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少年派的奇幻职场
少年派的奇幻职场
由李安执导的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在国内上映以来,引发了观众的各类解读,关于信仰,关于生存,关于人性,等等。无论是关于什么,其实最后都可以归于人性。
这不是笔者投机取巧,只是人们对于电影的解读,往往离不开“人性”,甚至于一切与人有关的电影从人性角度来解读都无可厚非,毕竟,人制造或生产某种产品,往往会赋予该产品以意义,这种意义是人所独有的,是人引以为豪的主观化的东西。人化自然,就是这个道理。因此,有关《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解读,无论从哪方面来入手,都是一种再创造,是拥有不同生活经验或阅历的人,对于电影本身所做的一种个性化的诠释。在解读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看法尽管不同,但大都遵循并认同一个原则,那就是自然法则。简单来说,就是适者生存。正如少年派与老虎帕克在经历了227天的海上漂流后,最终生存下来一样。
当少年派和帕克到达生存之岛后,少年派倒在了沙滩上,而老虎帕克并没有如派所想会守候在自己身边,延续之前所谓的“温暖”,而是毅然决然地走向森林深处。即使少年派在注视帕克离去的瞬间,多么沮丧,多么伤感,他也无法否认一个事实:他终究是人,而帕克终究只是一只老虎,只是艰难生存的他,或与老虎无异,并把自己想像成一只老虎。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少年派在成功脱离险境、步入社会之后,又是一个什么样子。这段海上漂流的经历,是否会影响到他以后的人生,又是如何影响的。这种设想,虽然显得有点荒诞,且不着调,但这种另类解读却颇有裨益。
因为少年派和我们一样,终究逃不过生活,如果他也为了房子,为了车子,为了票子而奋斗,那么在“险象环生”的职场中,他就必须想方设法地生存下来。如何生存?这个问题,少年派可能在救生艇上,面对鬣狗、猩猩、斑马,还有孟加拉虎时,甚至在眼睁睁地看见厨子杀死妈妈时,已经在问自己这个问题了。但这适用于职场生存吗?这恐怕是困惑他的地方。
严格来说,把少年派置于这样一个场景之中,与其在海上面临的生存现实大相径庭,但职场与海洋是相通的,他也许不太懂职场黄金法则20条,也没看过“比薪水更重的职场法则”等诸如此类的“职场宝典”,但有一点,他体会得比混迹于职场数十年的“老油条”更真切,也更深刻,那就是“要生存”。
要生存,就必须将自己野性的一面释放出来,因为怜悯在职场中是弱者的表现。当然,这种价值观,有点偏激,但一定程度上却也说明了“职场如战场”这一事实。我们绕不开这一点,因为即使社会化程度很高的人,身上也带有一些动物性的东西。
当然,如果少年派以这种态度来求生于职场,也就只能勉强生存下来。但终究是生存下来了,这是下限,如果没有这种态度,那谈何生存,更谈何发展。因此,“要生存”这种欲望或目标以及由其衍生的实现手段,在职场中是必不可少的,它决定着那些类少年派们或涉世未深的职场新人,能否求得生存。
勉强生存下来,并不意味着以后的职场之路就一帆风顺。若要叱咤职场,不得不融入所谓的“人际圈子”。职场,可以说是高度社会化的社交场所。227天未与人打交道的少年派,在野性暂时占据了他的身心时,简直就是一个小野兽。在那种恶性的环境中,野兽状态的少年派,是能够生存下去的,但当其到达生存之岛时,人性的东西重又占据高点。
于是,我们就不难理解那种沮丧和失落了,这又似乎成了他的软胁。也许《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结局,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悬念,因为我们不知道这种常人无法想像的经历所造就的少年派,在重回人类社会时,应该是个什么样子。
如果像前面所提到的那样,单强调“要生存”,显然是角色没有转换过来的缘故。没有转换过来角色的少年派,是为社会所不容的。因此,找到自己的社会角色,是少年派职场生存的第二步。确定角色,建立圈子,并自如地应对来自周围环境的各种信息和干扰,是少年派职场发展所必备的能力。这取决于他的社会化程度,也是其角色转换成功的标志。
关于少年派的推理,似乎该告一段落了。如果少年派成功从本能的“要生存”进阶为有意识的“社交达人”,那他未来的职场之路肯定是越走越宽。至于宽到什么程度,我们没必要去推理,那样做只会令自己陷入俗套和被动。
在笔者看来,“角色如何转换”,正是李安导演赋予电影的某种意义,因为它要求我们思考一个谁也无法逃避的问题:人们如何去处理生活中各种角色之间的转换。职场亦如此。因为领导、下属、同事、合作伙伴等诸多角色之间的转换,可能也是你的难题。
第二篇:《少年派》的奇幻寓言
《少年派》的奇幻寓言
米兰·昆德拉曾在《小说的艺术》中提及,小说考察的不是现实,而是存在,它展现人类的可能领域。十五年后杨·马特尔发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在新奇诡谲和现实残忍之间,用虚实相生的两个故事,诠释了小说的魅力。难怪小说在获得英国最高文学奖“布克奖”后有评论会说,“《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也许并不会让你相信上帝,但它会让你相信文学。”十年后,曾完美改编《理智与情感》、《断背山》和《色戒》等文学名著的东方电影导演李安,如法炮制,将“小说的艺术”影像化,让观众在大银幕前领略了一场波澜壮阔的视听奇观,也感受到一个暗藏玄机的人生寓言。
■小说的艺术
《少年派》讲述成长于动物园的印度少年派·帕帖尔,举家乘船移民,却不幸遭遇海难,父母与兄长同船葬身海底,他与斑马、猩猩、鬣狗和孟加拉虎(理查德·帕克)同处一搜救生艇。在太平洋漂流的227天里,从警惕、试探到驯服、相伴,派与帕克共同演绎出一段险象环生的奇幻经历,然而漂到墨西哥海岸登陆后,帕克不告而别,消失于丛林,留下派独自将这段故事讲述给旁人。就当所有人惊叹于派的奇妙漂流经历时,影片最后五分钟却讲述了一个与之前故事完全不同的版本。在这个版本里,四种动物各有所指,动物的食物链与人物的猎杀链一一对应,整个故事被惊人的逆转了。
坦率地讲,如果没有第二个故事,影片结束于派的侥幸生还,那么《少年派》充其量是一部少年励志版的《老人与海》,或是一部海上真人版的《卡尔文和霍布斯》。《少年派》不像传统的故事中,存在一条清晰而合理的线索,独霸观众的视野,使观众无法旁顾,而是构筑出互相映射、互相阐述的两条线索,像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一面是幻境,是与虎相伴的“鲁滨逊漂流记”,它长时间霸占观众的视野,命中我们“眼见为实”的要门;一面是现实,是自相残杀的“生存大逃亡”,它出自蹩脚的口头陈述,被盖上了“口说无凭”的标记。
通常而言,我们会将“眼见为实的”理解为真实存在的,而“口头阐述的”则多少有杜撰的成份。影片正是借助了这点,在“眼见为实”中平添了许多奇幻的元素(如食人岛的种种经历),也在“口头阐述”中逻辑严整的交代人物行动的动机和结果。正是这种虚实倒置,诱导观众生理上的错位,我们知道只存在一个事实,但不知道到底哪一面才是真实发生的。影片的结尾,两位日本海难调查员的报告这样说:“在沉船史上,他的故事前所未有,很少有乘船遇难者能在海上生存那么久,更不用说是在一只孟加拉虎的陪伴之下。”似乎他们相信了第一个故事,但字里行间中,又对第二个故事表示同样的认同。关于事实,其实只存在于发生的那一瞬间,当派再次讲述出来时,都已不是事实,而是真相。他从不同角度所叙述的故事都可以被理解为真相,都是硬币的一面,每个人仰天一掷,得到自己的那面,这是“罗生门”,也是小说的艺术。
■无理数π
《少年派》的原著小说中,派(π)为自己取名后,曾如此感慨,“在这个像一间盖着波纹铁屋顶的棚屋的希腊字母里,在这个科学家试图用来理解宇宙的难以表述的无理数里,我找到了避难所。”π作为小说主人公的名字,自然被赋予了特殊的使命。
π作为圆周率,小数点后无限延伸,不遵循任何规律;作为无理数,它引起了“第一次数学危机”;从诞生之初起,就站在有着理性和秩序外表的有理数的对立面。而少年派,自小就接受了母亲的神话式启蒙,他更愿意从宗教、仪式等东方神秘主义获得灵感和直觉,也相信生命就像无理数,永远除不尽,永远都没有机会完美解析。影片前段中有一幕特别生动,父亲在餐桌上问他,“你信教有什么用,印度正朝着现代和进步的国家过渡,历史不可阻挡,如果你拒绝技术和理性,那你只好回到恐龙时代了!”母亲立刻帮派辩白说,“虽然理性可以帮我们认识外在世界,却无法穷尽我们的内在”,而此时的派,望向远方出神,冷不丁冒了一句,“我打算明天接受洗礼”,遵从内心冲动,反抗理性教化,这是少年派的本性使然。
然而,理性对少年派的教化作用是潜移默化的。影片中,派为自己起名为π,便是给代表理性的科学宣誓,永远效忠;他接受洗礼的那一天起,宗教便无偿赠予他自律和自我约束的美德,让他束手束脚。而父亲的“新派”实用主义,又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他。影片中,父亲为了告诫派,将羊置于虎口,让他目睹这一惨状的发生,这是派少年时期心理阴影的根源所在。
应该说,少年派的身体内自始至终都有一种难以被教化的原始冲动。处于人类社会当中,这种原始冲动容易被理性所压抑,不易冲出重围,像被困在牢笼中的孟加拉虎。然而,一旦进入原始的、毫无秩序和规律而言的自然世界,这种原始冲动便破笼而出。影片中,为什么缺席的老虎(帕克)在猩猩(母亲)被杀之后一越而出,便是派身上的原始冲动死灰复燃的结果。李安曾不止一次的提醒观众,帕克就是派的镜像,因此当生死一线时,对生的欲望和对死的恐惧激发了派身上的原始动力,那种强大、坚韧和绝对性的力量,正是每个人心中的π。
■面对我们的“恶”
历史上名叫“理查德·帕克”的人至少有三人死于海难,其中两个是被救生艇上的其他生还者吃掉的。作者为老虎冠以理查德·帕克的名,看似无心插柳,实则暗指少年派的逃生可能包裹着一个血腥残忍的“人吃人”故事,但他却将海难逃生用一场奇幻历险的形式呈现,选择性遗忘了那些难以启齿和面对的“恶”。李安在影片中不断强调,人生就是不断地放下和告别,以及采用怎样的方式面对我们的过去,和我们的“恶”。试想想,若不是编造出这么一只孟加拉虎来,年少的派如何在长达227天的漂流中去面对母亲的惨死和吃人肉求生的事实呢?
说到这里,我不禁回头再去看那段驯虎的文字:“有时我因为理查德·帕克的存在而感到高兴,甚至不愿让他死去。如果他死了,那么我就会独自在绝望中生存,而绝望是比老虎更可怕的敌人;如果我还有生还希望,那么要感谢理查德·帕克,是他让我没有时间多想我的家人和我的悲惨境遇,是他强迫我继续苟活着。我要感谢他,没有他,我今天也不会活着给你讲我的故事。”
第三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电影原声带28首完整曲目清单: 01.Pi's Lullaby
02.Piscine Molitor patel
03.Pondicherry
04.Meeting krishna
05.Christ in the Mountains
06.Thank you Vishnu for Introducing me to Christ 07.Richard Parker
08.Appa's Lesson
09.Anandi
10.Leaving India
11.The Deepest Spot on Earth
12.Tsimtsum
13.Death of the Zebra
14.First Night, First Day
15.Set Your House in Order
16.Skinny Vegetarian Boy
17.Pi and Richard Parker
18.The Whale
19.Flying Fish
20.Tiger Training
21.Orphans
22.Tiger Vision
23.God Storm
24.I'm Ready now
25.The Island
26.Back to the World
27.The Second Story
28.Which Story do you Prefer?2
第四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看南印度小城“本地治里”
李安导演的3D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以下简称《少年派》)在全球热映,取得高票房的同时,更斩获今年奥斯卡11项提名,使得影片的取景地之
一、派的故乡——南印度小城“本地治里”成为人们的热议主题。记者近日走访了这座“最不印度”的城市。
在影片中被翻译为“朋迪榭里”的这座小城的确是一个独特的地方,它既保留了法式风情,又散发出印度古老而神秘的色彩。
从泰米尔纳德邦的首府金奈乘车出发,沿途是被刷成五颜六色的印式平房。印度人喜欢艳丽颜色,并体现在建筑和服饰中。向东南方向行驶100多公里,就来到位于孟加拉湾的海滨小城“本地治里”。整洁宽阔的海滨大道,齐平排列的阔叶热带树木,一望无际的海滩,还有道路一旁的花园洋房,这一切都让人感觉仿佛置身欧洲。
这里在16世纪被葡萄牙占领,1673年法国人开始了长达近300年的殖民统治。法国人在这里修建了一条纵贯南北的人工河,河东是被称为“法国区”的殖民时期老城区,至今仍保留了不少法式建筑,有为纪念在一战中阵亡法国士兵的“战争纪念碑”、天主教教堂、标有法文名称的法式餐馆等。河西则是被称为“印度区”的新城区,脏乱一如其他印度城镇。
走在“法国区”,你会有一种置身法国小镇的错觉——干净整洁的街道,整齐划一的小洋楼坐落在街道两旁,花园中的绿植和花卉悄悄探出栅栏向外张望。法国殖民时期修建的市政大楼、图书馆、教会医院和教会学校隐匿其中。甚至这里的印度警察也保留了戴法国警察独有的红色高帽的传统。李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法属印度(法国区)无与伦比,摄像机随地一摆就拍摄,画面自然而美丽。
正是这种法式风情拉近了“本地治里”与欧洲人,特别是法国人的距离。漫步在“法国区”,你随处可见身材高大、金发碧眼的欧洲人,他们在这里畅饮啤酒,品尝法式菜肴,享受阳光和海滩。此外,还有大量旅居于此的法国人经营着法式餐厅、咖啡馆和供背包客住宿的客栈。同时,这里因特有的文化成为精神家园。与圣雄甘地、圣诗泰戈尔并称三圣的圣哲斯里·奥罗宾多晚年居住在这里,潜心研究哲学、宗教和瑜伽之间的关系,创立了“精神进化论”。这位著名的思想家在城中创立的静修所成为瑜伽爱好者心中的圣地。
在静修所前,经过长时间排队,记者按照印度当地习俗脱鞋步入庭院,看见许多来访者在奥罗宾多的墓前驻足祈祷,在铺满鲜花的石棺前打坐冥想,还有一些人虔诚地双膝跪地,轻轻抚摸、亲吻石棺。
除了奥罗宾多,还有一位传奇的法国女子更是创下壮举。1968年,米拉·阿尔法萨为实践奥罗宾多的思想,在距离“本地治里”12公里的地方设计并建造了一座名叫“黎明新村”的乌托邦式村落,践行共同劳动、各取所需的原则,不同国籍的人一起参加劳作,过起超越种族、政治和宗教的自给自足式生活。
记者在“黎明新村”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参观了“村民”的房屋、幼儿园、体育馆、画廊等,这些都是他们一砖一瓦盖起来的。工作人员介绍说,目前有来自40多个国家的2000多名村民居住于此,他们日升而作,日落而息。他们有人饲养牛羊、耕田种地,有人在村办工厂从事生产,还有人从事网络维护工作。记者在村里的游客中心商店看到他们自制的商品,物美价廉,很受青睐。
《少年派》在“本地治里”市内和近郊共18个地点取景,例如城中老火车站附近的百年植物园,就是派的父亲经营的动物园拍摄地;城郊10余公里处的千年维瑞安努尔神庙,就是黑夜里派的母亲站在成千上万只河灯前祈祷的地方。
《少年派》令外界开始关注鲜为人知的南印度,特别是“本地治里”。记者在当地遇到两位中国大学生“派迷”,她们利用假期来印度旅游。她们说来旅游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少年派》这部电影。唯美的电影场景,每个人都想亲身经历一下。《印度教徒报》感叹,印度政府十年间所做的旅游宣传还不如李安电影一个月热映带来的效果好。
漫步徜徉在“本地治里”的海滨大道,徐徐海风从海湾吹来。然而,一旦离开老城区,完全不同的风景立刻提醒你,没错,你从来就没离开印度,这就是“本地治里”,一个具有法国风情又从不离开印度神秘宗教和文化的小城。
第五篇:少年派奇幻漂流观后感
少年派奇幻漂流观后感
看完《少年派奇幻漂流》(Lifeofpi),我的内心犹如风暴之下的波涛汹涌的太平洋,久久不能平静。相信很多人同我一样,看完电影,不是简单的结束,而是另一个开始——开始在思考,主人公讲述的两个故事究竟哪一个是真的?导演的用意何在?是科学、理性胜利了,还是信仰的力量战胜邪恶了?那只老虎难道就是pi的象徵吗?它是pi内心的另一个自己……
一个伟大的导演,不仅仅能为观众呈现出充满视觉冲击和想像力的画面与音效,在此之外更重要的是能让人在观影之後触动了灵魂,引起了深刻而持久的思考,甚至是心灵的挣扎。
思绪万端,百味杂陈,我既兴奋又无奈,兴奋於我想到了很多有意思的观点,无奈於难以抓住所有的稍纵即逝的灵感、驾驭着生动而深刻的语言。既然无法面面俱到,那我就先只谈一个最令我对自己感到惊讶的想法。
我在笔记本上画了一个圆圈,试图说明我的思考。
圆圈就这麽大,半径就这麽长。圆圈和半径可以丈量,但是π呢?
半径r,看得见摸得着,是事实,是理性,是科学,是物质,是可知的世界。
圆周率π,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是不可知的,是永远写不完的小数点後无数位,是无穷,是永恒,是无理数,是不确定的确定,是自然,是规律,是无规律的规律,是灵魂,是信仰,是神秘的看似不存在的存在,是主宰,是神。而它的存在决定着πr=圆的面积,2πr=圆的周长。
圆(round),圈(circle),轮回,命运(fate),人生(life),是以r为半径的圆,是一种形状,是一种经历,是有张力的,是弯曲的,是从起点走到起点的一道轨迹。我们看得见圆圈,我们看到一个个大小不一的圆圈,我们看到一个个独特的人生。我们也量得出半径的长度,我们看得出圆圈的大小,但我们永远看不到π的踪影。但是,π就不存在吗?π确确实实存在啊,它是3.14159……然而,数位化的π不是π本身,π是无法用数字完整表现出来的。难道不觉得很神奇吗?
同样的,神存在吗?我想,这是几乎每个人都会问的问题,不论你有无信仰。人,终其一生,都在不断询问三个问题:我是谁?我从何而来?我去往何方?当然,我们想知道的不仅仅是这三个问题的答案,还有更多的问题等待着我们去解答。神,存在吗?神不就隐匿在现象之中吗?大自然何其雄伟!那无穷尽的变化着的大千世界,那翻江倒海的巨大威力,一切的一切都是从何而来的?是规律,是存在於每个角落的规律?这就是神吧?我们赞美祂,因为我们太渺小,祂太伟大,创造了一切,又可以毁灭一切。同时,我们也痛恨祂,因为我们太无力,我们永远无法逃脱命运的诅咒,我们要经历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这所谓人生七苦,谁也无可避免,生命太过短暂,而我们有太多遗憾。就如同pi所说的,他还没来得及说声谢谢,他所拥有的一切就已恍然离开他的世界了。
我们每个人都如同一个圆圈,用佛教的术语来讲,就是生命的轮回。我们也可以理解为,生命就是一个圈套,我们身在其中,无法逃脱。
我们在世界上游荡,用所见所闻所感填补着生命的空白,使其更加丰富更加完满。我们经历沉浮起落,我们曾哭过也曾笑过,生命难免痛苦折磨,难免悲欢离合,难免失望甚至是绝望,同时也会有希望。可怕的是,濒临绝望时希望落空之後的绝望,整个人犹如掉进了黑洞,无法挣脱。
这就是人生,就是lifeof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