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就是数学》读后感
《我就是数学》读后感
前段时间有幸目睹了来自江苏的华应龙老师到香市小学借班授课,初次见识了华老师上课的风采,在华老师甚感兴趣,在网上搜罗了有关华老师的视频、专著。看介绍才知道华老师在北京教育界名头响当当,荣誉称号甚多。为了对他更深一步的了解,在当当网购买了两本书,分别是《我这样教数学》及《我就是数学》,被《我就是数学》这样的书名吸引了,逐渐的把我带入到他的教学世界里。
《我就是数学》是华应龙老师的一本教育随笔,里面的点点滴滴皆是他近十年来对教学课堂一些总结及感悟,把书分为“课前慎思”、“课中求索”、“课后反思”、“听课随想”、“评课心语”、“生活感悟”六部份。书中经常引经据典,引用名人名言等,包含了很多人生哲理,可以看出华老师是个饱读诗书、博览群书、充满智慧的学者,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更加突显其人文文化的特质,对教育那份热情洋溢执着,更是我们老师学习的楷模。
华老师对教学的感悟无时不有,无时不在。连磕破了脑袋还能联想到中括号的妙用,甚让我拍手叫绝。在上“角的度量”时首创的运用了滑滑梯的课件教学,增加了可观性与趣味性,这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好题材,好的接入口!如果我是他的学生,我爱死了这样的数学老师,难怪有些学生不愿意下课,有些听课老师没有听到下课铃响起。
华老师令我印像深刻的还有他的风趣语言,他在书中这样描述:因为磕破了头戴了帽,上课时问学生知道不知道老师为什么要戴着帽,当学生回答非常多可爱的答案后,华老师笑着说“不告诉你,是个谜”;当借班上课,把学生的橡皮擦“借走”后,问学生们老师为什么要借他们的橡皮擦,学生回答了好多天真的答案,华老师说:就是为了让你没有橡皮用。这么平淡的话语里说明了华老师为人非常随和,平淡的话语里更是他对掌控课堂能力的一种表现,也是其上课的一种课堂魅力。在《序》中,时任北京第二实验小学的校长李烈写道:他极少专注于结果的成功与失败,却常常对过程的“意料之外”心生欢喜。研究,琢磨,废寝忘食,直至豁然开朗。这样的周而复始,塑造了小华的独特。
我应该要学习华应龙老师对教育的执着,“觉得像农民种地那样教书是件很踏实、很惬意、很幸福的事”;更应该学习他对教育的释悟能力,他的“差错资源化”从“误到悟”确是给我一副醒药,让我看到了自己教学的新领域。
2011.4.11
第二篇:《我就是数学》读后感
《我就是数学》读后感
去年我校有幸先后邀请了黄爱华和华应龙两位数学大师到我校借班上课和作教学讲座,让我们目睹了两位大师的风采。两位大师的课虽然各具特色,但共同之处都是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引导学生经历学习的全过程。课后,我认真观看了两位大师的教学视频,拜读了两位大师的课堂实录。在刚结束的寒假里,我认真地读完了华应龙老师的教学随笔集——《我就是数学》。
华应龙老师26年来,一直在教学第一线,学习、研究、总结、提升,用数学的眼睛来关注生活,用先进的思想观照课堂,用智慧的实践演绎精彩的人生。
《我就是数学》全书共分六部分:即“课前慎思”、“课中求索”、“课后反思”、“听课随想”、“评课心语”和“生活感悟”。其中,既有华老师的教,也有他对别人执教的课的评价,既有日常教学实践的反思,也有一些为师的感悟。捧读《我就是数学》,我仿佛再一次坐在华老师的课堂里,听他娓娓道来:
“像农民种地那样教书”,这是作者的真切感悟。农民种的庄稼长得不好,从来不责怪庄稼,而是反思自己:土是不是松得适宜,肥是不是施得及时,有没有及时浇水和除虫。因为他知道庄稼始终是无辜的。我们应像农民那样,经常追问自己:学生上课为什么不专心,作业为何总是出错„„多么朴实而又感人的心声!
是的,华老师一直用农民种地的精神鞭策自己,用积极的偷懒擦亮教学生活。他让我们在熟悉的课堂里看到了另类的风景。
让我们一起听听:
“脑袋磕破后的笑声”,一个数学老师遇到脑袋磕破后,如何化尴尬的事件为有趣的教学资源。而“思维决定视野”一文,作者向我们诠释了《角的度量》新课导入的来龙去脉,为了寻找一个合适的教学情境,作者竟几次三番修改,忍痛割爱舍弃,冥思苦想求证,不凡的经历,让我们了解到一个特级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孜孜以求,这正印证了爱因斯坦的那句话:“你能不能观察到眼前的现象,不仅仅取决于你的肉眼,还要取决于你用什么样的思维,思维决定你到底能观察到什么。”
还有,作者在执教《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时,学生会发出“华老师,你误导”的课堂感言,如果没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怎敢如此“放肆”?„„透过这些课例,不难发现,好课就是一道芬芳、幽远的茶。每一节成功的数学课,作者花费了多少精力,浸润了多少心血!
让我们一起看看:
课堂上,面对学生回答提问、习题演算、解决问题的出错,很多教师总是责问学生,甚至批评学生,作者却说要“善待差错”“感谢差错”。他告诉我们不能忽视学生出现的问题,课堂就是学生出错的地方,要冷静地分析、恰当地评价、灵活地纠正。华老师对于差错资源的有效利用,不仅保护了孩子的学习积极性,还把“阳光心态”传
染给了我们,相信“课堂因融错而精彩!”会得到更多人的理解和认同。
即便“擦黑板”这样的小事,作者也有另类的解读——可以帮助教师快速“温课”,显示了对学生的尊重,同时显现出教师的一种精神,一种气势,它理应成为课堂教学的一部分。可惜,很多教师平时没有修炼这样的人生课。课堂上仅仅传授了知识,忽视了教学生如何做人„„学习这些案例,我感觉也在自行修炼。
让我们一起想想:
“人皆可以为尧舜吗?”为什么作者会对曾经执教《圆的认识》时,一位女孩的声音“您这不是打击我们成绩好的人吗?”记忆犹新?是什么力量使作者在一年以后与小女孩取得联系,重新思考教育为何,教育何为?作者为何感动于那个声音,感谢那个质疑?
读完全书,我感觉仿佛每个章节的背后都蕴藏了无穷的玄妙,让人怀着更为真切的敬畏之心,希望走近作者、走进课堂。我以为他的成功不仅源于他对数学的一种执著的坚守,更来自他对课堂的一种悉心的守望——他的“不抛弃、不放弃,要扬弃”的精神!即便上了多次的教学内容,再次执教时,华老师仍会提出“从来如此,便对吗?”“究竟怎么读分数?”等一些问题。华老师用自身的不懈努力,使人惊醒:人师,教育人的追求!好课,不在小技巧,而在大情怀!
我们应以华老师为目标,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理念,不断审视自己的课堂,自觉思考和改进教学,使课堂成为学生收获数学知识、正
确学习方法和良好学习习惯并明白更多的人生哲理的场所,成就学生的同时也实现自身的不断超越。
第三篇:《我就是数学》读后感
《我就是数学》读后感
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我就是数学》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我就是数学》读后感1《我就是数学》是华应龙老师的一本教育随笔,里面的点点滴滴皆是他近十年来对教学课堂一些总结及感悟,把书分为“课前慎思”、“课中求索”、“课后反思”、“听课随想”、“评课心语”、“生活感悟”六部份。书中经常引经据典,引用名人名言等,包含了很多人生哲理,可以看出华老师是个饱读诗书、博览群书、充满智慧的学者,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更加突显其人文文化的特质,对教育那份热情洋溢执着,更是我们老师学习的楷模。
华老师对教学的感悟无时不有,无时不在。连磕破了脑袋还能联想到中括号的妙用,甚至让我拍手叫绝。在上“角的度量”时首创的运用了滑滑梯的课件教学,增加了可观性与趣味性,这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好题材,好的接入口!如果我是他的.学生,我爱死了这样的数学老师,难怪有些学生不愿意下课,有些听课老师没有听到下课铃响起。
华老师令我印像深刻的还有他的风趣语言,他在书中这样描述:因为磕破了头戴了帽,上课时问学生知道不知道老师为什么要戴着帽,当学生回答非常多可爱的答案后,华老师笑着说“不告诉你,是个谜”;当借班上课,把学生的橡皮擦“借走”后,问学生们老师为什么要借他们的橡皮擦,学生回答了好多天真的答案,华老师说:就是为了让你没有橡皮用。
这么平淡的话语里说明了华老师为人非常随和,平淡的话语里更是他对掌控课堂能力的一种表现,也是其上课的一种课堂魅力。在《序》中,时任北京第二实验小学的校长李烈写道:他极少专注于结果的成功与失败,却常常对过程的“意料之外”心生欢喜。研究,琢磨,废寝忘食,直至豁然开朗。这样的周而复始,塑造了小华的独特。
我应该要学习华应龙老师对教育的执着,“觉得像农民种地那样教书是件很踏实、很惬意、很幸福的事”;更应该学习他对教育的释悟能力,他的“差错资源化”从“误到悟”确是给我一副醒药,让我看到了自己教学的新领域。
《我就是数学》读后感2《我就是数学》读书体会林海燕今年开学初,我购买了华应龙老师的《我是数学》这本书,这是他的教育随笔总汇,记录了他平时教学生涯中的点点滴滴。他出生于农民家庭,因此对农民有一种天然的情结,他把教师对学生,对于教育事业的热爱之情等同于农民对庄稼和农田的热情,那是一种出于生命本能的一种热爱。他爱学生,像农民精心选种那样钻研文本,选择教学内容;像农民翻耕农田那样精心设计教学情境;像农民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物制宜呵护每一株庄稼那样,尊重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全面、和谐、可持续地发展。庄稼长不好,农民会反思自己的播种施肥环节哪里出了问题,及时改正,补救;教学中也是样,每节课后都要进行反思,二次备课,三次备课,用最适宜的方法传授知识。叶圣陶说过,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
细细品味这句话,是不是也是表达出了上面所讲的意思呢?在书中我也了解到华老师十分注重课中的求索,即便“擦黑板”这样的小事,他也能从中受益,他的这一举动,既显示了对学生的尊重,又对学生起到了“润物无声”的教育;既显示了教师的一种精神,也显示了教师的一种气势。所以,年轻的我更应该学习这种无声的教育为自己修炼一堂人生之课,这样才能更好的传授给学生知识,才能更好的教学生如何做人。后来又读到“蹲下来与孩子对话”时,我真的是感受颇多,对于学生而言,老师们总是那么高高在上,总是那么有威严感,所以他们不容易与老师亲近,那我们的老师又该如何呢?
我们真的是要蹲下来与他们对话才行,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同等的位置与他们交流,倾听他们的心声,交流情感,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才会越来越近,我们的教学也会一跃而进的。
第四篇:《我就是数学》读后感
读《我就是数学》有感
翟慧华
“我就是数学”是数学名师华应龙说的话,当时听到这句话,我感觉此人一定非常霸气,甚至于狂妄。但是读了这本书,我彻底改变了自己的看法,华老师原来是一个非常随和、幽默、有个性的人。他凭着自己对教育的热爱,把自己的课堂经营得生动、有趣、富有个性,他用自己独有的魅力,牢牢抓住了学生对数学的热爱,他的课学生听了不愿意下课?这是何等的魔力!
看了华老师的教育随笔,在脑海中就会涌现一个鲜活的形象,一个就是“数学”的人。华老师的这本书从“课前慎思”、“课中求索”、“课后反思”、“听课随想”、“评课心语”和“生活感悟”这几个方面写的,尽管是几块碎片,但是写得很精致,折射出华老师充满教育才智的光芒。
一个看似非常普通人人皆知的话题,华老师能把他演绎的深刻,一个大家熟视无睹不以为然的细节,华老师也能反思出独到的见解。他的文笔清新流畅,里面甚至有一点诙谐,让人读后感到亲切、舒服,更多的是心悦诚服。他既有数学名师的缜密、严谨,又有语文名师的浪漫才情,如此这般的独特,成就了他数学教学的独树一帜。
细细品味华应龙老师的教育随笔,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我认为有好多自己学习的地方:
一、做个有心人
华老师有一双慧眼,别人不经意的事情,华老师也能悟出深刻的道理,这是常人无法做到的。“从擦黑板开始”,华老师认为擦黑板是他的习惯,在擦黑板的过程中获益良多,他在擦黑板的过程中,快速地温课,思考板书的位置;擦黑板还是对学生的尊重,擦黑板还是一种精神,从上擦到下,从左擦到右,折射出的是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件事的精神。
老师如此擦黑板,华老师应该是第一人,我们老师平时擦黑板也不会思考这么多,这么如此的一件小事,我看出了华老师在生活小事中的智慧。
二、深刻的思考
华老师的“下课啦”这篇文章我百读不厌,每次在听评课时,领导最爱强调的事情就是千万别拖堂,下课啦,老师再讲也没有用。但是在上课的时候,还是往往忘了领导的忠告,一遍遍地犯这样的错误,究其原因,还是我们自己没有深刻思考其中的利弊,且看华老师的精辟话语:何必费力不讨好,好心做错事呢?下课铃一响,学生的心已经飞到了室外,老师还在讲,有几个学生真正在听呢!我们为什么要把那么多的教学内容放在仅仅40分钟的一节课上呢?《儿童给成人的忠告》的第一句就是:“我的手很小,请不要往上面放太多的东西。”下课后,学生要放松紧绷的神经,呼吸新鲜空气„„而这一切,得在区区600秒钟内完成。按时下课,既是满足学生生理、心理的需要,是遵守教学法规的需要,同时也是尊重下一节课任课教师的需要。华老师的思考如此深刻,给我们也起了表率作用,试问,我们为什么就不敢提出来让学生监督呢!关键是我们对自己就没有信心呀!
类似这样的文章有好多,由小见大,从这里可以看出华老师非凡的智慧。
三、深厚的文学造诣
华老师的文章,文笔清新、细腻、流畅,给人以行云流水般的美,读之如饮甘醇,渐入佳境,华老师对一些名言佳句、诗词,也是顺手拈来,用得恰到好处。在他的文章中还有辩证的哲学思想,更加折射出华老师智慧的光辉,不管哪一种类型的文章,华老师总能把它写得有滋有味,让人叹服。理性的思维和文笔的优美合二为一,华老师给我们呈现了一篇篇读后余味悠长的美文。
看了华老师的这本书,给我不少的反思和震撼,也看到了自己与名师的差距,名师不愧为名师,他的博学多识是一般人无法比拟的。与名师相比,感觉自己犹如井底之蛙,只是呆在自己的一方天地里,看到的只是头顶上四角的天空。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要加强阅读,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勤于思考,把自己工作中的经验与教训及时记录下来。做一个用心的老师。
第五篇:《我就是数学》读后感(精选)
《我就是数学》读后感
暑期我拜读了华应龙老师的《我就是数学》这本书,我被它的内容深深地吸引了。华老师的睿智、博学多才、乐学善思、风趣幽默,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感动着我。它首先不只是一部讲数学教育、教学的书,而更重要的是体现创新性教育、教学思想的一部力作。其中的教育、教学思想深刻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人性至上的教学理念。通过“案例呈现” 使困惑、迷惘、问题、难点逐一浮出水面,我在教学中的谜团渐渐释然。这本书与以往枯燥的教学理念不同,它是以案例和感悟为主,从中我们能够感受一些东西。
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学习、实践谈几点体会:
1.让学生觉得数学真奇妙 ,热爱数学。要想建立民主和谐的氛围并不难,教师首先要放下架子,与学生多沟通,跟他们交朋友,在生活上、学习上多关心他们,从而激起他们对老师的爱,对数学的爱。而从字里行间更能看出华老师对每一个孩子的尊重,从而他也换回了同学对他的爱和信任。
2.让学生学会学习数学,成为课堂的主人。如何让学生学会学习?我从书中找到了答案,并积极实践。就是"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促学生自主探究学习。"(1)采取活动的形式。学习时明显受心理因素支配。只有遵循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把学科特点和年龄、心理特征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愿意学、主动学。如果教师用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动手练”进行教学,学生会感到很乏味,越学越不爱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景,抓住知识的生长点,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促使其主动探究。(2)采取把知识趣味化的形式。教师要善于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事物趣味化,如为了一个简单的导入,苦思几个星期,最终找到小猴滑滑梯这一情景。尽可能使学生感到新颖、新奇,具有新鲜感和吸引力,为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提供物质内容和推动力。(3)采取好的评价方式,让学生持续发展。教师的评价要根据差异原则因人而异,对学 生的要求不要一个标准,要根据不同的起点、不同的情况分类评价,这样才能让每一个孩子通过评价,看到自己的进步。教师的评价用语应该有针对性、导向性,比如,有的孩子的解题方法新颖,就能批上:“你的想法很独特,看来你是个爱动脑子的好孩子”。有的孩子学习进步了,可写道:“看到你的进步,我非常高兴,这说明只要你努力去做,就会有所收获。”对个别同学还能写上:“最近怎么了,为什么错题比较多?应该找一找原因,也可以找一找老师。”这样,把作业作为媒介,加强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在教学中通过评价鼓励与众不同的思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总之,让学生从老师的评价中得到一种成功的喜悦体验,以利于增强自信心。
3.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把数学教育的重心转移到学生的发展上来”是《我就是数学》贯彻的精神,同时也正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终生追求的教育目标。只有在充满生命活力课堂上,师生才是全身心投入,因为这不只在教和学,而是感受课堂生命的涌动和成长。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
《我就是数学》是一本好书,它教给了我一种教学理念,教会了我一种教学方法。因为它让我感受到自己的不断转变和进步,这种向上的感觉真好。
读《数学花园漫游记》有感
这本书的作者马希文教授是我国著名数学家、计算机专家、教育家、语言学家和科普作家。打开这本书,马教授将带你到数学的花园里去漫步。
当我翻开书,读到第一章数数问题时,我被那个如何估计池塘中的鱼数的问题深深迷住了:我们要去水库捕鱼。爱吃鱼的人很多,所以要尽量多捕点,可是捕多了会影响鱼的繁殖。怎么办呢?有一个很巧妙的办法:先捕上1000条鱼,做上记号,再放回水里。过一阵再捕1000条鱼,数数看里面有多少条鱼做过记号。如果里面有20条鱼做过记号的话,那么1000条鱼约占水库里鱼的总数的20/1000,也就是1/50,这样就可以求出水库里的鱼一共大约有50000条。我觉得这个方法不用把所有的鱼都捕上来一条条地数,而且鱼是游来游去的,我们不可能选一块有代表性的一平方水域来数数有多少条鱼,真是绝妙的方法。它与我所知的数学大不相同,而又那么自然有力,于是我怀着巨大的好奇心读完了这本书。我真的好像一个第一次被带入花园的孩子,如痴如醉,新鲜的景物令我目不暇接,每个新的地方都显示出它的非凡与美妙。那是一次深深的震撼,或许是我第一次从心里觉得这个叫做数学的东西,真是有趣啊!
如今我也遇到些数学形式,但这本书的深入浅出的讲述却是独一无二的,举世无双的,这本书中包含了不少“高深”的数学,尤其是与信息科学相关的数学,如:拓扑学基本常识、一点图论、博弈论初步,虽然有的我有些不懂,这是让我觉得最不可思议与难以捉摸的东西,无穷浅论、简单的数理逻辑等等,它们虽然本身很是高级,但经马希文教授的手写来,却可以让小孩子领会到其中的真谛。我想马教授对于写作的内容一定是精挑细选、百里挑一。我迫不及待的想把它推荐给我的好朋友,也让他们看一看这本书的“神奇”,这些内容或许是最合适的。
数学不仅是一门美的学问,它也有很大的实用价值。本书在写作的时候尤为注意这一点,所举的例子都放在实际生活中。这样写的好处很大。它突出了数学是一些具体的东西,其抽象性只是表象而已。如果学了数学就只会夸夸其谈的逻辑,那他学到的数学恐怕也只是一堆废品。但我还认为,真正能学好数学的人,必是为其美妙所吸引的人,如果学一点东西就问用它能解决什么实际问题,已然落了下乘。实际上,大凡有广泛应用的数学,也必是属于数学中美的部分。造物主的审美观还是值得相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