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劳动合同法》要求企业完善薪酬管理制度
本刊特稿· 《劳动合同法》要求企业完善薪酬管理制度
薪酬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劳动合同法》对企业用人的各个环节,都提出了薪酬管理的相应要求。
招用劳动者时:用人单位应当如实告知劳动者劳动报酬。
尚未订立劳动合同时:约定的劳动报酬不明确的,按照集体合同执行;没有集体合同或者集体合同未规定的,实行同工同酬。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
订立劳动合同时:“劳动报酬”和“社会保险”为劳动合同的必备条款。劳动合同对劳动报酬约定不明确的,适用集体合同规定;没有集体合同或者集体合同未规定劳动报酬的,实行同工同酬。用人单位违反规定不与劳动者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自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之日起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
试用期间:试用期工资不得低于本单位相同岗位最低档工资或者劳动合同约定工资的百分之八十,并不得低于最低工资标准。违法约定的试用期已经履行的,用人单位以劳动者试用期满月工资为标准,按已经履行的超过法定试用期的期间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
履行劳动合同时:用人单位为劳动者提供专项培训费用约定服务期的,不影响劳动者的正常工资调整。劳动合同被确认无效,劳动者已付出劳动的,用人单位应当支付劳动报酬。用人单位应当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安排加班的,应当按规定支付加班费。用人单位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者劳动报酬的、低于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工资的、安排加班不支付加班费的,应当按应付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百分之一百以下的标准向劳动者加付赔偿金。对不具备合法经营资格的用人单位,劳动者已经付出劳动的,应当支付劳动报酬、经济补偿、赔偿金。
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时:劳动合同终止时用人单位应支付经济补偿。用人单位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未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并且用人单位应当支付经济补偿。用人单位可以以额外支付劳动者一个月工资代替提前三十日通知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支付半个月工资;月工资高于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按三倍的数额支付,最高不超过十二个月。月工资指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前十二个月的平均工资。用人单位依照规定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的,在办结工作交接时支付。用人单位
未按规定支付经济补偿的,按应付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百分之一百以下的标准向劳动者加付赔偿金。用人单位违反规定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应当依照经济补偿标准的二倍支付赔偿金。使用劳务派遣工时:劳务派遣单位应当按月支付劳动报酬;被派遣劳动者在无工作期间,按照最低工资标准按月支付报酬。劳务派遣协议应当约定劳动报酬和社会保险费的数额,劳务派遣单位不得克扣用工单位按照劳务派遣协议支付给被派遣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劳务派遣单位跨地区派遣劳动者的,被派遣劳动者享有的劳动报酬和劳动条件,按照用工单位所在地的标准执行。用工单位应当告知被派遣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支付加班费、绩效奖金,提供与工作岗位相关的福利待遇;连续用工的,实行正常的工资调整机制。被派遣劳动者享有与用工单位的劳动者同工同酬的权利。
使用非全日制工时:小时计酬标准不得低于最低小时工资标准。劳动报酬结算支付周期最长不得超过十五日。
制定薪酬制度时:应当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提出方案和意见,与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平等协商确定。在实施过程中,工会或者职工认为不适当的,有权向用人单位提出,通过协商予以修改完善。职工一方与用人单位通过平等协商,可以就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保险福利等事项订立集体合同。
建立科学、系统的薪酬管理体系,对于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得生存和比较优势具有重要意义。企业应当按照《劳动合同法》的要求,建立和完善薪酬管理的各项制度。
1.建立人工成本管理制度。
《劳动合同法》出台后,不少人认为会因此提高企业的人工成本,影响企业的竞争力。其实,人工成本是企业不可缺少的必要投入,如果为了追求利润而过于压低人工成本,不利于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也会影响企业的持续发展。要注意的是,控制人工成本不等于减少人工成本,人工成本管理的关键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如果过分追求低成本劳动力,唯一的结果只会导致职工队伍的低素质,而低素质的职工队伍绝不可能创造企业的竞争力。因此,不应把降低人工成本作为控制企业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主要甚至唯一的方式。
企业应当建立人工成本管理机构,由人力资源、财务、技术、经营、工会等相关部门组成,研究制定企业人工成本管理办法,建立专门的人工成本统计台账。在此基础上,定期开展分析工作,对企业人工成本的水平、构成和产出效益等的变动情况进行比较。并且根据企业经营发展目标,结合市场环境的变化,以及职工素质、产品结构、技术装备等,对人工成本的变动趋势进行预测,以对可能出现的情况早作准备,及时进行必要的调整。
2.完善薪酬正常调整制度。
由于《劳动合同法》限制企业与劳动者签订短期劳动合同,因此企业必须注重发挥薪酬管理的经济杠杆作用,激发职工努力工作、提升绩效,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而企业的发展是职工共同努力的结果,企业应当在经济效益增长的基础上,逐步提高职工的薪酬水平,使职工分享企业的经营成果,而不能片面追求企业利润的最大化。
企业的薪酬战略应当与企业的发展战略相联系,根据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和进一步的发展目标,合理确定职工的薪酬水平,实现企业战略发展所需要的核心竞争力。要考虑到,企业的发展需要人力资源的支撑,如果没有职工的积极努力,企业的发展只能是空谈。应当提高职工薪酬水平与企业经济效益的关联度,建立职工薪酬水平的正常调整机制,处理好提高效益与成本投入的关系,把握好企业发展与职工薪酬增长的相互关系。
3.科学确定薪酬等级制度。
《劳动合同法》从促进企业劳动关系的和谐出发,加大了对职工在薪酬方面的保护力度,并且多处强调要同工同酬。岗位分析和岗位评价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按岗位确定薪酬水平的前提条件。不同岗位的相对价值不同,对企业的重要性不同,对职工的素质要求也不同,其对应的薪酬水平也应当有所差别。因此,一定的薪酬差距是合理的、必需的。但是,薪酬差距应当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如果薪酬差距超过合理的限度,就会挫伤职工的积极性,不利于劳动关系的和谐,影响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开展。
企业应当处理好不同岗位人员之间的薪酬分配关系,根据每个岗位对工作的内在要求,对岗位进行分类、分级,确定哪些岗位的薪酬水平应当较高,哪些岗位的薪酬水平应当较低,得出岗位等级序列,确定不同岗位之间的薪酬差距,使各类人员的薪酬差距合理、恰当。同时,要按照同工同酬的要求,对同一岗位上不同用工形式的劳动者,在同等条件下,执行同样的薪酬标准。
4.合理设定薪酬结构制度。
企业的工资结构由企业自主决定,没有规定的统一模式,因此现在企业的工资结构呈多样化的特点。但是,各种模式的工资结构基本上可以归纳为两个部分,即固定部分和浮动部分。由于浮动部分有利于增强对职工激励的作用,所以不少企业在调整工资水平时,倾向于提高浮动部分的水平,而固定部分增长缓慢甚至多年不增长,在工资结构中,浮动部分的比例呈逐步加大的趋势。应当注意的是,如果固定部分的比例过低,会使职工产生不安全感,影响职工队伍的稳定。因此,企业的工资结构不能一概而论,应当根据岗位特点,对不同岗位采取不同的工资结构,工资的固定部分和浮动部分保持合适的比例,使工资的稳定性与激励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福利也是企业薪酬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在工资以外对职工的一种补充性报酬。福利有法定福利和企业福利两种,对于社会保险、年休假、婚丧假、产假等法定福利,企业应当按照规定严格执行,社会保险费不能漏缴、少缴,法定假期的薪酬待遇应当按规定支付。而对于企业福利,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和职工的实际需要设置项目,比如各种补充保险、商业保险、定期体检、旅游疗养,等等。在方法上,可以针对职工的个性化偏好,实行选择性的福利制度,即企业先确定提供的福利项目和不同职工的福利总额,让职工按规定的金额,在所提供的项目内选择自己喜欢的福利组合。这样,既能满足职工的实际需求,又能把福利水平控制在企业所能承受的成本范围内。
5.规范薪酬支付制度。
《劳动合同法》对薪酬管理的规定具体而且细致,因此企业的薪酬管理应当规范、严谨,薪酬制度的内容应当尽可能详细,并且以一定的方式告知职工。应当按照法律、法规、政策的相关规定,并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制定薪酬支付办法,包括工资、奖金、津贴、补贴等的具体项目、支付方式、支付标准、支付周期、支付日期等,并且对支付的项目、数额、时间等做好书面记载,按有关规定保存备查。对实行计件制的岗位,应当合理确定劳动定额和计件单价。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企业为了避免职工之间的互相攀比,因而对薪酬采取保密的办法。其实,保密的薪酬制度不仅使薪酬应有的激励作用大打折扣,而且会引发职工的相互猜测,误认为别人的薪酬水平比自己高。因此,应当摒弃“模糊薪酬”的做法,实行薪酬支付的透明化。因为企业的薪酬制度没有必要隐瞒,薪酬水平高必然有其高的道理,低者一定有其不足之处;欢迎所有职工监督其公正性,如果对自己的薪酬有不满意之处,可以提出意见或者申诉。
6.实行科学的绩效考核制度。
企业的发展要靠每一个职工的共同努力。同时,不同职工有不同层次的需要,应当采取不同的措施,满足职工的不同需要。而要使每一个职工满意,关键是让职工感到自己的投入与报酬是对等的,不同职工之间的薪酬分配关系是公平的,因为公平是一个最重要的激励因素。
科学、公正的绩效考核是实施有效薪酬激励的基础,企业应当建立起能全面、科学、合理地反映职工劳动质量和数量的绩效考核制度,使薪酬水平与职工的工作责任轻重、工作条件优劣、工作复杂程度、技术水平高低、劳动成果大小等因素相联系,体现薪酬水平与实际贡献的一致性。考核标准应当以岗位分析的结果为依据,在一定时期内基本稳定,并且不同的考核人员对考核标准的把握要保持一致。考核项目要与岗位职责有密切联系,各考评项目之间的权数关系要合理。同时,要明确考核周期,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奖惩措施、兑现时间。
7.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
长期以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是一种企业对职工的单向管理,职工只是被动接受的角色。《劳动合同法》规定,企业在制定、修改和决定与薪酬制度有关的重大事项时,必须经过职工代表或者所有职工讨论,听取他们的意见。这就使得薪酬制度制定、修改和决定中的“职工参与”有
法可依,以往企业单方面决定职工薪酬、职工对薪酬制度没有发言权的状况将被企业与职工平等协商的方式所取代。
工资集体协商是完善企业薪酬管理、理顺内部分配关系、保障企业和职工双方权益的一个重要途径。企业在制定薪酬管理制度过程中,听取工会或职工代表的意见和建议,有利于薪酬制度的完善,也有利于职工对薪酬制度的理解和认可,从而保证薪酬制度能够切实得到执行。职工参与制定薪酬制度所带来的管理效果,有助于提高职工的满意度和绩效水平。(文/叶维弘)
第二篇:《劳动合同法》促进企业完善薪酬管理
《劳动合同法》促进企业完善薪酬管理来源:《人力资源》 | 发布:聚成华企在线商学院 | 发表时间:2009-03-16文/叶维弘《劳动合同法》实施后,企业更多关注的都是围绕劳动关系方面的研究与探讨。然而《劳动合同法》对劳动者的工资奖金、保险福利、经济补偿以及制定企业薪酬制度的程序等都作了明确的规定。在《劳动合同法》的98条内容中,涉及薪酬的多达29条,占近三分之一,对企业用人的各个环节都提出了薪酬管理的相应要求。薪酬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建立科学、系统的薪酬管理体系,对于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得生存和比较优势具有重要意义。企业应当按照《劳动合同法》的要求,完善薪酬管理的各项制度,使之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发挥更加积极、有效的作用。1.建立人工成本管理制度《劳动合同法》出台后,许多人认为会因此提高企业的人工成本,影响企业的竞争力。其实,人工成本是企业不可缺少的必要投入,如果为了追求利润而过于压低人工成本,不利于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也会影响企业的持续发展。要注意的是,控制人工成本不等于减少人工成本,人工成本管理的关键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如果过分追求低成本劳动力,唯一的结果只会导致职工队伍的低素质,而低素质的职工队伍绝不可能创造企业的竞争力。因此,不应把降低人工成本作为控制企业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主要甚至唯一的方式。企业应当建立人工成本管理机构,由人力资源、财务、技术、经营、工会等相关部门组成,研究制定企业人工成本管理办法,建立专门的人工成本统计台账。在此基础上,定期开展分析工作,对企业人工成本的水平、构成和产出效益等的变动情况进行比较。并且根据企业经营发展目标,结合市场环境的变化以及职工素质、产品结构、技术装备等,对人工成本的变动趋势进行预测,以对可能出现的情况早作准备,及时进行必要的调整。2.完善薪酬正常调整制度由于《劳动合同法》限制企业与劳动者签订短期劳动合同,因此企业必须注重发挥薪酬管理的经济杠杆作用,激发职工工作热情、提升绩效,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而企业的发展是职工共同努力的结果,企业应当在经济效益增长的基础上,逐步提高职工的薪酬水平,使职工分享企业的经营成果,而不能片面追求企业利润的最大化。企业的薪酬战略应当与企业的发展战略相联系,根据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和进一步的发展目标,合理确定职工的薪酬水平,实现企业战略发展所需要的核心竞争力。要考虑到,企业的发展需要人力资源的支撑,如果没有职工的积极努力,企业的发展只能是空谈。应当提高职工薪酬水平与企业经济效益的关联度,建立职工薪酬水平的正常调整机制,处理好提高效益与成本投入的关系,把握好企业发展与职工薪酬增长的相互关系。3.科学确定薪酬等级制度《劳动合同法》从促进企业劳动关系的和谐出发,加大了对职工在薪酬方面的保护力度,并且多处强调要同工同酬。岗位分析和岗位评价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按岗位确定薪酬水平的前提条件。不同岗位的相对价值不同,对企业的重要性不同,对职工的素质要求也不同,其对应的薪酬水平也应当有所差别,因此,一定的薪酬差距是合理的、必需的。但是,薪酬差距应当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如果薪酬差距超过合理的限度,就会挫伤职工的积极性,不利于劳动关系的和谐,影响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开展。企业应当处理好不同岗位人员之间的薪酬分配关系,根据每个岗位对工作的内在要求,对岗位进行分类、分级,确定哪些岗位的薪酬水平应当较高,哪些岗位的薪酬水平应当较低,得出岗位等级序列,确定不同岗位之间的薪酬差距,使各类人员的薪酬差距合理、恰当。同时,要按照同工同酬的要求,对同一岗位上不同用工形式的劳动者,在同等条件下,执行同样的薪酬标准。4.合理设定薪酬结构制度企业的工资结构由企业自主决定,没有规定的统一模式,因此现在企业的工资结构呈多样化的特点。但是,各种模式的工资结构基本上可以归纳为两个部分,即固定部分和浮动部分。由于浮动部分有利于增强对职工的激励作用,所以不少企业在调整工资水平时,倾向于提高浮动部分的水平,而固定部分增长缓慢甚至多年不增长,在工资结构中,浮动部分的比例呈逐步加大的趋势。应当注意的是,如果固定部分的比例过低,会使职工产生不安全感,影响职工队伍的稳定。因此,企业的工资结构不能一概而论,应当根据岗位特点,对不同岗位采取不同的工资结构,工资的固定部分和浮动部分保持合适的比例,使工资的稳定性与激励性有机地结合起来。福利也是企业薪酬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在工资以外对职工的一种补充性报酬。福利有法定福
利和企业福利两种,对于社会保险、年休假、婚丧假、产假等法定福利,企业应当按照规定严格执行,社会保险费不能漏缴、少缴,法定假期的薪酬待遇应当按规定支付。而对于企业福利,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和职工的实际需要设置项目,比如各种补充保险、商业保险、定期体检、旅游疗养等等。在方法上,可以针对职工的个性化偏好,实行选择性的福利制度,即企业先确定提供的福利项目和不同职工的福利总额,让职工按规定的金额,在所提供的项目内选择自己喜欢的福利组合。这样,既能满足职工的实际需求,又能把福利水平控制在企业所能承受的成本范围内。5.规范薪酬支付制度《劳动合同法》对薪酬管理的规定具体而且细致,因此企业的薪酬管理应当规范、严谨,薪酬制度的内容应当尽可能详细,并且以一定的方式告知职工。应当按照法律、法规、政策的相关规定,并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制定薪酬支付办法,包括工资、奖金、津贴、补贴等的具体项目、支付方式、支付标准、支付周期、支付日期等,并且对支付的项目、数额、时间等做好书面记载,按有关规定保存备查。对实行计件制的岗位,应当合理确定劳动定额和计件单价。值得注意的是,不少企业为了避免职工之间的互相攀比,而对薪酬采取保密的办法。其实,保密的薪酬制度不仅使薪酬应有的激励作用大打折扣,而且会引发职工的相互猜测,误认为别人的薪酬水平比自己高。因此,应当摒弃“模糊薪酬”的做法,实行薪酬支付的透明化。因为企业的薪酬制度没有必要隐瞒,薪酬水平高必然有其高的道理,低者一定有其不足之处;欢迎所有职工监督其公正性,如果对自己的薪酬有不满意之处,可以提出意见或者申诉。
第三篇:科学完善劳动合同法
科学完善劳动合同法,支持小企业发展壮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劳动报酬不合理、不兑现也大量存在,劳动合同法为保证劳动者权益提供了法律保障。但是,从我国小企业发展现状来看,如果完全执行劳动合同法,小企业是很难生存的,尤其是新创办的企业。从执行层面看,小企业劳资双方处于极不平等状态,与立法初衷相反。劳动合同法的确使多数小企业无法生存与发展。
一、首先只有鼓励创业,企业生存和发展才能保证扩大就业。
事实上,企业要无条件保证员工最低工资或承诺的工资,这是可以量化的。在大多数情况下,企业无法考核那些出工不出力的员工。对于出工不出力的员工,企业唯一办法是发了工资再辞掉。我们面临的实际情况是,小企业花了很大精力财力,总是不能按时招到能胜任工作的员工;多数是大中专学生,普遍浮躁不扎实,没有实际操作能力,基本素质较差。当小企业培养1—3个月,少能干点事就走人,反正工资照发。还有多数企业信息、技术、市场渠道都是有代价的,员工离职多数不是工资低等企业责任,主要是提高了能力,掌握了信息,换岗可以提薪等。加上企业各项费用、税收成本,小企业很少能承受得了。何况还要开发新品、参与市场竞争。
二、劳资双方地位强弱倒挂,形成逆淘汰怪圈。
制定劳动合同法的初衷是保护弱势群体,而实际上在小企业内部,最弱势的是老板或股东,员工才是真正的强势群体。因为老板背上沉重的资金包袱和债务风险。每天工作至少10几个小时,甚至全家人奉献、牺牲。员工到点下班,加班要加班费,这是有法可依的。员工离心离德,以走吓唬老板,是家常便饭。因为走人工资结清,不承担成本。企业的机会成本、培训成本太大了。老板不仅承担投资风险,而且付出多于员工几倍、甚至是多年的辛苦和劳动时间。我认为创业者是最辛苦的劳动者,新时期的雷锋,至少应该与员工是平等的。让企业单方面保护员工,国家靠谁缴税,员工到哪就业。只有大国企、外资企业、其它大中型企业才养得起。
三、企业权益保护无法兑现
现行劳动管理,员工迟到、早退、怠工、甚至私自带走重要信息、技术、工具器材,这些较普遍的现象,如果扣工资,必须员工签字才行,即使签字,所得工资也不能低于最低工资。最可怕的是跳槽带走资源,与原企业竞争,挤垮原企业。而企业要是实施管理,唯一办法就是通过法院起诉,这要多少时间、人力成本啊!只有认了。
四、感想与建议:
小企业是大中型企业的摇篮,是国家经济发展创新的重要载体,也是扩大就业的重要阵地。据调查,中国大学生创业的不到5%,而欧美在25以上%。现在,小企业最大的成本是工资,最大的风险和挑战是内部员工管理。
劳动合同法应该鼓励员工与企业困难共担,扎实勤奋稳定,不应该只想获取,不想付出,少出力,高待遇,不行就跳槽。
企业和社会普遍感到,每年600万大学生毕业,是前所未有的的人才资源,而浮躁、急功近利,不愿吃苦,不愿扎实稳定工作,非常可怕。真是值得重视的大问题,关系到新一代人力资源素质,现在好的工作岗位空位很多,就是招不到能扎实干活的人。只要有基本技能、扎实工作的员工,老板都会千方百计留住。简单的把就业、报酬一刀切的压给企业,是不负责任的表现。其结果,只能是搞垮企业,减少就业,坏了强国大业!
劳动合同法有一种鼓励和保护懒人、叼人、浮人甚至是骗人的导向,到底靠谁扎实
干活。这关系到国家经济的发展,中华民族的振兴!
中华民族应该创造一种理想、素质、勤劳、学习、创新、扎实的劳动和社会习惯,企业与员工应是一家人,一条心,不是老板一个人的事。为国家、企业、个人共同创造财富,社会财富增加了,国家再进行二次分配。强行让企业承担大量不该承担的经济成本负担,是违背经济规律和人性规律的脱离实际的管理幼稚的表现,不符合科学发展观,害国害民。
因此,建议:
1、取消最低工资规定,与低保合并,由社区、政府负责;
2、正确执行劳动法,企业招聘员工有协商工资的试用期,3、提前离职员工,企业有权按照协议扣取培训费等成本损失。
4、企业可以收取一定的劳动合同押金,违约、违法一方,可以平等方便处理。
5、政府对劳资双方平等、科学、严格监管。
6、保护劳动者权益,要立体思维:发展是硬道理,区别对待。尽快修改合法不合理的劳动合同法和劳动部门一些一边倒的劳动监管措施办法。
让中国企业有强大的竞争力和发展前景,让中国劳动力素质有良好的国际形象和国际竞争力。这是实现以科技进步和现代管理促进企业升级的最重要因素。是实施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市场化、全球化的最好投资环境。
第四篇:《劳动合同法》说“薪酬保密”
专注社保代理12年
30家分公司覆盖四川.重庆.昆明…
《劳动合同法》说“薪酬保密”
聚焦现实
四川人力外包网薪资福利管理早报:A君提到的是一个许多人都非常关心的问题。现在,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采取薪水保密制度。在这些企业里,工资保密制度是一项规定,企业与每位员工单独约定薪水标准,发工资时也采用各种方式保证各人的薪水不被其他人知晓。除企业相关管理人员外,员工的薪水多少对其他员工来说都是秘密。员工不能打听别人的薪水,也不能任意公开自己的薪水,谈论薪水问题是被严令禁止的。
“薪酬保密”违反劳动法吗?
对于“薪酬保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一致的评判。“薪酬保密”制度是否违反《劳动合同法》呢?在我国目前的劳动法律法规乃至规章中,既没有薪水必须保密的规定,也没有禁止企业采取薪水保密制度的规定。应该说,薪水保密制度属于用人单位的内部规章,每个企业都可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而定,只要遵守规章制度制订的民主程序,且内容不与法律法规相抵触,就可以了。
无论单位实行的是不是薪水保密制度,员工都应当注意的是,单位每月至少发一次工资;单位不管以何种形式发放工资,都应当向劳动者提供一份本人的工资清单;社会保险的缴纳基数应该与个人的实际收入和相关规定相符合。
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角度,企业采用薪酬保密制度的目的是有利于其根据每个员工的能力、工作态度及工作岗位灵活决定薪金水平。员工之间也不会因薪水的差异而产生矛盾。从而减少员工与企业、员工与员工之间的矛盾。但薪酬保密也有其负面效应。原则上讲,一个公平合理的薪酬体系和制度应该是公开的,是能够反映员工的绩效的,但保密的薪酬制度模糊了收入和绩效的联系,削弱了收入和绩效的相关性所带来的激励效果。
故而,“薪酬保密”这一制度在根本上并未违反《劳动合同法》,但其本身对于企业的发展可谓有利有弊。故而,企业采用薪酬保密制度应当谨慎。
第五篇:劳动合同法下企业管理制度的重要性
《劳动合同法》时代企业规章制度的重要性 2008-05-08
《劳动合同法》的出台改变了企业长期以来习以为常的宽松的劳动用工管理环境,给企业现有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带来很大的冲击,使企业不得不思考如何改变现有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劳动合同法》时代的到来,预示着企业在劳动用工管理方面必须改消极、被动的管理为积极、主动的管理。如何架构其积极、主动的管理模式,规章制度是关键。因此,在《劳动合同法》时代,规章制度的重要性无论怎样被强调也不过分。具体而言,企业规章制度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完善的规章制度,可以帮助企业实现劳动用工的规范化管理
1、正面引导与教育作用
规章制度作为企业内部规范员工行为的一种准则,具有为员工在生产过程中指引方向的作用。规章制度公布后,员工就清楚地知道自己享有哪些权利,怎样获得这些权利,应该履行哪些义务,如何履行义务。比如规章制度中规定上下班时间,员工就知道了什么时候是工作时间,什么时候是休息时间,就可以指引员工按时上下班,以防止因迟到或早退而违反劳动纪律。再如,规章制度中规定工作中的行为规范,可以引导、教育员工约束自己的行为,防止出现不良行为。由此可见,优秀的规章制度通过合理的权利义务及责任的设置,可以使职工能预测到自己的行为和努力的后果,激励其工作积极性。
2、反面警戒与威慑作用
反面的警戒和威慑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通过对员工违反规章制度的后果做出规定来威慑员工,使员工能够事先估计到在劳动生产过程中如果作为以及作为的后果,自觉抑制不法行为的发生。其次,通过对违反规章制度的行为予以惩处,让违反规章制度的员工从中受到教育的同时也使其他员工看到违反规章制度的后果,达到警戒和威慑全体员工的效果。
3、防患未然与预防争议发生的作用
企业生产劳动的过程,也是劳资双方履行义务、享受权利的过程。劳资双方权利义务的实现需要多种措施来保证,劳动合同、集体合同和国家法规政策是其中的重要保证之一,而企业规章制度也是重要的保证之一。规章制度不仅可以明确劳资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而且还可以更为具体的明确劳资双方实现权利和义务的措施、途径和方法等。因此,当劳资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以及权利和义务实现的措施、途径和方法通过规章制度加以明确、具体后,就可以大幅度防止纠纷的发生,从而可以维护企业正常的生产和工作秩序。比如,休息休假属于劳动合同的必备条款,但是劳动合同中可能仅仅涉及假期的种类,至于各类假期的请假条件、请假手续、假期期间的待遇等等一般不会在劳动合同中进行详细约定,这就需要企业在规章制度中对休假进行详细规定,否则,会引起很多纠纷。
4、事后支持与提供处理劳动争议证据的作用
由于劳动关系具有对抗性的一面,因此,企业在劳动生产过程中,劳资矛盾是无法避免的,人力资源管理者所能做到的也只是尽量缓和劳资矛盾,无法消除、杜绝劳资矛盾。当劳资矛盾爆发无法通过协调解决时,诉诸法律就是唯一的选择。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和法院审理劳动争议案件时,需要依据国家法规政策、劳动合同、集体合同。由于规章制度也涉及到劳资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裁判机关也会依据企业的规章制度来裁判案件。特别是在国家法规、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对纠纷的有关事项规定不明确、不具体时,规章制度就显得尤为重要。2001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9条规定,“用人单位根据《劳动法》
第四条之规定,通过民主程序制定的规章制度,不违反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及政策规定,并已向劳动者公示的,可以作为人民法院审理劳动争议案件的依据。” 由此可见,《劳动合同法》对于劳动报酬、工作时间、劳动保护等直接关系到劳动者权益的内容作出了强制性规定。同时,又把制定规章制度,并以此对员工进行实际管理的权利留给了企业。比如《劳动合同法》第39条明确规定,劳动者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用人单位可以随时解除劳动合同。什么是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需要企业事先作出规定,即首先用人单位必须要有明确的、合法的规章
制度存在,其次用人单位的规章制中必须对何为严重违反规章制度的行为作出明确的界定。绝大多数企业在面临劳动争议纠纷中解除劳动关系这一难题时,都输在了“规章制度”上。规范的企业则正是在制定规章制度的时候就充分考虑所有的情形,将可能成为争议焦点的内容加以细化,并用书面的形式固定下来,一旦发生争议,这样的规章制度便能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可以说,规章制度的重要性贯穿于企业管理和纠纷解决的全过程。
案例一:某公司以连续旷工12天为由,单方解除了张某的劳动合同关系,并及时办理了退工等相应手续。办理退工手续后,张某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劳动仲裁,要求支付经济补偿金。庭审中,双方各执一词:张某拿出了自己手写的请假条以及部门经理的批准证明,用以证明这期间属于请事假而非旷工;而用人单位则出具了经过张某曾经签收的《员工手册》。该《员工手册》明确规定了各级员工的请假审批程序:“员工一次性请假1天以内的,由部门主管审批;一次性请假3天以内的,由部门经理审批;一次性请假5天以内的,由部门部总审批;一次性请假7天以内的,由公司分管领导审批;一次性请假8天以上的,由总经理批准;否则,视为旷工”。同时,单位还规定了“连续旷工10天以上属于严重违反规章制度,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关系”。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认为:单位的规章制度经过员工签收,是合法有效的;而张某提供的请假条并没有按照单位《员工手册》规定的程序办理,手续不合法,应视为旷工。根据法律的规定,单位在有合法证据证明员工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的情况下是可以单方解除劳动合同关系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据此支持了单位的主张。
案例二:谢某是一家大型中外合资企业一位流水线上的员工,因对年终奖数额问题和单位领导发生争议。由于一时情绪难以控制,该员工将流水线上的关键生产设备拆下并藏匿起来,致整条生产线停工一天,单位无法按时交货,不得不承担延迟交货的违约金10万元。企业当即决定解除与该名员工的劳动合同关系,员工不服,提起了劳动争议仲裁申请,要求恢复劳动关系。仲裁过程中,单位提供了经员工签字认可的《员工手册》,该《员工手册》中的奖惩制度里面明确规定了“破坏生产设备”属于违纪行为,而且也同时明确规定了关于“严重”违反规章制度的标准,即对公司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到3万元及以上者为“严重”。最后,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驳回了谢某的请求。
专家点评:上述两个案例最终都是以企业胜诉告终。企业胜诉的原因在于这两个企业的规章制度比较科学和完善。案例一中企业对员工请假审批手续事先作出了详细的规定,员工张某请假12天没有按照规定的请假手续办理请假事宜,最后被认定为旷工,且该企业的规章制度也明确了连续旷工10天即属于严重违反企业规章制度的行为。案例二中,企业对于违纪行为的“严重”标准作出了界定,谢某破坏生产设备给企业造成的损失超过了企业预先规定的“严重”标准,属于严重违纪的行为。由此可见,企业规章制度不仅仅在管理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同时也是企业在劳动争议中制胜的关键所在。规范的规章制度可以使企业在劳动争议处理中把握主动权,降低败诉的风险。
(二)不完善的规章制度,成为劳动争议的诱因,甚至成为企业在劳动争议案件中败诉的关键
完善的规章制度可以帮助企业实现规范化管理。不完善的规章制度可能是企业适得其反,不但达不到帮助企业规范管理的目的,反而可能会给企业带来麻烦。
案例:小刘2005年7月进入某高科技公司工作,公司发放的《员工手册》规定:员工实行每周六天工作制,工作时间为上午8:30—12:00,下午13:00—17:30。2007年5月合同到期后,小刘离开公司,同时要求公司支付工作两年期间的周六加班工资近6万元,公司认为自己仅仅在《员工手册》上规定了周六工作,事实上公司并非每周六都安排员工工作,且即使安排周六加班,加班工资都已在平时的工资中支付,不同意支付。协商不成,小刘提起劳动仲裁。案件经仲裁、一审,庭审中,小刘提供了公司的《员工手册》作为公司安排自己每周六加班的证据,在公司没有提供有力证据支持自己主张的情况下,法院最终判决支持了小刘加班工资的诉讼请求。
专家点评:该案企业败诉的教训无疑是深刻的。现实中,很多企业的规章制度有类似的情况。如有的企业在规章制度中规定,员工每天的工作时间是10小时,但其实每天工作没有那么久。如果有这样的规定,将来员工拿企业的规章制度去打官司的,公司提不出相反的证据的情况下,败诉肯定是企业的。所以,企业在制定规章制度时,切记要符合规范和完善。
(三)在中长期劳动合同以及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背景下,规章制度将成为解除劳动合同的主要依据
在《劳动法》之下,企业在终结劳动关系方面用得最多的是劳动合同终止制度,因为企业可以选择短期劳动合同,即一年一签劳动合同,甚至是一年签订几次劳动合同。因此,当企业不想在继续使用劳动者时,只需等到劳动合同到期终止即可,不仅十分简便,而且也没有任何风险。但是,《劳动合同法》为解决劳动合同短期化问题,大大放宽了无固定期限合同成立条件。如劳动者在该单位连续工作满十年,用人单位连续与劳动者签订两次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年不与劳动者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都将可能导致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成立。这就意味着,我们国家的劳动合同将走向中长期甚至是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为主,短期合同只是补充。企业一旦与劳动者签订中长期劳动合同或者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那么终止制度将不再好使。如果是中长期合同,企业需要经历漫长的等待才能终止;如果是无固定期限合同就没有到期的概念。企业要想终结劳动关系,只要提前与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而要提前解除劳动合同将受到诸多限制。企业要想在受到诸多限制的情况下行使提前解除权,必须事先完善自身的制度,将法律赋予用人单位事先明确的“严重违纪”、“重大损害”、“不能胜任工作”等界定清楚,一旦劳动者达到企业规章制度事先规定的情形,用人单位便可以依据规章制度来提前解除劳动合同。
综上,制定一套比较完善规章制度,对于企业而言,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可以建立健康而良好管理秩序,同时也因其中所包含员工的行为规范及员工的责权利,对规范企业的管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规章制度对于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规章制度是企业文化的载体,企业文化的内容要通过规章制度来体现,而且也是对企业文化的一种传播和企业形象的一种宣传。
《劳动合同法下的企业规章制度制定与风险防范》简介
《劳动合同法》所秉承的向弱者倾斜的立法精神使企业劳动用工受到诸多严格规制。未来企业劳动用工的模式必须从目前的消极、被动的管理转变到积极、主动的管理。积极、主动的管理的关键一环就是要建立一套适合企业自身需要的规章制度。企业劳动用工管理的重心应放在自身规章制度的制定和完善上。企业规章制度与劳动合同、集体合同、法规政策共同构成了劳动用工管理的主要依据,所不同的是,企业
规章制度可以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体现企业的意志,使企业在劳动用工管理中占据主动地位。如果企业没有规章制度或者规章制度不完善,必定会在劳动用工管理中四处碰壁,也必定会劳动争议仲裁、诉讼中“栽跟头”。为帮助企业建立和完善劳动人事规章制度,作者将平时讲课的内容进行整理,并吸收了在讲课过程中企业普遍关心和困惑的问题,结合自己为知名企业起草、审核、修订规章制度之经验,倾心推出了这本《企业规章制度制定技巧与风险防范》。本书的内容有六部分构成:
第一章是“为什么要制定规章制度”,主要阐述《劳动合同法》时代企业规章制度的重要性;第二章是“什么是规章制度”,主要介绍规章制度的含义、特点、地位、效力等;第三章是“如何制定合法有效的规章制度”,主要介绍规章制度制定法律要求、技术要求及应注意的问题;第四章是“如何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主要阐述规章制度框架结构、制作要点及实例参考;第五章是“如何制定适时的规章制度”,主要介绍规章制度审查和修订;第六章是“如何运用规章制度”,主要介绍规章制度的执行与违纪员工的处罚。全书既有法律条文的解读,也有案例分析,另外附有大量的劳动人事规章制度实用范本,以期达到“授人以鱼”的同时又“授之以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