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C2C电子商务税收问题研究
C2C电子商务税收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1-6-27信息来源:中国管理信息化
摘要]本文分析了对C2C电子商务网上零售行为征税给我国C2C电子商务发展带来的影响,指出了C2C电子商务税收征管存在的问题,提出C2C电子商务网上零售税收的解决办法。艾瑞调研数据显示,2007年我国C2C交易规模达到518亿元,从2002年至今,我国C2C电子商务发展迅速,交易规模一直保持两位数以上的增长率。在C2C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许多问题。继全国首例个人利用淘宝网交易逃税案宣判后,北京市于2007年下半年制定了《北京市信息化促进条例》,其中第26条第2款规定,从2007年12月1日开始,北京的互联网个人用户在网上开店必须取得营业执照,但是并无具体内容。
2008年3月6日,北京市工商局公布《贯彻落实〈北京市信息化促进条例〉加强电子商务监督管理工作的意见》(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征求意见。此次的征求意见稿对第26条第2款进行了细化,明确指出网上经营不需要办理执照的3种情况,其中包括个人在网上开店出售、置换自用物品,且不以赢利为目的,可不用办照。这一意见稿引起提供C2C交易平台的电子商务企业(以下简称C2C平台企业)和在网上开店的互联网个人用户(以下简称网上个人卖家)的广泛关注。1 C2C电子商务税收对我国C2C电子商务发展带来的影响
首先,从网上个人卖家的角度进行分析,网上开店具有流程简单,开店成本低的优点,因此吸引了许多互联网个人用户,包括学生、工薪阶层、下岗工人以及个体工商户等在网上开店经营。然而,“网上开店办理营业执照的规定增加了网上开店的流程。此外根据目前我国税务总局的规定,对我国的网上个人卖家征税依据的是“个体工商户税收定期定额征收管理办法”,根据该办法,无论卖家是否销售商品都要定期缴纳一定的税费,增加了网上开店的成本。因此,如果按照目前我国税收征管办法来要求网上个人卖家办理营业执照并缴纳相关税费,会打击互联网个人用户网上开店的积极性。
其次,从C2C平台企业的角度来看。目前我国主要的C2C平台企业免费为互联网个人用户在网上开店提供平台,因此吸引了大量用户,这也是C2C平台企业能够快速发展的原因之一。如果网上个人卖家的积极性受到打击,C2C平台企业的用户数量则会减少,必然会影响到C2C平台企业自身的发展。虽然我国C2C电子商务交易规模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势头,但与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相比,所占比重仍然很小(如表1所示);同时可以看出,我国C2C电子商务交易规模增长不稳定,目前我国C2C电子商务市场正处于发展阶段,C2C电子商务市场仍然不成熟,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最后,从政府部门的角度来分析。截止到2007年底,我国仅淘宝网一家网上卖家的数量已经超过3 500万户,随着网络的普及以及电子商务的发展,网上卖家的数量正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势头,因此,以目前我国工商税务的管理办法,要对几千万户网上个人卖家进行监督、收缴税费,管理征税成本很高。
总之,要求网上个人卖家办理营业执照并缴纳相关税费,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互联网个人用户网上开店的进入门槛,规范网上零售市场,同时可以增加国家财政税收,然而,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目前用现有的方法对网上个人卖家进行征税会阻碍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同时征税的成本大于征税所带来的收益。此外,目前对C2C网上零售卖家进行征税从税收征管的角度来
看还存在许多困难。C2C电子商务税收征管存在的问题
第一,纳税人难以确定。与传统个体工商户零售业相比,网上个人卖家数量多、分布广、没有店面、没有特定经营场所,因此工商部门很难对广大网上个人卖家进行监察并对其进行登记注册。因而由工商部门强制要求所有网上个人卖家办理营业执照,实际执行起来有很大难度。第二,适用税种、税率不易确定。我国税法规定,目前网上个人卖家应缴纳的税种主要包括消费税、营业税、增值税以及所得税,每一税种又包括了不同的税目税率,而具体使用哪些税种、税率,要视卖家的营业性质、所售商品的种类、数量以及销售收入而定。电子商务使得交易的范围扩大、交易商品的种类繁多,同时由于网上个人卖家数量多,因此传统的税收征管办法很难跟踪统计每一个卖家的所售商品的种类、数量以及交易额,以至于很难采取适合的税种、税率对C2C交易进行征税。
第三,税收征管办法不易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我国现行的税收征管主要依据包括纳税人的税务登记、账簿凭证管理、纳税申报,税务机关进行税收征收、税务检查等。然而,由于难以确定纳税人以及网络交易的虚拟性,使得税务机关难以对网上个人卖家进行税务登记以及账簿、凭证等的监察,因而采用现有的税收征管办法对C2C网上个人卖家进行征税不易执行。
由此可见,目前对C2C网上零售个人卖家征税不仅会给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同时实施征税困难重重。那么,互联网个人用户网上开店到底该不该办营业执照并缴纳相关税费呢?C2C电子商务税收征管的解决方案
据艾瑞预测,我国C2C电子商务交易规模仍然会持续高速增长,网购已经成为社会主流消费的方式之一。到2011年C2C交易规模将达到3 638亿元人民币(如图1所示),到2012年,网络购物市场将占据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5%~8%。从电子商务起步较早的美国来看,尽管目前美国经济增长总体趋缓,但对于网络零售业的影响非常有限,Jupiter Research分析师
Patti Freeman Evans表示,预计到2012年,网络零售额将占美国零售总额的8%,网上零售市场将变得更加成熟。可以看出,网上零售将是工商个体零售的发展趋势,因此政府有必要从宏观上管理规范C2C电子商务市场。
目前,我国C2C电子商务的一个主要特征是网上个人卖家数量多、分布广、经营状况良莠不齐,而C2C平台企业数相对较少——我国的C2C平台企业主要有淘宝、易趣、腾讯拍拍三家以及正在策划中的百度;并且每一个交易平台都有相应的第三方支付平台。结合这一特征和对网上个人卖家征税存在的困难,建议政府部门可以通过与C2C平台、第三方支付平台以及商业银行的合作来实施对网上个人卖家的税收征管。
首先,在确定纳税义务人方面,政府部门可以和C2C平台企业合作——工商管理部门制定一个卖家累计交易次数和交易金额的标准,当网上个人卖家的交易次数和金额达到这个标准时,C2C平台企业就要求其提交营业执照,否则可以根据情节的严重性对其采取一定的惩罚措施,如降低信誉等级、关闭网店等。
其次,在税种、税率的适用方面,政府部门可以和C2C平台企业合作——由C2C平台企业对在自己平台进行交易的商品种类进行统计、分类,对卖家的经营状况进行统计,将结果反馈到相
关税收部门,税收部门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制定出适合的税种、税率。
最后,在征税环节,税收征管部门可以和第三方支付以及商业银行合作——在C2C电子商务交易过程中,大多数买家在支付时会选择第三方或者网上银行支付,而由于第三方的担保作用,第三方支付成为C2C购物支付的主流方式。这样网上的交易金额或者进入卖家的第三方支付账户,或者进入卖家的网上银行账户。税收征管部门可以和第三方支付平台以及商业银行协商,由其根据卖家的销售额以及相应的税率进行代扣代缴。
具体做法以淘宝为例。淘宝平台可以统计到每一个卖家的交易次数,政府可以与淘宝协商,规定其要求达到一定交易额、交易次数的的卖家提交营业执照。因为支付宝的担保作用,在淘宝网上交易的买方在达成交易后会选择支付宝担保交易付款方式支付,而支付宝规定担保交易付款的支付宝账户不允许从事无真实交易背景的虚假交易、银行卡转账套现或洗钱等行为,这也就是说担保交易付款的支付宝账户之间的资金流转都是基于交易的,因此支付宝平台可以很容易统计到每一个卖家的交易额,因此税收征管部门可以制定一种基于销售额的等级税率,支付宝平台根据等级税率对每一个卖家在一段时间内的累计销售收入代扣税。
这样做的好处在于:第一,降低了政府部门对网上个人卖家的税收征管成本——政府部门只需要和C2C平台企业和第三方支付平台进行合作,就可以实现对网上个人卖家的监督以及征税。第二,在获得一定收入以后再办理营业执照以及缴纳税费是可以被广大网上个人卖家所接受的,不会打击互联网个人用户网上开店的积极性。第三,通过与政府的合作,有利于C2C平台企业和第三方支付平台自身发展——一方面,C2C平台企业可以从代扣税这项服务中收取一定的费用,因而在盈利模式上可能会取得一定的突破;另一方面,C2C平台企业提供代扣代缴税服务可以持续吸引网上个人卖家,因此平台的用户数量会保持良好的增长态势。
4小结
我国C2C电子商务发展如火如荼,电子商务网上零售市场有待进一步规范。因此,政府应该在恰当的时机采取恰当的手段来调控市场,一方面降低政府的对网上零售市场的管理监督成本,另一方面又不会打击网上卖家的积极性,有效促进电子商务的发展。
本文就C2C电子商务税收存在的问题以及对C2C电子商务进行税收征管的方法进行探讨,然而对具体应该如何制定统一税率、税率的标准以及累计销售量、销售额度的标准确定等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文/李元辉 王海灵)
第二篇: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税收问题研究(最终版)
摘要:电子商务的出现,对适用于传统贸易方式的现行税制形成了很大的冲击。这不仅仅表现为电子商务税收的征管极难操作,还表现为其税收管辖权难以确定。世界各国对于电子商务的税收问题也各持己见,看法不一。本论文认为,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应当对电子商务进行征税。
关键词:电子商务;税收;征管;管辖;对策
一、电子商务环境下商业交易的新特点
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商业交易是通过运用信息技术,以电子方式处理交易过程中的数据和资料,使得整个商业运作过程实现了无纸化、直接化。相对于传统的商务活动,电子商务环境下商业交易有许多与现行税收体制无法适用的新特点,具体表现如下:
1、在互联网环境下,互联网的无地域限制性使得电子商务的交易具有无国界、无地域性。由于互联网是开放的,人们在传统贸易中刻意追求的国界概念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将变得毫无意义,国内贸易和跨国贸易并无本质上的不同,很多跨国交易尤其是数字化产品甚至可以不经过海关检查而自由进行。因而网上贸易突破了地域限制,为纳税主体的判定增加了难度。
2、由于互联网的虚拟性,使得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交易各方具有隐匿性。由于缺少对互联网使用者的有效控制,通过互联网进行交易的双方,可以隐匿姓名、隐匿居住地。税务征管部门是通过常设机构来确定企业经营所得的来源地,并据以征收税款的。但电子商务的出现使得企业只要拥有一台电脑、一个调制解调器、一部电话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改变经营地点,因而对交易者的地点也难于确定,这给税务征管部门对企业常设机构的判定带来困难。
3、互联网的虚拟性使得电子商务中的交易场所可以是一个虚拟市场。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交易场所是一个没有传统市场的时间和空间概念的场所。在这样的市场中,传统概念中的商场、店面、销售人员都可以是虚拟的,就连商品交易的手续,比如合同、单证甚至资金等,都以虚拟方式出现。这种交易的虚拟性将直接导致税收征管的稽查审计困难。
4、由于互联网的数字化信息传输的特点,电子商务中的交易信息是以数字化方式传输的。在传输时除非将信息下载,并进行转换,否则很难了解所传输的信息内容。电子支付体系的采用,使货币、账簿也电子化、无形化,加大了对交易内容和交易性质辨别的难度。通过交易信息的数字化传输,在实现网上支付和网络下载产品后,是否有足够的依据收到应收的税,是否也可以结合资金流来追溯商务交易过程。因此,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商务交易过程的可追溯性问题就显现出来了。
5、由于互联网安全性的需要,电子商务交易过程都采用了数据信息加密措施。数据信息加密技术在维护电子商务交易安全的同时,也成为企业偷漏税行为的天然屏障,使得税务征管部门很难获得企业交易状况的有关资料。纳税人可以使用加密、授权等多种保护方式掩藏交易信息,为税收征管加大了难度。
二、电子商务对税收的冲击
目前,互联网用户已遍及全球,电子商务也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向整个世界蔓延。应该说,电子商务跨越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大大促进了商务交易的发展,但由此也产生了一系列的税收难题。就其内在形式来看,离线交易由于货物和劳务仍然以传统方式提供,交易的实物流程并未消失,按现行税制对其征税并无多大障碍。而在线交易中实物流程已经完全消失,对现行税制的冲击就在所难免了。总体看来,电子商务对税收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电子商务的税收征管极难操作
1.交易行为难以认定,企业逃税具有技术上的可行性,税款流失风险加大。现行税制对传统商务交易之所以适用,是因为在传统方式下,所有的交易行为都会保留下相关的实物型商业凭证或单据,如销售凭证等。即使没有商业凭证,税务机关也可通过银行账户等的变动检查其收支状况,以确定计税依据。电子商务,尤其是在线交易则不一样。
以在线交易为典型代表的电子商务本身的记录是虚拟性的。这些记录即便被保留下来,其在计算机上的恶意修改也可以不留下任何痕迹。更重要的是,网络是一个极度开放的空间,企业可以在互联网上轻易地改变站点,因而任何一个企业只要拥有一台计算机、一个调制解调器和一部电话,就可以匿名进行商务洽谈和交易。同时,网上电子支付、计算机加密系统的发展也大大提高了电子商务的隐蔽性特征,使得税务机关无法真正有效监控纳税对象的交易行为,从而也就无法防止企业逃税。另外,网上交易的匿名进行,还有利于企业在关联交易中制定适宜价格来逃避税收,因为人们还无法确定其交易对象是关联企业。
2.征税对象的类型难以划分,差别税收政策无法实施。在现行税制中,各个国家在征收流转税的时候,都对有形商品销售、应税劳务提供、特许权转让等作了明确的划分,并实施不同的税收政策。但这种差别税收政策在电子商务中却无法实施。如果说在离线交易中,由于交易标的以传统方式提供,实物流程仍然存在,征税对象能够区分,差别征税还可以顺利进行。那么在在线交易中,情形则彻底不同了。在线交易是用网络信息技术将某些有形商品的销售,如图书、报纸、音像制品等直接转化为数字化形式提供,购买者只需在互联网上购买这些数字化商品,便可以通过浏览或下载来达到使用的目的。在这种交易中,实物流程已经被完全抛却,传统的以标的实物形式来区分征税对象的有关税法规定失去了存在的基础。人们(当然包括税务机关)很难有任何令人信服的理由来判定本交易收入是销售所得、劳务所得还是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另外,数字化信息易于传递、复制、修改和变更也使得电子商务所得性质的划分变得更为复杂。既然征税对象的类型难以划分,差别征税自然也就无法实施。
[1][2]下一页
(二)电子商务的税收管辖难以确定从各国税法来看,其税收管辖的原则可以归纳为三种:一是属人原则。即实行居民税收管辖权,凡本国居民从事的应税交易,本国均进行征税;二是属地原则。即实行地域税收管辖权,凡应税交易发生在本国地域范围之内,则进行征税;三是属人原则与属地原则合并实行。总的来说,发达国家对外投资与跨国经营比较多,故较坚持居民税收管辖权,而发展中国家则更倾向于坚持地域税收管辖权。但是,当电子商务出现之后,“属人”或“属地”这两个税收管辖的连结因素都被割断了,使得税收管辖权难以确定。
三、电子商务中税收征管对策
1.关于纳税主体的身份判定
首先,针对电子商务网上经营的特点,必须对其建立专门的电子商务税务登记制度和备案制度,要求所有从事电子商务的纳税人在办理上网手续后,必须到主管税务机关办理相应的电子商务税务登记,取得专门的税务登记号,作为其身份的识别代码,并将该号码显示在纳税人所经营的网站首页的显著位置。网站的访问者可以凭此查定网站的合法性后再进行交易,也便于税务机关掌握网上交易的情况。纳税人必须将网站、网址、网上商品种类、品名以及用于交易结算方法、网络银行账户等向当地税务机关登记,税务机关也应建立专门的有关企业电子商务状况的资源信息库,明确规定所有上网的纳税人在有效期限内将上网有关的资料报送当地主管税务机关备案。税务机关对纳税人填报的资料要进行严格审核并承担相应的保密责任。
第二,要求企业在交易活动中使用具有权威性和公正性的验证机构(CA),如网络认证中心提供的数字证书,认证书中包含了交易主体的有关身份信息。所有参加电子商务活动的主体,必须获得它颁发的电子证书(数字证书),确定其电子商务服务器的合法性,相当于在网上领取营业执照。这种类似机构可以协助税务机关识别网上纳税人的身份。
第三,加强商业用Ip号码分配和转让的管理。如果有相关主体(如互联网服务供应商)的配合,Ip号码用于确定网上计算机的位置、所有者身份、姓名、地址是可行的。为此建议:(1)对商业用途的Ip号码的分配、转让进行严格的公开登记,登记内容包括企业名称、地址、登记号等;(2)对商业网站和运营、驻留网站的组织实行许可证制度,从而达到控制的目的。
2.推行电子商务业务单独核算和网络申报制度
税务部门应编制出专用的电子商务电子申报表和申报软件。申报软件程序在纳税人填写完申报表之后,能自动先对申报表的数据进行逻辑审核,把好防止纳税人虚假申报的第一道关。纳税人通过电子申报表,按纳税申报期以电子邮件或其他数据传输形式将申报资料直接提供给主管税务机关。
3.建立网上数字化发票的自动开具认证和稽核系统
以配合纳税人凭证、账簿、报表及其他交易信息载体的电子一体化。在电子商务交易完成并支付时,该系统应能自动开出数字化发票作为支付系统代征代扣税款的依据,并具有未经授权无法修改的功能。数字化增值税发票只有在经过该系统认证稽核并实施数字签名后才予以抵扣。
4.加强企业财务软件的税务认证及税务审计
对开展电子商务的企业,税务机关必须对其实行严格的财务软件备案制度。应该要求企业使用的财务软件必须同时具备纳税核算功能,并且向主管税务机关提供财务软件的名称、版本号、超级用户名和密码等信息,经税务机关审核批准后才能使用,从而为税务机关的税务检查留下审计线索。
5.完善金融及商贸立法,监管支付系统
电子商务一般采取三种支付方式:信用卡支付、客户账户支付和电子货币支付。针对这三种支付方式,可以分别采取三种方法征税。在信用卡支付体系中,由颁发信用卡的机构负责从所收佣金中扣缴税款;在客户账户支付体系中,由客户在直接划款给售货方的同时扣缴税款;在电子货币支付体系中,由银行负责转账,并在发行或兑现电子货币时扣缴税款。这里要采用法律的形式规定银行或者金融机构的责任。银行(金融机构)应严格按规定税率扣缴税款,并及时将企业设立的网上银行账户的交易情况、扣缴税款情况等有关信息传递给税务部门,切实承担起配合税务部门征税的责任。税务部门可以给予银行一定比率的税款回扣,作为其代扣代缴税款的报酬。同时,为了协调区域间税收利益的分配,公平税负、合理负担,在消费地已扣缴的税款作为纳税人预缴的税金,在申报纳税时结算清缴,多退少补。
电子商务是随着电子时代的到来而产生的一种不同于任何传统商务活动的新兴的商务交流方式,这种交流方式给税收工作带来了许多新挑战,建立健全完善的电子商务税务征管制度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黄济生,殷德生:国际税收理论与实务[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李雪若:电子商务—税收征管的难题[J].中国税务,2000,(7).[3]张良胤:关于我国电子商务税收问题的探讨[J].商贸经济,2001,(8).[4]江经杰,刘洪林:面对电子商务的税务稽查[J].税务研究,2000,(6).[5]杨坚争:电子商务交易合同的法律问题[J].网络与商务,1999(10).[6]方美琪:电子商务概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7]朱福建,屠海群:论电子商务中税收征管的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经济师,2001(3).上一页[1][2]
第三篇:电子商务环境下税收流失问题研究毕业论文
电子商务环境下税收流失问题研究
[摘要] 信息革命在推进税收征管现代化,提高征税质量和效率的同时,也使传统的税收理论、税收原则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针对电子商务这种新兴的商务模式,给传统的税收工作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我们应该借鉴国外经验、结合我国实际,确定我国电子商务的税收原则,并加强对电子商务的税务管理。
[关键词] 电子商务税收原则税收政策
国际互连网的迅速普及,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全球化电子商务构架,在改变传统贸易框架的同时,必然在某种程度上给现行税制及其管理手段提出新的要求和新的课题。
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型的商业形式,必然与税收发生联系,并对传统的税收政策及税收管理带来一系列影响,比如:电子商务以网络载体进行交易难以监控、身份确认变得困难、动摇了凭证审计的基础、计算机加密技术的开发加大了税务机关获取信息的难度、商业中介作用弱化、企业可以利用在低税国或免税国的站点轻松避税、通过网络提供的信息服务费用很难稽核、网上知识产权的销售活动难以稽核、广告收入应征税款存在流失风险、贸易上的国界概念日渐模糊,等等,总结如下:
一、电子商务给税收工作带来的影响
我国现行税法基本上是针对有形产品制定的,并以属地原则为基础进行管辖,通过常设机构、居住地等概念,把纳税义务同纳税人的活动联系起来。而电子商务所具有的无国界性、超领土化以及网络化、数字化等特点,使现行税法落后于交易方式快速演进的步伐。伴随企业通过网络贸易避税现象的逐渐增多,税法本身应具有的公平、效率等原则正一步一步受到威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国际税收管辖权的冲突问题。主要是指来源地税收管辖权与居民税收管辖权的冲突,传统的解决办法是通过双边税收协定来减轻或消除国际重复征税,但电子商务的发展,一方面使得收入来源地的判定发生争议,如通过因特网的跨国医疗诊断服务;另一方面导致居民身份认定的复杂化,如网络公司注册地与控制地分化。这些影响都在原有基础上产生了新的税收管辖权的冲突。
2.课税对象的确认问题。现行的税法对商品销售收入、劳务提供收入及特许权使用收入等税种和税率均有不同规定。但电子商务的出现改变了这一观念,将交易对象均转换为“数字化信息”在Internet上传递,税务部门将难以确认这种以数字形式提供的数据和信息究竟是商品、劳务还是特许权等,所以无法确认课税对象及相关适用税率。
3.传统习惯性的数据原件的认证问题。法律上最有效的证据是记录业务发生的原件,在手工税务处理环境下,企业的经济业务发生后均记录于纸张上,按会计数据处理的不同过程分为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而企业会计则是通过税务部门提供的税收票证和申报表来申报纳税的。但是,在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中的电子商务(无纸贸易)使原来纸质的会计原始凭证的数据直接记录在磁盘或光盘上,由于对电子数据非法修改可做到不留痕迹,这样就很难辨别哪个是业务记录的“原件”,从而导致税收征管中纳税人和课税对象的确认越来越难,使各种各样的逃避税更加容易与普遍。
4.适应电子商务的税种问题。在电子商务交易总额增长迅猛的预期下,对电子商务的征税是应遵循现行税制,还是单独设立新的税种或附加税,以适应电子商务的特点,这在各国已引起广泛的争议。
5.税款的征收方式问题。即使在明确纳税人及纳税对象的情况下,由于电子商务越来越倾向于电子货币的使用,特别是1997年之后推出的商业服务软件允许电子现金过户和电子数据交换,无纸化的交易使本应征收的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关税、所得税、印花税等均无从下手。因为现行税收的征收管理是建立在发票、账簿等这些纸制凭据的基础之上的,再加上随着计算机加密技术的发展,使纳税人可以用超级密码来掩藏有关信息,使税务机关搜集有关资料难上加难。
6.对电子商务的税收稽查问题。—般来说,税务行政机关开展税收征管稽查的前提是要准确掌握有关纳税人应纳税之事实和证据,以此作为判断纳税人申报数据准确与否的依据。据此,各国税收立法普遍规定纳税人必须在若干年内如实记账并保存账簿、记账凭证等相关资料以备查,从立法上确立以账证追踪审计作为税收征管基础的通行制度。而在互连网环境下,基于商品订购、款项支付等都是一系列无纸化的虚拟网上交易,交易合同、订单、销售票据等也都以容易修改和删除的电子形式存在,这就使传统的凭证追踪审计面临着直接的管理难题。且不说,众多潜在应纳税人还可以使用加密方式来掩盖电子商务交易的相关信息。据此,如何加强电子商务税收中的税务稽查监管以防止税收收入流失无疑是值得作出立法应对的问题。
二、借鉴国际经验,完善电子商务税收政策
目前,各国(主要是电子商务较为发达的美国、日本、欧盟等国家和地区)
和国际性组织对生产商务的税收问题进行了深入、广泛的讨论和研究,已有少数国家颁布了一些有关电子商务税收的法规,一些国际性组织(如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已就电子商务税务政策形成了框架协议并确立一些原则。具体而言,电子商务涉及的税收问题,主要是:是否对电子商务实行税收优惠,是否对电子商务开征新税,如何对电子商务征税。
目前对电子商务税收问题,应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但不应该将注意力集中在如何征税上。国际上对电子商务不征税将持续二三年的时间,我国应利用这段宝贵时间,抓紧制定、建立我国的对电子商务的税收优惠政策。
在国际上普遍对电子商务进行免税的情况下,我国对电子商务征税,不利于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另外,以我国目前的技术水平(国际上也是如此),对电子商务进行征税,税收成本高,技术上也无实现可能。此外,我国尚未建立一支既懂电子商务技术又熟悉税收政策的具有综合素质的税务队伍。更重要的是,我国还未建立健全与电子商务相关的配套法律。
三、开征电子商务税应坚持的原则
1.应坚持税收中性原则。即通过电子商务达成的交易与其他形式的交易在征税方面要一视同仁,反对开征任何形式的新税或附加税,以免妨碍电子商务的发展,而应着力考虑现行税种与网上交易的协调。
2.应坚持居民管辖权与地域管辖权并重的原则。我们意识到欧美等国作为发达国家提出以居民管辖权取代地域管辖权的目的是保护其先进技术输出国的利益,发展中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对策,放弃地域管辖权将失去大量税收收入。所
以应充分考虑我国及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在互利互惠的基础上,联合其他发展中国家,坚持以居民管辖权与地域管辖权并重的原则。
3.公平税负原则。即指电子商务税收政策的制定应使电子商务贸易与传统贸易的税负一致,同时要避免国际间双重征税。
4.应坚持区别对待的原则。对于完全意义上的网上交易,如国内供应商提供的软件销售、网络服务等无形产品,无论购买者来自国内还是国外都应暂时免缴销售税,而对于以网络为媒介的间接电子商务形式,如利用网上订货形成的实物交割交易形式,应比照传统交易方式征收销售税,在这里适用的是相同的税制。
5.应坚持便于征收、便于缴纳的原则。税收政策的制度应考虑互连网的技术特征和征税成本,如采取电子申报、电子缴纳、电子稽查等方式,便于税务部门征收管理以及纳税人的税收奉行。
6.完善适应电子商务的税收征管方法。世界各国对电子商务的税收征管问题都十分重视且行动非常积极:例如,0ECD成员国家同意免征电子商务关税,但也认为在货物的定义不稳定的情况下决定一律免征关税是不妥的,与此同时把通过互联网销售的数字化产品视为劳务销售而征税;日本规定软件和信息这两种商品通常不征收关税,但用户下载境外的软件、游戏等也有缴纳消费税的义务;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税务部门都规定在电子商务中的软件供应行为都要征收预提税;欧盟贸易委员会也提出了建立以监管支付体系为主的税收征管体制的设想;德国税务稽查部门设计了通过金融部门资金流动掌握电子商务企业涉税信息的方案,以及“反向征税”机制等。
7.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协调,站在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上参与国际对话。随着我国加入WTO,随着全球经济—体化进程的加快,电子商务在我国的应用会进一
步普及。国际互连网贸易的蓬勃发展促使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也使得国际税收协调在国际税收原则、立法、征管、稽查等诸方面需要更紧密的配合,以形成广泛的税收协定网。因此我国应积极参与国际互连网贸易税收理论、政策的制定,并积极参与国际对话。
总之,税收政策应在加强征管和防止税收流失的同时,不阻碍网上贸易的发展,坚持以居民管辖权与地域管辖权并重,积极参与制定电子商务税的国际合作。
第四篇:地方税收优化问题研究
一、优化地方税收体系的重大意义
首先,优化地方税收体系是完善国家税收制度体系的客观需要。国家税收制度体系是国家经济政治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或者说是其系统的子系统;同理,中央税收体系和地方税收体系也是国家税收体系的两个子系统。必须清醒认识,不管缺少中央税收体系还是缺少地方税收体系,国家税收体系都是不完整的系统。进一步讲,在国家税收制度体系中,如果只重视强化一个子系统,而弱化另一个子系统,必然造成两个子系统都得“病”,一个是“营养过剩”,一个是“营养不良”,不利于国家税收组织政府收入和实施宏观调控职能的充分发挥。
其次,优化地方税收体系是实施分税制财政体制的必然要求。分税制的核心是在合理界定中央和地方事权的基础上,将政府收入划分为中央收入和地方收入,并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征收管理。按照分税制最基本的要求,中央和地方都应当有基本稳定的收入来源,也就是要有自己固定的税收。这种固定税收应当由若干税种构成,其中包括各自的主体税种和辅助税种。
再次,优化地方税收体系是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第一,地方税收是地方财政存量的主体和增量的最大生长点。四川省地税机关组织的收入,从1994年的62.97亿元增加到1999年的153.73亿元,年均增长19.54,在地方财力中的占比也由38%上升为目前的50%左右。第二,地方税收是促进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有效手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有了很大发展,但由于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的经济基础、地理位置、交通条件和财力状况等都有很大差异,且东部地区在“梯级发展理论”指导下,具有率先发展的优势,东部与西部经济发展极不协调,贫富差距悬殊。为贯彻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原则,很有必要优化地方税收体系,合理界定地方差别税收管理权限,以促进中西部地区经济迅速发展;同时对高收入者实施有效调控,利用地方税收支持勤劳致富,消除两极分化,促进社会稳定。第三,地方税收是地方政府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地方税收是地方固定财政收入,随着财税改革的深化和财权与税权的统一,地方政府完全可以运用地方税收调节地方经济、服务地方经济,如通过开征或停征税种,调高或调低某些税率,增加或减少某些税目,制定某些优惠政策,全面强化税收管理等,一方面为企业竞争创造公平的税收环境,另一方面诱导资源投向“朝阳产业”、大开发地区,促进地方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二、优化地方税收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认识尚存分歧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没有统一的认识,不可能有步调一致的行动。实事求是地讲,尽管中央已作出建立地方税收体系、合理划分税权的正确决策,但在要不要分别设立中央税体系和地方税体系问题上,在正确处理税收“集权”与“分权”的关系问题上,还应统一认识。正因为人们目前的认识尚未真正统一,以致建设地方税体系、合理分配税权未见实质动作。
(二)税制不够稳定
实行分税制的目的,在于通过重新划分中央和地方的分配关系,保证两级政府所需财力,调动两级政府生财、聚财、理财的积极性。现在看来,增强中央政府可调控财力的目的基本实现,中央税体系得到加强,中央税收收入占全部税收收入的比重不断提高。相对而言,地方税体系发展滞后,尤其是税制不稳定、管理不顺畅的矛盾突出。近期,为保证中央收入,更好地调节宏观经济、国家对地方税体系中发展较好、便于征管、税源较广的税种的税目或税率陆续作了调整。比如,金融行业提高营业税税率增加的税收,对个人存款利息课征的个人所得税等,几乎每项新出台的增税措施,都有利于中央收入规模的扩大;而减税的大多是地方税收,如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企业所得税、契税等等,令人不得不对地方税体系有无存在的必要产生疑虑。必须看到,税制稳定是税收稳定、经济稳定、社会稳定的基础和前提,稳定地方税制至关重要。
(三)法律层次不高
目前我国尚无统领整个税收体系的税法大纲,因而没有法律对我国税收的性质、作用、立法原则、管理体制、税收法律关系主体与客体及主客体间的权利与义务、中央与地方的税收立法权和管理权、各级税务机关职责、政府与税务机关权限划分、地方税税种开征及调节范围等重大问题,进行科学、合理、具体、严密的规定,整个税收体系建设缺乏法律依据和行为规范。
(四)税制内外有别
现行地方税制仍内外有别,内资企业适用企业所得税、车船使用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等,外资企业适用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车船使用牌照税、城市房地产税等。而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城市维护建设税等只适用内资企业。这不仅不利于公平税负和内外资企业间平等竞争,也不利于我国税制与国际税制接轨。
(五)主体税种单一
现行地方税收体系中,调节面广、调节力度强、征管简化、收入规模较大、起主导作用的税种仅有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且还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地方税,地方税收体系建设缺乏灵魂和长远目标。
(六)税收调节不到位
目前,我国遗产税、赠与税、社会保障税、环境保护税等税种尚未开征,税收聚财功能、调节功能的发挥受到很大限制;其他地方税,如农业税、房产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土地使用税等已不适应新形势要求,需要进一步改革完善。
(七)财权税权不统一
现行分税制虽将部分税种和其中的部分收入划归地方,但却未明确其为地方税;其收入安排使用权属地方,但税收立法权、政策管理权、征收管理权却属中央。财权、税权体制不统一,不可避免地抑制地方加强税收管理的积极性,影响地方国民经济计划的安排执行,从而出现中央定政策、地方出资金、影响地方财政平衡等问题。
三、优化地方税收体系的基本原则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分税制改革的要求,必须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地方税制,构建一个税种适量、结构合理、制度严密、征管高效、调控力强的地方税收体系。为此,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科学界定收入比重的原则
没有一定的收入规模,就没有单独建立地方税体系的必要;如果没有—定的收入规模,地方税收也不可能独立支撑地方政府运作,履行事权。构建和优化地方税体系,也要提高地方税收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提高地方税收收入占全部税收收入的比重。前者可以通过规范地方分配秩序实现,后者主要通过规范国家税制达到。
(二)合理划分税权的原则
综观国际税收管理的实践,主要有中央集权型、地方分权型、中央地方兼顾型3种模式。根据我国国情,应采取中央地方兼顾型,赋予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政府必要的地方税收管理权。中央税和共享税的税收立法权、政策解释权、征收管理权、计划安排权等集中在中央;全国统一开征且对宏观经济有较大影响的地方税,其基本法的立法权可集中在中央,征管权和部分政策调整权下放地方;全国统一开征但对宏观经济影响小或地方特色浓厚的地方税,由中央制定基本法,实施办法由地方制定,政策解释权和征收管理权完全赋予地方;全国不统一开征的地方税,其立法权、政策解释权、征收管理权全部赋予地方;地方结合当地经济资源和社会发展状况,报经中央批准,可决定开征、停征某些税种。为了统一税政,地方制定的地方税收法规须报中央备案,凡与国家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中央有权废止或者责令地方纠正。
(三)统一征管的原则
客观分析,一国多系统负责税收管理,不仅难以统一税政,而且不利于税收征管质量的提高,还会增加税收成本。目前我国负责税收征管的机构有4套:国税系统负责中央税、共享税税收征管,地税系统负责地方税收征管,海关负责进出口税收征管,大部分省、市的财政部门负责农业税收的征管。这种多头负责、职责交叉重叠的状况,不利于规范管理和两套税系的建设。应遵循统一征管的原则,一方面国税、地税明确划分职责,各征各的税;另一方面理顺地税与财政的职能,农业税收统一由地方税务机构管理。
(四)持续增长的原则
地方税体系有一突出习题,即在中央不断强化中央税体系的情况下,地方税源有萎缩的趋势。税源相对不足、税收增长乏力的状况,除了经济因素的影响,关键还在于地方税体系缺乏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的内生增长机制。现与地方税体系有关的18个税种中,除营业税、城建税、所得税与GDp具有内在联系,其余税种有的是对经济存量课征,有的是定额征收,与经济增长的关联度都不大。当务之急是使地方税收始终保持适度增长的发展趋势。增强地方税收随经济增长而增长的内生机制。
(五)效率的原则
追求高效率始终是优化税制的主要目的。提高税收征管效率,不仅包括经济效益还包括工作效率。前者需要尽量控制税收成本,后者需要加大投入,改善征管手段,最大限度地方便纳税人。从讲求经济效益、提高工作效率的角度考虑,当前一方面要加大地方税收管理的资源投入,改善征管手段和工作条件;另一方面,在优化地方税体系、扩大地税规模时,要根据税收量能负担的原则。将增赋与减赋分别运用在东部和西部。
四、优化地方税收体系的初步设想
(一)制定颁布税收基本法
我们主张加快研究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税收基本法。该法不仅要对国家税收体系及其中央税收体系和地方税收体系两个子系统的主体税种等作出规定,而且要对税收的立法权、管理权、收入规模、税种量限、管理体制、征纳双方的权利与义务、税收强制执行手段等重大问题进行规范,还要对税务机构的设置、管理体制等作出规定,加快税收法制建设的步伐。
(二)科学选择地方税主体税种
建设地方税收主体税种,有两个方案可供选择:
方案之—:由于增值税收入规模大、税源充沛、收入稳定,可改变增值税的共享税地位、将增值税、消费税作为中央税的主体税种,以确保中央收入稳定增长;将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全部作为地方税体系的主体税种。为实现地方税体系的“内生增长机制”提供制度保障。
方案之二:借签发达国家做法,增大所得税等直接税收入并相应减少增值税等间接税收入,可考虑将所得税、社会保障税等直接税作为中央税主体税种,增值税、营业税等作为地方税主体税种。
不论采取哪个方案,一旦确定,必须保持基本稳定,以避免政策频繁变动造成大的损失、增加改革成本。
(三)合理确定地方税种量限
一般来讲,一个国家设置税种多少取决于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税收管理水平。目前,我国经济尚不很发达且具明显的层次性,税收管理水平也不高,广大公民税收观念亟待提高,依法治税环境优化还需要过程。税系建设应当简化,国家统一设置的税种以20种左右为宜,地方税税种可设15种左右,尽量少设共享税。当前,深化税收改革和优化国家税系,应当开征一批、废除一批、改革—批税种。在动议新开征的税种中。教育税、环境保护税、燃油税等,因与地方经济发展关系密切,且有的在收费时其收入基本归地方,理应作为地方税。对社会保障税和遗产税、赠与税,我们认为,前者不仅收入规模大,发展潜能大,而且还具有调节地区收入的作用;后者虽然收入规模不大,但政策、政治、社会功效十分明显,故都不宜作为地方税,而应作为中央税。为支持西部大开发,可开征西部开发税,实行地区差别税率,东高、中次、西低,全部收入由中央支配,专项用于西部生态环境保护和基础建设。为兼顾中央与地方利益,确保中央和地方财权与事权的相对统一,中央税收与地方税收的比重以55:45左右为宜,并将中央税收的10%作为转移支付资金。这种量的关系一旦确定,原则上不应变动。以规范中央与地方的利益分配行为。
(四)建立地方税务评估机构
依据国际上通行的做法,税务机关一般设有专门的税务评估机构,主要对计税价格等进行评估,目的在于强化征管、保护税基、防止税收流失。借鉴国际经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我国也应建立税务评估机构,对计税价格特别是房地产计税价格进行评估,对纳税人的申报纳税情况进行鉴定。
(五)改革优化地方税种
1.企业所得税。一是适应WT0规则,尽快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制。二是简并税率,不分经济性质、规模大小、地区差别,统一实行30%左右的比例税率;对确需实施税收优惠的,可在一定时间内减征。三是统一税基,不论企业经济性质、行业差别,所得税应税收入的确定和税前扣除范围与标准必须基本统一;税基依税法规定确定,不受企业财务制度影响。四是规范税收优惠,所得税优惠政策主要应体现在高新技术产业和在国际竞争中具有比较优势的机电、纺织、服装行业等。
2.营业税。一是将行政事业服务收费等纳入征税范围,从制度上扩大税基。二是对混合销售行为确定具体标准,从政策上划清征收增值税还是征收营业税的界限,力求避免混税、混级行为发生。三是将金融业营业税税率降为5%,以减轻税负,促进金融业的发展。四是同一收入税不重征,对房屋出租的租金收入,征收营业税而不再征收房产税。
3.个人所得税。一是改现行分类税制为综合税制或综合分类税制。二是全面加强个人收入自行申报纳税制度,严格源泉扣缴。三是税前扣除标准科学化,国家不统一规定具体扣除标准,而是根据经济发展、职工收入、物价指数等经济指标规定幅度,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实际在规定幅度内具体确定。四是中国公民和外籍人员的扣除标准逐步统一,体现个人所得税制的公平性与内外籍人员平等的法律地位。五是生计费用的扣除,可从目前以个人为单位逐步向以家庭和个人为单位并存转化,充分考虑家庭因素,照顾家庭利益。
4.资源税。一是扩大资源税课税范围,将水资源、森林资源、草场资源等纳入课征范围,以支持“环保工程”和生态环境建设。二是适当提高原油、天然气、金矿、有色金属矿等资源税税负,限制过度开采不可再生资源。三是将资源收费转化为资源征税,以规范征收管理,降低征收成本,推进税费改革。
5.城市维护建设税。一是扩大征收范围,凡有经营收入的单位和个人,不分国内外企业或个人,都是纳税人。二是城市维护建设税可改名为城乡建设税或建设税,以销售收入为计税依据,使之成为独立税种。三是全国不再按行政区划设计分档税率,可考虑中央规定幅度税率,具体适用税率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本地经济发展状况和城乡建设发展情况确定。幅度税率可设计为1%-2%。
6.房产税。一是计税依据改按房产评估值征收,房产评估3年或5年开展一次。二是税率可设计为1%-2%的幅度税率,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在幅度内确定本行政区具体适用税率。三是对租金收入不再征收房产税。四是将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纳入课税范围。
7.城镇土地使用税。一是城市、县城、建制镇、工矿区以外的非农业用地,除农民农业用地外,其他占地均应依法征税,有效遏制滥占土地行为。二是将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纳入征税范围,与国内纳税人一视同仁。三是提高税额,国家规定基本幅度标准,具体税额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本地经济发展等因素确定。
8.农业税。一是农业税、农业特产税和牧业税合而为一,统称为农牧业税,颁布新的农牧业税法,对有农牧业收入的单位和个人,依其取得的农牧业收入课税。二是农牧业税的负担以轻税政策为宜,税率设计在3%左右。三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可考虑改“实物税”为“货币税”或“货币税”、“实物税”并存。
9.车船使用税。将车船使用税和车船使用牌照税合并为车船使用税,适用于内外资企业和个人。
10.燃油税。将现有的车辆收费改为征税,以规范征管和降低成本。燃油税以油价为计税价格,税率可设计在50%左右。为照顾地方利益和便于征管,最好在销售环节征收,由销售者缴纳。
11.环境保护税。应将现有各种有关环境收费改为征收环境保护税,对污染行为或污染物征收。主要包括对排放废气、废水、废物和噪音等4种行为征收,纳税人为污染的制造者;为体现4种污染对生态环境的不同危害,可设计不同的税率,实行从量计征。
12.教育税。将现有的教育费附加、职工个人教育费和农村教育费改为教育税,以纳税人的销售收入为计税依据,税率以1%左右为宜,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
13.取消一些税种,包括土地增值税、农业特产税、牧业税、屠宰税和筵席税。
《2009年地方税收优化问题研究》来源于,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尽在。欢迎阅读2009年地方税收优化问题研究。
第五篇:农产品加工税收问题研究
农产品加工税收问题研究
前言:初级农产品加工行业一般纳税人增值税税负倒挂。我国现行税收政策规定,初级农产品加工行业的一般纳税人收购农业生产者销售的农产品,准予按照买价的13%抵扣进项税额,而销售时按不含税价缴纳13%的销项税。
一、现行农产品加工行业增值税计算方式及税率方面的问题
1.初级农产品加工行业一般纳税人增值税税负倒挂。我国现行税收政策规定,初级农产品加工行业的一般纳税人收购农业生产者销售的农产品,准予按照买价的13%抵扣进项税额,而销售时按不含税价缴纳13%的销项税。假定企业收购农业生产者销售的农产品价格为10 000元,根据政策按13%的扣除率计算进项税额为1 300元,原材料的库存成本为8 700元,如果当期企业销售收入为10 000元,实现的销项税额为1 300元,当期应缴纳增值税税金为零。由此可见,企业的毛利率必须超过13%以上才能实现增值税税金的缴纳,因此初级农产品加工企业往往进项税额大大超出销项税额,产生增值税税负倒挂现象。企业以买价扣除13%的进项税额后的金额计算采购成本,使生产成本减少,增加了企业的利润,从而增加了所得税的应纳税所得额;企业购进原材料时采购价中已包含了进项税额,这部分由企业支出了现金,随着留抵金额的增加,企业占用的现金也越来越多,但这部分无法抵扣的进项税额却无法为企业带来任何经济效益,长此以往企业为巨额的账面留抵进项税额所拖累,会因缺乏周转资金而出现财务危机,最终导致企业无法继续生存。
2.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增值税税负水平高于一般工业企业增值税税负水平。我国《农业产品征税范围注释》对农产品的解释为种植业、养殖业、林业、牧业、水产业生产的各种植物、动物的初级产品。除注释规定范围外的农产品,其余一般农产品均视为工业产品按17%的税率计提销项税额。这项规定使我国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的增值税税负水平明显高于一般工业企业的增值税税负水平。农产品深加工企业购进原材料可通过两个途径:一是购进初级农产品;二是购进农业生产者销售的农产品。这两种原材料的适用税率均为13%,只是前者计税基础为不含税价,后者为含税价(经测算若与前者保持一致,计税基础还原为不含税价,其实际税率应为14.94%),而产品的销售按17%的税率计提
销项税额,这就使得农产品深加工企业不仅要为产品增值部分交纳增值税,还要为原材料进项税额与销项税额的差额买单。不难看出,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增值税税负水平明显高于一般工业企业增值税税负水平。
目前,我国农产品深加工行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2006年我国农产品深加工行业研究报告显示: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率为90%左右,而我国只有30%左右;发达国家二次以上的深加工农产品占到八成,而我国只有二成。因此,促进农产品一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扩大农产品出口,是我国农产品加工行业的发展方向,也是解决农村就业问题和农民增收问题的重要途径,但这种高税负状况显然不利于农产品深加工行业的进一步发展。现行农产品加工行业的税收政策使企业实现了利润却无税可纳有了理论依据。在利益驱使下,某些企业通过虚增农产品收购金额来增加进项税额的抵扣。这样,一方面可以偷逃增值税,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增加成本、调减利润,达到少缴所得税的目的。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则通过调整企业产品结构,以深加工农产品产生的应纳增值税消耗初级加工农产品产生的增值税税负倒挂。因此现行农产品加工行业的税收政策不利于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健康发展。
二、现行农产品收购凭证方面的问题
为了解决农产品经营及农产品加工行业的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向农业生产者收购免税农产品抵扣进项税的问题,我国于1994年出台了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购进免税农产品,可开具农产品收购凭证,并按照收购凭证注明的价款和规定的扣除率计算抵扣进项税的政策,使农产品收购凭证具有增值税专用发票和普通发票的双重功能,成为增值税链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减轻了农产品经营及农产品加工行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税收负担。然而,近年随着农产品收购凭证的广泛使用,其弊端也日渐凸现。
1.为企业调节税款和偷税提供可乘之机。农产品收购凭证由企业自行填开,既作付款凭证又作抵扣税款凭证,完全靠企业的自律,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一些农产品加工企业往往通过多开农产品收购数量及虚开收购价格来调节税款。这样,它们一方面可以增加进项税额以冲抵销项税额,达到少缴或不缴增值税的目的;另一方面可以增加企业生产成本以调减利润,达到少缴或不缴所得税的目的。
2.使税务机关难以建立有效的监控机制。由于农产品收购凭证开具的对象是农业生产者,他们来源分散,索要发票的意识较弱,尽管现行的农产品收购凭证要求填开出售人姓名、出售人地址、出售人身份证号码,甚至要求提供身份证
复印件以加强对农业生产者身份的确认。但在实际工作中,农产品收购凭证信息填制并不规范,随着法律意识的增强,农业生产者往往也不愿轻易地提供身份证复印件,导致税务机关很难验证农产品收购凭证的真实性。另外,农产品收购多以现金方式交易,税务机关无法通过银行对企业的资金流动情况进行有效监控,从而形成了税收管理漏洞。
3.影响农产品收购,制约了企业的发展。现行农产品加工行业税收政策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制定的,农产品收购由国有企业及集体企业负责,收购价格由国家统一确定,不得跨地区进行收购。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农产品收购实现了多元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背景下制定的税收政策就显得非常滞后,“农产品收购凭证只有在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购进农业生产者销售的免税农产品时才能开具并作为抵扣进项税的凭证”的规定,只会制约企业的发展。集约化、规模化的生产需要大量的原材料,从分散的农业生产者手中收购免税农产品已经不能满足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的需要。
4.增加了税收征管成本。农产品收购凭证开具的真实性涉及收购数量及收购单价,为了核实收购数量及收购单价的真实性,税务机关要求对每一户企业、每一笔进货都进行审核监控,对单笔超过5 000元以上的大宗收购业务,税管员要到现场核实,此外,还要对各个企业进行现场试验,确定投入产出比,再根据其销售数确定原材料的收购数量。对于收购价格的核实,则是每月定时派税管员到农产品交易市场采集市场交易价格,当地无货源的农产品价格则进行外调或上网查询。同时要求企业规范会计核算,适时进行纳税评估。这样的管理的确能有效堵塞税收管理漏洞,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增加了税收征管成本。
三、完善农产品加工行业税收政策的建议
1.取消农产品收购凭证。改用普通发票作为扣税凭证。农产品加工企业很少从分散的农业生产者手中直接收购农产品。为促进农产品加工行业的健康发展,应取消农产品收购凭;证,一律用普通发票作为收购免税农产品的扣税凭证。这不但能有效防止税收流失,还能有效防止农产品加工企业自行填开收购凭证,调节税款。对少数农业生产者偶尔出售免税农产品给二般纳税人的,可持有关证明到税务机关免费开具普通发票。允许农业生产者自发组成经济实体,集中各自劳动成果、集中销售、集中运输储存,争取自身效益最大化。
2.对农产品加工企业采用单一税率。农产品深加工行业是我国应该大力扶持的行业,但现行的增值税税收政策使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的增值税税负水平高于
一般工业企业的增值税税负水平,这样的高税负水平不利于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的发展,也使得我国的农产品深加工产品在国际市场中不具竞争力。因此不论农产品加工企业生产的产品为初级农产品还是深加工农产品,采用统一的税收优惠政策、适用单一的税率是促进农产品加工行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3.改革农产品增值税征收模式。
(1)简易征收模式。针对当前农产品加工企业开具收购发票随意性强、征管难的现状,可以按照简税制原则对农产品加工企业增值税实行简易征收。具体办法是:由税务机关按加工农产品的具体类别,对农产品加工企业核定增值税简易征收率,在销售时开具税率为13%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仅用于下游企业的抵扣,完税时直接按企业的销售额进行简易征收;农产品收购发票和其他进项税不再进行进项税抵扣。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简便易行,能够有效解决农产品加工企业税收监控难的问题。难点在于需要税务机关根据国家扶持农产品加工行业的有关政策,充分结合当前企业经营状况尤其是增值税税负情况,按加工农产品的具体类别,公正、公平地核定合理的增值税简易征收率。
(2)即征即退模式。目前,农产品加工行业的增值税在全部税收收人中的比重很小,而且征收成本高昂,企业弄虚作假的现象时有发生。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可考虑采取企业购进农产品不计进项税额,对销售时征收的增值税进行即征即退处理。这样可弱化企业的作假动机,使申报和缴纳税款回归正常轨道,也为将来恢复征收税款收集重要的相关数据。需要注意的是,即征即退政策可能会降低地方财政的收入,尤其是在农产品加工企业较为集中的地区,其推行必然会遇到阻力。因此要全面统筹,科学、合理地进行设计,采取渐进的方式加以试验,如效果良好则考虑逐步推广。
4.发挥稽查的威慑作用。农产品收购和农产品加工企业偷税的手段主要是通过虚抬收购数量和收购价格多抵进项税额,仅通过纳税评估来强化管理是不够的,还要加大稽查力度,做到严查重罚,发挥稽查的威慑作用。对通过评估发现有虚开收购发票的、长期纳税申报明显税负异常偏低的、收购价格高于市场平均价格一定比例的、长期发生亏损的企业必须执行稽查程序,对违规虚开农产品收购凭证的纳税人,应依照税收法律法规的规定,从严从重处罚,以增加其违法成本。