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问题学生诊疗手册》读后感
读了王晓春老师的《问题学生诊疗手册》,我深深感到优秀的老师应该是一位非常有智慧的老师,这里的智慧不仅仅指专业知识扎实,还指在处理一些问题(例如不按时完成作业、上课不遵守课堂纪律等)时,能够冷静地分析原因,用较科学的方法去解决它,而不是每天陈词滥调,实施“道德教育”,听得进去的学生,已经听进去了,听不进去的还是听不进去。用王老师说的一句话概括:“想用千篇一律的爱解决形形色色的问题,显然是不行的。对爱不能迷信。没有爱不行,光有爱也不行。”
虽然我还不是一名教师,但就我接受的12年中小学教育而言,我想站在受教育者的角度就王老师提出的智慧型教育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作为学生,读王老师的书,我经常对书中的一些话表示赞同。因为王老师经常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科学地考虑问题!用王老师的原话“教育的本质不是管理,而是帮助和交流。”
是的,当发生问题时,老师应该多问问学生这么做的原因,而不是一味地告诉学生你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
记得我小时候,曾听说有人说“隔壁班的某某老师被某某学生气哭了!”那时的我一直觉得这些调皮捣蛋的学生真是可恶,把老师都气哭了。读了这本书之后我转念一想,其实就算心里有再多的委屈,老师也不应该在学生面前哭。若想用哭,用“爱”来教育这些学生,未免有些太脆弱、太天真。并且在学生面前哭就给这些“问题学生”心中留下印象“这老师好欺负,我才说几句话她就哭了,我才不怕她呢!”。这样做,老师不仅失了威严,也解决不了问题,还影响了正常的上课。
换一种做法,如果老师不在课堂上和冒犯他的学生相持下去,给彼此冷静的时间,等到下课时,找学生聊聊,彼此了解情况,说不定那时大家都能心平气和地解决问题。
我记得那时我们小学的做法是请老师先回办公室,然后让另外一位老师给那位“冒犯老师”的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你怎么就能说那位哭的女老师一定没有错?说不定,那位女老师在与学生争论的时候,头脑一发热,也说了冒犯学生的话。虽然我们几千年的传统观念是“尊重老师”,但是一味地批评学生,只站在老师的角度考虑问题,也绝对是不科学的做法。
同样道理,当学生成绩上出了问题,首先应该站在学生角度去分析成绩下降的根本原因。从自己当家教的经验来说,我现在在教的一位学生,每次给她讲解完题目的时候,她都说自己明白了,只是懒得在纸上写一遍。给她教了几节课后,我发现其实这个学生挺聪明的,许多问题她一点就通,只是太懒了。这个懒惰有时也反映在思维上。例如有些有点难度的题目,只是要转一个弯,但是她就不转。是她不会吗?不是的。我觉得是她懒得转,平时写作业的时候想:“反正老师会讲的,不懂的还可以问我的家教”于是在平时的练习中思维就没有得到很多的训练,应付有点难度的题目的能力没有得到训练,那么在考试的时候,对于难题自然就感冒了!因此我就准备以后每次上课引导她自己去思考,而不是直接把解题过程告诉他。这样几节课后,我发现她的解题能力提高了。
一位优秀的老师,首先是一位充满智慧的老师,在分析问题的时候务必要用到心理学、社会学等的知识,作为师范生,我要走的路还很长。
第二篇:问题学生诊疗手册读后感
假期读书心得
《问题学生诊疗手册》
辽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营口分校
美术 李卓
如何在问题学生处理上取得成功
-----《问题学生诊疗手册》读后感
读完《问题学生诊疗手册》这本书之后,我感受最深刻的,是王晓春老师对学生那种负责的态度,深切的爱以及对教育事业的热衷。如若不然,我想王晓春老师,不会这么细节的来区分问题学生,并且在问题学生的诊疗方面有这么深刻的见地。举个例子,比如他对问题学生的定义,在王晓春老师眼中,问题学生是指“品德、学习态度、心理等方面,任何一个方面存在较为眼中的问题的学生”,而不是“单纯因为智力问题而学习不好的学生”。第一遍,我读的比较粗略,大致浏览了下全文,发现对待问题学生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而是相当复杂且严肃的事情。因为你对问题学生的方式和态度,很可能会影响学生的一生。你可能会使他更有学习兴趣,也可能让他厌学。这个时候,老师怎么对待问题学生,就显得非常关键。
当我第二次来阅读《问题学生诊疗手册》时,我采用了“移情”的方式来阅读。首先,当我看到王晓春老师提出的一种问题学生类型的时候,我先把自己设想成那个遇到这种问题学生的老师,思考我如何来面对这种问题学生。然后我把自己当做问题学生,来感受王晓春老师的诊疗手法。最后,我再思考下,如果用王晓春老师这种方法和我自己的方法差距在哪里,我应该学习王晓春老师什么。
总的来说,我感受到,在问题学生教育方面,老师的态度和对细节的把握是相当重要而且关键的。
一、老师对待问题学生的态度:
(一)耐心
在王晓春的老师对问题学生和一般老师的错误的分析中,可以发现,一般老师在处理问题学生缺乏一种耐心。在《问题学生教育的常见错误思路》这一节中,王老师归纳了十种常见的错误思路。在其中,第一条(没有研究学生的愿望,只有“管”学生的冲动)、第二条(不问“为什么”,只问“怎么办”)和第四条(没有多种假设,只有简单归因)都透出老师在对待问题学生方面缺乏耐心。而在问题学生的处理上,需要老师相当多的耐心。当学生有问题出现的时候,老师应该先稳住事态,不要着急做是非判断和道德归因,老师需要来观察研究(行为观察法与心理测验法双管齐下)问题学生,来发现问题学生的问题所在,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问题行为。然后根据观察研究来提出假设,去验证学生的问题真正原因,进而采取合理的方式来纠正学生的问题。最后,根据治疗的效果及时的反馈来评估自己的诊疗并随时对其修正。
在书中《不完成作业》一节(p94-103)中,就可以很好的看出,老师在对待问题学生要有足够的耐心。比如,不完成作业中的第二种类型“懒惰,靠小聪明学习”。老师不能要这种学生一下就转变过来,能使他们进步就好,而这种进步,是需要老师的耐心教导和等待的。我在初一就是这样类型的问题学生,我经常不写作业,喜欢耍点小聪明。那时我的老师就很耐心的教导我,引导我一步步慢慢的改变。这种改变用了很长一段时间,直到初三了,我才改正了这个问题。作为一个老师来说,对学生有耐心,就能仔细观察学生的语言和行为,这样,老师对问题学生的判断才更加准确。如果没有耐心,学生的问题行为只会变得更加的糟糕,并且这也不是老师希望看到的,这可能会导致老师的耐心进一步减少。反过来,如果老师对学生有耐心,会发现学生的问题行为的原因,学生的问题行为的处理思路也会变得更清晰,这将促进学生的问题行为的解决。而这结果是老师希望看到的,以后老师对学生也会更有耐心。结合我的经验来看,我觉得,耐心是问题学生教育的态度基础。
(二)积极
在对问题学生的诊疗上,王晓春老师的心态和采用的方法都很积极。积极的方式,无疑促进了问题的解决,并能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举个例子,在“动觉学习者”(p61-63)这类问题学生的诊疗上,王晓春老师的心态就很积极。王晓春老师并没有要求这类学生要像正常学生一样规规矩矩的上课,而是对其进行适当的约束,尽量少影响别人。这样的处理,就不会对影响学生的学习,但这样的处理需要老师有相当积极的心态。这让我联想到了网易公开课《幸福课》(又名积极心理学)。积极的心态是可以传递的,而且积极的处理方式会带来积极的结果。当一个教师的心态积极的时候,他会无形之中影响学生。个人认为,王晓春老师的积极心态在学生问题行为的解决中起了相当大的作用,而且,王晓春老师的处理方法也很积极。
积极是一个有感染力的上升螺旋。当你用积极的方法带动学生改变的时候,学生也将变得更加积极。举例来说,我们该如何处理学生的“品德型”偷窃行为(p152-155),正如王晓春老师说,对待这种事情,品德教育是没有作用的。当发现这样的学生时,必要的批评处分是必须的。但是关键的是,批评处理后的善后工作。进行传统的道德教育吗?但经验告诉我们,道德教育不管用。这个暑假,我在四川的一个针对当地儿童的义工组织做了20天的义工,在那里,碰到类似的问题。
当地的一个三年级小学生,他经常和其他学生打架,他的老师对他批评、道德教育,但他的打架行为一点也没有减少。有一次,这个学生打架被一位义工看到了,这个义工没有直接批评这个学生,他先向别的学生了解了情况。然后,他把那个打架的学生叫了过来,并叫了一群学生,把他围在了中间。他并不没有进行批评,他对那个问题学生说:“XX,你是个好孩子。”接着,他让其余的学生一起和他喊“XX,你是个好孩子。”最后,那个打架的学生在这样的情景下哭了,并向义工保证,他以后再也不欺负别的学生了。从此之后,在义工的帮助下,他真的就不和别的孩子打架了。
后来我了解到,在这之前,大家都没有说过他是好孩子,他缺乏被其他孩子的认同,他渴望被其他孩子认同和注意。而这时,老师对他的批评并不会让他改正行为,可能会进一步加深他的认同感缺乏。这位义工的做法,其实是让这个学生得到了认同感,让他在这方面得到了满足。再者,他对学生说“你是个好孩子”,这对那个学生来说,这就是一个积极的刺激。“好孩子”对于那个打架的孩子来说,就是一个积极的目标。他朝着这个“好孩子”的目标追求的时候,他就积极的做“好孩子”该做的事,比如乐于助人。而这样的行为,会让他再次得到“好孩子”的评价,他的行为就会再次得到强化,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上升的螺旋。
然后,我把这个案例运用到“品德型”偷窃的问题学生上来。对待这样的学生,如果老师在批评教育之后,对学生说“你以后不要偷窃,不要做一个坏学生”之类的话,其实这是一个消极的刺激。学生会注意着我怎么做会不是一个坏学生,那样,他就缺少了向上的追求。我认为,老师应该关注那个学生其他之外的品德,让那个学生认识到除去了“偷窃”行为,其实他是一个好学生,然后告诉他,你可以是一个好学生,鼓励他去做一个好学生,积极的带动学生。
在问题学生的教育中,应该使用积极的方式,尤其是在处理学生的道德问题上。
(三)爱
王晓春老师在总结“问题学生教育的常见错误思路”时,提出迷信“爱”是错误的(p14)。但在问题学生教育上,老师是需要爱——对学生的爱。王晓春老师对待问题学生的诊疗方式就充满了对学生的爱。当然,这种爱不能是溺爱,而应该是适当的爱。在问题学生教育上成功的老师,他们会对问题学生有耐心,理解问题学生,宽容对待问题学生……而,他们会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爱他们的学生。比如说,不是基于对学生的爱,而是一些功利目的,如涨工资之类的话,老师对学生的耐心是不可能持久的。
如果,说耐心是问题学生教育的态度基础,那么爱就是问题学生教育上的不竭动力。
二、老师对待问题学生的细节:
在全书中,可以发现,王晓春老师对学生的问题行为上进行了很详细的分类。而这种分类,是需要对问题学生的问题行为进行细致研究,并对问题行为的细节进行把握的。比如说,王老师归纳总结了12种“顶撞老师”类型(p39-51),这12种类型,是王老师根据“顶撞老师”这一行为的细节,归纳总结出来的。再比如说,王老师提出,老师应该通过观察学生表情这一细节来区别“临时顶撞”和“蓄谋顶撞”。临时的顶撞是突然的愤怒造成的,学生可能涨红着脸,一副不满、委屈的样子,还夹杂一些恐惧(小学生尤其如此),说话甚至会结结巴巴,语无伦次,答非所问,这是一种类似失控的状态。蓄谋的顶撞则不然,因为学生早有准备,可以看出他的表情相当镇定。
而这些根据细节的分类,是为了让老师确定面对的问题学生是哪类问题学生,这样有利于老师对问题学生的教育。在实际操作上,老师诊断问题学生的真正问题所在,全面了解学生情况和根据治疗效果的反馈来及时改变自己的诊疗手段,这都是需要注意细节的。所以,老师要做好问题学生的教育,就需要注意问题学生的细节。
而在老师和学生的实际接触中,学生的问题细节通过老师自己的观察往往是不够 的。老师往往要通过和其他学生甚至其他老师的交流来了解该学生的细节。正如上文所提到的那个打架学生的例子,那个义工如果单单通过观察的话,对于那个打架学生的了解肯定是片面的。但他通过和其他学生的交流,掌握了更多细节。进而判断出,这个学生缺乏了认同感,他渴望被其他孩子接受和关注。这样的判断,让他更准确的做出了处理,并成功解决了问题。
总而言之,态度 + 细节 = 问题学生教育的成功。
第三篇:问题学生诊疗手册读后感
转变思维,做“侦探型”教师
---《问题学生诊疗手册》 读后感
无意间看到这本书,就随意的翻看了下,发现对新手的我有非常大的作用。这本书把问题学生分为不同种类,根据种类来对症下药,不仅可以减少教师的精力,而且往往会事半功倍。既是教育问题学生的一本“医书”,是教师科学思维方式的培训教材。像侦探一样找准问题病因的同时,也找到治病的药方。读完后,真的有此书获得的赞誉一般“打开这本书,我们便打开了教育智慧的百宝箱”。本书共三章,第一章对问题学生进行了界定,分析了问题学生常见的类型,在对问题学生开展教育时常见的错误,并给出了如上所述的问题学生诊疗的思路。第二章是本书的重点和精华,通过专题研究,剖析了问题学生三大类18个问题,包括“纪律”大类中的顶撞教师、严重“多动”、经常性迟到、同学冲突等4个问题;“学习”大类中的不注意听讲、不完成作业、马虎、偏科等4个问题,以及“心理和品德”大类中的早恋、偷拿钱物、迷恋网络、暴力倾向、离家出走、自杀倾向等6个问题。每个问题都有详细的分类,每一类都有具体的治疗措施,一线教师可以根据这些分类和治疗措施,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做一些微调,开出针对自己所教学生的个人药方。第三章提供了典型案例。下面是读后的重要摘录。
一、什么是问题学生
品德、学习态度、心理等方面,任何一个方面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即是问题学生,而问题学生一般都不只在一个方面有问题。单纯因为智力造成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不能认为是问题生。问题生多数学习成绩不好,但成绩不好一般不是他们问题的起始原因。
二、问题学生的常见类型及治疗注意事项 1.行为习惯型
这种问题生的毛病突出表现在行为习惯方面,对班级纪律有破坏性。他们品德不差,也不算厌学,心理也健康,但是就是不听地出状况,而且屡教不改。一个字概括就是:赖。教育行为习惯型问题生,教师特别需要耐心。书中提到学校要有一种意识:学生的教育,要大尺度衡量,不要小尺度评估。这类问题生往往有一大堆坏习惯,简直让人看了不顺眼,教育他们千万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最好把他们的毛病列个清单,然后选择一两个重点问题首先纠正。一般来说,不要把重点放在学习习惯的纠正上,因为这最难,容易失败。因为行为习惯型问题生的毛病往往“屡教不改”,他需要的还有帮助和鼓励。2.厌学型
此类学生的主要问题是厌学,学习成绩和学习心理都没问题,只是死活不学习,一个字概括就是:怠。年级越高,比例越大。对待这类学生,特别不适合用惩罚的办法,尤其不可以用学习来惩罚,这是最坏的做法,因为这只能使他们更加厌恶学习。厌学型学生中也分为很多种类,不如智商高和智商低的,那么还需要因材施教。但是最重要的并不是提高成绩,而是帮他们找到一条未来适合走的路。对厌学型问题生,可以说“你学习尽力就可以了,成绩好坏,学历高低,并不能决定一切。只要你有志气,你将来必定能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照样可以获得幸福快乐。” 3.心理型学生
此类学生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个性方面,其言行大大偏离正轨,常常让人不可思议。他们也会有行为习惯问题,但那习惯与其说让人讨厌,不如说让人吃惊。一个字:怪。教育此类学生,首要问题是减少周围学生对他们的歧视,耐心劝导学生,不要把他们看成怪物,你可以少和他们打交道,但不要做出刻意回避的样子,教育他们,没有这种起码的人文生态环境是不行的。其次是少干涉他们。再次是变换方式与他们沟通。总体来说,面对这类学生,工作最好不要太积极,还是消极防守为好,难度太大,没有高经验者还是少主动。4.品德型
此类学生的主要问题在品德方面。如打架骂人,欺负同学,小偷小摸,离家出走等。他们大多数学习成绩不好,不守纪律。这类学生多是“边缘生”,他们往往一只脚在学校,另一只脚在社会。一个字:坏。教育品德型问题生,首先要搞清他“坏”到了什么程度。有些学生虽然坏,但是还有善良和通情达理的一面,教师可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还有一部分是“坏”的厉害的,他们有一大套歪道理,教师给他们讲正确的道理,他们很蔑视。对于这种学生,除非能力特别强,否则主张和他们“和平共处”。要注意的是,这类学生不适合“招安”,不能轻易安排做干部,否则很可能用权力做坏事。总之,期望值不要太高。5.好学生型问题生
他们各方面都不错,问题处于隐蔽状态,常见问题有:双重人格,自我“消 失”,自我中心,虚荣心过强,抗挫折能力极差。一个字:骇。教育的关键是发现苗头,预防其奔溃。如果终于奔溃,首先不是讲道理,而是让他休息,对他们而言,面子极其重要。
总体来说,教育不同种类的学生,教师扮演的角色有所不同。教育行为习惯型问题生时,教师要像个耐心的长辈;教育厌学型问题生时,教师要像个科研人员、学习问题专家;教育心理型问题生,教师要像心理医生;教育品德型问题生,教师要像足智多谋的战士;教育好学生型的问题生,教师要像高明的侦探。
三、教育问题学生的上、中、下策
对于王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教育的常见错误思路。我甚是有感触,没有经过科学智慧的教育,我们老师往往大都是采取了理所当然的错误做法。那么应该怎么使用正确的思路,来对付问题学生呢?
1.上策:把问题生晾在一边,全力以赴带领全班同学前进,不去可以关注和教育问题生。
2.中策:个案诊疗,开药方直达病灶。药方包括如下: 1).遇到问题,先稳住事态 2).不急于作是非判断和道德归因 3).不搞“态度挂帅” 4).先问“为什么”,而不是“怎么办” 5).了解情况时,行动观察法与心理测验法双管齐下
6).横向、纵向全面了解学生情况 7).确诊前,要提出多种假设 8).确诊时,一定要使自己的初步结论合乎逻辑,经得起推敲和质疑 9).确诊时,要首先考虑问题在谁身上,以免某人得病,他人吃药 10).确诊后,一定要有具体的、因人而异的治疗措施 11).根据治疗效果的反馈来评估自己的治疗并随时修正之 3.下策:维持。这比上中策操作起来稍微容易一些。
四、结合班级情况印象深刻的个案解决-----学生为什么沉迷于网络? 网吧问题已经成了社会问题,网童问题已经成了教师、家长的心病,网络游戏已经被人称为“电子海洛因”。本班就有个别孩子因为痴迷于网络游戏而造成的学习下降,精神萎靡,亲子矛盾,夜不归宿,离家出走。结合本书,我结合了班上个别同学的示例进行了分析。
1.上网原因分析:
1).家庭和学校生活枯燥无味,网上有乐趣。2).在学校为了合群,和同学们一起去上网
3).在家、学校,他躲不开家长、教师的唠叨,在网上,他可以选择对话人。4).和家长、老师没有共同语言,和网友有说不完的话。5).在学校毫无成就感,到网上可以找到成就感,可以实现自我。6).为了显示自己没有落伍。2.教师可以怎么做: 1).教师联合家长
有鉴于学生痴迷网络的成因,我联合家长做了两件事。一件是给孩子创造了一些机会,让孩子眼前也活得快乐一些。我们不能要求孩子为了将来的幸福完全牺牲眼前的快乐,而要适当兼顾眼前的快乐和未来的幸福。第二件是想办法锻炼孩子的意志力,提高他们的忍耐力。因为我们无论怎样给他们创造快乐的机会,学习也永远不会变成纯粹快乐的事情,他们必须牺牲一些眼前的快乐。
2).个案治疗 有些可能是孤僻内向的孩子,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快乐的他,把目标转向了网络。有些可能就是因为呆在学校无所事事,有些也许在网络寻找生活寄托,对这些学生要结合不同类型的问题生进行分别对待。
五、阅读思考和期待
经过一段时间的阅读,我是越来越喜欢上这本书了。不仅在书中看到了班中学生的影子,也为他们找到了良方,找到了正确的方向。对于班中学生出现的“暴力问题”、“偷拿钱物”、“不完成作业”等,具体到一个问题生,真想解决问题,最重要的还是要分析、诊断问题出在哪里,应该多研究,多思考,潜心研究。其实,正如王晓春老师所说一位真正优秀的教师,直接用在问题省教育上的时间反而应该更少,而每天和问题生对着干的老师,几乎可以肯定是专业水平比较低的、精力倒挂的。与其说是解决问题学生,不如说是解决教育者的理念问题和思路问题。问题生时病人,要给病人看病,前提是医生要合格,要有专业技术,否则会越来越被动,精疲力竭。当然教育学生是一个复杂而且长线的工作,必须要经过实践以及经验的积累才能达到优秀教师的标准。这也让我越来越注意班级里学生的细节,不是一味的就罚抄写,让上课安静,该“冷敷”还是“热敷”对一个学生的转变可谓十分重要。“革命还很长,同志还需努力。”这是我要对自己说的,在不断的思考与实践中,成为一位“名侦探”。
第四篇:问题学生诊疗手册读后感
《问题学生诊疗手册》读后感
《问题学生诊疗手册》这本书是由退休教师王晓春写的。《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就是王老师所写,自己曾经翻看过,所以拿到这本《问题学生诊疗手册》时,就显得觉得格外的亲切,便开始认真地读了起来。细细品读之后,了解到王老师主要从学习、纪律、道德三大问题入手,剖析了问题学生的种种表现并道出应采取的策略。书中既没有单纯地提供案例讲解,也不是纯粹的从理论上进行剖析,而是把所有的问题进行有机分类,然后从问题学生的表现入手,透过问题的现象,引导我们发现问题的本质。这样读起来,就好像亲身面对问题学生一样,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自己的收获也就显而易见了。
读完这本凝聚着王老师经验和心血的经典书籍,我从中收获一些启发。如:教育不能没有爱,但是仅仅依靠爱又是万万不行的。“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样的口号你也许不陌生,持这种观点的专家认为,是我们的教育出现问题,主要是由于教师缺乏爱心,没有用心去感化学生。“教育之没有爱,正如池塘之没有水一样,没有水不能称其为池塘,同样,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我们面对的是祖国的新一代,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他们更是一群天真烂漫的孩子,他们需要老师的爱。我们的老师在处理问题的时候,要给予学生更多的理解和关怀,用爱心唤醒他们懵懂的心灵。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对那些问题学生,仅仅依靠教师的爱就能解决问题吗?答案是否定的。在面对问题学生的时候,也许我们更需要的是一种思维的方法,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而不是一味地用爱来迁就学生,“哄”学生。
王老师阐述了自己的十种见解,其中有一点对我触动很大。即问题学生诊疗的正确思路四:先问“为什么”,而不是“怎么办”。问题生出了问题,教师的第一反应太重要了,正是这第一反应决定了教师后来行动的方向。王老师主张教师遇到问题生出现问题,第一反应最好像科学家见到不明飞行物的照片一样,怀着好奇心问道:“这到底是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这种反应导向冷静,导向询问和研究,最有利于问题的解决,而且对教师心理健康大有好处。校园里经常有年轻的老师“讨教”某个问题或某个问题学生的处理办法。也有的老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只是感到困惑、震惊,急于知道解决办法,没有独立地思考问题的原因。一个问题的研究应该有三步:怎么样——为什么——怎么办。而现实中往往有人连“是什么”都表述不清、不全,不想问“为什么”,只望高人指点 “怎么办”。遗憾的是这样的高人不曾见。
如何才是正确的处理方法呢?遇到问题要先稳住事态,有些时候可能只是为了一点面子问题,或者是老师带着一点偏见,容易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学生冲动,导致教师更加激动,教师需要学会自己给自己搭台阶,找退路,但这不是说
不教育,而是让自己在冷静的状况下进行教育工作。在了解学生的情况时,学会观察,但不能迷信自己的眼睛,教师和学生的接触都是在正式场合,而学生性格的最真实的表现,往往都是在非正式场合看的更清楚。对这一点也有感触,一些学生会搞点小聪明,在老师面前表现的好,私下里又是另外一种状况,所以平时很难看到他们出现的问题,但经过多方面的了解,对这个学生有了一定的认识,找出问题的根源,当我们对学生有了正确的认识才可能有针对性的做好指导、教育工作。看了书中的例子,能认识到教师的不恰当的做法,有可能影响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
这本书还有很多学生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办法,有一些内容也主要是供我们参考,还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书中的内容真的是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第五篇:问题学生诊疗手册读后感
读了《问题学生诊疗手册》,这本书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夏书系丛书中的一本,作者王晓春也是一名在教育战线上奋斗多年的老教师。看了他写的这本书给我的感受非常的真实,没有多少专业的术语、没有多少高深的理论,但却结合每天发生在我们教学中的实例阐述了种种问题学生的行为表现、形成原因和解决方法,读着读着我不自觉地似乎看到了班级里面一些同学的影子,也为曾经的我面对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所采取的简单不科学的对策而感到非常地惭愧。
在中小学,几乎每个班都有几个问题学生。他们是“麻烦制造者”,拖班级后腿者。班主任往往要把一半甚至更多的精力花在他们身上,然而收效甚微。他们成了教师的“心病”。这是一些需要进行个别教育和特殊指导的学生,对于他们而言,需要老师有更专门的知识,需要会诊断,会治疗。可是,多数教师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于是他们往往碰钉子,甚至束手无策。其实,反思一下我们对待这些问题学生的做法当中也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和必要的分析。
比如说学生顶撞老师,这种现象也许都会在师生之间发生过,做为教师当然会认为自己的威信和尊严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学生的这种无礼简直是太过分了,这个时候我们也许会在班级大发雷霆,也许会用自己强有力的吼声从气势上去压倒学生,甚至还为自己暂时的胜利而沾沾自喜。这不是一种民主的作风,学生虽然表面上认错,但思想上有没有做通工作还值得教师认真考究。他是出于什么样的原因而顶撞的呢?是老师冤枉了学生吗?是老师不公平吗?是老师提出了学生做不到的任务吗?是老师讽刺、挖苦学生,伤了学生的自尊学生进行报复?是学生提出不同意见,教师误以为是顶撞?是学生缺乏教养?还是他想引起老师注意的一种错误表现?……我认为,课堂上出现学生顶撞老师的问题时,作为老师更应该在课后冷静地思考问题出现的原因,并积极主动地和学生沟通了解他顶撞的真正原因,这样我们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而不是下课之后,此事就不了了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