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民俗文化与语文学科综合实践活动研究

时间:2019-05-13 09:50: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学校民俗文化与语文学科综合实践活动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学校民俗文化与语文学科综合实践活动研究》。

第一篇:学校民俗文化与语文学科综合实践活动研究

学校民俗文化与语文学科综合实践活动研究

——2011—2012第一学期计划任务

活动时间:2011—2012第一学期

活动主题:学校民俗文化与语文学科综合实践活动

活动内容:

(一)走进学校,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1、参观学校民俗文化,写参观游记。

2、了解学校独特的民俗文化,写推介材料

3、听学校传统故事

4、办一份介绍学校文化的手抄报。

5、“我为学校做广告”

(二)改进课堂教学

语文是民族文化的载体,语文教材的字里行间无不流淌着浓浓的鲜活的民族文化的血液。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既感受、体验到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表现力、生命力,又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有利于开阔视野,提高审美情趣和精神品格,形成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因此,我们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力求语文课多一点文化气息,多一点原本属于它自己的靓丽与芬芳,让学生在课堂上领略到“文化”应有的甜味与魅力。

(1)创设教学情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创设多样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情意。或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古代名人的画像和书法家撰写的名言警句,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或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恰当的播放音乐,把音乐语言与文学语言巧妙融合,渲染气氛;或引用与课文相关的典故诗文,铺垫蓄势;或利用多媒体制作相关影像资料。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之中,不知不觉地感受到中国文化艺术的精湛与美妙。

(2)挖掘教材内涵。小学语文教材所选的诗、词、文、赋等古代作品,不仅积淀着丰富的古代文化知识,也积淀着丰厚的优秀传统文化。人教版语文教材所选篇目大多蕴含着文化气息,值得我们去挖掘、探究。据统计,我们现在使用的人教版教材中,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课文占课文总数的19.8%。这就要求教师在传授语言文字知识的同时,认真分析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涵,并通过恰当的方式传递给学生,让学生真正认识和理解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核与真正价值,从而自觉地接受优秀的传统文化。

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挖掘教材蕴涵的文化内涵:①从课文注释、阅读提示入手,挖掘有关文化常识。②从故事情节入手,挖掘整篇(部)著作的文化内涵。③从课文主题入手,挖掘优秀的传统美德。④从课文词句入手,挖掘相关文化背景、哲理境界。⑤从课文插图、课后练习入手,挖掘文化意趣。

(3)品味文化意蕴。语文教材大部分是文情并茂的文学作品,语言表达丰美而深厚。因为语言文字具有民族性和历史性,它承载着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传达着生活气息,泛着人文色彩的光芒。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品味文学语言、文学形象和审美情趣。

①从语言美中品味。古人说得好,“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而入情。”因此,语文课堂要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培养语感,感受真情。“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春”用形象的描写来表达峰回路转,困难之时又绝处逢生的境况;“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用富于情感的双关语揭示了由于观察角度不同,观察结果也各不相同的哲理。透过语言文字,我们能体会到祖国语言的精妙博大,领悟到字里行间产生的意境美。

②从形象美中品味。语文教材聚集了众多的艺术形象,在他们的身上可窥见民族优秀传统美德,我们在教学中通过剖析人物性格,可以引导学生发现真、善、美,从而正确感知作品的形象美。如神话故事《女娲补天》中的女娲,不怕危险,心地善良,甘于奉献,她的故事有着浓浓的中国情调。教师可以顺着课文的脉络,深入讲解女娲身上的传统美德,引导学

生充分感受。

③从情感美中品味。语文课程蕴涵着深厚的人文精神,课文中闪耀着人文的光辉。以小学语文教材为例,有流传千古的古诗;有蕴含传统文化又体现童趣故事;有体现古代智慧、启迪思想、弘扬传统美德的神话。引导学生诠释作品中的情感,正是陶冶性情,高洁情操,美丽心灵的实践。

④从个性化的阅读中品味。朱熹主张“读书穷理,当体之于身”。《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提到“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生的体验是有层次和差异的,教师要把起点定低一点,只要从一字一句,一个小问题入手,细推深究,有所思,有所感即可。

(三)创建学习的平台

问卷调查表明:大多数学生都想读文化典籍,却缺少针对性阅读材料。为了解决这个弊端,我们在对取得显著教育效果的“亲近古诗文”经典工程的基础上,通过开发《亲近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创建“亲近传统经典”网页,举办学习论坛,增加阅读量,激发阅读兴趣,从而加厚学生的文化底蕴。

(1)编写“传统经典”教材:语文历来是文化的载体,而文化是语文的灵魂,学习语文就是学习文化。本教材以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为根本目的,结合我市的历史和人文资料,立足于学生的文学积累,采用单元专题形式编排,每个单元一个主题,将适合学生理解的优秀篇章纳入其中,并精心设计练习,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实践探究能力,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明理启智,提高他们的文化品味,拓展他们的文化视野。

(2)创建“亲近经典”网页: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指导学生利用互联网上的文化网站和诗歌专门网站获取信息,并将收集到的文字、图片、声音等资料汇集到一起,通过对资料的整理、重组和内化,将研究成果制作成网页。

(3)举办语文学习交流论坛:每月举办一次语文学习沙龙,交流读书心得,寻找读书知己。为了促进大家相互学习,互相受益,训练思维,在交流会上设立专题引发讨论,引起争鸣。通过讨论,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对作品的研究也更加深入。

3.探索教学模式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教材,充分挖掘教材文化内涵,探索教学模式,改变了语文课堂结构,给学生提供了更多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机会,营造了充满人文精神的课堂教学氛围。

(1)咏诵式。所谓咏诵式教学模式是指引导学生大声吟诵并熟读诗词曲赋中的精美

语言,从而体会文本的内涵,领略古诗文的音韵特色,丰富积累而形成语感。如教学杜甫的五言诗《绝句》,首先划分古诗的意顿和音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再指导学生声情并茂反复诵读,做到“一章十遍读,一句十回吟”,然后配以委婉低沉的古筝乐曲,要求学生放低声音,放慢速度,轻声诵读,边读边体会,读出诗词抑扬顿挫、回环曲折之美。静止的画面与声音形象融为一体,学生身临其境,与情感产生了共鸣,就会充满热情地投入其中,品尝到吟咏诵读带来的甜美滋味。通过诵读含咀,熏陶渐染,优秀传统文化在“润物细无声”中内化为学生的良好道德。

(2)搜集式。本着“汇知识之萃,补教材之缺”的学术精神,我们以作业的形式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或假期搜集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资料。如“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人物”、“成语故事”、“歇后语、谚语”、“湖州历史人物事迹”、“湖州老话”、“中国传统节日传说故事”等。然后,在任课老师的指导下,对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汇总和交流。实践证明,引导学生学会搜集整理资料取得了一举多得的效果:既弘扬了民族传统文化,又培育了爱国爱乡的热情以及民族自尊、自信、自强的精神;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又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尤其是在阅读方面,学生更进一步明确了怎样读书和读什么样的书,阅读更有针对性了。根据

我们在课题结束时对学生的不完全调查,学生在课题实施的一年内所搜集并阅读的书籍涉及了“四大古典名著”、唐诗宋词、成语故事、寓言传说、文言经典等,大大开阔了学生的眼界,丰富了他们的知识。阅读层次不断提高,许多学生在阅读中改变了对阅读认识上的不足,舍弃了对于漫画、流行小说的兴趣,把注意力集中到了更有利于其丰富知识,提高文化素质的书目上。

(3)活动式。成都是历史文化名城,是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史上有着特殊价值的文献名邦。我们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从而提升文化素养。我们通过开展“寻访家乡传统文化”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体验和感受家乡特有的节庆、习俗、名胜古迹的由来,引导学生挖掘、体验和感受家乡节庆习俗中蕴含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语文是我们的母语,现实生活中有取之不竭的语文源泉,把书本学习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成为文化知识的消费者,成为文化知识的发现者,从而使学生在经历语文实践过程中逐步掌握语文规律,发展语文素质。这种多渠道的教育形式,将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内化为学生的人格、气质、素质,使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感情充盈胸中,良好的人文素质也在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下逐步形成。

(4)研讨式。即充分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教材,改变语文课堂教学结构,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机会,努力构建充满人文精神,充满研讨氛围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实践研究,“语文新课程与弘扬民族文化”课堂研讨模式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提高。如今已初步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文化课堂”教学模式::A “设——读——品——延”散文教学模式;B “设——挖——延”“设——读——品”文学类课文教学模式。C “引——设——读——究——拓”诗歌教学模式。通过研讨探究,学生体验感悟到了课文中蕴含的思想美和情感美、民俗风情和民族情结。祖国五千年丰富多彩、波澜壮阔的文化气息透过一次次的研讨氛围呈现出来,使学生受到感染和熏陶,人文素养得到了有效提升。

(四)开展实践活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1)查 即开展调查活动。①引导学生调查了解家乡特有节庆、传统习俗,传统文化艺术及渊源。②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有关家乡的文选典籍,考察家乡的名胜古迹与由来。③考察家乡的历史名人和遗迹以及某些地名的由来。④访问民间艺人,了解传统工艺。

(2)写 即在调查的基础上,编写有关家乡文化的小册子。

(3)宣 即组织学生为宣传家乡的传统文化开展实践活动。①编写“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小报。②创作表演体现家乡传统文化特色的节目。③开展“家乡传统文化知多少”主题会。引导学生从家乡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的角度宣传并表达自己的理想。

第二篇:语文学科综合实践活动总结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兴趣的激发和培养有赖于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多尝试、多练习能使知识基础不断地扩大和加深。学生的知识越多、越牢固,产生兴趣的可能性就越大,随着知识的不断丰富和深入,兴趣也就越来越浓。本学段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出发,在“听、说、读、写”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多方面的课外活动。特将进行的情况总结如下:

一、口语表达能力训练活动。如举行了“故事会”“演讲会”“朗诵会”“古诗背诵比赛”等,这些活动的开展,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加深对课外读物的理解,培养学生流利讲普通话的能力。就形式来说,组织FLASH故事会,即边动画,边讲故事,把语言和具体形象结合起来,增强直观效果。(主要是以“环保”为话题);如开展“每日论坛”活动,让学生轮流上台演讲,内容不限,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当众表达的能力。

二、写作能力训练活动。举行了“作文比赛”“课外读文”“剪报、辑报、办报”等活动。这些活动不仅使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增长智慧,提高阅读兴趣,培养自学能力和习惯,还帮助学生巩固课内学习的语文知识,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如69班手抄报《语文小报》开辟字谜、文章病院、古诗欣赏、格言警句、优秀作文、读书方法等栏目。帮助学生丰富知识,提高分析、欣赏能力。

三、语文讲座活动。用讲座的形式介绍一些有关的语文知识。举行了“语法讲座”、“标点趣话”、“阅读欣赏”、“怎样写话题作文”等活动。内容通俗、浅显,注意了趣味性,尽可能结合学生实际举例。

四、语文游艺活动。举行了“成语接龙、给歇后语找尾巴、抓错别字俘虏”等活动。通过游艺活动为学生提供思维活动的材料,在创设解决问题的情境中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逻辑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提供学生说话的机会,在有效的谈话中发展了学生的语言。

五、存在的问题:由于场地和时间的关系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能得到训练和提高,今后将尽可能多给大部分学生提供机会。采用的形式有时候不能很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今后要尽可能的降低活动的难度,让学生大胆参与。

总之,以上活动的开展,既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的内容,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今后将继续利用本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情感的熏陶,高雅情趣的陶冶。

第三篇:走进回乡民俗文化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走进回族风情文化”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石嘴山市第九小学 六年级语文组

一、活动主题的提出

我校地处黄河沿岸,出校门向东不到一千米,就能看到黄河。学校周边有2个规模壮观的清真寺,学校回族学生也比较多。我校一直重视增强回汉民族团结意识、加强民族团结教育。俗话说得好: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个人对自己的家乡都有着深厚的感情,大诗人李白用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来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思念。我们都是惠农人,喝着黄河的水长大,回汉各族人民既和睦共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又各得其所、各尽所能、各展所长,共同开创了民族团结进步的大好局面。学生可以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爱家乡的责任感。我们的惠农回族风情文化非常独特,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因此,让学生大胆地进入社区,走向社会,与他人交流,了解惠农回民民俗文化,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

二、活动目的

1、在实践中了解回民民俗文化,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关心家乡的发展、关注家乡建设的热情。

2、通过各种途径收集资料,培养初步的整理资料、分析资料、处理资料的能力。

3、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观察、学会交流、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创新,让每个孩子在活动中享受成功的喜悦。

三、活动的准备

1、教师准备:

(1)教师活动前了解情况,制定活动方案。

(2)教师先期收集部分资料,初步确定活动展开的方面,让学生有目的地选择。

(3)确定研究的形式、范围以及工具。

(4)提供某些必要的资料给学生做借鉴,充实学生的认识。(5)制作课件和准备影像资料。

2、学生准备:

(1)搜集有关回民民俗文化相关资料。

(2)自由组合分组,民主选定组长、副组长,组长安排组内分工。

四、活动时间:

第一课时:开题、确定活动主题,制定和交流小组活动计划。

第二、三课时:分组活动。根据制定的计划,通过多种途径搜集调查、整理学习的资料。

第四课时:展示、交流活动成果。

五、活动过程

第一阶段

1、引导学生确定研究的主课题:惠农民俗文化

2、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成立研究小组,确定研究课题内容:

研究的子课题(预设):回族方言、回族服饰、回族小吃、回族特产 等

3、引导学生制定活动研究计划,各研究小组分工合作进行活动。

4、小组成员课外时间的安排以及资料收集、整理等方法的指导。第二阶段

1、按小组开展调查、访问、图片收集、查找资料;实地考察;分析调查结果并对活动所获得的资料认真做好记录。

2、集中交流,合作探究。各小组讨论在活动中的心得体会和在活动中遇到的问题等。根据活动的体验和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吸取教训,调整活动方案和计划。

3、各小组整理信息,形成研究成果。第三阶段:

展示成果,交流分享,组织评价。在老师指导下,各个小组的成员根据活动中获得的信息作进一步的筛选和整理,形成共识,以书面形式上交调查报告,并总结自己在活动中的心得体会。各个小组成员以不同的方式向同学分享展示自己的成果。最后老师和同学共同评价这次的活动。

六、活动评价

1、自评和他评相结合。具体方式有自我阐述与评定、其他同学推举与评说等。

2、日常观察与活动成果展示相结合。具体方式有:观察记录、活动表演、调查 报告、成果展示等。

七、指导教师的准备工作及注意事项

1、向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文明礼貌教育,强调本次活动的重大意义。

2、引导学生精心进行活动策划。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搜集、处理信息,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3.对学生进行外出活动的指导,但不要过多地干涉学生,鼓励学生发挥创造性。教师应将自己定位于学生的合作伙伴。学生参与考察活动和实践活动时,会遇到许多困难,教师要鼓励学生主动、大方的与人交流,积极、自信地参与活动。

第四篇:民俗文化与民俗旅游研究

民俗文化与民俗旅游研究

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姓名:李小芳学号:2012235139

指导老师:黄丽

目录:1.涉及旅游发展宏观层面的几个问题

2.民族文化在西部旅游収展中很重要

3.民族文化关系着旅游产品的竞争力

4.开发利用是民族文化保护的最重要途径

摘要: 中国民俗工艺文化、中国民俗装饰文化、中国民俗饮食文化、中国民俗节日文化、中国民俗戏曲文化、中国民俗歌舞文化、中国民俗绘画文化、中国民俗音乐文化、中国民俗制作文化等等。

正文:

传统民族民俗文化是民俗旅游的重要资源。民俗旅游有多种形式,它对传统民族民俗文化既能产生积极影响,也能给民族民俗文化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作用,如传统民族民俗文化的同化、庸俗化和商品化等。在处理传统民族民俗文化与民俗旅游的关系时,既要保护原有民族民俗文化的特色.又要给现代旅游和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以实现民族民俗文化与民俗旅游的良性发展。

中国民俗文化,是指中国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也泛指一个国家、民族、地区中集居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是在普通人民群众(相对于官方)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物质的、精神的文化现象。它具有普遍性和传承性和变异性。民俗文化是一种无处不在的深厚传统。民俗既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又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化主要包括:中国民俗工艺文化、中国民俗装饰文化、中国民俗饮食文化、中国民俗节日文化、中国民俗戏曲文化、中国民俗歌舞文化、中国民俗绘画文化、中国民俗音乐文化、中国民俗制作文化等等。

中国自古就有“入国问禁,入乡随俗”的民间传统,中国民俗是最贴近身心和生活、并世世代代锤炼和传承的中国文化传统。

中国民俗文化与旅游相结合、中国民俗旅游开发,无论对中国民俗文化抑或是我国的旅游业来说,都是有益的。我院在旅游项目策划和规划中,注重开发当地的民俗文化,使其与旅游产品融合起来,给旅游地披上一层文化的外衣,增加旅游地的文化底蕴,这是旅游地能够持久生存的保障,同样对游客来说也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在取得很大成绩的同时,也遇到了不少值得关注的问题。进入21世纪旅游产业的性质正在发生发化。民族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反映了几个宏观层面的问题:资源品位的评价应从各方面开展。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困难,更主要的是决策与发展机制,一定程度上超过了资金匮乏、基础设施落后。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成功,关键是要遵循旅游经济的基本规徇和借鉴各地积累的经验。

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对人类的重要贡献,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旅游业发展所依托的重要资源。单纯的保护不是目的,也不是可行的手段,关键是在利用中达到保护的目的。近些年的开发实践证明,发展旅游是实现保护与发展共赢和资源优势转化的最佳途径。

一涉及旅游发展宏观层面的几个问题:民族文化与旅游发展的关系,至少涉及三大层面的问题:一是民族地区也主要是西部地区,反映的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旅游发展的现状与规律,这些地区旅游业整体发展水平较低,但却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后劲所在,所反映的不仅是东西部旅游发展的关系,先发地区与后发地区的关系,也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问题。二是民族文化是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西部地区是一个主体性的资源。如何开发好这些资源,既有一个如何借鉴东部经验,也有一个怎样结合西部实际的问题,即经验推广与发展创新的问题。三是旅游产品的结构优化问题。20世纪90年代初,旅游业界就开始关注这个问题,官方提出了从观光向“观光+度假+商务”的发展思路,学术界有了旅游产品类型划分的一系列观点。其中就涉及到了民族文化类的旅游产品,它们到底是单一的、还是复合的;是观光为主、还是参与为主,如何开发利用比较科学,都还缺乏比较充分的总结和概括。

二民族文化在西部旅游发展中很重要。旅游与文化是相对包融的。对于旅游业性质的认识,改革开放以后经历了逐步统一的过程,现占主流的观点它是一个产业。随着近年来旅游产业规模的迅速扩大,以及对旅游业发展规律的观察。我认为旅游业现已成为兼具产业和事业性质的行业。这个“事业”与先前的事业接待不同,它是指服务于全民的社会事业,就像文化、体育、广电业一样,既是一项经济产业,也是事关人民生活必需的一项事业。随着大众旅游、假日旅游的崛起,不少经济发达地区把公众出游率,作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内容,宣传精神文明建设部门把旅游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国民综合素质的一条重要渠道,作出了发展“红色旅游”的部署,表明旅游业的性质正在发生着一场重要的发化。也说明旅游业的文化功能在迚一步提升。大家比较认同和接受的观点,旅游业是经济文化型的产业。民族文化作为旅游资源的重要内容,包含了许多有价值的可开发资源。在新疆、西藏、青海、宁夏、四川、于南、贵州、广西等多民族聚居的省份,民族文化是最具特色的旅游资源,那民族村落、建筑形式、生活方式、服饰饮食、婚丧习俗、宗教信仰、音乐歌舞、节庆活动等,既包括了物质文明,也涉及了精神文明,这些民族文化资源开发得如何,将直接决定着这些地区旅游产品的档次与品位

三民族文化关系着旅游产品的竞争力。文化是旅游发展的灵魂,旅游是文化发展的依托。旅游产品的竞争力最终体现的是文化的竞争。业内人士都清楚,旅游的各要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和体现着对文化的运用。旅游产品的品位高低,反映了策划、规划、开发者对文化的理解。因此只有把旅游与文化紧密结合起来,这样的旅游产品才更具生命力。这个基本规律对于民族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更是表现得极为突出和典型。例如,云南丽江的纳西族大研古城、西双版纳的傣族泼水节、杨丽萍的原生态大型歌舞《云南映像》等,所反映的都是对民族文化充分理解和挖掘运用的典型。对于广大西部地区来说,民族文化类旅游资源能否成功开发,将直接决定着旅游业的市场竞争力

四开发利用是民族文化保护的最重要途径。民族文化所受的影响大多来自外部,但直接构成的威胁主要来自内部。这两者之间是一种外因与内因的辩证关系。因此搞绝对禁锢和封闭的保护,国内外还没有成功的案例。要使民族文化得以保护和传承,必须在利用和发展中寻找出路,通过使它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唤醒本民族对民族文化重要性的认识和觉悟,自觉地去保护、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在这方面,利用民族文化发展旅游是重要的路子,国内外不少地区已取得成功的经验。当然,旅游作为一种促进人员流动和消费的经济,对目的地民众的生活、观念和行为方式影响很大,也对民族文化具有相当的冲击力,但只要在旅游发展中科学利用民族文化,对目的地民众进行正确、充分的引导和规范,还是完全有可能趋利避害,在发展和利用中实现对民族文化的保护。

参考文献:《贵州民族研究》2010年第02期

第五篇:浅谈小学语文学科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整合

浅谈小学语文学科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整合

宋光利(此文获教育部华中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三等奖)《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强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由此可见,语文教学应该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紧密地结合起来语文课程不能局限于语文课堂,还应与其他课程进行有效融合,让学生将书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从而实现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和谐发展,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只有让学生通过实践,才能使知识、技能的掌握更为牢固。我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在整合方面做了些探索:

一、语文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提升了语文能力的生成作用。实施语文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需把握教材使用、学习内容、学习空间三个方面,让学生的学习因动手实践而精彩。主要从以下二个方面入手:

1、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科学地整合教材。首先是学科间的整合,如语文与美术课完美结合,让学生给古诗配画、写绘画日记、或用绘画表达课文内容等,就是要学生在绘画中放飞思维,在想象表达中创新思维。再如,语文与品德课结合,进一步丰富文本,升华情感,如一年级下册第一组“多彩的春天”,第二组“家庭生活”可与品德课上的“美丽的春天”、“温暖的家”结合起来学习。其次是教材内部的整合,分两个层次:一是单元内的整合,强调归类学习,以一篇带多篇,将存在相同之处的几篇课文安排在同一时间学习。如“走近鲁迅”单元,可精讲《少年闰土》,让学生用学到的方法自读自悟其余几篇课文。二是单元与单元之间的整合,教学时,不一定要按部就班地按教材编排顺序学,可根据需要调整教材的使用,如写人物的可调整在一起,写景物的调整在一起,散文调整在一起等。

2、充分挖掘、利用校内外教育资源。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活动平台,让学生在一个更加广阔的天地里学习语文。让学生观察研究校园植物,利用图书室、微机室查阅资料,到社区参加志愿服务,在家中动手实践,到野外亲近大自然,学习生产生活技能等,把校园、图书室、社区、家庭、旅游景点等变成学生学习、求知、感悟的课堂。比如今年春天我们这里下了自去年入冬以来的第一场大雪,我觉得这是让孩子们亲近大自然的好机会,就带孩子们到操场上去堆雪人、打雪仗,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活动结束,我让孩子们说一说活动的过程和感受,孩子们说的头头是道,神采飞扬。

二、语文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创新了丰富多彩的作业内容 让学生在实践中求知,就要在“用”字上下工夫。我以教材为本,创新学习形式,精心设置作业,升华实践积累。低年级段主要进行在生活中识字,识字擂台赛,写观察日记,故事大王比赛等。高年级段主要是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让学生续写故事,改编表演课本剧,把古诗文改写成记叙文,创编故事,锻炼想象能力;编写导游词,锻炼口语表达能力;让学生作实践基地的讲解员,在准备的过程中,搜集资料,编写解说词,提高语文运用能力,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立足实情,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组织学生写调查报告,对当地的植物进行小课题研究,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这些植物的生长过程;或结合自己最为喜爱的一种植物做深入的研究,了解它的产地、特点、分布情况„„摘编植物趣闻小报,收集古今中外赞美、描写植物的美文、诗篇做成文摘„„植物的研究给学生以做人的启迪,升华了学生对生命价值的感悟。

开展自编书活动,每次班级征文活动都要编一本书,每一个学生每学期的习作本就是一本书。翻开学生的书,一篇篇精彩的课内外习作、读后感和调查报告展示着他们的实践天地。在教师指导下,与同学的合作中,从编辑目录到插图设计,经历编书的整个过程。它将学生的识字、阅读、观察、写作、创新有机地融为一体,将单纯的语文学习和学生的实践活动合二为一,学生们在创作的过程中,体验着语文学习的乐趣,享受着实践活动的成就感。

总之,综合实践课程和语文学科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发挥着系统教育的不可估量的作用。我们每一个教师都要在课程整合方面不断探索,积极努力,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促进学生一生的发展。

下载学校民俗文化与语文学科综合实践活动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学校民俗文化与语文学科综合实践活动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研究阶段总结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研究阶段总结 曙光小学王小平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研究以来,在我直接组织、参与、指导下,中高段语文教师及学生们进行了各类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使我们研究小组......

    在语文学科中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范文合集

    在语文学科中进行综合实践活动《新课程标准》指出:“要积极开展并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让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

    语文学科综合实践活动课设计

    语文学科综合实践活动课设计方案 依兰中心学校双哨分校 李立伟 新的语文课程方案强调语文教学的实践性、社会性,力图改变多年形成的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

    识字与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汇报材料

    XX年年11月我校承接了《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研究》的子课题《识字与综合实践活动》自接到这个课题以来我校作了大量的工作。因为识字与综合实践活动这个课题具有......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关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关系问题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区别与联系 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直接经验取向的课程,学科课程是间接经验取向的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精选]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幼教专业的学生如何规划职场之路 一、 活动目标 1、 知识与技能:认识自己,认识所学专业,分析本专业的就业现 状和发展前景,为就业做好准备;提高语文综合能力,包括......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走进家乡福泉地松中学:刘晓军 授课课型:综合实践活动课 活动目的:1、通过活动,进一步了解自己的家乡,培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通过文字卡片制作,提高语段写......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整合研究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整合研究 新的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整合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按照这一要求,我们在日常的小学语文教学中,结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