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信息管税下的税收信用管理研究(精选)
信息管税下的税收信用管理研究
【摘要】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国家调节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税收信用是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诚信纳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信用状况。目前,我国的税收信用体系的建设还处于创立阶段,纳税信用等级评定还处在手工或计算机模拟手工评定阶段。税收信息化的发展为纳税信用评定沉积了大量税收业务数据。如何利用信息化条件对税收信用进行智能化和自动化管理,是本文着重研究的主要方向。【关键词】税收信用
纳税信用等级评定
税收智能
税收信用是在税收法律关系中,由规矩、诚实、合作的征纳行为组成的一种税收道德规范,表现和反映了征纳双方相互之间信任程度。它在一个行为规范,诚实而合作的税收征纳群体中产生,既能促进税收征纳双方共同遵守规则,改善征纳关系,也能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征纳主体成员的素质,在相互信任中转化成合作关系。税收信用可以划分为征税信用、纳税信用、用税信用、和税收中介信用四种基本形式。其中征税信用和用税信用是政府信用的范畴,作为纳税人一方应有的税收信用是纳税信用,它是税收信用的核心,是规范和整顿经济税收秩序,构筑社会信用的一项重要举措,信息化条件下加强税收信用管理主要就是税收征收部门加强对纳税人纳税信用的管理。下面以我局近年来信息化的具体实践进行阐述。
一、纳税信用管理的现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税收制度尚不完善,由于纳税信用的缺乏而导致税款流失的状况在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税收经济秩序。在这种情况下,按照国家税务总局相关要求,于2003年开始在全市范围内实行纳税信用等级评定制度,并于2009年进一步以国地税联合发文的形式对纳税人进行分级管理。具体内容包括:
(一)等级评定。纳税信用等级评定是指税务机关以纳税人遵守和履行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等法定义务情况为主要依据,通过评估确定纳税人的纳税信用A、B、C、D四个等级,并实施分类管理的工作过程。
(二)评定内容。包括纳税人申请被受理之日向前推算,连续两年的税务登记、纳税申报、税款征收、税务检查、发票管理、账簿管理,以及其他相关行政执法部门(如国税部门)对纳税人社会诚信的评价。
(三)分级管理。对认定的A、B、C、D级纳税信用企业实行不同的管理模式。针对纳税信用良好的A级企业,采取预约上门咨询、放宽发票领购限量、简化发票购领验程序的措施,提供满足其需求的个性化服务,规定除专案、涉税举报等情况外,两年内免除税务检查。与此同时,该局重点加强对C、D级纳税人的动态管理,辅导纳税人提高依法纳税的意识和办税能力,促使其提升纳税信用等级。
二、现行纳税信用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通过广大纳税人和税务部门的长期共同努力,依法诚信纳税的氛围日益浓厚,但还是应看到仍然存在一些不和谐的因素:
(一)纳税人对自身的纳税信用制度重视程度不高。大部分个体、私营经济账务不健全,不能积极主动提供与经营有关的涉税信息,偷、逃税的现象时有发生,不办理、不注销、转借税务登记证件的现象仍然存在,社会上不按规定使用发票以及销售、制售假发票的现象屡禁不止等等。另一方面原因在于税收信用建设的规范性不高,纳税信用等级评定工作奖优罚劣的功能没有充分发挥,降低了纳税人对税收信用的信心。
(二)纳税信用评定信息化水平不高,影响信用评级的权威性。从评定流程看,评定过程主要靠人工定性分析,评定结果易受人为因素影响,长期实行,不利于保证评定质量。从基础信息来源看,由于缺乏完善的企业信用信息资料库,税务机关与企业存在着明显的信息不对称,也降低了评定结果的准确性。
(三)纳税信用评定制度的社会联动未形成。跨部门信息采集困难大,纳税信用数据不完整,税收信用建设实践缺乏总体规划和统一协调,基本还停留在纸面上,进行人工评定,致使税务部门在评定企业纳税信用上处于相对弱势地位。此外,企业经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变化因素大,税务部门目前也难以做到对评定后的企业实施全方位的跟踪调查。
(四)社会效应还有待提高。在全社会信用机制相对缺失的情况下,纳税信
用的评定未能与商业信用等紧密联系,使得纳税信用在市场竞争中没有完全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运用信息管税技术加强税收信用管理的探索
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的数量增长迅速,导致税管员人均管户大幅增加,同时,企业的经营方式、经营业务也不断创新,税收征管的复杂性和工作难度明显加大。而信息化条件给税务机关加强对纳税人的管理提供了更便捷、更有效的平台。近年来,不断探索用“信息”加强税收信用管理的方式,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夯实了纳税信用基本信息的采集和利用。涉税信息流在税收信用管理中处于核心地位,充分运用自主开发的税收征管系统,切实抓好信息采集、信息整理与存储、信息加工与分析、信息传递与处理等工作。一是强化信息采集工作,按照税收信用管理的要求,研发并应用了纳税信用等级管理系统;二是提高信息质量,建立了相关考核制度,规范电子数据的录入,把好了数据入口关,提高基础数据质量。
(二)利用业务与技术的融合,深入开展纳税评估工作。开发了专门的纳税评估系统,利用发票管理、申报征收、重点税源管理、税务登记等系统的数据进行横向、纵向的比对分析,通过分析了解纳税人整体情况,多方面、多角度把握纳税人经营情况、纳税情况,提高了对纳税人信用评定的准确性。
(三)细化了税源管理体系。建立了城镇土地使用税、房产税、建安税收以及重点税源等税源管理体系,依托信息化、专业化、立体化的税源管理体系,有针对性的采取相应的服务和管理措施,细化对纳税人的管理,堵塞征管漏洞,防止税收流失,从源头上加强税收信用管理。
(四)开发税管员管理平台,建立税收预警体系。通过设立内部控制参数,对在申报、征收、管理以及发票领购等各个方面有异常的企业及时提醒其管理员,尽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现了信息找人的功能。同时借助各种信息化手段,如邮件、网站等平台,加强了对纳税人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
(五)推行网络开票服务。依托对外服务网站这个平台,开发了网络开票功能,所有使用《服务业通用发票》的广告业、住宿业户及使用《销售不动产统一发票》、《建筑业统一发票》的纳税户都必须使用网上开票系统开具发票,并以
此生成应税收入,由此加强了对纳税人发票使用、税收申报的管理。
(六)搭建了强大的查询及辅助决策平台。建立了综合查询及辅助决策系统,在设计理念上实现人机结合、数据实时性和查询高效性相结合;在功能定位上满足各级税务机关不同用户群体的业务需求,根据工作岗位、管理职责的不同,赋予相应的权限;要应用完善上,建立持续改进机制,适时补充和修改各种指标、模板,多元化提供各类统计、查询、辅助决策数据,实现“一户式”、“一人式”、“一局式”等多种形式的查询功能。同时除了内部系统外,还在网站、手机网站等对外服务平台上搭建起多个对外查询系统,公众可以方便地通过该系统查询如纳税人的税务登记情况、发票商家名称、发票异常情况、发票开具情况、纳税人欠税情况、个人的个税社保缴纳情况、社保“缴税费一卡通”用户号查询等等。
四、利用信息管税技术对税收信用进行智能化与自动化管理的构思 税收智能是充分利用各种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大量当前的和历史的数据,以及外部数据信息进行决策分析,从中发现知识辅助税收决策的系统,它能够为税收工作者提供快速获得更好的信息和知识的工具,辅助税务工作执行者更好地完成征管、监控和服务工作。税务智能处理的对象是数据,目的是发现数据中隐藏的知识,利用信息技术加强对税收信用管理,就要求从单纯利用信息系统采集、传输数据转变到结合各种数据进行分析整合的智能化和自行化管理。
(一)运用信息化条件创新征纳方式,实现纳税服务智能化和自动化。如深化手机网站,实现纳税人随时随地可以上网申报纳税;同时积极创造条件在全局范围内使用横向联网电子缴税系统,通过国库信息处理系统与各商业银行、财政等各部门进行税款缴库信息交换,企业在网上申报后税款直接缴入国库,并及时反馈扣缴情况。建立如中国移动10086的短信息平台,将涉税通知、催报催缴、税收预警等涉税提醒及时通知纳税人。通过运用各种信息手段,拓宽纳税服务的方式,从而客观上减少纳税人非主观故意的纳税申报错误,为纳税人提供有利的信用评定条件。另一方面,继续深入开展网络开票服务,把涉及的发票种类如服务业发票等都纳入网络开票服务平台,实现规范化管理。
(二)建立以联网数据库为支撑的纳税信用库,实现信息分析处理智能化和自动化。利用现有的专业化信息中心,整合已开发的税务登记、发票管理、申报征收、税源管理、纳税评估等系统的信息,并完善部门间的信息共享机制,运用
信息技术将分散在国税、工商、社保、建设、银行等部门的企业、个体工商户的有关数据收集起来,利用信息分析处理系统进行数据分析和提供决策支持,形成有效的信息流,提供给税务机关进行信用等级评定使用。具体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实现国、地税信息交换与共享。目前国、地税虽然已经通过联合办证平台实现税务登记信息的共享,但有关纳税其他方面的信息仍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国、地税两局信息共享的目标应是通过税务登记联合登记平台将税务登记信息、纳税信用情况、税款缴纳情况等数据统一,实现完全共享。(2)加强对导入的工商部门信息的分析运用。目前已实现按期导入工商部门信息的功能,但是由于数据口径不一致等方面的原因,导致税务机关工作人员需要对导入的数据进行工人分析比对,工作量大,数据运用效果也不理想。今后的目标应是设计相应数据采集指标,加强税务信息与工商信息的比对分析,提高数据应用度,强化税收管理。(3)实现银行信息的交换与导入。目前银行账号的取得主要是依靠纳税人自行申报取得,纳税人未申报的账号税务机关无从了解。通过掌握银行账号,信贷情况、资金使用情况、税款上解入库情况等,及时了解企业的整体状况,实现实时跟踪税款征缴情况。(4)加强与其他部门信息交流。与公安部门实现人员户籍和流动情况交流,对纳税企业主要经营人员的情况进行了解,为查处“非正常户”提供线索。与保险、建设、土地管理、房地产管理、交通部门交流纳税人金融资产、固定资产、房屋出租等信息,掌握纳税人经营、资产、租金状况,为稽核评税、反避税、稽查选案、税收保全等提供资料。
(三)深入信息技术手段研究,实现信用等级评定的智能化和自动化。首先,应完善纳税信用等级管理模块,通过确定科学的纳税信用等级评定标准,设置标准化纳税信用评定指标分值,公平、公开、公正评定纳税人的信用等级。其次,应整合税收征管系统信息资源,将在税务登记、申报征收、纳税评估、减免税管理、税务稽查等环节的征管数据信息导入纳税信用管理模块,同时结合建立的纳税信息信用库,设立相应的评定指标分值,由计算机进行加工、计分,改变目前半自动半人工计分的状态,提高信用等级评定的准确性。同时这些指标必须设置为关联的逻辑性指标,如有一个指标达不到规定的要求,计算机立即显示此“纳税人无诚信”,下转行政执法系列,进入税务稽查程序(自动产生)。再次,结合实地检查进行评定。税务机关对准备进行信用等级评定的纳税人进行实地检查
和验审,确定账簿、凭证管理方面的指标分值,录入纳税信用等级管理模块,再根据计算机统计的最后得分,确定纳税人的信用等级。这样,从原始数据的采集到数据分析、处理,再到自动生成各种等级的信用,整个过程做到了最大限度地“自动化”和“智能化”。最后,利用信息技术将评定结果自动反馈到各个管理系统,以实现分级管理制度,对不同信用等级的纳税人,实施分类指导、分级管理、分层服务。
(四)建立税收信用服务中介机构,实现税收信用管理的集约化。选择专业性强、服务质量好、信用度高的中介机构,充分发挥中介机构具有独立性、中立性和公正性的特点为纳税人进行初步的信用评定,既可以大大降低税务人员的工作量,而且通过利用其专业性对大量原始信息的过滤,也会使税务机关获得的信息更加真实可靠。另一方面,为确保中介机构纳税信用评定的准确性、权威性,税务部门也要对其进行相应的监督和指导,要充分发挥税务机关和纳税人信用协会的监管作用,开展税收信用管理与应用研究。条件成熟时,税务机关可将自建的纳税信息信用库部分内容提供给信用中介机构共享,互惠互利,从而促进税收信用行为的健康发展。
(五)利用联网信用库,提高税收信用监控能力和影响作用。一是建立内部信用跟踪制度,实现静态管理向动态管理的转变。利用强大的征管系统和综合查询平台,提供窗口身份识别功能,各个岗位的人员能运用系统信息及时识别企业的信用等级,便于税务机关在日常工作和税务稽查中实行信用管理,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如管理员在对纳税人进行发票管理、减免税审批时,系统自动显示该纳税人的信用情况供管理员参考。二是提高税收信用外部影响力。通过建立一个共同的联网信用库,工商、海关、银行、外汇管理局等管理部门都可以通过该信用库查到企业的信用情况,各部门加强合作,形成合力,对纳税信用差的企业,国地税、工商、海关等相关管理部门共同加大监控和管理力度,提高纳税信用监控能力。三是各有关部门在评价企业与个人资信时,把税务机关的纳税信用等级作为重要参考系数。如银行在审核纳税人贷款信用度时,要求纳税人提供纳税信用等级证书。质监部门在评定企业类型时把纳税人的信用度作为参考标准之一等等。四是税务机关要确实落实国家税务总局颁布的《纳税信用等级评定管理办法》中规定的各项激励措施,放宽发票领购量、即时办理验证年检手续、落实除专项
专案检查及协查外两年内免除税务检查等制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税收信用对纳税人管理的影响作用。
总之,税收信用管理体系是对纳税人纳税诚信度进行一个全面客观评价的体系,应该说这对征纳双方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体系,由于涉及到的方方面面的信息源较多,这些信息如果用传统的人工方式要进行规范汇总提炼难度较大,但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只要我们能够进一步开发出完善的信息系统,依托智能化与自动化的信息大舞台,所有的问题都将迎刃而解。
参考文献:
[1]林伟明.新加坡、香港经验对信息管税工作的借鉴
[2]左春荣、唐成成.数据挖掘技术在税收征管信息化中的应用.中国管理信息化(综合版).2001,10(1)
[3]周宏仁.论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策略.中国信息导报.2003,(6)[4]张德志.建立现代纳税服务体系的实践与探讨 [5]李俊.浅谈对纳税信用等级制度的思考
[6]梁璟.对税收信用的一些认识.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3)[7]构建税收信用体系的理论思考与对策.中国税务报.2002,(4)[9]广东省地方税收研究会课题组.税收信息化与信息化税收研究
第二篇:推行信息管税 强化税收征管
推行信息管税 强化税收征管
---高新区局征管交流材料
2010年是贯彻总局“树立风险管理理念、探索实施信息管税”的重要一年。我局征管工作按照省局、市局对税收征管工作提出的总体要求,在全面落实科学化、精细化、专业化管理的基础上,以不断提高征管质量和效率为目标,以加强风险税收管理,积极探索实施信息管税,深入推进专业化管理,提升税收数据质量为重点,进一步夯实税收征管基础工作,健全征管制度,不断提高征管工作水平,较好地完成了2010年税收征管工作任务。
一、抓落实求成效,夯实征管基础。
(一)加强户籍管理。充分利用国、地税信息交换机制和工商、技术监督等部门提供的涉税信息,及时发现查处漏征漏管户,彻底摸清纳税人户籍底数,夯实户籍管理基础,严把停业审查和注销检查关,全年共下达《责令限改通知书》132份,清理走死逃亡46户,户管由年初的1320增加到1658户,增幅25.6%。
(二)实行分类管理。在属地管理的基础上,对不同行业、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纳税人,实施科学分类,建立分行业管理和分规模管理综合运用的专业化管理体制。对重点项目、重点税源,建立《重点税源跟踪服务管理台帐》,全面记录服务过程,全程监控经济、税源变化情况,加强税源分析,严格控管;对中小税源,可充分利用第三信息,推行查帐、查定及核定相结合的多种征管方式;对个体税收则分专业市场及村域、厂域内个体业户,在全面清理,合理定税的基础上,分别实行驻场管理或委托代征,同时严格日常管理,对定期定额征税纳税人实施动态管理,三级监管。另外,加强分税种管理,继续抓好增值税管理,重点加强企业所得税管理,强化所得税预缴,继续做好非居民企业所得税管理工作,建立非居民企业所得税长效监管机制。
(三)落实税收管理员制度。按照税收管理员规范,探索规范税收管理员日常工作行为的有效制度,编拟“企业(个体)税收管理员月工作规范模板”,编写《税收管理员工作辅导手册》,强化税收管理员日志应用,结合全省税收执法管理信息系统的推行,进一步落实税收管理员的各项职责、健全相关配套制度;要加强考核监督,以税收管理员工作模板为基础,制定衡量工作勤勉、规范执法、管理质量的各项奖惩制度。
(四)强化普票管理。成立三级普票审核小组严格执行普通发票三级审核机制,1-12月份,共审核普票32050份,超双定额用户补税1210户次,入库税款143万元,较去年同期增加90%。同时加强专票巡回检查,在打击发票违法犯罪专项活动中,收集发票1100份,补税达73户次,税款入库13万余元。同时全面推行电脑版普通发票的使用。
(五)加强个体和专业市场的税收管理。积极推广豪德样板市场模式,利用豪德样板市场的模式向其它三个专业市场进行推广并认真做好宣传解释和辅导工作。同时积极推行多元化申报,一般纳税人网上申报率稳定在90%-94.87之间,小规模纳税人电话语音发行户年底也达到152户。
(六)认真归集整理征管资料,提升征管档案化管理质量。
征管资料是检验我们征收管理工作成效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们按照档案化管理的要求对征管档案资料进行了统一规范,按企业和个体纳税人进行分类归档,对企业征管档案资料实行一户一档,个体征管档案资料实行20户一档,安排专人进行档案资料收集、保管、传递、整理、归档保存。
二、推进信息管税,促征管质量上台阶。
(一)采集分析加工利用第三方涉税信息。
按照省、市局的统一要求,一是做好第三方信息的采集、整理及上传,重点是采集燃气耗用信息、工商地税户管信息及银行相关信息,并做好分类上传工作。二是做好本局范围内第三方信息的加工、分析及使用,通过能耗比、物耗比等指标推进行业精细化管理,形成行业管理办法,同时加强与工商、地税的协作,开展信息交换比对,杜绝漏征漏管。三是用好综合征管软件、防伪税控系统、税收执法信息系统等系统数据,提高数据使用效率,开展深入分析应用,以促进征管,规避风险。四是努力扩大纳税人网上办税面,大力推广多元化电子申报面,加强宣传与业务指导,鼓励纳税人利用外网完成网上报税、网上比对、网上审批、网上开票等业务,既减轻征纳成本,更有助于信息的收集应用。五是利用第三方涉税信息对信息管税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充分利用收集的第三方涉税信息,认真进行分析、比对,科学测算,确定某个行业中的能耗比、物耗比等指标,运用到日常管理中,取得了一些经验。12月,区局利用涉税信息制定了个体陶瓷生产业户税负调整方案并举行了听证会,在充分听取纳税人意见的基础上完善方案,在我局范围内率先尝试用信息管税推进陶瓷行业规范化管理。
(二)是围绕市局年初提出的“利用好第三方涉税信息指导和加强纳税评估工作”的总体思路,建立“日常评估、专业评估、专项评估、重点评估”多层次的评估工作机制。通过抓好第三方信息的采集和分析,充分利用第三方涉税信息指导和加强纳税评估,积极推进陶瓷行业评估模型的应用,深入拓展以气控税调查摸底,完善对陶瓷行业税收的监管。同时积极筛选优秀纳税评估案例,着重加强评估成果的调研、运用,指导日常税源管理工作。2010年我局的《江西XX药业有限公司纳税评估案例》被评为省局2010年上半年纳税评估案例评选一等奖。其他3篇评估案例则相继被《瓷都国税》选用刊登。2010年共计开展各类评估41户次,合计评估税款355余万元,调整亏损33万元。其中一篇案例在参加12月30日市局举行的优秀评估案例评审会,获得市局第一名的成绩。
三、强化数据监控分析,征管数据质量有提升。一是强化数据质量巡查。建立了部门配合联动管理的征管数据质量巡查制度,每日由专人定时检测征管数据质量状况,及时修改和处理垃圾数据,确保错误数据不过夜。实行定期和不定期的发布通报,并及时进行修改。对不能修改的数据及时上报市局,大大减少了垃圾数据的产生,保证了涉税数据的应用价值。
二是强化异常数据整改。建立数据管理责任人制度,实行分类分层管理。各科室、所指定一名责任心强、信息系统应用熟练的人员为负责人,成立由分管局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形成局领导、科室、所共同参与的数据质量管理综合网络,明确牵头部门与承担部门之间的关系和职责,在注重巡查预防的基础上,积极发挥数据综合分析利用平台功能,努力做到发现异常数据及时有效处理。
三是强化数据质量分析。实行数据质量定期分析会制度。结合市局数据质量通报情况,集中业务骨干对一段时间以来的异常数据产生的原因、修改方法、规避措施进行归纳探讨,总结经验,通报情况,形成具体可行的意见和建议。建立疑难数据修改反馈制度,对形成的疑难问题集中处理,对确实不能修改的异常数据按照程序及时反馈给市局并做出详细的说明。同时加强考核,通过分析、确定责任后逐条、逐笔通报,实行责任追究,并对有关操作人员再次进行相关业务操作的强化培训,促进了税收数据的规范和准确。2010共追究17人次,经济惩诫3400元。
四是强化系统应用培训。针对人为造成错误数据产生的原因,区别对待强化培训。对于数据录入岗人员加强责任意识教育,实行部门“一把手”责任制,严把数据采集入口关;对于出错频率较高的税收管理员,加强系统应用培训,实行一对一帮扶,切实提高系统申报质量和效率。
一年来,我局征管工作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帮助下,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不足,这主要表现在:
一是漏征漏管现象时有发生。
二是停歇业户管理核查不严,存在虚报假停情况; 三是税收数据质量工作有待提升;
四、2011年征管工作思路
2011年征管工作,除了严格按照市局的统筹安排及相关要求开展工作的前提下,高新结合自己的实际在11年征管工作提出主要的几点思路,请领导指正。
一、优化税收管理模式,推行委托代征。
按照“源泉管理 委托代征 联合控税”社会化管理模式,结合我局实际,推行委托代征,通过委托高新区协税护税办或豪德市场物业管理机构对豪德建材市场实施个体税收委托代征。并按照省局关于委托代征的规定,通过与代征单位签订委托代征协议,明确规定税务部门和代征单位的工作职责。初步拟定由税务部门制定个体定税标准,巡查监管办法,代征单位负责税源日常管理,包括漏征漏管清理,税款代征,发票代开。进行委托市场或协税护税办代征,则可以通过最了解个体工商户的市场管理者以及相关部门有效地堵住了税收漏洞。使整个市场更加走向规范,要是豪德市场这种管理模式成功了形成经验后还可以向其它三个专业市场推广。
二、强化信息管税力度,实施专业化管理
运用信息管税思路,结合我局的特点,充分利用我园区内陶瓷类行业从燃料、原料供应到生产加工以及销售和专业陶瓷市场,相对比较健全的优势,对高新园区内陶瓷行业实施专业化管理,充分利用第三方信息,运用陶瓷评估模型进行深度分析,加强对陶瓷行业规范化的管理,达到信息管税的目的从而实施专业化管理。
三、加强数据监控管理,提升数据质量。
依托各类征管应用软件成立攻关小组,建全数据质量监控机制,依托省、市局数据及征管质量发布通报,形成每月例会、按月通报剖析等机制,找出我局存在的薄弱环节和问题,提出改进意见的措施,收集问题及解决办法形成工作手册。同时把数据质量监控与日常工作考核相结合,加大考核力度,确实把我局数据质量工作提升一个新的台阶。
四、健全协调联动机制,促进纳税评估工作
按照“税收分析、税源监控、纳税评估、税务稽查”四位一体的税源管理运行机制,在区局明确各层级、各环节的工作内容、部门职责及运行机制,确保联动机制的顺畅运行。同时加强税收分析并把工作重点放在微观税源分析上。提高税收分析评估质量,加强涉税信息共享,建立分行业、分区域、分经济类型的指标库和预警值,认真筛选评估对象,采取人机结合的办法,有针对性地开展评估。充分发挥税务约谈的作用,建立纳税人自我纠错机制。建立评估案例库,加强案例分析和交流。以纳税评估为主要手段,加强税源监控。
五、完善普票监督机制,规范普票管理。
采取有效措施,逐步建立“机具开票、逐笔开具,鼓励索票,查询辨伪、防堵假票,票表比对、以票控税”的普通发票监督管理机制,全面强化普通发票管理。总结普通发票三级审核的经验,及时解决有关问题。逐步建立我局普票信息库,一方面提供方便快捷的查询渠道,同时做好普通发票信息的分析利用,充分发挥以票控税的效能。
第三篇:实施信息管税
实施信息管税。以解决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为重点,以涉税信息采集、分析、应用为主线,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加强业务与技术的融合,推动业务、制度、技术创新,优化资源配置,不断深化信息管税。拓展数据采集渠道,及时、完整、准确地采集纳税人申报信息和第三方信息。严格数据录入审核,提高数据质量。强化信息应用,加强分析比对,促进税收管理。建设数据分析应用系统,完善税源监控体系和收入核算管理平台。推行税收风险管理,深化税收风险防控机制,实现对内和对外管理水平的共同提高。按照制定管理规划、分析识别、风险排序、风险应对、监控评估的程序,优化税收风险管理流程,根据不同风险,采取针对性的应对措施。推进信息化建设。按照总局要求,坚持统筹兼顾、统一标准,突出重点、分步实施,整合资源、讲求实效,加强管理、保证安全的原则,推进金税三期工程建设,完成“一个平台、两级处理、三个覆盖、四个系统”的建设目标。规范自主开发软件,简化操作流程,加强系统整合,强化数据共享。深化数据分析处理,提高数据分析的科技含量。做好信息化立项、实施和管理,加强业务运维,做好业务需求管理,保障税收政策、管理要求及时执行和落实。
加快推进税收管理信息化建设。要按照统筹规划、统一标准,突出重点、分步实施,整合资源、讲求实效,加强管理、保证安全的原则和一体化建设要求,加强税收管理信息化建设,加快信息资源整合步伐,推进整合项目的建设,抓好应用系统集成平台设计和建设,抓紧做好税务系统信息技术标准化工作。加快推广整合版综合征管软件。完善纳税人信息资料“一户式”储存,做好各类信息的采集、接收和储存工作,实行动态管理,不断提高信息应用水平。通过加强咨询辅导,帮助纳税人掌握税法知识,熟悉办税事宜。积极推广多种申报、缴款方式。
第四篇:强化数据信息管税 推动税收治理现代化
徐风照:强化数据信息管税 推动税收治理现代化 前面几位专家的发言更多从理论层面谈了大数据和共享经济的税收治理,很精彩!我作为来自税收一线的一名税务干部,主要从四个方面谈谈对数据信息管税的实践及探索,希望对理论研究有所助益。
一、目前数据信息管税的现状。我国作为税收治理载体的税收征管模式大约经历了四个阶段:1994年分税制前的税收专管员模式;1994年至2001年的“征管查”三分离模式,这个阶段各地开始建立集中办税场所-办税厅,计算机开始配备应用;2001年至2010年开始实行税收管理员制度,依托计算机、网络信息管税初现端倪;2010年至今,提出税收风险管理理念,各地税务机关开始探索新的征管模式,数据信息管税方兴未艾。基于互联网技术发展和移动支付的普遍应用,共享经济已经走进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由于商品、劳务的去中介化,前端供给得到极大释放,对供给方、需求方、共享经济平台纳税义务如何设定、纳税地点、纳税环节、纳税义务发生时间、纳税期限、税收优惠如何确定对税务机关提出了新的挑战。前面有专家提出来税务机关“管数”还是“管税”的问题,还有专家说国家就是一味地开征新税、增加税收,税收占国民经济的比重越来越高,对此我倒有不同的看法。从2014年至2016年我国税收总量分别是103786亿、11604亿、115878亿,同比增长分别是8.8%、6.6%、4.8%,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特别是近两年税收增幅低于GDP的增长。但从今年1-3季度情况看,实现国内税收99237亿,同比增长10.6%,至10月末增长达到了11.9%。这也就不难理解王军局长在9月28号奥斯陆国际税收征管论坛前一天税务局长圆桌会议主题“令各国税务局长难以入睡的头等大事”的讲话中说的“让我难以入睡的是如何落实好一系列促进经济增长的减税政策”,所以目前看主要是对新兴产业的鼓励发展政策如何落实放在了第一位,国家对征收更多的税收没有内在的饥渴性。
近几年国地税部门都在数据信息管税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探索,积累了很多很好的经验和做法。其中我觉得很有代表性的是江苏省国税局建立的税收数据情报综合管理平台,以“数据管理—风险分析—任务推送—风险应对—绩效评价”为核心流程,发挥省市县三个层级的比较优势,建立了一体化的分级分类风险管理框架,做实省局、做精市局、做专县局,形成省局主导、集中分析、任务统管、省市县三级分级应对的风险管理大格局。开发了由4大功能区,147个功能模块构成的税收数据情报综合管理平台,截至2014年底平台加工数据项列表2080张,数据记录123亿条,运用元数据管理工具,对内外部所有数据项及其属性关系进行系统集成,建立了科学分类、灵活检索,包含8万多个数据项及代码项的、397万字的数据字典,构建了全系统唯一的常态化数据应用资源库。山东省地税局2016年3月通过与浪潮信息合作,利用浪潮信息“网络爬虫”软件在互联网捕捉税务机
关感兴趣的涉税敏感信息,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在2016年3月,发现山东未明生物外方股东在二级市场减持了全部股份,该股东注销了内地机构及银行开户,在税务机关的多方努力下追缴了200万美金的税款;同年3月发现山东莱州某大型金矿探矿权转让信息,莱州地税辗转济南、烟台、香港多地追缴税款5.15亿,滞纳金1900万。山东省地税局从2016年3月到5月仅“股权转让信息”一项信息涉及企业812户,其中78户企业补征税款15.68亿税款;还有今年8月12号《中国税务报》报道山西省地税局数据信息管税的经验做法,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效。由此可见,税务部门数据信息管税的成果显著,给税收风险管理工作注入了蓬勃的生机和活力,提高了税收征管的效率与质量。
二、青岛国税的税收业务大数据。2014年1月15日山东省人大常委会批准了《青岛市税收征收协助条例》,青岛市成为全国第一个对税收征收协助工作进行地方立法的城市。该条例明确了征收协助单位、征收协助内容、征收协助方式、征收协助责任,解决了责任不清、动态更新、配合不紧、落实不力等问题,为税务机关依法获得第三方信息和税收协助,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条例》实施以来,青岛市国税局累计从工商、质监、公安、地税等30个部门采集了57项,共计4000多万笔第三方涉税信息。在广泛采集第三方信息的基础上,青岛市国税局建立了支撑全市国税系统的税收业务大数据,按照税务登记、发票、申报、税款、优惠、违章等六大主题,对基础数据进行进一步的处理、分析和
应用,生成即时的税源分布、增减等情况,按行业、地域、时间等多维度展示税源变化,将纳税人关联方、股权架构、进销往来等原来分散的信息集中展示,为风险排序和预警提供了更加全面的支撑。
三、数据信息应用成果。在市局、区市国税局建立了以风险评审决策例会为引擎的横向联动、纵向互动的工作机制。先后审议了混凝土税收优惠分析、集团化养殖企业税收优惠、运输企业税收风险,农产品大额供货人风险、虚开发票风险分析、民营加油站隐匿不开发票风险、软件企业税收优惠风险、重点税源体检等等62个项目,对7444户高风险纳税人实施纳税评估,纳税评估入库税款4.5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86%。
四、部门协作联合治税。青岛市国税局与各有关部门积极开展业务联动,构建多部门联合治税的新格局,收到显著成效。
——根据市国土资源房管局提供的“网上售房信息”,结合纳税人申报表和财务报表,设计了“一表式”房地产数据分析模板,从销售、成本、费用等不同角度对房地产企业进行评估,2014年以来,纳税评估税款5400余万元,同比增加30%。
——利用海关进口报关单信息,按照“以进控销”的理念,分析比对纳税人申报的销售收入是否正常。如根据有关信息,“红酒街”销售额在2亿元左右,但其商户实际向税务机关申报的销售收入仅1383万元,缴纳各类税收仅100余万。经实证分析,发现其中1户公司即少申报收入近500万,申报额不足其实际销售额的一半。
——与市公安局车管所实现信息实时交换,我局车购税分局每15分钟向车管所发送车辆购置税征收信息,车管所则按日向车购税分局提供车辆挂牌信息。目前共交换车辆购置税征收信息82万余条、车辆挂牌信息270余万条。经过对车辆销售、挂牌、缴税情况进行分析比对,发现用假《车辆购置税完税证明》挂牌车辆245辆,查补税款85万余元;青岛港集团相关企业、机场相关单位共补缴车辆购置税830余万元;市公安局下属的驾驶员培训中心也向市公安局申请了专项经费,为其50辆教练车申报补缴车辆购置税和滞纳金48.41万元;对35户购车未纳税的企事业单位进行立案查处,追缴税款、滞纳金123万元。
另外青岛国税与青岛市发改委等30个部门共同签署了《青岛市对重大税收违法案件当事人实施联合惩戒措施的合作备忘录》,标志着青岛市重大税收违法案件“黑名单”及联合惩戒机制正式启动运行。目前已对符合公布标准的7起重大税收违法案件涉及的7名当事人,实施了18项联合惩戒措施,为营造依法诚信纳税的和谐氛围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近期,税务总局在《税收违法“黑名单”工作动态》中,连续对青岛市国税局重大税收违法案件“黑名单”工作制度建设、创新做法及联合惩戒工作措施落实等方面的工作经验,进行全国推介,供各地学习借鉴。
数字经济、共享经济的未来已来,但我们追求更加合理的税制、更加优化的税收管理模式的路只有起点,没有终点,让我们携手同心为推动税收治理现代化共同努力!
第五篇:加强信息管税的思考
加强信息管税的思考.txt两个人吵架,先说对不起的人,并不是认输了,并不是原谅了。他只是比对方更珍惜这份感情。于加强信息管税的思考
阅读:[ 1141 ]次发布时间:2010-6-3
在新形势下,如何顺应征管现代化潮流,加强系统信息资源管理,提升信息管税形势下的征管效能,是基层税务机关探讨的重要课题。笔者结合一线税源管理实际,谈几点加强信息管税的思考。
一、转变传统征管理念,确立信息管税基本思路
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变化,纳税人经营方式、经营业务不断创新,税收征管的复杂性和工作难度明显加大,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现象日益突出,传统的税收管理员属地管户的单一方式已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税源管理需要。面对新的要求和挑战,实施信息管税,树立税收风险管理理念,既是解决当前税收征管问题的有效措施,也是税务部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长远性基础工作,更是逐步破解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这一征管难题,全面提高税收征管水平的必由之路。
二、依托社会综合治税平台,找准信息管税切入点
目前,具有行政许可权的机关信息不共享,是导致税务机关管理缺位的一个主要原因。具有行政许可权的机关间的行政协助主要依靠地方政府的行政力量来加以推行的,具体保障法规不健全,造成信息割裂,致使税务部门掌握税源的渠道狭窄。笔者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是实行社会综合治税,综合治税的核心是构建以地方政府为主体的外部税源监控体系,以地方政府推动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建立高效、快捷、安全的信息传输渠道,形成数据规范、格式统一、覆盖全面、资源共享的第三方信息数据库。税务机关应加强与各有关部门和单位的沟通协调,形成社会综合治税互动工作链条,利用第三方信息数据库,抓好涉税信息的采集、汇总、传递等基础工作,通过筛选、分类、整理、储存等各个环节,将有效信息进行分流,形成涉税信息工作流,使税务机关各部门间能够准确地获取外部税源信息,夯实信息管税基础。
三、加强征管业务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切实提高信息管税效能
做好税源管理工作,既要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保障作用,又要注重管理业务的创新。在宏观层面上,建议总局设置信息中心,利用计算机系统对涉税信息进行处理,整合内部信息资源,通过金税三期工程建设,将将国、地税数据建立在同一个平台上实现信息共享,再逐步推行税务部门与金融、海关、房管、国土、建设、物价、审计、外经贸、劳动、工商等部门之间的计算机联网,构成一个共同信息平台;在省级层面上,可借助社会综合治税平台,通过第三方信息数据库形成的涉税信息工作流,融入到省局3.0征管软件中,构建综合性税源信息数据库,实现信息采集、利用和税源监控的纵向互动、横向联动,夯实信息化、专业化、立体化税源管理基础。首先,将企业自身提供的信息,从第三方共享的信息,再加上从省局3.0税源管理模块采集比对的税源信息,进行筛选分类集中,整合建立税源分类管理基础数据库,如:涉及土地使用税、房产税、车船税纳税人的占地面积、房产原值、租金收入、车辆类型、营运能力基础信息数据库等;其次,分解建立零负申报档案信息库,重点排查零负申报情况,对省局软件申报数据加以归类梳理,逐月统计出各税种零负申报户数,计算零负申报面、平均税负率等,并对零负申报现象进行初步分析,查找税源管理漏洞;第三,延伸建立行业税负信息库,分行业类型统计分析相关指标,根据纳税人的申报数据库按重点税源企业、建筑安装企业、交通运输企业、房地产开发企业和社会服务企业等分别归并进行统计比对,为设立行业平均税负预警值,采取特定税源管理措施提供数据参考。
四、将风险管理理念作为信息管税的先导,搭建税源监控预警体系
整个信息管税过程其实也是一个预防、处置风险的过程,通过信息收集、风险评估、预
警处理和管理评价在层级部门之间进行互动管理,实现涉税信息、税源、税收三者间的有机
转化。首先,拓宽渠道收集各类信息,分析、查找、确定税源管理风险点,形成科学系统的税源预警指标,从收入成本的系统分析拓展到内控制度测试、功能风险定位,评定风险等级,进行风险识别;其次,进行风险评估和处置,通过分析审核数据资料、约谈评估、实地核查
等手段,抓住获利能力、行业税负率、资产结构等重要指标进行趋势分析,根据不同的风险
级别,采取不同的风险处置程序消除风险;第三,风险管理评价,发现税源监控预警体系自
身存在的问题,从而修正和完善体系,并使其始终保持良性的运转。
五、建立科学完善的目标考核机制,确保外部税源信息控管体系良性运转
各级政府应将综合治税工作纳入目标考核范围,加强监督考核。首先,严格职能部
门配合工作考核,确保第三方税源信息传递、委托代征工作的规范运作,切实通过推进社会
综合治税工作来实现加大外部税源信息控管力度和财政收入稳定增长的目标;其次,严格委
托代征部门或单位代征税款的政策落实情况进行考核,确保涉税信息、税源、税收三者间的有机转化;第三,加强税务系统内部考核,要量化考核责任、考核指标、奖惩标准,以涉税
信息工作流为核心,严格信息采集、信息整理与存储、信息加工与分析、信息传递与处理等
核心环节的考核,对问题指标进行认真解剖和透彻分析,重点查找税收征管的薄弱环节,有
针对性地制定解决问题的对策措施,有效提升税收征管质量。总之,从制度机制上保障信息
管税工作逐步实现科学化、规范化。
(来源:江苏省地方税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