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区域性、行业性职工代表大会质量评估制度
区域性、行业性职工代表大会质量评估制度
(参考样本)
职工代表大会是企业实行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是职工行使民主管理权利的机构,是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制度之一。为坚持和发展公司职工代表大会(以下简称职代会)制度,加强职工代表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促进职代会各项职权的落实,根据上海市总工会《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职代会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和《上海市职工(代表)大会工作规范》的要求,结合本地区、行业民主管理工作实际,建立职代会质量评估制度。
一、质量评估工作的原则
1、实事求是的原则。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以及职代会规范要求,实事求是地进行评估。
2、注重实效的原则。建立职代会工作质量评估制度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职代会运行质量。要把着力点用于评估后采取的改进和提高措施上,用于促进职代会民主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上。
3、职工公认的原则。职代会工作质量评价主体是职工代表和职工群众,质量评估要走群众路线,广泛听取职工意见,把职工群众的评估意见作为分析问题、改进工作的重要依据。
4、持续改进的原则。职代会工作质量评估制度的评估内容、评价标准、实施办法要根据新的情况、新的要求不断完善,体现职代会本身的与时俱进、持续发展。
二、质量评估的重点内容
1、评估职代会职权的落实。重点评估职代会对区域性、行业性集体合同、工资集体协议、女职工特殊权益保障专项集体协议等的审议通过权,及落实职工代表其他的知情权和参与权等。
2、评估职代会制度的运作。重点评估职代会的各项制度是否健全,程序是否规范,落实是否到位,职工代表是否满意。13、评估职代会决议、决定的执行情况。重点评估经职代会按不同权限审议的方案或职代会形成的决议、决定付诸实施的情况。
4、评估职代会闭会期间工作落实。重点评估与职代会相适应的、健全的职工代表巡视、提案制度,平等协商议题征集。
三、质量评估工作程序
1、质量评估一般每年开展一次,对当年职代会审议表决的某事项的民主程序、运作规范、落实情况等进行质量考评。
2、质量评估采用自评与接受上级检查考评相结合的方法。本级职代会的自评由公司组织实施,上级的考评按上级的要求开展。
3、要进行分类汇总,并提出改进的意见和措施。
4、质量评估结果和整改情况在下一次职代会上向代表报告,得到职代会的确认。
四、质量评估方式
1、组织职工代表填写《职代会质量评估表》;
2、召开职工代表座谈或个别访谈;
3、统计汇总质量评估结果。
五、质量评估工作的组织
1、建立职代会质量评估工作小组,成员由区域、行业工会、企业方代表等组成,工会负责牵头职代会质量评估工作。
2、对质量评估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加大研究和探索力度,使职代会制度更好地为促进地区劳动关系和谐,推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以上制度由区域性、行业性职代会通过后实施,具体条款由区域性、行业性工会负责解释。
区域性、行业性工会委员会
二○○八 年×月×日
区域性、行业性职工代表大会质量评估表
请按照职代会的实际情况在下列问题的选择项空格内打“√”。
1、职代会文件是否按规定以书面形式提前十天下发: □是□不是
2、职代会筹备组织质量: □好□较好□一般□差
3、职工代表的会议出席率: □高□较高□一般
4、对领导所作的工作报告是否满意:□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
5、《集体合同》、《工资集体协议》、《女职工权益维护专项集体合同》履行情况:□好□一般□不好
6、《集体合同》、《工资集体协议》、《女职工权益维护专项集体合同》是否都经职代会审议通过:□是 □部分是 □不是
7、职代会重大决策是否采用无记名投票方式进行表决; □是□不是
8、职工代表的推选、培训、述职、变更:
□好□较好□一般□差
9、职工(代表)发言的质量:□好□较好□一般□差
10、职工(代表)提案的质量:□好□较好□一般□差
11、执行职代会各项制度的情况:□好□较好□一般□差
12、职代会会务工作质量;□好□较好□一般□差
区域性、行业性工会委员会
二○○八 年×月×日
第二篇:区域性、行业性集体合同工作总结
区域性、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
工 作 总 结
今年来,为贯彻落实全总深入推进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现场经验座谈会议精神,按照省总的统一部署,我们把区域性工资集体协商工作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重拳出击,聚合资源,全力推进。目前,全市签定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合同21份,今年新增6份,覆盖企业187家,职工1216人;签定区域性工资集体协商合同22份,今年新增7份,覆盖企业265家,职工2253人。
一、党政重视,强化领导,为开展区域性行业性工资协商提供组织保障。
一是党政重视。市委市政府的主要领导专门听取了区域性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工作汇报,市政府办下发了《关于推行区域性、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的通知》,《通知》对区域性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程序、协商主体、监督检查以及各相关职能部门的职责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明确了指导工作的职责、工作程序等内容,为开展区域性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工作提供了组织保证。
二是加强领导。市总工会成立了推进区域性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的工作专班,市总主要负责人任组长,分管负责人任副组长,有关部门及镇(办、场、园)工会主席为成员,并列专项经费。用于工作推进和工作奖励。
三是强化考核。市总工会根据实际情况,分解目标任务,并将任务完成情况纳入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实行一票否决,年初将工资集体协商单位名称、家数细分到每个乡镇,实行季度考评、年底考核。确保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的稳步推进。
二、宣传发动,典型示范,为工资协商打好基础。
(一)加大宣传,营造氛围
一是我们结合维权月、“送清凉”、“三万”等活动,下发《职工维权手册》和《开展工资集体协商意见书》,充分利用报刊、电视台专栏等媒体,宣传《劳动法》、《工会法》等劳动法律法规和开展区域性行业性工资协商工作的内容、程序,大造声势,从而提高企业经营者和广大职工对开展区域性行业性工资协商工作的认知度。同时,还通过开展“安康杯”职工劳动法律法规知识竞赛、有奖问答、法律咨询活动,增强广大职工法律意识和自我维权意识,有效调动了职工参与工资协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与区域性行业性协会配合加强对企业主的宣传,使业主充认认识到《集体合同规定》是国家的基本法规,推行工资集体协商,有利于化解劳资冲突,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是培训队伍,提高质量。市总工会与市人社局、市工商业联合会联合建立了区域性行业工资集体协商指导机构,采取自学、参加省总学习、以会代训、办培训班等多种形式,不断提高协商指导员的应知应会能力,迄今建立起了近100人的协商指导团,使广大工会工作者充分了解和掌握工资集体协商的内容、程序、操作方法以及相关政策,在工作实践中学会“游泳”,不断提高工作技巧。
三是培植典型、示范引路。我们把培植典型作为提升区域性行业性工资协商规范化水平的过程,我们抓住彭场镇无纺布行业工会、干河街道办事处何湾社区工会为典型,通过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积极推进区域性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的开展。我们率先在彭场镇无纺布行业开展工资集体协商,通过召开区域性行业行职代表大会和企业老板座谈会,使双方坐在一起,针对工资标准、劳动定额、休息休假、工资增长幅度进行协商,经过协商,职工的工资和福利大幅提高,人均工资由去年的950上升到1200元。此外召开无纺布行业工资集体签约观摩推进会,号召其他工会借鉴学习。
三、多措并举,灵活操作,努力扩大工资集体协商覆盖面。
(一)民主推选,确定主体。通过商会理事会、联合工会职工代表大会的民主推荐、讨论通过,依法产生了区域性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代表。目前,无纺布行业工会和龙华山街道办事处何湾社区工会资方、职方工资协商代表分别有27、18名,人数对等。为维护企业和广大职工的合法权益,资方的代表中有企业的法人、高管、董事会成员,职方的代表中有企业工会主席、一线的技术工人、威信较高的老职工、优秀外来务工人员,人选上涵括了来自管理、人力资源、财务、车间等各工作线上的代表,充分体现了代表性和先进性。切实保证了协商的过程能够成为企职双方沟通交流的过程,协商的结果能够代表企、职工双方共同的利益。
(二)制定标准,破解难题。一是以制定行业劳动定额标准为切入点,破解行业工资定额制定难的问题。如我们把无纺布行业各个工种分为5大工种、10道工序。其次是制定工时定额。全镇实行统一工价,并由协会和工会在企业组织技熟练程度好、中、一般的职工代表试做,按每月时不低于8元的工价定出口定额,确保职工月均工资不低于1500元。其他企业按此标准参照执行。我们先后在裕民和飞翔进行试点。飞翔公司实施的“七步走”模式被镇工会广泛推广。裕民公司执行的职代会通过的保底工资加效益工资的工资分配方案更是受到睛睐。今年年初,在对2010年整体工资水平、产量水平进行分析评估后,职代会讨论通过了超产奖方案。一般职工都能享受该项奖励。一线职工如超过当年生产线平均工资,再奖其超部分的30%。员工工资整体增长10%以上。工资集体协商前,职工工资总额占公司销售收入的4.1%,今年提高到了7.6%,人均月工资由原来的685元增长到1680元。二是以确定区域性工资标准为着重点,破解区域性工资标准难制定的问题。制定区域性“三条线”工资标准范本,既有高于本地最底工资标准的最低保障线,也有高于劳动力市场指导价位中档水平的岗位工资标准线,还有工资增长线。同时针对区域内中小企业、三产网点行业类别不同,分别制定出不同的工资集体协商合同文本,使每个类别的工资“三条线”标准更加细化、量化。
三是以建立乡镇工资指导为突破点,破解区域性行业性工资难协商的问题。市总工会召开专题会议,成立由各镇办场园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为团长、各相关部门司法、工商、地税、财政、国税、劳动就业保障等部门相关人员组成的工资集体协商指导团,内外选聘36名工资协商指导员,进行培训,合格合颁发证书,并同步建立工资指导员日志制度。工资指导员队伍的建立,比较好地解决了企业工会负责人受雇于老板“不敢谈”的顾虑,使协商的内容、过程和结果更具合理性。
(三)因企制宜,分类推进。我们在开展区域性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中,要求全市企业根据按劳分配、同工同酬的原则,结合企业各自的特点,确定企业内部分配制度、工资标准和工资分配形式,根据企业不同规模、不同经营状况,立足实际,开展“差别化协商”:生产经营正常和效益较好的企业,重点解决建立工资增长和调整机制,使广大职工共享企业改革发展的成果。生产经营比较困难的企业,重点就工资支付办法、职工生活费等进行协商,重在建立工资支付保障机制。在中小非公企业着重规范企业工资支付行为,确保职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对实行岗位工资制的企业,把确定和调整岗位工资标准作为协商重点;实行计件工资制的企业,通过协商合理确定工人的劳动定额和计件单价。针对塑料行业企业数量多、企业有一定规模、生产设备相差不多的特点,我们主要是以制定劳动定额为协商重点。
(四)创新载体,“代行要约”。
针对部分区域行业工会不及时发出要约、一些企业经营者不愿意主动开展工资协商的问题,我们组织开展了上级工会“代行要约”活动。在三万、“送清凉”活动期间,市总工会向各镇办场园工会下达工资集体协商任务,指导他们建立规范的要约并限定发出要约截止日期。为提高工资效率,镇办场园工会直接向区域行业企业代表组织下发《工资集体协商要约书》。在发出要约的同时,市总工会、镇办场园工会及时跟进,指导区域行业工会与企业代表组织商定协商日期,督促区域行业工会与区域行业协会组织召开协商会议,推进协商工作按期及时开展,加快了行业性工资协商工作的推进步伐。
四、加强监督,讲求实效,确保工资协商合同的履行。一是建立协调会议制度。每半年召开一次市劳动关系三方会议,专题研究解决区域性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推进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通报各行业企业工资集体协议的履行情况,对未履约的企业由劳动部门下发整改意见。二是完善职代会监督制度。我们指导各区域行业工会建立了区域行业职代会审议制度和报告制度,审议和监督工资集体协议的签订和落实。三是建立检查制度。我们与市人社局、工商业联合会等部门定期对企业工资集体协议履行情况进行联合检查,并设立了监督举报电话,随时受理职工的投诉和举报。
全市开展区域性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促进了职工工资增长,劳资关系得到改善。无纺布行业自实施行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以来,工人工资逐年提高,到2011年,当地职工工资提高到每月1800元左右(8小时工作制),因自愿加班赶工,职工的实际月收入普遍在2200元左右。职工辛苦的付出有了较丰厚的回报,劳资关系和谐了。
二是促进了企业发展。通过建立区域性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有效维护了职工获得合理劳动报酬的权利。工资提高后,职工的劳动积极性、创造性明显提高,积极围绕企业发展献计献策,增产节约,工作效率和产品质量都有很大提高,促进了企业发展。
虽然我市区域性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
(一)主体双方不平等。职工代表与经营者协商应是平等的两个主体,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存在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工会主席作为职工方的首席代表,不可避免地要受制于企业,与经营方对等的局面还未形成。
(二)工资集体协商信息不对称。企业和职工在参与工资集体协商行为中,信息掌握、获取途径等方面不均等,企业占有和获取信息严重超过职工一方。
(三)认识不到位。不少企业行政认为,企业工资管理是企业单方面行为,应由企业董事会或经理层讨论决定,并授权企业管理部门操作执行即行,没必要与职工协商。同样,职工对工资集体协商的自觉意识也比较薄弱,企业单方面确定工资分配的现象才比较普遍。
下一步,为做好以后的协商工作,要抓好以下几个重点。
1、进一步提高认识,从全局的高度出发,充分认识推进区域性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工作是促进行业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举措。劳动关系三方要切实履行各自职责,采取更加切实有效的措施,完成全年的工作目标。
2、加强制度建设,促进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工作规范有序运行。坚持做到“五个”规范。即:规范要约承诺程序;规范集体协商程序;规范审议通过程序;规范审查公布程序;规范监督检查程序。
3、严格监督检查,及时调处争议。协商是基础,履约是关键,监督是保证。我们将依托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加大对有关工资分配法律法规贯彻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力度,保证相关规定得到有效落实。
第三篇:解读行业性、区域性集体合同
解讀行業性、區域性集體合同
第五十三條 在縣級以下區域內,建築業、採礦業、餐飲服務業等行業可以由工會與企業方面代表訂立行業性,或者訂立區域性集體合同。
【解讀】本條是關於建築業、採礦業、餐飲服務業等行業訂立行業性集體合同的規定。
隨著集體合同制度的實施,各級工會積極開展各種形式的實踐,近年來行業性集體合同、區域性集體合同得到了相當大的發展。例如上海市總工會與上海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上海市企業聯合會共同聯手,積極推動本市區域性集體合同、行業性集體合同工作。據統計,截止2006年底上海市共簽訂了4923份區域性集體合同,覆蓋企業63559個、職工858820人;簽訂了325份行業性集體合同,覆蓋企業3979個、職工412607人。可以說,推行行業性集體合同、區域性集體合同有了比較成熟的經驗,有利於跳出單個企業的局限,促進某行業、某區域的勞動者和用人單位平等協商,從而能夠保護更大範圍的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如果法律明確行業性集體合同、區域性集體合同法律地位,一方面將更加有利於推動行業性集體合同、區域性集體合同的發展,另一方面也能夠對行業性集體合同、區域性集體合同的發展起到規範作用。因此,法在該條對行業性集體合同、區域性集體合同作出了規定。
一、行業性集體合同
行業性集體合同主要是指在一定行業內,由行業性工會聯合會與相應行業內各企業,就、工作時間、休息休假、勞動安全衛生、保險福利等事項進行平等協商,所簽訂的集體合同。例如2006年3月27日,山東省機械電子工會與省機械工業辦公室的首席代表分別在《山東省機械行業集體合同》,由此,全國第一份行業集體合同在濟南誕生。該合同內容涉及職工工資、工作時間 1
和休假、保險福利、等多個方面。全省3000餘家企業、科研院所和300多萬企業職工,包括農民工、協議工都適用該集體合同。該合同有許多“閃光點”:如明確規定職工最低工資在當地最低工資基礎上浮20%——50%;工資要與企業效益同步增長,工資增幅不得低於利潤增幅三個百分點;企業應以貨幣形式按月足額支付工資;職工在企業連續工作滿8年,職工提出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企業應與其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
可見,行業性集體合同一般具有以下優勢:(1)同一領域的各企業具有行業共同性,在利潤和職工工資水準、職業危害狀況、勞動者素質等方面往往比較接近,可以就某一方面制定具體的、有針對性的共同標準,從而容易達成行業性集體合同。(2)行業性集體合同能夠更廣泛地保護整個行業內的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同時在和諧穩定的基礎上,行業整體素質也得到提升。(3)協商訂立行業性集體合同能夠減少勞資談判的社會成本,因此行業性集體合同有逐漸向越來越廣大區域擴展的趨勢。
本條規定裏提到的,建築業、採礦業、餐飲服務業等,行業特點都比較顯著,決定了這些行業容易訂立切實可行的行業性集體合同。例如建築業、採礦業大量使用農民工,拖欠農民工工資或者造成人身危害的問題比較突出,就此工會出面簽訂行業性集體合同,對於約束建築企業、保護農民工利益能夠起到較好的作用。據《勞動午報》2005年10月19日報道,通州區總工會針對建築業是高危行業,在制定建築業行業性集體合同時,積極協調區建委等職能部門,把職工保險等難點問題納入集體合同文本中,使集體合同真正起到了維護職工合法權益的作用。像餐飲服務業,勞動者工資報酬通常比較平均、比較低下,在這些方面簽訂行業性集體合同能夠建立良好的工資調整機制、有效提高餐飲服務業勞動者的工資水準。
二、區域性集體合同
區域性集體合同是指在一定區域內(指鎮、區、街道、村、行業),由區域性工會聯合會與相應經濟組織或區域內企業,就勞動報酬、工作時間、休息休假、勞動安全衛生、保險福利等事項進行平等協商,所簽訂的集體合同。根據《勞動午報》2005年11月9日報道,北京市朝陽區德勝街道工會推行區域性工資集體協商的“四步走”方法,一是精心做好準備;二是加強指導,搞好協商;三是嚴格按照程式簽訂協議;四是按時報送審批。街道工會牽頭搞好區域性工資集體協商,相對於企業內部的集體協商無疑是一種新型的實踐。
發展區域性集體合同制度,需要注意以下幾點:(1)區域性集體合同是不適合在大範圍大區域內推行的,由於企業性質差異、各行業勞動者需求不同等,在一個較大區域內協商簽訂集體合同往往比較困難,即使簽訂集體合同也往往因為缺少針對性而難以實施。(2)區域性集體合同的優勢在於基層(鎮、村、街道)較小的區域內,發揮好基層工會熟悉當地企業和勞動者的優勢,就當地某些特殊情況、特殊需要訂立區域性集體合同。
涉及本行業全體職工的切身利益,行業性區域性集體合同對當地本行業、本區域的用人單位和勞動者具有約束力。
文章來源:中顧法律網(免費法律諮詢,就上中顧法律網)
第四篇:起草区域性行业性集体合用
【解读】 本条是关于行业性集体合同、区域性集体合同的规定。随着集体合同制度的实施,各级工会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实践,近年来行业性集体合同、区域性集体合同得到了相当大的发展。例如上海市总工会与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上海市企业联合会共同联手,积极推动本市区域性集体合同、行业性集体合同工作。据统计,截止2006年底上海市共签订了4923份区域性集体合同,覆盖企业63559个、职工858820人;签订了325份行业性集体合同,覆盖企业3979个、职工412607人。可以说,推行行业性集体合同、区域性集体合同有了比较成熟的经验,有利于跳出单个企业的局限,促进某行业、某区域的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平等协商,从而能够保护更大范围的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如果法律明确行业性集体合同、区域性集体合同法律地位,一方面将更加有利于推动行业性集体合同、区域性集体合同的发展,另一方面也能够对行业性集体合同、区域性集体合同的发展起到规范作用。因此,劳动合同法在该条对行业性集体合同、区域性集体合同作出了规定。
一、行业性集体合同
行业性集体合同主要是指在一定行业内,由行业性工会联合会与相应行业内各企业,就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等事项进行平等协商,所签订的集体合同。例如2006年3月27日,山东省机械电子工会与省机械工业办公室的首席代表分别在《山东省机械行业集体合同》,由此,全国第一份行业集体合同在济南诞生。该合同内容涉及职工工资、工作时间和休假、保险福利、劳动争议等多个方面。全省3000余家企业、科研院所和300多万企业职工,包括农民工、协议工都适用该集体合同。该合同有许多“闪光点”:如明确规定职工最低工资在当地最低工资基础上浮20%——50%;工资要与企业效益同步增长,工资增幅不得低于利润增幅三个百分点;企业应以货币形式按月足额支付工资;职工在企业连续工作满8年,职工提出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企业应与其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可见,行业性集体合同一般具有以下优势:(1)同一领域的各企业具有行业共同性,在利润和职工工资水平、职业危害状况、劳动者素质等方面往往比较接近,可以就某一方面制定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共同标准,从而容易达成行业性集体合同。(2)行业性集体合同能够更广泛地保护整个行业内的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同时在和谐稳定劳动关系的基础上,行业整体素质也得到提升。(3)协商订立行业性集体合同能够减少劳资谈判的社会成本,因此行业性集体合同有逐渐向越来越广大区域扩展的趋势。
本条规定里提到的,建筑业、采矿业、餐饮服务业等,行业特点都比较显著,决定了这些行业容易订立切实可行的行业性集体合同。例如建筑业、采矿业大量使用农民工,拖欠农民工工资或者造成人身危害的问题比较突出,就此工会出面签订行业性集体合同,对于约束建筑企业、保护农民工利益能够起到较好的作用。据《劳动午报》2005年10月19日报道,通州区总工会针对建筑业是高危行业,在制定建筑业行业性集体合同时,积极协调区建委等职能部门,把职工保险等难点问题纳入集体合同文本中,使集体合同真正起到了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作用。像餐饮服务业,劳动者工资报酬通常比较平均、比较低下,在这些方面签订行业性集体合同能够建立良好的工资调整机制、有效提高餐饮服务业劳动者的工资水平。
二、区域性集体合同
区域性集体合同是指在一定区域内(指镇、区、街道、村、行业),由区域性工会联合会与相应经济组织或区域内企业,就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等事项进行平等协商,所签订的集体合同。根据《劳动午报》2005年11月9日报道,北京市朝阳区德胜街道工会推行区域性工资集体协商的“四步走”方法,一是精心做好准备;二是加强指导,搞好协商;三是严格按照程序签订协议;四是按时报送审批。街道工会牵头搞好区域性工资集体协商,相对于企业内部的集体协商无疑是一种新型的实践。
发展区域性集体合同制度,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区域性集体合同是不适合在大范围大区域内推行的,由于企业性质差异、各行业劳动者需求不同等,在一个较大区域内协商签订集体合同往往比较困难,即使签订集体合同也往往因为缺少针对性而难以实施。(2)区域性集体合同的优势在于基层(镇、村、街道)较小的区域内,发挥好基层工会熟悉当地企业和劳动者的优势,就当地某些特殊情况、特殊需要订立区域性集体合同。
三、行业性、区域性集体合同的法律效力
该条还规定了,行业性、区域性集体合同对当地本行业、本区域的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具有约束力。这与劳动法第三十五条、劳动合同法第五十二条的立法精神是一致的,也是集体合同法律效力普遍性的表现。也就是说,行业性集体合同,不仅约束协商、订立集体合同的劳动者代表(工会)和企业代表,而且约束本行业的所有劳动者和所有企业。区域性集体合同,不仅约束协商、订立该合同的劳动者代表(工会)和企业代表,而且对本区域内所有劳动者和所有用人单位具有约束力。
第五篇:关于全县区域性(行业性)职代会制度调研报告
关于全县区域性(行业性)职代会制度
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按照市总安排,我们对全县区域(行业)性职代会制度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全县推行区域(行业)性职代会制度基本情况
近年来,特别是2007年5月嘉祥县石雕行业职代会召开以来,我县区域性(行业性)职代会制度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全县已有嘉祥镇、开发区、手套行业、石雕行业、饮食服务行业等镇(街道)、工业园区和行业推行了这项制度,覆盖企业和个体工商户3079家。其中:外商投资企业191家,港澳台商投资企业472家,私营企业707家,个体工商户1405家,其它经济组织304家。签订区域(行业)性集体合同或专项性集体合同23个,覆盖企业3078家,涉及职工68755人。
三、区域(行业)性职代会制度发挥了应有作用
区域(行业)性职代会制度能够在我县兴起、发展,与我县非公有制经济迅猛发展,工会工作亟需与之相适应有关。为了适应迅猛发展的非公经济,积极探索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工会工作如何发展,各级工会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区域(行业)性职代会制度正是在继承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结果,是基层工会干部创造的结晶。尤其是区域(行业)性职代会制度所发挥
1的作用,促进了工会工作特别是维权工作的发展,使它受到各方面的欢迎和肯定。概括起来,它所发挥的作用,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带动了小型企业工会工作的开展,尤其是民主管理工作的开展,增强了这些区域(行业)与企业工会的活力。
我县非公有制企业散布在镇(街道)、村(社区)和工业园区等,这些企业的工会组织,基础薄弱,普遍存在无专职工会干部,经费和活动时间难以保障的情况,工会主席及工会干部严重受制于企业,要求他们挺身而出,据理力争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无疑是一种苛求。为了适应这种在企业发生的劳资关系失衡、开展工会工作困难较大的情况,我县各级工会意识到,必须依靠企业工会的上一级工会组织来做好维权工作。于是,替代的形式、联动的形式就出现,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在小型非公有制企业难以开展工会活动,难以做好维权工作的问题。区域(行业)职工代表大会是以村(行业)工联会为组织依托的,即是以企业工会的上一级工会为依托来开展活动,搞好维权。这一制度的建立,带动了企业和相应的街道(镇)、村(社区)、工业园区、行业两级工会工作的联动。两级工会运用这个工作平台不仅可以开展民主管理工作,还可以开展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安全生产、社会保障等一系列职工维权工作,为工会全面履行基本职责服务。同时提高了两级工会干部的工作能力、活动能力,增强了两级工会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影响力。
(二)促进了企业以及区域(行业)内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发展。
区域(行业)性职代会制度作为职工民主参与的一种有效形式,它具有一种很实用的“工具性”价值,能促进企业投资经营者倾听职工所表达出来的要求,通过区域(行业)性职代会实现和保障职工的知情权、协商权和监督权,有助于投资经营者了解职工的愿望和要求,兼顾双方的利益,增进彼此的了解,形成共赢的理念;有助于使职工与企业投资经营者在相互交流中,逐步确立一种平等的关系、伙伴的关系,明确在处理各类问题时的优先顺序和轻重缓急,推动企业劳资关系的和谐与企业和区域(行业)经济发展。
(三)增强了职工对自身所处企业、区域(行业)的认同感,从而调动了企业与职工两方面的积极性,推动了经济效益的提高。
对于非公有制企业出现的一些侵害职工民主和经济权益的现象,工会和其他组织既不能熟视无睹、听之任之,也不能奢望通过一次或多次的突击检查、执法监督就能规范企业行为,化解劳资矛盾。最有效的办法,就是通过建立维权的长效机制,促进企业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调动劳动关系双方的积极性,从而促进经济发展。工会工作不能直接指挥生产经营,但职代会促进了企业职工对所处企业、区域、行业的认同感,就能调动职工积极性,促进生产力发展,这正是工会工作围绕经济建设发挥作用的切入点。区域(行业)性职代会制度经过两年的实践,其维权的前瞻性、严谨的程序性和广泛的群众性都得到了企业和职工的认同,具有强大的社会公信力。企业与职工在这个平台上,相互包容和相互谅解,从而能调动双方的积极性,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五、不断完善区域(行业)性职工民主管理制度
作为一个新事物,区域(行业)性职代会的确有一些不完善的地方,有待我们在实践中继续探索、总结、完善。
一是职代会的规模与企业职工代表人数的矛盾。现时的区域(行业)性职代会,每个企业所选举出来的职工代表人数偏少,如果按传统的职工代表为企业职工人数的5—10%来选举,那么,在一些区域、行业职代会的规模就很大,职代会运作的成本就很高。现时一些区域(行业)性职代会,其规模一般在150—200人之间,如果区域、行业所辖企业较多,每个企业的职工代表不过几个人。扩大规模当然是一个办法,但规模大了,找地方开会都成问题,这是一个村工会联合会主席的难处。而且,如果一家企业的职工代表较多,还可能影响企业的生产。毕竟,职代会开会时,职工代表要脱离生产岗位一定的时间,至少是半天到一天。
二是职工代表培训的方式。职代会的质量与职工代表素质高低息息相关。如何对职工代表开展培训,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涉及教材、师资、时间等。主要的方法应是分散的送教上门。至于时间,应尽量利用业务时间,如晚上等。这对教师、组织者及
职工代表,都是一种觉悟的考验。由于是对传统企业职工民主管理制度的继承与发展,所以,应结合区域(行业)性职代会的实际另行编写简易教材。
三是对企业经营者列席职代会的定位问题。现时的区域(行业)性职代会,除了一部份企业经营者被选为代表(一般不超过代表总人数的15%)外,其余的企业经营者作为列席代表列席会议。这是与传统的企业职代会的一个很大的不同,需要认真研究。在职代会开会期间,这些列席代表除了没有表决权之外,参加了会议全过程,在讨论会议议案时,其发言的态度往往对职工代表有一定的影响。不让其全部列席吧,对职代会决议的执行及职工代表巡视制度的落实等,会有所影响。
四是区域(行业)性职代会闭会期间,是否统一规定设立一个常设机构,或是否统一规定设立若干专门委员会的问题。现在从县到市一级,都没有统一的规定。有人建议要规范化,宜由省总统一规定;有人认为规范化不等于单一性,不宜作出“一刀切”的规范。从目前情况看,有3种情况:
1、明确工联会为职代会闭会期间的办事机构,这样的规定,需要工联会有若干专职干部,活力较强;
2、建立若干专门委员会,闭会期间由专门委员会负责贯彻执行职代会决议,下次开会时专门委员会提交执行情况报告,专门委员会人员由工会及区域(行业)内行政有关部门及人员组成;
3、成立一个综合性的委员会,在职代会闭会期间行使职代会的相应职权,委员会由区域(行业)行政领导牵头,包括
工会在内各有关方面人员参加。这几种做法,各有好处。目前不宜作统一的规定。
五是对区域(行业)性职代会的职权仍然需要明确。有同志建议,最好通过重新制订职代会条例,明确职代会职权,尤其是在协商决定权方面,最好有一个明确的说法,以便各地各单位执行。同时,明确并规范职代会职权也有利于提高职代会地位,扩大职代会影响。
嘉祥县总工会
2011年4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