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千课万人心得1(xiexiebang推荐)
深秋斑斓
——杭州“千课万人” 教学观摩有感
这一次的杭州千课万人之行,如一夜春风席卷了整个杭州城。深秋微寒的傍晚,我们同行的几个女老师一下车便有些瑟瑟发抖,一出车站便有兜生意的野
导游在喊:“华家池10元1人,上车即走!”大家会心一笑,戏言千课万人已是杭
州专利品牌。当车子驶入杭州市区,一个陌生却又有些眼熟的城市,到处在动土,有施工中的地铁,新建的高楼,令人感慨。历史名城和时尚之都,杭州是个千面
女郎啊!踏着夜色匆匆忙忙跟着组长到体育馆领了资料,回首时已是月上梢头,满城灯火时,这就是来杭第一晚。
第二天,在干冷清新的空气中,踏着满地的梧桐叶,我们用脚丈量了去华家
池的路。其实这是我第二次来“千课万人”,两年前聆听了两日,没品过味了便
回了。这一次相信能细细体味。
二进华家池,陌生又熟悉
由于步行耽搁了一些时间,到达会场时已是座无虚席,满眼望去都是俯首笔
录的老师以及打开的雪白纸页。登高攀爬找了个尽量接近专家的座,已是只闻其
声,不见其人,幸好有高科技——电子屏。
化繁为简真功夫,游刃有余见真章
抛砖引玉的第一堂课是由苏州名师薛法根老师执教的《寓言两则》,一个
“揠”,一个“鹬”,分分合合,让孩子们感受到了汉字的好玩、魅力;识字法巧
妙实用,授课大巧若拙,逻辑思维,逆向思维应用自如。似茶香隽永,回甘良久。一句口头禅般的“你傻呀”,让孩子不由自主的向他靠拢,仿佛找到了玩伴头领。
和谐、温馨的学习环境,打开学生情感的闸门,触发学生思维的灵感,张扬学生
阅读的个性,让学生的心与文本交融,从而迸发出思维的火花,产生新的体验,把课真正上到学生的心坎上,让课堂呈现学生真实学习的原生态,让课堂成为儿
童鲜活生命发展的过程。这一节课让我们清晰地看到薛老师立足儿童的生命需求
和成长规律而设计的教学,看到了儿童在自主阅读的实践与体验中释放出的生命
活力,真切地感受到他把课上到了学生的心坎上。
大巧不工、举重若轻,薛老师生动地诠释了“大道至简”的含义。从字的音
形义来回、到词的多角度品尝、再到段与篇的快乐披解与睿智生成,语文的工具
性和人文性在谈笑间化作秋雨,滋养了课堂,滋养了学生,也滋养了听课“万人”的心田。
文似丹桂馨香远,课如暖阳温心间
虞大明老师的《桂花雨》如一曲绵长的乡愁小调萦绕于在场师生的心间,久
久不绝。他让孩子们分组研读,每一组都有组长,书记员,发言人,俨然是一个
正规组织,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分钟”,虞老师在培养孩子小组合作学习上下了
极深的功夫,也说明学生是真讨论,真质疑。他让孩子们研讨问题,上台展示他
们的发现,在孩子百思不解时轻描细抹的点拨,让孩子读出了摇花之乐,读出了
花香之乐,读出了分享之乐,也读出了乐之下的浓浓乡愁,读出的更是预习之道、学散文之道、悟文品之道!当两男孩伸展双臂使劲摇着虞老师这棵桂花树时,满场的笑声已能说明很多,美好的情感体验,不也是作为老师的我们应该传递给孩子们的吗?但虞老师带给了我们更多的。“浸”这一字的2心体味,让孩子的心,孩子的神经更为敏锐和细腻。语文注重的不仅仅是语言和文字的学习,更重要的是情感的体验和升华,这一点是其他学科所不及的。
享受摇花之乐,花香之乐,分享之乐,虞老师带领学生走进了美丽的桂花雨,当音乐声回荡会场时,在场的所有人心底都涌进了感受了淡淡的惆怅,和孩子们一眼,倾倒在虞老师的漫天花雨中。
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
金海星有一首歌叫《把耳朵叫醒》,在六节课的高强度训练下,到今天的第6节课时在座的老师都有些昏昏欲睡,不知是谁看了听课安排表,喊了一声:“啊,是管建刚!”立马,大家精神百倍,专注聆听。听到什么呢?仿佛故意为之的一声又一声的“读,读读„„”调侃般的一遍又一遍的重复《春联》是说明文,说明为有写人和写物,说明文的作用是,特点是,这样的不按常理出牌的管老师在这样让人昏昏欲睡的午后,把我们的耳朵叫醒!
管老师上的是说明文《春联》,原本有些枯燥,但管老师用自己的人格魅力让把说明文上的充满趣味性,上的激情滂湃,一遍又一遍的读,也勾起了孩子的好胜和好奇心,这样的老师不多见吧!反复的朗读中,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又让学生掌握了对联的作用和特点!在对于春联的内容的学习中,管老师旁征博引了很多的课外知识,丰富孩子知识,有描绘了美丽的春光,展现了祖国欣欣向荣的景象,歌颂了劳动人民的幸福美好的生活,更多的是表达了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美好祝愿。但在给春联的这四项内容分类时,答案似乎有些似是而非,按照内容的长短来分,有些武断了!但我更欣赏他对知识的教学,不是停留于讲解,而是精心设计各种操作和实践,引导学生在操作实践中习得知识。这正是我们平时教学中所缺失的。
第一天的听课,如冰山一角,采荷一小孩子们灵动的让我们赞叹不已,让我们感受到学校的和谐、大气与开放,各位特级教师的个人魅力,对语文教学的痴,对孩子的爱,让我们倾慕不已,接下来的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都会在与会老师心中荡起涟漪。
第二篇:千课万人听课心得(定稿)
“千课万人”观摩活动
心得体会汇报
培训时间:2013年4月19——2013年4月22日 培训地点:浙江大学华家池校区
在4月下旬,我们去杭州参加了“千课万人”第二届全国小学语文”新课标课堂”研讨观摩活动。这次活动的主题是: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应当使学生得意得言,得趣得法。在历时4天的活动中,我们观摩了26节公开课,聆听了10场点评、报告和专题讲座。为我们呈现精彩课例的既有贾志敏、于永正、王崧舟、窦桂梅等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也有全国阅读教学大赛特等奖获得者赵昭、甘密、刘广祥等老师,还有为我们带来精彩的报告和讲座的当前的许多小语界的专家们。
一、千课各异,尽显美丽 “千课万人”的课堂,给我们的第一个感受是千课各异,尽显美丽。这次观摩课教学文体丰富多样,有一般叙事文、散文、小说、诗歌,也有童话、寓言、神话等。执教的老师既有小语界的泰斗,也不乏新生代的名师。于永正老师执教《一株紫丁香》,是简简单单教语文;窦桂梅老师演绎《魅力》,激情洋溢,倾情挥洒;王崧舟老师演绎《去年的树》,为我们展示了诗意语文的魅力;孙双金老师带来《小偷罢工》,告诉我们语文课可以“好玩”;戴建荣灵动风趣的诗歌吟诵,薛法根紧抓叠词的散文赏析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课堂,在名师的巧妙安排下,看似平常的教学内容却被演绎得精彩纷呈;在名师的循循善诱下,显得如此清亮动人、赏心悦目,顺理成章。名师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知识储备,对教材深度的挖掘,对课堂生成资源独到的把握,以及课堂驾驭的娴熟大气都让我们赞叹不已。
名师们不仅在目标的设计、环节的安排,还是内容的取舍、问题的考究都能基于儿童立场,注重落实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本,以学习为本,尊重学生、理解学生、激励学生、引导学生,构建高效又富有艺术感染力的语文课堂。他们的课堂关注语言,从词、句到段,到篇,再到标点;注重朗读,朗朗读书声是课堂主旋律。教师用朗读感染学生,学生在读中解惑,读中感悟,读中积累,师生一起畅游在语言文字的百花园中。课堂上没有花哨的多媒体课件,没有繁多的教学手段,但是专家们却用长期积累、感悟、磨练,具备的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语文素养,引经据典,信手拈来,他们在课堂教学中比我们的课堂挖得深,走得远,教得活。
感受之二——从“课”中悟出一种精神
王崧舟老师说:真正的教育就是一场精神的“相遇”。我在上课,同时又在享受上课。我在课堂上彻底敞开心扉,和学生情情相融、心心相印。我彻底打开自己的生命去体会课堂中的每一个当下,我会在不经意间邂逅生命的高峰体验,我和学生一起欢笑、一起流泪、一起沉思、一起震撼。于是,我就是课,课就是我,我和学生一起全然进入一种人课合一的境界。这样的语文课堂,就如古诗所描绘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也许,这一段话就是王崧舟老师以饱满的感情对教育的执着与热爱的最好诠释。不是名师的赵昭老师,他和我们大多数一线老师一样,师范毕业以后,怀着那份对教师职业的盲目崇拜踏进校园,从普通教师到教研员,再到全国阅读教学大赛特等奖者,在他那里蕴藏着十五年如一日,苦练“技艺”全身心投入到对教学方式、方法的学习和研究的精神,对教育饱满的热情,执着地热爱。我想,如果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多一份热情,多一份追求,多一些研究,深一些的思考,或许我们的课堂就会离名师的课堂更近一些。
感受之三----在讲座中收获理念
在这次研讨会上,我们聆听了专家们的精彩讲座。小语理事会长崔峦老师指出“小学语文教学不仅要使学生得意,更要得言,不仅要得趣,更要得法”。他说:当前一个倾向性的问题是阅读教学往往“得意而忘言”,一味注重内容的理解、人文的感悟,忽视语言的理解与运用,甚至以“得意”为唯一目标,忽略语言的学习,特别是忽视体会词句的表达效果,忽视揣摩作者是怎样用语言表达思想内容的,忽视从读到写,了解文章写法的学习。这种失衡的做法,这种单纯分析内容的语文教学费时多,收效微,更糟的是磨灭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滋长学生厌学情绪。其实,我们在平时教学中只要再向前走一步,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探究、品味作者是怎么表达的?为什么这么表达?如此,学生的语文素养就可能提高得更快些。他说,教好语文不容易,难在哪里?难在“舍”。在“舍”的基础上“得”。就是我们教什么,学生学什么,我们不教什么,学生不学什么。
正如管建刚上了一节六年级的《理想的风筝》那样,这节课是运用阅读教学进行写法指导,发现、寻找、总结、归纳“写人”文章的奥秘。管老师上课的思路是:首先老师让学生去发现,其中两件事是写课上发生的事,另外两件事写课余发生的事。老师问学生这其中是巧合还是有什么奇妙?然后引导学生发现:这是作者在故事分配上别出心裁的安排,从而明白用故事写人的奥秘之一——“故事的分配”;然后老师又引导学生去数数作者讲述的4个故事分别用了几行文字?继而总结出用故事写人的奥秘之二——“故事的长短”,也就是我们的写作的详略;最后老师问学生文中写刘老师“追线拐”这个故事可不可以去掉或换成“拉二胡”之类的故事,继而引导学生去发现未知的用故事写人的奥秘之三——所选材料应与表现的人物品质有内在的联系。
后来崔老师在点评这节课时说,语文课应该这样上,第一课时,就是学生反复读,读文章,谈感受,品语言;第二课时,讨论作者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发现文章写法。两课时,把读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领悟文章写法,体会文章主旨与写人物品质这几点结合起来,语文教学得意得言,得趣得法的问题就解决了。这就是用最好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学习,并取得最佳的效果。
短暂的相聚,一生的绵延!在活动中,我们触摸着前沿的语文教学之道,聆听着大师们的妙言慧语,受益匪浅。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积极反思,借鉴学习,用专家的方法来引领课堂,创设有效的课堂!
第三篇:千课万人听课心得
千课万人听课心得
2013年11月6日,我有幸与几所学校的13位老师一起来到浙江大学华家池校区逸夫体育馆,参加了 “千课万人”全国小学数学成长课堂教学研讨观摩活动。本次观摩活动的主题是“成长课堂”,那么何为“成长课堂”呢?由“长”才“成”顺天道,“长”是基础;由“成”而“长”接地气,“成”乃目标;这就是“成长课堂”的真谛。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就如同公鸡啄米,要宽松,自由,顺合自然之道„„
“成长”是“人”的成长,是教学主体儿童的成长,所以,成长课堂是以生为本的课堂,以学为重的课堂。走进新课改,教师不只是教材的执行者,他们同时也是教材的创造者。于是“教什么”引起了大家的关注,而且甚至以为“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渐成共识。然而“成长课堂”里。我们首先瞩目的却是“为谁教”。同样“教什么”和“怎么教”都会因人而异。不同的学生处在不同成长水平,而各异的孩子又有着不相同的成长状态、成长心情、成长困惑。正是从这个角度思考,我们应当说的是“为谁教”比“教什么”和“怎么教”更重要。主会场中央的两句,让我印象深刻。“长德,长智,长能,唱响中国好课最强声音;成功,成人,成才,构筑教师梦想第一基础。”其意深远啊!整个会场都洋溢着数学的气息,一副副数学对联更是巧妙,发人深省啊!浓厚的学习氛围,让我觉得不虚此行。作为一个数学教师,我更多的是想到在我的课堂上,是否对于在课堂内外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孩子们一起进行整理、分析、探讨,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在整个过程中不多加以干涉,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让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自己尝试解决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学会数学学习方法呢? 本次活动安排非常紧,每天安排10节课或报告点评,上午5节,下午5节,晚上还安排了讲座,可以说每天听到后面,我都是脑袋昏昏沉沉的,但是收获也非同一般。在短短的五天观摩学习中,我走进名师,走进名师课堂。一堂堂别出心裁激情四射的示范课;一个个见解独特、观点鲜明的报告;一次次思维碰撞、火花绽放的互动点评,确实让我这个普通一线数学教师享受到了一顿丰富的有营养的数学大餐。享受过数学大餐后,给我的感触颇多,我的总体感受是:受益匪浅!老师们上的这些课,让人赏心悦目,感觉老师们教得轻松,孩子们学得愉快;有的课无论是对新课程标准理念的渗透,还是对教材的挖掘,无论是教师素养的提升还是学生的发展,都发挥得相当出色,他们的课堂师生情绪饱满,气氛和谐,非常尊重学生的意见,与学生平等交流,给学生创设了愉悦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发展,确实值得我学习。
有选择地说说自己的体会吧!
吴正宪老师的课堂。吴正宪老师,带着与生俱来的美感,每一个笑容都是发自内心深处对孩子的呵护,她用一种无法言语的魅力,把《商不变的规律》诠释得美轮美奂。课后吴老师又对自己的这一节课,做了精彩的点评。这一节课是吴老师30年前讲过的一节课,而今又拿出来讲,随着新课改的实施,课的结构也发生了量得变化。以前的课是老师把定义教给学生,再大量的练习;而现在吴老师引导孩子打开数学建模的那一扇窗,从窗外到窗内,窗内再到找寻。吴老师层层递进,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找规律。真正的把课堂交给了学生,也让数学的种子在学生的心中发芽、成长。
对于黄爱华老师我并不陌生,曾在电脑上看过他的几堂诸如《数的比较》这样的经典名课,而真正让我对他肃然起敬的是这一堂《认识三角形》。本课围绕三角形的名称、定义、底和高、特征四个方面展开,黄老师首先让学生课下完成《认识三角形》的工作纸,让学生先了解,在了解的基础上,黄老师根据学生收集的情况,制定教学环节,每一个环节又环环相扣,总结出三角形的名称、定义、底和高、特征,这样的一条课堂主轴配上黄老师风趣的谈吐与睿智的思辨就结合成了一堂充满智慧而又精彩绝伦的优质课。正如他说的那样“用一个又一个话题去引发孩子们的思考,让他们的思维深度碰撞”。是啊,同样也引起了我思维的深度碰撞。感叹,名师毕竟是名师!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华应龙,给我们展示的是他刚刚新鲜出炉的《整数背景下的平均数练习》。本节课是小学三年级的课,华老师也说过:“平均数”的计算不难,难在理解其意义。低年级的孩子理解的能力有限,因此华老师建议本堂课推到五年级的学生试一试,效果会更好。从学生计算比赛引入,比赛的数据一一现实出来,为研究平均数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讨论评判标准,解决争议问题。从猜牛重赢大奖到猜想8个人得年龄,体现的平均数的意义以及出现特殊情况的时候让学生该怎么办?这种课是自创课,难度很大,我很欣赏华老师这种求真务实的追梦行动。
唐彩斌老师的《长方体表面积的复习》,以一种理性的严谨实现了由薄到厚的积累;刘延革老师的一堂《小数的意义》,从变化的角度,呈现了数的发展和小数的衍生;叶柱、俞正强、潘小明、徐长青、张齐华„„一个名字仿佛代表着一股新鲜的空气,让我们享受着不同的课堂,感悟着不同的幸福。
本来,对于讲座,尤其是晚上的讲座是很怵的,但坚持着听了,居然每每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郑毓信教授的《课程改革的回顾与展望》;张梅玲教授的《对成长课堂的学习与思考》; 蔡天新老师的《自然数的奥秘》等等等等,都给予了我们一线老师最前沿的引领和最智慧的启迪。
在这紧张的五天观摩课中,我们收获颇丰。不仅欣赏了名师们别具一格的个人教学风采,更体会到如果少教却能多学;浅教却能深学;粗教却能精学;直至不教也能学,那么,这样的教才有效、才高效。此次“千课万人”活动,不仅课堂精彩,风景也十分优美,真是不虚此行!
还有很多老师的精彩课堂我也不一一陈述,听了这些课,我更深深感到自己课堂教学的不足,更感觉到要不断虚心地向老师们学习,汲取他们先进的教学理念和课堂教学经验,努力地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教学的水平。作为一个教师,多听一些好课非常必要,对自身的锻炼成长也是极其重要的。听课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人就是在学习中不断成长。
第四篇:千课万人
2013年11月27日上午八点整,华东六省一市第十五届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观摩研讨活动在杭州市浙江大学逸夫体育馆拉开帷幕。本次活动由千课万人组委会倾力承办,整个会场座无虚席,人数之多、场面之壮观着实令人吃惊,可见各单位对此次活动的重视,我们有幸参与了这次的听课活动,收获颇丰。
27日上午,三位浙江省的专家分别执教了《千以内数的认识》、《年、月、日》、《认识负数》三节概念课,向所有在场老师展示了数学概念课的不同设计、不同教法,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三位名师针对概念课的教学设计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各自的课堂教学侧重点也有所不同,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还课堂于学生,留有足够的空间让学生思考、探究。
下午围绕计算课的教学,来自江西、福建、山东的三位老师分别进行了自己的课堂展示,同样他们的课也是精彩非凡。执教《笔算乘法》的刘才军老师既注重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又注意学生对算法的掌握,整节课结构清晰,层次明显;阮宁宁老师执教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看似只重视学生算法的掌握,其中却也蕴藏着算理的解释,学生的表现相当精彩;杨永丽老师执教的《分数乘法》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形结合这种方法在数学中的运用,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并且借助问题情境将分数乘法的算理解释的非常清楚。组委会针对三位老师的教学也提出了一些计算课中存在的问题,会场的其他老师也参与了讨论,如计算方法需不需要记忆,创设情境的作用,计算教学中复习的利弊等等,经过探讨,与会老师对计算课的教学都有了新的认识。最后,浙江省的袁晓萍老师展示了同课异构的课《年、月、日》,从这节课中,各位老师又看到了一种全新的教学,一个完全不一样的课堂。
28日上午,来自不同省市的四位老师分别围绕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这两个主题展开了《平移和旋转》、《周长》、《折线统计图》、《体积与容积》四节课的教学。虽然老师们来自不同省市,用不一样的教材,但都体现出了新时期数学教育的新思路。如骆双老师教学的《周长》让学生自己量腰围的活动非常有趣,既帮助学生深切体会周长的概念,又创造了活跃的课堂气氛,那种愉快的学习课堂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位老师。
下午的主题是面积教学,分别是这样三节课:《面积和面积单位》、《梯形的面积》、《组合图形的面积》,三位老师和学生的表现非常出色,之后的辩课活动中专家也给我们提出了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如:为什么要用边长1厘米、1分米、1米的正方形作为面积单位?在场的各位老师各抒己见,踊跃发表自己的观点,为我们对课堂的思考开发了不同的方向。紧接着,由浙江省金华市环城小学校长俞正强执教了一节同课异构的课,《折线统计图》。虽然时间已经很晚了,但整个会场欢声一片,俞校长语言幽默,学生学的非常开心,当然他的教学设计也很精彩,知识点讲的清晰透彻,令人佩服万分。
29日,虽然本次的活动已接近尾声,但整个会场仍是座无虚席,老师们的听课热情并未因寒冷的天气和持续的劳累而降低。安徽省的两位老师执教了两节综合领域课的内容《有趣的推理》和《数字编码》,两节课的氛围轻松,学生学得开心、玩的开心,深切体会到生活中数学的巨大用处。随后围绕综合实践领域内容如何教学,专家与在场各位老师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专家也给老师们提了很多建议,大家都有很大的收获。最后朱国荣老师借三年级的学生上了一节同课异构的《数字编码》,给老师们面对教材改革带来的问题提供了一个大致方向,让老师们看到了不同的课堂,有了不同的思考。
时长两天半的听课活动已告一段落,非常庆幸自己有这样的机会去听这些名师的课,作为一个年轻教师,发现自己的能力还太弱,需要多加努力学习,希望有朝一日自己也能在教学上有所突破。
第五篇:千课万人
《千课万人》活动有感
我有幸参加在杭州举行的“千课万人”全国小学语文生态课堂教学研讨观摩活动。
撇开繁忙的工作,带着一份对与大师同一课堂的期盼,我和同事一起来到了杭州,走进了“千课万人”的会场。整整两天,虽然一直坐在听课会场,没有时间出去领略杭州这个现代城市光彩的一面,没有时间去那为世代文人所称颂的西子湖畔走上一圈,但并没有留下遗憾。因为,在会场,我目睹了王崧舟、陈国安、徐素梅等著名特级教师的风采,我的收获满满。
短短两天的听课学习,可以说是累并快乐着:每天坐在体育馆硬凳上,一听就是10节课,高密度的课堂让人休息的时间很少,长时间的坐姿让人感觉有些疲乏;但我觉得这些付出都是值得的。那课堂教学堂堂精彩,那大师风采个个让人折服。这样精彩的课堂教学,让我走近了大师,再次领略到了大师的风采!
短短两天的听课,却是对我的一种历练。领略名师风采,并从中汲取经验。让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周一上午王崧舟老师的课。
王崧舟老师的课堂向来以清新出名,如诗的感觉充溢着整个课堂。王老师的课,如一首清新的诗,一幅淡雅的画,一股潺潺流淌的清泉,我们聆听着,沉醉着,仿佛经历了一种心灵的洗礼。当王老师迈着不紧不慢的步伐从红地毯上走入课堂时,全场的教师不约而同地鼓起了掌。
这次他上的是《孔子游春》,整整二节课,没有让我们有一丝的疲惫。学生也听得很入迷,下课后,很激动地去还让王老师签名。
《孔子游春》从写景入手,讲述孔子与弟子们在泗水河边游玩中,由水引发一系列思考,借以教化弟子„„王老师的课出人意料地让学生去寻找、比较孔子的课堂、课文与我们现在的课堂、课文的不同,以此作为各个板块的主抓点。他极富创意地将“看到的”与“想到的”对应起来,甚至由此将文章改编成一篇诗歌,引导孩子通过师生合作朗读得有声有色,声情并茂。孔子作为课文的灵魂人物,他的君子形象和教师形象在老师一次次地引导中,在学生的心灵上高大地竖立起来。
我最后的深思:新课改的大致思路我似乎有了,我能否摒弃荣誉与成绩,以我这点微弱的灵感在课改的大路上披荆斩棘,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