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外出听课所感所获
外出听课所感所获
我有幸参加了今年小学语文基于标准的课堂教学的听课,真是受益匪浅。这些精英让课堂教学出现了许多新的亮点,我感受最深的有以下几点。
一、以读促讲,借读传情。语文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语感,语感是人们对语言文字符号刺激所发出的一种直觉。而“读”就是对积极最有效的刺激。在这次观摩活动中,每位老师都能带领孩子充分阅读文本,从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读中去感悟课文、感悟人生。“读“中尽显语文课堂魅力。在《妈妈的账单》的教学过程中,常老师抓住人物的个性化语言,不仅自己的示范语言富有感染力,而且指导学生生动地朗读出人物情绪来,引得现场掌声阵阵。
二、读写结合,个性阅读。这次听到的9堂课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每堂课老师都会让学生拿起笔来写一写,在《画风》一课中,申老师让学生把自己看到的风画出来。学生的情感在“写”当中得到了释放。教师能适当地让学生动笔写一写,他们就有了展示自己的机会和勇气,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让他们树立个性化阅读的信心,促进阅读个性化的形成和发展。
三、文学语言,诗情画意。当我听完9位名师为我们演绎的精彩课堂,我被感动了。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娴熟的教学技艺,也不仅仅是他们深厚的文学底蕴,是因为他们在处理教材中所透露出来的一种人文关怀。在《数星星的孩子》的教学中,张老师对张衡那天真又认真钻研情感的引领;在《三个儿子》的教学中杨老师挖掘出来的孝顺的意义。因此我深深的明白,真正的课堂教学活动是心与心的交流,是生命和生命的对话,在当下的教育环境中。如果我们教学仅仅停留在字、词、句、段、篇的教学上,还停留在听、说、读、写能力培养的层次上,而忽略了个体生命在现实或特定环境中的感悟、体验、交流,那么新课标也就不成为新课标了。
感谢学校给了我这么好的机会,让我可以走出去,倾听教育精英的魅力教学,也倾听到了教育专家的精彩点评。希望在我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能学以致用,使我的教学工作有进一步的提高。
第二篇:四年级语文老师听课所感
听课心得
----四年级语文组 陆蓓萍 这一次,学校组织了“教育梦——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好课堂小学语文教学示范课”的观摩活动,这些大师们真实的课堂上所呈现的教学艺术、精彩的讲座所包含的教学理念留给我们四年级六位语文老师的思考实在太多。如果将这次培训的习得画棵“语文知识树”,毫无疑问,知识点包罗万象,这棵知识树绝对枝繁叶茂!因此,我今天不会过多地谈我们大家已经看到的,已经听到的,而是交流我们的想法。
1.我们的孩子是不错的,但遗憾也是无疑的。我们有责任将孩子培养得更好。
2.我们虽然没有大师的“高端、大气、上档次”,但自信还是有的。我们可以低端一点,绝不“小家子气”。我们有自己的小团队,可以研究我们需要的。路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
3.其实,宁校、陈主任、杨主任平时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学观与大师们是一致的,缺少的是清晰的路径。如果我们多一点课题研究,研究得再深入一点,最有效的路径一定找得到。
(1)王崧舟大师紧紧抓住“不确定”,层层设置悬念,孩子的理解是螺旋上升的。这不是钻研教材所“研”出来的吗?当然,他还研作者、研人性,我们做不到。
(2)盛新凤大师设计的三个板块--练习介绍、练习对话、练习反驳,分别要求“讲得简洁”、“对得自然”、“驳得有理”,课堂上真正落实了“解放学生的学习力”。这不是“抓主旨、砍大块”吗?她的亲和、她的赞赏是她导学的资本,她的讲座带领我们走向“以生为本”。
(3)陈延军大师的一句话“语文是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不值得我们深思吗?围绕“语言文字”培养孩子的理解力、表达力、交际力、多元情感,不正是我们要追求的语文素养吗?
基于此,我们又该做些什么?或者说,哪些做法需要加强?
1.前置性学习要扎实有效。既然做了,就要落实到每一个人。目前出现了偷懒不做、得过且过的现象。可以通过设置学习单、家长和组长督促检测等方式加强落实,培养孩子自主学习的习惯。
2.强化课堂的语用训练。王崧舟大师告诉我们:组成语用学大厦的,有三个支点,就是“语用、意义和语境”。抛开“意义和语境”去谈“语用”就会陷入“单调的语言文字训练”的空白。我们提倡的“语用”是在“特定的语境下的”。“语用训练”是目前的大工程。
3.训练倾听,学会思考。我们不难发现,常态的课堂上总有不听或者装听的孩子,公开课好很多。分析原因:有的学困生整天做作业、订正作业的现象不在极个别,有一定的量。在这些孩子看来,终于不用写作业了,是他休息或走神的时候。造成这种局面,不外乎两点:一是作业量太多,二是孩子习惯太差。这两点恰恰又是我们老师的责任。
4.朗读的语感训练、阅读短文训练、经典阅读的引导都要有序地开展,做到课内外结合。阅读短文训练,我们实验教材的三至五做得特别好,每周四篇,训练到位。
5.关于“作文”,我谈谈个人的想法。我批阅了很多卷面上的作文,整体感觉好作文不多,大部分作文是很无奈地往下看,还得给个光标一点的分数。追究其原因:孩子写得太多,求量不求质。老师也匆匆忙忙地赶一周大作、一周小作。每个语文老师都明白:一篇好作文必须经过作前指导、草稿誊写、作后讲评、互改互评这四步。这样的话,至少三课时,有时需要四课时。目前,我校的实际情况是作前指导不够实,作后讲评几乎无,这是不是值得我们共同探讨,进行一下改革呢?课标上要求每学期八篇大作不能少(不管七单元还是八单元),要保证质量。小作可以有,是否移到课内,作为随堂练笔,不作必查作业呢?是否给老师多一点开放性的空间?说实在的,学校不强求写日记的,我们班每周两篇日记是有要求的,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我对孩子是作弹性要求的,操作下来,还是可行的。
第三篇:外出听课
4月11日上午,我校初二物理组在的带领下,前往兄弟学校听取汇报课。
此次汇报课由校理化组组长讲授,课后立马开展了评课活动。在评课过程中,我校代表张老师认为,本堂课亮点不少,如语言流畅,思路清晰,教学效果良好,实现了让学生“学会”的层次。尤其是在难点突破上,老师联系生活实际比较紧密,把摩擦力从“性质上”和“对人类的利害”两方面进行分类教学,教学效果良好。同时,抛砖引玉,指出了几点有待商榷的地方,供大家讨论,如在本堂课中,实验仪器几乎没怎么使用,以及在讲解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积之间的关系时所举的关于胖子和瘦子的例子这两点大家进行了讨论,发表了各自的看法。
通过此次活动,对于促进我校年轻教师成长,意义重大。同时为进一步推进设,促进两校均衡发展,我校又向前迈出了一步。
第四篇:校本课程《课堂礼仪》观摩课听课所感
校本课程《课堂礼仪》观摩课听课所感
最近,我担任数学课的班主任老师每人出了一节礼仪课,我感受颇深。下面就武春兰老师的这节课浅谈几点自己的体会,整节课吴老师都在实践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合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面向全体学生,注重活动,淡化理论;关注认知,强化体验;表层切入,深层体验,激发学生自觉提高自己的礼仪的素养,塑造优雅的自我形象和社会形象。个人觉得课堂自然流畅而富有活力,是一堂比较成功的校本课。
一、选材独到,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礼仪,是中华传统美德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它反映一个民族的传统心理特点和审美倾向,折射出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礼记》说:“礼者,理也。”荀子也曾说过“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孔子更是强调“不学礼,无以立”。你每天践行礼仪规范,不仅可以端正行为,而且可以反过来促进你内心的修养,使你的德行内化。礼仪课的引入正是低年级孩子的现状进行的一节课,让孩子在课堂礼仪方面英爱怎样去做。
二、优雅的教态——以无声的语言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
教师的教态包括表情、动作和教学风度两个方面,是非语言系统。教师的教态庄重和谐、美观大方,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沟通师生情感,促进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我觉得武老师在这方面做得特别到位:
三、教学环节设计合理——为课堂有效性奠基
切实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益,是教学改革追求的永恒主题。而增强课堂教学设计的有效性是前提条件,尤为重要。
课堂教学设计应体现一个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的原则,结合创设的情境,引导学生步步深入,最后学会某种方法或加深认识、感受。所以,教师应选取几个有效的角度,精心备课,优化课堂教学各个环节的设计。武老师整堂课的环节设计十分合理,特别是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⒈精心设计新课导入,引发学生兴趣
武老师在充分理解教材,备好教具等基础上精心设计有针对性的导入,运用孩子们喜欢的小猫钓鱼的情景引入了对本节课的学习,激发学生兴趣,充分发挥课堂导入的“催化剂”作用。
武老师这堂课首先让孩子观看小猫钓鱼的情景,接着问孩子们:小猫问什么钓不到鱼?武老师精心设计一下把孩子带入了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⒉优美的儿歌,使孩子很快明白自己的做法。
武老师在讲解课堂坐姿时,利用朗朗上口的精致儿歌,使孩子们很快明白了自己应该怎样去做。(小手---放平!小脚---并拢!胸脯---挺起!不回头,不张望。凝望看老师,边听边要想。发言先举手,声音响又亮。)武老师在孩子们应该怎样发言的教学中也变了一个小儿歌,使孩子们很快明白了自己发言是应该怎样做,而且还特别易记。(发言歌:要发言,先举手,老师叫我再开口。不插嘴,不乱叫,说话流畅声响亮。)
礼仪课在小学教学中还是一个不够完善的领域,在尝试将其引入校本课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但也必将收获拓荒者的喜悦和独特的体验!
第五篇:外出听课感想
苏州市教育学会年会——课堂教学观摩活动后记
12月9日,我有幸参加教培研组织的赴苏州听课活动,本次活动是由苏州市教育学会组织的课堂教学观摩活动,一共分为三个场次,一共听了5个活动,分别是《有趣的房子》、《突然》、《馋嘴的小老鼠》、《抱一抱》、《菊园秋色》。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大班音乐《菊园秋色》和大班数学《有趣的房子》,两个活动选材、活动设计及活动组织等都有许多值得学习的地方。
一、选材独特,有价值。
《菊园秋色》改编于流行歌曲《荷塘月色》,选材大胆、新颖,歌曲曲调优美,歌词经过改编富有童趣和节奏美,紧扣课题本身,给我们呈现菊园里一片美丽迷人的景色。(花儿、阳光、蝴蝶、淡淡的菊花香„„)
《有趣的房子》以数量和面积之间的守恒关系作为活动重点,区别于其他视角,对于大班上学期的幼儿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但是活动以小猪造房子为主线,层层递进,一步一步化解难点,积累发展幼儿的数学经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活动设计关注幼儿的发展目标和学习品质的培养。
两个活动都比较关注幼儿的发展目标,不仅仅停留在活动目标本身。在《菊园秋色》活动中,唱完歌曲后,老师的问题是:“唱法有什么不一样”,然后有效运用电子白板,将幼儿的回答呈现出来,幼儿在直观的图谱前很容易自己发现歌词的节奏,总结规律。之后,在接唱环节,图谱被灵活运用,无需老师多说,教师在白板上方便的拖动标记,就会出现新的唱法,孩子的兴趣也越来越高。除此之外,教师在整个活动中都比较关注孩子歌唱习惯的培养,如:“做在椅子的前半部分,把胸听起来,这样唱出来就更好听了”、“集中注意力”等。
《有趣的房子》活动问题设计比较开放,如:“用什么办法数出16块砖”、“房子大小一样,为什么用的砖块不一样”、“房子从哪里造才牢固”„„孩子在这些开放性的问题下,想法很多,在这些不同的想法中,老师进一步总结出更好的方法,提升幼儿的经验。每一次造房子的要求很明确,不断提高幼儿的合作能力、思维能力与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三、活动组织流畅,教师的基本功扎实。
两个活动都很流畅,充分显示了教师深厚的教学功底,特别是《菊园秋色》,教师的音乐素养很高,优美的琴声让幼儿和听课的老师沉醉不已,在活动中与幼儿的互动也很好,值得学习。
建议:《有趣的房子》老师显得稍有些急躁,在活动中老师说的比较多,如果能够充分把话语权还给幼儿,多让他们说出自己的看法更好。造好的房子砖块不容易看清楚,影响幼儿的观察和判断,如果能在砖块边缘贴上其它颜色线条以示区别,造好房子之后的讲评和分享效果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