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车私用、高管车费和职工食堂开支涉税问题

时间:2019-05-15 00:54: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公车私用、高管车费和职工食堂开支涉税问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公车私用、高管车费和职工食堂开支涉税问题》。

第一篇:公车私用、高管车费和职工食堂开支涉税问题

关于私车公用扣税的问题?

问:关于私车公用扣税的问题?

答:私车公用实质是个人将汽车租赁给公司使用,公司发放的用车补贴实际上就是公司支付给个人的租车费用。个人应就取得的租赁收入缴纳个人所得税、营业税及附加,并到主管税务机关代开发票,公司可凭发票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

公司内部高管使用车辆的费用未超过公司规定的额度部分,以现金形式发放给相应个人。请问,发放的这部分费用是否计征个人所得税?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个人因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取得补贴收入征收个人所得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6〕245号)规定,因公务用车制度改革而以现金、报销等形式向职工个人支付的收入,均应视为个人取得公务用车补贴收入,按照“工资、薪金所得”项目计征个人所得税。

企业员工把私人汽车无偿提供给企业使用,汽油费和保险费是否可以在企业所得税税前列支?

根据《企业所得税法》第八条规定,企业实际发生的与取得收入有关的、合理的支出,包括成本、费用、税金、损失和其他支出,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企业使用私人汽车,应签订租赁合同,所发生费用为租赁费支出,否则应为职工福利费支出。

单位职工食堂的开支,是否可以在计提的福利费范围内税前列支?如果没有正规发票,白条是否可以入账?

《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四十条规定,企业发生的职工福利费支出,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14%的部分,准予扣除。《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工资、薪金及职工福利费扣除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9〕3 号)第三条规定,《实施条例》第四十条规定的企业职工福利费包括以下内容:为职工卫生保健、生活、住房、交通等所发放的各项补贴和非货币性福利,包括企业向职工发放的因公外地就医费用、未实行医疗统筹企业职工医疗费用、职工供养直系亲属医疗补贴、供暖费补贴、职工防暑降温费、职工困难补贴、救济费、职工食堂经费补贴、职工交通补贴等。因此,职工食堂支出可以作为企业职工福利费,按照规定在计算企业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发票管理工作的通知》规定,在日常检查中发现纳税人使用不符合规定的发票,特别是没有填开付款方全称的发票,不允许纳税人用于税前扣除、抵扣税款、出口退税和财务报销。所以“白条”不能入账,并且不能在税前扣除

第二篇:“甲供材料”涉税问题的分析和建议

“甲供材料”涉税问题的分析和建议

一、“甲供材料”的概念

房地产开发企业在商品房开发建设过程中广泛存在“甲供材料”现象。所谓“甲供材料”,是指施工合同中的甲方(即建设单位)自行采购材料提供给乙方(即施工单位)用于建筑、安装、修缮、装饰等行为,也可以指此种方式提供的工程用材料。由建设单位提供“甲供材料”,可以有效避免施工单位在材料采购过程中吃差价的行为,降低工程成本,保证材料和工程质量。

二、乙方“甲供材料”纳税的合理性分析

以一项合同总价为1000万元的施工合同为例,其中包括甲供材料600万元。假设此工程最终审计结果与合同约定一致,建设单位实际向施工单位支付工程款400万元,向材料供应商支付货款600万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十七条规定,纳税人从事建筑、修缮、装饰工程作业,无论与对方如何结算,其营业额均应包括工程所用的原材料及其他物资和动力价款在内。因此,施工单位虽然只收到400万元工程款,但必须按照1000万元的营业额缴纳建筑安装类营业税。对此缴税规定的合理性,很多施工企业存在疑问。

我们不妨假设600万元材料全部由施工单位采购,对应款项由建设单位付给施工企业,在此假设条件下,施工企业对按照1000万元的营业额缴纳建筑安装类营业税是没有疑问的。现在我们在此假设条件下对施工企业的工程进行财务分析,收入为1000万元,成本为600万元材料款加上工程费,税金为33.3万元。至此,我们再回过头来对原例中施工企业的工程进行财务分析,收入400万元,成本为工程费,税金为33.3万元。通过两种材料供应形式下工程财务分析的比较,我们可以发现,甲供材料按照国家税法规定缴税,既没有增加施工

企业的税负,也不会影响施工企业的收益。施工企业对“甲供材料”有意见,不是因为税负增加了,而是因为丧失了在材料采购中获取利益的机会,而这种利益并不是正当的。

三、对“甲供材料”缴税的征收和管理

营业税条例和其实施细则都规定了施工企业要把“甲供材料”金额纳入营业额缴税,但没有任何公开的文件规定“甲供材料”征收和管理的具体流程。南京地税咨询热线认为,施工企业要按照包含“甲供材料”的金额向税务机关申报纳税,但只需按照实际收到的工程款向建设单位开具发票。简言之,就是“全额缴税、差额开票”。此种操作方式可以有效避免建设单位虚列成本的行为发生,缓解“甲供材料”纳税征收管理的混乱情况,值得肯定推广。

问题在于,施工企业全额缴税由谁来监管。单靠税务部门的有限力量,监管效果不可能令人十分满意的。如果出了问题,问责建设单位,也是有失公允的,因为建设单位不是国家税务机关,无权对施工企业的纳税情况进行检查。

2006年12月6日,江苏省地方税务局下发了一份《江苏省地方税务局建筑业、房地产业营业税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值得各地税务机关在“甲供材料”纳税征管中借鉴参考。该通知规定,“工程施工方应在建筑工程合同签定并申报领取《建设工程项目施工许可证》之日起30日内向其工程项目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提供项目信息,如实填写《建筑业工程项目登记表》”;“施工方在建筑业工程项目完工并经相关部门竣工验收及出具工程竣工结算报告之日起30日内,向主管税务机关申请建筑工程项目清算。”“主管税务机关在办理工程项目清算时,应对工程结算价款、甲供材料、设备扣除等项目进行核实确定,同时清缴税款,在项目清算结束后,出具《建筑工程项目清算表》。”

但上述规定仍然不能对“甲供材料”纳税进行最有效的管理。由于很多施工单位是外地企业,仍以上例为例,如果施工单位向建设单位提供了400万元建安发票而没有缴清1000万元对应的税金,建设单位是无法查知的,税务机关事后获知情况后再去追缴税款是很麻烦的。因

此我们建议,税务机关应当发文明确:“建设单位在与施工单位结算尾款时,除取得施工单位提供的建安发票外,必须取得税务机关出具给施工单位的《建筑工程项目清算表》方准支付工程款。”由于《建筑工程项目清算表》是在施工单位结清项目税款后税务机关出具的,做出上述规定就可有效堵塞施工单位逃避“甲供材料”税款的漏洞。而且,有了税务机关的正式文件,建设单位也可获得协助税务机关监督施工单位全额缴税的权力,厘清“甲供材料”纳税征管各方的关系。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财税[2006]114号文的规定,纳税人采用清包工形式提供的装饰劳务,按照其向客户实际收取的人工费、管理费和辅助材料费等收入(不包括客户自行采购的材料价款和设备价款)确认计税营业额,“甲供材料”不再纳入施工企业的营业额。此规定是对从事装饰工程的施工企业的一项税收优惠,而不是对营业税实施细则的否定。

四、建设单位的账务处理

建设单位如果是房地产开发企业,以本文所举的例子为例,假设这是一项桩基工程,建设单位应当根据材料供应商提供的发票,做如下会计分录:“借:开发成本-××项目-建筑安装工程费-桩基工程600万元;贷:预付账款-××材料供应商600万元。”根据施工企业提供的建安发票,做如下会计分录:“借:开发成本-××项目-建筑安装工程费-桩基工程400万元;贷:预付账款-××施工企业400万元。”

五、基层税务机关在“甲供材料”征管中存在的不规范行为

一些基层税务机关对“甲供材料”的税收征管是很不规范的。仍以本文所举的例子为例,他们要求建设单位支付材料款时用取得的发票复印件入材料账,施工单位领用材料时作为预付给施工企业的工程款,最后要求施工企业提供全额工程发票,建设单位据此出成本。施工企业以材料供应商提供给建设单位的发票原件作为成本,以全额工程款作为收入。

首先,材料供应商提供给建设单位的发票是以建设单位为抬头的,施工单位据此列支成本在法律上存在瑕疵。其次,“甲供材料”施工单位列为成本后,将产生对应的应付账款长期挂账,无法支付。再有,施工单位以全额发票列为收入后,将产生“甲供材料”对应的应收账款长期挂账,无法收取。

正是由于基层税务机关对“甲供材料”的税收征管会产生上述问题,所以我们说它时很不规范的。或许有人认为施工单位可以将应收账款和应付账款对冲来解决难题,但问题是应收账款和应付账款的发生时就不能得到对方单位的确认,对冲也不能解决源头缺陷

第三篇:“甲供材料”涉税问题的分析和建议

“甲供材料”涉税问题的分析和建议

一、“甲供材料”的概念

房地产开发企业在商品房开发建设过程中广泛存在“甲供材料”现象。所谓“甲供材料”,是指施工合同中的甲方(即建设单位)自行采购材料提供给乙方(即施工单位)用于建筑、安装、修缮、装饰等行为,也可以指此种方式提供的工程用材料。由建设单位提供“甲供材料”,可以有效避免施工单位在材料采购过程中吃差价的行为,降低工程成本,保证材料和工程质量。

二、乙方“甲供材料”纳税的合理性分析

以一项合同总价为1000万元的施工合同为例,其中包括甲供材料600万元。假设此工程最终审计结果与合同约定一致,建设单位实际向施工单位支付工程款400万元,向材料供应商支付货款600万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十七条规定,纳税人从事建筑、修缮、装饰工程作业,无论与对方如何结算,其营业额均应包括工程所用的原材料及其他物资和动力价款在内。因此,施工单位虽然只收到400万元工程款,但必须按照1000万元的营业额缴纳建筑安装类营业税。对此缴税规定的合理性,很多施工企业存在疑问。

我们不妨假设600万元材料全部由施工单位采购,对应款项由建设单位付给施工企业,在此假设条件下,施工企业对按照1000万元的营业额缴纳建筑安装类营业税是没有疑问的。现在我们在此假设条件下对施工企业的工程进行财务分析,收入为1000万元,成本为600万元材料款加上工程费,税金为33.3万元。至此,我们再回过头来对原例中施工企业的工程进行财务分析,收入400万元,成本为工程费,税金为33.3万元。通过两种材料供应形式下工程财务分析的比较,我们可以发现,甲供材料按照国家税法规定缴税,既没有增加施工企业的税负,也不会影响施工企业的收益。施工企业对“甲供材料”有意见,不是因为税负增加了,而是因为丧失了在材料采购中获取利益的机会,而这种利益并不是正当的。

三、对“甲供材料”缴税的征收和管理

营业税条例和其实施细则都规定了施工企业要把“甲供材料”金额纳入营业额缴税,但没有任何公开的文件规定“甲供材料”征收和管理的具体流程。南京地税咨询热线认为,施工企业要按照包含“甲供材料”的金额向税务机关申报纳税,但只需按照实际收到的工程款向建设单位开具发票。简言之,就是“全额缴税、差额开票”。此种操作方式可以有效避免建设单位虚列成本的行为发生,缓解“甲供材料”纳税征收管理的混乱情况,值得肯定推广。问题在于,施工企业全额缴税由谁来监管。单靠税务部门的有限力量,监管效果不可能令人十分满意的。如果出了问题,问责建设单位,也是有失公允的,因为建设单位不是国家税务机关,无权对施工企业的纳税情况进行检查。

2006年12月6日,江苏省地方税务局下发了一份《江苏省地方税务局建筑业、房地产业营业税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值得各地税务机关在“甲供材料”纳税征管中借鉴参考。该通知规定,“工程施工方应在建筑工程合同签定并申报领取《建设工程项目施工许可证》之日起30日内向其工程项目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提供项目信息,如实填写《建筑业工程项目登记表》”;“施工方在建筑业工程项目完工并经相关部门竣工验收及出具工程竣工结算报告之日起30日内,向主管税务机关申请建筑工程项目清算。”“主管税务机关在办理工程项目清算时,应对工程结算价款、甲供材料、设备扣除等项目进行核实确定,同时清缴税款,在项目清算结束后,出具《建筑工程项目清算表》。” 但上述规定仍然不能对“甲供材料”纳税进行最有效的管理。由于很多施工单位是外地企业,仍以上例为例,如果施工单位向建设单位提供了400万元建安发票而没有缴清1000万元对应的税金,建设单位是无法查知的,税务机关事后获知情况后再去追缴税款是很麻烦的。因此我们建议,税务机关应当发文明确:“建设单位在与施工单位结算尾款时,除取得施工单位提供的建安发票外,必须取得税务机关出具给施工单位的《建筑工程项目清算表》方准支付工程款。”由于《建筑工程项目清算表》是在施工单位结清项目税款后税务机关出具的,做出上述规定就可有效堵塞施工单位逃避“甲供材料”税款的漏洞。而且,有了税务机关的正式文件,建设单位也可获得协助税务机关监督施工单位全额缴税的权力,厘清“甲供材料”纳税征管各方的关系。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财税[2006]114号文的规定,纳税人采用清包工形式提供的装饰劳务,按照其向客户实际收取的人工费、管理费和辅助材料费等收入(不包括客户自行采购的材料价款和设备价款)确认计税营业额,“甲供材料”不再纳入施工企业的营业额。此规定是对从事装饰工程的施工企业的一项税收优惠,而不是对营业税实施细则的否定。

四、建设单位的账务处理

建设单位如果是房地产开发企业,以本文所举的例子为例,假设这是一项桩基工程,建设单位应当根据材料供应商提供的发票,做如下会计分录:“借:开发成本-××项目-建筑安装工程费-桩基工程600万元;贷:预付账款-××材料供应商600万元。”根据施工企业提供的建安发票,做如下会计分录:“借:开发成本-××项目-建筑安装工程费-桩基工程400万元;贷:预付账款-××施工企业400万元。”

五、基层税务机关在“甲供材料”征管中存在的不规范行为 一些基层税务机关对“甲供材料”的税收征管是很不规范的。仍以本文所举的例子为例,他们要求建设单位支付材料款时用取得的发票复印件入材料账,施工单位领用材料时作为预付给施工企业的工程款,最后要求施工企业提供全额工程发票,建设单位据此出成本。施工企业以材料供应商提供给建设单位的发票原件作为成本,以全额工程款作为收入。

首先,材料供应商提供给建设单位的发票是以建设单位为抬头的,施工单位据此列支成本在法律上存在瑕疵。其次,“甲供材料”施工单位列为成本后,将产生对应的应付账款长期挂账,无法支付。再有,施工单位以全额发票列为收入后,将产生“甲供材料”对应的应收账款长期挂账,无法收取。

正是由于基层税务机关对“甲供材料”的税收征管会产生上述问题,所以我们说它时很不规范的。或许有人认为施工单位可以将应收账款和应付账款对冲来解决难题,但问题是应收账款和应付账款的发生时就不能得到对方单位的确认,对冲也不能解决源头缺陷

第四篇:旧城改造拆迁补偿涉税问题的梳理和分析

旧城改造拆迁补偿涉税问题的梳理和分析

城中村改造涉及到单位和个人的房屋拆迁补偿问题,对于该项拆迁工程涉及到的拆迁人、被拆迁人、拆迁公司相应的涉税处理。企业和个人的搬迁大致可分为政策性搬迁和商业性搬迁。政策性搬迁因为涉及到政府对城市的规划或其他主导原因,会有许多税收优惠。而商业性搬迁是由企业之间或企业与个人之间的自由协定为依据而进行的一种市场行为,政府不参与其中。在税收上适用各种不同规定。

根据国税函〔2009〕118号的规定,政策性搬迁是指因政府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等政策性原因。税务对此类搬迁的认定是审核有无政府搬迁文件或公告。如果没有,则一般不会认同为政策性搬迁,从而将此类涉税处理界定为商业行为。下面就搬迁补偿有关的涉税问题做梳理分析如下。

一、拆迁补偿费的主要内容

《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七条第二项第二款规定“土地征用及拆迁补偿费,包括土地征用费、耕地占用税、劳动力安置费以及有关地上、地下附着物拆迁补偿的净支出、安置动迁用房支出等。”

对于拆迁补偿费,其不同的费用内容,所需要税前扣除凭证也有所不同:

1、拆迁补偿费

此处的拆迁补偿费主要包括:①土地补偿费;②安置补助费;③地上附着物及青苗补偿费;④菜地开发建设基金;⑤拆迁补偿费;⑥搬迁补助费;⑦临时安置补助费;⑧安置房周转费用;⑨停工、停业补偿费;⑩退还的相应土地出让金。

对于房地产开发企业支付的拆迁补偿费,无论以何种方式支付,均应取得合法的凭证在土地增值税前扣除,但针对不同的土地征收情况,其税前扣除凭证的要求也有所不同:

(1)免税拆迁补偿费

根据国税函【2008】277号和国税函【2009】520号的规定,对于被拆迁单位和个人去的县级(含)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收回土地使用权的正式文件,包括县级以上(含)地方人民政府出具的收回土地使用权文件,以及土地管理部门报经县级以上(含)地方人民政府同意后由该土地管理部门出具的收回土地使用权的文件,无论其取得的拆迁补偿费是否来源于政府财政资金,均属于土地使用者将土地使用权归还给土地所有者的行为,不予征收营业税。

所以对于房地产开发企业支付的满足上述条件的拆迁补偿费,应当以其取得的收据为税前扣除凭证。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的通知》(国税发【2009】91号)第二十二条第三项规定,房地产开发企业应当以拆迁补偿协议、签收单据及被拆迁单位或个人的相关详细资料作为其税前扣除的凭证,主要有:

Ⅰ、拆迁补偿合同或协议;

Ⅱ、被拆迁人的身份证复印件;

Ⅲ、被拆迁人签收拆迁款的拆迁收据;

Ⅳ、支付被拆迁人拆迁补偿费的银行单据;

Ⅴ、其他相关资料。

(2)应税拆迁补偿费

对于不能满足上述条件的拆迁补偿费,对于被拆迁单位或者个人属于转让土地使用权或者销售不动产的行为,依法应当征收营业税。

所以对于房地产开发企业支付的上述拆迁补偿费应当以取得的发票作为税前扣除的凭证。

2、房屋拆迁、土地平整费

对于房地产开发企业支付的房屋拆迁、土地平整费用,应当根据拆迁补偿方式的不同取得不同的税前扣除凭证:

(1)自行拆迁

对于房地产开发企业自行拆迁的,则其发生的行为不属于应税行为,支出的类型主要是人工费用及其他相关费用的支出,对于人工费用应当以自制凭证税前扣除,而对于材料、机械费用应当以取得的合法凭证在税前扣除。

(2)委托拆迁

对于房地产开发企业委托其他具有拆迁资质的单位进行拆迁的,其支付的拆迁费用应当以取得的发票在所得税前扣除。

3、耕地占用税

《中华人民共和国耕地占用税暂行条例》第三条第一款规定“占用耕地建房或者从事非农业建设的单位和个人,为耕地占用税的纳税人,应当依照本条例规定缴纳耕地占用税。”

《耕地占用税暂行条例》第四条规定“耕地占用税以纳税人实际占用的耕地面积为计税依据,按照规定的税额一次性征收。”

对于企业支付的耕地占用税,应当以企业的缴税单或者纳税证明作为税前扣除的凭证。

二、政策性搬迁的税收政策

1、营业税 由于政策性搬迁是政府收回企业或个人土地使用权(包括地上建筑物等不动产)的行为,因此根据国税函(2008)277号规定,被搬迁企业“只要出具县级(含)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收回土地使用权的正式文件,无论支付征地补偿费的资金来源是否为政府财政资金,该行为均属于土地使用者将土地使用权归还给土地所有者的行为,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营业税税目注释(试行稿)〉的通知》(国税发[1993]149号)规定,不征收营业税”。国税函(2007)969号规定,“对国家因公共利益或城市规划需要而收回单位和个人所拥有的土地使用权,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规定标准支付给单位和个人的土地及地上附着物(包括不动产)的补偿费,不征收营业税”。

根据以上税收政策规定,补偿收入不属于生产经营收入。再根据《征管法》第二十一条“单位、个人在购销商品、提供或者接受经营服务以及从事其他经营活动中,应当按照规定开具、使用、取得发票”。因此补偿收入不需要开票,原土地使用者取得补偿款开具的收据可以作为税前扣除的凭证。因此,受政府授权或委托的开发企业在支付被搬迁企业的补偿款时,只需取得收款收据,并以搬迁、补偿的有关文件作为附件入账即可。

2、土地增值税

根据《土地增值税暂行条例》第八条规定,因国家建设需要依法征用、收回的房地产免征土地增值税;根据《土地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十一条规定,因国家建设需要依法征用、收回的房地产,是指因城市实施规划、国家建设的需要而被政府批准征用的房产或收回的土地使用权。因城市实施规划、国家建设的需要而搬迁,由纳税人自行转让原房地产的,比照本规定免征土地增值税。符合上述免税规定的单位和个人,须向房地产所在地税务机关提出免税申请,经税务机关审核后,免予征收土地增值税。因此,被搬迁企业因上述政策性原因拆迁房产或收回土地使用权得到的拆迁补偿费,免征土地增值税。

3、企业所得税

被搬迁企业取得拆迁补偿费,根据国税函〔2009〕118号规定,重置、重建或改良的,以其补偿收入扣除支出后的余额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此类固定资产可以按照现行税收规定计算折旧或摊销,并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没有重置、重建或改良计划和立项报告的,应将搬迁补偿收入加上各类变卖收入扣除各类拆迁固定资产的折余价值和处置费用后的余额计入企业当年应纳税所得额。

根据国税函〔2009〕118号第二条第四款规定,企业从规划搬迁次年起的五年内,其取得的搬迁收入或处置收入暂不计入企业当年应纳税所得额,在五年期内完成搬迁的,企业搬迁收入按上述规定处理。

4、个人所得税

根据财税[2005]45号第一条规定,对被拆迁人按照国家有关城镇房屋拆迁管理办法规定的标准取得的拆迁补偿款,免征个人所得税。因此,如果个人取得的拆迁补偿款超过标准部分,应属于个人所得

纳税范畴,按“财产转让所得”税目征收个人所得税。

三、商业性搬迁的税收政策

根据以上的政策性搬迁文件知道,被搬迁的企业和个人,都是因为政策性原因归还土地使用权而得到相应补偿。那么,如果不属于政策性搬迁,仅是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个人之间的市场收购转让行为,则属于商业性的搬迁,对此类补偿费的涉税问题分析如下。

1、营业税

根据国税函[1997]87号文件规定:对于土地承包人取得的土地上的建筑物、构筑物、青苗等土地辅助物的补偿收入,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的“销售不动产——其他土地附着物”税目征收营业税。对于具有该土地使用权的单位和个人,同样适用于该文件,因为没有政府搬迁文件或不属于旧城改造范围,因此得到的此类补偿,不属于政府收回土地使用权而应得的补偿费,它属于一种财产转让的经营行为,被搬迁企业或个人接受的补偿费,实际上是财产转让收入。接受补偿的单位或个人在取得收入是,应给付款单位开具营业性发票,并交纳营业税。

2、企业所得税

由于非政策原因搬迁,被搬迁企业取得补偿费(转让收入)后,如果重置、重建、改良发生的支出,属于固定资产性质类的,只能通过折旧或摊销形式在企业所得税前抵扣,而不能像政策性搬迁那样将重置、重建、改良支出全部抵扣;如果属于费用性质的,则可计入当期损益扣除。

3、土地增值税

由于非政策性搬迁,被搬迁企业或个人取得补偿费(转让收入)后,需要交纳土地增值税,其增值额由补偿费(转让收入)减去扣除额后确定。扣除额则根据以下文件处理:

财税字(1995)48号第十条,转让旧房的,应按房屋及建筑物的评估价格、取得土地使用权所支付的地价款和按国家统一规定交纳的有关费用以及在转让环节缴纳的税金作为扣除项目金额计征土地增值税。对取得土地使用权时未支付地价款或不能提供已支付的地价款凭据的,不允许扣除取得土地使用权所支付的金额。

财税(2006)21号第二条,纳税人转让旧房及建筑物,凡不能取得评估价格,但能提供购房发票的,经过当地税务部门确认,按增值税条例第六条第(一)、第(三)项规定的扣除项目的金额,可按发票所载金额并从购买起至转让止每年加计5%计算。对纳税人购房时缴纳的契税,凡能提供契税完税凭证的,准予作为“与转让房地产有关的税金”予以扣除,但不作为加计5%的基数。对于转让旧房及建筑物,既没有评估价格,又不能提供购房发票的,地方税务机关可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以下简称《税收征管法》)第35条的规定,实行核定征收。

4、个人所得税

个人所得税扣除项目参照土地增值税的扣除项目确认余额后按“财产转让所得”交纳个税。

四、房地产开发企业如何理解和取得支付拆迁费用的合法票据

“拆近补偿费”是房地产开发企业“开发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计算土地增值税时占比重较大的扣除项目。在土地增值税清算中,纳税人应据实提供扣除项目金额,并提供合法有效凭证,经税务机关审核确认后,方可据实扣除。但在具体操作中,考虑到拆迁补偿费大多针对个人,并不能出具合法有效凭证。所以,在土地增值税清算时,对确实不能提供合法有效凭证据以扣除拆迁补偿费的房地产开发企业,需向主管税务机关提供以下证明材料,作为拆迁补偿费用可以在房地产开发成本中扣除的条件:一是要提供政府要求其搬迁或拆迁改造的批文;二是要提供实施拆迁的公司(如房地产开发企业)与每一个被拆迁户签订的拆迁补偿合同,合同内容涉及拆迁土地或房屋的面积、补偿方式和补偿金额等相关内容;三是出具支付补偿费用的签收花名册。主管税务机关根据属地管理原则,对房地产开发企业提供的上述三项资料进行审核、比对,三项资料相符方可视为合法有效凭证在房地产开发成本中给予扣除。

1)政策性搬迁,补偿收入不属于生产经营收入,只需取得收款收据。根据《征管法》第二十一条“单位、个人在购销商品、提供或者接受经营服务以及从事其他经营活动中,应当按照规定开具、使用、取得发票”。因此补偿收入不需要开票,原土地使用者取得补偿款开具的收据可以作为税前扣除的凭证。因此,受政府授权或委托的开发企业在支付被搬迁企业的补偿款时,只需取得收款收据,并以搬迁、补偿的有关文件作为附件入账即可。

2)商业性搬迁,属于一种财产转让的经营行为,应给付款单位开具营业性发票。根据国税函[1997]87号文件规定:对于土地承包人取得的土地上的建筑物、构筑物、青苗等土地辅助物的补偿收入,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的“销售不动产——其他土地附着物”税目征收营业税。对于具有该土地使用权的单位和个人,同样适用于该文件,因为没有政府搬迁文件或不属于旧城改造范围,因此得到的此类补偿,不属于政府收回土地使用权而应得的补偿费,它属于一种财产转让的经营行为,被搬迁企业或个人接受的补偿费,实际上是财产转让收入。接受补偿的单位或个人在取得收入是,应给付款单位开具营业性发票,并交纳营业税。

3)村股份公司收款收据或农村合作经济收款收据不属于税收规定的合法有效票据。在深圳来说,房地产开发企业支付拆迁费用而取得的收款收据,一般来说是可以允许税前扣除的。但是,实际税收征管工作中,地方税务机关相应的涉税处理,存在着规定不明、理解差异、解释不同、执行有别的情况。因此,房地产开发企业支付拆迁费用而取得的收款收据可否税前扣除,应当商请当地主管地方税务机关。

五、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税务处理问题

房地产开发企业相关的评估资料向被拆迁户支付的货币化补偿作为拆迁补偿费按开发项目进入开发直接成本:

借:开发成本-拆迁补偿费

贷:银行存款

后附的合法有效的原始凭证包括房地产企业与被拆迁户签订的拆迁补偿协议、支付拆迁补偿款时被拆迁户的身份证复印件以及签名确认资料。

拆迁补偿费房地产开发企业据实进入开发成本,并在结转房屋销售成本时,在企业所得税和土地增值税时扣除。

由于实行的是货币补偿,对房地产开发企业支付补偿费时不存在营业税问题。

城中村改造涉及诸多方面的经济利益,房地产开发企业需要正确处理好拆迁费用票据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关系,了解最新的财税资讯,保持与税务机关的有效沟通,及时调整相应的拆迁安置环节税收规划,未雨绸缪,做好相应的前期准备工作。

第五篇:查补和评估企业所得税涉税问题的后续处理

查补和评估企业所得税涉税问题的后续处理

来源:大连市西岗区地税局 作者:毕红岩 王斌 研究会 日期:2013-10-21 阅读:

1116次

在税务检查和纳税评估工作中,我们发现有的纳税人在接受税务机关进行税务检查和纳税评估之后,未按照查补和评估结论正确地进行调账或调表处理。

以企业所得税为例,税务人员发现有的企业将查补的上企业所得税记入到当期所得税,入了本年已缴税款,将此税款充当为下期应缴税款的抵顶款项,造成查补的以前税款成为以后的预缴税款,实际上形成税款的“前补后退(抵)”,使税务检查和纳税评估工作劳而无功。

一、后续处理对企业所得税的影响

具体来说,查补、评估税款的后续处理可能造成如下影响:

1.对于税务机关而言,如果只查补税款,不重视查补的后续管理,可能给日后的征收管理造成混乱。被查企业对查补的税款未进行正确的账务处理还会造成延续性的错误,给以后的稽查工作带来麻烦。对于连续出现同类错误的被查单位就要回过头来算总账,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稽查人员的工作量。看似简单的问题,却能造成较严重的后果,导致被查单位再次偷税,或不按规定如实申报缴纳税款。

2.对于盈利企业而言,没有对涉税问题进行正确的后续处理,除了影响会计核算资料的真实性外,还可能造成企业重复计税和缴税,带来不必要的经济损失。例如,某企业在2012年已按税务检查结论将应确认计税收入的预收账款150万元、对应的应税成本50万元,计入应税所得,补缴企业所得税25万元〔(150-50)×25%〕。在2013年按企业会计准则要求符合收入确认条件时,企业将此笔预收账款结转收入。如果此前未将补税的后续问题处理好,企业可能由此在2013将该笔收入再次计入应纳税所得额中,形成了25万元税款的重复缴纳。

3.对于亏损企业而言,不正确的后续处理可以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形:(1)补税后应申报而未重新申报企业所得税申报表的;(2)设置弥补亏损备查账簿却又不能清晰反映补亏的来龙去脉的;(3)应调账而未调账的。这些情况都可能造成企业最终用会计利润或是用不正确的应纳税所得额来弥补亏损,造成弥补亏损的数字不实,进而造成以后多弥补亏损的问题。

所以,无论对税务机关还是对企业而言,都应充分重视查补和评估税款后企业的后续处理问题,税务机关也应同时加强对企业查补和评估税款后续处理的监管,在良好地履行其依法征税职责的同时,也能帮助企业降低涉税风险。

那么在查补、评估补缴企业所得税后,企业究竟该如何进行后续处理呢?

二、查补、评估补税后的调账调表处理

首先探讨一下调账和调表的关系。调账,即调整账务、编制损益类会计科目的调整分录。本文所指的调表,即重新填报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二者的关系可以描述为,调账一定会调表,而调表不一定要调账。那么,何时调账,何时调表呢?

(一)需要调账的情形

简言之,会计处理有差错,就要进行调表处理。因为会计差错只要影响了会计利润,企业就需要进行涉及损益的账务调整,那必然会影响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也就是说,在调账的同时也应该进行调表处理,主要是调整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上利润总额之前的项目金额。

例1 2012年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结束后,税务机关进行检查过程中发现某建筑企业纳税人有一项跨的建筑项目,建筑合同上约定按完工进度进行付款。2011已达到完工进度的部分未收到款项,企业未按规定确认收入1000万元、对应成本800万元。假设款项未付,企业也未缴纳营业税。根据检查结论,企业补缴了营业税金及附加11万元(未考虑地方教育费附加)、企业所得税47.25万元(调整前,企业2011有盈利30万元,可以正常补税)。同时,企业应进行如下会计处理:

借:应收账款 10000000

贷:以前损益调整 10000000

借:以前损益调整 8000000

贷:应付账款 8000000

借:以前损益调整 582500

贷:应交税费-应交营业税 100000

-应交城建税 7000

-应交教育费附加 3000

-应交企业所得税 472500

借:以前损益调整 1417500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1417500

上缴税款时,借:应交税费-应交营业税 100000

-应交城建税 7000

-应交教育费附加 3000

-应交企业所得税 472500

贷:银行存款 582500

经过上面的账务处理后,企业的2011资产负债表上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项目的期末数会增加141.75万元,应交税费增加58.25万元,应付账款期末数增加800万元,涉及的应收账款期末数增加1000万元,期末资产总额增加1000万元。对于调整后的会计信息,企业应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9号-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要求进行相关信息的披露。

另外,企业应当重新填报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附表一《收入明细表》、附表二《成本费用明细表》和主表。调整后主表“营业收入”项目金额增加1000万元,“营业成本”金额增加800万元,“营业税金及附加”增加11万元,“利润总额”增加189万元。

假设上例中少计的收入不是由税务机关稽查查补以前发现的,而是由税务机关纳税评估2012当年的,或者是企业自行检查发现2012当年少计收入的情况,那么企业应该通过“主营业务收入”来核算少计的收入,通过“所得税费用”来核算应补提的企业所得税。

(二)永久性差异引起的调表不调账的情形

会计处理正确、但企业由于未按照税法有关规定纳税所引起的补税要进行调表处理。这往往是因为税会之间存在“永久性差异”所致,这种差异一般只影响应纳税所得额而不影响会计利润。

调表不调账主要是针对所得税纳税调整事项的,即填报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附表三《纳税调整项目明细表》的某些项目未按税法规定列报,影响了主表纳税调整项目,从而导致主表应纳税所得额的数字填报不准确。

例2 2012年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结束后,税务机关进行检查过程中发现某烟草企业纳税人2011企业支付税收罚款、滞纳金共计2万元,计入“营业外支出”科目,企业未作纳税调整。2011支付的烟草广告费30万元,在“销售费用”科目列支,企业未作纳税调整。2011超标准支付的业务招待费5万元,在“管理费用”科目列支,企业未作纳税调整。

该三项根据税法有关规定,均不得税前扣除,企业应在纳税申报表附表三的对应项目“税收金额”列重新填报0,在“调增金额”列分别填写2万元、30万元、5万元。同时企业要重新填报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主表,调整应纳税所得额。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调整后仍为亏损,则不需进行2012年的账务处理。假如调整后有盈利2万元,要重新计算应纳所得税,这种情况下需要进行2011补提所得税的账务处理:

借:以前损益调整 5000

贷:应交税费-应交企业所得税 5000

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5000

贷:以前损益调整 5000

(二)时间性差异引起的调表不调账的情形

会计处理正确、但企业由于未处理好税法与会计处理之间的“时间性差异”所引起的补税,其后续处理可概括为调表不调账,但要设置备查账。

纳税调整项目中有的扣除类调整项目,超出当年能扣除的部分可以结转至下继续扣除,按照目前规定主要包括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支出、职工教育经费支出。它们的实际发生额可以作为一种特殊的时间性差异处理,对于超过当年扣除标准的金额可以无限期向后结转。

如果此类调整项目未按规定正确列报,属于只影响应纳税所得而不影响会计利润的情况,可按调表不调账的原则进行处理。但企业应当设置备查账簿,以保证费用扣除核算的正确性。

例3 2012年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结束后,税务机关进行检查过程中发现某纳税人2011年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上多列支广告宣传费100万元,调增应纳税所得税额后,企业应补缴企业所得税25万元。

企业需要重新申报2011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附表三《纳税调整项目明细表》和主表,2011年当年不能扣除的广告宣传费100万元可以结转至下继续扣除。同时企业还应当设置备查簿,以记录该项广告宣传费的扣除情况。

三、查补、评估补税后的税务监管查核方法探讨

税务实践中,为了对查补、评估补缴企业所得税的后续处理进行有效的监管,税务机关可以从审核纳税人的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来入手进行分析。下面是一个评估工作中的实例:

纳税评估部门在2012年企业所得税专项评估时发现对某商贸企业,2011企业所得税申报表主表第34行“本年累计实际已预缴的所得税额”与税务系统内税款所属期为2011年的“已交税款”存在差额122.13万元。通过进一步调查核实,评估人员发现该企业用2010年稽查查补的所得税122.13万元作为2011预缴税款,申报在了“本年累计实际已预缴的所得税额”内,实际上造成了抵减2011应纳税款的结果。根据评估结论,该企业将2011年少缴的企业所得税122.13万元及时补报入库。

这个案例提醒我们,有效的纳税评估指标可以结合现行税收政策及税收数据间的逻辑关系,通过以评促管的方式,有效地达到强化税源控管、促进税收增收的目的。

本文在前人理论分析和实践探索的基础上,针对查账征收企业,总结出如下图所示的评估查核方法,以供讨论,希望在实际工作中,税务人员和企业可以用此法清晰准确地判断出企业是否存在前述的涉税问题。

图1

具体分析如下:

截取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主表应纳税额计算的三行,如下表:

1.当主表第40行≥0时,用下面的指标公式进行判断:

“主表第33行-税务系统该评估期的已交税款”

(1)当上述指标公式=0时,对企业评估期企业所得税申报和缴纳的比对无疑点(假定企业计算和填报的应纳所得税额是正确无误的,下同)。

(2)当上述指标公式>0时,企业存在少缴税款的疑点,二者相减的差额为疑点额。需要进一步分析企业是否错报当年累计实际已预缴的所得税额,造成少缴税款的结果。有可能存在企业将查补或评估补缴的以前企业所得税记在了评估期,需要继续核实。

(3)当上述指标公式0时,企业存在多申报应退(抵)所得税的疑点,二者相减的差额为疑点额。企业可能错误申报年报“已预缴所得税”,将查补或评估补缴的以前企业所得税记在了评估期,需要继续核实。

(3)当上述指标公式0的情形;当主表第40行0的情形。审核企业是否将查补以前入库的企业所得税作为当期应缴税款,或季度申报预缴税款,又或是查补税款的欠税款。

对于上述查核比对方法,企业也可以同样用其进行自查。在自查时,只需将税务系统调取的已交税款数用企业账簿上能取得的数据进行替换。实务上可以将企业的“应交税费”账户借方发生额作为切入点,核实出企业的已交税款。企业可以通过这种自查方式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达到减少税收风险的目的。

四、关于加强查补税款后续管理的措施建议

(一)建议增设查补税款调账和申报的税务文书

为了加强评估、稽查案件的后续管理,实施有效的跟踪监督,建议通过法规等部门增设工作环节以及增加查补税款调账和补充申报的税务文书,使企业在补缴税款后需及时向税务机关反馈该税务文书,一方面能督促纳税人按照规范的要求进行补缴税款的后续账务和税务处理,另一方面也方便税务机关掌握纳税人的被查补税款后续处理进度的实时动态信息。该税务文书应涵盖包括国税、地税的稽查和评估部门补缴的所有税款及申报情况的信息。

(二)建议后续管理信息电子化

目前仍存在事后文书未录入电脑,只呈纸质状态存档的情况。为了规避纸质卷宗查阅检索的弊端,构建电子信息平台,建议稽查和评估部门将查补和评估补税的后续管理文书及相关信息全部录入电脑。另外建议对查补额达到一定金额的资料,进行专门的电子档案管理,可以比照重点税源户的管理模式。

(三)加强涉税电子信息交换与共享

建议税务数据信息管理部门尽快建立切实可行的涉税电子信息数据库管理和运行机制,使涉税电子数据在国税局与地税局之间、稽查局与征管局之间及时有效地传输,国税补税后的信息要及时传递给地税部门,反之亦然;稽查局查补后的信息要及时传递给征管局,征管局的补缴信息稽查局也应随时可查询。涉税电子信息的查阅要能满足连续可查的要求,便于相关部门及时发现企业以往存在的涉税问题,切实提高征管、稽查针对性和时效性。特别是针对跨地区经营汇总纳税企业,要通过建立总分机构电子信息共享平台,及时交换涉税管理信息,以满足进一步的税收管理。

下载公车私用、高管车费和职工食堂开支涉税问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公车私用、高管车费和职工食堂开支涉税问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