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书札记】难忘的启蒙
【读书札记】难忘的启蒙
我时常怀着深深的感激之情,纪念着我的启蒙老师们。是他们,在我童稚的心灵里播下美好的种子,教导我:要爱祖国,要勤勉,要做一个正直、诚实的人。几十年过去了,老师们的话仿佛还在我的耳边回响。
我的启蒙学堂叫竺西小学,它坐落在江南小镇——宜兴周铁桥的北街外。我还依稀记得那狭窄的天井,晦暗的教室,和没有座位、只有一个石砌的小“舞台”的礼堂„„记得在这个礼堂里我们有过的永生难忘的集会。那大概是1942年,沦陷时期的艰难岁月,我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老师们曾组织全校的学生在这里举行过多次的抗日讲演比赛。我也登过台。讲演稿是级任老师冯先生写的,记得里面有“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这样的话。学校离北街外营桥边的日本兵炮楼很近,只二百来米。比赛时,专门有人在校门口放哨,见到日本兵或翻译官经过,就跑进来报告,讲演随即暂时停止,大家一起唱歌。
那时我还小,不大懂得这件事可能带来的后果。后来,当我知道日本侵略者是怎样残忍地虐杀中国的爱国者的时候,我对于老师们的勇敢,不能不从心底里感到无限的敬佩。冯先生教国语,也教音乐。她爱穿青竹布的旗袍,有时套一件黑色的马甲,挺精神。小学的校歌就是她教的。校歌的词和调都很美。开头的几句是:“竺山屏于东,湖水环流永无穷。莘莘学子乐融融。术学不尚虚荣,为的是经世致用。„„”大概是为了让学生真正学得“经世致用”的本事吧,老师们对我们的要求是很严格的,严格到有点近乎严厉。那时还没有废止体罚,弄不好,老师会用戒尺打你的手心。我虚岁六岁就上学了,年纪小,上课时总很规矩地坐在前排,老师们都是蛮喜欢我的。他们无疑说过不少表扬我的话,只是这些我已经无从记忆了;可我还是免不了受到批评乃至惩戒,这方面的情景我倒是至今未曾忘却。在班上,作文和写大字算是我的“强项”了,然而就是在这两门课上,我也受到过申斥。有一次作文,题目是记秋游。在文章的开头,我说:星期天的早晨,我和几个同学在西街外的草场上玩,忽然闻得一阵桂花香,我们就一起到棠下村摘桂花去了。陈先生阅后在末尾批了“嗅觉特长”四个字。我不明白这批语的涵义,就去问。先生板着面孔对我说:
“棠下离这儿有三里路,那里的桂花香你们也闻得见,难道是长着狗鼻子吗?”这话有点刺伤我,不过我还是感到羞愧,因为我确实没有闻到桂花香,开头那几句是凭想象编造出来的。有一次上大字课,老师在发本子时把我叫到讲台前,严肃地对我说:你这次的成绩是丙,丙就是及格了,可对你来说,这是不及格,因为你本该得甲的。以后再这样,就要打手心了。当着全班的面这样说我,我感到有点难堪,不过我在心里还是服气的,因为那节大字课的前半堂我尽和临座的同学说悄悄话了,字确实写得很不尽心。在我的印象里,只有对一门课,老师们的态度特别宽容,那就是翻译官上的日语。即使逃课,老师们也是不管的。而从这种宽严之间,我们这些小学生似乎也领悟到了老师们没有明说的某种道理。
抗战胜利那年,我小学毕业。祖父母相继去世了,父亲还在大后方,我于是随姑母去上海就读。上海的私立中学英文程度很高,初一就读开明书局的《活用英语》第五册。家乡的小学不上英语课,我自然跟不上班了。本来,一
个乡下孩子在当时的上海,就是容易被人看不起的,更何况有的功课还不行!第二年父亲从大后方归来,我就转学到了宜兴和桥的彭城中学,并在那里做了住校生。父亲是个诗人,生活在自己的天地里,很少关心孩子。是彭城中学的薛顺乾先生给了我从未享有过的父爱。记得先生是江阴人,瘦高的个子,爱穿一件灰色长褂,还戴着一副黑边眼镜。上夜自习时,他喜欢看我写作业;监考时,他总长时间地站在身后看我答卷子;他还经常把我带回他自己的宿舍,关心我的冷暖,请我吃他煮的青蚕豆之类。他那慈祥、亲切、信任的目光,温暖了我孤独的心,激发了我上进的勇气和力量。这一年,在全年级近一百名学生中,我竟然出乎意料地得了第一名。从此以后,我就重新建立起了对于自己的信心,并且把在上海时一度有过的自卑感永远地扫除了。
本课是一篇回忆启蒙老师的文章。文章重点回忆了老师对“我”的两次批评、对日语课的抵制和抗日演讲比赛等三件事,表现了启蒙老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对学生的严格要求,表达了作者对启蒙老师的崇敬、感激和怀念。
六年级:张晓彤
第二篇:读书札记
读《弟子规》札记
撰写人:梦一莎李豪 李梦娅 林 晔
08级20班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作,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名为《弟子规》。清中以后,此书最为流行,一度成为私塾必读课本,现在,它依旧是人修身养性,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因为它有它的特色和内涵。
入则孝——为人子之道是“孝”。古人云:“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是几千年来一直为人们所自觉遵守的一条道德准则。“入则孝”就是教育孩子从幼童时期就开始用感恩的心对父母。所谓由小见大,积少成多,在家懂得孝的人,出外才知“人不独亲其亲”,尊敬老师长辈及一切人,对于孩子应该有“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的“孝”之态度,听父母的教诲,虚心接受父母的训诫,不让父母担心,做事之前要向父母咨询,要谨慎,不因失德而让父母感到羞愧,齐备父母所好,不让父母蒙受耻辱,不让父母的不慈成为自己不孝的借口,这些都应该是身为人子所必须的,只有这样,亲情之花才会在家庭的每个角落开放,也只有这样,父母与孩子之间因年龄而产生的代沟才会被温暖填平,一切不快就都会像过眼云烟一样,生活会淡雅,幸福会长久„„
出则弟——兄弟相处之道。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在外靠朋友。”其实这句话中的朋友更确切的对象应该是指兄弟之间吧。懂得尊重,无论是长辈朋友,都会是你生命中不可多得的贵人,所以“受人滴水
恩,就当涌泉报”就用来形容对于生命中贵人的尊重,但也有人认为现代社会独生子女无兄弟姐妹,故不需要悌道,这种看法是狭隘的、短浅的。“兄弟”一— 也叫“长幼”。孩子终会长大步入社会,视年长于已的为长辈,视有才德知之人为兄,就是“弟道”,所以有古人云“四海之内皆兄弟”。懂得“出则弟”的人,明白友谊的长河在生命中的重要地位,亲情有多么不可或缺,所以他们更能够在天下争雄的天地里站稳脚跟,成就自我。
谨——教你一种生活态度,对于一个人的生活方式,态度是至关重要的,它决定了一个人生活的质量高低,水平好坏,所以学好“谨”,对于日后孩子成大事,担大任具有指导意义。它教导人三方面的能力:一为自制力,二为独立生活的能力,三为做事的能力,所以就不难得到《论语》中“洒扫,应对,进退”这六个字的教导作用了。俗话说“责任的承担是成长的开始”,“习劳知感恩”,”这就更要求我们亲身体验生活,从而提高自己“谨”的能力。敬爱的周总理12岁那年就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鸿鹄伟志,“慎独”以及孔子“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言传身教,都启迪我们力行“谨”而为大事。
信——承诺的力量,“人无信无立”,只有诚信的人才能在社会中立足,才能在亲情,友情中畅游。同样的,企业无信,同样不能使企业成功运转,所以企业家们一定不能因眼前利益而破坏信誉。“信”的另一层延伸含义是信念,一个人,一个团体,一个国家没有信念,就如一盘散沙,抵不住狂风暴雨,而信念对于我们而言,就是水和凝
结剂,所以建成的大厦高楼在风雨交加的夜晚站得更直,更令人肃立。人与兽的区别在于人有道德,懂得立志,立志干什么呢?当然做圣贤,这是正确的信念,所以幸福和成功才会源源不断。无论你是谁,身在何方,身处什么样的境遇,“信”都会是一种力量,对于你,是前进的号角,是奋斗的动力,所以立信,志在必行。
泛而众——爱对天下。从微尘到大爱无彊,从汶川地震到玉树地震,从学生到边防战士,“小我”已不再成为社会主流,人们心中满满的爱,早已比过了长江,黄河。溢出海平面的爱在困难的洗礼中成就了中国大地上的炎黄子孙。真心爱家人,爱别人,爱社会,爱国家,践行大爱。所谓“性情中人多至爱”,无论你是贫穷还是富有,是青年还是老年,有“重天下之乐而乐”的奉献精神,就应该被众人称颂,被世人传唱。
亲仁——亲近仁德,择师要亲仁,交朋友要亲仁,学习别人要亲仁„„“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所以对于我们,亲仁就是进步的阶梯,是我们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的至关重要的价值导向。“入鲍鱼之肆,而不闻则臭”,假如每天身边都是低俗之人,那么自己的言行,举止也会变得粗俗而可笑,所以“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才是真正而真实的生命价值实现的过程,也唯有“亲仁”才能“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余力学文——提高自己修养道德的阶梯。学文很重要,文不可不学。“文化”就是用文来化我们,学文的目的就是在化自己,变化自己的气质,把文化融进自己的一举手一投足,化到点滴生活之中,所
以文与力行是相辅相成的。圣贤教育指导我们去相处,去待人接物,真正力行了才理解“力行是行门,学文是解门,小解行要并重”。“能者为师”,所以对于学文的一个要点就是请教而“求确义”,不能囫囵吞枣,望文生义,所以用力行去学文吧,那是人们德行显圣的必由之路。
《弟子规》是照妖镜也是显圣镜,只要用弟子规去衡量,去践行,德行就会稳固,实践能力就会提高,学会做人,才能成事。《弟子规》告诉了我们做人的准则,而我们呢,需要的只是一颗虔诚的信心去领会和一颗力行的心去实践,那么孔子中彬彬有礼的君子就不会只有“圣贤七十二”了,也许会有君子之城,君子之国了吧!
我相信,在《弟子规》哺育下,作为幼苗的我们会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在《弟子规》的浇灌下,我们这些幼嫩的禾苗也会成为未来的根基。在《弟子规》的陪伴下,作为未来主宰的我们,身边必定不会缺少朋友,亲人和其他爱我们的,我们爱的人„„所以,努力学习并践行《弟子规》吧。
古之圣贤,今之榜样;古之圣言,今之训诫。站在时代的潮头,中华儿女站起来,携着《弟子规》等一批中华经典文化,民族复兴不再是梦!
第三篇:读书札记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人世间最苍凉的诺言。诚然,最开始的相爱,每个人都希望和自己最爱的人风雨同舟,不离不弃。可是,到最后的最后,又有几个人信守了当初的诺言。别人都说,做人家老婆,要经得起谎言,受得起敷衍,忍得住泪水,放得下诺言。一时强弱在于力,千秋胜负在于理。
喜欢和爱有什么分别?喜欢一个人,不至于渴望跟他共度余生。需要和爱有什么分别?需要一个人,还不至于希望下辈子再跟他一起—张小娴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和你白头到老。有的人,是拿来成长的;有的人,是拿来一起生活的;有的人,是拿来一辈子怀念的。
一个懂你的人,能带来一段彼此舒服的爱。一个不懂你的人,最终会让你懂得一个道理:人生中,懂,比爱,更重要……
我多想有个人能对我说:你不用改变自己,我来习惯你就可以了
At least even for a little while, I was the reason behind your smile.至少曾经有那么短短的一段时间,我是你微笑的原因。
逆风的方向,更适合飞翔。不怕万人阻挡,只怕自己投降
拍拖就应该经历一下异地恋。体会一下欣喜忧愁无从分享,欢笑落泪不能拥抱。隔着屏幕隔着电话隔着书信联系直到你几乎疯狂。学会拒绝诱惑,学会处理一个人的时间,学会照顾自己。也只有这样,在下一个拥抱,乃至白头偕老,你才会感恩,异地恋不仅是考验着对方的耐心,更是考验了自己的认真。
你是不是也会这样:想哭的时候,闭上眼睛不让它流泪;伤心的时候,找个地方静静的发呆,告诉自己、要坚强;孤独寂寞的时候,静静的想着某人;难过的时候,学会了伪装自己 对别人笑;失落的时候,笑着对自己说没事的;失败的时候,尽管已无力也要爬起来,告诉别人我很坚强
不要去骗人,因为你能骗到的,都是相信你的人
人生有两种境界,一种是痛而不言,另一种是笑而不语。
我们执着什么,往往就会被什么所骗;我们执着谁,常常就会被谁所伤害。所以我们要学会放下,凡事看淡一些,不牵挂,不计较,是是非非无所谓。无论失去什么,都不要失去好心情。把握住自己的心,让心境清净,洁白,安静。——放下不等于放弃,执着不等于坚持。
我想每个人都会碰到这样一个人 他完全不是你的菜不符合你的择偶条件可是不知道为什么你就是喜欢他 哪怕最后无疾而终 他带給你的伤害大过于甜蜜 纵使有他在的时光你总是患得患失 自己都不像自己 但很久后和別人提起他 你只记得他的好 在我懵懂不成熟时 曾有一个你点缀我百无聊奈的生命 我由衷的感激
傻逼样的去坚持,自会看见牛逼的结果。
两个人吵架,先说对不起的人 并不是认输了,并不是原谅了。他只是比对方 更珍惜这份感情。
第四篇:读书札记
读书札记
生活中的“搏斗”
——读《家》有感
巴金爷爷在我心里是一个和蔼可亲的老人,自从读了激流的第一部《家》之后,我觉得他更是一个勇于追求美好生活,勇于打破封建陋习的人。
《家》这本书主要描写了高氏家族的悲欢离合,描绘了许许多多不同性格的人,痛斥了人与人在交往中的黑暗、违心、奉承,通过描写三兄弟的性格不同和对社会、对未来不同的看法进行了层层分析,也决定了一个人最后的结局。小说中的人物上上下下不少于七十个,衰老的高老太爷专横跋扈,逼迫了许多正值青春年华的高家子孙走上了无底的深渊,甚至死亡之路。他不顾子孙们多么奋力的反抗,毫不体会他们的心情,逼觉明娶素不相识的女子,逼鸣凤嫁给一个荒淫残忍的老头做姨太太„„这一起都令我又悲又愤。
此外,我对觉新、觉民和也有着自己的看法。
作为长房中的长子,觉新样貌清秀,品学兼优,本应有大好的前途与美满的婚姻,但在封建礼教面前,他屈服了,接受了,忍受着莫大的苦衷。他又是那么懦弱,丝毫不反抗,看着心爱的女人死去,看着自己的妻子死去,一点儿也没有反抗。他爱着他的妻——一个善良贞静的女子,但却不能保护她,让她任人摆布,他甚至还做过封建礼教的侩子手。我讨厌觉新这样的人,他不能争取自己所爱的梅,也不能保护自己所爱的妻,他是那样无能,也许是因为家庭的关系,也可能是长子的理由,但他却不知道,是他扼杀了两个最爱的女人的命。
可两个弟弟就截然不同了,三弟觉慧不但拥有进步的梦想,坚定的信念,他还坚持“五四”,对旧势力“不顾忌,不害怕,不妥协”。他最糊涂的时候也许就是在爱情面前,他的自私让鸣凤投湖自尽,却留给了他一具清白的尸体和一个苍白的吻,也正是她,让觉慧有了反抗的力量,赢得了光明的前途。巴金也在附录上说觉慧身上有一点他的影子,这样的人,是被社会欣赏的。相比觉慧,二哥觉民不冲动,拥有进步思想,也因此,他赢得了琴——一个充满自信的新女性,他应该是《家》中最幸运的。
《家》这部作品从思想内容上对封建社会进行了愤怒的控诉,巴金在书中有这样一句话:“青春是美丽的东西。”是的,就让它成为我们鼓舞的源泉,与生活“搏斗”!
初二:金静依
第五篇:读书札记
人生如果没有快乐,就算你拥有的再多,也是没有意义的。只有快乐地生活,才能在风雨起起落落的路上走得无怨无悔。拥有了快乐,你才能在人生的试卷上得到一个满分。诚然,我们的世界中有太多值得追求的东西,但是,要记住,缺乏快乐的日子,永远无法得到满分。
不管你是一个平凡的人,还是一个追求伟大的人,只要你有一颗能够“放下”的心,你就能成为人间的卓越者、成功者。我喜欢的一句座右铭是:只问耕耘,莫论收获。其实,你放下了收获这个“包袱”,说不定你耕的土地比别人更多、更精,收获的当然也将会更多。“放下”一些功名利禄,“放下”一些爱恨情仇,会让你更快一步到达成功的终点,因为所有的一切,都是一个个沉重的包袱,羁绊着你前行的脚步。学会“放下”吧,做一个快乐的成功者。
如果你不能成为花园中那枝最美的玫瑰,那么就做一株嫩绿的小草坝,因为在那一片红花之中最显眼的也许并不是那枝开得最美的花,而是那一抹映入心底的绿。
纪伯伦说:一个伟大的人有两颗心:一颗心流血,一颗心宽容。人与人的纠葛,物与物的碰撞,突如其来的意外变故,这一切使社会显得那么狭小,生活变得那么拥挤,每个人都会在着急赶路的时候不可避免地制造一些伤害,不是碰伤自己就是割伤别人,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宽容生活,宽容会让我们的心开出无比美丽的花朵。若我们无法避免前进时的种种伤害,那就学会宽容吧!
当你猜到了紫罗兰的心,它却把芳香留在你的脚上,这是紫罗兰的宽容。宽容生活,实质是为了更好的生活。我们以善意的态度理解着生活的一切内涵,我们也就发现了生活为我们展示的所有良好机遇。给心一份轻松,自由去做我们该做的一切;给生活一个广阔的空间,使生活在我们创造下变得更加美好。
所以,若要活出人生的精彩,品悟人生的美好,请时刻以善良为圆心,宽容为半径,它们会为你画出一个圆满的人生。
吞下一份苦,需要的是勇敢与坚强;忍一份甜,需要的是信念与毅力,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舍生的人都可以“舍甜”。“甜”在生活中幻化成种种美丽的影像来撩拨我们。一道秋波,一句蜜语,一席佳肴,一樽纯酒…..我们在“甜”的允诺中有一点儿恍惚。在娱身的痛快与娱心的愉快面前,我们常常做出错误的选择。甜诱惑着我们。这个潘多拉盒中释放的魔鬼一刻不停地念着魔咒,准备将你在心中塑成的那个完美自我掳走。
美丽的心灵能够攻破万难,高贵的品质可以柔纳万物。只有爱和帮助,才能获得尊重。
其实,每个人都不只是为了自己活着。再渺小、再普通的人,也会有人需要你,对于他们来说,你是一棵伟岸的大树。再低矮的一棵树,也可能支撑着鸟儿的爱巢;再平凡的一个人,也或许携带着别人的企盼。不要为自己的挫败放弃自己,勇敢地撑起枝叶,为自己,为他人,做一颗伟岸的大树。
在人生的追寻中,失败是不可避免的,重要的是怎样把失败的一页翻过去,把失败写在背面,才能忘记失败的痛苦,才能以崭新的笑容迎接新的挑战。
不要只看到纸的一面,只要用心,就可以发现机会。翻过来是绝处逢生,翻过来是柳暗花明,翻过山坡,山坡的背面竟然鲜花灿烂……
衡量成功的标准不是权力与财富,而是自身的幸福与满足。
细节决定成败,心态主宰机会。安逸的环境只会让人磨平棱角,失去斗志。如同苍鹰失去了翱翔天际的机会,就会与地上猥琐的家鸡无异。
一个人如果20岁时不美丽,30岁时不健壮,40岁时不富有,50岁时不聪明,就永远失去这些了。
一片叶子在拥有一颗树之前,先拥有阳光和信心。在人生的险滩中,在生活的荆棘丛中,不要因为自己的渺小就放弃心中的愿望,要勇于开拓、积极进取,在生活中留下奋斗的痕迹,在生命中感悟无悔的青春。
不要迷信命运,不要放任自流,相信你的双手,它才能为你创造美好的明天。
生命中遇到不可避免的风雨,我们只有两种选择:要么在雨中一味地抱怨、叹息,要么平心静气地去寻找一把雨伞,为自己撑开一片晴空。
知足者常乐,这是一种生活境界。它不是让人们 甘于平庸、不思进取,而是让人们懂得适可而止,才会收获内心的宁静与淡泊。现实世界中有多少人在不停地追名逐利,欲壑难平,结果身心俱损,回头已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