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税收数据信息情报管理问题的研究

时间:2019-05-14 22:53: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加强税收数据信息情报管理问题的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加强税收数据信息情报管理问题的研究》。

第一篇:关于加强税收数据信息情报管理问题的研究

关于加强税收数据信息情报管理问题的研究

(一)税收数据、信息、情报管理是现代税收管理中一个十分重要且无法回避的概念。税收数据信息情报管理在税收管理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国家,如美国国内收入局、英国国内收入局、日本国税系统等,都被法制化、制度化并职能化,也就是通过法律赋予税务机关充分的数据信息情报获取能力,形成比较完备的税收数据信息情报管理职能体系,建立比较系统税收数据信息情报管理运行机制。为此,在我国税收管理信息化建设进入一定发展阶段之后,必须研究如何加强税收数据信息情报管理问题。

一、要充分认识税收数据信息情报管理在税收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是要充分认识加强税收数据信息情报管理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税收数据是各种与税收管理相关的数字、符号、图表、影像等总称。税务机关对各种来源的税收数据进行分析、加工产生出的对税收管理具有某些指向性意义的数据产品是税收信息。在税收管理活动中,对解决特定税收管理问题具有决策支撑作用的数据信息是税收情报,具有知识性、传递性和效用性。税收管理软件统一应用到位,税收管理信息化建设主要任务不再是购置硬件、开发软件。这一阶段的税收信息化管理工作重点包括三个方面:

1、加强税收数据信息情报的开发与管理;

2、加强税收数据信息情报的质量管理;

3、不断提升全体国税干部信息系统操作能力;

4、不断提高系统的运维和安全维护能力。税收数据信息情报的管理和应用是信息化条件税收管理的基础环节,也是发挥信息化对税收管理支撑作用的关键所在。二是要充分认识数据信息情报在税收遵从风险管理中的关键作用。数据信息情报是有效开展税收风险分析识别、税收风险应对处理等环节工作的前提条件,一定意义上看,税收风险管理主要依靠税收数据信息情报管理,没有税收数据信息情报管理就没有风险管理。因此,只有不断加强税收数据信息情报管理才能不断深化税收风险管理。三是要充分认识数据信息情报管理对税收管理创新的促进作用。数据信息情报管理是现代税收管理的一项重要职能,是税收征管流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税收征管机制的重要组成,特别是,在建立纳税人自主申报的制度体制下,数据信息情报管理专业化程度深刻地影响税收管理过程的专业化,决定着选择怎样的税收管理方式,决定着能否实现真正意义的税收管理集约化,可以说,没有数据信息情报就没有有效的税收管理。因此,只有不断加强税收数据信息情报管理才能不断完善税收征管体制机制,促进税收征管方式转型,推进税收征管专业化的不断深化。

二、加强税收数据信息情报管理的主要目标和重点环节 ——主要目标:建立与税收风险管理要求相适应的数据信息情报管理岗责体系,形成以省市局为主导,各级各部门、税收管理各环节良性互动的数据信息情报管理运行机制。健全完善全省统一的数据采集、信息分析加工、情报交换应用的信息平台,强化广大国税干部数据信息情报意识,不断提高税收数据采集、信息分析加工和情报交换应用能力,为加强税收数据信息情报管理提供保障。

——重点环节:挖掘税收数据源,拓展税收数据采集渠道;有序开展税收数据分析加工,促进税收数据向有效税收信息转变;深化数据信息分析应用,促进税收数据信息情报化。

三、加强税收数据信息情报关管理的主要措施

1、加强领导,科学规划。国税机关内部要建立数据信息情报管理的联协会议制度和相应的工作机制(可以统一于税收风险管理的协调管理机制),承担税收数据信息情报管理的具体工作,通过召开专题会议,做好工作规划和年内主要工作目标,提出本地区税收数据信息情报年活动的工作规划,制定税收数据信息情报管理工作制度。根据税收数据信息情报工作的总体规划,细化本级数据采集工作,信息分析加工和情报交换应用的主要项目、主要渠道、主要方式、责任主体和相应的配套工作措施。

2、健全岗职、形成机制。按照税收管理专业化要求,通过明确税收数据信息情报管理岗位职责,或通过组建专业团队等形式,把税收数据信息情报管理要求分配到各层级各有关部门,分解到岗,落实到人。各级各部门要发挥各自优势,加强协同配合,上级机关负责本级数据采集、信息加工分析,以及本区域范围内情报交换应用管理,负责回应下级机关情报交换申请、情报调查任务分配以及情报交换申请回复的监管工作;下级负责本级数据采集、信息加工分析,以及本区域范围内情报交换应用管理,负责外部情报交换的申请和外部情报交换需求的回复等。各级税务机关风险数据信息情报管理,由征管部门扎口管理。在联协会议的框架内,建立起以统一信息平台为支撑,以数据采集、信息加工分析、情报交换应用为主要环节,专业分工明确,部门联动、层级互动的税收数据信息情报管理工作运行机制。

3、搭建平台,提供支撑。整合现有数据应用平台的查询分析、第三方信息、知识管理等功能模块,加大网络开票系统的推广应用力度,逐步搭建与数据采集、信息加工分析、情报交换应用要求相适应的综合税收数据信息情报管理平台。整合外部政府公共信息平台、国地税数据交换平台及其它部门数据交换平台的数据源,通过导入数据、转换格式、分类过滤等措施建立内外部数据交换平台。通过梳理税收数据信息情报分类目录,编写分税种和分专业的税收数据信息情报使用手册,引导各级机关依托统一平台,不断提高数据信息情报的管理和应用能力。

4、外部协作,拓展渠道。依据税收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等法律法规,以及政府其它税收管理保障办法等文件精神,建立起政府主导的部门、行业协会、其它社会组织等之间的税收数据信息交换工作机制,实现部门间税收数据信息情报交换的常态化。

5、挖掘潜力,盘活存量。通过梳理纳税人各类申报报送数据、发票填开数据、管理员综合调查数据、纳税评估工作底稿数据、稽查人员案件检查调查数据等,盘活税务机关内部税收数据存量;通过梳理监控决策系统以及本地数据处理平台的信息加工成果,盘活税收信息存量;通过理顺关联交易信息、上下游交易信息、部门间层级间以及税收管理主要环节间数据信息的关联关系,盘活税收情报存量,逐步探索数据信息情报的采集、加工分析和交换应用的运行规律;通过排查纳税评估、税务稽查、反避税等工作中的信息情报“缺口”和可能来源渠道,探索税收数据信息情报的主要需求项目,逐步实现更大范围内的税收情报交换。

6、要适应税收数据信息情报管理的新要求,转变税收管理方式。把税收数据信息情报管理贯穿税收服务和税收执法的全过程,过程。一是要要把税收服务和税收执法的过程作为税收数据信息情报采集的过程,特别是实地调查、调帐检查、案件调查等一定要将数据信息情报采集作为“规定动作”;二是要把纳税服务、税收执法的过程作为税收数据信息情报应用的过程,特别是要做到“情报前置”,风险分析应对始于数据信息情报,做到无情报不分析、无情报不识别、无情报不选案,无情报不立案,无情报不查处。

7、培训交流、提升能力。组织广大国税干部开展专题学习培训工作,通过广泛的学习培训,提升全系统干部对税收情报的理解、分析、运用能力和专业技能。对于基层管理员,要着重培养其主动收集情报的意识和方法,对纳税评估、风险分析等岗位人员,要着重进行采集、情报分析应用能力的培训。通过召开税收数据信息情报管理案例交流研讨会,总结各地深入开展税收数据信息情报活动取得的经验和成果。通过多层次的经验交流会、座谈会、专题征文、情报日活动等形式,努力使广大国税干部深刻认识税收数据信息情报管理的必要性、紧迫性,逐步认知和掌握税收数据信息情报管理的专门知识和应用技术,切实提升全体国税干部税收数据信息情报管理应用能力。

8、规范管理,依法保密。税收数据信息情报涉及纳税人的商业秘密。在加强税收数据信息情报管理工作中,要制定严格的管理规程规范,要依法保护纳税人数据信息情报存储、处理、交换应用安全,除了法定情形之外,不得将纳税人数据信息情报移着它用,对违反规定的造成纳税人数据信息情报失密的,要依法追究直接责任人和主管机关的责任。关于加强税收数据信息情报管理问题的研究

(二)——发票管理与税收风险管理

税收遵从风险归根到底是控制虚假申报和滥用法律的风险,也就是,主要关于涉税交易的真实性、完整性,税收法律法规适用的准确性,因此,应对各种涉税风险不可逾越的,是否有申报不实的虚假交易,是否有滥用税收法律法规。发票是认识、揭示交易真实性的重要途径。真票和假票具有同样的控税功能:

——发票记录数据的财务核算价值并非税务机关控管发票的核心价值!——它作为记载纳税人交易活动的证据、情报载体是其关键的控税价值!风险纳税人主要是通过真票和假票来制造遵从风险的。风险应对措施为什么不首先关注交易真实性,为什么不首先关注纳税人接受的各种真票和假票呢?发票的情报意义对于提高风险提醒、纳税人纳税评估、税务审计、税务稽查等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有广阔的空间。

关于提高数据情报采集交换应用能力

数据信息情报管理是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基石,没有良好的数据信息情报管理,税收风险分析识别、税收风险应对处理等主要环节的专业化就无法正常开展。因此,提高各级税收数据信息情报管理能力是税源专业化管理能力建设的一个关键点。——要牢固树立税收数据信息情报意识。——要按照税源管理专业化要求,建立与税源管理专业化要求相适应的税收数据信息情报管理工作机制。

——要挖掘、拓展税收数据源。在外部数据采集方面,通过实现与政府部门公共信息平台相互衔接;推广使用国地税数据交换平台,探索建立跨地区数据交换机制,扩大数据采集半径,拓展外部数据信息来源。在税务机关内部,要通过梳理纳税人各类报送信息和税收执法采集信息,盘活税务机关内部税收数据存量;通过梳理各类信息加工成果,盘活税收信息存量;通过梳理关联交易信息,上下游交易信息,地区间、部门间、层级间以及税收管理主要环节间数据信息的关联关系,盘活税收情报存量。通过排查纳税评估、税务稽查、反避税等工作中的数据信息情报“缺口”和可能来源渠道,探索建立税收情报需求项目管理机制,逐步实现更大范围内的税收数据信息共享和情报交换。

——要把税收服务和税收执法的过程作为税收数据信息情报采集的过程,特别是把实地核查、调帐检查、案件调查等税收执法活动作为数据信息情报采集的重要时机,逐步使数据信息情报采集作为执法活动的“规定动作”;要把税收服务和税收执法过程作为税收数据信息情报应用的过程,把数据信息情报应用作为开展执法管理活动的前置步骤,逐步改变数据信息情报管理与税收执法活动脱节的现象。

——通过广泛开展数据信息情报管理技能培训,增强税收数据信息情报的认知能力,提高税收数据采集、信息分析加工和情报交换应用技巧和实际操作能力。

关于税收数据管理的几点基本认识

税收数据在税收管理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对发挥信息化对税收管理的支撑能力,促进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税源专业化管理不断深化的关键点。这个问题解决不好,信息化的支撑作用,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税源专业化管理都将陷于困境。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是数据信息情报管理专业化,制定严密的涉税信息法律制度,设置专门机构,设置首席情报官,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支撑作用等。

税收数据管理具有其内在规律性。把握规律性,探索数据信息专业化管理路径,必须基于对税收数据管理基本点的把握,为此,提出以下一些基本认识: 税收征管数据是指由税务机关用于税收征管工作的各种数据、信息、情报以及知识等,包括:税务机关各项征管活动形成的内部数据,以及对加强税收征管工作有一定作用的外部数据。税收征管数据管理是税务机关依托信息技术,按照税收征管数据运行的内在规律,围绕数据采集、存储、处理和应用全过程,形成的管理体制、机制,运用的管理技术、方式、手段,采取的各种管理措施等方面的总和。

按照税收征管数据管理的不同阶段划分,税收征管数据管理包括:税收征管数据的采集、存储管理,税收征管信息分析、加工管理,税收征管数据信息的情报化及税收情报交换管理,税收数据信息应用成果的知识管理等。按照税收征管数据管理的不同层面划分,税收征管数据管理包括:税收征管数据的岗责管理、税收征管数据的质量管理、税收征管数据的口径及标准管理、税收征管数据的保密管理、税收数据应用的技术工具管理、税收征管数据的运维管理等。

税收征管数据管理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税收征管的质量和效率,促进纳税遵从。征管数据管理工作要体现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内在规律性;要充分发挥信息、通讯等技术的支撑作用,与时俱进,逐步引入新技术手段不断提高数据管理的能力;要严格遵守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坚持依法管理。

第二篇:日本税收情报管理研究

日本税收情报管理研究

税收情报是现代税收管理活动中的一个关键词。在建立纳税人自主申报制度的国家里,税收情报是税收管理的根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情报就没有税收管理。在日本税收管理中,税收情报管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首先,他们在思想高度重视情报在税收管理中的重要作用,认为,税收检查是支撑现代税收管理的关键,而获得、使用丰富的、高质量的税收情报又是有效地实施税收检查的关键。为此,他们在日本国税系统内部有一个比较严密的税收情报管理机制。在我们借鉴学习税收风险管理理念,推进税收管理专业化进程中,非常有必要关注并深入研究日本税收管理中的情报管理工作。

所谓税收情报资料是指,与纳税人有关的范围广泛的信息、情报,包括:经济交易、取得资产、事件、传谣等。税收情报的主要形式包括:法定情报和非法定情报。

税收情报的主要功能:为税收检查选案提供参考;作为深度检查的基础;不断改进各个行业税收遵从水平;保障、维护和改进自我评定税收制度。

一、情报收集

收集税收信息的渠道包括:税务检查中的同事,税务人员掌握的记录、文件,媒体信息,税务人员的经历或观察获得的情报。被检查的纳税人,纳税人提供的情报,媒体,税务官员观察获得的情报等。

二、情报管理的机制

1、设置专门的机构和专门人员

在国税厅内部没有直接从事税收情报收集工作的机构,但负责对区税务和税务署的情报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

在区税务局和税务署设有专门负责情报工作的税务官员。日本国税系统在区税务局约有1006人从事这项工作,约占区税务局总人数的9·4%。税收管理和税收检查检查部门都设有专门从事税收情报的工作部门。他们不仅指导基层税务机关做好税收情报工作,还直接从事税收情报的发掘工作。全国国税系统的税务署也有930人从事税收情报工作,主要包括:收集各种情报,指导纳税人依法报送各种资料,分类、分发和发送在税收检查活动中获得各种信息资料。

在税务机构中,设立专门从事税收情报来源开发的特别检查官。专门从事情报工作的官员和助手们(其中包括:54名特别检查官,102名助理特别检查官和149名特派检查官)被指派到那些大城市、俯县所在地的税务机构中,承担的主要责任:与政府、官方机构、大公司等接触,获取信息,对那些虚假交易、可疑的、不清晰的交易进行检查。开发情报来源,从事其它特别重要的情报工作。

2、情报会议与负责情报工作的官员

情报工作的管理主要在于一批在区国税局和税务署与其它个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的、专门从事情报工作的税务官员。举行由每个相关部门、组织的官员组成的情报会议,会商情报工作基本运作政策和具体的实施计划。具体地说,要求所有部门在收集情报工作中协调统一地开展工作,以一种有组织的方式收集资料和情报,情报会议的作用在于不断改进情报意识,增强税务署内部情报控制塔的功能。

三、情报收集活动

按照方式的不同,情报收集分为依法收集的法定情报和非法定情报。

A 法定情报的收集

在日本现行税制中,法定信息共47种,其中:所得税法规定了36种法定信息;遗产税法规定了4种法定信息;特别税收措施法规定了7种法定信息,其中包括一种关于为了保障适当的国内税收而要求报送的跨境支付和收入报告。

法定情报信息收集活动包括:确定谁依法应当报送法定情报;对法定情报报送工作的指导;法定情报内容的审计。

从2001年4月起,法定信息可以用软盘(floppy disk)或光盘(magneto-optical disk)提交。B 非法定情报的收集

所谓非法定情报是指为了实施检查的目的而专门收集的情报。非法定情报的情报收集有四种方法:检查时收集、“情报日”收集、专门收集和日常收集。

——检查时收集

检查人员根据法定的权力询问和检查获得的情报,能有效地用于与地下交易、虚假交易联系起来。在检查过程中,收集情报的工作日要作为整个检查活动的一部分予以保证。同时要全面教育检查人员认真收集税收情报的重要性。积极、公正地估价突出的情报收集业绩,促进官员更好地开展这项工作。

——情报日收集情报

每年,每一个税务署都要安排一定的工作日用于情报收集工作。在情报日收集情报工作中,税务官员一起根据包含在国内税收申报、附列表格、调查报告和书面决定中的内部文书和记录中的事实联系,处理那些被认为用实际使用价值的情报信息。

——开发情报资源工作

专门从事有用情报资源开发和专门从事检查虚假、欺诈、有问题或模糊交易的情报开发专家,被派遣到区国税局和税务署工作。这些官员既是专门从事情报开发的官员,即专门负责情报的特别检查官或辅助情报检查工作,也是特遣检查组。他们的职责是调查有用信息来源,通过仔细研究观察产业经济形势、结构变化、区域趋势、交易模式和拥有资产的变化,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应用,掌握发掘信息来源的方式,并应用于情报收集工作。

——一般收集

一般情况下,有关下列项目的细节由情报收集书面问卷发给公司、独资企业,由个人供应商或与纳税人合作的顾客确认。销售、购买、给合同方折扣及支付价款、材料成本、维修费、娱乐及社会活动费、广告宣传费、官方提供费用等。

——特别收集 在通过一般收集不能满足需要的情况下,有时要实施特别收集,这种情报或者是从新开发的渠道收集,或者是由国税厅或区税务局制定或选定。

——分类、分发、传递情报

过去,情报分类、分发和传递工作由临时工手工作业。1989年以后,全国通过信息单和磁盘报送的信息被输入电脑,根据姓名和地址进行分类。这种分类的情报被储存在电脑中,根据工作要求,以适当的形式满足工作要求。不过,那些有关黑交易或欺诈交易的情报被单独作为重要情报储存。这种情报不进入情报系统,相关的收集记录单独进行评估。

第三篇:浅谈省级税收数据集中后的风险管理问题

一、省级税收数据集中后引入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一)ctais 2.0的全面实施,标志着税收征管全面实现了省级数据集中

实施数据集中是税收发展的必然要求。这不仅是因为实现数据集中预示着税收信息化建设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进而抢占信息化发展战略的新的制高点,而且是因为只有完成数据集中,才能做到税收数据与

征收机构的分离,为管理集中和科学运作奠定基础,帮助税务机关从以税收收入为中心转变为以客户(纳税人)为中心,实现税收管理的真正转型。

ctais 2.0的全面实施,标志着税收征管信息系统全面实现了省级数据集中,并逐步实现基础征管数据的总局集中。ctais 2.0带来的最大改变是由点到面的变化。以前ctais 1.0只能运行部分的征管业务,现在变成了综合征管,以前是单一的地市(县)级应用或单一业务的省级范围内应用,现在则成为一个全省范围内的综合应用,税收管理工作由点到面、由局部到整体,大大提升了管理层次。ctais 2.0的全面实施必将成为我国税收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大幅提升我国税收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水平,为尽快实现“金税”工程三期提出的税收信息化建设蓝图打下基础。

随着税收征管数据的省级集中,目前防伪税控、税收执法管理、货物运输发票管理、车购税管理、人事管理、财务管理等也实现了省级数据集中,税控收款机、行政管理系统等的省级数据集中工作也将陆续展开。

(二)随着省级数据集中的逐步完成,风险也在集中并有可能加大

省级数据集中后,原来分散的风险也在相应集中,其可能导致的影响面、影响力和破坏程度大大增加,风险较之从前实际上呈放大的趋势。

省级数据集中后主要有技术风险和系统风险两个方面。

1、技术风险。包括集中化风险、数据风险、通讯风险、交易量的峰值冲击风险、维护与管理风险和遭受攻击与入侵风险等。

集中化风险。原有分散的业务系统与新统一的业务系统在系统结构、数据结构、应用平台、运行环境、业务处理模式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两者之间难以实现线性平稳升级和数据上收集中。

数据风险。包括纳税人基础信息在内的所有业务数据都集中在一个中心,一旦数据混乱或丢失,会带来全局性的混乱。

通讯风险。若网络通讯质量无法满足数以万计的网络终端实时联机交易的数据传输要求,就会存在由于通讯阻塞造成大量联机交易失败或失效的风险。

交易量的峰值冲击风险。由于实时交易的突发性、巨量性和不可预测性,数据中心的峰值处理能力无法满足及时处理突然巨额增大的业务交易要求。

维护与管理风险。数据集中后需支撑各种应用,支持的范围广,处理的业务种类多,整个系统庞大而复杂,维护和管理工作中的哪怕一丝差错,其危害往往是全局性的。

遭受攻击与入侵风险。“一个数据中心”可能使敌对国家和势力军事攻击和网络入侵在目标与对象等的选取上更加方便,这种有组织的攻击与入侵行为往往攻击强度大、持续时间长、方式种类多,一旦无法防范和破解,会导致数据中心运行的全部或部分瘫痪。

2、系统风险。除技术风险外,省级数据集中还增加了系统风险,主要是指规划与设计风险。“一个数据中心”涉及数据运行中心方案、业务应用系统方案、通讯网络系统方案等各个环节,各个环节之间既有一定的独立性又相互关联、相互影响,规划与设计风险的难度很大。从国内外数据中心的建设现状看,尚缺乏完备的超大型数据中心的定性和定量设计规则,尚缺乏“一个数据中心”完备设计的实践经验。另外,项目建设方案与建设步骤中缺乏确保项目建设质量的成熟可行的技术与管理方法,很难提高数据中心总体的安全程度,所用的软硬件产品可能存在后门和安全漏洞。

(三)省级数据集中后风险的集中和加大,迫切要求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

事实上,在高新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建造一个信息系统相对而言并不困难,但要让这个系统正常有序地运转起来并能实现其业务价值,则有很多现实的难题,需要防止和规避一系列的风险因素。省级数据集中逐步完成后技术风险和系统风险的集中和加大,其可能导致的后果是可怕的,这正是我们强化风险管理的理由。税收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课题,就是要使这些风险因素尽可能地消弥于无形。因此,需采用先进的技术与产品、优秀的管理方法,尽量地降低风险。但仅此还远远不够,必须通过引入一定的结构、规则与标准,使税务信息系统在“他律”(it治理)的基础上进行“自律”(it管理),才能使得税务信息系统风险在一定的框架内上下左右浮动,不超过计划中的风险范围,它决定了税收信息化建设中引入风险管理的必要性。这也正是现行的“以纳税申报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强化管理”税收

征管模式的题中应有之义。

目前,风险管理以其管理的针对性、实用性、高效性,被广泛应用于各项经济社会管理活动之中,越来越为各界重视和推崇。通过对税务信息系统的风险管理可以进一步提高信息系统的安全度以及信息的深度利用水平,对税务机关本身和纳税人实施有效的、更加精细的管理。因此,在税收信息化建设中,借鉴和引入风险管理又有其必然

性。在当前税务机关强调既要强化管理,又要优化服务的大背景下,通过对税务信息系统实施风险管理,不断提高管理的针对性、有效性,更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从系统的角度构建税务信息系统风险管理体系

风险管理理论强调,风险管理是一个系统过程,包括风险的识别、风险的估测、风险评价和风险的控制等环节。因此,一个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至少应该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3个部分。

1、风险识别。主要是对可能发生损失和困难的制度、手段、环节、行为等进行感知和预测,直观地说,就是寻找可能造成风险的风险点和风险来源,主要功能就是查找管理漏洞。

2、风险评估。主要是对风险点进行准确判断、定位和评估,并应用各种风险评估技术来判定风险发生的概率、危害大小、影响程度、损失轻重和风险因素。它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风险预警。近几年来,税务系统实行的纳税评估工作已初具风险评估工具的雏形,在税务信息系统风险评估过程中,可以借鉴纳税评估工作的一些工具和做法。

3、风险控制。在确定了潜在的风险、具体的风险和可能发生的危险后,应该针对存在的风险因素,采取积极措施对风险进行控制。在风险发生前,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在损失发生时,积极实施补救措施,缩小损失程度来达到控制目的;在损失发生并实施补救后,认真反思教训,找出原因,列出今后的应对方案。它的主要功能就是堵塞管理中的漏洞,最终实现“依法征收、征收率高、成本降低、社会满意”的税收征管工作十六字方针。

对税务信息系统风险的发现和识别,首先必须获取最大量的信息数据。没有来自税务信息系统各个方面的信息数据,对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估便无从谈起。因此建立税务信息系统风险信息数据库势在必行。

1、风险信息数据库必须做到丰富、科学、完整和及时。要运用多种手段、通过各种渠道采集税务信息系统的风险信息数据,并进行梳理、分类、审核,必要时还需与其他信息进行比对,然后进行及时的分发、传递、应用。

2、保证风险信息数据的可靠性。目前税务信息系统还分属不同的平台,数据库、开发工具、取数标准等都不尽一致,在此基础上分析出来的一些结论,其真实性、准确性难以得到保障。因此,风险信息数据库中数据的采集要通过各种措施确保其有效性和可靠性。目前可通过以下3种途径:一是统一数据口径。要加强资料真实性、准确性的验证,去粗存精、去伪存真;二是统一接口标准。要根据统一的接口标准采集数据,对不同类别、不同软件、不同开发商的产品必须按照统一的接口标准接入,避免以往一再发生的“信息孤岛”现象。三是实现一次采集、多方应用。尽可能减少重复劳动,优化信息系统配置,提高风险信息数据的利用效率。

3、整个风险信息数据库需从现实成本和未来发展两个角度进行规划。一是要进行必要的成本控制,力戒贪大求洋。二是要满足现实需要,保证一定时期内发展的需求。三是对数据进行经常性的清分工作,摒弃垃圾数据,确保数据库的健壮性。四是还要考虑有适当的冗余,满足未来的发展需求。

税务信息系统风险管理的本质,可以看作是动态地对税务信息系统可能的风险进行的管理,即要实现对信息和信息系统的风险进行有效的全过程管理和控制。信息安全管理过程就是pdca(plan-do-check-act,即计划-实施与部署-监控与评估-维护和改进)的循环过程。通过计划、实施、调整、改进的循环,使信息安全保持在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阶段性地进行审计,以发现存在的偏离,及时调整到信息化的最终目标上来。

三、税务信息系统风险管理需要建立全视角的应对机制

(一)业务重组

加强税务信息系统的风险管理,不但要切切实实做好对系统本身的风险防范、应急处理等,更为重要的是要关口前移,对整个税收业务进行重组,避免一盘散沙、各自为政的现象,确保整个系统的健康和稳定。信息化支撑下的税收业务重组,一是梳理归并整合原分散在传统业务中的征管流程,建立符合税收征管规律和信息化要求的新流程,实现处理方式流程化、信息处理集约化、服务方式多元化。二是人与机器的良性互动。发挥税务干部的主观能动性,按照信息化的要求规范税收征管工作,使之管理科学、程序合理、环节简捷、标准具体,反馈及时,形成人与机器的良性互动。三是以流程为导向设置管理环节。简化中间环节,优化业务流程,精简表证单书,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确保税务机关对涉税信息的准确获取、及时处理和有效利用。从而真正降低风险,建立以信息化和专业化为标志的现代税收征管体系,追求效率最优化。

(二)数据管理

对数据的科学管理是税务信息系统风险管理的切入点。数据管理是指对税收征管软件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数据运用的过程进行全面管理,确保数据能够客观反映税收征纳状况。省级数据集中不是目的,如何利用好这些数据,加强数据管理,提高增值利用度,使之真正服务于税收工作,才是关键。一是要规范制度,保证数据质量,减小数据采集差错的风险度。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加强绩效考核,数据采集应遵循原始、真实、准确、便利原则,注重数据录入质量。二是要强化管理,实施数据标准化,减小数据标准差异的风险度。要规范和统一采集标准,使各个管理系统能按统一的数据口径和标准来执行,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对原始数据进行分析加工,为决策和管理所用。三是要认真分析,利用数据集中优势,对各种相关数据进行分解、归并、整理,减小数据使用时间、范围、口径不一致的风险度。通过程序检测,将数据运行中的异常情况及时告知相关部门进行分析、整改,并随时监测整改情况,规范操作行为,在条件成熟时,成立专门的数据管理工作职能部门,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数据管理队伍。

(三)系统整合一是按照总局税务管理信息一体化的原则,充分利用多年来税收信息化建设的成果,从根本上改变税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缺乏统一规划、自成体系、重复开发、功能交叉、信息不能共享的状况,逐步对现有应用系统进行整合和建设,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一次采集、信息共享和各类基础数据层面的互联互通。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减少风险点,增强整个系统的健康性,实现征管信息的五个统一集成:信息源的统一集成、分析加工的统一集成、发布预警的统一集成、处理的统一集成、反馈汇总的统一集成。

二是积极构建由预警体系、监控体系和考核体系三个部分组成的系统控制体系,三者互为条件,共同作用,实现全方位的风险监控。预警体系主要通过现有指标的分析对比和预测,对纳税人和税务机关自身不规范行为提出警戒;监控体系以税务机关内部控制为主,强化征管质量指标的日常考核,对基层税务机关的执法行为进行常规监控和管理,使质量控制工作实现日常化、规范化;考核体系指根据监控指标数据所反映的成绩和问题,对照奖惩标准采取的一定处理措施,包括征管质量体系、执法责任制、“两权”监督体系和岗责体系。

三是大胆改革创新。数据省级集中后,要转变传统观念,用全新的视角,采取有力的措施革除旧有的思维模式、旧有的行为惯性,大胆改革创新,从而真正降低风险。要从省的层面进而推进到全国税务系统进一步采用灵活的it架构与业务的真正结合,通过it的创新推动业务的突破,从it战略的规划,到整个核心业务系统的改造,从统一的业务信息平台,到整个it服务器的整合,让实际运行效率真正体现出来。逐步转变简单的“技术支持”思想,建立“技术驱动”的理念,通过技术手段推动业务的发展,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整个税收工作。

第四篇:基层税收信息管理工作研究

基层税收信息管理工作研究

税收信息化是集先进税收管理理念与现代网络技术融为一体的一项系统工程。其主要是利用信息技术改造税收工作,实现税收管理机制的现代化,使税收工作水平跃上新台阶。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我们的思维方式、管理理念、工作机制、资源配置将实现重大改变。作为基层税务部门,加强对信息化管理的配套工作,找出与税收信息化不相适应的各种因素,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以适应税收信息化建设的需要,有着非常现实的意义。信息技术已经支撑着税收工作的各个方面和主要环节,渗透于税务工作的全过程,体现着税务干部的综合素质,反映着税务部门的整体形象。然而税收信息化建设中还存在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观念问题。

主要是信息化管理意识淡薄,思想认识滞后于时代发展的步伐,依赖于传统的手工管理,对税收信息化应用缺乏应有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对信息技术在税收管理和行政管理方面的重要作用认识不够,不愿接受新生事物,片面强调客观原因,缺乏主动参与意识,致使税收信息化建设仅停留在税收业务方面一般性的数据录入和统计等,而其他诸如数据分析、监控、利用、行政管理等基本是空白。

二是素质问题。

主要是真正具有较高计算机应用水平的人员不多,既精通计算机网络应用,又精通税收政策的复合型人才就更少,大大制约了税收信息化的进程;同时,有限的信息技术人员一般集中在各级地税务机关的信息中心,基层技术人员的匮乏,直接造成机关与基层信息化运用水平的不平衡。

三是应用问题。

普遍存在着初级运用、浅层运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应用面窄,大多在税收征管的部分环节有所体现,而在行政管理方面明显体现不足;应用程度低,局限于一般性的数据处理,如数据采集、存储、开票、输入、数据统计、输出等等;应用能力差,缺乏对数据库信息资源的分析整理和有效利用,征管和办公一体化软件的功能不能很好地发挥。

四是信息化有片面技术化的倾向。

重环境建设,轻实践应用。片面强调运用计算机技术,没有突出管理理念和管理体制的创新,没有体现信息化对税务业务流程的优化。好像信息化就是计算机技术,一提信息化就是计算机人员的事情。在技术人员中信息化就是用最新的技术。不断的高投入与实际的效益不成正比,存在管理与技术 “两张皮” 的现象。

五是信息归集强制性不够,数据采集不规范。主要表现在:

1.部分基础数据失真。如税务登记项目不完整、行业品目鉴定不准确等。少数纳税人受利益的驱动,采取做假账、搞 “两本账” 等手段偷逃国家税款,造成税务机关采集虚假的、不完整的涉税数据。

2.部分基础数据的采集不全。诸如企业产值、产量、销量、库存、用工情况等数据未纳入系统进行管理,也影响了信息数据采集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3.未按制度规范要求采集数据。有些是数据录入错误造成的,还有些是没有完全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形成的无效数据。

4.有的数据采集不及时。纳税人的涉税信息是对其经营情况的动态反映。如果不能迅速采集,及时反馈,致使部分数据信息明显滞后于纳税人的实际生产经营状况,影响了信息资源的完整性和预警指令的准确性。

六是信息应用程度低。

1.数据分析处于起步阶段。国内税务部门的系统数据的查询、监控和分析功能还不够全面和灵活,仅限于分类统计、静态查询的层面上,数据价值潜在效能远远没有发挥出来。

2.数据利用率不高,支持税收管理与决策的作用发挥不够。目前,信息系统有些应用软件只满足单一业务需要,信息共享性差,不能从区域、行业等角度进行横向、纵向对比、分析,难以综合利用。

3.数据预警分析平台尚未构建,对数据的分析处理缺乏统一的数学模型、预警指令,还存在指令下达不规范、标准不统一等问题。

4.部分税收管理员的综合技能有待提高。有能力单独开展税收分析、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的人员还较少,往往缺乏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技巧。

5.数据化管理机构不完善。各级税务机关由于没有独立的税收分析机构,缺乏专业的税收信息分析队伍,日常工作中常常是单兵作战,影响了税收分析人员素质的进一步提高。

七是数据资源不对称,信息共享程度偏低。

1.涉税数据来源渠道狭窄。就目前来看,税务机关所掌握到纳税人的涉税信息,主要是靠纳税人提供和到其他部门收集,而收集来的数据也是有限的,这就造成了数据掌握上的不全面、不充分,直接影响了税收征管的客观性。

2.内部各系统信息数据共享度不高。虽然目前税收征管中常用的V2.0、出口退税、金税工程系统已进行了整合,但主要业务数据还不能完全共享,系统信息资源集成能力、整合能力和深加工能力差等问题比较突出。

3.外部信息数据交换不充分。由于税务机关与社会其他各部门间信息化发展不同步、不平衡,导致部门间信息不能平滑对接和共享,信息孤岛问题仍然突出。数据交换的广度和深度还远远不够。

八是数据管理不协同。

1.内部协调互动机制不够完善。税收分析、税源监控、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还缺乏常态化、规范化的内在有机衔接,各职能部门间业务缺乏统筹,责权划分不清晰,各自为政现象还客观存在。

2.外部部门配合不到位。税务部门与税源管理关系密切的工商、银行、质量监督等部门之间的协作配合深度不够,往往停留在基础报表数据的交换上,部门间协调配合作用发挥不够充分。

3.税收法制建设、税收行政执法和税收司法保障体系建设进展缓慢。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只规定社会各部门有关的法律义务,而没有明确具体的法律责任,操作性不强,亟待规范完善。

因此要提高基层税务管理信息化水平,应着力从以下方面进行探讨思考。

(一)树立信息化税收征管新理念

当前,信息化建设整体态势日益呈现出更加注重应用、实效以及与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特征。对税务系统而言,信息化所带来的思维方式、管理模式、监控手段等方面的变革,对税收征管工作带来了深远的影响。紧密依托信息数据手段开展税收征管工作,已经成为税收工作创新的必然要求。信息化税收征管是税收管理现代化、科学化的突破口,只有解决观念上的问题,才能实现信息化税收征管模式与先进的管理理念相结合,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相结合。因此,应树立税收征管与信息化建设 “一体化”推进的观念和以信息化税收征管模式带动税收整体工作质量和水平的观念,积极推行信息化税收征管新模式。

(二)规范信息化税收征管业务流程

围绕构建信息化税收征管模式,在优化征管业务流程时,应重点解决以下环节的问题:

一是规范信息数据采集渠道。根据实际,可建立内部基层分局、县局、市局、省局四级数据采集网,并明确职责分工。

二是严格加强数据质量的管理。按照统一标准录入有关数据,对采集的数据进行逻辑和真实性检验,把好数据进口关。定期对数据质量情况通报和监督考核,对数据使用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修正,最大限度地减少垃圾数据,为数据分析提供准确可靠的信息来源。

三是实行信息数据集中处理。逐步实现综合征管应用系统、增值税管理应用系统、出口退税管理系统、稽查管理等各类征管数据的统一的存储、加工和管理,实现各类信息资源互通互联共享,实现征管工作各环节在信息化支撑条件下的相互衔接。

四是完善税收数据分析体系。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建立完善科学有效的数据分析方法和指标分析体系。

五是强化信息数据处理应用能力。把税收分析作为加强税收收入和税收征管工作的切入点,及时发现税收经济的新动向,充分运用分析结果来指导和促进税收征管,确保税收分析与税收征管实现良性互动。

六是构建统一税收预警分析平台。根据数据化税收征管模式的需求,开发适用的软件,自动完成数据质量分析、各类目标及专题分析,对系统间数据进行关联、预警和统计分析,以及群体比对等,提高数据处理分析的技术含量。

(三)健全信息化税收征管保障机制

一是建立信息化税收征管部门联动机制。本着税收管理重心向数据化管理转移的思路,进一步调整完善数据化税收征管模式组织管理机构职能,安排更多人员和精力开展数据化税收征管工作。成立若干个数据化税收征管操作的专门小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采集纳税人的动态和静态信息,加强数据采集、纳税评估、日常税务检查和调查反馈。

二是健全外部信息数据交流机制。研究统一指标口径,加快搭建信息数据交流网络平台,拓宽税务部门获取纳税人涉税数据的渠道。依托政府公共信息平台,从工商、公安、财政、统计、银行、质量监督等政府部门采集有关经济信息数据,在涉税领域构建一个社会化、全方位的税收沟通、交流和监管体系。

三是完善税收数据分析利用长效机制。建立分析互动机制,避免出现数据重复分析和漏项分析等问题,合理调配人力资源,提高税收数据分析质量和效率; 建立一套规范有效的数据整理、传递和责任追究制度,保障税收分析数据交换渠道畅通,充分发挥税收分析的实质性作用。

四是深化税收电算化网络机制。按照金税三期的要求对现有软件进行清理、整合,特别是尽快与工商、金融、外汇管理等部门和所有纳税人联网,多渠道获取第三方面信息,为数据化管理奠定基础。

(四)完善信息化税收征管法律制度

一是进一步完善现金交易相关法律,确保数据链源头的完整。尽快制定完善结算制度和相关法律,对现金交易进行严格的管理规定。可采用全国统一固定的银行账号,将企业代码、个人身份证号码作为终身唯一的固定账号,并与医疗、社会保险等结合起来。国内所有银行实行通存通兑,严厉打击多头开户、虚假开户; 规定各类交易转账标准,实行现金超额支取处罚,最大程度地控制单位和个人的现金交易行为。

二是尽快明确征管数据法律效力。在不影响文书作用与效果的前提下,加大电子文书应用软件的开发力度,尽快推行 CA(数字证书认证中心)认证,结合加密技术,有效地解决网上税务文书流转的法律效力问题。

三是健全数据化税收征管模式的法律体系。分析原有的征管法规,根据数据化税收征管模式的需要进行适当的增减修改,尽快把数据化税收征管模式方面的法律体系构建起来。如 《网络税收管理法》、《网络税收共享法》 以及与数据化税收征管模式配套的岗位、职责、机构设置等,均需以法律、法规的形式予以明确。

而从稽查部门的信息化专业管理现状来看,应认真解决好信息技术应用及开发的系统

化、规范化管理问题。稽查部门信息化建设尚处在起步阶段,受自身工作基础和人员素质等多种因素影响,目前还处于一种相对无序的状态。各地信息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参差不齐、极不均衡,还没有形成规范高效的信息化建设管理体系,不仅影响了信息化建设的发展速度,而且造成了人力财力上不必要的浪费。因此,建议对稽查信息化建设,必须积极引导,规范管理。

一是建立稽查信息化项目审批立项制度和系统的管理办法。对基层稽查部门拟开展的信息化建设项目,组织专业人员抓好事前专项评估。经审批立项后,方可正式实施研发或应用。同时,建立健全相关的稽查信息化建设管理办法,强化对稽查信息化建设的工作指导和日常监管,实行规范化管理,以促进稽查信息资源的科学利用,避免基层因决策失误而造成无谓的人力财力损失等问题的发生。

二是进一步加大对基层稽查信息化建设的经费投入。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需要较大物质投入的工作。目前,多数基层稽查局现有高科技设备数量偏少,档次偏低,不能满足运行大型财务管理或税务稽查软件的需要,严重制约了新形势下税务稽查工作水平的提高。在基层稽查部门经费来源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建议上级制定较为科学、完善的稽查信息化经费管理办法。或者采取专门的稽查信息化建设奖励办法,根据其实际应用和研发情况,给予适当的稽查信息化建设经费或者装备专项奖励;或者按照审批立项管理办法,事前对基层拟开发的项目进行审核,通过审核立项后给予专门的项目开发应用经费支持的形式,进一步调动基层税务稽查部门抓好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是突出抓好稽查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人才不足一直是稽查信息化建设的“瓶颈”。从目前稽查部门的人员素质现状来看,加强现有人员的培养只能是权宜之计,解决稽查部门信息化专业人才缺乏的根本出路在于引进专业人才。因此,建议从推动稽查信息化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在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同时,积极建议干部管理部门,专门为稽查部门引进或调配部分专门人才,以切实满足稽查信息化建设的实际需要。

四是进一步加大对稽查信息化建设的专业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推进稽查信息化建设仅有丰富的财税知识是显然不够的,专业的计算机和网络知识的支持同样不可或缺。建议总局或省级局联系确定部分专业的信息化研发机构,由他们具体负责稽查部门信息化建设的技术服务工作,组织专业人员定期深入基层稽查部门,了解基层稽查工作的信息化需求,更为系统、更为专业地帮助基层稽查部门搞好相关信息化软件或系统的应用和研发工作。

从纳税人财务核算方式发展变化的角度来看,应重点解决好企业财务电算化的有效应对问题。当前,企业财务电算化的普及速度日益加快。企业使用的电算化软件种类繁多,操作复杂。不少软件多是某个系统或部门自行研制开发的,缺乏统一的标准,行业特点非常突出,多数企业对系统的关键部位和关键数据都进行了加密处理,人为地给税务稽查工作制造了许多技术障碍。有的企业在实行会计电算化后,在电子数据上大做文章,或临时拼凑数据,或采用将电子数据毁掉,来对付税务稽查,达到偷税的目的。在企业财务电算化的情况下,税务稽查手段的相对落后,已经日益成为制约稽查效能充分发挥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建议把加强稽查办案过程中的高科技应用作为一个重点问题来解决。

一是在积极争取财政等相关部门支持,依法规范企业的财务电算化行为的基础上,专门研究制定对财务电算化企业的税务稽查办法和规定,使电算化企业的税收检查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二是积极开发应用计算机查帐软件。受多种因素影响,目前各地推广应用的查帐软件还不够完善,特别是功能还比较单一,只能覆盖很少的几种通用企业财务电算化软件,应用范围比较窄,且升级速度较慢。因此,建议上级稽查部门对现在应用比较广泛的企业电算化软件开展深入的研究分析,有针对性地抓好查帐软件的完善,进一步扩大软件的应用范围;

三是积极开发重点企业和大型企业专门查帐软件。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重点行业和大型企业,都逐步开始利用自行开发的财务管理软件实行了全国、全省范围内的财务集中核算,其税收则相应地改为汇总缴纳,由此企业的财务管理层级与税务部门的管理权限上就出现了矛盾。根据分级管理规定,上级稽查部门有权对这些企业进行检查,但由于企业的业务多发生在基层,所以根本无从着手实施检查;而基层稽查部门虽然对企业在本地的业务发生情况相对比较了解,却无法掌握企业的总体财务核算情况,即使有上级局授权,也很难进行检查,从而使得这些企业在稽查环节出现了相对的管理真空。对此类企业,建议上级局组织开发专门的重点行业或大型企业查帐软件,利用企业财务信息共享的特点,通过稽查查帐软件切实解决好汇总纳税企业检查难的问题。

四是逐步实现与财务电算化企业的联网,实现网上实时监控。建议选择部分大型企业,开展稽查部门与企业联网试点,在不涉及企业商业机密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与企业网站的挂接,使稽查人员可以实时浏览或下载企业相关的经营动态或管理数据信息,使检查工作更为科学、快捷。

第五篇:加强税收征收管理研究

--声明:xiexiebang.com(http://www.xiexiebang.com/)原创文章!对于其他网站的抄袭行为我们将联合作者追究其法律责任!--

税收征收管理是国家税务机关依据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按照统一的标准,通过

法定的程序,对纳税人应纳税额组织入库的一种行政行为,新的《征管法》也将加强税收征管放在了首要的地位,征管体系的改革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实践中出现一些非本质问题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如果没有一点问题才是不正常现象。我们只有在征管改革中不断认识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早日实现改革目标。探索出一条由繁到简,提高征管效率的新路。

一、新征管模式在运行过程中,诸多因素的影响,产生的主要问题是:

(一)稽查各环节缺乏综合协调,影响整体功能发挥。

1、稽查各环节缺乏综合协调。征管改革将稽查业务分为“选案、稽查、审理、执行”四个环节,本意是要强化对稽查权力制约,进一步规范稽查行为。但从调查情况看,目前存在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各环节间协调不力,相互扯皮,互不通气,各自为政,缺乏一个协调制度和一个有效的协调机构。

2、对个体稽查重视不够。调查表明,对个体户的稽查虽是月月查天天查,但在大部分的稽查过程中对案源的针对性和准确性较低,影响了稽查效果;二是投入个体稽查的人员整体素质不够,影响对个体稽查的广度和深度。

3、稽查效率低。这里既有稽查管理、稽查内容不规范方面的因素,又有稽查责任心、稽查技术水平等原因,更有纳税户偷税手法隐蔽等问题。

(二)是集中征收以后,随着税务人员和办税地点的相对集中和部分中心税务所、征收点的撤销或合并,对一些零散税源的管理有力不从心和鞭长莫及之感,出现了不少漏管户,尤其是偏街小巷和农牧区、集贸市场零散个体商户的管理力量削弱。二是对于已纳入税源管理的户数,仍然责任不明,底数不清。三是重点税源分析比较浮浅被动,说明不了什么问题。从税务机关对税源变化情况的掌握来看,对于一些经济指标,既没有运用微机实现数据共享,又没有精力深入企业收集。靠纳税人自行编报,有的资料重复收集,有些收集不到,况且企业提供的数据可信度也值得质疑。四是由于对税源掌握了解的深度不够,分析不透,预测性不强,加大了稽查难度,增加了选案的盲目性,弱化了日常税收管理。

(三)新表、证、文书设计繁杂,在实际操作使用过程中问题较多。一是栏目设计与征管实际不吻合无法操作。二是某些文书传递手续设计繁琐,不便于开展工作。如个体工商户定税要经过层层审批,个体工商户仅仅会因为定额审定委员会的延迟召开等好几个月。

(四)是对表、证、单以及税务文书使用不规范。主要表现在:

1、基层税务人员文字表述能力差,不能准确运用规范性语言填写文书。

2、对政策、法规、条例的实质把握不好,尤其是稽查文书对案件的定性,难以用准确的法规语言表述清楚。

3、部分涉税文书中缺份、少页、漏项、编号混乱。

4、对文书的审批权限界限不清,有该审批的不审批,不该审批乱审批现象。

5、征管档案资料管理不规范。

上述问题表现是:一是选案不准确,计算机应用水平不高,有关业务部门提供案源资料不完整。二是结案率低。受稽查效率低、稽查力度不够和人情因素影响,达不到预期效果。三是未申报户数占应纳税户数比例较大,居高不下。

(五)一套征管业务规程,难以兼顾城市乡村。目前,在经济相对发达,业户比较集中的地区,新征管规程的运行相对平稳。但在农牧区或经济欠发达县市或地区,由于交通通讯不便,纳税业户分散,税务所与县局距离较远,运行规程的难度较大。表现在:一是执法权相对集中,税务成本增大。由于新征管规程将执法权集中在县局以上税务机关,作为一级征收机关的中心税务所面对业户停歇业、委托代征协议签字的审批等都需上报县局。而各中心税务所距离县局几十甚至上百公里远,仍要完成征管责、权分离;二是发票领购、开具渠道不够畅通。发票的领购和建筑安装、运输业发票集中在县(市)局管理,其它发票则集中在中心税务所管理。业户如果需领购或开具这两种发票,就需要既跑县局办税服务厅,又要跑中心税务所,难怪他们怀疑我们的服务质量。

二、对策及建议

(一)强化征管的改革意识,为深化改革打牢思想基础。征管体系的改革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实践中出现一些非本质问题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如果没有一点问题才是不正常现象。我们只有在改革中不断认识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早日实现改革目标。不断强化三个意识:一是依法治税意识。二是服务意识。三是规范意识。探索出一条由繁到简,提高征管效率的新路。

(二)因地制宜,注重实效,科学选择和调整征管模式。应对各县(市)区的征管模式进行一次实

事求是的调查研究。根据各基层征管单位的人力、财力和辖区的税源分布,纳税人的不同情况、地理交通通讯条件,本着既有利于税收征管,又方便纳税人依法纳税的原则,因地、因税源条件,因纳税人情况,调整选择好利于税收管理模式,使之协调、规范、高效运作。

(三)细化完善各种制度,增强模式的可操作性。

1、制订税务稽查协调工作制度,以提高

稽查效率、质量为目标,用制度规范各环节工作,制约权力运用,使稽查各环节职责明确,指标过硬,衔接顺畅,确保运行状况良好。与此同时,可通过制订稽查要则,完善稽查组织,规范稽查内容,增强稽查力度。分税种、分行业、对稽查目标的实现,提出具体指标,增强稽查针对性,提高稽查效率。

2、建立健全税源管理制度,对税源事前、事中、事后实施有效临控:一是建立纳税人的户籍管理制度,通过与工商部门的合作,加强税务登记的发放、验证和换证管理工作。二是建立户源段管、片管责任制度。明确责任制,确定责任人,通过定期考核检查,掌握户数增减变化,从根本上杜绝漏管户。三是建立协税、护税工作制度。通过聘请社会监督员、协税护税员、密报员或通过地方政府强化护税协税网络建设。四是积极探索,在不违背征管改革总体原则的基础上设计出一套适合农村山区特点的简易征管业务流程,做到既体现依法征管,又方便纳税人。

(四)突出计算机管理,加快应用步伐。计算机的推广应用涉及到税收征管的各部门和各环节,涉及到人财物的统一分配与协调,绝不是计算机专业技术人员或者一个部门可以单独完成的。为此,要加强领导,统一协调,调动各相关部门通力合作。

(五)改进和规范表、加强税收征收管理研究

税收征收管理是国家税务机关依据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按照统一的标准,通过法定的程序,对纳税人应纳税额组织入库的一种行政行为,新的《征管法》也将加强税收征管放在了首要的地位,征管体系的改革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实践中出现一些非本质问题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如果没有一点问题才是不正常现象。我们只有在征管改革中不断认识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早日实现改革目标。探索出一条由繁到简,提高征管效率的新路。

新征管模式在运行过程中,诸多因素的影响,产生的主要问题是:

(一)稽查各环节缺乏综合协调,影响整体功能发挥。

1、稽查各环节缺乏综合协调。征管改革将稽查业务分为“选案、稽查、审理、执行”四个环节,本意是要强化对稽查权力制约,进一步规范稽查行为。但从调查情况看,目前存在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各环节间协调不力,相互扯皮,互不通气,各自为政,缺乏一个协调制度和一个有效的协调机构。

2、对个体稽查重视不够。调查表明,对个体户的稽查虽是月月查天天查,但在大部分的稽查过程中对案源的针对性和准确性较低,影响了稽查效果;二是投入个体稽查的人员整体素质不够,影响对个体稽查的广度和深度。

3、稽查效率低。这里既有稽查管理、稽查内容不规范方面的因素,又有稽查责任心、稽查技术水平等原因,更有纳税户偷税手法隐蔽等问题。

(二)是集中征收以后,随着税务人员和办税地点的相对集中和部分中心税务所、征收点的撤销或合并,对一些零散税源的管理有力不从心和鞭长莫及之感,出现了不少漏管户,尤其是偏街小巷和农牧区、集贸市场零散个体商户的管理力量削弱。二是对于已纳入税源管理的户数,仍然责任不明,底数不清。三是重点税源分析比较浮浅被动,说明不了什么问题。从税务机关对税源变化情况的掌握来看,对于一些经济指标,既没有运用微机实现数据共享,又没有精力深入企业收集。靠纳税人自行编报,有的资料重复收集,有些收集不到,况且企业提供的数据可信度也值得质疑。四是由于对税源掌握了解的深度不够,分析不透,预测性不强,加大了稽查难度,增加了选案的盲目性,弱化了日常税收管理。

(三)新表、证、文书设计繁杂,在实际操作使用过程中问题较多。一是栏目设计与征管实际不吻合无法操作。二是某些文书传递手续设计繁琐,不便于开展工作。如个体工商户定税要经过层层审批,个体工商户仅仅会因为定额审定委员会的延迟召开等好几个月。

(四)是对表、证、单以及税务文书使用不规范。主要表现在:

1、基层税务人员文字表述能力差,不能准确运用规范性语言填写文书。

2、对政策、法规、条例的实质把握不好,尤其是稽查文书对案件的定性,难以用准确的法规语言表述清楚。

3、部分涉税文书中缺份、少页、漏项、编号混乱。

4、对文书的审批权限界限不清,有该审批的不审批,不该审批乱审批现象。

5、征管档案资料管理不规范。

上述问题表现是:一是选案不准确,计算机应用水平不高,有关业务部门提供案源资料不完整。二是结案率低。受稽查效率低、稽查力度不够和人情因素影响,达不到预期效果。三是未申报户数占应纳税户数比例较大,居高不下。

(五)一套征管业务规程,难以兼顾城市乡村。目前,在经济相对发达,业户比较集中的地区,新征管规程的运行相对平稳。但在农牧区或经济欠发达县市或地区,由于交通通讯不便,纳税业户分散,税务所与县局距离较远,运行规程的难度较大。表现在:一是执法权相对集中,税务成本增大。由于新征管规程将执法权集中在县局以上税务机关,作为一级征收机关的中心税务所面对业户停歇业、委托代征协议签字的审批等都需上报县局。而各中心税务所距离县局几十甚至上百公里远,仍要完成征管责、权分离;二是发票领购、开具渠道不够畅通。发票的领购和建筑安装、运输业发票集中在县(市)局管理,其它发票则集中在中心税务所管理。业户如果需领购或开具这两种发票,就需要既跑县局办税服务厅,又要跑中心税务所,难怪他们怀疑我们的服务质量。

三、对策及建议

(一)强化征管的改革意识,为深化改革打牢思想基础。征管体系的改革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实践中出现一些非本质问题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如果没有一点问题才是不正常现象。我们只有在改革中不断认识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早日实现改革目标。不断强化三个意识:一是依法治税意识。二是服务意识。三是规范意识。探索出一条由繁到简,提高征管效率的新路。

(二)因地制宜,注重实效,科学选择和调整征管模式。应对各县(市)区的征管模式进行一次实事求是的调查研究。根据各基层征管单位的人力、财力和辖区的税源分布,纳税人的不同情况、地理交通通讯条件,本着既有利于税收征管,又方便纳税人依法纳税的原则,因地、因税源条件,因纳税人情况,调整选择好利于税收管理模式,使之协调、规范、高效运作。

(三)细化完善各种制度,增强模式的可操作性。

1、制订税务稽查协调工作制度,以提高稽查效率、质量为目标,用制度规范各环节工作,制约权力运用,使稽查各环节职责明确,指标过硬,衔接顺畅,确保运行状况良好。与此同时,可通过制订稽查要则,完善稽查组织,规范稽查内容,增强稽查力度。分税种、分行业、对稽查目标的实现,提出具体指标,增强稽查针对性,提高稽查效率。

2、建立健全税源管理制度,对税源事前、事中、事后实施有效临控:一是建立纳税人的户籍管理制度,通过与工商部门的合作,加强税务登记的发放、验证和换证管理工作。二是建立户源段管、片管责任制度。明确责任制,确定责任人,通过定期考核检查,掌握户数增减变化,从根本上杜绝漏管户。三是建立协税、护税工作制度。通过聘请社会监督员、协税护税员、密报员或通过地方政府强化护税协税网络建设。四是积极探索,在不违背征管改革总体原则的基础上设计出一套适合农村山区特点的简易征管业务流程,做到既体现依法征管,又方便纳税人。

(四)突出计算机管理,加快应用步伐。计算机的推广应用涉及到税收征管的各部门和各环节,涉及到人财物的统一分配与协调,绝不是计算机专业技术人员或者一个部门可以单独完成的。为此,要加强领导,统一协调,调动各相关部门通力合作。

(五)改进和规范表、证、单、书的使用,加强档案资料的管理。表证单、文书的改进和规范应分级进行。建议上级税务机关研究改进和解决表证单、文书的设计问题。

下载关于加强税收数据信息情报管理问题的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加强税收数据信息情报管理问题的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加强税收征收管理研究

    加强税收征收管理研究 “>加强税收征收管理研究2007-12-15 22:43:09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加强税收征收管理研究加强税收征收管理研究(2)--声明:第1文秘网(http:// )原创文章!对......

    竞争情报及其在我国发展问题研究

    《信息管理概论》课程期末论文---“竞争情报及其在我国发展问题研究” 摘要:本文以对竞争情报基本理论的简单阐述和对竞争情报在国际上发展和运用现况的介绍为基础,按照“在我......

    地方税收优化问题研究

    一、优化地方税收体系的重大意义 首先,优化地方税收体系是完善国家税收制度体系的客观需要。国家税收制度体系是国家经济政治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或者说是其系统的子系统;......

    农产品加工税收问题研究

    农产品加工税收问题研究前言:初级农产品加工行业一般纳税人增值税税负倒挂。我国现行税收政策规定,初级农产品加工行业的一般纳税人收购农业生产者销售的农产品,准予按照买价的......

    税收体制问题研究(5篇)

    【内容提要】本文在实际工作中,以针对税收科学化、精细化税收管理理念,与现代税收征管工作运行机制产生的差异为切入点,阐述了新征管模式中“纳税申报管理、税务稽查的地位与作......

    国际税收情报交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国际税收情报交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税收情报交换工作是我国作为税收协定缔约国承担的一项国际义务,也是我国与其它国家(地区)税务主管当局之间进行国际税收征管合作以及......

    企业文化:现代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研究

    随着信息技术和经济全球化的飞速发展,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已成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核心竞争因素之一。比尔.盖茨曾写说过:“利用信息来干最好的工作。怎样收集、管理和使用信......

    企业文化:现代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研究

    随着信息技术和经济全球化的飞速发展,竞争情报和知识管理已成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核心竞争因素之一。比尔.盖茨曾写说过:“利用信息来干最好的工作。怎样收集、管理和使用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