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课程的考试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课程的考试各题型提交答案说明:
1.单选题及判断题点击圆形按钮进行单项选择,多选题点击勾选框进
行多项选择。
2.选择题和判断题:直接点击选项,系统将自动提交答案。
3.未完成考试误操作推出系统后,在考试时间段内可重新进入系统考
试。
4.完成考试后点击提交答案按钮,考试结束,不可再次进入系统考试。
5.答题完成后,点击考试页面左侧“未答题”按钮,确认无未答题后
再提交答案。
6.未提交答案的试卷在考试时间结束后将强制提交答案。
一、单选(共 6 小题,总分: 40 分)
1.从2004年到2006年,我国经济增长平均超过多少?A.9.00% B.10.00% C.11.00%
D.12.00%
2.改革开放29年中国的经济发展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A.稳定
B.开放
C.快速增长
D.世界融合3.2005年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的比例是多少?
A.1.8:
1B.3.28:1
C.3.22:1
D.1;1.8 4.“不改革开放,只有死路一条”,这是谁的名言?
A.毛泽东
B.邓小平
C.江泽民
D.胡锦涛
5.到了1978年,我国的经济总量增长到多少?
A.1473亿人民币
B.2.6万亿人民币
C.1473亿美元
D.2.6万亿美元
6.好的发展一定是在充分利用什么资源,并且让人们更多的分享、共享发展成果的发展?
A.人力
B.自然
C.人际关系
D.资金
二、多选(共 3 小题,总分: 20 分)
1.三农问题主要指的哪三农?
A.农村
B.农业
C.农民
D.农产品
2.强调区域协调发展的过程中,过去我国发展主要以
什么为单元?
A.省
B.市
C.县
D.乡
3.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客观原因有哪些?A.中国正处在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加速期
B.中国的市场化的进程加快
C.中国的国际化
D.居民收入水平提高,直接推动居民消费结构的快速调整和升级
三、判断(共 6 小题,总分: 40 分)
1.我们的经济总量从1978年1473亿美元,经过不懈的20几年奋斗,到06年我们GDP总额达到6.2万亿。
正确
错误
2.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们真正形成了快速发展的自主、快速成长的机制,也就是说我们这些主观条件具备了。
正确
错误
3.拉动美国经济的巨大力量80%是投资。
正确
错误
4.社会事业发展跟不上去,经济发展的动力就不足。
正确
错误
5.我们应该把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建设创新型国家,放到所有经济建设里的首要工作去抓。
正确
错误
6.2003年,我国服务业占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超过了40%,反映了我国经济结构有一个大的向好的调整。
正确
错误
第二篇:如何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如何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的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为前提的。正是这些成就和变化,为我们走向“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必要的市场供求格局和重要的体制性基础,使我们有条件提出又好又快发展的理念。
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也是进一步发展的迫切要求。因此,无论是从现实出发还是从未来着眼,都要求我们必须“好”字当前,坚持“好”中求“快”,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但是,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并不意味着发展速度问题无足轻重。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今世界,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科学技术特别是战略高技术正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面对世界科技发展的大势,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我们必须把科学技术真正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快自主创新步伐,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带动我国社会生产力实现质的飞跃,努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和保持发展的主动权。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不仅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客观需要,而且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是解决我国当前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紧迫要求。只有通过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我国经济增长从资源依赖型转向创新驱动型,才能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和可持续增长,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十七大报告指出,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要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立技术创新体系。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培养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
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3.统筹区域发展,促进地区协调发展,缩小区域间的发展差距,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则。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不仅关系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也关系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做出的重大决策。它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在新阶段“三农”工作的新理念、新思路,是对我们党长期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关于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战略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根本措施,是新世纪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部署,为我国农村的发展展现了美好蓝图,开辟了广阔道路。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华民族兴衰,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决策。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事关现代化建设事业,事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事关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因此,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国情的要求、形势的需要,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确保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说到底也是协调人与自然、人与地球关系的问题。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探索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培育新型农民,发挥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
4.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保护全球气候做出新贡献。
5.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国土开发格局。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必须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发展扶持力度。帮助资源枯竭地区实现经济转型。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6.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深化国企改革,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7.深化财税、金融等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完善公共财政体系。深化预算制度改革,加快形成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实行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税制度,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加强和改进金融监管,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逐步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
8.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起来,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实现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创新利用外资方式。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加快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实施自由贸易防战略。采取综合措施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第三篇:如何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如何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最近几年中国经济增速持续放缓,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情况成为许多人关心的话题。2013年11月9日至12日在北京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成为人们观察中国未来发展的“窗口”。人们希望十八届三中全会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方面的举措能再一次释放出“改革红利”,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开启中国经济新一轮的增长周期。
“又好又快”这一发展理念,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曾经使用过的“多快好省”和“又快又好”的提法形成对比。这不仅仅是几个字的删减或调换。这一变化,见证了我们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艰辛的探索历程。“好”与“快”是这一发展理念中的两个关键字。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但与此同时我们也产生了许多问题,而“好”的理念正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做到“好”就是要保证经济增长的稳定性以及可持续性。
要想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首先应该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如果政府干预过多,则会导致效率降低。比如,在企业全球化的过程中,政府干预过多,让单纯的企业行为变得不再单纯。虽然政府有责任为企业走向世界提供更好的条件,但是如果干预过多,违背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那么即使企业短时间内可能得到一些利益,但从长远角度来看,对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政府应该做的事不断完善市场体系,而不是直接干预。另外,在让市场充分发挥作用的同时,政府在宏观调控经济、优化公共服务、促进社会公平、维护市场秩序等方面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比如在“环境保护”这个市场“不愿做”的领域,政府就应该下大功夫,一方面加大政府的直接投入,另一方面不断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而不能把保护环境的皮球踢给市场,这样只会是环境破坏越来越严重。总之,只有协调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才能实现经济发展的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才能做到“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此外,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是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要条件。首先必须确保国家安全,使人民安居乐业,这样人民才有可能一心一意进行经济建设。试想如果一个国家时刻处在战争的阴云之下,国民时时担惊受怕,又怎能大搞经济建设呢。在《决定》中指出,将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该委员会把公安、武警、司法、国家安全部等部门,糅合在一起,负责情报、军队、外交、公安等的国家安全。这样能够更加有效地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维护国家安全,为又好又快发展国民经济创造良好的条件。其次,必须不断促进社会公平。在《决定》中能很明显地感受到这一点。报告中指出要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是这为了维护宪法法律权威,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从司法角度保障社会公平,维护人民权益。另外,赋予农民更多的财产权利,改革户籍制度等措施,能够很好地解决城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公平的现象。虽然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
巨大的成果,但广大农民并没有公平地分享这一成果。通过这些改革,能够不断促进社会公平,充分调动广大劳动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积极性,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另外,要想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只有不断提高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够实现“科教兴国”,实现“中国梦”。创新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即只是创新和技术创新。知识创新是着重对自然界的研究并获得新发现,具有基础性特点,主要以大学和科研院所为主体。《决定》中关于改革院士遴选和管理体制,优化科学布局,提高中青年人才比例,实行院士退休和退出制度就是为了鼓励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着重在于将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技术服务人类,往往是以企业为主体。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在自主创业方面加大投入,提高企业竞争力,同时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当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能够有机结合,必将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
最后,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要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围绕这个中心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第四篇:第十六讲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第十六讲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四、统筹区域发展
五、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要性
1.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客观需要;
2.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
3.是解决我国当前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紧迫要求。
(二)如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自主创新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创新型国家,是指将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从而形成强大的国家竞争优势。
1.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是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2.建设创新型国家,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3.建设创新型国家,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精神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4.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项重要任务。
5.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1.经济增长方式与经济发展方式
经济增长方式是指通过不同要素投入和技术组合获得经济增长的方法和模式,强调的是提高经济增长效益。
经济发展方式不仅涵盖前者的含义,还对经济发展的理念,战略和途径提出了更好的要求,强调的不仅仅是提高经济增长效益,还包括经济结构优化、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发展成果合理分配等内容。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两个坚持”“三个转变”
“两个坚持”: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三个转变”:
(1)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2)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3)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改变。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二)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1.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本内涵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指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2.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新”
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新”在于,它同信息化等现代高科技发展紧密结合;注重经济发展同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城乡协调法发展;实现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同劳动密集型产业相结合。
3.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要性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加快实现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既遵循了工业化的客观规律,又充分体现了时代和国情的要求,也是全面总结国内外工业化经验教训作出的重大决策。
4.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要紧紧抓住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条主线,着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十七大报告关于我国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战略部署:
发展现代产业体系,要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振兴装备制造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要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信息、生物、新材料、航空航天、海洋等产业;要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要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逐步形成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我国是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根本问题。我们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取得的伟大成就,都与高度重视解决“三农”问题密不可分。
(二)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要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走中国特色现代化农业道路。
2.要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格局。
四、统筹区域发展
(一)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的基本目标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
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
(二)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
1.要加强国土规划,按照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要求,完善区域政策,调整经济布局。
2.要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和困难地区的扶持,重大项目布局要充分考虑支持中西部地区发展,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发展扶持力度;帮助资源枯竭地区实行经济转型。
3.更好发挥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在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中的重要作用。
五、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内涵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能源资源以高效率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根本特征的社会。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
与社会的和谐。是一种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合理进行功能区划分,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追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根据我国基本国情和可持续发展作出的正确抉择。
(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要性
1.是根据我国基本国情和可持续发展作出的正确抉择;
2.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
3.是保障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的重要举措。
(三)如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1.要充分考虑人口承载力、资源支撑力、生态环境承受力,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需要,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主要措施是:提高人口素质,控制人口质量;节约和开发并举,有效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坚决减少污染排放。
2.建设生态文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在要求。
3.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
循环经济坚持“3R”原则,即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的原则;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资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为重点。
第五篇:如何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如何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十七大报告指出,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要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立技术创新体系。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培养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
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3.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探索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培育新型农民,发挥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
4.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保护全球气候做出新贡献。
5.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国土开发格局。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必须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发展扶持力度。帮助资源枯竭地区实现经济转型。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6.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深化国企改革,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7.深化财税、金融等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完善公共财政体系。深化预算制度改革,加快形成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实行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税制度,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加强和改进金融监管,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逐步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
8.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起来,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实现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创新利用外资方式。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加快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实施自由贸易防战略。采取综合措施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