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王成老师新书《静心杂用》有感
王诚老师的艺术人生
——读王成老师新书《静心杂用》有感
一
写读后感,不是第一次,但为王诚老师写读后感,郑重的还是第一次,心理很忐忑,读王成老师新书《静心杂用》有感。在感觉里,王诚老师是个性情中人,才华横溢。所以为他作评一定有些水准才行,或得有些道行,或修了些真身。可是这些我都不具备。
好在,在生活中,王诚不仅是我的老师而且还是我的挚友。呵呵,也许称挚友,是我的一厢情愿,但我如实地感觉到了老师在工作、学习中如朋友一样地对我呵护有加。所以话说多了,少了,重了,轻了,贴妥了,跑偏了,我想凭老师的涵养还是能担待的。
说起来,王诚是我诗词古韵方面的老师。王诚老师的谦逊的风度和生动风趣、引经据典、激情四溢的讲解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但总是觉得,为人徒,终身不逾其师,是一种遗憾和羞愧的事。所以一直不敢妄加评论老师的文字,所以为老师写读后感的想法搁置很久,但老师的书中发出的铿锵有力、铮铮作响的文字,又犹如潺潺的溪泉在我的脑海中、意象中汩汩地流淌。让我有一种不吐不快之感。
我一直以为,文学对许多人,是一种冲动,随着时间的推移,那种梦幻般的感觉逐渐被岁月的风霜浸没了,梦也被浸没了。冲动也被风霜吞蚀了。风霜过后,曾经的那片梦幻的土地上只剩下一个故城故事。但是看到老师执着于艺苑,我想错了,老师爱上了文字,执拗的他让文字、让情感长成了自己的须根,这须根,在他的脚下,伸到了泥土里。而且生根、发芽、结成了累累的硕果。
老师是一位钟情于诗神的人,而且是执拗、痴绝的诗人。是位高产的作家,从事诗词研究仅5年多的时间,就出版了《沧浪吟》诗集、《中华传统诗词鉴赏》《词义浅释》《学格律简明手册》。时隔两年,而今又出版了《中华传统诗词教程》和《静心杂咏》诗集。新书的出版可以看出王诚老师的变与不变。不变的是那颗诚挚的心,情寄故乡,感恩亲人、感恩朋友,忠于时代、忠于亲情、友情。改变的是他的诗风更为舒展、题材更为广泛、更为宽绰。语言也更凝练、更丰富。
当我看完老师的新书时,我惊讶了,老师每天频于诗教工作,每天备课、做课件、讲课,是如何利用闲余时间完成这厚厚的教程和上千首的诗作呢?这里面有爱情、友情、生活、人文、风土人情、湖光山色、咏物抒情、丹青寄语等等。有绝句、律诗、古诗词、对联,还有自由诗。可见老师的文路宽绰。我看着、读着,耳边仿佛听到老师那饱含深情的掷地有声的朗读,一时间这些文字有了热情、深度和温度。这些深情有厚重的文字,砌成了老师人生路上的一道风景,沿着这道风景一路走下去,竟让我喜不胜收、目不暇接。
原来,文字一直在老师身边,读后感《读王成老师新书《静心杂用》有感》。而且芳艳盛开。
这些文字是他情感的结晶,是他岁月的一场记录,也可以说,这是王诚老师用文字行走的一段艺术人生。
二
王诚老师白天尽职于诗教事业,劳瘁而让人苍老,夜晚献身于文学、献身于诗歌。更有忧国忧民的大将风度。一次出城会友途中,看到鳞次栉比的楼群,不禁而生感慨,随即口占一首:
驱车会有过城边,但见新楼座座连
为问青青路边草,农夫还剩几分田。
这首诗的结尾,让人顿生感慨,他不问官、不问民、唯问青草。这就是老师的妙处,诗并不一定让你真真切切地明白什么,而是让你体味到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不可言传的意境。读后让人不禁多几分思索。
在一次游园中,看到一幅场景,随即有感而生:
傍晚怡园杨柳垂,盲童横笛向湖吹。
游人谁晓曲中苦,同是天涯乐是谁。
他不是一位蹙眉看世界的人,但他更是一位一滴水看世界的人。她的写作大胆热烈,文字引人注目骇世惊俗,突出个性前卫,一某官升迁他不禁感叹道:
门庭若市庆升迁,宝马奔驰一路欢。
每忆成龙盲乞送,布衣还恋大清官。
尽管王诚老师经历了很多的人生,见过很多的场景,但是他对人生的感悟还是太深刻太激烈,以致于那些诗的碎片不断撞击他的胸怀,唤起他的激情,叩问我们的灵魂。
一次大雪过后,满城琼枝,他不禁又来一首;
枯枝迎肃玉花圆,装点丰标霜月天。
莫道芳菲春色好,凌寒胜览更悠然。
他的笔墨不是浅薄乏味的老生常谈,而是对生活、人生更有一种大气、豪放的更开阔的视野。
读着这样的感悟,有点像路遇一泓山泉。那是从山中轰然而出的清澈的山泉。它跳起来、落下去,带着一股不可阻挡的气势,横冲直撞,撞击我们的心扉。
三
王诚老师是一位性格爽快、心胸开阔的人,他不仅对那些明朗的积极的事物感兴趣,更愿意随时抒发感悟、描绘场景,用自己的笔把诗意和美感、和思索留给人们。
他视文字是一种事业,是一种理想,以前曾是商海的巨贾,但为了他的写作,为的是拂去那些灰尘,让至善至美显露出来。为此几近痴迷状态。在诗中自可体现:
商海一游如弱鱼,酸甜苦辣忆当初。
亲朋常问赚多少,笑指床前满柜书。
为此也常常耕读到天明,仍不觉不倦,有诗为证:
云淡星稀入五更,长天残月暖风轻。
屏前独坐敲佳句,不觉东方已渐明。
如今王诚老师已届花甲之年,对家庭的幸福,儿子的英慧有了更深的体悟,那些记忆的碎片和对儿子殷切的期待更是闪烁着光辉。他曾在一篇《示儿》的诗中写道:
上元向晚举家欢,未等杯深诗句谈。
岂料新风拈古韵,但欣后辈撵前贤。
喜逢盛世莫迷眼,展望阳程当快鞭。
切记牵萦今父语,腾芳自可抵金钱。
正是这些心灵的文字,才让他有了儿子的成功,这同他的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如今王诚老师可谓桃李满天下,小的年仅10岁,大的有80高龄的学生,都被老师的人品、文品和诗风师尊所感染。在09年夏,在沈飞诗社成立大会上,60余岁的学生刘淑芝,极其兴奋地吟罢了自己创作的四首诗后,因突发心梗,倒在了诗友中间。她用生命的最后几声响亮的绝唱告别了她的诗友、同事、老师。作为她的老师王诚无比悲痛,几分钟前,还答应要为老师写一首诗篇,几分钟后却成了永别的留言。老师怀着深切的遗憾和缅怀之情,为学生刘淑芝写下了数首悼念的诗和词。读后不禁让人泪水潸然。其中一首诗这样写的:
含情阁泪悼淑芝,总忆瞬间哀别时。
但托长风捎口信,何期还我那篇诗。
这些带着个人色彩的文字,那些饱含情感的诉说,读后有谁不为之动容呢?
在新学期授课中,他不禁感悟道:
西江月
半载舌耕诗重,一篮花绽情深。U盘可纳大乾坤,缱绻秋摇方寸。
虽觉堂前知浅,但期后浪推新。来朝片玉是何人,盛向霜华更信。
从诗中可以看出老师的谦逊和对诗教事业、对后人的重望
这些停不下来的灵魂呓语,凝结成了王诚老师遥远而清晰地站在他自己的路上,站在他的艺苑风景线上。带着对文字的执着,还是带着对文字的崇拜,越走越远。正所谓“新诗行古韵,李杜笑吟眠”了。
第二篇:(成稿)读专著有感
读《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有感
大崔庄树德中学 张立新
读了冯校长的《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一书,感悟很深,触动很大。冯校长说,好老师不但有丰富的知识,而且还应该为学生创造适合的教育环境。其中印象最深刻就是关于教师自我提高,如何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部分。感触如下:
一、大胆转变教师的角色
传统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中心—“先生教书,学生念书”,只重视“书”的传授,而忽视了“人”的发展。新课程要求我们的教学“以人为本”,切实提高教学的发展功效与育人功效。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新教材真正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老师只是导演、是配角,学生才是演员、是主角,学生能否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来,是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这要求我们老师要大胆转变角色,要克服传统教学中的“一言堂”、“满堂灌”等方式,要善于扮演导演角色把学生推上“舞台”由他们去“表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真正动起来,畅所欲言,大胆说出自己所想,同时老师又要加以正确的引导,真正做到活而不乱,一堂课就在这样浓烈的学习氛围中、秩序井然地得以完成,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认真组织课堂的讨论活动
陶行知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 爱因斯坦也说过:“创造性地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提问和讨论,有利于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新教材中讨论活动课的设置体现了新课标的教育理念,所以教师在教授中一定要认真组织。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围绕论题进行讨论,教师适当的给各小组进行理论指导,不断的引导他们得出观点,并尊重和支持他们具有个性的观点,最后让各小组选出一位代表给全班同汇报他们的结论或观点。这样做有助于自由地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主体地
位的形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推理能力、口语表达能力、人际交流技巧等多维能力;有利于使学生丰富对事物的认识,进而改变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培养学生积极的道德价值观:更能促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形成有效的多元交流、多元互动,在互动交流中相互启发、共同发展。
三、积极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
教师的教不可能代替学生的学,因此,我们教师不能越俎代庖,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生会自主学习。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武断、不强制、不灌输。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善于为学生创设适当的条件,营造恰当的氛围,使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愿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可以通常采用启发式、讨论式、调查式等方式教学,指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对一些主观性的问题鼓励学生谈他们自己的想法,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尽情的表达自己的看法。
这样,会使学生能够主动去探索社会现实及自我成长的问题,促使他们个性的成长,锻炼全面的素质能力,而不是将书本中的内容作为教条来死记硬背。
总之,适合教育就是要吸纳古今中外一切科学合理的教育思想精华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并在此基础上赋予时代的特征,继续发扬创新,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第三篇:读《站成一棵树》有感
读《站成一棵树》有感
拔地参天,深邃叶丛,这是王者的象征,是成熟的标志,是所有人的向往,更是我们这一些小种子的目标,却不知,其中有着深刻的哲理技巧。
《站成一棵树》不愧是“最佳少年读物”,等于是小种子身旁的《种树指南》,其中讲了许多方法,但有一点真的让我受益匪浅。
先说说一篇文章——《猪屁股带来的的烦恼》,主人公叫孟晶明,是学校美术组的一员,有一次老师让他们去画猪,而孟晶明偏偏画了一个猪屁股,被老师大骂一顿,正当他烦恼之时,却被老科学家相中。
这个“猪屁股”是什么?仅仅是孟晶明的画?我觉得这正是当代少年缺少的自由和创造力,如何在当代教育体制和思想中突围,不束缚扼杀想象力,在千篇一律之中一点红,不一直“人云亦云”,是要思考的问题,而这千篇一律的风气太害人了。
害人的不仅在学校,还有可能在社会。比如“指南第二文”——《爱先生的小辫子》,主人公自然是爱先生,平凡得不能在平凡,邻居忽视他,工作二十五年老板不认识他,没人打电话给他,直到有一天,女儿和他玩闹,不小心将两个蝴蝶结帮爱先生扎了小辫子,瞬间,爱先生火了,电视台来采访他,老板给他加薪,但爱先生却以为是他的新领带帮了他,但第二天,所有街头上的人都扎了两个小辫子。
这很显明是有讽刺意义的,也许大家会觉得这个社会没有创造力,学爱先生从而千篇一律,但并非如此。这个社会就是因为太有创造力课,“流行风”一波接一波,人们对“时髦”的观念好像出现了很大的偏差,导致了这令人哭笑不得的一幕,甚至引起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妒忌、蔑视。
在个人方面,我知道大家现在全都出现了困惑,两种选择全被上面的文章封杀了,再看“指南终极文”——《爸爸怎样讲真话》。这是一位爸爸给儿子讲述的他的小时候的故事。这位爸爸少时总想把谎撒得圆满一点,但总是被被大人们识破,所以他决定永远讲真话,但却处处碰壁,将自己的所有错误全部真真切切地暴露出来,又不讨大人们喜欢,所有他得到的往往是痛苦,而不是快乐。
从中大家应该了解了上面的困惑,也学习到了处世之道了。有时,我们不可以改变世界,却可以改变自己。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从来都不是只有真话或假话的,也许,假话不一定令人厌恶,真话也不一定令人欢喜,这其中的技巧,需要沐浴阳光雨露,风雨彩虹。
在千篇一律中去突破,在新潮涌动中去遵规,但却不一定要完全背离世界,背离人类,永远不要轻易去改变世界,这会使你走向极端,中立是最好的。不论社会怎么变,所处环境怎么变,宠辱不惊,去掌握技巧,不背离又不被引领,因为世界不完美,但要做最好最完美的自己。
秦羽轩
2010.8.15
第四篇:读《俄狄浦斯王》有感
读《俄狄浦斯王》有感
命运!到底什么是“命运”呢?所谓“命运”,就是先定的生命过程朝向某一目的的趋近,这种趋近不是人的理性所能改变的。“命运”就是外在于人且支配人的一种超自然的神秘力量,不管个人怎么抗争都是无法改变这种力量的命运这个话题已经困扰我许久,人到底是被命运所掌控,还是可以以自己的力量向命运发出对抗?总有这样一些时候,命运就像一张无边的大网,笼罩着我们,另我们无法逃离,被命运中笼罩着的我们,拼了命地想去逃脱,却发现,自己不过是如此,曾欣喜地认为自己以逃离了掌控,却失落的发现,自己只不过在命运的掌控中转了个小圈。诚然,我们也不该感到沮丧,命运其实该是让我们不断去探索的力量,就像一句恶俗的话所说:“纵使风雨兼程,我也要走向远方。”我们何尝不是需要一种像想俄狄浦斯一样,勇于向命运发出挑战,不断抗争的精神呢
《俄狄浦斯王》主要讲述了是希腊神话中忒拜(Thebe)的王子俄狄浦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弑父淫母,难以逃脱体现命运的太阳神“神示”的罗网,但是他却是一个为民除害的英雄、受人爱戴的英雄,他智慧超群,热爱邦国,大公无私。在命运面前,他不是俯首帖耳或苦苦哀求,而是奋起抗争,设法逃离“神示”的预言。继而,他猜破女妖的谜语,为民除害。最后,为了解救人民的瘟疫灾难,他不顾一切地追查杀害前王的凶手,一旦真相大白,又勇于承担责任,主动请求将他放逐。对于这样一个为人民、为国
家做了无数好事的英雄所遭受的厄运。
看到俄狄浦斯王最后的惨剧,我的心都在颤抖,为什么命运要来捉弄这样一个优秀的人,让他杀父娶母,让他后悔终生,如果真的有命运之神,我真想和他来一份较量!像俄狄浦斯这样一位智勇双全的英雄最终难以逃脱被命运捉弄的结局足以让我们唏嘘不已,心中不禁会产生无限的惋惜和同情,那么帕索里尼的《俄狄浦斯王》中对人类必定自食恶果,难逃悲惨命运的暗喻,引发的是我们更为深沉的思考和发自内心的恐惧。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通行证,然而命运呢,却给了俄狄浦斯王这么高尚的人一张卑鄙的通行证!让他杀父娶母,让他给人民带来灾难然而悲剧的是命运,让俄狄浦斯终究逃脱不了那个预言,从众人高高捧起的神人到千夫所指的罪人。所以俄狄浦斯用金别针刺瞎了双眼,“你们再也看不见我受的灾难,我所造的罪恶了!你们看够了你们不应该看的人,你们从此黑暗无光。”实现自己的惩罚放逐到边远地区。我很佩服俄狄浦斯的承担精神,他刺瞎双眼不是懦弱,是一种反抗,是对于命运的反抗,也是勇敢的承担自己错误的表现,让他从此失去双眼生活在黑暗中,然而,我想他的内心一定不黑暗!
只是征途险阻,我们需要一颗淡然的心,去勇于面对命运的安排。在以前会不明白,总以为努力了,付出了,事情就会向着自己希望的方向走,总会有回报。现在才知道,有时候,命中注定会怎样,它就会怎么样。这就出现了内心的不平静与嫉妒。当下,拜金主义盛行,追究短期的成功与繁耀成为一种时尚。总有那样的姑娘,为了名牌包包,为了漂亮裙子,为了房子,车子,努力想嫁个“好人”,甚至为此不惜去改变自己的容貌,掩饰自己的性情,本以为这样就改变了命运,翻身坐了上等人,殊不知,这短期的快乐只是刚刚一个开始,那一生的命运,怎会如此就轻易改变?《俄狄浦斯王》在剧末的时候这样说道:“在我们等着瞧那最末的日子的时候,不要说一个凡人是幸福的。在他还没有跨过生命的界限,在没有的到痛苦的解脱之前。所以,最好不过是在做了最大的努力后,怀着一颗平淡的心,看云起云落。说命运大,它不过是一张网,不断与命运去较量与妥协又何尝不是人生一乐事?忘了那起起落落,享受岁月之美好,有何尝不好呢?命运怎样不公,怎样眷顾,总抵不过过程之美。虽然在剧中人物的悲惨结局是被命运所掌控的,但是生活在现实生活中的我并不认为命运就可以主宰一切。只要我们足够努力,就可以改变生活。主宰生活的是我们自己,而不是命运!
第五篇:读《秋日偶成》有感
读《秋日偶成》有感
秋日偶成朱熹
闲来无时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近日读朱熹的《秋日偶成》,颇有感慨,记录心中所想。闲来无时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是一种境界,不是懒惰,不是矫情,是厚积薄发,是长期自律,是心态平和,是无欲则刚,是心胸坦荡,是心底无私天地宽,是没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的淡定。面对现在复杂的社会环境,怎么样能够管好自己,廉政建设、法制教育、制度保障等等都是必要和必须的,但首要还是要加强自我道德体系建设。自我道德体系就是心中有防线,这条防线是道德的防线,是为人的根本,只要守住这条防线,就不必惶惶不可终日,也上对得起组织的信任和培养,对得起自己所肩负的职责;下对得起妻儿老小。如果人人都守住这条防线,那么人与人是和谐的,人与社会是和谐的,人与自然是和谐的。正所谓春有百花冬有雪,夏有凉风秋有月,心中若无烦心事,一年皆是好时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