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当前涉税信息采集和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当前涉税信息采集和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近年来,涉税信息采集作为“信息管税”和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关键因素,作为破解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的一把利剑,已越来越受到各级税务机关的重视。而由于诸多原因,涉税采集质量低下、利用率不高,使“利剑”不能发挥应有的威力,该难题也严重困扰着税务人员。笔者从近年来涉税信息采集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探讨。
一、涉税信息采集和利用的理论概述
(一)涉税信息的涵义
涉税信息是税务管理的状态与方式,是税收的一种物质属性。涉税信息是以数据为记录形式,以主体的认识能力和观察过程为依据,层层引入的具有不同约束条件,适用于税收管理相互间有一定联系的信息概念体系。涉税信息是贯穿于税收征管的全过程的关键因素,是税收征管工作的重要生产力。
(二)涉税信息的基本特点:
1.涉税性。指所获取的信息与税收征收管理有直接或间接联系,可能决定或改变税收征收管理的方式、税款缴纳时间、税款缴纳数量等。
2.广泛性。从涉税信息的来源及分布看,产生并分布于纳税人的生产经营活动中、税务机关和纳税人的征纳活动中、有关管理部门或单位等社会环境中,因而信息具有广泛性。
3.隐蔽性。涉税信息依附于某种载体并不断发展变换,且除税务机关掌握的涉税信息外大量信息分布散乱,需经搜集分析整理方可利用,因而信息具有隐蔽性。
4.转化性。涉税信息如加以利用就有可能转化为税源信息,或形成有形税收。
5.技术性。由于信息具有隐蔽性及可转化性,并且信息中包含大量的数据,因此必须运用一定的技术手段对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因而信息具有技术性。
(三)涉税信息的采集内容
涉税信息按采集渠道、层面分为:内部基础信息、企业实时信息和外部信息三个渠道,省级、市级和县级三个层面。涉税信息采集具体内容:一是内部基础信息主要包括登记类信息、生产经营类信息、税款申报类信息、发票开具信息等;二是企业实时信息主要包括产品入库及销售信息、原材料购销存信息、资金往来信息、应收应付账款信息等;三是外部信息主要包括工商、地税、电力、技术监督、铁路、其它货运、银行等部门信息,还包括跨税种、跨区域、跨行业等分类信息。
(四)涉税信息采集利用的意义
“涉税信息采集和利用”作为信息管税的核心,是实现税源管理科学化、精细化、专业化、信息化的关键,涉税信息数据的真实、完整和共享的广泛度,直接决定了税源管理工作开展的深度和广度。
二、涉税信息采集利用的现实不足
在认识领域,大家对涉税信息采集利用基本达成共识,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缺少相应的管理措施、完善的法规制度,再加上目前基层干部队伍年龄日趋偏大,对工作不积极主动,对信息采集利用存在敷衍了事,使得信息采集利用还有诸多不尽人意之处,存在的问题主要是:
(一)外部信息采集中遇到的问题
现在第三方信息在信息管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如我局利用财政补贴这一外部信息,对我县家电经销批零行业开展了专项整治,44户(含已注销)企业补缴60万元税款,税负调整18户,月增税额1.5万元,其显著成效就是对第三方信息作用的最好诠解。但在采集外部信息时,税务部门却遭遇诸多尴尬:
1、法律依据缺失。《征管法》对涉税信息采集仅在第15条明文规定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将办理登记注册、核发营业执照的情况,定期向税务机关通报,该条文也仅是对税源信息采集进行明确。而对税务机关最关心、最需要的电力、银行、铁路货运等涉税信息的取得,一是将其定格在税务检查的查询权,二是设置了较严格的条件限制,三是规定了信息的使用只能在涉案查处上。这为税务机关取得外部涉税信息设立了法律障碍。
2、数据采集不能常态化。由于没有相应的法律规定,各部门又出于部门利益考虑,在涉税信息提供上,要么是踢皮球,要么是犹抱琵琶半遮面,数据提供偶一为之尚可,不能持续连贯采集,形成数据采集的常态化,导致涉税数据断档,实用性不强。
3、外部信息采集措施单一。税务机关想要获得其它相关部门所掌握的涉税信息,只能籍助政府的支持,通过多方沟通协调,才能获取一些基本的涉税信息资料,而对拒不配合、不提供的部门,也是无能为力。总的来看,税务部门缺乏强有力的措施和手段开展外部涉税信息的采集。
(二)内部信息采集中遇到的的问题
1、原始信息采集的真实性得不到保障。对税务机关而言,其内部涉税信息采集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纳税人的申报信息。由于纳税人在报送纳税申报、财务报表等资料时存在虚假申报的可能性,造成申报数据失真;二是税务人员数据录入信息。税务人员在计算机操作过程中出现一些误操作或历史记载错误等原因,使录入数据与实际情况不符,导致目标数据的不正确。
2、实时信息采集质效不高。对纳税人的动态经营信息的采集,主要依靠税管员的实地调查取得。一是无明确的采集目标。由于税管员管户管事较多,很难专心一意,再加上对涉税信息的采集范围和时限不明确,随意性较大。如:哪些是有用的信息,哪些是不需要采集的信息;哪些是一次性采集的,哪些需要按月、按季采集等等,不一而足。二是无信息采集牵头部门,多头采集、重复采集。由于没有统一的采集标准,而税务机关内部各业务科室之间沟通协调不够,同样的数据多头采集、重复采集,如对农产品收购环节的信息采集,法规部门从税种管理要求税管员进行相应的投入产出比数据采集,征管部门从税源监控要求对企业经营实时信息进行采集,重复劳动浪费资
源。三是无相应的考核监督机制。对信息采集不及时准确,没有相应的考核机制,干好干坏一个样。四采集使用的文书不规范,缺乏统一管理,导致采集的信息零散无序。
3、系统内部未形成信息采集链条。由于涉税信息产生于企业的购进、生产、销售环节,既涉及其上游企业涉也涉及其下游企业,各个信息是相互联系,互为基础的。但由于税收管理是属地管理,不同层面的税务机关能够采集和掌握的涉税信息也不同。系统内部不能以信息采集为主线,形成联动协作的信息管税格局,而是各自为战,采集的也仅是辖区内企业的部分信息,将连贯的信息资源条块划分,造成信息面窄,信息利用率、共享率低下。
(三)涉税信息数据管理不科学。
CTAIS、金税工程为税务机关提供了较强的内部网络信息平台,但未能以其为支撑建立涉税信息数据管理库,对涉税信息进行统一、科学的管理。一是内部涉税信息散落在不同的信息系统,格式不同,口径各异,且重复数据较多,尽管省局研发了《税收分析监控系统》,将各个系统进行了整合,但由于各系统研发技术不同,整合效果还达不到高效统一的目的。二是收集的外部信息、动态信息大部分是纸质纸料,还不能纳入计算机管理,容易造成使用面窄、储存时间短、重复采集等等问题。三是缺乏一套完整的数据库系统,致使难以形成统一的采集标准、口径,进而影响涉税分析指标体系的建立。
(四)涉税数据分析利用深度不够。
近年来,各级税务机关在涉税数据分析利用上,都进行了许多有
益的探索,制订了一些分析制度和分析指标,但由于未能有一套“大信息”管理软件,信息化程度不高,全凭人工分析,加上分析人员综合业务素质限制,致使分析利用深度不够。从目前看,涉税信息分析还停留在数据比对阶段,仅是就数据分析数据,拿第三方数据和内部申报数据进行印证,而不能通过深入细致的分析,科学的筛选,准确地判断。
三、提高涉税信息采集利用质效的对策
(一)建立和完善涉税信息采集机制。
一是将涉税信息采集以法律形式进行明确,要求各部门定期进行涉税数据通报。二是搭建外部涉税信息采集平台。建立由政府直接领导的涉税信息交换中心,涉税中心的人员选拔以高度负责、党性坚定、保密性强为准,纳入信息交换管理的政府部门涵盖国税、地税、工商、电力、统计、发改委、审计、财政、商务、质监、道路交通等等部门,该机构可以只设两级,国家直属和省级,并统一制定纳入信息交换范围的涉税信息标准和内容,明确交换方式、交换时间、责任人等。三是规范内部信息采集准则。由上级税务机关制定统一的涉税数据采集制度,规范数据采集范围和标准,明确采集人、采集时限、采集方式等。四是制定数据采集考核制度,确保信息数据真实性。五是完善数据分析体制,依托税收分析监控领导小组,完善分析机制、分析方法、分析指标体系,提高数据分析利用的质效。
(二)依托计算机、网络技术建立信息数据管理中心
建立以信息中心为牵头单位的数据管理中心,依靠计算机、网络 6
等工具开发相适应的大型数据管理库,将各基层单位所采集的涉税基础信息、动态实时信息、外部信息统一纳入数据库,由管理中心进行集中整理、存储,对上级即国家税务总局提供各种统计数据和监控数据,对下级单位提供综合性税收数据。提高税收信息的集中度,不仅能节约资源、提高效率,而且能提高共享程度,为信息的高效使用创造条件。
第二篇:当前涉税数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当前涉税数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张玉林
目前,国税机关从规范软件操作应用入手,建立健全了一系列数据的录入、检测、监控和考核机制,基础数据质量有了明显提高。但客观地讲,在税收数据质量管理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要尽快解决。
一、数据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国税人员整体素质还不适应数据管理工作的需要。一是部分税务干部掌握的业务知识比较片面,对本岗位工作基本适应,对其他岗位的知识知之甚少;二是计算机知识比较缺乏,真正精通计算机的税务人员比较少,掌握最新技术的专业人才,精通业务和计算机应用的复合型人才严重缺乏。
(二)数据收集手段落后,数据采集的全面性不足。在当今的税收工作中,数据的收集还是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数据不全的问题也比较突出。税务机关大多依靠纳税人的自行申报来实施管理行为,信息来源很窄,获得信息的能力较差,获得信息的手段落后,致使数据质量受到影响。比如,在综合征管软件等系统中,目前普遍重视对纳税人的税务登记、纳税申报表等数据的收集,而对纳税人的企业规模、经营状
况、普通发票等数据基本上没有采集或无法采集,即使采集了,也仅局限于手工管理。
(三)数据完整性存在问题,某些数据准确性不足。据调查分析,数据采集不准确的原因有四点:
1、企业财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导致错误数据产生。第一,企业会计的学历低,很多企业聘请的会计为刚刚从学校毕业的学生,简单培训就上岗,缺乏经验。第二,会计兼职多,有些会计同时在多家企业兼职,经常顾此失彼,出现失误。第三,部分企业会计年龄偏大,他们对帐务处理比较熟悉,但不熟悉计算机,即使经过多次培训仍然经常出错。第四,个别纳税人受利益的驱使,在报送纳税申报、财务报表等资料时,存在虚假申报的可能性。
2、部分税务人员计算机操作失误,导致错误数据产生。由于个别税务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对待一些简单重复性的工作缺乏耐心,经常因某一个岗位很小的纰漏,造成工作失误,使一系列的数据出现错误。比如:税务登记岗位的税种核定、税款入库预算级次和税款缴纳期限的设置错误往往会给申报征收和上解入库岗位的工作带来影响,造成混淆入库级次和积压税款等错误。
3、应用软件本身存在缺陷,导致错误数据产生。一是表现在CTAIS和金税工程之间彼此不能兼容,不能充分利用增值税进项审核子系统和增值税报税子系统中的征管信息资
源。二是表现在CTAIS和ETAX(电子申报用户)、银行代征软件三者之间的数据传输与交换经常出现错误。三是表现在软件本身各模块之间数据缺乏对应性,本来应该相同的数据,在不同模块中进行查询却可能会出现不同的结果。
4、由于历史记载错误等原因,导致计算机采集的数据与手工台帐不一致。
(四)数据信息共享度差,数据一致性存在问题。目前,由于受社会条件的制约,国税、地税、工商、银行等部门的信息化建设程度各不相同,与税务机关未能实现与社会网络的广泛连接,对社会信息难以有效利用。比如税务机关与工商部门未实现信息共享,导致工商行政机关不能及时将纳税人的办理营业执照情况、生产经营项目发生变动情况向税务机关进行通报,制约了数据质量的提高。税收管理信息化是从一个一个专题、一个一个部门开始做起的,单个的孤立的系统很多,统一规划不够,导致多头开发,造成征管软件之间数据结构不一致等,系统间由于数据信息交换障碍形成信息“孤岛”,致使信息资源无法得到充分利用。
(五)数据缺乏统一管理,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数据来源多,存放相对分散,并且缺乏有效的存储和保护的措施,导致数据缺乏统一管理。计算机故障及设备丢失被盗会造成数据损失,口令管理漏洞一定程度上造成数据破坏,计算机病毒的爆发有时造成数据破坏,严重影响税收工作。
二、提高数据质量管理的建议
(一)强化对税务干部和纳税人的培训。在内部培训方面,大力开展有针对性的分层次、分岗位、分类型等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提高税务人员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培养一批精一岗、通两岗、会多岗的复合型人才。在外部培训方面,要加强对企业财务人员有关软件操作的培训,做到有培训、有考试,采用纳税辅导、网上办学等方式,提高纳税人的财务会计和信息应用水平。
(二)建立完善基础数据的管理制度。一是在全面落实各项现有数据管理办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数据监控职能,根据工作实际,建立分级的数据监控机制,保证基础数据的真实完整。二是制定详细的数据质量考核办法,随时监控数据状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确保问题不过月。三是制定奖惩制度,对随意操作或错误操作不及时改正的给予处罚和批评,对严格遵守操作流程、谨慎操作、常年不出问题的给予一定奖励。
(三)拓展数据采集领域,全面采集涉税数据。扩大信息采集面,多渠道广泛收集纳税人的各种历史和当期的涉税信息、生产经营情况、营销资金情况,加强与地税、工商、海关、银行等部门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建立简便、安全、稳定、流畅的信息共享体制,提高数据信息的质量。在业务数据的采集中,不仅要采集纳税人的税务登记、纳税申报、税
款缴纳方面的数据,还要采集纳税人的银行存款动用、商业往来、财务报表以及社会信用等方面的数据。
(四)严把数据运转关口,提高数据准确性。一是严把数据采集关,确保信息采集人员采集的数据必须真实、准确、完整。二是严把前台数据入口关,严格按照《CTAIS操作规程》及其他软件应用管理制度的要求,规范统一数据的录入和导入的标准,在源头上确保CTAIS等其他应用系统的数据质量。三是严把数据稽核关,实行数据对帐稽核制度,前台工作人员每天下班前,将当日接收纳税人报送的电子资料与纸质资料认真核对,对手工录入的资料在不同窗口之间进行交叉核对。四是严把数据质量定期检测关,通过编写结构化SQL查询语句,定期监控系统运行的数据质量情况。五是严把数据修改审批关,对数据库数据的修改实行集中管理,建立数据修改登记审批制度。六是严把数据存储关,制定统一的备份方案,对应用系统的数据采取定时自动备份和手工备份等方法,加强数据的备份管理,加大病毒防治力度,切实强化口令管理,确保数据的安全。
(五)加快现有信息资源的整合。目前,应尽快整合CTAIS和“金税”二期工程。由于金税工程无法与CTAIS有效整合,不仅造成硬件投资的浪费,而且在增值税专用发票管理方面增加了基层的工作量。建议尽快完善CTAIS的发票稽核与协
查功能,实现CTAIS与“金税”二期工程的全面整合,以形成对税收征管工作全过程的监控。
第三篇:创建第三方涉税信息采集管理机制
创建第三方涉税信息管理机制
拓展信息管税新途径
------洪江市地税局征管创新项目
李菊忠
一、创新背景
(一)第三方涉税信息概念和税源管理创新理念:全方位涉税信息包括,企业和个人自身提供的信息为第一方涉税信息;税源管理人员直接采集企业生产经营信息和税务机关内部管理信息为第二方涉税信息;从政府各职能部门、银行、垄断企业等部门或行业获得的涉税信息为第三方涉税信息。税源管理创新理念:涉税信息采集、管理过程就是寻找税源、管理税源过程。
(二)第三方涉税信息管理现状
1、第三方涉税信息来源,缺少全方位渠道。目前提供的主体除工商、国税、国土、建设、房产、运管、交警部门能反馈部分涉税信息外,其它政府相关职能部门、银行、垄断企业或行业的涉税信息未能及时、准确获取。
2、内部监控管理机制不健全。地税机关内部没有设置专门的涉税信息监控管理部门或机构,也没有设置相应的监控管理岗位。对涉税信息监控未能做到制度化、经常化、规范化。涉税信息监控工作由谁做、怎么做,如何分析、预测,监控不够明确细,涉税信息监控工作,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和科学规范的业务流程及相关考核办法。
3、忽略了第三方信息的可信度。第一方涉税由信息企业和个人自身提供,其真实性,准确性须由税务机关举证,此类举证的证据来源,主要依赖与第三方涉税信息或稽查;第二方涉税信息主要依赖税源管理人员的主观能动和责任心,其真实性,准确性也依赖与第三方涉税信息或税务机关考核部门;第三方涉税信息由政府相关职能部门、银行、垄断企业或行业等组织提供,其内容因涉及单位和个人的权益或经济利益,其真实性、合法性更为可靠。
4、外部监控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不完善,全方位互动机制没有建立。目前除工商、国税、国土、建设、房产部门部分涉税信息通过手工操作和人工管理反馈传递外,其余相关部门涉税信息一直没有相应的地方规章制度加以规范和梳理,税务机关未能与政府各职能部门、银行、垄断企业或行业等组织做到横向联网、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三)创新第三方涉税信息管理机制法律支撑依据
《征管法》第一章第五条规定: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支持、协助税务机关依法执行职务。第六条规定:国家有计划地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装备各级税务机关,加强税收管理信息系统的现代化建设,建立、健全税务机关与政府其他管理机关的信息共享制度。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和其他有关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如实向税务机关提供与纳税和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有关的信息。
二、创新第三方涉税信息管理机制具体举措
(一)建议并印发了洪江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综合治税工作的通知 》(洪政办法[]号)。
明确了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国税、地税部门、质监部门、民政部门、科技部门、卫生部门、劳动保障部门、司法部门、教育部门、旅游管理部门、公安(交警)部门、交通部门、公路部门、水利部门、国土资源部门、房产管理部门、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统计部门、财政部门、审计部门、物价部门、外经贸部门、人民银行、外汇管理部门、经贸部门、河道与渔业部门、发展改革部门、市政部门、环保部门、文化体育部门、农业部门、建设部门、规划部门、法院部门、药监部门、供电、供水、供气公司等39个涉税部门,在何时、向何地、于何人、以何种方式、传递何种涉税信息职责以及综合治税考核办法。
(二)从社会综合治税工作机构,信息管理岗位设置,信息采集、分析和传递,信息处理,档案管理,附 则等七个方面,制定了《洪江市地税局社会综合治税信息业务处理流程》(试行)
(三)在洪江市政府公众信息网设立综合治税窗口栏目(包括综合治税文件、涉税信息表格下载、涉税信息传递),建立综合治税涉税信息交换平台。
三、创新第三方涉税信息管理机制,拓展信息管税新途径,取得的初步成效
(一)部门互动、信息共享成效:
截止2010年6月8日止,《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综合治税工作的通知 》规定的39个涉税部门,现有工商、国税、国土、建设、房产、运管、交警、发改、财政、民政、供电、医保部门与税务机关仅建立手工操作和人工管理反馈传递,等建立综合治税涉税信息交换平台后税务部门将得到海量的涉税信息,实现全方位信息管税。
(二)第三方涉税信息采集、分析和传递,发布处理,归集储存现成效:
一是同工商涉税信息进行比对。2009年1月至2010年4月工商局提供新办证(变更)户数2081户,经征管科帅选,按注册类型、注册资本、从业人员等分类向分局传递,督促分局落实,并纳入征管质量考核。共清理办证742户,变更1339户,加强了漏管户的控制程度,加强了税收征管。
二是同国土、建设、房管等房地产管理部门的涉税信息进行比对。2010年1-5月房管部门提供房屋交易信息568条,经整理向分局传递,分局人员认真同税务机关的信息比对,核实数据568条,一手房入库税款659.8万元,比上年同期增收534.7万元,增长427%,二手房入库52.4万元,比上年同期增收25.1万元,增长91%。
三是同财政部门进行信息比对。财政部门提供政性资金(含地方政府或民间配套资金以及地方政府担保和兜底融资,下同)项目清册,经整理后向所在的分局、稽查局传递。其中2009年对教育系统的学校改造、维修,宿舍的扩建等专项检查中补缴税款100余万元。
(三)信息管税成效:
一是小型水力发电站税收大幅增长。通过与水利、工商、物价等职能部门的办证数据核对,将取得的小水电站基本数据纳入大集中软件进行日常管理,确保税务登记率100%;通过与市国税局建立地方税收信息交换制度,及时掌握了解小水电站开具增值税发票的开票数据信息;通过与电力部门核对小水电站售电数据信息,及时掌握小水电站销售收入。2009年入库地方税收200.5万元(其中建安环节税收22.6万元),发电收入税收比2008年增收87.24万元,增长77%(电价提高)。从而震慑纳税户如实填开销售发票,如实申报销售收入,避免少报、漏报、虚报售电收入的情况。
二是药店批发零售行业税收得到规范。医保部门每年按时向税务机关提供各药房、药店上一年医保刷卡数据,通过医保刷卡数据比对分析,2009年该行业自行补交款税91775.23元,高出该定税总额52070.23元,是定税额的1.3倍。促使该行业每月据实申报纳税。
三是摩托车行业、名烟名酒行业、砖瓦窑、私人企业税收得到加强。与国税局建立信息交换机制,通过国税局普通发票开具信息比对,2009年对摩托车行业、名烟名酒行业、砖瓦窑、私人企业补交地方税收100余万元。
第四篇:浅谈当前村委会存在的涉税问题及分析措施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解决好“三农”问题已成为各级政府部门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农村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村民委员会,站在农村工作的最前沿,在带领农民致富奔小康以及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村民委员会通过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等方式,推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使农村经济及社会发展状况日益得到改善。但值得注意的是,与快速发展的农村经济相比较,村民委员会的管理水平落后、税收意识淡薄等矛盾日益突出,税款流失现象较为普遍,亟待解决和规范。
一、基本情况
村民委员会是根据我国现行宪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在农村按村民居住地区设立的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农村特别是具有地域和资源优势的村庄,经济结构、经营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村民委员会的各类收入逐渐增多,主要涉及土地使用权出租、房屋租赁、村办实体承包承租给他人等。上述收入均属应税收入,须按规定申报纳税,然而,大多数村民委员会很少就此类收入主动缴税。据了解,我区共有行政村424个,按规定均应在税务机关办理税务登记,但实际在我局办理登记的仅为215个,只占应办登记数量的50%,加之村民委员会管理上不够规范,“白条”入账现象普遍存在,大大增加了税务部门监控的难度。近年来,针对村委会存在涉税问题的举报案件呈上升趋势,从我局受理情况来看,2002年为2件,2003年为3件、2004年为4件、2005年1-9月为4件,通过检查发现全部存在涉税问题。[找文章到大 秘书-/www.xiexiebang.com-一站在手,写作无忧!]
二、主要问题
(一)税务登记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村民委员会未按规定办理税务登记,对税收法律、法规缺乏了解;少数村民委员会税务登记的内容已经发生了变化,但未及时办理变更登记手续;个别村民委员会保管税务登记证件不利,存在丢失税务登记证的问题。上述情况的存在,一方面暴露出村民委员会在涉税事项管理方面存在着不足,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税务机关针对农村地区的税法宣传有待加强。
(二)应纳税款方面存在的问题
1、营业税 在对村民委员会实施检查的过程中,涉及营业税的问题最为突出,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出租房屋未按规定缴纳营业税。一些村民委员会将闲置的房产出租给个人或企业,收取固定的租金,却不申报缴税;
(2)出租土地使用权未按规定缴纳营业税。将土地使用权对外出租或者投资入股,获取固定租金或利润,未申报缴税;
(3)销售房屋未按规定缴纳营业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推进了旧村改造工程,部分村委会将建好的房屋对外销售,收取大量房款,不申报缴税;
(4)旧村改造自建或承包工程发生的建筑业务收入不申报缴纳税款。
2、企业所得税 一是村民委员会普遍认为自己不进行生产经营,不是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义务人;二是账簿设置、财务核算不够完整和规范;三是对于应税收入和非应税收入划分不清,致使企业所得税核算不正确。
3、个人所得税 村委会人员的工资存在分次支付或年底一次支付的形式,很少按规定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
4、其它税款 当前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进程中,农村与外界的经济交往日益频繁,村民委员会签订的经济合同逐渐增多,这其中应税合同不缴纳印花税的问题也较为普遍。此外,村民委员会出租房屋或土地使用权,大多数协议中未按照税法规定明确双方纳税义务,在房产税和土地使用税的缴纳方面易产生问题。
三、原因分析
1、村民委员会的主要负责人及财务人员的认识存在误区。部分村民委员会的主要领导及财务人员认为村民委员会是地方政府的基层组织,不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无应税行为发生,因而没有纳税义务。
2、财务人员的能力和素质不强。大部
分村民委员会的财务人员存在年龄较大、接受新知识较慢、财务管理水平不高、财务核算能力较差、税收政策了解不够的问题,由此导致了村民委员会财务管理上的混乱。
3、对村民委员会的税收监管不足。长期以来,“组织收入”成为税务机关工作的重中之重。就重点税源而言,由于其对整体税收的影响较大,税务机关将更多的力量集中到了对重点税源的监控与管理上。而对于农村经济发展的认识不够,认为农村发生应税行为少、入库税款小,因此,管理上相对弱化。
4、税收宣传针对性有待提高。一直以来,税务部门非常重视税收宣传工作,不断创新宣传形式,拓展宣传手段,丰富宣传内容,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以及各类宣传活动,普及税法知识,在提高纳税人税法遵从度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税务机关在税收宣传的深度和广度上还需要下功夫,特别是针对广大农村地区的税法宣传还比较匮乏。
四、解决措施
1、有针对性地加大对村民委员会的税法宣传力度。尽管当前税收宣传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促进了依法纳税氛围的形成,但是税收宣传是一项长期深入的工作,要面向全社会,才能促使税法遵从度迈上更高层次。因此,要加强对村民委员会的税收宣传,通过农村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宣传形式,提高村民委员会主要负责人的纳税意识,并采取定期举办培训班的形式,集中对财务人员进行辅导,特别是对村委会出租土地使用权、房屋等涉及的税收政策进行详细讲解,充实、完善财务人员的财务、税收知识,逐步规范财务管理工作,督促其建章建制,正确核算各项应税收入和支出,以保证村民委员会依法、足额缴纳税款。
2、加强对村民委员会主要负责人的税务约谈。针对村民委员会存在的涉税问题以及村民委员会自身具有的特点,仅采取税务稽查的方法,效果十分有限。因而,税务机关可以组织村民委员会主要负责人,对其实施集体约谈,有助于涉税共性问题的解决和工作效率的提高。另外,由于每个村委会的具体情况不同,也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约谈。这样,一方面能够使税务机关更加深入的了解、发现村委会存在的税收问题,一方面还能够为其提供更加有效的纳税服务,帮助村委会查遗补漏。总之,对村委会主要负责人实施税务约谈,可以及时发现村委会存在的涉税问题,督促村委会按时足额缴纳税款,避免由于对税法理解有误增大未缴税款数额,减少一次入库困难的情况发生。
3、依托“村账镇管”模式,加强对村委会应税收入的监控。当前,农村财务改革工作不断深入,“村账镇管”模式的推出,使村民委员会财务由自行核算,转变为由镇政府指派专人统一核算管理。这种变化制约了村委会在账簿管理及财务收支上的随意性,使村委会的财务工作更趋于规范。因此,税务机关应充分利用“村账镇管”的模式,积极寻求地方政府的支持与协助,由其归集和整理村委会取得的应税收入情况,定期向税务机关反馈,以达到对村委会的有效监管,促使村委会依法及时申报缴纳税款。
4、完善村民委员会等特定组织的税收政策。由于农村经济的蓬勃发展,村民委员会的应税项目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些新问题逐渐显现,个别税收政策需要根据实际进行调整、完善。例如某村委会实行旧村改造,建造房屋后以成本价甚至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给本村村民。根据《营业税暂行条例》规定,该村委会需缴纳销售不动产的营业税。但一定意义上讲,此种行为并非纯粹的经营活动,而且受益者是农民。因此,针对此类行为,税收法规应给予新的界定和解释,从解决“三农”问题的角度出发,根据村委会应税收入的构成情况,制定更为详细的税收政策给予支持,以降低村委会的税负,促进农村经济更快发展。
第五篇:浅析广告业涉税问题及对策
浅析广告业涉税问题及对策
2008-10-08
第一稽查局 李萌
[编者按: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广告业得到迅速发展,其在经营模式发展变化、业务形式不断拓展的同时,也带来一些新的的涉税问题,亟待研究解决。本文对广告业及其相关内容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揭示了当前广告业存在的涉税问题,提出了加强广告业税收征管的对策。现刊发,供参考。]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广告业随之兴起并迅猛发展,继而出现了大量的广告公司,形成了一定的行业规模和收入水平,成为市场经济中较为活跃的经济因素和推动税收增长的新生力量。但在税务稽查过程中发现,该行业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涉税问题。加大对该行业的税务稽查检查力度,改进和加强税收征管工作已显得尤为重要。
一、广告的定义及分类
我们通常所说的广告是指商品经营者或者服务提供者承担费用,通过一定媒体和形式直接或者间接地介绍自己所推销的商品或者提供服务的商业推介行为。
按广告目的分类可分为营利性广告和非营利性广告。营利性广告又称商业广告或经济广告,是指企业或个人为了推销商品或提供收取费用的服务所做的广告;非营利性广告又称社会广告或非经济广告,一般是指具有非营利性目的的并通过一定媒体而发布的社会公益性广告。
按广告媒介分类可分为报纸广告、杂志广告、广播广告、电视广告、户外广告、交通广告、电影广告、在报纸和杂志中加入的传单广告、比赛项目广告等。其中,报纸、杂志广告等称为印刷媒体广告;广播、电视、网络广告等称为电子媒体广告。
二、广告公司的类型
根据广告公司的服务功能和经营范围,可将广告公司分为全面服务型公司与部分服务型公司两大类。
(一)全面服务型广告公司,又称全能型专业广告公司
这类广告公司通常拥有各类专业人才和先进设备,具有市场调研、研究分析、策划、咨询的能力和健全的专业机构,可为客户提供广告业务全过程、全方位的综合性服务。
(二)部分服务型广告公司,也称部分功能型专业广告公司
这类广告公司以中型或小型为主,按其承担的具体业务不同,还可细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创作制作型广告公司。通常只承担广告作品的创作与制作业务,不承担广告的策划、代理与发布。例如:美术社、摄影社、装联社等。
2.媒体代理型广告公司。一般只承担广告客户与广告媒体之间的联系业务,或为广告媒体寻找广告客户,本身不承担广告的策划、创作和设计、制作,即通常所说的广告代理商。
3.制作代理混合型广告公司。这类公司有的以创作、制作为主,兼做简单的广告调查、策划或代理业务;有的以代理业务为主,兼做设计制作业务。
三、广告业营业收入及营业税计税依据 阅读次数: 2124 [ 字体大小: 大 中 小 ]
广告业营业收入一般包括:广告发布收入、广告制作收入和广告代理收入。
1.广告发布收入,是指为广告主或者广告主委托的广告经营者发布广告而取得的收入,其收入一般在相关的广告或商业行为完成时予以确认。
2.广告制作收入,是指受广告主或广告经营者的委托而从事广告设计、制作取得的收入,包括设计过程中的费用以及演播稿、制版印刷、摄影、录像、胶转磁等在内的设计制作费,其收入一般应在劳务完成时予以确认。
3.广告代理收入,是指接受广告主或广告发布者委托,从事的市场调查、广告信息咨询、企业形象设计、广告战略策划、广告媒介安排等经营活动而取得的收入,包含广告公司从事媒介代理的媒介代理佣金。广告制作收入和广告发布收入的计税营业额是纳税人提供广告业应税劳务向对方收取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广告代理收入的计税营业额是以其全部收入减去支付给其他广告公司或广告发布者(包括媒体、载体)的广告发布费后的余额。
四、当前广告业存在的涉税问题
(一)偷逃税现象较为严重
1.因给客户拿回扣,造成收入成本不实,进行虚假纳税申报。目前,广告业存在大量拿回扣的现象。广告公司给客户拿回扣的方式有两种:一是扩大公司成本开支,这是一种变相的给付回扣的方式,比如广告公司给客户报销费用等。二是隐匿经营收入,坐支现金等。回扣的存在无疑导致广告公司少缴营业税、企业所得税等税款。
2.故意混淆不同业务类型,计税时套用低税率税目或错套税目,造成纳税申报不实。比如:断章取义,将广告业务必经的设计、制作、发布等各环节有意脱离,按环节分别计算收入,套用低税率的税目申报纳税,以达到少缴税款的目的;或故意错套税目以不缴税费,比如:根据财税字【1997】95号文件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文化事业建设费征收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的规定,从事广告业和娱乐业经营的纳税人在缴纳营业税的同时要缴纳文化事业建设费。广告业属于营业税服务业税目中的子税目,而按营业税服务业税目中的其他服务业子税目计缴营业税的纳税人不需要缴纳文化事业建设费。由于存在这种缴费区别,广告公司出于利益驱动的本能,在计缴营业税时寻求机会“错”用税目,达到少缴文化事业建设费的目的。
3.发票管理存在问题,广告公司借此虚增、虚列成本,隐匿收入。①由于广告代理公司按差额缴纳营业税,税务机关在对代理公司征收营业税时,通常以发票作为抵扣应税营业收入的第一凭证,因此出现大量的代开、虚开、套开发票的现象;②广告公司取得收入时,只对正规核算单位开具正式发票,对其他消费者不开具正式发票;③广告公司取得收入时,开具发票存在“大头小尾”,隐匿收入;④广告公司取得收入时,直接收取现金或客户以实物支付广告费的不开或少开发票;⑤未按规定取得发票,或使用不规范发票或收据入账,随意虚增、虚列成本。
此外,税务机关在发票管理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导致漏征漏管,如:发票不能按期缴销,检查工作力度不够,处罚不严,发票管理方面的宣传不够,全社会营造协税护税的氛围依旧相对薄弱。
(二)税收政策亟待完善
近年来,广告业发展迅速,业务形式不断拓展,广告业营业税应税行为与其它行业营业税应税行为因相互渗透和交叉内容增多,从而变得难以界定和区分,随之出现了一些新生的涉税政策问题:
1.广告经营企业既有广告制作也有兼营建筑安装、装饰、装潢业务,如广告经营企业在未确定广告主或具体广告内容的情况下,竞标取得广告使用权并进行承制具有广告性质的公共电话亭、公共汽车停靠亭,对此类业务征税按建筑安装业税目还是按广告业税目,需要研究。
2.文体表演者或组织者以演出为媒介进行广告宣传向赞助商或捐助商收费从而取得的收入,是按文化体育业税目还是按服务业广告业税目征税,需要研究。
3.邮政部门商函专送业务,是邮政部门邮政函件业务之一,主要是代理由广告主委托设计印刷的固定格式宣传单方式,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审批后,按批号随邮件或报纸投递(没有固定接收户),其业务收入既像广告发布者的业务收入又像邮政业务收入,怎样界定,需要研究。
4.手机短信广告、网络广告是广告主以付费的方式,委托信息台、网站为代理商,以手机用户、网民电子邮箱为接收终端,通过相关工作台站及网络发布和传输商品或劳务信息,其合法性尚存争议,税目、计税依据如何划分和确定,税收政策也未明确。
上述业务性质难以准确界定的问题,给税收征管及税务检查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工作难度。
五、加强广告业税收征管的对策
(一)做好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涉税信息交流,建立定期联系制度
目前,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利用各种媒介发布的各类广告,都须经县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审查批准后方能实施。每个广告项目都需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备案,这为地税机关加强广告业的税收征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此,地税机关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加强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联系,建立信息共享,按月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获取新审批广告项目信息,把好广告业税收征管的源头关,有效地把广告业税收征管纳入正常轨道。
(二)加强源头控管,进一步完善和提高发票管理制度,真正做到以票控税
一是广告经营企业在开展广告业务收取费用时,涉及到广告业务各环节的收费,均应严格按规定明确标注所收款项的业务内容,在经营项目栏明确填写具体内容,如:广告费、广告发布费、广告设计制作费、广告代理费等。二是地税机关必须加强广告经营企业发票的使用管理,随时抽查其发票使用情况,对广告经营企业广告经营收入和建筑安装、装饰、装潢等收入核算划分不清的,从高适用税率征税。切实落实企业在领购、换购发票时税务机关对税控机数据进行核对的工作要求,真正发挥税控机在发票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三是加大处罚力度,对开具“大头小尾”发票、虚开、多开及代开发票等违法行为进行严肃惩处。
(三)加强日常税收征管,及时发现问题,堵塞漏洞,防止税款流失。一是强化日常巡查巡管工作,重点检查有内容、无冠名广告制作商的户外广告,并与广告主核实,防止漏征漏管项目;二是改进纳税申报资料内容,增加广告分类项目(立项)纳税申报明细表,要求广告经营企业在正常纳税申报时随同申报,以便与税务机关内部台账核对,防止少报、漏报应纳税款;三是积极开展纳税评估工作,分析企业纳税申报的真实性,从中发现问题,堵塞漏洞,防止税款流失。
(四)加大税法宣传和税务稽查力度,督导广告经营企业依法纳税。税务机关要根据广告行业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税收宣传和纳税辅导工作,使广告经营企业了解掌握税收政策和发票管理制度,进而自觉、及时、如实地申报纳税。同时要把税法宣传教育与打击违法涉税结合起来,在建立并落实广告业税收征管措施的基础上,严厉打击各种形式的偷逃税行为。针对目前广告行业纳税存在的问题,强化对广告业的清理整治和专项稽查,采取调账检查和实地检查相结合的方式,集中力量对各种偷逃税行为进行认真查处。同时借助媒体的作用,公开曝光偷逃税行为,达到“惩治一个,教育一片”的目的,形成纳税人自觉履行纳税义务和协税护税的良好税收外部环境,共同营造诚信纳税的和谐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