的是,她没有要奖励,这是个进步。因为以前考试都有奖励,但是我们跟孩子讲,你考得好是应该的,因为要报父母之恩。但是这个孩子的话当中,我们也听出了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她说妈妈讲,女儿,妳真棒。这个孩子认为我考得好是谁的功劳?她认为是谁的功劳?个人的功劳而已。所以当时我也给她写了一段话,只问她一个问题,请问妳的九十六点五分的背后,有多少人的付出?那这个问题我没有直接去批评她,希望引起她的反思。这个孩子第二天,她写了一行字给我,她写到,老师,九十六点五分有妈妈的照顾,有老师的教导,还有同学的帮助。所以我告诉这个孩子,妳的分数、妳的成绩的背后,不是妳一个人的,绝对不是。所以我们有什么资格居功自傲,没有资格。
所以我们要从小给孩子一个态度,叫「让功于众」。如果成功,我们的态度就是要让功于众,因为成功不是我一个人的。我们每次的成功都离不开父母,离不开老师,离不开同仁,甚至离不开所有的万事万物对我们的成就。所以当时我跟这个小朋友一讲,她就觉得很惭愧,生起了羞耻之心。她自己感觉到,一开始还很想骄傲,我就问她没有老师的教导,妳能考第一名吗?没有父母的养育,妳都饿死了或者冻死了,没有衣服穿,没有东西吃,妳还有机会学习吗?没有。如果没有同学的帮助,可能妳也没有办法取得这样的成绩,所以这个成绩是属于我的,仅仅是一点点而已。在这些过程当中,不断的去启发、引导孩子生起一分孝心,生起孩子感恩的心,这样的成绩对他才是有意义,才是有帮助的。我们讲「学问之道无他」,所有的学问根本都在判断力,都在我们孩子有没有正确的判断力上。如果他有了正确的判断力,他就会有正确的心境生起来。所以根本都在孩子的这颗心境上面,心境的进退才是真正的进退。
在整个教学的内容,就是直指孩子的那颗心,那这是我们古人的经典告诉我们的。关于这个判断力,当时还有很多的孩子,写日记来问我问题。比如说那天就有小朋友来问我,老师,请问您为什么有的人聪明,有的人笨?我也想问各位长辈、各位老师,如果我们的孩子这样问我们,我们怎样回答?他问为什么有的人聪明,有的人笨?我并没有去回答,因为我当时也觉得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因为是这样,我在教学的时候遇到问题,我就拿出来全班讨论。我当时就把这个问题全班讨论,出乎我的意料,这些孩子他的回答让我很震撼。那个时候我们学了三个月的《弟子规》,这是四年级的孩子,第一个孩子举手站起来,他就跟我讲,「老师,人没有聪明和笨的区别,只有用心和不用心。」第二个孩子站起来,他说「老师,我也认为没有聪明和笨的人,只有认真和不认真。」我当时一听,我真的是觉得很震撼,因为他们只有四年级,所以让我感受到学经典的孩子,他是真正的长智慧,他是智而不是知识而已。他学到的是智能,不单单是知识和技能,他能够去辨别是非,能够去判断真伪。
当时我们就跟孩子讲,人生所有的问题一本《弟子规》可以解答。当你出现问题的时候,请你用心的读《弟子规》,我们这句话是不是讲得太过?因为这真的是我的一个体会,所有孩子的问题《弟子规》可以解答。比如说聪明和笨的问题,我就跟孩子们讲,我们拿出《弟子规》来看看,有没有在当中讲到聪明的人和笨的人?没有。但是《弟子规》最后一句话告诉我们什么?「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告诉我们所有的人都可以成圣成贤,那怎样成圣成贤?《弟子规》前面所有的部分,都是告诉我们如何成为一个圣贤人。从「父母呼,应勿缓」开始做,点点滴滴的做到,你就可以达到最后的结果,「圣与贤,可驯致」,并且当中还告诉我们方法。孩子为什么会觉得有的人聪明,有的人笨?他问这个问题的心境,是觉得有的同学会做事、会作题,但是有的事和题我自己不会做,所以他觉得这些会做的同学聪明,而我笨。
当时我就跟这些小朋友讲,这个聪明和笨只是暂时的,因为《弟子规》告诉我们,不要在结果上打转,这叫迷者畏果。一个人迷惑,很愚笨的人他考虑的角度就是结果,他在一件事情的结果上去打转,总是在一个结果上烦恼、不安、愤怒、恐惧,他都是在结果上面。但是一个觉者,觉就是我们讲觉悟的人,其实就是明白的人,做个明白人,那明白人干什么?找原因。把原因找出来,并且从原因上下手,就能够改变现在的结果。当时我就跟这些小朋友讲,他呈现出来的一个现象,好像他很能干,很会做事,是结果。我现在暂时不会做也是个结果,但是这个结果只是暂时的,它是可以改变的,通过你的努力可以改。而且《弟子规》告诉了你方法,什么方法?「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到别人有好的结果,即思齐,我可以向他学习;即使现在离得很远,以渐跻,只要我肯做,我也能一步一步的像他一样。比如说他很会作题是结果,原因是什么?上课专心听讲,不懂就不耻下问,问同学、问老师,好问。
那如果他很会做事是结果,比如说他很会管理班级是结果,原因在哪里?他很勇于承担,勇于练习。比如说扫地,他很会扫是结果原因在哪里?他扫得多,做得多,他有那颗为同学服务的心,所以他的能力是不断的在提升。而我现在是暂时落后,可能连个手绢都不会洗,也是结果,原因在哪里?有的女士讲除了洗脸和洗澡,我的手就没有碰过水,从来没有做过,你怎么会做?那不是你笨,关键看你有没有这颗心去学习。所以我们如果有学习的心境,每一刻都能提升我们的能力,也能达到同样的结果,所以人与人没有笨和聪明的区别,只有你用心和不用心,只有你肯做和不肯做。所以我们愈来愈体会,《弟子规》教给我们很多彻底的方法,让我们的孩子在每个境界当中,都能提升自己,提起自己的理智。他以后长大了,比如说到了公司,看到同事很能干,他不会羡慕,不会自卑,他也不会去嫉妒,不会去障碍别人。他只会回归到自己,我如何向他学习,这样的话,他的人生一定会愈走愈平坦。所以这才是真正幸福人生的教育。
当时还有些细微的地方,也感受到我们自己要先去学习。比如说有一次一个孩子也写了日记,他写到今天我给妈妈把衣服洗了,洗了以后,妈妈从外面干活回来,一看衣服已经被洗了,就问我是谁洗的?他说我没有承认是我洗的,因为我想当无名英雄。大家听一听,他是不是无名英雄?第一我也肯定他,你态度也很好,帮妈妈洗衣服。但是我要更多的去关照,无名英雄是什么意义?无名英雄是心里没有想得到表扬,这样心境才叫无名英雄,而不是不讲那叫无名英雄。我当时跟他讲,你的心里想当无名英雄,已经有名了。大家思考一下是不是这样?他的心里已经有名了,所以有名和无名不在外,所有的东西都在我们的自心。时时引导孩子反观你的内心,反观我们自己,有没有这样真正求学问的态度,没有任何这些名利这种污染,没有这些东西,就是一颗真诚的心。我帮妈妈洗衣服那是应该的,妈妈问我,我可以讲,我讲出来但是我不是为了得到母亲的赞叹,你才是真正的无名英雄。而不是我故意不讲,心里还在想要跟老师说,老师可以表扬我,那已经是名利心在洗衣服,不是孝心在洗衣服。
所以这些细微的地方,我们常常都会看到,孩子会呈现出来。如果我们有这种判断力,就能够把孩子当下导正,时时去观照做这件事情的动力。一个孩子做一件事情的动力,只有两个方面,我们把握住这就能够很明白,第一个就是孝心,出于仁义礼智的这种态度去做一件事情,觉得我是应该做的。除了这样的心境,就是另外一种心境,名利心、交换的心,觉得我做这件事情是有回报的,要图交换的。我们也常常感受到,我们自己做事情的动力是什么?我是以名利的交换来做一件事,还是完全无求的,完全无私的,觉得这就是我应该做的,做一个人的本分应该做的事情。所以当我们不断的去反思的时候,孩子他们也就开始愈来愈回归到提升心境,提升真实的学问当中来。那这样我们才能够明确的去判断一个人,到底有没有学问。因为学问跟他的外貌无关,跟他有没有穿名牌的衣服无关,跟他有多高的学历也无关,关键在于他的那颗存心。所以我们才感受到古人教学的这种智慧,教学的内容,教的都是直指这颗心。
除了教学的内容、教学的方法,我们古代的经典也有提到,怎样来教导孩子的这些方法。昨天靳老师在上音乐课的时候,提到一本最早的经典叫《礼记》。那昨天靳老师提到的是《礼记.乐记》,《礼记》里面还有一篇,是专门针对教学的叫《礼记.学记》。这个「学记」里面就写得非常清楚,一个人,一个老师和一个孩子如何来教、如何来学。当时就写到有四种方法,一个是「禁于未发」,我们随时都在考试。《礼记.学记》里面讲到教学的四种方法,《礼记.学记》里面讲到「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讲到四种教学的方法,第一种预防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在没有发生之前先预防。因为我们古人学习都是相通的,我们周老师昨天有讲,中医也是一样,真正医术很高的人,他在病没有发之前,病发之前就可以预防。等发出来再去救已经晚了,所以我们古人教导孩子的时候非常的谨慎。
昨天周老师也有讲到胎教,从胎教开始教,这就是禁于未发。这个孩子出生以后,我有一次看到一篇记载,觉得非常的感动,为什么?因为古人处处都是教学。当时讲到一个读书人的母亲,这个读书人被诬陷,关进了监狱,他的母亲做了菜就送进去,母亲没有去。这个读书人一见到这盘菜就哭起来,他一看就说我知道这是母亲做的。别人就问他为什么?他说因为我的母亲,从小给我做的菜,切菜,像那种一条一条的菜,每一条都切的一寸长,不会长也不会短,整整齐齐切一寸。为什么要把这个菜切到一寸长?是想教导孩子与人应对要有分寸。他说我的母亲切的肉,每一块都是切得方方正正的,没有不方的,因为母亲要教导我,做人要方方正正。我当时一听觉得很震撼,所以讲闺阃乃出圣贤之地,圣人是母亲教出来的,因为他的母亲在切菜的时候都在教。
甚至于我们看到古代的建筑,因为我从安徽有个很有名的风景区叫西递,西递都是一些古建筑。当时我们老师有的就去那边,看到这个门上面画了一把扇子,前门画了一把扇子,什么意思?扇和什么同音?和善,善良的善。它是要告诉人,推开门,出门就要行善;后门画了一片叶子,告诉落叶归根。一进门,因为很多的这种建筑都是这样,我们看到古建筑,中国传统的建筑,一进一个门,它的门口有个屏风,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印象?有屏风,什么意思?不露内秀。告诉我们一个人要内敛,不要张狂,爱是不自夸,不张狂,所以一个屏风把里面挡起来,要迂回才能看到房间的内部。那一进去,一般这种建筑一边会放个花瓶,这边会放个镜子,它告诉我们什么?保持平静。随时心地要平静,我们看到这些感受到的,就是中国老祖宗的那种教育无处不在。衣食住行全部都是教育,点点滴滴都在教孩子,我们的孩子在这样的环境当中成长起来,三岁看八十,他一定能够扎下他人生的根基。所以这些都是在禁于未发。
在我们学校当中如何来落实预防法?如何来预防?我当时接班的时候面对孩子,因为我会想到他们上课,很多孩子会玩东西。所以禁于未发,把这些不好的东西给他去掉,所以当时我对孩子的要求桌面怎么放?我跟他们讲桌面的要求是一本书。如果我要写作业,我会告诉你再加个本子,一枝笔、一个橡皮,其它东西全部收到书包里。为什么要这样?因为现在很多,包括文具盒都是玩具,我们把不好的缘给它断掉。这个缘,我们做个比喻,因就像一颗种子种下去,缘就是阳光、空气和水份。种子遇到水份,遇到阳光它就会发芽,然后它会结成果实。如果没有遇到这些阳光,没有遇到水份,这个种子不会发芽。所以一个孩子他很好玩,他现在有这种贪玩的心,是有这个种子在这里。我们首先禁于未发,面对他现有的状况,我们可以做的是把它的缘断掉,不好的缘断掉,让不好的种子不要发出来。当时我每一节课上课,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检查教室,我会巡视一周。
那我们讲教学有言教、身教和境教,我首先跟孩子讲道理,讲清楚「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上课以前先做到房室要清洁干净。所以我就跟小朋友讲书本怎么放,我全部都会教,放到统一的位置,笔都放到书的旁边。其它多余的东西全部都收进书包里,包括文具盒,书包都放好课桌,抽屉里面不留任何东西,我会一个一个的检查。我第一次讲完要去落实,要不然孩子就不会再去做,所以我每次我进教室,我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整理讲台。因为教室,不是每天我一个人在教,我走到教室的第一件事我先擦讲台的桌面。然后把粉笔,我们的粉笔,我不知道我们这边用什么?我们是用粉笔。粉笔的每颗粉笔我都会把它放得非常整齐,不可以乱,粉笔都给它放整齐,一条一条,拿两条放外面,要用的,粉笔用个小盒子装起来。书本全部都整整齐齐的,跟桌子齐平了放。
我在整理讲台的时候,请问各位老师,孩子在做什么?他们就开始整理自己的课桌。所以我发现教育真的很有意思,没有那么难,当我们去做,孩子就会做。所以当我整理完,当然不是全部的孩子都会立刻去做,我接下来再巡视教室一周。我这次去巡视我就不会用嘴巴再去讲,看到孩子书歪着放,或者是没有做好的,我就会开始去帮他做,我也不会去责怪他,我会去帮他做。书歪了,我会去帮它扶正,笔没有放好,我会去帮他拿出一枝笔,帮他把文具盒收到书包里。请问大家,我在帮一个孩子做的时候,其它的孩子在做什么?他们都开始检查自己的书本有没有放整齐。然后我巡视我还做第二件事情,就是捡垃圾,教室里如果有纸屑,我就会去捡。发现也是这样,我一弯腰就会有孩子弯腰,他们就都会去捡。
后来我还代课带一年级的品德课,一个星期只有两节。我去一年级带品德课,我就做这两件事,一进教室我就收拾讲桌,然后捡垃圾。因为那是个乡村的小学,卫生习惯也不太好,小朋友那教室也很脏、很乱。后来我发现就很有意思,虽然一个星期我只有两节课,但是一个月以后,我去这个教室,走到教室门口,我发现什么?本来这些孩子在教室里乱跑,看到我来了,立刻捡垃圾。甚至后来又过了一段时间,我走到教室就发现有孩子,只要是我上课,他会去整理讲桌。所以就感觉到教育很有意思,我们坚持做对的事情,孩子就会跟上来,没有去责怪,这个境教也就能够一点一滴的形成。
当时我跟这些小朋友,首先教他们如何放书,书本放好以后,接着我们要开始上课,所以上课小朋友会站起来跟老师问好。我不知道我们马来西亚有没有这样的习惯?他们站起来怎么问好?这些孩子站端正了,就开始说老师好,就是这样。我不知道我们的孩子会不会这样?那我从这问好当中,我体会到的是什么?孩子在问好的当下,他的心境是怎样的?是应付,是不恭敬的。所以我们教是教恭敬心,教恭敬心在点点滴滴都能教,当下他是应付的,我绝对不会让他延续下去。所以就从问好开始教,我就跟他们讲,因为跟小朋友讲不可以,现在虽然孩子还小,直接骂他,他也不高兴。我就跟他们举例子,我说比如说你在路上遇到你的同学,你怎么去给他问好?你会不会说圆圆,早上好。我这样一学,他们就会笑,因为这种语言不是发自内心的,我说你们跟同学讲话会不会跟他们说,可不可以借枝笔给我?他们就会笑。我说那你平时怎么说话?你一定会说可不可以借一枝笔给我?那你为什么跟老师问好,你要这样问?说明你应付,心不在焉,所以我说老师不接受这样的问好。他们就开始笑,那我说我们重来问一次,然后我请同学再来问好,他们就会改变。从问好都开始教,回归到真实的自己,「老师,早上好」,我说你们真诚的问好,老师可以接受。
那当时就有家长就问了,对孩子要求是不是太严?你这样孩子每天会不会很苦?我发现并不是这样。孩子在循着规矩做事,循着正道做人的时候他非常的快乐,并且老祖宗告诉我们一句话,我们的目标定在上,「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取法乎下,了无可得」。我们对孩子的要求在高位,可能做到的都会再降一个等级。如果我们本来就定位在说,我的孩子只要他不打架、不骂人,就可以了,最后将教出一无是处的孩子,了无可得。所以一开始,我们禁于末发的预防法,告诉我们慎于开始,开始的时候要非常的谨慎,每个当下要求要严格。「教不严,师之惰」,这个严,很多人说严了以后那孩子不是很怨吗?为什么古人的父亲严,但是孩子没有怨?所以根本还是回归到我们自己身上,我们严格是首先是自己做到,再要求孩子严格,孩子没有怨言,孩子不会有怨言。而我们自己没有做到,又要求孩子,孩子他才会生怨。所以禁于未发是我们严格的要求孩子,前提是首先我们严格要求自己。好,这个上半节课就先跟大家分享到这里,待会儿再和各位长辈、老师继续会报。好,谢谢各位老师。
马来西亚师资培训课程—爱心伴孩子成长
肖陈颖老师
(第五集)
2007/12/18 马来西亚金马皇宫酒店
档名:52-263-03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老师们请坐。以前我就听到词语叫夹道欢迎,不知道这个词语是什么感受。结果到了我们马来西亚,终于让我体会到原来夹道欢迎是这样,让我幼小的心灵很受震撼,觉得有点受之有愧,也是受之不起,因为自己做得非常的不够;我们这些长辈,有经验的前辈,还这样的鼓励,真的是非常的感恩大家,谢谢各位老师。
刚刚我们在谈到中国的古圣先贤,他们真的是留给了我们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教学的目标,很明确的教学目标,要经营孩子一辈子的幸福;最好的教学的内容,所有的教学都是关照孩子的那颗心境,而不会被外在的表现所迷惑;也给我们最好的教学的方法。在中国的一部书籍上面,叫《了凡四训》,是一个叫袁了凡的先生,他写的家庭的经验留给他的子孙。他就讲到,「不论一时而论久远,不论现行而论流弊,不论一身而论天下」。他讲到我们在看待一件事情的时候,要用这样长远的、开阔的眼光去看。怎么理解?他讲,不要看现在一下,要看得比较长远;不要看现在的状况,要看它以后的影响;不要只想着我一个人,要想到天下人。
所以当时商纣王,在古代这些读书人就很有这样的智慧,他从一个细微处就能够看到一个人的兴衰,甚至一个国家的兴衰。当时商纣王他想用象牙筷子来吃饭,他的一个大臣就说,这样一个行为是亡国的行为。别人会觉得很奇怪,一个皇帝用象牙筷子,那很正常。但是其实这个有智慧的长者,他看到的是象牙筷子吃饭的背后,商纣王他当下的那颗心是怎样的。他一旦贪心起来、奢侈的心起来,那个叫「欲是深渊」,掉下去欲望没有满足的时候。所以他就分析,你看用象牙筷子吃饭,要吃怎样的菜才配得起这个筷子?可能需要山珍海味。好了,用象牙筷吃山珍海味,要怎样的盘子才配得起这些菜?可能要金盅玉碟。这些金盅玉碟加上山珍海味,又要怎样的房子、怎样的家具才能配得起这样的食物?就要豪华的宫殿。吃饭的饭厅是这样的豪华,睡觉的卧室要怎样?那也要配套,不可能睡在茅草房里面,所以要建造豪华的宫殿。豪华的宫殿,费用从哪里来?费用要找人民。在那个时候人民本来就已经非常的贫困,如果国王还要去搜刮民脂民膏,一定会激起人民的愤怒,所以一定会造反。最后商朝就灭在纣王的手上。
所以古人他们看事情,会从一个细微的地方看到长远的影响。其实我们刚刚在讲「禁于未发之谓豫」,就是我们现在看到孩子一个细微的表现,把他往长远来看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当时我们说要让孩子多做家务,有的家长说,他说做家务可以请佣人做,我的孩子生下来就是来享福的。我们就跟他们讲到,什么是享福?如果我们自己观念不清晰,到底在享福还是在消福,我们不知道。后来我跟小朋友写了一句话,「享福消福,吃苦了苦」。你在享福的同时,其实我们很简单去思考一下就能够体会,我把它写一下。「享福消福」,福尽苦就来,但是「吃苦了苦」,苦尽甘来。我们往后面看就能看得清楚,一个孩子他还很小的时候,他还没有为家里做任何的付出、没有为社会做任何的贡献的时候,他就不断的在享受。我们跟孩子讲,这个其实是在折你的福报,在消你的福报,哪里是在享福!当你的福报一旦用完了、消光了,接下来的就是苦。所以古人讲一句话叫「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一个孩子从小如果过惯富足、懒惰、享乐的日子,如果有一天他没有办法,如果当他自己出去,只身在外,或者父母不在身边的时候,突然之间他会手足无措,他会觉得世界末日都到了,因为他可能连衣服也不会洗。这个不是耸人听闻,因为曾经真的是这样。在一个大学里面,有个孩子开学一个月跳楼自杀了。后来问原因是什么?原因说出来我们都会大跌眼镜,原因是这个孩子他很痛苦,他说因为学校的饭菜不合口味,是原因之一;第二个原因是我的衣服我不会洗,我的衣服全部都穿完了一遍,不会洗。因为这两个原因他可以跳楼。
我们现在看到,这个孩子如果从小养成了一个好习惯,其实真的,苦和乐到底在哪里?一个孩子如果每天都在贪求当中,那是真苦。身体的苦其实不是真的苦,内心的苦那才真的苦。一个孩子如果他在劳动的时候,其实我从很多小朋友的日记看到,愈劳动为家里付出的时候他是很乐的;虽然身体累一点,其实他的内心很乐。所以我们讲,快乐来自于哪里?行孝最乐,行善为乐,助人为乐。真正的享乐那不是乐,那是自己一时的麻醉自己而已,因为它不是让我们人生过得很踏实的,让我们的内心有这种踏实感的这种快乐,它不是。我们从小让孩子干家务活,让孩子去体会父母的辛劳,去行孝、去行善。在这样的过程,服务他人,培养自己各种能力的时候,孩子从小就能体会真正的快乐。
我们这样去讲,孩子就会很愿意去做,这个其实也是「禁于未发」,在一些不好的情况出现以前,我们先把它预防。预防以后,比如说我们孩子学会了这些自我生存的能力,他走到外面,我们父母不会担心。但是如果现在我的孩子连吃饭,挑剔吃饭、挑剔床铺,挑剔穿、挑剔吃,衣食住行都挑剔,他的适应能力会很弱,我们父母可能会一直为他操心。如果儿子一刻不在身边,我们就会很担心,不知道今天会出现怎样的状况。但是从小培养孩子自立,我们的心里会很安,知道孩子以后会怎样,我知道他在外面可以让我们很放心。
之前我听到蔡老师的讲课,当中提到一位很有智慧的长者,我不知道各位老师有没有听过卢叔叔?有听过吗?好像不多。这个智慧的长者,他自己事业经营得很好,家庭也经营得很好,他的孩子也教得很好。当时他的儿子毕业的时候去应聘,公司里面去应聘,老总跟他讲的是你想要多少工资你自己开。我们讲到这个孩子能够教成这样,而且孝顺父母,对人都很有礼貌,怎么教的?当时蔡老师给我们讲了一件事情,我们就感受到这位长者的教孩子禁于未发的那种智慧。因为他自己,卢叔叔自己,很年轻就成为了一个总经理,而且底下的员工有八万人。不是一个小小的总经理,那是真实的一个很有才能的管理者,很有德行的领导。他的员工有这么多人,他是这样一个地位,他的儿子还很小,他怎么教?最容易长养的是怎么样的情绪他都知道。
老师讲到,卢叔叔整个当总经理的过程,从来没有让他的儿子看到他坐小车回家。因为在那个时候,可能现在小车都比较普及,不太觉得,但是在那个时候可能小车还不太普及,坐小车回家可能儿子会觉得不太一样。所以卢叔叔每次坐车,坐到自己家巷子的外面就停下来,然后走回家,从来没让他的儿子看到过他上车。而且在整个他的儿子成长过程当中,从来没有把儿子带到他的办公室过。我们考虑一下,为什么要这样做?他是一个八万人的总经理,他的儿子如果去了办公室,周围的同事会对他的儿子说什么?他的孩子会看到他的父亲这个办公室一定和其它人的不一样。如果这样去做,孩子心里会生起怎样的心境?傲慢心一定会生起来。甚至回到学校就跟同学讲,你知道你爸爸是做什么的?我爸爸是怎么样怎么样,然后就开始比,你的爸爸办公室有多大,我爸爸是怎样。傲慢心一长起来,要再给它伏下去就很难。卢叔叔他有这样的智慧,杜绝了让孩子生起傲慢的这样的机缘,不带他去办公室。并且他还做了一个决定,每个周末陪家人坐公交车出去旅游,出去外面踏青也好,散步也好,并且带上他的孩子的爷爷奶奶。我们去想象一下,在公交车上可以教孩子什么?可以教孩子如何礼让,如何给老人让座。让他的儿子觉得我跟其它人没有任何的区别,我跟其它的孩子一样,这种傲慢心他就不会再长起来。当时我们感受到一个长者教孩子,他的这种禁于未发的智慧,真的是让我们也非常的佩服,要看得很长远。
曾经我在深圳教学,也是班上也有一些总经理,还有这些孩子。我曾经就有一个机会跟一个小朋友一起到了她母亲的办公室,她母亲是个总经理。我一去,我就看到这个孩子非常的熟悉,坐在比她整个高出半截的老板椅上面在那儿转圈。转一会儿,然后又在冰箱里面拿吃的,非常的随便。其实当下我们感受到的,这个孩子她有很强的优越感,她觉得自己就是一个总经理的女儿,非常的得意。她有这样的心境,去面对同学的时候,她跟同学的关系能够相处得特别融洽吗?她会觉得你妈妈是做什么的。而我们再去思考,如果这个孩子从小养成这样的判断力,她交朋友会以什么与朋友相交?她会用权利和势力去判断一个朋友。刚刚我们讲的,「势倾则交绝」,一个人不可能一辈子一帆风顺,如果当他有一天从上面一下子不小心遇到了挫折的时候,他有没有足够的能力去面对这个挫折?我们如果真的理智,面对孩子、教导孩子,我们从小让孩子避免他长养这些不好的情绪。
另外这个教育方法是「当其可之谓时」,这个意思就是机会教育。机会教育其实非常的有效,为什么这样讲?因为机会出现的时候就是最好的教导孩子的时候。什么时候是一个机会?第一,就是第一次做的时候,是个很好的教导的机会,所以我们讲要慎于开始。比如说当一个孩子第一次他不会做,拿到一个东西来问我们的时候,这就是最好的教导他的时候。比如说洗碗,一个孩子他不会洗,或者说洗衣服,我们现在很多家长说我的儿子很懒惰、我的女儿很懒惰。我们就会问他,你的儿子和女儿是不是一生下来就这么懒?我们回忆一下,当这个孩子很小的时候,我们正在洗衣服,这个儿子或者女儿他很有兴趣,他想来跟我们一起洗,但是这个时候我们在做什么?当我们在擦桌子的时候,这个孩子可能那个时候刚刚学会走路,他就想来帮妈妈擦桌子。但是这个时候我们在做什么?我们说:赶快走开,不要挡着妈妈干活,你还浪费我的时间。当孩子来洗衣服,他可能是在那里玩水,他觉得很好玩。这个时候很多母亲就说:你不要来帮倒忙,你把衣服弄脏了,我还要多洗一件。
其实这都是最好的机会,因为这时候孩子很好学。如果这个时候我们告诉孩子,比如说在擦桌子,孩子过来他来玩,这时候我们可以教他说:宝宝你真能干,这么小就能够帮妈妈干活。孩子一被鼓励,他的那个力量就干得更起劲。这时候我们再教他,你可不可以这样擦?像妈妈这样擦。桌子的桌面他构不着,我们还可以把他抱起来让他做,擦了桌面,再教他擦桌子的旁边,孩子会觉得原来干活这么快乐。所以这是一个机会,我们有没有把握住这样的机会教孩子?如果已经把握住了,我们很多孩子的缺失就能够给他扭转过来。
有的家长说,我的儿子已经错过了这个机会,怎么办?其实机会时时都在,慎于始是个机会,现在有时候还是会有这样的机会。孩子不会,来问我们的时候,我们可以尽心尽力的引导他,首先肯定他为家人付出的这颗存心,进而再引导他学会做事情的方法。首先是存心第一,要让保持他这种孝心、这种服务的心,然后再教方法。另外还有机会,就是犯错的时候也是教他的时候。我们现在很多家长也好,遇到一些老师也好,都特别害怕孩子犯错误。当时我也细细的去体会,其实因为我们没有意识到,犯错的时候其实是教他的最好的机会。怎样是这样的一个状况?我跟我们班的小朋友讲,我说老师不怕你犯错误,我绝对不会怕你犯错误,我怕的是你犯了错误不认错。我们想问一问各位长辈、各位老师,一个孩子犯错误可怕,还是他犯了错误不承认,掩饰错误,更可怕?犯错他不是故意的,或者他有的时候是习气使然,坏习惯促使的。犯了以后,更重要的是如何来改进,避免以后不犯错误,这才是一个关键。而不是批评他、责罚他,责罚以后,这个孩子他很怨,下次他就仍然犯错误,但是他犯了以后的想法就是我如何躲着不让你发现。我就跟这些小朋友讲,我们有这样一个态度,就是你犯了错误老师不会怪你,老师只是想帮助你。让孩子知道我们是去帮助他,不是谩骂、责怪。
当时有一个小朋友,那天我在上课的时候,就发现黑板擦不见了。我一问,全班都不讲话。当时我就没有再问下去,就另外找了一个擦掉。结果晚上这个孩子就给我写了一篇日记,他说老师,对不起,我今天没有承认,是我把黑板擦弄丢了。他说我是怎样弄丢的?他说我要抖粉笔灰,我在抖灰的时候,发现灰尘到处飞,我就到窗台口去抖灰,一抖风就可以吹散,结果一不小心就掉到学校外面的巷子里。他说我过不去,也没有去捡到,就不见了。他说老师对不起。
如果我们面对孩子这样一篇日记,我们怎么去面对?要不要再骂他一顿?我当时就感觉到很可贵。为什么?因为他自己有勇气承认错误,这一点态度就值得我去赞叹。我跟他批注了很多,第一个我就跟他讲,我说老师很感谢你对我的信任。我说我很感谢你对老师的信任,因为要想帮孩子,我们如果心里时时想着我是来帮孩子的,我就会提得起来一种心境,我如何才能帮到他,绝对不是发一顿脾气能够真正帮到他。我首先觉得,孩子跟我们建立信任那是首要重要的,有信任,孩子才会听话,才愿意听我们的劝告。我当时很感动,这个孩子能够信任我,把这样的事情告诉我。我后来也在想,如何建立跟孩子的信任?我们自己要以身作则,说话算话。
我会去分析,孩子为什么犯了错不敢告诉老师?我们思考一下,孩子如果犯了错,为什么会不敢告诉老师、不敢告诉父母?因为他犯错以后,如果老师和父母知道了,他得到的不是帮助,可能是一顿责打,可能是一顿的谩骂、批评,但这些批评其实没有真正帮到孩子。但是我们去静下心来想,老师和家长其实都是很想为孩子好,为什么我们愈去为他好,孩子却愈来愈躲着我们?愈来我们中间隔阂愈来愈厚?为什么会这样?甚至我们有的老师也讲到,包括夫妻之间,我明明就是对他好,为什么我愈对他好,他反而愈是跟我格格不入,中间的鸿沟愈拉愈远?很多母亲也这样讲,我明明就是为我儿子好,他为什么把话给他的同学讲,却不告诉我?我们想一想原因到底在哪里?我们真为孩子好吗?他有没有体会到老师和妈妈在帮助我?他犯了错的时候,他这时候可能真的需要帮助,但是我们给他的是有真的帮到他吗?他给同学讲,同学可能会安慰他。但是如果跟妈妈讲,可能就是一顿打。
所以,我们不得不静下心来,重新去思考如何能真正帮到孩子?想要真正帮到孩子,我们就要体会什么是真正的爱。爱是用心感受,绝对不是控制和占有,爱是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爱,我们昨天唱歌,是无私无我的为对方付出,甚至无求的付出,那才是真爱。不是说我对这个孩子,我现在这样对你的目的是要你考一个好成绩给我,那是交换,那是在逼孩子走一条路,那不是真爱。但是我们去想其实父母都是很爱自己的孩子,没有父母不爱的。我们愈来愈感受到,不管是老师也好、父母也好,都得回到原点,从头学起什么是爱,才能真正帮到孩子。
当孩子犯错的时候,我们去体会《弟子规》上的话,就能感受到真正的帮孩子是怎么帮。《弟子规》上讲犯错有两种,一种是无心非,一种是有心,过失有这两种,一种是「无心非,名为错」,一种是「有心非,名为恶」。不管无心和有心,《弟子规》上都讲,「过能改,归于无;倘揜饰,增一辜」。不管有心无心,你当下改了,这个过就没有了,但是「倘揜饰,增一辜」,你还去掩盖过失,那你就是错上加错。当时我跟小朋友讲,你犯了过失就像什么?就像你发现了一块垃圾。你不犯,你还不知道你身上有这个垃圾,你犯了过失,这要恭喜你,因为你发现敌人在哪里。你要发现敌人,你才能够去面对敌人,才能够打败敌人。所有的敌人只有一个,就是自己的坏习惯,我们要把敌我分清楚。你发现了敌人,也发现了垃圾,怎么办?首先你要认清楚,你要承认,所以要知过,首先要知过,因为有的孩子,他连错了他不知道自己错了。我就跟这些小朋友讲,有的同学他去嘲笑别的同学捡垃圾。我就问他,扔垃圾好还是捡垃圾好?他们说捡垃圾是好事。但是为什么现在扔垃圾的人没有人笑,反而捡垃圾的人有人笑?什么原因?那是因为我们自己的心里没有一把判断是非善恶的尺子,我们没有尺子,才会人云亦云。觉得很多人都在扔,我扔没关系,但是没有人去捡,觉得有人捡好像很没面子,不是这样。
我跟小朋友讲,你有正确的判断力你才能够做对的事情。你有正确的判断力,你去对照什么是判断力?《弟子规》就是最好的一把尺子。比如说「父母呼,应勿缓」是对的,那父母呼你没有应,是对的还是错的?你就是错的。你没有应,你就要立刻改,这个就是发现了敌人。你每天读《弟子规》,就是在找我还有哪些不够,我身上还有哪些垃圾。找到垃圾,认过,承认这是不好的,并且改掉,你就每天「德日进,过日少」,德行每天都在提升,过失一天比一天少。你身上的垃圾一天扔一个,一天扔一个,你会愈过愈轻松、愈过愈自在,你能获得真正的人生的自由。
我们很多孩子说老师,我要自由,我们现在有很多青少年也讲我要自由。我就问他们,什么是自由?孩子说随心所欲就是自由,我想干嘛就干嘛,我就自由了。我当时给他讲,你想干嘛就干嘛,有自由吗?很简单,你说我想上课的时候把脚放到桌子上,好,你放上来。放上来,接下来的是什么?你影响了课堂的纪律,下课老师就会找你;你说我想在马路上横穿,我就是不守规矩,我要横穿马路,我要在高速路上走来走去。可能出现的就是发生车祸,你被撞死了。你要自由,可能没有自由。
这样讲孩子还不太明白,我还给他们举个例子。我说比如说我们大自然有运行的规则,像地球绕着太阳转,它一直都沿着一个轨迹在转。如果太阳说,我今天不干了,我要自由,我要竖着跳一下,或者地球说我要横着来摇一摇,出现的状况会是怎样?可能就会出现宇宙时报就报导,两个星球相撞了,从此以后,地球这个名字就再也没有了。他要的这种自由是招来的自我毁灭,那不是自由。因为一个人你不可能一个人在地球上生存,我们每个人都是团体的人,我们作为一个团体的人,我们就要遵守做人的规则。就像你开汽车一样,开车要有开车的规则,违反规则可能会出交通事故。做人也是一样,如何做一个儿子,如何做一个学生,如何做好同学,这才是真正的在学习自由。如何来获得真正的自由?要改掉自己以前不好的习惯,你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那才是真正的自己的主人和英雄。
所以,犯错的时候是一个机会来了,因为你发现垃圾,你第一个要知过,知过要有正确的判断力,《弟子规》给我们正确的判断力。我们跟孩子讲,每天读《弟子规》的目的不是去背,而是去对照我今天能不能找出我的坏习惯,能不能发现身上的垃圾。读一遍就找一遍,读一遍就找出一块垃圾,然后扔掉,认过,认过是要承担责任。这个小朋友他把黑板擦弄丢了,我当时就跟他讲,弄丢了不要紧,这件事情可以是好事,也可以是坏事,关键在于你如何去面对这件事。你如果「倘揜饰」,这件事就是坏事,因为你在这件事当中损失惨重。为什么?粉笔擦丢了,这只是一个损失而已,这个损失是物质上的,还不足我们去讲它。但是因为这件事情让你的心境下堕,因为你「倘揜饰」就是不诚实,你这样的心境更是得不偿失的。如果在这件事情当中,你能得到提升,丢黑板擦是一件好事。
所以我跟他讲,你要承担责任,然后要改过,改过就是要把原因找出来。粉笔擦丢了是结果,原因在哪里?这个孩子就讲,我说原因一定是你当时心里在想其它的事情,《弟子规》的「执虚器,如执盈」你没有做到。什么意思?端着空的盆子、端着空的水杯,也像是端着满满一杯水一样的这样的恭敬去做。你拿着粉笔擦到窗台上去抖,你如果是这样的恭敬,你不会把它掉下去。一定是你当时跟同学开玩笑,或者心不在焉,才会掉下去。找到原因,我们以后如何避免?以后随时随地做事情专注、认真,你就能避免发生同样的错误,这才是根本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比如说一个孩子他把黑板擦弄丢了,他的心境是心不在焉做事的,第二天他可能会把杯子打碎,第三天他可能会弄丢一个本子,他会丢三落四,一定是这样,因为他的心境没有恭敬,没有认真。所以把原因找出来,但是同时我要给他承担责任,我不是去责怪他,而是让他知道,你犯了这个错误,一定要有这样的心境。当时我跟他讲,弄丢了东西一定要赔偿,一定要让孩子赔偿。如果不赔偿,他会觉得反正老师也拿我没办法,我下次再错了,我再承认错误就好了。那这个孩子就不断的犯错,不断的认错,不断的认错,他仍然不断的犯错。所以我跟他讲,我说你要承担责任,你要赔偿。如果赔偿你觉得我自己现在赔不了,我说可以,老师可以帮你买一个来赔给学校,但是你自己想怎么办?你可以用你的体力为班级付出,来作为赔偿。当时他就讲我为班上做清洁一个星期,他自己讲。我说可以,你做清洁的时候,你的想法就是忏悔我自己没有做对的事情,这样才让孩子印象深刻。要不然他下次犯了错,反正也没有什么惩罚。
我们现在讲,惩罚到底好不好?其实关键还是在我们的心境。我们惩罚孩子不是去责怪他,而是去帮助他的惩罚,孩子心里不会有怨,即使你罚他,罚得他很快乐。当时我们班也出现这样的状况,有小朋友上课,老在下面讲话。我当时就跟孩子开玩笑,我说你要是再讲,我就用封口胶把你的嘴巴封起来。没想到下午有个小男孩果然就带了一卷封口胶给我,我当时就骑虎难下。果然上课了,没一会儿下面又开始讲话。我已经讲了要用封口胶,怎么办?当时我就把这个同学叫上来,我叫他的时候,其实我不是真正想罚他,是想帮他。我跟他讲,我说讲话对不对?因为我们讲了很多次,上课不可以在下面乱讲。小朋友说不对。那你为什么讲?我跟全班同学讲,我说老师现在批评的不是这个同学,而是他的坏习惯。因为他被坏习惯所控制,他自己也很痛苦。为什么?他自己知道讲话不对,但是他控制不了自己的嘴巴,他的嘴巴老想讲,所以我们要帮他改坏习惯。
帮他,可以提醒他,是一种帮;自己提醒自己,也是一种帮;还有一种,是可以请求这些外界的,利用一些东西来帮他。我说现在可以请出封口胶来帮你,你愿不愿意接受它的帮助,打败敌人,成为英雄?这个孩子很高兴说我愿意。然后他就上来,很雄赳赳气昂昂的走上来。我说你要请封口胶帮忙要感谢,他给封口胶鞠了一躬,说谢谢你帮助我改正坏习惯,然后非常英勇的把封口胶贴在了嘴巴上。当时这个封口胶贴上去,但是孩子反而很快乐,因为他觉得是在帮助他战胜坏习惯。他贴了以后,坐在座位上,面带微笑。全班的同学,居然还有几个同学说,老师我也要贴,他们自己还自告奋勇说老师我也要贴。我说不可以,这个法宝不可以乱用,要首先让自己战胜坏习惯,如果你自己能力现在不够,你再请封口胶来帮你。
所以处罚了孩子,但是孩子没有怨,他甚至很感恩。原因不在于我们用什么方式去做,根本还在于我们的心境是不是真的在帮孩子。真的有帮他,孩子会很感恩,哪怕老师打他,他都会把教鞭请出来,请老师,说老师你帮帮我,打我两下,我的腿就是不听话。我们还说,一般老师还不会轻易的动手,你自己最好能够管好你的腿不要乱动。所以每一次我们即使责罚孩子,孩子不会有怨,反而他还很感恩老师,那犯错就不会是一件坏事。错了,我们就把敌人揪出来,并且让孩子承担责任,改过。这个习惯如果一旦养成,会让他受益一生。
我就记得当时有一个老师,他的同学,一个律师,很知名,有一个女儿,从小父亲就教导她做人要诚实。这个女儿在国外留学以后,就留在一个外资企业工作。在这个工作的过程,有一天她突然发现,因为她自己的失误,使公司损失了十万块。这个数字对于一个刚毕业的人来讲不是一笔小数目,那个时候还没有人发现,没有人发现这十万块亏空,她发现了。她那时候如果递交辞呈,她可以就走掉。但是因为这个孩子从小父亲教她要有承担、要诚实,所以她主动的去跟领导认错。她说对不起,因为我的过失使公司损失了十万。她因为有这样的态度,承担责任。不管我有没有能力,首先我要有这样的态度,我的能力可能还不够,但是我的态度不可以错。所以她跟领导讲,她说这个十万块我现在还不了,但是我一定会还。如果公司相信我,留我在这里,我会继续工作,在每个月的工资里面拿钱出来,还清这笔钱。如果公司觉得我不合格,因为做错了事,我到另外的公司,也会分期把这笔钱还过来。
这个领导一听很激动,站起来走来走去,这个小女儿也忐忑不安。当时这个领导就站下来以后,就从兜里掏出一支钢笔,他说我一直在想,我拿什么送给妳比较好,这支笔跟了我好多年了,我要把它送给妳。他说我不仅不会辞退妳,他说我太高兴了,因为我正要到中国去开发市场,要找那边的负责人,我还没有找到一个让我能够信任的人。他说现在我终于定下来人选了,我就要派妳去,并且派妳上岗的奖金就是十万,你这十万块不用还了。因为她的这种态度,承担、诚实的态度,让她赢得了更好的工作的机会。
其实人生有没有偶然?我们觉得好像刚刚好,其实不是这样。我们另外思考一下,如果这个孩子从小学会了投机取巧、耍滑,她可能会利用各式各样的方式,「倘揜饰,增一辜」。她会掩盖自己的这种过失,然后逃掉,为自己开脱。她如果逃掉了以后,我们思考一下,她的人生会又走到怎样的境地?不管她走到哪个公司,我们去思考一下,这十万块是不是不用还了?可能在钱上面,这十万块不用还给公司,她逃掉了,但是这十万块会在她的心里压多久?这个债务会在她的心上背一辈子。她这一辈子不论走到哪里,她的心里都会背着这十万块的阴影,因为那是违背良心的事情。可能有一天她得癌症,这个就是最初的原因。所以我们讲一个人的良心随时都在,让孩子有正确的人生的态度,他能够趋吉避凶,甚至能够获得很好的工作的机会。我们现在看到机会教育其实时时都在,包括我们的孩子如果已经很久了,有些不好的习惯,我们当下知道了,都可以给他矫正过来,关键就是在于我们的心境有没有真想帮他。
当时有个父亲也跟我讲一件事,他说他的女儿快要上小学了,但是还有一个坏习惯,就是做好晚餐叫女儿吃饭,女儿在房间里看电视,叫半天不下楼。我不知道我们有没有遇到这样的孩子?好像都没有。他说叫半天不下来,那天我想一定要把这个坏习惯给她治住。这个爸爸就跟她母亲商量,我们今天要来进行治疗孩子疾病的行动。于是他们开始就做饭,只做了两个人的饭,做好以后,像往常一样叫女儿吃饭,女儿也像往常一样理也不理。但是他们这次很高兴,就说我们把它全部干光,就把饭全部吃掉。吃完以后,过了一会儿,女儿就下楼了,一看桌子已经收空了,妈妈在洗碗。女儿很惊讶,说为什么现在洗碗?这个时候我们怎么回答她?要不要讲说:刚刚叫妳,妳自己不下来,活该!这样讲的话,女儿可能就会马上跟我们吵起来。父亲非常的温和、平静的跟他女儿讲:刚刚叫你,你没有下来,我们以为你不饿。女儿说:爸爸,我现在饿了。她说饿了。这个爸爸也非常的平静又跟她讲,等下一餐!
这个女儿觉得很憋,因为她自己干的事情,父亲也没有跟她发脾气。她就跑去找妈妈,拉她妈妈的袖子说妈妈,我饿了。她的妈妈因为以前跟父亲有商量好了,也跟她说只有等明天早上再吃了。女儿觉得很委屈,就跑去拉冰箱,冰箱拉开一看,里面是空的。因为她父亲讲,要治就要彻底一点。这个女儿就哭起来,就跑到楼上去哭了。她的妈妈就心软了,就转过来问她的先生说你看怎么办?要不要给她做一点吃的?她的先生仍然态度坚决,但是很平静跟她母亲讲:面对敌人决不能手软。请问各位老师,谁是敌人?我们的女儿不是。但是坏习惯会让我们的女儿一辈子受它的奴役,它是敌人,是我们共同的敌人。我们如果做老师、做家长的,能够明明白白我们在帮孩子,我们认清楚,要给孩子战胜坏习惯一个助力,而不是给坏习惯一股助力,我们就明白当下我们要做什么。我们共同的敌人是坏习惯,我们要做的事情是给孩子力量战胜它。
他的太太也很无奈,晚上去看女儿,因为又饿又觉得很委屈,就哭着就睡着了。父母把她抱上床,也回房间。请问大家,父母能不能睡着?做父母的都知道,女儿挨着饿比他饿一顿还要难过,睡不着。半夜这个女儿就偷偷的溜进了房间,请问她要去找谁?现在的孩子都很厉害,她知道要从软弱的地方下手。所以她去找妈妈,她去拉着妈妈说妈妈,我要饿死了。她的妈妈很想立刻就跳起来给她做饭,一想起之前她的父亲跟她商量好了,说女儿半夜来找妳,妳一定要想起老祖宗的一句话,「小不忍则乱大谋」。你看我们老祖宗把这些智慧都很早告诉我们。小不忍是忍什么?一时忍不过,一餐饭而已,饿一顿没关系,饿不死;但是乱大谋,大谋是什么?女儿一辈子的幸福。有人会讲,有这么严重吗?我们去思考一下有没有?如果我们去做饭了,女儿知道,你看妈妈仍然,其实不是女儿知道,是女儿的坏习惯终于又知道,父母还是心疼我,还是没有办法打败我,你看我仍然可以让他们听我的话。现在的孩子他们都很清楚父母的底限在哪里,他知道向奶奶撒娇,奶奶就听话;对爸爸要打滚,爸爸就听话;妈妈可能需要我放声大哭,妈妈就会听我的话,满足我的要求,他都知道。他会针对不同的人,使用不同的方式来满足、达成自己的欲望。
我们去仔细看一看是不是这样?所以一定要,我们讲其实教育没有那么难,坚持原则;坚持原则,但是没有情绪。为什么会没有情绪?不要一看到孩子犯错,我们就火冒三丈。那个火一起来,智慧什么都没有了,留给孩子的也是情绪而已。他就会找母亲心情好的时候来犯错,反正这个时候犯错,妈妈不会生气。所以我们自己坚持原则,有原则,但是没有情绪。这个父亲就是这样的,说到做到,女儿就可以教得好。
但是我们现在看看我们的家长,往往是怎样做的?恰恰相反,情绪很大,但是没有原则。比如说我们跟孩子讲,不可以再要东西,上街我不会买给你,你怎么哭怎么闹妈妈都不会买给你。带着儿子上街了,好,孩子看到玩具了,妈妈我要。妈妈说:我说过了,不会买给你就是不会买给你。这个时候孩子就开始放声大哭,妈妈就开始打他的屁股说这么不争气,让我丢面子,心里很难过。发了一通脾气,孩子不仅哭,开始打滚,这个时候觉得我的面子确实没有办法,说回去再跟你算帐,然后就先给他买了。原则没有坚持住,但是脾气却很大。孩子学到什么?孩子知道,我一哭、二闹、三打滚,我就能够得到我要的玩具。因为他知道妈妈说话不会算话的,只要我打滚,妈妈就会节节败退。所以刚好相反,没有把孩子教好,没有办法教好。
这个母亲一想起小不忍则乱大谋,就跟她的女儿讲,马上就要天亮了,再等一会儿。这个孩子又哭起来,她的妈妈这个时候也心疼了,但是要忍住。天才刚刚蒙蒙亮,母亲就跳起来,冲进厨房给女儿做饭。结果发现厨房里面已经有一个小黑影子坐在那里,一手拿着刀,一手拿着叉。心里肯定在想,这一餐不可以再错过,再错过可能又得要等下一顿。从那以后,她的父亲讲,一叫女儿吃饭,女儿就会立刻下楼吃饭。
当时我把这个事情讲给一些家长听,有个家长面无表情。讲完了,下课就来找我,她说老师,你说的这一招我试过了,没用,她说在我的儿子身上不管用。我就问她为什么?她说我儿子也是叫半天不来吃饭。我说那你怎么做?她说我就把他拖过来,拖过来,他就大哭大闹。我说那怎么办?她说我也曾经试了,说你不吃饭,我就饿你一顿。她说儿子仍然看电视,看完了到了饭厅以后,没饭吃,他就大哭大闹,然后打滚。我说那你怎么做?她说我还能怎么做?我不给他吃,他就一直哭。她怎么做的?她还是给他吃了。所以我说因为你刚刚相反,你打他也好,骂他也好,都是情绪,但是你没有原则,所以孩子他没有办法教好。他知道妈妈说饿我饭,那是假的,她不会饿我。
马来西亚师资培训课程—爱心伴孩子成长
肖陈颖老师
(第六集)
2007/12/18 马来西亚金马皇宫酒店
档名:52-263-03
曾经我们在汤池有下乡,下乡遇到一个老奶奶,有七、八十岁了。她的儿子是村长,教得很好,这个儿子又体贴,对人、处事都处理得很好。我们就向她请教,这个老奶奶也不识字,我们说妳怎么教妳的儿子?她说我有什么好教的,我不就是打呗,我又不识字。其实我们就感受到,到底谁有智慧?当时我们就问她说奶奶,你打你的儿子,你舍得吗?结果这个奶奶怎么讲,讲得很朴实,但是我们去体会却很有人生的哲理。她说,自己还有什么舍不得打,自己打有轻重,要是自己不打,以后长大了让别人打,不知死活。我们体会一下这句话,自己打有轻重,别人打不知死活。这是一个农村的不识字的奶奶讲出的话。请问现在即使博士毕业的爸爸有没有这样的智慧?让我们感受到,中国的文化它是这样代代承传的,它是家族、家风的承传。
我们去体会一下这句话的含义。自己从小把孩子教好了,他走出去不会让我们担心,不操心。自己现在不教,到了社会有没有人教?他可能会碰得满脸是灰,可能会碰的鼻青脸肿。因为他不知道怎么待人处事,他的坏习惯可能会造成他工作的丢失,可能造成他与同事的矛盾,甚至造成他夫妇离婚,甚至造成一个孩子锒铛入狱,都有可能。原因都是从小舍不得造成的,我们舍不得一时,可能会乱了一世,小不忍就会乱了大谋,真是这样的。
所以我们去体会,自己不教,社会会教。这次教,可能是一次挫折会教他,可能是一次失败会教我们的儿子,但是这一次教导,我们的孩子有没有足够的能力再站起来?我们去感受,为什么现在有的大学生可以跳楼?因为他遇到了一个小小的困难,他没有能力去面对,他的心境没有那种智慧去跨过这个困难。因为从小我们都没有去关照过孩子的心境,没有去教他如何处理危机,这样的态度没有,因为我们都帮孩子把这些事情都做好了。其实很简单的道理,我们常常讲,温室里的花朵禁不起风吹雨打。因为他的环境太好了,把他移植出来,他会立刻死亡,因为他适应环境的能力太差。自己现在舍不得一时,可能会一世的烦恼,担忧会担忧一辈子。我们感受到古人的这种教育,在每一个时候都是机会。犯错的时候,我们当下应该做的不是骂他一顿,起情绪,而是去抓住这样的机会,引导孩子走出这样的阴影。当时我们班有同学也发生矛盾,打架。打架的时候,其实我们去体会一下,为什么会打起来?情绪波动很大,都是他的心境不平静才造成的,都是自私才造成的。我们班两个同学打架,如果来投诉,到我这里来,我一般不会问他们谁对谁错,我不会去问这个事情经过怎样,不去问。为什么?我想我们当老师有个经验,一问,孩子会怎么讲?他怎么怎么样,然后那个人就会说,不是这样的,他怎么怎么样。他们都会说谁不对?都是别人不对,哪有我的错?我们跟他们讲道理,我们说一个巴掌拍不响,他也是愈说愈生气。甚至两个人来,我以前也问,一问,两个人可能当着我的面又打起来。因为那个情绪,本来拉开了以后,又高涨。其实犯错误的时候,往往都是情绪化的时候,情绪一起来,智慧就没有了。所以我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处理孩子的矛盾,甚至我们成人之间,很多时候都是一样的。矛盾起来、冲突起来,甚至夫妇闹得要离婚,到了法院,问他们为什么?两个人气鼓鼓的一想,也不知道为什么,忘了。但是这个情绪就是反正我就是要跟你离婚,因为情绪起来,觉得我这口气咽不下去。一个情绪起来,智慧不见了,可能会做出终身遗憾的抉择,因为那个时候的抉择往往都是错的,不是往往,是一定是错的。
这个孩子两个人打架,我要做的第一件事是平复他的情绪。怎样平复?我一般,当然有很多的方法,像我常用的就是置之不理。两个人来了以后,把他们俩拉开,一人向这边,一人向那边,坐在那里,喝水也好,看书也好,反正我也不会去理他,让他们先静一下。其实孩子静下来,他才听得进去我们说话,他在情绪当中,我们讲再多话,他都听不进去的。因为他满脑子都是愤怒,满脑子都是刚才打架的场景,满脑子都是刚刚他咬了我一口,我还没有踢回去,心里都还想着我要什么时候再踢他一脚,他都在想这些。这个时候我把他们拉开,我不会去问。我或者要问,问其它的,我会问他今天早上吃的啥?或者问他说今天作业有没有抄下来?好像我不知道这件事情一样。这个孩子会跟我讲其它的事,他就把这个事情暂时放下。当他恢复平静的时候,我们再去处理,就会好处理很多。
曾经有小朋友,两个人打架,两个都还是比较乖的孩子,两个人也是因为一时火升起来,两个人就打起来。当时拉到我面前来,我也觉得很震撼,我说你们俩怎么会打架?完了以后,我就拿了一张卡片拿给他们,我说你们俩去读,把它背下来。那张卡片就是写的「感恩的世界」,写的「感激遗弃我的人,因为他教会了我自立;感激伤害我的人,因为他磨炼了我的心智」。全部都是感激,我让他们去读、去背,读了五十遍。然后我就把他们叫进来,我说背下来没有?孩子说我已经背下来了。这个时候我说背给大家听一遍,他们俩就开始背。背完以后,我说你们俩应该要互相感恩,感恩伤害我的人,因为你成就了我的德行,没有你的伤害,我还不知道我德行这么差;有你的来惹事,让我在这个境界当中提升我的忍耐的限度,提升我的人生的境界。结果这两个孩子,两个人就很高兴,笑笑的,互相鞠一躬说,谢谢你给我的帮助,提升我的心境,提升我的德行。这件事情就没有了。
所以我发现,有的孩子怒火三丈的时候,他过来,我一般就会拉着他的手,我继续做我的事情,让他在旁边静一下;或者我给他倒一杯水,我跟他说,来看看《弟子规》,或者我会拿一本描红,拿出来说请你先把这篇《弟子规》描完。他把那本《弟子规》描完,他的气已经早就没有了。其实真正孩子之间的矛盾有没有大事?不过都是一点小小的事情。但是因为这样的事情,情绪起来,会愈闹愈大。
道理我们讲了很多,我现在很少跟他们讲道理。要讲,我会全班讲,我不会单独讲。因为道理他们比我还能讲,他们都知道怎么样怎么样,让他们讲,他们还会去跟别人讲,但是就是自己做不到。做不到,不是孩子不愿意做,而是坏习惯真的跟了他很久。所以我们的教育,家长和长辈还有一个态度,如果能够做到以身作则,加上耐心,为什么会有耐心?很多家长说我就是没耐心,我的耐心已经被我的孩子给我磨得没有了。我后来跟这些家长也开玩笑,我说我们让孩子忍人所不能忍,首先我们自己有没有做到?遇到情况的时候,我自己有没有忍下来?我都忍不住,我还让我的孩子如何来忍住他的坏习惯?我们的耐心要很明白,就是孩子现在的状况是结果,这个结果的养成是多长时间养成的?可能已经十年了,可能已经五年、六年,甚至十几年都有可能。这样十几年的结果养成了,我们可不可能两天就要让他改变?我说我们要做好的准备是十年养成的坏习惯,要花十年以上的时间,他可以改变,这样我们的耐心就出得来。
甚至我们自己先考虑一下,我们自己身上的坏习惯有多久了?我们改了没有?自己都还没有改,为什么却往往很容易原谅自己?比如说我自己就常常早上起不了床,睡懒觉。我每一次闹钟一响,就很痛苦,就起不来。我如果是今天很晚,或者是错过了规定的时间起床,我马上就原谅自己,我想明天继续努力,就没事了。但是对别人却很难生起这样的心,这个刚好也是和我们传统文化相反,老祖宗告诉我们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以恕己之心恕人,以律人之心律己」。以饶恕、宽恕自己的心去宽恕别人,以要求别人的那种心来要求自己,我们就不会苦了。
另外我们也考虑,有的家长说,我现在已经很有耐心了,我的儿子学《弟子规》很久了,为什么还没有变?我们也觉得很有意思。第一个,我们就跟他讲,学《弟子规》要做,你做了吗?你做到了没有?首先,光读不可能有变化;第二,我们讲到,我们打个比方就很容易,我们的孩子没有经过圣贤的教导,就像没有经过耕耘的这块土地,贫瘠到因为没有滋养已经裂缝了,寸草不生,已经裂缝了。今天我们遇到《弟子规》,遇到圣贤教导,据说可以种出好庄稼。好,我拿来种了。种下去,是不是就要它当年就要有好的收成?荒耕十年的土地,已经裂缝了,可能这一年我们施肥,第一个要做的是让土地首先不要干涸,慢慢的它才培土;培土以后,我们才播种;播种以后,它才能长出新的苗,才能结出现在的果。现在我们在播种的果实,可能要过后才会呈现出来,不会当下就有。
另外我们再有一个角度来思考一下,我们帮孩子改坏习惯,就像在推一个东西,比如说我来推这个桌子。现在我在用力,这个桌子动了没有?它没有动,但是我在用力。直到怎样它才会动?直到突破这个重力的摩擦力,它才会动。这个重力的摩擦力就是孩子的坏习惯,我们不断的在教他好的,可能现在他还没有动,但不代表说我们当下的这个动作没有用。而是我们现在的力量还不够,我们做得还不够。就像孩子的坏习惯像一把火烧起来了,我们拿了一杯水去救火,我们用一杯水倒下去,说火为什么不灭?为什么会不灭?不是水没有用,而是杯水车薪,是我们还做得不够。不是说做《弟子规》没用,而是做得还不够。如果我们继续做,我们的孩子甚至我们的家庭,真的会发生变化。我们这样去想的时候,耐心就出得来,有耐心我们就不会苦,孩子也不会有压力。所以机会教育,在孩子犯错的时候是很好的教导他的时候。
另外,在孩子成功的时候,也是教导他的时候。就是说,对的时候也是教的机会,错的时候也是教的机会,都把他扶正到中道上来。为什么中国人讲中庸,叫中国、中庸?因为不要偏,你偏了就不中,就没有行中道。怎样理解?一个孩子答对了,我们要赞叹。但是赞叹确实要很谨慎,比如说其实每个条件都会引起很多长辈的赞叹。我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比如说一个小姑娘,长得很漂亮,天生丽质,带出去长辈就会赞叹,赞叹什么?说你看你的女儿长得这么美,眼睛是眼睛,鼻子只有一个,长得很美。这种赞叹给孩子带给他的是什么?这小女孩会觉得,你看我这么美,走到哪里都会赢得别人的刮目相看。她的注意力会注重自己的外表,而会忽略她的内心,她所有的时间都会花在那个脸上,但是一旦她的脸蛋不美了,她所有的信心就会丧失。因为她的信心就是押在这个脸蛋上,脸蛋一旦没了,她的骄傲、她的虚荣都没有了。
所以,傲慢的人他一定会自卑,傲慢和自卑是孪生兄弟。为什么?因为傲慢的这个东西,一个傲慢的人他的心不够平静,他可能因为自己的才华而傲慢,他就会因为才华而自卑,因为一山比一山高,他遇到比他能干的人他就会嫉妒。他如果因为自己的财富而傲慢,恃才傲物,因为自己财大气粗而傲慢,他也会因为财富而自卑,一旦财富没有了,破产了,他将觉得整个人生就垮下来。因为他安住的地方不对,安住的都是外在的东西。而一个人真要安,怎样才能安?一定是内心的稳、内心的安才是让我们的人生愈走愈平稳。绝对不会因为外在的条件变化,而让我的内心受到任何的影响,不会。
曾经有个作家,他和他的太太携手走过了五十年。有人就问他,说你觉得女性什么样的美才是真正的美?这个作家,他那个时候已经很大年纪了,他说我的太太很美。他说我的体会,一个女性的美绝对不是一个脸蛋的美,她的美是美在她的内在。他说当我在外面工作受到挫折的时候,回到家里,我的太太仍然鼓励我,让我去战胜这次的困难,这个时候我觉得太太很美。他说当我在外面疲劳了一天,回到家里,看到我的太太把家里打理得很干净,到处都收拾得很好,在给我做饭的时候,我觉得这个时候太太很美。当我看到太太为这个家庭付出,尽心尽力教导孩子,做出一个母亲的好榜样的时候,我觉得这个时候太太很美。而且这种美会在我心里记一辈子,长远的美,那是真正的美。
我们常常问小朋友,你想美一阵子,还是想美一辈子?美一阵子,就是用很多东西涂在脸上,这个美可能要很多的代价,甚至现在要去美容,把眼睛割开,鼻子划一刀,都有可能。但是这种美也只能美一时而已,真正的美能够让人在心里记一辈子。我们常常也有这样的感受,我们去体会一下。我们常常觉得看一个人,第一眼看,这个人很美。但是如果我们跟她接触很久,发现好像愈看愈不耐看。但是有的人,我们第一眼看觉得一般般,但是跟她相处久了,觉得怎么愈看愈美。有没有这样的体会?所以我们就会觉得真正的美,为什么?第一眼看是看的外表,但是相处久了,人与人相处久了,其实都是在心与心的沟通,心与心的交流。这个时候我们体会到的是这个女子她的内心,那种美是由内而外的,那种美一定可以美一辈子。所以我们讲最好的美容是什么?学《弟子规》,最彻底、最好的美容。很多老师去到庐江文化教育中心,他们就会说,为什么你们的老师每个人都这么年轻?为什么看起来笑容都很灿烂?我们跟他们讲,其实年轻的秘诀也没有其它的,开心加素食。我们那天已经听了「健康饮食」,素食真的能够让一个人的皮肤很好,外在的就可以很美;然后加上我们学《弟子规》,愈学愈快乐。我最近也发现,我们马来西亚很多的校长跟我说,说我的年纪可以当妳的阿姨。我说我怎么看妳也只像一个姐姐,因为看起来很年轻,这个校长就哈哈大笑。于是我就感受到,这个校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当中内心喜悦,这比任何的美容都管用。所以我们跟孩子讲,最美的衣服也是《弟子规》。你做到一条,你就给你的这件衣服织了一针,你做到了,你的最美的衣服就织成了,你就可以获得终身的美丽。
孩子成功,或者他有优点,或者他有这些做对的时候,评价要很关键。这个评价要怎样?评价到孩子的存心上面。比如说一个孩子他做对了一件事,我要赞叹,我绝对不会去赞叹他说你真棒。我一讲这样你真棒,他就会说,你看我多能干!我一定会讲到你为什么能够成功。我会在全班,我一般在全班赞叹和批评我都不会点名,我都不会去点名,但是我会用眼睛去看他。我说今天这个同学做得很棒,然后我就微笑的去看他一眼,这个孩子就知道我在表扬他。但是我不去点他的名,是怕所有的同学都会去投向他赞叹的目光,他可能会傲慢。我会表扬到他具体怎么做的,比如说一篇这样的作业,我会跟同学讲,我说这个作业做得很好。好,不光是他的答案正确,更重要的是他的态度恭敬。并且我会很具体的来指导同学,我说老师怎么知道他的态度恭敬?我从他的每一个字看出他的恭敬,因为他都一笔一划写得很整齐,所以态度非常关键。
当时我们班上有个同学,他听写,因为我教语文,我要听写,就错了三个字。当时我就让他改错,我说你翻开书去改一下,我还把正确的给他写在旁边。他去改了,改了错,拿过来本子我一看,极其潦草,把他错的字又抄了三遍。我不知道有没有遇到这样的同学?好,又抄了三遍。我也没有生气,我就跟他讲,我说你第二次错,请你每个字写五十遍。他很生气,拿着本子就出去了。我当时在想,他为什么会这么生气?五十遍。因为我有言在先,我说你态度不对,我会加倍的罚你;你态度认真,你错了,我会原谅你,老师可以帮助你,但是我不会接受你态度不对。当时全班都走完,这个同学还没有改完,我就去问他,他只写了几个字。所以我们发现,一个孩子他写作业的困难,其实不在于他不会,而是在于他不愿意。他做不好一件事情,不一定是这个孩子不会做,而是他不愿意做,障碍不在能力上,而在心境上。我们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很多的障碍其实都不在能力,都是自己的心境上的障碍,因为他想不通。
当时我就问他,你怎么还没有写完?他气鼓鼓的跟我说,他说老师你不公平。我说为什么?他说我的同桌也错了第二遍,你让他改三遍;我错第二次,你让我改五十遍,他说你极其的不公平,我不愿意做。当时我就笑一下,我就跟他讲,好,请你把同学的作业拿过来我们来看一下。我把作业翻开给他看,把他的本子也放到旁边,我们两个本子对比来看。我说我们先不说对还是错,我只问你一个问题,你们在写字的时候,态度一不一样?我一问,他就没话讲,因为他很潦草,而那个同学很认真的写,虽然写错,但是很认真,一笔一划。当时他就没话讲,我也不去逼他,因为这个孩子很小就有面子,要给他留面子。我说这样,你愿意写几遍都可以,你现在就可以回家,他拿着书包就回去了。回去以后,第二天我就专门来讲「什么是老师的公平」。我跟小朋友举例子,那天也跟他们讲了,我说每个孩子如果都想当第一怎么办?我们比如说眼睛、鼻子、嘴巴,还有耳朵,它们都想当第一,它们认为第一是什么?认为第一就是在最高处。眼睛说我要当第一,所以我要长到头顶;鼻子说不干,我也很重要,我要当第一,也要长到头顶,耳朵也要长到头顶,他们就第一了吗?他们都离开了自己的工作岗位,其实他们都没有得到第一。我跟孩子们讲,老师对大家的平等,也不代表说一样是平等,每个同学的能力不一样,我如果一样去对待,反而是不平等。这句话我们举个例子,我跟他们讲,比如说一个同学他写字,他写毛笔字,他的能力,比如说他一直非常调皮,坐不下来,只能写三页纸就了不起了,但是今天他写了五页,老师就会去赞叹他。但是如果一个同学本来可以写十页纸,今天只写了九页,这九页纸比五页纸多了四页,老师是不是平等就是要一样要求?我说你们都要写九页纸,那其实是不平等的。因为这个要求对于前面这个孩子要求太高,但是对于后面这个孩子要求又太低。当时杨老师去教书法的时候,有的孩子写四页纸就可以到教室外面玩,并且还奖励他一颗糖,有的孩子写了十页纸都还不可以出去。有的老师觉得很奇怪,其实不是奇怪,因材施教是真正的平等。
我跟那些同学们讲,每个孩子基础不一样,老师如果一样的对待反而是不平等,平等不代表要一样对待,平等不代表要一样对待。我就跟他们讲,如果我们班有一个学习成绩很弱的孩子,他这次考的分数可能进步了一些,我会大大的去赞叹他。赞叹他的学习的态度,赞叹他学习的认真刻苦的精神,但是这个分数可能七十多分。另外有同学,一贯都考九十八分的,这次考了八十分,我可能去批评他,他的分数比前者要高,但是他的态度在下堕。我说老师看到的都是你们的态度,态度对了,我一定会赞叹你。所以赞叹的时候是赞叹他的态度的。当时这个孩子,我就举到这个例子,我就讲比如说有同学做作业,第二遍做错了,老师让他写三遍,改三次。但是有同学也错第二遍,让他改五十遍,是不是老师不平等?这时候我就眼睛看着这个同学,他就开始笑。我就请他起来回答,他就站起来,他说老师是平等的。我说为什么?他说因为他们俩写作业的时候态度不一样。从那以后,这个同学上课都非常认真。因为我后来发现,这种默契就是在这样眼神的交流当中都可以建立。因为他感觉到老师给他留了面子,没有大大的批评他,反而他和老师之间有个小小的秘密,别人都不知道。
我常常会这样去做,批评和表扬我都会不点名,除非要让全班同学对这个孩子生起恭敬心。比如说一个成绩很差的孩子,有一次做得很好,我会大大的来点他的名,并且赞叹,目的是要让所有的同学对这个同学生起恭敬。其它的时候很少去点名、去批评或者表扬。我们一般就讲一件事,这件事讲出来孩子也知道,他接受起来没有压力,这是一个机会教育。到底什么是机会?其实每个当下都是机会,关键是我们自己如果有这样的心境,随时都能够捕捉到机会来教育我们的孩子。第三种方法是「不陵节而施之谓孙」,什么意思?就是不要跨越孩子当下的能力去让他做超出他能力的事情。其实换句话说,就是循序渐进,给孩子一个台阶。也是刚刚我们讲到的平等,根据不同的孩子因材施教。当时我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其实每个过程都可以落实传统文化,每个教学的环节都可以。我们上课我会首先培养孩子一些能力,比如说我希望他们能够都有勇气站起来回答问题。班上很多孩子是没有勇气的,他很害羞。为了鼓励他们的这种对自己学习的信心,我就跟孩子有很多的互动。比如说上课,我就会跟他讲说,你有问题你可以问,你能够回答、解答,你也可以解答,不能解答的,你可以提问。我要求全班都要能够举手。但是我刚刚去的时候不会这样,我说你有问题的,请举手。有人不举。我又问说,你能回答问题的,请举手。他也不举。于是我就会问他们,你不举手到底是什么意思?你如果读不懂书,读不懂,连句子都读不通,你也可以寻求帮助。所以我想,让每个孩子首先有勇气成为学习的主人。因为我们是在帮他,我不是把知识要灌给孩子,不是这样,而是通过教学,第一个,启发孩子的这种态度,本善的心境;第二,教会孩子学习的方法,总结失败的原因,成功的经验,教会孩子做人,教会孩子做事,这是我教学的目的。所以首先要让他们有信心。当时有的孩子站起来哑口无言,怎么办?我就针对他们的情况,给他们降低难度。比如说有的孩子站起来回答不了问题,我会让他重复同学的问题都可以,同学回答完了,你可以重复一遍。有的同学讲话,一句话讲不通,我就会把这句话写在黑板上,让他读一遍都可以。比如说我说你要问问题,你怎么问?我给他一个模式,我会跟他讲,站起来第一句话就会说,「请大家翻到语文书多少页」,然后打开书本,然后说「请大家看到第几段」,然后再提问,「请问大家,什么什么是什么意思」。我给他这个句式,让这个孩子即使以前从来没有回答过问题的这样的同学,他站起来也没有压力。所以,我们在培养孩子发言的过程,其实都是在提升孩子心境的过程。
比如说有同学,班上有参差不齐的同学,每个同学的心境都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升。比如说当我在问一个问题的时候,有同学会不举手就在座位上回答,抢答。我不知道我们有没有遇到这样的同学?这样的心境,当时我就没有再去关注答案,而更多的去关注他当下的心境。我就把他叫起来,我说你回答得正不正确暂时不说,老师想知道你刚刚在下面抢答的时候,你是怎么想的?同样是举手,举手的心境不一样,孩子的进退也是不一样的。如果一个孩子为了炫耀自己举手,你看我多能干,我都会,你们都不会。他以这种方式来举手,我一般都不会请他,我不会去请他,因为请了他,长他的傲慢而已。那个孩子我告诉他,你应该有怎样的态度。当时我问他,这个同学就讲,他说我想帮助大家,他不承认是他想炫耀自己,他说我想帮助大家。我说好,你想帮助大家,你把答案讲出来就是帮助大家吗?我们如果没有智慧,想帮人都帮倒忙,帮不到。我就跟他举例子,我说如果一个同学不会数学题,你如何去帮他?是不是把答案让他抄下来,你就帮到他了?他们都知道不是,抄了答案,这个同学下次也不会做。我跟他讲,学习语文也是一样,你把答案告诉他,这个同学下次遇到同样的状况,他仍然不知道该怎么做。如果你真想帮同学,你一定是很有耐心的去思考你是怎样知道这个答案的,把你的经验告诉同学,他下一次也可以用这样的方式去得到答案,他要学到的是一个路径、一个方法,而不是呈现一个结果而已,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当时我就跟所有的同学弄清楚,我跟他们讲,你的心境不对的时候,请你不要把手举起来。我们的心境应该是怎样的?发言的心境,《弟子规》有告诉我们,「己有能,勿自私」,这是我们发言的同学的心境。发言的时候心里就想着,我知道了,我想告诉给更多的同学,是帮助同学的心境。另外,我都会在细节当中教孩子,比如说他发言,站起来,我就会教他礼仪,怎么站。我会让他先站得很端正再讲话,没站端正,不要开口。站端正,怎么讲话?也要教,不教真的不会。《弟子规》讲,「立端正」,先站端正;接着《弟子规》又教我们如何讲话,「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说话的时候,「重」就是重点突出,不要讲一大堆还没有讲到主题,让人家都睡着了。「舒」就是要让人听起来舒服,怎样能让人听起来舒服?「勿急疾,勿模糊」,不要含混不清。最近我听到有的歌星唱歌都是听不清楚在唱什么,还有很多孩子跟着他学,我就跟他们讲,这是不对的。你要会判断,你要有智慧去判断对的和错的,错的,一定不可以跟他学。《弟子规》讲「重且舒」,没有做到,他没有做到,不可以跟他学。「勿急疾,勿模糊」,讲话应该这样讲,回答问题应该这样讲。在回答问题的过程,就培养孩子跟人讲话的态度。
另外还有一点就是「将上堂,声必扬」。有同学起来回答问题,声音就像蚊子一样。我不知道我们老师有没有遇到过?应该都有。曾经我也遇到这个小朋友,站起来,满脸通红,然后声音像蚊子一样。我就没有再让他讲,我就让他坐下,我跟全班就开始讲发言的心境。因为我们是想把这个答案帮助更多的人,我声音这么小,别人都听不到,我这个习惯好吗?我说话这么小声好吗?如果知道不好,立刻要改。后来那个同学写日记,他说老师,对不起,我今天上课声音太小,我下次一定要努力。曾经我们也跟孩子开玩笑,说你的声音太小了,可不可以把开关开大声一点?把音响开关开大声一点,给他做个手势,拧一下,要是愈小的孩子就会很管用,他的声音就可以放大。我们就跟小朋友讲,这个心境是发言的心境。听话的心境是什么?听别人讲话是什么样的心境?第一,「人所能,勿轻訾」,绝对不是嫉妒。不是说你有什么了不起,你会我也会,不是这样的想法。第二,我们要恭敬每一个人,要有礼。怎样才叫有礼?「问起对,视勿移」,别人站起来回答问题,我们的眼睛要看着对方。所以,我们同学在回答问题的时候,我们会检查站立、说话,以及周围所有的同学有没有看着发言的同学,一个人开小差都不可以。当时我带这个七十四个人的班,他们以前的学习习惯相当不好,但是我仍然这样要求。有老师就问我说,肖老师,你这样子上课,你的课文能上完吗?你的时间够吗?我又不得不再问他一个问题,我们教课文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我们的目的不是把这篇文章教完那是我的目的,那是完成任务,那叫不负责任。我的教学,我一定要对得起我的孩子,我教他们一天我就要对得起他们一天,教他们一节课,我就要对得起这些孩子一节课。我遇到了孩子人生的态度已经错了,难道我要视而不见吗?难道我说我停下你的态度不管,完成我的教学任务就可以吗?其实这是一个角度。
另外我也跟他们讲,其实这是「磨刀不误砍柴工」的,一个孩子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以后的学习会愈来愈快。当时我在汤池带的班,我是晚了一个星期去接班,他们其它的平行班已经上了一个星期的课,我慢了一个星期。我仍然是这样培养孩子好习惯,结果我发现,最后我的速度比其它的人更快。因为前面一篇课文可能会慢一点,但是不要紧。我们去试想一下,如果一个孩子没有正确的学习态度,今天我要的是我的答案,我一个问题,我就抽最好、最会问答问题的人把答案告诉了我,我就一步一步按着教案把课文教完了。这个过程到底孩子领受了多少?有多少孩子会受益?不一定的。在这样的过程当中,我是首先让孩子有个良好的态度,而在养成态度的时候,看起来好像会很慢,其实不然。当一个孩子养成良好习惯以后,我们的教学会愈来愈轻松,甚至我们孩子的上课习惯很好了以后,他非常专注,老师讲一句他就记一句。我后来发现真是这样,我讲得几乎每一句话孩子都记得住。他这种专注的态度,不光是让他在课堂上受益,甚至能够让他在做每件事情的时候,他都会用这种专注的态度去做,他会受益一辈子。
我就感觉到,一个老师真正的价值到底在哪里?我们认清楚自己的价值,我们就会坚定不移的去判断当下我们应该怎么做。其实这个习惯养成也不需要太长时间,当时我们的班级,曾经有老师说,只要上课,这个班都会很闹。但是我带他们只有一个星期,全班上课没有一个人开小差;别说讲话,开小差都没有。因为我常常会吓他们,我说肖老师我会看,我一看你的眼睛我就知道你的心里在想什么。其实我也不知道,但是我要狠狠的盯着他的眼睛看一下。我虽然不知道他在想什么,但是我能感受得到他有没有专注。所以我只要上课的时候,有一个孩子讲话,我就停下来不讲,我就一直看着他,直到他停下来,我又继续讲。往往是我一讲,他又开始讲,他一讲我们怎么办?我又停下来看着他。我发现几次下来,班上就没有人再讲话。为什么会这样?后来我发现,我以前很急躁的时候,骂也骂了,罚也罚了,大吼大叫,甚至摔文具盒我都干过,都没有用。仍然像救火队员,自己累,同学也累,反而没有办法专注。但是事实上现在我们静下心来,真正让孩子感受到我们对他好的时候,孩子的这种状态就发生变化。所以,「不陵节而施」是针对孩子现有的情况,一步一步的让孩子提升上来,好的让他更好,暂时落后的,让他有提升的机会。包括发言,还有一个心境是广纳雅言的心境。这样教,我就让孩子回答完一个问题的时候,我会教他们讲一句话,说请问大家有没有不同意见?让他自己问出来,就不会有同学如果说我不同意,他这样一讲,两个人就会吵起来。我跟他们讲,你问出来,其它同学,你帮助同学,你不同意见也要很温和的提。你说对不起,我能补充一下吗?或者说,你能不能够听一听我的意见?这些话我都写在黑板上,让他们重复的讲。同学给他提了意见,这个孩子还要有个反馈,说「谢谢你指出我的意见」,或者说「谢谢你对我的提醒,你是我生命中的贵人」,要让他学会讲这句话。因为《弟子规》讲「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闻欲恐」,听到赞叹很胆颤,看看我自己有没有做到;听到别人指出缺点的时候高兴,因为我说别人告诉你,你有垃圾,你要赶快扔掉,他是你的恩人。后来同学提意见的时候,反而他们不会生气,两个人还会鞠一躬说,谢谢你给我的帮助,您是我生命中的贵人。所以,班上的气氛也愈来愈融洽。
所以我们发现《弟子规》的每一句,在我们课堂的环节当中都可以落实、都可以做到。「相观而善」其实也是一样,就是我们树立一个好的榜样让孩子去学习。因为今天上午的时间已经到了,我们就暂时分享到这里,没有讲完的部分,明天上午还有一节课跟各位老师作汇报。也非常的感恩各位长辈、各位老师这样鼓励我这样一个末学,非常感恩大家。谢谢各位老师,您们都是我生命中的贵人,谢谢大家。我还学会了一句马来语,这个谢谢,不知道对不对,「得力马嘎色」,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