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研究课教案:《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
《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教学设计(研究课)
浙江松阳县实验小学集团学校 王海花
【教材简析】
本课是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环境和我们》单元第七课,学生已经学习了观察水的方法,学习了过滤、沉淀的基础上,让学生具体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环境,知道水污染主要是人类的活动引起的,增强保护家乡水环境的责任感。本课内容分三部分。“考察前制定计划”活动,旨在帮助学生理清考察的目的和注意事项,需要特别强调考察程序和安全问题。“实地考察”活动,旨在提示考察的内容。“回教室后的观察和讨论”,意在引领学生通过对水样的观察作出水是否被污染的判断,如果被污染了,要找出原因,要求学生提出治理的建议。
【学生分析】
六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对周围环境的感知能力,已从生活、课堂、电视、网络等媒介里对水污染的原因以及造成的危害有一定的了解,但他们对于水污染以及危害的认知还是浅层的。至于如何考察自然水域,造成水污染的真正原因有哪些,污染对水生动植物以及周围居民和环境的影响有哪些,保护家乡自然水域应采取哪些措施等认识还是模糊的。
另外六年级学生也已经具备一定的搜集资料、软件制作能力,能够用PPT、演讲、表演等方式呈现一些事实。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水污染主要是人类的活动引起的。
过程与方法:(1)调查家乡水环境污染和治理情况。(2)学习考察自然水域的方法。(3)结合收集的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并进行解说。
情感、态度、价值观:(1)增强保护家乡水环境的责任感。(2)水污染严重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
【重难点】
重点:调查家乡水环境污染和治理情况。难点:学习考察自然水域的方法。【器材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实地踏勘家乡可供学生考察的河流、池塘或湖泊,选定地点。有关家乡水域情况的图片资料和微课。
学生准备:采集水样的瓶子(自带),放大镜,显微镜(学校提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PPT2松阴溪的景观图】讲述:“这就是我们家乡的河流——松阴溪”。
2.【PPT3四张松阴溪的美丽景观图】问:“你觉得,我们家乡的自然水域受到污染了吗?” 3.“家乡自然水域里的水有没有受到污染?”学生初步交流。4.要真正了解家乡的水域状况,就要去实地考察。
二、制定计划
1.【PPT4】讨论:为了让考察有序进行,考察前我们应该做什么呢?考察时要注意什么?(确立考察主题,设计考察自然水域的方案,注意事项等。)
2.各组讨论制订考察计划,考察计划内容包括(目的、地点、时间、器材、考察程序、考察内容、注意事项„„)
3.全班交流完善考察计划,重点交流考察程序。【微课:考察程序】 考察程序:
1.看水域周围的环境状况。2.找水域周围的污染源。3.看水的颜色。4.看水里有哪些杂物。5.通过观察和询问了解水生动植物情况。6.采集一瓶水样带回学校。7.对采集的水样进一步观察。4.交流考察注意事项。【PPT6】 注意事项:
1.注意安全,要在老师或家长陪同下进行。2.不影响水生动植物。3.采集水样时,不下水,小心岸边湿滑。4.取样时,最好带上手套,不用手直接触碰水。
三、布置任务:分组考察,准备汇报交流资料。【PPT7】
1、按照“水域周围的环境”“水域周围的污染源”“水中的杂物”“水域中的动植物”“水样的观察”“人们对水域的评价”6个主题,将全班分成6个大组,各组分别收集相关资料。
2、利用收集的资料、照片、视频制作课件或视频,并撰写解说词。
四、实地考察
1.组织学生实地考察、取样。(也可家校联系,由家长陪同孩子进行实地考察。)2.边考察,边及时填写考察报告。(也可拍照,拍摄视频)3.对采回的水样进一步观察。
(1)把水样静置一段时间后,看有没有杂质沉淀下来,杂质是什么?(2)用显微镜检验,水中有没有肉眼看不见的微生物?
五、交流大会【PPT8】
1.回校后,按照“水域周围的环境”“水域周围的污染源”“水中的杂物”“水域中的动植物”“水样的观察”“人们对水域的评价”6个主题进行全班交流。2.同学们的分组汇报非常精彩,真实地反应了松阴溪的目前状况。3.近几年松阴溪的水域状况,相比前几年有了明显改善。【PPT9】 4.在这期间人们做出了哪些努力呢?【PPT10】
5.请学生就如何保护家乡的水环境提一提建议。【PPT11】 学生回答预设:
1.不向松阴溪中投放垃圾。2.自发组织去清理松阴溪上的垃圾。3.对身边的人宣传保护我们的松阴溪。4.向政府建议加强治理松阴溪的力度。
第二篇:考察家乡自然水域活动的方案(定稿)
考察家乡自然水域活动方案
一、【活动目的】
为了让学生真正了解家乡河流的污染情况,亲自组织学生去观察、去实践、去体验家乡河流目前的状况,在学生的耳闻目睹中感受到家乡河流受污染的原因主要是人类活动造成的以及河流受污染后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不良影响甚至危害,这是人们在做自己害自己的傻事,这种行为应该是被阻止的,从而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情感,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的意识, 增强保护家乡水环境的责任感,树立“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思想观念,利用“小手牵大手”的方法让学生去向保护环境意识淡薄的人们倡导保护环境的现实意义.二、【活动地点】:坟台坝附近的河流。
三、【活动班级】:六年级
四、【活动时间】:2012、5、23
五、【活动的过程与方法】:
1、调查家乡水环境污染和治理情况。
2、学习考察自然水域的方法。
六、【活动准备】
1、教师提前实地踏勘家乡可供学生考察的河流段,选定地点。
2、有关家乡水域状况的录像或照片。
3、采集水样的瓶子,放大镜及捕捞工具。
七、【活动中应注意的事项】
1、组织纪律.2、安全问题。
3、水域周围的环境。
4、水质情况(颜色、气味、是否浑浊、水中杂物等)。
八、【实地考察】:
1、组织学生实地考察、取样。
2、考察时先看水域周围是什么样的环境,有没有废水排放;再看看水的颜色怎样,水里有没有动植物,水面有没有污染物,最后取一瓶水样,带回学校进行检验观察。
3、对采回的水样进一步观察。
(1)把水样静置一段时间后,看有没有杂质沉淀下来,杂质是什么?
(2)用显微镜检验水中有没有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生物?
九、【观察讨论】:
1、回学校后,填写报告。
2、与自然水和生活污水比较,判断家乡的自然水域是否已被污染?如果已污染,分析原因,如果未污染,讨论为什么?
3、请学生就如何保护家乡的水环境提一提建议,组织学生撰写相关的环保小论文。
2012、5
第三篇:六年级科学下册 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3教案 教科版
7、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水污染主要是人类的活动引起的。过程与方法:
1.调查家乡水环境污染和治理情况。2.学习考察自然水域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1.增强保护家乡水环境的责任感。2.水污染严重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教学重点:调查家乡水环境污染和治理情况。教学难点:学习考察自然水域的方法。教学准备: 1.教师课前实地踏勘家乡可供学生考察的河流、池塘或湖泊,选定地点。2.有关家乡水域状况的录像或照片。3.采集水样的瓶子,放大镜或显微镜。教学建议
本课活动的开展最好是跟学校或者少先队取得联系,一起组织活动,特别要做好安全工作,并在后续活动中做好学生考察报告的撰写。教学过程
一、制订计划: 1.谈话导入:
家乡自然水域里的水有没有受到污染?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污染„„要真正了解家乡的环境状况,就要去实地考察,考察是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这一次,我们将一起到去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地点就定在****。
2.讨论:考察前我们应做些什么呢?考察时要注意什么?(确立考察主题,设计考察自然水域的方案,注意安全等。)
3.小组讨论制订考察计划。
计划包括这些内容:目的、地点、时间、器材、考察程序、考察内容、人员分工、注意事项„„
可参考教材84面的样稿。
二、实地考察:
1.组织学生实地考察、取样。考察地点宜离学校较近。考察过程强调纪律。
2.考察时先看水域周围是什么样的环境,有没有废水排放;再看看水的颜色怎样,水里 1
有没有动植物,水面有没有污染物,最后取一瓶水样,带回学校进行检验观察。
3.对采回的水样进一步观察。
(1)把水样静置一段时间后,看有没有杂质沉淀下来,杂质是什么?(2)用显微镜检验水中有没有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生物?
三、观察讨论:
1.回学校后,按照教材85面的“我的考察报告”提示观察水样,填写报告。我的考察报告
水域名称 地点 水域周围的环境 有没有污水排到水里 水中生活着什么生物 水面上漂浮着什么杂物 水质情况 颜色
气味
是否浑浊
水中杂物 其 他
2.与自然水和生活污水比较,判断家乡的自然水域是否已被污染?如果已污染,分析原因,如果未污染,讨论为什么? 3.请学生就如何保护家乡的水环境提一提建议。可以组织学生撰写相关的环保小论文。板书设计:
7、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
实地考察 自然水域:河流、池塘或湖泊
设计考察方案:目的、地点、时间、器材、考察程序、考察内容、人员分工、注意事项„„ 采集水样 显微镜 我的考察报告 教学后记:
第四篇:六年级科学下册 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 教学反思 教科版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
第四单元 环境和我们
第七课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
在关注了日常生活用水,污水和污水处理这些问题之后,本课希望学生通过实地考察,了解家乡自然水域的状况:是否受到污染?是什么原因造成污染?并在考察了解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建议。正好我们学校组织去石燕湖春游,我就提前将此课分为两教时教学,先在学校上了第一教学课时指导如何考察,在第一课时指导环节,尤其要强调安全事项,建议同学结伴而行,要注意哪些事项,如何制定考察计划,如何填写考察报告;安全问题时刻提醒学生,以免发生意外。取水样时也要注意安全,要有技巧、春游回来再进行第二教时交流汇报,补充相关图片录像进行介绍。同时建议学生取水样进行对比观察用实验室的显微镜进行观察。
学生们给了我一个惊喜,每个班大部分学生均进行了考察活动,其中约有1/2学生的考察活动开展地较为认真,所记录的考察报告也非常详细完整,因此提出的建议也更有针对性,说明学生是认真思考过的,说明这次课外考察活动还是富有成效的。
通过此次实地走访考察活动,学生对家乡水域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也将所学知识联系生活实际得到了很好的应用。
科学课,应该多走出课堂,多到大自然大社会的课堂中进行教学!
第五篇:自然说课教案
《太阳系》说课教案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根据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宇宙》这一单元的第五课《太阳系》而设计的一节多媒体课堂教学课,课题为:《探索太阳系》。下面,我就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小学科学课的研究对象主要有三大领域: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本节课所讲的太阳系属于地球与宇宙这一领域。在低幼阶段,儿童就从各种媒体接触到“地球”这一概念,通过三四年级的科学课的学习,学生获得了有关地球的更完整的印象。然而,仅仅认识地球是远远不够的,在宇宙中除了地球还有各种星体。为此,本课在学生已经认识了地球、月球、太阳三个天体及其相互关系后,引导学生将视野扩展到更宏观的太阳系,本节课的内容将为初中地理有关章节奠定基础,为小学生撩起星空的神秘面纱。通过认识太阳系,通过了解人类对宇宙奥秘的探索,使学生认识科学的进步和人类智慧的潜力,从而点燃小学生的求知欲。因此,本科的教学无论在知识上、能力上还是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对学生的培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及本课教材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依据课程标准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认知目标:知道九大行星的名称和排列顺序;知道太阳系是以太阳为中心,包括围绕它转动的八大行星(包括围绕行星转动的卫星)、矮行星、小天体(包括小行星、流星、彗星等)组成的天体系统。
2)情感目标:产生对行星、彗星、流星等天体的学习兴趣;关注人类对星球的探索,培养学生了解天体、发现天体奥秘的欲望。
3)能力目标:具有空间想象能力。
3、教学重点、难点及知识点
本课的概念、知识密集,有以下几个知识点:太阳系的组成,九大行星的名称和排列顺序,对行星、彗星、流星体的认识。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太阳系的组成及九大行星的排列顺序。本课的教学难点为:九大行星的排列顺序及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方法
本课概念繁多,知识密集,且认识对象是宏观遥远的事物和现象,学生感知起来是非常困难的。但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喜欢动手操作,因此,我通过创设探索太阳系的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给学生提供太阳系及有关星球的表象知识,为学生在较长的时间内,较大的空间中插上想象的翅膀自由驰骋提供依托,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了动手动脑的机会,全员、全程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
根据本课知识点多,信息量大的特点,我在课前找寻了大量的有关太阳系的概况、九大行星表面情况等知识资料。多媒体教学是一个理想的容器,可以将课程内容放到电脑上,进行交互式学习。由于六年级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还有一定的局限,真实的太阳系运动的情况学生是无法想见的,可利用计算机模拟再现太阳系的整体面貌和各行星的运动情况,帮助学生建立表象。学生通过一定的情景,借助老师和同学的帮助,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教学手段,以资源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去积极、主动的学习探索,自主完成所学知识的建构。
四、教学过程
教师通过创设一个探索太阳系的情境,全班模拟一个“太空站”,由学生分别扮演“宇航员”到太阳系去考察,由教师给各个“宇航员”确定考察任务,在课程结束后确定是否完成任务。
1)考察太阳系。
在天体认知这一知识点中,利用电脑显示:像太阳这样能
自己发光的天体叫做恒星,像地球这样围绕恒星转动的自己不能发光的天体叫行星,像月球这样质量不大,围绕行星运行的天体叫卫星。因为学生对太阳、地球和月亮这三个星球比较了解,通过这三个学生比较熟悉的天体介绍,使学生很容易的就理解了什么是恒星、行星和卫星。
九大行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我在此先电脑显示一幅九大行星的运行图片,使学生先对九大行星的大小和位置关系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帮助学生建立太阳系的整体框架,然后演示九大行星的运行,使学生对九大行星的运行有一个动态的感知,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的同时,激发了学生继续学习探索的欲望。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可以和小组同学交流:九大行星的排列顺序,哪一个最大?哪一个最小?在下面过程中,又安排了每一星体的详细资料,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内容,针对自己的感兴趣的内容有选择的进行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每一星体的资料中,我在文字说明的同时,安排了大量的图片,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强化学生的知识烙印。接着,电脑中又对九大行星进行比较,既有图片,又有文字,还有九大行星的对照表,通过观察表中数据,引导学生分析在九大行星中,哪一个自转的最快?哪一个公转的最快?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的能力。通过表格对比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整合知识,使他们掌握整理知识的方法。
在彗星的知识教学中,学生在看到精美的彗星图片,用文字介绍的彗星特点和人们对它的观测的同时,还看到了视频演示的彗星。通过视频演示,学生能亲眼目睹了彗星从天空中划过,这远远胜于老师的千言万语,使学生在增加感性认识和知识经验的同时,也掌握了流星的观测方法。通过演示,在帮助学生学到知识的同时,大大激发了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欲望。
美好的东西更容易激发人的探索欲望,所以我下载了流星图片,当打开流星体的图案,学生会不由自主地赞叹:是流星雨,太美了!学生一边欣赏着一幅幅流星图片,一边和小组同学低声议论着自己最喜欢那一幅图。在图片下面,出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流星是怎样产生的吗?为什么能发出光芒?
学生带着疑问接着看其中给出的解释,由于学生感兴趣,看得格外认真。
然后我提出了问题:太阳系是由哪些天体组成的?学生可以把答案写在本子。通过巡视,教师可以很快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2)行星排列游戏。
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是一个利用所学知识自我重新构建的过程,因此在太空休息站中,设计了一个九大行星的排列游戏。通过游戏的形式,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拼成功的同学,得到成功的体验,兴高采烈;拼不出来的同学认真观察九大行星的运行图片,研究正确的拼法。,在玩的同时,学生对九大行星的排列顺序又加深了印象,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提供给学生一个开放自由、内容丰富、层次有别、兴趣盎然的学习环境与氛围,使学生主动参与、亲自动手,去发现、去探索太阳系的奥秘与神奇,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在这节课中,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多媒体教学,模拟再现太阳系的整体面貌和各行星的运动情况,帮助学生掌握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自主协作学习能力;通过排列游戏,使教学更加有趣、有效,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质量;通过动手动脑,激发学生探索宇宙的欲望,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总之,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的整合,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这就是我对本课的设计阐述,请各位老师提出宝贵意见。
谢谢大家!
第十九小学: 余伟
2008-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