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2浙江省考申论热点8-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省人民的生活水平日渐提高,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改善,人口预期寿命日益延长,老年人口数量逐年增长。但有此产生的各种社会问题也日渐突出,养老保障负担加重,为老龄化提供的社会服务需求逐渐增加,这都对社会的和谐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人口老龄化问题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
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受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高生育率的影响,目前这部分人都迈入老年人的行列;其次,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死亡率急剧下降,平均寿命迅速上升;再次,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所提倡的计划生育政策,使得下一代数量减少,一个家庭要负担4个老人的情况普遍;最后,我国的养老体制建设还不够健全,不能满足未来人口老龄化高峰的需求。
伴随着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问题已经对社会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制约作用。一方面养老保障负担日益沉重,政府、企业、社会都已经感到养老保障方面的压力正在显著加大。另一方面,老年人医疗卫生消费支出的压力越来越大。同时,为老龄化社会服务的需求迅速膨胀,而现有社会服务的发展却相对滞后。如果不能妥善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无疑将对社会的稳定产生巨大的影响。
在艰巨的形势下,探索养老服务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新路径、新模式,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成为尤为迫切的任务。
第一,增加财政投入力度,建立医疗健康保险制度。一方面,在城镇和农村同时推广“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的三方共同负担模式,政府加大对养老保险基金的投入;另一方面,要以立法形式,建立健全老年医疗保险制度,使老年人及其家庭不致因疾病导致个人及家庭经济危机。
第二,深化医学保健和社工服务,提供充足的社会服务。首先,培养一批可以专门为老年人提供医疗保健的服务者,充分掌握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和疾病特点;其次,提供社区社工服务,为空巢老人提供帮助和照看;最后,增加社会养老院等公共服务场所,为老人提供全面服务。
第三,关注老人心理健康,发挥社区养老功能。一方面,在社区内为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包括提供家务劳动、家庭医疗保健、老人照料、护理等。另一方面,开设老年大学,关注老年人心理健康,丰富老年人老年生活。
第四,关注贫困老人救助制度,提供多样化帮扶。一要通过政府建立养老基地,发放养老补贴和高龄津贴,改善老年人生活;二要地方政府组织开发式扶贫,帮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老人从事劳作,增加贫困老年人生产自助能力;三要积极发挥社会力量在老年贫困救助中的作用,推动各地老年基金会等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开展慈善救助和社会互助,为贫困老年人提供多样化服务。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面对我省老龄化加剧的态势,加快构建科学的养老服务体系,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是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
第二篇:让教师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让教师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学习李森县长关于教师退养问题的若干意见有感今天我校老师学习了学习李森县长关于教师退养问题的若干意见,颇有感触。
按规定男性老师满57岁,女性老师满52岁就可以办理退养手续,回家颐养天年,工资和绩效按相关规定执行,对于老教师来说,可算是一桩福音。都说教师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教师也是普通人,他们也会经历生老病死。在为教育事业献出自己一生之后,很多老师落下了职业病,在我的身边就有患有腰椎间盘突出,肩周炎等的老教师,病痛常常使他们无法长时间站立。由于我校是一所农村学校,很多老教师还种有农田,负担更加重。我县的退养政策为老教师解决了后顾之忧,让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县里有这么好的政策,对于年轻教师来说,也是一种激励和保障,促使我们也像老教师那样,兢兢业业,为教育事业献出自己的力量。当老教师退养之后,年轻教师更应挑起教学的大梁,认真上好每一节课,把教学成绩搞上去,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将教育事业传承下去。
第三篇:公务员考试申论:老有所依
【作答要求】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解决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我国的经济社会稳定,关系到几亿老人的幸福。请你以“老龄事业发展”为主题,写一篇文章。(35分)
要求:
(1)观点明确,内容充实;
(2)层次清楚,语言流畅;
(3)总字数1000~1200字。
【参考例文】
走好养老路共享夕阳红
——立足国情让老年人老有所依
“不论今天你有多年轻,明天依旧会变老。”如今,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已经到了不得不重视的时候。据有关数据显示,预计到2014年,我国的老龄化人口将突破2亿。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老龄化问题面临着经济社会发展和老年人福祉的双重压力,而由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养老问题将更加严峻。
目前,我国的养老金缺口大、养老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养老模式亟须创新„„诸多由人口老龄化衍生的养老问题不容忽视。我国人口多、底子薄、资源有限,老龄事业搞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经济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纵观国外老龄事业发展的成功经验,无不是立足本国国情,以高瞻远瞩的姿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我国亦应从本国国情出发,踏实地走好养老路,让老年人共享夕阳红。
循序渐进,实现制度公平。当前,我国的养老服务事业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公务员、农村地区等养老金差别巨大。据调查,同等学历、同等职称、同等职务、同等技能、同等贡献的人因退休时的单位性质不同,退休金也不同,企业比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养老金低两三倍。走好养老路,需打破养老金双轨制,逐渐提高农村地区和贫困地区的养老金发放标准。同时,从完善城乡居民的养老保障入手,实现社会保障福利的全覆盖,逐步实现制度公平。
未雨绸缪,超前谋划老龄事业发展。我国老龄化阶段起步早,发展速度快,区域发展不平衡,是“未富先老”的典型。为更加从容地应对老龄化,应当把构建完整的养老服务体系摆上议事日程,尽早、尽快、尽好地统筹安排,不断加大力度推动老龄事业的发展和推行福利社会化,将分散、自发的地区老龄事业转变为政府主导下的社会化行为,为老龄事业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群策群力,发挥社会力量发展老龄事业。新加坡把扶老助老作为一种社会时尚,把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作为一种追求,鼓励吸纳社会力量参与到养老事业中来。鉴于此,我国的老龄事业发展应该在充分利用家庭资源的基础上,注意整合吸纳民间力量共同打造老年人养老事业,积极探索引入市场机制,为老年人提供更为丰富、更加优质的服务途径。鼓励私人、社会团体、民间组织的力量参与老龄事业并为其发展提供便利,创造良好的养老环境,实现政府主导、吸收社会力量的良好格局,从而在更高层次上推进我国老龄事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养老是一项全国性的课题,创新养老模式,从容地应对老龄化需要公民的共同努力。2013年“常回家看看”入法将养老问题提升到了法治的高度,这反映出国家对老龄事业的重视和积极应对老龄事业的决心。同时,我们还要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养老模式,关注老年人的特殊需求,发展老年文化教育事业,让天下父母真正老有所依!
第四篇:内蒙古军转安置时政热点:老有所养、老有所依不再遥远
内蒙古军转安置时政热点:老有所养、老有所依不再遥远 社会保障被称为社会的“安全网”。当你老了,病了,困顿了,社会保障体系如何,你的感觉就十分真切。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党和政府不断推动改革,加大公共财政的投入,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从社会的视角来健全和完善住房、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体系。
这10年,保障的进步,不仅是数字的累进,更是无数人生活的“改变”。人们感受到社会保障已经迈入“普惠时代”。
●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坚持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健全失业保险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多渠道筹集和积累社会保障基金。●各地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确定社会保障的标准和水平。发展城乡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事业。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建立适应新形势要求的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保健体系,着力改善农村医疗卫生状况,提高城乡居民的医疗保健水平。
――摘自党的十六大报告
●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全面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
●完善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提高统筹层次,制定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关系转续办法„„健全廉租住房制度,加快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
●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
――摘自党的十七大报告
辽宁73岁的王庭顺――
安居之梦不再遥远
在辽宁葫芦岛,73岁的王庭顺正在阳台上悠闲地摆弄花草,这位退休矿工曾经当过多年的巷道工。越是在井下局促的体验,越会让人产生对空间的渴望,然而多年棚户区的居住经历,他感觉“宽敞舒适”似乎很遥远。
通辽人事考试信息网:http://tongliao.offcn.com/
“坐车颠腚,上厕所冻腚,上炕烙腚。路坑洼不平,厕所是户外旱厕,只有炕上能烧热乎。”这是过去王庭顺所在的辽宁葫芦岛杨家杖子矿务局工棚房的生活写照。
王庭顺和他的邻居们没有想到,改变就这样发生了。2006年起,在统一安排下,杨家杖子工矿棚户区改造工程启动,10000多户职工家庭陆续告别低矮破旧的棚户区,搬进了棚改新房。
这10年,改变发生在许许多多像王庭顺这样的人身上,从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到限价商品房、公共租赁房、各类棚户区改造,不断加大对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保障。
王庭顺的新家位于莲花社区34号楼,房子装修简洁干净,小三居,南北通透。阳面卧室阳台上,摆放着四五盆鲜花,小茶几上,10多条小金鱼在鱼缸里游来游去,这是王庭顺最喜爱的地方。虽然谈不上多宽敞,但这却让一家人的生活状态完全改变了。
2010年7月搬进新居,面积68平方米,一平换一平,多出的面积每平方米600多元。王庭顺年龄大,政府照顾,给分了一楼。“没花几个钱,现在值10多万。”说起新家,老人满脸掩饰不住的高兴。
搬进楼了,成本自然高了,能住得惯吗?“暖气费区财政全额补贴,水电也有补贴;物业费是全额补贴给物业公司,有部电话每个月10元钱。省着点花,每个月还能剩几百元钱,攒起来备用,还可以给孙子孙女买点东西。”老人说。
老人送我们离开时,遇到杨家杖子开发区管委会主任郑子清,他说,“截至目前,已有6000多户棚改居民入住新居。到2013年初,1.7万多户近4万棚改居民将全部搬上宽敞舒心的棚改楼。”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统计显示,到2011年底,全国累计用实物方式解决了2650万户城镇低收入和中等偏下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实物住房保障受益户数占城镇家庭总户数的比例达到11%。如按三口之家计算,总共有近1亿人通过不同形式的保障房解决了住房困难。北京66岁的陈桂珍――
生病住院不再揪心
今年5月,生活在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街道的无业老人陈桂珍病倒了。病情危急,是心肌梗塞。可她坚持不转院。多年来的一种习惯思维在左右着她:“自己没有工作,一上大医院,医药费花不起。”
作为一名无业的城镇居民,生病无疑是最让人揪心的。“不光是身体难受,花钱就像从快见底的缸里往外舀水”,这让陈桂珍形成了这样的“固执”想法。
通辽人事考试信息网:http://tongliao.offcn.com/
在家人和医生反复劝说下,老人才同意转到一家更大规模的医院,安了两个支架。老人一天天康复起来,但心里却很纠结:6万多元费用,将会使整个家庭陷入困境。
海淀区清华园街道社保所所长牛建华告诉陈桂珍说,“这次在医院花的62638元,实际报销45892.18元。”因为老人生活比较困难,有关部门还可以为老人自费部分申请福利救助。如果申请到,自费的近2万元还可以报销50%。这一次,陈桂珍笑了:担心的事不会发生。
2007年,北京市出台实施城镇无医疗保障老年人和学生儿童大病医疗保险制度。从2010年起,北京市又首次实现了门诊费用“零垫付”,门诊费用报销周期由几个月缩短为几十秒,医保卡实时结算。
不仅是城市,2002年10月党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提出各级政府要积极组织引导农民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到“十一五”期末,新农合参合率已经达到96.3%。
作为世界人口第一大国,中国仅用10年时间,就实现了全民基本医保,被誉为“中国速度”。以城镇职工基本医保、城镇居民基本医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为主体的全民基本医保制度体系初步形成。截至目前,全国参加基本医保的人数超过13亿,基本医保覆盖率超过95%。
江苏63岁的李培福――
宽裕晚年不再担忧
相比于73岁的王庭顺和66岁的陈桂珍,63岁的李培福对这个时代的变迁体会得更深。这个当了一辈子农民的老人,在工业化、城镇化的潮涌中,适应着变迁,也享受着变迁。
这位江苏苏州相城区渭塘镇凤凰泾村2组的农民,祖祖辈辈勤劳耕作,用汗水浇灌未来,年轻时始终羡慕城市人可以拥有的退休金,觉得自己的未来仅仅在于眼前的土地。
李培福说:“没想到,现在每月可以领到831元的‘退休金’。我算了一下,加上村里给我的其它一些费用,一年就有2.5万元的收入。”
李培福家有7口人,是农村标准的“四世同堂”。他说:“我母亲今年85岁,每年有600元的福利金;妻子秦丽珍今年62岁,每月有510元的养老金。”
李培福一家的际遇,可算是无数中国农民正在经历的故事。10年中,我国基本实现了世界上最大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制度全覆盖,意味着全体国民都享有相应的养老制通辽人事考试信息网:http://tongliao.offcn.com/
度安排,职工养老、新农保、城居保三大社会养老保险构成的“制度组合”,让所有城乡居民都可以对号入座。
而身处经济相对发达的苏南地区,李培福对于城乡间区隔消解和差距弥合,感受更加明显。
2007年,李培福一家的土地被征收,他们也成了失地农民,被纳入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相城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邹利忠说,从2009年1月起,当地启动城乡一体化养老保障工作,实行“农保转城保”。今年年内,相城社会保险与市区完全并轨,农民可以享受到城里人的保障待遇。
老有所养,迈向全民养老,让城乡居民共享国家发展进步的成果。到2012年9月底,我国养老保险总计覆盖人数已超过7亿人。
通辽人事考试信息网:http://tongliao.offcn.com/
第五篇:《老有所依》读书笔记
抽得闲暇把那本在省图书馆借的剧本《老有所依》啃了大半,也借此看了两集电视剧,太多的感动无以言表。相形之下,纸上文字更让我感触,让我记住了编剧家陈彦,导演赵宝刚,以及饰演江木兰的刘涛。由此得些感悟,与君共勉。
《北京青年》并没有怎么看,但从其中道听途说重走青春的风花雪月还历历在目,对未来美好憧憬的心理却在赵导新作《老有所依》勾勒的“未来蓝图”里被深深扎上了一刀。
有时候,人生的意义和理想,在每天为工作忙碌和为生计奔波的单调色彩里,是那么奢侈,我们不断退而求其次,直到无路可退,我们不停挣钱,透支着十年后的健康,我们不断安慰自己,只是想生活变好一点,让买房成家的愿望终在现实里有栖息之所,即使这么一丝念想,所要付出的努力、必须忍受的无奈、不得不面对的烦恼,都远不只一点点。
伴随着我们年龄增长的,除了更多的责任以外,是越来越岌岌可危的变老,失去的是再也无法不管不顾的自由。
在仔细读剧本的期间,很多台词就像回形针,不偏不倚的扣中心坎,当头棒喝一般,紧且痛:
“总以为父母像家里的老房子,它风里雨里的在那儿,只要你想回去,它就在那随时迎接你,但你可曾想过,老房子是不是结实,需不需要保护?你可曾想过,有一天老房子也会塌的?”
“这个世界上有一种爱,是不讲条件,不计成本,不求回报的,这是什么爱呀!是爸爸妈妈给我的爱。”
“ 作为人,想要追求个人价值,需要远走高飞,可是作为子女,需要孝敬父母不离左右。”
“ 小时候让父母管着,让老师管着,长大了让单位管着,让爱人管着,老了,就得让儿女管着了。”
“铁饭碗呀,不是在一个地方吃一辈子的饭,是一辈子无论到哪儿都有饭吃。”
“以前我从来没想过,父母养老问题,我觉得我昨天还在跟我爸撒娇呢!”
“其实谁家都一样,父母和子女,一辈子都聚少离多,能团圆的日子都很珍贵。”
“老伴老伴就是老来有伴,到老了呢,还能一起吃饭的人,才是真正的老伴。”
当江木兰对吕希谈起自己来北京上学、工作、成家、生女过程中所忽略的事,曾经漂泊,或正在漂泊的观众,会被掷地有声诸如此类的台词不断敲击心房。
父母竭尽所能给予子女们的关心和爱,不计回报,反而是我们常会忽略对他们本应有的付出与更多的关心和爱,那不是逢年过节拎着一盒盒保健品的嘘寒问暖,不是单纯塞钱让他们随心所欲的例行公事。大多数父母要的其实很简单,围绕身旁吃餐饭,耐心倾听他们的心声,主动给他们打打电话和常回家看看。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如今整个社会的发展已经令这句话变作了古训,在家乡不能一展拳脚或是想追随恋人的脚步到新地方生活,离开父母纵有再多的舍不得,亦有开启生活征程新奋斗的诸多理由,只是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时候,才能体味到在故土与亲人相依相伴的温暖。
人生短暂而漫长的征途上,亲情给我们无可取代的温暖,父母用手背为我们阻挡着他们力所能及的所有风霜,用手心为我们释放着绵绵不断的爱的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