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利用信息管税解决当前税收征管问题
如何利用信息管税解决当前税收征管问题
作者:郭俊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更新时间:2010-8-
31信息管税是适应信息社会发展趋势,推进税收征管根本性变革的必然要求,对于强化税源管理、防范税收风险、提高税法遵从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信息管税是全面提高税收征管水平的必由之路。信息管税,就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以解决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为重点,以对涉税信息的采集、分析、利用为主线,树立税收风险管理理念,完善税收信息管理机制,健全税源管理体系,加强业务与技术的融合,进而提高税收征管水平。信息管税,是税收征管工作思路的重大变革,体现了以信息化带动征管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抓住了信息这个税收管理的关键因素,是逐步破解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这一征管难题,全面提高税收征管工作水平的必由之路。有效利用信息化手段规范税收征管、提高征管工作效率,有效规避税收执法风险,以及提升征管质量和效率,全面实施信息管税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一、当前地税机关信息管税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随着税务机关信息化建设的加快,基层税务机关的信息化建设在“硬件”上得到了一定的改善,计算机的大量配备,人员电脑操作水平的大幅度提升等,但冷静思考、全面分析当前基层地税部门的征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固然有其成功的地方,但仍然存在许多不足和差距。
(一)应用的信息化软件种类过于繁多,功能单
一、相互不能兼容与信息共享。目前,基层税务机关使用的信息化软件较多,大约有30多个软件系统。多元化电子申报纳税等诸多系统,这些系统,从单个功能来看,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工作质量和效率,但总体来看,又不同程度存在功能重叠、业务交叉、程序繁杂、相互不兼容等问题。
(二)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日益突出。一是纳税人数量不断增加,管户规模逐年扩大。随着管户的日益增长,征管业务量逐年增加,征管力量相对不足的问题日益突出,加之税收管理员新老交替衔接不畅,税收征管不到位以及潜在的风险越来越多。二是纳税人组织形式、经营方式、经营业务不断创新,导致地税机关获取纳税人信息的复杂性和工作难度明显增加。三是当前职能部门之间存在信息壁垒,也造成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日益突出。
(三)缺乏数据信息分析应用平台。一些地方过分依赖各类管理软件,部分软件没有根据征管需求进行开发,少数管理软件没有持续改进,缺乏运维机制,与基层实践严重脱节。过多的日常管理软件给税收管理员带来了大量的案头工作,致使税收管理员没有时间下户巡查、采集数据。
(四)基层税务机关缺少自主开发有针对性的数据分析处理工作机制,信息数据的利用率低,分析水平不高。目前基层局缺乏一支专业的税收分析队伍,在税收分析上距离信息管税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造成对现有数据的分析利用不多,仅按上级发布的数据信息就某些数据进行简单的对比,还没有完全发挥数据信息的作用。这就导致了税收业务和技术不能完全融合,还是存在“两张皮”情况,有的懂业务,但不懂计算机,不懂数据的分析运用;有的懂计算机,但对税收业务又不熟悉,无法适应信息管税的新形势。
二、推行信息管税的思考和建议
(一)加大基础信息数据的采集,重点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加大基础信息数据的采集和共享。要按照统一规范的原则,建立涵盖税收所有业务的涉税信息指标体系,形成全系统统一的数据采集标准和操作规范;首先,必须及时准确。信息具有时效性,有些决策时机稍纵即逝,只有信息的采集及时,才能体现信息的价值。并且采集到的数据也必须准确,准确的信息才能真实反映纳税人的生产经营状况,才能保证利用信息之后不会出现错误的结果。其次,要统一信息的采集口径。只有统一了信息的采集口径,才能避免不必要的重复采集信息,并使得信息能够在各平台之间相互流动。第三,要有选择性。信息并不是采集得越多越好,采集信息必须有选择性地采集,采集我们需要的,有利用价值的,能对我们工作有帮助的信息,只有选择性地采集我们需要的信息,才能够节省大量财力物力,减少我们不必要的人力劳动。税收信息化是解决信息不对称矛盾的关键环节,也是解决信息不对称矛盾的必由之路。同时,解决征纳信息不对称涉及制度、流程、机构、系统和人员,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整个系统上下、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和协同配合才能逐步解决。一是提高信息质量,要建立健全相关考核制度,规范电子数据的录入,把好数据入口关,提高基础数据质量;二是必须大力推进信息软件一体化,开发数据高效利用的平台。完善各类业务软件,包括税务机关内部使用的软件以及供纳税人使用的软件。一方面要在软件内部设立初步逻辑关系审核,如财务报表中的内部勾稽关系,将部分错误数据消灭在源头。另一方面要统一各软件间的数据标准,减少重复采集、多口径采集数据,使之符合数据综合利用的需求;三是使用数据审计软件开展数据审计。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及税务机关的管理要求设置科学的审计规则,对税务登记信息、财务报表信息、申报入库信息等进行数据审计,将审计出的异常数据推送给责任区管理员进行核实维护;
(二)系统归集涉税信息,优化指标体系涉税信息采集后,归集整理是成为发挥信息效益、推进信息管税的关键环节,深化数据分析利用,建立起上下级税务机关协同配合的有梯次的涉税信息分析机制,要注意发挥不同层级税务机关在涉税信息分析中的作用,既要有宏观分析、区域分析,又有行业分析、具体纳税人的分析。
(三)加强培训,提升税务人员信息化意识税收业务人员是直接操作税收征管软件的人员,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数据质量的好坏。对税收业务人员的培训,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数据质量意识的培养。税收业务人员首先要对数据质量有深刻的认识,对数据差错造成的影响要有充分认识,让其树立“零差错”的意识和数据质量就是税收执法责任的理念,在录入数据时,尽量做到一次做对;二是业务素质的培养。对征管系统操作建立统一的操作规范,建立统一的数据质量标准,并对每一位操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使其能按照税收业务的规范准确地审核、录入数据;三是税收征管软件操作技能的培训。对税收业务人员进行各类征管软件及数据管理软件的操作培训,使其能熟悉各类软件的处理原理和业务处理流程、熟练操作相应模块。
信息管税,既是解决当前税收征管问题的有效措施,也是税务部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长远性基础工作,是税收领域中的一场深刻变革。因此要牢固树立信息管税的思路和理念,加强宣传,使信息管税的理念深入人心。用信息加强管理、用信息加强考核、提高税源管理水平,用信息数据体现税收的公开、公平和公正原则,牢固树立用“信息管税”的理念,最终实现现代化、规范化、信息化的税源管理。
第二篇:推行信息管税 强化税收征管
推行信息管税 强化税收征管
---高新区局征管交流材料
2010年是贯彻总局“树立风险管理理念、探索实施信息管税”的重要一年。我局征管工作按照省局、市局对税收征管工作提出的总体要求,在全面落实科学化、精细化、专业化管理的基础上,以不断提高征管质量和效率为目标,以加强风险税收管理,积极探索实施信息管税,深入推进专业化管理,提升税收数据质量为重点,进一步夯实税收征管基础工作,健全征管制度,不断提高征管工作水平,较好地完成了2010年税收征管工作任务。
一、抓落实求成效,夯实征管基础。
(一)加强户籍管理。充分利用国、地税信息交换机制和工商、技术监督等部门提供的涉税信息,及时发现查处漏征漏管户,彻底摸清纳税人户籍底数,夯实户籍管理基础,严把停业审查和注销检查关,全年共下达《责令限改通知书》132份,清理走死逃亡46户,户管由年初的1320增加到1658户,增幅25.6%。
(二)实行分类管理。在属地管理的基础上,对不同行业、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纳税人,实施科学分类,建立分行业管理和分规模管理综合运用的专业化管理体制。对重点项目、重点税源,建立《重点税源跟踪服务管理台帐》,全面记录服务过程,全程监控经济、税源变化情况,加强税源分析,严格控管;对中小税源,可充分利用第三信息,推行查帐、查定及核定相结合的多种征管方式;对个体税收则分专业市场及村域、厂域内个体业户,在全面清理,合理定税的基础上,分别实行驻场管理或委托代征,同时严格日常管理,对定期定额征税纳税人实施动态管理,三级监管。另外,加强分税种管理,继续抓好增值税管理,重点加强企业所得税管理,强化所得税预缴,继续做好非居民企业所得税管理工作,建立非居民企业所得税长效监管机制。
(三)落实税收管理员制度。按照税收管理员规范,探索规范税收管理员日常工作行为的有效制度,编拟“企业(个体)税收管理员月工作规范模板”,编写《税收管理员工作辅导手册》,强化税收管理员日志应用,结合全省税收执法管理信息系统的推行,进一步落实税收管理员的各项职责、健全相关配套制度;要加强考核监督,以税收管理员工作模板为基础,制定衡量工作勤勉、规范执法、管理质量的各项奖惩制度。
(四)强化普票管理。成立三级普票审核小组严格执行普通发票三级审核机制,1-12月份,共审核普票32050份,超双定额用户补税1210户次,入库税款143万元,较去年同期增加90%。同时加强专票巡回检查,在打击发票违法犯罪专项活动中,收集发票1100份,补税达73户次,税款入库13万余元。同时全面推行电脑版普通发票的使用。
(五)加强个体和专业市场的税收管理。积极推广豪德样板市场模式,利用豪德样板市场的模式向其它三个专业市场进行推广并认真做好宣传解释和辅导工作。同时积极推行多元化申报,一般纳税人网上申报率稳定在90%-94.87之间,小规模纳税人电话语音发行户年底也达到152户。
(六)认真归集整理征管资料,提升征管档案化管理质量。
征管资料是检验我们征收管理工作成效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们按照档案化管理的要求对征管档案资料进行了统一规范,按企业和个体纳税人进行分类归档,对企业征管档案资料实行一户一档,个体征管档案资料实行20户一档,安排专人进行档案资料收集、保管、传递、整理、归档保存。
二、推进信息管税,促征管质量上台阶。
(一)采集分析加工利用第三方涉税信息。
按照省、市局的统一要求,一是做好第三方信息的采集、整理及上传,重点是采集燃气耗用信息、工商地税户管信息及银行相关信息,并做好分类上传工作。二是做好本局范围内第三方信息的加工、分析及使用,通过能耗比、物耗比等指标推进行业精细化管理,形成行业管理办法,同时加强与工商、地税的协作,开展信息交换比对,杜绝漏征漏管。三是用好综合征管软件、防伪税控系统、税收执法信息系统等系统数据,提高数据使用效率,开展深入分析应用,以促进征管,规避风险。四是努力扩大纳税人网上办税面,大力推广多元化电子申报面,加强宣传与业务指导,鼓励纳税人利用外网完成网上报税、网上比对、网上审批、网上开票等业务,既减轻征纳成本,更有助于信息的收集应用。五是利用第三方涉税信息对信息管税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充分利用收集的第三方涉税信息,认真进行分析、比对,科学测算,确定某个行业中的能耗比、物耗比等指标,运用到日常管理中,取得了一些经验。12月,区局利用涉税信息制定了个体陶瓷生产业户税负调整方案并举行了听证会,在充分听取纳税人意见的基础上完善方案,在我局范围内率先尝试用信息管税推进陶瓷行业规范化管理。
(二)是围绕市局年初提出的“利用好第三方涉税信息指导和加强纳税评估工作”的总体思路,建立“日常评估、专业评估、专项评估、重点评估”多层次的评估工作机制。通过抓好第三方信息的采集和分析,充分利用第三方涉税信息指导和加强纳税评估,积极推进陶瓷行业评估模型的应用,深入拓展以气控税调查摸底,完善对陶瓷行业税收的监管。同时积极筛选优秀纳税评估案例,着重加强评估成果的调研、运用,指导日常税源管理工作。2010年我局的《江西XX药业有限公司纳税评估案例》被评为省局2010年上半年纳税评估案例评选一等奖。其他3篇评估案例则相继被《瓷都国税》选用刊登。2010年共计开展各类评估41户次,合计评估税款355余万元,调整亏损33万元。其中一篇案例在参加12月30日市局举行的优秀评估案例评审会,获得市局第一名的成绩。
三、强化数据监控分析,征管数据质量有提升。一是强化数据质量巡查。建立了部门配合联动管理的征管数据质量巡查制度,每日由专人定时检测征管数据质量状况,及时修改和处理垃圾数据,确保错误数据不过夜。实行定期和不定期的发布通报,并及时进行修改。对不能修改的数据及时上报市局,大大减少了垃圾数据的产生,保证了涉税数据的应用价值。
二是强化异常数据整改。建立数据管理责任人制度,实行分类分层管理。各科室、所指定一名责任心强、信息系统应用熟练的人员为负责人,成立由分管局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形成局领导、科室、所共同参与的数据质量管理综合网络,明确牵头部门与承担部门之间的关系和职责,在注重巡查预防的基础上,积极发挥数据综合分析利用平台功能,努力做到发现异常数据及时有效处理。
三是强化数据质量分析。实行数据质量定期分析会制度。结合市局数据质量通报情况,集中业务骨干对一段时间以来的异常数据产生的原因、修改方法、规避措施进行归纳探讨,总结经验,通报情况,形成具体可行的意见和建议。建立疑难数据修改反馈制度,对形成的疑难问题集中处理,对确实不能修改的异常数据按照程序及时反馈给市局并做出详细的说明。同时加强考核,通过分析、确定责任后逐条、逐笔通报,实行责任追究,并对有关操作人员再次进行相关业务操作的强化培训,促进了税收数据的规范和准确。2010共追究17人次,经济惩诫3400元。
四是强化系统应用培训。针对人为造成错误数据产生的原因,区别对待强化培训。对于数据录入岗人员加强责任意识教育,实行部门“一把手”责任制,严把数据采集入口关;对于出错频率较高的税收管理员,加强系统应用培训,实行一对一帮扶,切实提高系统申报质量和效率。
一年来,我局征管工作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帮助下,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不足,这主要表现在:
一是漏征漏管现象时有发生。
二是停歇业户管理核查不严,存在虚报假停情况; 三是税收数据质量工作有待提升;
四、2011年征管工作思路
2011年征管工作,除了严格按照市局的统筹安排及相关要求开展工作的前提下,高新结合自己的实际在11年征管工作提出主要的几点思路,请领导指正。
一、优化税收管理模式,推行委托代征。
按照“源泉管理 委托代征 联合控税”社会化管理模式,结合我局实际,推行委托代征,通过委托高新区协税护税办或豪德市场物业管理机构对豪德建材市场实施个体税收委托代征。并按照省局关于委托代征的规定,通过与代征单位签订委托代征协议,明确规定税务部门和代征单位的工作职责。初步拟定由税务部门制定个体定税标准,巡查监管办法,代征单位负责税源日常管理,包括漏征漏管清理,税款代征,发票代开。进行委托市场或协税护税办代征,则可以通过最了解个体工商户的市场管理者以及相关部门有效地堵住了税收漏洞。使整个市场更加走向规范,要是豪德市场这种管理模式成功了形成经验后还可以向其它三个专业市场推广。
二、强化信息管税力度,实施专业化管理
运用信息管税思路,结合我局的特点,充分利用我园区内陶瓷类行业从燃料、原料供应到生产加工以及销售和专业陶瓷市场,相对比较健全的优势,对高新园区内陶瓷行业实施专业化管理,充分利用第三方信息,运用陶瓷评估模型进行深度分析,加强对陶瓷行业规范化的管理,达到信息管税的目的从而实施专业化管理。
三、加强数据监控管理,提升数据质量。
依托各类征管应用软件成立攻关小组,建全数据质量监控机制,依托省、市局数据及征管质量发布通报,形成每月例会、按月通报剖析等机制,找出我局存在的薄弱环节和问题,提出改进意见的措施,收集问题及解决办法形成工作手册。同时把数据质量监控与日常工作考核相结合,加大考核力度,确实把我局数据质量工作提升一个新的台阶。
四、健全协调联动机制,促进纳税评估工作
按照“税收分析、税源监控、纳税评估、税务稽查”四位一体的税源管理运行机制,在区局明确各层级、各环节的工作内容、部门职责及运行机制,确保联动机制的顺畅运行。同时加强税收分析并把工作重点放在微观税源分析上。提高税收分析评估质量,加强涉税信息共享,建立分行业、分区域、分经济类型的指标库和预警值,认真筛选评估对象,采取人机结合的办法,有针对性地开展评估。充分发挥税务约谈的作用,建立纳税人自我纠错机制。建立评估案例库,加强案例分析和交流。以纳税评估为主要手段,加强税源监控。
五、完善普票监督机制,规范普票管理。
采取有效措施,逐步建立“机具开票、逐笔开具,鼓励索票,查询辨伪、防堵假票,票表比对、以票控税”的普通发票监督管理机制,全面强化普通发票管理。总结普通发票三级审核的经验,及时解决有关问题。逐步建立我局普票信息库,一方面提供方便快捷的查询渠道,同时做好普通发票信息的分析利用,充分发挥以票控税的效能。
第三篇:总局-大力推进信息管税 全面提高税收征管和科技工作水平
[2009]全国税收征管和科技工作会议文件
大力推进信息管税
全面提高税收征管和科技工作水平
——国家税务总局副局长宋兰在全国税收 征管和科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讨论稿)
(2009年6月24日)
同志们:
全国税收征管和科技工作会议今天召开,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回顾近年来税收征管和科技工作情况;讨论有关法律、制度;交流工作经验;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征管和科技工作。这次会议是总局今年的重点会议之一,也是2008年总局和税务系统机构改革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征管和科技工作会议,意义重大,内容丰富。为便于大家讨论,我先讲几点意见。
一、近几年税收征管和科技工作的基本回顾
近几年来,根据总局的统一部署,在各级税务机关领导的重视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各级税收征管科技部门按照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管理的要求,不断深化征管改革,规范税收执法,促进税法遵从,推进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绩,为保障各项税收任务的完成和税制的平稳运行做出了积极贡献。
-1-一是现代税收管理理念初步确立,征管法律制度体系进一步健全。全系统普遍树立了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以及征纳双方法律地位平等等现代税收管理理念,提高了法治、创新和服务意识,征管现代化进程逐步加快。以《税收征管法》为征管程序基本法律制度,《征管法实施细则》和《发票管理办法》为行政法规制度,综合、单项征管制度和办法等部门规章及规范性文件相配套的征管制度体系不断得到完善。先后围绕欠税公告、纳税信用等级评定、抵税财物拍卖变卖、纳税担保、税务登记、纳税评估、税收管理员等,制发了十多项征管制度和办法。近年来,税务总局积极开展了《税收征管法》修订工作,研究明确了《税收征管法》的修订原则和思路,进行了法律清理,向全国人大提交了评估报告,现已列入五年立法规划,并组织系统内力量和有关专家,完成了征管法修改稿。结合税收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的修订,对《发票管理办法》及其实施细则也相应进行了修改,现已提交国务院法制办并正在审议之中。
二是税收征管模式进一步完善,税收征管体制不断改革创新。确立并贯彻了“以申报纳税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强化管理”的税收征管模式,税收执法行为逐步规范,征管质量和效率不断提高。征管机构设置更加规范,岗责、流程进一步优化,在按税种、按环节管理的基础上开始探索按纳税人类型实行专业化管理。征管体制、业务的优-2-化重组,为信息技术的全面应用提供了良好基础,为实现执法规范、征收率高、成本降低、社会满意的目标提供了组织和机制保障。
三是初步建立了税源管理的有效机制,税源监控工作不断加强。建立税收分析、税源监控、纳税评估、税务稽查“四位一体”的税源管理机制,已成为各级税务机关的普遍共识和积极行动。一些地方积极完善税源管理体系,探索县以上税务机关征管实体化,形成了同级职能部门横向联动、上下级机关纵向互动、辖区范围内整体协调的税源管理运行机制。一些地方引入税收风险管理理念,构建风险识别、预警、排序、处置的信息化应用平台,从流程上把服务、征收、管理、稽查等环节、岗位联结起来,形成职责分明、操作简便、环环相扣的征管机制,提高了税源管理成效。全面推行税收管理员制度,大力加强税收管理员队伍的综合素质培训和行风建设,落实岗位职责,探索专业化管理方式,对于解决“疏于管理、淡化责任”问题,加强税源管理发挥了积极作用。
四是加强了发票管理,税收管理基础得到强化。《发票管理办法》的制定和施行,对于加强发票管理和财务监督,保障国家税收收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008年7月,总局制发了《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发票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国税发„2008‟80号),部署了发票管理的主要工作。各地税务机关认真
-3-贯彻,积极探索建立长效机制,加强集中印制,完善防伪措施;严格发票发售,防止发生骗购;规范发票开具,严格代开管理;建立查询系统,倡导维权辨伪。会同公安部门深入开展重点打击制售假发票和非法代开发票行动,取得了预期效果。一些省市推广使用税控收款机取得初步成效,与推广前相比税收大幅增加,对税源管理起到明显促进作用。一些地方试行网络开具发票,取得初步经验。
五是积极开展部门协作配合,信息共享机制初步建立。国税、地税征管协作得到加强,联合办证、联合定税、征管信息交换等工作普遍开展,一些地方积极争取政府支持,免收税务登记证工本费,减轻了纳税人负担。与相关部门开展的涉税信息共享工作取得新进展。总局积极开展与财政、工商、质检、海关、金融、保险等部门的信息共享,取得初步成效。一些省政府以省长令颁布了地方税收征管保障办法,从政府规章的层面,明确、细化了部门间联动监管、信息传递、委托代征等税收征管保障职责,规定了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向税务机关传递税源信息的职责、义务,为税务机关广泛获取第三方信息提供了法制保障。
六是积极开展纳税评估,税收流失得到有效遏制。各级税务机关加强对税源的预警监控,深化纳税评估,取得了明显成效。有的地方积极推广应用预警和评估系统,强化数据应用分析,2007年以来通过两系统应用增收90多亿元;有的地方创新评估方法,-4-建成了百余个行业的评估模型,实行专业化评估,取得明显成效;有的地方在数据分析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开展重点行业的纳税评估和专项整治,2006年以来增加和查补税款约120亿元。有的地方加强部门信息共享,大力开展评估、稽查、清欠,今年1—5月份,增加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近2亿元,土地使用税和资源税同比分别增长80.3%和21.8%,全省地方税收收入同比增长19.8%,增幅列全国之首。据统计,2008年全国共对1377460户企业实施了纳税评估,经评估增加的收入共约324亿元。总局和各地还积极采取人机结合等方式开展对征管状况、质量的考核分析,加强了对基层征管工作的指导。
七是信息化建设稳步推进,金税三期工程开始启动。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特别是财政部门的重视支持下,税务信息系统基础设施建设取得较大进展,信息系统运行的基础和保障水平得到整体提升。税务系统广域网络已覆盖全部国税机关和大部分地税机关,运行顺畅。全国税务系统目前共有中小型机2000多台,PC服务器3万多台,PC机约80万台,联网节点近3万个,为保证现有税收管理系统的正常运转和金税三期建设奠定了重要物质基础。国税、地税系统的征管信息化处理基本实现了省级集中,征收管理、行政管理方面的应用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增值税、营业税、出口退税等领域的信息化应用成果明显,个人所得税、反避税、跨地区企业所得税和部分财产行为税种的信息化应用逐步深入,电子申
-5-报、联网缴税等一些方便纳税人的应用日益普及。信息化应用从事务处理型逐步向分析管理型方向发展,预警分析、纳税评估等系统已在相当一部分地区投入运行,征管工作科技含量不断提高。2008年9月,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准金税三期工程第一阶段中央投资部分初步设计和投资概算,金税三期工程正式启动,有关设计和项目实施准备工作正在紧张进行中。部分省地税局已完成项目地方立项工作,落实了配套建设资金。
八是征管和科技工作的组织管理得到加强,队伍素质不断提高。总局在此次机构改革中设立了征管和科技发展司,将税收征管的综合性职能和信息化行政管理职能集中行使,为业务、技术的紧密融合提供了组织保障。根据机构和职能变动,总局调整、充实了全国税收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加大信息一体化建设管理力度,完善信息化建设的决策机制。各级税务机关高度重视征管、科技队伍建设,不仅注重配齐、配强,而且加强培训和人才培养。此次机构改革中,各地调整职能,充实人员,进一步加强对综合征管和科技工作的组织管理。整体上看,征管科技队伍初具规模并保持了基本稳定,人员素质稳步提高。
近年来征管和科技工作取得了明显进展,各级税务机关不断深化征管改革,创新征管机制,改进征管手段,夯实征管基础,优化纳税服务,有效地促进了税法遵从,征管质量和效率稳步提高,在征管干部人数基本不增长、纳税人数量和征管业务量大幅-6-增长的情况下,较好地完成了各项税收征管任务。特别是去年下半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收入形势严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依法加强税收征管,应收尽收的要求。总局相继下发了三个加强征管、堵漏增收的文件。各级税务机关坚决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和总局的安排部署,依法加强税收征管,千方百计堵漏增收,征管水平进一步提高。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各级党委政府、有关部门和广大纳税人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广大税务干部职工开拓创新、团结拼搏的结果。这其中,广大征管科技干部不辞辛苦,任劳任怨,恪尽职守,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在此,我代表总局党组向从事征管科技工作的广大税务干部职工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与此同时,我们必须保持清醒头脑,正视当前征管和科技工作存在的一些深层次问题:
一是税收管理理念还需更新,征管制度还需不断完善。依法治税和服务理念仍需巩固,信息应用、税收风险管理等理念还需在全系统进一步树立。《税收征管法》存在着一些与征管实际不适应的问题,配套制度需进一步完善。二是征管体制、机制尚不适应形势发展,征管质量仍有提升空间。税源管理体系建设不够健全,“四位一体”运行机制尚未全面建立,纳税评估、税收管理员制度有待创新和完善;征管流程仍需优化,资源配置不尽合理,-7-专业化管理程度较低,税收风险防范机制不够健全;外部门之间协调配合缺乏法律依托,税企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仍较突出,社会综合治税长效机制尚不完善。三是信息化建设的统筹管理仍较薄弱。部分信息系统建设缺乏统筹规划,存在功能单
一、业务交叉,模拟手工、程序繁杂,标准各异、互不共享等问题。部分应用系统升级滞后于政策变动和基层实际需求,对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税务稽查等的技术支持明显不足。信息安全工作仍较薄弱。四是征管科技队伍建设还需加强。征管科技队伍任务繁重、人员不足、素质不齐等问题比较突出,高素质的专业化人才比较缺乏,知识、业务和技能培训亟待强化;征管科技人员配置需进一步优化,征管科技部门与其他部门的协调配合需加强。
以上这些问题,希望引起各级的高度重视,切实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认清形势,更新理念,确立征管和科技工作新思路 2008年下半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速,对我国经济造成重大影响。2009年是我国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发展面临困难最大、挑战最严峻的一年。受经济大环境的影响,今年全国组织收入工作也面临较大困难。1-5月,全国入库税收收入同比下降6.7%。针对这一严峻形势,国家税务总局党组要求各级税务部门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税务工作会议提出的各项工作部署,紧紧围绕服务科学发展、共建和谐税收,-8-切实采取有效措施,依法加强税收征管,努力实现全年既定的税收收入增长目标,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服务。
近年来税收工作的快速变革,也给加强税收征管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十五”以来,全国纳税人数量增长迅速,平均每年增长10%左右,现已达到2000余万户。纳税人数量的大幅增长,导致税务机关人均管户大幅增加。一些沿海发达地区人均管户达1000户以上,最多的达3500户。纳税人的组织形式、经营方式、经营业务也不断创新:跨国、跨地区、跨行业的大型企业集团大量涌现,税源的流动性显著增强;电子商务迅猛发展,业务创新层出不穷。不法分子偷骗税手法也不断翻新。税收征管的复杂性和工作难度明显加大。归结起来,问题的实质就是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现象日益突出。如果仍沿用传统的人盯人、税收管理员属地管户的单一方式管理税源,显然已难以适应。必须创新工作思路和理念,努力破解当前税收征管工作面临的主要矛盾和根本性问题。
根据税收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结合工作实际,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税收征管和科技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确立信息管税思路,树立税收风险管理理念,健全税源管理体系,加快信息化建设,提升队伍素质,提高征管质效,逐步实现税收征管现代化。
-9-正确理解上述指导思想,必须牢牢把握以下五点:
(一)“信息管税”是全面提高税收征管水平的必由之路 信息管税,是税收征管工作思路的重大变革。信息化已成为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显著特征,信息资源日益成为重要生产要素和社会财富。信息,是贯穿税收征管全过程的关键因素,是税收征管工作的重要生产力。信息管税,就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以解决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为重点,以对涉税信息的采集、分析、利用为主线,树立税收风险管理理念,完善税收信息管理机制,健全税源管理体系,加强业务与技术的融合,进而提高税收征管水平。信息管税,体现了以信息化带动征管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抓住了信息这个税收管理的关键因素,是逐步破解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这一征管难题,全面提高税收征管工作水平的必由之路。经过十多年的信息化建设,我国税收管理信息系统已初具规模,税收征管信息初步实现了省级集中,拥有了较强的信息采集、传递、处理能力,其应用已覆盖大部分税收管理领域,近年来各地在涉税信息分析利用方面也积累了不少有益经验,这些都为实施“信息管税”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树立税收风险管理理念是“信息管税”的先导 落实信息管税,必须树立税收风险管理理念。税收管理中存在着由于纳税人不能或不愿依法、准确纳税而致使税款流失的风险。不同类型的纳税人,其风险点也不尽相同。税收风险管理是-10-指税务机关通过先进的管理和技术手段,预测、识别和评估税收风险,根据不同的税收风险制定不同的管理战略,并通过合理的服务和管理措施规避或防范税收风险,以提高税法遵从度和税收征收率。实施税收风险管理,寻找风险点和风险源是首要环节。这就要求多渠道及时、完整、准确地采集、掌握、分析税源信息,并将信息进行分类,从纳税人所处行业、企业规模、经营状况、管理水平等方面进行识别,综合确定各风险行业、风险企业和风险指标。通过对当前风险的确认,有利于对不同风险程度的企业实施不同的管理措施,加强税收管理的针对性,提高工作效率。因此,以科学的风险管理理论为基础,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持的税收风险管理,可以促进税收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近年来,OECD多数成员国的税务机关普遍引入税收风险管理理念,构建起现代化的信息管理系统,加强税源监控、防止税款流失,取得了明显成效。美国从法律上明确了各政府部门和商业机构向税务机关提供涉税信息的义务和责任,并投入巨资建设了现代化的税收管理信息系统,对纳税人实施有效的服务与管理,征收率达到80%以上。澳大利亚国税局近年来以改善纳税服务、提高税法遵从度为主要目标改造了税收管理信息系统,建立起纳税人税收风险档案,通过案头分析、信息比对、约谈、现场核实、审计等方法,规避、防范税收风险。发达国家在实施税收风险管理方面的成功实践告诉我们,落实信息管税,必须把树立税收风险管理理念作
-11-为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抓紧抓好,使这一理念逐步深入人心。
(三)信息的采集和利用是“信息管税”的核心
在信息化条件下,税收征管过程已实际体现为税务机关依法对纳税人相关信息进行采集、整理、分析、利用,并由此采取相关管理措施的全过程。因此,落实“信息管税”,必须明确涉税信息流在现代税收管理中的核心作用,切实抓好信息采集、信息整理与存储、信息加工与分析、信息传递与处理等核心工作。当前,要突出以下三个环节进一步提高工作水平。一是要强化信息采集。这是落实信息管税,实施税收信息管理的初始环节。要认真研究解决采集哪些信息、从哪儿采集、由谁来采集以及采集标准等问题,努力做到全面、及时、准确。按照统一规范的原则,建立涵盖税收所有业务的涉税信息指标体系,形成全系统统一的数据采集标准和操作规范。其次,要提高信息质量。要建立健全相关考核制度,规范电子数据的录入,把好数据入口关,提高基础数据质量。在数据录入过程中,也要注重把握不同数据之间的勾稽关系,通过人机结合比对来校验数据,使所有数据符合会计关系、统计关系,提高数据信息质量。通过从源头上加强数据质量,保障涉税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最后,深化数据分析利用。要建立起上下级税务机关协同配合的有梯次的涉税信息分析机制,注意发挥不同层级税务机关在涉税信息分析中的作用,既有宏观分析、区域分析,又有行业分析、具体纳税人的分析,为更好地提-12-高税收征管水平服务。
(四)健全税源管理体系是“信息管税”的落脚点 落实“信息管税”的最终目的是加强税源管理。税源管理是整个税收征管工作的核心和基础。信息化条件下加强税源管理,必须以信息系统为依托,以涉税信息工作流为核心,建立健全信息化、专业化、立体化的税源管理体系。信息化,是指在完善税源管理体系中,要以信息系统作支撑和保障,加快完善预警分析、纳税评估等应用信息系统以及数据分析应用平台,逐步向各级税源管理单位和人员开放数据查询,以保证“信息管税”的落实。专业化,是指在税源管理上突破现有按属地、划片管户的单一方式,实行对外按纳税人属地、规模、行业、风险等分类,对内在坚持管户与管事相结合的同时,探索按重要事项、环节等分工,组织形式上实行个人和团队相结合的专业化管理,逐步形成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税源管理人才队伍。立体化,是指纵向互动,横向联动,全面建立各级税务机关、各部门之间以及征管各环节之间相互协调、配合并有相应制度、机制为保障的立体化税源管理格局。纵向互动是指从总局、省、市、县、分局(所)到税收管理员,不同层级按照各自的税源管理职责实施既有分工又有联系的管理活动。这次机构改革中,总局、省局机关成立大企业管理部门,以及部分地方试行市、县局征管实体化,就是对多年来县以上税务机关不直接参与税源管理体制的重大改变,意义深远。
-13-横向联动是指税务机关内部各业务部门与外部有关部门,按照税源管理总体要求赋予的不同职责实施既分工又结合的管理活动。总局提出的税收分析、税源监控、纳税评估、税务稽查“四位一体”联动机制,就是横向联动的重要形式。信息化、专业化、立体化税源管理体系的本质,就是强调涉税信息在税源管理中的核心作用,实现信息采集、利用和税源监控的纵向互动、横向联动,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服务与管理措施,堵塞征管漏洞,防止税收流失,切实加强税源管理。
(五)加强业务与技术融合是“信息管税”的关键 “信息管税”的过程,实际上是征管业务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的过程,既要强调发挥信息化的支持保障作用,又要注重管理业务的创新。业务是技术建设的先导,技术是业务实现的支撑。落实“信息管税”,不可避免地涉及到观念、机构、流程、机制、习惯的改变,必然带来业务重组、机构重组、不同层级机构事权的调整以及职能实现方式的转变。业务流程的设计要基于改善税源信息不对称状况,根据信息需求来规划税源信息的收集、传输、存储、加工、维护和应用等各项业务。在这个过程中要贯彻人机结合的理念,加强业务与技术的融合。在征管科技部门内部,要搞好业务、技术人员的协作配合;同时,也要注意搞好与信息技术部门的协调、合作。制订业务战略、完善业务需求,要注意吸收技术部门和人员参与,遵循信息化建设规律,考虑技术实现条-14-件;开展信息系统建设,要积极了解掌握业务需求及发展方向,以业务需要为主导开展技术规划和设计。通过业务和技术高度融合,避免出现“两张皮”现象,切实提高“信息管税”的效能。信息管税,既是解决当前税收征管问题的有效措施,也是税务部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长远性基础工作,各级税务机关必须把握和贯彻好“信息管税”的思路,扎实抓出成效。
三、落实“信息管税”,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征管和科技工作
(一)进一步完善征管制度
现行征管法自2001年颁布实施以来,对于加强税收征管,保障国家税收收入,维护纳税人合法权益,发挥了积极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税收征管环境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现行征管法与征管实践的矛盾日渐突出,主要表现在:未确立完整的纳税人权利体系、对信息化条件下税收征管的有关条款缺失、不适应有关税收实体法改革的需要、税务协助制度不健全、新征管措施缺乏法律依据等。经各方努力,总局已经拿出了征管法修改稿,作为这次会议的讨论文件,请同志们认真研究讨论,总局计划在年底前提交国务院法制办审查。其它一些配套法规和制度,如发票管理办法及细则、税务登记管理办法、纳税评估管理办法、税收管理员制度、征管状况分析监控办法等的修改工作,税务总局也将抓紧进行。这些法律法规制度的修改完善,都将为“信息管
-15-税”提供制度保障。
税收管理员是履行税收管理职责的重要岗位,是税务机关面向纳税人进行管理和服务的重要窗口。各地要从规范职责和实行专业化管理入手,结合实际对税收管理员制度进行创新,取得经验,逐步完善。要进一步理顺和规范税收管理员职责,突出税收管理员在分析纳税人申报真实性的过程中渗透管理与服务的主要职责;要推行专业化管理,防范执法风险。总局拟在总结各地经验和调研的基础上,修改完善《税收管理员制度》,更好地发挥税收管理员在税源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二)完善“四位一体”税源管理运行机制
要进一步明确税收分析、税源监控、纳税评估、税务稽查各环节的工作内容、部门职责和工作机制。通过税收分析为纳税评估确定疑点、指明方向;通过纳税评估引导纳税人税法遵从,为税务稽查提供稽查案源;通过税务稽查查处案件,打击涉税违法犯罪,并向管理环节反馈查处结果;税源监控通过对分析、评估、稽查反映问题的汇总归纳,进一步改进和加强日常管理;从而形成各环节之间相互联动、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税源管理工作机制。各级税务机关要通过建立信息化、专业化、立体化税源管理体系,加强各级机关之间、各部门之间的纵向互动和横向联动,完善“四位一体”的工作机制,努力提高税源管理水平。
(三)抓好信息采集和共享
-16-强化信息采集和管理。各地要通过制度建设,依靠先进的管理和技术手段,严把数据采集关,重点保证征管核心系统对纳税人申报资料和财务报表的完整、及时、准确采集;要结合数据分析和管理等工作,做好数据修正和垃圾数据清理,确保数据质量。各级税务机关,特别是负责征管数据集中存储、管理的省级税务机关,必须严格执行数据修改审批制度,杜绝违规人为修改,保证征管数据的原始性和真实性。
继续积极推进部门信息共享。国税、地税之间以及内部上下级和各部门、各环节之间要加强信息交换和共享。总局将继续做好与财政、海关、工商、质检、公安、金融、保险等部门信息共享的协调工作,利用总局集中数据,开展税务登记、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等信息在国税、地税系统间的全面交换共享,并拟将有关内容写进新修订的征管法,为税务机关获取第三方信息提供法律支撑。各级税务机关要积极与地方政府联系,努力通过制定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等形式,建立健全政府牵头的公共信息共享机制,主动、有效地获取第三方信息,推动“信息管税”的落实。
推广税控收款机、试行网络发票。发票是税务机关进行税源管理的重要工具。发票管理不仅是票面防伪,更重要的是及时、准确地获取发票开具信息,真正实现“以票控税”向“信息管税”的转变。在总结各地经验的基础上,总局明确了“简并票种、统
-17-一票样、网络开票、建立平台”的发票管理工作思路,制定了实施方案,先在部分地区、部分行业开展普通发票“网络在线开票”的试点,并继续加大税控器具的推广力度,以及时获取开票信息,逐步取消手工开票。各地要按照上述思路做好相关工作。发票管理办法及其细则和简并票种统一票样的实施方案,此次会议上将安排讨论,请同志们认真研究,提出意见。
(四)强化信息分析利用
强化征管基础工作。要充分采集和利用工商、质检、经济普查以及国税、地税的户籍信息进行比对,发现差异及时核查,切实加强纳税人的户籍管理,防止漏征漏管。要推进利用公安部门的公民身份信息查询系统核对税务登记法人身份信息的试点工作,逐步建立全国非正常户法人数据库,防止不法分子利用虚假身份、证件从事涉税违法活动。通过信息共享,加大国税、地税联合办税力度。推进国税、地税联合办理税务登记,联合进行个体户税收征管,以及联合开展评估、稽查等工作。
深化纳税评估。首先要加强预警分析,提高评估的准确率。县以上税务机关要着重开展综合信息分析和评估预警工作。总局最近下发的94号文件,公布了国税系统的部分征管状况数据,并对各级税务机关提出了开展数据分析的具体要求。总局今后将定期发布征管状况分析通报,并加强对这项工作的检查。各级税务机关要根据总局的要求和发布的数据,分析本地区的征管状况,-18-并将发现的问题按地区、行业逐级向下深入分析到具体纳税人和具体管理环节,形成面、线、点有机联系、逐级递进的分析机制,为基层纳税评估提供案源和指导。其次要注意综合性、专业化评估与日常性、简易化评估的结合。对重点税源和风险大的税源,应组成专业化团队进行各税种综合评估;对风险较低的中小税源,可由税收管理员进行日常性、简易化评估,并注意二者的有机结合。三是要抓好信息比对工作。要充分利用税务机关已掌握的信息,积极进行有关税种的票表比对、增值税征扣退税比对、货物劳务税与所得税税基比对、个人所得税申报明细与企业所得税工资总额比对、城建税及教育费附加与货物劳务税“三税”比对等工作,及时发现问题,采取管理措施。四是要注意摸索规律,建立和应用评估模型和案例。最近,总局开展了行业纳税评估模型的征集和评选工作,从各地报送的涉及164个行业的437个行业纳税评估模型中评选出137个优秀模型,下一步将结合对总局综合数据平台升级和金税三期工程建设,把普遍适用的模型编入分析和评估系统,供全国使用。要通过总局和各地的共同努力,逐步建立起覆盖所有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的评估模型和指标体系。五是要注意评估成果的使用。评估中发现纳税人的一般性问题,应提醒纳税人自我纠正,并改进税源监控措施;发现纳税人涉嫌逃避缴纳税款违法行为的,要移交稽查查处,坚决杜绝“以评代查”;稽查部门也应及时将稽查结果反馈给税源管理部门,落实以查促
-19-管。总局将总结各地评估经验、结合征管法修订,进一步完善纳税评估管理办法,细化评估规程,促进各地更加规范、有效地开展纳税评估工作。
加强征管状况分析监控。总局最近下发的《关于加强税收征管状况分析工作的通知》,部署了征管状况分析工作。各地认真贯彻,取得了初步成效。这次会上,总局完善了有关办法和指标体系,请大家讨论修改。各级税务机关要结合实际,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税收征管状况分析监控办法,建立包括税源风险预警和应急反应机制在内的常态化工作机制,明确分工,加强部门协调,形成制度。各级征管科技部门负责征管基础数据分析口径的制定、分析、发布工作,并负责该项工作的统筹组织、协调和检查;各级收入规划核算部门负责宏观税负和行业税负数据的分析工作;各级税种和稽查部门负责本职责分工相关数据的分析工作;各级信息中心负责数据的抽取、提供、展示和维护等技术支持工作。有条件的地区可成立数据分析应用工作小组,抽调专职人员从事此项工作。
(五)大力推进信息化和金税三期工程建设
做好信息化规划和一体化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必须坚持统一规划和一体化管理,这是信息化发展的内在规律要求。信息化规划过程应遵循“应用先导,分步实施,资源共享,安全优先,适度前瞻”的原则,将税收信息化建设规划纳入到整个税收工作-20-的战略规划中。目前,总局正在组织编写全国中长期税收征管工作规划(2010-2015年),以解决税收征管未来方向性、全局性、战略性问题。信息化规划必须符合税收业务发展的战略方向。因此,也请同志们积极参加征管战略规划的编制。制定税收信息化规划,还要牢固树立一体化思想。据初步统计,目前总局向系统统推的软件就有40多个,存在着系统分散、标准口径不统一、信息难以共享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政出多门,缺乏一体化管理和统一规划。这次,总局和各省成立征管科技部门,就是要强化信息化规划和一体化管理工作,希望大家真正履行好职责。
加快推进金税三期工程建设。金税三期工程是国家目前已批准的“十一五”期间投资最大的电子政务建设项目,各方瞩目。总局党组对此高度重视,多次开会研究,并明确提出,金税三期工程建设,既要具有国际先进水平,也要具有中国税务特色;金税三期要通过信息系统大集中,实现全国税收执法的统一、规范,实现对税收征管数据的实时监控,实现对纳税人的优化服务,实现对各级税务机关税收管理、决策的支持。按照总局党组和肖局长的要求,我们已进一步细化了金税三期工程的建设目标。
金税三期工程第一阶段的主要任务:一是完成工程总体架构,并开展部分标准体系建设工作。二是完成征收管理、行政管理、纳税服务与外部信息、决策支持四大应用系统的开发、测试和在6个试点省国税、地税系统的试运行。三是完成“三网”即税收征
-21-管业务网、行政办公网、保密网的建设。四是完成北京和广东南海两个数据中心的全部建设(包括土建)。五是完成两个数据中心和国税、地税12个试点单位主机、存储系统的配备。六是完成国税、地税系统全部网络安全防护体系的建设,以及部分应用安全基础设施、总局和部分省局两级运行维护体系的建设。其中,最先启动的是总体规划设计和业务需求整理分析两个项目。总体设计项目中涉及许多基础数据的分析、测算,需求整理分析项目中涉及许多业务制度的创新,包括流程导向、统一数据标准、简并办税流程、实现信息共享、方便纳税人办税等多个方面,需要各级税务机关积极参与。
为使金税三期工程建设与日常信息化工作有机结合,总局将抓紧在金税三期工程总体规划中对数据分析和决策支持系统的应用架构和技术架构进行明确,对全系统的数据分析利用技术工作进行合理规划,并制定相关配套技术标准规范。在金税三期工程建设期间,各省级税务机关可以选用具有本地区特点的数据分析利用技术平台、应用系统,将成熟的应用功能、数据源和用户需求纳入到平台中,但应严格遵循总局有关要求和技术标准规范。总局将逐步向各地开放相关数据库的查询,各省也应结合本地实际,对下开放数据应用权限,解决好数据省级集中后基层机关利用税收征管数据的问题。同时,各地应加强日常信息化建设一体化管理,对各类数据分析应用需求,应在一个平台上实现数据的-22-存储、抽取和展现,避免出现为实现多个需求而建设多个平台等问题。
(六)不断加强征管科技队伍建设
充实和加强征管科技队伍。各级税务机关要高度重视征管和科技工作,配齐配强征管科技队伍,优化素质和年龄结构;要加强爱岗敬业教育和知识、技能培训,提高综合素质;要完善制约、激励机制,加强绩效管理,探索能级管理方式;要从政治上关心、工作上支持、生活上照顾,充分调动征管科技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各级征管科技部门要大力加强自身建设,加强政治业务学习,加强廉政与行风建设,努力建设高素质的专业化征管科技队伍。
做好各税种征管的组织协调工作。为加强征管,确保今年税收收入增长预期目标的实现,总局先后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税收征管工作的通知》、《关于加强税种征管促进堵漏增收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加强税收征管状况分析工作的通知》。这三份文件,是根据局党组的要求,由征管科技司综合总局相关部门和各地意见起草的,这也是总局改进作风、落实“两个减负”、贯彻综合征管职能的具体体现。各级税务机关要充分理解总局文件的精神,尤其是涉及基层税务机关和纳税人的具体税种征管措施,一定要综合贯彻,决不能多头布置,重复评估、检查,加重基层和纳税人的办税负担。各级征管科技部门要认真履行组织协调职能,各
-23-有关部门也要积极配合,共同落实好加强征管、堵漏增收的各项措施。
同志们,今后几年是税收事业发展的关键时期,税收征管和科技战线的全体同志责任重大,任务光荣。我们要以高度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齐心协力,全力以赴,抓紧工作,为确保完成各项征管和科技工作,确保完成税收收入增长预期目标、实现税收工作的科学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四篇:当前税收征管工作存在问题及建议
当前税收征管工作存在问题及建议
围绕全市地税系统2010年开展的“规范管理年”和“工作落实年”活动,以规范管理为突破口,进一步强化依法治税,巩固征管基础,狠抓质量考核,促进征管信息化发展,使征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不断提高。但由于诸多原因,征管工作与新时期税收征管工作的要求还不一致,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一、存在问题
(一)税收征管模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纳税申报流于形式。建立纳税人纳税申报制度是新的征管运行机制最重要的基础,但由于纳税人自觉依法纳税的观念欠缺,以及业务技能方面的差异,导致偷税、漏税行为较为普遍,加之没有严格的税务登记制度和税源监控办法,使纳税申报流于形式;对个体工商户基本是以交代报。
二是为纳税人服务不到位。为纳税人提供优质服务,是税务机关应尽的义务,但目前仍有一些服务不到位的问题。例如:对纳税人方面出现的问题不能客观地分析原因,区别对待,而是“罚”字当头。税务机关应改进服务工作,提高服务水平。
三是对计算机的期望过高。利用计算机进行税收征管是实现现代化征管的标志,也是提高管理效应的必然途径。但是,目前计算机在征管方面的应用仍存在一定问题:(1)软件开发和计算机网络化方面还比较落后;(2)税收管理员的素质还有待提高。四是税务稽查难以适应征管要求。(1)税务稽查力度还有待提高,稽查体系还有待完善;(2)稽查人员的素质和业务水平较差,稽查工作质量低下。税务稽查多数是与纳税人商量定案。
五是外部环境不完善。目前,我国实行新模式的外部环境不够完善,从法律环境看,税收司法体系不健全,影响税收司法的严肃性、准确性;从经济环境看,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未能实现法制经济;从信息环境看,有关纳税人的经济信息不能在相关行业内共享,给纳税人规避税收法律提供了机会。
(二)征管考核指标存在的问题。
一是现行征管考核指标是建立在纳税人办理登记、申报的基础上,是对税务部门已经征收、入库税款等情况的考核,而对于纳税人申报情况是否真实、准确、完整,即税源的真实情况则无从考核。
二是现行征管考核指标也不能全面反映征管中存在问题。例如零申报问题,就不影响考核结果。有的征管信息录入不完整或不录入,也不影响考核结果;反之,信息录入越完整,出现差错的几率越高,缺乏统一的口径。
三是征管考核指标的增长与征管水平的实际提高不对等。从税收收入增长来看,近几年均是大幅度上升,而考核指标中的税务登记率、申报率、入库率等指标增长非常缓慢。说明征管考核指标已无法与征管的实际水平相适应。
四是对税收管理员、办税服务员考核难度大。采用普查方法必然耗费大量人力和财力,得不偿失,采用抽查方法必然导致结果有失真实,效果不佳,因此在征管信息尚未完全电子化的情况下,再加上管理分局与服务大厅岗位职责不同,考核指标不可比且有些指标不可量化,造成对税收管理员、办税服务员考核难度大,经常扯皮。
五是使用税控收款机用户监管难。由于税务机关不得收取发票保证金,很容易造成税款流失。
六是部门间协作不力,信息难以共享。与国税、工商等部门衔接不够,配合不力。比如,工商登记与税务登记相互衔接工作,虽然征管法有明确规定工商部门应定期通报给税务部门,但未规定不通报的法律责任。
七是干部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计算机应用水平不高,只限于操作,阻碍了税收管理信息化的步伐。影响了数据的分析利用和工作效率。
二、建议
一是征管数据大集中系统早日升级。通过系统的整合,数据的集中、清理,实现所有涉税事项在线处理,执法将更加规范,口径更加统一,为领导决策提供更客观、准确、及时的信息。
二是合理设置征管考核指标,规范、统一征管资料和录入口径,建立适应我州高度统一的征管考核机制,达到执法规范、征收率高、成本降低、社会满意的目标。三是进一步加强税控收款机用户的监管,推行税款(纳税)保证金。四是加大对基层岗位业务技能的培训。
五是提高税务机关的服务质量。我国的税收征管长期以来一直忽视对纳税人自觉纳税意识的培养,导致纳税人的纳税意识普遍不高,这也是税收征管长期低效运行的一个重要原因。纳税人纳税意识的形成有赖于征税机关在税收宣传、提供服务等方面采取的措施,因此,征管机关在严格执法的前提下,要把为纳税人服务,清除纳税人守法障碍作为提高纳税人纳税意识和促进纳税人遵纪守法的重要手段。
六是进一步发挥计算机在税收征管工作中的作用。计算机的应用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税收征管现代化的水平,是提高征管效率和质量的重要手段。而在税收电算化方面,我们还存在很多不足。在软件方面,缺乏统一的税收征管软件,不能与其他相关部门联网。为了实现计算机网络的依托作用,税务部门必须加大科技开发的力度,攻克计算机技术的难关。不但要更新硬件,扩大容量,而且要尽快编制科学、合理的全国统一的征管软件,实现全国税务系统微机联网,并加强与其他有关部门联网的工作,充分发挥计算机的功能。
第五篇:辽宁省国税局积极探索信息管税新思路,努力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
积极探索信息管税新思路
努力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
辽宁省国家税务局在税收征管工作中,积极探索信息管税新思路,通过强化数据的采集、分析和利用,逐步建立识别纳税风险的管理体系,夯实户籍管理和发票管理的基础,努力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
一、强化数据应用,开展普通发票检查
发票管理是税收征管的重要手段,实施“以票控税”是税务机关进行税收管理的主要抓手之一。随着金税工程的推行和完善,增值税专用发票的管理日趋严密,而普通发票的管理由于重视程度、信息化手段等多种原因,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在以往的工作中,泛泛地开展普通发票检查往往达不到应有的成效。
辽宁省国家税务局在普通发票管理中,针对发票发售和使用存在的问题,以数据分析利用为突破口,积极探索信息管税,充分利用省局综合数据平台、综合征管软件等应用系统的有关数据,以发票核定、发售、开具、代开等环节存在的疑点为突破口,将企业的票种核定、发票发售、发票验旧、发票使用等发票信息同税种登记信息、减免信息、申报信息、缴税信息等紧密联系起来,通过纵向、横向的比较分析,确 1
定5大类14项疑点指标,作为发票管理中的重点,主要包括有票种登记无税种登记、票种核定版别与销售收入不匹配、发票使用量与纳税额度不匹配、申报税额(销售额)与验旧税额(金额)不匹配、发票领购异常、领购发票长期没有验旧、减免税企业开具情况异常、丢失发票、代开发票异常等等。通过筛选,共有8万余户风险纳税人列入到普通发票管理的风险区域之中。省局通过对各地数据的清分,首批将2万户风险纳税人发布给各市。同时,对5大类14项指标逐条进行风险描述,并提供了详细的检查方法,供检查人员在工作中参考使用,要求各地对省局发布的风险企业要逐户说明风险存在的成因和处理结果。通过对数据的有效分析,建立风险点,开展普通发票检查的方式,改变了过去普通发票检查针对性不强,检查人员无从下手等弊端,增强了发票管理的针对性和检查的实效性,体现了总局提出的信息管税和风险管理的理念,为建立发票管理的长效机制奠定基础。据统计,滞补罚累计入库4,097.51万元,其中补缴税款3,899.08万元,课征滞纳金为80.79万元,罚款117.64万元。
二、充分利用信息共享,开展漏征漏管户清理
户籍管理是税源管理的源头。加强户籍管理、堵塞征管漏洞是税务机关致力于长期的一项工作。近年来,随着市场多元化经济的不断发展,纳税人经营形势日趋复杂,加之部
门间的信息不能得到有效共享,造成游离于税收征管之外的各类漏征漏管户大量存在。
辽宁省国家税务局立足信息管税理念,通过积极与省工商局进行沟通与协作,实现了部门间的数据有效共享,并通过进一步数据的加工和整理,提高漏征漏管户清理的针对性。首先,立足综合征管软件现有数据资源,从省工商局采集了全省各类经济性质的工商登记信息,有针对性地选取企业名称、工商登记证号码、法定代表人姓名、法定代表人身份证号码、登记注册类型、行业、地址、电话、发证机关等9个项目内容,作为数据清分比对的依据,按照企业名称、工商登记证号码两个项目与综合征管软件中的全部税务登记信息进行比对,做第一次数据清分,将比对相符的信息过滤掉;其次,对清分出来的数据进行二次比对,将法定代表人姓名、法定代表人身份证号码作为主要项目,同时考虑企业名称的匹配度作二次数据清分,将比对相符的信息过滤掉;最后,利用国地税共享系统中地税系统的税务登记信息,与二次清分的数据进行比对,将主营行业为营业税课税对象,并且在地税机关登记了所得税税种的企业过滤掉,形成最终的企业类差异户数据18063条,按市清分后下发各市,各市根据省局下发的差异数据,全面开展漏征漏管户核查工作。通过此次漏征漏管户清理,共清查出漏征漏管户5925户,其中有824户纳税人拒不办理税务登记,已按照规定提
请工商机关吊销其营业执照,其余5101户纳税人目前已经补办和正在补办税务登记,截止目前已补征入库税款178,150.00元,罚款18,800.00元,其余税款仍在催缴中。通过践行信息管税的理念,实现部门间的数据有效共享,改变了过去户籍管理中盲目清理的方式、变人海战为信息战,变盲目清理为有的放矢,进而有效地清理了漏征漏管户,把住税源管理的源头。辽宁省国税局与省工商局将在此基础上,下发联席文件,进一步建立综合治税的组织保障体系和协同工作机制,以实现数据共享、协调配合的常态化,从而进一步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
三、开展注销登记分析,识别管理风险
以注销税务登记为突破口,通过对注销登记的分析,将税负明显偏低或长期零申报、应纳税额与发票用量不匹配、所得税连续三年以上亏损且亏损额较大、存在滞留票等疑点问题的纳税人列入注销登记的风险范围,并据此通筛选疑点进行注销登记检查,包括注销税务登记档案资料、各个系统的录入、工作程序、各种证件是否清理和缴销、税款滞纳金和罚款入库、发票审核清理、一般纳税人及防伪税控系统资格取消和存在的疑点问题等8个方面,对提出的注销登记疑点问题进行质询,发现了注销登记管理中不按工作程序办理、资料不全、疑点解释不清等问题,为进一步建立注销登记管理制度,强化注销登记管理,逐步开展风险管理,防止少数纳税人利用注销登记逃避纳税义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为了保证信息管税的应用效果,辽宁省国家税务局强化了数据的质量管理,在2008年成功研发“数据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强化各项数据质量指标的功能测试,以及推行过程中的跟踪检查。通过数据质量管理信息系统下达核实任务1,014,444条,有效提高了综合征管软件的数据质量,为信息管税提供良好的数据质量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