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电影《冯志远》观后感
《冯志远》观后感
影片《冯志远》真实纪录了冯志远老师献身西部教育的感人事迹。讲述了1958年,冯志远响应国家支持边疆教育事业的号召,不顾新婚不久的妻子的反对,辞去从东北师范大学毕业后在上海已有五年的工作,踏上了西去的支教征途。
冯志远自愿来到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宁县的一所中学,一所坐落于沙丘边缘,因为自然灾害,刚刚从一类降为二类的新创乡村中学。透风的土坯房,冰冷的土坯炕,冒烟的土炉子,药瓶改制的煤油灯„„许多支教的年轻老师悄悄地离开了学校,冯志远没有走。由于各种原因,学校辍学的学生增多,可为了孩子们的未来,冯老师选择的是劝导家长,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没有条件就创造条件让孩子上学。不负众望,冯老师教导下的孩子们日益进步,也和学生们打成一片。由于教学设备的短缺,给冯志远的语文教学带来了困难。许多学生觉得语文课枯燥乏味,没有吸引力,在这种恶劣的教学条件下,冯志远想尽各种办法改革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在《海燕》一课,他让学生分别扮演海燕与海鸥,邀请新来的文老师用脚风琴做着伴奏,铁皮鼓动声充当雷电。新奇的情景式教学使同学们兴趣盎然,边远地区一颗颗幼小的心灵在他的化育下萌生了绿芽。可惜受到上级领导的指示,冯志远要调到别处任教。不舍老师的学生手捧蜡烛,夹道送别充满泪水、不忍离去的冯志远。
由于超强度的工作,恶劣的自然和生活环境使冯志远的视力急剧恶化。1985年的一天,冯志远正在上语文课《岳阳楼记》时,突然眼前一黑,什么也看不见了。从此,他进入了一个黑暗的世界。失明后,但他的心,依旧被学生牵着。他向校长提出了要求,请给他安排课程,他要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去继续点亮学生们心中的灯。在他的再三要求下校长答应了他的要求,在《岳阳楼记》的后续讲课中,他声情并茂的朗诵感到了所有在场的师生,与其说是朗诵课文,不如说是道出自己多年教学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缘由。冯志远这一“生命不息,教书不止”的精神鼓舞了学校全体师生,校长还专门为他订制了黑板,让他板书时不会“重字”。冯志远怀揣着无限的感激之情,重新站在了教书育人的三尺讲台上,凭借着记忆坚持为学生授课。每到上课的时候,他的学生就会飞奔到老师的宿舍,搀扶着老师到课堂。42年弹指一挥间,年届70的冯志远身体越来越差。他不得不离开讲台。会堂里,千名学生含泪听完了冯志远在宁夏讲的最后一堂课,他舍不得这方水土,更舍不得千千万万个这里的孩子。他离开了熟悉的学校,离开了让他自豪无比的教书讲台。
现在常有老师抱怨工资低,待遇不好。可比起冯志远老师的不求回报,所有的抱怨都让我们脸红。冯志远老师遭遇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但也从未向领导 要求解决个人问题。面对这样无私的、勤恳的、用整个生命热爱教育的老师,我们怎么能不震撼呢?我们怎么能不落泪嫩?!冯志远老师的一生都是在奉献自己的绵薄之力,用“一寸爱”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人。从教四十七年,冯志远老师桃李满天下。付出总是有回报,冯志远老师的事迹感动了整个宁夏。“我们有多久没想过,我们有多少都错过?有多少热血青年像您一样为宁夏默默无闻奉献一生直到白发苍苍直到重病缠身。你是献身边疆的代表,你是光辉岁月里建设大西北的楷模。你尽可逃离苦地,但你终于选择留下,因为学生的期盼让你难于推却——他们一辈子,都记得你的名字,这是永远是你的家,你的故乡。”这是对冯志远老师的最高评价,听到这样的赞美之词,相信冯志远老师更加无怨无悔!
影片中让我最深刻的是双目失明的冯志远老师爬上沙丘,双膝跪伏捧起一捧黄沙,金色的沙粒从他的指缝间滑落,消失在沙丘里。那一瞬间,我似乎看见冯志远老师的生命和这片土地融为一体。作为一名学生,我们向冯志远老师致敬。他深入研究教学内容,研究教学对象,以自己探索与研究带动深入的思考,把教书育人提升到教学的高度,以此支撑和提高教书育人的效果,增强教学内容的说服力和震撼力,我们要深入学习冯志远老师扎根西部、默
默奉献的理想信念;淡泊名利、大公无私的高尚品德;热爱教育、辛勤耕耘的朴实作风;育人为本、矢志不渝的敬业精神,不断增强人民老师的光荣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电影结尾的歌声一直在我耳边回荡: 挥挥手,人影东晚晴中
挺身向,野风纵
只让心随残阳殷红
百里路,无言的相送
我无力将明天留下来
我只有,一寸爱
相视你,冬夜的缅怀
守护你,多梦的心海。
我来来,如云霭
仰神光,衣我七彩
我去去,如尘埃
天涯人远心常在!
当我听到主题曲《遗爱》时,从我的脑海另一侧走来一位双目失明的老人,他就是把一生都献给西部教育事业的人民教师——冯志远!
第二篇:电影《冯志远》观后感
蜡炬成灰泪始干
——电影《冯志远》观后感
当学工办老师通知我11月7日晚上7:00去文化礼堂观看由学校组织部组织的电影时,我的心里就在犯嘀咕:到底是什么电影啊?肯定是教育片,绝对很枯燥,真的很不想去看,觉得看不看的真无所谓,我真的很不情愿去看什么自己认为多少带有政治性宣传的电影。可是为了完成学工办下达的任务,我还是按时赶到了预定地点。
得知观看的电影是反映一个支边老教师的事迹——《冯志远》,心里还在犯嘀咕,在宿舍看一部喜剧片或是动作片该多好啊,心里有这样的牵挂,便想自己不知道能不能坚持看完这样一场电影,但我觉得这部电影不会在我心里激起什么浪花的。
电影准时开演了!荧幕打出了几行字:冯志远……四十几年扎根西北,献身西北教育……一个典型的模范故事——自己心里想。后面,电影的展开与延续那么平淡,平淡得几乎让我找不到什么故事情节:浩瀚又缺少生机的黄沙漠,贫穷又落后的大西北,一个来自上海大城市的大学毕业生,被安排到一间狭小的屋子里开始了他的教书支边生涯,与孩子的点点滴滴平凡的如沙尘……可是,当电影快要结束的时候,我不得不承认:这次电影看得真正有意义!当看到失明后的冯志远老师躺在病房里的时候,我感觉喉咙一下子堵得难受,眼泪再也控制不住地溢出了……那是怎样的一段人生啊?!影片一开始,退休了的冯老师望着陪伴他教师生涯的沙漏。沙子通过细细瓶颈下落,而他的眼神里则充满着对往日岁月的渴望。年轻时候的冯志远,只身一人来到了偏远沙漠地区的鸣沙中学执教,前途就如同茫
茫无际的沙漠,看不见一点指向。由于各种原因,学校辍学的学生增多,可为了孩子们的未来,冯老师选择的是劝导家长,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没有条件就创造条件让孩子上学。不负众望,冯老师教导下的孩子们日益进步,也和学生们打成一片。由于教学设备的短缺,给冯志远的语文教学带来了困难。许多学生觉得语文课枯燥乏味,没有吸引力,在这种恶劣的教学条件下,冯志远想尽各种办法改革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在《海燕》一课中,他让学生分别扮演海燕与海鸥,邀请新来的文老师用手风琴做着伴奏,铁皮鼓动声充当雷电,新奇的情景教学使同学们兴趣盎然,边缘沙漠地区一颗颗幼小的心灵在他的抚育下萌生了嫩芽。他们所表演的课文《海燕》在高声朗诵和富有冲击力的音乐下,更显气势磅礴,也赋予了冯老师海燕般无畏勇敢精神。可惜受到上级领导的指示,冯志远要调到别处任教。不舍老师的学生手捧蜡烛,夹道送别充满泪水、不忍离去的冯志远。
由于先天性的疾病,冯志远的眼睛在教书三十多年后彻底失明。可是,他不顾学校领导的劝告,坚持在课堂上继续他一直钟爱的职业。最终,公开课《岳阳楼记》声情并茂的朗诵感到了所有在场的师生,与其说是朗诵课文,不如说是道出自己多年教学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缘由。冯志远这一“生命不息,教书不止”的精神鼓舞了学校全体师生,校长还专门为他订制了黑板,让他板书时不会“重字”。学生当然也懂得了关心,每次老师的饭碗总会有更多的咸菜。可是,身子始终还是撑不住,在坚持任教四十七年后,他离开了熟悉的学校,离开了让他自豪无比的教书讲台。
冯志远支教整整42载,他顾不上视力的恶化,起早贪黑为孩子们备课、批改作业,直到失明,依然凭着记忆为孩子们讲课。他共教过1万多
名学生。退休后近十年时间里,失明的他每天义务为孩子们辅导功课,直到身患脑血栓,不得不离开大西北,离开割舍不下的孩子们……这是他以自己的行动表现出的真诚的情感、真挚的爱。这是他对孩子的爱,对教育事业的爱,对人民的爱,对社会的爱,对祖国的爱。冯志远是一个平凡的教师,但他却做着不平凡的事。
在影片中,冯志远老师并没有多少在讲台教学的职业镜头,更多的是与学生之间的互助与理解,甚至在失明后帮助困难的学生卖红枣。老师固然可以教会我们知识,但是更重要的是教会我们更多课本上没有的,受益终身的道理。冯志远是一个以身作则的老师,他用自己的行动感化了所有的学生,让他们懂得感恩,懂得回报,还懂得更多,更多……
老师,一个多么神圣而又伟大的字眼?一个多少人一生都难以忘怀的对象?一个影响着多少学子毕生前途的职业?
冯志远用他的一生谱写了一篇最为平凡,但却极为感人的执教生涯,他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感动,还有千千万万学生、老师的一个典范,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典范。
作为一名医学生,我将会全身心地投入到专业知识的学习中,将治病救人、救死扶伤作为自己的终生事业,奉献自己的光和热。积极创新,努力进取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做一个合格的医务工作者。
第三篇:电影《冯志远》观后感
电影《冯志远》观后感
××学校×云霞
影片《冯志远》通过讲述教师冯志远在宁夏中宁教书育人期间点点滴滴的感人事迹,生动展现了人民教师爱岗敬业、恪尽职守、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他的事迹,感染人,鞭策人,激励人。电影通过冯志远支教生涯中不同时期的几个段落,运用人性化、平民化的叙事风格再现了冯志远爱生如子、传授真知,为教育事业执著奉献的“师魂”,催人泪下、感人至深。
影片看完后,我颇有感触地想;我们现在比冯志远所处的环境优越许多,到底要学习他的什么?作为教师,他的确是很伟大。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向冯志远学习就应该深入研究教学内容,研究教学对象,以自己探索与研究带动深入的思考,把教书育人提升到科研的高度,以此支撑和提升教书育人的效果,增强教学内容的说服力和震撼力,我们要深入学习冯志远同志扎根西部、默默奉献的理想信念;淡泊名利、大公无私的高尚品德;热爱教育、辛勤耕耘的朴实作风;育人为本、矢志不渝的敬业精神,不断增强人民教师的光荣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做受学生爱戴、让家长满意的教师。我更要立足本职,爱岗敬业,为人师表,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以自己的师德去影响学生,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美好的明天而不断奉献自己的力量。
冯志远很成功又很无奈,他把一生的精力都献给了祖国的教育事业和自己的学生,他的一生教过10000多名学生!其中最有出息的学
生如今已是北大的教授!影片最后有个片段,老人说过这样的话:“我的这一生,最愧对的就是自己的妻儿„„”但是他深深的知道,他的学生们爱他!他同样也更爱他的学生们,学生们都很单纯,他们知道,冯志远是个好老师,是个很好很好的老师„为了那些自己可爱的学生们,他也要一直在这里待下去„„
冯志远老师执教47年,在这片大漠里孕育出了一名祖国和人民的特级教师!一个终生为了教育事业而奉献出了毕生的精力,青春,甚至是自己的生命的老师—冯志远呢?
老师,一个多么神圣而又伟大的字眼?一个多少人一生都难以忘怀的对象?一个影响着多少学子毕生前途的职业?冯志远用他的一生谱写了一篇最为平凡,但却极为感人的执教生涯,他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感动,还有千千万万学生,老师的一个典范,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典范。
看过了电影《冯志远》这部影片,我才深深的了解了什么叫做辛勤的园丁,才懂得了什么叫做蜡烛成灰泪始干。作为一名教师,我将以冯志远老师为楷模,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尊重和热爱学生,将教育教学作为自己终生的事业,奉献自己的光和热!
2007年12月14日
第四篇:电影《冯志远》观后感
电影《冯志远》观后感
看了电影《冯志远》心灵又一次被洗涤,灵魂又一次被震撼,他那种为教育事业献出自己青春和热血的高尚情操深深感染了我,那种无私的敬业精神,忘我的工作热情,高尚的师德,深深打动了我,使我久久不能忘怀。
冯志远——四十几年扎根西北,献身西北教育,一个典型的模范故事。后面,电影的展开与延续那么平淡,平淡得几乎让我找不到什么故事情节:浩瀚又缺少生机的黄沙漠,贫穷又落后的大西北,一个来自上海大城市的大学毕业生,被安排到一间狭小的屋子里开始了他的教书支边生涯,与孩子的点点滴滴平凡的如沙尘……可是,当电影快要结束的时候,我不得不承认:这次电影看得真正有意义!当看到失明后的冯志远老师躺在病房里的时候,我感觉喉咙一下子堵得难受,眼泪再也控制不住地溢出了。那是怎样的一段人生啊:那个有着先天性眼疾的冯志远老师,远离了大上海的妻儿,在黄沙漫天的西北黄土地上无声无响地生活了四十多年,直到无法执教。四十多年哪,这漫长的时间,电影没给我们展示多少冯老师的生活困难,可是这四十多年的艰苦生活和呕心沥血的付出终于使他的眼疾复发,当满头银发的冯老师坐在桌前会为自己的一生,我不知道此时的他耳边是不是还回想着当年那个学生张建华单纯又迫切的呼喊:我要上学呢!我也不知道冯老师眼前有没有浮现出调到另一所学校时晚上房间外那两排由学生手捧着为他照亮道路的红烛光,我更不知道冯老师脑海里还记不记得眼睛刚失明时学校为家长及学生负责不得不让他停课时他心里曾经的失落与伤悲,但我可以肯定地说,他曾经为之付出的几万莘莘学子耳边肯定会常常回响着冯老师课堂上朗朗的背书声,脑海里会展现出冯老师课堂上活泼有趣的情景,记忆中会浮现出与冯老师劳动时他娓娓动听讲述的三国故事……
这一切的一切,这平凡中的无私,不正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最高体现吗?不,应该说是作为一个人拥有高尚人格的最鲜明体现!
也许有人说他傻,是啊,他是真的傻——撇下了远隔千里的大上海的妻儿,把人生最美好的光阴留在了大西北,与黄沙为伴,与贫穷为伍,生活孤孤单单,可是我觉得:或许冯志远老师就是为那片黄沙地而生而存在,他的人生价值在那里得到了体现与升华,古人说得好:大爱无言,大象无形,大音希声,我自始至终没有听到冯老师一句铿锵有力的话语,但我却分明通过失明后的冯老师给学生背诵的那篇《岳阳楼记》中明白了他的心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正是如冯老师那样的平凡而伟大者,才聚成了中华几千年挺起中国的脊梁!而我无法不从这许许多多的中国人身上感受到千百年来中国人的那份坚忍、那份刚毅、那份大爱……正如冯志远老师,没有亲情的付出,没有索求的奉献,才赢得了那么多的爱戴,才谱就了让人感慨涕零的奉献长歌,我也才真正读懂了冯志远老师那段独白中的深刻内涵:我是一颗种子,从遥远的南方漂流到这生长着红枸杞的地方,这肥沃的黄土地是我的第二故乡,我愿做一颗照亮童心的红烛,照亮那一颗颗会眨眼的星星……
只要生命不息,心中就有无法遏止的继续付出的渴望,是他们让这大爱充盈在天地之间,生生不息!
第五篇:电影《冯志远》观后感
《冯志远》观后感一
看过了电影《冯志远》我才深深的了解了什么叫做辛勤的园丁,才懂得了什么叫做蜡烛成灰泪始干。作为一名教师的我,被深深的震撼了!
作为教育教学工作者,冯志远为了教育事业,为了学生奉献了自己的青春乃至生命。四十年如一日,默默的为学生耕耘着……
1958年,冯志远响应国家号召,自愿去到我国西部偏远贫困山区支教,新婚一年,选择离别,难道就没有眷恋?不!在他的心中,有对上海的牵挂,有对幸福的依恋,更有对妻子的不舍,但更多的则是爱祖国,甚至爱祖国胜于爱自己呀!要知道响应祖国的号召就是冯志远的毕生理想啊!
一个来自大城市的年轻人,从此以后就把他的满腔热情和毕生精力都奉献在这荒凉的沙漠中……艰苦的工作条件是我们难以想像的,但是冯志远却在这里整整工作了42个年头!把他人生最美好的年华都奉献给了宁夏的教育事业!
尤其令人感叹的是冯志远由于长期在恶劣的条件下工作,眼睛严重受损,最后双目失明。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冯老师仍然让学生搀扶着,坚持给学生上课!他爱生如子,那暖暖的师生情,烫慰我们每个人的心。
在他的心目中,宁夏的学生就是最重要的!
年界70的冯志远由于身体原因不得不离开讲台,离开他工作了大半辈子的宁夏时。大街上满是送行的人群,主题曲《遗爱》在耳边一直清晰,歌声中,我是越发渺小。
深受感动的我泪水一次一次的夺眶而出,我控制不住自己!
冯志远是一个很平凡的教师,在三尺讲台上默默耕耘了四十多年,不求任何回报,不求任何名利。他只是一个平凡人,和世人一样有血有肉;是的,他只是在一个平凡的岗位上领悟教师这个职业的神圣意义。
“俯首甘为孺子牛”,他的事迹让每一个观众坚信他真的把教育当成自己的终生事业在执行。有人告诉我像冯志远这样的人在如今的西部有很多!我想:正是由于有千千万万像冯志远一样的老师,才支撑起西部教育的一片天空!
看完影片,我又看了看有关冯志远的相关的报道,冯志远几十年如一日,把自己宝贵的青春年华乃至毕生精力奉献给了他所执着热爱的教育事业。在他双目失明无法走上三尺讲台之后,仍然坚持在学生们的搀扶下为学生授课,他所教过的学生有一万多人,可谓桃李满天下。这种忠于教育事业,几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的精神,爱生如子执着追求的精神,令人感动,真的是感动,也许他的事迹如今还鲜为人知,也许他的事迹还没能感动中国!但是这个大漠里的老师!是真真正正的感动了我!可能他将影响我往后的一生那么长久……
老师,一个多么神圣而又伟大的字眼?一个影响着多少学子毕生前途的职业?冯志远用他的一生谱写了一篇最为平凡,但却极为感人的执教生涯,他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感动,还有千千万万学生,老师的一个典范,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典范。
看罢影片和相关报道,除了感动,还有些许惭愧!我也是一名教师,为自己一遇到困难就有畏难情绪而惭愧,为工作稍微多点就喊累惭愧……冯志远像盏明灯,他告诉我什么叫奉献,什么叫献身教育事业,什么叫真正的教师,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将以冯志远老师为楷模,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尊重和热爱学生,将教育教学作为自己终生的事业,奉献自己的光和热!
电影《冯志远》观后感二
看了电影《冯志远》心灵又一次被洗涤,灵魂又一次被震撼,他那种为教育事业献出自己青春和热血的高尚情操深深感染了我,那种无私的敬业精神,忘我的工作热情,高尚的师德,深深打动了我,使我久久不能忘怀。
冯志远--四十几年扎根西北,献身西北教育,一个典型的模范故事。后面,电影的展开与延续那么平淡,平淡得几乎让我找不到什么故事情节:浩瀚又缺少生机的黄沙漠,贫穷又落后的大西北,一个来自上海大城市的大学毕业生,被安排到一间狭小的屋子里开始了他的教书支边生涯,与孩子的点点滴滴平凡的如沙尘 可是,当电影快要结束的时候,我不得不承认:这次电影看得真正有意义!当看到失明后的冯志远老师躺在病房里的时候,我感觉喉咙一下子堵得难受,眼泪再也控制不住地溢出了。那是怎样的一段人生啊:那个有着先天性眼疾的冯志远老师,远离了大上海的妻儿,在黄沙漫天的西北黄土地上无声无响地生活了四十多年,直到无法执教。四十多年哪,这漫长的时间,电影没给我们展示多少冯老师的生活困难,可是这四十多年的艰苦生活和呕心沥血的付出终于使他的眼疾复发,当满头银发的冯老师坐在桌前会为自己的一生,我不知道此时的他耳边是不是还回想着当年那个学生张建华单纯又迫切的呼喊:我要上学呢!我也不知道冯老师眼前有没有浮现出调到另一所学校时晚上房间外那两排由学生手捧着为他照亮道路的红烛光,我更不知道冯老师脑海里还记不记得眼睛刚失明时学校为家长及学生负责不得不让他停课时他心里曾经的失落与伤悲,但我可以肯定地说,他曾经为之付出的几万莘莘学子耳边肯定会常常回响着冯老师课堂上朗朗的背书声,脑海里会展现出冯老师课堂上活泼有趣的情景,记忆中会浮现出与冯老师劳动时他娓娓动听讲述的三国故事
这一切的一切,这平凡中的无私,不正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最高体现吗?不,应该说是作为一个人拥有高尚人格的最鲜明体现!
也许有人说他傻,是啊,他是真的傻--撇下了远隔千里的大上海的妻儿,把人生最美好的光阴留在了大西北,与黄沙为伴,与贫穷为伍,生活孤孤单单,可是我觉得:或许冯志远老师就是为那片黄沙地而生而存在,他的人生价值在那里得到了体现与升华,古人说得好:大爱无言,大象无形,大音希声,我自始至终没有听到冯老师一句铿锵有力的话语,但我却分明通过失明后的冯老师给学生背诵的那篇岳阳楼记》中明白了他的心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正是如冯老师那样的平凡而伟大者,才聚成了中华几千年挺起中国的脊梁!而我无法不从这许许多多的中国人身上感受到千百年来中国人的那份坚忍、那份刚毅、那份大爱 正如冯志远老师,没有亲情的付出,没有索求的奉献,才赢得了那么多的爱戴,才谱就了让人感慨涕零的奉献长歌,我也才真正读懂了冯志远老师那段独白中的深刻内涵:我是一颗种子,从遥远的南方漂流到这生长着红枸杞的地方,这肥沃的黄土地是我的第二故乡,我愿做一颗照亮童心的红烛,照亮那一颗颗会眨眼的星星
只要生命不息,心中就有无法遏止的继续付出的渴望,是他们让这大爱充盈在天地之间,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