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六年级科学下册 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 教学反思 教科版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
第四单元 环境和我们
第七课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
在关注了日常生活用水,污水和污水处理这些问题之后,本课希望学生通过实地考察,了解家乡自然水域的状况:是否受到污染?是什么原因造成污染?并在考察了解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建议。正好我们学校组织去石燕湖春游,我就提前将此课分为两教时教学,先在学校上了第一教学课时指导如何考察,在第一课时指导环节,尤其要强调安全事项,建议同学结伴而行,要注意哪些事项,如何制定考察计划,如何填写考察报告;安全问题时刻提醒学生,以免发生意外。取水样时也要注意安全,要有技巧、春游回来再进行第二教时交流汇报,补充相关图片录像进行介绍。同时建议学生取水样进行对比观察用实验室的显微镜进行观察。
学生们给了我一个惊喜,每个班大部分学生均进行了考察活动,其中约有1/2学生的考察活动开展地较为认真,所记录的考察报告也非常详细完整,因此提出的建议也更有针对性,说明学生是认真思考过的,说明这次课外考察活动还是富有成效的。
通过此次实地走访考察活动,学生对家乡水域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也将所学知识联系生活实际得到了很好的应用。
科学课,应该多走出课堂,多到大自然大社会的课堂中进行教学!
第二篇:六年级科学下册 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3教案 教科版
7、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水污染主要是人类的活动引起的。过程与方法:
1.调查家乡水环境污染和治理情况。2.学习考察自然水域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1.增强保护家乡水环境的责任感。2.水污染严重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教学重点:调查家乡水环境污染和治理情况。教学难点:学习考察自然水域的方法。教学准备: 1.教师课前实地踏勘家乡可供学生考察的河流、池塘或湖泊,选定地点。2.有关家乡水域状况的录像或照片。3.采集水样的瓶子,放大镜或显微镜。教学建议
本课活动的开展最好是跟学校或者少先队取得联系,一起组织活动,特别要做好安全工作,并在后续活动中做好学生考察报告的撰写。教学过程
一、制订计划: 1.谈话导入:
家乡自然水域里的水有没有受到污染?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污染„„要真正了解家乡的环境状况,就要去实地考察,考察是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这一次,我们将一起到去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地点就定在****。
2.讨论:考察前我们应做些什么呢?考察时要注意什么?(确立考察主题,设计考察自然水域的方案,注意安全等。)
3.小组讨论制订考察计划。
计划包括这些内容:目的、地点、时间、器材、考察程序、考察内容、人员分工、注意事项„„
可参考教材84面的样稿。
二、实地考察:
1.组织学生实地考察、取样。考察地点宜离学校较近。考察过程强调纪律。
2.考察时先看水域周围是什么样的环境,有没有废水排放;再看看水的颜色怎样,水里 1
有没有动植物,水面有没有污染物,最后取一瓶水样,带回学校进行检验观察。
3.对采回的水样进一步观察。
(1)把水样静置一段时间后,看有没有杂质沉淀下来,杂质是什么?(2)用显微镜检验水中有没有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生物?
三、观察讨论:
1.回学校后,按照教材85面的“我的考察报告”提示观察水样,填写报告。我的考察报告
水域名称 地点 水域周围的环境 有没有污水排到水里 水中生活着什么生物 水面上漂浮着什么杂物 水质情况 颜色
气味
是否浑浊
水中杂物 其 他
2.与自然水和生活污水比较,判断家乡的自然水域是否已被污染?如果已污染,分析原因,如果未污染,讨论为什么? 3.请学生就如何保护家乡的水环境提一提建议。可以组织学生撰写相关的环保小论文。板书设计:
7、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
实地考察 自然水域:河流、池塘或湖泊
设计考察方案:目的、地点、时间、器材、考察程序、考察内容、人员分工、注意事项„„ 采集水样 显微镜 我的考察报告 教学后记:
第三篇: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宇宙 第四课日食和月食
我上课内容是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宇宙》第四课时《日食和月食》。我对本节课进行了仔细地分析和设计。
1.有效利用网络资源,服务课堂教学内容。
关于宇宙的知识,要在课堂中进行动手操作是有限的,也是有难度的,可能间接经验更多于直接经验,所以搜集大量的资料补充课堂教学可能是本单元的一种有效手段之一。网络是一个非常有效的资源库。为了能使本节课更形象化、更直观化,我在网上找到了有关日食和月食的课件。在前两个班级施教后,我发觉学生对日食和月食的影像资料很感兴趣,并且帮助他们了解日食和月食的形成过程,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为学生对抽象的宇宙世界的学习提供了优质的资源和良好的途径。但是我并没有完全照搬下载下来的课件,而是根据我的教学设计对这个课件进行了一定的修改,因为我认为一堂精彩的科学课,并不取决于教学课件的精致与否,而是在于是否合理有效地利用了课件资源,服务于教学内容。2.充分认识模拟实验,体验科学探究过程。
课件的演示、资料的展示只是补充,让学生动手模拟、动脑思考还是科学教学的主要途径。宇宙单元是模拟实验集中的单元,经过执教上节课《环形山》之后,我对本节课中模拟实验的设计有了自己的想法,我只给学生准备大小不同的三个塑料球,要求学生模拟出发生日食和月食时日、地、月三个天体的位置。模拟实验就是尽可能的利用实验材料模拟出科学。现象,那么既然是模拟的实验,肯定会与客观的、真实的现象有些差距,因此教师应该是更多的去培养学生在模拟实验过程中思维的发散性和科学质疑的能力,而不是简单的追求实验的准确性。在李老师的指导下,我在最后一个班级施教时,还让四人小组利用自己的身体来模拟日食和月食的形成,重点突出宇宙中的三维立体效果,以及日、地、月三个星球的运动特性,并强调三球中心在同一条直线上,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思维的程度超出预设,在既轻松的环境中发现了问题的实质,看来不能低估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3.增加自身的科学素养,尊重学生的学习成果。教师在科学课上传播的是科学知识,培养的是科学素养。如何正确传播科学知识呢?我想首先教师要正确掌握科学知识,在教学过程中不出现知识性的错误现象。例如:对“日、地、月在同一条直线上”的描述不够到位,应该是“日、地、月的中心在同一条直线上”。又如:当学生看到月全食的照片时,提出质疑“怎么月全食的时候月亮是红色的”(由于是网上下载的视频,可能经过剪辑,所以出现在月食过程中出现的情况),教师犹豫了下,决定让学生课后去查找相关资料,其实教师应该可以告诉学生月食现象是天体运行过程中形成的,那么这张红色月球图则是这个过程中的某个镜头。对于学生的发现和质疑,教师应该予以尊重,并能做到巧妙地追问和处理,包括哪些问题是有价值的、哪些质疑是学生自己可以解决的、哪些猜测是重复的等等。
第四篇:六年级科学下册 太阳系 教学反思 教科版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 宇宙
第五课 太阳系
六年级的学生对于太阳系的认识并不是空白的,他们能说出太阳是恒星,能说出太阳系的几大行星,甚至个别学生还能说出更多的知识。但大多数学生对太阳系的认识是模糊的,浅意识的,尤其对于太阳系其他天体的组成、行星的大小、位置排列等,更是知之甚少。通过本课教学,通过建模活动,使学生建立对太阳系的完整认识,并在建模过程中,认识到太阳系的辽阔,宇宙的浩瀚。
对于太阳系的组成,学生知道八大行星,有的还知道它们离太阳的远近排列顺序,还知道冥王星被降级为矮行星了。我们教学时,应重视这些信息,不要将学生当成一张白纸,应在学生已有认知水平的基础上开展教学。因此,教学中,对于学生已知就不再强调,对于学生知之甚少或有疑问的,进行补充说明。比如,冥王星是矮行星,那有多少矮行星?这是学生感兴趣的,可以告诉学生有四个矮行星(冥王星,查龙星,齐娜星,谷神星),可以激发学生课外搜索相关信息的兴趣。整个教学中,八大行星、矮行星、小天体的简单介绍,结合图片或视频媒体加以说明,就比较形象生动,易于学生理解了。对于太阳系成员更多的信息,让学生课外再搜集,待单元教学结束时进行小结交流,课堂上就不再一一详细介绍了。
第五篇: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考察家乡的环境》说课稿
《考察家乡的环境》说课稿
一、说教材
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
《考察家乡的环境》是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章第七课教学内容。本册教材建立在前三年学习的基础上,学生经历了许多经典的观察、探究活动,进一步引导他们开展相对独立的科学探究活动。本单元的教学主要聚焦环境问题,指导学生认清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并能够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开展环境保护行动,使《新课标》中关于环境的教育要求得到全面落实。《考察家乡的环境》分三部分:1.考察家乡的水;2.调查家乡植物的“杀手”;3.调查家乡近几十年的变化。我重点选取第一点探究。
二、说教学目标
㈠.知识与技能:经历调查家乡环境污染和治理情况的活动,学习一些考察自然环境的方法。
㈡.德育渗透:了解家乡环境存在的问题,以及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不良影响。增强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
㈢.情感渗透:通过调查家乡自然环境的变化,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
设计理念:
第一个目标是根据科学课的学科特点和课程要求设计的,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素养,教材中有一个观察记录表,学生在记录表的引导下,会明白观察的方向和重点。完成这个目标不会有太大问题。第二、三个目标着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两个目标说起来容易,听起来好懂,真正把环保意识转化成环保行动决非易事,这是本课的重难点,我主要是通过观察和感受、讨论与分析让学生认识到环境污染给人们生活造成的不良影响;意识到到环境保护的紧迫性、严峻性;同时在平时的教学中老师要循序渐进,点滴渗透,让环保意识在学生的生命里播种、发芽、开花、结果。
三、说学情
六年级的学生经历了前三年的科学学习,有一定的观察经验及分析问题的能力,他们活泼好动,对新事物有较强的好奇心。并且我校的学生大多居住在余家湖至观音阁一带的沿江区域,汉江水质的变化对他们的日常生活产生着深远的影响。(虽然汉江总体水质较好,但是南水北调使江水流量减少,附近化工厂的非法排污及崔家营航电枢纽工程的截流等原因造成了汉江襄樊崔家营段局部水体受到严重污染。)本课本着贴近学生生活,利用身边的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深刻的环保教育。
四、说教学方法
㈠.观察与感受:充分利用六年级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让他们置身污染现场,感受汉江水被污染的过程。
㈡.分工与合作:为了全面细致的观察,让学生分头并进,既增加观察的深度,又提高了学习效率。通过观察结果的交流,分享心得体会,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㈢.交流与讨论:将观察结果汇集整理,交流信息,认清污染的现象及原因,通过数字推算,体会污染的程度。再通过几个环保问题的探讨,认识到环境污染对人们生活的不良影响。从而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强化环境保护教育。
五、说教学过程
㈠.教学准备
1.预习安排:
①网上、报刊杂志上查阅汉江的污染情况及其对人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
②查阅襄樊市近几年为环保作出的重要工作。
③从爷爷、奶奶那里了解过去几十年的汉江印象。
2.准备材料:
采集水样的无色透明饮料瓶、放大镜、PH试纸、数码相机。
3.课时安排:
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激情导入,组织考察活动;一周后进行第二课时,交流讨论实验现象,认识环境污染及其危害,树立环保意识。
第一课时
㈡.导入
我通过三张图片的展示导入新课,第一张是西部缺水的图片。大家可以看到土地干裂的缝隙足以将一个人的手放进去。通过这个图片的展示,让学生感受到西部缺水的现状。我还可以向学生介绍西部地区的风俗:人的一生只能洗三次澡,出生、结婚和死亡。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在西部地区水比油贵的残酷现实。第二张是汉江上游丹江口水库的美丽风光。通过这个图片的展示,我让学生明白这些优质的淡水资源是我们共同拥有的,它将沿着汉江源源不断的流向襄樊。通过以上两张图片的对比,让学生认识到,相比之下我们的条件是多么优越;我们的生活是多么的美好!面对如此巨大的财富,我们应该怎样去珍惜它,保护它呢?第三张图片是学生家长骑着摩托车去打水的情景。通过这张图片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住在汉江边,守着汉江水却没有水吃?
设计理念:通过情景导入,引发学生思考,产生对汉江的关注、了解,进而萌发考察汉江的强烈愿望。也激起他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涌动改造家乡环境的无限热情。
㈢.观察前的组织、安排与指导
1.指导学生从水的泥沙含量、颜色、气味、酸碱度、水量、水面漂浮物、水中的动植物生长情况等方面去了解汉江的水质情况,填写观察记录。
2.分组合作,每组两个负责人,一人负责安全,一人负责组织、督促观察取样及填写观察记录。从安全角度出发,可以请班主任协助组织工作。
设计理念:①.主要目的是指明观察方向、重点,避免观察的盲目性,为后期的分析讨论打好基础。
②.组织安排好学生的观察活动,强调安全事项,使观察活动紧张而有序。
㈣.组织学生到湖北制药厂排污口实地观察,记录
总体观察、感受:
①在距离排污口很远的地方就能闻到刺鼻的气味,听到哗哗的流水声,让学生初步感受工业污染的特点及危害。
②继续前行可以看见排污口上建了一座污水发电站,这个发电站虽然体现了对污水的再次利用,但同时也反映出这个污水排放口的流量之大是惊人的。经过测量知道排污口的高约3米,宽约2.5米。在排污口的上游不到20米是湖北制药厂生活、生产的取水泵。看到这些可以让学生想一想:这样的水能吃吗?人吃了这样的水会怎么样?
③现场看到的是药厂生产不饱和的情景,教师补充介绍在生产饱和的情况下的现象:污水从上而下,飞流奔涌;水花飞溅,雾气蒸腾;刺鼻的气味四处弥散;轰鸣的水声震耳欲聋。如此景象让学生用一个恰当的词语去概括,有说“宏大”,也有说“可怕”;有说“雄伟”,也有说“恐怖”;有说“骇人听闻”,更有说“触目惊心”◆您现在正在阅读的 小学科学说课稿 文章内容由<六十铺中小学教育网>收集, 请记住本站网址:www.xiexiebang.com.以便下次访问!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免费中小学教学资源!http://www.xiexiebang.com/showtopic-20577.aspx!以上让学生亲历这样的场景,通过观察和感受让学生的心灵产生强烈的冲击和震撼;认识到工业污染对汉江的不良影响及汉江所面临的沉重负担。
具体考察、分析:
第一小组活动:随老师一起记录观察现象,并拍照存档。
①排污口附近的岩石已经变成红褐色。石头的本色是青色,污水也不是红色,由此可以想象污水中的酸碱、及其他化学物质对石头的作用有多厉害。
②从排污口往下江面上有一条深色的污染带,长约几十米。
③学生在排污口取水样,水上有油污,有黑色漂浮物,水样有臭味。
„„
第二、三、四、五小组活动:从排污口开始,沿江往下每10米取样一次,共取5次水样,沿江往上500米处取样一次。然后四个小组分别用这6次水样养鱼,生豆芽,检测水样的PH值,用显微镜观察水样中的浮游生物。
第六小组活动:统计沿江100米范围内排污口的数量,估计排污总量。估算日排污量、年排污量、汉江流经襄樊190公里沿江两岸工农业生产、人民生活年排污总量。
设计理念:襄樊市第四十中学前身是湖北制药厂子弟学校,距学校不到100米就到了湖北制药厂的污水排放口,充分利用身边的教学资源,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汉江污染的现状,获取观察记录的第一手资料为后期的分析讨论作好准备。这一环节先让学生从整体上感受污染的规模与气势,再从细节上认识污水对石头及水生动植物的影响和破坏,感受污染对环境的危害。
第二课时
㈤.考察后的总结交流
第一小组活动:展示现场图片,回顾考察经过。
第二小组考察结果:越靠近排污口,鱼越是难以存活。上游鱼的存活良好。
第三小组考察结果:越靠近排污口,豆芽越是长势不好。上游豆芽的长势良好。
第四小组考察结果:越靠近排污口,水样PH值越低,最低的PH值为4.0。上游的PH值为7.0。
第五小组考察结果:越靠近排污口,浮游生物越少。上游的浮游生物正常。
第六小组活动:100米内排污口的流量按照1m3/s计算:
日排污量:1*60*60*24=86400m3
年排污量:86400*365=31536000m3
汉江流经襄樊190公里沿江两岸工农业生产、人民生活年排污总量:
2*1900*31536000=119836800000m3
通过推算学生发现:啊!这么大的数字,简直是天文数字。这些数据再次让学生认识到治理汉江污染的严峻性与紧迫性。
设计理念:通过上游水样与下游水样的对比观察,感受水质的污染状况;通过排污规模的统计与推算,感受汉江污染的程度,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观察、对比;分析、推理的科学研究的方法。通过交流观察记录,点评记录信息,肯定学生的劳动成果。
㈥.其他污染情况
环境的污染仅仅只是水体污染吗?在我们的身边还有没有其他别的污染呢?学生交流讨论很容易得出:①固体垃圾的填埋对水源的污染,对空气的污染。②药厂废气的排放和水泥厂粉尘的污染。③公路边汽车尾气的排放,汽车噪音的污染„„等等。
设计理念:从水资源的污染拓展到其他方面的污染,认识污染是多层次,全方面的。
㈦.汉江的污染情况及其对人们的生活的影响
汉江的污染情况对人们的生活有什么样的影响呢?通过相关资料的搜集、阅读,交流、讨论让学生知道:
襄阳区朱集镇翟湾村靠着白河边,原本是一个绿水相依,清波荡漾的美丽村庄,只因为南阳几家小造纸厂非法排污,将一条白河变成黑河,污水不仅污染了地表水体,也严重的污 染了地下水资源,从2000-2005年间,翟湾村里180多个癌症患者先后离去,一个个生命的逝去让我们深沉的感到多少个家庭妻离子散;多少个孩子孤苦伶仃;多少个父母悲痛欲绝;多少个庭院哀声又起!声声悲歌唤起学生对受害者的无限同情,也唤起了对肇事者的无比痛恨。在学生的心中保护环境的意识在强烈的冲撞,治理污染的决心将不断的增强。
从翟湾村现象联想到自己家乡的环境,想到我们守着汉江没水吃现实,想到实验中的小鱼、豆芽的生存状况,进一步认识到环境的污染已经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并威胁到自己和家人的身体健康。如果不及时治理,翟湾村的悲剧必将在我们身边重演。
设计理念:通过交流和讨论让学生认识到汉江污染的严峻性与紧迫性。若再不好好保护及时治理,我们必将面临灭顶之灾。
㈧.学生自己交流在爷爷奶奶那里听来的几十年前的汉江印象
设计理念:通过追忆家乡美好的过去,激发学生对美好环境的向往。产生对改善汉江水质的强烈愿望。
㈨.襄樊市近几年为环保作出的重要工作
经过以上的观察、交流与讨论,学生已经认识到汉江所承受的污染以及污染对人们生活产生的不良影响和危害,那么我们怎样来保护汉江、治理汉江呢?政府和社会为此作出了那些重要工作呢?通过学生交流和老师补充,让学生明白:
①相关政策和法规的制定和出台,使汉江环境的保护和治理有了法律的依据;②部分污水处理工程的建设和启用,为减轻汉江的污染发挥了巨大的作用;③以运建立女士为首的环保协会为保护母亲河四处奔走,争取政策,筹集资金。
设计理念:通过交流介绍政府和社会为此所作的重要工作。让学生意识到冬天已经过去,春天就不会遥远。把学生从污染的阴影中拉出,让他们对汉江水质的改善充满期待与希望。并坚信:只要我们共同努力,家乡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㈩.我能做些什么
政府和社会为此已经作了许多工作,作为一个学生能为改善家乡的环境做点什么呢?
(学生各抒己见:①做好身边的环境卫生;②保护好身边的环境卫生,不乱丢果皮纸屑;③做好环保宣传;④对环保部门献言献策等等。)
引出作业:1.制作一张以保护母亲河为主题的手抄报,或者画一张以环保为主题的画报。
2.给环保局长(或市长)的一封信。
以上作业,任选一个完成。
设计理念: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环保活动,树立环保意识。增强环保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