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记叙文阅读 关山难越
记叙文阅读 <<关山难越>> 记叙文的考查是中考的重要考点,考查的题型多,考点多,根据中考的命题趋势,下面的几大考点将成为今后中考的主菜单。考点一:叙事线索。了解叙事线索的几种类型:①人物线索; ②物品线索;③感情线索;④事件线索;⑤时间线索。考点二:表达方式的考查。了解表达方式的几种类型:记叙、议论、说明、抒情、描写。考点三:表现手法。掌握几种重要表现手法的作用。如:衬托(侧面烘托),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考点四:含义作用题型。包括:①了解人称的作用,再根据具体内容答题;②了解文段或句子在文章开头中间结尾的作用;③对具体句子的品析;④记叙文中议论句段的作用;⑤记叙文中抒情的作用。考点五:结构层次。包括:①划分段落层次的方法;②概括层意的方法,具体为摘句法、概括法和叠加法。考点六:内容及中心的概括。掌握概括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考点七:语言赏析。了解用词之美;使用成语,为文章增色;关键词能为中心服务。掌握答题技巧:把握词语的比喻意、引申意、双关义。考点八:结构和思路。要注意题目中有限制和提示作用的信息。考点九:标题考查。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考点十:知识拓展题。人物事件拓展;主旨拓展;联系实际谈谈你的体会等。
第二篇:爱德嘉峰山难中美联合搜救纪实
爱德嘉峰山难中美联合搜救纪实
2009年4月23日,受美国爱德嘉峰登山队委托,四川大地探险有限公司前来四川登山协会递交登山探险申请。四川登协经过审查获准该队一行四人于2009年5月1日至5月28日在四川省甘孜州海螺沟景区的磨西镇新兴乡燕子沟内攀登大雪山山脉的6618米爱德嘉峰,并由中方派出联络官全程监督此次登山活动。该队5月1日到达磨西镇后,即到磨西镇公安分局进行了登记备案。该队有成员四名,其中登山队员Jonathan Copp和Micah Dash、摄影师Wade Johnson、Rosen Nicholas在陪送该队到达大本营后返回成都回国。
三名美国队员在海拨3400米的大本营进行高山适应后,于5月20日从大本营出发开始登顶,原定5月28日为第一下撤期,三人均未按时返回大本营(由于山区无法进行通信联络,因此5月20日至5月28日没有通信联络信息),经大地探险公司与美方已回国队员Rosen Nicholas商量后,按美方原定的保留时间予以密切关注。直到6月2日晚22点,仍未有三名登山队员的消息。经过该公司与Rosen Nicholas先生多次商讨,认为登山活动可能有意外情况发生。
6月3日11点零6分,接到美国爱德嘉峰登山队情况汇报,四川登山协会立即将此情况向中国登山协会办公室和交流部,四川省体育局产业处,省外办领事处,甘孜州体育局及州登山协会进行了通报。随即启动四川省登协山地救援应急预案,经请示中国登山协会交流部后,于当日成立了四川登协救援工作小组,组长由协会秘书长林黎担任,副组长由协会副秘书长刘峰及副秘书长高敏担任,同时通知在川的山地救援队员整装待命。
6月4日早上9时,由四川登协派出的第一批救援队郭杰,李宗利,在大地探险公司总经理张继跃带领下前往磨西镇,于当天下午4时到达新兴乡。立即和美国登山队进山时的高山向导毛德华取得联系,询问了山区天气,路况、大本营所在位置等情况,并决定6月5日由他带领救援队赶赴大本营。同时,协会副秘书长高敏电话通知磨西公安分局在救援队需要的情况下给予积极的帮助。
6月5日,第一批救援队徒步进入海拨3400米的大本营。与前期登山队随队翻译和联络官汇合。随即开始对大本营以上的搜救准备。由于天气恶劣,搜救工作持续到下午无果。与此同时,美方发来求援电邮希望加大专业搜救力度,四川登协向中国登山协会和西藏登山协会求助,希望选派专业登山队员协助进行搜救。四川登协秘书长林黎向国家体育总局登山运动管理中心主任李致新详尽报告了当前搜救情况。李致新决定于次日抵达成都,同时,也电话通知中国登山队队长王勇峰次日带领中国登山救援队抵达成都。
6月6日,由中国登山协会组织的两名登山救援队员次落(中国登山队副队长)和李富庆(中国登山队教练)抵达成都。李致新主任及王勇峰队长也随即抵达成都,并立即听取工作汇报。上午10时,四川省体育局向省政府书面报告了关于三名美国登山队员失踪的情况。陈文华副省长于当天作出三条重要批示。
6日上午11点26分,大本营第一批救援队通过卫星电话报告,四川登协派出的救援队队员郭杰,李宗利早上6点从海拨3400米大本营出发,沿着失踪美国登山者进山路线向前进营地进行搜索,于9点13分在海拨4000米高度发现一名登山遇难者遗体,遗体所在区是雪崩堆积体,初步估计登山者是在登山过程中遭遇大型雪崩遇难。搜救过程中,由于天气恶劣,能见度极差,时有滚石落下,为避免再次发生安全事故,搜救工作只能暂时告一段落,搜救队员在照相取证后返回大本营。根据初步确认,此遇难者遗体为Jonathan Copp。
6日下午5点30分,四川省体育局蒋显伦副局长和李致新主任共同主持救援工作会议。蒋副局长传达了省政府陈文华副省长的批示,会议决定立即由中国登山协会、省体育局共同成立四川省体育局人道救援指挥小组,工作机构由现场救援部,后勤保障部,新闻宣传部,外事协调部组成,林黎代表省体育局及省登山协会立即赶赴事发地,与当地政府密切合作,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开展搜救。林黎和刘峰以及中国登山救援队队员次落,李富庆等一行四人于当晚7时从成都出发,凌晨1点30分抵达磨西镇新兴乡。
6月7日上午9时,爱德嘉峰山难搜救领导小组召开第一次工作会议。确定前线救援指挥部指挥长由中国登山队队长王勇峰担任,副指挥长由四川登协秘书长林黎担任。美国驻成都总领事馆领事处领事蒂娜代表美国政府及美国驻成都总领事馆向中方前期搜救中作出的努力表示衷心的感谢。
上午10时,四川登协副秘书长刘峰陪同第二批搜救队员次落和李富庆前往大本营与首批队员汇合。并为大本营补充了食品和物品。由于当天大本营周边大雾,山上滚石频繁,考虑到救援队队员安全,未开展搜救工作。
上午11点40分,由中国登山协会派出的第三批救援队一行三人严冬冬,周鹏,黄春贵从北京到达成都,中午1点30分,由中国登山队队长王勇峰带队和四川登协山地救援队队员蒋峻,刘建一行从成都前往事发地。随行的还有刚刚抵达的美国高山救援专家尼克和埃瑞克。该队于当晚到达磨西镇指挥中心。
晚上9时,爱德嘉峰山难领导小组召开第二次工作会议。美国驻成都总领事馆领事处领事蒂娜以及两名美国专家听取了前期工作汇报,并对下一步搜救工作进行了商讨。会上美国搜救专家代表美方对中方在短短几天内的成功搜救表示感谢,并代表失踪人员家属向中方全体参加搜救的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
6月8日上午8时,中美搜救队整装待发准备前往大本营。由于雨雾天气能见度差,指挥部决定全体队员前往燕子沟天药水坪,试图用电台与大本营取得联系。10点50分,全队到达海拔2600米的天药水坪,并与大本营成功通话。
当天上午8点20分,由次落,李富庆及李宗利三人组成的搜救队沿同一线路继续向上搜索,上午10点23分在海拔4006米处发现第二具遗体,距离第一具遗体300米。初步分析认为是雪崩造成山难。指挥部决定由于气候恶劣雾大飞石较多,第三批救援队员暂缓进入大本营;三名搜救队员立即停止搜索返回待命;第三批中方三名搜救队员及两名美国专家明日由王勇峰率队进入大本营。
晚上8时30分,爱德嘉峰山难领导小组召开第三次工作会议。会议决定:美方派出的两名雪崩专家今晚11时抵达成都,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尽快送至指挥中心;第三批搜救队员将在气候允许的情况下于明日出发前往大本营;当地医院协助提供运送遗体的必要器材;当地政府组织好民工协助救援队运输物资。美国驻成都总领事馆领事处领事蒂
娜对中国搜救队给予高度评价,并希望下一步联合搜救队团结协作,在确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开展搜救工作。
6月9日凌晨,美国两名雪崩专家抵达成都,并连夜乘车到达磨西镇与第三批搜救队汇合,早上7点30分,由爱德嘉峰山难搜救前线总指挥,中国登山协会登山队队长王勇峰领队三名中方搜救队员和四名美方搜救队员,从磨西镇出发,于8点55分在燕子沟红石滩集结向大本营挺进。同时第一批搜救队员李宗利、郭杰和原美国登山队中方翻译撤离大本营返回磨西休整。同时美方登山者家属致电前线搜救指挥部副总指挥林黎同志,请林黎同志转告所有参加搜救队的人员,对他们在搜救工作中做出的无私贡献表示衷心的感谢。
6月10日,12时13分前线搜救指挥部副总指挥林黎电告:大本营上午10点前线搜救指挥部总指挥王勇峰报:经过美方搜救队员确认:发现第一名遇难者为Jonathan Copp,第二名遇难者为Wade Johnson。
当日天气雨雾,气候恶劣,搜救路途时有滚石发生,上午暂停搜救工作。由于遇难者遗体分别停放在4000米处,需要搬运及处理。由当地政府派遣民工送遗体搬运器材到大本营,在下午天气好的情况下,将两具遗体搬运至3700米高度,同时搜救队员继续寻找第三名登山者Micah Dash。
站在山脚下遥望白雪皑皑,圣洁而美丽的爱德嘉峰峰顶。对于在海拔4000米高原进行搜救工作的中美搜救队员来说,爱德嘉峰3200米以上的山峰位置,已经成为一个随时可能吞噬生命的地狱。初夏太阳带来长期日照,让山顶冰雪融化加快。伴随着冰雪融化,山间的落石雪崩不断。搜救队员已目击了两次小型雪崩发生。其中一次还正位于美国登山队员罹难的遗体处。山间的雨雾更是让搜救工作可见度极度降低,而被雨水冲刷后,山间石块失去固定支撑不停掉落。
6月10日,经中美双方商议后一致决定,由于天气确实恶劣,搜救工作可能将暂时告一段落,后续搜索工作将视天气情况,再行决定。其后,村民将与搜救队员一道,把放置在海拔4000米处的两具遇难美国登山队员遗体搬运至3700米较为安全的地方。再用担架把遗体搬运至康定殡仪馆。而在搬运的过程中,中美联合搜救队员将在两名遇难者遗体附近水平范围内进行再次搜索,如果发现了最后一名失踪的美国登山队员,将会把他带下山。
6月11日中午12时,搜救队员和当地村民全面完成大本营的撤营工作,并于11日下午返回磨西镇。爱德嘉峰山难中美联合搜救至此告一段落。
第三篇:记叙文
记叙文-格式手法 记叙文的基本特征:
1、特点:
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综合其他表达方式; 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
通过描述人物、事件及状物、写景来表达一定的中心。记叙文的语言的特点:准确,生动。
除此之外,记叙文还具有创造性、形象性、情趣性的特点。
2、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3、分类:
侧重写人的记叙文,以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为主。侧重记事的记叙文,以叙述事情的发生、发展、经过和结果为重点。侧重绘景的记叙文,以描绘景物、寄托情怀为主。侧重状物的记叙文,以状物为主,借象征抒怀。
好的记叙文,结构上往往注意安排线索,巧设事件的“焦点”。所谓“焦点”,是指贯穿全文、凝聚文章题材的聚光点。有了焦点,主旨才会有显现,结构才会有疏密,选材才会进一步集中、优化。“焦点”的形式多种多样,大致可分为人、物、事、情四类。
给文章巧妙安置“焦点”,不仅使文章结构谨严,体现文章艺术集中和统—的美学原则,而且据此更能透视文章的思想内涵,往往能创造出歌德所说的“通过一种完整体向世界说话”的艺术境界。
所以记叙的线索:一般有以时间转移、一人、事、物、和感情为线索。多数记叙文存在着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线索。如《藤野先生》,文章除了以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为叙事线索(明线)外,还有作者爱国主度思想感情这一暗线。
4、顺序及特点:
常用的有四种——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顺叙—以事物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记叙,以事物或观察的空间顺序记叙。→脉络清楚。倒叙一先写结局,再追述事情的经过→埋下伏笔;直接清楚。插叙—暂时中断中心事件的叙述,插入相关的另一事件的叙述→对缘由做补充;对人物做介绍。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
补叙—与插叙基本相同,但内容更简洁、笔墨更简约。
5、方法:
(1)叙述:对事情原委、始末作直接的介绍、说明和交代,是基本的表达方式。(2)描写:对人、事、物、景作具体形象的具体刻画和生动描摹。①人物描写(肖像、语言、动作、心理);
②景物描写(交代环境、烘托气氛、表达心理、抒发感情); ③细节描写(细微、典型)
(3)夹叙夹议:记叙或描写中穿插分析或评论。(4)抒情:对感受和感情的抒发、表达: ①直接抒情:直接抒发人物或作者的思想感情; ②间接抒情:通过记叙、描写或议论来抒发感情。
(4)说明:是用简明的语言、客观而准确地解说事物或阐述说事理的一种表达方式。(5)议论:根据作品写出自己的见解或道理。
除此之外,记叙文常用的表现手法有:描写、衬托、渲染、对比、伏笔、铺垫、象征、比喻、以小见大、欲扬先抑、借景抒情卒章显志、托物言志等。
6、层次划分方法:
(1)按事件和发展过程来划分,如《皇帝的新装》(2)按空间转换来划分,如《老山界》
(3)按内容变化来划分,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4)按人物、场景变化来划分,如《分马》
(5)按感情变化来划分,如《荔枝蜜》不太喜欢蜜蜂—想去看蜜蜂—赞美蜜蜂—想变成蜜蜂。
(6)按表达方式的变换来划分,如《一件珍贵的衬衫》,抒情—记叙—抒情、议论。
7、记叙的人称:
一般采用第一人称(真实可信)和第三人称(更加广泛),个别时候使用第二人称(更加亲切)。
以“我”的口吻或角度来叙述的是第一人称,如《小桔灯》《孔乙己》等。采用第一人称来写,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和真实感。
以第三人称的角度来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等,如《皇帝的新装》。其优点在于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能从更多的方面自由地叙述。一)散文的艺术特点
散文是一种内容丰富,题材广泛、篇幅短小、体裁多样、形式灵活、文情并茂的文体。具体说:
1、内容丰富,题材广泛
散 文的内容涉及自然万物、各色人物、古今中外、政事私情…可以说是无所不包、无所不有的可以写国内外和社会上的矛盾、斗争,写经济建设,写文艺论争,写伦理 道德,也可以写文艺随笔、读书笔记、日记书简;既可以是风土人物志、游记和偶感录,也可以是知识小品、文坛轶事:它既能够谈天说地,更可以抒情写趣。凡是 能给人以思想启迪、美的感受、情操的陶冶。使人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心旷神怡的,都可选作散文的题材。
2、思想精辟,诗意盎然
散文多事真情实感的产物,那些优秀的篇章都有思想火花的闪耀,表现着作者对时代和人生的深刻认识与精辟见解。
我 们读鲁迅的《雪》,可以学到鲁迅从飞雪和雪罗汉身上探索到的美好、光明以及与冷酷现实进行顽强斗争的,革命精神;读茅盾的《白杨礼赞》,可以看到茅盾怎样 从平凡的白杨树身上联想到北方农民的坚强不屈和英勇豪迈的形象;读袁鹰的《井冈翠竹》,可以领悟作者从普通的毛竹思考到井冈山人民的献身革命与建设的精神 品质。秦牧说得好:“思想像一根线串起了生活的珍珠,没有这根线,珍珠只能够弃散在地。”
散文的优秀作品还每每是诗意盎然的。前苏联作家巴乌斯托夫斯基也指出:“真正的散文是充满诗意的,就像苹果饱含着果汁一样。”因此,高尔基对青年作者说:“我们的青年是否也可以试一下热情地用散文来写人们。使得散文也自然而然地变成为诗。”
3、短小精粹,自由灵活
我国古代散文的名篇多数是很短的,如韩愈的《马说》150余字。现代散文的名篇多数也是很短的,如许地山的《落花生》480余字。当然,较长的优秀散文也是有的。但它与一般记叙文相比,仍是精悍之作。所以散文写作要求做到短小精悍,以小见大,言近旨远。
从 形式上来看,散文较其他的文学体裁更为自由活泼、灵活多样。散文写作自由、灵活这一特点,在写作上,首先指的是表达方式灵活自如,不局限于某一种表达方 法。因而,散文写作可以记人、叙事、状物、写景、书信、日记、序跋、偶感、随笔、回忆录、读后感……任人选择,因人而异,都能写成佳作。
其次,写作者可以自由、灵活地选用各种文体来写。赋铭、速写、游记、书叙事、状物、写景、抒情、说理、呐喊、抨击、赞颂、幽默、讽刺、高歌、浅唱、漫谈、絮语、嬉笑怒骂、妙语解颐……各式各样,应有尽有。
4、形散神收,博而不杂
“形 散而神聚”这是许多散文作家的经验之谈,散文必须“散”,必须“博”,也就是说从表面上看,从形式上看,它运笔如风,不拘成法,似乎散漫无章,行文时断时 续,时而勾勒描绘,时而倒叙联想,时而感情迸发,时而侃侃议论,既有天文地理,又有伦理人情,这段写甲地,那段却写乙地。但是,它的“神”却是始终不散 的,是首尾一贯的,是表现作者一定的思想、感情的。“神收”“不杂”,就指的是文章始终紧紧围绕一个中心,贯穿一条红线。做到结构紧凑,层次分明,详略得 当,重点突出。
5、直抒胸臆,自具风格
散文要求作者写真情实感。真情是散文的生命,只有把真情实感捧给读者,才会赢得读者的喜爱。
写 作要“文如其人”,散文更是这样。名家都有自己的风格,他们的作品即使不署名,读者也能从风格上看出作者。如鲁迅的散文深刻、精练、峭拔,虽然他写文章经 常改换笔名,然而一看到文章,明眼人一眼就看出是他写的。郭沫若的散文气势浩荡,又清丽、缠绵。茅盾的散文与郭沫若的浩荡相反,表现为深刻而细微。还有,老舍的散文诙谐,冰心的散文慈爱,叶圣陶的散文严谨畅达,方纪的散文潇洒俊逸,等等。初学写作者一时不可能形成自己的散文风格,但是必须向这些各有风格的 散文作家学习,经过多次实践、创作,努力形成自己的散文风格。
6、惨淡经营,文采斐然
学习散文写作,既要掌握华丽的文采,也要掌 握朴素的文采。写得华丽并不容易,写得朴素更难。徐迟的文章是很有文采的,他常用赋的手法兼用比兴手法,使得文采华美。但是他说:“只有写得朴素了,才能 显出真正的文采来。古今大散文家,都是这样写作的。越是大作家,越到成熟之时,越是写得朴素。而文采闪耀在朴素的篇页之上。”我们还要看到,不管是华丽的 还是朴素的,散文富有文采的语言都是从新鲜、活泼的口语中得来的,既是对优秀的古代散文创造性的继承,也是作者仔细选择、锤炼和加工的结果。
(二)散文的语言艺术
散文笔调的魅力,固然来自作家的真知、真见、真性、真情。但要将其化作文学和谐的色彩、自然的节奏、隽永的韵味,还必须依靠驾驭文字的娴熟、笔墨的高度净化来提高。
散 文作者要有特别敏锐的眼光和洞察力,能看到和发现别人所没有看到的事物,还需有深厚的文字功底。创作时,不能心浮气躁,要静下心来,挖空心思找到准确的词 句,并把它们排列得能用很少的话表达较多的意思。这就是古人所说的“言简意繁”。要使语言能表现出一幅生动的画面,简洁地描绘出人物的面貌神态和主要特 征,让读者一下子就牢牢记住被描写人物的动作、神态和语气。
对于散文的语言美,作家们有不少独到精辟的见解。秦牧说:“文采,同样产生艺 术魅力和文笔情趣。丰富的词汇,生动的口语,铿锵的音节,适当的偶句,色彩鲜明的描绘。精彩的叠句……这些东西的配合,都会增加文笔的情趣。”佘树森说: “散文的语言,似乎比小说多几分浓密和雕饰,而又比诗歌多几分清淡和自然。它简洁而又潇洒,朴素而又优美,自然中透着情韵。可以说,它的美,恰恰就在这浓 与淡、雕饰与自然之间。”
散文篇幅小,容量大,行文最忌拉拉杂杂,拖泥带水,简洁,并不是简境,而是简笔;笔既简,而境不简,是一种高度 准确的概括力。杜牧《阿房宫赋》开头写道:“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仅仅十二字,就写出了六国的覆灭。秦始皇统一了天下,把蜀地山上的树木砍 光了,使蜀地的山光秃秃的,把木材运来,修建阿房宫。短短十二个字,写出了这么丰富的历史内容,时空跨度又很大,真可谓“言简意繁”了。
潇洒,对人来说,是一种气质,一种风度。对散文来说,是语句变化多姿。短句,促而严;长句,舒而缓;偶句,匀称凝重;奇句,流美洒脱。这些句式错落而协调的配置,自然便构成散文语言特有的简洁而潇洒的美。
散 文语言的朴素美并不排斥华丽美,两者是相对成立的。在散文作品里,我们往往看到朴素和华丽两种笔墨并用。该浓墨重彩的地方。尽意渲染,如天边锦缎般的晚 霞;该朴素的地方,轻描淡写,似清澈小溪涓涓流淌。朴素有如美女的“淡扫蛾眉”,华丽亦非丽词艳句的堆砌,而是精巧的艺术加工,不着斧凿的痕迹。但不论是 朴素还是华丽,若不附属于真挚感情和崇高思想的美,就易于像无根的浮萍,四处飘荡,没有依附,成了流于玩弄技巧的文字游戏。
第四篇:记叙文
一、记叙文概念
记叙文是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
二、记叙文的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三、叙述的顺序: 顺叙、倒叙、插叙
四、记叙线索:
(1)以时间为线索(2)以事件为线索(3)以某物为线索。
(4)以某人为线索。(5)以见闻为线索。(6)以地点的转换为线索。(7)以感情为线索。
有的文章不止有一条线索,线索有主线、副线之分;有明线、暗线之分。
五、叙述的人称:
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有时也用第二人称
六、记叙文的详略
叙述中的详略问题是一个取材、组材如何扣紧中心,体现主题的问题。
凡是对主题思想起重要作用,内涵深刻、情节生动的具体材料,就展开详写;而对主题思想起次要作用的材料,可只作概括叙述。
七、记叙文的表达方式
有五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描写人物可以进行正面描写,也可以进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包括直接描写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描写内容。间接描写就是通过描写其它人物的言行、心理或者环境来表现主人公。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的作用:①表现时代风貌、展现风土人情②衬托人物心理、表现人物性格③深化主题④交代背景、渲染气氛⑤感染读者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⑥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或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近及远或由远及近。
八、记叙文中的过渡和照应(1)过渡
作用:承上启下
①连接不同事件或不同场景。②记叙、议论、抒情间的转换。
③转换不同的叙述方式。(2)照应。
分析文章的照应,要做到四看:
①看起段与题目的照应。②看开头与结尾照应。③看前设悬念,后有照应,层层推进,多处照应。④看相同或相近的语句、段复叠式照应。
九、理解关键词语的深刻含义
把握文章中关键词语,对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分析人物性格具有重要作用。对于关键词语,应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1)结合具体语言环境,借助上下文去推测、判断语语的含义。
(2)试用同义或近义词语替换作比较,理解词语的含义。理解得对不对,还可通过朗读体味,通过工具书来查证。
(3)注意句中隐含的意思(即言外之意)。1.理解词语的含义 ①投石探波。②分析综合
③词语的指代内容要联系上下文甚至全篇来理解。2.理解句子的含义
(1)文章开头段(句)的作用可能有:点明中心、设置悬念、总领全文、引出下文(话题)、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等;
(2)文章结尾段(句)的作用可能有:画龙点睛、点明中心、深化主题、总结全文、首尾呼应、前后照应、结构完整等;
(3)文章中间段(句)的作用可能有:过渡(承上、启下、承上启下)作用。
(以上三种题型回答时格式为:在内容上,起到---------的作用;在结构上,起到---------的作用。)
十、常用的修辞方法:
1、比喻(形象,生动„„);
2、拟人(形象,生动„„);
3、夸张;
4、排比(增强气势);
5、对偶(句式整齐);
6、引用(增强气势);
7、设问;
8、反问(增强语气)。
比喻句的作用可能有:形象、生动地描写了什么(本体)的哪些特点。
排比句作用是节奏明快,语气连贯,读起来酣畅淋漓,气势磅礴,表达出强烈的感情。
十一、记叙文的表现手法(写作方法)
记叙文的表现手法
1、常见的:对比、象征、衬托、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欲扬先抑、讽刺夸张
2、较常见的:侧面烘托、正侧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
二、区分比较
写作手法是一种统称,包括:“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结构手法”等。表达方式包括:记叙、说明、议论、抒情、描写。修辞手法包括:比喻 比拟 借代夸张对偶排比 反问 设问等。
结构手法包括:开门见山卒章显志伏笔照应 铺垫悬念 承上启下首尾呼应 顺叙 倒叙 插叙等 三常见表现手法的定义
对比:在文章的主体结构或主要内容中,把事物现象和过程中矛盾的双方,安置在一定条件下,使之集中在一个完整的艺术统一体中,形成相辅相成的比照和呼应关系,即为对比的手法。
如鲁迅的《故乡》中将二十年前后的家乡变化进行对比。
象征:此方法指,文章借用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来暗示特定的事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或者说,借用某一特定的具体的事物来表现抽象的思想感情,使之形象化,使表达的意思更为含蓄、深刻。注意:象征体和被象征体之间要有共性。
如冰心的《谈生命》用东流的春水、小树这些具体可感的物,来暗示生命的历程是苦乐相伴、而生命的本质是在于生当奋斗不息,生命的规律又是始于微小、继而成长、最终消亡的,表达了作者自己对生命本质的认识,告诉人们应该让自己的人生经历更加丰富多彩。
再如高尔基的《海燕》,在暴风雨即将来临时刻,作家笔下的海燕就表达了抽象的思想感情,即热烈赞扬了俄国大革命前夕英勇无畏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而海鸥呀、海鸭企鹅呀则象征了那些假革命者和不革命者。
3.欲扬先抑【先抑后扬】:这是一种人物描写技巧。“扬”褒扬、抬高;“抑”按下、贬低。作者欲褒扬某个人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先是按下,从相反的贬义处落笔。
例如: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先写阿长长相的丑陋、没文化、爱絮絮叨叨、睡姿的难看、脑子里还有很多古怪的规矩以及害死我的隐鼠等来表现我对她的讨厌憎恶之情;这些都是为了后文赞扬阿长,表达作者对他无限敬爱之情埋下的伏笔,也使阿长这一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情感表达更加充沛。4.讽刺夸张:夸张是一种故意“言过其实”的形象化手法,可以突出人物,强化感情。讽刺是人们针对社会生活中不合理的、错误的或者腐朽的人或事,用讥讽、嘲笑的手法,突出其矛盾的所在,以达到贬斥、否定、批判的目的。
如吴敬梓的《范进中举》用夸张让范进喜极而疯,将科举对人们的毒害这一事实放大,就具有了强烈的讽刺意味。
5.托物言志: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作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托”借、假托的意思,可以从志向、情趣、理想、追求、来描述物表现志。通过描绘具体事物的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多用于诗歌、散文创作)
如刘禹锡的《陋室铭》,就借自己简陋的居所来表达自己安贫乐道、追求高尚品德的志趣。
.6借景抒情【或者借物抒情】:通过对事物的描写或环境的渲染,来抒发作者或作品中人物的感情。包括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如朱自清的《春》,通过对春天景色的描写,表达了对春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7衬托:文章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相反、有差别的事物作陪村,这种“烘云托月”的表现手法就是衬托。用类似的事物作陪衬叫正衬,用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叫反衬。
如周敦颐的《爱莲说》中用菊花来正衬,用牡丹来反衬,突出莲的高洁。附: 区分 :
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
借景抒情:借助于对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感情。作者表达的是含蓄的感受,所以它有喜、怒、哀、乐、愁、怨、憎、惧,但是这些情绪不能看成是一种思想。托物言志: 通过对客观物的描写,来表明心迹,以及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此“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铺垫:为了表现主要写作对象而提前做得基础性描写。例如,鲁迅在《孔乙己》中写道:“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文中这里通过自然环境的描写,暗示当时天气已经很冷了(秋风越来越凉,初冬,靠着火,穿棉袄),为下文写孔乙己的悲惨遭遇作了铺
垫。
四常见表现手法的作用
对比: 通过。和。的对比
a.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揭示本质; b.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c.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象征:
a.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 b.表达了~~~~的感情;
c.使所要表达的意思更加含蓄深刻; d.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欲扬先抑:
a.显示一种变化的节奏美,使文章情节曲折动人,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b.为表情达意蓄势,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情感表达更加充沛;
c.造成鲜明对比,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d.如果在文章最后面出现“扬”,还可以起到卒章显志的作用。夸张讽刺: a.夸张可以突出人物,强化感情,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b.讽刺可以使语言辛辣幽默,加强文章深刻性和批判性。衬托: a.可以突出主体事物的特点,b.强调作者要表达的情感,c.增强语气,d.使意义明显。
总之 “加强 突出 显示 增强”等等 五考查“表现手法”的常见题型
1、表现手法的直接判断及其作用的分析阐述。常见题型为:“本文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它们的作用是什么?”
2、对象征意义的揭示。常见题型为:“某事物的象征意义是什么?”解答时既要联系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相同点,还要联系文章的主题进行分析。
3、在文章写作特色赏析和句段的赏析中,也往往联系到表现手法。
十二、划分记叙文的段落层次
划分段落层次要注意掌握以下几种方法:
(1)按时间先后划分。(2)按地点的转换划分。(3)按描述内容的角度划分。(4)按思想感情的变化划分。
(5)按总——分——总的结构特点划分。
十三、概括记叙文的各段段意
概括段意的有效方法有以下三种:
(1)摘句法:摘出文段的中心句;(2)概括法:概括文段的主要意思;
(3)联合法:有些文段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重要意思,就要把这些意思连接起来,概括出联合段意。概括一件事的框架(方法)是:谁(一般是文章的主人公)干了什么。
十四、归纳记叙文的中心
中心思想的归纳,常用的有以下几种方法:(1)从分析标题入手。(2)从分析材料入手。(3)从分析段首入手。(4)从分析篇末入手。(5)从分析文中议论、抒情入手。
(6)从概括段意或分析人物事件入手。概括记叙文的中心有一套常用的格式。
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表现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十五、分析记叙文的人物形象
(1)从分析人物的直接描写入手。(2)从侧面描写入手。(3)从细节描写入手。
(4)从分析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入手。
十六、分析记叙文的写作特点
分析记叙文的写作特点,除了注意体裁的特点之外,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⑴从文章的取材方面看。⑵从文章结构布局方面看。⑶从文章的表达方式看。
⑷从文章的语言运用方面看。
十七、记叙文的六步阅读法
这是一种根据文体特点来阅读记叙文的基本方法。它适用于阅读一切以记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写人、写事、记事、绘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各种类型文章。如:消息、通讯、特写、速写、日记、游记、参观记、访问记、回忆录、人物传记、报告文学等等。其方法一般可以概括为下列六个步骤:
1、看标题信息,揣摩记叙类型;
2、抓记叙要素,了解大致内容;
3、理行文线索,分清段落层次;
4、辨叙述方式,领会布局特点;
5、挖中心思想,理解作品意义;
6、析表现手法,以供习作借鉴。
十八、赏析语段:
1、内容(写什么;选材有什么独到之处);
2、形式(写作方法;语言特色;修辞);
3、感情(文章的社会价值、意义、作用)。
十九、标点符号
(一)引号的五种用法:
1、表引用;
2、表特定称谓;
3、表强调/表着重指出;
4、表特殊含义;
5、表讽刺或否定。
(二)破折号的五种用法:
1、表解释说明;
2、表声音的中断或延长;
3、表插说;
4、表话题转换;
5、表递进。
(三)省略号的六种用法:
1、表内容省略;
2、表语言断续;
3、表话未说完;
4、表心情矛盾;
5、表思维跳跃;
6、表思索正在进行。
第五篇:记叙文
记叙文写作
适合人群:小中学生
内容简介:写事,往往要交待事情时间、地点、人物、事情起因、经过、结构六要素,大多在开头交待前面四要素,然后再写事情经过,最后写结果。
叙事还有三种方式,顺叙、倒叙、插叙。
顺叙——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顺着排列。
插叙——叙述的过程中,插进一段相关的内容。
倒叙——先写出事情的结果,然后再写事情的起因、经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