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熔西南联大之精神 铸现代大学之脊梁
熔西南联大之精神 铸现代大学之脊梁
——写在西南联大七十周年之际
罗崇敏
2008年11月1日
光河速走,斗转星移,七秩华章掀页而过。值此西南联合大学在昆建校暨云南师范大学建校70周年之际,重读西南联大垂世之精神,慎审现代大学办学之关楔,扬西南联大之风骨,挺现代大学之脊梁,于当世之学人,乃纪念先贤传承文明开拓新貌之最好印证。
“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 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便一成三户,壮怀难折。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 70年弹指而过,但这首西南联大校歌雄浑慷慨的激越之声依然在联大人及其传承者们心中萦绕。誓雪国耻、抗战必胜的坚定信念,心系国运、坚韧不屈的爱国情怀,凝聚了联大师生在国家危亡之际的所有情感和意志,也激励着今天的中华儿女将爱国的思想与激情代代相传。历史已翻开新的一页,而联大的精魂永存!我们今天看到的已不再是抗战硝烟弥漫的战场与捍卫民族独立的奋争,而是和平年代不断改革创新的快速发展以及万象更新欣欣向荣的蓬勃气象。在中华民族踏上科学发展的新征程之时,在当代高等教育面临新机遇与新挑战之时,在时代发展对现代大学寄予了更高的现代期望之时,蕴蓄并彰显于西南联大之内,塑就了辉煌办学成就的联大精神,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对真正意义上现代大学的建设,富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南迁昆明成立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建校于抗战之时,校外风雨如晦,战乱频仍;校内经费奇缺,条件恶劣。然而联大师生弦歌不断,笔耕不辍,治学不止。在极其艰苦的办学环境下,联大“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来民主堡垒之称号”,汇聚了中国最强大的高校师资阵容,一时蔚为民主堡垒、学术重镇、人才摇篮。吴有训、陈省身、朱自清、冯友兰等一大批学贯中西的名师和无数从这里走出的学子,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栋梁之才。诺贝尔获奖者杨振宁、李政道,“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邓稼先、朱光亚、王希季等8人,国家科学技术最高奖获得者黄昆、刘东生、叶笃正、吴征镒等4人,中国“两院院士”175人……可以说,西南联大所培养的人才粲若星河!当物质条件极其贫乏之时,正是精神的光辉滋养着奋斗不息的心志,激励着联大的仁人志士们在最艰苦的条件下,培养出了最优秀的人才,创造出了一个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迹!一个民族可以暂时流离失所,但决不能丢失赖以凝聚的民族文化精神。西南联大人怀着“续中国学术之余脉”的时代责任感,使中华民族得以在民族意志与精神的存亡关头保存了民族精神文化的精髓。
大学之为大学,首先在于它是一种精神的存在,是追求文明进步的精神殿堂。正因为大学有不朽的精神存在,才得以绵延不绝,历久弥新。作为一所战时大学,西南联大给后人留下了一笔丰硕而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
刚毅坚卓、厚德至爱的高尚品格。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在联大人身上得到了最好的体现。在衣食紧缺、甚至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的**年代里,联大人在学习、工作、生活各方面都践行着坚忍不拔、卓然不群、刚强果敢的精神,追求真理,传承文化,表现出对中华民族前途与命运所怀有的巨大责任感,彰显出对国家和民族大爱与至爱的耿耿情怀和拳拳之心。当今时代,在我们的祖国正排除万难昂首崛起的历程中,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在努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中,爱国明志、刚毅坚卓、厚德载物、奋发有为的传统,是我们最为需要的精神指引。
至诚至真、兼容并蓄的学术品质。联大三校一体,大师云集,名家荟萃,师承有别,学派各异。在诚敬礼让、民主宽容之精神下,联大人遵循学术自由原则,剔出门户之争,排除派别之扰,至诚合作,包容众家,自觉把学校的命运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紧相连,形成了“同不妨异,异不害同,五色交辉,相得益彰”的独特学术风骨,维护着优良的学术研究作风,使学术成就推陈出新日益进步。现代大学的发展,必将体现“百川汇海,有容乃大”的趋势和精神,也更需要具备“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的胸怀和气度。西南联大的融会百家,包容大气,是给我们最好的启迪和引领。
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进取意识。艰苦岁月中,联大人始终以追求卓越为奋进的航标。教育目标上奉行“通才教育”,培养素质全面的优秀人才;培养取向上不仅注重生源质量,更对在校学生严格要求;办学管理上充分发挥民主精神,坚持“教授治校”。正是锲而不舍、精益求精的进取意识,使联大学子成就大器的基础得以锤炼与夯实,大批一流人才涌出,展现出中国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交相辉映的动人风采。重现中国现代大学在世界大学之林的光彩,必定要具备勇于进取、自我超越的精神,必定要践行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气魄与信念。潜心治学、诲人不倦的敬业态度。劫难的年代不能动摇联大人教育为国的至奉,艰辛的生活也动摇不了联大人治学求学的执着。不少为师者摒弃国外优裕的条件,甘守清贫,呕心沥血于学校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无怨无悔;大批求学者千里迢迢跋涉而至,以师为楷模,孜孜以求。高尚的爱国情操,深厚的文化素养,精湛的专业学识,让联大人在8年的短暂历史中放射出了人文精神的耀眼光芒。纷繁的现代社会中,要在学术上取得卓越成就,要在现代大学的建设中赶超时代潮流,就必须像联大人一样淡泊明志,临近致远,踏实做事,低头做人,潜心学问,静心育生,实现事业和人生的长远发展。
传承人类文明,秉承精神品格是大学的使命。相对于西南联大而言,现代大学在当今的时代背景和发展基础之上,应寄予大爱、大师、大厦、大为之望。西南联大的杰出成就源自其精神的指引,现代大学的建设及其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传承文化之功能的实现,需要现代大学精神的支撑。身处西南联大的溯源地和发祥地,云南高校更具有得天独厚的传承优势和义不容辞的传承义务。我们的责任,就是将时代特征与西南联大精神宝库中的精髓相结合,渗入现代大学的方方面面,塑就现代大学的精神脊梁。以下四方面,是建设现代大学过程中迫切需要继承和发扬的精神要素。
第一,凝聚以爱国热情为核心的精神信念。时代的背景是不断改变的,而时代的使命却一脉相承。今天的时代与西南联大所处的时代不可同日而语,但深沉的爱国心和赤子情仍然是中华民族的情感核心。面对日新月异的现代竞争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和不可预测的风险所带来的发展阻碍,刚毅坚卓,求真务实,以强烈的时代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快现代大学的全面建设,凝聚民族意识和精神,化爱国热情为报国之志,化报国之志为强国之行,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提供充足的智力资源,是对西南联大精神在当今时代的最好诠释。
第二,弘扬精诚团结、开拓进取的时代精神。现代大学的建设和发展,需要敢为人先、勇于超越的气魄,需要团结一致、精益求精的精神,需要超越时代、开阔高远的眼界,需要潜心研究、埋首耕耘的实干。在当今国际经济文化思想不断融合的时代背景下,需要融汇西南联大治校办学的精神精髓,优化教育理念,明确培养目标,创新机制体制,强化专业建设,拓展科研成果,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办学水平,深入探索研究,不断开拓进取,以国际化思维,本土化行动,现代化目标,实现特色发展、快速发展、高效发展。
第三,树立大师为重的师资理念。大师为重、贤乃有为是西南联大的师资理念。梅贻琦曾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现代大学当以大师为基,视大师为兴校至宝;现代大学教师当树学术研究之正气,守品学育人之节操,养大师之气,厚大师之德,传大师之智,扬大师之范。无大师之队伍,亦无现代大学之底气。聚现代大学之教育理念,立学高身正之大师意识,炼笃学明理之大师能力,建学养深厚之大师师资,乃实现现代大学教师价值与办学目标之关键所在。
第四,夯实学生追求真理与终身发展的基础。遵循西南联大的人才培养规律与理念,现代大学当以培养适应国家和社会需要的人才为根本,以培养学生的真理价值为核心,以大爱之心,引导学生求取真知,追求真理,培志冶趣,铸品养德,博学笃行,壮体载智;引导学生珍惜生命,崇尚生存,幸福生活,体现生命价值,实现智慧人生;引导学生如联大人一般富有爱国热情和报国之志,富有时代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富有理性、学识与能力,成为社会和国家,乃至全人类的栋梁之才。
西南联大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是弹指一瞬,但其辉煌的教育业绩和卓越的教育地位却永远在教育史上熠熠闪光。作为一所传奇大学,西南联大业已形成的精神价值,早已超越了时空的局限性,彰显出强大和永恒的生命力。联大精神留予当代社会和现代大学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予人以深思和启迪,永远让人景仰和传承。在现代大学的改革创新、教育理念、体制机制、学术研究、学科建设、育人目标、教师队伍建设、发挥服务社会功能等方面,西南联大精神都能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和积极的借鉴。熔联大精神于现代大学的建设理念及过程中,必将顶起现代大学的精神脊梁,也必将激励一代代后继者秉承联大的崇高精神,为人的全面发展,为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利益,为人类文明的共同进步而不懈奋进。(完)(注:作者系中共云南省委高校工委书记、云南省教育厅厅长)
第二篇:熔西南联大之精神 演讲稿
熔西南联大之精神,铸当代大学之脊梁
我想大家对于西南联大也许并不陌生,在略读了《联大八年》、《西南联大行思录》、《未央歌》等书籍之后,对于联大精神我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与感悟。
溯既往,七十余年前的中国大地倭寇横行、暴力肆虐,尸骨遍野,欲致我民族于亡国灭种之境地。时清华、北大、南开三校之精英乃辗转长沙,最终会集西南重镇——昆明。以挥汗如雨,联袂为云之志建成“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这是一所真正的大学,存在前后不过九年,却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建校于抗战之时,校外风雨如晦,战乱频仍;校内经费奇缺,条件恶劣。联大的校舍出奇的简陋,除图书馆是瓦顶,教室是铁皮层顶外,宿舍则用茅草覆顶。学生的穿着就更简单了,多数是褪了色的黄制服,天气冷了就加一件黑棉大衣,遮住了补了又补,缀着一层层各色补丁破褂子。然而联大师生弦歌不断,笔耕不辍,治学不止。当物质条件极其贫乏时,正是精神的光辉滋养着奋斗不息的心志,激励着联大人在最艰苦的环境下培养出对国家和民族作出卓越贡献的杨振宁、李政道、朱光亚、邓稼先等约8000人。
七十年弹指而过,历史已翻开新的一页,而联大精魂永存。在中华民族踏上科学发展的新征程之时,在当代高等教育面临新机遇与新挑战之时,在时代发展对现代大学生寄予了更高期望之时,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难道不该继民族发展为己任吗?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和创业发展的时期,正是国家发展的机遇时期。所以,把国家命运和个
人命运联系起来,共同发展,便是一种责任。有了这份责任感和使命感,方能成就小我,成就大家,成就一个国。
我们所就读的淮北师范大学位于国家园林城市,国家能源基地——安徽淮北市。这里师资力量雄厚,学风浓厚。也许你会说,这只是一所普通的二本类院校,远比不上清华、北大那样的一流大学。可是我想说,自习室里奋笔疾书的身影,我看到了;思源广场早晨朗朗的读书声,我听到了;课堂上老师的博学多才,我领略到了。不要过多的埋怨外在条件,也不要羡慕别人所取得的成就,看看自己究竟做了多少?走在行知路上,我思考着自己的大学四年应如何度过?到底应该怎样做才能不辜负“当代大学生”这几个字。七十年前,在联大的校园里,莘莘学子挨着冻,受着饿,仍然挑灯夜读。而如今的我们,处在安逸生活中的我们,作为淮师大的一员,我们有什么资格荒废光阴,我们有什么理由消极怠慢。“刚毅坚卓,求真务实”是联大师生书写的不朽精魂。“博学慎思,励志敦行”是淮师学子应永远追寻的精神,若干年后,我们会为淮师留下什么,我们会为社会留下什么,历史的车轮滚滚前行,留下的只是精神的光辉一脉相承,代代发扬。
大学之为之大学,首先在于它是一种精神存在。著名教育家,前北大校长蔡元培认为:“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百家之学府也”,“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时代的背景是不断改变的,而时代的使命却一脉相承。虽然今天的时代与西南联大所处的时代不同,但深沉的爱国心和赤子情仍然是中华民族的情感核心。面对日新月异的现在竞争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和不可预测的风险所
带来的发展阻碍。当代大学生应刚毅坚卓,求真务实,以强烈的时代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快现代大学的全面建设,化爱国热情为报国之志,化报国之志为强国之举。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提供充足的智力资源,是对西南联大精神在当今时代最好的诠释。
姓名:xx
学院:
班级:
联系方式:
邮箱:
第三篇:一年支教之所见所想——记“回味西南联大下午茶”第123期
一年支教之所见所想——记“回味西南联大下午茶”第123期 10月19日下午,由校团委主办、云师青年新媒体中心承办的第123期“回味西南联大下午茶”在呈贡主校区大学生活动中心301报告厅如期举行。来自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2016级区域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高晨为大家分享了他支教一年的所见所闻与所想。
高晨曾任我校首届学生校长助理,旅地学院学生会主席。才华横溢、成绩优异的他是我校第二届研究生支教团的一员,2016年7月至2017年7月期间在昭通市鲁甸县龙头山镇龙泉中学进行为期一年的支教活动,2017年8月回校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
讲座伊始,高晨为大家简单分享了自己从一位平凡学生成长为学生校长助理的传奇经历。大学生活对于刚踏入大学的他来说充满挑战,无论是学习的挫折,还是想家的愁情都没有打倒高晨。积极乐观、勇往直前的他,把握每一次机会,从辩论赛崭露头角,再到成为支教团的一员,他一路踏着失败的泥泞,不断提升自己,披荆斩棘,追寻胜利的芬芳。他说:“职多不压身,艺高人胆大。”高晨对自己对未来总是信心满满。他的成长经历,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位在座的学生。
紧接着,高晨向同学们讲述了那段难忘的支教生活。他说:“支教是改变自己和他人的一次机会”。当遭受地震灾害的鲁甸县需要援助的危机关头,高晨毅然来到鲁甸县龙头山镇龙泉中学,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给灾区的孩子带去温暖。旧被褥,大锅饭,烂泥地,片瓦房……艰苦的生活条件练就了他吃苦耐劳的精神与品质。鲁甸是个地震频发的地区,在此之前从未经历过地震的他这样笑侃道:“反正小震不用跑,大震跑不掉。”然而诙谐幽默地背后,更多的是不为人知的心酸与坚持。忘不了龙泉中学每一个孩子的笑脸,忘不了孩子努力汲取知识认真的眼神,忘不了那个独自撑起家庭重担,坚强懂事的小女孩……他希望自己的援助之手,可以给孩子带去快乐,也让自己成长。听此,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最后,高晨为大家分享了研支团支教龙泉中学的视频。泥泞小道上云南师大校旗飘扬,研支团用青春诠释了最美的师大精神,践行着我校“刚毅坚卓”的校训。研支团用阳光般的爱照亮着孩子们前行的路,伴着和煦的春风,指引孩子为梦想而努力。视频结束了,然而在座的每一个同学热烈的心却早已燃烧,掌声经久不息。
一个人至少得拥有一个梦想,有一个理由去坚强。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流浪。高晨呼吁同学们积极参加支教活动,帮助别人。“为什么不用自己一年的青春时光,去支教,去体会别样的生活?”这句对大家心灵深处的叩问,发人深思。心中有绿,脚下留青;心中有情,支教实践!至此,下午茶圆满结束。(文/李寅秋 李留铃 周小渔 罗俊丽 图/杨丽艳 黄玉霖 刘梦瑶 刘文秀)
第四篇:经济学定向复习指导规划之西南大学
经济学定向复习指导规划之西南大学
西南大学经济学硕士研究生专业课考试内容主要是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和政治经济学等课程,学校指定教材既有国内版本,也有国外版本,国内的如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微观),蒋学模《政治经济学》等,国外版本是平狄克《微观经济学》、范里安《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曼昆《宏观经济学》,这些经济学教材均为中高级版本。指定教材学习都有一些难度,有一些试题都是从配套习题集中抽取的,考生要迅速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关键在于平时学习积累。
1.考生必须制订一个打牢基础、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学习计划,特别是跨专业报考经济学硕士研究生,至少需要一年以上的经济学专业课程学习时间,从萨缪尔森的《经济学》第十八版开始看起,从初级版本逐步读到中高级版本。
2.考生必须理清经济学的学习思路和脉络。微观经济学内容是消费者理论、生产者理论、成本理论、市场理论、博弈论、要素理论和福利经济学以及一般均衡,宏观经济学包括国民收入决定以及总供给总需求理论、IS-LM模型、投资理论、货币与信贷、通货膨胀与失业、经济增长与周期以及开放经济等。
3.考生必须立足具体章节和每个知识点,逐项学习消化吸收和运用,务必熟练掌握主要概念、基本原理、模型分析和重点结论以及流派思想等,并且做到灵活运用,切记不可囫囵吞枣,半生不熟,浮而不实。掌握全部知识点需要相对较长时间,经过经济学专业本科段学习的考生,考研用二年时间复习,专业课可直接进入中级版本,跨专业考生一定要从初级版本读起,除对经济学特别有灵感的跨专业考生外,一般都需要从初级版本看起,先打牢基础,然后再提高。
4.考生必须加强题目练习,专项习题有利增加考生的知识深度,综合习题能够扩大考生的知识面和理论分析应用能力。学习经济学不能仅仅全靠看书,还必须带着问题进行启发式学习,特别是考生自主学习时,一定要有难度适当超前的题目牵引着考生进行复习。例如,考生看初级版本时,可练习中级版本的课后复习题,以此类推,直到进入中高级版本经济学的学习。考生只有能够独立完成课后练习题,对算是真正掌握书本中的知识点。
5.考生必须倍加珍惜和开发利用真题资源,国内各大名校、特别是985、211和财经专业类院校的经济学真题,是检验考生学习效果、促进考生掌握领会、保证考生获得高分的最佳学习资源。考生应集中时间、注意力先模考各名校的真题,再练习真题,并突出强化其中的重点难点内容,真正做到熟炼掌握,国内重点院校的真题必须达到90%以上的掌握程度,确保正式考试能够应对自如。
6.考生必须有扎实的经济学理论知识,有宽广眼界和科学思维去观察、思考经济学现象。近几年,各大名校都命制了运用基本经济理论分析现实经济现象的试题。这类试题考点设计新颖,知识范围广,重点难点不易把握,年青的考生,特别是没有从事实际经济工作经验的应届考生,往往难以获得高分,这就需要考生必须把握题目所指向的知识点及其基本原理,这样答题才能够比较准确完整。
第五篇:大学精神之我谈
大学精神之我谈
齐瑜 申晓晨
大学,既是提供教学和研究条件和授权颁发学位的高等教育机关。“大学”一词最早出现在8世纪末,它是社会找到全方位知识的进路。“大学”的拉丁文名字Uni-versitas,是由Versus“趋向”和Unum“一”合成,是“合众为一”的涵义。在中国古代,类似于大学的高等教育机构有太学、国子监以及后来的高等书院等,是指聚集在特定的地点整理、研究和传播高深领域知识的机构。大学通常被人们比作象牙塔,根据圣经《旧约雅歌》(the Old Test ament,song of songs)第7章第4节,睿智富有的以色列王所罗门其中《雅歌》都是爱情之歌。在第五首歌中,新郎是这样赞美新娘的,“Your neck is like an ivorytower.Your eyes are pools in Heshbon,by the gate of Bath-rabbim”意为“你的颈项如象牙塔;你的眼目像希实本巴特那拉并门旁的水池”很清楚,这里的“象牙塔”只是用来描述新娘美丽的颈项。这个词后来被逐渐运用到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在汉语中,象牙塔的外延涵义主要是指“比喻脱离现实生活的文学家和艺术家的小天地”。
大学,正是这种地方。大学精神,亦不可脱离“象牙塔”崇奉理想、崇奉学术的实质。
崇奉理想,首先要树立正确、远大的理想。
中国自古便有“穷则独山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处世立身准则,这里的“兼济天下”,是当代大学生理应具备的奋斗理想,是爱国精神、社会责任感的集中体现,而“独善其身”,则是在最基本的层面上作为“人”所应当具备的道德品质,个人发展的追求,对个人生活的丰富。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曾在少年时期立誓要为“中华的崛起而读书”,而今,这样的话语早已成为包括大学生在内的人们闲来取乐的谈资。纵使如此,我们依旧要重申爱国精神的必要性,是所有大学精神的核心,有了爱国精神,才会有感恩之心,才能够更好的从古老中华民族的精神沃野中汲取力量:勤劳、勇敢,热爱和平、不屈不挠、自强不息。与此同时,我们也要培养国际视野、时代精神,正如母校贸大“国际儒商”的提法,“国际”与“儒”相得益彰。大学精神,要以爱国精神为核心,在传承民族美德的基础上与时代接轨,丰富完善。
崇奉学术,是对知识对真理的敬畏与追寻,求实创新,开拓进取,自由民主的氛围,诚信严谨的态度。
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地方,李敖曾言,大学应有的品位是“真正培养出一些智慧的才具,培养出一些有骨头、有广博知识,同时又有影响力的知识分子”。社会上的不正之风蔓延到大学校园,知识成果功利化,整体氛围的浮躁,实是学术界、国家的悲哀。学者张汝伦曾经对当前中国大学的境况痛心疾首:“60年前,人们因为国难深重,偌大的校园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才冲出书斋,今天的大学真的又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或已无需一张平静的书桌了吗?只要在大学校园里走一圈,不难得出答案:公司、商行、卡拉OK和超市乃至歌厅舞厅和酒楼,大学一概不缺,惟独缺乏它自己的理念。”我们需要对知学术的景仰,需要宁静方才能致远。
此外,创新精神亦是“大学精神”的大学存在的价值所在,是大学在社会有机体中保证自身地位的根本生命力,最简易平实的例证便是,年轻的斯坦福大学以
强烈的进取精神,提出不因袭任何传统,不断开拓创新,沿着自己的路标向前,成为“硅谷”的强大后盾,亦成为美国整体科技水平的提高贡献巨大力量。大学作为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机关,其创新与否直接关系到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实践,关乎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综合国力的提升。
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在战时西迁途中对学生说:“乱世道德堕落,历史上均是,但大学犹如海上灯塔,吾人不能于此时降落道德标准。切记:异日逢有作弊机会是否能涅而不淄、度而不磷,此乃现代教育试金石也。”而今,从老师到学生,学术造假、论文抄袭之风屡起,诚实守信,不仅仅是大学精神的必不可少,更是完整人格的不可或缺。
更重要的是,大学,应具有蓬勃的朝气。大学聚集着风华正茂的莘莘学子,是洋溢青春、碰撞激情的地方。大学精神,要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闯劲,敢想即敢做,少的是所谓“厚黑处世”知道,多的是锋芒毕露,热忱与纯粹。是的,我们热切地呼唤大学精神的回归。
华中理工大学教授、著名学者姚国华说,现代大学的问题是重建真正的大学,培植真正的学术,以公开透明的手段扼止沼泽化,优势重组;应该让学生在相互激励、碰撞、流动、综合、创新中溶解物欲与权欲,崇尚公开、自由的学术批评,建立民主、公正的业绩评估,更要摒弃“大学为什么服务”的短见,营建超越功利关系的文化象牙塔。在组织管理方面,学校内部的行政权与学术权应当分离,校长只拥有行政权,而不再拥有学术权,大学的教育事务与学术事务实行教育本位管理与学术本位管理。同时,教育目标应该从实用人才所需的专业知识技能,到完整人格所需的综合文化素养,整顿教学体系,猛压必修课目,增加选修比例,扩大自由选择空间,由单纯的政治教育回归全面的人文教育,唤醒天之骄子的自主意识。
梁启超先生在《少年中国说》一问中写道:“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大学,既要培养少年们拥有“大”的眼界胸怀,也需培养“学”的专注持衡,需要对千千万青春少年的未来人生之路负责,需要对国家、民族的前途负责。大学精神的回归,任重而道远。于此,笔者期待每一位大学学子都能或多或少的禀赋上述精神,静心方能致远,大学精神并不是拿到“offer”的保障,但确是充盈人生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