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注会学习方法分享
注会学习方法分享
我09年开始考注会,09年过了会计、审计和税法,10年过了财管,11年过了经济法和战略,今年参加了综合考试。专业阶段最低分60,最高分77,平均分67。我的成绩和所用时间跟牛人们相比很一般。我的考试经历的特别之处在于我没参加过培训,也没听过课件,4年时间全靠自学,所以有些学习方法方面的心得可以和大家分享。
一、总体战略 我把自己的总体学习战略归纳为:制定计划、层层递进、适当练习、勤于总结、善于思考、交替进行、不留死角、温故知新、坚持到底。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完全自学面临的第一个挑战就是如何制定计划。和参加培训或者听课件的考生不同,自学者全靠自己制定计划,没有现成的计划。如果计划制定得不合理,就很难执行下去或者执行的效果很差。制定计划的关键在于把握张弛程度,如果计划过于宽松就很难让自己进入状态;如果过于紧张就会使自己过于疲惫,效果也会打折扣。我给自己定的计划是适度偏紧,这样可以让自己有一定的紧张感,也给计划留有余地。这是因为我平时要工作,经常没时间学习,所以平时有空要尽量多学一点,不至于来不及复习。我建议不要把计划定得太死太细,设定几个关键节点即可,比如到几月几号完成第几轮复习、做完哪套题、背出多少内容。执行时灵活调整:有的内容比较容易,就多看点;有的比较难,可能花的时间多点,只要保证到关键节点能完成任务就行,不要教条。按照实践论的观点,人对事物的认识随着实践的增加而不断修正,不断贴近实际,根据实际的学习情况调整计划也是应该的。设置关键节点既是分解任务,确保计划可行,也是监督和督促自己,不然计划很可能被“调整”得没影了。我觉得在复习过程中,至少要为每个月设定一个关键节点,每周根据实际情况酌情调整和执行。
学习注会没有捷径,只能层层递进。层层递进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意思是硬骨头要慢慢啃;第二层意思是所有学习目标(理解概念、熟练做题、准确记忆、高度提炼、融会贯通)要靠多轮复习来实现。专业阶段各科都有很多硬骨头,比如会计的金融资产、企业合并、合并报表,这些硬骨头需要花大量时间反复学习、反复揣摩的,不是一口气能够拿下的。我给自己设定的各轮复习目标如下:第一轮复习通过看书和做客观题理解概念;第二轮复习通过做主观题掌握解题思路和方法,并加深和巩固对概念的掌握;第三轮复习通过看书和看以前做错的题目攻克疑难点、理清章节脉络和各章之间联系、提炼书本内容;第四轮复习通过做模拟题检验复习成果、拾遗补缺;第五轮复习就是背书(建议考前两周)。第三轮复习经常被同学们忽略,这是很多人做了很多题、背了很多书,但是结果却很差的主要原因。
必要的练习必不可少,但是搞到题海就过了。练习的目的有两个:
一、检验学习效果,看看是否有理解错误、记忆错误、方法错误等;
二、提高熟练程度,考试是有时间限制的,如果只能在超过规定的时间内答对足够数量的题,那只能说明你练习得不够。到底做多少题完全因人而异,根据自己的学习效果和数量程度酌情掌握。我每科只做一套轻一或者轻二,再多我觉得没必要也没时间。做错的题要总结错误的原因,通过总结错误可以找出学习的不足之处,避免以后再错。
教材是很厚的,完全记住既不可能,也没必要。所以概括提炼教材内容很关键,这就需要勤于总结。我看书时会划出或者圈出重要的词句,有时在空白处写几个字的点评,尤其是对于
难点的总结归纳,这样以后再看时就能一下抓住要点,省得再抓破脑袋。我划的和圈的都是我认为有记忆价值的词句,其他一概不做标识,方便以后加深理解和记忆。
注会内容整体逻辑性强、高度抽象,如果不善于思考,就很难理解和掌握这些内容。会计、税法、经济法与实务比较贴近,大家还容易理解些,审计、财管、战略就高度抽象了,没有相关基础或者经验的同学就很难理解了。把握抽象知识的关键在于转变思维方式,大家需要加强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由于中国学校教育历来重记忆和模仿,轻逻辑和抽象,对于很多文科背景的同学来讲审计、财管、战略就很痛苦了。死记硬背和题海对于这三科是无效的。我可以给三点建议:
一、充分理解概念,尤其是专业名词,如果概念不清,结果会很悲剧的;
二、理解知识点之间的内在逻辑和区别;
三、在头脑里梳理知识脉络。梳理脉络最重要,通过梳理脉络可以发现知识和逻辑的盲点,找到各章、各科间的联系,还能帮助记忆——结构化的知识最方便记忆。考前一两天,我通常会依据目录回忆各章节的内容,检验自己是否完全理解和掌握了各科内容。
比如,我看到财管的资金成本,我就会回忆资金成本中提到的各种重要概念、回忆各种概念的联系与区别、各种公式的使用,并且联系企业价值评估;
看到企业合并,我就会回想同一控制合并和非同一控制合并之间的区别,联系企业所得税对于企业合并的规定。这种回忆和思考多了就会触类旁通、融会贯通,对于树立考前信心也大有益处。
交替进行的意思是两科以上交替复习。这样做有两点好处:
一、缓解疲劳;
二、提高兴趣。我如果看一科看烦了,就会休息下,然后换另一科看,不然会看不下去。我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有的内容今天怎么看也不理解,但是明天再看会突然豁然开朗。所以当你啃硬骨头啃不动的时候不妨换个软柿子捏一下,总比干耗下去强,也能够树立信心,愉悦心情,明天再来啃硬骨头就会发现其实不难理解。
注会考试中没有绝对不考的内容,每年总会给考生一点“惊喜”。比如11年的税法考了总分机构的所得税,又爆了一大冷门。所以复习时不要心存侥幸,书上有的内容起码都要理解。每个盲点就是一颗地雷,给自己埋的地雷越多,触雷的风险越大。我认为起码掌握95%以上的教材内容才能有足够把握通过考试,不然就是在碰运气,所以能考出注会的人都是有真才实学的。
注会考试有一句名言:会一点和不会是一样的。
注会考试可没有同情分,很多题第一个小问一旦错了,接下来几个小问都会跟着一起错。顺便说下卷面拿多少分数肯定能过。我给自己定的目标就是卷面分数70以上,结果,凡是我估计卷面分数在70以上的都过了,不到70的要么挂了要么过得很悬。
别小看70分这个目标,这可不是学校里直来直去的考试,这是躲过了很多陷阱后取得的成绩。我曾经做过一个小小的统计,大部分通过专业阶段的同学的平均分也就是在60-70之间。
温故知新的意思是看看过去学过的东西会有新的体会和发现。我10年过了财管,今年复习
综合的过程中,再看财管我有很多新的体会。
比如,我看到敏感性系数,就联想到工作中可以应用敏感性系数,帮我解决了一个大问题。看会计、审计、税法、经济法、战略时都有类似的发现和体会。这种新体会、新发现就是对知识的重新认识和深入认识。由于时间和精力的限制,我们在复习过程中更侧重于如何解题,缺少对知识的深入思考,缺少对知识本质的认识。然而,回头再看这些内容时,由于我们已经能够熟练解题,我们有精力和时间更多思考这些知识的意义及其应用,这样对知识的掌握就上了一个新的层次,对于提高工作能力和对付之后的综合考试也很有帮助。
坚持到底的意思很清楚了。半途而废意味着之前所有的努力全白费了,不要用“反正我在这个过程中已经学到了很多了”这样的话来安慰自己。这是职业考试,用人单位只看结果——证书的,没有人会对“我都学过,但是我没考出来”这种事情感兴趣的,社会很现实。注会考场不适合没有毅力的人,他们注定是要失败和被淘汰的。
二、各科复习特点
之前说的都是整体战略,具体到各科复习方法还是有各自特点的,虽然都会用到上述方法,但是各有侧重。
会计
这科逻辑性很强、内容庞杂琐碎,既要理解和记忆大量准则、会计处理、会计科目,考试时间也很紧。学习会计要勤记笔记、多做题、多归纳总结、从实务的角度理解准则、反复啃硬骨头。会计最难的内容就是金融资产、长期股权投资、企业合并、合并报表,连综合都要考这四章,重要性不言而喻了。
审计
这科逻辑性很强、内容抽象琐碎、记忆量大、和实务联系紧密。这科考试不太会出现来不及答题的情况——复习得好会答得很顺,复习得不好只能干瞪眼。学习方法的要点在于准确理解概念、从整体上把握审计理论和方法体系、准确记忆重点理论和方法、多做案例分析题。整本审计教材就是讲述完整的审计业务流程,从职业操守开始直至出具审计报告,各章节之间联系紧密。很多没有实务经验或者相关基础的同学初次接触审计肯定会觉得很痛苦,痛苦不仅来自抽象的理论,也来自其独特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审计虽说是对财务报表的鉴证,但是这种鉴证所依据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却和编制财务报表所用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大相径庭。编制财务报表简单说来就是根据会计准则处理各种业务;审计则是依据职业操守、风险评估、统计学、内控等控制审计风险和出具恰当的审计报告。哲学认为抽象知识是最高层次的知识,但是抽象知识来自具体知识也是为具体事所服务,所以要通过做案例题来理解和掌握抽象的审计理论——把抽象具体化。最后该背的还得背,不然你很难保证你写的答案能得到阅卷人认同。
税法
这科和会计紧密关联、贴近实务、内容琐碎,试题计算量大,隐藏大量陷阱,经常因为一个小知识点掌握得不好而导致满盘皆输。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一直是重点,企业所得税能和任何税种结合出题。命题人特别喜欢出关于特殊业务的税务处理和税收优惠的题目。这科没有特别难以理解的内容。学习这科要多练、多记,没别的办法。考税法最好考一次就过,不然会很痛苦。这几年国家每年都推出新的税制改革措施,导致税法教材年年变,时而大变,时而小变。如果第一次考试挂了,那么来年无论大变还是小变,结果都是一样的——必须把这科重新学一遍,因为疏忽任何一个细微变化最后都可能导致不及格,而且之前的记忆还可能对来年的复习带来干扰。痛苦可想而知了。
财管 这科和会计、战略略有联系,总体上还是比较独立的,依据的理论主要来自金融学、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试题计算量大,需要掌握大量公式。财管主要是讲企业和项目的分析、决策、估值与提高运营效率和效益。与金融学相关的章节一直是难点。学习财管的关键在于理解原理、方法和熟练解题,需要通过大量练习来理解书本和提高熟练程度。考试时,解题中稍有疏忽就会丢分,而且时间很紧,这点和税法很像。我考财管那年特地买了轻二而不是轻一,就是为了多做些题。虽然由于工作关系我对于财管的很多内容很熟悉,但是考试的时候我题目还是没做完。
经济法 这科与其它五科联系很小,公司法、证券法、破产法、物权法、合同法是硬骨头,这五章中只有物权法不在综合的考纲范围内。准备得充分的话,考试时间肯定是够的。学习经济法的关键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准确记忆。做题只是为了检验理解和记忆的准确性,没必要做很多题,有时间多背书。我考前两周开始背书,再早的话记忆效果差,再晚就会来不及背。背书的遍数越多越好。新制度下经济法试题有了明显的变化:考数字记忆的题目大幅减少,比如人数、比例、时间、金额等,所以没必要抓破脑袋去背大量的数字了,挑几个重点背就行了;主观题比例增加,对于应用的要求提高了。
战略
个人认为战略跟财管略有联系,和审计的风险评估很有关系。战略没有硬骨头,只是内容很杂,涉及营销学、管理学等诸多学科。考试时间一般够用。这科的学习方法和经济法类似,也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准确记忆。战略对于记忆准确性的要求比经济法低很多。我一般重点记各知识点的逻辑、方法和专用名词。战略需要多做一些案例分析题,可以提高应用能力。考试时需要适当发挥,有些题在书上找不到现成答案,遇到时不要慌。
三、温馨提示
要从战略上藐视注会考试,从战术上重视注会考试。无论注会考试多难多变态,终究还是考试,总是有办法可以对付考试的,所以从战略上讲注会考试是可以战胜的,这点大家要对自己有信心。但是,没有充分的准备,考注会是没有任何胜算的,该做的都得做。要是从战略上重视注会考试,从战术上藐视注会考试,最后会很悲剧的。
方法第一,勤奋第二。方法正确可以保证做出的努力是有用功,反之就是在错误的方向上坚持。如果你很努力了,但是效果很差,请检查方法,你的方法一定有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学习方法,方法好坏都靠考试结果检验,如果你的方法能让你通过考试就请相信自己的方法。
不要搞疲劳战,如果学习累了,或者今天状态很差那就休息下或者明天再看。在疲劳状态下的学习效果是很差的,还不如休息下,为以后的学习储备精力。投入时间是考试合格的必要非充分条件,到底时间花得够不够、效果到没到都得靠做题检验。
轻
一、轻二上没有的知识点不一定不会考,但是有的知识点很可能会考,请牢牢掌握——连
很可能会考的知识点你都抓不到分,难道想从冷门的题目中抓分吗?
复习过程中,经常看看历年真题,这样能让你知道你离考试的要求有多大差距和努力的方向。
多和别人交流,解答别人遇到的问题对你也是一种检验和提高,这些问题你很可能也不会答。
考完不要对答案,没啥用。对完发现考得好未必就能过——答案可能有错,你恰好和答案错得一样;对完发现考得不好未必就不过——答案可能有错,你恰好和答案不一样,而且你卷面分数不及格不等于考试就过不了,这事儿我就遇到过。到底过不过都是中注协说了算。
[ 本帖最后由 rekees 于 2012-10-14 09:27 编辑 ]
第二篇:注会学习方法建议
会计学习方法建议
1、基础学习阶段:看教材+基础班/强化班课件+基础班练习中心/应试指南!做题以客观题为主,数量不在多,在于及时有效。教材多看,保证进度,一天三个小时计算,一个半月时间搞定第一遍学习,进度慢一点没有关系,关键是打好基础!
2、强化提高阶段:相关章节一起看+习题班课件+习题班练习中心/经典题解。做题以主观题为主,少涉及跨章节综合题,注意循序渐进。注重前后联系。
3、考前冲刺阶段:模拟题+冲刺班课件+模考点评班+全真模拟试卷。这个时候更要注意相关知识的学习,相互联系的章节主动去串联,比如存货可以和收入、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日后事项、会计差错等结合,通过一道例题就可以掌握各个章节的主要考点。多做模拟题了解自己的不足,有针对性地解决自己不懂的问题。
4、学习顺序安排:会计适合在其他科目之前学习,所得税一章应与税法的所得税章节结合起来学。所以会计的基本特点就是:报考排在最前,学习放在首位。
第三篇:注会税法学习方法
注会《税法》学习心得:把你的盒子放进五个抽屉
公佘利ktv 0位粉丝
1楼
来源:中华会计网校
每年一度的注会考试学习,有的考生会说税法很难,有的却认为很简单。笔者认为,税法在注会中是一门相当有趣味的科目。相对于会计的基础和系统、经济法的法条记忆以及审计的实务执业,税法既有法条,又有实际应用;既有记忆,也有计算。可以说,税法是一门相当不枯燥的科目。说税法简单的人,大多是经过了不间断的学习之后,熟悉税法的人;说它难的人,大致是刚开始学习者,面对着茫茫多的知识点,感觉无从下手,学了后面会忘了前面,从头再来吧,又会忘了后面。
如何解决这种的问题呢?这对于一个初学者或者一个学习过税法却仍然找不到头绪的人,是一个相当棘手的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大家常常会对一些物品进行整理收纳,哪个萝卜该放哪个筐不用多想就能做到,因为,每个人把自己的盒子、物品放进哪个抽屉里,早就已经做过很多遍了,也就是说,大家都有放置自己的盒子的习性,对于个人来说,这是一个熟能生巧的过程。
说了这么多,大家可能会说:“学习税法和你把哪个盒子放进哪个抽屉有什么关系啊?爱放哪儿放哪儿„„”先别急,先来看看我对税法学习的理解。我们学习税法知识,相当于把税法的诸多知识点装进自己的脑袋里。和收纳盒子到抽屉里面其实是一样的道理,就看你是怎么把这些盒子放进去了,是一股脑的不加分类的堆进去呢?还是把不同的盒子整理分类分别放置呢?相信两种做法的人都会有,因为生活中会有很多随性的人会用第一种办法。但是,请大家注意,注会考试是一个相当严谨的考试,我的建议是,即使你生活可以随性一点,但进行注会学习考试,一定要严谨治学。实际上,把你的盒子放进抽屉比喻的是将税法的知识点分类整理装进脑子里,达到加强记忆理解的目的。
我学习税法的心得是,把众多的知识点重点分成五个部分,也就是说,把盒子放进五个抽屉。
第一个抽屉:增值税法。我的这个抽屉里有三个大盒子。①一般纳税人的计算。这个盒子里面有三块东西——销项、进项和税率。区分实务中什么业务是销项,什么是进项、进项抵扣。每个业务适用的税率是什么。然后就可以进行一般纳税人的计算了。②小规模纳税人的计算。这个盒子里东西不多,主要是保持对小规模纳税人的敏感程度,不要在做题时都按一般纳税人计算了。③进口征税和出口退免税的计算。这个盒子主要是出口退免税的两种类型,要熟悉“免抵退”的计算步骤。
第二个抽屉:消费税法。这个抽屉相当的腐化,主要就是“烟盒”和“酒盒”,貌似咱们人人都是有权利的人,什么好烟好酒啊都扔这个抽屉里了。实际上,这两样东西可够我们头疼的,因为学习这章的难点就在于此。基本上这两个税目的计算题都做通晓了,别的税目也就不是问题了。
第三个抽屉:营业税法。这个抽屉的盒子相对较多。交建文邮、服转销金加娱乐,九个标签九个盒子,税率易记,但每个盒子里具体业务的营业额的判断才是关键所在。
第四个抽屉:企业所得税法。这个抽屉里面的系统性相当的强。重点把握居民企业这个大盒子,收入、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各项扣除、以前亏损等都是这个大盒子中的内容,这些项目最后形成应纳税所得,再配合税率和税收优惠这个盒子里面的内容,就能计算出企业所得应纳税额。
第五个抽屉:个人所得税法。和营业税这个抽屉类似,盒子也很多。十一个税目,但相对于营业税来说,个人所得税每个税目的知识点都很系统,没有那么零碎。个人所得税容易忘记的地方就是计算应纳税所得额的时候,一些税目费用的扣除,不同的税目有不同的费用扣除标准。感觉学习这章的时候要细。
以上五个抽屉是我对税法的分类归纳,在备考的时候,这五个章节的知识点看了又看,题目做了又做,遇上不理解的地方就去听听课件、看看讲义,或者在论坛上求助高手。论坛上有好多高手有的甚至考完了注税,有的是有大量的实务经验,他们的回答会让你觉得受益匪浅。话说回来,做题的时候,尤其是做企业所得税这章题的时候,会遇上其他一些小税种,这时顺便就把这些小税种复习了。当然,每个人在学习的时候对书本的理解都会不一样,记忆的方法也不一样,但不管怎样,在脑子里形成一套自己学习的脉络,有重点的学习,再加上大量的做题,坚持下去,就会体会到其中学习的乐趣的。
五个抽屉都说完了,可能会有高手说,你这个比喻太土了,我们有更好的办法;或者,更有些学习的天才,根本就不用什么象形化的比喻来帮助记忆,他们天生就有很好的逻辑思维,知识点到这些人的脑子里都是自动分类的。But,Stupid is as stupid does.我这个帖是为了说出自己学习的心得,可以对一些人的学习有点帮助。希望大家可以互相交流,从而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我也走在CPA的道路上,很想跟大家多学习。
考CPA的路很漫长,贵在坚持,贵在不断的提高自己。
第四篇:CPA注会考试学习方法—记忆技巧
CPA注会考试学习方法——记忆技巧
一是可以采取边听边看的方法。据一些记忆研究的书籍介绍是记忆效率最好的方法之一。记忆效率可达到70%左右。边听边看可以集中注意力,进行高强度高效率的记忆。我的同学曾把它比喻成“地毯式轰炸的读书法”。听过十遍以后,书的每一个角落都会变得滚瓜烂熟,原来根本不可能理解的内容因为大脑可以进行灵活的相互推导而变得豁然开朗。cpa考试,中级职称,财会论文,新会计准则,外贸财务会计,Excel财务应用
二是与读书相比,可以大幅度的节省体力。可以用于长期学习。
三是当你疲倦的时候,复读机是不知疲倦的。它可以带着你继续前进。
四是当你听的时候,你可以站到第三者的立场上反复的品味每一句话的内容。这时你也许会发现书籍的严密思维是任何一个教师都无法相比的。看书同样可以节省体力,但看书无法达到这一点。
五是你如果保持较高速度的录音时,每秒钟可以说出5-7个汉字,一页书的内容约需两分钟就可以录完。2002年注会的会计教材最厚为62万字,我总共录了约23个小时(一字不漏),听了约20遍。考场上提前45分钟做完。是我近几年考试中做题感觉最流畅的一门。
六是人的记忆能力经过反复刺激后会大幅度集中脑力而实现层次性提高的。不管任何人对主要内容连续听十遍,不管你是否理解,你都会记忆大部分内容,在记忆大部分的基础上进行理解,你会发现很多内容会变得非常简单。当你对一本书滚瓜烂熟时。你会发现书上的内容是相连的。你不理解是因为你脑子中装的东西太少。书本的理解基础95%都在书本上,书本的理解并不是来自书本外的天外来客。用七是利用复读机你可以随时随地的进行记忆。
八是这种方法在筑基阶段有100%的作用,而且有极高的效率。在提高阶段作一些综合性的题目,对装入脑中的知识作一次系统整合是非常必要的。你会发觉你的做题效果甚至相当不错。对正确性的判断奇佳。有时在考场上做到70分的题时你就可以认定自己完全可以通过考试。因为你的得分率是极高的。
九是有一个随身听式的复读机是最好的。因为它可以随身携带。若用MP3进行,当然更加方便。
十是听自己的声音最易产生人体的共振,每个人对自己的声音都是很敏感的。对不自信的人来说还有很强的心里暗示效果。
十一录制过程很累人。但你可以采用耳机上话筒放在口边录制。录制时可以降低一点声音以节省体力。听得过程要省力的多。这叫一劳永逸。
十二记忆可以把零散的知识点加以整合。让你的思维单元由字词为主转变为以成段成片的文字为主,从而使考场上的思维速度大大加快。我去年的会计考试是提前45分钟结束的。而且得分率相当高。很多人都不信。当你试验一段之后,你会发觉它是完全可能的,你可以比我做的更好。
十三这种方法和教师讲课的区别时,教师讲课可以有很多解释。这些解释大部分只有听一遍地价值,在论及教材时,很多教师只是点到某个知识点,很少复述知识点的内容。而知识点的内容才是我们真正需要掌握的内容。听教师讲课的主要优点是可以增进理解。而记下课本大部分内容后,你对课本基本可以理解,不能理解的仅是一小部分内容。知识是相连的,掌握多个知识点时知识间的相互推理,完全可以让你准确的理解,你甚至会发现书本中的错误。我在栏目中有两篇类似文章就是这样发现的。当你记忆和理解准确时,你就完全具备判断是非的能力。
十四记忆和理解的关系。记忆是理解的基础,没有任何相关知识的理解是不存在地。准确全面的记忆会让你更快更准的理解。但记忆无法代替理解,理解的成功除了准确掌握知识点外还取决于人的悟性。记忆可以大大提高理解的能力,加快理解的速度。
十五记忆是加速度的。前期的记忆速度较慢,随着前期对一门基本知识点的准确掌握,后期的记忆速度会逐渐加快。到后期,你也许会觉得自己也会有超人记忆的能力。
十六在听自己读书的过程中你逐渐会发觉自己在思维上的长处和需要弥补的缺点。因为你在和自己的声音同步,当你完全记下书本的内容之后,你也许会发觉讲解一本课程并不是困难的事情,你也许会比你见过的教师有更好的讲课天赋。
十七、当学习结束时你也许会惊讶你的成绩。你也许会惊讶自己在一两个月的时间内可以记忆二百万字的资料。去年注会会计一门就62万字。五门合计270万字。
用
十八、每个人的自信都是随苦练而逐步提高。自信的增加可以让你流畅的发挥你的潜能,开发你的智能。你会发觉超人和常人的区别更多的是一种心理的区别,而不是天赋上的区别。
十九、我对此方法的研究的启发起源于2001年在郑州听评估师培训。我当时对会计的掌握的基础已经相当不错。仅有现金流量表的部分掌握的不好。当时教师在讲这一点时匆匆而过。(可怜大部分教师都是对自己擅长的部分大讲而特讲,对自己掌握不好的极力回避)。那位教师的讲课功底和对知识的熟练程度并不高。作为同为教师出身的我,再也没有听课,我下定决心自己讲给自己听。在讲解的过程中,我逐渐发觉书本就是最好的教师。(任何教师对一门课程的掌握都有薄弱的地方,而编书是一批专家合作完成的,这是个人的力量无法相比的)它已经完整系统讲解了书本的全部知识,只是大部分人在学习时并没有站在聆听者的角度好好品味其中的意思。职称类以上的考试所用的书籍都是经典教材。读的越深,你越明白经典两字的含义。
二十、复读记忆与速读记忆的比较。速读记忆是80年代末期日本的研究成果,它是在罗扎诺夫超级记忆术的基础另有发展,速读记忆术是我认为目前效率最高的记忆方法。速度记忆术的特点是压抑语言思维和语言记忆,开发图画、空间记忆和思维能力。我在16岁时在校图书馆发现此书,出于好奇进行了系统了训练,曾在半年内运用这种方法阅读各类书籍160本,平均每天一本。直到今天我才发觉这160本书莫定了我整个知识框架。使我可以在日后的日子中随意的浏览各种书籍。十几岁的记忆给人生留下的记忆太深刻了。速读记忆对放松和身体自律训练有很高要求,要求身体完全在自律状态下,可以使人在醒觉状态下,扩大瞳孔,这在一般情形中是完全做不到的,让文字以图片形式进入大脑。基本是在潜意识中很容易形成长期记忆。但这种记忆术有许多限制,它大量采用瑜伽训练的一些技巧,需要训练者本身的天赋较好,不然进展异常缓慢,由于对状态的要求较高,同时稍受刺激如感冒一类,就可能要从头再来。同时这一方法是以压抑正常的语言思维和记忆,开发图形、空间思维。记忆的内容要达到自由运用还需要一个头脑融合过程。压抑语言能力将从一定程度上影响演讲能力。复读记忆则以开发语言记忆和语言思维,记忆和融合过程非常短暂,对开发演讲天赋,训练严密的思维有直接的效果,对体能素质训练几乎没有要求,相反可以增强潜意识的自信。日本去年的一个治打老年痴呆症的治疗方法就是让患者录制自己读书的声音,然后反复听。自己的声音对自己的身体具有更强的“同音共振”的效果。这是我强调自我录制的原因所在。
二十一、复读记忆中如何应用超级记忆的相关技能。记忆术方面的研究较早的是由保加利亚的科学家罗扎诺夫进行系统研究,曾经风靡一时的《学习的革命》中曾大段的引用罗扎诺夫的研究成果。在罗扎诺夫的超级记忆中,主要强调放松训练和背景音乐的应用,研究出在脑波处于阿尔发波段时人的记忆效果是最好的状态。放松训练和背景音乐是我们可以采用的部分。市场曾卖过罗扎诺夫的音乐的专门磁带,我们可以买一盘在听累的情况下听一番。也可以在放背景音乐的同时录制磁带。这样录制出来的磁带自然具有背景音乐。
二十二、这种方法对体能的消耗很大,注意饮食睡眠调养。放松训练是必要的。据西方一些研究,人的记忆是吃出来的,合理的营养是奠定记忆的基础。在学习保持合理的营养是非常关键的。
二十三、我眼中的学习。学习如同用兵,时间和精力就是我们手中的主要兵力,人的智力存在一定的差别,但体力和精力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兵力充裕也要充分运用,采取重则围之的方案,兵力有限时,要把最主要的兵力用在最有价值的知识』点上。学习中实在难以理解的重点和难点何不采取强攻方案。高效率的学习是学习的最佳的状态。兵闻速胜,未闻巧之久也。很多人为学习放弃的太多,学习数年而不能攻取一个证书,这不但是学习的灾难,更是人生的灾难。因此,不学习则罢,一旦走入学习之途不论大小一定要有所成就,此为慎兵原则。这也需要当你决定用学习的路线改变人生时,一定要下大决心,不可三心二意。不然你的人生机会成本是很高的。
二十四、复读记忆不能解决所有的学习问题,却可以帮你快速建立雄厚的专业基础,实现真正的“效率”人生。复读记忆的关键作用在于快速帮你建立专业基础,但在提高过程中必须借助于做题等方式解决,但学习方式是因人而异的,发挥自己最擅长的学习方法可能是你的最佳选择。自古以来,各界大家除天资聪颖以外,无不以博闻强记为主要的外在表现。任何理解的元素都要以记忆来完成,记忆问题始终是人生中学习的“瓶颈”,训练出强大记忆将为人生开拓一个崭新的生存空间。
二十五、“年龄上升,记忆下降”是人们对记忆的认识误区。遍观世界各国的记忆大师,无不是在40岁前后达到记忆的高峰。若注重训练,记忆会有新的上升。
第五篇:你可以不做,但你不得不看的注会学习方法
1、请注意考试与学习的区别,就是说你参加注会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通过还是以此来提高会计水平?如果是为了通过考试,那也就是说这类考试是具有功利性的。但请注意了,凡是具有功利性的东西都是有迹可寻的,这无疑给了那些还在迷茫中的朋友们一盏明灯。
2、请注意别人的方法与自己的理念的区别。凡是已经被称之为方法的,都应该具有可利用性,所以我希望那些不赞同甚至憎恶别人方法的朋友们,请注意那些毕竟不是你自己的理念,当然有所差异了。
3、不要急于想知道别人是具体用什么方法来通过考试的,而是要知道为什么别人用这样方法却通过了考试。在参考别人的方法时,你要抱着对待方法论的眼光看之。
4、怎么做你就能通过考试?
一、对注会的思考注会是什么?你注会了吗?对于这个问题,相信还有很多朋友一直在困惑。如果把一个学生要学习比作人要吃饭的话,那注会就可以算是学生的一道早餐。吃与不吃,因人而异。不吃好吗?无妨。但最好还是吃吧,有益身心健康。如今的注会对于一个执着于会计事业、一定要从事会计行业的人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生命假如少了或者暂时少了这么一道早餐,也不是太遗憾的事。所以,放平心态,坦然面对所有可能会产生的可能性,这也就叫注会心理吧。失败也许会有很多次,不过成功一次就够了。每个人在其人生奋斗历程中的表现方式都不一样,成功点也应该不一样,所以请不要害怕某几次的失败。只要你努力了,用心了,成功已经在等着你了。记住!录取率越是低的惊人,“努力的你”成功率才越是高,因为你要竞争的不是所有人,而是那大约的10%。我始终觉得有一点是很重要的,就是“悟”与“悟性”。人面对欲望总是太执着,行为处事时要么太相信自己,自以为是,要么紧张错乱,对自己毫无信心。要改变一个人的性格短期是不太可能的,但一个人为了考试暂时学会变通还是可以的。那么,面对应付注会的众多方法,仅仅全盘接受肯定是不行的,而作为读者本身最关心的应该是别人所讲的方法,自己能不能领会,而不是自己觉得他讲的内容对不对。任何方法,只有在一个人身上发生作用就是有用的,就有其可利用性,别人可以不认同,但无法否定。这里首先就要讲到你如何去“悟”的问题了。无欲则无求,不执着则不烦心。可是人总喜欢带着自己的一些固有观点与经验来看待别人的思想,结果总是有所偏差。对于别人的方法,我们先不管其有用或没用、对或错,我们不妨先想想为什么基于他的方法他会成功,而我们却会不认同或者认同了还是没用。那么,我们首先要明确的是之所以称之以“别人的方法”,是因为施法者应用了适合于自己的理念与信心外加一些必要的努力,但却并非适合于任何人。对于一个功利性质的东西来说,我们永远都不要去寻求他对或错、有没有用,而是通过寻求别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方法并且也成功了来探索属于自己的方法。这个方法就是最后的成功。也许在学术上说,我们更多注重的是过程,但相信一点,对于通过注会来说,更多注重的永远是结果。
相信在注会这个过程中永远没有第一,也没有水平之分,只有成功与失败。面对注会的复习,只要你能想出办法如何把不是你的东西变成你自己的东西就可以,或者说你不具备能力但还是把其做对了就可以了,至于过程嘛,你自己看着办吧。
我可告诉大家的是,如果你们在经历过努力看书、认真复习还是不停地失败的话,我想你们应该从现在开始要忘记自己以前所有的“以为”、“觉得”。不是说你们的那些想法是错的,而是如果再把那些“以为”、“觉得”的东西带在脑子里的话,失败还会继续,他们一定会影响你们的考试成功。因为失败过一次已经证明有些“以为”是应该要有所保留的,为什么还要继续呢?虽然我不排除那些“以为”有大部分是对的,但导致失败的就是那些错的以为在作怪,但你却无法剔除,对吗?当然这是一个很痛苦的过程,但要想成功就应该有所取舍。说句不恰当的话,对于资格试来说,“没通过”对你来说就是“难”,就是“失败”,不需要任何理由,因为你的确已经失去了取得这次资格的机会。成功就是成功,不管他有多厉害或多糟糕。
其实,做人也就是一句话,“你选择怎么活,然后你就怎么做。言行一致,成功,反之,失败。”当然这个言行一致不是一般意义上意思。无论如何,你都没有什么可冤的,因为所有的结果都你自己选择的。当然这其中会有一些意外因素,并且现实中还有很多,不过这也是考验一个人的时候了。
二、如何对待注会学习方法及怎样调整大家都知道注会最重要的是要注意方法,但就是不知道如何来把握这个方法的度的问题,什么叫方法,怎么样才会适合个人。我认为,注会考的不是完整意义上的会计水平,而是考大家一个“考试意识”的问题。由于注会试卷是由很多人来出的,这就决定了注会没有一个集中的难度与会计思想。于是注会在考试形式上是很功利的,由此也决定了通过这种考试其实在水平上是没有什么提高的,但却让一些有心人学会了如何应付考试,而这些有心人如果再有点心就会把心得写下来,让愿意认同的另外一些有心人来参考。
1、很多人把学习注会的方法归之为通过注会的工具。如果我把复习方法看成伴随通过注会的一种必要条件,不知朋友们愿意认同否?的确有些人毫无方法也通过了考试,可我认为,那也是一种方法,只是在我们看来不很华丽而已,至少他使用了一种非常适合他自己的方法。我很难想象大家专业水平、学习能力一样,他使用了自己都完全无法接受的方法却通过了考试(有一点我想声明一下,有“高手中的高手”不在我的描述范围),所以我想得出第一个结论:在注会学习过程中,无论你是怎样失败的,请都要相信成功者都是有道理的,哪怕那样令你实在难以信服。
2、任何一种有用方法都是由一种特定的理念来支撑,等这种特定的理念被广泛接受了之后,该有用方法就成了一定范围里的真理。无论怎么说,注会都是狭隘的,而一度被称之的方法也不太可能上升为真理。因此,想从别人的方法中找出真理性共性是比较难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就使得在使用别人方法时产生无法与自己原有的理念接轨,并或多或少存在排异,最终使得该方法不能在某个人身上发生其原有的作用。那么,如何在注会中解决这个问题,就是成败的关键了。我听不少人在这样讲,唉!第一年,我运气太坏了,只差5分;第二年,我运气真坏透了,只差了1分。这种讲法如果只是与人开个玩笑,或者刹那间的自慰的话还不是太糟,如果在其脑子里就存在这种投机的心理的话,我想其失败的根源也就明朗了。他的失败不是运气不好,是他那种在复习时已经存在的喜欢怨天尤人的投机心理。全国参加注会者几十万,要知1分之差的,全国又有多少人,如果有100个话,那其实已经差了100分。我前面提出个“考试意识”的问题,朋友们看是看了,但我想真正能够体会我所讲的考试意识到底是什么恐怕还是不多吧。这种意识就是一种态度,什么样的态度呢?如果没有从根本上意识到这个问题,失败还会继续!于此,我想得出第二个结论:在注会过程中,无论你水平如何,既然参加的是资格考试,就先树立一种绝对端正的学习态度,严谨的学习作风,哪怕你所谓的学术真的很厉害。
3、你也许看了很多别人的学习方法,可每看一种都会让自己胆战心惊,因为你发现自己的方法与别人所讲的有差距,尤其是觉得其说得很有道理的时候。在此,我想告诉大家的是,从今而后一定要摒除这种念头,因为这样是很可怕的。我还是要强调一点,拿到任何一种方法,哪怕是注会状元的方法,你们可以浏览他们的内容,精彩的地方还可欣赏一下,可千万不要执着于其方法的具体内容本身。什么复习计划时间作息表呀、什么复习步骤呀等等,这些东西我个人理解是可以参考一下的,但根本没有必要马上对此做出巨大反映,并修改自己的原有计划。因为每个人的作息时间与精力的时间点都不一样,并且有些计划也只是别人理想化的东西,真正实行起来他自己都未必能做到,你又何苦受他所累呢?复习最、最、最重要的是你看进去了多少,不是你看了多少。一定范围里,时间与结果是不成正比的。我不是说别人的东西没有用,我想我们更应该多去思考的是为什么他会用这样的方法,为什么他想到了这点而我却一直在盲目地复习。我想这就是差距吧。那么又如何去思考“为什么”呢?我想这更多是个人习惯思维问题。不过暂时我们可以这样去思考:
1、别人提供了我认为很好的方法,而我却没有想到也没做到,这是不是意味着在考试中我与他也同样存在这样的差距呢?
2、想要改善这种差距甚至超越这个差距,如果拿来主义显然还是不行的,但我相信你暂时还真想不出所以然来。于此我建议你停下来,先不要去想这个问题。一个人如果懂得在面对极大挫折时还能告诉自己我一定会成功的话,那个人已经成功了一半;而如果在此之后还能够冷静地去开导别人的话,他已经成功差不多了。相信有一点大家是认同的,无论是什么东西,交流永远是很重要的。闭门造车,造出来的也就是些破铜烂铁。在无法给自己一个很好的方法时,最有用的方法是用实践创造方法,而实践本身又是最好方法。敢于、善于把自己的想法讲给别人听,然后认真地去听取别人的意见之后得出的结论就是你梦寐以求的方法,当然,这种方法要不停地改善。别人的方法永远都只能参考,绝对不可拿来主义!那么,我所说的方法就不是一开始就给自己制定的什么条条框框,好的方法是在脑子里的,不用写在纸上。也只有能够把方法印在脑子里,那也就是你能通过考试的一个巨大功能了。这本身就是一种使用方法的方法。于是,我想得出我的第三个结论:在注会的过程中,在没有得出结果之前,千百万不要因为别人而令自己没有了信心,乱了方寸,哪怕表面上看起来他是那么优秀。
三、注会进行中的反思基于注会的复习有一定的量,人的脑子具有遗忘性,而谁也无法证明自己所谓有计划地看了什么东西就可以在考场发挥作用了。所以,我们要意识到这样一个问题:无论你现在记住了些什么都是你的一厢情愿,而在考场上是相互的,即考卷与你。所以有一种方法是很要命的,即给自己订了一个计划表,然后按照计划表从头到尾看了一遍又一遍,也不知看了多少遍,等他看完最后一遍才发现自己怎么好像才看了一遍似的,于是他开始焦急,紧张,害怕,埋怨,最终发挥失常。为什么注会要求是大专以上呢?我想原因是考试的基础是需要大家已经掌握了基本的会计知识与初步的会计意识。而我们在大学里读那么多年书出来后踌躇满志,就为了注会还兢兢业业地不停地看呀看一些基本知识,这岂不与考试的初衷有所违背,而既然你违背考试的初衷,那么,财政部不让你通过也是很正常的事了。因此,我建议书本只要仔仔细细地通读了一遍就够了,除非你真是烂得可以,或者在大学里是混过去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有些东西你看来看去还是这样,因为你根本没有消化,如果你都消化了你也就是专家了。既然是资格考试,我们的目的就是为了通过,管他是怎么个过呢。所以,我们要学会CRACK(因为我不知中文怎样表达才好,但这个英文用法是很典型的)。CRACK它的出题思路和命题方向。
那么如何学会去CPA呢?这一点我建议大家除了到网上查看相关资料外,更重要的是要自己思考。为什么每年的焦点、热点财政部都要考一下呢?仔细一想,唉!他们这帮人其实也是很烂的,我们花这么多心思在考试上,可他们那会把我们当回事呢!只要其所出的考题被采纳把钱拿到手就完工了,哪还会想到我们这些苦命的学生呢!基于每个人都喜欢卖弄,总想弄点新鲜的东西出来表示自己是与众不同的。而考试这么多年来,能出的东西也就这样了,他们还能出什么呢?无非拼命地在题干上大做文章,弄一个什么热点案例来充场面,说是具有实务性,可考的东西还是老东西,有时候想起来不用看那么长的题干也知道他们要考什么了(这跟托福又何其相似呢!)。相反,也就是那些多余的题干害苦了那些善良又胆小的考生们与自以为是而又博学多才的博士们!想到了这点,我们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呢?应该豁然开朗才对。只要你总是想着“财政部呀财政部,任你72变也逃不出我的五指山。”心情是不是好了很多呢?只要你认真地看了历年的试卷,一定会发现,今年的考试还是考这些东西,答案已经在我们的手上了,只是还不知道题干。既然答案都知道了,还念念不忘题干什么呢?这个信息就告诉我们在复习的时候一定要有针对性,不要盲目地什么都看,看了也没用。不要老把自己当成超人,你没那么多时间去看的,即使有时间也没精力。作者有时为了充字数拿稿费就什么都写。我们应该用会计的嗅觉来看书,有些叙述性的东西或者你本来就已经很知道的东西就扫一下吧(我一般看一本书最多不超过一天半,每天平均12小时)。本科生们知识量是有的,只是缺少系统性与关联性与对问题的把握度。我们知道,虽然每本书的作者对定义呀、观点呀在文字上都不尽相同,但意思却都一个样,因为他们写书我相信都是抄来抄去的。可为了表示是自己的作品,于是就在文字上做了大量的修改。当然注会书的作者为了表示自己的书有价值都会或多或少把一些与以前作者不同的观点放进去,以示该书具有新颖性。而这个小小的不同也就成了当年的考点,而凡是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的朋友们在考试时再次碰面还会错吗?如果有不同也无非是多用了一些文字上曲折的表述而已。
四、如何看书
1、仔细通读书本,至少让自己明白到底注会在讲些什么?要掌握一些应该要知道的会计理论。但希望朋友们注意的是不要把会计理论与会计知识混为一谈,在注会中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区别(而注会正是介这二者之间。科班生的毛病是动不动就拿出会计学功底压人,最后压了自己;非专业的考生却有把一些生活中的一些已经形成的基本概念大量应用在注会当中去,这两种的倾向都是很危险的)。
2、在1、的基础上仔细阅读历年的注会试卷,不要太执着于题目本身,要多注意出题的方向与方式,以及各科的比例。这一部份的时间是要花的。要知道注会出题的方式与平时考试是不一样的。这个东西别人来讲你是很难入门的,是需要你自己花时间去研究了才会大彻大悟。还有由于注会只有案例的主观方式,所以你们在看书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方法,即很细但不背。只要下次类似的东西出现在你眼前有个大致印象就可以了。
3、如何学习准则。有些考友拼命地背准则和制度,我说,有什么用呀!这么厚的一本准则谁能全记下来?估计全中国也不出3个吧。既然都知道无法背了,为什么聪明的你还要去碰钉子呢?我建议:不要背!学习准则最忌讳的是死背,看的时候心太粗、看了后面忘了前面。相信会计毕业的考友们都知道每个准则的结构都差不多,而知道了某个事物的规律,当然可以窥前而知后了。看过武侠小说的朋友一定知道,当你看多了武侠书,一看作者的开头就知道下面他要说什么了。虽然准则不能这样一概而论,但对待之的思维应该是一样的。我们拿到一个准则,不可能一片空白吧?而每个准则都应该有重点,而所谓的重点应该就是那些读了那么年会计的你眼前一亮的事物。而重点的重点应该是那些具体的数字、特别规定吧,而关于这些的资料应该到处都是。在考试中考准则不可能考得很细而毫无规律可寻,即使那个无聊的兄台出了这么一道题而又碰巧被哪个不负责任的人选上的话,也只是少见的一两个,不会太多的。所以我想我们根本不必担心如果不把他们全背下来的话,就会为此付出昂贵的代价。
4、复习后阶段如何看书。我建议考友们最好对照历年考题从头看一遍书本,通过对照题目再来查找书中的相关知识,通过这种方法来温习一遍书本。历年考题应该说履盖面已经很广了。这样有什么好处呢?就是因为我们还是学生,所以是不可能像那些老师般那么狡猾的,出一些我们平时根本不注意的题目。如果我们单纯地先做试卷然后对答案是学不会这么个套路的,一般人对做对了题总不再重复思考的。只有在不停地重复来查找这样的信息,我们就会形成一种条件反射,逐渐习惯出题老师的思维。而通过做试卷来验证水平时也只是单方面的,我们此时做对某道题,而没有理解或不熟练如何把这样一个信息做成一个题目的规律,那么下次遇到题干变一下还是会错的。还有,我们在做题的时候经常会发现题目看看都有印象,可就是不知该如果去写。我个人觉得盲目地做题对考试几乎没什么提高。在考试之前,做模拟只是来检测一下看书的状况与能力的是否提高。如果你的做题速度已经保障的了话,做三套试卷与做十套的效果是一样。那么你又何必多花时间在没用的功夫上呢?当然,我也不排除一些靠题海战术的朋友能成功的。
五、考试技巧朋友们在考场上也许会遇到这样一个问题,明知道这么个考法,可就是定不下决心选择正确答案,我个人认为原因有三:
1、题干太不明确了,弄得4个答案都好像是对的。
2、往年已经考了,可这次怎么觉得答案与往年不一样的呢?
3、相对简单的记忆题,有点印像可就是想不起来选那个。基于
1、本人在做GRE的时候,曾经一篇文章有20多个单词不认识,可我根本不理会他们,只管自己看下去,看到最后什么也没看懂,不过我就当自己看懂了,于是就做题。我把那些不懂的单词全当成一个个商标符号,不懂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我知道这是个商标符号而不是面条就行了。最后我居然全作对了。而托福的阅读里的单词应该全认识,于是把文章全看懂了,我也想了很多,甚至把自己想法在看的过程中已经形成了,可提问却很难,与刚才所想的不是一回事,于是做起来反而出错。我举这个例子不是说反而不认识单词的好,我的意思是想说,即使我们不认识单词我们也应该想办法让自己把其当成认识一样做对。当你面临真正的困难时最好的办法是使其最简单化,即使题干再怎么复杂,4个答案还是很简单的。不妨从答案着手也许还是有用一点,至于题干里每个信息应该说都是有用的,但我们只要关键词。基于2,几年考同样的东西也是有的,但很少被采用,除非两本书的作者都提出了自己鲜明的观点,或者恰巧是今年的热点。一般说来同样的知识点他们都会转起弯来考你的。遇到这样的问题我们根本就不用怕,反过来想一下,如果不行就来个排除法,还是不行的话就相信自己的直觉吧,不能随便地浪费时间,想不出来就放弃,作个记号。基于3,碰到这种题最麻烦,我就建议朋友们充分利用自己的会计功底与常识吧,用逻辑推理的考试技巧来应付,不过不要想当然。但是不要埋怨自己记忆不牢,为时已晚矣,不过在考试中这种纯粹让人没法做的记忆题应该也不多,反正我们有30分可以让财政部扣的(还有的10分做风险预算)。
六、非专业与专业考生在考试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依我看,对于通过注会不是由是否是科班生来决定的,而是你是否具有考试意识。我觉得注会的题目本身并不难,但仔细研究一下,我们就不难发现一个规律,就是有一部分题表面看来本身就很有争议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互执一词。我觉得在考试中“太”有这种想法或行为的人是很难通过考试的。对于有些科班生来说,一旦发现有争议的题目,总是再考场上分去他一部分的思维与出题老师的思路争执不休,于是最终导致丢分―时间不够了。对于非科班生来说,他们也许没有意识到或根本就不知道真正的问题所在,而只是凭感觉或者书本上所认定的理论来做答案。由于他们的思维相比科班生还不存在观点的正反极端,往往比较中庸,所以也就往往做对了题。瞎猫撞见死耗子的事也是常有的。而如果这个人考试的本领好点,书看得仔细点,再多点会计知识的话,就很有可能考出科班生所考不出的高分。
所以我觉得注会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它考学生的不单是专业水平,也不单是知识面,而是考你们如何区分把已知道的与不知道的东西结合起来,转化成自己的东西,最终形成一个答案来迎合标准答案。既不固持己见,又不墨守成规,还要学会推理。对逻辑性的把握在整个考试中是很重要的,有些不是会不会的问题,而是你能不能举一反三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