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语文学科中进行综合实践活动
在语文学科中进行综合实践活动《新课程标准》指出:“要积极开展并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让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充分利用课内文本知识的拓展,让学生实现课程的教学时空向自然环境,生活领域和社会领域的拓展,真正做到了让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社会、走向生活,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本学期教学的第三单元全部是老舍的作品,因此针对这部分内容我让学生开展了以《走近老舍》为主题的实践活动,课外学生搜集老舍资料,阅读老舍其他作品,并写下了一篇篇精彩的读后感,有的学生还以这次的主题办出了漂亮的手抄报,一段时间后,我让孩子们在班级进行了关于老舍的美文诵读比赛,请学生自评、互评。本次活动为学生创设了个性充分张扬的实践条件。
总之,综合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一块沃土。学生在实践中获得了多元感受,在实践中获得新知,也在实践中形成了意识,锻炼了能力。
第二篇: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进行传统美德教育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进行传统美德教育
泰州市海光中心小学曹冬琴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种独立的课程形态,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备受关注,它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的重点和亮点,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等特点。
从本质上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非学科领域的课程,是基于生活实践的课程,是基于活动的课程,是与学习者直接经验、自身生活、社会生活紧密联系的课程,是强调过程、强调实践、强调体验、强调探索的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是通过学生亲身实践,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知识,拓展能力,培养情感。因此,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对学生有很大的帮助。首先因为综合实践活动是要求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的。这一点与一个人在社会中的生存与发展是一样的。现实中并不是像考试那样,有人出好题目给你的,而是要你自己去寻找题目做。这就是提出问题的能力。一个人能否主动地做正确的事情,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没有这样的问题意识。综合实践活动的训练有利于学生自己主动提出问题。爱因斯坦说,一个人能否提出问题,远比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要。综合性使得学生不会把知识分成完全割裂的彼此不相关的知识世界。从而会知道,知识在世界上本来是无所谓这个科那个科的,回归到人的生活世界,知识并没有界限。只有面临共同的问题需要解决的时候,我们才容易意识到这点。实践活动告诉我们,杜威的“从做中学”是永远不会过时的。杜威的“从做中学”首先是要有问题,然后还要围绕问题探究自己为解决问题需要的知识,同时通过活动,使得知识与自己的生命个体结合起来了。这种与个体知识结合起来的知识,才是活性的知识,才有使用的价值,才能够化为一个人的能力与素质。
综合实践课程作为必修课正式课程列入了课程体系,这不仅意味着一种新的课程形态的诞生,更主要的是标志着体现时代精神的新的课程理念的生成。中国传统的教育,往往是为着考试而教的,忽略了学生作为一个有丰富生命内涵的人。中国传统教育中让学生摇头晃脑地背诵的习惯是如此顽固,而人们又是如此急切地想知道“教育的效果”,因此,只有让学生背诵。以为学生能够背诵了,就是学习到了,遗忘了就是没有学习到。其实,在这里爱因斯坦曾经引用过的一句教育名言,倒是可以说明这个问题,他说:所谓教育就是学生在课堂上所学过的所有知识都全部遗忘之后剩下的东西。说明,教育要转化为素质,就必须有一个消化的过程,要在综合的实践活动中,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在体验中达到提升。如果对某一个具体的知识点遗忘了,我们还可以通过查阅去解决。考试与我们在现实中不同的地方就在于,考试是由别人提出问题,也有解
决的答案,只要求你动用记忆力去记住。现实中却不是这样的,现实中没有人为你提出问题,而要自己提出问题,也没有相应的答案,而要自己寻找答案。因此综合实践活动是把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和将来的发展密切联系起来的一种学习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变,其实也就是一个人将来生活与工作方式的改变。
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方式主要有调查研究、访谈、上网搜集材料和讨论等等,这种学习方式不同于传统的“灌输式”学习方式,它体现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探索中获得学习方法和生活体验,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成为生活的主人。
工作18年来,我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在跟孩子的近距离接触中经常发现有些孩子养成了许多不良的道德品性,如集体观念、是非观念淡薄;缺乏爱心、孝心。通过精心组织、耐心指导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我发现这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
尊老爱幼,敬亲孝亲
在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道德教育史上,有张良拾鞋、啮指痛心、卖身葬父等一系列故事,其中包含了尊老爱幼、孝顺父母的美德,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而今这些作为一个现代人最起码最基本的文明要求,在当代某些“小皇帝”的身上却淡化了,失落了。在独生子女家庭里,常常出现孩子在家中说一不
二、要什么有什么的情况,孩子很少有机会去体验被拒绝的滋味,可谓是说不得、骂不得、打不得。那么如何让孩子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呢?
1、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讲述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的故事,如小黄香、小孔融的典故,“报春晖,寸草心”的成语,着重从“孝”入手进行教育。让学生明白人的生命是父母给的,父母对子女有养育之恩,作为子女要奉养和尊敬父母,这是为子之道、做人之本,“孝”是做人的起点。为了让孝顺父母、尊敬老人在学生中延伸开去,我让学生调查了解爸爸、妈妈每天工作几小时,是怎样工作的,再观察下班后,爸爸、妈妈又是怎样为家庭忙碌的。学生在调查、聆听讲述的过程中,体会到了爸爸、妈妈工作的艰辛,感受到了爸爸、妈妈对自己真诚的、无私的爱,最后,引导学生体会亲戚、朋友、老师、同学对自己的爱,让学生由此产生深深的幸福感,感受到生活在爱的怀抱里是多么甜蜜,多么舒适,多么幸福啊!当孩子们体会到了家庭、班级、学校、社会的温暖,并懂得了身边的人对自己的爱是一种责任后,进一步引导他们回报别人的爱也是一种责任。怎么爱呢?对周围的人,要以礼相待,关心、体贴、帮助有困难的人。对一个集体,就要尽心尽力为集体添荣誉,不做损坏集体荣誉的事。通过号召、竞赛、榜样、激励等方法,教导学生在家孝敬长辈,在校尊敬老师。
2、要求学生做到“尊亲”,举行一系列活动,提出具体要求。为了能让学生体验到母亲的辛苦和母爱的伟大,感谢母亲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细心体贴的照顾,借“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到来之际,开展 “给妈妈献孝心”的感恩活动,活动的主要内容是要求学生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表达对自己母亲或女性长辈的爱意和谢意,要求同学们在“三八”妇女节这一天,给妈妈烧一顿早饭以表敬意,送一张自制的卡片以表谢意,给妈妈洗一次脚以表爱意。在“六一”儿童节让家人也过个开心的节日,举行“送给父母的礼物”活动。同时,每天要求学生向下班回家的父母道一声问候,递一杯热茶,替父母做一件家务。每周检查评比学生的实行情况,表扬爱父母的学生,通过活动的实施及评比,让学生把孝心带回家中。
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学生尊敬长辈、孝顺长辈的美德,同时也加强了他们对家庭的责任感和服务社会的意识。
引领向善,施爱于人
现代家庭中,孩子成为了“重点保护对象”,上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加倍呵护,身边更少不了爸爸、妈妈的悉心关爱,他们沐浴着全家人的温暖,肩负着来自祖辈和父辈的种种期望。但是不少独生子女占有欲望较强,缺乏同情心,很少考虑别人的感受,只顾自己眼前的利益和快乐,如随便抢占别人的东西,看到自己喜欢的物品就不顾一切地要得到,甚至会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这些都是缺乏善心的表现。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心灵的感性和同情心都在童年形成,如果童年蹉跎,那么所荒废的就永远无法弥补。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我经常布置一些学生乐于接受的作业,如让学生种文竹、吊兰,饲养小金鱼、小兔子等等,这样一方面增长了他们的知识,另一方面,在饲养小动物,栽培植物时,孩子的心灵得到了净化,促使他们更加热爱小生命,富有同情心,促使他们的善良情感更加丰富。有时,我还结合一些实际情况,布置一些为失学儿童捐款、捐书;为贫困地区的儿童捐冬衣、棉被;为孤寡老人送温暖等作业。让孩子意识到,生活在世界上,各种不幸难免发生,每个人都应该伸出友爱之手援助别人,使他们获得从不幸中站起来的力量;一个人只有急他人所急,忧他人之忧,才能成为别人的同志、朋友、兄弟。在各项活动中利用作业的形式有意识地灌输、熏陶,孩子的善良情感也就不知不觉地得到了巩固。
在对学生教育时,我多用“如果我是你,我会怎样做的方法”促使孩子能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想问题,而不要一味地钻进“我要什么”“我想怎么样”的独我无他的死胡同。让孩子们从小就形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言行习惯,从而自觉地体谅他人,关心别人。
学会感恩懂得回报
“别让中国现在孩子成为不懂感谢、不愿感激、不会感动,只知索取的冷漠一代。”这是一位政协委员在两会上的观点,建议全社会共同关注,对青少年进行感恩教育。环境是无声的教育,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创设浓厚的校园氛围,让学生在充满“感恩”的环境中得到陶醉,心灵得到震撼。
在综合实践课中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班会,以此来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还可以通过电视、网络,让学生观看一些感动中国的人物事迹。跟着碟片学唱《感恩的心》。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认识到我们还有一种情感,这就是感动。让学生明白,“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道理,明白“报恩”是“立人之本”,是德行之源,是中华伦理持续发展的内在基因,是中华文化之特色。
创办“感恩”的板报。用新颖的排版、立意鲜明的内容,定期出刊有关“感恩”个案的所见所闻,使学生亲眼目睹一些优秀人物的形象,从而得到感染。编排“感恩”的节目。让学生自编、自演小品、相声、课本剧等,将文化艺术融入“感恩”活动中,让学生身临其境,犹如亲身感受一般,从中得到熏陶。
传统美德教育是当好前德育工作的一项新课题,需要我们常抓不懈,持之以恒,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发扬光大。广大教师要顺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科学地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上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完全要靠自觉地去做,为了社会的发展,为了学生一生的成长,我们必须花心思,动脑筋,不仅要上,而且要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上出精彩纷呈,从而引导学生养成探究式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帮助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开发创新潜质,发展创造能力,真正培养出新时代的新型人才!
第三篇:语文学科综合实践活动课设计
语文学科综合实践活动课设计方案
依兰中心学校双哨分校 李立伟
新的语文课程方案强调语文教学的实践性、社会性,力图改变多年形成的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脱离社会、脱离现实、脱离生活的封闭教学模式,把“语文实践活动”与“课文”并列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将二者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视为不可切割的两大块。因此,在贯彻、执行新课标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抛开那些陈旧观念的禁锢,重视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重新构建语文教学的新体系。
近几年来,我校语文教研组对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对其课型的结构、特点和模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得到了广大师生的重视和好评。在此,将我组教师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方面(这里主要指初中语文)所做的探索做一梳理和反思,以期推动今后的教学研究工作。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主题——明确
在设计语文实践活动的内容时教师应根据不同年级的特点设定不同的培养目标。我们确定初一年级重在激趣、养习、积累,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初二年级重在积累、运用,培养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初三年级注意做到统筹兼顾、系统安排,重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语文综合素质,初步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每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都应该有一个集中鲜明的主题。活动中各项内容的选择、各个活动程序的设计都应该紧扣活动主题,突出重点、不枝不蔓。切忌把综合实践课搞成表面热闹而收效不大的“大杂烩”。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内容——充实
新教材每一个单元都给我们设计了比较合理的综合实践活动课训练材料,我们可以选择使用。教科书是重要的教学内容,但不是教学内容的全部。现实生活中蕴藏着取之不尽的语文教育资源,适合初中生阅读的中外文学名著、其他人文科学读物、科技读物,广播、电视节目,录音带、录像带、光盘等电子音像资料,网络资源,以及学生身边鲜活的现实,都可以经过筛选作为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内容。可以说,只要是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素质且又符合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认知水平的素材,经过精心设计都可以演绎出生动有趣、具体实在的语文综合实践课来。我们曾经开展过的语文综合实践课有以下几种类型:(1)结合课文内容、巩固语文知识。如开故事会、办手抄报,表演课本剧、给课文配图画,举办辩论赛、读书知识能力竞赛等。(2)贴近生活、贴近社会,关注生活中的语言发展。如收集赏析优秀的广告词,搜集整理酒泉风土人情故事材料,深入社区做“错别字普查”的社会调查等。(3)贴近学生生活与思想,关注学生成长中热门和焦点的话题。如当代流行歌曲欣赏,怎样看待“追星”现象?(4)继承传统文化、学习民族语言。如现代汉语成语系列活动、语文楹联系列活动、唐诗宋词系列活动、格言集锦、谜语竞赛、诗朗诵等。(5)结合重大节日、传统节日的来临,开展纪念性语文实践活动。这些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设计和开展,服务于学生语文学习的需要,服务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服务于学生语文实践的运用,为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语文能力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形式——新颖
寓教于乐,启智于趣,是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主要特征。语文综合实践课的形式要新颖多样,才能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自觉投入,从而在活动中主动感受、体会和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场地、时间、规模都应该不拘泥于传统的班级教学形式,教室、图书馆、操场等都可以成为学生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课外活动、晚上、节假日都可以作为综合实践课的有效活动时间;既可以是全校性的大规模活动,也可以是年级组之间的较量,还可以是小组间的擂台或巾帼不让须眉的比拼。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渲染活动的气氛,增强活动的生动性和直观性。另外,教师调控、引导、激励的手段方式也要不断变化,要注意兼顾和激发中差生参与的积极性,使不同层面的学生都能各展所长、各有所得。活动形式不拘一格、灵活多样,才能激发学生在生活大课堂中积极地进行语文学习的再实践,努力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发展自己的个性和特长。
四、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准备——充分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游戏,不能只满足于表面上的热闹,更不能单凭教师一时心血来潮,盲目、随意地进行。“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活动成功的关键主要在于活动前的准备,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以及判断分析、综合整理和独立工作、协调配合等多方面的能力都是在活动的准备阶段逐步得到培养的。教师只有认真组织学生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才能保证活动有序进行并取得成功。在一般情况下,教师可以是总策划和总编导的角色,但不可面面俱到、包办代替,要注意尊重学生的创造性,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教师也可以对学生提出要求而不做具体指导,而只在学生遇到困难或适当的时候进行恰当的点拨、引导,起指导参谋作用,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要避免教师完全放任自流和过分干预两种情况。在整个活动的准备过程中,教师既要与学生平等参与,又要注意激发学生准备活动的积极性,适时地给予学生激励性的评价,特别是个性化的评价,尽可能多地挖掘他们的闪光点,肯定他们的创新意识,使他们感受到自己的与众不同,保持一种跃跃欲试的良好状态,进而迸发创新的热情和研究的欲望。如果选材不当,或教师限制过多,或教师不善于启发引导、不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导致学生在准备阶段就对活动失去信心,就很难保证活动取得理想的效果。
五、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结构——合理
一节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就是一个完整的教学流程,也须讲究课堂进程的疏密有致、张弛有度。一般来说,开端要激越,以利于调动学生兴趣;中间部分要注意内容和形式的起伏穿插、富有波折,以利于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结尾部分要紧凑有力,使结构完整并突出主题,给学生留下想象和回味的余地。整个活动的各个环节应一线贯通、环环相扣,注重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而又有所侧重。如我校有位教师在上《莲文化的魅力》语文综合实践课时,设计了这样四个环节:第一步,赏莲。教师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各种莲的画面,并配以优美动听的音乐和教师适当的解说,帮助学生在脑海里形成对莲的感性认识。第二步,画莲。观看了娇艳动人的莲花,教师适时地鼓励学生把自己心目中的莲花画下来,可以每个小组合作画一幅,也可以每组选一个画画功底较好的同学执笔、其他同学协助完成。以上两个步骤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为下一步“说莲”做了铺垫。第三步,说莲,这一步难度逐渐加大并将活动逐步推向高潮。第四步,学生谈体会,教师作总结。几个教学环节一线串珠、珠珠相映,主题鲜明、层层推进,是一个认知上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能力训练上由低到高、由单一到综合的过程,不仅兼顾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而且进行了一次良好的传统文化的审美欣赏熏陶。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学生将已有的语文知识技能在实践中应用,又在应用中获得新知、提高能力的过程,是将“课内”与“课外”衔接起来的“金纽带”,是“有字书”与“无字书”的联结点,是学生活用课本知识、走向社会施展才华前的一个练兵场。随着课程改革的日渐深入,综合实践活动课作为课改的一个亮点,备受我校师生的关注,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课程领域。如何学习并在教学中实践它,我们也许才刚刚起步,但我们坚信:只要认准了目标、迈开了第一步,就一定会走下去,并收获路途无限的风光!
语文学科综合实践活动课设计方案
依兰中心学校双哨分校
李立伟
第四篇: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渗透德育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几点做法
福兴中心学校
宋桂花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以学生自主学习和直接体验为基本方式,以学生个性养成为基本目标的一种课程,它是以综合实践活动为基础在中小学教育阶段开设的一门非学科性的必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新开设了一门新课程。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设置上就被分为了四种类型:
1、研究性学习;
2、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3、劳动与技术教育;
4、信息技术教育。其中,在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这一板块中主要内容就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和中国革命斗争传统教育等等思想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要求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养成合作意识、民主意识、科学意识、环境意识、善于交往,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
正如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的作用,是使人天天改造,天天进步,天天往好的路上走,就是用新的学理,新的方法,来改造学生的经验。”作为一名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面对那一个个鲜活的、有着独特个性的孩子,我常常在不断地想:我该怎么引领他们呢?如今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教育起来不免会感到棘手。于是,我常常请教一些有经验的同事,自己也翻阅了大量的关于教育案例,在我的综合实践活动中有目的的对学生透渗德育教育,使学生在实践活动过程中陶冶情操,磨炼意志,体会人
生的价值,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下面我就来谈谈我在进行综合实践活动指导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几点做法:
一、在确定主题活动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重大节日也是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资源之一,本学期正好赶上有个重大的传统节日——端午节,而我也想借这样的活动机会,让学生更多的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知道端午节的由来和端午节的风俗习惯,在活动过程中提高学生获取资料能力、与人沟通能力、团结协作能力。通过活动激发学生爱国情感,培养孩子的爱国热情。并带着调查的成果,过个更有意义的端午节。
二、在分工合作中渗透集体主义教育
在《走进清明节》这一综合实践活动主题中,我对学生提出这样的要求:“大家在分工合作时,不要乱,根据每个小组、每个人的特点,分工要明确,每个小组之间不要互相走动,否则就会影响到整个班级的容貌、精神。”因为通过这一要求,不仅能有目的地培养学生遵守纪律的自觉性,而且能进一步增强学生的集体主义荣誉感,既达到了分工合作的要求,也使学生有一个严而有度的良好课堂氛围。
三、在学习讨论中渗透热爱生命教育
学生对一些调查内容的理解上总会存在分歧,可以把有争议的问题提出来让学生讨论。把讨论引入课堂,既能够最大限度地锻炼语言,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够纠正思想认识上的偏差,可谓一举多得。例如,在《走进家乡》这一综合实践主题的研究时,家乡特产组的同学针对该不该抓林蛙这一问题我让学生展开辩论。通过辩论不但可以让学生
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又让学生明蛙类的作用,教育学生应该关爱林蛙,爱护周围环境,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为保护动物做出自己的贡献。
四、在范例制作中渗透民族传统教育
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我总是结合所讲内容,结合学生实际,选择具有教育意义的内容创作一个范例作品让学生欣赏。在欣赏范例作品的同时进行德育渗透。例如,在《剪纸拉花》这一主题活动中,我制作了一个剪纸作品,为的就是向学生传播和弘扬博大精深的中国剪纸文化,提升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五、在活动实践过程中陶冶情操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学生生活在活生生的现实世界中,有许多值得关注、值得探究的问题一直在学生身边或身上发生、演变,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我努力造就学生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帮助学生学会关注生活。走进社区,参与环保行列,让孩子们体验了小主人那份情感,极大程度地激发了他们爱家乡的真情,广泛开展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进感情、获得友谊,使大家和谐相处、互相帮助、互相谅解,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总之,要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进行德育的渗透,就要掌握主题内容和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挖掘主题中实现德育任务的内容,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教会了学生如何做人、行事。
第五篇:走进文本,贴近生活,在情境中进行语文实践活动
走进文本,贴近生活,在情境中进行语文实践活动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在平时的教学中,我针对苏教版低年级语文教材内容及特点尝试开展了以下语文实践活动:
一、读一读,体会一个“美”字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给低年级提出阅读方面的要求是: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读,是手段,同时也是目的,更是一种过程,是一种全身心的投入,是一种完整的生命活动。《春到梅花山》及《小池塘》中描绘的春景真是美不胜收,同学们陶醉在迷人的春光里,我抓住这一情境,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学生朗读得极有感情。是啊,谁不想把这春天美景用优美的语言表达出来呢?所以,这时候的朗读已经成为学生的一种内在需求,这时候的读才可能成为一种全身心的投入,其成效是明显的、多方面的。仅仅读还不够,只有把它们与生活结合起来,学生才能体会得更加具体、深刻。于是我带领同学们开展了一次《走近春天》的主题班会。如有同学画出了美丽的春景图,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或是课文中的语言来给图配上一段文字。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图文结合更好地体会了课文中的优美句子,朗读得更有感情;同时,课本上的语言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得到了运用,丰富了学生的语言情感。
二、讲一讲,注重一个“活”字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低年级阅读方面提出要求: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苏教版教材的语言特别关注儿童语言的情感,也特别注重培养儿童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这里的“讲一讲”我设计了以下三个内容:
1.复述课文
这些要求复述的课文故事性都很强,语言文字很优美,我教给他们复述的方法,同时还可通过自己的想象,添加自己的语言,把复述的内容讲得更加生动、具体、完整。
2.讲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故事
上完《吃水不忘挖井人》《他得的红圈圈最多》,我就要求学生查阅有关毛主席、邓小平的小故事,然后举行一次《名人故事会》,让学生通过讲故事来更多地了解这些伟人。同时根据课文内容,我班还开展了“动物故事会”“科学家发明故事会”“民间故事会”等学生喜爱的讲故事比赛活动。
3.讲自己的故事
在上《陈毅探母》一课时,学生们被课文中的母爱子、子敬母的世间真情所感动了,在这样的情境之下,我说:“同学们,在你们的成长过程中,得到了亲人的关心和帮助,一定也有着自己感人的故事,好好回忆回忆,先在小组里交流,然后选出代表在班上比赛,看谁讲得感人。”课后,在教室里出现了这样一幅情景:各小队成员围坐在一起,静静地聆听其中一位成员的故事。那情景是何等的默契,连平时的几个“调皮分子”也都瞪大了眼睛,不插一句话。是啊,学生在书本中感受到了母爱,在生活中体验到了母爱,让他们把自己的感人故事讲出来,与其他同学一起分享这份浓浓的母爱,何乐而不为呢?
三、演一演,突出一个“趣”字
苏教版教材大都富有童趣。尤其是一些故事性较强的课文学生比较喜欢,例如,《三个小伙伴》《蚂蚁和蝈蝈》《这儿真好》等。作品中人物的性格鲜明,仅仅采用分角色朗读课文是远远不够的,何不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动作、表情表演出来呢?于是同学们按小组开始自编、自导、自演排起了课本剧。你瞧,他们多忙!首先要选好总编,课文改编成课本剧;然后是主人公,能否把握住人物的性格;最后是导演,准备好道具就开始排练。过了两三天,他们就可以闪亮登场了。每一次的课本剧表演虽然在我们老师看来是那样稚嫩,但孩子们却收获了成功的喜悦。可以这样说,演一演,学生知道了作品的大意,感受到了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把握了人物的性格特点,活跃了课堂气氛。
我们要把教学过程中那些理性分析的学习方法改为感性的实践的活动方式,要把游戏的、实用的、科学的、审美的活动方式引入语文课堂,使教学要求成为学生成长的需求。
(作者单位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潘家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